是高跟鞋还是高尔夫修改了我的大脑?

出版日期:2014-10-20
ISBN:9787308133699
作者:[英]科迪莉亚•法恩
页数:280页

作者简介

“我思故我在”的时代渐渐消逝了,如今的现实是“其他人思,故我在”。
你以为大脑的神经生理学本质决定了你的性格?你以为小女孩生来就喜欢粉色,小男孩生来喜欢小汽车?不要被你的大脑骗了。世界不断在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或者你以为他们对你的看法)穿透了你的自我概念,你“被成为”了一个理性有逻辑的男人,一个照顾家庭的女人,或者相反。
可是,如果有人为共情能力付钱的话,男人的共情能力就会突然好起来。而且,女生的数学能力不是天生就比男生差的。人的大脑,其实非常有弹性。
大脑,既不是你的理由,也不是你的借口。你的表现,并不是因为你是一个男人或女人,只和你以为自己是什么样,你觉得别人以为自己是什么样有关。挑战性别和大脑的常识,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破除错觉——不要被大脑刻板印象骗了,认识你自己,给自己更多的可能。
我思故我在?非也,事实上是其他人思故我在。
一张调查问卷,一张纸币,一种颜色,一个词,就改变你的男性/女性行为。男女,强弱,外向内向,职业成就,并不是只由大脑决定,你的自我概念会被穿透,被左右,然后悄悄变了模样。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不断改变的世界,尚未定型的思维
第一节 其他人思,故你在
第二节 女人没有第六感,男人也会去买菜
第三节 不打高尔夫,只能做家务?
第二章 性别偏见真的来自神经科学吗?
第四节 命运在婴儿期已经决定了?
第五节 小孩和猴子的区别
第六节 谁在欺骗大脑,大脑又在欺骗谁?
第三章 错觉也会被遗传下去了
第七节 不是你想中性教育就可以做到中性的
第八节 小孩子都是性别侦探
第九节 是爸爸妈妈还是自己决定了男女?
备注
后记
致谢
作者按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科迪莉亚•法恩(Cordelia Fine),英国心理学家,专栏作家。本科毕业于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系,又于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现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系高级研究员。
【译者简介】
郭筝: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努力重现另一种语言的故事。


 是高跟鞋还是高尔夫修改了我的大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印象笔记共享:(被关闭了......)——————————————————————“科学依据”1. 脑科学\神经学1. 颅指数——颅骨的长宽比2. 脑纤维3. 脑重量4. 脑体积、质量较小 page 111 page 1395. 脑维度 (卷尺量啊量~)6. 左脑\右脑7. 额叶说8. 顶叶说9. 杏仁体说10. 脑白质说——————————————————————2. 生物学1. 手指长短比例 2. 面部倾角3. 激素4. 生殖器能力转以上说——能量从卵巢转移脑部危害生殖力引发疾病 page 175 (这条当时看了就笑抽了......)——————————————————————3. 心理学1. 性别暗示1. 父母对出生婴儿区别(服装、玩具)2. 社会隐形暗示性别(测试、考卷、服装)豆瓣书评论怎么连排序都莫有......也不认复制过来的序列编号
  •     文 / 言一性别是人生命中最初的标签。绝大多数人从小就知道自己的性别,也能一眼分辨出他人的性别。但是,假如你是一位专业的神经科学家,给你一张大脑的CT或者fMRI图像,你能看出大脑的主人是男性还是女性吗?长久以来,科学家一直试图在大脑中找出男女行为差异的原因。许多畅销书、娱乐明星也在反复告诉公众:男女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了解另一个性别才是幸福的根源。但是,科迪莉亚·法恩(Cordelia Fine)在她的新书《是高跟鞋还是高尔夫修改了我的大脑?》中告诉你,事实可能远远没那么简单。这本书点评了许多关于两性关系的畅销书和相关研究,它其实触及了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先天和后天如何塑造一个人。如果说思维方式和行为的差异是由大脑结构决定的,那就相当于将大脑视为一个电脑操作系统,即认为它的功能由配置决定,是一成不变的。然而,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人的短期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情境的影响,一个充满性别偏见的环境可能持续影响你的行为,甚至从学习能力最强的婴幼儿时期开始就悄然改变你。反之,基因、激素水平甚至大脑结构等生理因素的影响可能远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强。就以睾酮为例吧。数学和相关的理工科往往被视为男性的“专利”,有人认为数学能力可能与睾酮有关。睾酮可以由睾丸或卵巢分泌,成年男性体内的睾酮浓度是成年女性的7到8倍。[1]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以下简称增生症)会导致胎儿体内睾酮含量异常增高,患有这种疾病的女孩会发育出男性的外生殖器,需要进行激素和手术治疗。法恩在书中指出,如果睾酮能够让男性更擅长数学,那么患有增生症的女性应该拥有比普通女性更强的数学能力,但相关研究却没有发现明显的差异。不仅如此,科学家还试图研究睾酮水平对共情能力、兴趣爱好的影响。他们观察婴儿与成人的互动,甚至试图观察幼猴对玩具的偏好。这些研究并没有得出一个一致的结果,何况有些研究本身就不够严谨, 比如给幼猴玩“女孩子气的”玩具平底锅。[2]像这样的研究,书中还列举了很多很多。正所谓“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被一些两性畅销书广泛引用的研究很可能遭到了曲解,甚至研究本身就有漏洞。法恩以一个认知神经科学博士的视角,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一指出其中的纰漏。实际上,两性行为的分化很可能是婴儿学习和社会化的结果,而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的分化很可能是受到了性别偏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只要在数学考试前告诉考生已经有几千人接受过这个测试,并且结果没有显著性别差异,那么这一组女生的表现就会比受到刻板印象威胁的女生更好。可以想象,刻板印象的日积月累会造成多么强大的影响。在欧美国家,一些中产阶级家庭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对孩子进行“中性”的教育。然而,父母不仅无法完全屏蔽来自社会的影响,他们在对待孩子的时候也难以摆脱无意识的性别差异,比如母亲与女儿互动的时间比与儿子互动的时间更长,这可能导致女孩比男孩更擅长社交。波伏娃说得好:我们并非生来就是女人,而是成为了女人。认为男女存在先天差异,和认为女性天生不如男性一样,本质上都是一种偏见。早在维多利亚时期,就有科学家试图通过测量大脑的重量、头骨的形状甚至某块骨头的重量,证明女性先天智力低下。今天,虽然没什么人敢明目张胆地声称女性先天不足,但科学家仍然在试图证明男女之间存在不可改变的先天差异。这表面上看来是一个进步,但不要忘了,女性仍然处于弱势地位,直接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仍然是属于男性的,政坛和公司董事会仍然是属于男性的,只有“不那么重要的”人文学科才是女性的舞台。在女性还没有权利接受教育的时代,一些女性选择了写作,人们却告诉她们“女人不擅长写作”;今天,女性终于能够学习理工科和参政,但仍然有人说:去学文学和艺术吧,这里不属于你们。女性作为次等公民的地位其实并没有改变。无论是我和我身边的朋友,还是波伏娃、伍尔夫等先锋人物,绝大多数女性主义者都曾切身体会过某种性别歧视或偏见,并因此觉醒。我们随心所欲地探索世界,却遇到了本不该存在的边界,并因此感到不平,想要作出改变。但是,有更多的人只是远远地看到了这个边界,就改变了自己的方向,他们不会知道自己原本可以走得更远。法恩在书的结尾表示:“我们的思维、社会以及神经性别偏见创造了差异。……如果我们相信一切原本如此,它就会持续下去。”所以,请不要认为这一切理所当然,不要妥协。坚持不仅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权利,也能让后来人多一个可参照的榜样,多一份坚持的勇气。注:[1] 来自英文维基百科[2] 来自《是高跟鞋还是高尔夫修改了我的大脑》第五节——————————————作者简介玛雅蓝,欧美文学和心理学爱好者,MOOC学习者。笔名言一。作者微博ID: 小柒_Mayonnaise——————————————版权声明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自十五言,版权及其他合法权利均归作者所有。任何媒体或网站未经授权不得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文。寻求授权请联系:contact@stemgirlschina.com——————————————关于“理工女”我们是理工女,一个旨在促进女性在理工领域的学业和职业发展的非营利组织,讲述和分享女性在理工领域的求学、科研、职业经历。希望每一个喜欢理工科的女生,都不会因为性别放弃自己的理想。欢迎关注我们:公众号ID:stemgirls 或扫描头像中的二维码理工女网站:http://www.stemgirlschina.com/知乎专栏:http://zhuanlan.zhihu.com/stemgirls#!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三星-。更喜欢英文版原名,中文版太卖萌了,并不合意。作者其实挺努力,旁征博引,这书其实也挺难读,断断续续花了差不多一个月。题材很好,问题出在态度,为了引起大众的注意或重视(?),过于讥讽挑剔,一次两次还好,多了就让人觉得尖酸,尽管讲的道理是对的,但如何让人更容易接受是不是也应该考虑一下。整本书逻辑不是非常清楚,总有种看着看着就进入口水战PK的感觉。这显然并不符合作者最终想要达到的“对一切可能持开放态度”的目的。后几节更清楚些,看到自己几年前曾经给做过翻译的Wexler还是略晃了一下,惭愧啊。性别偏见值得重视,神经科学的伪权威性也值得挑战,可以说作者的观点我都支持,也认为她确实在努力,但即使如此,本书却并不是值得推荐的一本。可惜。
  •     读过的第一本主动标出重点并在备注中适当整理的书。。。第二部分基本没看懂。。。
  •     你的行为及周围环境对你的心里暗示影响你的想法,与性别并无过多影响,所以要相信自己!
  •     一本总结性的书,主要观点是性别差异是否存在还有待研究(极有可能是除了繁殖生理差异,大脑与心理机能几乎无差异),而整个社会对性别差异的强调,加剧了性别不平等的现象(由于内化为潜意识所以在本身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就有了行为)。如今大行其道的利用神经科学证明性别差异存在的流行读物,都只是对科学研究的断章取义并随意推论(经不起真正科学方法的检验),只是为现存的性别差异找了一个看似科学的借口(就如同上个世纪关于性别差异的言论)。而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无时无刻不在形成社会的环境,影响我们思维,决定我们的行为,继而重复验证了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 总结的工作其实很了不起,能从各个方面阐述谬论并给出合理的解释。无奈全书逻辑不够好,主要是每节内容里又分为好几小节,但却并未给出细分的目录,且之间的连接也较为混乱。
  •     我去,我要推荐这本书给跟我争论到底男女有别是否天生的同事……尤其是第三部分。
  •     不断的证明两性差异其实很小,但没说为什么……
  •     从头到尾,反复举证环境 偏见对人类的影响 特别是两性相关,这种一本书讲一个观点的书籍 也是不错
  •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这本书让人读得很吃力。不断解释社会环境和固有的性别刻板印象对男女不平等产生的影响,但没有点出男女有没有或为什么存在差异。第二章关于神经科学的部分基本没看懂。总结也许是不能单单以睾酮的多少来断定男女之间是否有各种擅长的领域。
  •     从小就被说要学文科,物理不好是因为天生没这跟弦,化学比男生好,被说是因为化学以背诵为主,我的科学派的路,就这么被断送了,我现在重新认识自己了,那么问题来了,还来得及吗?
  •     作者想表达的是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异不是来自于生理差异,而是来源于社会差异,一出生首先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社会化影响,等小孩大点还可以互相影响。关键是,这本书翻译的太烂,一点都不连贯,章节也没有小标题,结构严重不合理。另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社会化差异呢,作者没有深究。
  •     好啦,反正心理学家说话我谁也不信啦
  •     原来心理暗示可以强大到改变性别差异的程度,男女的生理差异并不是思维模式,性格特长差别的关键。但总体来说,中性化的女性比女性化的男性要更容易被接受一些,所以对男孩子的培养还是尽量男性化为主吧。
  •     人和人之间的差别,要远远大于所谓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别。面对刻板印象,坚持做自己喜欢的、有价值的事情才最重要。
  •     QUEEN推荐,读了可以帮助你跳出一些思维怪圈
  •     15年看完的第一本书,值得分享和推荐。认知神经研究领域的博士、研究员法恩的著作,总结了前人在心理学领域有关两性差异的研究,批判性地回顾了对性别差异的神经学研究,指出不应以男女脑部活动的图像差异来推断两性在心智上天生不同,而社会与媒体表征中的两性刻板印象在切实地影响我们对幼儿的抚育。标题应译作《性别的幻象:我们的心智、社会和神经性别歧视创造差异》,但被果壳阅读可笑地包装成畅销书的样子,而且为节约印刷成本还去掉了全部参考文献!如果不是家庭图书采购员购买,我一定不会翻开这个标题的书吧
  •     很好玩的一本小书,针对性地讨论了性别的生理基础和社会建构之间的关系。
  •     法恩在书的结尾表示:“我们的思维、社会以及神经性别偏见创造了差异。……如果我们相信一切原本如此,它就会持续下去。”所以,请不要认为这一切理所当然,不要妥协。坚持不仅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权利,也能让后来人多一个可参照的榜样,多一份坚持的勇气。
  •     “女性受到的限制明明是无中生有,却被误认为源于其自身。”“差异是不平等的产物。”有豆友指出该书不应该让果壳捣鼓成一幅畅销书的嘴脸,我却觉得题目的畅销范儿能让更多人翻开它进而将进化得更为严重的性别不公问题纳入考虑范围内。第一部分引入性别刻板印象等概念,并且按耐不住地道出了社会对意识影响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囊括了一堆神经学的新玩意儿,我费了老鼻子劲儿才明白作者只是想要告诉我们一种披着科学外衣的新型性别歧视即将顺理成章地进驻我们的精神领域。第三部分惯用手比喻等充满想象力的部分细思恐极。
  •     stereotype, identity salience,好亲切的话题
  •     披着“科学”术语外衣的偏见谬误之一种,果壳做的很棒!
  •     #果壳阅读#10月新书,好靓!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