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音提琴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4-1
ISBN:9787532729913
作者: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页数:70页

作者简介

《低音提琴》描写的是一位不得志的国家乐队低音提琴演奏员的内心生活。主人翁“我”有一位做官员的父亲和一位吹笛手母亲。“我”从小在家就有一种不得宠的感觉,父亲希望“我”日后能子承父业做个官员,而不是去做艺术家。“我”却反其道而行之,违背父命做了乐手,却又为了报复母亲,选择了乐器中最笨重、最丑陋并且无法独奏的低音提琴。“我”从十七岁那年开始学拉低音提琴,在以后的十八年演奏生涯中,对于与自己朝夕

书籍目录

《低音提琴》――低调人生的诠释
正文


 低音提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是一个独幕话剧的剧本。不长。大概九十多页。这个独幕话剧剧本里只有一个角色,一个德国国家乐团里的低音提琴手。用什么来形容这个剧本给我留下的感受呢?我想,一般情况下,我们要赞美一个人,总是要说他的优点和好事迹。而当一个作家要赞美一个人的时候,尤其是要在作品里让这个要赞美的人自己表现的时候,也通常会把他和好的事情、好的细节、好的场景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在《低音提琴》里,作者让他要赞美的人从头到尾发牢骚。不过,这牢骚是以各种话题和各种分量不同的情绪发出来的,可不像我们看到这两个字时想到的那么简单和无聊。他的牢骚发完了,没让读者——我猜也不会让观众——感觉到他的美好,却悄悄的偷走了我的同情。这个剧本让我意识到自己,更尊重自己,因为我也是一个象低音提琴手那样的普通人。题外话,三万字台词的一个剧本,全都让一个演员说,真是不可思议。有机会我一定要临场看看这个话剧。哪怕听不懂一个字。其实国内可以翻拍这个话剧。既可以让一个演员凭自己的真功夫走红,又可以让中国的普通观众看到一出精彩的精悍的话剧。
  •     还是没能按捺住好奇心,把聚福金德的处女作《低音提琴》买了下来。《低音提琴》是一个剧本,薄薄的六十页纸,不到四万字,但是却只有一个角色,堪称“一个人的独角戏”。作品描写的是一位郁郁不得志的国家乐队低音提琴演奏员的内心生活,全篇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不,不能说是叙述,几乎可以说是“发牢骚”。我对音乐这一领域了解得并不多,具体到“国家乐队”的组成,更是知之甚少,至于低音提琴,更是从未听说过——可是这并不影响我去阅读这部作品。通篇读下来,我对故事的主人公产生了一种说不清楚的情感,我仿佛可以在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许很多读过这部作品的人都有类似的感觉吧?主人公的经历,暗合了都市里大多数人的心理——毕竟,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处于一个显赫的地位的人并不多,更多的人都在默默无闻地从事着普普通通的工作。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在一些普通人的身上依然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是难以为人所知。比如,作品的主人公,一个普通的低音提琴手,在音乐上却有独到的见解,他了解每一位古典音乐大师作品、特色,甚至不足。他认为“音乐是一个巨大的秘密,是一个充满玄妙的谜团。你对它知道得越多,明白得就越少”,“音乐是有人性的,它超然于政治和当代历史之上,它具有普遍的人性意义,它后于或超越于纯粹的昨日存在,超然于时间、历史、政治、贫富和生死之外……”这样的人,本应有一份更为体面的工作,可是他却选择了演奏低音提琴长达十八年。如果说最初的这份选择是出于对父母的“报复”,那么,在与低音提琴朝夕相处十八年后,“报复”的色彩已经大幅度地减弱,代之的是一种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一个能够将一份自己原本不喜欢且底层的工作长期做下去,并且试图改善这份工作在世人眼中地位的人,是值得尊重的。然而,也就仅限于此了。打破一个固有的规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原本更好的东西却消亡了,因为它与时代的列车背道而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句话揭示的是一个悲剧。我不禁想起不久前看过的倪匡的一部科幻小说《玩具》。在某个时代里,人成了机器人的玩具,就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人越来越依赖机器,依赖电脑,电脑功能强大,人类已不用像从前那样劳心费神学习什么,以至于在不知不觉间将一切拱手让给机器人,当机器人发起暴动的时候,人已经没有能力去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听任机器人的摆布。然而,在悲剧发生之前,没有人会去注意那些细微的、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就像在《玩具》的那个时代里,没有人认为背诵乘法口诀有多么重要,在《低音提琴》里也是如此,低音提琴奠定了整个乐队的基础,有了它,其余的乐器才得以立足其上,尽管每个人都明白这一点,然而却没有人肯承认,在座次上,演奏低音提琴的乐手永远坐在最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正如前面所说,时代列车在飞速向前,总有一些看似“不合时宜”的东西被远远地抛在了身后,哪怕它们在后面追着列车大声呐喊,也改变不了什么,列车将把一切辗于车轮之下。因此,当看到作品的最后,主人公想在当晚的演出上发出“低音提琴手的高喊”,我不禁一阵心酸。只有两种结局,要么,他真的发出了“高喊”,在现场造成了暂时的恐慌;要么,他没有发出任何声响,继续做一个怀才不遇的低音提琴手。可是,无论是哪种结局,似乎都不是他想要的。这部不足四万字的作品谈不上有多优秀,可能也无法引起人们太多深沉的思考,然而,相信读过它的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心底有一根弦被轻轻拔动,大概这就是作者想看到的效果了。

精彩短评 (总计71条)

  •     一个人撑起的起承转合的一台戏,了不起
  •     或者报复,戏弄,或者苟且
  •     经过胡子指点才发现了这本小书的魅力~
  •       一个安静的人写了本小小的书,《低音提琴》。把它当乐理知识读呢,有趣。把它当爱情小说读呢,牵强。把它当散文读呢,经典。
      
      一个中年男子的喃喃自语,边喝边絮叨。中年的百般不甘,千层犹豫,无可奈何。书中,低音提琴似乎成为一个婚姻的符号,还是延长音,而不是休止符。在男人企图沾花惹草的时候,屋子的一角,低音提琴无声地“注视着”,那种压力让男人无能。下雨的时候,男人把外套罩在提琴上,企图保持琴身的恒温,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埋怨,互相抚慰的心情。
      
      低音提琴手,一种看似艺术,其实是体力活的生存状态。低音提琴,一种非主流的,但缺了它就显得整个社会不那么丰富的音色。作为高雅,光鲜的整个乐团,它是一种烘托和铺垫,没人要求它丰富,但又不许它沉默,这就是低音提琴的命运。
      
      很多人活得跟低音提琴一样,在旋律之外,发出自己的声音,然后被主流淹没。
      
      
  •       去年看了電影《香水》,覺得故事非常離奇和精彩,後來就自然去了解原著作者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 Sǖskind)。《香水》是近20年都很暢銷的一部書,上海譯文印了幾次。去年上海譯文又印了聚斯金德的其他僅有的幾部著作 《鴿子》、《低音提琴》、《夏先生的故事》。
      
      我這段時間一直在專心看聚斯金德的書,這位成爲暢銷作家的德國青年寫的書就這幾本。昨天看完了《鴿子》,晚上又去圖書館找其他幾本書。聚斯金德的幾本書都放在德國文學欄那裏,旁邊還有格拉斯的書。還有几本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讀者》也在那裏,我剛剛看完了。昨天晚上借回來《低音提琴》,隻看了序,大致瞭解了書的大致內容。寫一個國家樂團的低音提琴演奏者的自述。這是一個劇本,是聚斯金德的處女作,曾一再上演。
      
      今天上午也是用半天時間看完了這本書。第一節課上的是中文系主任的《西方文論課》,我在課上只看了《低音提琴》前面20頁。因爲這個教授上的課比較好听。外加上我昏昏欲睡,正在補昨天晚上未作完結的夢。第二節課是《應用寫作課》,我坐在最後面,把《低音提琴》一口氣看完了。我在听一個人,一個漫不經心的人緩緩叙述自己的和低音提琴的事,對于女演員的感情,還有他對于音樂上的一些看法。我不是很懂音樂,但是我也深深感覺到低音提琴正如他講述的一樣,是演奏樂團最低級但是又是最重要的一種樂器,是一件很笨重的礙事的物品。拉低音提琴是一件力氣活,但他確實公務員。他熱愛音樂,他默默地女歌手女歌手萨拉熱愛。
      
      聚斯金德善于寫小人物,入木三分,這是他的處女作,也是他嶄露頭角的作品。
      
  •     精美的独幕剧
  •     從某種角度而言,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住過一個這樣的低音提琴演奏员
  •     最近正在低音声部活跃着 在练大提琴 没选择低音提琴是因为我的身量不足以驾驭 而在我决定进入这个声部之前 我是个拉二胡的 我对提琴 是有兴趣的
  •     吸引人的独幕剧,反映小人物的内心矛盾,聚斯金德的东西都有独幕剧的特点
  •     这个戏今年11月会在上海公演,有机会的话来看啊
  •     我被束缚在越来越狭窄的房间里。
  •       本书充斥的大量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
      而被提及最多的,就是瓦格纳。
      不过当然没有什么好话,主要都是挖苦和讽刺。比如说他作为音乐家业务水平很差,总谱里充斥着不成体统的东西,除了弹一手蹩脚的钢琴以外什么都不会等等。
      尤其是下面这段,简直让我笑背过气去。
      
      
      “假如我们是在一百年或一百五十年前就已经有了心理分析的话,那就好了!举个例子,假使真是那样的话,那我们现在就会少点瓦格纳的东西。这个人可是相当神经质的,比如说像《特里斯坦》这部由他完成的最伟大的作品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现在您想像一下,要是瓦格纳去找了心理医生会使何种结果?是的——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么就不会有特里斯坦!这绝对没错。
      
      此外他还打老婆,当然是打第一个妻子,不是第二个,第二个它绝对没打,可是第一个老婆他绝对打了,真不是什么好人!他会虚情假意那一套,魅力十足,但却叫人不舒服!我想,他自己也没法容忍自己,他那一脸的疙瘩完全是由于......恶心极了!可女人却都喜欢他,简直是成群结队的!这个男人能对女性竟有这么强烈的吸引力,真搞不懂......”
      
      
      
      可是我在想聚斯金德到底是喜欢瓦格纳还是讨厌瓦格纳呢。
      我得出的结论是:他喜欢瓦格纳。
      道理和尼采一样。越喜欢的人就越使劲批判。
      这里还要指出书中有一处注释错误。
      第37页注释2:译者认为《特里斯坦》是因为瓦格纳爱上指挥家冯·比洛之妻科西玛而写的。
      而实际上应该是是瓦格纳与商人奥托·韦森冬克的妻子玛蒂尔黛一段没有结果感情。
      话说他还真是爱勾引人家老婆啊...
      我也奇怪为什么他会对女人如此有吸引力呢?
      
  •     小琴大世界
  •       
      “我们这些低音提琴手就是虚无世界冥府入口处看门的Zerberus,或者正好相反,我们是西西弗斯,将肩头整个音乐感官的重负徒劳地推上滚下。”
      
      
      长及两米的巨大擦奏弦鸣乐器,接近人类听力极限低频率的振动,这一切决定了低音提琴手在乐团中衔接节奏和旋律的功用。你听小提琴潺潺如溪,大提琴沉缓如江,钢琴清透如风,鼓点雀跃如雨;你听不见低音提琴的声音,可是它就在那儿,没有它乐队什么也做不了。
      
      《低音提琴》是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处女独幕剧作——一个潦倒落魄的大提琴手处于一隅幽室,放唱片喝啤酒随口谈起他落魄的生涯和幻想的爱情。初看,这本书在谈论郁郁不得志的小人物的悲剧性生活:他言语中洋溢着对演奏手法局限、体型笨重的低音提琴的厌弃;对女高音萨拉无望的爱情;对乐队等级制度的批评。生之堕重无奈以及荒诞都随着他的陈述铺陈于前。低音提琴手对自己乐器的情感无疑是复杂的,一方面他咒骂、厌弃;另一方面他又在冬天的雪夜用自己的外衣温暖它,并不肯离弃低音提琴手的职位。主人公把不离弃低音提琴的原因轻描淡写地归结于温饱问题,然若细思,不难发现这是作者对即将被读者捕捉到的内涵的一层掩盖。
      
      低音提琴手真的有如此的厌弃低音提琴么?是的,他从一开始就说我为了反抗身为公务员的父亲学习音乐,又要与吹笛子的软弱的母亲划清界限因而选择了低音提琴,一切都是命定的错误,是看似无奈的选择。可在他冷调而戏谑的独白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低音提琴在乐队构成,弹奏技法上的认可。低音提琴手真的有如此爱女高音萨拉么?恐怕他爱的是与低音提琴对立的那份作为理想中的救赎的音色。
      
      《低音提琴》讽刺的,恐怕不仅仅是只会怨天尤人的小人物。“低音提琴手只是一个善意的愚者,他既离不开这把琴的诅咒,也没有理直气壮地承认他爱它不轻。”内心价值系统与外界感官的巨大差异引发冲突,到底自己是一隅幽室的无冕之王与外部世界轻描淡写的nobody?他对女高音萨拉的爱不如说是他试图在内心世界的价值与外部结构建立的一个纽带。然而爱情无果,纽带断裂亦或是无从建立。作者本人在评论的时候把大提琴手的职位与作家比拟。那么我们可以说,低音提琴,或者写作,作为死亡的象征,正与那种绝对虚无缥缈的东西进行着斗争,而音乐和生命同样地面临着沉沦于这种虚无缥缈境地的危险。
      
  •       和大多数热爱的徐伯伯的同学们一样,第一次接触他的作品也是“香水”,但邂逅的原因远没有那么浪漫,什么对怪诞文学的热爱,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这些都离我太远。只是因为我偶然选了德语当专业,偶然听老师介绍这本书,所以和徐伯伯有了这样的亲密接触。
      后来书也只读了个简介,因为都是德语,而我有一阵子居然痛恨起德语,想我也重读次高中,换个专业和学校得了,于是就把书转而介绍给了表姐,读完后她见到我就说我口味重。
      真正让我读的一字不落的德语书,还是徐老伯的“低音提琴”。语言班的老师推荐给我这本口语表达十足劲爆的书做为硕士论文的语料,我花了7.9欧买下了这样一本薄薄的小书,心里别提有多疼了,努力告诉自己不要兑换汇率,要想想这本书对我学习的重要性。
      但如果不是坐火车贯穿德国晚了点,我估计我也不会这么努力的去读一本写满一个小人物满腹牢骚的书。但让我吃惊的是,这本书居然带给我很多意想不到的感动,感觉主人公,那个略带神经质的艺术家离我的生活那么近。
      或许每个人都有主人公这样的遭遇,一起之下为了忤逆谁学了个什么东西,比如我学了德语。或者你学到某个水平,上也上不去,因为其本身的重要性就不具有什么升值性。下也下不来,因为你也学到这个份上了,现在放下再搞点别的,你未免也对这个社会也太有包容性了。
      最悲剧的是,你发现你生活中的一切都跟它拖不了关系。你找个女人约会,还老得惦记着远处用哀怨眼神注视着你的它。天冷了,你自己感冒也得想尽办法让它不被风吹雨打。日子久了,你觉得,你和它的感情就想是老夫老妻一般,还是那种最初闪婚,结果结婚多年后悔恨也来不及的那种。
      究竟有多少人是这样,最初偶然的选择了什么,给自己建了个围城,多年后即使你想走也走不出来,因为外面的世界固然精彩,却不再是那个你所能负荷的了的,就好比那高昂的低音提琴的价钱就另你唏嘘不已。或是你下定决心走到门口,却感受到你身后那热切的目光,正在召唤你回来。
      待的久了,你就觉得它变成了你生活里的第一爱人,亦是敌人,永垂不朽,可以细水长流大那种。不管你是大爱还是大恨,甚至有时想将它毁灭,甚至是有和它同归于尽的冲动,你总是知道你们今生只能这样相伴,美丽而悲伤无奈的结局就此诞生。
      合上这本书时,我又想起了无数次想放弃德语,永远不想和德语德国沾边的梦想,虽然周围的人早跟我说这想法愚蠢至极了。当初劝我学医的母亲,希望我学钢琴美术的父亲幸灾乐祸的保持着沉默。
      但如果没有偶然的对德语的选择,我今天也不可能因为德国火车晚点,坐在地上翻阅着这样一本小说。但如果当初我做了别的选择,是否徐伯伯的书还会映入我眼帘,让我只是单纯的感叹别人的偶然选择呢?
      
  •     挺喜欢富有个性的聚斯金德作品
  •     很期待明天的单人演出!!!
  •       此文仅代表当时的心态与生活,留字留念。——沦于黑暗
      
      Mr. BOB
      
      Mr. BOB的脸不可阻挡地在骤然衰老,
      可他的身体却细腻完整得像花骨朵。
      
      赤裸面对镜中的影像,
      他总忍不住浑身颤抖…
      
      双眼流露出的惊恐眼神,
      将他嘲弄,也将他出卖,
      一向冷酷残暴的陌生人Q
      也心生怜悯,退避三舍。
      
      哦,亲爱的Mr. BOB。
      
      他心里有个疑问:何时将灵魂遗落了?
      其实就在他的面前,就在他眼皮底下
      灵魂逐渐变得稀薄,逐渐变得透明,
      而他竟然毫无察觉。
      
      真该死!
      决定不同流合污的时候。
      命运也紧紧地扼住了它的喉舌。
      
      Mr. BOB慌乱地挥舞着双手拼命挣扎,
      在那个肮脏、冰冷、黑暗的真空角落里。
      
      指尖的指甲从里到外地被翻开,
      混杂着皮、肉和开始凝固的血迹。
      恍惚之间,撕裂般的痛感不再强烈,
      潮湿的、温暖的无形物质从周身的伤口缓缓流出,
      身体被轻轻的托着,包裹着,漂浮着,
      无休止的纠结。
      最后,四周的寂静令人不知所措。
      
      哦,与世无争的Mr. BOB。
      
      鲍勃先生喂养着住在里边的那位野兽朋友,
      用我光滑的大脑和粗糙得像菠萝般的心脏。
      
      是啊,关于那一些老调重弹原来都是真的......
  •     一个人的独角戏。但我不认为他最后真的会自毁前程。
  •     我看的时候对这书没太大感觉,看到lz引用忽然就很有感觉。呵。
  •     魔幻主义
  •     一个很失败的音乐家很棒的独白。
  •     神经质的墨迹男人。。。
  •     低音提琴--落日最长的留影。我的理解。关于一位压抑的低音提琴手声嘶力竭又无力的告白
  •     小人物也可以有闪光的想法。很典型的德国人,对音乐、诗歌、人、性、命运、秩序的深刻思考。有机会想去看舞台版。
  •     这货一定要去看原版!!!原版
  •     他会喊出那个名字吗
  •     捕捉一种漂浮于文字之上的感官体验,又借文字的力量把它拉回肉体之中。
  •     找个国内的话剧演员演,这是个好主意,
    不知道国内有没有人拍过这个话剧
  •     对世界深入的自语
  •     Der Kontrabaß 发疯的德国人
  •     你的每本书我都愿意读,希望有一天我能懂得你用原本的语言说的每一个字。【尼采:我将要把他(叔本华)写的所有东西都读完;他所说的每一个字我都要听。http://book.douban.com/review/3440188/】
  •     里面的很多很多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都非常好!!
  •     聚德斯金处女作。很赞!!
  •     2013-10-06完成。这部处女作是剧本?
  •     心理分析流,为啥介绍全放在父母上,都是弗氏信徒么……anyway,这段时间难得看笑的书。看完发现是独幕剧,同时聚斯金德是德国人,这就make sense了233333
  •        低音提琴这本书在中国图书网上看着便宜,就买了下来。买回后一看,原来是《香水》作者聚斯金德的成名作。薄薄的一本书,是出独角戏,全剧就是一个低音提琴手的叙述。除非知道聚斯金德,或者对古典音乐有兴趣,否则对于这样的书是不会有兴趣的。阅读时也需要一定的古典音乐知识,才会觉得好玩。
       这又是一个小人物的人生。他是国立乐团的乐手,表面上很是风光,但实际上却是牢骚满腹、酸楚自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乐团里低音提琴属于最低等级,连鼓手都比不上,从来没有独奏的机会,永远只是别人的背景音。在他的絮絮叨叨中,让我们知道了他的自傲,也体会到深藏其中的自卑。三十五岁了,却自觉一事无成,只是事业中的一个小角色,那种失落与失意,也确实让人心酸。舞台是最让人风光的地方,而自己却只能在别人的阴影下,自己的脸观众很难看得到,不像那些歌手,那些小提琴手,聚光灯永远只打在他们的身上。
       看完此书,我突然有些恶作剧地想,真实的乐团中,那些乐手会是怎么想的?是否也有如此多的不平衡,也有如此多的失意与失落?这倒真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整个乐团与指挥的矛盾,那是自有指挥以来就是常事了,而且很多地方都有提及,不算什么新鲜事。而乐手之间,明争暗斗也是不少。他们之间是否有等级之分?每一个露面较少的乐手是否会对那些在乐团中比较重要的乐手心怀嫉妒呢?他们是否也是满腹怨气,自叹自怜?特别是世界一流乐团的那些首席们,平时也是风光百倍,但是当演奏协奏曲时,面对着风光无限的独奏者,他们又是何种心态?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偶像式的独奏者,明显琴技不如已,演奏的经验也欠缺,只是时运关系,自己沦为配角,他们是否也会失落,顿生失意之感?倒真想找点这样的自传来看看,特别是那些乐团里的所谓二流人物,如低音提琴手这样人的自传,一定会很有趣。心态有些恶毒吧?
       回到失意上来。其实,在人生中,人人都是失意者,就看你怎么看。谁能终生得意?谁能时时顺意?除非上帝。得意者在成功之前,也是一个失意者,也如低音提琴手这样,满怀妒意地看着他前言的春风得意者;人在成功的顶峰,必然会是事业下坡的开始,人不可能永远站在聚光灯下,那么此时他会不失意?看着一个取代他的人重新赢得别人的喝彩,他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特别是曾经权力顶峰的人,如果交出了权力,那会是多么的失落啊。所以,没有失意也就不会有人生,人生就是由一串串失意构成。因此,还得让低音提琴手那样,喝喝酒,自艾自怨一番,该干嘛就干嘛去,生活还得继续。
  •     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       在音乐世界里的等级比现实还要难以突破吗?
      
      我喜欢这本小书,虽然文字不多,却将小人物的心理描写充分,让人总能在主人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一个一个的小人物组成了大世界,我想,主人公对低音提琴的爱恨交加,便是世界中美与丑,善与恶,黑与白并存的反射,也是我们生活着,悲喜着的一个缘由。
  •     诸多不满,又不舍离去。明天的新闻里不会有他的消息。
  •       这是在十年后真正读到了聚斯金德的处女座——舞台剧本《低音提琴》。十年前,我们连擦肩而过的眼缘都不曾有。如果不是因为另一个作家素素,我想我会从《香水》开始初识他,进而被吸引。不过结局都是殊途同归的,因为我迟早都会迷恋上他。
      
      99年我读初一,在邂逅初版《苏菲的世界》的书店购得素素的小说《假装是一次偶然》。现在想来真是早熟得很,而当时觉得什么都是顺理成章的,比方说小学毕业的时候读《珍妮姑娘》还有《红与黑》,家长见状吓得把我的书都藏起来。那本小说里素素并未谈及聚四金德(她译:徐四金),我却开始关注素素这个作家。几个月后的,在做剪报作业的时候,于晚报上读到素素的《一直下雨的星期天》,由此留下了对电影《诺丁山》和徐四金笔下的《低音大提琴》的神往。
      
      熟料这段渊源竟然在十年后才得以释然。若不是电影版《香水》风靡全球,我就不会惊讶于早在06年聚四金德的作品就被引进了。而那一年,我在水深火热地高考啊。
      
      我对处女作有着特别的偏爱,作者们在没有声名所累的状态下,创作的灵魂怕是最最饥渴的。《低音提琴》是如此精悍,一个不小心就已剧终,谢幕音乐响起,演员谢幕,观众离场。短小到没有encore。聚四金德是一个可怕的编剧,音乐史,历史,文化,社会学,情爱心理,诸多小节的自在跳跃恰似《魔鬼的颤音》萦绕在我的脑海不去。
      
      低音提琴手的低语和弓弦的游走充满戏谑和冷调。你以为他真的需要听众们的喝彩吗?他真的疯狂渴求女高音萨拉的回眸吗?还是说他一如可憎的伪君子熟练生活的两面派?低音提琴手只是一个善意的愚者,他既离不开这把琴的诅咒,也没有理直气壮地承认他爱它不轻。那我们只要在远处做优雅的听众就好,顺便入戏太深吧。书本里的明示暗示,对音乐家的调侃都颇为主观,却无失诙谐,即便缺乏乐理知识也能体会其妙处。尤其对于提琴手职业特征的描写,作为曾经学习了若干年小提琴的我,实在是勾起了历历往事,好不心酸好不痛快。
      
      好在,我来赴约了,只为你被湮没的低音提琴声。
      
      
      ——————————————————————————————
      附:素素《一直下雨的星期天》
      
       “我住在诺丁山。那幢蓝色大门的房子就是我的家……”
      
       伴随着休·格兰特的话外音,出现了伦敦的诺丁山小镇,熙来攘往的人群,狭窄的街巷,济济一堂的蔬果鲜花、摊挡,凌乱,温暖。
      
       银幕上是阳光明媚的英国故事,银幕下,不期然却想起法国《一直下雨的星期天》。所谓好日子,就是这样津津乐道生活的小细小节,小情小绪。
      
       《一直下雨的星期天》是菲利普德朗的作品,去年法国最畅销小说,说的是巴黎,一个小人物诸葛阿诺。
      
       说起来,诸葛阿诺这个人乏善可陈,没有宏大的志愿、没有亲密的朋友,仅有一次恋爱也像一场毛毛雨,去无踪来无影,不伤皮肉。他这一生做成的最伟大的一件事,就是选择、并且孤独地在巴黎生活。周末,他会去巴黎本地人才知道的好餐馆吃顿饭;有兴趣没兴趣,他都去排队买票,参观任何一个艺术品的展览;下班回家的路上,经过协和广场,他会掏出手机,听一边当日的天气预报,让不相干的路人觉得他是在给家人或朋友打电话。
      
       很傻的一个人,可难说不就是你和我?不就是我们这些浮沉在尘土和汽车废气里的城市人?没什么出息,没什么可以炫耀的资本,但每个人自己都有不足为外人道的生活乐趣。因为这一点乐趣、这一点孤独,而使岁月悠长。
      
       在欧洲,还有一个比诸葛阿诺更有名的小人物——德国徐四金笔下的《低音大提琴》。这部从头到尾只是一个人独白的独幕剧,初演于1981年,至今长演不衰。为了强调低音提琴手的卑微,剧作者故意不给他设置姓名。在交响乐队里永远不可能占据突出位置的低音提琴手完全不似诸葛阿诺心平气和,相反,他对现实的一切,有着强烈的不满,整场演出,就是不断地抱怨抱怨。
      
       从抱怨到享受,也许并不仅仅是德国人不同于法国人的原因。十多年来,世界并没有变得多美好,但人心似乎温和多了。
      
       也是没有办法吧!既然雨一直下个不停,只好笑笑天,笑笑地,笑笑自己再笑笑别人,算了。
      
      
      
       1999.11
      
      
  •     我觉得本子比剧好看。贺坪还是有点年轻,据说原版演得最成功的是一个六十多岁的奥地利老先生,那么老不知道咋演的。台词很美,心理描写很透彻有层次有逻辑,结尾的处理没上话版那么突然(我是说“别说话”之前的那个结尾),上话版看完云里雾里的。。。
  •     内心高傲,现实处境却不堪。
  •       这是一本认识自己的书。
      一个寂寞的中午去书店闲逛,无意间看见它,引起我注意的是作者,他写过《香水》。
      《香水》在很多年前买过,至今依旧躺在书桌前,一直都没有完全的读完过。
      这本书很薄,薄的让人有欲望一口气读完它。
      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4个小时,一个字一个字,从序言开始认真的看。
      《低音提琴》描写的是一位不得志的国家乐队低音提琴演奏员的内心世界。他的矛盾、叛逆、报复以及爱恨交加的情感,随着作者一口又一口的啤酒散发出来。“我有一位当的父和一位是音乐家母,从小得不到父母宠爱。父亲希望我子承父业个官员,母亲希望我当个术家。我反其道而行之,违背父命当了个乐手,又为了报复亲选择了乐器中最丑陋、最笨重、最不起眼的低音提。在十八年的演奏生涯中,我对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低音琴表现出一种爱交加的复杂情感,同时对乐队里的女歌手萨拉也倾注了想爱又不敢爱的痛苦矛的暗恋之情…… ”
      他的一切情绪都是如此真实的存在于我的身上。做为读者除了共鸣,更是一种恐惧,一种反省。
      低音提琴这种乐器由于其笨重的体积和演奏方式的局限而不为人们所喜爱。甚至连演奏者本身也对它持一种轻视的态度。而我又何尝不是自身这样那样的缺点而时不时的讨厌自己,厌恶生活,渴望所谓的自由。
      到头来还是就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下去,缺点依旧存在,丝毫没有改正的迹象;埋怨依旧像唱歌般的挂在嘴角,每日更换不同的调调。
      合上书的一瞬间,沉沉的睡去,睁开双眼,已是新的一天,转身看见枕边的《低音提琴》,想起书里那个悲情小人物,起身上厕所,我被作者灌了一夜的啤酒。
      我是小人物,但我不要悲情。
      
  •     早知道就站在书店蹭读了,不值得掏钱
  •        之前一直以为低音提琴是小提琴中的一个类别,殊不知它并不是小提琴家族的成员,不论是从持琴方式还是把位都和小提琴相异。从独幕式的叙述中了解到这可是个笨重的怪家伙,演绎它简直就是项体力活。
       虽然习得几日小提琴,可对于西洋乐器的理解也只是浮于表面,一直记得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不静不碰琴,因而每每练琴时都把房门关紧,平心静气一会才开始。本书主人公时而吼叫,时而在房间里激动地踱来踱去,让我很难理解作为一名提琴演奏者为何是这般模样。愤怒是属于摇滚的,聚斯金德深刻地让读者体会到这位乐手的矛盾。这位鄙视摇滚的乐手失衡的内心。如低音提琴一般强横的外表下虚弱的灵魂(需控制在恒温下)。
       也许在我们很多人看来他过得不错,低音提琴也算是个公务员。想起某天和一位朋友的闲聊,谈到公务员这样一个群体。朋友充满了不屑,感叹如今大学生的胸无大志,以考取公务员为荣。要知道公务员可不是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这样的挤破门槛争得一职,也只是国家的工具,做做琐碎小事的人罢了。
  •     剧场演出 唯一的完美也是遗憾,就是无法复制,我有幸在去年的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上看了这部剧,一位中戏的研究生的毕业演出,很精彩,很动容,一个乐团的结构,正像整个社会的模式!一直眼含热泪呵呵,楼主说的好,发现自己,尊重自己!
  •     鱒魚式的"低調人生"。
  •     还蛮有意思的
  •     独幕话剧,聚斯金德处女作,因此戏他崭露头角,之后的《香水》使他声名远播。他自己说,这是一出描写一个人在他窄小的房间里生存的戏,创作过程中他一直想到自己。但我不是太喜欢这戏。
  •     我关注一下。具体是什么情况?是德国的话剧团来上海演吗?还是咱们本土的话剧院团?我google一下相关的消息。估计到时去不了上海。不过还是关注这个信息。或许某个家伙会弄个视频什么的,这样在网上就能看了。另外,谢谢楼上能通知我这个信息。真的谢谢。
  •       好像聚斯金德的书都有很重的孤独感
      或许他对世界的看法就是如此的
      一本书里只有1个人物就罢了
      还要全篇都是那个房间
      只有孤独空想和回忆
      (快赶上等待戈多了~~)
      世界就是像是这样
      放眼尽是孤单人
  •     一个人渣的自白。。。
  •     心理分析的无用之处诚如书中所说,提出的问题远比解决的多。然而,有时候“人”这个东西就只存在于心理分析中。
  •     我的理解:人的精神力如果比较脆弱,就只能靠自贬的庸碌来延续存在。但说不定这些涣散的能量也可以在某一瞬聚焦,成为《低音提琴》中所描述的样子。
  •     聚斯金德的早期作品
  •     蛮有趣的独幕剧
  •     处女作,和“处理作”有一拼!
  •     了解聚斯金德的必读之作
  •     闷骚
  •       还是没能按捺住好奇心,把聚福金德的处女作《低音提琴》买了下来。
      《低音提琴》是一个剧本,薄薄的六十页纸,不到四万字,但是却只有一个角色,堪称“一个人的独角戏”。
      作品描写的是一位郁郁不得志的国家乐队低音提琴演奏员的内心生活,全篇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不,不能说是叙述,几乎可以说是“发牢骚”。
      我对音乐这一领域了解得并不多,具体到“国家乐队”的组成,更是知之甚少,至于低音提琴,更是从未听说过——可是这并不影响我去阅读这部作品。
      通篇读下来,我对故事的主人公产生了一种说不清楚的情感,我仿佛可以在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许很多读过这部作品的人都有类似的感觉吧?主人公的经历,暗合了都市里大多数人的心理——毕竟,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处于一个显赫的地位的人并不多,更多的人都在默默无闻地从事着普普通通的工作。
      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在一些普通人的身上依然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是难以为人所知。比如,作品的主人公,一个普通的低音提琴手,在音乐上却有独到的见解,他了解每一位古典音乐大师作品、特色,甚至不足。他认为“音乐是一个巨大的秘密,是一个充满玄妙的谜团。你对它知道得越多,明白得就越少”,“音乐是有人性的,它超然于政治和当代历史之上,它具有普遍的人性意义,它后于或超越于纯粹的昨日存在,超然于时间、历史、政治、贫富和生死之外……”
      这样的人,本应有一份更为体面的工作,可是他却选择了演奏低音提琴长达十八年。如果说最初的这份选择是出于对父母的“报复”,那么,在与低音提琴朝夕相处十八年后,“报复”的色彩已经大幅度地减弱,代之的是一种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
      一个能够将一份自己原本不喜欢且底层的工作长期做下去,并且试图改善这份工作在世人眼中地位的人,是值得尊重的。
      然而,也就仅限于此了。打破一个固有的规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原本更好的东西却消亡了,因为它与时代的列车背道而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句话揭示的是一个悲剧。
      我不禁想起不久前看过的倪匡的一部科幻小说《玩具》。在某个时代里,人成了机器人的玩具,就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人越来越依赖机器,依赖电脑,电脑功能强大,人类已不用像从前那样劳心费神学习什么,以至于在不知不觉间将一切拱手让给机器人,当机器人发起暴动的时候,人已经没有能力去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听任机器人的摆布。
      然而,在悲剧发生之前,没有人会去注意那些细微的、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就像在《玩具》的那个时代里,没有人认为背诵乘法口诀有多么重要,在《低音提琴》里也是如此,低音提琴奠定了整个乐队的基础,有了它,其余的乐器才得以立足其上,尽管每个人都明白这一点,然而却没有人肯承认,在座次上,演奏低音提琴的乐手永远坐在最不为人知的角落里。
      正如前面所说,时代列车在飞速向前,总有一些看似“不合时宜”的东西被远远地抛在了身后,哪怕它们在后面追着列车大声呐喊,也改变不了什么,列车将把一切辗于车轮之下。
      因此,当看到作品的最后,主人公想在当晚的演出上发出“低音提琴手的高喊”,我不禁一阵心酸。只有两种结局,要么,他真的发出了“高喊”,在现场造成了暂时的恐慌;要么,他没有发出任何声响,继续做一个怀才不遇的低音提琴手。可是,无论是哪种结局,似乎都不是他想要的。
      这部不足四万字的作品谈不上有多优秀,可能也无法引起人们太多深沉的思考,然而,相信读过它的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心底有一根弦被轻轻拔动,大概这就是作者想看到的效果了。
  •     屌丝的内心独白,哈哈挺有意思的独幕剧本,可以一口气看完的一本书
  •     心比天高,最后还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     赞!
  •       这是一个独幕话剧的剧本。不长。大概九十多页。这个独幕话剧剧本里只有一个角色,一个德国国家乐团里的低音提琴手。
      
      用什么来形容这个剧本给我留下的感受呢?我想,一般情况下,我们要赞美一个人,总是要说他的优点和好事迹。而当一个作家要赞美一个人的时候,尤其是要在作品里让这个要赞美的人自己表现的时候,也通常会把他和好的事情、好的细节、好的场景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在《低音提琴》里,作者让他要赞美的人从头到尾发牢骚。不过,这牢骚是以各种话题和各种分量不同的情绪发出来的,可不像我们看到这两个字时想到的那么简单和无聊。
      
      他的牢骚发完了,没让读者——我猜也不会让观众——感觉到他的美好,却悄悄的偷走了我的同情。
      
      这个剧本让我意识到自己,更尊重自己,因为我也是一个象低音提琴手那样的普通人。
      
      题外话,三万字台词的一个剧本,全都让一个演员说,真是不可思议。有机会我一定要临场看看这个话剧。哪怕听不懂一个字。其实国内可以翻拍这个话剧。既可以让一个演员凭自己的真功夫走红,又可以让中国的普通观众看到一出精彩的精悍的话剧。
  •     震撼于里面大量的音乐领域的东西~
  •     读过的第一篇独幕剧
  •     像低音提琴一样的小人物
  •     一个人的呓语,逃不出的生活,穿燕尾服的囚徒
  •     心理描写的孤独感
  •     这庞大而又寂寞的我啊,谁来演奏它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