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生活》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 禅与生活章节试读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10-6
ISBN:9787546112565
作者:(日) 铃木大拙
页数:334页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217页

禅宗之忽视或摒弃佛教教义的全部宝藏,把它视之为多余,也完全是由于这个道理;因为这些教义只不过是对于心灵的第二手注解,而心灵本身才是开悟之源,是确切的研究对象。禅宗标明自己为“在佛陀正典的教义之外的特殊传递”(教外别传),而它实践的方法则是“直接掌握心灵,而证佛果”(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经与佛经的注解不论是出自何等崇高的悟者之手,禅宗都不以它们为依赖。因禅的最终权威是在自心之内,而不是在自心之外。为了指月,手指是需要的,但若把手指当成了月亮,则必然会堕入无明,因为若此就完全失去了宗教生活的真义。经典的用途在于指示我们精神的努力应用之于何方,除此之外就不再有其他用途。因此,禅要面对的是具体的生活事实,而不是语言文字。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181页

感觉越来越看不懂了。我没有佛性。而且@cashcow微博 还批判我不读原典,只读这些二手货,说得对。

《禅与生活》的笔记-禅与生活 - 禅与生活

我们都是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我们生活的自我牢笼是最难于突破的东西。我们自孩提到最后离开世界为止,似乎都停留在这个牢笼中,但是,我们有很多机会可以突破这个牢笼,其中最早和最大的一次机会。是当我们达到青春期的时候,这是自我第一次认识自我以外的“他人”。这里只对爱的认识。现在,一个完整和没有分割的自我感觉到自身中的分裂,一直深藏内心的爱,现在表现出来了,并引起内心,的大骚动,因为现在“爱”引起了两种需要,一是维护自我,一是消灭自我。爱使自我迷失在所爱的对象中。但是,又希望把其占为己有。这是一个矛盾,也是生命最大的悲剧。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3页

我们有使自己快乐的能力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97页

有些禅师说,禅即是我们的“平常心”。就是说,在禅里面,没有什么超自然或不平常或高度抽象性而超越我们日常生活的东西。当你觉得要睡的时候,就休息;当你感到饥饿的时候,就吃东西。就像天上的飞鸟和地上的花儿一样,不担心你的生活,不担心吃什么或喝什么,也不担心身上要穿什么。这就是禅的精神。照这个标准我已经悟道了嘛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31页

要想了解印度的觉悟说或自觉如何演变为中国的禅学,首先要知道中国人与印度人的不同所在。这样,我们将会知道禅是中国土地上最自然的产物,尽管两个民族的环境有许多差别,然而佛教却从印度成功地移植到中国来了。一般地说,中国是一个最讲究实用的民族,而印度却是一个喜欢幻想和倾向高度思辨的民族。也许我们不能说中国人没有想像力和缺乏戏剧感,但和佛祖出生地的印度人比起来,便显得相当深沉、相当忧郁。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60页

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而是你的心在动。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6页 - 禅的意义

禅是诉诸个人经验事实而非诉诸书本知识来提出解决方法的。明显地产生着有限和无限间斗争的人的本性,是要用一种比理智更高的能力去把握的。因为禅认为,最初产生那自身不能解答的问题是理智,因此我们应该将它撇开而让位于某种更高和更有启发性的东西。由于理智中具有一种特别不定的性质,虽然它产生许多足以扰乱我们心灵宁静的问题,但往往不能给予令人满意的解答。它扰乱我们天真无知的快乐和平和,所以常常被认为是启发性的,可是事实上它只是添乱,在其发展的路途中不一定带来光辉。它不是究竟的,要等待某种比它更高的东西来解决它不顾后果而带来的一切问题。如果理智能在骚乱中带来新的跌序并一举而加以确定的话,那么,当一个大思想家,例如亚里士多德或黑格尔,把它系统化后,就不再需要任何哲学了。但思想史证明,一个具有特殊理智能力者所提出的每一新体系,必定为后继的体系所推翻。就哲学本身来说,这种不断的推翻和建设是合理的,因为,我们了解理智内在的本质需要这样,而我们也不能终止哲学探讨的进行,正如不能停止呼吸一样。
但是,我们们说到生命问题时,就不能希望理智能够给我们一个究竟的解决,即使能够也不行。甚至我们一刻也不能停止我们生命活动而只希望哲学去解开它的奥秘。让那些神秘的东西保持本来面目,但我们必须生活。饥饿是不能等我们对食物加以完全分析并确定每一成分之营养价值的。因为,食物的科学知识,对死人是毫无用处的。因此,禅并不依赖理智来解决最深刻的问题。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218页

…………
“各位修道者,有些秃子想抓住某种东西做依附,以便可以让他们解脱世俗的枷锁。大错,求佛失佛,求道失道,求祖失祖。”
如此看来,禅师们在传道工作中,所要做的显然是尽量使弟子有独立性和原创性,不仅是对传统佛教的解释上为然,在他们自己的思想方式上亦然。如果有什么事情可说得上是他们十分厌恶的,那就是对于外在权威的盲目接受,以及对于因循习俗的谦卑屈从。他们要求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性和灵性。他们给予心灵完全的自由,任其自我展现;这种心灵的自我展现是不可以被任何人为的事物去阻碍的——诸如把佛当作救世主来崇拜,对于经典的盲目信从,或对于何外在的权威之无条件的依傍,他们告诫弟子,不论任何事务,必须由他们自己证实为真,才可接受。一切事物,不论是神圣的或凡俗的,都要加以摒弃,因为它们不属于心。他们说,不可执著于感觉,不可执著于理智,不可依傍二元论,不可依傍一元论,不可被某种绝对体所诱;你只要是你自己,则你将虚如太空,自由如空中鸟或水中鱼,你的精神将明澈如镜。佛与非佛,神或非神,这一切只不过是遁辞,是文字游戏,没有真实的意义。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33页

印度人发现另一种新方法来说明那些不能应用分析推理的哲理,他们诉诸奇迹或超自然现象来解释。这样,便将佛陀变成一位伟大的魔术师;不但佛陀如此,几乎所有出现于大乘经典中的主要人物都如此。我认为这是大乘经论中最引人入胜的特质之一——在深奥难解的教理方面作这种超自然现象的描述。所以我的问题在于想象力不足啊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10页

但不幸在这个世界上,有如此多在无知和肉欲泥沼中打滚的行尸走肉。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86页

禅就是要摆脱逻辑这一“生命的困境”
好吧我太愚钝了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187页

“逃避”或“解除”或“脱离”或其他表示一个人脱离无常世界之观念的文字词句,都不能完全表达禅家获得“解脱”之道。甚至“解脱”两个字也是个不好的名词,因为禅并不认为我们有任何需要解脱的东西。我们自始就是早已解脱了的,只是由于我们不知这个事实,才谈到被解脱、被渡或被解放。对所谓“逃避”等词,也是一样,禅不认为我们有任何需要逃离的罗网或纠葛,罗网或纠葛都是我们自己造的。我们找到了自己,而当我了解这一点时,便发现自己本来就是这样的。
例如,用雅思贝尔斯的名词来说,我们造出三种存在领域即“彼处存在”、“自我存在”和“本然存在”;或萨特所谓“自体存在”和“自觉存在”两种模式,或西方思想中所谓上帝与造物、上帝与自然或人与自然等两重范畴。这些都是人造的,而我们却支执著于它们,好像它们是绝对确定的,是无可避免地束缚着我们似的。我们都是自己的囚人,我们自己阻碍自己,因为我们相信失败主义,这也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这是我们的无知,即佛家所谓的无明。当我们认清了这一点,就了解自己原是自由自在的,是“无事之人”。
所以,禅并不想使我们脱离这个世界,不想使我们成为自己所见周围喧嚣世界的旁观者。禅不是神秘主义,如果所谓神秘主义要被当作逃避现实来看待的话。禅正是处在变化无常的大海之中。根本不想逃离这颠簸起伏的波涛。它不与自然对立;不把自然看作必须加以征服的敌人,也不远离自然。其实,它就是自然。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36页

庄子和列子是中国古代两个最接近印度典型的人,但是,在壮丽宏伟、精密细巧和海阔天空的想象力方面,他们的神秘主义尚未接近印度大乘学者那种神秘主义。中国人的天才是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的。当他们开始吸收佛教的觉悟说时,那种倾向具体实践精神所走的唯一道路是产生禅。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6页

很多人生的悲剧,就是从爱上或嫁给(娶了)一个SB开始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62页

去除心的执着,就没有任何束缚。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55页

禅道是绝对的,在禅道中没有二法,没有对立。说到迷和悟、智慧和烦恼时,如果把它们看作两个不能合一的分离之物,便不是大乘见解。在大乘佛法中,一切二法都被排除,因为它不能表达究竟真理。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25页

教义是应该存在的东西而不是实际存在或曾经存在过的东西。它旨在建立普遍有效的东西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59页

首先摒除一切外缘,断绝一切思念,不要想到善,也不要想到恶,只看你这个时候的本来面目,这本来面目甚至在你出生以前就有了。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56页

禅:自见本性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12页 - 禅的意义

如佛经所示,当灵悟的火炬点燃时,洞中的黑暗就转变为光明了。并不是先去掉一个叫做黑暗的东西然后再带来另一个叫做光明的东西,而是说光明与黑暗在本质上自始就是一个东西;从黑暗转变为光明的这个转变只发生在我们的心里或主观的一是里。因此,有限者就是无限者,反过来说,也是一样。两者不是分离的东西,只是我在理智上不得不这样想而已。从逻辑上去解释,这就是睦州回答那和尚话中可能包含的意思。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104页

法是不可以见闻知觉而得的。若行见闻知觉,便只是见闻知觉,不是求法。因为法不在从别人处闻到或由悟性而学到的东西中。离开所见所谓所思的东西,去看看自己心中有什么东西吧。只有空,空是抓不到的,也是思想接触不到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我们感官永远无法达到的地方。如果这个地方是在感官所及范围之内,便是可以想到的东西,便是可以瞥见的东西;因此,也是受生灭法支配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要遮断所有感官而使心像木头一样。当木头突起而出声音时,就像无人阻止的狮子吼一样,或像不顾水流多快而过河的大象一样。这个时候,便没有烦乱不安,便无所作,只有这个,更没有别的了。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4页

“人的生活不能离开自然,人不能活在自然之外,人的存在根源于自然”
“一旦我们认识自然为自然,自然便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自然不再是与我们漠不相关的陌生者。我们在自然中,自然也在我们之中。我与自然,不但彼此参与,更是根本的合一。因此,山是山,水是水,我之所以能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因为我在山水之中,山水也在我之中。我见山如是,山见我亦如是,我之见山亦即山之见我。‘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亦如是。’如果没有这种合一,就不会有自然。禅所谓的‘本来面目’就是要在这里加以体会。”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61页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32页

(中国人)的弱点是可以为文学效果而牺牲事实,因为他们不太讲求精确和科学。对优美辞藻的爱好,常常淹没他们的实用感,但这里便也产生了他们的艺术。尽管如此,他们的冷静缺从来没有达到我们在大多数大乘经论中所遇到的那种幻想。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12页

公元9世纪后半期有一位禅师名叫睦州,有一次人家他:“我们每天要穿衣吃饭,如何能免除这些呢?”,这位禅师回答说:“我们穿衣吃饭”,那位发问者便人说:“我不理解你的意思” “如果你不理解,你就穿衣吃饭吧。”

《禅与生活》的笔记-译者序 - 译者序

理智使我们扼杀生命,其实我们本来就自由自在对禅家来说,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根本是一个世界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5页

冷漠的理智分析并没有减轻我们必需遭遇的仼何痛苦感觉。那无情的损害我们神经的痛苦是根深蒂固的。然而,幸运的是。因为你遭受的痛苦越多,你的性格就会变的越深沉,而由于性格的深沉,你就更能深入生命的奥秘。除非你尝过忧愁的滋味,否则便无法体会真正的人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55页

如果认为静坐观想是解脱的根本,那便是一个错误的想法。禅的真理从内自开,与禅定功夫毫无关系。因为我们从《金刚经》中知道,凡是想从坐卧之相去见如来的人,都是邪道,没有了解他的真正精神,如来之所以名为如来,是因为他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不生不灭,这就是禅。所以,在禅中,一无所得,一无所证;那么,我们又何必盘腿静坐而行禅定呢?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197页

存在主义者往往在相对层面上解释自由,其实,相对层面上是没有真正自由的。自由只能是真如的属性和真如的体验。存在主义者看到真如的深渊而战栗,并且被一种无法表达的恐惧所困扰。禅会告诉他,为什么不直接进入这个深渊去看看里面有些什么东西呢?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7页

我们要用手指指月亮,但是那些把手指当月亮的人真可怜;我们要用篮子把鱼带回家,但是当鱼安稳地摆在桌子上时,为什么还要为篮子担心呢?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让我们用双手去抓住它,否则它会溜掉——这就是禅所要做的。禅憎恶任何产生于事实与我们自身之间的东西。依据禅的看法,在事实本身中,并没有像有限与无限、肉体与精神之间的那种斗争。这些只是理智所构想的一些无用的区别。那些重视它们的人或想把它们解释为生命事实的人,就是把手指当月亮的人。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13页

这种反理智的论调我作为一个死理性派真心接受不了啊!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135页

的确,般若的作用是不连续的,破坏逻辑推理过程的,但般若永远是逻辑推理的基础,如果没有般若,任何推理作用便不可能。从形式上看,这是一种矛盾,但实际上,这个矛盾之所以可能是由于般若。几乎所有的宗教文献中都充满着否定、矛盾、不合理和不可能的事物,并且要信徒们相信这些东西,接受这些东西,把它们当作启示的真理,这是因为事实上宗教知识乃基于般若的作用。一旦获得了这种般若观,宗教中一切不合理的东西都可以理解了。

《禅与生活》的笔记-第61页

有人问一位禅师,佛是什么构成的,禅师回答说:“桶底穿了。”从这个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种精神体验产生了一种多么完全的改变。从这个回答中我什么都不知道。。。


 禅与生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