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的社会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7-3
ISBN:9787801058317
作者:[美] 埃里希·弗罗姆
页数:329页

作者简介

《健全的社会》是《逃避自由》一书的续篇。在《健全的社会》中,作者力图表明,20世纪民主制度下的生活在许多方面形成了对自由的又一次逃避,对这次逃避的分析,是围绕着异化概念进行的,它构成了《健全的社会》的主要部分。
  从另一个方面说,《健全的社会》不仅是《逃避自由》的继续,在某种程度上,它还是《为自己的人》,又译《自私的人》、《人人为已》等的继续,因为就与《健全的社会》主要论题的关系而言,两书都探讨了具体的心理机制。在《健全的社会》中,作者努力更加系统地发展作者在此称之为人道主义的心理分析学的基本概念。很自然的,早些时候阐述的老观点不能略去,但也只能简要地概述,而把更多的篇幅留给在近几年里观察和思考的结果。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三次印刷附言第一章 我们的精神是健全的吗?第二章 社会可能患病吗?----社会正常状态的病理分析第三章 人类的状况----人本主义心理分析的关键问题  第一节 人类的状况  第二节 存在于人类生存条件之中的需要及其矛盾第四章 精神健康与社会第五章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  第一节 社会性格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结构和人的性格第六章 其他诊断  第一节 19世纪的诊断  第二节 20世纪的诊断第七章 各种诊治方案  第一节 极权主义的偶像崇拜  第二节 超级资本主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第八章 通向精神健全之路  第一节 一般的方法  第二节 经济的转型  第三节 政治的转型  第四节 文化的转型第九章 归纳----结论附:1991年伦敦增订版导言  (一)弗罗姆小传  (二)的观点  (三)对弗罗姆观点的评论  (四)弗罗姆的著作在当代的意义

编辑推荐

  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主要不是由于生理的原因,而是在于深刻内在的心理因素。他将这种存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儿童期被压抑的性意识,并由此创立了"无意识性本能学说",认为神经症的发作就是性意识的长期压抑最后总爆发的结果。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最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本系列丛书共18种,精心选取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荷妮和弗罗姆的经典之作,分别从性欲、社会、生活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对人的状态心理,大至精神病串,小至日常笔误、舌误等过失进行了深入的精神分析。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讨这些著作,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我所有。《健全的社会》是其一册。

内容概要

埃里希·弗罗姆,1900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曾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研究所和社会研究所工作,并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1933年赴美讲学,开设私人诊所。1974年移居瑞士,继续从事研究和著述。1980年卒于瑞士洛迦。
  弗罗姆是精神分析学家,又是哲学家,是当代西方精

图书封面


 健全的社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是一本大学时的教科书,闲来翻看。病理只适用于个人?在一种文化中的“逆流”而感到的孤独,焦虑,在另一种文化中,可以重新叫做价值。人类是忍耐力最强的动物。奴隶或帝王;战士或和平天使;偷盗或见义勇为;杀人或医生;几乎任何一种气候,任何一种环境...社会不健全?自杀率、杀人率与发达程度的正相关?有麻醉剂存在?如果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这些麻醉剂停用4周,回到自食其力的原点,数以亿计的人会崩溃?
  •     而目前的现实社会中,生产是目的,消费是目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比人更是目的,而人几乎沦落为仅仅是达成目的的手段。平凡人也能感受到这一点,只不过通俗些:钱值钱,人不值钱。另外,弗洛姆指出了一个虽然很多人模糊意识到但却不敢确认的事实: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是整个社会而不是精神病人有问题。所谓精神病,是人不能适应这个社会,但这并不能说明是人有问题还是社会有问题,两种皆有可能。而从弗洛姆时代的欧美国家来看,在很多方面,其实是社会有问题,那就是人的异化,人被当成手段,而没有被当成活生生的人。这个从所谓的管理之父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首倡的“科学管理”理念中就可见一斑。当然,弗洛姆的理论也有很多问题。首先,他提出的解决方案实际上过于幼稚以致于无法解决问题。其次,他对人的看法、对人性的理解实际上过于宗教化,不够全面。对于第二点,我想说的是,全面的人应当这样来看:1.人有物质性(工具性);2.人有动物性(本能、欲望——求生(例如避免饥饿和寒冷)、性欲);3.人有人性(贪婪、安适、追求生存得更好一些,但非常短视,可以称之为短期性贪婪);4.人有理性(寻求最大化利益——好点说是智慧,坏点说就是长期性眼光下的贪婪(类似Goldman Sachs总裁Gus Levy的那句:we are greedy, because we ar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ut we are long term greedy..));5.人有神性(追求超越自我、超越小我、追求永恒的价值,也可以说是无限长期性眼光下的贪婪)。然而,弗洛姆只看到4-5,却不承认人也有1-3,我想,这也许是由他受自身宗教的影响导致的。不过瑕不掩瑜,弗洛姆是非常有意义的,毕竟直到21世纪的现在,社会的主流仍然是人服从于生产、人服从于消费,而不是生产和消费服务于人。对于这样的社会,需要弗洛姆这样的来告诉他们“应该”是什么。人有1-3,也有4-5,但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在于人有4-5,而不是1-3,仅仅有1-3的,只是动物,而不是人。————声明:以上所有文字于2008年11月10日首发豆瓣,欢迎转载,但应注明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作者本人保留一切权利。
  •     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读书笔记第一章:我们的精神是健全的吗?精神病人认为我们是疯子,战争的每五方都以为自己是正义的人。这就是目前社会中所存在的病理。本书就是要讨论之。另外,有证据表明,物质丰富的西方国家作色,这是否意味着富有引起厌烦感呢?第二章:社会可能患病吗?健全的社会是满足人类需求的社会,如果不能满足,就违背了人类发展和精神健全的需要,人将反抗——人和社会将冲突。那么接下来考虑:导致人和社会冲突的人性是什么?它的需求是什么?社会在人类进化中所直到的作用是什么?冲突的后果是什么?那么下面就要从人幼年时期开始探讨了。第三章:人类的状况:本意是为了从人类的状况角度探讨人性。先总括一下:人类脱离大自然,生理上的满足已不能使人感到幸福,必须寻求精神上性感上的满足,尽管这很困难。但人已经无法回到过去的状态。下面讨论儿童时期父爱与母爱的一部分没有看懂。接下来作者认为人迫切地不惜一切代价地付出只为得到一种“哪怕是虚无的“身份感”,之后就需要某种人生“方向”来为之献身以让自己有意义,这就需要人的理性了。第四章:精神健全与社会   本章探讨精神健全与社会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即社会对精神健康的影响。通过探讨,作者认为社会即能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也能阻碍人的健康发展。精神健康的特征是有能力去爱和创造,从与部族和土地的乱伦关系中解脱出来,基于自我体验的身份感,成为自己的主宰,理解自身内部和外部的现实性,发展出人的客观性和理性。要解答社会对人的精神健康的具体影响,就即要弄清社会与人性间的关系,即社会对人性的促进和阻碍两方面的影响,又考虑人性以及源于人性的需求。而要探讨这两方面,就需要从社会的具体发展过程来探讨了,下面就是。第五章: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本章先,人在社会中被“异化”了,然后探讨“异化”与精神健康是否有联系。第一节:先确定一个定义和其特征。社会性格,是同一文化中大多数人所具有的性格结构的核心。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经济条件对其社会性格有影响。第二节:(具体开始探讨)资本主义的结构和人的性格:17、18世纪的资本主义:传统的保守的非竞争的,竞争是不道德的。19世纪的资本主义:经济领域万千丛林法则,囤积剥削崇拜权威攻击性个人主义。20世纪的斗资本主义:协作取代竞争,匿名的权威(公众舆论和市场)取代了公开的权威。总来概括这些时期的人性就是如下。适应和附和的需要取代了个人的意识,众看同样的报纸,收听同样的广播,看同样的电影,人类之间没有区别,成了机器人的附属品,人为金钱服务,一切都可以用金钱衡量,人不再感受到真实的自己,找不到了自己,没有了独立的思考,与其他人没有区别。人们被金钱和权力所征服,屈从于它们,成了它们的奴隶。接下来出现一个新概念:异化,就是一种认识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人把自己一个陌生人。可以说,他疏远了与自己的关系。他并不感到他是自身世界的中心,是其行为的发出者——而是他的行为及其结果已经成为他的评价,必须俯首听命,甚至顶礼膜拜。然后列举证据证明工作、民主都被异化……这些异化,影响了人们的精神健康。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要么融入群体与别人保持一致以获得安全,要么犯罪。他们没有信心,听不见良知的呼唤,充满疑惑,躁动不安,很想得到一个领导者解决问题……那么异化与精神疾病是否有联系?第六章:其他诊断在本章作者列举了好多19世纪和20世纪的社会学家哲学家等人对现代西方文化病症的看法。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以爱因斯坦《为什么走向社会主义》文章里的一段话作为本章结尾,或许暗含某种观点。第七章:各种诊断方案其实我觉得,本章标题用“各种诊‘治’方案”会比较好,因为重在治理的方案,即根据诊断结果开出的治理药方。讨论了历史上对于病态社会的一些诊治方案,极权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重点讨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指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基本相同:解放人,使人钟爱统治,剥削,使人从经济一辆的支配下解放出来,重新成为社会生活的最高目标,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创造一种新的统一。第八章:通向精神健全之路第九章:归纳,结论本章是一种总结,但并没有给出明确的人类发展道路。面对成为机器人的危险,人类要建立公有的社会制度,而且要通过不是暴力的变革,使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都进行变革。当然,人的生存永远都会为各种矛盾困扰,人必须解决矛盾,才能生存得更好。只有人们有足够的理性、善意和对健全社会抱有信心,只要人类努力,人类就能够过得幸福。总体评价:读这本书,一是由于它是《逃避自由》的续篇,二是觉得这个题目的确很吸引我的眼球。但全读下来,觉得本书要探讨的问题比较大,以致探讨得不够深刻,前六章比较好,后三章就一般了。关于社会如何健全的问题,最终只是给了一个模糊的回答,这种回答在目前看来并不创新,挺平淡的。总的来说,本书还是不错的,值得一读。2012-11-28

精彩短评 (总计72条)

  •     已放下好一段日子
  •     人是目的,绝非手段。
  •       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读书笔记
      第一章:我们的精神是健全的吗?
      精神病人认为我们是疯子,战争的每五方都以为自己是正义的人。这就是目前社会中所存在的病理。本书就是要讨论之。另外,有证据表明,物质丰富的西方国家作色,这是否意味着富有引起厌烦感呢?
      第二章:社会可能患病吗?
      健全的社会是满足人类需求的社会,如果不能满足,就违背了人类发展和精神健全的需要,人将反抗——人和社会将冲突。那么接下来考虑:导致人和社会冲突的人性是什么?它的需求是什么?社会在人类进化中所直到的作用是什么?冲突的后果是什么?那么下面就要从人幼年时期开始探讨了。
      第三章:人类的状况:
      本意是为了从人类的状况角度探讨人性。
      先总括一下:人类脱离大自然,生理上的满足已不能使人感到幸福,必须寻求精神上性感上的满足,尽管这很困难。但人已经无法回到过去的状态。
      下面讨论儿童时期父爱与母爱的一部分没有看懂。接下来作者认为人迫切地不惜一切代价地付出只为得到一种“哪怕是虚无的“身份感”,之后就需要某种人生“方向”来为之献身以让自己有意义,这就需要人的理性了。
      第四章:精神健全与社会 
        本章探讨精神健全与社会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即社会对精神健康的影响。
      通过探讨,作者认为社会即能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也能阻碍人的健康发展。精神健康的特征是有能力去爱和创造,从与部族和土地的乱伦关系中解脱出来,基于自我体验的身份感,成为自己的主宰,理解自身内部和外部的现实性,发展出人的客观性和理性。
      要解答社会对人的精神健康的具体影响,就即要弄清社会与人性间的关系,即社会对人性的促进和阻碍两方面的影响,又考虑人性以及源于人性的需求。而要探讨这两方面,就需要从社会的具体发展过程来探讨了,下面就是。
      第五章: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
      本章先,人在社会中被“异化”了,然后探讨“异化”与精神健康是否有联系。
      第一节:先确定一个定义和其特征。社会性格,是同一文化中大多数人所具有的性格结构的核心。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经济条件对其社会性格有影响。
      第二节:(具体开始探讨)资本主义的结构和人的性格:
      17、18世纪的资本主义:传统的保守的非竞争的,竞争是不道德的。
      19世纪的资本主义:经济领域万千丛林法则,囤积剥削崇拜权威攻击性个人主义。
      20世纪的斗资本主义:协作取代竞争,匿名的权威(公众舆论和市场)取代了公开的权威。
      总来概括这些时期的人性就是如下。适应和附和的需要取代了个人的意识,众看同样的报纸,收听同样的广播,看同样的电影,人类之间没有区别,成了机器人的附属品,人为金钱服务,一切都可以用金钱衡量,人不再感受到真实的自己,找不到了自己,没有了独立的思考,与其他人没有区别。人们被金钱和权力所征服,屈从于它们,成了它们的奴隶。
      接下来出现一个新概念:异化,就是一种认识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人把自己一个陌生人。可以说,他疏远了与自己的关系。他并不感到他是自身世界的中心,是其行为的发出者——而是他的行为及其结果已经成为他的评价,必须俯首听命,甚至顶礼膜拜。
      然后列举证据证明工作、民主都被异化……这些异化,影响了人们的精神健康。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要么融入群体与别人保持一致以获得安全,要么犯罪。他们没有信心,听不见良知的呼唤,充满疑惑,躁动不安,很想得到一个领导者解决问题……那么异化与精神疾病是否有联系?
      第六章:其他诊断
      在本章作者列举了好多19世纪和20世纪的社会学家哲学家等人对现代西方文化病症的看法。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以爱因斯坦《为什么走向社会主义》文章里的一段话作为本章结尾,或许暗含某种观点。
      第七章:各种诊断方案
      其实我觉得,本章标题用“各种诊‘治’方案”会比较好,因为重在治理的方案,即根据诊断结果开出的治理药方。
      讨论了历史上对于病态社会的一些诊治方案,极权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重点讨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指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基本相同:解放人,使人钟爱统治,剥削,使人从经济一辆的支配下解放出来,重新成为社会生活的最高目标,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创造一种新的统一。
      第八章:通向精神健全之路
      
      
      第九章:归纳,结论
      本章是一种总结,但并没有给出明确的人类发展道路。
      面对成为机器人的危险,人类要建立公有的社会制度,而且要通过不是暴力的变革,使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都进行变革。当然,人的生存永远都会为各种矛盾困扰,人必须解决矛盾,才能生存得更好。只有人们有足够的理性、善意和对健全社会抱有信心,只要人类努力,人类就能够过得幸福。
      
      总体评价:
      读这本书,一是由于它是《逃避自由》的续篇,二是觉得这个题目的确很吸引我的眼球。但全读下来,觉得本书要探讨的问题比较大,以致探讨得不够深刻,前六章比较好,后三章就一般了。关于社会如何健全的问题,最终只是给了一个模糊的回答,这种回答在目前看来并不创新,挺平淡的。
      总的来说,本书还是不错的,值得一读。
      
      2012-11-28
      
  •       为了解决人生的困境,阿德勒强调个体生活方式的改变,弗洛姆强调社会制度的变革,因为社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原始生活方式。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可以培养人对社会的兴趣,而这种兴趣有利于人克服人对只对自己和同伴的兴趣。
      
      不管是阿德勒还是弗洛姆,他们的思想都导向共同的人本主义目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团结和合作。
      
      
  •     呵……弗洛姆可没有说通往精神健康的道路是没有挫折和痛苦的吧,何况思想健全也未必表明没有痛苦,相反可能意味着更大的痛苦。艺术家们的疯癫,其实是符合弗洛姆对精神健康的定义的,他反复说过“在病态的社会中,精神病人其实比正常人更加健康”。
    生活在一个从小被灌输抽象理念和教条主义的国度里,保持清醒自然意味着对此类概念的警觉与排斥,但是如果这种排斥变得绝对化,那么本身也是非理性的。
  •     各种到位
  •     这本书解释了很多以前没有关注的问题,值得一读呀
  •     怀宁读过
  •     一个对人类饱含深情的理想主义者力所不能及的探究
  •     读了让人思考的好书!大师!
  •     好吧,我承认真的很晦涩
  •       如果弗洛姆是茫然的,那么他的读者会更加茫然。弗洛姆的勇敢在于挑起医治社会的责任,这种庞大的任务是弗洛依德公开承认“望而怯步”的。
      
      但是,弗洛姆并没有足够的力量找到如此的路径。这一点,从他这本《健全的社会》的章节的标题上就可以管窥——要么是问句,更多是名词或名词词组,没有一星半点确定无疑的陈述句。
      
      确实,除了抱怨(因为没有像样的结论,所以,是“抱怨”而不是“批判”)和对人的异化的不满,除了信仰一种近乎“神圣化的自由”,弗洛姆更像是在与风车大战。
      
      对于“逃避自由”这种精神不健全病症的三种现实解决方案,极权主义让弗洛姆痛恨,超资本主义让弗洛姆厌弃,而社会主义的现实又令弗洛姆失望。但弗洛姆并未提出更多的洞见,只在本书的尾章介绍了法国的工团,这对于1955年的弗洛姆来说似乎是其信仰上的一种救援。
      
      在我看来,弗洛姆的困境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他把自由的价值抬到不切实际的高度,使之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乌托邦。其实,“自由”在哲学上不具有本体资格,只有在与需求的“压迫”相对时,“自由”才获得了它的意味。与其讨论虚幻的自由,不如讨论人的各种需求的满足,这是马斯洛的理论更有意义和实效的根本所在;
      二是人道主义未必就是个体至上的自由主义。既然谁也不能取消人的社会性,那么,个人与家庭、社团、企业、社会和国家就必然存在利益与目的的冲突,如果每个人都以自身的利益或者所谓“自由”的最大化为目标,那么,人类社会是无法组织起来的。更何况,情感、归属乃至牺牲和献祭都是人的需要本能,这些本能本身就意味着某种“自由”的放弃。
      
      诚如本书末所附的1991年伦敦增订版导言(大卫·英格莱比)中所提到的:对于心理分析学家来说,他过于“社会学”了;而对于社会学家来说,他又过于“实在论者”了;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他太“唯意志主义”了;而对于神学家来说,他又太“人文主义”了。
      
      弗洛姆提出了问题,并努力要给出答案。但只能说,他的努力比他的回答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倍魄)
  •     健全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
  •     看过《相约星期二》,对作者所说晚年忽然与社会、他人相融合的感觉而感动,这种感动又在《健全的社会》中得到升华
  •        笔者住在一个叫珠江新城的地方,这里是目前为止广州最贵的一块地。摩天大楼、跨国公司、市中轴线广场……就是这里的风景。这里繁华,由一个个城中村改造而来的繁华。那么,你认为,生活在这里的人快乐吗?
       站在待建工地上,近处是蹲在路边吃饭盒的的农民工,远处是全广州最高的建筑——美丽,却很遥远。
      有人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变质了,说好的先富带动后富却变成官商勾结;说好的为人民服务却只剩下贪官污吏。连朝鲜友邻也会质疑我们:中国走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还是社会主义吗?
       不禁认为现今的社会很“神奇”:不识大字的煤老板要把拉斯维加斯买下来,报读诗书的大学生却只能蜗居当“蚁族”;明明不爱对方,却宁愿在宝马车里哭;失物者将被法定酬谢路不拾遗者。我们或许在走40、50年代欧美社会的老路,制度跟不上经济,人们精神空虚。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这个社会不健全。市场倾向、接纳倾向人格大行其道,人们是异化的。所谓异化,引用《健全的社会》里的原话——就是一种经验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人体验到自己是一个陌生人(1994,P95)。马克思也曾用过这个词:“他自身的行动,对于他来说,成了一种陌生的力量,监督并反对着他,而不为他所控”。一个没有异化的人应该是能够全面看待自己、他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感受到自身的理性和爱,并以此感体会自身价值。
       由此可见大家都处在异化之中。当你每日不看邮件、不看微博、不上QQ便会感到不安时,当此时此刻你的双眼已经几个小时没有离开过显示器(尽管是漫无目的地浏览),掌控你生活的已经不再是你自己,而是面前这没有思想的计算机。资本的获取也不再是单纯地通过劳动,投资才是对抗通胀的最佳方法。于是你就看见地产商坐在金融大厦的最高层,农民工坐在石基。这社会里精神失常的人越来越多,朱德庸说“大家都有病”,因此也造就了心理咨询行业的快速发展(笔者也等着在这个行业里赚大钱)。
       然而,此异化现象从何而来从何解决?异化现在自古已有,偶像崇拜就包含异化过程。至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分工(经理对工人的管理)、机械化的生产促使异化向更严重的方向进行。我们为了娱乐而走进电影院,事实上却是电影消费了我们,它决定了我闲暇娱乐的方式,它导向了我们的快乐,其价值也取决于电影院而不是我们。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热钱过多、国力强盛制度却跟不上,更不要说国民素质了。甚至爱情的走向也不跟真心想法一致。
       弗洛姆尊崇弗洛伊德也尊崇马克思,他属于精神分析学派也属于人本主义学派,他一直都希望通过心理学知识来拯救这个空虚的社会。在分析了超级资本主义与极权社会主义的弊端后,他创新地提出了人本主义公有制:生活于这种制度下的人们可以共享工作、共享经验,不再有非理性偶像崇拜。每个人都是独立而健全的人,能充分认识自己和这个社会,并发挥创造性。无可否认,其想法很值得鼓励,但生活于其中的人性也未必友爱。就如同自由的人未必能造就出一个自由的社会,自由的社会中的人也都不见得是自由的。弗洛姆对理想社会的想法还停留于欧文、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时代,对资本论的分析也没有很透彻,理想色彩太过浓重了。只能说,心理学能治好这个社会中的人的心理问题,却不能治好这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度问题。
      
  •       摘出一段最喜欢的
      "我对异化概念的阐述,我从心理学角度对异化造成的心理后果的说明,也表达了这种观点;人退回到接受倾向和市场倾向而不具有生产性的性格倾向;人丧失了自我意识而依赖于他人的赞许,因此他趋于求同,但他仍然感到不安全;人感到不满、厌倦和忧虑,他竭尽全力来补偿或掩盖这种焦虑。人的智力表现卓越,人的理性则退化了。从人已有的技术力量考虑,他正严重地威胁着文明的存在,甚至人类的存在。"
  •     后面资本主义部分跳过。前面我还是得到了我想要的啊哈哈哈哈。
  •     社会转型期可以反复用的书~
  •     虽然看不懂吧,但要大声说出来
  •     堪称是弗洛姆观点的集合了
  •     看完的确是很迷茫,完全没有《爱的艺术》那样的共鸣与感悟。
  •     你的评价确实很深刻,很有水平,受教了,尤其是对人的六大特性的分析。
  •     “对很多人来说,成熟等同于对我们的社会的适应性,而从来没有问一问这种适应性是以一种健康的还是病态的方式引导着一个人的生活。”
  •     在这社会中,也就只能读这种深刻并扎根人性的书才不至于迷失其中。
  •     在弗洛伊德之后的这批精神分析大师中,弗洛姆算是比较社会向的一个。
  •     能从宏观上分析工业社会的弊端和人的缺陷
  •     经典
  •     对于社会的见解很合胃口 看起来很慢。。
  •     直接五星,毫無疑問!
  •     呵呵,希望沟通交流:
    1.既然人有上面五点才是人,人应该追求您所谓的4、5点
    ——我的原文与您的意思没有冲突,这里应该不存在“既然,应该”这样的转折概念,原文见“人有1-3,也有4-5,但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在于人有4-5,而不是1-3,仅仅有1-3的,只是动物,而不是人。 ”
    2.既然谈人,当然更多的将希望寄托于人的社会性
    ——这个“既然……当然……”似乎并不那么明显,惟一觉得明显的,也许是在马克思的理论里,那里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总之,我认为这个“当然”似乎不那么当然。
    3.何况弗洛姆并没有忽略人的动物性,他说过人在努力脱离母体,摆脱对母亲与土地的依恋,同时也在抑制自己想要回到自然状态与母亲母体的欲望。
    ——首先,我看这本书的篇幅里,对于这种“抑制”似乎谈的篇幅太少了。其次,这种“抑制”思路本身就一定正确吗?既然人确实具备这几种性质,那为什么就不能是正视与调和,就只能“冲突和挣扎”么?至少在东方文化中,是崇尚调和而不是只有冲突一条路的。这和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有什么区别呢?
  •     1955
  •       读弗洛姆,《健全的社会》,经常会有中枪的感觉:哦!原来造成我心里扭曲的原因是这样!嗯,确实如此!
      
      
      
      精神健康的特点是:有爱与创造的能力,挣脱了同部落及土地的乱伦关系,人的身份感的基础为体验到自己是自己力量的主题和动因,能把握自身之内以及外的现实,即能够发展客观性和理性。
      
      1,量化与抽象化
      
      量化:不再关心物体的实用性或美,而是以交换价值代之,例,一百万美元的桥;抽象化,没有适合人类唯独的,我们可以掌握的参考系统存在了。
      
      2,异化
      
      偶像崇拜:人不再感到他是自己的力量和丰富品质的主动拥有者,他感到自己是一个贫乏的“物”,依赖于自身之外的力量,把他的生存状况投射到这些外在于他的力量上。
      
      消费:当我在进行任何创造性的,自发的活动是,比如我在看书、欣赏风景,同朋友交谈之时,我自身之中会发生某些事。有了这种经历之后,我便不同于先前的我了。而在异化的享乐形式中,我自身之中什么也没有发生。我消费了这个或那个,而我自己则没有什么变化,留下的之时一些对于所做过事情的记忆而已。
      
      人类丧失自我价值感,需要别人赞同,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成功的,可用的,来获得自我感
      
      人生是独一无二的赠礼和挑战,不能用其他仍和东西来衡量。
      
      心事若是秘而不宣,会是你焦躁不安——不过,这种焦躁不安也可能会产生有意义的结果,因为当你反复玩味、思考、体会之后,你也许会从这种痛苦中得到新的体悟。
      
      心理学的作用一直是发现自我,理解个人,寻求“那使你自由的真理”。、
      
      弗洛姆对于现代社会的诊断有几点很值得借鉴。
      
      1,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
      
      我们常常用交易的目的与他人来往,或看待一个人:我同你交往有什么好处,能够得到什么?我用我的努力,也必须相应从你的身上得到些利益,面对朋友,情侣,这些本应让我们坦诚相对的人,却用对待商品一样的态度衡量自己的付出有没有意义,这是社会的一个通病。真正的与人交往应该像《爱的艺术》中描述的一样:理性,有创造力
      
      当我们面对自己的时候,也难免会走入误区,忘记了自己是谁,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衡量自己时,太在乎外界的眼光了,这就是所谓的丧失自我价值感。心中没办法去肯定自己,尤其当失去了外界的认同时。
      
      
      2,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
      
      去劳动,去工作是我有创造力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在劳动过程中,即在塑造及改变自身之外的自然界活动中,人也塑造并改变了自己。他掌握了自然,并由此脱离了自然,他的合作能力,理性,及没敢得到了发展。他的个性也在发展,学会了支配自己的力量,提高了自己的技能和创造力。
      
      而如今,劳动的目的大多数变成了获得金钱与功名。但是,异化了的工作令人厌恶,并让我们渴望懒惰。“什么也不干”成了很多人的理想。所以说
      
      懒惰根本不是常态,而是心理疾病的一种症状。实际上,心理疾病最严重的形式之一便是厌烦——不知道如何对待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即使得不到金钱上的或者其他形式的奖赏,他也会乐于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花费自己的经历,因为他不能忍受无所事事带来的厌烦情绪。
      
      在书的最后,作者简单的说明了一下怎样去构造一个健全的社会。
      
      自发的参与工作。每一个工作者都会是积极而负责的参与者,而工作也讲师吸引人的,有意义的,资本将不雇佣劳动,劳动会雇佣资本。
      
      可以看出,参与是改变工作态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无论是对待政治还是工作。只有参与进来,在自身的范围内有感知,才能够热爱工作,关心政治。
      
      
      几千年前,上帝对一个小部落说到:”我将生死,祸福陈明在你面前——而你选择了生“。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向善的本性以及理性的完善,最终会让我们达到健全的社会。
      
      
      
      
  •     我看的不是这个版本。此书对我影响很大。第一次深刻的认识到”异化“。认识到所谓”自由“的层次。
  •     既然人有上面五点才是人,人应该追求您所谓的4、5点,既然谈人,当然更多的将希望寄托于人的社会性,何况弗洛姆并没有忽略人的动物性,他说过人在努力脱离母体,摆脱对母亲与土地的依恋,同时也在抑制自己想要回到自然状态与母亲母体的欲望,这就是人的挣扎,但往往前者得胜,这才是真正的人。他显然承认了人的动物性,并且看到了人不得不自己往前走的悲情意味。
  •     没有一个人是另一个达到目的工具;没有一个人为了达到展现自己人性的力量这个目的而去利用别人或利用自己。。。可能吗?弗洛姆先生
  •     疏离
  •     与其说是心理学家,不如说是社会学,政治学家了。比现在的什么琳达,刘俞(找不到王字旁的字)写的好
  •       1955年,艾里希•弗洛姆出版了《健全的社会》一书。在书中,弗洛姆批判了资本主义从十七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种种弊端,人们被愈发激烈的逐利行为所异化,劳动并不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工人的劳动成了交换资本的“物”,而非实现自我满足,工人自己也在重复的机械性的劳动中丧失了人格,成为具有“物”属性的非人。弗洛姆从社会一般性的状况中指出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所引人忧虑的社会精神病症,人的精神状况普遍不健康。弗洛姆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去分析社会的情况,可以看出弗洛姆是在对人作出一个假设,即只有在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富有积极情感的前提下进行他对人与人联系所构成的社会的分析的。
      无疑,弗洛姆对当时社会人们所作的分析是具有一定意义的。但是我却疑惑于他对健康的人所下的定义。
      
      “精神健康的特点是:有爱与创造的能力;挣脱了同部族及土地的乱伦关系;人的身份感的基础为体验到自己是自己力量的主体和动因;能把握自身之内及之外的现实,即能够发展客观性和理性。”
      “精神健康具有这样一些特性:能够爱,能够创造,从家庭和自然的乱伦束缚中解脱了出来,将自己体验为自身力量的主体,他的身份感就建立在这种体验之上,他能够掌握内在和外在于自己的现实,也就是说,他的客观与理性得到了发展。生命的目的就是认真的度过人生,完全的脱离母体,充分觉醒。脱离孩子气的宏大空洞的幻想,坚信自己有真正的力量,尽管这种力量十分有限;能够接受这样一个矛盾的事实:人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东西,但同时又不比一只苍蝇或一片草叶更重要,更热爱生命,但同时能无畏的接受死亡;能承受那些生活要求我们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的不确定性,但同时又坚信自己的思想、感情,只要这些思想、感情确实是我们自己的、能够独立相处,同时又能同心爱的人、普天下的兄弟、所有有生命的东西融为一体;听从良心的召唤,这种召唤令我们回到自身,但同时,在听不清良心的声音因而无法遵从之时,不沉溺于个人的仇恨之中。精神健全的人是凭借爱、理性、信仰生活的人,他们尊重生命,不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
      
      对于从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己来说,任何为未来描绘一幅美好画面或者为未来美好社会制定标准的行为,都会引起自己的警觉。因为一幅美好社会的画面必然消解了人的负面情绪,人的孤独、忧伤、难过、莫名状的空虚等等,这些悲伤的负面的情绪,才是区分不同人的关键。在我看来,一个人人都欢乐都幸福的社会是极其恐怖的境况,没有难过没有泪水,那么快乐和笑容会变得有多么廉价和苍白,当你陷入低落之中,当你因为难过而想独处的时候,周围的人却热情地想过来帮助你,想用欢乐来感染你,或许我们会因为朋友的安慰而欣慰,但是一想到如果一个社会所有的人都处于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中时,我就会觉得毛骨悚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精神的“不健康”却是艺术创作的动力。不符合弗洛姆对精神健康所作定义的作家、画家比比皆是,而那一个又一个“行为糟糕的哲学家”更是推动哲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弗洛姆用一种对人理想化的标准去评判当时的社会,在如今看来这种将精神健康描绘得过于美好的标准让弗洛姆在之后所设想的改革社会的方法蒙上了一丝共产主义的色彩,过于的不现实。
      说到健全的社会一词,或许我们或多或少都会联想到今年所发生的小悦悦事件。路人的冷漠被一批人拿来作为批判社会道德沦丧的武器。梁文道曾在讲座上说过,他很反感政府媒体将社会事件抽象化,汶川大地震之后对各方援助的报道总会冠上“大爱无疆”,而对小悦悦事件的时评又常常和“社会道德沦丧”所联系在一起。
      将理念抽象化是危险的。我们从小学习着思想品德,空洞的文字、教条化的语言将原本富有感情的描述美好品质的词语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中消磨掉其原本所拥有的力量。当“大爱无疆”与“社会道德沦丧”的词语在我们的视野中反复出现的时候,我们所拥有的反应也随着出现的次数不断的弱化。我们看着“大爱”却感受不到“感动”,我们看到“道德沦丧”却不会反省自己,于是“大爱”继续“大爱”,“沦丧”继续“沦丧”。
      于是,弗洛姆所描绘的美好社会也继续展现着美好社会的一面。弗洛姆在同一性中抽象出的精神健康的一般特征过于广泛,就像把人类所能够拥有的所有美好品质都丢进去,而弗洛姆在书的最后所提出的通向健全社会之路的方式也模糊不清,以至于整本书的批判和改革带有一种暧昧不清的态度,可以触及却又遥不可及,看似美好的健全社会实际危险重重。
      我无力从社会心理学、政治学上去论述健全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状况,我们要如何才能达到一种健全的社会。但是我却坚定不移的认为,健全的社会中的人所拥有的品质,不是过于全面的趋同,而是一种尊重他人生命前提下的趋异,是一种愈发温和的姿态。
      
  •     “无止境追求的枉然”
  •     实诚~
  •     社会是疯狂的。
  •       是一本大学时的教科书,闲来翻看。
      
      病理只适用于个人?
      在一种文化中的“逆流”而感到的孤独,焦虑,在另一种文化中,可以重新叫做价值。
      人类是忍耐力最强的动物。奴隶或帝王;战士或和平天使;偷盗或见义勇为;杀人或医生;几乎任何一种气候,任何一种环境...
      社会不健全?自杀率、杀人率与发达程度的正相关?有麻醉剂存在?如果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这些麻醉剂停用4周,回到自食其力的原点,数以亿计的人会崩溃?
  •     目前比较赞同也就是弗洛姆的精神分析
  •     正在看,这本书让我有当时第一次接触弗洛伊德时的感觉,醍醐灌顶。
  •     不知道为什么,我对弗洛姆的“爱和创造”的定义是如此地感动,之前看了《与神对话》三部曲,对“创造”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好吃好喝好睡要什么有什么的人生,我骨子里是怕的,也非常认同你说的任何人来描摹所谓的“幸福”都是一个虚无的大饼,去了天堂又如何,我们会觉得无聊。而人类,骨子里是渴望“创造”的经验吧。make it happen。渴望爱,也渴望被爱,渴望那种圆融的幸福,没有缺失,虽然现在无法想象。
    被你3星的评分所shock到,但是也尊重你的看法。虽然还没读这本书,但是我想我已经被一些描述所吸引而自发地喜欢这本书了。当然之前刚读过《爱的艺术》,深深震撼中。
  •     感觉纸张一般吧,不过这个出版社出版的书都那样。
  •       人人都爱心理学
      ——《健全的社会》的永恒意义
      最新一集的Gossip Girl里,在DAN 的新书出版以后,反思自身问题的CHUCK试图寻找到走出自己孤独人生的路,于是,他在电话里对一位心理医生说:我想我需要你的帮助……好吧,这个片段和情节对于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书不是有那么多的关联,但是我想要表达的是这样的一个意思:不论我们拥有什么,不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的帮助。
      很多年以前,古希腊的哲学家曾经说过:人啊,认识你本身。自从弗洛伊德创造自我分析的理论,荣格发扬光大心理学的大旗以来,我们发现,对于自我的认识是多么的重要。尼采说“上帝死了”,是在说自我的觉醒,我们不再崇拜于神的力量,而我们确实也拥有了自我;哲学家们争相想要证明的,不过就是几个终极的命题:“我是谁?时间是什么?”。心理学想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关于“我”的问题。
      那么社会心理学是什么?以我粗浅的理解而言,就是解决“社会的我”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论(犹记得应该是这样的名称)阐述人的时候,说:人是社会的人。因为社会的存在,人类才会有别于其他的动物;因为社会分工的出现,人类的生活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人际关系的存在,社会文明才有发展和延续……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我们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当物质文明发展,当社会经济水平渐渐步入一个高层次的状况,为什么我们还会不快乐?我们将要如何面对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又是否属于“我”?在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中,我们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分析,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本书的作者介绍中有这样一段话:在理想的社会中,个人不再是达成其他人的目的的手段,个人的幸福是社会的核心关注点,社会的经济增长不应凌驾于个人的发展之上;在精神健全的社会中,个人应当富有创造力和责任感。这是弗洛姆对于社会的思考。
      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阅读这样一本书。事实上,当我们去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在阅读上会有一定的困难:里面的一些理论或者是作者提到的名字都比较陌生,尽管作为学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入门的我们对于其中的一些观点都有所了解;里面的案例都比较HIGH LEVEL,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可能只是在其他比较有深度的著作中略知过,当然有些作品也会有略读一二,比如《美丽新世界》、《一九八四》《动物农场》……我们阅读这本书的最重要的理由是,我们需要它。
      是的,我们《健全的社会》,需要社会心理学,我们需要心理学。
      也许每个人的观点不尽相同,也许弗洛姆的作品并不是完美的(当然,他的作品可以说是人本主义的最好的作品之一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勇于认识自己的态度,我们应该寻找到自我,我们在社会中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生存下去的原因,我们存在的价值。只有找到了这些,我们才不会迷失在社会的洪流中,我们才可以找到我们的人生的航标,我们才可以构建我们的生命的脊梁。
      封腰上的节选的那段话很好:“人们将完全意识到他们是相互依赖的,因而一起行动起来;不过,他们是为自己而行动。自由不会从天而降,他们将为自己去争取自由。”这就是我们爱上心理学的原因吧,因为当我们爱上它,我们就爱上了自己,爱上了生活;我们将会尝试,去为自己而战,去认识这个世界,去拼搏,去奋斗,去寻找人生的坐标;当我们遇到那些“文明的疾病”的时候,我们将会用我们从本书中找回的自由及自信精神,去找回信仰和改变世界。
      人人都爱心理学。
      以上,《健全的社会》。
      By 林怿
      2011年10月29日星期六
      p.m.22:01
      写于粮道街165#
      
  •     确实是大师,读了你能知道人生应该怎么走,提醒自己要远离庸俗,提醒自己要自由,提醒自己达到新的境界,达到与他人与自然的重新融合
  •     《逃避自由》15载后,弗洛姆对西方社会的再一次深入剖析与思考
  •     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分析的实在太精妙了!边看边在心里连连叫好!为了读这本书我可以不睡午觉不上网了!
  •     文明与满足之间的矛盾。也是社会需要跟个人需要之间的矛盾。
  •     没有这些大师,还有千千万万的大师上来,不用担心,你也许也是其中一位~
  •       真不知没有了这些大师,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我们会想到社会健全不健全这个问题么?
      会对工业化对民族主义国家主义进行反思么?
      
      工业化固然过了头,但是像《巴别塔》里那两个摩洛哥小兄弟一样,他们的亲人,他们的羊群,他们怀春的小姐妹,一把偶然买来的枪……构成他们的生活,面对荒漠和应有尽有的灰色天空,左右他们生活的是什么,他们怎样判断好的坏的,又会怎样对他们的生活进行改造呢。对一些无法直接投入生活使用的技术和事物,他们又如何看待和传承呢。
      
      我们的心思又是如何必然会被这些伟大的思想所吸引呢?
      
      在这个号称丰富的年代,时间有限,资讯爆炸,我们又是怎样被引向这样被精心记录下来的思想呢。
      我们如何知道他是对的?又如何将它添在自己的库存里呢?
      这样一想,如何能视其为平淡?
      于是免不得为其拍案叫绝了。
  •     开始看有些昏昏欲睡 看到后面还是有点脑洞大开 唤起对现代社会 以及个人行为的自省
  •     个人觉得这个版本译得比较大气,不过个别重要词汇不达意。
  •     矛盾重重,缺乏政治经济基本知识的脱离实际的分析。等我看到那句“社会主义在俄国和亚洲取得了成功”就彻底不往后看了。
  •     振聋发聩!
  •     当下世界没有完美的健全的社会,但是相形比较之下,还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加开放,那里的人们更自由,平等,博爱。更有利于公民自我实现,我该怎么办呢?那就是努力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晋身比较健全的社会,去自我实现。中国现在差强人意,整体趋势还是好的,相信未来会更加平等,民主。但是我觉得这个速度相对于我个人提升,然后移民比较慢,所以,我想,还是争取移民吧。
  •     我们的精神健全吗?3.7星偏右读本。 书,还是新书闻着好。
  •     我第一次看社会学方面的书,看得比较辛苦。
  •     受益
  •     不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弗洛姆所描述的精神健康是指不受非理性权威束缚,自知自觉的状态。“正如活生生的人不能避免忧伤一样,人也不能避免不安全感。”我的理解,健康的人就是能客观地感知这些不安全感,而不惊慌失措。而不健康的,就是不能感知现实的不安全,或着对现实的不安全丧失自我的人。弗洛姆没有教人听从什么,也没有许诺什么。他只是鼓励人听从内心,有勇气相信自己的人的本质。他唯一的肯定,就是相信人的个性发展朝自由自知的方向发展是好的,而自由自知又会促进自身的发展。不过这书翻译有点问题。
  •     有错字。图书馆没有译文的。最后评价略过未读。
  •     “几乎不存在人类不能生活于其中的一种精神状态,几乎不存在人类不能够做的事情,不能够习惯的事情。”——可怕。
  •       在《逃避自由》一书末尾,弗洛姆曾就“健全社会”的应有面貌进行了一些探讨,不过限于篇幅未能展开。待到十五载后,他终于以一本《健全的社会》,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更全面深入的探讨。因此,本书无疑是《逃避自由》的续篇。在这十五年间,外部世界变化纷纭。作者在前作中着力批判的纳粹集权主义已经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战后美苏两强争霸,分别代表资本主义民主和苏联式社会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构建与意识形态。而弗洛姆本人的思想也经历发展。《逃避自由》中提出的“权威主义人格”心理机制经过一系列著作,尤其是《自为的人》中提出的社会化性格进化概念而得以进一步体系化,“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架构已是蔚为大观。本书也正是围绕这两方面展开:继续剖析现存社会制度,探讨其是否符合“健全社会”的理念;并对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进行再次完善。因此,正如作者自己在前言中所说:“本书不仅是《逃避自由》的继续,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为的人》的继续”。
      
      既是续篇,则不必怀疑本书在方法论上和前几本著作的一脉相承,亦即“批判性分析”。这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所始终秉承的理论基础。相较于与现存秩序相调和,相妥协的“传统理论”,“批判理论”却力图站在现存社会秩序之外,并努力揭示其基本矛盾。这种批判性思维在本书的头几章便能被读者清楚感受到。第一章里,弗洛姆设问“我们的精神是健全的吗?”这在一般人看来已经离经叛道,因为我们至多认为社会中的个人“不健全”,却很难接受整个社会或文化的精神都不健全。甚至可以说,我们通常定义的“健全”或“正常”,正是基于能否适应自身所处社会这一标准。因此,当弗洛姆在第二章里继续问道:“社会可能患病吗?”对于从小听惯了“你要努力去适应这个社会”之类劝导的我们,这又是一个颠覆性的提问。可弗洛姆对此问题的回答,却是显而易见的肯定。正如“健全的社会”这一命题所揭示,既然我们在讨论健全,那么就必有不健全的社会,也就是“患病的社会”,否则讨论就毫无意义。然而,既然摒弃了认为能够运转就是正常社会的相对主义,就必然要找到一个能够衡量和评判社会整体健康的规范和标准。在弗洛姆看来,这一标准无疑来自于构成社会的“人”本身。因此,剖析社会的钥匙要到人的状况中去寻找,这也是“人学”的任务。
      
      谈到人的问题 ,其产生自然不得不提。自达尔文的进化论以来,人类源于动物界已成为普遍共识。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泛生物性的社会解读,即以动物本能如寻食、争夺资源领地、争夺交配权等行为来解释人类社会现象的论述也颇有信众。不过在弗洛姆看来,人源于动物固然是不争事实,但人也与动物有着明显不过的分别,因其拥有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虽然这些年来,动物是否具备自我意识或理性仍是生物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但能够同时拥有自我意识、理性思考和抽象思维能力的,目前除了人类还别无他者。因此,弗洛姆颇具诗意地概括了人类的处境:“与自然分离,却又在其中;有几分神性,亦有几分兽性;无限却又有限。”这种特殊性使得人的需求绝不仅仅归于动物性生理需求的满足。
      
      到了“人的需求”这一问题,恐怕影响最为广泛,最先映入我们脑海的,是另一位人本主义大师马斯洛的“五大需求”理论,即将需求分为从低到高的五个层次: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弗洛姆在此也提出了五种需求:交往的需求,超越的需求,寻根的需求,身份感的需求,方向感与献身的需求。仔细究之,虽然与马斯洛的归纳不尽相同,却又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弗洛姆更强调,满足这些需求可以有不同的途径,正如寻根的需求可以让人们委身于权威或乱伦固恋,也可以发展理性和爱,以人道的方式回归自然。哪一种是健康的途径?这就要借助“规范人道主义”的界定,用书中的话表述就是:“生活的目的就是认真地过好日子、完全地脱离母体和充分地觉醒起来。从好高骛远的狂想进入到相信自己的真正和尽管有限的力量;能够接受这样的矛盾,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因子——同时也并不比一只苍蝇或一块玻璃更加重要。能够热爱生命,但是也能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能够接受生命对我们所提出的最重要问题的不确定性——然而却对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充满信心,把它们看作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能够面对孤独,同时有一个爱人,与世上的每个人都结为兄弟,于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和谐相处;遵从良知的呼唤,但当这一声音不够大的时候,不沉浸在自我的仇恨当中。一个精神健全的人用爱、理性和自信去生活,他尊重自己以及他人的生活。”而真正的精神健康,则必须定义为社会对于人的需求做出的调整。社会是否健全,也要看社会是推动还是阻碍了精神健康的发展。
      
      以此为标准,弗洛姆展开了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界定。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批判了纳粹极权主义,从中提炼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而在本书中,他将矛头指向了20世纪西方民主制度下的工业社会。在他看来,西方民主社会虽然看似与集权主义大不相同,然而其本质仍然是“对自由的又一次逃避”。对这一社会的论述,围绕着“异化”而展开。工业社会所塑造的社会性格,是一种异化的性格。所谓“异化”,就是人疏远了与自己的关系,丧失了自我的意识。现代社会中的异化无处不在:人们与自己的工作疏离,不再感受到创造者的成就,而只是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齿轮而运转;不是产品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被生产,而是人为了使产品得到消费而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为有用程度的衡量,带来隔阂与冷漠;人的自我评定也被待价而沽的商品化人格所取代……犹如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的描述,看似安逸幸福的表相下,掩藏着深深的焦虑与挫折。在这个社会里,人依旧不是独立的个人,依旧因为对孤独的恐惧不安而选择屈从,依旧是“权威主义性格”的体现。虽然民主社会里没有公开的权威,没有老大哥,但这里一样有各种匿名的权威,一样充满为了获得安全感而进行的求同机制,以及各种退行回婴儿期的欲望满足方式。弗洛姆对西方工业社会的批判,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他犀利洞察了富足表面下的空虚,自由伪饰下的不自由。身处这个社会中的个人,依旧难逃被限制、被利用、被摧残的命运。如同马尔库塞所说:“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依旧是奴隶。”
      
      那么,通向精神健全之路何在?弗洛姆首先展示了两种现存的诊治方案:以苏俄为代表的集权主义和美国的“刺激性管理”型超级资本主义。然而,正如弗洛姆所指出,其前者不过是重走偶像崇拜的老路,而后者看似以利润分享缓和了阶级矛盾,但却无从修改异化的本质。因此,这两种诊治方案都是不能接受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弗洛姆给出的道路是“社会主义”,这当然不是那种苏联式的教条社会主义,而是遵从人道,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他在书中,列举了圣西门、傅里叶的思想,谈到了普鲁东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谈到了各地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但是,即使是如我这样推崇弗洛姆的读者,也不得不说,相比他洞察当代社会弊端的犀利,批判现存制度的有力,他所提出的诊治方案是缺乏足够力度的。傅里叶等人的空想,风起云涌却又纷纷失败告终的社会主义运动,以及弗洛姆着重描述但最终未成为大势的法国社团运动,在今日看来,都不是令人满意的解答。是否真如作者本人所说:“只有当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同时进行变革时,进步才会发生”呢?
      
      在阅读本书的同时,也读了一本《论语》评析,相互比较,颇有感触。孔子与弗洛姆,这两位相隔两千多年,分处东西方的智者,他们的观点和理论,固然有着诸多差异,然而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都试图以一种个人道德伦理的完善,通过自下而上、推而化之的方式来构建理想社会,“健全的社会”。然而,无论是春秋时代还是后工业时代,这样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健全的社会,从未在人类历史中实现过,至今也依旧是虚无缥缈的乌托邦。究其原因,恐怕在于这种改良所需要的每个个体的觉醒,在迄今为止历史上那种以压抑和摧残为主要机能的社会里,是极其困难的。虽然弗洛姆相信人们会反抗剥削和摧残,但是正如本书附录作者英格莱比所说,社会的塑造并不仅仅等同于剥削和摧残,更何况其还会伪装这种摧残让人无法察觉。本书最后一章,他大谈文化教育、仪式和宗教在现代社会下的破落和不合时宜,却始终不能提出一种替代性的途径,这也是弗洛姆的无奈。
      
      然而,如果仅因为解决途径的乏力就拒斥弗洛姆的思想体系,那无疑是幼稚偏激的。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尤其如此。弗洛姆的著作及思想,曾在上世纪80年代引入国内,并引起一定反响,但终究有限。也许,那时人们还是将其看作“另一种马克思主义”,一种批判敌人的武器吧。然而随着国门的打开和全球化进程,商品化大潮冲击几十年后,再读弗洛姆,发现其所描述的那个“西方工业社会”,竟然与我们自身所处的社会如此相似。弗洛姆所描述的西方社会的种种病状:商品时代带来的普遍异化、越来越突出的集体焦虑和不安、人的自我丧失、随处可见的权威主义人格和“逃避自由”趋势等,竟然在我们自己身上也逐一显现。如果说哪里不同,那恐怕要数改革的不彻底性,使得曾经的权威仍然不愿退出历史舞台,使得如今的社会同时呈现出奥威尔笔下的《1984》和赫胥黎笔下《美丽新世界》的特征,一个公开权威和匿名权威并存,堪称“双重压迫”的社会。在弗洛姆看来这恐怕也是最糟的情况之一。也正因此,弗洛姆所提供的理论和视角,那种超越既定社会的眼光,依然是每一个试图保留自我与追求理想的个人不可或缺的指路明灯,即使其指向的最终只是乌托邦。
  •     应该结合他的其他著作一起来看,《逃避自由》、《为自己的人》等
  •     极权主义让弗洛姆痛恨,超资本主义让弗洛姆厌弃,而社会主义的现实又令弗洛姆失望。与弗洛姆在探索相比,我们太多人选择了犬儒。
  •     关于异化的论述真的是很深刻
  •     正点的三观
  •     对异化的论述是五年来不变的爱
  •     看嘛~!
  •     人在摆脱自然的漫长的过程中迈出新的一步。他断绝了与自然和母亲的联系,给自己定了新的目标,就是让自己充分发展、充分觉醒、充分人性化;让自己自由。理性和良心成了指导他的行动的原则;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友爱、正义和真理所维系的社会,建立一个新的真正富有人性的家园,以代替已经失去、无法挽救的自然家园。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