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兵团(上下)

出版日期:2015-9-1
ISBN:9787510048664
作者:朱维毅
页数:1085页

作者简介

《生命中的兵团》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由非兵团亲历者完成的有关兵团历史的长篇纪实文学。分为上下两卷,共有300多张图片,120多万字。书中附赠作者自制的推介光盘。
作者用近两年的时间采访黑龙江兵团历史的亲历者,在身份上涵盖各种人员层次,并查阅和收集了大量历史文献和档案,在口述和文史两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作者以客观审视的态度,把对人性的解读作为落笔重点,讲述了那一代知识青年在北大荒的种种生活经历。他们来到北大荒,到建设北大荒,把热血的青春留在了黑土地,离开后对北大荒也抱有深切的怀念。

书籍目录

上 卷
引 言
历史走到“六一八”
第一章
将士三千赴边陲
“三军”老将
从“三八线”到黑龙江
军中“学生兵”
第二章
专列指向北大荒
“我们只要出身好的!”
走向边疆和未来
扒车奇缘
美术之梦
从越南到兵团的“志愿军”
第三章
不打不成交
该出手时就出手
小架天天有,大架三六九
以城分阵营,拳脚论高低
善不为官,慈不掌兵
第四章
北疆布阵
老兵出马
统帅现役部队之梦
“北方乙种师”的使命
中美对话与兵团同行
第五章
不穿军服的士兵
我们是值班连
兵发二抚路
二流兵力守一线
第六章
江上出击
渔船斗炮艇
冲进珍宝岛的硝烟
八岔岛上的枪声
第七章
军人的新使命
不消除派性怎么打仗?
兵团的当家人
新战场上的新挑战
众说纷纭话兵团
第八章
“小六九”的成人礼
“简直就像从幼儿园跑出来的”
想说爱你不容易
“小上海”之恋
“老油条”的纯真年代
幸运的成才者
第九章
“老三届”质量
淘气兵
理想与现实之间
有兵团这碗酒垫底
有情有为大老张
“老上海”告御状
第十章
少帅建三江
军人就是要拿强敌开刀
在抚远荒原摆它一个师
务实的“王大吹”
擦边球和自选动作
留痕于历史和人心
下 卷
第十一章
黑土地的脊梁
“英雄解甲永不放下枪”
万道涓溪汇铁流
没有血缘的亲人
好连长
第十二章
知青官
女儿当自强
我的连队我的兵
从兵团开始的长跑
第十三章
艺术的星空
宣传队里的武林人
濮存昕:兵团给我承受力
笑面人生一姜昆
从美院附中进“兵团美院”
小画家的心路
白毛女宣传队
第十四章
左右之间
有一种包袱叫“出身”
“黑龙会参谋长”
父女两代人的北大荒
逝去的美丽
兵团蒙难记
两代人的选择
自投落网的“黑后台”
第十五章
名誉与情欲
“这根弦我们绷得很紧”
记忆中的阴影
枪声的警示
倾听历史的回音
第十六章
青春的墓碑
她们永远与大江相守
火光就是命令!
难忘“11•7”
第十七章
潮落
条条道路通城市
换个地方再姓“农”
举国围观的“黄刘之争”
第十八章
找回岁月
体制内外
生活困境的进出
最后的掏粪工
边疆的知青校长
留在心中的故乡
我们这一代
后 记
生命中的兵团

内容概要

朱维毅,德国工学博士。1952年10月出生,北京“老三届”初中生,“文革”期间曾两次从城市赴山西榆次插队,前后历时6年。1975年在农村被推荐上大学,以工农兵学员身份进入工科学习,毕业后分配山西太原工作,1980年考取硕士研究生重返北京,1983年毕业后在北京以工程师身份从事科研工作,1988年赴联邦德国留学,4年后在柏林工大获博士学位,其后用十年时间完成了“工—商—文”的职业三级跳,逐步将自身的主业回归到自幼喜爱的文学创作,曾发表过《留学德意志》、《寻访“二战”德国兵》、《德意志的另一行泪》等长篇纪实文学作品。


 生命中的兵团(上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生命中的兵团》作为迄今为止第一部由非兵团亲历者完成的有关兵团历史的长篇纪实文学。以史诗笔法,全面展现屯垦戍边中兵团历程,深度揭示风云际会下荒友命运。作者用近两年的时间采访黑龙江兵团历史的亲历者,在身份上涵盖各种人员层次,并查阅和收集了大量历史文献和档案,在口述和文史两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作者以客观审视的态度,把对人性的解读作为落笔重点,讲述了那一代知识青年在北大荒的种种生活经历。他们来到北大荒,到建设北大荒,把热血的青春留在了黑土地,离开后对北大荒也抱有深切的怀念。在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画卷里,有着这样一群战天斗地、屯垦戌边的战士群雕塑像。他们那青春似火的热忱,生猛鲜活的身影,绽放青涩的笑脸,从未暗淡过的眼神,在祖国东北开发的进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名字,他们的身影,他们的精神,应永远留在共和国发展的壮美历程中!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在人类不断科学认识自然规律的进程中,在近乎原始蛮荒的中国东北屯垦戌边,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广大军垦战士,在为共和国开垦荒原,建起农牧林鱼基地,开垦大片农场,巩固边疆国防的同时,客观的困难,人为的因素,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认识、身体及生活等诸方面,无疑也是一场凤凰涅磐式的蜕变!观念认识的升华!通过《生命中的兵团》再次回顾走过的艰难历程,仍然是感慨万千!论述起理性情感,依然还是那么神采飞扬!艰苦的兵团生活,赋予了战士们爱国爱民、吃苦耐劳的个性;对那块土地、对那段军垦生活,依然充满着深厚的情感,并进一步体现了战士苦乐情感!战士宝贵品质的再现,更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也是值得我们回忆、宣传并歌颂的根本和唯一。在庆祝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之际,《生命中兵团》虽然不是写反对法西斯的光辉业绩,但是写的是反对法西斯胜利的部队建设家乡的事情,其中的精神大同小异。历史不可以磨灭,我们国家先辈们的努力奋斗有了东北的大粮仓,为后来的祖国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缅怀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和不幸,而是为了记住历史的真相和教训,引以为戒。英雄事迹不会磨灭,生命中永远有兵团。
  •     和一个朋友交流的时候说道:这本书的书评真的很难写!她说是因为我们没有亲历过这段历史。我觉得难以动笔的原因并不是没用亲历,而是因为这段历史实在太过庞杂,这好几十万人的十多年的岁月,实在是不知道从哪里总结,看起来切入点好像很多,但实则每个切入点都不足以展现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一段历史,一定是人的历史,十年上山下乡,在整个人类长河的历史上不过最短暂的一瞬,不过弹指一挥间,然而对于知青们来说,这十年时间是改变一生命运的时间。在黑龙江兵团工作的那一群人,和其他的知青又有着全然不同的体验。首先,去兵团有着类军人的身份,在那个唯出身成份论的年代,尤其是在刚取得几场战争胜利的时代大背景下,能当兵是一种无上的光荣。于是知识青年们头破血流也要去支边支农。在面对黑龙江兵团这一段历史的时候,作者要写的,要面对的绝不是知青这一个团体,还有现役军人,原退伍军人。这样一个复杂的团队,发生的故事精彩而又刻骨。怎么去的?首先要问愿意去吗?现役军人好很少有人是愿意去的,都是有着在原单位不得不离开的理由。退役军人原本就在那里,在定义任何一段历史下任何人的行为都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大环境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毫无疑问,虽然在当时黑龙江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可当时的中国大地,又有哪里的日子是舒服好过的呢?至少在黑龙江,在那个黑土地肥的流油的地方,吃饱饭还是没有问题的。知青们呢?从书中看起来,大家都是自愿奔赴兵团的,有写血书的,有爬火车的,有瞒着家里一定要去的。除了当时的人有着一种大的格局,考虑事情都是从国家社会的角度出发以外,当时的城市,也确实容纳不下这么多的人一起就业,而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也的确需要首先建立一个稳固的后方,养活那不断增长的人口。怎么过的?苦啊!读起来我觉得是真的苦啊,那不尽的蚊虫,那寒冷的天气,那汹涌的水啊,还有时刻可能出现在身边的豺狼野兽。现役军人面对的问题是不知道怎么管理农业,一群习惯舞刀弄枪的人来干专业的管理,外行管理内行,闹了不少笑话,以至于到今天都备受争议。知青们面对的问题就是从大城市到一无所有的农村要面临的挑战,所有的一切都要从0开始。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还有高强度劳作的折磨。男女同工同酬,以及那个年代对于优秀对于先进的扭曲宣传,这一切造成了知青价值观于现在看起来的不会保护自己,从而造成了很多不必要伤亡。反思那段历史的时候我们知道了,盲目强调人的牺牲精神,这是错的,可在当时的时代大环境下又如何才能避免呢?当然,兵团生活也并不都是艰辛,还有许多光辉灿烂的时候,比如白毛女的舞蹈,比如那些精彩的绘画,还比如,知青给军团带来的知识和见识。李小璐演过的那部电影《天浴》,讲的就是女知青在上山下乡过程中受到迫害的故事,无例外,在男男女女多了,男人手上又掌握了不少资源的时候,性的交易和迫害就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了。想来也是心酸,虽然兵团对这种事情的处罚不可谓不严厉,可是,伤害一旦造成,就是一辈子的事情啊!怎么离开?有关系的先走,来的时候群情激昂,走的时候各显神通。不公平的第一步从拼爹开始,谁的爹有权势,谁就是首先走的人。没有关系的,就用各种方式走,留下的总是少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选择,总是要走的,总是要离开的。回城之后的人生,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无奈。这里边有濮存昕、姜昆这样的全国知名文娱工作者,有正处级干部李海利,也有最后的掏粪工人,有下岗职工。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成就进行简单归因,因为无论哪个时代,精英总是少数人,能站在金字塔顶端的都只有少数的那几个人而已。也许,那些经历过上山下乡岁月的人在完成了所有的学业之后,能有着更加精彩更加美好的人生。可历史,毕竟不容假设啊!没有一种不幸可以与失去时间相比,知识青年损失了十年,根据官方的说法,那十年,也是中国经济曲折发展的十年。文革的那十年,造成了许多的断代,贻误了许多发展时机。隔靴搔痒的说的这席话,是别人经历的人生,说说这本书写作的手法,没有任何激动的说教,没有任何大义凛然的立场,平铺直述,单纯描写每个人经历的人生,而评价,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也许我们终生都无法理解那段历史下那些人的想法和价值观,当理性回归,仔细反思那段历史,让历史不再重演,这也许就是我们能做的最大的最有价值的事情。
  •     讲述兵团故事,触摸兵团人灵魂“走进兵团,走进北大荒,让我更多的体会到的是一种人性的力量。”与到“广阔天地炼红心”去不同,德国工学博士朱维毅“着眼于大历史”,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立场”、“独特的方法”、“独特的比较”、“独特的目标”对兵团进行“历史性挖掘”,通过历史亲历者的倾诉和回忆,使我们深刻的感受到兵团的辉煌与不朽,兵团的精神与风骨。透过他们,我们看到了兵团人的奋斗轨迹。透过朱维毅的《生命中的兵团》,我们看到了兵团及兵团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一切历史亲历者的生命都终将消失,但他们留下的资料,却会让历史保持鲜活,并起到启迪后人行为、帮助他们创造新历史的作用。”一如朱维毅在《生命中的兵团》中所言,记录历史,古已有之。关于兵团,关于知青,更是书著累累,其中不少还冠以了“中国”二字。但是,翻开一看,不是对某一地区下乡知青群体的记载,就是以不充分的资料来概括全国的知青。与这些“精锐之作”不同,《生命中的兵团》并不刻意的记录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史上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从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入手,以小角度、小切口、小人物为主线,再现兵团历史上的波澜壮阔。 “从平凡处着手,写不凡历史。”翻开《生命中的兵团》,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创业史,还是一部战天斗地的奋斗史,更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奉献史。尽管“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兵团都不再是一个军人的概念,而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小社会’”,但“在共同的使命之下,身穿一样军装的他们,带着不同的军旅阅历,沿着不同的道路,抱着不同的期待走了兵团这个新天地”。从上至师团级领导、下至未成年就奔赴边疆的知青,到将生命永远留在黑土地上的牺牲者,所有人的青春、热血和他们的故事共同融入新中国的建设史中。 用历史照亮现实,兵团精神是超越具体事件、具体人物的一种升华、提纯。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形式和挑战,兵团书写着不同的辉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兵团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兵团的战略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生命中的兵团》中,朱维毅刻意的避开了在知青文学中普遍存在着的作者本身历史观过于鲜明的问题,对兵团历史采取了既非歌颂,亦非声讨,既非“青春无悔”,亦非“蹉跎岁月”的客观审视态度,而是站在一般历史观和价值观之外,把兵团发展历史上这一颗颗闪亮的珍珠(从连队干部到兵团领导,从知青到现役干部,从老北大荒人到这些人的后代)串连到一起,一个有血有肉、可触可碰、可感可知的兵团,一个浸染着一代代兵团人汗水的兵团,真实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10月9日中国国门时报第六版http://www.cqn.com.cn/news/zggmsb/diliu/1082671.html原创稿件,谢绝任何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号等以任何形式转载,若转载或商用请致函致电商洽索取原创及润色后的完整版。但是,欢迎转发和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新浪微博,欢迎互粉:http://weibo.com/1391089223/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我说封面怎么这么熟,原来是尤劲东老师的,我就记得我看到过。http://www.namoc.org/zsjs/zlzx/201304/t20130418_224480.htm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