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

出版日期:2016-8-1
ISBN:978755027486X
作者:[美] 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 (Cynthia Stokes Brown),克雷格·本杰明 (Craig Benjamin)
页数:454页

作者简介

比尔盖茨被本书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观念震撼,斥资一千万美元精心打造的在线大历史教学项目→https://school.bighistoryproject.com/bhplive (本书是该项目全部内容第一次集结出版)
本书第一作者在TED的演讲:The hist ory of our world in 18 minutes→http://www.ted.com/talks/david_christian_big_history
...................
※名人推荐※
“大历史将自然史与人类史结合为一种单一、宏大且易懂的叙述。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可以与牛顿在17世纪以统一的运动规律将天与地结合起来的方式相媲美,它取得了近似达尔文在19世纪以一套进化理论将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统一起来的成就。大历史是世界史许多目标的自然延伸。”
——威廉·麦克尼尔,前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
“大历史能做的,是向我们展示我们自身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以及我们面临的危机;它同时也向我们展现我们拥有集体学习的力量。我希望遍布全球的下一代都能够了解大历史,并通过大历史了解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及机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一群人要为全世界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建立一个免费的大历史在线教学纲要。”
——大卫·克里斯蒂安,国际大历史学会创会主席
“大卫·克里斯蒂安真的打动了我。这个家伙将各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铸造了一个单一的框架。真希望我年轻的时候就能学到大历史,因为它能为我提供一种思考学校作业和阅读的全新方式。它在非常有趣的历史语境中讲述科学,它做到了这一点,并且解释了如何将科学应用到大量当下议题之中。”
——比尔·盖茨,“微软之父”
...................
※编辑推荐※
现代、科学的起源故事
打破地域、种族界限的历史
改变了比尔·盖茨的思考方式
★ 这是一个现代、科学的起源故事,讲述我们周遭的一切是如何形成的。
★ 这是打破地域、国家、民族、种族、宗教界限的 普遍性历史,作者总结出138亿年历史演进中的八大突破,称其为八大“门槛”。
★ 它交叉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 它在20多年教学实践、听取全球500余所高中及大学师生反馈基础上撰写而成。
★ 国际大历史学会创会主席、世界史学会会长联袂编写,“微软之父”比尔·盖茨倾情
...................
※内容简介※
《大历史》所考察的不仅仅是人类的过去,还包括地球的过去,乃至宇宙的过去。阅读本书,读者将会追溯一段始于138亿年前的历史,这段历史以大爆炸和宇宙出现为开端。大历史包含了宇宙学、地球与生命科学、人文历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将它们融合为一种单一的、具有普遍性的历史叙述,对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做出了尽可能科学、全面的介绍。
书中总结出大历史演进中的八大突破,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某种全新事物的出现。他们将这些突破称为“门槛”。从宇宙到地球,从最初的生命到人类,从农耕文明到现代革命,作者按照从“无”到“有”的顺序,以八次突破为线索,勾勒出世间万物的产生与发展。最终,本书以大历史的视角,对我们的近期未来和遥远未来做出了预测。

书籍目录

序言
作者简介
导论 什么是大历史以及如何研究它?
第1章 前3道门槛:宇宙、恒星和新化学元素
第2章 第4道门槛:太阳、太阳系与地球的出现
第3章 第5道门槛:生命的出现
第4章 第6道门槛:人亚科原人、人类与旧石器时代
第5章 第7道门槛:农业起源与农业时代早期
第6章 跨越一道小门槛:城市、国家与农耕文明的出现
第7章 第一部分:农耕文明时代的非洲- 欧亚大陆
第8章 第二部分:农耕文明时代的非洲- 欧亚大陆
第9章 第三部分:农耕文明时代的其他世界区
第10章 即将跨越第8道门槛:迈向现代革命
第11章 跨越第8道门槛:通向现代性的突破
第12章 人类世:全球化、发展与可持续性
第13章 更多门槛?未来的历史
词汇表
出版后记

内容概要

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牛津大学博士,主要任职于悉尼麦考瑞大学。1989年,他开始在麦考瑞大学讲授大历史课程;1991年,他在《世界历史》上发表题为《为“大历史”辩护》的文章,首次为他的课程取名“大历史”;2010年,他与比尔·盖茨一起成立“ 大历史项目”,这是面向中学生和普通公众的免费大历史网络课程,2013年底启动。克里斯蒂安是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荷兰皇家科学和人文学会会员,同时也是国际大历史学会创会主席。
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Cynthia Stokes Brown),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国际大历史学会的创会委员。任职于加州多米尼克大学,2007年出版了《大历史:从大爆炸到当下》,此后,她一直参与多米尼克大学的大历史项目。
克雷格·本杰明(Craig Benjamin),麦考瑞大学博士,密歇根伟谷州立大学梅吉尔荣誉学院历史学副教授,出版和发表了许多论述古代中亚历史、大历史以及世界史的著作和文章,现为世界史学会会长。
刘耀辉,湖南邵阳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世界史博士学位,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研究兴趣和关注的领域为英国史、近代欧洲思想文化、西方史学理论等。已在各级刊物发表文章30多篇,译著主要有《历史学的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史诗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追寻文明的起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等。


 大历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4条)

  •     重新认识世界的“大历史”这本《大历史》是名符其实的大历史,不论是与年鉴学派的“长时段”相比,与黄仁宇所说的“大历史”相比,还是与中国的二十四史所构建起来的连续性的历史比起来,它都足够“大”,大到了将宇宙的起源作为历史的起点,138亿年的历史。中国中学的历史教育,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两部分,中国独立于世界。我自己上学时的经验就是,想要将中国历史溶合于世界,需要脑洞大开,不断去拼合两个独立的单元,而不是一个单元完全包容另一个单元。比如对于影响到世界历史走向的蒙古帝国,仅仅知道了这是元朝,却对它的历史意义完全摸不着门。再比如对影响到现代欧洲的那些历史事件,如拜占庭帝国、神圣同盟、百年战争等,更是不得要领,只是记住一些年代和名词用于应付考试罢了。这个问题,可能很多国家都有,只不过历史上较为封闭的国家就更为严重罢了。日本的历史老师,也有这种日本史和世界史分裂的困惑。老师都有这种困惑,学生就更加难以从历史教育中受益了。老师都有这种困惑,学生就更难从历史教育中受益了。在全球化时代,学生无法满足于这种一分为二的教学模式,他们更需要了解这个现代世界是怎么来的,才能更理解它会向哪儿去,也更能理解当今的一些冲突、融合、发展。而只是学习中国有哪些朝代,世界有哪些文明、国家、事件,只能获得一些僵化的时段、事件、名词,无助于理解这个世界。《大历史》与那些面面俱到的聚合式“世界历史”、“世界文明史”所不同的地方,大概正是每个人都需要的认识这个世界的知识。中国自秦统一之后,就一直处于治乱循环的朝代更迭之中无法走出来,即使强盛如汉唐,富裕如宋明,也不过是重复前朝的兴衰。但如果从全球的角度看,其他文明也往往会经历类似的兴盛与衰落,有的文明甚至衰亡以至于消失。这是农耕文明所难以避免的宿命,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相通之处。由此也更能理解工业革命对人类命运改变的重要意义,对现代世界的成形也会更加理解,而不是仅仅归于西方霸权的兴起。这本书为历史设了八个门槛,相当于历史的八个阶段,但直到第六道门槛,人类才出现;即使是太阳系,也才是第四道门槛,前三道门槛分别是宇宙、恒星、新化学元素,第五道门槛则是生命的起源。从类人猿到人类的旧石器时代,被“大历史”归于一个门槛,农业的出现和农业时代起源,也就是我们的史前时代,才跨到第七个门槛。好在本书的作者并没有将人类出现文字记载的历史至今含糊划成一段,而是将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城市、国家,一直到公元1700年的历史,视为古代与现代之前的一个小门槛,和跨越门槛的阶段。如此大的跨度,与我们的历史教学确实有极大的差异。在“大历史”视界内,历史不仅仅是人类出现的历史,也不仅仅是有记载以来的历史,而是把人类放在我们可以观察到、可以检测到的这个宇宙中,去探讨人类的过去与未来。所以书中也有天文、物理、化学等知识。毕竟最近100年的科学发展,才使得我们有能力掌握这些知识并用于认识宇宙,认识地球。除了时段长,另一个比较不同于国内历史教材的“大”的地方,就是将全球视为一个整体,将人类的发展视为一个互相联结的网络。早期城市与国家出现时,虽然分布于全球,互相之间并没有多少交集,也没有多少主动的往来,但既然存在同一个地球之上,必然会互相影响。在人类的交通工具获得长足发展之后,陆上和海上的交通逐渐连成网络,在公元600年至公元1600年间,人类的迁徙、旅行、贸易,借助那些不断扩张的帝国,范围也不断扩大。在蒙古帝国出现后,打通了东亚与南亚,欧亚大陆成为一体。接着是欧洲人向美洲、澳洲的扩张,使全球一体化变成现实。而在此之前的6万至1万年前,人类就已经迁移至这些大陆了,并各自在近似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出不同的种族、文明。帝国的出现,则是重新将人类的足迹形成流动的网络,并从中获得金钱、权力。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最先受益的是商业。欧洲人从全球化的扩张中,发现了套利机会,美洲的金银、烟草,欧洲的工业品,亚洲的纺织品、茶叶、香料、瓷器,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价值,只要将它们运输到其他地方,就能够获得极高的利润。利润支撑了欧洲扩张和工业革命,也给扩张带来极大的动力,并形成了现代世界。这也可以说明为何中国越封闭越想闭关锁国,因为它看不到套利空间,也没有从中受到多大的益处。不论是向西域的扩张,还是郑和下南洋,贸易都是次要因素甚至可以忽略的因素,权力始终处于第一位。同样的动力,也可以用于解释为何中东这块土地,在石油发现之前,也有足够的资本和强劲的动力向欧亚非三大洲扩张。由于没有稳定的农耕条件,放牧和贸易成为生活方式,而地处欧亚非之间的特殊地理位置,又使得中东得以尽享商业、科技和文化在东西方交流中的收益。所以中东不断的扩张,与三大洲内部民族流动形成碰撞,改变了世界的状态,也改变了自己的状态。看看十七十八世纪全球贸易的地图,就可以发现很像当今的航线图,通向全球并且日渐繁密,也就可以理解,全球化并非从天而降,而是人类交往的必然结果,更是未来的方向。即使世界大战、普遍贸易壁垒重新降临,也无法阻止全球化的步伐。将眼光放在宇宙而非各自国家的那一小块或一大块土地上,会给人带来更多的启示,也给未来指出更多的方向。这本书最后的展望部分,并非世界大同或是人类毁于自我,而是人类必将向宇宙发展。毕竟,人类历史在宇宙中短得可以忽视,但未来却长得超出我们的想象,地球、太阳终将会毁于能量耗尽,但宇宙的生命还有很长,未来的人类完全可以有能力改造其他星球,移民其他星球。即使到了宇宙的尽头,恐怕人类也早已自行消失。其实中国人最重视历史,但又最忽视历史,对过往的历史,更多的是当成一种谈资,一种文学题材,而不是用于吸取经验,借鉴教训。虽然每个朝代正式确立之后,都会把为前朝修史当成一个重要的政治任务对待,但那不过是意味着将前朝彻底埋葬,以免影响到当今统治的合法性。虽然每个帝王都有实录、起居注之类官方记载,但除了想遮盖先帝的劣迹时,又有哪个帝王会拿实录当回事儿呢?司马光以史为鉴的态度,代表了士人阶层的观点,那就是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吸取之前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和教训。不过《资治通鉴》并未让宋朝和它之后的任何一个朝代,能够治理得比之前的汉、唐更好,甚至有两个朝代是亡于游牧民族并被异族统治。即使到了当今,历史也不过是个用于涂抹脸面的工具,仅仅几十年前的历史都已经被掩盖和淡忘,又能吸取到什么教训呢?之所以会如此,大概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关。北方有沙漠和寒冷阻隔了农业作物的生长,也让农业为本的群体难以向北发展;东方是汪洋大海;南方是过于茂密的热带森林和过于险峻的高山,不但阻隔了农业,也阻隔了贸易;西方则是沙漠、戈壁和越来越难以沟通的蛮族。这样一个近似于封闭的环境内,没有高于中华文明的文明,甚至能匹敌的文明都没有。这种近乎于封闭的状态,也造成中国失去想象力、失去扩张的动力,所以乾隆会英国访问团一点儿了解的兴趣都没有,只想给自己脸上贴些金。现在很多人仍把周边国家当成属国对待,所以形成如今被孤立的局面。还有很多国企是走出国门了,但并不能理解其他国家,很多投资打了水漂。这些都是不了解大历史所带来的现实问题。过于长久的治乱循环历史,也使得中国失去了改变的动力,认为治不过是向下一个乱的过渡,乱也不过是下一个治的开端,一提到改革,就立即想到混乱。而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待人类的过去,大概可以激发更丰富的想象力,用更乐观的态度对待改变,以更宽容的心态对待其他文明和种族。这也是应该中学生更应该读读《大历史》的理由。网易的公开课里,现在已经有了Crash Course制作的《大历史》课程,共十集,已经全部完成翻译,每集只有十几分钟,如果没有时间或兴趣读这本60多万字的书,可以先去看看那个课程,有可能你看完更愿意读读这本书。
  •     对于学理科我来说,对于历史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初中历史里面。 那个时候很喜欢看中国古代的历史, 记得老师那个时候还教过一首关于历代朝代的小段子。 后来转去学理科了,整天面对的是物理公式,化学公式。历史对我来说,就此被搁置了,直到婚后女儿的出生,慢慢接触童书, 才一边陪孩子看书,一边为孩子物色适合孩子的书。 童书分享的群有一次分享了一本《儿童历史大百科》讲的是世界历史,这本书的详尽让我决定买下来,孩子喜欢看, 我也愿意读给她听, 什么时候有的陶器,什么时候出现铁器。然后更幸运的是,我在这个时候遇见了另外一本历史的书,《大历史》。这本书我觉得简直可以作为一本历史教科书来读,简直不能再全面了。 它讲述的不仅仅是人类甚至是地球的过去,而是整个宇宙的过去。它吸收了宇宙学,地球和生命科学,人类史的成果,并且把他们组合成关于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之位置的普遍性历史叙事。 和所有的历史书一样,它也是以时间为轴,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描述历史的发展。从宇宙大爆炸一直讲述到近代,同时还有对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描述。 脉络清晰,作为入门级教材,还是历史研究者阅读,都是不错的一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最初研究领域是俄国和苏联史。他与比尔.盖茨一起成立“大历史项目”这是面向中学的免费大历史.网络课程,2013年底启动。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2007年布朗出版了《大历史,从大爆炸到当下》此后,她一直参与多米尼克大学的大历史项目。 和克雷格.本杰明他出版和发表了许多论述古代中亚历史大历史以及世界史的著作和文章。2011年1月国际大历史学会成立以来,他就担任这个机构的财务主管。 全书分为八个门槛:1宇宙,2恒星,3新化学元素。4太阳,太阳系,地球的出现5生命的出现6人亚科原人,人类 旧石器时代7农业的起源与农业时代早期8现代 。书籍的最后有着对来为的预测,虽然是很遥远的未来,但对于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来说,爱护当下的环境,保护地球也直接影响着未来历史的变化。 你对当下的爱护,就是对未来历史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努力。
  •     明显感觉,这部图书写书的方式与传统的模式有着不一样的格式。它不是简单的、单纯的来书写历史,而是穿插着其它的各个方面,通过大爆炸、恒星、新化学元素、太阳系、生命、智人、农业、现代世界等八个方面来综合阐释大历史的概念。待看到每个章节留下的问题,莫非是大学的教科书么?这让读者又有种重回校园学习的感觉。由于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使得图书的分量略显不足,有种浅浅而谈之感,更觉得是部大历史的入门学读物。尤其图书中使用了大量的高深科学知识,这让读者对某些不熟悉的内容,有种看不太懂的味道。而对某些熟悉的章节,又明显感觉涉及的内容不够深入。此书中,值得推荐的是精美的插图,很好的资料,这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大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纵横捭阖,视野极广。历史学发展到现在,必须综合考虑其他领域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的成果,让人们从更高的视角来认识人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     写了书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336217/ 书中很有趣的是“趋同性”这个概念,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趋同性不难理解,但人类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趋同性却很微妙。为什么分隔在不同地区的人类会演化出相似的社会结构?这和人的认知与“自组织”可能有什么样的关系?甚至这种“趋同性”和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趋同性,是否应该视为同一种演化模式?—— 我还没有想清楚,非常欢迎讨论。
  •     大历史:一个从无到有的崭新概念。
  •     格局被duang的拓展了。
  •     这是我今年买得最后悔的一本书,宏大的观念与叙事,不是我的菜呀!很多要买这本书的人小心了。感觉这本书像拜占庭的艺术品一样,精致而毫无生气。
  •     别具一格的历史观,很宏观,很本质
  •     一部视野广阔、气势磅礴的宏观历史。名副其实,五星推荐。
  •     翻译蹩脚
  •     出于懒,从来没有认真比对过东西方历史。借这本书大致比对了一下,确实收获了很多宏观层面思考问题的新角度。
  •     感觉还不错,角度挺有意思,看开头讲宇宙起源啥的,还是比较言简意赅的,容易看懂。
  •     好
  •     大爆炸 宇宙 太阳系 生命。总之前三章好看
  •     历史可读,可想。
  •     自然史与人类史的完美结合,文明史与全球史的完美交融。一部大历史在手,能让你看到从大爆炸到今天的所有~还记得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吗?副标题是从史前史到21世纪,大历史比她的范围更广阔。大历史作为一种历史进程的解读,超越意识形态和阶级,展示的是寻常课本上见不到的历史视角。
  •     最近着迷于跨学科、知识信息密度高的书籍。此书恰合心意。其所谓“大历史”,并非专指历史观,而是强调视野之开阔。前半部分探讨宇宙、生命的起源,以当今科学成就印证以往之种种猜想;后半部分进入有文字可考的时代,其观点契合麦克尼尔的全球观和戴蒙德的环境史学,以纵横交错的“人类之网”覆盖历史。
  •     历史常常被定义为一面权衡得失的明镜,实则不全是可靠的。但历史所构建起来的融合了人类、宇宙、地理、历史、生物、文化等诸多科学领域的大厦,确实是我们汲取智慧,站在更高的位置俯瞰、探视过去的源泉。
  •     历史事实上仅仅是政府、战争、宗教和贵族的历史。
  •     看问题角度就是不一样,我说“咱的学校要是能拿这个当教材,谁能不爱学习?”我老婆说“用这么贵的教材,很多孩子会念不起大学。”
  •     大,有点太大了。
  •     大历史贯穿宇宙开端到未来发展,这本书公正客观,很好的一本大历史入门教材资料,可读性很强,整个历史轮廓非常清晰,这本书从宏观角度出发,很多历史细节被抹去了,每个章节都非常细致,难得的历史好书~
  •     起初看得晕晕乎乎的,随后渐入佳境。本书不愧是Bill Gates看中的Book of Everything,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一处bug:P149,倒数第3段的Australasia应为澳亚。
  •     观念而已
  •     一个半世纪前历史学为独立与社会科学结盟;今天克里斯蒂安努力促成历史与自然科学的结盟,创造了新的“大历史”这门跨领域学科。
  •     视野开阔,翻阅一过,很涨知识……
  •     将衡量尺度变大后,又有了不同。角度不错,内容太浅,适合高中生
  •     需要再读一遍 没耐心的翻了一遍
  •     一本不错的讲述宇宙,人类,社会,科技发展史的入门科普书。脉络清晰,条理清楚,时间线明确,解读和文字描述简洁易懂。
  •     换一个视角把各学科的内容串起来,这个视角的独特性还是立得住的,适合给年轻人构建视野和思路用。开始时候认为书中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作用认识不够,再想想似乎放大到这个宏观视角,也没那么严重。
  •     2017第10本 视野宏大,但毫无生气,不是我的菜。
  •     2016年已读118#11月打卡书#:名副其实的“大历史”,从虚无到万物,从混沌初开到全球一体,将整个宇宙的历史放置到地理、物理、化学、宇宙学、人文历史、生命科学等跨学科跨领域的框架下进行解读,可谓视野广博;尤其可贵的是本书超越了历史写作的以国别、疆域为限,为征服者、胜利者作传的狭隘人类史观,甚至相当大的篇幅着重于人类出现之前的历史,即整个宇宙的发展历程,而在人类登场后的各个发展阶段,也并没有局限于一国一事,反而呈现了整个人类历史在曲折中前进、复杂性日益增强的相似演进过程,从不断扩张到经历多个马尔萨斯循环,到工业革命后的现代社会对马尔萨斯循环的终结。“大历史”不仅讲历史,更从现存趋势出发,预测近期和遥远的未来,那些充满希望和不详的发展趋势。这可是人家的高中教材,对照我朝课本,简直汗颜。
  •     看得真是荡气回肠啊,哈哈~
  •     这真的只是一本科普的通识教材,适合高中生,人类探索发展史
  •     一本堪称伟大的通识课教材,强烈推荐父母们买给孩子看,皇皇68万字将几大重点自然学科融会贯通,整合文科理科,从天地玄黄、日月盈昃到观往知来,跨越亘古以来寰宇万物的前世今生,以恢弘的视野纵览人类在文明进步征途中的伟大以及不可回避的愚昧丑陋,对比138亿年,已知明确的人类历史又是何其渺小,让人体会到何为真正的“沧海一粟”,而在书中极具高度与广度的审视下,暴露出的许多共性或特性的问题则极易引起更为深入的思索,不带偏见,尽可能全局的、客观理智的科学思维方式更是对每一个人都极具教育意义
  •     刚开始翻的时候还奇怪怎么写得跟课本似的,后来发现就是课本。作者以科学起源学说代替欧美学校中创始起源学说的意图还是不错,不过也注定不会讲很深入,更多是提供了将宇宙史与人类史合为整体的视角。
  •     近期将送
  •     不错
  •     觉得此书,有点像教材类型,写的不错,但总觉得少点什么。有时候看这种类型的书,才知道用故事去包装一个想法或者一段历史,是多么讲技巧的。
  •     视角宏大,新颖,可以作为简单了解历史的书,有些地方算是科普,很多专有名词都有定义。
  •     高中课程一本通而已。。
  •     好顶赞的一本大历史,比黄仁宇好5倍,把重头戏放在物理、化学、生物进化上是十分聪明的做法,8道门槛里前面的大爆炸、恒星、元素、行星、生命、智人都没有人的自觉意识在内,农业按《人类简史》说法是被植物裹挟了,唯有现代世界还残余了一点自由意志。。。目前看到的唯一批评是高知党人对三位作者履历的不满,哈哈。。。
  •     一本教科书,趣味性一般
  •     感谢赠书~
  •     成王败寇,我们所了解的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所有的失败者注定会被历史所遗忘。即使不被遗忘也是作为陪衬用来烘托歌颂胜利者。
  •     维度也忒大了,糅合了宇宙学丶天体物理学丶地质学、生物学丶人类学、历史学、未来学的时间历史,感觉升职发财、大众创业、两学一做丶中国梦、世界和平丶人类大同等等什么都是浮云。哈!
  •     内容很丰富
  •     我以前读过的历史教科书,和这本书相比,简直有一个维度的差别……
  •     没有想象中好,简单翻了一遍,无论是史料还是史观都没有超出《全球通史》、《枪炮、病菌和钢铁》和《人类简史》。
  •     这样~
  •     现在读教科书有些吃力了。给我的感觉,这本书算是研究大历史的基础书籍。大历史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宇宙,宇宙内发生的一切现象都能融汇到它的研究范围之内。这种视角是全新的,也是最全面的。是非常了不起的研究。
  •     这种写本通史就要从宇宙起源人类走出非洲谈起的歪风邪气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