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的错误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6
ISBN:9787504137784
作者: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
页数:251页

后记

诗人的声音不应该仅仅是对人类的记录,它还可以是一种道具,一种支柱来帮助他们坚持和成功。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大约于1950年写下这些文字,它们到今天仍然适用。福克纳希望这首诗的读者是自己的作家同行,但是他很可能也希望,我们这些研究脑和心理的人也成为他的读者:科学家的声音不应该仅仅是对生命的记录;科学知识也可以成为帮助人类坚持和成功的支柱。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带着这样的信念:普通知识和专门的神经生物学知识在人类命运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只要我们愿意,更多的关于脑和心理的知识将会使我们获得幸福,而对幸福的渴望正是两个世纪前社会进步的跳板,这种渴望将会继续着保罗·艾吕雅①在他的诗歌《自由》(Liber£6)里所描述的那种辉煌自由。

作者简介

《笛卡尔的错误》将读者带入一次精彩的科学发现之旅。此次旅程从菲尼亚斯·盖奇的悲剧故事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的脑损伤患者。世界上第一流的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的研究表明:情绪和感受的缺失不仅会影响理性,它甚至可以摧毁理性,使明智的决策变得不再可能。
《笛卡尔的错误》为结束心理和身体两者之间的鸿沟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认为,理性决策并不仅仅是逻辑思维的产物,还需要情绪与感受的支持。此外,他还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情绪的本质进行了诠释:它是对我们身体状态的直接观察,是身体和以生存为目的的身体调节之间的联接,同时还是身体和意识之间的联接。本书思想富于智慧,文字优美,它改变了我们关于心理和身体两者关系的观点。

书籍目录

导  言(1)    第一编发生在佛蒙特州的不幸事件(9)    菲尼亚斯·P.盖奇/9  盖奇不再是以前的那个盖奇    了/12  为什么要讲菲尼亚斯·盖奇的故事?/15    关于颅相学的插述/18  后见之明/20盖奇的脑所揭示的(23)    问题/23  关于神经系统解剖学的插述/26  解决方    法/31一个现代的菲尼亚斯·盖奇(34)    一个全新的心理状态/38迎接挑战/41  推理和决    策/42还有更冷静的(47)    来自其他前额叶损伤病例的证据/48  来自非前额叶    皮层损伤的证据/54  关于解剖结构和功能的反思/    59  来源/61  来自动物研究的证据/62  来自神经    化学的解释的插述/65  结论/66    第二编组合出一种解释(69)    一种神秘的联合/69有机体、身体和脑/71  有机    体的状态/72  身体和脑相互作用:有机体内部/72    行为和心理/73有机体和环境互相作用:应对外    部世界/75  关于神经系统结构的插述/76  完整心    理由分类活动组成/78  现在的表象,过去的表象和    将来的表象/79  知觉表象的形成/81  表象在记忆    中的存储和形成/82知识以痕迹表征的形式表现出    来/86  思想主要由表象组成/87  关于神经发育的    一些阐述/89生物调节和生存(93)    与生存有关的痕迹表征/93  关于基本调节的更多论    述/96  特里斯坦、伊索尔德和爱情之药/98  超越    内驱力和本能/100情绪和感受(103)    情绪/104  情绪的神经机制的特异性/112  感受/    115  脑被蒙骗了/119  感受的种类/120  身体是    情绪的剧场/124  关注身体/127  感受的过程/    128躯体标识器假设(132)    推理和决策/132  个人和社会范畴的推理和决策/    134工作中的理性/136躯体标识器假设/138    关于利他主义的插述/140  躯体标识器:它们来自    何处?/141躯体标识器的神经网络/144躯体标    识器:剧场是在身体中还是在脑中?/146  隐蔽和公    开的躯体标识器/147  忍冬玫瑰!/147  直觉/149    个人和社会领域以外的推理/150  情绪的作用:    有好有坏/152在躯体标识器的旁边和之外/155    序列的偏向和产生/157    第三编躯体标识器假设的检验(161)    知道却感受不到/161承受风险:赌博实验/165    对未来的短视/169预测未来:生理学方面的关联/    171关注身体的脑(173)    没有身体,就没有心理/173  以身体作为基本参照/    181  神经系统中的自我/182推理的激情(189)    笛卡尔的错误/191后  记(195)    处于冲突中的人类心灵/195  现代神经生物学和医    学观点/196  对于目前神经生物学局限性的一点解    释/198生存的杠杆/200注  释(206)推荐阅读书籍(225)致  谢(229)索  引(231)

编辑推荐

《笛卡尔的错误》思想富于智慧,文字优美,它改变了我们关于心理和身体两者关系的观点。

前言

如果我们生活在1900年左右,并且碰巧对一些理智问题感兴趣,我们就很可能会认为,已经到了用科学的方法来处理各种与情绪有关的问题,和以明确的方式来回答公众对情绪与日俱增的疑问的时候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已经指出,非人类物种的某些情绪现象是怎样表现出与人类的情绪现象之间存在惊人的相似性;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和卡尔·兰格(Carl Lange)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来解释情绪产生的原因;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把情绪变成他用来探究精神异常状态的关键所在;查尔斯·谢林顿(Chailes Sherrington)已经着手对与情绪有关的脑回路进行神经生理学研究。但是,在当时,对情绪这一主题的研究却没有繁荣地开展开来。相反,随着与心理和脑有关的学科在20世纪的兴起,人们的兴趣也转向了那些被我们今天松散地归为神经科学的一些领域上,而这些领域对于从事情绪研究都相当不屑一顾。确切地说,精神分析学家们从来没有将情绪遗忘,而且还有一些令人敬仰的例外--即那些对心境障碍感兴趣的药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们以及对情感具有兴趣的那些孤独的心理学家和神经病学家们。但是,这些例外只是强调了人们对情绪研究的忽视。我们并没有发现行为主义、认知革命和计算机神经病学曾经以任何令人赞赏的方式减少这种忽视。

内容概要

美国南加州大学戴维·多恩西弗神经科学与心理学教授、脑和创造力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索尔克研究院及衣阿华大学兼职教授。作为当今世界公认的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领袖,他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曾获得多项荣誉(其中几项与同为神经科学家和神经病学家的妻子汉娜·达马西奥共同获得),其著作《笛卡尔的错误》、《感受发生的一切》(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寻找斯宾诺莎》(Looking for spinoza)备受赞誉,成为世界各国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必读书目。

章节摘录

为什么要讲这个令人哀叹的故事呢?这个离奇的故事有什么意义?答案很简单。当时,同时期的神经损伤病例都证明脑是语言、知觉和运动功能的基础,并且还都提供了很多结论性的细节信息。而盖奇的故事却表明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在人脑里可能有专门负责推理的系统,尤其是个人和社会领域的推理。即使最基本的智力和语言能力看起来都没有受到损害,脑损伤也可能会导致已习得的社会习俗和道德规则的丧失。不经意间,盖奇的病例表明,人脑中有某个部分专门负责人类特有的特性。这些特性包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未来作出预测并制订相应计划的能力;对自我和他人的责任感;以及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精心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    这个令人不快的故事给人印象最深刻之处是事故前正常的人格结构和事故后邪恶的人格特质之间的巨大差异,而且后者一直伴随盖奇的余生。事故前,盖奇非常清楚什么样的抉择可以让自己过得更好。他具有个人和社会责任感,这表现在他追求自己事业的发展,关心工作的质量,从而赢得了上司和同事的赞赏。他很好地适应了社会习俗,其行为也符合当时的伦理规范。而事故之后,他不再在乎社会习俗,违反道德规范(广义概念上的道德);作决定的时候也不会考虑自己的最大利益。除此之外,他还经常编造谣言,根据哈洛医生的描述,他的谣传“没有任何根据,完全是他自己的虚幻想象”。没有什么迹象显示他会关心自己的未来,并事先作好计划。

图书封面


 笛卡尔的错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笛卡尔是法国的哲学家,他有一句名言:“理解万岁。”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在理解别人的同时,也得到别人的理解,这只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的态度,只有态度同行为同一才是我们生活环境中的目地,而不是哲学上的理解。理解对方很重要,但对方需要帮助时能给与帮助,我们的理解才更有社会生活的意义\(^o^)/~。
  •     与其他人一样,不少心理学专业人士常常会犯如下的错误。在数月前微博上一场关于“抑郁症是否能够预防”的论战中,作为反方代表且得到大量认同的一个回答里有这么一句话:“真正到了抑郁症这个级别,已经不是心理有问题,而是脑子有问题。心病心药医,脑子有病就得吃有形的药物来医治。”将脑/神经疾病与心理/精神疾病进行实质性区分的这样一种广泛存在于大众和心理学及医学界的看法,正是《笛卡尔的错误》一书反复批驳的议题之一。上述说法即笛卡尔二元论的一个翻版。而讽刺的是,心理学专业人士或多或少都在学习心理学史时接触过笛卡尔二元论,也知晓其错误。这一著名的“心身问题”最简单的讲法为“心理(或曰意识、心智、心灵、灵魂)是存在于身体之外的”,我们的身体活动是靠机械的物理定律运转的,身体却无法思考,我们的思维活动要靠另外一套机制运转,人是由物理的和心理的两种不同的存在构成,然后便有了那句“我思故我在”。如果现代心理学是以承认或默认笛卡尔二元论作为前提而发展起来的话,那么心理学就还未远离玄学,至多是一门不牢靠的科学。发端于20世纪中期的认知心理学就有着二元论的影子。它将人脑类比成电脑,以信息加工的方式来研究心理过程,在时代局限性下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时至今日,心理学教材中对于各种认知过程的讲述还多是一步一步序列加工的路子,早已跟不上神经科学的进展。当我不久前指出心理学导论教材对于记忆存储的讲述太保守时,有人反诘道:要搞心理学研究,神经知识并不是必须的,如果研究课题不涉及大脑活动,为什么需要知道这些?这正是心理学界二元论的传承与体现啊。心理与脑是密不可分的。现在我们可以毫无疑义地认为,一切心理现象都是神经元活动的结果,思维活动是建立在物质存在的基础之上的。但这样一个论断是否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认为只要了解了大脑的一切奥秘,就可以完全地了解人类的心理,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并不存在“心理”这么一回事儿?事实上,一些神经科学家就持有上述看法。遗憾的是,这仍然不过是一种改头换面的二元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科学的发展让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现象是大脑活动的反映之后,原有的“心身问题”实际上分化为“心脑问题”和“脑身问题”,只不过后者的“身”指的是除去大脑之外的躯体。对于那些持心脑二元论者而言,心病不是脑病,研究心理学无须了解大脑;对于那些持脑身二元论者而言,要了解心理,只须了解大脑,无须了解躯体。有道是,不同的理解,同样的错误。更不消说,有些人连理解都谈不上,熔两种错误于一炉。但我也不得不承认,笛卡尔二元论像个幽灵,稍不留神就会被它给蛊惑。这或许是为什么我们明知其错误还容易误入迷途的原因吧。比方说,我自己所做的研究中有关于控制感的,在通过一个简单而巧妙的认知任务改变了人的控制感之后,便会发现由此造成人在一系列测试中的结果出现了显著不同。特别是在其中有些测试的性质看上去与控制感风马牛不相及,而我又亲眼目睹了受试者在测试结果上的戏剧性变化之后,我会思考,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变化?是控制感吗?那么控制感是什么?想着想着就很容易把这样一个由A经X到B的心理过程的中间产物X想成是那脱离大脑和身体之外的无形物,看不见摸不着,难道是奇迹?在这一点上,心理实验与心理治疗是相通的。对于一个心理实验,我们是用若干操作定义界定了一些概念(因而被称之为构念),比如上述失去控制感的操作定义是受试者在完成一种无法解决的认知任务后达致的心理状态。除此之外,我对于控制感是什么的理解不会比一般人更高明,我不知道从神经元到神经回路到神经核团到大脑皮层等等等等这一系列过程及其交互是如何起作用最终让人有了失去控制感的心理状态的,我仅仅是通过外部可量化的行为和操作进行推论而已。同样的,对于抑郁症来说,目前科学的发展所做的也只是通过一系列心理和神经测试来界定一个人是否符合抑郁症的标准,这种标准大体是基于临床现象学的。而究竟在患者大脑里发生了怎样的一系列变化造成了这样的症状,根本上还是未知的(谁要是知道了,谁就可以坐等诺贝尔奖)。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中间媒介是如此地看不见摸不着,能和笛卡尔想到一块儿去就不足为怪了。但既然我们是做科学而不是搞哲学甚至谈玄学,我们就应该努力让这个幽灵现原形,而不是成了它的奴隶。拿魔术来做一个类比。想象今年春晚刘谦表演这样一个魔术:离他十米之外的透明桌子上的透明密闭盒子里有一张纸币,然后魔术师念念有词一发功,纸币开始随他的手势移动。与心理实验或心理治疗一样,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操作A造成了一个变化B,至于其中间媒介X是怎么回事我们看不出来。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个奇迹,恭喜你,你又和笛大人想到一块儿去了(没有已知的科学原理可以解释这种现象,那么一定是在物质世界之外有一个幽灵暗中作祟)。还好绝大部分观众都知道这只是个魔术,于是第二天网上出现了各种破解视频,有人用甲方法复制出了同样的魔术效果,还有乙方法、丙方法,等等。不过魔术师笑而不语,有一点很清楚,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复制了魔术,只要他不揭秘自己的方法,你就永远不知道他到底用的是什么方法。这就好比对抑郁症的治疗,甲乙丙三人在症状上都表现出抑郁,但其内部机制却不完全相同,这个中间媒介可能是存在个体差异、错综复杂、互相作用的一系列神经通路(这里暂不考虑躯体因素),药物疗法可能在其中某些通路上起了作用,心理治疗可能在另外一些通路上起了作用,联合治疗可能作用更多通路,还有可能它们都是通过替代通路起作用,也可能都没有作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患者吃药管用,有些患者咨询管用,还有些患者都不管用。但不管有用没用,其背后都是神经活动的变化所致,无形的心理治疗同样是通过有形的方式在起作用。说来说去,心理就是这么一个调皮的玩意,往大了想很容易想成脱离躯壳之外的虚无缥缈的什么东西,往小了想很容易把心理还原、简化为神经活动,而无论是想大想小,你实际上都把心理给想没了,因为其本身已不作为物质存在,简直就是你瞎想出来的嘛。心理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它到底是什么?进一步,这也就回到了作为发问的标题:心理在哪里? 《笛卡尔的错误》一书正是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身为神经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作者Antonio Damasio基于证据和推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下面,我们便由浅入深来揭示这个答案。首先从一个简单现象入手:你现在正在看这篇文章。即便你走了神,这些文字的图像仍然通过你的眼睛传输到了大脑,并在大脑中形成拓扑性质的表征。这对应的便是二元论中的“脑”。等到你回过神来,你才意识到自己在看这些文字,这对应的便是二元论中的“心”。事实上,你不仅意识到自己在看这些文字,你还意识到自己是用眼睛在看这些文字,这对应的便是二元论中的“身”。简而言之,你在看(脑)是一码事,你意识(心)到自己在看(脑)又是一码事,你意识(心)到自己用眼睛(身)在看(脑)又是另一码事。没想明白?确实,由于视觉内容加工本身的重要性,让我们平常已经很难注意到自己的眼睛在观看中的存在感,不过,摘下眼镜你就会注意到了!再引入一个现象:此刻你的手拿着手机(或者握着键盘鼠标)。于是尽管大脑里有一个对手机质地的表征,但早已习惯化的你却注意不到。当你读到这里时,你意识到了对手机的触觉,于是你感受到了手机的质感。不仅如此,你感受到是手(而不是屁股)的接触和运动在感受这种质感。手拿手机这个动作在大脑里形成了两套表征:对手机客体的触觉位于次级躯体感觉皮层,对接触客体的手的感知位于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及运动皮层。如果这两套表征不能被你感受到,那么它们没有太多意义。它们不仅要被你感受到,还必须有一个第三方表征(位于皮层下核团)告知你前两方的关系,将它们联系在一起,你才最终有了手拿手机的整体感受。否则,错误的匹配让你完全有可能产生屁股拿手机的感受。而缺失任何一方,你则无法形成完整的感受。以上两个现象属于习以为常的知觉,或许不足以让你重新审视心脑身三者的关系。下面来说情绪。事实上,感受情绪与感受知觉没什么两样。你经历了一场车祸,外部客体(鲜血、尖叫、撞击)在大脑的各个感觉皮层形成相应的拓扑表征,身体状态的变化(血压、肌肉、内脏)在躯体感觉皮层及运动皮层形成相应的拓扑表征,第三方表征将以上种种联系在一起,你才最终有了恐惧的感受。那些由于躯体感觉皮层受损而患上疾病失认症(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不能活动)的人,伴随的正是情绪感受的缺陷。于是,当我们形容自己生气时,用“我心里很难受”、“我全身充满怒火”这样的比喻不会比“我脑子气坏掉了”这样的说法更离谱。现在,我们要进入心理学研究的皇冠——意识领域了。这是因发现DNA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奖的Francis Crick去世前仍在孜孜以求的大问题。我是谁?我是怎么感受到自我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仍然参照上面的模子。自我同样拥有两套神经表征,一套是与我这一生的经历相关的表征,我住在哪里,我喜欢谁,我听什么音乐,等等。当然,只要我还活着,这套表征就还包括我对于未来的计划。另一套是我的身体状态的表征,脖子酸,肚子疼,牙痒痒,它保持着实时更新。有了这两套还不够,我们还需要第三方表征。于是,由被表征的客体、对被表征的客体作出反应的有机体、由于有机体对客体作出反应而产生的变化过程中的自我状态这三者一起,构成了自我感受。讲到这里,“心理在哪里”的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虽然心理现象是神经元活动的结果,但并不能说心理在脑里。心理源自包括脑和身体在内的整个有机体。如果没有来自身体状态的信息输入,那个“缸中之脑”一定不会产生正常的心理。身体构成了我们感知这个世界的唯一途径,在脑与身体的互动中,在有机体与环境的互动中,才有了完整的人。有人肯定对这个回答不同意或者不满意。这个回答听上去就好像在说“湖北人在中国”一样无济于事,但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原先“湖北人在湖北”这样一个错误认识,而作者也能给出一个类似“湖北人聚居在湖北,也分布于全国”的回答。我尤其喜欢书中这样一句话:“发展一个心理,实际上就是发展表征。表征进入意识成为表象,可以赋予有机体新的方式来适应环境,而这些都是无法从基因组中预见的。”如果我们既不要把心理简化成神经活动,又不要把它泛化成抽象的无形物,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那个独特心理,指的就是表象,而心理过程则是指对表象的操作。什么是表象?当你此刻回忆起父母时,他们的容貌举止作为视觉表象、他们的声音作为听觉表象、他们的拥抱作为触觉表象……便一一浮现在你的大脑皮层里,总体上,你通过回忆,在大脑的多个脑区的无数神经表征里“合成”出了两个完整的人。再次以简单的视觉为例。从你第一次看到一片风景到再次回忆起这片风景是一个怎样的过程?首先,风景在视觉皮层的拓扑神经表征、眼睛在躯体感觉皮层的神经表征和与此同时在第三方(包括海马体)形成预置表征(dispositional representation),这时你就有了对这片风景的视觉表象。等到你回忆时,首先需要激活预置表征,预置表征相当于一套记录在案的程序代码,有了它的触发,才能重构风景在视觉皮层留下的拓扑神经表征,于是你就有了对这片风景的回忆表象。可以说,我们全部的知识都是由预置表征组成,包括先天知识(如本能)和后天通过经验习得的知识。先天知识不会形成表象(除非它与经验结合),而习得的知识,不论抽象如数学公式,还是具象如变形金刚,都是经过表象这一产物然后得以被我们进行心理操作。至此,本书关于“心理”的再认识表述完毕。值得一提的是,如本书副标题所提示的,对于情绪和推理的关系的再认识也是全书的重要议题,对此作者专门提出了“躯体标识器假说”(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鉴于这一议题在本书出版以来的20年里已经引发学术界深入讨论,故本文不做展开。其实从上文的讨论你就可以推知,既然身体感受广泛参与到了各种心理过程之中,那么被视为人性之光明面的推理和理性也同样脱不了干系。情绪和推理不应被当成分离的两套系统,它们是在一个共同的机制下互相作用。如果下次碰到那些自诩理性的人跟你说他理性地做出了一个全然不受感性影响的决定,你可以一定确定以及肯定地揶揄他一句:“您脑子没病吧?”最后,回到本文开头。在我反驳那个错误观点时说过一句话:“心理治疗带来的患者行为和认知层面的改善的根基是生理水平的改变,基因—生理—心理—行为—环境是互相作用而非各行其是。”在读过本书之后,我的认识无疑又向物质水平迈进了一步,“基因—神经—脑—身体—环境—社会/文化”的互相作用,是我看待这个世界的新方式。你好,世界!
  •     洋洋洒洒一大篇,自以为是。洋洋洒洒一大篇,自以为是。洋洋洒洒一大篇,自以为是。洋洋洒洒一大篇,自以为是。洋洋洒洒一大篇,自以为是。洋洋洒洒一大篇,自以为是。洋洋洒洒一大篇,自以为是。

精彩短评 (总计58条)

  •     这书是。。俺的学术道路上看的。。从科学的角度,挺有意思的。。情绪不是理性的副产品。如果没有情绪,理性会fail……不过fail了又怎么样呢,反正他们也不感到悲伤……他们仅仅是在别人眼里不适合这个地球了而已……
  •     毕业论文相关
  •     书相当好,翻译减一星
  •     有关心理学,看看还挺不错的。买回来,书的质量蛮好。
  •     专业性太强,最大的科研贡献就是证明了肉体和灵魂的一体不可分割性,以及所谓的情绪对于理性判断基础的贡献。
  •     达马西奥把一个精妙绝伦的伟大洞见藏在了一部繁琐抽象的作品里,完美展现了现代认知神经科学在零散间接的实验证据上建立宇宙级YY的惊人能力 Ps: 读过此书后我下定决心,今后坚决不看2000年后翻译的任何学术著作
  •     我五岁那年从秋千上掉下来,左侧额头磕了一个小拇指可以伸进去的洞,不知道这个是不是我今天脾气大的原因。哈哈。这本书不好,一本脑神经科学的科普读物,但是课题本身不具有科普性,写的也一般,读着没意思。如果不是特别有兴趣,建议想读这本书的人还是暂时别读了,因为通篇只是想强调一个问题,情绪(心理)和理智(生理)是二位一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我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
  •     从神经生理角度论述情绪在认知中所扮演角色的一本佳作!
  •     断断续续看了一个多月才把这本书看完。因为我的背景知识太少了,所以看得十分吃力。到最后才仿佛明白了一点。笛卡尔把心身分离了,现在的人都觉得这是错误的观念。但是心理学的研究仿佛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不研究神经机制,只研究所谓的心理过程,似乎永远也达不到成功的彼岸。所以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心理学和生理学再度结合。必须这样吗?
  •     我不知道知识的衰退周期应该是多少,但是这本书中的内容已经相对陈旧了,现在的人读起来大概不会像10年以前的人读起来那么有震撼感。不过你要是没有读过此书还是建议你快速的翻一遍。我想接触到这本书的人大概会有两类:1你是通过神经专业了解到的此书,那么大概会对笛卡尔哪错了产生困惑,建议是了解一下笛卡尔。尽管书中的部分内容你也许在别人引用的时候已经读过了,但是如果没有神经方面专业知识想要把这本书读的轻松也不容易。2如果你是从哲学书的附录里看到引用的此书,那么我的看法是:经常有人说‘科学已经走在了哲学的前面,尤其在现代科学面前哲学更显无力’但是我觉的笛卡尔在意识上的影响只会更深远吧。毕竟我还是信奉自由意志的哈哈。
  •     之前一直对控制系统中神经网络的效果存疑,这本书阐述的人体的“躯体标志器”的效果充分证明了神经网络的控制有效性。面临抉择时,传统的“高级推理”和“躯体标志器假设”的分析很有意思。再冷静的判断还是离开不了情绪。
  •     基本是保持着接近大众的文字风格,但在逻辑分析中不得不加入大量脑科学术语,虽然用box都解释了,但连贯起来看对于非专业人士还是有点障碍。慢慢读还不错,别以为它真通俗到一本科幻小说的程度。作者是脑科学方面的著名学者,索尔克研究员。
  •     有点恐怖
  •     : B842.6/3371
  •     前男神推荐的书,我记得我看的似懂非懂的,我只记得作者一直在强调情绪的重要性!
  •     一本外国人写的书,逻辑性很强,对我非常有启发
  •     现在看起来没多么大惊小怪了
  •     如何把学术性的书写得好看一些,哪怕是神经科学。其实不光是笛卡尔,康德,柏拉图等很多仙人们都被牵扯其中。
  •     翻译太差
  •     给我弄明白了情绪对理性的正负面影响,如同身体感觉上的快乐(鼓励)和痛(保护)一样。
  •     情绪心理学大师的作品,不是很难读,如果你对人的情绪有疑问,这能给你一些新的路径,走走看。认知这种问题绝对太重要了
  •     情绪和感受的缺失不仅会影响理性,它甚至可以摧毁理性,使明智的决策变得不再可能。
  •     啊 好喜欢这个人…………
  •     背后戳着的是人类始祖
  •     据陈RX姐姐说,这本书里面达马西奥把很多例子都往符合其理论的方向上阐释。Anyhow,重读很有必要!
  •     还行
  •     粗读
  •     理性并不能完全脱离于情感而独立存在。
  •     虽然我崇尚理性与自由意志,认为两者构建成“自我”的基础,而“自我”往往会给本体以连续一致的幻觉,并且实际上“自我”常常被情绪和本能劫持
  •     终于读完了,断断续续半个多月,假设的东西多了些。写的人累,译的人累,读的人更累!
  •     脑科学与神经科学完美结合
  •     有错字。感觉翻译不太靠谱,像sense/sensibility/mood/emotion这种词英文就很容易搞混,再乱翻一翻,迷惑了。
  •     好多地方看不懂,淡定地飘过......能看懂的部分有所收获,让我好奇更多。
  •     还可以!很好!这书很专业!
  •     慕作者之名而来,光看书名的话让人感觉是讲哲学。后半段对我来说有些晦涩,但确是一本好书。可能的话应该会再拜读一次
  •     非专业人看起来还是有点难消化
  •     一年半以后接着读这本,才发现额叶,边缘系统等等关键字。序言很有文化,强调情绪与推理,大脑与身体,个人与环境的结合而不是二分。1994年的书啊这是,上次看的时候完全无头绪,力荐
  •     本来就是受学心理的基友的推荐买的... 也不指望能全看懂w恩 很高端的样子
  •     达马西奥似乎努力地想写一本有趣的科普,事实证明他在这方面实在缺乏才能。但瑕不能掩盖本书在判断决策与情绪的关联、躯体标识器理论方面的深刻洞见,值得克服艰涩死板的语言而仔细研读。
  •     睿智!
  •     达达达达达达~~~马西奥~~~嗷嗷嗷哦~~好棒啊~~~让人想唱首歌来~~~~赞颂他~~~~~~
  •     反反复复需要看很多遍,才能有所收获,不错!
  •     思维 与 情感
  •     set your mind free/
  •     emotion and cognition brain damaged discretion between perception and feeling
  •     本年度看完的最后一本书,思想受到了深刻冲击,已经开始重读。Damasio是当今情绪神经科学领域的泰山,如果LeDoux是北斗的话,哈哈。20150106补记:年前赶着把Damasio的《笛卡尔的错误》读完,其颠覆性观点扑面而来,让我感觉还没回过神。这几天重读,边读边琢磨,翻译不清之处对照原文,读到后面发现我在此中产生的思考与作者的叙述越来越合拍,有几段文字看到会心一笑,恨不得高亮点赞。这是一本构思严谨逻辑清晰阐述自己的革命性科学假设的佳作!
  •     2016第65本,1 笛卡尔的错误,将身、脑分离的二元论,脑中住着小侏儒观看心灵剧场,但是小侏儒是否也是身、脑分离的呢?2 【自动身体标识器】即卡尼曼所述【双过程中的快过程】3 连贯心理体验,由基本注意和、短期工作记忆组成、自动躯体状态构成 4 脑所构建用来描述某个场景的表征,以及对这个场景做出反应所采取的动作,都依赖于脑和身体的互动
  •     其实还蛮好看的。。但不通俗易懂
  •     值得反复推敲的好书。开启了一扇门,1脑损伤了还是别救的好;2乐观情绪对身体良好运作的重要作用是有科学依据的,人体内部好比化工厂,时刻进行着复杂的化学反应。通过某种自我调控心理暗示能产生有益身心的化学反应。改变自身;3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其实就在脑子里,更精确的说我认为是前额叶,天庭饱
  •     脑神经系统很复杂~
  •     看不下去系列。不就是大脑功能模块化么?笛卡尔的错误就是将身体与心理相隔离,这本书只不过反驳了这一点而已,支持”我在故我思”。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牛逼?翻译差评。
  •     翻译腔太重,读起来总觉得怪怪的
  •     很多看不懂,但还是看完了,因为有意思
  •     !!!
  •     非常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清楚明白而且很详细的介绍了各项研究之间的关系。对老年人的幸福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不知道哪里可以找到英文原版,求告诉。
  •     雖然是這麼個標題但內容是神經科學領域的,很有趣的一本,光是看案例就能腦補出一堆懸疑故事。實驗跟解釋做得如何外行人也不好判定,至於身心二元嘛……反正現在有的是人在努力修補裂縫(。
  •     不知道是翻译差还是原文比较生涩,再加上很多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专业术语,感觉读起来很吃力。不过读完后还算是对身体状态、情绪、推理、心理等有了更多的理解。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