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影公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309093025
作者:[美]沃尔特·李普曼
页数:169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李普曼最富盛名的著作之一,是《公众舆沦》一书的姊妹篇。作者阐述了如下观点:建立在民众广泛参政基础上的传统民主只是一个神话,传统民主理论所塑造的神圣的公众形象无异于幻影。公众无法真正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统治权,他们必须走下圣坛,去做他们该做的事。自1925年出版后,本书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影响持续不衰。评论认为: “《幻影公众》与《公众舆论》一样,将成为美国政治思想史中的一部现代经典著作。单凭从其与众不同的文字角度看,它也值得被一遍遍阅读。”

书籍目录

中文版译者序
英文版编者序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不再抱有幻想的人
第二章 无法实现的理想
第三章 代理人与旁观者
第四章 公众能做什么
第五章 抑制专制
第二部分
第六章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问题
第七章 问题的本质
第八章 社会契约
第九章 公众面对的两个问题
第十章 公开辩论的主要意义
第十一章 有缺陷的规则
第十二章 改革的标准
第十三章 公众舆论的原则
第三部分
第十四章 社会归位
第十五章 缺位的统治者
第十六章 混乱的领域
索引

编辑推荐

《幻影公众》自1925年出版后,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影响持续不衰。评论认为:“《幻影公众》与《公众輿论》一样,将成为美国政治思想史中的一部现代经典著作。单凭从其与众不同的文字角度看,它也值得被一遍遍阅读。”

内容概要

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美国最富盛名的新闻评论家、作家。1958年获普利策奖。一生撰写了20多部著作和大量新闻评论。深刻的见解和勤奋的创作使其成为美国政治学、传播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啊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声誉。

名人推荐

该书呈现了“具有说服力、充满生命力的观点”。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耶鲁大学教授 哈罗德·拉斯韦尔 这本书是李普曼最具雄辩和启示作用的著作之一。书中他充分论证了传统民主理论的缺陷。 ——《李普曼传》作者、南加州大学教授 罗纳德·斯蒂尔 《幻影公众》是一部更具价值的作品,准确地说,它或许是李普曼怀疑论阐述中,最清晰、最精辟、最有说服力的作品。 ——美国田纳西大学教授 成尔福雷德·M·麦克莱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平衡主义者的眼中,政体是由无数具有对抗性的局部组成的,治理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维护秩序与和平。秩序与合法性,事实上都是可变的东西。公众舆论,只有作为一个最终上诉法庭,或只有当政府展现它解决冲突的能力,避免社会和政治上的不和谐声音时,才显现作用。(李普曼坚持认为,选举也只不过是内战的一种升华,其崇尚的多数主义是暴力的近亲。)现代政治的目标是在各种利益矛盾中,达成一种可行的妥协,而现代化之前(及进步主义时期),那个桥梁的概念已经站不住脚了,那座桥梁是指人所处环境与其(有限的)政治能力之间的纽带。李普曼提出了一个替代概念——“深入的多元主义”,将其视为判断未来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时无法回避的因素。他宣称,政治思想家“无论如何,都别指望消灭所有差异,只留统一性”,“寻找一致目标”不如“安于目标的妥协”。 这一论点充分展现出李普曼已经加入到去神秘化的反对形式主义的阵营,这个阵营中还有与他同时代的查尔斯·比尔德(Charles Beard)、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索尔斯坦·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约翰·杜威。例如,李普曼对权利和责任概念的理解,是霍姆斯式的,是“现实主义的”:一项权利是“一种承诺,指某种特定行为将得到国家强制力的支持”;一项义务也是“一种承诺,指不尊重他人权利的行为将会受到惩罚”。他认为,为权利和义务附加自然力和神意色彩的持久信仰,比“无聊的幻想”好不了多少。但是,李普曼压抑了自己反对形式主义的主张,没有为其单列一个话题进行讨论,让个体远离他的社会理论模型。通过把进步主义单一的概念——“公众”,无情地击碎成多元化构成体,李普曼作为后进步主义的政策构想开辟出一条新路。后进步主义的政策构想融入了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多元主义,是一个“真实的”过程。一项政策不过是公众利益的构想,正如哈罗德·拉斯韦尔1936年出版的《政治学))(Politics)一书的小标题:“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或者如E.E.谢茨施耐德(E.E.Schattschneider)的客观观察,公共政策仅仅是“对政府提出的‘有效需求’产生的结果”,或者如杜鲁门·阿诺德(TrumanArnold)得出的那个惹人厌的结论,公众对于政治原则或价值的争论,不比神话表演或“咒语”(magic words)好多少。


 幻影公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书中讲的正符合我,说来惭愧。书的作者李普曼反对我们所谓的民主,公众舆论只不过是幻影而已。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这一路走开,民主这个词是经常被提及到的,选班干部要大家投票,评价代课老师的课需要大家投票,对一些老师或者领导做出的关于某项政策提出意见或者投票等等,不过在做这些的时候是真正的有效的吗?对于我来讲,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情,不由自主的都会加入自己的个人偏好情感进去,如果大家都是这样,结果有参考价值吗?有些时候偶尔遇到这样的事情或许还是有些耐心去做,但是当我们知道这里面或许有内幕的时候,而且自己也是徒劳而已,在遇到这种类似的事情的时候,大多应该会是选择敷衍了事或者不去理会了吧。还有些时候我们根本对他们要求做的内容知之甚少,做出选择或者提出的意见也只是瞎蒙而已,这样难道也有参考意义?这时候的民主到底是真正的民主吗。或许是,但是真的好吗。我跟赞同李普曼的观点,他反对民主,自然有一定的道理。不是吗?
  •     在任何需要即刻行动的时候,民主无能为力,在最关系国家利益的事情上,民主无能为力,甚至在力求民主的革命中,领导者也只能是集权的。这是何等的嘲讽。李普曼提出了两个概念“局外人”“局内人”,公众的概念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于人们的兴趣,能力,关注点不同,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公众”。局外人的掺和只会干扰局内人的决策。那么李普曼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呢?与其把社会想象成拥有共同目标的有机体,不如承认现实——人们的利益和行动都是不同的,根本没有为了全局而进行的行动,只有具体的利益和目标。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人们的利益受到最小阻碍而实现的社会,局外人的参与不能有助于改善局面,反而会使自己疲于奔命无暇自顾,既是对个体的损害,也是对集体的损害。因此,他建议“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要是身处某个领域是局外人,您就别瞎掺和了,好好干自己的事就是对人民最大的贡献。李普曼也提到公众最大的作用是制衡强制力量,也算是精英主义视角下的持平之论。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深入,政府机构越来越庞大,处理的事情千头万绪,离具体事务却越来越远,他们不再能够听到来自下面的声音。李普曼看到了这一点,也进行了论述,不过没有给出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不过对于击碎全能公众的幻影这一点,这本书应该说已经完成使命了,而且单凭这本书独特的语言风格就值得一读。
  •     无论是大陆教科书宣扬的“人民当家作主”信条,还是西方主流的“主权在民”理念,都给我们制造了一种错觉:只要让人民真正掌控权力,就能创造公正美好的社会。当下种种问题,不过是利益集团无良政客资本家得势导致的,只要实现民主一切迎刃而解。李普曼无情的毁掉了这个美好的童话,直言传统民主理想不可能实现,告诉我们“公众”这个上帝般的存在不过幻影而已。这本小书观点鲜明,将公众定义为公共事务的“旁观者”,他们由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个人组成,没有与公共事务有直接联系(因而公众也是随时变动的),对其只有一时的兴趣,极少的信息和狭隘的视角,根本不具备处理它们的能力。李普曼毫不讳言公众是“无知的,不相干的,爱管闲事的”,因而由此形成的所谓公众舆论也是“盲目而热情的,间歇性的,简单化思维的,表面的”。指意这群人掌握权力并不会对社会有益,甚至导致暴政。李普曼也毫不礼貌地表示,公众必须走下圣坛,“去做他们该做的事”。这些话语难以令人接受,但说的的确是事实。从小被教导胸怀祖国,关心天下大事,总抛出自以为是为民请命的言论,却总是发现自己的声音被现实遗忘。所谓人民主权仅体现于选票上的笔迹,“被代表”的感觉。民主派大呼体制不够民主,可看看外国,再民主的国家也是代议制,人民也是被代表,百年民主政治也没诞生个能让人民真正满意的领导者。现在明白了,原来政治一直只属于局中人的游戏,并不在于他们有多智慧,只因他们被置于直接关联的地位,拥有局外人无可比拟的信息优势和专业手段。公众舆论对他们而言,从来只是参考,而非标准。所知甚少,缺乏经验,也没有时间的我等平民纵胸怀祖国心系天下,要真玩这个游戏也只会手忙脚乱,落个难看下场。雅典就是在公民大会中无休止的争吵谩骂中湮灭的。除了民主政治,李普曼另一个抨击的便是对公众舆论,即我们所说的民意的神圣化。他准确的发现“人数众多的人形成的舆论意见几乎都是含糊的,混乱的,无法据其行动”,那么为何如此多的人会迷信公众舆论的影响?李普曼继而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所以为听到的公众舆论从来不是民众真正的声音,全赖于某些聪明人将混乱的公众意见“进行要素整合,引导归纳,形成统一”,其实是“众多领导者,政客所谙熟的一种艺术”。因此所谓民意不过是经过诸多改造,整合,“强化抽象感觉弱化具体意义”后的官方意识的产物。李普曼有句话说得相当精辟:“在国家内部,相同(官方)的理论略加修正,就变成大多数人秉承的理论。”是不是颇像马克思说过的社会意识的主流就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但并不是说公众一无是处。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的权力,公众的意见理应受到尊重,只是不应被当作绝对正确的答案。李普曼指出,在社会危机和专制威胁等特殊情况下,公众的偶尔干预是必要的。公众舆论的最佳作用是保护那些“反对强制力量而随时准备依据理性行动的人”。说白了,公众要做的是护卫队和后备军,而不是主力部队。有人会怒斥这是贬低公众的智慧和能力,我倒认为公众的智慧和能力更不应被高估。勒庞的《乌合之众》有过经典断言,人结成群体后智慧水平不会高于群体中的任何个人,群体之所以力量强大只在于人数众多。作为成员最多,范围最广,定义最模糊的群体,公众被赋予最高的权力不会是好事。不要忘了希特勒就是当时德国人民选出来的。失望的人们,不应继续追逐民主的空想童话,是时候意识到,传统民主最终只会在人心中走向幻灭。也不要迷信公知民意社会舆论,那只是传说。

精彩短评 (总计59条)

  •     精英牌挺接受不了
  •     放到 Lippmann 和 John Dewey 的辩论上是很有意思的。
  •     还不错,也容易读,不过还是李普曼一贯的精英主义就是了
  •     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一本小册子。
  •     李普曼并不是对民主消极悲观,而是看清了一种“实际的民主”。何止民主,万事万物都是没有绝对的、同一的、一面的、永远阳光灿烂的。
  •     公众舆论不是上帝的声音,也不是社会的声音,只不过是旁观者的声音。
  •     不喜欢翻译。分析的很好,但出路何在呢。
  •     精英主义也没什么不好。李普曼应该是个自由主义者,里面对于自由主义的论述有些悲凉无奈。
  •     看看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可以放在口袋里看。
  •     看了一章
  •     每页一行20个字,21行。更像小册子。。
  •     李普曼对公众虚幻本质的理解是一流的。书中透露出他对民主政治、对进步主义口号的反思。
  •     这书原版是一个小册子形式,内容不多,中文版的译者序就占了15%。本来想读《公众舆论》,但亚马逊没有这书的电子版,而《幻影公众》有,所以就读了这个。互联网在中国社会舆论发展还不成熟的情况下突飞猛进,先于民众新闻素养提前与世界接轨,带来的后果就是目前国内整个新闻舆论环境无比糟糕,甚至可以用病态来形容,这种情况下我想起了大学上过的新闻传播类课程,觉得有必要把当时应该看的李普曼、杜威等人的书找来看看。
  •     与勒庞的乌合之众一样,只描述现象,不阐释原因。而我们看到这些文字,可能也是对某些方面深有同感,所以才会如此推崇。倘若勒庞泉下有知,他必然会与这位后辈心有戚戚焉。
  •     好書,值得一看,個人覺得比<<公眾輿論>>容易理解多了
  •     论证比较清晰,短小精悍,同样不是很相信“全能公众”
  •     任何一个民主政治运作过程中,参与其中的人必然只是与决策之事有密切联系和了解的少数“局内人”,而大部分参与的公众,对事情并无充分的了解,甚至也没有兴趣了解。羊们不会认真关心猪是做成猪排还是肉酱。
  •     精英视角,没有遮遮掩掩。
  •     击碎公众全能的幻象,经典之作,不过问题在于限于篇幅,论证不多,多为描述
  •     打五星,一是为自己很久没读政治学著作,以资鼓励。二是写得真不赖。三是寄托了一个政治学家思想的书都是好书。
  •     配合 公众舆论 舆论的结晶配合更佳
  •     里面提到的对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警惕还是很有道理的。总体而言,薄薄一本小册子说理并不充分,所以很多观点难以认同,甚至觉得有点难以理解。
  •     基本观点是倡导柏拉图早就提出的“哲学王统治”,即精英政治。本来没什么稀奇的,但结合当时美国神化民主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嘴炮功力(非贬义,硬生生刷了把存在感。
  •     该书写成于一战后,李普曼看透威尔逊政府的嘴脸,对战时实行的新闻检查不满,原来,“民主”和“公众”的概念在他看来都不过是“幻影”。“公众”并不像约翰·弥尔顿等人所认为的可以运用他们的理性去判断一切事物,他们的知识、精力有限,他们的政治素养及参与度值得商榷…“民主”也同时是产生多数人暴政的根源…虽然本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李普曼也不能够为改造世界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案,但不妨碍我们去反复思考“民主”的意义。
  •     即使过了一百年,他提出来的问题依然没有人找到解决的办法。
  •     事实证明,公众的热情并不代表他们多清醒,好吧,他们其实也没那么热情。
  •     终于磨完了,分享几个金句:1、感觉比思想抽象得多,但却更有穿透力;2、只有一个利益原则被普遍认可,即,所有的具体利益都受制于既定规则;3、坦率,在公众生活中是一个策略问题,而非生活准则;4、人们眼中世界图景源于对事物的一知半解,他们随意地评论着道听途说的东西,无意识地跟着感觉走;5、公众舆论不是上帝的声音,也不是社会的声音,只不过是旁观者的声音。 政治哲学真是锻炼思维逻辑,mark~
  •     公众对于公众事务的无力性:没有时间,精力,思考能力,更没有研究学说的胃口。同时,没有特定的职责让他们关注。因而,指望公众舆论发挥作用,只是虚无缥缈。
  •     观点很新颖,不敢相信这是20年代出版的。。不足的是,没有论证,只有结论。看了几本歌颂民主的书,这本倒是让我眼前一亮。。只是翻译有点差。
  •     对大众参政与作用有很多深入思考,不愧媒体大家。
  •     漂亮的开场
  •     书的装帧很精美,小小的也方便随时携带。幻影公众作为大众舆论的姊妹篇,对公众在社会事务的实质作用做了论述,值得一看。
  •     怒点
  •     还没开始看,书比较小,可以随身带,封面是硬壳的。
  •     2017已读01#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反思是,多数人原则没有它看上去那么正义凛然,它是一场暴力革命的变种,51%并不能代表智慧和美德,可以说,多数人原则存在偷懒的嫌疑,它势必会对社会的未来发展埋下祸根,这样的现象在前面提过的英国脱欧、美国大选中可见一斑。
  •     每个人都有他的局限性 每个人所熟知的领域是有限的 所谓的民主不存在,社会治理是由专职人员完成的,他们对大量具体问题进行安排和处理,这一过程普通公民几乎无法触及。 公众能做的并不是通过选举表达他的意愿,而是赞成或者反对某项提议。我们必须摒弃民主治理能够直接表达人民统治的观念。我们应该接受的理论是:通过偶尔动员大多数人,人们可以支持或者反对实际掌权的个别人。 有些时候,一些利益代表者会把某些私利套上公众意愿的外套。而知识经验有限的公众又要如何分辨。
  •     跪着读完~字句中闪现真知灼见。静看杜威的《公众及其问题》如何与他撕逼~
  •     比较满意的一本书了。
  •     翻译的解说很糟糕~有种把李普曼生往中国的意识形态里面套的即视感~还是应该多看原作比较好~
  •     神圣而无上的公众只是一个幻影。李普曼对民主的弊端进行抨击,认为公众不是传统的民主理论描绘的那样,仅仅是根植于错误哲学的一个“幻影”。
  •     2014.05.23~26
  •     买了才发现是本小书的精装版,有点贵。翻译不错,至少能通顺得看下去,那些笃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人最好看一看,所谓的公众究竟不过是幻影罢了。
  •     本书讨论了公众舆论的实质如同幻影,应该走下神坛脚踏实地,然而在于论证公众舆论的无能与低能时,却不是很能说服我,也是还是自己读的太仓促,也没有理解透彻,但是我总觉得幻影要比倒影好吧。
  •     都忘了,不行 我得多读几遍
  •     翻译有些爱缺主语嘛= =
  •     坐飞机时正好看完。对“理性公众”的神话进行了摧毁性解构,入木三分,且无解。
  •     这样说吧,李普曼在传播学里也是男神级了
  •     对公众的正确认识,公众舆论不能处理具体事件,舆论只是一种储备力量
  •     怎么感觉一副高高在上的嘴脸?
  •     社会人格化,舆论被夸大。其实局外人,袖手待专家。
  •     盛名之下无虚士。说服力略欠。
  •     可惜关于李普曼的书翻译过来的太少
  •     社会同一性不可寻,公民社会即为虚妄。
  •     传播学经典必读书目。此书是《公众舆论》的续篇,对民众的不大信任,对民主理论塑造的神圣的公众形象无异于幻影而已。但是,个人是会只“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但是人会互动的会有集体的概念甚至更高的国家利益的
  •     李普曼认为传统的民主理论只是一种美好的幻象,大众是不可能通过教育就成为参与公共事务的人。普通的大众就像是坐在剧院后排的人,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处于茫然和无视的状态,正如幻影一般。我们不应该对于大众抱有大多的期待,而是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大众应该选出有着专业技能的代理者来帮助他们管理社会,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没有这个时间、精力和能力的。李普曼真的是一个理性主义的人,他的观点现实而又残酷。这个世界确实需要精英。
  •     逻辑清晰,浅入深出。让人能保持兴趣看得比较爽大概是因为共感方面,不过牵扯政治观念还是就此打住,三言两语的短评里只会越说越错。
  •     “我并不看重公众舆论和大众行为能做什么”,无偏激不观点,冷静辛辣,处处透露出政治精英对普罗大众智商的碾压。知道这种态度对解决问题不是最好啊,但是就是好喜欢这样子的李普曼呀。
  •     喜欢这种嚣张的态度。公众什么都不懂,所以不要试图插手。在思考事物,评判事物之前先估量一下所获得的信息是否基于事实。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