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的重建》书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10058479
作者:海因茨·科胡特
页数:241页

生涩难懂的书中悟出的一些所得——《自体的重建》读书笔记

写在前面的话:首先,这本书是由台湾人翻译的,从翻译的效果来看,翻译者的水平不是很高,再加上台湾与大陆在书面语言表述上的差别,所以这本书让我感觉读起来真的生涩难懂。但最终还是耐着性子读完了,并引发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以读书笔记的方式展现出来。-----------------分割线---------------------------关联母亲为镜像的自体-客体功能的失败,关联父亲作为有理想化影像的自体-客体功能,的失败这是否意味着母爱缺失一般为镜像移情,父爱缺失一般为理想化移情呢?(同性为理想化,异性为镜像)。患者不仅可以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来寻找自己的创伤,而且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孙子来发现自己曾经的创伤,比如父母因缺乏共情而形成的自己原发性缺陷。也就是说子女可能通过父母如何照顾自己的孩子而发现自己受伤有原因。人们为什么喜欢回顾自己的创伤,就像我们牙疼时喜欢去用舌头舔一样,我们是在检查内心的伤口是否还疼,结果发现还是疼…母亲的回应不足,或孩子总是被拒绝的状态,他可能会形成故意在母亲面前暴露自己受惩罚的行为,因为这样一方面对伤害有掌控感,另一方面也算引起了母亲的关注。当母亲回应不足时,孩子的得到的回应不够,他未来可能会形成一种表现癖来直充曾经的缺失。然而这种表现癖很难满足,所以会很容易发展为两个极端,一个是会压抑这种表现癖而伤害自己(自我否定应该也算一种吧),还有就是转化为狂热的活动和性欲化的幻想(幻想甚至真成去拥有一个满足自己所有欲望和念头的性奴)。原发结构--镜像自体-客体,代偿结构--理想化自体-客体写作的文风和结构决定于人的心理结构,文学可能是本能欲望的升华。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寻找内心的缺失和代偿,这就为自己的成长和治疗打下了基础。移情官能症结案:成功放弃或永远放一边自己的古老要求。当原发过程(如原以的表现癖,与母性的自体-客体结合)与次发过程(他的文字,语言,写作)中隔着结构缺陷,导致他表现癖-夸大-创造的挣扎,不能全然灌注于良好的、稳定内化的目标。没有把夸大-表现癖力比多更好地为理想服务,还导致了执行结构(自我)无法发展的情况。过久的分析会导致人分析上瘾,(这好像是一种理智化的防御)。前语言期的语言创伤甚至在分析时也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更可能像通过生理反应而表现释放。强烈的贪婪,广泛的暴怒,无限的抑郁,甚至永远摆荡的体验(古老的自体好像本我的状态。)发生在成功分析的转变,并非因为领悟的结果,也就是说仅仅因为知道了症状就消失了并不完全,所以自体心理学更关注微结构,比精神分析更细化的内容。(这是否意识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心学更需要实践才得成长。)自体心理学把分析的过程当作一个能动的过程,而非简单的分析过程,认为这是通过分析,所调动出来的古老挣扎的不断冲击,使得新的结构在自我中形成,并成为旧模式的补充部分,这个过程中有(释放延迟,中和化,目标抑制,替代满足,通过幻想形成而达到一心一意。)需要注意的是许多看是发自内心的兴趣或许也有着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幻想拉小提琴来赢得观众的喝彩和羡慕,这或许是为了儿童后期母亲移情的修通,以现实但满足的方式学习其表现癖的挣扎。这会为修通目标做出贡献,可以建立暂时可用的结构,但这种活动并不是来自于自己天生的优势智能,不是自己天分所在,注定不能取得优秀的成绩。当自己的心理达到高的层次,不用这种方式来作为其夸大欲与表现癖的载体,则寻找一个适合自己天分和优势智能,自己又所热爱的活动就非常有必要,所以我自己也要反思清楚自己所做是否是自己所想要的,还同仅仅满足了自己的某种表现癖的需要或其它内心需求,看能否有一个更为好的选择。只所以没有一开始就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活动是因为采用当前的活动更容易达到表现癖的作用,而且新的活动必须要完成某个心理障碍才能承载和运用。通过分析寻找一个真正快乐的自我实现之路。原我:对母亲的性欲爱,超我:对敌对父亲的理想化个案缺乏安全感,觉得周围都是敌人,虽然不利于人际交往却对个案起到了你保护作用,所以在没有教会他更好的方式前,最好不要改变个案的感知。当内心已经建立一个表现癖与夸大企图心中心模式,完美的理想,天分与技能的部门,那个案就可以自己走走去,自己是否建立类似的结构?能够将完美理想与企图心和表现欲的关系恰当处理,就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成长状态。恋物癖的行为(对女性丝袜和内衣)构成了对母性美好的精髓,是一种代偿或代为满足。如果个人成长之后,发现了更为重要,或更合理,更能满足内心需要的行不,恋物的行为变得不那么重要,也就可能不再成瘾。当孩子认为自己不能被满足自尊接纳和提升的需要,除非要达到父母的要求时,他对成功的渴望和对自己的否定就会更加强烈,最终也会失去自我。性变态等扭曲的性行为很多时候是在维持一个即将破碎的自体,情感控制能力弱的人性欲应该比情感控制能力强的人高。 肛门期性格是吝啬,粪便是一种创造的快乐,如果母亲不能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动,不利于孩子良好自体建立。孩子需要恰当的挫折,如果母亲一直给孩子完美的共情,则孩子长大后,也会患上精神分裂。母亲的溺爱和完美的共情,可能让孩子产生恋物癖,因为他们不固着于母亲所给予的体验,而不肯向现实妥协。恋物癖可以满足孩子对母亲体验的完美延续,这是以损害现实和成熟模式所得到的愉悦 。口欲期的伤害,使得孩子在长大后会寻找口腔刺激来寻找安慰(性欲期)。自体心理学把体验的自体客体与真实的客体区分开来,来解释我们所审视的对象。当病人对理想化的自体客体健康的融合,没有得到回应之后,理想化影像就破裂成碎片,这是融合的需求被性欲化且指向这些碎片,透过与全能的双亲影像的拒绝特征(处罚、贬抑、轻视)作性欲化的融合,来提供他强化的理想,这时性虐待的需求和行为就可能出现了。制度化的运动,竟然也可以承载理想化双亲的功能,减少贫困地区青少年的攻击性。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冲突和矛盾的,比如分析师的父母越对孩子关注和移情,孩子的内心会变得越复杂和神秘,这个过程更像是一种对抗而非养育的配合,人就是这么复杂吧。 病人在其碎片化后会描述自己的驱体的病症反应。当病人自体不被威胁时,不会注意身体的小缺陷,当自体分裂时许多症状及不适就可能被放大。当一些病人面临严重的自体破碎时,借着暂时且狂热地参加各种活动来防止自体的全面崩溃。说明人在内心健康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更理智和理性。当病人开始自体破碎时,他会更关注身体的变化,甚至会幻想身体内的旅行来维持自体的同一感。同理可得追逐肉体的性爱,是在为枯萎的心理埋单,也或许在转移自己的焦虑和不安,人为什么会如此,或许是需要肌肤的安慰吧,最起码自己可能存在这种情况。性欲的刺激可以让人感受到身体-自体的存在,并重获控制感,让人感觉自己活着,使自己寂寞的被威胁的自体再活化起来。每个人或许都有处于创伤状态的反应,书中的案例是易怒,自己好像也有类似的反应,特别是青春期时更是如此,但现在发现,受伤时的那种突然麻木,茫然,恐惧型,无力感,好像也是自己的受伤状态。结构型官能症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乱伦欲望的能以克制与害怕超我惩罚之间的冲突,而后者在于对避免再暴露于童年的自恋伤害与羞辱之中畏惧。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而言,只要被分析者的自体开始变得稳固,当自体-客体的丧失,不再以碎裂、严重的脆弱,或不可控制的暴怒作反应,那么分析就达到结案阶段。一个人处于痛苦的内在不确定与无目标感,弥漫于他生活的各个部门,这就是广泛的自体障碍的特征。更特定的抱怨是反复发生的不安感与神经质,可视为自体统整脆弱有阵发性恶化。如反复的易怒、疑病与混乱的就症侯群。 易怒是典型的创伤状态的表现。对于一个自体易破碎的人而言,避免与周围环境过多的介入和纠缠是保持自体完整的方法,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有逃离人际关系复杂的环境,甚至逃离世俗去寻找世外桃源,事实上通过简单的物理隔绝同样难达到避免自体被干涉的效果,比如耳塞,眼罩。但最终保持与外界界限和防御之墙的还是有一个强大的心理。但物理和行动的隔绝会使内心的能量消耗少很多。为什么人会害怕到陌生的环境去,或对于即将离开的特别是投注于情感的环境难以离去,就是因为害怕陌生环境带给自己自体破碎的感觉,同时对一个熟悉的能让自体感觉完整和安全的环境的留恋。面对镜像的自体客体的健康的自体-肯定,面对理想化自体客体的健康的钦佩,这两种功能在自身的形成和存在标志着自体开始从镜像与理想化的自体客体中形成。移情官能症与自恋人格障碍的区别:移情官能症:内心乱伦欲望与害怕惩戒的冲突;自恋人格。障碍:缺陷自体需要与避免再暴露于童年自恋伤害与羞辱(自己的需求没有被回应)人格障碍病理:自体没有被稳固建立,心理结构的缺失,依赖于自体-客体的存在,害怕这种失去。当自体客体以及与他们的功能已经充分转化为心理结构,能独立发挥功能则可以结案。如果母亲不能完成孩子的建立稳固统整的核心自体的需要,父亲也可以承担这个功能,但如果父亲也失败了,就需要孩子以前能遇上一个理想化双亲的人,比如咨询师或者一个爱人。自体病患的五类精神病理:1、精神病;2、边缘型状态;3、分裂样与妄想人格;4、自恋人格障碍(对嘲笑,凝病,或抑郁的过分敏感);5、自恋型行为障碍。(自体暂时的崩溃,脆弱或严重扭曲,如性变态,行为偏差或药物成瘾)性虐待是一种强迫镜像的自体-客体对自己回应的行为,这是一种自恋暴怒的变异表现,根本上是想要增加自尊的期望。但这种成瘾的行为是种望梅止渴,没有真正的效能的。 当病人被共情,自己自恋剥夺的感觉被理解和回应,他们的性变态行为就会很快消失。是否出现行为与其健康程度有关,行为越明显说明自体结构损坏越严重,或者发展越不完善。

武志红推荐

非常好的书!看到武志红老师在微博上推荐此书,我就在该书上架的第一时间买来了。作者对于自恋的剖析非常精辟,我认识到了:正常的自恋不应该被压制,它是从对自体的爱转到对客体的爱的一个必经的过渡过程!力荐!作者果然是这方面的泰山鼻祖。非常好的书,值得收藏。

Kohut如是说——乾元性海

海天线 孤单的落日燃烧后 会不会有重生精神分析作为人类理解自我、认识自己无可争议的领导力量经历过几波浪潮,Kohut以人本主义的理念重塑了精神分析的面貌,像爱因斯坦解救了经典力学一样,拯救了传统的精神分析。Kohut对精神分析的本质作了高度概括:借由观察者对人类内在生活进行持续的“神入-内省”的侵润,收集资料并加以解释。在这个本质之上可以附着特殊的技术手段如自由联想、梦的解析等等,以使神经症患者能够获得“工作与爱的能力”。在工作上高效率,而在情感上享受充分的愉悦。Kohut将神经症病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内疚人”,一种是“悲剧人”。内疚人与传统精神分析驱力理论相对应,驱力理论认为潜意识中的各种本能冲突制衡构成神经症的基础,为了减小来自本我享乐原则(特别是性欲区)与超我代表的现实原则之间冲突的压力,内疚人会以各种隐晦扭曲的方式满足潜意识中的欲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虚无的欲望对象根本带不来真是彻底的享乐,从而称其为内疚人。Kohut称自体破碎的神经症患者为悲剧人,悲剧人最典型的特征为广泛弥漫的孤独空虚感与不确定感存在于精神的各个部门。悲剧人究其一生都在追求自体的实现,可是往往以失败而收场,从而称之为悲剧人。驱力心理学认为“俄狄浦斯情节”为神经症患者的原罪,认为对神经症患者的治疗在于让他走出俄狄浦斯情节。Kohut认为自体为较俄狄浦斯情节更原始的心理概念,从自体的角度诠释了俄狄浦斯情节。可以说Kohut认为自体理论与驱力心理学理论是相容的,并提出内疚人与悲剧人的概念。Kohut认为双亲过度亲近而产生的过度刺激是结构型障碍的起源,而双亲远离而产生的过少刺激,是自体疾患的致病因素。传统社会被体验为威胁的亲近环境,越来越被体验为威胁的远离环境。所以Kohut认为现代社会产生更多的各种各样不能实现自我的悲剧人。Kohut的理论中自体为核心概念,可是在本书中Kohut从来没有对自体下过任何定义。对自己性质的描述可以在本书的精华章节“双极自体”中找到。精神发展的过程中,涉及到原始心理内容的选择性包含和排除过程城,曾被体验为古老的心理内容逐渐遗弃或消失,而与外界接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某些部分被纳入自体之内。而这个过程中会建立两个基本的心理功能:镜像自体客体的自体-肯定与理想化的自体-客体的钦佩。婴儿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缺的,对自己的能力和自尊具有夸大的想象。但是婴儿最初并不能区分自己和母亲,倾向于从母亲的眼中看到完美的自己。若母亲对自己表示肯定,婴儿会从一面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完美。在母亲持续健康的镜像-肯定过程中,婴儿逐渐发展起来核心的企图心,建立起健康的表现癖,体验为宽阔的心理构造,它为一个人未来成就的源泉。当孩子自体-肯定的存在不被镜像自体-客体回应时,夸大的、孤立的、性欲化的暴露表现癖将会主宰孩子的企图心。当孩子自己的完美性被不肯定的镜像所打破,会本能的寻找理想化的、全能的自体-客气并想要与它融合。镜像的自体-客体想说的是"我很完美“,而理想化双亲想说的是”你很完美,而我想与你融合“。健康的理想化双亲会让孩子获得一个钦佩的对象,并不断突出自己的优秀特点从而获得自己的核心理想目标结构。若理想化双亲过程没有成功,则孩子健康快乐的钦佩将会终止,宽阔的心理结构将会崩溃,从而沉溺于成人力量的孤立且性欲化的偷窥癖。镜像的自体-客体为一极,构成孩子核心的企图心,理想化双亲为另一极,构成孩子的理想。企图心和理想关联为一组相关的天分与技能,这些天分与技能吸引它自身或对应核心企图心与理想的要求发展起来。核心企图心与核心理想之间,存在活动-促进的张力斜率,推动心理活动永恒流动,推动其企图心并导向核心理想。我们可以看到,自体的双极之间,外部包含着特殊的天分和技能,而内部为持续的张力弧。个人人格中的持续不变感或者说”存在感“,并不是因为核心企图心与核心理想的内容不变,而是由于自体表现的、创造的、指向未来张力的不变的独特性,也就是中国古老哲学中所说的”乾"。Kohut所说的重建,就是要重建双极之间的统整性,重建人格中的”存在感“,消除悲剧人心中广泛弥漫的孤独空虚感与不确定感。在自体的建立过程中,对应核心自体的两极存在两次机会。一方面关联孩子统整的、夸大-表现的自体建立,另一方面是孩子统整的理想化双亲。发展的过程中,前者处于更早的阶段,而后者处于较晚的阶段,从自体的夸大被镜像开始,转到自体与理想的主动融合。最终奠定的核心自体,两个成分可以相互补偿:一个成分的巩固通常可以抵消另一个成分的缺陷。Kohut发现,通过对悲剧人神入-内省的分析,可以为病人提供一个更好的自体-客体,为病人提供支持性的环境,激活其自体中双极,重建破碎的自体。Kohut对理想化双亲给予足够的赞誉,认为绝大多数情况下,理想化双亲的一极的活化,为自体统整性的建立与巩固提供更多的资源。总结起来,精神结构不断向上发展的过程中,选择性排除的包含过程构建起核心企图心与核心理想,这两极之间,外部关联一组特殊的天分与技能,而内部为活动-促进的张力弧,我理解为”乾”。持续不变又永恒流动的张力弧构成了人区分于外界持续不变的存在感,为自体的核心与人之为人的根本。若统整的核心自体不能建立,则夸大、孤立、性欲化的破碎自体出现,广泛弥漫的孤独空虚感持续笼罩在精神的各个部门。对自体重建的希望在于,通过重新活化自体中的两极,建立统整的张力弧。Kohut的理论可以用一个字高度概括——《易经》中所说的“乾”。何为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蓬勃向上、永恒流动、生生不息的境界即为人生之大智慧,成长的不二法门。可是在人成长过程中要经过多少磨砺?你不会知道灵魂可以破碎到何种程度,孤立、夸大、性欲化的自体碎片拥有多么偏执的力量,而孤寂的原野上踽踽独行的人是多么渴望......我想,这就是“一个男人的成长”。海天线 孤单的落日燃烧后 必然会有重生


 自体的重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