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盒子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04370587
作者:杜君立
页数:228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杜君立第一本随笔精选集,总共收入了25篇随笔、杂文和散文。这些文章写于2009年至2013年,最早发表在杜君立的个人博客上。其中一些文章流传甚广。

书籍目录

自序:网络时代的启蒙
一、道德的谱系
兽性与人性
暴富时代的中国焦虑
死无葬身之地
齐人之福
狗文化
老无所依
二、思维的乐趣
政治的起源
蜜蜂的寓言
《西游记》里的隐喻世界
从征服到奴役
标语原理
路径依赖与群氓主义
三、精神的自治
失踪的生活
脑残是怎样炼成的
王小波的精神遗产
莫言的斯德哥尔摩之路
身份的焦虑
启蒙语境下的中国
四、文化的镜像
中国盒子
从舌尖到肚子
城市里的推土机
穷一代与富二代
中国社会的文化断裂
乡土的沦陷

内容概要

杜君立,陕西关中西府人。著有《历史的细节》。


 中国盒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书评:这本书就是作者博客的选集,一共挑了24篇文章,通读之后会有一些衍生的想法,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就是值得阅读的。1、照中国人的说法死无葬身之地,海葬就是违反民俗了。2、老无所依的原因太多太多,个人觉得还是国家的具体情况是根本原因,引伸出的子女三观问题,导致了这种情况3、纠结于称呼是老百姓还是公民,个人对这个事的看法是,按照目前地球上国家的发展情况,多党制相对好处多一些,多党制的必要条件是足够的资产阶级,中国这一块还有所欠缺,尚未打到资产阶级可以抱团影响整治的地步。4、作者称中国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世界最无耻的一个中世纪局域网。一方面作者太片面了,另外一方面有VPN啊,还有一方面还有朝鲜呢。。。中国的大中国地区局域网其实也是无奈之策,如果开放,这个结果可能会让大部分人宁愿不开放吧,个人愚见。其实基本每篇文章都有一些想法,只是其他的都比较琐碎,就不一一罗列了。批判文学的意义是什么?个人觉得意义其实不是特别大,国家、社会、甚至群体的变化不会因为批判文学而有所改变,真正有影响的原因是千千万万的,而且是随时间推移的,就说中国吧,三十年前谁能想到目前的情况?本书结构:24篇博客,书中的文章在网上都可以搜索到这本书讲了什么:读这本书的动机:中国越来越少的批判文学,有意思读这本书的目的:想了解其他人对社会真实的看法作者:杜君立书中的感兴趣点:对社会的看法这本书的阅读方式:2-3小时通读评分:70
  •     盒子里的中国——《中国盒子》读后感平中要经历过农历蛇年最后一个节气后,除了交替的霾与风,这个冬天干涸无水,也许这将是我所经历过的最干燥的冬天。与此同时,杜君立先生的新作《中国盒子》穿过寒冷,带着炭火的余温摆在了我的书桌上,这薄薄一卷书,在我眼中成为了一道催生春意的风景,虽然,温暖的视域需要在思想中打开花苞和未来的图景。看着这本书,就有必要梳理一下我与杜先生文章的结缘,那是在三年前,我在网上读到杜先生的一系列文章,不禁为之倾倒,在我看来,杜先生的每篇文章,都有一种穷尽这一命题的雄心和精彩,在这个博客以及发展到微博的写作时代,对博客写作如此精耕细作的写作者屈指可数,而杜先生勤奋与他如艺术家般对待作品的精益求精成为正比,对于阅读过杜先生博客文章的读者,我所言有目共睹,而一旦将杜先生的文章放置在这个风声大作的年代观察,不得不说,杜先生的文章足以令一干“写作明星”黯淡无光。2013年,杜先生的两册《历史的细节》成为历史乃至文化类图书市场中的宠儿,不仅在收获广大读者的口碑同时,也在掀动一场涤荡汉语思想的蝴蝶效应。对于杜先生的两册《历史的细节》,我的细微感受已经汇聚成文。在这篇小文中就不再赘言,只是想就这本《中国盒子》表达一些私人感想。说来有趣,在这本《中国盒子》中收录的文章,是我最先接触到的杜先生的作品(对我而言《历史的细节》倒是之前未曾目睹过的作品),在这些文章中,我重温初读杜先生时的感动和锋利,并寻迹与曾经渴望在血性和咆哮中打开身体的自己相遇。而我的期待是徒劳的,就像目睹自己思想与读写的流变;而除了一些众所周知的涉及当下中国出版以及表达途径的问题外,《中国盒子》也许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杜先生文章的精神,即使我自知这种被现实打过折扣的文章难以保持其完整的思想辐射,而《中国盒子》依然在文化随笔类的诸多书籍中成为当下汉语写作的标杆和风旗。对于收录在这部新作中的文章而言,虽然仅仅是管中窥豹杜先生文章的庞大矩阵,但是,我以为还是粗略勾勒出,杜先生关注与思考的向度,就像书名《中国盒子》一样,这部新作是杜先生对一系列“中国问题”的独立思考与回答,而对于同样生活在当下的国人来说,同样的问题被给予我们,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认领,也许,也包含在了“中国问题”的谱系之中。“中国问题”是怎样被给予我们的,而我们又是如何感知并应对这些问题的?在我看来,“中国问题”就是一个关于现代化的问题,而对于一个现代化转型尚未完成的社会,那些漫长的历史,仍然以不易察觉的方式夹持我们的精神与灵魂。对于那些活着并不感觉痛苦的人们而言,恐怕难以让其相信抽象问题的存在。这其中,一部分人是凭借优质资源置身于中国问题——甚至中国——之外;而大部分人则是连意识到中国问题的存在的条件也被无声剥夺。而这种先天的虢夺,则是我们祖先在漫长时空中的普遍状态。中国以一种意外的方式进入现代化的阶段,这种意外自有其中的得失,而这其中的一得,也许就是让一部分草根拥有了认识自己生不自由这一事实的可能。如果把这种“认识你自己”的努力称之为启蒙,那么,中国的启蒙运动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同时开始的。而中国的启蒙运动除了有屡屡被外力干预的特点外,中国的启蒙一直处在进行时态。对于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如果从国家层面来看,所有事实上的现代化方案,都没有让汉语大陆成功进入现代化的道路。而对于那些理论上的现代化方案,除了在国家层面上未获得权力的首肯,实际上,对于各种千差万别的现代化方案,又从来没有达成任何一种在实践上有效的共识。这里牵扯另外一个问题,即:一种现代化方案若要成为可能,是否只有获得国家层面上的“合法性”?或者说,是否需要取得权力的同意才可以?而事实上,除非我们否认当下仍旧处于一种现代化方案的实践中,那么,我们现在的现代化方案本身就是经过权力认可的现代化方案。而问题同样棘手,那就是,目前的方案,是否是大多数人认可的方案?也就是说,作为个体的我们,是否认同这一方案?当下权力认可并实践的现代化方案,仍旧面临一个共识的问题。而如果离开国家层面的观照,把任何一种现代化方案(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方案是指一种“整全性”方案,而无论是何种意义上的)置于个人的视野中,那么,以个体经验和认知的有限性来说,我们难以经验地理解任何一种现代化方案,同样,我们难以对一种方案给予“整全性”地回应。换句话说,除非对于任何一种方案的所有回应都获得公开性地讨论,而这种局面实际上又回到了关于“共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上。现实中的情况是,我们既缺乏一种“共识”形成的客观条件(当然,这也可视作是现代化目标的一部分),也缺乏一种使任何一种现代化方案,获得最大可能的回应的经验条件。鉴于此,我们就只拥有一个由权力推行,而个体却难以对此进行有效回应的现代化方案,而这就是当下“中国问题”的症结所在。那么,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是否有一种可行的现代化方案,能够解决国家和个人层面上的矛盾,或者至少有着这样一种意向?我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通过启蒙来整合个体对于现代化或者说中国问题的共识。这一可能有着两方面的要求,一是作为思考的个体,二是存在最低层面上的,人们进行交流的媒介平台。如果说,互联网时代使第二点成为可能,那么,对于“作为思考的个体”这一要求,却只能依靠作为个体的自我来完成,而这就是启蒙。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新一轮的启蒙已经由互联网发动,在过去十年间就已经蔚然成风,有理由对这一新启蒙抱有乐观。杜君立先生的《中国盒子》不仅是对这一启蒙运动的响亮回应,也代表了作为个体的人的觉醒,这一对于自由、独立、尊严、正义等诸多价值的不懈追求,只有在成为普遍共识的前提下,才会成为一个社会的常识。当有越来越多的人从蒙昧的状态中苏醒,意识到自己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任何力量都无法否认的认同与接纳的相互关系,而这种关系又取决于公共空间中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那么,思考与表达,就成为了我们期待不远春天的把握和凭证。写于2014年1月25日 夜 晴
  •     得知君立先生的博文集《中国盒子》要出版了,心里颇为他高兴。毕竟,在当前的出版审查制度之下,君立先生若想将自己的文章通过铅字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必然会涉及到诸多取舍。因此,此次《中国盒子》能顺利与广大读者见面,作为君立先生的粉丝和读者,笔者自是不胜欣喜。君立先生为本书取名“中国盒子”,书中第一篇文章的标题也是“中国盒子”,想必是要表达某种不便明说的寓意吧。在《中国盒子》一文中,君立写道:“中国传统体制与中国盒子一样,是一种反智的产物,但总试图以美轮美奂的‘皇帝新装’来掩盖这种反智。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盒子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典型隐喻。”在这里,君立先生用这种类比将自己对“盒子”的爱憎表露无遗,而他笔下的“盒子”究竟是何物呢?是房子、车子、轿子还是某种社会秩序及其文化?在书中,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一百个读者,对于书中的盒子就有一百个解读,或许这正是作者的高明和狡黠之处。对于“盒子”所言何物的猜测,不禁让我想起了鲁迅口中的那个“铁屋子”。1912年,鲁迅迁住北京,但生活并不如意,终日生活于苦闷与彷徨之中,靠抄写残碑拓片来打磨时光。一次,好友钱玄同前来拜访,发现鲁迅案头堆满了古碑抄本,便责问他“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鲁迅没有直接回答朋友的提问,而是环顾闷热的陋室,无不悲苦地问道:“中国原本是一个没有门窗的铁屋子。假如这座铁屋子万难破毁,里面又躺着许多熟睡的人们,这些人最终都要被闷死——在不知不觉中由昏睡转入死亡,谁也感受不到痛苦和要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声喊叫起来,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让他们尽管醒来却依旧无可逃脱,让这些人知道痛苦和将死的悲哀,而你又无力拯救他们,这究竟是仁慈,还是残忍?”鲁迅一直以犀利言辞和铮铮铁骨著称,而当时的他也竟然如此失望和悲观,可见其对中国的绝望到了何种程度。一百年后的中国又有哪些改变呢?改革开放或许为这个沉闷的铁屋子打开了一扇窗,自由的空气或多或少地飘散了一些过来。于是,人们又开始山呼万岁,忙不迭地论证铁屋子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并拒绝让人们走出屋子。对此,君立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成熟的笔触和满腔的悲悯为这个铁屋子里的人再一次发出了呐喊的声音。在书中,君立先生用自己简单的文字和独立的思考描述着这个盒子的血腥与无情,残酷与冰冷——“在传统时代,杀人偿命被认为是最基本的法律信条,但在盒子时代,这一‘天条’已经被彻底颠覆……奴隶时代的权力、农业时代的思想、工业时代的商品、信息时代的技术,这四者跨越时空隧道,诡异地在盒子中国杂交并存。”然而,盒子固然可憎可恶,但在里面却又浑然不觉的人何尝不是可悲可恨呢?面对有形的盒子,单个弱小的我们或许无法与之正面碰撞,然而面对无形的盒子,我们却为何丧失了与之对抗的勇气。有形的盒子可以囚禁我们的肉体,但无形的盒子绝不能禁锢我们的灵魂!百余年来,这个盒子能屹立不倒,并以一种空前自信的姿态嘲讽着所有曾经反抗或诅咒过它的人们,这对于自诩为“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羞辱。在这种羞辱之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选择了一条通往“奇迹”之路。不过,谁都知道这“奇迹”的背后是精英与权贵的合谋,懦弱犬儒的精英与精明算计的权贵缔结成一个创造“奇迹”的联盟。尔后,中国“奇迹”便不断刷新着世界纪录,让全世界在瞠目结舌之时见证了一个国家的没落与荒诞、滑稽与不堪。在这个不堪的年代,我们拒绝回忆,害怕纪念,前辈们孜孜以求的道义正沦为精明者眼中的笑柄,而先烈的鲜血也逐渐成为投机者馒头上的作料。黑暗使人恐惧,以至于让大家蜷缩在盒子冰冷的角落里瑟瑟发抖也不敢叩击外面的世界;暴力让人沉默,所以大家对于身边的罪恶往往熟视无睹。在这个盒子里,每一个人既是盒子的受害者又是罪恶的共谋者,在这个幽暗无光而又寒气逼人的环境里,“难得糊涂”升华成为人处世的“大智大慧”,而于丹式的心灵鸡汤则成为继成功学之后的又一显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向往“盒子之外”的人们或许显得有些无力、无助和无奈,但只要人们还有思想,那就还有希望,正如钱玄同对鲁迅所说“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所以我始终坚信,在盒子里,我们或许沮丧、恐惧和悲观,但只要每个人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那就算再固若金汤的盒子也有坍塌毁灭的一天。为了这一天能早日来到,身处盒子里面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让自己的思想和灵魂飞出盒子,做一个独立思考的“盒子之外的人”——拒绝谎言,直面良心,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自由从来都不是自上而下的恩赐,只能是自下而上的争取;民主也非统治者俯身倾顾地作秀,而应该是民众亲身实践地体验。尽管盒子可能越修越漂亮,越修越具有迷惑性,以至于我们都有一种把它当家的幻觉,但盒子再漂亮、再安全,它仍旧仍是禁锢我们的那个盒子。这就如同牧场里的草料再丰盛、再鲜美,但羊群依旧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风筝飞得再高它都是不自由的,小鸟飞得再低它都是自由的。中国人不应该只配享有盒子里的安全和自由,在我们成为中国人之前,也是作为人类的一员而来到这个世界的,所有的中国人生来也都是人,大家都有生存的权利,都有希望的权利。在詹姆斯•麦克特格(JamesMcTeigue)导演的电影《V字仇杀队》的结尾,无数个戴着面具的市民面对荷枪实弹的军队,依旧义无反顾地走出家门,如潮水般涌上街头,见证议会大厦的毁灭。英国人最终拿回了属于他们的东西,亲手埋葬了那个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水泥盒子——议会大厦。这一切的开始,源自于那个戴着面具的V,一个生活在盒子之外并敢与之反抗的人。在他离开这个世界之前,面对秘密警察的子弹,他毫无惧色地说:“在这个面具之下的,并不是一个躯体,而是一种思想,思想,是不害怕子弹的。”诚哉斯言。如果说权力是有权者的思想,那么思想便是无权者的权力。面对大转型时期的中国,《中国盒子》的出版就如同阴霾之中的晨光,冬末时节的萌芽,它表面上记录的是历史、是社会、是文化,表达的却是独立、自由与真实。作为一个走钢丝的互联网作者,君立先生一直试图在言论审查与自由写作之间平衡,而《中国盒子》正是这样一部在夹缝之中的佳作。读《中国盒子》,总有一种让人击节称赞、拍案叫绝的阅读快感,在当下这个文化速食的时代,君立无疑是一个异类,其率性的放言、理性的剖析以及知性的阐释,都让《中国盒子》有成为这个时代标志性著作的可能。或许,《中国盒子》的出版,正是某种历史的先声或某种“盒子”的丧钟。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阅读时的快感,它更告诉我们一个常识:盒子可以限制我的户籍,却无法钳制我们的思想;盒子可以囚禁我们的肉体,却无法禁锢我们的灵魂;我们或许有一万个借口为自己的懦弱和胆怯开脱,但我们一定也有一万零一个理由让自己战胜懦弱、克服胆怯。因为,盒子的窗户已经打开,晨曦的第一缕阳光已经投射了进来,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做一个盒子之外的人,一个不受禁锢的思想者。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生活中很多现象虽然看不惯,想说但是不能有力地说,看了这本书,真的觉得把我想说的都表达得很给力,还给了我其他方面的启发……有时候这种批判的书比鸡汤更让人清醒~
  •     很早之前就获得作者赠书,杜先生富有才情,写作饱含思辨,在当代草根作家中应该也算独树一帜了
  •     串珠成鏈
  •     此书能帮助在雾霾环绕的国度里讨生活的人们看清楚脚下的路~~
  •     通读之后会有一些衍生的想法,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就是值得阅读的。
  •     非常棒的杂文集!
  •     拼凑 抄袭,有惊喜 但太过零碎 随笔也就这样吧
  •     非常不错的一部随笔,字里行间闪跃着傲人的风骨!超赞!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