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的佛教》书评

出版社:法鼓
出版日期:2002-5-1
ISBN:9789575982065
作者:聖嚴法師
页数:135页

方丈题字的限量精美“T恤”赠送中...

有缘领取地址:http://news.pusa123.com/?action-viewnews-itemid-1497 还有开光护身符可免费领取......网上礼佛 弘扬佛法 积极参与 功德无量

一本很好的佛学入门书

圣严法师是当代的高僧大德,台湾法鼓山的创建人,门人弟子遍及海内外。在台湾,有超过半数的人信仰佛教,这与圣严法师的数十年如一日的弘扬佛法不无关系。圣严法师不仅身体力行信佛持戒,同时还精研佛理,著作等身。在其生后留下的一百多部作品中,通俗性著作《正信的佛教》一书最为受读者欢迎。这本书至今销量已过四百多万册,是一本评价很高的佛学入门书。这本书写作的缘起主要是针对尚未信佛的人,对于信佛的人,也提供了一些需要明白的佛教常识。本书开篇明义,何为“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圣严法师有感于民间的正信尚未普及,一般民众始终都在儒释道三教混杂信仰的观念中生活,常常对佛教有不正确的认识。比如对于神鬼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产物。在本书中,圣严法师向读者介绍五戒十善、大千世界、劫、十方、大小乘等佛教概念,甚至“和尚”、“尼姑”“菩萨”等称谓都解释地十分生动、详尽、得当。比如书中把六根比作镜子、六尘就是镜子所照出的影像,而六识就是判别镜中所照影像的人。这样三者的关系便一目了然了,方便记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一一对应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再由六识判别及记忆保存,如此交互回还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这样的例子在书中俯拾皆是。圣严法师的书写擅长以生动的比喻,鲜活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佛教相信因果的正确性,正如大家相信吃饭可使胃囊满足一样。”““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跟俗语讲的“浪子回头金不换”一个道理。”不懂佛法的人,在理解佛理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误解,圣严法师一一予以解释说明。比如一说到“四大皆空”有人会脱口而出“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其实不然,佛教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四种物质因素。比如很多婴儿一出生就由父母在户口本上确立佛教信仰,但婴儿尚没有自我判断的能力,而信仰佛教的皈依仪式,必须是出于自我意愿的宣誓,否则便不算皈依。又比如一般人认为信仰佛教必须吃素,其实不然,吃素食大乘佛教的特色,佛教鼓励吃素,但并不强制吃素。不过因为五戒第一条就是“不杀生”,所以信仰佛教的人不可亲自屠杀。圣严法师还在书中写道,信佛不是迷信。佛教并不相信灵魂的存在,不搞鬼神崇拜,更不会主张焚烧纸库锡箔。佛教只崇拜佛、法、僧三宝。佛教爱好和平,不搞种族歧视、宗教歧视,因此娼妓屠宰渔猎贩酒等人也可以信佛。佛教相信现实世界的前途是光明的。圣严法师初到台湾时,台湾的佛学可谓衰敝,信仰的佛教的人多数还停留在念佛、打坐、吃斋、诵经的阶段,而缺乏对佛理更深层次的认识,甚至有一些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信众写文章诋毁佛教,因此,圣严法师精研佛理,写了大量的文章向人们介绍佛教。《正信的佛教》虽是一本佛学入门书,但往深了讲,此书凝聚圣严法师几十年对佛教研究和学佛修持的心血集成,用作者的话讲,不管信佛和不信佛的人,实在都是值得一读再读的。

我做的书摘

正信的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佛陀是人间的觉悟者,佛陀虽能觉悟世间的一切原理,但却无能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佛教相信:佛陀是以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大乘。佛灭度之后的印度佛教,从大势上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从佛灭后到三、四百年阶段,是上座部佛教,以今日的锡兰等地为代表;第二期是从佛灭后三、四百年到五、六百年阶段,发展了大乘的显教,以今日的中日等地为代表;第三期是至佛灭后九百或一千年阶段,开出了大乘密教,以今日的西藏为代表。所谓显教,是偏重于义理的研究阐述;所谓密教,是偏重于仪轨的遵行、咒文的持诵,特别信仰神力的加持。如果换一种方式来说明,那末,第一期是声闻化的佛教,第二期是菩萨化的佛教,第三期是天神化的佛教。今日所需要的,应该是开出第四期人间化的佛教。佛教的教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也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悟,悟到一个缘生的道理。所谓缘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象。比如一篇文章能够形成为文章,能够达到读者的手里,能够使得读者明白一些有关佛教的问题,这中间的关系(因缘),看来简单,实际则复杂之极;文字的来源及修养,知识的累进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热忱及见解,加上文具的制造及运用,文稿的检字排版及印刷,邮件的寄发及传递,最后还得有读者自己的兴趣知识及精神,才能完成一篇文章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任务。这种关系(因缘)的举例,尚是粗浅而明显的,若要更进一步的考察,每一个关系的单元上,也都连带著许多的关系,这种关系连带关系的现象,便是因缘。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何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缘的分散,这就叫作缘生缘灭。所谓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私通)、不妄语、不饮酒。所谓十善,乃是五戒的扩大与加深,并且要戒作恶也戒不去行善,现在列表如下:     ┌不杀生──离杀生─救生┐     │           │     │不偷盗──离偷盗─布施├─身三业┐     │           │    │     │不邪淫──离邪淫─梵行┘    │     │                │     │    ┌离妄语─诚实┐    │     │    │      │    │     │    │离两舌─和诤│    │   五戒┤不妄语─┤      ├─口四业├─十善业     │    │离恶口─爱语│    │     │    │      │    │     │    └离绮语─质直┘    │     │                │     │    ┌离贪欲─清净┐    │     │    │      │    │     └不饮酒─┤离嗔恚─慈悲├─意三业┘          │      │          └离邪见─正见┘三皈的仪式,简单而隆重,主要是使自己一心一意地皈投三宝、依仰三宝,获取圣洁而坚贞的信心。佛是佛陀,法是佛的言教,僧是弘扬佛法的出家人,从这三大物件的皈依,可以得到现前的身心平安,以及未来的解脱生死乃至成佛之道的无上至宝,所以称为三宝,所以信仰佛教也就称为皈依三宝。佛教相信,再过一个相当长远的时间,大约是在五十六亿年之后──一定是在地球尚未毁灭之前,那时另有一位佛陀在人间出现,称为弥勒世尊。那时的人间,道德的建设,物质的建设,使得地球成为安乐的、庄严的、美化的、清净的、平整的、统一的、自由的、善良的、互助的;不论在交通、住宅、衣服、饮食、池沼、园林、果木、花卉、好鸟、娱乐、教育、文化等各方面,都已健全了、丰富了、美化了、净化了;那时的人体高大,寿命绵长,相貌端严,精力充沛;世界是统一的,语文是统一的,思想也是统一的,全世界的人,都像兄弟一样,生活在康乐之中。那时的人类,除了尚有寒、热、饥、渴、大便、小便、淫欲、饮食及老死的感受之外,那几乎是像西方的极乐世界已经迁移到了地球的人间。大千世界,是由一千小世界,累进千倍为中千,再由中千累进千倍,一共经过三次千数的累进而成,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其实只是一个大千世界而已。佛陀放弃的是盲目的苦行或是迷信的苦行,却又强调理性的苦行。寻求自我解脱是小乘的苦行,协助他人(众生)解脱是大乘的苦行。凡是正信的佛教徒,他必须检束身心,刻苦自励,待人要厚,自供要薄;唯有降低了物欲的生活,才能提高精神的领域,精勤于道业的修持,努力于事业的发展,贡献于大众的公益──发大愿心,为全体人类义务劳役,作一切众生不请之友,乃至牺牲自己而救济他人,这便是佛教的苦行。如果有人以不吃烟火食,不过人的生活,而以显异出奇作标榜,那便不是佛教的苦行而是外道的苦行。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前一属于物质界,后四属于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蕴。佛教不是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的。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至于受、想、行的三蕴,也是识蕴的陪衬,乃是用来显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广而且大的。所以,佛教不仅不是唯物论者,倒是唯识论者。当然,如果思想偏狭而复幼稚的人们,一定要说唯有婚嫁生殖才算孝道,那就无话可说了──说也难怪,今世一般的俗人,除了养育各自的子女,已经很少能够孝养各自的父母了。这也许就是迷信‘无后为大’的结果罢!以佛教的观念来说,自己的生日,正是母亲的难日,应该把怀念母难的情绪提高,应该于母难的日子特别怀念父母的生育教养之恩,应该加上十倍百倍地恩孝父母,而不是尽情欢乐地为自己庆生。若从佛教的理想社会而言,佛教决不是偏狭的帝国主义者,而是彻底的无政府主义或世界大同主义,乃至是无限的宇宙大同胞主义,因为他爱全人类乃至爱一切的众生。可是,民族主义乃是达到一宇宙大同胞主义的基础,若要达成这一目的,必先要从热爱他的国家民族做起,否则便无从生根。政治,应该分为政权和治权,政权属于人民,治权属于政府。在佛教徒的观念中,战争是最最残忍的事,宁可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贡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感化强暴,来赢取和平,也不愿以牙还牙以暴抑暴地从事战争。如果真想看佛经,应该先由阿含经看起,接著看法华、华严、涅槃、般若。

正信的佛教

本来,佛家本身并无正信或者迷信之分,因为佛教就是佛教,无需任何形容词。那么何来的正信和迷信之分?在于大多数人对待佛教的态度,大部分佛弟子的行持。正如圣严法师所言:“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2010年,第一次去寺院,我以为我看到的就是佛教。神神叨叨在拜佛的老爷爷老奶奶,一个劲往放生池投硬币的年轻人,还有抱着游玩态度的我。寺院承载着的是大部分的祈愿,他更多的披上了迷信的外衣,而那时的我是带着趣味性的体验来看佛教。2011年9月,我成为了一名宗教学的学生(天啊!这世上居然有宗教学,这毕业了能找什么工作)。抱着一片茫然,我学习了三年宗教学。其中包括中国佛教史、佛教哲学、中西比较哲学、基督教哲学、宗教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等。这之后,我以为佛教是一种哲学。在世界三大教中,论个人喜好而言最欣赏佛教。因为他最圆融、最难懂、最智慧。2014年,我毕业。我参与工作,接触了越来越多的居士,参与了部分的佛事活动,看了部分大和尚的书,我渐渐明白,这和我以为的佛教完全不一样。那些佛事活动经过许多虔诚居士的口叙述出来,有了神通的感觉。而我接触的许多居士,显得佛里佛气没有一点生气。大部分的出家师父也并没有保持该有的仪态和行持。但同时,我知道这不是佛教。我很幸运,身边有着真正意义上正信的佛教徒,也就是我的领导和同事。她们会参与佛事活动,但不会沉迷于其中,不会因此而不努力工作、生活。她们在与出家师、居士沟通和交流时,她们秉持自己作为佛弟子该有的态度,做该做的事情。她们看得到所谓黑暗的部分,但同时心中升起永远的太阳,那就是正信的佛教。看圣严法师的书,让我从许多知见层面认识到我们对佛教存在许多的偏见,然而,在领导和同事身上,我看到的是行动的正信佛教徒。2015年,我参与了10天内观禅。身心的体验,让我真正明白佛教不是现象、不是迷信、不是哲学,他是需要你通过实修与实践去证得的。佛陀给你指了一条路,如果你不去走,你就永远到不了彼岸。佛陀的智慧是需要你我去实践的,而不是背下来、抄下来,而是在生活中去碰撞、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谓正信的佛教,是需要你秉持一个真理,持正见、正行。现在的我,也不过还站在门外观望,小心翼翼的、一点点的观察佛教的世界,他斑斓无比。2016年3月10日

面对大众的正本清源

林语堂说,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佛教。大多数人也都觉得,佛教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普通人接触佛教的途径,可能有三种:其一是人际接触,身边的亲戚朋友是佛教信徒,通过他们的言行感知佛教的形象。其二是媒体喧染,

佛教的评注

繁体中文竖排本。书中对于很多其他宗教不敢触及的问题做了开明见山的提问和解答,很有趣的比如,佛教怎么看待上帝,佛教是否无神论,佛教是否是科学的,佛教是否类似哲学?等等。比较有意思的是,这本小册子最后附上了一篇科学研究者对佛教的评注,值得看一看。

物理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实不我欺也!

宇宙大爆炸的灿烂星尘,种种机缘巧合构成了生命最初的萌芽,存在于斗转星移的一个刹那,又将消失于茫茫浩瀚星空。缘生性空,佛教给出了最简洁的答案。本书还澄清了中国儒释道三教混杂导致的一些民间风俗,如老家为老人过世后做的“道场”,其实就是民间迷信,综合了民间传说,道教,佛教,儒家等形成的一种特殊仪式。

很好很基本 也很薄

我是在厦门的南普陀寺拿的这本。淡黄色的封面,纸张和印刷都极朴素,毕竟是善男善女的香火钱来印的,当然更注重内容的传播而非像出版社出的那样,为了提高定价而极尽奢华包装之事。 很好的一本佛学入门(虽然我没看过其他的专门介绍佛学的书),用问答的方式浅显易懂的介绍了佛教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在回程的火车上很快就看完。这本比圣严法师的另一本《佛学入门》更易懂更基本,也更薄 呵呵

正信的佛教_学佛三书_读书笔记

正信的佛教_学佛三书_读书笔记http://www.alex999.com/true_buddhism.html■ 信仰佛教必须吃素吗■ 佛教对于烟酒赌博的看法怎样■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级■ 怎样成为一个佛教徒呢■ 娼妓屠宰渔猎贩酒等人可以信佛吗■ 佛教相信忏悔吗■ 佛教相信天堂与地狱吗■ 佛教相信阎王吗■ 佛教相信超度亡灵的功用吗■ 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吗■ 佛教相信轮回是确实的吗■ 佛教相信灵魂的实在吗■ 佛教崇拜鬼神吗■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佛教是主张焚烧纸库锡箔的吗■ 佛教深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吗■ 佛教徒都愿往生极乐世界吗■ 佛教重视神迹吗■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 佛教是反对自杀的吗■ 佛教是厌世与出世的宗教吗■ 从信佛到成佛需要多长时间呢■ 立地成佛是真的吗

找到答案

宗教之所以能够根植于人类世界,就是因为其历史根基的牢固,在今天还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文明。宗教是人类集体的一种生存方式,存在方式。宗教的本质内核是一种人类存在的价值体系,而对各个宗教的了解也是我们对人类历史了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存在于中国两千多年的佛教,它在中国的发展兴衰,无疑与两千多年来中国各王朝的变迁密不可分,因此了解正信的佛教,所谓正信,即是必须具备三个主要条件:永久性、普遍性、必然性。换一种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处如此,未来必将如此的佛教能够让我们更加客观的读懂中国的历史。认真的读完圣严法师的书《正信的佛教》,之前对佛教、佛教徒的很多疑问都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一本适合初接触佛法的人,对佛教希望有更多正确理解的人阅读的好书。以下是我自己关注的一些关于佛教的问题,都在书里找到了答案,摘录于此,便于后来的查询和记忆,并分享。佛陀只能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佛陀自己虽已离苦得乐,但却不能代替众生离苦得乐。佛教相信:佛陀是已经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业力是指有情众生(动物)是每一桩或善或恶的行为,识田中去,再从识田之中,等待外援的诱导而萌芽生长,这在佛教称为业力的现行。业的造作是业力现行的因,业力的现行,是业所造作的果。菩萨全译是菩提萨锤,菩提是觉,萨锤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众生要成佛,必发大愿心(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基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边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的大乘。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反之,称为十恶。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绮语(花言巧语讨好别人);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愚痴。莲花生在西藏的教团途众都穿红衣,称为红教。宗碦巴大师提倡律制的清净生活,注重显教的义理研究,着黄色衣,为黄教。所谓显教,是偏重于义理的研究阐述;所谓密教,是偏重于仪轨的遵行、咒文的持诵,特别信仰神力的加持。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缘的分散,这就叫缘生缘灭。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乃是五戒的扩大与加深,并且要戒作恶也戒不去行善。犯戒,一定要心、境、事三者的相应相成,才得破戒的正罪。小乘佛教是以解脱道为依归的,在家人也可修成小乘的第三果,三果虽未出三界,但也不再受生死,死后上生色界净居天,再证四果阿罗汉,就入解脱之境了。受了三皈五戒的在家男女。称为近事;受持八戒或住于寺院的在家男女,称为近住;受了十戒的出家男女,称为沙弥或者沙弥尼;受了具足大戒的出家男女,称为比丘或比丘尼。佛法的发明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正因如此,佛教尊称佛法僧为三宝,主要是有离苦得乐的法宝,法宝是由佛陀所证所说,由僧能持能传,所以也都称之为宝。皈依三宝之后,只要求不另外信奉其它的宗教,并不要求非受五戒不可。佛教相信,天堂虽好,不是究竟的乐土,地狱虽苦,也有出离的日子。佛教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所谓超度,乃是超生乐土而度脱苦趣的意思。六道中唯有人道是造业并兼受报的双重道,其余各道,都只是受报的单重道。人在一期生命结束之后,朝向轮回的目标,有着三种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随重,一生之中,看善业还是恶业的分量重;第二是随习,随着生平强烈的习气投生;第三是随念,这是在临命终时的心念所定。佛教在观念上否定有灵魂,在目的上也在否定第八识。唯有否定了由烦恼无明接连而假现的第八识之后,才是彻底的解脱。佛教的因果看三世,人,除了现在的一生,已有过去的无量数生,尚有未来的无量数生,现在这一生,若将过去及未来的生命之流连贯起来看,实在还不及石火光影那样的短促渺小。正信的佛教徒,对于圣像的崇拜,目的是在借着圣像的崇拜而将信仰的力量感通佛菩萨的悲愿。一个已经悟透了的佛教徒,便会发觉佛的本身是遍满虚空而充塞法界的。佛教的宗旨是在解脱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间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间法,所以苦多乐少,变幻无常,乃是不足贪恋的。如人想要成佛,必须先行菩萨道,菩萨道的实践者,必须是更深入、更扩大地入世,唯有打入了世间的群众之中,才能化导群众。厌世是入世的启发,出世是入世的目的。天台宗的六即:(1)理即:谓一切众生皆具足三千三谛之理,而无缺减。(2)名字即:谓了解三千三谛之理,对十方三世之佛法无疑。(3)观行即:谓念念观照三千三谛之理,相续不止。(4)相似即:谓三千三谛之观念相续,使见思二惑尽,而得六根清净。(5)分真即:谓彻底观照三千三谛之理境,无明之惑渐除,法性的理体部份彰显。(6)究竟即:谓无明之惑全尽,法性的理体究竟彰显。开悟并非成佛,如果开悟即是成佛,乃是成的’理佛‘乃至’相似佛”而绝不是“究竟佛”。悟,就是智慧的开发,唯有开发了悟透诸法实相的智慧,才能解脱生死而出离三界。六根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的合称六识即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与六根、六尘,合称为十八界。唯识学派则加上末那识与阿赖耶识,称为八识。佛教所谓的四大为:地、火、水、风,他们是形成一切物质现象的种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于四大的调和分配来完成的。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合称五蕴,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佛教是唯识论,唯识论以精神为主,但不否定物质,也不否定客观的现象。看佛经应从《阿含经》看起,接着看《法华经》《华严经》《大涅槃经》《般若经》。佛是站在生死之流的岸上,来看生死流中的众生乃是唯苦无乐,纵然有乐,也像搔着疥疮杀痒,搔时痒的快活,搔后痛苦即至。

关于佛的读书笔记

这真的是本很好的佛教入门书。给那些曾对佛一知半解的人来说,真是一场很好的洗礼。书是以问答式完成的。大的体会写不出,就简单摘录一些书中的段落作为读此书的体会吧圣严法师提到菩萨一词是指觉悟众生痛苦的人。而菩萨是要成为佛必经的身份。有时我们会称普通的佛教徒为菩萨,那不是对他的溢美,而是当一个愿意救苦救世,扶困济危。这个时候他就可以称为菩萨。称之为菩萨是对其俗世行为的警醒。书有人问,佛教里的超度亡灵究竟有没有用。圣严法师说,超度亡灵是有用的,但它只是个次要力量,最主要的还是靠个人生前的修善。于是僧尼的诵经超度是起不了大的作用。有人问佛教信不信灵魂的存在。圣严法师说:不信。佛教不相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如果相信灵魂的实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了。因为在佛教来讲,哪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所有的东西都是缘起缘灭。既然如此,人死之后,不可以用贵重的棺木,不可以穿高价的衣服,不可以动用过多人力、物力。而应该换上日常所穿的干净旧衣服,将好的新衣物全部布施给贫苦人家,如果有钱呢,应该多做布施贫穷,跟供奉三宝的功德。另外,圣严法师还谈到佛教不是迷信。为何有些僧人会把佛往迷信上引,是因为他们不愿花时间去理解真正的佛教,而且理解真正的佛教不读书、不上学、不听讲,是不行的。对佛教的理解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学素质和哲学修养。有些食古不化的佛学家,硬是生吞活咽,患着思想的肠胃机能障碍,他们看书不经过大脑,便把书里的文字断章取义,东抄西凑,摘成他们自以为是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连他们本人也没有弄的明白,到了读者眼下,当然要不知所云了。他推荐大家要先从《阿含经》看起,接着看《法华经》、《华严经》、《大涅盘经》、(《百业经》),那么你绝不会觉得,佛教的经典,比基督教的新约、旧约更加难懂,而且更加使人厌烦,所以要有正信的佛教就要看正确的东西,最好还是自己读经读原典。其实这本书都没有好好看下去,以上的书,更是没碰过。我还是当个凡夫俗子,自在逍遥好了。


 正信的佛教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