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之死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SH10019-3050
作者:毕希纳

作者简介

毕希纳是革命民主主义者。《丹东之死》表达了他对革命的见解。剧本以法国大革命期间雅各宾党人和吉伦特党人之间的争斗为背景,写丹东反对雅各宾党人用激进的专政方法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最终被革命法庭判处死刑;而罗伯斯庇尔虽在道德上是正直的,但执行恐怖政策也不能解决社会问题,最后只能陷于孤立。说明丹东的失败,在于他反对暴力革命;罗伯斯庇尔的灭亡则因为未能解决“面包问题”。

内容概要

乔治·毕希纳(1813~1837)
德国剧作家。1813年10月17日生于达姆施塔特附近的戈德劳一医生家庭,1837年2月19日卒于苏黎世。
1831~1833年在施特拉斯堡攻读医学,参加当地民主运动,接触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834年在达姆施塔特和吉森建立秘密革 命组织“人权协会”,秘密发行政治小册子《黑森信使》,被称为《共产党宣言》之前19世纪最革命的文献。该文采用阶级分析和统计学方法,指出黑森不存在工业无产阶级,农民是革命主力,提出“给茅屋以和平,给王宫以战争”的口号。由于有人告密被通缉。1835年被迫逃往施特拉斯堡,后转往瑞士,任苏黎世大学讲师。
主要剧作有描写法国大革命的《丹东之死》、讽刺喜剧《莱翁采和莱娜》、悲剧《沃伊采克》和中篇小说《棱茨》,另有革命传单《黑森快报》。
除了戏剧创作外,毕希纳还有一些戏剧美学方面的论述。
毕希纳被称为德国现代戏剧的创始人、现实主义戏剧的先驱。虽然他的作品不多,但在德国戏剧史上却占据有重要地位。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毕希纳文学奖”是德国最著名的文学奖项。该奖项设立于1923年,起初用于表彰有杰出贡献的作家、艺术家、演员和歌唱家。自1951年起转变为纯文学奖项,由位于达姆斯塔特的德国语言与文学学院负责这一奖项的评选和颁发。“毕希纳奖”的评奖标准是“该奖项颁发给用德语写作并表现突出的作家和诗人,获奖者本人要对现今德语文学界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该奖项现在的奖金为4万欧元。


 丹东之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1835年7月28日,毕希纳在给父母的信中这样写道:Der dramatische Dichter ist in meinen Augen nichts, als ein Geschichtsschreiber, steht aber ueber Letzterem dadruch, dass er uns die Geschichte zum zweiten Mal erschafft und uns gleich unmittelbar, statt eine trockne Erzaehlung zu geben, in das Leben einer Zeit hinein versetzt, uns statt Charakteristiken Charaktere, und statt Beschreibungen Gestalten gibt. Seine hoechste Aufgabe ist, der Geschichte, wie sie sich wirklich begeben, so nahe als moeglich zu kommen.“在我眼中,剧作家无异于史家,但是他比史家高明之处在于,他为我们再次创作了历史;他摒弃了枯燥的叙述,把我们直接带入另一历史时空中;剧作展现给我们以人物的性格而非对特点的叙述,鲜明的形象而非冗长的描述。剧作家的最高任务就是,尽可能的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     “贵族的呼吸声就是革命濒死的喘息”人民如是说。对愤怒的人民来说,愤怒就是革命的全部理由,因为这一愤怒源自一个不可以反驳的体验。什么是人民?“那些没有吃饱饭,衣服上有洞的人,为我欢呼”世间的罪恶可以否认,但痛苦不可以否认。我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你的同情也只是你的同情。你没有我的痛苦之如我没有你的同情。过着奢侈日子的贵族老爷怎么能够体会得到人民的痛苦?最不坏的贵族也只不过拥有对痛苦的同情。痛苦不需要理由,因为痛苦不需要证实,痛苦就是革命的内在品质。这就是罗伯斯比尔的逻辑。玛丽昂床上的呻吟声却是丹东濒死的喘息,因为丹东知道:玛丽昂的“败坏”同样是因为这个痛苦。当道德伟岸的人民对玛丽昂表示愤怒的时候,他们理解她的痛苦么?原来痛苦是不可理解的。据说丹东曾经是个穷人,想必是吃过苦的人,而此时痛苦这一无比高贵的品质,却在青楼里叫床。当丹东的革命信念在他身下卖弄风骚时,丹东的心已经死了。“国王陛下奢华的快乐又是你等平庸之辈能够理解的么?”丹东绝望了,但还不敢说出这样的话。
  •     上初中的时候,读历史课本,觉得法国大革命这一章最为骇人,觉得整天不是在忙着杀敌人,就是在忙着自相残杀。仿佛眼见头颅一颗颗滚到在地。那时候,我只是个十来岁的小萝莉,又害怕,又好奇。心想他们杀了美丽的玛丽皇后已经够不可思议的了,怎么连自己的革命同志也下得了手。但是教材上又说得含含糊糊,闪烁其词。我只好认为——虽然这段历史跳不过去,但是大概是太血腥恐怖了,有不适合小朋友的内容,所以被人教出版社的叔叔阿姨们好心删除了吧。我是先读过《丹东与妓女》,再读了《丹东之死》的。这个阅读顺序——按照大多数网友的意见,似乎是不大合适的。也许是因为刘小枫先生的《丹东与妓女》,把一个好端端的文学文本,放在思想与哲学的视域下进行观照,读者若先读了《丹东与妓女》,难免受刘先生影响(何况他一面在文中说毕希纳是思想侦探,一面自己也像侦探似的剖析文本,层层递进,推理过程丝丝入口),一些观念先入为主。回头过来,再看《丹东之死》,脑子里老是回荡着刘先生“魑魅魍魉的虚无”之类的话语,欣赏文学文本的快感,也就不那么纯粹了。但是不管怎么说,没有了刘先生这篇《丹东与妓女》作为对《丹东之死》的一种阐释,要进入后者,或许会是一件更加费力的事情。我又回到我小时候的那个疑惑上去了——为什么大家都是一起干革命的同志,却落到自相残杀的境地?为什么我们的历史课本对这一节含糊其辞(当然了,我们从小到大读的课本,含糊其辞的地方多了去)?那时候我隐隐约约感觉到——革命同志自相残杀这种情节,这和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旨是不相符的。难怪历史课本要一笔带过呢。关于丹东和罗伯斯庇尔——这两个人最后的下场都是断头。但是《丹东之死》和《丹东与妓女》强调的是他们在另一个层面上的殊途同归:他们都希望依靠革命来使得人类有一个崭新的生存状态——有一副健硕的躯体,这样才能像后来的马尔库塞所倡导的那样去“性爱的自由享乐”。只是丹东和妓女玛丽昂提倡尊重个体的自由,重在享乐;而罗伯斯庇尔提倡把道德与恐怖的力量强加到“敌人”的身体上,来弥补“公民”的身体受到的疼痛和伤害。两人方向南辕北辙,但是走后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刘先生在《丹东与妓女》的结尾部分忽然写得神乎其神,从丹东,到罗伯斯庇尔,到考证这桩思想悬案的毕希纳三人是如何意识到了虚无这件事进而看破红尘,一心求死,让人云里雾里。但是不管怎么说,丹东和罗伯斯庇尔这两个立场相对,目的一致的革命同志,最后却都被革命给“革了命”。他们建立了一套新的国家机器,这机器一开动起来,他们也跑不了。这个残酷的事实,实在让人不寒而栗。我们从小到大,一直都在重复接受一套军事化的行为术语:“为了XXX的事业,革命”,“为了XXX,我们要去战斗”,“为了XXX,我们要斗争到底”等等。一来,谁都不怀疑革命、战斗、斗争之类行为的负面性,二来,这些术语提倡大家去行动,是否可以实现那个理想中的预期结果,“到底”都是什么样的“底”,却无从说起。看起来,“革命”的目的——公民拥有一副健硕的躯体去享受自然的欢乐,仿佛是海市蜃楼。革命行为本身,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永远解不开的结。罗伯斯庇尔采取恐怖政策,意在消灭“敌人”补偿身体遭受痛苦和损害的“人民”,或者说“公民”,由此踏上“自由”的道路。“人民”,或者“公民”的集体意志,就是法律,人民不需要法律。人民的公意就是法律。刘先生在文中没有详细分析为什么人民的公意代替法律之后,竟然带来了恐怖专政的恶果。到底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不敢去细想的问题,害怕触碰到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为我构建的价值观的底线。不管怎么说,人民公意担任法律的角色,带来的后果,如毕希纳在《丹东之死》中说道的那样:“自由的铜像还没有筑好,炉火烧得正旺,我们谁都可能把手指烫焦的”。也就是说,以人民公意的名义,实施恐怖专政,最终不但不能达到革命的初衷,反而还会把自己都陷进去——谁都可能把手指烫焦的。于是丹东因为对这种人民公意的质疑,而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处死。于是罗伯斯庇尔,把战友送上断头台几个月后也难逃宿命,那个曾经把他的无数政敌推向死路的国家机器,如今也照样将他绞杀。当然以丹东和妓女为代表的提倡个人自由,享乐适性价值观,走到极端也是一副恐怖的场景。如果在个人的自由不受任何约束这个前提下,那么今时今日如药家鑫这样的“激情杀人”也可以得以开脱。而人民公意在这个案子的解决上,倒是起到了关键的积极作用。当然,也有赖于网络这样一个汇聚人民公意的新媒介。恐怖的专政总是让人联想到“极权”这样的词。极度的极端的权力、不受限制的权力会导致什么样的恶果呢?也许不仅仅是革命陷入循环怪圈吧。从个体的人来说,极权导致人类的自相残杀,被“革命”给“革了命”。从作为整体的人来说,我想应该是人类身体的毁灭吧。按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老二伊凡的说法,无辜的人不应该为有罪的人的罪恶备受折磨,如果事实真是如此,那么要么就是上帝本来就邪恶,要么就是上帝不存在。被极权毁灭掉的身体,也因此无处可去了。本来,人的生命该是上帝创造的美好的造物,来到人间享受真善美的,可是现在,这个信念的根基坍塌掉了。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本觉得自己应该是自然界的精华,高一等的造物,事实上和其他的自然存在也没什么不同。难怪丹东觉得死在断头台也无所谓,大不了只是痛一点。难怪精力充沛,风华正茂的毕希纳也觉得了无生趣,革命也不想干了——反正革命干来干去没准还会革掉自己的命,革掉自己的命不要紧啊,想想人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归宿,更添一层绝望。既然如此,死了算了。所谓的伤寒,来得刚刚好。可是,各位,我们还得活下去呢。离革命远一点,也就不会想那么多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这哥们写的真牛逼,死的早了点。
  •     无法相信毕希纳彼时二十二岁。文字特别有张力,台词精彩的让人浑身打颤。
  •     言辞优美、激烈,但未读出很深的体会,还需细读、再度。另外,需弥补一些西方常识才能阅读得更顺利。
  •     毕希纳22岁时创作的剧本,天才之作!
  •     二十四岁就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天才酱!
  •     多好的剧本
  •     【共和国的武器是恐怖,共和国的力量是德行——德行,因为没有它恐怖就会带来毁灭;恐怖,因为没有它德行是软弱无力的。】可德行是很难力行的,恐怖却是简单易学,一旦尝到甜头就很难戒掉了
  •     很精彩,不过毕希纳毕竟不是莎士比亚。。。丹东被塑造地太超脱了,罗伯斯庇尔则略呆板,罗是独裁者,是希特勒,斯大林,毛爷爷的原型,是政治家,而手握极权的政治家是不会那么呆板的。。。对普通市民的塑造是真正的亮点,无论是所谓人民还是历史都是婊子。。。拍拍手,讲得好
  •     被所谓自由所谓民主所谓独裁所谓道德蒙得昏昏然之际,着实为剧末一句“国王陛下万岁!”彻底震撼到了。丹东从被抓前至死一切情节黯然失色,所有铺垫都只为了那句共和国的名义
  •     哲学盲表示没有看懂,某些政客的嘴脸真是似曾相识。
  •     毕希纳绝对是个天才
  •     年轻人的文辞真是华丽,但是对历史的理解还是稍微有点浅薄
  •     看完毕希纳的丹东之死,每个评论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评价历史,比如评价丹东,在我看来这个玩妓女的家伙毫无可怜之处,妓女的逻辑是别人靠手干活,为何我不能靠13工作呢?非要说他崇尚自由,贬低罗伯斯庇尔,作为雅各宾派,砍了艾贝尔和丹东两个极端反而走到黑了,不懂阶级理论的就是可悲。
  •     因为沉重的肉身找来读的
  •     人生下来即为痛苦,而人活着却不是为了痛苦。
  •     莎士比亚是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天才,可张可驰挥洒自如,然而直到看毕西纳,我才知道,原来人的天才可以这样无法节制的外溢,根本停不下来!新男神!!
  •     每个人都只能代表他自己,己所欲者,勿施于人。
  •     只有强硕有力的人才是命运选中的工具。
  •     只想问咋就死那么早呢
  •     跟93年上的丹东不一样
  •     当年读的时候只是为了研究东东兰兰和萝卜那点不得不说的故事。
  •     读过刘小枫老师的评论,更觉得这是用生命写就的剧本
  •     丹东之死。“革命文学”,语言间的鉄一般的气氛记忆犹新,但是情节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     前面那个译者序还是神马的真是又红又专啊。。真是怀疑翻译的读懂没。。
  •     作者死于二十四岁
  •     丹东说罗伯斯庇尔是道貌岸然的 他何尝不是
  •     傅惟慈先生的译笔极精彩,非常有意思的短剧。想想作者死的时候比我还年轻,更觉得其精妙教人汗颜。“政权形式应该象一件透明的衣裳,熨帖可体地穿在人民身上。血管的一起 一落,肌肉的一张一弛,筋脉的起伏涌缩都应该从衣服上显现出来。肢体可以是 美的,也可以是丑的,它有权利保持自己的原样,我们却无权利任凭自己的好恶 给它剪裁一件袍子。”
  •     集权主义的根芽已经深埋在启蒙的种子里
  •     在飞机上读完的,只能说还不错吧
  •     单行本。极好
  •     伦理,道德,真是让人不得安宁啊!
  •     非常好看,寓意也好!
  •     《丹东之死》,一剧就可奠定毕希纳的地位,可叹天才早夭。
  •     借沃伊采克的劲儿顺势读了 不能更赞
  •     “出于恐惧他们也要把他杀死的。”
  •     一口气看完了,说实话还是感觉不生在那样的文化那样的环境下很难体会文中的描绘,就算带入天朝相似的年代背景也不行
  •     好,一种丹东论。而罗伯斯庇尔那种充满道德义愤得想杀人的心情也不是没有过,好,值得自我批判一番。
  •     毕希纳构建的有关社会、政治、道德、精神的台词灿若串珠,异彩纷呈。“你们先用道德来论证你们的上帝,然后再用上帝来论证道德,你们想用道德来做些什么呢?”裴恩相对主义的观点十分有意思。不过幕次的安排略嫌繁复,然而对于一个23岁的青年五周不到完成的这样一部剧,算是欲加之罪了。
  •     天才
  •     今年最佳阅读体验了吧。。“世界是一团混乱。虚无是即将分娩的世界之神。”
  •     法兰西共和国
  •     刘小枫对毕希纳颇为赞赏,确实在历史解读方面来说,作者分析得还是十分深入,很大程度以文学的方式还原了法国大革命的部分史料,但在剧本创作来说,学者范儿还是有点重,传声筒形式有点强,但毕希纳还是颇具文采,文字风格上有点仿效莎翁的味道。
  •     的确妙语连珠,读着觉得毕希纳的早逝不无原因,这样一个悲观的人实在很难想象会开心到老,一声叹息。
  •     啊,好看但不懂。
  •     性格表现得比较鲜明。篇幅短了点
  •     翻译的很不错.
  •     虚无攫住了冰冷的身子。
  •     波澜壮阔,非常精彩,写这部剧时作者才22岁!
  •     丹东,哦,罗伯斯庇尔他要疯了!
  •     丹东最后还是和罗伯斯庇尔对质了,这是不可言说的疯狂,也是一代人和毕希纳凝固的声音。其他人的痛苦是无奈的,丹东的结局是沉默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