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烹饪美食 > > 茶经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0-9
ISBN:9787101075298
作者:陆羽,沈冬梅
页数:194页

《茶经》的笔记-第7页 - 一之源

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檟:苦茶

《茶经》的笔记-碗 - 碗

碗: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毓《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容器的产地、器形对于品茶也在茶圣的考虑之列。

《茶经》的笔记-第17页 - 一曰源

佛教典籍常以醍醐比喻佛性,“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所以古人常常用甘露来表示理想中最美好的饮料。
孔子:“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茶经》的笔记-第39页 - 三之造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牙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时年有篇旧文,描述过这样的一幅场景。
每年的清明谷雨时节最让人神往的一件花事应就是采茶了。郑板桥曾有诗云,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春晖映耀着碧绿旷远的山野,一脉的绿色望不到边际,雾霭里,晨曦下,山歌缭绕不绝于耳,头戴青蓝色碎花头巾的山村女子,手挽竹篮,浅笑如花,盈盈秀美的身姿在茶园里舞动风情,素手纤指,灵巧翩翩,一颗颗葱郁的茶树,仿若云端坠落人间的仙子,撷取天地雨雪的醇洌甘露,高山水涧、幽谷里的自然之精魂,携染几世修炼来的钟灵旈秀,一片片叶子鲜嫩欲滴,恬美的静躺在春光的怀抱里,那从叶脉里渗露的滴滴翠意直让人打心底里触碰出美感,有什么比这片片源于纯自然的赐予更惹人心动呢。
世间之物多染尘埃,惟有田垄之上方寸之间的生机,使人无限敬畏。那一望无垠的逶迤绿野,总没来由的使人顿时心旷神怡,身心俱宁。
凌露采焉。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我从未能有机缘亲眼看见春日的采茶,所以不知,这从古代沿袭下来的技巧在今天的茶园农事上还有能不能得到坚持与实践。而千年百年,朝代的更迭,时间的流逝,古人的传统与智慧无论从实用还是怀古角度来看,绝对有存在的必然价值。
“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在此不得不惊叹陆羽运笔之精妙,寥寥数字,茶的制作工艺便一览无遗。 当然这似是一种青团茶的制作流程,茶叶品类繁多,制作手法也相对多种多样。例如熟普需要经过发酵,渥堆、干燥、分筛、拣剔、拼配,压制等多种工序,终成茶饼或茶砖。红茶也需要经过萎凋、揉捻,完全发酵后才可成形。但这十来个字,在今天,也仍然是最为基础贯通的茶工艺。
想想,能够将古来茶事的技艺,存留至今,后人终究是有福的啊。

《茶经》的笔记-第25页 - 二之具

籯: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茶人,这个称谓在当下很为流行,到处都能听说有这样那样的茶人。陆羽所言的茶人应是纯粹意义上的种茶采茶制茶人,也就是活动于生产第一线劳作的茶农。它们集种植,制作,饮用,贩卖与一体,它们熟知每种茶叶的特性与质地,作为田野中极为纯粹的农作物,如何成为人们手中的一杯杯茶,每个环节,它们都了如指掌。茶叶是它们赖以生存的来源之一,很大程度上,它们对茶叶的情感,如同人间食粮。
而如今的现状是,茶的分工非常精细,我记得每年清明前后,茶叶大量上市的时节,厂家在在茶农处大量购买新鲜毛茶,然后拿回去自己加工再生产,最后包装宣传上市。茶叶从种植到流通的环节不再都是连贯的程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损耗茶叶最后成形的品质。更有许多急功近利的商家,制茶完全只是为了大量盈利,对于做好茶以及茶文化的推介,更是无从谈起。那样的举止行为与茶人的原始定义差距很远。
我倒是觉得,如今基于各种现实的约束与局限,茶人未必非要都要事必躬亲。但必须具备的是知茶,爱茶,会做茶,品茶,对古老茶境有深厚蕴藏,心有清风明月相伴之人。这样尚不辜负茶人二字的清明。

《茶经》的笔记-第80页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之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

《茶经》的笔记-第59页 - 四之器

则,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
在不惯使用茶则之前,我泡茶时都是直接用手抓拣茶叶入壶(杯),这是很大众通俗的做法,虽有不甚卫生之嫌,但习以为常,倒也算得随意随性,我觉得这从另一个简纯的角度来说,且无伤大雅。但后来,记不得从何时起,茶则使用的频率渐渐就多起来。
首先喜欢这个则字,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其实就是个量杯的作用,一个标准建立的开端, 这是起始的量度,让人在这个基础上再酌情增减。从茶艺本身的角度来说,各种茶有各样茶性,投茶量的多寡,不仅影响茶味的形成,也让茶叶口感的层次无法完整体现。同时也有随时警惕作用,则,亦是一种原则的微细体现。如果哪一次用量超溢太多,心里就要有所察觉。
陆羽所言可用海中的贝壳之类为材质,直觉认为海贝未免有腥味,即使风干后也未必是做茶则的良选。铜铁竹,觉得竹制应为上品,一来竹林风雅,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符合古代文人雅士的美学寓意。另外竹制品从质地上也是佳美之选,竹木形美,易于雕刻,加上诗文书画制作的茶则,不失为一件精致的微型艺术品。这和紫砂壶中刻字雕画的美学原理应该是一脉相承的,这茶桌上一方小小茶则,可承托的除了一勺茶叶的清香,还有可供从眼睛到内心品赏酝酿的甘美。想像着它即将入壶被热水冲泡后显现的醇味,那一刻,茶香已然四溢。
茶则最常见的是卷口且形状不一的竹木茶则,现在更有许多状如荷叶,动物的创新茶则,工艺繁复和简单不一。我更偏爱那些朴拙之品,乍看起来做工甚至有些粗糙,但用得越久,愈加好用,亦越显其简约实用之美。

《茶经》的笔记-第11页

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经》的笔记-一之源 - 一之源

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产地开始就分等级。

《茶经》的笔记-第39页 - 三之造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鱼目蟹眼

《茶经》的笔记-第16页 - 一之源

茶只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对精行俭德四字颇有所感,当下喝茶和品茶有渐渐成为时尚的趋势,附庸风雅的不在少数。真正发自内心喜茶,爱茶,懂茶之人,却是难得一见。窃以为喝茶,几大要素,时间,心情,好茶,好水。如果奢侈点还可以加上一个好:好风景。所有这些要素最需要的该是闲适之心。没有一派闲情逸致作底蕴,品茶只是一个可供摆设的名词。不妨试想下,当你坐下喝茶的时间被限制在数分钟之内,身边电话信息不断,头脑里还旋绕一大堆要处理的事务。舒朗闲心如何酝酿出来。世间事往往取一不可同存,想要熊掌就必须放弃鱼。鱼和熊掌都能兼顾,也不是绝对没有,非寻常处世境地。
具备了闲情,还得要静气。静可生明,静可造境。但静从何来, 静不仅仅是周遭环境的安静,远离嘈杂。是心里自然散发的宁静,沉着,安然。平常大抵坐在家里喝茶,室内环境虽然相对闭塞,但因为自身的熟稔,和日久天长积累下来的习惯,且可以最大程度的摆脱身体上的拘束,散漫的品饮,另外一大好处就是喝茶时可以任意搭配自己喜欢的音乐和书籍。在外面茶室喝茶,时常音乐品味有限,茶亦未必有家里的好,主要的美好体现在于风景视野的开阔,与友人一起对视聚谈的快乐。
而俭德就不在我的能力感受范围内,粗略认为,避开浮华名利之心,奢靡铺排之举。目前很多所谓茶人喝茶,要用上好名贵的器物,动辄要泡数万一斤的老茶来饮,前后形式颇为繁复。我总想,这是背离俭朴与自然的茶之习气的。简单的喝一杯茶,甘润清醇,即使是粗壶粗茶又有何关系?
现在有些城市里的茶人,每年喜欢在山中居住一段时日,简陋草屋之下煎茶饮茶,感受日常粗茶淡饭的至性至乐。我觉得,这不仅颐养身心,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茶经》的笔记-第25页 - 二曰具

筥:圆形的盛物竹器。

《茶经》的笔记-第77页

陆羽的《茶经》在下卷“之煮”论道十分精辟。煮茶选燃料以火力强劲和不损害茶味为重最好用木炭,选水要用清洁流动的水以泉水为最佳。煮水分为三沸,二沸时舀出的第一瓢水称为隽永,意为味美味长,放在熟盂中以备减轻沸腾、养育汤华。之后的前三碗水味道比隽永略差,三碗后的水不是口渴就不要喝了。喝茶要趁热,否则精华就会随热气散失。可看出古人做事都相当讲究的!


 茶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