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与理智

出版日期:2015-4
ISBN:9787532768341
作者:[美] 约瑟夫·布罗茨基
页数:592页

作者简介

在这部题材丰富、视界浩淼的散文集中,约瑟夫•布罗茨基开篇便用深沉内省的目光审视了自己在苏俄的早年经历以及随后去往美国的流亡生涯。接着,作者用惊人的博学探讨了诗歌的张弛变幻、历史的本质、流亡诗人的双重困境等一系列颇具广度与深度的话题,思维的触手延揽古今,上及古罗马贤帝马可•奥勒留, 下至现当代诗人托马斯•哈代与罗伯特•弗罗斯特,将对存在本质的哲学探讨与对诗歌美学的炽烈情愫糅合锻造为继《小于一》之后的又一部世所罕见的奇作。
收入文集的二十一篇散文大致分为回忆录、旅行记、演说讲稿、公开信和悼文等几种体裁。这些散文形式多样,长短不一,但它们诉诸的却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诗和诗人”。这卷文集可以说是通向布罗茨基的诗歌观和美学观,乃至他的伦理观和世界观的一把钥匙。文集中最后一篇作品《悼斯蒂芬·斯彭德》完成后不到半年,布罗茨基自己也离开了人世,《悲伤与理智》因此也就成了布罗茨基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散文集,是布罗茨基散文写作、乃至其整个创作的“天鹅之歌”。
上海译文出版社此次翻译出版的《悲伤与理智》是这部佳作的首个国内中文译本,在翻译文学界具有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以及不可替代的文学与学术价值。

书籍目录

目 录
译序/刘文飞
战利品
我们称之为“流亡”的状态,或曰浮起的橡实
一个和其他地方一样好的地方
表情独特的脸庞
受奖演说
旅行之后,或曰献给脊椎
第二自我
怎样阅读一本书
颂扬苦闷
克利俄剪影
体育场演讲
一件收藏
一个不温和的建议
致总统书
悲伤与理智
向马可奥勒留致敬
猫的“喵呜”
求爱于无生命者
九十年之后
致贺拉斯书
悼斯蒂芬斯彭德

内容概要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是一位跨越了英语与俄语世界的文学奇才。生于1940年的列宁格勒,布罗茨基的前半生在母国苏联度过,他的大部分诗歌成就也是用俄语完成的;1972年,永别故土、定居美国的布罗茨基从零开始学习英语,进而一举成为英语世界最为卓 越的散文大师之一。诚如他在一次采访中所给出的自我认知:“我是一名犹太人;一名俄语诗人;一名英语散文家。” 1986年,布罗茨基荣获美国国家书评奖,198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91年获选“美国桂冠诗人”。其代表作品有诗集《诗选》、《词类》、《致乌拉尼亚》,散文集《小于一》、《悲伤与理智》等。


 悲伤与理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理智与情感好比一把双刃剑,坚持理智,可能会伤了情感,照顾情感,可能又失去理智。能很理智地处理情感,能在情感的一定范围内保持理智,当然最好,这是运用这把双刃剑的最好方式。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面临着取舍时,你是理智多于情感呢?还是情感多于理智?或是像威洛比先生哪样,表面上很有情感内心却很自私自利。所以,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驾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而不是被它所奴役。
  •     我注册了中文域名 诗词.世界,代表诗词的世界。.世界中文域名不仅代表细分行业,企业,品牌的世界,还可代表个人的世界。 我也注册了自己的名字 徐丽.世界。西部数码9元超低价注册.世界中文域名!
  •     约瑟夫•布罗茨基是著名的美籍俄裔诗人、作家,曾获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悲伤与理智》是继《小于一》之后又一部优秀的散文集。收入这本文集的21篇散文大致分为回忆录、旅行记、演说讲稿、公开信和悼文等几种体裁。这些散文形式多样,长短不一,但它们有几个主题,即“诗和诗人”、“诗人和散文”、“文学和世界”等。可以说这本散文集是掌握布罗茨基的诗歌观、文学观和美学观,乃至他的世界观的一把钥匙。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诗歌在布罗茨基的心目中无疑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认为:“诗歌作为人类语言的最高形式,它并不仅仅是传导人类体验之最简洁、最浓缩的方式,它还可以为任何一种语言操作——尤其是纸上的语言操作——提供可能获得的最高标准。”他强调诗歌与文学的要义是避免套话和重复,而这正是艺术区别于生活的主要特征。他阐释诗歌对散文的滋养,指出好的散文,都是诗歌语汇之精确、速度和密度的“人质”;强调诗歌对促进散文的美学品位与哲理深度统一的重要性,“诗歌促进了散文对形而上的渴望,正是这种形而上将一部艺术作品与单纯的美文区分了开来”。他提出发明蒙太奇手法的是诗歌,而非爱森斯坦;并且自豪地宣布:“诗歌肯定无法减少贫困,但它可以驱除愚昧。”把诗歌提升到了改善人类文明状况的高度。布罗茨基的前半生在苏联度过,博大深厚的俄罗斯文学传统哺育了他的诗歌创作,他的大部分诗歌是用俄语写作的。但是,在苏联入狱被囚的痛苦经历,促使他最终移居美国,让他对文学与自由、国家的关系有了深切的认识,“文学对国家时常表现出的愤怒、嘲讽或冷漠实质上是永恒——更确切地说是无限——对暂时、有限的反动。至少,文学有权干涉国家事务,直到国家停止干涉文学事业……”布罗茨基显然持有文学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与中国“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颇有暗合之处。然而,布罗茨基毕竟是崇尚个人自由的,更强调文学对保障人性、发展人的丰富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因此,他告诉我们:“文学是社会所有的唯一的道德保险形式,它是一种针对弱肉强食原则的解毒剂;它提供一种最好的论据,可以用来质疑、恐吓民众的各种说辞,这仅仅是因为,人的丰富多样就是文学的全部内容,也是它的存在意义。”布罗茨基认为人首先是美学的生物,其次才是伦理的生物。“艺术,其中包括文学,并非人类发展的副产品,而恰恰相反,人类才是艺术的副产品”。这与文学艺术来自生活的传统观念反向而行,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其独特的价值。他还强调“艺术并不模仿生活,却能影响生活”,道出了艺术在于创造和改变生活的真谛。布罗茨基在《悲伤与理智》所涉很广,他审视作家的流亡状态,“你不过是沙漠中的一粒沙子。别用你的笔友来丈量你,而要用人类的无穷丈量你自己”;他冷静地点明历史的本质与其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如说是丧失的过程;他分析神话的特点是探讨神和凡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更直接地说即无穷和有穷之间的相互关系”;他告诫美国的大学毕业生要面对和尊重苦闷,“正因为预见到了这种无生机的无穷,才会出现人类情感的紧张,关于新生活的想法也常常由此而来”;他在给捷克总统哈维尔的公开信中表明抗拒人心庸俗的最好办法,“就是怀疑的态度和良好的文学趣味”;他笑谈旅行的目的就好像喂养一只永远吃不饱的章鱼,“不断需要新的细节充作它的夜宵”。然而,布罗茨基的诗人与作家身份,决定了他最关注、最擅长的还是与文学和阅读有关的话题。他告诉我们阅读的重要性并不在于阅读本身,而是为了学习,掌握一种简洁、压缩与融合的表达方式。他忧心忡忡地指出了漠视读书对于个人乃至民族的危害性:“还存在一种更为深重的罪过,这就是鄙视书,不读书。由于这一罪过,一个人终将受到惩罚;如果这个罪过是由整个民族犯下,这一民族就要受到自己历史的惩罚。”联想到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弥漫、网络碎片化阅读风靡的当下,布罗茨基的这番话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布罗茨基在纪念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的一文中指出,弗罗斯特诗歌中孜孜以求的无非是“悲伤与理智”。布罗茨基的诗歌是冷峻清冽的,他更推崇诗歌中的“理智”元素。然而,他在散文中却表现出了更多的温情和抒情,用本书译者刘文飞先生的话说,其散文的特征是“随性自如却又严谨细密,一泻而下却又字斟句酌,形散而神不散”,富于感染力。在本书中,布罗茨基用心追忆、着力论述了弗罗斯特、哈代、里尔克、贺拉斯和斯彭德等五位诗人,尤其是在怀念斯彭德的文章中,布罗茨基将一个亲切随和、善解人意、慈祥睿智的英国诗人斯彭德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闪耀出人道主义的温暖光辉。诗的散文性、散文的诗性,也许是布罗茨基独树一帜,取得卓越的文学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很好看。逐字讲解哈代和里尔克那两篇没有看完,现在的我和它们还没有缘分。那时在万圣打开就舍不得放下,到今天忽然想起来,坐在图书馆二楼的沙发上,抬头能望见博雅塔。其实这本书也是很容易坏的,却未见有什么破损,所以还是在我。
  •     于是,一个作家要想写一本好书,他就必须阅读大量低级书刊,否则他难以获得必须的标准
  •     纯粹是“读完”的这本书,也许读一读他的诗能明白点什么
  •     分析诗的几篇都太过生涩,用典四处飞,而且缺少原作语言背景,理解不能。但是还是可以感受到布罗茨基思想的深邃。 勿让未来惊扰你,你终归要抵达未来,若你必将抵达,请保持你现今拥有的理智。人们为了彼此来到此世,要么理解他人,要么忍受他人。
  •     讲美国诗歌的部分是意外之喜
  •     博学多才的布罗茨基,没有扎实的底蕴还真是不能舒服地享受地读他的文章。19
  •     他的散文与诗一体。我总觉得读散文的时候更像是在读一个人。
  •     大部分内容感感觉是坐而论道,只记住了一句:要读诗!
  •     除了前面的几篇和最后一篇“悼史蒂芬·斯彭德”还能看外,其他大段大段的诗歌理论和分析,看得我头晕脑胀!!!《求爱于无生命者》和《九十年之后》我是没看,味同嚼蜡。
  •     10.24-11.17 每一篇诗论都重复提醒着我感官的愚钝。最佳的阅读时机一定是充分睡眠后,逐字逐行去尽力跟随,会有突然地显现与愉悦。每次读布罗茨基都像是一生里最开始的一次阅读体验,最谦逊,吃力,但能得到的也是最丰盛的。
  •     读这类书,读完了或许记不得什么美言金句,但作者的情感、认知却能漂浮于书外,让人时时回想
  •     作者有其独特的见解令人眼前一亮。/不,我想对他说,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是一个生命的结束。这个生命比你我的生命都要更持久,更美好。我并未说出这句话,只是露出一个像斯蒂芬那样的开心微笑,说到,“我并不这么看。”然后就走开了。
  •     流亡作家的视角不是批判,而是生存,生存,再生存
  •     没看完…
  •     五星給的是內容 翻譯有點奇怪 能讀原版的還是讀原版 《頌揚苦悶》(In Praise of Boredom)太棒了 大家 天才
  •     不错的随笔,但是显然我和作者已经是两个时空了。彼此只剩下为数不多的情绪和更少的彼此认可的真理可以共鸣。
  •     真的很好
  •     个人的诗歌启蒙作品
  •     还是黄灿然译本好。
  •     一个人的思想记录下来并被他人所读阅,是沉重、是喜悦都能被人感受到。然而其中的收获感悟多少由他人的经历所决定,苦痛带来成长,喜悦留下幸福。这些经历人生大起大落并留下感悟其中的作品都是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
  •     终生视其孤独的存在高于任何社会角色。
  •     絢爛如電 虛幻如霧 哀愁和仰慕
  •     其实没读完,因为被叔叔抢走了
  •     作者的文笔很特殊,特别是对诗的分解讲述很特别。很震撼,但又没有留下什么记印。
  •     更早的时候读过他的《文明的孩子》,这次算是一次补充阅读。值得一读
  •     这人活得真明白。
  •     这面是悲伤,那面是理智,我在其中默默读来。
  •     惊喜,敬畏,膜拜。受教了。叹为观止
  •     这个世界上最有意思的就是阴差阳错。就像那个时候我读懂你说的顺颂时绥,只不过是因为多看了一眼书,只不过是因为莫名的灵光乍现,我其实非常普通。所以我感激所有的阴差阳错,让我见过最期待的一场雪,见过最喜欢的一片海,有过很多很好的时刻。所以即便是事情总会变化,我也并不悲伤。
  •     读起来很困难
  •     他打点自己的记忆,像语文老师一样教导我们如何读诗与面对生活面对世界
  •     断断续续读得有些吃力 水平有限不能完全理解 但帮助我打开了一扇诗歌的大门
  •     “没有人能借助写作而变得更年轻”,写作只会让人迅速老去,下笔(打字)的轻灵与文字的沉重相对等,写作就是穿越漫长的岁月抵达永恒,借助一个词、一个名字,你会走得更远,一旦开了头,永不会结束,临终之际,你能够说,文学存在的意义,就是拯救全人类。
  •     诗兴的散文,二三十年前的散文放到当代仍然完爆国内鸡汤式的“散文”。
  •     只读了三分之一,要弃读放一段时间了。“我坚信,一个阅读诗歌的人要比不读诗歌的人更难被战胜。”布罗茨基确实很有诗人的自觉、单纯和执着,散文确实不错,但是一些篇幅很长的演讲稿实在冗长、思路散漫到让人无法忍受。
  •     很强大以至于我很自卑,很风趣以至于没放弃。。
  •     生活是无限的重复,道理讲了好多,一下子看不完…
  •     一本关于偏执的书
  •     伟大的诗人知道自己是会被允许说出废话的,那只是真理的唾沫。
  •     有点艰涩难懂,文字来说并不美,可能是表达的东西以我的经历来说比较难理解吧,感觉都很抽象吖。作者是哲学派……
  •     诗人写散文有特殊的节奏和韵律,讲政治有特殊的沧桑感
  •     尽管翻译的夹生感比比皆是,还是能感觉到原作者的睿智。尤其是《颂扬苦闷》这是多年以来,我所读过的最有价值的文章。
  •     知道他在说什么。且能解决心中困惑。具有指南针,航行灯的功效。
  •     “承认自己的无足轻重永远胜于否认你的无足轻重。”“他的耳朵很少好过他的眼睛,他的耳朵和眼睛又都次于他的思想,他的思想强迫他的耳朵和眼睛服从于她的思想。”
  •     或是诗歌爱好者的痴迷之作,不是我能慢慢读下去的严肃之书。第一篇《战利品》写得极好,正因为这篇散文,吸引我读下去,却因为碰到“诗歌”这一坚硬的内容而绕道而行,零零碎碎地读完了一本书。还是比较喜欢《小于一》。
  •     对克利俄剪影一篇影响最深:成为一个思想上的游牧者,在阅读历史时应摈弃线性思维。历史是偶然的,没有什么确信不疑。这种“不确定性“比生活(我们存在)本身更为真实。
  •     可以确信布罗茨基是喜欢弗罗斯特的。虽然在那场著名的诺奖演说中,弗罗斯特并不在他提及的五位诗人之列。可除了文学评论家,一位诗人最好不要在公众场合谈及对另一位诗人的喜爱。闭口不谈,或者像布罗茨基所做的,用五十页写弗罗斯特两首诗,并反复引用那句“最好的步行方式永远是穿过”。
  •     尤为喜欢各种比喻,以及流亡诗人一篇。
  •     这本书常常参加满减活动,希望你能买一本,认真读完全书(包括那些你可能觉得无聊的诗歌分析文章)。那时你会明白,这部书是无价的。
  •     說得真好呀 書比人要可靠的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