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极限之内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4
ISBN:9787532741915
作者:哈丁
页数:426页

作者简介

《生活在极限之内:生态学、经济学和人口禁忌》作者提出了著名的“公地的悲剧”论断:“以公共利益为代价的个人获利”使村庄的公地牧场被过度放牧,因为每个牧人都想放养更多的牲口,过度放牧的结果由所有牧人承担,而增加牲口的利益则为个体牧人所有。这一“公地的悲剧”适用于全球的生态问题,“长期以来施行的污染一个地方然后迁往他处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人类的存在已经遍及地球,无处可逃。因此,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控制人口数量。

书籍目录

致谢第一部分  错综复杂的难题1 极限的挑战2 人口过剩:逃到星星上去吗?3 难以相处的一对:人口与发展4 人口理论:学术界的拖油瓶5 默认状况:弄懂这个世界6 矛盾的乐观主义的胜得7 牛仔经济学与飞船生态学8 增长:真实与虚假9 人口的指数增长10 马尔萨斯遗了什么11 种群数量调节器12 生成未来13 限制:被束缚的观点14 从杰文斯的煤炭到哈伯特的丘疹第二部分  寻找幸福的蓝鸟15 核能:不是解决办法16 试图逃避马尔萨斯17 良性的人口转变第三部分  采取勇敢的行动18 为人类意愿腾出空间19 人类生物学的主要默认状态20 承载能力21 全球掠夺:无管理公地的后果22 甄别利他主义23 CC-PP游戏24 节育与人口控制25 人口控制:自然的与人为的26 移民近代制的必要性27 扼要的复述和对未来的展望译后记

编辑推荐

  《生活在极限之内:生态学、经济学和人口禁忌》集中讨论了人口过剩问题。作者指出,传统的增长以及无限发展的观念忽略了地球只有有限承载力的重要事实。

内容概要

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世界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人类生态学荣誉退休教授。他撰写了大量生态学、生物学和伦理学方面的著作,其中包括《普罗米修斯伦理学》、《利他主义的度》、《追寻原始禁忌》和《人口、进化和节育》。

图书封面


 生活在极限之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提起哈丁,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他的“公地”之说。公地之说在本书中有所涉及。下面就本书一些精彩部分摘抄下来,或许会给大家一定启发,一些其他方面的启发。一些天主教徒赞成太空移民,因为教会统治集团反对人工节育。但是我们不应忘记,科学本身已经成为千百万人的某种宗教。——始终认为自然科学能够解释的东西实在太有限了,未知太多了。如果粗略的估计已经足够,就不要为了精确的数字而受折磨。一位陶醉于手算能力的约翰逊博士的现代仰慕者也许会用1000除以365,然后宣布每天客人的平均数是2.739726027。但是,为什么要为如此精确而费脑筋呢?粗略的“每天3个客人”就够精确的了。——宁要大致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在口头上,说金钱和生命无法比较是容易的;在现实生活中,公正要求我们以某周方式比较不能比较的东西。——这个确实有点强人所难了,不过如果不这样又该怎么办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就是不错的例子。关于工作。20世纪人的劳动足以向社区中的其他人提供绝对生活必需品,这是完全可能的。那么如果这一劳动,除非数量非常小,在整体中被友善的加以分配,它将占每人时间的1/20……其结果是,社区中每位成员每天进行30分钟的体力劳动就足以提供整个社区的必需品。——这是但丁在书中引用戈德温的一段话。第一次读到这一段时,引起我很大的共鸣。很久以前,我就想过这个情况。既然生产效率日复一日的进步,为什么工作时间并不见缩短呢?当然原因多多,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只生产生活必需品。据说,生活中的小悲剧之一是一个作者永远不能逃离他的第一个版本。对于带有相互冲突的偏见的读者而言,是极易曲解马尔萨斯著作的第一版的。他所作的他不是反人民的人的声明在第三版的附录中。但是第一版的什么批评家会去读第三版吗?并且,谁读附录呢?——这是为马尔萨斯正名的一段话。说实话,在读本书之前,或多或少对马尔萨斯存在一定的误判,以前只知道马尔萨斯主张通过战争来消灭地球不能承受的多余的人口,现在看来,这显然是某些后人的曲解。马尔萨斯的实际表述本是如果我们不对人口增长加以控制,总是会有其他途径来削减一部分过分多出的人口,那么这种途径最有可能的就是战争了,不管你愿不愿意。在十九世纪,平均预期寿命从28岁上升到50岁,这主要是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的结果。——以前每每看到某个时代人的平均寿命是三十几岁总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如果大部分人都仅仅活这么短的话,根本没有足够时间养育后代长大成人。现在看来,这个所谓的平均预期寿命,大部分人并没有在这个年龄段死亡。人们的预期寿命成两极分化,很大部分难以活过他的婴儿期拖累了整体平均寿命,如果剔除这部分影响——例如统计六岁之后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我想结果恐怕会大不一样了。这意味着行为科学的核心问题——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不是精确的或信息稳定的科学,而是信息可变的科学。如果没有被公认的专家,权威和门外汉的差别就失去其重要意义。——这段话用到那些股评家身上挺合适的吧?在运用时,统计资料常常是一种妖术,伴之以对常识的贬低。——截取不同的区间,选择不同的参数,得到不同的结果。“发现”指的是《油气杂志》的账簿上发生的情况,其中1900亿桶从全部(且未知)石油资源一栏转到石油储量一栏。在一些人类致力的领域,这类巫术被成为“创造性会计学”。——储量被增长,总量在减少,这是不争的事实。阿布扎比将其储量的估计数增加了2倍,使之达到美国宣布的储量的近2倍。伊朗将其储量的估计翻番,政府说新的数字“来源于最高权威——以上帝的名义”,以此证明其账务处理是正当的。——储量、探明储量、总量……我不知道后来美国有没有宣布提高储量,如果一国采用保守估计,另一国采用激进估计,二者之间的比较很多时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利息使钱增长,看上去像是不受限制。生态学家把这种断言看作是彻头彻尾的谬论,因为它暗含着对伊壁鸠鲁守恒的否定。——考虑到通货膨胀可能就不至于完全否定了。在19世纪,许多政府和私人年金计划在欧洲处于全盛时期。这些系统的基金投资保守;也许少于5%。投资者被告知他们的钱是绝对安全的。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资本货物的普遍破坏,发生了遍及欧洲的法定货币巨大再调整。在最坏的情况下,一个德国的年金领取者,其储备金已经积累了每年5%复利,一天里就损失了他3033天积累起来的本金。在4个这样的日子里,损失将相当于33年工作生涯的积累。——战争就是消灭财富的过程;1%的时间完成了99%的波动,如果这个可以算作波动的话。如果不得不用一句话来概括马尔萨斯的理论,我认为他会是这样的:指数增长在贫困的控制之下。我们绝不能忘记,对于许多人而言,从个人角度看他们是受益于人口过剩的。人口过剩使房地产价格上升,由此使土地和建筑的投机者致富。悲观主义的预言家为什么反复犯错误?最重要的原因是:预测者混淆了石油资源和石油储量。……“资源”指的是地下石油的估算——或者“瞎猜”总量。显然,这个数字是没有什么精确度可言。另一方面,“储量”是指已被发现并有待抽取的石油总量。假设石油储量的所有者(石油公司)愿意与他人分享他们“所有的”信息(通常他们是不愿意)——通过标准方法,这个数字能够相当接近的估计出。——这恐怕就是为什么石油的可开采年限总是维持在一定时间的主要原因。当应当付费的是子孙后代时,要转移注意力就相当容易了,因为付账单的人还没有出现,又怎么能够提问呢?如果人类的自我控制失败了,自然将取而代之。利他主义也许存在于某一物种某个历史瞬间,但是纯粹的利他主义不可能持续许多代。不受限制的同情能够导致无限的苦痛。那些投资于孩子的人,从长期看将取代那些投资于物质奢侈品的人。MAX主义的经济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把需求私有化而把能力公共化的机会。每个个体过高的估计前者而低估后者,这在所难免。这意味着,只要国界稳固,人口过剩问题就能够避免;否则的话,贫穷而人口过剩的国家将向较为富裕且人口较少的国家出口他们剩余的人口。——现在依然如此啊也许本当如此:我们的祖先狩猎——采集者,只有每周20小时也干得非常出色。这样的安排盛行于100多万年前。最近几百年较长工作周的体验也许还不足以使人类发展出所必须的基因来全神贯注的接受更重大的负担。——确实啊,社会最近几百年进步飞快,或许再过几百年看来是进步龟速,至少目前看来,相对与以前的任何时期都是进步神速的。自然选择的速度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因此很多人类的行为放到当今社会是那么违反常理,也许放到一万年前就大不一样了。更高的生产率在生态上是否可行是另一个问题。毕竟:干得越多,产生的垃圾越多。——GDP是生产总量,同样也是消费总量,这么看来,发展第三产业很有必要的,可以想象,如果软件业占到GDP的80%,那该是多么环保的一件事啊。人口统计学家仅仅从当前的趋势预测未知的未来——曲线,但是他们始终明白——如雷内·杜伯斯所言——趋势不是命运。
  •     这是08年9月的读后感,最近看了《理性的乐观派》后,书中对一些流行的悲观的观点一一进行了批判,我也觉得自己过去的观点还是有些过于悲观了。-----------------------------------------------------------------------我们还能拥有光明的明天吗-----对石油和环境的忧思近来看了几本书:哈丁的<生活在极限之内>和钻石教授的<崩溃>,不禁引起了我的一番思考:我们还能拥有光明的明天吗?几千年来,人类的文明基本上一直是农业社会,靠天吃饭,所以没有什么大的发展。生产力不高,所以只能承载有限的人口:那时一个国家人口难得超过1亿人,中国2000年来一直维系在6000万左右,宋朝曾经突破亿,很快人口又急剧减少,到明朝后才又过亿。1500年左右,西方在文艺复兴的思想下,宗教改革,尊重了个人的人权,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由西班牙的地理大发现开始,开拓殖民地,种棉花、甘蔗,香料贸易,刺激了科学和工业的发展。最后在英国于18世纪产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后,以煤炭为燃料,运用了机器的力量、铁路运输,蒸汽轮船等,人类的力量更大了,可以开采更深的地下的资源做原料,制造产品的效率更高了。特别是1900年后的几年,发明了烧油的内燃机,汽车、飞机、坦克、内燃机军舰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军事武器 脱颖而出,清洁高能的石油代替了煤炭,成为新的能源之王。我们这个世界物质文明才高度发达,小小的地球,养活了60亿人,才使得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中那 “沉闷”的预言没有应验。放眼望去,电脑,台灯,书本,茶杯,包装盒……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哪一样东西不是靠消耗了 能源制造出来的呢。今天世界经济消耗的能源,40%来自石油,而交通运输消耗的能源90%是石油。难怪有句话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现在才深深的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了。离开了廉价的石油,人类文明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进步。其实认真思考一下,本质上说来 人类没有创造东西,我们不过是依靠了煤炭、石油做动力能源,开采地下的金属等天然矿产资源,或者是利用了土地里种植的农作物,把这些原材料再转换、组合成我们的产品资料(当然石油本身也是原料,可做塑料、化肥等化工产品)。人类赖以发展的这些能源资源不过是亿万年前的森林、海洋浮游微生物的化石,储存了远古的太阳能,一旦用完了就再也不可能有了。08年时全球每天要消耗8700万桶原油。据说石油不过50年就会用光,煤可开采200年。就算新发现几个油田也无济于事,只不过是把这极限推迟了10年或者20年而已。这些地下的财富埋藏了亿万年,我们的祖先没有使用它,而我们这代人,不到200年,就把这笔巨大财富花光了,留下的是麻烦不断的巨量温室气体和各种污染物,真不知我们的后代会不会骂我们这辈人做“败家子” 呢!即使是“生物能源计划”-------利用农作物来发酵成酒精,也不过是缓兵之计,杯水车薪。我大概算了下:美国计划到2012年是生产2250万吨乙醇差不多2亿桶吧。全球不要3天就用完了!2006年,美国的112家生物燃料厂几乎消耗掉了玉米产量的五分之一,换来的是大约50亿加仑(1加仑约合3.785升)乙醇,不过才1.2亿桶。欧盟也计划在2010年前生物能源产量可望达到1100万吨,也是1亿桶左右。相对于现在石油巨大的消耗量,这点可怜的产量真的是才够 塞牙齿缝!这还是在美国这个地广人稀、幅员辽阔、机械化大规模耕种的超级农业大国,才有可能用那么多的玉米和大豆去发酵乙醇!在中国根本是不可能的,人家是1个农业人口要养活几十上百号人啊!而且由于以前美国产的廉价的农作物制造更加有利可图的酒精去了,于是也带来了全球粮食的涨价风暴,玉米的价格现在好像翻了一番吧。我们国家呢,石油最高产量好像也就是每天320万桶左右,而且基本依赖大庆和胜利2个油田,据说早就过了巅峰期,以后的开采成本会很高,油质量变差(要往油井里注水加压力)。其余的全靠进口,进口量差不多是40%(这是老数据,现在可能远不止)。06年中国消耗3.5亿吨, 每天870万桶左右。而日本那个大国才500万桶,他们的石油利用率比我们高一倍,等于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制造同样的东西要多浪费1倍的石油!08年来石油价格飙升,从03年的25美元一桶,涨个不停,一度快要突破150美元,要知道过去十几年油价基本维持在平均20美元左右!有人说这是美国的“阴谋论”,我不这么认为,主要是中国和印度这些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是靠高消耗而发展的,特别是我国的制造业(印度是靠 服务业崛起的),“世界工厂”这个头衔真的是个莫大的讥讽,高能耗、高污染,低工资。市场就是这么回事,有供不应求的买家才会涨价的,不是哪个国家zf 想搞个阴谋拉一拉就拉高价格了。鉴于石油的稀缺和巨量的需求,我估计油价从此不会回落什么,未来的趋势只能是越来越高企。别的替代能源呢:最好的可能是天然气了,但是天然气的运输、储存的成本很高,而且好像我国也没有什么天然气资源。我国煤炭的储量倒是很丰富,发电基本靠的煤炭,都是些含硫煤,污染很严重,到处下酸雨。开采煤矿的环境污染也很大。核能?-------那是潘朵拉的盒子,人类其实根本没有有效的办法处理剧毒的核废料!而且也没办法保证反应堆的绝对安全----如地下水,大地运动,地震等,还有人为的事故,前苏联惨痛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就是前车之鉴!美国好像从70年代后就没怎么建造过核电站了。鉴于我国的科技、产品质量,人员素质等实际情况,我估计我们国家更不敢大量建造核电站。如果没有了廉价的能源,世界将会怎样!我们国家zf,对于来到的石油危机,各大城市还在到处禁摩,歧视小排量汽车,不得不叫明眼人一声叹息。人类有着技术上的盲目乐观,老是以为科技进步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很狂妄自大的叫嚣着“人定胜天” ,为了短期的利益,拼命的修理地球,砍伐森林,不加控制的排放污染,破坏环境,不想想长远会带来什么后果。<崩溃>一书就讲了许多例子,早在古代,就有许多文明都是因为环境破坏而崩溃、衰落、灭亡了。如太平洋上的复活节岛,美洲的阿纳萨兹和玛雅文明,亚洲的吴哥文明,基本上都是因为破坏森林,盲目扩大农业的原因,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这些都是古代的小社会,现在随着全球一体化,眼界扩大点,地球村也就是个大社会,世界成了一片迂田。现代有穷苦的黑非洲、摇摆不定的巨人中国和 依靠“开采”的澳大利亚,揭露的环境问题都令人触目惊心。中国的环境问题,是各大国中最严重的,而且还在继续恶化:空气污染,耕地流失、沙漠化,湿地消失、草原退化,过度放牧,河水断流,土壤盐碱化,垃圾成堆,缺水、水污染等等,数不胜数。这些严峻的问题,zf 现在不怎么讲,各级地方zf都唯“gdp”是论(当然,这是他们升官发财的考核政绩)其实默认的政策就是“先发展、后治理”(也可能不治理),打开电视,翻开报纸,不是说我们如何处于开明盛世,gdp又增加了10%,又吸引了多少亿的投资,神几又要上天了,就是满眼的“超女”“放肆娱乐”,“芙蓉姐姐” “艳照门”,好一个歌舞升平的世界!看了些外国学者的书,才知道环境问题有多么棘手,连美国那样的民主自由发达的国家在处理自己国家的环境问题时候都焦头烂额。欠了总是要还的,只是不知道到时还不还得起,我们这样下去,后果真的不敢想象。我们的未来,真的不容乐观!我越看了多的资料,越发现人类只能和地球和谐相处才能得到发展,否则只能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胡言乱语,表达不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去看看这些书。
  •     包罗万象的人口学科普。长见识啊长见识。作为在企业工作的技术人员,我被灌输的就是“不给自己设限”。但极限真的是存在的。我需要重新考虑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好更理性的日程安排了。对计划生育国策由衷地支持。开始对”公知“批判强制堕胎持保留态度。对世界主义有了审慎的理解。书中出现了太多的思维模型,值得总结。哈丁绝对的才华横溢。虽然本书的叙述逻辑稍显不连贯。不过我还是觉得哈丁对进步有点悲观了。至少化石类能源供给(页岩气的开采)还可以持续几十年的时间。核能源的安全性总会不断提升。核聚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农业生产的资源消耗率还有很大的降低空间。。。如果未来人类真的遭遇到了能源危机,那么本书的价值绝对会上升到《人口理论》那样的级别。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生命之重
  •     人类,只能生活在极限之内。大树,没法长到天上去~
  •     用生态、能源和经济学的观点去论述人口问题,只能说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认识人口问题的角度,书的话,感觉让人容易混乱。
  •     1.翻译很糟糕,严重影响了可读性,读起来很吃力。2.如果是冲着芒果来的,看看复利那部分就差不多了。3.实在是读不下去了,暂时放弃。
  •     翻译的太烂了
  •     看的时候会发出一种笑声。
  •     稍微悲观了点,不过很多问题确实需要重新审视
  •     芒格推荐
  •     慢慢的开始接受跨学科内容阅读了。但有些历史的模块读起来真的无意识的觉得不爽= =Out of the comfort zone?谁知道呢。也只有暑假可以这样“挥霍”一下了。
  •     查理 推荐
  •     我差一点就要接受他的观点了
  •     绝好书
  •     泛读,主要是观点,现在地球人越来越多,资源有限,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事情
  •     有点啰嗦
  •     其实可以简练一些
  •     不知道作者写这本书时的目标读者是什么样的定位。内容有些庞杂,但一路下来条理还是比较清楚的。我国情况与美国很不一样,各方面都严峻许多。
  •     C922/17/[2]
  •     用生态的眼光看世界,把未来的结果折现到当今。人不可能只做一件事,采取“10—10—10人生抉择策略”:假想在未来的10分钟、10个月到10年期间,事态发展会导致何种结局,你就会拿捏好现在的决策。
  •     思维模式很有意思
  •     人口控制问题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议,在一个强制实行计划生育的国度,反对者的声音存在是积极的,但我们应该更理性看待这些困境,而不是凭借个人的主观好恶,甚至只是因为对政府其它政策的不满而站在对立面
  •     如果存在极限,人们只能找个更大的瓶子,如果一个瓶子不够,就只能去寻找更多的瓶子,从哥伦布登陆美洲的那一刻起,人类的根性就已昭然若揭:殖民,获得更多的土地,繁衍更多的人口,吞占更多的资源。我们总有一天会变成蝗虫一般的殖民生物。
  •     公地悲剧
  •     讨论的是人口的极限问题。不是很感兴趣恩。
  •     是人文问题的再提醒吗?。。我觉得这是囚徒困境啊= =无解
  •     老实说这本芒格书单里的书很多部分罗里吧嗦的不是很好读。不过,它比较好的契合我愈来愈保守的观点。
  •     翻译垃圾的不能忍受。
  •     很经典
  •     实在不好评价,思想上肯定有可以启发和深刻的点,但是翻译实在太烂,基本可以作为一本“翻译西方著作不应该怎么做”的句法教学大全,严重影响阅读,参考文献绝大部分已经删除,小部分译成中文,导致全无用处。所以读完此书后唯一的感觉就是;真应该找原版来看。
  •     C922/7
  •     思想性和综合性很强,但翻译比较生硬。
  •     虽然马尔萨斯低估了技术的力量,但哈丁认为鉴于边际递减和资源有限等原因,人类应该控制人口增长。
  •     渣翻译
  •     读了一遍,待做笔记。说起来看这书确实刷新观点啊。至于译者的话里说到什么某些观点是其西方中心主义的反应,我觉得基本可以不用理会译者。尤其是,发达国家不应向贫困国家提供除信息以外的帮助,作者真是这个意思么?btw,芒格书单里的这几本书确实值得一读(传记被我自然忽略了)
  •     : C922/6012
  •     好像与奥地利学派有冲突之处,还未形成明确思路。
  •     哈丁,让我觉得自己 理性得远远不够
  •     翻译太差
  •     包罗万象的人口学科普。
  •     人类如何和环境可持续的发展,人口数量的控制,控制的方式和对环境的保护,很好的一本书。推荐阅读。
  •     任何事物都不会永恒,数据膨胀需要我们不停调整以期一代代活下去
  •     三年多了啊
  •     穷比是npc,生多少都无所谓,我希望能有资格说这句话,尽快
  •     哈丁是“公地悲剧”提及人;全书指出了不少值得人类警惕的地方; 这本书以事后的观点来看,有点过于悲观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