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父亲回故乡

出版日期:2015-7-1
ISBN:9787229100968
作者:刘醒龙
页数:200页

作者简介

《抱着父亲回故乡》是矛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的最新散文随笔集。在这本书里,他以深情的笔墨描述了记忆中的故乡,父亲母亲,在工厂里的青春岁月…。关于文学,关于生活,关于人间万象。这本书可以和他的小说对照起来读,深入了解刘醒龙的精神世界,我找到他创作小说的根。

书籍目录

好的散文一定要懂得心痛,一定要发现仁爱——刘醒龙
刘醒龙,如果今年我们拿不到毕业证,你知不知道我们有多么恨你——山东某考生
醒龙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表现了对于爱的多层次的思考,蕴含着绵厚、细腻的情感——周新民(青年评论家)
有些文字,需要彻底把青春这颗毒瘤浪费掉之后才能读懂,谦逊的修养,泥土的味道。我试图在刘醒龙那里重新认识这片土地。——消除(诗人、音乐人)
也许,当代能与刘醒龙的散文相提并论的,只有被誉为“乡村哲学家”的散文大家刘亮程一人。——岳朗(评论家)
在记忆与现实的时光交错中,如歌如泣地抒发乡土情结;以富有哲思的文字深层次地思考与追问城市与乡村的关联,热切地呼吁对乡土乡村的人文关怀。——乌撒(诗人)

内容概要

刘醒龙,湖北团风县人,1956年生于古城黄州。现任湖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委员。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凤凰琴》、《秋风醉了》、《大树还小》、《挑担茶叶上北京》等。出版有《寂寞歌唱》、《痛失》、《圣天门口》等长篇小说十一部,长篇散文《一滴水有多深》及散文集多部,中短篇小说集约二十种。曾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长篇小说大奖、第一届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长篇小说大奖等。2011年,长篇小说《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抱着父亲回故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少年时的刘醒龙,在湖北黄州的山村里,用脚一寸一寸地丈量着家乡的河流。和许多山里少年一样,他攀上山顶仰望无际的天空,想起夜晚爷爷给他讲的各式古代侠义故事,也想着山峦的尽头,是世界的何处。多年后,他回忆起曾经被启蒙的一个瞬间:“我少年的时候,就喜欢一个人躺在山坡上看天空。记得有一次一架飞机从天上飞过,我突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一种对生命的无奈,想着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东西都还没有尝试过,也不知道这辈子能不能接触到,就很绝望。”一种小路有尽头,大路可朝天的期待逐渐打破了单纯的“天籁状态”。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他也离开家乡,随着挑夫起伏的背影,“一步一步地走进大别山腹地”。在后来的成长岁月里,对于家乡的印象越来越遥远,逐渐内化成记忆中的一个焦点。他常用“漂泊无定”这样苍老的词汇来形容少年时光,“很多时候,连我都觉得自己的身份十分可疑,而更相信自己漂泊无定,没有真正意义的故乡、故土和老家,无法像大多数人那样,有一座老屋可以寄放,有一棵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树木作为标志,再加上无论走得多远都能让内心踏实可感的一块土地”。当他开始写作,并期望手中的笔写下家乡时,发觉家园虽惘然,根脉却抽出新枝,“人一旦离乡村远了,其心灵离乡土就会更近”。因为少,也便更珍惜笔触,他把家乡当作浓郁的精神意象,沉浸在小说中,发掘深埋的心灵,就如获2011年茅盾文学奖的《天行者》,主角乡村民办教师,被他视为“哺育二十世纪后半叶乡村心灵的英雄”。少小离家老大回。成年后的刘醒龙,很少回家乡,他对记者说:“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在家乡待过一整天。”而每一次短暂停留,在他记忆中都是忘不掉的大事。第一次回老家,还是30岁那年,父亲带着他,“为了替垂危的爷爷选一块墓地”。那时他悟出了答案:“除了将心灵作为老家,我实在别无选择。”他再次踏上这条乡间小路时,手中多了父亲。也就是这一次,他决定第一次以形而下非虚构的方式,写下家乡,写下父亲。他在2012年末写下的这篇散文,名为《抱着父亲回故乡》,而后发在2013年初的《北京文学》上,熟悉他的朋友看到这篇散文后,为其中隐忍的平和和流淌的回响所震动。他对记者说,这一次“一切都不再是抒情,而是一点都不含糊的真真切切的存在”。是第一次“父亲与故乡合为一体了”,也是他作为儿子,“第一次”且最后一次抱着父亲。相隔一年,这篇散文获2013年在场主义散文新锐奖,也为这“第一次”平添了一层纪念意义。被潮湿小径、寂静小垸所唤醒的家乡也在刘醒龙的答案中露出了原初模样。记者:《抱着父亲回故乡》 刊发后,许多人感受是温情背后藏着深厚积蓄,延展出无限的家园感,是篇与众不同的纪念亲人文章。您写完后是种什么样的感觉?刘醒龙:这些文字是为父亲守灵时写下的。当时觉得断断续续,写到最后才发现,几乎不需要再增删什么,依着原始的样子就行。主要的感觉是遗憾,是文学在表现情感时,无力达到真实状态的那种遗憾。对家乡的习俗我并不是太陌生,即便如此,当父亲被掩埋在土地里,我还是强烈震撼了。热心帮忙的乡亲们,将预先埋下的锄柄从堆土中拔起,留下一个通向墓室的小洞。作为长子的我,几乎是趴着将几样家乡食物放进小洞中,让深埋在土地里的父亲吃上人世间最后一顿午餐,再用双手捧起黄土堵上这洞口。这种震撼再过几辈子我也许会写出来,但在这篇文字里,我的文字是苍白的。记者:这篇散文里,您是重新踏上了一条回归家园的真切小路,记忆都被唤醒了,鱼丸、炊烟、包面,散发出慢慢“寻到根”的感觉,语言也是克制的,并不张扬。这让我感觉,抱着父亲叶落归根,是情感上的仪式,寻回了许多往事。刘醒龙:还有心痛。我这辈子没有见过奶奶和外公,外婆也只出现在我一岁时那早已找不到踪影的记忆中。爷爷和父亲都是88岁时离开我们的。爷爷走时,我正闹失眠症,守了两天两夜之后,我从下午两点一口气睡到第二天上午十点,失眠症就此痊愈。爷爷走时当事的是父亲,所以,父亲是我当事送别的第一个亲人。那种心痛,包含着对诸多无法弥补的往事的追悔。记者:您说:“此时此刻,我才发现大路朝天也好,小路总有尽头也罢,都在自己的真情实感范围之外。”当自己切身感受到那种生命内在联系的复杂时,是否就不敢相信了?刘醒龙:“根:是一种抚摸骨头的感觉,一个人寻找到自己的根并不是一件令自己特别快乐的事情。它会让人怀疑,从这根上生发出来的事物,真的与这根有着生生不息的关系吗?记者:这篇散文虽不长,但感觉隐藏了不少故事,比如父亲只身在洪水来时抵抗决堤口,只希望全村人不用再出去乞讨。您想过将来会通过散文形式更多地呈现吗?刘醒龙:散文是一种必须时刻保持警觉的文体,写作者稍有不慎就会被自我异化。这也是我很少写散文的缘故之一。除非我的情绪百分之百饱满,除非我的心态百分之分正常。当然,真正的百分之百也是不可能的,起码要达到百分之九十几以上。看上去散文是一种广受欢迎的文体,实际上散文又是与读者最不相干的一种文体,其非虚构性决定了它必须是写作者的一种心灵状态。在散文中的任何虚构,所杀伤的不是散文,而是写作者自身。记者:您曾提到30岁那年和父亲回家乡为爷爷选地时,因为当年栖身之所已成了别人的菜地,“关于故乡的梦突然裂成碎片”,以及以前也提到自己童年是“流离失所”状态,对家乡的记忆是零散的,但您的小说并不缺丰富的家园意象。刘醒龙:每每见到一些作品将大量乡情恣意汪洋地堆砌其中,我就感到难受,是妒忌,也是遗憾。相比他们对家乡的日常起居有太多了解,因为我所晓得的量少,就会更加珍惜。家园意象可以是一百件事,也可能是一件事。重要的是它们在每个人心中的分量。记者:身居武汉多年,您曾说时时刻刻想着如何改变这座城市让它更美好。城市也是许多人的“家乡”,包括您的儿女,对于城市生活,您希望它的情感秩序是什么样的?刘醒龙:城市里的人反感拆迁,也是因为城市也是有故乡的。这种情怀现在有了根本的改变,只要有足够的拆迁补偿,就算一年拆一次,一年搬一次家,也难得有人反对了。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功告成,生活相对稳定下来,人与人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情感秩序,也会慢慢回到城市。记者:您主编《芳草》多年,观察到的乡土叙事写作,对于“在场”和在城市书写,这两者之间如今呈现出哪些不同的特质?近两年非虚构方式书写乡村的作品热议颇多,也像是在对以往小说大量煽情的一种理性反拨。刘醒龙:合格的写作,优秀的作品,其状态都应当是“在场”的。当代文学,包括小说、诗歌和散文,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正是其状态没有“在场”。既不在文学现场,也不在人生现场,甚至连生活现场都不在。在这一点上,诗歌反而是做得最好的。这些年,我所阅读到的能撼动心魄的细节,既不是小说提供的,也不是散文提供的,而是由诗歌提供的。在这方面,小说做得最差。对细节的叙述原本是小说最核心的机密。这些年诗歌的活跃,在于诗歌发现并捡到被小说丢弃在田野上的麦穗。调查凶杀案的警察要弄清楚死亡原因,处理车祸的警察要弄清楚现场痕迹,文学若找不到文学的第一现场,就算每天上一次“排行榜”也不行。还是要听信那句话:再伟大的男人,回到家乡也是孙子。(发表于文学报,作者郑周明)
  •     踏上一条回归家园的小路—读《抱着父亲回故乡》朱延嵩/文湖北省作协副主席,矛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刘醒龙的散文集《抱着父亲回故乡》以深情的笔墨描述了记忆中的故乡,父亲母亲,在工厂里的青春岁月…那些关于文学,关于生活,关于人间万象的种种思考一一呈现,阅读文集也是与作者在精神层面深入沟通的过程,让我们与作家的心靠得更近。他也因《抱着父亲回故乡》一文获得第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第七届老舍散文奖,受到媒体和评论界的高度评价。在文学创作上,刘醒龙认为优秀的作品其状态都应当是“在场”的。《抱着父亲回故乡》一文讲述的是作者为父亲守灵期间发生的事。我们在追随他的讲述情境,为其中隐忍的平和与流淌的回响深深震撼的同时,也感受到那些事物的真切存在。在他重新踏上这条回归家园的小路时,久远的记忆被唤醒:鱼丸、炊烟、包面,散发出慢慢“寻到根”的感觉。这是第一次“父亲与故乡合为一体”,也是他作为儿子,“第一次”且最后一次抱着父亲。被潮湿小径、寂静小垸所唤醒的家乡也在刘醒龙的描述中露出了本初的模样。抱着父亲叶落归根,是温情背后隐藏的深厚积蓄,无限拓展的家园情怀。刘醒龙被称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领军人物,他说:“城市是乡村的梦想,乡村是城市的故乡。”也许记忆中的故乡印象是支离破碎的,但固有的乡土情结不会改变。在《钢构的故乡》一文中,他写道,“成熟了,成年了,越喜欢故乡。哪怕只在匆匆路过中,远远地看上一眼!” 是啊,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满腔热血、充满好奇、志向远大,希望到外面闯世界,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待到中年,有了诸多历练,视野随之开阔,心态慢慢平和,于是故乡的山水人事成为温馨的回忆,越来越喜欢故乡、依恋故乡,期盼叶落归根便成为普遍的心态。把这种现实的心态用好的载体表达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就是创作的成功。在本文中,作者那深深的一跪,既是对乡土的膜拜,也找到了重生的感觉,让读者为之动容。“散文的非虚构性决定了它必须是写作者的一种心灵状态。在散文中的任何虚构,所杀伤的不是散文,而是写作者自身。”正是秉持这样的创作理念,刘醒龙的散文在富有哲思质朴之美的同时,以其真实的情感表达征服读者。《母亲》、《果园里的老爸头》等散文中,把慈祥操劳的母亲,和善勤劳的岳父形象很好的刻画出来,作者抓住让自身刻骨铭心的生活事件,去表明至亲的可敬可爱,这种情感发自内心,也让读者感同身受。刘醒龙的这部散文集让我们感受到返璞归真中涤荡灵魂的快感,这也像在返乡的小路上行走,接上地气,沐浴泥土的芬芳。
  •     赵国燕王/文拿起《抱着父亲回故乡》这本书时,看到作者的大名刘醒龙,本该是感到如雷贯耳的,但是我仍然对他没有感到任何好感,他作为武汉的知名作家,却对武汉的年轻作家似乎没有过任何互动。读完整本书,我是十分不满的,作为资深书虫的我对于名家大作的心态都是心怀敬佩的,而这本《抱着父亲回故乡》却让我得出一个观点:大家不一定都是大作。他的这本关于亲情、故乡的散文集丝毫让我读不到所谓的大家之言、经典之句。 《钢构的故事》“成熟了,成年了,越喜欢故乡。哪怕只在匆匆路过中,远远地看上一眼!哪怕只是在无声无息中,悄悄地深呼吸一下!”让我读到的是陈词滥调。  《母亲》“大清早,母亲一边和我说着话,一边随手将我正在做的各种事顺手接了过去。而我也像以往每次回家那样,不自主地就顺从了母亲。”他一直没有放下作为大作家的架子,不去向一个儿子一样写文章,而总是这样高高在上。  《老爸头》“实际上,老爸头是一个极随和的人。在数千里之外的武汉,太太每每提起老爸头的随和,深爱之下还含着一种深刻的不满。”说到此,让我感觉他这样写家人,总不能打动读者,不能让我感受到感动和真情。  《抱着父亲回故乡》:“父亲像一朵朝云,逍遥地飘荡在我的怀里。童年时代,父亲总在外面忙忙碌碌,一年当中见不上几次,刚刚迈进家门,转过身来就会消失在租住的农舍外面的梧桐树下。长大之后,遇到人生中的某个关隘苦苦难渡时,父亲一改总是用学名叫我的习惯,忽然一声声呼唤着乳名,让我的胸膛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温厚。那时的父亲,则像是穿堂而过阵阵晚风,父亲像一只圆润的家乡鱼丸,而且是在远离江畔湖乡的大山深处,在滚滚的沸水中,既不浮起,也不沉底,在水体中段舒缓徘徊的那一种。父亲曾抱怨我的刀功不力,满锅小丸子,能达到如此境界的少之又少。抱着父亲,我才明白,能在沸水中保持平静是何等的性情之美。”让我只看到了词藻的华丽,没有真情的亲情之作怎么可以让读者引起共鸣呢?“我不敢直接用春秋称呼这小山。春秋意义太深远!春秋场面太宏阔!春秋用心太伟大!春秋用于父亲,是一种奢华,是一种冒犯。”“那小小身影还在盘旋,不离不弃地跟随着风,或者是我们。小路弯弯,穿过芭茅草,又是芭茅草。小路长长,这头是芭茅草,另一头还是芭茅草。轻轻地走在芭茅草丛中,身边如同弥漫着父亲童年的炊烟,清清淡淡,芬芬芳芳。炊烟是饥饿的天敌,炊烟是温情的伙伴。而这些只会成为炊烟的芭茅草,同样既是父亲的天敌,又是父亲的伙伴。”“小路,只有小路,才是用来寻找的。小路,只有小路,才是用来深爱的。小路,只有小路,才是用来回家的。八十八年的行走,再坚硬的山坡也被踩成一条与后代同享的坦途。一个坚强的男人,何时才会接受另一个坚强男人的拥抱?”读到这三段的时候,我开始笑了,他这几段怎么像高中生的作文一样?在所有读者眼中,一个成名已久的大作家的文章应该是有很多优点,文字感人、故事真实、感情真挚。而在刘醒龙这本《抱着父亲回故乡》书里面,我读过的是一些见过很多的华丽词句,没有一些句子了可以让我回到我的故乡,没有一句话能让我泪流满面,没有一句话让我想称他为“大师”。很抱歉,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失望。我记得,在我还在学校的时候,读到史铁生老师的《我与地坛》,其中有一段讲过他因为生病,有一段时间很苦恼,脾气很暴躁,经常对母亲大吼大骂,有一次还一个人躲到一个暗处,看着母亲在公园到处找他。这段话读完后,我突然就像个女人一样泪落如麻,因为这一段和我的经历很像,很多次,我对于母亲的关怀不屑一顿,对于母亲的横言冷语只有到了自己心情平静下来才觉得后悔。我一直在想,史铁生关于亲情的文章写得才是真的好,让我读来倍感亲切,文字细腻、真实、动人。写的故事有的时候可以触摸到读者的心,让他们跟着作家去流泪、去后悔、去感动……  轻握着书卷,我开始仇恨起《抱着父亲回故事》的作者刘醒龙先生了,轻轻地将书丢入垃圾桶。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