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暗啞。微小。》书评

出版社:臺北大田
出版日期:2004-8-30
ISBN:9789574556830
作者:黃碧雲
页数:215页

如果我沉默或舞

“我从来不希望模仿小说 亦不善预言 生命之中总觉得每走一步 都迷迷糊糊 很努力 但仍不由自主如果我从此得到自由 自由也必成为我的咒诅命运的默示使我对未来的生活 心存敬惧是处境选择你而不是其他无论才华或不 沉默或话 竟都不由自主是你决定沉默而不是我 我将最后的重担给了你但不沉默并不如我庸俗的小说所想象那赚人热泪 那样悲情”--------------------------------“都说金钱不能买到爱情如果金钱能够买到爱情 又有甚么不好金钱如果不能买到爱情 可能对死亡的恐惧可以 可能时间可以 意志可以时间 意志 恐惧 一切的总和也无法再是虚无缥缈的所称之爱情他和她只是接近接近终结 因而心生怜悯恩慈”-------------------------------------“打开一本诚实的书就会头疼而不得不合上 太累了 我实在读不下去清醒的时候就想睡 应付着工作千百种的事情的时候 灵魂沉睡 并不清醒只有以灵魂沉睡的迷糊状态才可以生活下去就这样 生活那么大 可以挤掉任何言语 任何伟大而虚假的事物关上门 我谦卑之极的伏下来 处境选择了我 并且那么不费力的就赢了我 我在处境之中生活 无法抗拒 因为无法说话 就非常专注 因为黑暗就感觉空间因为蝴蝶的死亡而有大鸟在飞”---------------------------------------------

沉默或有话,都不由自主

先是从《温柔与暴烈》开始看的,honey说,“下次你再邮购书的时候,帮我也买一本,我送人。”第二天,我同学聚会,回来的时候,honey说,“我和你商量个事好不好,你能不能不要再看黄碧云。。。”我抬头,“为什么?”这几天把工作辞了,在家里待着,总跑出去。进门的时候一边脱鞋,一边看到honey穿着我说象庸俗男人穿的家居短裤,杵在门口,黑黑的睫毛粘着泪,手里拿着《沉默,暗哑,微小》,“honey,你能不能不要再看黄碧云。。。”既然还要再绝望中活着,为何不能在绝望中寻找安慰。

无书可读

在如此差的境况中,我在读黄碧云。这才开始第一本,只看到一半,看完再决定要不要继续读下去。我不是个常看书的人,相比之下我更倾向于直观、省时的影像。工作的缘故,必须让自己读点儿什么;我将生命中八分之一的时间耗费在上班下班的途中,我认为必须读点儿什么。这本书小轻薄,便携,我随身带着。我必须改变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的阅读习惯,所有的文字都是竖排印刷的。我想我肯定很快看不下去的,家里收藏的港或台版小说没有一本是读完过的,只是因为读了简体版,觉得好,顺路收藏了原版而已。黄碧云的小说没有被引进过,她说的一些话是我们的政府不喜欢的。第一次翻开它是在轻轨站等车的时候,列车到站的时候,我还不舍得合上。倒不是说我觉得她的文字美轮美奂,或是她叙述的故事多么地蜿蜒曲折…… 恰巧这一切,她都没有。反而,是有些晦涩难懂的语言。晦涩难懂,是因为她话里有话。多看几页渐渐习惯了她的表达方式,一些沉在杯底的意思渐渐透彻了,但却不轻易见底。我倒不关心她想表达什么,一百个人看同样的句子对其产生的理解能照出一百种不同的生活。我们都是米雪儿。我惊讶于自己被她言中了。每天早上6点30分,闹钟会响起来,铃声设的是麦兜的《大包之歌》,没变过,变了我就醒不了,所有的动作都是习惯,被吵醒也是一种习惯。梳洗完毕之后七点钟准时从家里出发,转两趟车到达轻轨站。每天都会坐8点06分那班车,踩着上班时间8点半走进办公室。每天都站在第二节车厢的左侧,一是离上车下车的站台近,二是离电视近。有时候连续几天坐在我跟前的都是同一个人。有时候这让我很尴尬。比方说某一次,坐我跟前的一个美女用脚踢了我两下,一边假装咳嗽一边低声说:嗯``嗯``拉链``拉链`` 她朝我的下半身使眼色,我知道这次糗大了,我拉上说谢谢,但心里在想怎么办,好尴尬。第二天还是同一节车厢左侧,她仍坐在我跟前,直到最后我都不敢正眼看她。经常能在车上遇见同一个朋友。比方说有段时间每天都能碰见一个小学同学,那时她是我最要好的朋友,长大后却很少见面。她现在在外资银行工作,刚进银行时是普通的柜员。她比我更熟悉这些列车,每次上车她都往里边儿走,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下一站有很多人下车,你会被挤出去的。她喜欢说她的工作。在不同的圈子生活了十几年,我们能聊的也只有工作。每次说起工作她都是褒贬不一。工作本身她并不喜欢,但收入还算过得去,也想不出来自己还能干什么,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外资银行每年有十几天的年假,但却没有年终奖…… 所有的闲谈中我记得最清的是,她经常慨叹工作太辛苦,她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太阳了——每天上班的时候太阳还没出来,下班时太阳已经落山了。办公大厦里也没有日夜和季节的区分,白天也开很亮的灯,夏天比较冷因为开很大的冷气,冬天却很闷热。最后一次碰见她,是她说她即将转去市场部工作了,本来不是太情愿,但多想想又觉得不错,可以学东西,弹性工作时间,能看见太阳了…… 之后便没在轻轨上遇见过她。轨道电视以广告和旅游节目为主,每天上班和下班播放的都是同一个节目。有时候看入神了,最精彩的部分到了,列车一到站就立刻转跳到某妇科医院的广告上去了。别指望列车开动后能继续接着刚才的节目看,反正每个人都会在某个站下车,连续性也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可我还没下车呢,这是我最苦恼的事情。“列车即将到站,为了您的安全,请勿靠近车门;请保管好您的行李物品,以免遗失,下一站是聚能ABC李子坝站……”重庆的每个站台都有冠名的,这很有意思。所以我在想,当初开奥运的时候我们的标语和口号为什么不做成“雕牌北京欢迎你……”“Welcome to Haier China”…...列车上还有一个比较难解的口号“乘客,您好。尊老爱幼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请将座位让给老、幼、病、残、弱,以保障他们的安全……”听一个在旅途中认识的朋友说,一次她带一个德国人坐轻轨,德国人听了这句话很是不解,问她:为什么尊老爱幼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也尊老爱幼,全世界的人都尊老爱幼啊。而且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为什么要在车上反复地说,不是你们的传统美德吗?好像你们中国人都不知道似的……这种情况下还能怎么回答,只有沉默。有时候早点儿,坐8点01分那班,我可以慢条斯理地走向电梯口,不用四处张望着哪班电梯先到,哪班电梯会满员不下负二楼直接上去了,或者要不要去等货梯,货梯坐的人少,因为经常从掉下来。我不怕它掉下来,掉的次数多了,也习惯了,不过就是一个失重后弹起的过程,没什么可怕的,恐怖片里演的那种发生不了,吊梯掉不死人。有时坐8点10那班,就有迟到的危险了,这完全取决于等电梯的人数以及坐电梯的技术。抢电梯是一门艺术,生活的艺术,也是生存的技术。读大学的时候,我就练就了这身本领。其实说到底就一个技巧,千万别站在人群的中间,一定要靠两侧,从旁边侧身插进去。不过这法子不管用了,我现在是成年人了,还被冠上稍微有点儿素质的那一类,我得乖乖排队。当然也有插队的,多半是上六楼的。六楼是保险公司的培训总部,每天人山人海,但凡还有张嘴巴的叔叔阿姨,没文凭难找工作的年轻小妹全被招进来培训了。其他楼层的人都看不起他们,觉得他们文化水平低,素质也就相应低些。其实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直接联系,他们插队是因为他们只是头一次来这里做短期培训,不知道这里坐电梯要排队,也没人告诉他们。我刚来的时候还习惯性地站在两侧等。每天上班的途中除了看书,就是睡觉。朋友说你不怕包被偷吗?我不怕,里面没什么值钱的,只要能睡觉,那些钱你都拿去吧,用钱我买不到时间。今天下班的路上,我又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发现车停了,车上只有我一个人,旁边是加油站,车已经过终点站很久了……对不起,我发现自己写的不是书评,是今天的日记。

这样一本书

自從在圖書館碰巧發現黃碧云的小說之后、就愛上她的文字。覺得、一般情況下、男人的文字深刻、而只有女人的文字才可以那樣的細膩與直接。 她就是那樣細膩的直接的把你的大腦顛覆一下。在圖書館借了那本[ 沉默。暗啞。微小。]之后、忍不住就買了一本。找了兩個小時。跑了四家書店。買到的時候、覺得比撿了錢還要高興。很好、我還是一如既往的喜歡看書。繼續做我的宅女、然后兼職一下文學小青年。這樣也挺好的。城市里的人、在經濟蓬勃的向前狂奔之時、為了不被時代所遺下、卻早已被命運丟棄。上班真辛苦、一個好雇員、每天吃四顆頭痛藥去上班。無論是哪里、上班時段的地鐵、公車一定都很擠。沒有人說話、那么多人擠在一起、卻沒有一點聲音。不管在哪個時代、都少不了貧困。工資越多、看到的就越多、欲望越強烈。欲望是彩色的。LVGUCCI勞斯萊斯也是彩色的。人永遠都無法滿足。東西又漲價了、不拼命哪來錢吃飯、等政府養啊。哈哈。所以人們都很拼命。一到上班時間、人好多、好熱鬧。卻像僵尸城、人們無聲的拼著命。以前向往的自由、還有沒有人記得。如果我從此得到自由、自由也比成為我的詛咒。那些偉大的宣言與志向、也笑一笑就假裝遺忘了。沒有時間考慮、便假裝忘了吧、就是說我長大的。美好的借口。每天的咳嗽是因為空氣污染而不是因為對人類的失望。最后、所有人都沉默了、沒有誰還能說些什么。生活那么大、可以擠掉任何語言。任何任何偉大而虛假的事物。[ 我只是覺得倦、以為睡著了便沒事。 ]哥哥說他不會看這樣的書、他說看完以后會感到生活是一片死水。他看到這本書的只字片語便不愿意在讀下去。他是強迫自己樂觀的人、然而我不是。看完以后、的確是一種絕望的心情。始終覺得文字的神奇、用一些字拼湊起來的片段可以讓人絕望、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过了那么久再看黄碧云的书,果然让人痛的要死。

暴烈里的温柔,沉沦中的救赎

是2015年看过的很喜欢的书之一。当时是从图书馆借的书,看完归还后,也曾想买一本来放在自家书柜或床头,却又怕会忍不住时时翻动,耽溺在那种微小的、暗哑的、沉默的绝望和无助里,不可自拔。书名虽写沉默,可书里的三个中篇都是在喃喃地诉说,以一种低哑的、平静的声音,温柔地慢慢地说着,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把多个人物和故事交相重叠,一点点地将香港上班族的卑微和辛酸都倾倒出来。因为太过微小,所以连自怜都变得有些不堪,说到最后终于像自动消音一样的——沉默。然后以沉默应和沉默,以暗哑对照暗哑,以微小衬托微小。于是我们知道,你我并没有什么不同,也不过是芸芸众生里那面目模糊的一群,分享着多多少少相似的辛酸与无奈。这种隐藏在暴烈里的温柔、沉沦中的救赎,大概算是黄碧云的特色之一。明明沉默、暗哑与微小,偏偏能入骨三分,一本容易让人走火入魔的书

沉默旅人

小說還未結集之前, 內地雜誌《書城》刊登了《沉默詛咒》。我在酒店床上讀著, 眼淚一直涙, 後來就咬牙大哭起來。後來在亮麗的酒店房間, 溫暖柔軟的睡床上, 睡得很甜。如果我們, 或前或後都必須走到這個關口, 然後言語失去了力量, 是因為我們不再需要理解; 是因為理解, 不會帶來安慰; 是因為安慰, 最後只是生命的負擔。我們各自承載生命的種種, 然後或前或後越過言語, 成為沉默的曼陀羅。

黄碧云的后现代性

内地人对于香港作家的认识,仍然带有局限性。无论是因为在交流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还是人们对于香港作家认识的集中性,人们对香港作家认识的局限,导致了一定程度上对香港文学认识的局限。人们在理解香港文学的时候,恐怕也带着一定的意识形态,而并非以完全解放的思想姿态。毕竟香港现在还处在一个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下,而普通人所认识的香港,恐怕也仅仅是一个资本制度表面下商业高度繁荣的香港社会。事实上,世纪末的香港人,已经开始出现了落寞、无奈、绝望的精神状态,这些在香港文学作品中有一定的表现,就如同为黄碧云的小说做编辑工作的编辑评论的:“这小说的落寞、无奈、绝望,是纯香港式的,甚至是世纪末香港的。”而香港社会这样的精神状态,恐怕是内地人无法看清楚的。在谈论到类似于落寞、无奈、绝望的精神状态时,人们可能随之联想到的是后现代性。后现代性是后现代主义的表现。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自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但是通常也会在表面上走向一种极端,即虚无主义。在后现代性的作品中,我们通常能看到较为浓重的虚无、悲观以及幻灭色彩。黄碧云的中篇小说《暗哑事物》同样展现了作者在文学上的后现代性。而其后现代性并非是作者主观的意识状况,而是源自于作者内心中的悲悯情怀。黄碧云后现代性的出现并非一种偶然,而是在世纪末香港的社会情况下,以描写罪恶为基础,悲悯情怀与骇人的人性丑恶交融在一起,所催生出来的。她的后现代性,实际上,是对后现代生活的反抗。有人对这样的观点表示否定。反对者认为,在黄碧云的小说中,表现的是一种由各种罪恶连接而成的荒诞、残忍、粗暴、甚至虚无的世界。同时,黄碧云小说的笔调十分冷静,将所有的罪恶一一刻画出来,这就是意识上的残暴。而黄碧云在年轻时期也受到过父亲的虐待,她自己也说,“我成长在一个暴力家庭,有很多暴力事情”发生。因此,她小说中的罪恶,很可能就是一种潜藏的暴力意识倾向,同时是深陷于后现代情绪的表现。黄碧云小说中所描写的罪恶,真是其思想中潜藏有暴力意识倾向吗?我看这是对黄碧云小说的一种误解。试想,怀有暴力倾向思维的一个人,是否会把暴力描写得冷漠而血腥,从而让读者产生畏惧?这是不可能的。按照心理学角度,一个有暴力倾向的人,会将暴力当做一种必然发生的行为,从而尽力将暴力行为美化。这样的过程,就如同当年希特勒要求摄影家里芬斯塔尔拍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那么,希特勒在这部记录片的形象中也就必然如同一座神的雕像。而黄碧云在小说中所表现的暴力与罪恶,是用带着解构的一种姿态,用极为冷静的笔调一一陈述出罪恶事实,从而展现香港人的精神状态。因此,黄碧云的小说中,罪恶与其后现代性是相辅相成的。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由罪走向救赎。她的颓废中暗喻着救赎,而暴烈中又蕴含着温暖。实际上,黄碧云是以描写罪恶来描写整个社会的后现代性,因为罪恶是离她的工作最为接近的一个层面,她离罪恶的距离最接近,也就更熟悉。描写罪恶不是黄碧云的最终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一种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她才能够更完整地穿插她对整个社会后现代性的一种展示。黄碧云的小说中很明显的后现代性很明显与她的生活经历相关。首先她所生活的大背景,是香港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存在于社会下的人们的精神状态,在她的身上有一个很集中的体现。黄碧云二十六岁流浪法国、美洲,走到柬埔寨、越南又走过南斯拉夫与科索沃。而在她的作品中,很容易看出作者的一种不归属感。而她为什么流浪?我做一个大胆的猜想,这无非是作者想要从流浪当中减少由不归属感而带来的精神落寞。她是香港社会的一份子,自然也就从香港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情况下体会到一种精神的不归属。在资本主义社会,利益是一个最主要的问题。然而,利益至上作为一种精神贫瘠的标志出现在香港社会时,处于香港社会的人们,生活自然里会出现后现代性的标志。在一个后现代性的社会中,黄碧云无法获得一种归属感。因此,她选择一种流浪的方式来减轻由不归属感带来的落寞。就如同黄碧云自己所说,“这些年来,我时常四处流连,与家人甚少见面,而且风尘年纪令我与家人渐渐生分。他们甚至不知道我去了纽约,搬了屋,换了职业,回到香港之类。”可见,香港社会引起了黄碧云的不归属感。具体到一点,即是,香港社会的后现代性引起了这样的不归属感。 香港社会的后现代性是十分明显的。是由什么造成香港社会的后现代性?很大原因恐怕与香港社会的贫富差距相关。有香港议员表示,香港目前最大的社会问题在于贫富差距,同时,香港的贫富差距远大于内地。贫富差距急需改变,但是这样的状况一时间没有办法得到一个良好的解决方式。同时,年轻人如果没有高学历,那么在香港内就无法获得生存空间。在这样的压力下,这些人群(底层人群、中层人群、即将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很容易产生绝望情绪。底层人群迫切希望境状得到改善,但是目钱没有彻底地改善方式;中层阶级需要面临的是一群即将踏入社会的高学历精英,同时,在工作的异化中,他们已经习惯了机械性地完成工作;即将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在这群人中又会分离出一部分——学历偏低的年轻人,他们想要获得工作,但是机会往往抢先一步被高学历人群所夺取。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要继续生存,一方面可能会产生类似于阿Q的自我安慰,而另一方面,更容易产生的是对整个社会、整个生活的落寞、绝望。在这样的条件下,香港社会的后现代性也必然会加重。黄碧云生活在这个后现代性逐步加重的社会中,并且每天都面对着这些人群,那么,自然会深受后现代性的影响。黄碧云的工作是稳定的,我猜想,她应该不会因为工作问题而产生后现代情绪。同时,她在香港大学社会系中的学习经验,也必然能够代给她一种冷静的、理性的思考。因此,在面对着这些人的时候,她所感觉到的,就不仅仅是一种值得同情的现象,而是在这些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一个怎样的社会。她的重点,更多的集中在社会问题上,虽然说,她可能并没有一个主观的思维说,“我想要引起疗救的注意”,但是,她通过一个近乎赤裸地展现,让人们知道事实的发展状况。能够引起别人注意的,恐怕不是形容这是一个怎样的问题,而是,这个问题究竟引起了哪些状况。我猜想,黄碧云本身是带有一点后现代情绪的。这些可以从她的家庭生活经历中看出。黄碧云之所以对香港无法产生归属感,我想原动力在于早年其复杂的家庭生活。黄碧云的母亲是早逝的,父亲是警员。在香港这样一个压力繁重的社会中,一个警员有暴力倾向很正常。黄碧云自己的话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我成长在一个暴力的家庭,很多暴力事件发生”。我们且不说黄碧云是否在以暴力事件来将自己的家庭妖魔化,但是,按照我们的正常思维,一个生活在暴力阴影下的儿童,在成长后可能有两种发展:一,被暴力漩涡席卷入内,最终成为暴力的一员;二,试图用自己的一切努力来改变暴力状况,最通常选择的方式,就是逃离自己的暴力家庭。在暴力阴影下,幼年的黄碧云可能就已经下定决心想要逃离家庭。其中,她也做过一次离家出走,但以失败告终,她的父亲的打得她在床上躺了一个月。在没有逃离条件的情况下,幼年黄碧云必然产生一种对家庭的厌倦、绝望情绪,这种情绪,可能一直笼罩着她,并且将影响今后她的发展。实际上,我们应该这样思考,黄碧云从这个曾经被暴力笼罩的家庭逃离出来的这个过程,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逃离行为,而是一种对后现代生活的反抗。她的逃离是为了从后现代生活中养成的情绪习惯中脱离出来,能够理性地看待这样的事件,并且展示给人们看。有人对此持否定,认为逃离是懦弱逃避的一种表现。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她选择逃避,选择沉溺于后现代性情绪,那么,她将不是今日冷静的黄碧云,而是一个被自我情绪困扰着的书写者。因为按照情绪的正常发展,一个沉溺于后现代性的黄碧云,自然会将书写的重心集中在情绪的累积,而不是一种事实的冷峻展现。可见,在黄碧云作品所表现的后现代性中,不是消极的态度,而是一种对后现代性剥离的理性的思考,甚至带有一种对后现代性的积极反抗。她将所有的一切展示在人们面前,用冷漠的语调,用血淋淋的状态。她所表现出来的冷漠,更准确地说,应该称为冷静,这与她的职业是相关的。黄碧云拥有香港大学社会系犯罪心理学硕士学位,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工作实践中,她都应以一个相当冷静、理性的姿态去面对罪恶的发生。而实际上,在黄碧云的潜意识中也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她或许认为许多罪恶的发生,都多少与香港的后现代性相关。我们在此必须注意的是,黄碧云所提到的罪恶,不仅仅指通常人们所认为的刑事犯罪,而是更广义地延伸到基督教义中的人类原罪观点。所以,黄碧云用冷静的语调向人们陈述这样的事实,是想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在香港浮华的背后,究竟还有着怎样的罪恶。而这样的一种近乎赤裸地展示,只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在观看的过程中,蓦地生出一种恐惧感,从而拒绝罪恶的发生。这是实际上也与破碎美学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如同韩国导演金基德在拍摄电影时,体现人类残酷用尽一切手段,而最终目的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无非是要保护人类所拥有的善良与美德。黄碧云的出发点或许没有这么高——如同金基德一般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但是,我们可以很明确地感觉到,黄碧云在小说中的罪恶展示,是一个引导罪恶走向救赎的过程。也如前文所提到的,向人们警示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并非告诉他们这个问题是什么,而是把一系列由问题带来的结果直接给他们看。这就好比在紧张的战场上要射下一个人,那么最好的方式,是射中他的马,因为这样直达重心。而黄碧云,就是这样一位聪明的猎手。


 沉默。暗啞。微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