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的乡愁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1
ISBN:9787510825156
作者:阮义忠
页数:176页

作者简介

《正方形的乡愁》是摄影家阮义忠继《人与土地》《失落的优雅》之后,又一再现20世纪70-90年代真实台湾的经典摄影。书中所有照片,都是用120相机6cm×6cm胶卷拍出来、未经裁切的影像。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阮义忠着意寻找不变的价值,跋涉于旧日的乡土、温淡的老镇,记录下遇见的每一张纯朴面孔。80张照片及其背后文字,投递给我们那些已散落无踪的乡愁:成年对童真的乡愁,游子对家园的乡愁,车水马龙的都市对田野农耕的乡愁。黑白的正方形影像,隐藏着最深沉的情怀。

书籍目录

第一单元 一个时代的刻痕
3 家门
4 妈祖庙前的石狮子
7 跛脚七仔
8 二哥的兰花
10 马祖芹壁村的老人
13 如梦似幻的那堵墙
14 记忆中的龟山岛
17 一个时代的刻痕
19 一个村落的伤口
20 俯瞰众生
23 时间之舟
25 悼念逝去的美好时光
26 安住身心于当下
29 家乡的水肥车
30 鲜明的刺青,模糊的脸
32 迪化街的叮咚声
35 传递乡愁
37 让光明雕出生命轮廓
39 乱弹戏干旦
第二单元 家园去来
43 等待的母子
44 开往淡水的末班车
46 家园去来
49 淡水线怀念之旅
50 有一个礼拜五
53 秋风中的行者
54 追风的小孩
57 男子与狗
58 梦境的窗口
61 也是启发
63 拴链和没拴链的
64 闲适的小日子
67 淡水码头忆老友
第三单元 难得的时光
71 无言歌
72 士官长和他的狼狗
74 返乡途中
76 难得的时光
78 好山好水好埔里
80 一个美浓的早晨
83 坪林茶农
84 没有意外的世界
87 不存在的画像铺
88 故乡头城的海边
91 唱《劝世歌》的盲妇
93 一个时代的典型
94 迷人的北埔老太太
97 明德水库吊桥
99 下棋的老友
100 珍贵而非凡的一瞬间
102 想起了大姐
104 石碇村的小孩们
106 菜园里的小姐弟
109 观音山前的小女孩
110 补破网
112 南澳村的假老头
115 坚持做自己的小孩
117 最深沉的乡愁
119 老传统与新潮流
120 撒娇的小女孩
第四单元 乡愁不再狭隘
125 梅山部落的“莫”
126 突兀的摄影经验
129 庆安宫的王船祭
131 精神折磨
133 阵头团员
134 盼望收工的牛头马面
136 静悄悄的戏台
138 后台的假寐
141 澎湖的收惊婆
143 代代相传便是不灭
145 马祖地中海的纯朴笑容
146 南竿最美好的回忆
148 十字路口的按摩师
150 等野台戏开演的老妇
153 在福隆海水浴场留影
155 为难得的团聚留纪念
157 两个世界
159 误入禁区
161 时间、空间的线索
163 以心映景
165 龟山岛的召唤
166 乡愁不再狭隘

内容概要

阮义忠,1950年生于台湾省宜兰县。22岁任职《汉声》杂志英文版,开始摄影生涯。30多年来,他跋山涉水,深入乡土民间,寻找动人细节,拍摄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珍贵照片,作品也成了台湾独一无二的民间生活史册。阮义忠的著作丰富,对全球华人地区的摄影教育卓有贡献,其中尤以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以及1992—2004年创办的《摄影家》杂志影响最巨,被誉为“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中国摄影教父”。近期出版有摄影随笔集《人与土地》《失落的优雅》《都市速写簿》。


 正方形的乡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找回失落的乡愁——读阮义忠《正方形的乡愁》随想“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同的人不一样的乡愁,或婉约、或豪放,可以低吟,可以高唱。乡愁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所表达的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但是,对于步入现代化、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乡愁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台湾迅速地从农业社会转型到工业社会,甚至是资讯社会。我是要拍出农业社会及穷困生活中,人们的知足和互信,精神生活的富足,我就是在寻找这些人最可贵的品质。”一如阮义忠在《正方形的乡愁》一书的序中所言,“看着一张张影像逐渐浮出,感触极深。相较于长方形的外放,这些四四方方的构图显得格外内敛,仿佛把乡愁框的更紧了”(摘自《把乡愁框的更紧》)。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故乡,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故乡都在加速崩塌。作为一个摄影家,阮义忠堪称“抓拍圣手”,他以娴熟的、出神入化的身手,拍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摄影系列。他说,台湾与大陆分隔数十年,他记录台湾的点滴,最能打动人性的是乡土和乡愁,一个孤岛,他称之为“正方形的乡愁”。以书中的照片来看,马祖芹村的老人坐在他家的门口,门前的小院就像是一座突出海面的瞭望台,每天不必出门,就能毫无障碍的观望福建省沿岸;台湾刚开放大陆探亲时,朋友之间见面总会问,想不想去大陆看看?那里可是有拍不完的照片啊;平时在海边玩,看得到它,却不会想着它。等回不去时,才思念的把记忆一遍又一遍的反刍……乡愁所传达的还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它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摘自余光中的《乡愁》)。由于历史的原因,几乎每个台湾人都是“异乡人”,每个人都有一座“归不得的家园”。所以,著名诗人于右任在《国殇》中“悲诉”:“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望)忘……”(摘自《国殇》,又名《望大陆》)。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时光冲刷之下,诗歌慨叹之中,乡愁由哭号转为审美。通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阮义忠“悼念逝去的美好时光”所暗喻的正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失落的乡愁”——“老妇的背影仿佛映出了一个时代的乡愁,而那一格格废弃的框架竟像纪念碑,永恒悼念着逝去的美好时光。”阮义忠借手中的相机,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在这幅照片里,一位背对相机的老妇遥望着远方,尽管我们无法看到她的表情,但从她的背影我们能够感受到她脸上的沉默和平静,一抹波澜不惊的沉默和平静。而这幅照片也是阮义忠摄影风格的写照:不美、平静、带着沉默的尊严。乡土,给了阮义忠最丰盛的养分,也给了他一种忠诚的品质。《正方形的乡愁》是阮义忠继《人与土地》、《失落的优雅》之后,又一再现20世纪70~90年代真实台湾的经典摄影。四四方方的照片不仅是最本真的台湾,更因阮义忠的摄影经历变迁有了教科书一般的意味。书中所有照片,都是用120相机6cm×6cm胶卷拍出来、未经裁切的影像。照片中的每一张纯朴面孔及其背后文字,投递给我们那些已散落无踪的乡愁:成年对童真的乡愁,游子对家园的乡愁,车水马龙的都市对田野农耕的乡愁。黑白的正方形影像,隐藏着最深沉的情怀——“若干年后,我像进行仪式那样捧起相机。门还是那扇门,弟弟和我却早已出外闯荡。曾经紧抓着家门的我们,在晃来晃去之间被甩到外面的世界,离家愈来愈远。”发表于8月18日《泾县报》A7版http://www.jxnn.cn/st/html/20140818_21183.html
  •     会用相机镜头去看一个人,已是用情了;会拍下一张照片,已是有亲了。对摄影家而言,被他拍下来的陌生人,在某个意义下,都成了乡亲。——《正方形的乡愁》原本是想找阮义忠的《人与土地》,无奈图书馆里藏书不翼而飞,只找到这一本。书中照片为作者用轻便的120片幅相机所拍,6cm*6cm,四四方方,有点像小孩摆弄的玩具相机,因而在拍摄时常常能捕捉到人物自然亲切的神态。席慕容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每件古董的背后,都有一个精心呵护它的人。大意如此。阮义忠的摄影机也可作如是观,他将对土地的热爱,对在土地上生命的热爱,浓缩在方片中,图片大小有限而思恋无限。正方形的乡愁,去台湾的伙伴可以带上一本,找找那些年黑白照片里框住的质朴乡村,和如今繁华旅游目的地的联结与差异。最近特别羡慕台湾的大学生,从蒋勋文学到艺术的授课,到大师阮义忠的摄影教学,前者虽然有诸多争议,但是不可否认,作为入门课程而言,蒋老师的课堂生动有趣,而阮老师的课堂,更像是早期油画习作般自由洒脱,解放天性,又充满艺术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我们的学校教育却早早将之遗弃。
  •     相机记录下的乡愁《正方形的乡愁》台湾摄影师阮义忠的书看过了好几本,不过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却一下子没明白名字的含义,“正方形”的乡愁?没想明白。打开了就知道了,原来这本书里面的照片都是黑白的,正方形的。照片为什么是正方形的呢?年轻人肯定不清楚了,我经历过那个正方形照片的年代,虽然我还小,但是还留下了很多印象。在135相机之前,用的都是120胶片,交卷很长,很大,价格也非常贵,相机也不一样,那时候不要说买,就是摸摸相机都很困难。照相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120相机拍出来的底片都是正方形的。后来有了135相机,跟着就进入了彩色胶片时代,因为120彩色胶卷太贵,所以135就淘汰了120。可是在那个年代,老120相机不可能被扔掉,好在120的黑白胶卷价格还很便宜,于是120就都用来拍黑白片,所以我的印象中,正方形的照片都是黑白的。120拍完以后,因为底片大,所以不用到照相馆去冲洗,在家里做一个曝光箱,买点显影粉和定影粉,自己就可以冲洗照片了!而且可以进行后期处理,你可以控制曝光的程度,那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至今我还留着几张,正方形的黑白照片。135相机就没这个方便了,因为家里不可能买放大机,所以底片太小,自己冲洗出来也只有那么一点。这本书里面都是作者几十年前用120相机拍下来的,所以名字就很容易理解了。当年作者用的是苏哈相机,价格昂贵,贵到可以在台北最繁华的地段买一套房子,这个我们大陆人是没有概念的,一个是用120的时候,住房还没有商品化,不知道那时候房价应该是多少,也不知道苏哈是什么东西,那种相机对我们来说还是神话。当然作者当年也买不起苏哈,是后来遇到了二手,才买下来的,估计那时候的120已经没有那么贵了吧。从那个年代开始,作者就一直在用镜头记录着自己身边的生活。在文字中经常提到,他带着两个相机,一个135,一个苏哈,拿出苏哈的时候都显得比较庄重,不过苏哈取景好像是旋转了九十度,我没用过,我用的120是那种最简单的折叠镜头的那种。向下看取景,非常适合偷拍,对现在的数码相机来说,取景的屏幕可以旋转,这算不了什么了。可是那个年月,绝大多数相机都是要从取景框中取景的,所以你向下看,人们不会以为你是在照相,所以作者就用这相机记录下来很多真实的表情,留下了很多珍贵的镜头。多少年过去了,这些表情,这些人物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唯有那乡愁,变得越来越醇厚。那黑白照片中的日子,也再也不会回来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乡愁可以是空间上的一个地方,也可以是时间上的一段往昔。
  •     阮义忠的摄影能够深入人心,但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里面的文字。 八十张照片传递了无数的乡愁,黑白的正方形影像能够抓住人心,就是照片被截成两段看起来有点不爽。
  •     看完只觉得书名起得太妙,不能再恰当。
  •     2016.08.28~2016.08.30 一图配一文 让人安静下来的黑白照片 眼睛仿佛跟着照片飘到了几十年前的宝岛 像极了大陆的现在 摄影玩到最后 拍出的作品是否动人 无非取决于拍摄者是以心映景 还是以眼观物
  •     摄影圈有句玩笑话:“x格不够,黑白来凑。构图不慎,方形来救。”整体水平不低,但纪实意义还是更大些,作者的愁绪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多数文字温柔平淡不如照片的历史感强烈,关于台湾乡下各处的今夕对比倒是有些意思。
  •     忘了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人文摄影的,看了阮先生的书后,对“人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就是对周围人事物的关怀和珍视。从人文摄影中更能够体会到内在的真实朴素美。喜欢。
  •     120相机正方形构图的感觉是非常赞的,但是文字没能引起太多共鸣
  •     那套可以买台北一栋楼的哈苏
  •     总感觉这帮人赚足了地域形态的资本
  •     阮先生总能把落魄的人拍的好优雅。
  •     感觉这类文字的意义并不大,也就没有细看。书中摄影的意义重在历史纪实吧,惊艳的也还是有。但比起之前的摄影展精选出来的还是粗糙了些。
  •     kindle电子书版,这次打开来终于有图了。黑白的影像,淡而有味的文字,再配上范宗沛的那张邓雨贤……去往遥远的旧时光,陌生的地方,相似的情感,萦绕心间。摄影是什么呢?乡愁又是什么呢?
  •     实在不喜欢文字太多的摄影集,照片本身就有意义,一个标题不能再多了。
  •     现在为何乡愁如此炽烈地萦绕于心头?或许真真是今不如昔?亦或许是信息铺天盖地袭来、社会沧海桑田巨变,由此所生的不适和无力而遂感“人心不古,世道浇漓”?许多东西正在不知不觉间消失,它们并没有被记录的幸运,它们就这样悄悄消失了,在下一代人心中没有任何记忆,仿佛从未存在过一样。唉,故乡与童真,那些人与那些事只可在记忆中爬梳索寻罢了。
  •     老头还是走过不少湾湾乡下的~
  •     一般般,封面那张照片很有趣
  •     看着就想起林风眠的方形小画,乡愁看黑白的,所以说彩色照片才难拍,杂物太多。
  •     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所站之处便是故乡。任何事物都有好有坏,环境不能掌握,心境却可以。
  •     乡愁是一种情绪,是精神和心灵的刺青,永远无法抹去!
  •     上次去诚品的时候,来来回回摸了好几次最终还是因为太重没有买。台版最大的有点在于根据书的内容做成了正方形。然而我读的依然是简体字版,所以看到120相机拍出来的照片被从边上切掉一部分的时候还是相当难受的。印象最深的就是穿着整洁的阿公。
  •     维维安迈尔让我对双反有了强烈兴趣,这本书让我开始对120胶卷着迷
  •     记得住乡愁,“乡愁”愁的是什么?愁的是一种身份的认同感,差异感,失落感。而这些离愁别绪更是需要经年累月的时间沉淀和提炼的。我不是很赞同“吾心安处是吾乡”,我以为真正的“乡”应该是既让你心安又让你愁思。
  •     只有照片好
  •     看不见的(过去的)城市
  •     最近连续看了好多case,深感自己与所在团队在做一件利国利民利己的大事(矫情一下),这与资本的逐利性一点都不矛盾。说远了,我们以“把莆田系赶出中国”为己任(再矫情一下)。说近了,前几天恰好认识一个台湾彰化的90后,他在香港中文读分子生物学,送他去福田口岸聊了一路,台湾的医疗水平全球领先,恰好有几个细分领域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事情,以及著名的长庚医院是什么样的状况,台湾的这位95年本科生的见识、谈吐与逻辑让我刮目相看。同样是中文大学的在读生,相比之下,坐在后排的那几位内地生(硕士)却是那么的空洞,好像除了时尚之外啥也不关心。用来读书的时间没有以前充裕了,近日翻看了台湾阮义忠的“影像故事集”,恰好与台湾这位青年给我的印象联系起来。想想我曾祖父在台湾的后代们应该也是很优秀的青年吧,我是相信基因的。
  •     摄影师眼中的台湾。文字是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我能感受到作为摄影师讲故事的角度:有拍摄当时的想法,也有拍摄时带出来的更长久之前的文化。 每一张照片的文字不长,有些模版化的感觉。不过摄影师通常不是作家,按照片的结构来写作有时也是局限。
  •     #kindleunlimited#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动人的短篇。
  •     没有看到哪部影集中的照片被中缝分成两半,但是这很有特点啊!每张照片都很大,四四方方很震撼。最惊喜的是本书的电纸书很贵很贵,校图书馆里寻地到!迷上正方形构图~ (375)
  •     摄影当然需要技巧和时机,如果加上各种后期和滤镜则更美,但最重要的总是照片里的故事和照片里的人。
  •     总体上最喜欢的是“难得的时光”章节。阮义忠先生对被摄影的事物和人、摄影器材、摄影的过程,充满了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就像那些过去时代独有的刻痕。尽管主题围绕“乡愁”,但字里行间,更像对过去的一种敬意。刻章师傅十年如一日的坐在一样的位置干着一样的事情,阮义忠先生也从年轻开始记录刻意或不刻意的“瞬间”,再回头看这何尝不是一种启示。“以心映景”里阮先生说从未感觉过重复,生活里的所有细节,随着岁月流逝,常常会展现新的意义。是啊,难得的时光~如果大陆版能尽善尽美的改进排版就更好了。
  •     看着看着就没了…
  •     近几年常常去台湾,对于我而言其实不算陌生。行走在台湾,有一种奇妙的感觉,我会忍不住的想要用影像和文字留住一切,哪怕只是空气中的一粒微尘。
  •     阮义忠自身的摄影实力不容置疑。 只是这本书的排版真的不好,好好的正方形照片被书的中缝裁断,很难看啊。
  •     到底为什么不能做成正方形的开本 而要每张照片都从中缝截开???
  •     对于农村长大的孩子们,共鸣感太强烈了。
  •     与其说是聊摄影,不如说是聊生活
  •     淡淡的乡愁
  •     让人更加期待双反了
  •     三四十年前的台湾乡土,很多地名都没有听说过,多纳、南竿,构造出一个不一样的台湾。和大陆一样,这些地方也再难找回过去的印迹。寻乡之愁,最后发现“人在哪里心在哪里,所站之处便是故乡“。
  •     两个礼拜前,老孙在和我上西方哲学史的课堂上向我推荐了这本书。之后好几天我就放在书桌上没有看。周六下午一下午加上傍晚这一会儿看完,做了几处摘抄。“舞台效果”和“戏剧性张力”是突然间看到的两个词汇。对于使用120相机6*6的胶片,每一张胶片都是摄影师自己的舞台吧。 最喜欢书里面这样一句话: 在人物的眼睛最有神,表情与肢体语言最自然的时候,灵魂就会跃然而出。人的一辈子可能没几次机会在灵魂现形时被定格,即使被定格,自己也不一定看得到。然而,素未谋面的人却能从这样的影像中得到共鸣,因为那不只是一张容颜,还代表了她的本真。
  •     照片都很棒,果然黑白才是王道!图文配,一个个关于乡愁的故事就展开了。怀念过往却不囿于过往,心安处即故乡!
  •     淡淡的乡愁味道。
  •     三星半
  •     作者的每一张照片都摄于那个我还未出生的时期,并且远在台湾。年龄地域的限制,所以我理解不得作者笔下的乡愁是怎样的。觉得那个年代的一切都很纯粹美好,所以喜欢拍照的好处之一大概就是可以记录感动,定格美好。 摄影最有趣的就是扑捉时间,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而不仅对焦于个别的存在。
  •     让我对纪实摄影有了一个新的理解。第一次觉得,有时候我们拍下一张很棒的照片只是前提,最好是可以向他人讲述一个故事,关于照片里的人的故事。
  •     大多是较为随意的拍摄,慢慢攒着,时光压缩成了乡愁。
  •     120照片
  •     当各色行人站在平静水面上的一叶小小的扁舟时,人类本为命运共同体的意象就特别强烈。
  •     摄影+散文似乎是流行了。
  •     此心安处是吾乡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