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建筑

出版日期:2014-6
ISBN:9787508645782
作者:伊东丰雄
页数:304页

作者简介

建筑,无论如何得到人们的称赞、重大奖项的肯定,如果得不到自然的祝福,一切由人类赋予的成绩都毫无价值。
功能主义、绿色建筑,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建筑观念,其中又存在多少陷阱误区和人们的自我满足。
建筑家伊东丰雄与人类学家中泽新一,
活动于建筑前沿的两位学者以颠覆常规的反向思路重考建筑与日本的未来。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地域与公共性的大转型
建筑的公共性再考/克服重建“城市规划”的不协调感/协助受灾群众建造“群众之家”/三•一一后的可持续性建筑/建筑家即协调人/现代主义建筑的大转型
第二章 人与自然的大转型
1与中泽新一思考“伊东丰雄的建筑”
自然决定建筑/ 中野本町之家与流动空间/不知不觉间回归了地下空间式建筑/超越日常,杂技团帐篷般的螺旋/自然之物基本上是旋转着的/力图表现尚未定形的事物/受自然支配的建筑/为了使建筑与环境相连系/内与外连为一体的建筑
2融合人类与自然的建筑
3绳文之心与建筑
反转的建筑不可用理论解释/绝对的水平感/难以把握地面与建筑的关系/科学与数学造就了二十世纪的建筑/为建筑找回十万年的法则
4震灾为建筑提出的问题
置身于站不稳的运动空间/创造有机的世界/“群众之家”与民居的力量/贫瘠的临时住宅/炉灶挽救森林与人/不能止步不前
第三章 能源与建筑的大转型
能源本体论考察/核能是生态圈外的能源/太阳铺洒的“赠予(恩赐)”/我们置身于太阳的赠予经济之中/心灵的构造是交叉的/建筑会压抑大地/建筑有可能不与自然对立吗/思考交叉而成的建筑/保食神所带来的富饶/神话思维的建筑带有扭曲/将自然的运动融入建筑/纳入“自然的赠予”思想的魁奈经济学/以女性化事物克服现代主义/要从长远的跨度审视建筑
附录 建筑伦理
结语

内容概要

伊东丰雄(Itō Toyō)
建筑家,1941年,京城市(现首尔市)生人,后返回父亲故乡长野县。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长,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代表作品有仙台媒体中心、TOD’S表参道大楼、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八王子校区)、2009高雄世运会主场馆(台湾)、今治市伊东丰雄建筑博物馆等。著有《风之变样体》、《透层建筑》(均由青土社出版)等。
中泽新一(Nakazawa Shinichi)
思想家,人类学者。1950年,山梨县生人。明治大学野生科学研究所所长。著有《来自古代的未来人 折口信夫》(筑摩入门新书),《绿色资本论》(筑摩学艺文库),《西藏的莫扎特》、《森林的巴洛克》(上述两本为讲谈社学术文库),《野性笔记》全五卷(讲谈社职业书选),《潜水造陆》(讲谈社),《日本的大转型》(集英社新书)等。


 反建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谦逊的回转:建筑如何返回赠予关系中?须弥/文地下有神龙,切忌乱凿挖。我们村庄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而藏族人的说法更是精细到龙蛇的形态——大地之下,盘亘着龙蛇,它不停地盘旋着做螺旋运动。即是说,大地之下运作着漩涡式的自然秩序。人们在地上一层层地盖起的建筑物,基本都是线性的,这样会压抑到正在做螺旋运动的龙蛇。为了避免它震怒,缓解两种不同形态的冲突,人们需要进行一种安抚仪式。这是一种古老的朴素观念。在人类学家中泽新一看来,它看似是一种迷信思想,但却道出了问题的本质,即建筑和自然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而如何使两者协调起来,成了当下建筑需要解决的最大课题。如何在建筑实践中与自然建立一种柔软的关系,也是建筑师伊东丰雄一直思考的问题。虽然人们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以及寻求新的建筑可能性已经几十年,但如今标准化一的建筑空间依然统治了各大城市,它所带来的负面问题,依然像幽灵一样,在大地上不停地回荡。基于线性思维的现代建筑,切断了与现实的关系,忽视自然的存在,基本遗忘了本土性和历史性。伊东丰雄曾直呼:“方格网在不断地覆盖着地球”,“我们被方格网囚禁了!”他认为“建筑也有不往这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他一直致力于从现代主义建筑中再次转型,不断寻求如何将自然的事物引入建筑的内部,探寻与公众、与自然紧密相连的建筑形态。基于两人在思想上的亲近性和共通性,中泽新一和伊东丰雄展开了反思建筑的对话。在这之后不久,日本发生了3•11大地震。灾难之后,反思建筑的意义更加凸显了出来,同时也促使他们展开关于建筑大转型的进一步思考和对话。伊东丰雄投身于灾难后的重建工作,并重新思考建筑的公共性,即如何建立人群之间的沟通,以及建筑师作为协调人的身份。中泽新一从社会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论及能源的大转型,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建筑的转型问题。他们对建筑的思考根植于一种与世界的谦逊关系之中。他们批判现代建筑的线性思维和抽象性,在探寻建筑未来的路途中,致力于一种谦逊的回转,寻求一种基于赠予关系的建筑,使建筑回到人类与自然的圆融关系上,回到与世界融为一体的原初状态中。这本《反建筑》就是他们二人在建筑大转型上的思想结晶。“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交换,可以归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赠予(恩赐),也就是不求回报地给予他人的交换。另一种则类似商品交换,是一定要向对方索取代价的交换,也就是等价交换。”(中泽新一)等价交换所导向的是一种线性思维或环形空间,而赠予交换所连结的是一种交叉结构或非线性的空间。我们的心灵结构中会同时发生这两种交换,存在着两种构造。建筑的实践中同样混杂着这两种思维,但在当下却几乎被线性思维所垄断。于是,伊东丰雄和中泽新一都致力于推进建基于赠予关系的建筑。在他们看来,基于赠予关系之上的建筑,即交叉的建筑,将自然运动纳入建筑本身的建筑,才是未来建筑的新可能。而这种赠予关系也是建筑师作为协调者的应有之义。一个在创作实践中思考建筑未来的建筑师,一个从人类思想出发关注建筑问题的人类学家,协力合作完成了一件思考未来的艺术作品的雕刻。它完好地展现在《反建筑》这本书中。“如果建筑可能存在与之不同的形态的话,应该是一种能让大地之中的力量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地上,使其具备某种结构形态,这样的建筑本身就不是一个完成的作品,而是一种力量的运动。我认为这才是未来的建筑理论应有的发展方向。” 他们以谦逊的姿态,进入与大地的亲密关系中。他们共同完成的“建筑”,提醒我们所有人:应该以长远的目光来审视建筑,将建筑纳入自然的赠予关系中,这才是建筑的未来之路。原载于《新民周刊》
  •     大灾难之后必有深刻反思,善于反思的日本人在3•11地震之后将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了深入细致的检讨和自省,以伊东丰雄、中泽新一为代表的日本建筑家对震后日本建筑的新走向做了探讨,有了这本兼有个人作品又有二人对话的《反建筑》。书的原名《建筑大转换》,英文译成了Great Transformation of Architecture,都不如《反建筑》来得酷。一个“反”字代表书里的很多意思,首先是反思,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建筑师的身份定位,反思经济发展对建筑思想的影响,反思高强壁垒之后的人类群体究竟该如何融合与沟通;其次是反转,内即是外,柔即是刚,动即是静,短暂即是持久,用力量流动的感觉取代钢筋水泥的坚硬,这种辩证被引用到建筑大师的建筑思想中;第三是“返回”,回到经济学、哲学、宗教,从理论本身找突破,为建筑寻找更光明的未来发展之路。地震之后伊东丰雄去位于镇中的宫城县县都仙台市考察,发现虽然从外观上看,市中心好像没什么问题,但事实上绝大部分公用设施都处于停滞状态,公寓里的水电气等也处于停滞状态。为了让公众有安身所在,仙台市的媒体中心成为大家集合的首选。由此,作为建筑大师的伊东丰雄重新思考建筑的社会性。“世界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运作,被成为世界级建筑家的人们几乎都成了市场经济的仆役、道具,我一直以来都有这种感觉。”但是在震后重建的工作中,建筑师的重要性重新凸显出来。当政府忙着修建避难所、为避难所搭建各种隔断的时候,伊东丰雄建议:“在避难所里设一张能让人们围成一大圈的大桌子不是跟好吗?”因为这个时候,人是最需要相互安慰、相互关照的。“表面上看起来,东京的经济在发展,建筑物一片片拔地而起,地表被加以改造,不断地向一个平整的城市变化。可是不论人们把地表铺得多么平,真正支配大地的力量却不是这些出现在表面上的事物……所以我要关注的不是这些出现在东京地表上的事物,而是要去关注使得地表上出现这些事物的规律。”这是建筑师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建筑师在社会中的作用。对此,中泽新一一语道破:“近代以来,建筑家不知从何时起就带着一种王者的风范,好像建的是自己的王城,或者是在给拥有极大权力的人或者组织建王城一样,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在工作。于是乎原本应有的作为协调人的作用就被弱化了,这才是现代建筑最大的问题。其实通过3•11大地震,还小灾难也好,核泄漏问题也罢,暴露出来的不仅仅是建筑家的问题,而是全体日本人该具备的作为协调者的技能都弱化了。”建筑家原本应该是将居住于建筑中的居民与周围社会的协调人,同时也应该是自然与人类缩生活的世界的协调者。所以,《反建筑》这本书 ,以及震后重建工作中,“协调者身份的找回”成为伊东丰雄和中泽新一不断强调的主题,如何调节建筑与设计和自然之间的矛盾,也是他们一直探讨的问题。将东京游牧少女之包做成钢筋骨架、在外围铺设布和薄铝板,是为了营造出柔软飘动的动态效果;而中野本町之家的墙壁逐渐变薄,使内外看来钱无法分辨,也体现了一种“接受他人”的思想。这些都是建筑师们企图在一个提倡个性自我的年代里,渴望返璞归真、找回人们构建共同体的自然天性的大胆尝试。“如果建筑可能存在与之不同的形态的话,应该是一种能让大地之中的力量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地上,使其具备某种结构形态,这样的建筑本身就不是一个完成的作品,而是一种力量的运动。我认为这才是未来的建筑理论应有的发展方向。”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交换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类似商品交换,是一定要向对方索取代价的交换,也就是等价交换。这是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还有一种则是赠予,或者说恩赐,也就是不求回报给予他人的交换。这是我们最不易觉察、最容易忽视的。这不仅仅限于人与人之间,更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因为人察觉不到自然的恩赐,所以也就忘记思考回报这件事。《反建筑》这本书恰恰提醒了所有人——不单是建筑师——来源于自然,和谐于自然,才是人类社会走向长久的发展战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还是买的kindle版,实在读之无味,全篇就是人与自然与环境,看来完全我没在那个level上啊!
  •     非建筑专业的看着不是很有感觉,不过社会责任感以及能源观点很赞同。
  •     后半部分,太玄乎
  •     对话录性质的
  •     主要是以访谈记录来写,有很多关于建筑空间与体验想法和设计思考的内容
  •     别的不说,同样的内容可以在书里重复出现三次,不能忍。
  •     貌似是第一本建筑类书籍,反的意味应该是反现代主义
  •     互捧臭脚,自降身价,言之无物,一个藏传佛教的案例居然能撑起一本书也是醉了。
  •     唯一觉得有意思的部分是对藏传佛教寺庙的论述,建筑对感官的调动,“重回母体”情境的营造。其余部分拉七杂八不成体系。
  •     “人类的精神活动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以地震为支点,撬动现代主义空洞的杠杆就在手中。两位作者智思的火花太赞。
  •     因为书的后半很多内容都是深奥的神话 哲学类内容 实在看不懂 匆匆翻过 这本书其实大部分是中泽新一写的 伊东的部分很少 前面的内容还有点看头
  •     日本建筑设计如何不好说,但他们对建筑的思考,对建筑与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是有深刻的见解的。
  •     大学的时候读过忘了,虽然是谈话集,但干货很多,不只是建筑,还有对设计,宗教,哲学等等的看法~
  •     已写书评。
  •     中泽新一居然能是思想家……
  •     不仅仅是学习了一些建筑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令我感动的是,伊东丰雄有新一这样一位挚友。这本书大部分是两人的交谈,没有故弄玄虚,整个阅读过程相当peace&love。
  •     真是很喜欢伊东,从大一开始就崇拜他在设计上不停颠覆,思考的精神,基于对自然馈赠的尊敬也是许多建筑师都忘却的设计初衷。书前半部写了伊东再地震后对于建筑的重新认识和思考,通过自己过去作品举一反三,设计出了一个居民之家,其对于土地的谦卑让人感动,书名这个反字还真是恰到好处。后半部有些冗长和难读,兜兜转转,中泽新一对于藏族印度等地调查研究虽是大开眼界,但有那么唠叨的一个朋友,伊东也会觉得烦吧……
  •     1,城市建设应当回归自然尊重自然;2,城市能源应当从核能向太阳能或其他更清洁接近自然的能源转型。硬是扯了整整一本书,难为译者了。日本建筑师都有点神神叨叨的。
  •     对于门外汉来说,建筑是一门玄学;而以建筑家自己的阐述,这个专业其实跨度极为广阔,所以建筑家最终都变成了哲学家。书中提及的第八次能源革命、契合自然非线性结构体、建筑上的交换与赠予关系、突破实用性而将作品放置于跨越几万年的视角等等,这些充满建设性的概念无疑对其他领域的思考也有一定的帮助。一个小亮点是书中收录的访谈内容里几位杰出建筑家的幽默感,道行高深却如此平易近人。不得不说,这是我最近读的最舒服的一本书。
  •     首先讲建筑要融入自然,要内外联通,然后就呜呜呜不知道在说啥,美杜莎什么的,如果你觉得地下存在漩涡就应该在地上建一个漩涡形状的建筑来融入自然的话,还是难以让人信服啊。
  •     书名是反建筑,其实质是在反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下理性的经济体制和几何化的建筑,探索真正融于自然地建筑
  •     纯碎坑爹的书
  •     几个建筑师居然闲散的聊着列维施特劳斯,却一点也没想要装逼!还在打趣太宰治和三岛由纪夫。增可爱呀。
  •     第八次能源革命 ,反核能 。建筑伦理。。纸质很好 舒服得不忍心折角
  •     参与其中
  •     伊东的部分读起来很轻松,中泽部分可能是因为他不是建筑业内人士,写出来的东西角度有所不同,而且绕来绕去的,涉及藏族和喇嘛教的名词繁杂,有的地方要看两三遍才能弄清楚。不过内容还是不错的,至少作为一本闲时读本来说。
  •     书名翻译的太夸张,内容不错。中泽关于西藏和印度神话对于人类居住的描述引用到位,让人感觉确实是如此啊。
  •     很有趣/中泽太能吹了
  •     建筑师谈建筑哲学,反转、自然螺旋、现代主义的异化、协调者、太阳能革命、藏族自然思考等等……
  •     两位作者的对话篇中让人无法忍受的互相吹捧;原本期待理性的分析建筑,最后却发现是本宗教书籍。
  •     2015年百书斩116弹。
  •     如果人们想要一个壁炉,建筑师就给他做一个壁炉;如果住户觉得玻璃幕墙根本不实用,建筑师就用实墙开窗代替。这究竟是摒弃现代主义不良习气呢还是没有追求呢?
  •     反建筑,反对的是现代主义线性审美观念,主张回归自然(东方式)。可悖论在于:建筑作为人造物,有着无法回归自然的异质属性。如何在这其中寻找融合与平衡,是作者们想要探寻的路。
  •     通读之后深刻地感受到建筑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和经济,社会状态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当代建筑思想由于受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习惯于抛开自然,从而被不矛盾地,“顺应时代”地建造出来。但是,简直思想本该拉伸观察尺度,从人类史的长度来理解建筑的意义。
  •     本书其实讲的是建筑伦理、或者说是建筑哲学。p.s.作者似乎是个马克思主义者。
  •     人与自然被窒息在现代主义统治的建筑美学里,建筑的公共性也溺死在均质碎片的私人财产中。建筑何去何从,本书用对话的形式在历史,艺术,宗教,哲学,政治中寻找如何撕裂混领土构建的边界,解放建筑和人类社会的种种可能性。
  •     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 尽扯些有的没的
  •     让太阳能更有机应用的想法,很有意思
  •     两个人的装逼与相互吹捧的谈笑风生
  •     日本人的调子是都蛮喜欢的,特别是前面就具体建筑讨论的部分。后面关于未来的设想,太阳啊能源啊宗教什么的,就有点神神叨叨不太喜欢了
  •     卓越的建筑大师也是思想家和社会学家,协调人与自然、政府与民众的关系。
  •     超越设计的建筑意义再解读
  •     可以一看
  •     第三章开始就神神神的,中泽讲的不明所以,抱着有始有终的态度才看完的。
  •     本书印制水平已然追平日版图书,好希望大陆的推理小说全都是这种开本和用纸啊。。。ps:重点是附录,工藤新一的《建筑伦理》【啊咧,好象有奇怪的东西混进来了。。。
  •     原名 建築の大転換
  •     读了一半吧。还是有很多无法理解到位的地方
  •     对共同体公共空间的思考。对能源问题的忧虑与前瞻。对自然依靠,敬畏。
  •     书是好书,但是对我来说有点晦涩难懂。。。
  •     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点,第一是地震之后伊东丰雄深入灾区建造群众之家颠覆了他以前对建筑的看法,这是一个大家合力建造的家,可以聚集在一起吃饭聊天,还是大家一同为复兴而思考的根据地。第二是对能源与建筑大转型的前瞻,提到人类不应该依赖核能,而要充分利用自然的馈赠,建立以太阳为主的馈赠经济。其实理解理论不难,只是有些文字部分太生涩,绕来绕去把问题复杂化,很难读下去,可能跟中泽的学者背景也不无关系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