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大?

出版日期:2016-4
ISBN:9787532160319
作者:[美] 苏珊·奈曼
页数:231页

作者简介

知名哲学家苏珊·奈曼在启蒙传统的脉络中,对成长与责任、从众随俗与个人自由展开思考,追问"哲学能否帮助我们找到一种与屈从妥协无关的成熟状态",讨论我们对世界本来是怎样与世界应该是怎样这两者的理解,是如何受到各种经验的深化或阻碍。成长本身就是一大理想--一个很难完全实现但绝对值得为之奋斗的理想。

书籍目录

导言
1.哲人的思考
可能世界
何为启蒙
打破枷锁
2.幼年、童年、青年
出生这件事
别再被愚弄了
不满足的心灵
3. 成年
教育
旅行
工作

4. 为什么长大

内容概要

苏珊•奈曼(Susan Neiman),爱因斯坦论坛的负责人,2014年斯宾诺莎奖获得者。她的著作曾被译成多种文字,包括《道德明晰:成年理想主义者指南》(Moral Clarity: A Guide for Grownup Idealists)、《现代思想中的邪恶:另类哲学史》(Evil in Modern Thought: An Alternative History of Philosophy)、《理性与文火的统一:柏林犹太录》(The Unity of Reason and Slow Fire: Jewish Notes from Berlin)。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受业于罗尔斯,先后在耶鲁大学和特拉维夫大学担任哲学教授,为美国、德国和英国的多家媒体撰写文化政治评论。现居柏林,有三个已经成年的孩子。


 为什么长大?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成长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判断力。成长不可避免伴随着机体的衰老,记忆力或者会下降,但判断力和快乐程度却会上升。幼儿期的独断力青少年期的怀疑成年期使用判断力选择和决断。肌肉需要被训练,大脑同样的也需要训练。只有透过不断再思考,成长中的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离那个想要成为的人有多远。好运气(无忧无虑)的日子对成长并不能带来太多帮助,反倒是要面对困境的日子,如同打怪升级,在累积的经验中,提升了自己的判断力。
  •     看王如菲的微博图片,感觉内容不错,就买来四本哲学类读物来看,分别是《为什么长大》《事件》《自我》以及《真理》。以前也借过哲学的书籍来看,总是因为实在费脑子而看不下去。但是目前来说,第一本是看下去,并且看完了。第一本打开的是《为什么长大》,因为书名看起来就有意思。每个人都在长大啊,还有为什么吗?但是断断续续一个多月看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书中所说的长大并非我们通常说的长大。书中的概念更贴切地说,是成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生命体。那么作者眼中,一个成熟的生命体是什么样的呢?又如何可以做到呢?
  •     算是一口气读完的小册子,给了我不少回答和启发,读的时候也就顺便做了一些笔记。但越是这种时候,越要从自身抽离出一个他者,(尽量)冷静客观地看待作者的偏好、倾向,避免把她的思考当成了自己的思考。自由是你遵守你为自己设定的准则的能力。难道他们不知道我们称之为道德的东西只是当权者的发明,他们建立了一系列规则来愚弄我们,道德只是在帮助他们继续愚弄我们?在纯粹理性问题上标志着其幼稚时期的第一步,就是独断的。其第二步是怀疑的;而这一步,是表示经验已经使我们的判断力变得更聪明而更慎重了。……所以,怀疑主义乃是人类理性的休息所,在那里理性可以反思它的种种独断性的流浪经历,而检查一下它所在的地区,使得它将来可以更正确地选择它的途径。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应然无法从实然由理性推导出来,这里只涉及情感。休谟认为理性是无力的。卢梭怀疑讽刺,休谟怀疑的是真挚;卢梭因为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提出重塑世界的要求,休谟倾向于放弃应然。斯多葛学派认为拒绝接受一个既定的世界是人的弱点,而将目光转向灵魂自身,通过塑造美德和灵魂,改变情感来治愈来抵抗外部伤害。处理我们内心的不满来修复我们对世界的不满,削弱情感,直到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可以触动情绪。这是一种双重自我欺骗。一则痛苦与不满是真实存在的,二则灵魂很难被塑造操控,内心可以修补,但外部矛盾仍旧存在。美德与幸福无关。(在作者看来,斯多葛学派就像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黑格尔和莱布尼兹论证使我们明白既定世界本身的本质和必要性,即去理解这个世界,而斯多葛学派则把我们从既定世界里抽离出来。(其实两种方式都谈不上对错,去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转和专注自我修行并不代表对这个世界的不合理袖手旁观不是吗?)借助无条件的绝对者这一概念——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是合理的——理性后退了一步。也就是说无条件的绝对者仿佛一条地平线,理性指向它,但任务在于确保我们不会忘记这一点。卢梭:我们需要的没有我们一贯认为的那么多,而事物的可能性则比我们以往想象的要多。把自己的生活作为一个整体来构思。哲学对真正的问题给出的解决办法,首先是揭示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忽略了这个问题。哲学努力解答的是一些孩子们会问而大多数大人认为已经解答了的问题。我为什么要长大?为什么要遵守规则?把成长过程描绘成注定走下坡路的画面受到利益各方的支持。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这个十一假期分两天读完这本书,还是会把摘录整理好做上笔记,挺谢谢作者写了这本小书的,读起来也很轻松也有启发。
  •     看起来像是创见的内容,似乎都是本就了解的。
  •     成长的烦恼 是实然与应然的断裂
  •     2017第一本书。去年在书店里看见后没读完,因为读书卡没激活所以网上买的,标题和封面都充斥着童话气息,但内容出乎意料的产生共鸣,不算是鸡汤,客观的评价解释了人类社会和个人发展道路上心理的变化,我只读了一遍,准备隔一段时间二刷。最近处于迷茫的状态,做了一些读书笔记,大致也从专业角度解释了我的迷茫,今天读完有一句话印象很深“成长意味着认识到生命中没有一个阶段是最好的,因此下决心享受每一秒能抓住的快乐,你知道分分秒秒都会过去,一旦辜负了就再也体验不到。”
  •     提的问题很好,没回答好
  •     在哲学的广泛定义泛滥的时代,要学会成长来分辨应学的教育,非常棒的一本哲学入门书。同期的其他几本也要读。
  •     成长就是:“直面永远得不到想要的世界的事实,同时却拒绝放弃心中想要的世界”。
  •     哲学的论点展开就像是巨坑的美剧。
  •     文笔非常好的导读小册子,优美流畅通达有序而且很有内容(经典与当代材料兼备,有对《爱弥儿》《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恰切解读,以实然应然之区隔来联系(实践)理性和个人成长),只是第三章最后半节显得过于急着用某种框架来刻画世界(左得太浪漫了一点)。思考题:为什么说“美是道德的象征”?
  •     非常有趣,值得一看。philosophy in transit系列好棒啊,而且引进的汉译版不管是开本还是封面都太可爱了。
  •     始终只有哲学配得上智慧
  •     惯例给翻译打负分,语气前后不连贯,直译导致语义生硬。但是内容很有趣:虽然有小部分内容极端而且信息落后/不属实(比如有一章她论述在国外生活工作对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性但是她举的例子就跟我出国学习生活工作所观察到的现象完全相反)。总结起来,她口中的长大就是变成一个因为有经验有见识爱思考而有判断力有自信的人,这能够让人实现一个崇高的最终目的——变得自由。(她对自由的定义是能够随心所欲制定一套规矩,但是会去执行这套规矩。我对这个定义有一点点争议。)
  •     书名掩盖了内容的深度,昨天上课前读时,还被旁边的学生笑话了下,大概他以为又是某本浮夸空洞的心灵鸡汤吧!作者以康德和卢梭为主要思想来源,进而分析了我们这个电子娱乐设施风靡的时代下,社会的趋于幼稚化。“长大”成了一个被迫与理想分割的现实残酷体,“职业”是为了稳固我们在消费群体中的地位,以借此获得我们自以为可以安慰心灵的“玩具”——智能手机、汽车等。而相反的,“创造更公正更人性的社会理想被说成是孩子气的梦想”,认真的态度成了稀缺的品质。为什么长大?因为长大是件美好的经历,“直面永远得不到想要的世界的事实,同时拒绝放弃心中想要的世界”。
  •     一本简单的易读的哲学作品,看到了叔本华阴沉的一面,看到了人性中的挣扎和诙谐,不可多得。
  •     这本书写得太太太太太好了,几乎每一段都在我自己身上找到印证,而我作为一个彼得潘综合征的青年患者,解答了我想了几年的问题。我现在认为,哲学应是放在第一位要去读的,不然人生还能懂得什么呢?
  •     很快的看完
  •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Neiman的第一本书应该是写康德的。在 为什么要长大 这本书里,她对康德做出了一种可能的运用。尽管并不深刻,但是还是有一些启发。我们要成长,要实现应然与实然之间微妙的平衡。
  •     很不错的小书,是本从哲学的角度来谈论长大的书。作者对成长进行追问,解读了彼得潘,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哲学问题与思考,告诉读者成人的思考应该是什么样子,应然与必然之间又该是怎样的,当出现疑惑或者迷茫的时候,要向内寻找答案,读来让人受益。
  •     卢梭和莱布尼茨是天真的孩子,黑格尔幼稚得不行,休谟是犬儒的老男人,只有康德是成熟可靠的成年人。
  •     书名掩盖了内容的深度,作者可是写道德明晰:成年理想主义者指南》(Moral Clarity: A Guide for Grownup Idealists)、《现代思想中的邪恶:另类哲学史》(Evil in Modern Thought: An Alternative History of Philosophy)、《理性与文火的统一:柏林犹太录》的人,可不会写日式治愈哲学或者那种港台成长学的东西。入门但不乏哲理的深度。
  •     比较关注书里儿童的部分:成长是一个过滤父母为你所做选择的过程,不得不搬的家,不得不听的音乐。如果运气还不错,如果年幼的你有能力选择,你也会选它,那么恭喜你,可能你是下一个杰伦朗朗李云迪,但现行的教育大环境下又有多少此种幸运儿,大多是不得已不快乐的学习和接受。一本给人回味的好书
  •     不错的哲学小品文儿
  •     完全看不懂
  •     哲学鸡汤真的安慰到了我。某种程度上是很好的指引和导读。
  •     啥也没说。
  •     你从未做过一个浪漫的决定—可能是我们所做的最重大的决定—抛开欲望确证爱?/成长意味着认识到生命中没有一个阶段是最好的,因此下决心享受每一秒能够抓住的快乐/ 需要勇气对抗所有依然抵制成熟的力量/ 这是一场永无休止的革命,我想鼓动它
  •     16年看的最好的学术书。有了这本书,才有了写了一半的论文。
  •     书中的观点极多,涉及面非常广泛,以致于只有40%的内容忠于书名,70%的内容忠于小标题。不过另一方面,作为一本“地铁阅读的哲学入门”书来说,内容非常实用且忠于生活。也由于其内容如此贴合实际生活,读起来给人感觉浅显易懂,颇有启发。
  •     关于“理想中的成年人”的探讨。结合赫拉利的观念,社会进展的同时即是裹挟,战胜现代性桎梏的武器是优质判断力下的理性指导。
  •     这本书并不是如书名那样简单的解释为什么要长大,更有点像是哲学的科普读物。介绍了康德,卢梭,柏拉图等一系列著名哲学家围绕成长的相关理论。然而哲学也不会给我们打鸡血
  •     为什么 我没有在高中读到这本书 如此理性的调研隔三页就有落泪的冲动
  •     哲学家真牛逼,很佩服。而且也有启发,对现在世界的批判也都抓到了点
  •     这是一本关于启蒙时代思想家对成长这个问题的综述。最重要的思想是:成长是关乎勇气的,你需要勇气面对不完美的世界,并且努力缝合理性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     成长更多地关乎勇气而非知识,作者用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思考人的成长
  •     翻译不太顺畅 哲学基础薄弱有几处还是艰涩 斯多葛式的自己受到了巨大嘲讽 所谓道理读了这么多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     这本书成功撩起了我读哲学巨著的欲望。
  •     很喜欢这本书 本来在车站随手翻,被序言吸引到。
  •     一个下午读了近70页,已然疲于笔者翻来覆去的康德卢骚翻来覆去的阐释----一个母亲的育儿经太可怕。但不得不承认,作为童年的发明者,还是应该承认受虐狂卢骚的地位的。
  •     关于哲学、生活态度及个人自由等议题提供了有意思的解读,适合在迷茫的时段阅读。
  •     虎头蛇尾的一本书。
  •     大概这个系列的意义是告诉大家哲学还是可以实用的吧,虽然书名取得太鸡汤。
  •     有一些收获。
  •     个人感觉比齐泽克那本事件好读太多
  •     一部纯理性的“文献综述”,对理解康德哲学,休谟和卢梭等哲学家有很好的帮助。
  •     四册里排版最好的
  •     特别鸡汤的一个题目,内容却深入浅出,很有内容。哲学入门推荐读物。
  •     书挺好的为什么归在儿童读物……
  •     一本充满康德哲学理论的小书,论述完整,用前后很多哲学家的理论来说明成长这件事,而有识之士康德贯穿于其中。康德认为,理性最终达到成熟。真正的成长、成熟是承认实然和应然的差距,但不放弃任何一种,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追寻确定性,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一个人之所以不成熟是自己造就的,人最大的问题是懒惰,让别人帮你做决定是舒适的,而制度性的懒惰即文化上的反作用也奴役着人们不再聪明地思考。作者也阐述了教育、旅行和工作的经验对成长的关键,但也对现代性教育、旅行和工作作出了批判。
  •     有些地方浓度太高,难以消化;有些部分浓度太低,掺水过多,索然无味;还有一些,刚刚好,给我以安慰、启迪、激励。
  •     这名字好像有点幼齿哦?然而没有,值得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