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年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年
ISBN:9787020021239
作者:【法】雨果
页数:450页页

书籍目录

第一部 在海上
第二部 在巴黎
第三部 在旺代


 九三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九三年,是怎样的一年呢?这一年,保王党与共和党争夺为国家的领导权继续着恶战,旺代爆发叛乱,罗伯斯庇尔、马拉、丹东在酒馆中争论不休,整个欧洲对大革命下的法国虎视眈眈,法国的保王党对巴黎虎视眈眈。这一年,克莱摩尔号军舰沉没了,郭文走上了断头台。之前一直排斥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作品,无论是《红与黑》还是《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都看得一知半解。无感于复杂的历史背景、林立的党派、分不清楚的各种信条。然而《九三年》不一样。或许,因为它来自雨果。《九三年》的魅力在于,它一点点进入你的心,在每一个章节用最微小的细节堆砌起动人的美好。保王党或共和党、白军或蓝军,他们都在追求着一种信仰。保王党说:拯救法国、拯救王上、拯救上帝,共和党说:自由、平等、博爱。他们都有一种自认为是真理的信念,他们为着自己的信念去战斗。我更愿意相信,于实质上,他们都是人,善良的人。第一次被打动是在克莱摩尔号军舰沉没之时。舰长说:“把百合花旗钉在主桅杆上面,我们要最后一次看见日出了。”以一艘残破的船对抗九艘军舰,以九门大炮对抗三百八十门大炮,他们要拼尽最后一点战斗力,打完所有的炮弹。他们是保王党人,他们信仰上帝,比热说:“他们的秘密让四十万以上的人们知道,可是这四十万以上的人们用宗教的热诚来保守这些秘密。”他们站在历史的另一面,他们亦是英雄。雨果说:“在我们身上造成黑夜的,也可能留下一些星星给我们。在革命之上存在着真理和正义,正如暴风雨上仍然有布满繁星的天空一样。”朗特纳克重回城堡站在郭文的眼前说:“他又回来了”,那一刻,所有积蓄的感动变成焰火喷薄而出,仿佛照亮了黑夜,仿佛抬头望见了漫天繁星。朗特纳克独自走进大火中的图书室,共和军们为之肃穆,那一刻,一切都安静下来,止不住的热泪盈眶。到现在也没有想明白,朗特纳克为什么会回去?曾经的他因为一个村落的人接纳共和党而屠杀整个村庄,他是狼,他可以为了目标而不择手段。那么这一次,为什么为了救城堡里的三个孩子,明明已经逃出城堡的他自愿回到共和军的手上?法国、国王、上帝、信仰……曾经为之付出了那么多心血的信念不及三个孩子的性命吗?于是相信,魔鬼身上也有上帝,总有一些东西是不会泯灭的。郭文与西穆尔登,像极了索福克勒斯笔下安提戈涅与克瑞翁的冲突。同样的悲剧,从古希腊到今天,千百年过去,人们依旧为之争执不休。善与善,依旧进行着无休止的斗争。作为一个指挥官,我承认,郭文不适合他的职务。他说,我不跟女人战斗,哪怕她们是狂热的修女;我不跟老人战斗,哪怕他们凭借自己的年龄更能蛊惑群众加入保王党的队伍;我不用一千五百人跟一人战斗,我不跟受了伤在地上爬行的人战斗,哪怕他们被放走之后成为了敌军的领袖。西穆尔登下令处死自己心爱的学生,因为他违反法律放走朗特纳克。在郭文上断头台的那一刻,他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还是那个古老的问题,法律与正义,孰轻孰重?克瑞翁处死安提戈涅,因为她违反自己制定的城邦法;西穆尔登处死郭文,因为他违反战争法。克瑞翁与西穆尔登,他们相信法律即正义,他们用天秤去衡量得失祸福。安提戈涅与郭文,他们相信,比天秤更高一级的,还有七弦琴。他们相信和谐,他们相信自然法。记得第一次参加冯头的读书会,读的就是《安提戈涅》。为什么自然法比城邦法具有更高的地位?因为自然法具有更广阔的普适性。之前一直不明白自然法究竟是什么,总觉得,它不是存在的实体,是人所构建出来的空虚概念。冯头说,自然法是良心。雨果说,逻辑只是理智,感情往往是良心;前者是从人类本身来的,后者是从天上来的。所以,灵魂坠地的那一瞬,上帝把良心赋予了每一个人。郭文没有错,西穆尔登亦没有错。郭文迷失在云层里了,西穆尔登迷失在计算里了。郭文拥有抽象的理想,他希望他的共和国把人带到蔚蓝的天空里。然而,如果没有西穆尔登的理智,没有西穆尔登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观念,没有必须执行的法律,郭文的共和国只可能是理想层面的乌托邦。郭文的共和国里,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拖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展开双翼,需要有郭文的理念,亦需要西穆尔登和马拉、罗伯斯庇尔和丹东。需要有信念伦理,亦需要有责任伦理。
  •        用法国大革命作为背景来叙述故事是雨果常用的伎俩,有时候这样的伎俩会给我一种暗示,这位响享誉世界文坛的巨匠可能有着一颗成为政治家的野心。这种暗示时常指引我在他的文字中寻求这样的一个事实:维克多。雨果他是一个胆小的革命者,一个空想的保守派,对于现存的,他迫切地想去改变,对于革命者,他是轻视而又害怕,对于自己,他无疑是自恋的。这样的一个分裂的个性在他的小说{九三年}中,以郭文这样的一个形象表现出来。我曾经以为郭文是作者自身的一个写照,但在有过写同人文的经验后,我对于心理性别之外的世界有了新的认识,考虑事物也多了一个角度:郭文于雨果,也许就如那个年轻的男子于王尔德。他们是清新的,年轻的,甚至是有着一种诱惑人的刚脱离母体的稚嫩,从而显得圣洁。这种圣洁让异性恋的王尔德陷入了对于年轻男子的迷恋,激荡了他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让他的后半生只能探险不能安定。而同样的一种圣洁,在雨果的笔下以死亡做了最后的洗礼:没有比自己选择的死亡更为高贵的结局配得上雨果假想中的恋爱的相方。   我已经不记得雨果是怎样去描述郭文的头发,轮廓,也不想去翻书找这些。我是一个懒惰的写手,只愿意按照自己意念中的形象去叙述事物,我是一个不负责的说书人,尤其在传递一个要让人和我有同感的故事时,我宁愿把牺牲某些真实的东西,而着墨去渲染那些情感的共鸣点。我只记得,郭文有一双好看的手,好看的原因是什么,我也不清楚。雨果说这双手白皙,修长,指甲修剪得很干净,一直微微地向上翘着就好像他那双稍稍像上翘着的迷离的睫毛;雨果说这双手从来不会弄脏,就算是在打仗的时候;雨果说这双手总是摆在身体的某个地方,如他的主人一样安静;雨果说这像是一双女人的手。    曾看过某本书上这样描写希特勒:他如此爱惜自己的手指,他以他那细长而又白净的手指为傲,所以他总花时间用心地修理他们。这个德国人让世界变成战场,而雨果笔下同样爱惜手指的郭文是一个年轻勇敢的指挥官,在战场上他冲锋在前,对于士兵他又是相当爱惜。这个角色有着强烈地女性的特征,让人不得不去宠爱他。这个角色原本是一个杀人的工具,可是却让觉得高贵而美丽。这种美丽决不同于半个世纪后黑泽明的暴力美学,这种美丽没有色彩没有音响,也没有动作,它是一种个性上的美丽,它的出现显得它的拥有者是一个矛盾体,一个带有些许格调的错误。    他出生在旧式的家庭,受过传统的教育,这让他显得温和而有教养。他在一种环境下长大,没有人去鼓励他去改变自己的信念,还有他单一的价值观。他代表着城堡的势力,却在城堡以外的天地找到了自己的同盟军。保守力量禁锢住他的生活范围却没有囚禁住他思想,当他成为革命的一员时,他从来不是准备去做一名士兵,他只是在争取,争取他认为对的东西,不论取得这个东西会用谁的血做为代价。当阻碍进程是他的长辈时,这种信念也不曾动摇,当他用自己的性命去换取这位长辈的生命时,这个信念也没有动摇,他只坚持他认为对的东西,他所忠于的也许不是任何一种价值观,而只是他自己。这种近乎孩子般的坚持让人觉得怜惜,也注定这个故事要用他的死作为结局。   这个人物让人无法不爱上他,就算不用法国大革命作为背景,也一定会有很多为之倾倒;而他的死会让更多的人为他倾倒,而不是为他悲痛。这是一种更为恐怖的力量,它在传递一个信息:我会让你们都爱上我,但我不会爱上你们中的一个。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作者所爱的,他不能安排他爱上别人。   在法国大革命中,那种一切旧的都要除去,一切对传统的维护都要灭绝的革命精神让人失去理智和情感,甚至连空气都弥漫着摧毁一切的味道,这是一种没有硝烟的战争,让人恐怖而窒息,而郭文出现,是一种符号,他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方式,他以他的姿势在表达:革命是一种手段而仅仅是一个手段;他代表了一种关怀,代表了比革命更早出现的法国思想启蒙中对人性的关怀。没有比统一思想更为恐怖的干涉个人自由的方式,也没有比用自己的性命去换取他从的性命更为高尚的行为。一个年轻的进步的生命换取了一个迟暮的保守的生命,雨果要表达可能不只是对于法国大革命中某些东西的不満,他是一个死后进入圣贤祠的人,他懂得他要表达一种理念不需要去诋毁另一种观点,他所想做的只是在法国革命的硝烟上托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有点不成熟,有点偏执而神经质,这个东西认同自己,并为自己认同的去奋斗,这个东西叫作――个体价值观。
  •     又到了7月14日,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日子。1789年的今天,欧洲历史以狂暴的面目出现:巴黎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革命爆发。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随后,整个法国仿佛坐上了过山翻滚车,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拿破仑在一个个政权的更迭中相继粉墨登场,暗杀,谋杀,死刑,宣判,断头台……人性中的狂妄、愚蠢和粗暴淋漓尽致地展示。以追求人权为目标的革命变成了践踏人权的大舞台。多年后,在雨果的《九三年》,狄更斯的《双城记》中都有精湛的描写。贵族,平民,奴隶,人性的善 、恶,爱情、爱国加上革命的大背景,扣人心弦,无与伦比。他在书中这样定义那个年代:这是最美好的时光也是最难熬的日子这是充满智慧的年龄也是极其愚笨的年龄这是拥有信念的时代也是背信弃义的时代这是光辉灿烂的季节也是黑暗泥泞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绝望的冬日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正在走向天堂我们正在走向另一条路......伏尔泰在1734年发表他的《哲学通信》,是法国启蒙时代的开端。1778年5月30日在巴黎逝世。在他去世后的11后,他的“人生来平等,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思想的种子才终于在法国土地上开花。当然,还有许多伟大的作家:狄德罗、阿朗贝尔、卢梭、孟德斯鸠等等,构成了启蒙时代的中坚力量。我在涵芬楼看到了伏尔泰的《风俗论-论民族风俗与民族精神》。洋洋洒洒三大卷,自忖没有勇气读完,所以一直没有买。(以后谁要是给我送生日礼物,可以考虑买来送我:))对比法国的革命进程,思想启蒙-革命-民主、自由。中国还有多么漫长的路要走?很多人将五四运动等同于启蒙革命。我却认为启蒙革命还根本没有来临。中国还没有出现一位伏尔泰,平等和自由的理想还远未深入人心。在高考应试教育下,人们大多成了唯唯诺诺的考试奴隶,从小被训练成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看看电视中,大学生或路人对着镜头的语言,是那样贫瘠和失语?侥幸上了大学后,进入公司的白领们又成了老板和金钱的奴隶,每天被榨干脑力,筋疲力尽回家后也就看看电视剧和虚假的歌舞升平的晚会,月底看看存折上的钱。想想什么时候买房子,买车,孩子升学的问题。有谁会来关心社会进步?当声讨腐败和不公时,每个人似乎都会慷慨激昂地声讨一番,可是有几个人为了这个目标而切实地努力?对比国外的发展,人们会看到所有的问题,恨不得中国一蹴而就地实现所有的理想。却没有看到其他国家的人们付出怎样的痛苦和努力才能实现。小资们、白领们会以观赏法国电影,听法国音乐,喝法国葡萄酒,喷法国香水,穿法国时装,去法国旅游为骄傲。France代表浪漫、优雅,有品质,有格调。可是在它里面的骨子里蕴涵的平等和尊重人权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懂得?2005年7月14日伦敦雾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自由,平等,博愛”是建築在血與肉之上的。
  •     读完巴黎圣母院后觉得不过如此,但是看完九三年后觉得真的是名副其实啊。结局太……
  •     颇为曲折,历史感亦强,很值得一读哇。
  •     有了背景知识和好的译文,看起来舒服多了。简单的故事,简单的道理,让人震惊的结局!
  •     tabloid式铺陈写法,一定要再读一遍。
  •     国王的正义,革命的正义,共和国的正义,三个人背着三种正义互相厮杀,血流成河。
  •     敌人在边境!敌人在旺代!
  •     100425
  •     结尾那种挣扎,加一星。
  •     曾经非常非常的喜欢
  •     很早前读的,记得当时很感动~~~
  •     春分
  •     很致命
  •     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目的大革命,是因为什么而走上了歧途?人类文明的进化是否必须由革命来推动?法律是否终于无法和人道相容?这些问题值得反复思考……
  •     雨果的矛盾在于他赞成革命却不能全盘接纳革命,具体来说,是革命的恐怖政治与人道主义的矛盾。他把自己的这种内心矛盾放大为这部小说,郭文代表雨果,西穆尔登代表九三年。是九三年砍了雨果的头,恐怕任何伟大的革命都要砍雨果的头,雨果的伟大就在这了。
  •     印象最深的就是侯爵开嘴炮和老师说:“我要逮捕你。”侯爵答:“我允许。”
  •     心心念念终于看完《九三年》,却发现这不是另一个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悲剧么,原来俩个国家走的路都如此相似,只是中国晚了300年。书中人道主义最终战胜了革命主义,文明进步的表现不就在此吗!
  •     在书柜里翻到是九六年出版的书,书已发黄有味。
  •     七星
  •     大学时因为《阳光碎片》讲到法国大革命而看了这本书,非常喜欢,有很多很有哲理的深思。
  •     三个人都让人感动,战争是人类最愚蠢的发明
  •     读得是外文版,许多地方模糊带过。
  •     看见死对头做了好事就去自杀,雨果就喜欢这样的桥段~
  •     到底是写诗出身,把景物描绘得诗韵盎然,也不愧为写戏出道的,把人物对话描写得一股话剧腔扑面而来,形式上非常漂亮,至于故事本身,则相当诡异,既非以人物推动情节,也非用情节引导人物,因为前者刻画地太单薄,后者设计地太牵强,而是把人物和情节都拘束在思想统领之下。但问题在于,此作的中心思想又模棱两可,真是令人费解。所谓“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雨果对旺岱战争及整个法国大革命的观感貌似可以对比孟子对汤武革命的辩护,顺天应人何以血流漂杵?因此,故事的结局其实是以象征主义手法来调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     初中便开始看雨果等大师的作品,虽然刚开始很难进入其中去体会有些东西,但只要耐下性子,慢慢地你会感受到其中的魅力。经典永不为过。
  •     西方文化写小paper 所以又读了一遍 果然小时候是看不真切的 /觉得雨果是双鱼座
  •     我喜欢把九三年和双城记一起读,都是人性里面很深的世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这两部小说带给我很多思考,有些至今还是那么痛苦不清。
  •     感动到无以复加,热泪盈眶
  •     人类的历史,在苦难中前行。
  •     二十四年前我被《悲惨世界》感动,如今《九三年》更是。 “比天秤更高一级的还有七弦琴。”
  •     呵~不是很特别的故事,常见的人性论的主题。我不明地喜欢它。
  •     郑永慧
  •     我所不能理解的是,代表现在和未来的人走进了绝境,为什么代表过去的人却走向了自由,还是说……“过去”就是离开了,永远不会随着时代往前,也不会真正得到自由。
  •     绝对正确的革命上面还有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     大时代的选择无非就是去与留 其背后是人性和历史的搏斗 很雨果
  •     个戏与群戏。 内讧外斗。每段高涨的革命都有着类似的偏执与狂热。最感人的不是什么为国捐躯精忠报国。而是个人在叛乱绝望漩涡中的痛苦、挣扎、徘徊,还有坚守。小说里的历史比教科书上的历史要来的真实的多。
  •     所谓杰作,能使其它自作聪明的同类自惭形秽
  •     在巴黎的地铁,Tuilerie公园,卢森堡公园和花神咖啡馆看完了雨果的《九三年》(雨果废话好多)。结尾超精彩,革命的意义,人性还有对待死亡的态度。郭万说不断前进,如果上帝要人后退,就会让人后脑勺上长眼睛。社会是前进了,可是人心,那种高贵不低头的血液似乎在那个革命年代都流光了。
  •     雨果一贯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像一个高斯滤镜,让模糊的更模糊,清晰的更清晰。善恶的边缘如同山峦,不同理念则如湖泊,既不流动也不相交。本文胜在简短精悍,结尾来不及抛出答案,只余雷霆似的提问还在宇宙间回响。
  •     人性的光辉..!
  •     人道主义万岁
  •     我的法兰西文学英雄中雨果排名第一,雨果的作品里九三年排名第一
  •     死的东西活了,活着的人死了
  •     雨果真是文采斐然啊,高潮迭起的结尾也是他一贯的风格。革命,象征着未来,但也有它残酷的一面。
  •     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小说,主要讲述那场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其中涉及到的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殊死斗争,也描写了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如何对待封建主义,如何形成一种新的东西来切合时代的发展。同时,阶级的争斗也蔓延在家族中。郭文家族的争夺,体现了阶级的斗争。而最后郭文释放老郭文则体现出一种人性的光辉;然而,结局是悲惨的,罗伯斯比尔最后按照法律处死了郭文,而他也自杀身亡,令人唏嘘不已!
  •     罗伯斯庇尔、马拉和丹东那段好精彩。文盲看书方面,话说我的三观其实比较朗德纳克,你是英勇的,但是你犯了错,所以你会得到勋章和死刑。像郭文那样太圣母,让我觉得西姆尔登好悲剧。
  •     革命究竟该是一种思想还是一种行为?郭万:我想到的是未来。
  •     那时的情怀
  •     雨果的唯一喜欢的书
  •     剧透 沉重 被建议重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