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的环球旅行记》书评

出版日期:2014-7-1
ISBN:9787510448506
作者:[英]杰森·路易斯
页数:244页

瞎感叹

上个世纪,电脑还是大石头DOS系统的时候,有一个叫杰森的小伙子,年纪轻轻不务正业,听信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损友谗言,陪着玩命。他们想做一些别人没做过的事,好让自己被载入史册,永垂不朽。但他们想了又想,发现能做的都被别人做了,正在郁闷时,却突然灵光一现,在那个不太发达的年代做了一个非常原生态的决定:人力环游世界。是的,人力。环游世界的事情别人都做过了,但那些人都借助了许多机械动力。他们不一样,他们与众不同,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三个像他们这样的神经病了。于是,两条蛇精病就这样愉快地决定出洞了。临行前,杰森父亲的一番话让我印象很是深刻。那位父亲久久地盯着自己的儿子,若有所思,欲言又止,最后终于按耐不住:儿砸,你有没有留遗嘱喃?那位自从不务正业之后已经跟乞丐没有什么两样的儿砸听到这样的问题觉得很诧异:啥东西都没有,留啥遗嘱。他父亲唉了一声:不图你留啥东西,是想你留句话,到时候火葬喃,还是土葬?……后来,这场旅行花了杰森13年,阳刚小伙变成了胡茬大叔,电脑也已从大石头变成了小砖头。杰森等不及史学家来采访他,自个儿敲着键盘先把自己载入书册……什么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很多人都是在呻吟,你不妨来听听真正的神经病是怎样呐喊的……大概是经历了太多,杰森的文字诙谐幽默,时不时地自我解嘲,字里行间透着豁达的心态,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狂放不羁,豁达出世,读着痛快,就像是一个二叉兄弟在一旁跟你扯淡,而你则不时地想揍他两拳:牛啊!你丫脑子还真有病!……还有什么,自己看吧。Life is short, enjoy yourself!

“曾经的那些梦想都已经凋零了吧?

“探险,并不只是地图上的一条线。真正的探险是深埋在心底的种子,那些心怀梦想的人始终坚信它的存在,然后毅然动身踏上冒险的征程,让梦想开花结果……”这段话,出现在这本书的结尾部分。可即便是读到结尾处,我依然在脑海里勾画着杰森•路易斯与同伴在人力脚踏小船上度过的日日夜夜:因长期暴晒和潮湿环境而生出的皮肤病、长时间蹬踏脚踏板带来的疲劳、随时可能到来的意外灾难、在茫茫海洋上生出的焦虑情绪……如果在读这本书之前,有人对我说:“想不想来一场环球大冒险?”我会明确地说:“想!”尽管我知道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在读完杰森这趟环球旅行的故事后,我觉得我之前的那个梦想可以作废了——且不说完全依靠人力横渡大西洋,单是想到这趟“穷游”途中出现的各种险境,我就已经对所谓的环球之旅不那么感冒了。没错,这就是一趟实实在在的穷游,而且苦逼到不行!为了这次横渡大西洋的壮举,杰森和他的朋友们不仅要到处拉赞助而且还欠下一笔钱。有人把他们的举动视为愚蠢至极的行为,有人对着他们吹口哨、竖中指,当然也有人对他们的壮举抱以支持、赞赏的态度。但最打动我的并不是横渡大西洋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而是不论置身何种境况,杰森都能用他惯有的幽默风趣地态度去面对。这只载着杰森和史蒂夫环游世界的小船被赞助商命名为“莫克沙号”,它源自于梵文,意思是从世俗欲望、无知以及苦难中获得自由和解脱。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佛教,而促使杰森与史蒂夫做出环游世界这一决定的动力正源自于对人类因满足欲望而过度破坏环境的控诉。或者,他们只是想证明一件事,一个人,他总要有些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种平庸的生活。正如书中所说“追求梦想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是神圣而不可侵犯、不容置疑的”。当然,史蒂夫和杰森的梦想也曾被人质疑,但还好,他们最终坚持了下去,也正是这一路坚持,才发生了种种奇遇。杰森来到美国之后,与一位身穿蓝色连体工作服的老人之间的对话颇耐人寻味,杰森问他,在他看来,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位老人说,只拿自己需要的东西即可,“这样当你离开时,世界还和你最初看到的一样。”就在杰森迈出一只脚,准备踏上征途时,那位老人又补充了一句:“人生,当你明白它之前就已经结束了。”杰森把这位老人称为“智者”,而在我看来,他不仅智慧而且慈悲,而且,他出现得很及时,他的一席话不仅给杰森带来启迪,也给读者带来沉思。这本来是一个充满艰难和障碍的环球探险的故事,但我却更觉得它那励志的味道更加打动当下的自己。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场输赢无定、结局难料的旅程,那么这其中的况味应该是很难向人描摹出一二的。我们总是在讲述的时候投入了太多的个人悲情感受,我们以为这样会更打动别人,但是我们往往打动别人容易——只需煽情或矫情即可,但真正地打动自己却何其难哉!因为,我们很难与自己坦诚而真实地相对。杰森在蹬踏板时经常思考一些问题,或许有人会觉得在生死难测的大西洋上思考任何与生存无关的问题都是多余,而这也正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性来,——有人想的是如何生存,而有人想的却是如何生活。当海上的艰苦生活一点点削弱史蒂夫最初对于环球探险的激情时,当昔日的好朋友在漂浮于大西洋上的一艘小船上爆发出争吵时,当他们赤裸着上身、以满身海疮出现在加勒比海盗的面前时,我们这大多数人也许正为了眼下的稳定日子而欢喜无比,却全然忘了,我们是如何从一个怀有梦想的人堕落成了苟安于现实的人。“曾经的那些梦想都已经凋零了吧?”我在读完书后也这样问自己,但所幸的是还有那么一两个梦想已经实现了,还有那么三五个梦想正在实现的途中。“束缚我们的往往是我们没意识到的牢笼”,这是莎士比亚在《第十二夜》中的一句话,而我却是在这本书上看到的这句话,我想,这本书除了带给我们一个很美好很励志的探险故事之外,还有对于自己命运和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大自然的关注。所以,我决定把它从头到尾地再读一遍,以不快不慢的速度。

不会写书评

与谨慎的英国人相比,美国人具备某种相当特别的品质:尊重梦想。追求梦想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是神圣而不可侵犯、不容置疑的。如果你有一个梦想,他们一定会说:”去努力实现吧!“而且是真心实意的。就是这种态度成就了这个年轻的国家。类似的遭遇无处不在,人们都在竭力的捍卫自己的领土权和私有权,甚至还努力捍卫以爱国、爱家为名义的占有权我觉得,这不仅是一次体验不同地域和人的伟大的人力旅行,更是作者在旅行的过程中不断找回自己的本我和自信的心灵之旅。

再不疯狂,就老了

背包客、花甲客、沙发客,徒步游、飞行骑、绿皮火车,自助游、打工游、休学游、间隔年……各种各样的新名词充斥着旅游图书的市场,此类图书大多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难免让读者眼球疲倦甚至是心理厌倦。什么才是真正的旅行?旅行的意义到底在哪儿?近日,一本由人人影视翻译小组推介的图书《13 年2 个月23 天11 个小时的环球旅行记》出版,从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书中讲述了一个名叫杰森•路易斯的人,他单凭人力,不借助任何机械的情况下,通过皮艇、轮滑、步行等方式,耗时13 年2 个月23 天11 个小时(1993年到2006年),从英国本初子午线出发,穿越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大西洋、加勒比海、美国、太平洋、中国、印度、喜马拉雅山、印度洋、阿拉伯、非洲,最后回到欧洲,完成了环绕地球的旅行。当然,一路走来可不像我们现在描述的这么轻松:1996年,他穿越美国时被一名酒后驾车的司机撞倒,造成双腿骨折;2001年,为了挣够继续“远征”的路费,他被迫中断旅行,从事各种工作以填补亏空;此后,他在驾驶皮艇前往澳大利亚大陆时遇鳄鱼袭击,船桨被鳄鱼咬坏;在穿越非洲途中,他因未经允许进入埃及而被怀疑为间谍,险些面临40年牢狱之灾;2007年,他在试图穿越英吉利海峡回到英国时,法国官员阻止他穿越海峡,甚至威胁向他开枪……即使是在崇尚冒险精神的西方社会,杰森•路易斯的故事也无异是一种传奇。难怪《荒野求生》主持人贝尔•格里尔斯直呼:“史诗一般的旅行……这样的旅行要克服的困难和所需要的耐力,都是鲜有人能挑战的。”如果你认为这个壮举的完成者是个有钱、有闲、体能超强的人,那就错了。杰森•路易斯1967年出生于英国约克郡,大学毕业后的他,白天在一家清洁工作公司,主要为旅馆的窗户、地毯、楼梯等提供保洁服务,晚上则在伦敦一家酒吧做摇滚乐队的主唱兼吉他手。为了准备环球旅行,他甚至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吃了半年多的社会救济。在环球旅行的途中,为了筹集资金,他还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做过牛仔,在澳大利亚殡仪馆做过临时工。你一定不会想到,1994年,27岁的杰森开始人力环绕全球的时候,这个英国男孩总共就在帆布船上待过3天,单次骑自行车的距离从未超过3英里,在决定轮滑穿越北美之前压根就接触过这种器械。而且,当年的他也并没有想做出什么壮举,他只是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渴望改变日复一日的生活。“当年的日子就是那样。所有的一切早已步入轨道,工作、努力、结婚、生子,这一切看似完满,事实上却只是你自己虚构的所谓人生。我害怕有朝一日,这种简单的生活会让我堕落为平庸之才。我渴望改变。”杰森•路易斯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一颗疯狂的心,就可以来一场真正的旅行,而旅行的意义在于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正如《星期日泰晤士报》评论“我们很庆幸有路易斯这样的人,也很需要这样的人,他们会一直存在,并将永远存在。听闻他们的故事会让我们心情愉悦。”(《13 年2 个月23 天11 个小时的环球旅行记 : 黑水迷踪》 【英】杰森•路易斯 著 人人影视字幕组 译 新世界出版社 2014.6)

这段充满传奇的旅程

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多大的毅力,多大的抗压能力,才能花费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全部凭借人力来环球旅行。前期长达三年的准备时间,在好友和家人的支持下,在拉到赞助之后,杰森和史蒂夫开着“莫克沙号”,从英国起航了。莫克沙号,一艘全凭人力脚踏来前行的船,这艘小船之后穿越了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起初,我以为这艘船很大,以为跨越大西洋也不算一件太难的事。只是看了书才会发现,原来“莫克沙号”那么小,比游艇还要小,还有那个鼠洞,只够一人平躺,脚踏的地方时间坐的长就会各种腰酸背痛。在跨越大西洋的过程中,会遇到大风大浪,会遇到大船相撞的危险,会遇到加勒比海盗,会触礁,会遇到暗礁,会遇到鲨鱼等等各种危险。这些,或许是我们平时都难以想到的,看着这书,却感觉身临其境,在每次杰森和史蒂夫遇到危险的时候那颗心也被吊起来,看到平安无事的时候心才会荡下来。在大西洋飘荡的过程让我想到少年PI。一样都是在大洋洲飘荡。这次主角换成了两个人有所准备的旅行。预备好的粮食,各种设备等等一系列东西。但是那些在陆地上不会发生的问题,在大洋中却会发生。长期保持同一姿势肢体僵硬劳累,没有卫生措施身上都开始长疮,粮食的消耗要和实际的行程相关,两个人在旅行之间的摩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食物会有吃光的那一天,所以更要精打细算。会有意见分歧的时候,所以更要彼此包容。在遇到各种危险的时候,更要沉着冷静机智勇敢面对。很难想象连续三个小时一直脚踏船前行。如果一天两天倒还好,但十几二十,一个月两个月呢?没有办法,因为走上了这条路,所以也一定要走完它。我很欣赏“批判之眼”看世界。这是重新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它强调“集中注意”去看清真理的表象-------言语、图像、符号、公式-----以获得隐藏在深处的纯粹的主观体验。利用这个,重新审视世界,也给自己找到了一些问题的新答案。能有意识地规划、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任期摆布。这一方法,我倒是也可以学学看。在之后一些城市的拉赞助继续旅行的脚步,看了这个其实觉得拉赞助也没有错啊。毕竟也为赞助商做了宣传了。所以不知道为什么很久以前的那对夫妻那么抵触赞助这两个字。尤其是当杰森到学校向小朋友讲述旅行的过程的时候,也给那些小朋友打开了看世界的一个窗口。到了北美之后,杰森和史蒂夫分开旅行。杰森靠滑轮,史蒂夫靠自行车。杰森也是从一个滑轮菜鸟变成了滑轮达人。在这一路上,遇到过在国道被撞车的危险,警察追问,蚊虫叮咬等各种问题,但杰森也是一路过来了,只是这本书最后的结局,给读者掉了一个大胃口。看到那场事故之后,杰森接受康复治疗,依然从事故地点重新开始继续前进,继续他的旅程。很是期待第二部。这本书的译者能力也是相当强。读起来有轻松搞笑的地方,也有让人难过悲伤的地方,用词相当不错。人人影视的译者都很赞。最后,杰森和史蒂夫的旅程还没有结束,这已经不单单是背包客的旅行,而是对于生命的挑战,对于梦想的追逐,充满了冒险的精神,一段充满梦想的旅程。他们接下来的故事会怎么样呢?一起期待吧。

有趣的生活不是只在心里疯狂就能实现的

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这个时间跨度动人心魄,让我意识到这似乎不同于我以往看到的游记,虽不乏想要脱出城市水泥森林、寻求心灵解放的人,但没有那么疯狂和与众不同。在心里疯狂一下就好,这是说到很多人心坎里的话,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放弃现有的工作和稳定的生活,追求未可知的疯狂,当我们真的遇到这样的人,也许会有触动、钦佩、歆羡诸如此类的感情出现,但下一秒便继续投入到自己狭隘的生活天地去。然而,有普罗大众的甘于平淡,就有一小部分充满疯狂因子的人纵情于天地间。杰森和史蒂夫为了追求真正活着的感觉,选择用人力环游世界。脚踏皮艇横渡大西洋?这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这个旅程并不因为它的不可思议就增添了几许浪漫色彩,相反的,他们需要克服各种各样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海上,要面对恶劣的天气条件和简易的旅行工具带来的重重险境,在陆地上,他们要绞尽脑汁拉赞助以继续完成这个创举。但真正的危机不在于此,而是枯燥的旅行对他们精神和意志力的消磨。长时间在海上做着单调的事,看着一样的风景,曾经充满希望、眼睛发亮地讨论着未来计划的伙伴现在看上去面目可憎,小摩擦逐渐升级成情感的崩溃,这种心理状态的变化是极端危险的。而当他们拖着旅程中积累下的大量非生物降解垃圾去回收时,却被告知“大海是这里唯一的垃圾回收场”,原本特意选择低碳环保的旅行方式,如今却反而成了环境污染的帮凶,他们的心情是复杂难解的。他们在大西洋上差点与渔船相撞,被巨浪卷走,在加勒比海遇到海盗,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轮滑差点被带去警局……他们曾疲惫到出现幻觉,也曾因为诱惑差点坚持不下去,他们的旅行与危险如影随形。在这本书的结尾部分,他们的冒险还没结束,而杰森却发生了车祸,进行了9个月的康复治疗,在完成治疗后,他竟回到了车祸事发地,继续他的旅程,这点不能不让人由衷钦佩。杰森和史蒂夫过的无疑是有趣的生活,但这有趣中也不全然是轻松愉快,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坚持了13年之久?再从寻常人的角度来看,我们追求的有趣也是有限的,因为我们越来越习惯于拿“有用”来定义有趣,莽撞、不安份、爱冒险,一旦被冠上这个标签,立刻就让人裹足不前了,四处旅行能赚钱吗?漂泊不定能带来什么?好玩的东西变得没那么有吸引力了,对未知的焦虑和不安全感让我们过着无趣的生活。我想,杰森和史蒂夫之所以能完成这史诗般的旅程,是因为他们不再执着于世俗价值的有用和没用,他们选择了有趣,选择了越来越多的可能,当世界在他们面前越来越大,人生也越来越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走走停停

走走停停文 by 静流旅行在不知不觉中和金钱挂上了钩,我们数着日子盼着一个个大小长假、年假、高温假等等,任意一个逃出的机会,却也总为那空空的荷包而发愁,我们期盼着一笔从天而降的横财,用它去实现自己的旅行的梦!假如你中了1千万,你会做什么?很多人会说环球旅游,就算不是环球,也总是要去几个这辈子最想去的地方转转,去巴黎疯狂购物,去韩国换个新容,去西藏洗涤心灵等等,虽然不尽相同,却总在心底筹划着一场旅行,一场望向窗外的逃离!这也许就是现代人、成年人对旅行的想法。而说起旅行,无论是看过书,还是电视剧、动画片的,却鲜少有人将《西游记》只当做一场的旅行的吧!遥想当年那位步出西门的玄奘大师,历时19年,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想必将这一路看做是向西、向着宏大佛法的一场远行吧。一路上走走停停,过严霜过烈日,过峻山过激流,过戈壁过草甸,日出而行日落而息,这一路走走停停,只当是一场修行,一场也如寺庙中晨钟暮鼓般的修行!玄奘着一路是为了辩求真理而去,而在这个信仰与我们远离的现代社会,又有什么去支持人类再仅仅依靠那单薄的人力去旅行,去走完我们活过的这一世间的地球呢?如果不是书名是《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的环球旅行记》,我真的很怀疑那两个嬉皮士,那两个不靠谱、不着调的英国人真的能进行环球旅行吗?他们几乎没有什么资金,他们也几乎没有什么储备知识,他们更没有什么环球旅行的经验,他们只是一时冲动,他们只是说说而已罢了。你看他们连船都没有,你看他们连船下水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你看他们还没划过英吉利海峡就已经觉得蹬船是件索然无味的事情了,你看他们刚到了法国,就有了间隙,人心不齐怎么可能走完一路!在这一路的质疑中,他们却横跨了大西洋,是的,他们确实有退缩的想法过,他们确实闹了矛盾,他们确实遇到了滔天巨浪,只是他们确实也走过来了。这一路他们走走停停,却终没有返回起点,只是走走停停,不算快也不算慢的走着,向着目标,在路上他们修正过航线,也坚持过目标,这一路上有付出时的痛苦,也有吉光片羽的偶遇所带来的欣喜。而这一路的走走停停,不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心灵的淬炼。而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否在路上,却也都是一种形式上的走走停停,累了的时候,我们停下来歇一歇,只是我们并不是在茫茫一片的海上,只是我们有时候忘了目标,也就忘了要继续行走!

旅行的日记 不过只是第一集

看完之后,发觉故事没有讲完,看了标题以为会是一本讲述13年的故事,结果中断在美国大陆的那个交通事故......搜索了一下,作者其实有第二集、第三集的出版,目前第二集已经出了,第三集还没有,所以要看完整个故事,还要耐心等待原版的购书信息参考这里:http://www.billyfishbooks.com/Store.html

回归生活?

耗时13 年2 个月23 天11 个小时;单凭人力,不借助任何机械的情况下,通过皮艇、轮滑、步行等方式;简而言之,环球旅行,分而言之:从英国本初子午线出发,穿越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大西洋—加勒比海—美国—太平洋—中国—印度—喜马拉雅山—印度洋—阿拉伯—非洲,最后回到欧洲,完成。单看这些国家,我觉得好混乱,但我从这些个烦扰里,发现一个纯简的问题:回归生活?由于长时间漂泊在海上,感官范围变小了,视觉上与海洋有关的颜色就只有蓝色、白色和灰色,能感受到的声音和气味也变少了,并且还时常有一些奇怪的感应:经常看到奇怪的景色,听到诡异的声响。也许是因为大脑长时间缺乏感官的体验,开始创造一些并不存在的景象来自行填补空白。路易斯说,一周前我在一道波浪里看见一个白胡子男人干瘪的脸,很长时间后理智才告诉我,那不过是海浪的白色泡沫形成的一个图案;第二天又发生类似的情况,我似乎闻到了熏肉和鸡蛋的气味,而且那么真实,我都已经垂涎三尺了,后来才发现不过是炉子烧焦了帆布舱盖而已;同一天晚上,我还听到似乎有孩子在尖叫,很令我不安,结果那只是瑟瑟寒风吹过雷达反射器上的铝片发出的声响。他的同伴史蒂夫也这样认为:“有天早上,我看到水面漂过一条蝎子鱼,有着鲜艳的鱼鳍和多彩的尖刺。“我又仔细看了看,才发现那只是一只人字拖。”“有一天晚上我听到了警笛声,”只能摇着头,苦笑,“好像还听到远处有人在举办晚宴,觥筹交错,喧嚣不断……”当自然法则被置于社会的虚幻法则之上时,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所在的社会规则中,又有多少是虚幻的、不必要的?路易斯在行程中2次疟疾,2次疝气,1次血液中毒,5200米海拔遭遇急性高山病,都是人力所不能及的,而他都幸运的活了下来.我在想,如果没有现代化条件,我们该怎么过活?我们是不是被现代化环境惯坏了?我们有多依赖外在世界?怎么返回人类本身?过一种不依靠外在虚幻生存关系的自由生活?路易斯说:“如果只是为了挑战体力,我也许早就厌倦了。‘为什么要进行环球旅游’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些年来一直在变,从为了完成目标到越来越多地将其视为一种教育工具。”或许,这本书本来不应该算是旅行传记,而是用13年换回的人本教育。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妈妈,我会不会飞?”“妈妈,大海是什么”,童年里无数个这样的问题冒出来,纠缠着麻麻,O(∩_∩)O~。看着墙上的中国地图,找到居住的小城,瞬间觉得自己好渺小,于是有了一个把祖国万里河山走遍的愿望。上了大学,时不时就骑着借来的破脚踏车,带上两块干面包,打了鸡血似的就上路了。呵呵,自己回想起来还是无比自由欢乐的时光。从古中国张骞、郑和、徐霞客,中世纪的斐迪南.麦哲伦、哥伦布,现代的阿蒙森、雷诺.富费恩斯爵士,人类的足迹被一次次拓展,各种极限记录也被一次次刷新。当我手捧《黑水迷踪》的时候,激动的心情实在是难以形容,这是13年多的旅行啊,挑战着人类的的生理、心理意志、造船淡化盐水等智慧,从格林尼治出发,横渡英吉利是一次小小成功的话,穿越大西洋是杰作,横渡太平洋就是壮举了。况乎,这是全程人力部依靠任何外力的旅行!就像文中提到的“我生怕自己不得不屈服于这个日益物欲横流的社会,浅薄平庸的过完一生,每天只是不停的生产消费,从来不考虑自己到底为何来到这个世上”这句话,刺痛着多少的人。有的人,看着墙上的地图一辈子,查阅了无数的旅游志,参考攻略,也没有迈出办公室一步,离开所在城市一米。做着各种的计划,想着各种的未来、以后,可真正我们能把握的就是当下。看着封面,蔚蓝色的大海,一叶扁舟,光束由远及近,孤独的身影伴着天上的云朵倒映在水中,这是一段注定孤独静寂的旅途。从巴黎梦想起航,英格兰下海航行,穿越欧洲募捐运输船只,大西洋的惊心动魄探险,加勒比海胜利在望,美国从西部到东部的轮滑之行。看完《黑水迷踪》后的第一感觉,“啊,没了?”,一直翻到最后一页才确认,真的没了,呵呵,好傻。当然美洲科罗拉多州的昏迷并不是终点,封面上大大的数字1,提醒着我们,这只是第一部,还会有第2部第3部继续讲述传奇的旅途。合上书浮现出一个个画面,比利牛斯山的壮阔,怀特河边露营,海上的巨浪滔天,跃出水面的飞鱼和海豚,轮船上珍贵的圣诞节,越来越多的场景轮换,最后就剩下“坚持”二字,简单也不简单。无知者无畏,旅途是未知的,连自己对面的那位同行者也有自己未知的观念。人类精神世界也有陆地和海洋,也有大江和暗河,两位生死好友,在艰苦的航行中,对于航线、换班、食物也有较劲的时候,当一个掉在海里,另一个拼命拼命寻找,才懂得,原来我们内心多么剧烈的纠葛在生命面前都是不值一提的。“几百年来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打败,打败同类,打败其他动物,打败自然,以最快的速度冲到食物链的最顶端”,我们一直快速的冲锋,却没有关注我们人类的内心进化,依然时不时做着原始的事,种族残杀、歧视,无休止的向大自然索取,个人欲望的膨胀,假装关心一件事,却发现到最后,其实只在乎赚钱与否。这不仅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旅行记,也是作者对自我认知的一次哲学思考。从人生该怎样度过开始到西方非二元论和东方佛教的般若三昧,充满了辩证的思想。有时候看着看着都会陷入其中,觉得一切时间都停滞了,世界一下安静了。《瓦尔登湖》中,“我想要真理"却一无所获“最后我忍着饥饿走开了”。真理和诚挚存留于我们内心,需要我们永生的追寻,不断地更新自我认知,才会有豁然开朗,桃源出世的人生景象。就像作者自己在澳大利亚时遇到鳄鱼时说的那样,五次试渡太平洋,海上漂流13400公里,经历各种狂风巨浪、牛柳和海上中毒事件,海神决定放我一马了。只要我们去做,幸运女神会站在我们一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你想留下什么,你会做些什么

我们都注定要离开世界。作为一个过客,你有没有想过要留下些什么?有些人想要留下子孙后代,豪宅美车;有些人想要做一番大事,留名青史;还有人似乎很忙,忙到没空思考这个问题。对于本书作者的朋友,即这趟人力环球旅行的发起人来说,他更愿意自己离开时世界没有变化,或者说地球环境因人类的改变更小一点。这是他们选择人力环球旅行的原因,也是他们选择人力环球旅行的目的。两辆自行车,一个拖船,楞头青们上路了。除此之外,他们剩下的就只有一屁股债和两颗红心了。不知怎么,我想起了蜀之鄙的两个僧人。“一瓶一钵走遍南海,买舟而下,犹未能也”。有想法,有强大的执行力,全世界都会为之让路。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对这场环球旅行嗤之以鼻,笑他们痴人说梦。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坚持下来了。原来,世界并不仅仅属于工于心计的精细鬼伶俐虫,也属于这样的憨人,属于经历了当兵休团仍然把演唱会开到鸟巢的五月天,属于跑赢橄榄球跑离越战追回珍妮的阿甘,也属于为梦想坚持13年2个月23天11小时的杰夫,和他的伙伴史蒂夫。

这是所谓的江湖

  这是所谓的江湖  我所谓的生活运行基本准则:吃饭——上班——入睡——游玩——感情世界。这都太平淡无奇了!  很赞同书中的一段话“俄勒冈州的人更愿意外出,去野外,像真正的人类那样生活,身心都得到解放,而不是在写字楼待上8小时,上下班花2小时,晚上则全用来窝在沙发里看脱口秀节目。”我基本上限于这种生活了···天涯沦落人知多少?  所以我们向往日落染紫霞,向往朗月照星空,向往煦风念远,向往北雁南飞···向往自由!  但,又有多少人是真正渴望自由的?《逃避自由》中说,如果给我们真正的自由,我们就会觉得无所依凭,然后强天喊地给我一个牢笼,给我一个制度,给我一个安全感吧!不是所有人都配、有能力拥有自由的!  因为我们恐惧:莎翁《第十二夜》中说,束缚我们的往往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牢笼。  人们都在竭力捍卫自己的所有权、私有权、领土权,甚至还以爱家、爱自己、爱自由的名义,动用脑力,肢体、语言、武器、心理暗示等暴力手段努力维系自己狭隘的思维意识所造就的牢笼,自己既是狱警,也是囚犯。  路易斯在海上说:偏见不过是另一种恐惧。恐惧不同的东西,恐惧有人会威胁到他们根深蒂固的信仰、习俗、观念,或者他们的身份认同感,并在内心占据一席之地···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如果想安稳度日,就应该闭嘴噤声,隐藏偏见——只不过因恐惧导致的行为改变更多了而已。  恐惧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比如偏见、嫉妒、生气等等消极情绪,其实是我们的分别心作祟,我们处在思维狭窄的地带,用意识去思索、用经验去衡量,用曲意去迎合···我们学习所谓的宽广的知识和技能,觉得无限度的接近了世界的真实,其实是用一颗有意识的心去忖度这个世界的宽广,以为自己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不知道内心原本圆满无憾: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初发心是你坚持的动力和质量的保障!很多事情,都取决于你最初行动的理由,是为了赢得一场不同寻常的沥青路上的比赛,还是去了解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抑或是了解你自己。路易斯走了13年,如果没有非常人的毅力和坚定的初发心,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    终极真理是什么?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我觉得这是作者达到的字面上的境界。  在茫茫大海之中,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感受到的,很聊聊可数、是单调的,那种环境下,人的欲望会降低到只有生存下来的水平,长期下来,人的尘世思维就会磨灭到微乎其微,我们平日的客尘太多,客:就是客人,有来终归还会有去的时候;尘:就是晃动的、不干净的。这两者就是我们的烦恼、疑惑,都是很短暂的、影响我们身心清净的,我看过一句话:我的身体,曾经90%都是情绪。  有过断食经历的人都知道,刚开始一脸天,你觉得有遏制不住的饮食欲望,什么都无法阻挡你吃东西的狂躁;但如果过了这个阶段,你会觉得,哦,不吃东西也可以维持我正常的生活工作,我不必这么折磨我的胃;之后的阶段就是,什么都诱惑不了我了,食物就是食物,原来身边的好多东西都是没有必要的,我从前的需求原来都那么无谓,身心清净、凉快。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断食感受。我的结论是:终极真理就是,终归有那么一个存在、那么一个境界,清净、圆满、无碍。    何以取信于我?  看过一个小故事:在一个酒吧里坐着两个人。  其中一个是教徒,另一个是无神论者,他们争论着上帝存在与否的话题。  无神论者说:“听着,我不相信上帝,也并非全无道理。我也并非从未有过向上帝祈祷之事。就在上个月,我在离营地很远的地方碰上了暴风雪,什么也看不见,完全迷了路,当时温度有零下45度,所以我便试着祈祷:我屈膝跪在雪地里,大喊着:‘上帝啊,如果你真的存在,求求你,救救我,我在暴风雪中迷路了,你若不救,我会死的!’”  于是乎,那位教徒说道:“那么,你现在肯定相信了吧。毕竟你现在活下来了啊。”  无神论者眨巴着眼睛,像看白痴一样看着那位教徒:“我可不信。我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有两个爱斯基摩人碰巧路过,是他们给我指路,告诉我怎么回营地。”  同样的经历,对于这两个不同的人来说,也可能收获完全不同的意义,这取决于他们的思维模式。  所以,看完这本书我有一点迷惑,何以取信于我?为什么我们会对于很多东西毫无捡择的相信,对于某些东西排斥?这也是这本书给我的疑惑,很好。    都写到这里了,你或许会问,为什么全然没有江湖的影子?各种神功、高手呢?  我已经写了 ,你没看到吗?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江湖,路易斯的江湖就是他的旅行,我的江湖是我脑海中的各种有诤、无诤,名相而已,不必执着。  

星空之下,尘世之中

开始的时候,对这本书也没浓厚兴趣,但我要研究旅行书啊,所以总得多读,读着读着,就认真专注起来了。和一般的旅行相比,杰森的旅行特点是:1、时间很长。13年。2、主要靠人力。连渡船都是脚踩的。的确是职业旅行家,的确是贯彻了自己的环保理念。在当代,旅行已经不难,难的是有某种坚持的精神。80天环游地球真不难,反正交通如此便利,但用13年去环球,这是可敬的。可敬的同时,也有无奈。在海上,他们努力忍受着垃圾,但在靠岸之后,却被告知,当地人也是在海里处理垃圾的。在这个星球之上,人类,也许的确是最大的破坏者。杰森描述夜晚的海洋,各种星座,他说,“这便是活着的时候所能享受的最美好的时刻吧。”星野道夫肯定也会如此认为。而没有在深夜海洋中仰望星空的人,也许不会有这样深的体会。漂流于海中的少年派,由于惊悸和不确定的危险,也难有这样的心情。行走之中,才会邂逅。有些美景,是在路上。有些了悟,也是如此。杰森写到他练习冥想,写到他在刹那之间明白万事万物间的相互联系。那样的禅境,更容易发生在路上。我想起《万里任禅游》也是如此,人如果一直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每天朝九晚五地工作,大脑也会静止、迟钝,而在陌生的环境里,人会更愿意思考,思考,也许会让人探寻到神圣的一角。即使只有那一刹那,十三年的艰辛路程也就值得。何况,在一生里,那一刹,就是永恒?另外,书中的幽默语言,让人捧腹,增添了很多阅读的趣味性,这当然也是翻译的功劳。

梦想再疯,也靠脚走出来

我不知道当看到“环球旅游”这些字眼时,有多少人会和我一样兴奋。世界之大,有太多想去的地方,想去阅览名胜古迹,想去征服穷山恶水,想去猎奇大川河山,想去探幽未解之谜……心一直在路上,然而人却始终不是被学业滞绊,就是被工作负累,被亲人羁留,始终无暇抽身出发,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我常常会找一些旅游游记聊以慰藉。可是,每每看到乘着游轮万里涉海,载着电缆攀上云峰,搭着热气球穿山过岭时,心里难免有些低落。时下的人好像已经忘记了旅行的意义。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行?当看到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这个时间跨度时,就是打了强心针也不免为之动容,这终将注定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环球之旅,也是一场疯狂之旅。为了以最纯粹、最简单、最环保的方式实现环球旅游,杰森和史蒂夫选择用人力环绕地球。这仿佛是天方夜谭,让人不敢想象,可是这两个年轻人说干就干,充满激情的投入到筹备当中。然而横亘他们面前的还有诸多的问题,赞助问题、皮艇制造问题、风险问题、朋友矛盾问题……一波接连一波,让身无分文的他们犯难窘困,有一次为了弄个橡胶水桶、两块海绵、一把毛刷,杰森被送进警局,这样林林总总的困苦曾一度迫使他们放弃。终于等到长达3年的准备后,他们的梦想终于可以起航了,他们付出的努力之多、坚持的时间之长,使他们乐此不疲地想方设法地想去完成这伟大的征程。只是在变幻莫测的大海之上,危险不但不比陆上少,而且多更多,就在大西洋上他们的小皮艇差点被渔船撞翻,风暴里被巨浪掀翻史蒂夫更是差点丧命,在加勒比海遇到海盗也可算是小事了了,他们甚至疲惫到出现幻觉,在圣诞节的盛餐和舒逸的休息诱惑之下差点不够坚定就要放弃……但这都不是他们最大的危机,他们最大的危机是,在广袤无边的大海上,枯燥无趣的生活噬食着他们的意志和坚持,单调乏味的日子甚至使他们对彼此生出了摩擦嫌隙。只是大海上除了他们彼此相互扶持就再没有任何人了。“是信任,架构了我们环游世界的精神指南。”书的最后,以杰森身受重伤结束这段艰辛的旅程,至此或者有的人望而止步,比如我。但我知道终有一天他会继续行走路上,继续他的环球旅程、环球梦,因为他已经不在乎世俗的观点,在他世界只有为梦想的执着前行,他”沉浸于当下,沉浸于我的行为,越是不去想过去、未来或最终的结果,就越能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我应该为他们鼓掌,因为他们的勇气、意志、坚持,也因为他们为梦想的执着和无悔追求、行动。你要是现在问我:你的梦想还是环球旅游吗?我毫不犹豫地摇头,与某些人相比,我的想法多么幼齿与天真!这世间不乏为梦想狂一把疯一把的人,只是再疯再狂的梦想,也要一步一步从脚下走出,实现。诸如杰森和史蒂夫,所以他们看到我们不能看到的世间风采。ps:好期待第二、三部!

你的骄傲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和我一样,看了开头,甚至是谈到人力环绕地球的时候,都轻松的以为会是浪漫的星空下欣赏平缓的大海,直到看到他们一路上非同寻常的艰难困苦。且不说在海上长期的暴晒、躺在仅足容身的“鼠洞”中获得短暂的休息、没有充足的食物、浑身长满海疮、座椅上生出蛆虫….光是在辽阔的大海中难以预料的下一刻风暴以及精神上的孤独感,就足以让人崩溃,或许我和作者一样,最开始的时候低估了这份困难与痛苦甚至强烈到一般人难以承受。但是他却奇迹般的做到了,他不仅坚强的在旅途中多次遇险中成功的存活下来,还利用大部分的时间,尝试冥想,用自己的“批判之眼”来审视和重新判断这个世界的规律和“真理”。我想在这个过程本身,艰险的旅程给予他们的已经是无价的财富:坚强的意志、永恒的决心、不退缩的勇气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别说,在冥想思考的过程中,精神得到的升华与开阔了。我想当他们一次一次战胜了困难的时候,虽然有很多无奈,许多现实,但在他们自己的心中,早已经遇到了自己的海阔天空。再回头说说作者为什么想要这么做,或许一开始的时候,他只是喜欢朋友的这个新奇的想法,想着去创造新的历史,寻找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意义。但是我想踏入这个旅程之后,一切都变了,在更接近自然、更接近远古人类的生活中,他寻找到的似乎是这个世界与生命的最初意义:坚持、克服,保持活着。整个过程都充满了人生的奥义,生命有如此多的可能性,他们选择的是一种艰难的但却有意义的活法,而他逐渐在这个过程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符号和“模糊词汇”,对这个世界的构成重新估量,并且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方式。我想这样沉静深沉的思考是在喧嚣都市和繁杂社会中,永远无法做到的。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本书的翻译,让我见识到了一种蓬勃生长的有生命力和幽默感的文字,作者那种苦中作乐的幽默和途中遇到的尴尬乐事,被字幕组的成员很好的传达出来,跃然纸上,那些“蛋蛋”的忧伤,那滑稽的女式裙裤,还有加勒比海盗的无奈...都让我上一刻还在同作者一起为旅途忧伤,下一刻却会心而笑。昨天晚上看完书的时候,坐在公交车上,看着熙来攘往的人群和车上打闹的学生,下意识的想着未来的孩子应该如何培养才能更加优秀的时候,突然一惊,原来每个人都在社会的条条框框中按照同样的趋势生长,不仅是社会在约束我们,我们自己也同样在约束着自我,急切的想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生长,这种方式不可谓不好,或许还能让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得更加游刃有余,但是这样的生活却缺少了一种思考、一种体验,或许我们都即将变成这个社会打造的机器人,不会思考也懒得思考,而杰森•路易斯显然不是这样的人,他肆意妄为,快意的生活,我想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靠救济金度日,生活在困顿边缘,每日与大自然争斗,但是他有他的骄傲,与阳光赛跑,与风雨狂飙,这份骄傲,由他自己打造。

英国40岁男子杰森•刘易斯完成环球旅行 13年行程7.4万公里

转自心语亭之新浪博客  经过13年的长征,英国40岁男子杰森•刘易斯终于在10月6日抵达终点格林威治本初子午线,结束了横跨五大洲、三大洋的“远征360”环球旅行。如果得到吉尼斯纪录的认证,他将成为第一位完全靠人力完成这一壮举的世界纪录缔造者。  旅行终画上句号  据英国《星期日电讯报》10月7日报道,刘易斯6日清晨踩着陪伴他一路的8米长的“莫克夏”号(Moksha)木制脚踏船沿泰晤士河而上,沿途都有民众在岸上向他挥手。上岸后,在数十名支持者的帮助下,刘易斯抬着这条载他穿越过大西洋、太平洋和阿拉伯海的小船抵达了位于皇家天文台的格林威治本初子午线。他对记者说:“终于,我给这段旅行画上了句号。我感到一种功德圆满的巨大的成就感。”  当这段13年的漂泊画上句号的时候,刘易斯有些感伤地说:“就像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就要结束了。环游世界已经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我感觉就要和我自己离婚’似的。要说让它成为过去很难,但我确实非常渴望与家人团聚。”  13年的万里征程  时间回溯到1994年7月12日,26岁的刘易斯与伦敦大学的同窗史蒂夫•史密斯从格林威治子午线出发,展开“远征360”之旅。刘易斯没想到他这一走就是13年零2个月23天11个小时,他用最原始的方式——步行、骑车、轮滑、划船、游泳和骑脚踏车——跨越了7.4万公里,途径37个国家。他和史密斯首先南下抵达葡萄牙,乘坐“莫克夏”号穿越大西洋抵达古巴,险些被古巴海军当成偷渡者逮捕。1998他们抵达美国,刘易斯又被醉酒驾车的司机撞断了两条腿,休养了9个月。当他们来到夏威夷,史密斯终于因为难以承受压力,放弃了行程。  刘易斯决定孤身上路,他在2000年登上脚踏船,划了6个月抵达,因为旅费用尽,他不得不中断行程,打工赚钱。2005年刘易斯再次踏上征途,经印度洋辗转抵达香港,然后骑自行车穿越中国,经西藏进入印度,穿过阿拉伯海前往非洲,最后取道欧洲回到英国。在驾驶“莫克夏”号开始最后一段行程前,刘易斯刚刚骑山地车横跨欧洲,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到比利时的奥斯坦德港口,全程3220公里。  危险重重  ●大西洋:差点成为鲸鱼的“腹中餐”  ●所罗门群岛:行程因为当地内战而打乱  ●埃及:曾被怀疑是间谍而关进大牢,面临40年监禁  ●太平洋:患上了败血症,医生通过卫星电话指导他服用抗菌药物才保住性命  ●澳大利亚:差点被鳄鱼咬死  ●美国:为偿还欠款,曾在农场工作过  他的环球之旅:  从完成目标到教育工具  接下来,刘易斯打算组织由年轻人参加的短途旅游并向他们传授他这些年积累的气象知识。他说:“如果只是为了挑战体力,我也许早就厌倦了。‘为什么要进行环球旅游’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些年来一直在变,从为了完成目标到越来越多地将其视为一种教育工具。

梦想存在于行动中

梦想存在于行动中——读《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的环球旅行记》by/烟波浩渺1980最近阅读了不少游记,但是这部探险类的游记,绝对是抢眼又刺激的一本。杰森是本书的作者也同时担当男一号:一个大学毕业生,酷爱另类的摇滚,职业是清洁工,生活窘迫身无长物。但他在内心会思考这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怎么做才能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得到答案的杰森,日复一日的混着,不好也不坏。直到大学好友史蒂夫提出“人力环游地球”建议,二人一拍即合达成协议,并且冠以环保牌旅行方式,并为之筹备、开展、操作,这一疯狂的举动简直是激荡人心。“环绕地球”很多人都想过但是真正去做的人少之又少,但是杰森和史蒂夫二人却成行了,他们的梦想始于大脑,他们的旅行靠着双手双脚,他们的成功靠着毅力+运气。梦想不遥远,如同那句古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功就在他们的脚下,一步步走出来,骑出来,踩出来。二人泛舟大洋中,骑车轮滑大陆中。好像也没有什么惊天地的大动作,但就是超越了我们狭隘的想象力。本书就记录了整个令人震惊叫绝的过程。当人们感叹地球村之小,乘坐飞机朝飞夕至。然而杰森和史蒂夫三年的超长准备期,造船、募集捐款、食物、拍摄器材,仅仅是准备工作就让人佩服。这人力环绕地球可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旅行的预算可是需要150万人民币。他们二人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仅剩下满腔热情,就在大家都报以嘲笑的态度,他们募集到为数不多物资,美元、巧克力棒、药品、船只••••••他们万事不具备都差一点点,但是也该出发了。在通过演讲、写信、求助媒体种种方式后,结果募集捐款不理想,“莫克沙号”下水不理想,媒体也是冷嘲热讽的态度,就这样他们毅然决然的出发了。他们离实现“环游地球”梦想越来越近了。在环绕地球的过程中杰森慢慢的了解他自己人生的意义。在行动中做自己的英雄。本书从2005年5月澳大利亚,约克角半岛遭遇鳄鱼讲起自己又一次独自开始穿越太平洋的旅程。紧接着时间转换到1992年的8月巴黎这场惊险之旅的初始时间和地点,之后就是整个游记的发展慢慢展开。主要讲了6个地点转换,涵盖了这旅行的三分之一长度。(1.巴黎:一个伟大的构想2.英格兰:梦想升起3.欧洲:在路上4.大西洋:深入碧海5.加勒比海:珊瑚、海盗、腐烂的海疮6.北美:轮滑在南方 。)这场疯狂的环游地球可远远没有说说那么简单,其中他们遭遇疾病和精神的双重夹击,二人的分歧争吵至崩溃的边缘,食品、药品的匮乏,遭遇海上风浪属于天灾、遭遇海盗则是人祸,这路程艰难的仿佛是取经的师徒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得到的满足感终能抵得上吃得苦、受的累,穿越世界上最险恶的海洋,那满天的星空就是他们的最后的礼物。登岸之后满身的疲惫、伤痛、疮疖,都得到了释放。骑单车、轮滑又开始上阵,这一部分的旅行更出彩,原因是他们遇到更多人。如看起来慈悲的“神父”却不肯让出屋檐让旅行的人露宿一晚;看起来贫困潦倒的穷人却给出家里的钥匙,让杰森去休息几日。这就是人性之间得差别。校长邀请杰森给孩子们做演讲报告,杰森饥饿难耐没有心思不想去,却不会拒绝别人。当他到学校后看到孩子们,杰森反而燃起演讲的热情,足足演讲了三个小时。最后校长体贴送上为他募集的100美元资金供他之后的旅程中。这一段读起来倍感温情,投桃报李,人之善哉。最难得是杰森的环保意识,他们把不可降解的垃圾收拢在垃圾袋里,没有在大海里抛弃。千辛万苦的带到陆地上希望可以妥善处理,却被告知:最好的垃圾场是大海。杰森心中感慨万分,无可奈何。任何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试图走出既定的生活圈子的人就,都会被自动贴上“背叛者”“叛徒”的标签,很多时候这些“天理不容”的人却都成功了。杰森和史蒂夫一直践行自己的誓言:坚持自己,证明自己!于是这场英雄之旅终获成功。但是这只是第一部,后续两部我继续期待着,期待着读铁人的精神和意志,将超越第一部的成功。最喜欢作者在书中写的这段话:美国人具备某种相当特别的品质:尊重梦想。追求梦想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容置疑的。如果你有一个梦想,他们一定会说:“去努力实现吧!”而且是真心实意的。另:P209第九行(《绿野仙踪》中的一个虚构的过度——,过度应该为“国度”)P213第二行最后一句,“还有印第安动脉堵塞人群的最爱”。这个词有疑问。

你可是那个横渡大西洋的杰夫!

你若要问我,什么时候我的感受最真实?那我的回答就是,当我在路上时。是的,从现实出发、行走、感受、思考、回到现实行动,人在路上的一切感知,赋予了旅行特别的意义,吸引了行者们敢于踏上陌生的土地,离开熟悉的环境。主人公杰夫,与好友史蒂夫计划一次环球旅行。年轻时,他们便是躁动不安的人,在校园上弄出大小风波;许久未见,史蒂夫邀请杰夫一起享受一次环球旅行,还必须是从环保出发,全程只靠人力旅行。然而,这个旅行让人窘迫:他们没有钱,要到处找媒体和赞助商去募集资金;他们也没有太多的户外旅行知识,找谁学去?……他们却有决心,于是,旅行在亲朋好友,在欣赏这样壮举的陌生人中,慢慢开始成型。他们开始用博物馆馆长打造的小船在蓝色的大海中航行,我也一头扎向蔚蓝的海水里,紧紧追随着他们的脚步。没有一天是轻松的,却好在,每一天都在净化身心。在大海上,他们看到的东西渐渐变少,许多感官很少用到。他们渐渐开始出现幻觉,脑海里自动创造出了一些生活场景。他们的心在静静地思考,时间、环境、奖励标准渐渐退后,消失,进而去思考宇宙……两个旅行伙伴在茫茫大海上又苦又累,却正是决心和目标在催促着他们的行动。我欣赏他们,除了如此壮举背后不惜付出的代价后,还有那些最珍贵的收获。这其中,有思考。这思考不再是与生活的细节、待办事项息息相关的了,取代的是形而上学,如同他们在航行中满眼的蓝、白、灰,简单是简单了点,却在无声中充满智慧。我无法复述他们在航海中的所思所想,这是个人体验,只有切身经历,方有所感触。这其中,有对文化的思考。虽然这只是旅行的开始,但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人对生活的态度、改变都有相似与不同,若只是在家阅读文字图片,依然无法切实地感知这样一个庞大的世界。这其中,有陌生人的善意。杰夫和史蒂夫两人在路上时,虽然不少人觉得他们异想天开,仍然遇到了好一些理解并以实际行动支持他们的陌生人。一直觉得,世界上最美的感情,便是友善,还有无形的信任。那是使人内心涌满热流的情感。最后,我喜欢的是这个作者,是一个孩子在他快要泄气时说的:“你可是那个横渡大西洋的杰夫!”过去的经验与成就感促成了他的动力,让他继续前行。加油吧!我期待着第二部!

读书、历事、见人、行路

我不是一个对艰苦旅行感兴趣的人,除了去西藏,我从没进行过消耗体力过多的旅行。不过不得不承认,我去过的地方,只有西藏带给我的震撼最多。同样,作者也是,他在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用13年时间,拒绝火车汽车轮船飞机,完全依靠人力(轮滑、自行车、划船)横跨五大洲、两大洋。他看到了我看不到的风景,经历了我可能永远没机会经历的事。佛家有“读书、历事、见人、行路”的说法,而保罗·泰鲁在《大洋洲的快乐岛》里写到“一场旅行,寻的是死,也是转变。”作者做的可能就是这种理念,他一路走,一路经历,一路思考,最终自己总结了这本书。看书之前,我很疑惑这么艰苦的旅行,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我去西藏一个月,几次崩溃。他走了那么久,又那么痛苦。而看到书里的这段话我有点明白了:“沉浸于当下,沉浸于我的行为,越是不去想过去、未来或最终的结果,就越能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不要想太远,只要关注当下。思考当下的结果,就像作者自己写的,当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合为一体,普通看世界的方式就看似单调了。这种旅行激发了创造力,让作者在日记中创造出了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符号和文字。书的最后,没有大团圆结局,而是以作者身受重伤而结尾,但我相信作者不会后悔,忘了在哪本书上看过,那些去实现梦想的人可能不一定会成功,但他们会看到那些没有理想的人,看不到的风景。这话说的是旅行,也是人生。

27岁走到40岁 途经37国 行程7.36万公里

转自新浪网 青年周末 报道 记者徐帆-27岁走到40岁 途经37国 行程7.36万公里  -被撞断双腿 被鳄鱼盯上 被鲸鱼撞翻船 被当成间谍  -从马来西亚到缅甸,边骑车边听练中文教学带    近日,英国冒险家贾森•刘易斯历经13年,终于完成仅仅凭借人力环游全球的壮举。本报记者越洋连线到现年40岁的贾森时,很意外地发现,原来早在他刚开始环球游的第三年,他就在美国遭受车祸,被撞断双腿,差点被截肢,当西方医生对他的左腿能否恢复束手无策时,是一个中国女医生免费用针灸疗法治好了他,让他能重新站起,完成此后10年的远征。  这13年来,贾森所仰仗的旅行工具很“环保”:脚踏船、皮划艇、自行车、滚轴溜冰鞋,还有他自己的双手双脚。福大命大的贾森在采访中不停地说自己很幸运。是的,他太幸运了:2次疟疾,2次疝气,1次血液中毒,5200米海拔遭遇急性高山病,被鳄鱼盯上过,被鲸鱼撞上过船,在埃及被当成间谍……  他的经历足以写成一部长篇小说。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记者所能感受到的,是这个英国人对于冒险之外的思考: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是更让他留恋的东西,他渴望将冒险经历作为教学资料供学生们开阔视野。  中国行:这是个太适合骑自行车的国度  从老挝进入中国,感觉立刻不同了  贾森把自己的环球游命名为“远征360”,记者最初联系上“远征360”的媒体负责人,由此获得了贾森的手机号。10月14日,记者拨通贾森的电话时,他正在英国的家里休养,有趣的是,因为离开家乡太久,这个从小在英国西部长大的正统英国人反而不适应伦敦的天气,电话那头时不时地传来咳嗽声和擤鼻子声:“对不起,英国太冷了。我有点感冒了。”  8天前,贾森在英国人的欢呼声中,终于在泰晤士河中踩着脚踏船“解脱号”回到了当年出发的起点:格林尼治。当消息传来时,国内媒体对贾森历经13年依靠人力完成环球游多有报道,但这些报道大多翻译自外电,鲜有新闻提及贾森穿越中国的情况。  原来,贾森去年6月份就开始了中国行。他告诉记者:“我是从老挝进入中国边境的。老挝比较穷,一进入到中国,那种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指的是当地人的生活质量,还有城镇建筑等等。我到的时候,正好赶上云南稻谷丰收。中国人都很热情好客,也很有意思。当我在农田边的道路上停下车来时,他们会招呼我过去帮忙。比如说让我帮忙收割稻谷,把收割下来的稻谷放到特殊的容器里,进行研磨去壳。  “云南是个很有对比度的省份。当我身处昆明市中心时,我住在一所大学附近的国际青年旅社里,不少大学生能讲流利的英语,我可以借用学校的图书馆和计算机设备,检索自己下阶段的旅行计划。昆明就像所有正在发展中的现代都市一样,那种感觉就好像在温哥华、新加坡。但到了云南的乡镇,就完全不同了。我想说的是,这无所谓哪个好,哪个坏,只是对比性很强,很不一样。”  最初的一段,  有新加坡籍华裔女孩同行当翻译  贾森在昆明这样的城市或许很容易找到会说英语的人,但当他到了乡镇时,他如何与人交流?难道纯粹靠肢体语言,他就能顺利解决食宿问题?  原来,贾森还在路上给自己找了个免费的中文“翻译”兼“老师”。  “很幸运的是,在最初的那段行程里,我不是独自一人,有一个在新加坡出生的华裔女孩跟我同行,她有不少亲戚在中国。这个女孩教了我一些简单的中文,还沿路为我充当翻译。不过我自己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中文,比如问路,要吃的,问还剩下多少房间,一个房间多少钱等等。”  好学的贾森早在亚洲行之初,就计划上学中文了。他的亚洲行开始于印度尼西亚,而后途经马来西亚群岛、新加坡、泰国、缅甸、老挝、中国、尼泊尔、印度等国,而后又折向东南方向前行。  而从马来西亚开始,靠自行车穿越亚洲的贾森就边骑车边听着一盒中文普通话的教学带子。“我想学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后来到了中国后,我觉得挺让人沮丧的是,尽管我自认为普通话发音是标准的,许多中国人还是得花很大的功夫,才能弄明白我在说什么。真的,我觉得我的发音是正确的。”  炒鸡肉,还是炒鸡蛋?这是个问题  贾森究竟会说哪些“发音标准”的中文?记者不由有些好奇,并请他随便说两句常用的中文。  电话那头顿时安静了下来,记者忍不住提示他回忆下如何说“Thank you(谢谢)”或是“Hello(你好)”这样最简单的中文,谁知道贾森却是要“挑战”更高难度的中文。他迅速用英语回答说:“我正在回忆怎么说‘我要吃炒鸡蛋’”。当他终于用老外特有的口音说出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时,却又卡在了鸡蛋上,他在电话那头憨憨地笑着:“抱歉,我老弄不清鸡和鸡蛋的说法。”  当贾森无法让当地人理解他的普通话时,他还另有高招:“有时候,我实在弄不清楚。我就自己跑到厨房,指着我要吃的东西给他们看。我想他们肯定在想,这个外国人太怪异了,居然擅自跑进厨房了。要知道,如果让我坐在餐厅里点菜,那后果常常是,我想吃的,和最后上来的,完全是两码事。在云南,随着地域的变化,语言的变化太快了。当我在头一个小镇说得很明白时,等我骑到下一个距离也就100来公里的小镇时,那里居民的口音立刻就变了。”  对于这个,贾森有过跨越文化的比较:“其实,这在英国也是一样的。当你走出50英里,你就发现当地人说英语的口音完全不一样了。比起城市,乡村是相对静态的,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以来,人们都聚居在同一个地方,很少移居外乡,这就使得当地的口语得以保留并不断发展。”  在唐古拉山脉“搭伙”中国自行车队  由于贾森在中国的行程选择是自行车,他三句不离骑车:“中国是我旅行过的国家中最适合骑自行车的国家之一。一个是住方便,还有一个是吃方便。几乎在每个小乡镇,都能找到价格便宜的小旅馆。沿途望去,到处都可以碰到沿路叫卖的小吃摊。这点特别棒。总有人在路边煮着食物,味道都很好。我觉得,比起英国、美国还有欧洲其他国家的食物,中国的食物要健康得多,欧美的食物油煎炸偏多,这种做的方式不健康,中国的食物看起来都很新鲜,他们就当着你的面做。”  尽管是孤身一人进行环球之旅,但贾森的旅程很少寂寞。行到唐古拉山脉附近时,他很偶然地遇上了一支来自北京的自行车队,随即“搭伙”与他们同行。  “他们大概有12个人左右,是来西藏度假的,有差不多一周的假期。其中有一个女人,她的英语说得特别好。我们互相留了E-MAIL。在从唐古拉山口到拉萨的这一段行程中,因为海拔高度的变化幅度很大,经常要从一个很陡的坡度下来,又要骑车上一个很高的海拔,这段路程是最艰苦的,当然也是最值得回忆的。”  过分自信导致急性高山病,差点下不来  伴随着贾森记忆的,有太多和死神的擦肩之旅。中国之行,最让贾森感到危险的一次,是他独自一人翻越海拔5200米高的嘉错拉山口时,突然发作急性高山病。  “那天,我出发时本来已经有些晚了。直到下午2点时,我才刚从1200米海拔高的地方出发。这意味着我要在当天赶到海拔5200米的高处,还必须在天黑下来之前尽量撤下来到一个相对安全的低海拔处扎帐篷休息。途中,我的自行车“掉链子”了,我只好推着它往上前进了最后的4公里。就这样,直到晚上7点我才到达顶峰。我只剩下一个小时,尽快撤到海拔较低处扎帐篷休息。  “时间太赶了。要知道,急性高山病的发作跟上下山速率有很大关系,速度太快,就很危险。可是我太自以为是了,自从进入西藏以来,此前我已经有10次到达4500米的高度,一点都没问题。我以为这次也没事,可当我一个人在黑夜里推着车下山时,急性高山病突然发作了。我感觉自己极为疲劳,处于脱水状态中,想要呕吐,头似乎要爆裂了。平时只需要10到15分钟就能支好的帐篷,我咬着牙花了45分钟才勉强支好。随后,我只能躺下来,再也动不了。”  对于当时孤身一人的贾森,这种情况相当危险。如果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到无法行动,又没有人发现他的话,他很有可能就留在高原上下不来了。贾森把这次历险称为刻骨铭心的一堂教育课。  10年前,中医治好了我差点截肢的腿  但最让贾森刻骨铭心的一次,是在美国遭遇的一次车祸,让他将近6个月只能坐在轮椅上。最后让他重新站起来的,正是位在唐人街开业的中国女医生。  那是1996年,贾森的环球游刚进行到第三个年头。他旅行至美国科罗拉多州,当他在高速公路上前行时,一个喝醉酒的司机结结实实地把他撞翻在地。  等他从医院的病床上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的两条腿都断了,更倒霉的是,由于他的左腿骨折情况实在太严重,美国医生差点让他截肢。  “那段时间糟透了,我一直坐在轮椅上。医生们对我尝试了好几种治疗方法,可哪种都不管用,我的左腿根本没法动弹,碎裂的膝盖骨一直难以愈合生长。后来,幸亏我的一个美国朋友推荐我去见一个中国女医生,她叫容容(谐音),住在唐人街,她父亲曾是北京的名医。”  这个当年52岁的女中医对贾森采用的是电针灸疗法。“容容是个特别好的人。我去她那里时,身上已经一点钱都没有了,她特别好心,没有收取我任何费用。”  一提起容容,贾森有点又爱又畏:“容容是个很能命令你的人,她喜欢管我叫‘英国儿子’,每次都喊‘嘿,英国儿子,你过来’。我的针灸疗程一共进行了10次,每次大概半个小时。她把针扎在我的腿上,针的另一头有电流导入。这电流是分强弱的,从第1档到第10档逐渐变强。到最后一次治疗的时候,容容对我说:‘英国儿子,你过来,今天我要把电流开到第10档。’我立刻吓得目瞪口呆了,连连大喊:‘不,不,不,容容,别用10档,小一点的电流就行了。’”  贾森不但害怕“电击”,还害怕吃中药。“我在接受针灸治疗的同时,容容还从唐人街的药店里给我买来草根和植物做成的药,那药熬煮起来的气味太奇怪了。还有那喝起来的感觉,太苦了。”  良药苦口利于病,贾森在中医的针灸治疗下,奇迹般地恢复了。  据悉,贾森所接受的这次免费治疗,如果不免费的话,大概是100美元一次治疗,全部疗程下来总计需花费1000美元,而这还是1996年时的治疗花费。  由于贾森走到美国时已经欠下一身的债,后来,他在科罗拉多州的牧场留下来,当了一段时间的放牛仔,直到攒够了钱,拉到了足够的赞助,他才又继续动身开始环球之旅。  环球游:同伴提前退出,他孤身坚持下来了  像麦哲伦那样,去环游世界  1994年时,贾森还是个年仅27岁的年轻人。他刚从伦敦大学毕业不久,正在经营自己的清洁公司。同时,他还是一家摇滚乐队的主唱兼吉他手。但这样的生活显然难以让他满足。  “当年的日子就是那样。所有的一切早已步入轨道,工作、努力、结婚、生子,这一切看似完满,事实上却只是你自己虚构的所谓人生。我害怕有朝一日,这种简单的生活会让我堕落为平庸之才。我渴望改变。”  正在这个时候,他的大学同窗史蒂夫•史密斯一个伟大的旅行计划出现贾森面前。一次赴法国旅行途中,史密斯在法国香榭丽舍大街的一间酒吧里提出这个环球游的建议。“他说:嘿,让我们像麦哲伦那样去远征探险,不过我们会用我们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仅仅使用自行车、脚踏船、皮划艇、溜冰鞋还有我们的双手双脚。这世界上还没有其他人这么做过,我们将创造历史,将创造新的吉尼斯纪录。”  贾森显然被这个听起来波澜壮阔的计划打动了,他的脑子里浮现出在喜马拉雅山脉骑车的悠游,在非洲丛林里点燃篝火的野趣,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踏着滚轴溜冰鞋的潇洒……于是,他回答说:“那我们什么时候出发?”  1994年7月12日,这两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开始了这次环球之旅。  这两个以麦哲伦为偶像的年轻人,似乎没意识到,他们所追崇的那位葡萄牙航海家最后的结局是命丧菲律宾。任何探险都意味着突如其来的危险,这种危险甚至让旅行者命悬一线。  在贾森开始他长达13年的征程之前,这个当年的英国男孩总共就在帆布船上待过3天,单次骑自行车的距离从未超过3英里。  25英尺高的海浪打过来,同伴不见了  旅行开始了,危险也开始了。  13年的时间跨度已经让贾森的记忆略略有些模糊,他在讲述中,更多的是回忆起某一个惊心动魄的场景,而事发的时间地点,他不得不抱歉地说:“我回头去电脑里核查一下。”  有一次,他和史蒂夫驾驶脚踏船穿越海洋时,还遭遇了25英尺高的海浪。他们的脚踏船先是被“推”上高约7.6米的浪尖,随后又被“摔”下来。“当时海浪的速度太快了,船一下子就失去了控制。”等海面恢复平静时,贾森惊恐地发现:史蒂夫不见了。  “在那种情况下,人没有办法在海洋里游泳,也没有办法让船转向。我以为他已经被海浪冲到海里去了,我当时就坐在船上想:‘哦,天哪,我该怎么跟史蒂夫的妈妈说啊’。可奇迹出现了,几分钟后,史蒂夫居然从船尾爬上来了。”  原来,船上的一根绳子拴住了史蒂夫的脚踝,就那样在大浪滔天的海洋里一直拖着他。贾森回忆说:“从那时候起,我想他再也不想享受畅游大海的乐趣了。”  正是这个大难不死的经历,和一些两人之间的性格摩擦,这个曾经壮志满怀的二人组逐渐走向瓦解。在穿越美洲之行中,他们便选择了“单飞”。抵达夏威夷时,史蒂夫最终决定放弃。  《洛杉矶时报》如此形容今天的史蒂夫:这个人力环球游的最初发起人现在在英国经营着一艘渡轮。当他看到他曾经的同伴历经13年,终于完成环球游归来时,他只是默默地站在欢呼的人群中,显得很安静。对于今天的生活,他已经很满足。  5米长的大鳄鱼死死盯着我  还有一次,一头鲸鱼撞翻了他们所乘坐的脚踏船,他在水里挣扎了一阵才重新爬上去。除了被鲸鱼撞上过,贾森还被鳄鱼盯上过。  34岁那年,也就是2001年,贾森开始穿越澳大利亚之旅。  澳大利亚北部盛产鳄鱼,在澳大利亚的猛兽排行榜中,生性暴戾凶恶的咸水鳄鱼高居榜首。贾森就被鳄鱼给盯上过一次:“当时我们路过一条内陆河的上游,我有一个同伴和我同行。突然,同伴在我背后大喊:‘当心!鳄鱼!’这时候,我听见激烈的水花声,我赶紧回头一看,天哪,在离我仅仅3英尺的地方,有一条5米长的大鳄鱼,它正抬着脑袋死死地盯着我。看我转过头来,它居然摆动着尾巴,就游了过来。我从没有感受过类似那样原始的恐惧。”  可能是被练出了胆子,在澳大利亚时,贾森由于欠下4万美元的债务,他曾应聘一家澳大利亚殡仪馆,做过一段时间临时工。  在埃及被怀疑是间谍  贾森最近的一次危险发生在埃及。最初,他在苏丹待了几个星期,一直在等待埃及的入境许可。因为久久未曾等来准许,心急的他策划了一次横渡埃及尼罗河纳塞尔湖“偷渡”之旅。  结果,很不凑巧的是,他经过的地方恰恰是埃及极为敏感的一个军事区。当地的渔民警惕性很高。“一帮埃及渔民发现了我,他们强迫我靠岸,还把我带到当地的军事拘留中心。他们怀疑我是军事间谍,我不停地解释说:‘我只是一个探险者’。”  但由于贾森身上携带着不少高科技电子设备,从GPS全球定位系统到远焦距数码相机一应俱全,埃及军队并不相信他的解释。  “他们要以军事间谍罪起诉我,如果我被判决有罪,就需要在监狱服刑40年。当时我都快绝望崩溃了,我以为我的下半辈子就要在埃及的监狱里度过了。”好在贾森真的足够幸运。就在即将被转送到开罗更为安全的监管地时,贾森希望到埃及旅行的申请获得了批准,通行证是以传真的方式发过来的,有了这张通行证,他最终获得释放。  13年回过一次家,牺牲了一到两段爱情  2007年10月6日,绕了整个地球一圈,贾森终于回到英国,他的第一个愿望是回到家乡的啤酒馆,尝尝那久违的味道。这13年来,贾森曾回过一次英国,那次是因为他父亲病重。在旅途中,他也曾遇到让他停下脚步的爱情,按照国外媒体的风趣描述:在旅途中,他遭遇了一到两段有可能改变一生命运的爱情,但这个“一意孤行”的旅行者显然为环球游牺牲了自己的爱情。  记者曾在采访中试探着问贾森,有没有在中国行中遇到喜欢他的女孩子。贾森顿了差不多3秒钟,随后说:“太不幸了,一直没有。”  是否为“人力环球游”第一人,仍存争议  更“不幸”的恐怕是,贾森牺牲了爱情的“人力环球游”的性质至今仍存争议。目前,早有不少国内外媒体竞相报道,贾森•刘易斯是全世界第一个仅仅凭借人力环游地球的人。  但这个结论却遇到其他人的否认。此前,加拿大人安格斯和瓦菲曾历时720天进行过一次“人力”环球之旅。他们从温哥华出发,或徒步、或骑自行车、滑雪、划船,2006年返回温哥华。但因俩人此行中没有穿越赤道,导致与吉尼斯世界纪录无缘。  国外探险界的权威网站Explorers Web AdentureStats对“环球游”的最新定义是:“真正的环球游必须是:从同一个起点出发,并回到这个起点,按一定的方向前行,到达两个相反的点,穿越赤道,穿越所有的经度,至少完成环绕赤道周长4万公里左右的行程。”  贾森本有可能在旅行结束后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但根据吉尼斯申报规则规定,每一段行程必须前后相连,并且有一定顺序。但贾森行至澳大利亚海域时,为避免船触礁,曾请动力轮船拖过一段。尽管他后来重新完成这段行程,但这种做法已经打破申报规则。  “(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机构)他们知道我有20英里(32公里)行程打乱顺序,”贾森说,“但他们的规定是行程有大致方向,鉴于其他方面考虑,他们应该接受我的申请。”    贾森•刘易斯简介  -出生状况:1967年出生于英国约克郡。  -教育状况:中学科目都拿了“A”。此后就读于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贝德福学院,同时取得地理学和生物学的学士学位。  -环球游前的正式工作:白天是一家清洁公司的老板兼员工,主要为旅馆的窗户、地毯、楼梯等提供保洁服务。晚上是伦敦一家摇滚乐队的主唱兼吉他手。  -环游全球时的临时工作: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放牛仔,澳大利亚殡仪馆的临时工等。  -人生第一次冒险:3岁时,趁父母没注意,徒步至离家1英里的地方考察路况。  -人生第一次海外冒险:18岁时,前往肯尼亚探险。首次开窍,发现自己不喜欢“呆板”的、“条条框框的”英国。

另一种人生

看完这本书的简介,我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名字我已记不得了,但电影中的一幅画面现在想来依然令人不禁心惊胆战。电影讲的是一位少女因飞机失事被遗落在原始丛林艰难逃生的故事。脱险途中,各种危险纷至沓来,但都被少女一一克服,途经一条河流时,她发现手指关节处的脓疮里竟然包藏了数不清的蛆,大大小小,多代同堂,大个儿的几只不安分地在安乐窝里张牙舞爪。看到这幕情景,我简直要惊呆了,最后还是那位少女把自己的戒指掰开,像针一样将蛆一一挑出,每挑一次,伴随一声少女隐忍但凄厉的惨叫。虽然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对坐飞机心存恐惧,这个病根大概就是从那时落下的吧。为了能生存下来,少女可谓九死一生。与本书不同的是,少女是被迫如此,而书中的主人公杰森可是“主动请缨”去完成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的冒险之旅的。有人说,在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环球旅行毫不新奇。没错,然而,当一个人用13年的时间,拒绝火车汽车轮船飞机,完全依靠人力(轮滑、自行车、脚踏船)横跨五大洲、两大洋,这样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有没有让你感到赞叹呢?“完全依靠人力?这人活得不耐烦了,就作吧。”我向同学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她这样评价,但当她把书还给我的时候,却像换了一个人,只见她迫不及待地翻开书用手一寸一寸指着书中语句,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哪里比较有趣,哪里比较讽刺,比我当初向她推荐时架势大多了,以“实际行动”告诉我这是本好书,似乎忘记我早已看过这回事。其实,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它的反应和同学差不多,杰森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次艰难的旅行?他在证明什么,又在寻找什么?读完此书,我恍然大悟。他既非哗众取宠,也非挑战人类极限,而是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为了追求音乐梦想,效力于一家“弹道清洁服务公司”的杰森,在朋友环境科学家史蒂夫(书中另一主人公)“有预谋的诱骗”下,决定同他一起人力环绕地球,这也是杰森听过的有史以来最大胆、最让人汗毛倒竖、最激动人心、最不负责任且能最让人心肌梗塞的想法。 史蒂夫曾为各国政治家写了份报告,希望他们能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考虑到环境的可持续性,然而各国政客对此充耳不闻。对升职加薪一向不感兴趣的史蒂夫决定做点什么,于是产生了这一想法,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要选择人力,就是对环境的影响必须要降到最低。除了要宣传环保以外,杰森当然也有自己的想法,“人生,到底该怎样度过?”带着彼此的目的,二人出发了。出发前还存有浪漫幻想的杰森,真正开始旅行后,这些幻想全都破灭了。几次险些撞上行进中的大船;因钓到的剑鱼过大,缠住了船底的螺旋桨,与剑鱼搏斗时,杰森险些丧命;二人身上开始长海疮,那些疮疖不断地流着脓水,疼痛无比;二人之间开始出现矛盾,并不断加剧;遭遇致命的滔天巨浪;偶遇传说中的加勒比海盗等等这些遭遇让整个旅行充满了“悲惨”意味,但杰森和史蒂夫又怎是无趣的人呢?枯燥的旅行使二人学会了苦中作乐。难能可贵的是,杰森在这本书中较为客观地记述了旅行中发生的事,一反此类书中心灵鸡汤和盲目励志的常态,反而更让人信服。比如,他曾数次想要放弃继续旅行的念头以及对和史蒂夫的矛盾的描述。而令人感到讽刺的是,二人长时间在海上漂流,积攒了大堆垃圾,为了环保,他们将垃圾带上陆地做处理,结果岛上的人们告诉二人,大海是岛民们唯一的垃圾场。另一点不得不说的是,人人影视字幕组将这本书翻译得妙趣横生,丝毫没有生硬之感,相当接地气。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我个人认为,杰森为什么要选择以轮滑来完成到旧金山的旅行?轮滑和汽车都在沥青路上行进,前者势必会对后者造成一定的影响,处理不好甚至会酿成车祸。途中,因其阻挡路线,一辆出租车迫不得已从路堤上的草丛中开过去;甚至当有人以另一种方式骂杰森时,他竟有种新鲜感;被警察无数次警告,并险些罚款。虽然杰森后来将路线转移到了车辆较少的道路上,但我仍认为他这样做不仅是对别人不负责任,更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如果单是为了创造一项记录,而选择如此不切实际的做法是没有意义的。尽管如此,借用《星期日泰晤士报》评论中的一句话“很高兴有杰森•路易斯这样的人,光是听闻他们的故事,就足以让我们热血沸腾!”,所以叫我如何不爱它?

绝对是在用生命旅行……

杰森路易斯绝对是在用生命旅行!之前看到过很多背包客、搭车族、步行族的旅行,当时却是会感觉向往和崇敬,羡慕他们的勇气和毅力。但杰森的旅行显然进入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境界:如果说背包客、搭车族和徒步旅行者代表的是一种自由精神,那么杰森就是疯狂的化身。只要看看杰森的旅行就知道了。27岁时的他,在英国绝对是个屌丝,芸芸众生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一辈子上不了头条那种。但一旦下定决心,他便义无反顾,上帝播在人类身上的疯狂基因喷涌而出,并且一发不可收势。在接下来的13年里,他千山万水,一往直前;哪怕身无分文,哪怕朝不保夕,哪怕腿骨断裂,什么都无法阻挡他的行程。为了实现梦想,他可以卑微地苟活,可以突破体能的极限,可以只身驾着皮划艇横闯一辈子可能都看不到彼岸的太平洋,可以在澳大利亚的海外荒岛上独自面对身型骇人的淡水巨鳄,甚至可以独自前往世界上最凶残的千里无人热带沙漠……绝对是我看到过的最疯狂最珍贵最感人最精彩的游记。让人血脉喷张的一本书。狂赞!!!

不做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如果世界人口继续以当前的速度增长,到了2050年,全世界人口总数将达到100亿。保守估计,如果这100亿人口全部达到普通西方人的生活生平,而又不破坏现有的生物多样性,我们至少需要9个地球。“但政客们对这些报告充耳不闻,经济学家们告诉我,‘给子孙后代一个宜居的地球’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只是人类确实负担不起。我真想揪住这些鼠目寸光的混蛋们的领子,告诉他们:“‘你难道没看到气候变化和物种灭绝吗?再不行动,一切就太晚了!’”这就是《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的环球旅行记:黑水迷踪》亲历者之一史蒂夫的想法。在这样的想法驱使下,他和本书的作者杰森•路易斯开始了一段“有史以来距离最长、最累人,也最让人振奋、最欢乐的旅程”。他们仅靠人力环游世界,注意,是“人力”,陆地部分全靠骑自行车和直排轮,海上部分靠一艘脚踏船。在这个越野车、喷气式飞机和豪华游轮横行的时代,这两个疯子就靠这样的人力装备,从伦敦出发,穿过大西洋,写下了“两个青年PI的奇幻漂流史”。旅程开始之前,史蒂夫只是个对薪水毫不关心的愤怒小青年,路易斯是个一钱不名的摇滚歌手,他为了养活一个不入流的小乐队,不得不效力于一家“弹道清洁服务公司”,主要负责给伦敦西区的各种餐厅和酒店清洗窗户。在史蒂夫那番慷慨陈词的激励下,路易斯上了他的“道儿”。两个人都是穷光蛋,却像靠人力环游世界,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是正如塞缪尔•约翰逊所说:“如果非要想清楚了才行动,这世界上很多事情便不可能实现。”两个打了鸡血的年轻人说干就干,积极投入到旅行的筹备工作中。造船,拉赞助,找媒体做宣传,四处搜罗航海所需物资(要尽量省钱啊混蛋)。什么餐具、炖锅、水壶、食物储藏箱、电池、夜壶、排水海绵、掌上雾号、钓鱼线、钓钩……这些全靠他们“乞讨”一样四处去讨要。经历了各种白眼和嘲讽,他们终究是踏上了征程。踏上征程仅仅是个开始,未知的风浪潜藏在无数看不见的角落。谁能想到他们旅程开始不到15分钟就迷了路?当然这只是小插曲,接下来的一大串哭笑不得的尴尬简直可以翻译成一部“逗比基友奇闻录”。路易斯半夜值班时,他们的小船险些被大船撞翻,与死神擦肩而过后,睡醒了的史蒂夫却说:“下一次请你叫醒我。”天呢,还想要下一次?!圣诞节那天他们遇到抢修海底电缆的大船,饥肠辘辘的两个人享受了天堂般的待遇并且得到给家里打电话的机会。谁知路易斯的老妈完全 辨别不出他的声音,还说“你别逗了,我儿子在航海呢!”不止路易斯的老妈幽默,他爸也绝对是搞笑超人。爸爸问路易斯“你要立遗嘱吗”,路易斯心想他没什么钱没有必要立遗嘱,他爸却说:“重要的不是你遗赠的东西,而是你想土葬,还是火葬?”他们骑着自行车登上金门大桥。桥上巨大的标识写着“禁止”,禁止一切自行车、马拉车及步行者。他们明知道此路不通,还是决心试一试。果不其然,没几分钟,就被警车追上了。警察盯着两个打赤膊怪物,看不停,自作主张骑自行车横穿大桥已经够糟糕了,竟然还裸着上半身,那情形简直是在教堂里裸奔。他们在野外遭遇长牛角的怪物,牛角交叉着,估计有1.5米长,中间的拱顶也超级大,巨大的呼气声像汹涌的浪涛一样从鼻孔翻滚而出。两人终于从怪物的口下逃生,跟朋友肯尼讲述之后,肯尼说:“要是再有类似的事发生,记得告诉我啊,我好把摄像机打开,要知道,有波折和惊险的纪录片才好看呢!”除了损友,还能说什么!惊险又搞笑的事远不止于此,他们遇到海盗,海盗却被他们一身烂疮吓得逃之夭夭。他们闯过了大风大浪,女中学生主动说“你想要个女朋友吗”却把他们吓得手软脚软。说到这里不得不大力称赞这本书的翻译,完全没有译著的痕迹,全篇下来英国佬的幽默已经脱胎换骨成中国味儿很浓的笑话,一句“你丫还不快给老子让路”让我在地铁上大笑起来。如果仅仅是冒险、搞笑,这本书就不会有那么厚重的分量。这趟旅程之所以有史诗般的辉煌,这本书之所以让很多人感动,还因为它本身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长时间的疲劳被他们称为“蔓延的灰色恐怖”,这个阴暗、邪恶的魔鬼一直潜伏在充满困意的头脑身处伺机而动,吞噬着他们疲惫的身体,甚至像寄生虫一样入侵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削弱他们安全执行任务的能力,夺走他们心中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愉悦感。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一刻不停地踏脚踏板,每次只能睡3个小时,如此两周,二人已似行尸走肉。为了不被打败,他们想尽办法苦中作乐。路易斯做了个耀眼的鱼饵,取名洛丽塔,给它画上埃及艳后一样的双眸,画上迷人的笑容,又加上撩人的长睫毛——当然,他们只是想引于上钩,而不是上床。更多的时间,路易斯用来雕琢他的“批判之眼”理论。“要想有不同寻常的旅行经历,就要走不同寻常的陆。我们在每个国家都会看到一些相同的事物:喧哗的车流、单调的沥青路、车厢内焦急的面容……走不同寻常的路,你就可以在不同寻常的村庄里停下,跟真实的人儿聊聊天,专心地感受你周围的生命,体现一下不同的文化。”佛教徒里冒德提醒路易斯:“你到底是要赢一场不同寻常的沥青路上的比赛,还是要去了解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抑或是了解你自己?”这个充满哲学意味的问题构成了旅程中路易斯“批判之眼”的理论基础。海上行程漫长而单调,路易斯开始了荒野静思计划,找寻新的方法将终极真理生活外一门新的科学。“批判之眼”看世界是重新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它强调“集中注意”去看清真理的表象——语言、图像、符号、公式——以获得隐藏再身处的纯粹的主观体验。在广泛的哲学层面,可以用“批判之眼”来辨别不符合人类在地球上可持续生存的模因。作为温血性有机体,人的生存需要一定量的食物、水和能量,然而在这些基本要求之上,在随之增加的幸福感之上,人作为消费者却变成了造成环境问题的部分原因,这个问题无法解决。例如,经过90多天的航行,史蒂夫和路易斯收了10袋垃圾在船上,上岸之后迫不及待要处理掉。可是相关部门给予的解回答是:“大海是这里唯一的垃圾回收场。”长久以来,路易斯和史蒂夫为了不破坏海洋的生态环境,把成堆发臭的垃圾都堆在船尾仓,长时间忍受着恶劣的气味,可是现实真令人失望。史蒂夫当初是为了不破坏环境才选择了这场低碳环保的旅行,如今却只能无奈叹息……路易斯在海上等踏板时不断思考这些问题。莎士比亚在《第十二夜》中说道:“束缚我们的往往是我们没意识到的牢笼。”使用“批判之眼”的目的是从所谓的“宿命”中夺回现在和将来的现实,有意识地规划、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任其摆布。路易斯回忆说,十三年里,他们在陆地上的每分每秒都很愉快,他们十分珍惜陆地上的时间,因为,若是远航途中遇到了什么,这就是他们最后的陆地记忆了。也许这样疯狂的行为在很多人看起来毫无用处也毫无价值,路易斯和史蒂夫恰恰身体力行证明这些“毫无用处也毫无价值”的事儿有多重要。现代社会通过设置一些与消费者相关的标准来调动人们的欲望,比如金钱、事业、房贷、设计师品牌、年终奖、信用评级、退休基金……这些东西在艰苦的旅途中完全没用。走出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才能知道更加丰盈的生活的真相是什么。(这本《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的环球旅行记:黑水迷踪》是惊心动魄大冒险三部曲的第一部,我期待第二部、第三部。)

解决困难,忍受寂寞

这是一本探险类的游记书,我现在看的还只是第一本,估计还会有第二第三本,毕竟名字叫做《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的环球旅行记》。这本书仅仅只是一个前传,预热一下,还没有进入主题。我确实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旅行观念。这本书说是一本游记,不如说是一本带有故事的哲学思想书更合适些,同时也是作者追寻自我的历程,也让我不自觉的总是想起《瓦尔登湖》。本书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开始讲述他的旅途故事,从这场冒险的起源到开始前的筹款和各种准备,以及他们的战船的诞生,都做了一番详细的描述。刚开始看的时候,总觉得无聊,我很想快进到他们出发去环游的情节上,但是也还是耐着性子把准备阶段读完,却也不得不感慨,中国的旅行观点还是太过狭窄了。曾经有网友总结中国人的旅游状态,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到此一游,上车继续睡觉。而大部分的中国年轻人即使有一颗想要环游世界的雄心,也会被各种害怕担心所绑架,不说别的,谁能像作者那样干了好几年清洁工,最后想要环游世界,大部分的中国人绝对会说:“怎么可能做得到呢?你们哪里来的钱啊!”可是作者做到了,用了三年的时间开始准备,筹钱,学习技能,准备出行的物质,设计路线。这一点上,大多数的中国人是不可能做到的,一件事情你让他准备一年人家都闲漫长,更何况准备三年,路上行走13年。我们遇到困难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解决他,比如我们爱旅游,却说自己没时间,没钱。但是像国外的人更多想到的是怎么解决困难,没钱,ok!我去找几百家公司寻求赞助;没时间,ok!我们辞职,开始学习各种演讲技巧写作技巧(这些路途中筹钱的基本技能)出去演讲获得资助。你想做一件事,能找到很多方法的。茫茫无际的大海上,长时间的航行会带来各种身体上反应和机能退缩,比如男性长时间无勃起,脑袋出现幻觉,上岸后常常认错人,上岸后不会走路,比身体机能退化,更可怕的是寂寞的出现。忍受不了寂寞而犯错的案例比比皆是,每一个人都害怕寂寞,如果寂寞成为必需品,就会对自身的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作者认为陆地上给人的设定了太多的规矩,每一个人都活的安分,却拥有一颗躁动的心,而所有一切的根源都是放不下钱,所有一切的成功说来说去都是赤裸裸的金钱。所以如何在喧闹的陆地上生活就成了一项技能。作者是通过冥想来进行思想突破以及自我调整,书里有关冥想过程心里的变化写的非常详细,这一点具有可参考性。我们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体验到与世隔绝的寂寞和孤单,以及背后的快感。我自己的理解就是找一个时间,雷打不动安静的坐一会,或者躺一会,不玩手机,不听音乐,只是安静的,你去看看你能安静多久,你都在想些什么呢?而我们做这一切不过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清醒的大脑,就像作者说的那样用“批判之眼”看问题,一旦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人生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海洋大多数时间都太过寂寞,作者学习打绳结,清理食品柜,缝补衣服,抽水,甚至踩踏板这种生活中的小事来对抗寂寞,获得安宁。陆地太过繁华,诱惑太多,作者给出的秘诀就是:沉浸于当下,沉浸于我的行为,越是不去想过去,未来或者最终的结果,就越能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解决困难,忍受寂寞,方能成就美好人生。


 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的环球旅行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