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兴衰(下)》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08637808
作者:肯尼迪
页数:281页

《大国的兴衰(下)》的笔记-第28页 - 第六章 两极世界的来临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啊哈哈
1939~1940年,西方盟国经常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的利弊得失:让意大利参加德国一边作战,而不要让它保持中立。总的来看,英国三军参谋长们宁愿让意大利置身于战争之外,以便维持地中海和近东的和平,但是也存在着强有力的反对论调,它事后看来似乎是正确的。在人类冲突的历史上,论证出另一个敌人的参战给敌方造成的损害甚于己方,这种情况还是极为罕见的,而墨索里尼的意大利至少在这一点上是独一无二的。

《大国的兴衰(下)》的笔记-第92页 - 第七章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1943~1980) 新的战略态势

在世界大国中,美国是唯一因战争而大发其财,而不是因战争变得穷困潦倒的国家。在战争结束时,华盛顿的黄金储备为200亿美元,几乎占世界总量330亿美元的2/3。

《大国的兴衰(下)》的笔记-第113页 - 第七章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1943~1980) “冷战”与第三世界

西方建立以美国等国为正式成员国的北约(NATO)的主要战略目的是:当苏联发动侵略战争时,北美向欧洲各国提供支援。北约在成立后的最初几年里关心的主要是政治问题,而不是军事问题。这表现在美国作为西方一流“侧翼”强国,继承英国的衣钵后,奉行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开始致力于维持欧洲的力量均势。北约在军事上起的作用,与“马歇尔计划”在经济上的作用别无二致。它进一步加深了1945年分为两个阵营的欧洲的裂痕,使得只有瑞士和瑞典等传统中立国、佛朗哥的西班牙,以及处于特殊地位的芬兰、奥地利和南斯拉夫,处于两个集团之外。北约得到的回答是,以后不久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便成立了。这不仅加深了东西方的分裂,还使德国统一的前景变得更加渺茫。

《大国的兴衰(下)》的笔记-第93页 - 第七章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1943~1980) 新的战略态势

这种新秩序的经济情况至少是人们可以预料到的。在大战中,国际法学家们就曾正确地指出,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性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际经济机能失调引起的。具体地说,是保护主义关税、不公平经济竞争、获得原材料的途径有限、政府闭关自守的政策引起的。这种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不受阻碍的贸易意味着和平”的信念,受到了出口型工业的有力冲击。出口工业界担心,如果不开辟新的海外市场来吸收产量激增的美国产品,随着战后美国政府开支的减少,出口工业就会衰退。此外,美国军方坚决(甚至过分地)主张,美国应控制(或可以不受限制地获得)关键性的战略原材料,如石油、橡胶、金属矿藏等。所有这些因素加起来,便使美国致力于建立某种有利于满足西方资本主义需要(尤其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最大限度繁荣起来)的国际新秩序。这一新秩序从长远看,符合亚当·斯密的保证:“不受阻碍的贸易越能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全面提高生产率,进而增强所有人的购买力就越有可能。”这样,在1942~1946年,世界上便出现了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后来还缔结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这一新的经济制度下,希望能保证获得复兴与开发资金的国家,发现自己不得不屈从美国的要求,同意自由兑换货币和开展自由竞争(就像英国人那样,尽管他们还努力保持帝国特惠制);否则就须像苏联人所做的那样,发现这一制度与其社会主义控制制度水火不容时,完全避开这一制度。

《大国的兴衰(下)》的笔记-第150页 - 第七章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1943~1980) 变化中的经济格局(1950~1980)

1971年7月,理查德 ·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对一群新闻媒体人发表讲话时再次指出:当今世界上存在着5支经济力量——西欧、日本、中国以及苏联和美国。“这5支经济力量将决定世界经济的前途和本世纪最后1/3时间中世界其他方面的未来,因为经济力量是决定其他各种力量的关键。”

《大国的兴衰(下)》的笔记-第84页 - 第七章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1943~1980) “超级力量的正确使用”

经济力量与战争的关系,按照克劳塞维茨的说法,就像铸剑师的手艺与击剑技巧的关系一样。德国和日本领导人在1941年以后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和战略错误,并为这些错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就德国来说,它既做过一些错误不大的决定,如1943年初把增援部队投入北非,结果都当了俘虏,也犯过一些蠢得惊人的错误,如对乌克兰人和其他非俄罗斯少数民族滥施暴力,他们原来很乐于摆脱斯大林的统治,但纳粹的残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这些错误还包括坚信恩尼格码绝不会被破译,以及不肯雇佣德国妇女进军工厂干活这种思想偏见,而所有同德国作战的国家都乐于利用这一尚未利用的劳动大军。日本的战略错误虽然不是那么骇人听闻和后果严重,却也够引人注目了。因为日本奉行的是由陆军左右的“大陆战略”,它在太平洋和东南亚投入的作战部队很少,仅仅11个师。相比之下,它在中国东北则有13个师,在中国内地驻有22个师。即使美国在中太平洋开始反攻之后,日军向该地区增派去的部队和飞机也很晚才到达,且数量少得可怜。相比之下,日本1943~1944年在中国实施大规模进攻时却投入了大量资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45年初,就在尼米兹挥师逼近日本,日本城市遭到美国飞机的狂轰滥炸时,仍有100万日军滞留在中国内地,还有约78万日军驻在中国东北。

《大国的兴衰(下)》的笔记-第125页 - 第七章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1943~1980) “冷战”与第三世界

1947年,美国对希腊和土耳其做出承诺,是华盛顿的政策发生变化的第一个征兆;1949年北约的成立,则是美国政策发生变化最明显的标志。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北约成员国增多。这表明美国决心保卫欧洲大部和中东一部,即从斯瓦尔巴群岛到柏林墙到土耳其在亚洲的边界。不过,这只是美国承担过多国际义务的开始。《里约热内卢条约》和与加拿大的特别协定的签订,意味着美国要负责保卫整个西半球。美、澳、新条约的缔结,则使美国又对西南太平洋的安全承担了义务。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东亚发生的军事对抗,导致美国签订了许多双边协定,使华盛顿做出了援助日本、南朝鲜、中国台湾和菲律宾的保证。1954年,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从而使美国将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巴基斯坦、泰国聚集在一起,相互支援,共同对付在这一广大地区发生的侵略战争。在中东,美国倡议成立了另一个地区性集团——巴格达条约组织(后来称为中央条约组织),这使英国、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共同对付颠覆侵略有了组织保证。在中东的其他地区,美国与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约旦则缔结了特别协定。这不仅是由于美国人与犹太人关系密切,也是1957年出笼的“艾森豪威尔主义”要求美国向阿拉伯国家提供援助的结果。1970年初,一位观察家写道:美国在30个国家驻军100万,是4个地区性防务联盟的成员,还积极参与另一个联盟的活动。此外,它与42个国家有双边防务条约,参加了53个国际组织,对全世界近100个国家提供军事或经济援助。

《大国的兴衰(下)》的笔记-第91页 - 第七章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1943~1980) 新的战略态势

世界绝大部分地区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搞得精疲力竭,或仍为“不发达的民地”,而1945年美国实力之强,犹如1815年的英国,只能用“非同一般”来形容。

《大国的兴衰(下)》的笔记-第111页 - 第七章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1943~1980) “冷战”与第三世界

美国取代英国对希腊和土耳其承担义务,从而使适用于世界任何地区的“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有了理论依据。因而在欧洲,美国热心“帮助自由民族维护它们的制度”的具体表现是,与西欧人认真地探讨如何解决困扰欧洲大陆的经济萧条、食品短缺、煤炭不足等问题。美国政府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是,根据所谓的“马歇尔计划”大量提供援助,帮助欧洲各国实现经济自主。美国审慎地宣布,它的援助将提供给欧洲所有国家,既包括非社会主义国家,也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不管美国的援助对莫斯科是否有吸引力,苏联与西欧的确进行过合作。正当东西方进行经济合作时,苏联采用了国有化和集体化这种没有一点儿弹性的经济体制。任何人都知道,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使所有欧洲人确信,私有企业比共产主义企业更能给他们带来经济繁荣。在巴黎商谈“马歇尔计划”时,莫洛托夫的退席,以及苏联不让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申请援助的结果是,欧洲的裂痕变得比以前更大。

《大国的兴衰(下)》的笔记-第七章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1943~1980) 两极世界的解体 - 第七章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1943~1980) 两极世界的解体

1960~1970:中苏破裂、欧美离心;苏联日渐面临挑战,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只有日本,安静地尽享安稳好时光……


 大国的兴衰(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