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1
ISBN:9787806166000
作者:(德)哈贝马斯
页数:354页

作者简介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目的是分析“资产阶级公共领域(burgerlicheOffentlichkeit)。研究对象特别难以把握,这就对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首先,由于研究对象比较复杂,用单一某个学科的方法是难以奏效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公共领域范畴放到传统“政治学”曾经关注的那样一个比较开阔的视野里加以探讨;①研究对象就其自身而言打破了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界限。社会学和经济学、宪法学和政治学以及社会思想史等各学科一体化所带来的难题是很清楚的:从目前社会科学学科分化和专业化水平来看,没有谁能“掌握”多门学科,更不用说“掌握”所有学科了。

书籍目录

初版序言
1990年版序言
第一章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初步确定
§1 起源问题
§2 论代表型公共领域
附论:代表型公共领域的终结:以《威廉・麦斯特》为例
§3 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发生
第二章 公共领域的社会结构
§4 概论
§5 公共领域的诸种机制
§6 市民家庭和公众私人性的机制化
§7 文学公共领域与政治公共领域的关系
第三章 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
§8 英国发展的样板
§9 大陆的诸种变体
§10 作为私人自律领域的市民社会――私法和自由市场
§11 资产阶级法治国家中充满矛盾的公共领域机制
第四章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观念与意识形态
§12 论公众舆论范畴的史前史
§13 公共性作为政治和道德的调节原则(康德)
§14 论公共性的辩证法(黑格尔和马克思)
§15 自由主义理论关于公共性的矛盾观念(穆勒和托克维尔)
第五章 公共领域社会结构的转型
§16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融合趋势
§17 社会领域与内心领域的两极分化
§18 从文化批判的公众到文化消费的公众
§19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瓦解的线索
第六章 公共领域政治功能的转型
§20 从私人的新闻写作到大众传媒的公共服务:作为公共性功能的宣传(广告)
§21 公共性原则的功能转换
§22 人为的公共领域与非公众舆论:民众的选举活动
§23 自由主义法治国家向社会福利国家转变过程中的政治公共领域
第七章 论公众舆论概念
§24 国家法虚构的公众舆论以及对公众舆论概念的社会心理学解释
§25 一种社会学解释的尝试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译者后记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评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美]雷恩哈德•本迪克斯 著王立秋 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关于一种资产阶级社会的调查》(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lichkeit, Untersuchungen zu einer Kategorie der bürgerluchen Gesellschaft). 于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 Neuwied: Hermann Luchterhand Verlag, 1962. 291 pp.这里要评论的作品抵抗简单的分类。这项研究跨越社会学,政治科学,社会史和观念史的学科领域,对西方社会在与“公共”和“公共舆论”类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变迁进行了研究,正如副标题表明的那样。就其对概念化的坚持及对结构变化的关注而言,这项研究属于社会学;说它是历史学的,不仅是在被分析的材料方面,还在于其主张:哈贝马斯认为,适于此项分析的范畴在历史方面具有有限的适用性。从对像“公共舆论”,“私人”一些术语进行简短的词源学说明开始,作者通过与之前政治结构——在这种政治结构中,神职人员,王族人员和贵族构成了“代表型的公众” ,组成后者的成员是作为自治的公共人格而存在的——的对比对他的主题进行了界定。随着这种政治结构的衰落,公共事务变成了国家事务,而国家,则区别于有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以家庭生活为先的个体的社会。这种国家与社会的分离第一次引起了讨论——既是文学上的,又是政治上的——在这些讨论中,政策问题得到了批判的评定。现在,公共领域指的是个体的人在制定国家事务上的参与;在一个时期中,这些人包括在政治上主动、活跃的贵族,和关心政治的作家。关于这种“公共舆论”的早期形式,作者对十九世纪早期英国和其他欧陆国家社会的资产阶级家庭与文学制度,以及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密尔和托克维尔那里关于公众和公共舆论的观念进行了检视——以命名一些相关的特定话题。接着,他转向对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今与“公共舆论”有关的观念和制度的粗略变化的分析。在这里他指出,在作为关于那种文化的批判意见的文化让位于文化产品的大众消费的同时,生活的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彼此依赖也在不断地深化;随着公共领域——就这个词的旧有意义而言——的衰落,贵族与政论作家的政治为有组织的利益集团及其公职人员的政治所取代,这一切引起了公共性的特征,意见形成和议会制度的变化;除此之外,他还提到了别的许多话题。也许,要为这部著作的研究范围与针对性——书中作者还对多少与其话题直接相关的许多社会变化进行了阐述——给出一个大致的描述,这些评论就已经足够了。这是一本精彩的书,即便有时作者的才气变成了习气。公共舆论,社会史和大众文化的研究者需要认真地研读这部著作,但要是作者采用更加简明的风格并对一些次要的话题加以规避的话,就更好了。除风格的瑕疵外,我还要加上一条批评性的注释。把“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和公共舆论结构当作对社会变革的分析的起点无疑是合法的。确实,这样的基准线是必不可少的。但此类研究中应加以避免的危险,就是那种可被称作“失乐园”的错误推论,即,对变革的分析有可能变成对起始条件消失的描述,如果作者没有审慎地对为早期与晚期结构所共有条件进行强调的话,或者说,如果作者没有从某个立场对两种结构(各自)的优劣加以强调的话,起始条件就在无意间理想化了。尽管这部著作相当重要,但我不认为作者成功地避免了这种错误的见解。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雷恩哈德•本迪克斯Reinhard Bendix雷恩哈德•本迪克斯(1916年2月25日-1991年2月28日) 社会学家,生于德国柏林。年轻时的本迪克斯是纳粹抵抗群体,新起点(Neu beginnen)和青年守卫者(Hashomer Hatzair)的成员。1938年本迪克斯移民美国。他在芝加哥大学相继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并于1943年至1946年于母校任教。后来,他在科罗拉多大学社会学系担任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工作,而后于1947年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并在那度过了一生。1969年本迪克斯当选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并于1968年至1970年任加州大学在德国哥廷根海外教育计划的项目主管。1972年进入伯克利政治科学学院。本迪克斯曾于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这些大学包括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圣凯瑟琳与努菲尔德学院,柏林自由大学,康斯坦丁大学,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以及海德堡大学。本迪克斯一生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包括富布莱特项目和古根海姆奖学金,卡内基基金会专项拨款,并获高等研究机构提名,当选伍德罗威尔逊国际中心学者和柏林科学研究员。本迪克斯也是美国科学发展与美国哲学社会学院的成员之一,他还荣获利兹大学、曼海姆大学、哥廷根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1991年,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本迪克斯再主持一场研究生研讨会后因心脏病突发而不幸身亡。参见:http://globetrotter.berkeley.edu/faculty/Bendixbio.html代表著作:《工业中的劳动与权威》(Work and Authority in Industry,1956)《工业社会中的社会流动性》(Social Mobility in Industrial Society,与里普塞特[Seymour M. Lipset]合著,1959)《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Max Weber: An Intellectual Portrait, 1960)《民族国家的建设与公民权:对变革中的社会次序的研究》(Nation-Building & Citizenship: Studies of Our Changing Social Order,1964)《国王抑或人民》(Kings or People: Power and the Mandate to Rule,1978)《强力,命运与自由》(Force, Fate and Freedom,1984)《从柏林到伯克利》(From Berlin to Berkeley,1986)《受困的理性》(Embattled Reason, Vol. 1,1988)《受困的理性》(Embattled Reason, Vol. 2,1989)《不稳定的亲密关系》(Unsettled Affinities,1993)《国家,合法化与“公民社会”》(“State, Legitimation, and 'Civil Society'”),载《目标》(TELOS) 86 (Winter 1990-91). New York: Telos Press[注]本文译自《美国社会学评论》(Am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 29, No. 1(Feb., 1964), p. 128。参见http://www.jstor.org/stable/2094654。
  •     以资本主义由自由主义阶段向国家干预阶段发展为背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重点探讨了资本主义公共领域的产生、发展到、变化的动态过程。它是一本半理论,半实证的著作。不幸的是,其晦涩难度并不亚于其纯理论的著作。但读完这本书后,当我们在回到理论上,会惊奇的发现其原来是哈贝马斯在“系统——生活世界理论”中对“生活理性化是否导致生活殖民化”的一个理论命题的经验回应。那我们首先来对其理论做一个简要的回顾。在哈贝马斯看来,人们日常交往模式主要借助三种媒介:语言、金钱、权力、在生活世界包容经济系统,行政系统时,或者说经济系统,行政系统未从生活世界中分化中出来时,语言在交流媒介中占主导地位,语言中寄予着源自于生活世界的价值、传统、文化、规范、人们在利用语言,通过解释、辩论、讨论等交流形式,使生活世界得以不断延续,并限制金钱和权力在生活世界中的作用程度和范围。伴随着生活世界的理性化,语言迫于来自于逐渐日益普遍化的价值规范的压力而变得形式化,抽象化,已日益不满足与更加多元的,更大范围的交流。不过,货币,权力由于其抽象性,形式化的特征恰好满足生活理性化的需要,由此,以货币和权力扩张导致的经济系统,政治系统逐渐从生活世界中分化独立出来。生活世界其本身也在发展中成为了一个子系统。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不在于生活的理性化所导致的生活世界内部发生系统分化,而在于这种分化的系统与生活世界所形成的关系。如果分化出的经济,行政系统仍受到生活世界价值、文化规范的制约,经济、政治系统运行的起始和归宿仍来自于生活世界中通过语言对文化、规范的认识、解释、赋予。那么系统分化所导致的结果仍是以生活世界为纽带而建立的社会整合机制。但是,如果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独立生活世界,并利用货币、权力取代语言,充当人们日常交往的媒介,索取生活世界意义的符号,那么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活独立并控制了生活世界的再生产,这就意味着生活世界被系统的殖民化。让我们回到《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来,在自由资本主义在发展初期,是经济系统日益从生活世界中分化的过程,这个时期在哈贝马斯看来也是公共领域的形成时期。一群超脱于个人或集团(利益集团)私利之上、亦不受国家或其他政治权力(公共权力)约束的人,带着私人生活世界中出现的问题,带着一种基于日常生活实践出来的利益诉求,聚在沙龙,咖啡馆里,无欲于追求权力的依附,金银的交换,他们来这里的目的围绕着诸如艺术、经济发展、国家权力等自身深切关心的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争辩。希望达成和解和共识,不分等级,不分出身,只期待有对艺术最精彩的言论,对经济、政治最针砭时弊的批判思考。随着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到沙龙,酒馆的讨论中,随着报纸,电报等全新的形式被用于公众的交流中,这种公众舆论的影响范围逐渐加大,遂走进了政府的视野,在日后的数年中,公众领域日益发挥其重要的政治功能,其基于共同个人利益的诉求所形成强大的公众舆论力量对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的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起到了有效的补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公众领域作为私人生活世界的延续,约束经济,政治系统的发展,使之一直保持在生活世界的控制之下。但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公众领域所衔接的系统世界经历了一个极具的转型。经济危机的出现使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理念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国家干预,以及由此大量的社会大规模组织化过程参与到了“系统——生活世界“的结构重构之中。首先,国家干预,意即政府直接参与经济中的生产——消费过程,控制剩余价值分配,继而控制经济系统运行,这就意味着国家的权力一方面绕过公众领域,直接渗入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领域的生产,消费过程中,以货币为媒介建立针对公众的广泛的公共财政税收计划,商品,服务的供给需求方案。并借助于以行政权力系统为核心的形式民主过程,让投票替代了讨论成为了公民影响政府的唯一方式,公民成为了消极的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只是喝彩的权利。二是国家权力渗入公共领域,影响其加速组织化和和再生产的过程,公众领域原本是一群带着共同问题的公众的松散的连接,但在由国家力量在积极干预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增强的前提下,只有那些在国家法律,制度下形成的正式组织才能获得国家权力的认同,才能有更大的实力来影响国家的政策决策和资源分配方案。那么,在这样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下,有一种东西在日益萎缩,哈贝马斯敏锐的觉察到,个体赖以生存的生活世界到哪里去了呢?——在私人领域,个体直面国家国家干预,个体的需要只有能按照一定的货币衡量才能成为有效需求,个体的政治意愿只有参照政府的投票过程才能有效实现。个体的生活世界只有借助于货币、行政的干预才能有效的再生产。另一方面,在公众领域,组织所呈现的官僚化生活模式使个体日益纳入到达到组织的审核标准进入组织,执行组织所指派的任务,发挥组织应承担角色,服务组织整体的目标之一行为轨道上来。原来边际模糊,赋予活力的公众领域逐渐收缩成为一个具有明确目标,名曲界限的组织,原先那种活跃于公众领域中的侃侃而谈、针砭时弊的批判思考已经让位于组织内部的文件批示、总结报告的服从准则。对生活意义的建构,已经从由语言传播的文化、传统、规范,转向了以货币为单位的财政、税收计划和以权力为支撑的投票民主制和组织生活。在这样一种趋势下,原本代表公众领域的公众舆论已经名存实亡,其内核已经被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大财团掌握,成为了展示政府精神的显示器。那么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的独立是否在对生活世界进行殖民呢?哈巴马斯在该书中未明确提出答案,但他已经预感到以公众动机危机和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危机为主的征兆已经出现。首先,从个体的层面来讲,国家自上而下的直接干预下的货币,行政,组织系统对于个体生活世界意义、规范的肢解,重构,使个体在政治生活中越发的感到被动,从而缺乏主动参与政治的动机。另一方面,从国家的层面来讲,行政机关借助于听证会,广告宣传,专家裁决等看似民主的策略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性外衣,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形式民主,存在着隐患,如果合法性不是保证人民在文化上,心理上的认同,那么这种合法化永远是表面的,一旦被看穿,政府的合法性将会受到挑战。从晦涩难懂的文字中,我们不禁看到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哈贝马斯对资本主义发展走向的点点忧虑,在资本主义发展到福利主义国家的今天,我们的确看到了国家过度干预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的后果,经济发展日益缺乏活力、民主政体发展成为了政党、利益集团口水战的战场,公众对政治参与意愿的降低,对福利制度的过度依赖也由此导致国家财政赤字严重,入不敷出的情况。西方学者也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资本主义发展的未来。在此后的数年中,不断有学者意识到活跃的,带有批判意味的公共领域对于带动经济新一轮增长,民主政治的升华,公民权的建构和已家庭、社区为主的公民社会的健康发育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继而提出了一系列有创建的理论,诸如吉登斯以的第三条道路,这是对哈贝马斯的回应,也是对资本主义整体发展的回应。
  •     在论述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之前,哈贝马斯首先详述了“公共领域”概念的历史起源及演变。“公共领域”的概念所指与其功能,与当时历史时期对于“公”与“私”的存在形态有着很大的关联。“公共”的范畴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公”与“私”的概念泾渭分明,公民在广场上进行他们的公共生活,他们表达意见,平等交往,努力突出自己并引以为荣。这个时期的公共领域由自由民所共有,建立在对谈的基础上。到了中世纪,封建社会经济组织使得家庭成为一切所有制的核心,不存在“公共领域”、“私人领域”的对立,“公共”意味着领主占有,“私有权”意味着次一级的公共权力,此时的公共领域是一种“代表型公共领域”,代表的是特权阶层,而非民众。为了表现其领主权力,处在代表型公共领域中的特权阶层就必须遵守“高贵的繁文缛节”,封建君主的宫廷成了代表型公共领域的核心,宫廷中的一切都有公开展示的价值。随着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交换关系不再归入封闭家庭经济形式,国家与社会逐渐分离。封建王权也发生了变化,贵族私有财富与国家财富分离,宫廷世界纳入私有不再公开展示。统治阶层发展成为公共权力,劳动阶层发展成与国家对立的“市民社会”即私人自律领域。从这时开始,才有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分,形成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条件已经成熟。资产阶级政治公共领域最早是从文学公共领域中发展出来的,咖啡馆、沙龙首先成为了文学批评的中心,通过批判文学作品,形成了一批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与此同时,小家庭中“人性(自由、爱、教育)”概念成为了主流,这种意识的发展,为一个自由交往,不受他人统治的政治公共领域的形成发挥了中介作用。具体来说,以英国为例,整个18世纪公共领域的发展水平,可以用政府和出版界之间的对抗程度来加以衡量,报刊检查制度的废除,使得理性批判可能进入到报刊,内阁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议会被允许记者旁听、发表报道——在这个过程中,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逐渐具有了政治控制的能力。在这种背景下,议会中的少数派会到公共领域寻求支持,反对派制造大众舆论,新闻业懂得如何确立自己与政府相对的立场——在此之前,国家层面上的政治反对只能通过暴力方式实现自己的目的,现在则可以诉诸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但是公共领域不可能永远以这种形式存在下去,正是因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建立在与国家相分离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之上,也就注定了它会遭遇转型。哈贝马斯提出了公共领域社会的三种转型:1、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融合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属于私人领域的一部分,其存在基础在于国家和社会彻底分离,即社会再生产和政治权利分离。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的寡头和垄断导致了不可能存在平等、自由的交换,社会要求国家保护、补偿和平衡经济上属于弱势的人群。利益冲突不再在私人领域内部得到解决,而转向政治层面,公共权力的职责转移到企业、机构、团体中——国家和社会的分离被破坏,公共领域就在其政治功能的转型中消亡了。2、社会领域和内心领域的分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职业领域从家庭中分离出来获得了独立,家庭不再作为生产的共同体,越来越私人化,家庭财产变成了个人的薪水收入,就使家庭失去了应急和养老的可能性,健康和教育,现在被认为需要得到公共福利的保障。家庭既受到了公共保障,便失去了部分私人特征,尤其是家庭的教育功能,失去了塑造行为举止(个人内心)的力量,家庭成员越来越受到家庭以外力量的直接作用。3、从文化批判的公众到文化消费的公众家庭领域失去了教育功能的同时,文化活动从家庭分离出转而由市场控制,文学批判让位于无须承担责任的消费活动。另一方面,公共批判也成了消费品本身,通过电台、出版业、政治论坛,对话以正式的组织形式进入市场贩卖,批判不再以达成“共识”为目的,人们必须提问、必须反驳他人观点以博取眼球。公众分成了公共接受的消费大众和没有公开批判意识的少数专家。公众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缺少公开交流讨论的场合。同时,大众文化试图迎合教育水平较低的消费者的需求以增加销售,时事评论和文学糅合在一起,报道失去了其现实可信度的初衷,而以是否能促进消费代替。公众的反应也被限制了,阅读公众的批判让位于消费者交换彼此的品味。总而言之,哈贝马斯从“公”与“私”的界限出发阐明了其对于公共领域的影响,他认为具有政治批判功能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前提是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严格分离。公共领域本身是私人领域的一部分,在这里社会需求被传达给国家,但是,当这两个领域交叉时,便不再需要具有政治批判意识的个人作为中介,公众的这一使命被政党和组织取代。“只要公众是薪水受领者,并且享有社会福利,那么公众的公共要求就必须以集体要求的形式表现出来。”公共性的原则因为公私领域的交叉而变化了,批判的公共性变为操纵的公共性,公众从批判者,变为了被操纵者。正因如此,公共政治领域的功能也发生了转型。公共领域经历了重新封建化的过程,以报刊为例,报刊从创办初期的纯粹新闻目的,经历了思想传播、抢夺政治批判公共领域的阶段后,报纸得以从事商业活动,由于资本的流入,报刊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利益集团操纵而丧失了政治批判能力——正是在新闻传播最发达的地方,报刊的基础被颠覆了,它们本应在私人手中,不受公共权力的干涉,但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组织一体化,它们的批判功能受到侵害。公民投票选举的形式同样扭曲了公共性,哈贝马斯特别强调了舆论管理(公关)具有的政治意义。通过“宣传工作”,“舆论”被制造出来,为了拉拢选民,宣传公关手段“展现出了启蒙和控制、信息和广告、教育和操纵的双重面孔”。对于政党来说,重要的是控制了强制手段和教育手段,它们抓住选民的拥护,而对他们政治上的不成熟却无动于衷——议会不再是贤明人士的集会,而是借以争取选民的公共讲坛。公民的投票不是在公共的交谈舆论中产生的,他们被宣传手段剥夺了权力,他们没有参与决策的途径,甚至连参与的能力也没有。但是,哈贝马斯并没有对民主舆论完全失望,他认为被组织剥夺的公众,依然可以通过这些组织推动公共交往的批判过程。只有当公众的私人非正式意见和公众权力机关的正式意见,这两个交往领域需要通过批判的公众性联系起来时,才会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公众舆论。公众舆论得以产生之后,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的实现仍然需要两大前提:第一,客观上官僚决策的最小化。第二,扬弃不同利益的多元主义,找到“普遍利益”。哈贝马斯认为的普遍利益在于加快实现“富足社会”的条件。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终于看完一遍。。。好艰难。。。
  •     完全看不懂(哭…)
  •     作者对公共领域的分析和研究透彻深入,令人折服。
  •     把几个翻译有偏差的概念弄明白,框架再拎清,就没有了想象中那么难读。三个阶段,两种领域,结构颇清楚。略吐个槽,似乎批判家常有“人心不古”的情结,阿伦特怀念着城邦,哈贝马斯怀念着布尔乔亚,似乎往后经济结构一变,人就要沦陷,公共领域就要萎缩。总觉得哈贝马斯是有几分精英主义的,叹惋知识分子阶层从civil society里被孤立出来,而文化批判被文化消费所替换。然而理想化的沟通领域恐怕未必真存在过。刚接触法兰克福学派时,虽然知道争议声很大,也颇为这种视角心醉神迷过,现在真正读起来,反而渐渐起了疏远之心了。#Anyway,读原典总是烧脑子的过程。大神就是大神,倒是我,不知道自己消化了多少,又误解了多少。
  •     那些论文引用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简直就是,哈哈哈哈哈
  •     用了20天终于啃完第一遍,也就读懂三成吧。。绝望。。
  •     第一遍看,不是很明白。以下是一些关键词:我又看了一章,看到第四章末尾。我真的要吐了,很晦涩,难懂。都是中文就是不知道它在说什么。还好只有七章,我有迷糊的概念,咖啡馆,资产阶级对于封建领主的反叛,公共领域的形成,沙龙,报纸和党派;它们的政治功能;它们与法律、道德之间的关系。 加上 广告的出现对于公共领域政治功能的毁灭,早期水军利用包装将自己伪装成公共领域的探讨。
  •     非常“批判”,非常“辩证”。当权力机关通过立法来进行国家福利时,从古典模式来看已经是伪契约了,因为两者并不在同一层面,权力的不平衡使契约概念发生了消解。
  •     一口血(建议出本少儿普及版)
  •     自由,公民,民主……这一套。视野犀利,论述有力,是思想而不是科学。
  •     把整个人都放到超越个人的目的体系当中的陈旧形式,此时独立个体领域建立起来。
  •     看懂了皮毛,记录下来以后再看第二遍。
  •     读《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后形而上学思想》时,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说哈贝马斯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直到读完这本书。说是马克思本人写的我都信。
  •     以本书的视角来观察当下中国的舆论环境非常恰当。
  •     并不算是严格的历史分析,主要还是本社会理论著作,看得并不是特别明白,以后还是要返工。
  •     哈贝马斯真牛,这本书还要再读
  •     这本书被严重的低估了
  •     极为抽象难懂的书,当属哈贝马斯
  •     花了两个礼拜终于撸完,语言太生涩了,显然一遍是不够的。哈氏的原意远非时下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那么简单。理解公共领域不仅要从国家-社会关系入手,还要从“私”观念的产生、资本主义政经制度的变革、技术进步与公众的交往实践等维度考察。
  •     黄旦 博士
  •     想到还一字未动,我就要疯
  •     硬着头皮看完,不知是哈老先生原文晦涩还是翻译的缘故,阅读体验不佳。
  •     #西方社会学理论与思潮# 啃了四天终于把公共领域的社会结构及其转型部分看完惹,不想再碰它。
  •     每当哈贝马斯写到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 我就蒙圈了
  •     作为一个新传学生,这是我的启蒙书!带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当然就如潘忠党老师所说,哈氏是扭曲别人的大师
  •     五个小时怒啃200页,真是云里雾里如天外神游。不过除了第四章是一点没看懂以外,其他章节看起来还算易懂。要定义哪里是公共领域,首先要区分公私界限。每个人每个领域对公私界限区分不尽相同,也就很难在公共领域这面大旗下形成一致意见。这不是一本提供解决方法的书,但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思考思路。
  •     其实传播学依然并不是这本书的主要意图,本质上这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的previous。
  •     个人认为这是哈贝马斯最精彩的一本书之一。哈贝马斯把公共领域划分为政治公共领域(介于社会和国家之间)和文学公共领域并行(俱乐部和新闻界)。后者又划分为:狭小的资产阶级内心世界,文化商品市场和宫廷。
  •     居然···比想象中的好读
  •     觉得我作为一个纯粹的人又完整了一点
  •     不能读的更痛苦,完全不能集中精神。公共领域的理性讨论可能吗?利益的冲突是否能够被合理性的人通过对话、争论解决?公共舆论可以起到纠错的作用,却难以起到建构的功能,建立在普遍性和真实性追求的社会政治哲学,无论讨论的多么精细,始终在追求的目标上过于理想,吗?
  •     真的是好难读啊(哭)可是这书真的好厉害啊,无悔入坑
  •     说实话我没看懂
  •     理论视野和建设性都超过法兰克福学派的前辈,政治立场更鲜明,从自由主义法治国家和社会福利国家的对比中,显示出他对回归真实的“公共舆论”的理想,官僚机构和商业公关操纵下的“大众意见”是一种新的统治,有组织的私人利益通过直接授权,剥夺了个人作为公众对决策的参与。
  •     以前尝试读过,无感,读不下去,现在也许是时候了。拟几个问题,公共领域趋向于理性么?新技术为公共领域带来什么影响?
  •     神作。纸上挥斥方遒,看透人世五百年。
  •     哈贝马斯以难读著称,这个译本居然还能让人读下去。良心译者五星好评。
  •     这本书拯救了我们,让我们的课堂能有更深高度的讨论。也让我靠它写了好多作业。
  •     一到三章其实是历史考察,四是哲学定义,五六讲的是理想型的公共领域在今天发生的变化,第七章是对概念的再辨析。这样理解本书的结构会更清楚一些。另外,1990年序言可以考虑在读完本书后看,因为这个序言里讲了很多哈贝马斯在这本书出版以后的再反思,不读这本书直接读序言,很容易读迷糊【比如我】
  •     国社读的书我怎能忘怀!!!读到吐血
  •     kindle上看的,没做摘要,没怎么读懂,
  •     哈贝马斯是矢志不渝的。从这最初的课题开始,脆弱但温情的理想之火便已点燃。或许程序主义终究无法促成人们更好的了解彼此,但与另外几家过肾不过心的“启发性”“洞见性”相比,我更为哈贝马斯所打动:他理解生而为人的无奈之源。即使一切可能仅是徒劳,他仍旧以笔作刃,只身一人对抗系统的冰冷和市侩。
  •     公众的批判意识启蒙于文学、艺术公共领域,最终促成了具有批判性的政治公共领域,而政治公共领域实则是属于私人领域的一部分。随着资本主义的膨胀,国家和社会同时要求国家对自由市场进行干预,社会和国家开始融合,挤占了公共领域的空间,同时公众对于文化的批判取向转向了消费取向,公众,尤其是有选票的公众成为舆论公关拉拢的目标,议会不再是贤明人士的集会,而是借以争取选民的公共讲坛。#简直是一部罗曼蒂克消亡史#
  •     哈哈哈哈看到不止我一个人读得这么撕心裂肺我就安心了:)
  •     随着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的变革,原来代表民主的公共领域渐渐被国家所取代而让步了,所以现在社会如何让转型的公共领域恢复以前的民主自由的形式,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     这本书为公共领域的产生、演变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性的阐释。同时兼具有社会学理论阐释的风格。很能体现哈贝马斯早年的批判性的学术洞察力。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也许成为以后哈贝马斯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发源地。
  •     真是没看懂。。。。。
  •     2016年12月27日,第一遍。
  •     真心比较难懂
  •     只看了第六章,大众传媒对公共领域是否有控制作用/以及偶然翻到了江绪林老师的评论,唏嘘感慨,又备受激励。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