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高考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
ISBN:9787515002439
作者:孙东东 编
页数:224页

作者简介

《决胜高考:权威专家给考生支招》一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邀请北京大学对高考有深入研究的资深教授和亲历高考的学生撰写的有关志愿填报的经典文章以及备考复习的指导与经验谈。第二部分,是对考生和家长共同关心的有关高考政策、志愿填报、复习应考、身心调整、招生录取以及其他有关问题的解答。第三部分,是有关志愿填报的信息与参考资料。

书籍目录

上篇 志愿填报和学习备考指导
 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报得好报得巧
 做有眼光、负责任的家长——与考生和家长谈谈心
 谈谈理科与工科的区别和联系
 怎样学语文
 数学学习与备考心得——轻松而自然的坚持
 英语学习之我见
 备考文科综合经验谈
 怎样进行理科综合的复习
中篇 考生常见问题解答
 一、政策解读
  1.问:哪些人可以参加高考?
  2.问:哪些人不具备报考资格?
  3.问:高考报名是否有年龄限制?
  4.问:去年已被某大学录取,但未去报到,今年能否报名参加高考?
  5.问:被大学开除或退学的学生能否报名参加高考?
  6.问:考生应在何时何地报名参加高考?
  7.问:在外地借读的学生应如何报名参加高考?
  8.问:参加高考的考生是否一定要进行体格检查?
  9.问:考生在体检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10.问:怎么知道自己体格检查是否合格?是否有不能报考的专业?
  11.问:体检不合格,考生能否要求复查?
  12.问:身体有残疾的学生能否报名参加高考?
  13.问:哪些学生在高考中可以得到照顾和加分?
  14.问:往届生在录取时与应届生有何区别?
  15.问:往届生录取时是否受影响?
  16.问:具备什么条件的学生可以保送?
  17.问:具备保送资格的学生,是不是就一定能够被保送?
  18.问:已经被保送的学生是否还要参加高考?
  19.问:保送生名额是否占招生计划数?
  20.问:2012年有哪些学校具有招收保送生的资格?
  21.问:什么是自主招生?
  22.问:自主招生的条件有哪些?程序是怎样的?
  23.问:自主招生名额是否占招生计划数?
  24.问: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高校有哪些?
  25.问:报考军事院校需要什么条件?
  26.问:报考军事院校或公安类院校的考生是否还需参加专门体检?
  27.问:参加军事院校招生体检不合格,是否影响其他学校的录取?
  28.问:军事院校有哪些类别?
  29.问:军事院校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有哪些?
  30.问:什么是国防生?
  31.问:女生是否能报考军事院校?
  32.问:军事院校和国防生的志愿应如何填报以及录取方式?
  33.问:报考公安类院校需要什么条件?
  34.问:公安类院校有哪些类别?
  35.问:公安类院校学生毕业后一定要到公安部机关工作吗?
  36.问:公安类院校的志愿如何填报以及录取方式?
  37.问:什么是小语种?
  38.问:报考小语种对考生有什么特殊要求?
  39.问:报考小语种的考生是否要求在高中阶段学过小语种?
  40.问:小语种门类繁多,考生应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语种?
  41.问:往届生能否报考小语种?
  42.问:小语种专业有哪几种招生方式?
  43.问:有哪些院校招收小语种专业?
  44.问:什么是艺术特长生?
  45.问:什么是体育特长生?
  46.问:艺术特长生和体育特长生的考核以及录取程序?
  47.问:艺术和体育特长生名额是否占招生计划数?
  48.问:什么是定向生?
  49.问:什么是委培生?
  50.问:现在还有没有自费生?
  51.问:什么是二级学院?
  52.问:什么是“合作办学,联合培养”?
  53.问:什么是独立学院?
  54.问:什么是民办高校?
  55.问:什么是“三校生”?“三校生”怎样参加高考?
  56.问:高考招生对高中新课改有什么规定?
 二、志愿填报
  1.问:在填报志愿前应做哪些基础性的工作?
  2.问:考生各科成绩平平,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怎么办?
  3.问:靠年级大排行报志愿没有太大把握,有没有更简便的办法?
  4.问:填报志愿的流程是什么?
  5.问:教育部对考生志填报愿的时间和措施有何具体要求?
  6.问:在大学开放日或招生咨询会上应了解哪些信息?
  7.问:什么是《招生章程》?
  8.问:什么是《招生简章》?
  9.问:考生应如何用《招生章程》指导填报志愿?
  10.问:大学的招生简章印刷得很漂亮,但不知怎么看?
  11.问:如各大学的专业名称一样,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是否也一样?
  12.问:什么是录取批次?
  13.问:为什么要设置录取批次?
  14.问:提前批录取的学校是否一定要报?
  15.问:高分考生不填报下一个批次院校志愿有何风险?
  16.问:填报志愿是否要服从“专业调剂”?
  17.问:什么是平行志愿?
  18.问:平行志愿有哪几种模式?
  19.问:平行志愿模式是否一劳永逸,没有风险了吗?
  20.问:怎样才能知道大学是否招收第二志愿以下考生?
  21.问:什么是文理兼收的专业?在填报志愿时应当怎样报考?
  22.问:为什么工科和医科有本硕博连读的专业,而理科和文科多数专业都没有本硕博连读专业?
  23.问:在批次控制线边上的考生,是报上一个录取批次学校的冷门专业好,还是到下一个录取批次学校的热门专业好?
  24.问:报哪些学校被录取的机会多?
  25.问:什么是“211工程”学校?与本科生的学习有没有关系?
  26.问:什么是985工程?
  27.问:国内有些网站或媒体公布的大学排行榜准不准?
  28.问:高考填报志愿常见的不理智现象有哪些?
  29.问:填写志愿表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30.问:如填报志愿时没有填写服从专业调剂,录取前能否更改?
 三、招生录取
  1.问:什么是录取控制分数线?
  2.问:各地的录取控制分数线是怎样划定的?
  3.问:招生院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是怎样划定的?
  4.问:为什么录取控制分数线上的人数要多于计划招生人数?
  5.问:高校录取学生的原则是什么?
  6.问:高校录取的流程是怎样的?
  7.问:平行志愿是如何投档的?
  8.问:平行志愿的录取流程是怎样的?
  9.问:被上一批次学校退档,是否影响下一批次学校的录取?
  10.问:报了提前批录取学校的志愿,是否影响第一批志愿学校的录取?
  11.问:如已被上一批次学校录取了,能否退出,参加下一录取批次?
  12.问:照顾加分在录取时大学认不认?
  13.问:大学在录取时,分专业录取的原则是什么?
  14.问:大学在录取时,考生专业志愿调剂的原则是什么?
  15.问:在录取时常见的退档原因有哪些?
  16.问:考生对录取有疑问,应到哪里询问?
  17.问:考生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否被录取?
 四、身心调节
  1.问:怎样减轻考生心理的压力?
  2.问:在备考和应考期间的饮食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3.问:考前应如何调整作息时间?
  4.问:在备考期间体育锻炼应注意哪些问题?
  5.问:患有轻度慢性疾病或功能障碍的考生,在备考和应考期间应注意哪些问题?
  6.问:临考前一天应做哪些准备?
  7.问:考生在考试当中应如何克服紧张的心理?
  8.问:一科考试结束后,同学之间要不要对答案?
  9.问:当考生一科没考好,家长应当如何鼓励考生考好后面的几科?
 五、复习备考
  1.问:考试大纲上没有写的,是不是就不考了?
  2.问:现在高考试卷各省不一致,在外地借读的学生应注意哪些问题?
  3.问:高三复习的时候觉得内容特别多,不知怎样捋出头绪?
  4.问:考生字写得不好,会不会影响考试成绩?
  5.问:在考卷上写什么东西属于做特殊标记?
  6.问:是不是作文的内容写得越奇,越容易得高分?
  7.问:有些考生采取背几篇范文做模版,考试的时候根据考题往里套内容,这种方法是否可取?
  8.问:都说话题作文是开放性作文,广阔无边,真的怎么写都行吗?
  9.问:在近年的高考作文中,有写科幻小说的。如果以小说的形式作为高考作文,是不是只要能杜撰好就行了,不用强调真情实感了?
  10.问:既然高考作文文体不限,那为什么往往又要注明诗歌除外?
 六、其他事项
  1.问: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复读?
  2.问:复读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3.问:考生在国内没考上好大学,出国留学是否可行?
  4.问:高考结束后,学生应注意些什么?
  5.问: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应做哪些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6.问:高二学生,文理科成绩都差不多,高三要分文理科了,应该怎样选择?
下篇 志愿填报参考信息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高考体检表填写说明及信息代码
 报考高等学校体格检查表样本
 军事院校体检要求
附录
 中国校友会网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
 中国校友会网2011中国最受媒体关注大学排行榜100强
 中国校友会网2011中国大学科学贡献力排行榜
 中国校友会网2011中国大学院士校友排行榜100强
 中国校友会网2011中国大学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校友榜

编辑推荐

  权威专家首次联袂奉献,著名高考志愿填报专家领衔主编,北大教授、知名应考专家、曾被聘为中央电视台连续四届全国大专辩论会首席评委给学生和家长支招高考;  连续16年参加北大招生工作的亲历者为学生和家长讲述“不但要考得好,还有填得好”;  最新政策解读,现实回答学生和家长的疑问,全面解决高考焦虑和填写志愿的玄机与奥妙;  图文并茂,附有全国211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图片,提前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好奇心和美好憧憬;

内容概要

  孙东东:男。1959年12月20日生。北京人,央视主持人,司法精神病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目前任职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司法鉴定室主任,主任医师。北京市教委2003年高考专家指导组成员。连续16年参加北京大学招生工作。
"生于中关村,长于科学院",孩提时代曾与华罗庚、熊庆来、于光远等中国各个领域最杰出的大师为邻。他那锐利的口锋、风趣的语言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本领,当年新加坡式辩论风靡大江南北校园时,他曾带领北京大学夺得亚洲华语大专辩论会冠军;之后成为国际华语辩论模式的改进者,被中央电视台聘为第一、二、三、四届全国大专辩论会“首席评委”;第四、六届国际大专辩论会“评委”、“点评嘉宾”;同时,在中央电视台兼任节目主持人。

章节摘录

  上篇  志愿填报和学习备考指导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孙东东  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报得好报得巧  自1988年以来,本人已连续参与北京大学招生工作二十多年了,跑遍了全国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每年数十场指导考生报志愿的招生咨询会和报告会上,考生家长们提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便是:“我的小孩能考×××分,该报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说实话,这是一个令招生人员最哭笑不得、最头痛、最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招生人员不了解考生的情况,不知道考生喜欢学什么、能学什么、适合学什么,如果点错了“鸳鸯谱”,岂不是耽误了考生。不过若换位思考,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家就这么一个孩子,苦苦养育了18年,该上大学了,孩子的前途、父母的期望,甚至连家族的荣辱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寄托在孩子上大学、学本事上了。的确,考大学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这一步走得好不好,关系到考生的人生。可是,全国有大学一千三百(不包括民办高校)多所,学科专业有二百八十多个,五花八门,着实令人眼花缭乱。 究竟什么专业“好”、什么专业有发展;学什么专业好就业、容易出国,家长们都不甚了解。况且,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又无前车之鉴。到填报志愿之时,便无所适从了。真可谓是“高考志愿年年报,年年不知怎么报!”  考生、家长、中学老师甚至连媒体都在炒作,高考志愿“报得好、报得巧”孩子就能上个理想大学,终身受益。那么究竟应当如何报,才算“报得好、报得巧”呢?本人在以下的文字中,根据以往的经验,从“知己”、“知彼”和“报志愿中常出现的问题”三个方面,就如何填报志愿进行详细的分析,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参考。  一、 知己  所谓知己,是指考生及其家长对考生本人各种信息的了解。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正确认识考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  每年在招生咨询时,家长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孩子是某某中学的,在年级排多少名,问能上什么学校?”这个问题对于所有招生老师来说都没法回答。因为这个问题就相当于在问“我家有个姑娘,长得挺漂亮的,你看嫁给谁合适?”媒婆说媒,还得搞清楚姑娘年龄多大了,方脸还是圆脸,活泼还是文静吧。更何况是高考填报志愿了。所以考生、家长在报志愿之前,一定要对考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分析考生的性格特征,根据考生的自身特点,判断考生适合向哪个方面发展,适合学哪类学科。适合学哪方面的学科就 应报哪个方面的专业或学科。  理工类考生中,对于那些平时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擅长做数学物理难题的学生,应首选数学、物理学、化学等理科学科;而那些动手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相对稍差的学生,则应选择如机械、建筑、自动化、水利、热工等工科专业;对于外界自然事物善于观察,形态学观念比较强的考生适合学习生物、医学类的专业。文史类考生也是如此,那些平时喜爱历史、哲学、文学,能够静下心来钻研的学生,应选择文学、历史学、哲学类的人文学科;而对那些社会活动能力较强,对社会问题比较敏感,观察力比较强的学生,可选择政治、经济、法律类的社会科学。  家长、中学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本人的选择,不要盲目追风,更不能包办。在每年高校录取的新生中,都有一批学生入学后对所学的专业无兴趣,闹着转系转专业。其中大部分都是当初由家长或中学老师包办填报的专业。更有甚者,曾经有一位考分名列全省前茅的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了某著名综合大学的物理系。报名表交上去后,他的中学校长出于某种私利或者是为了求得平衡,追到了市招生办公室,强行将这个学生的志愿改为某以工科为主的综合大学自动化系。这个孩子入学后长期情绪低落,学习无兴趣,多次提出退学申请。这个校长的行为性质是严重违法的侵权行为。如此的结果,既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质量,又耽误了宝贵的时间。再举个例子,北京大学曾经招收过一个北京市文科前几名的学生,他本人酷爱历史,一心要报北大历史学系。可他父亲坚决不同意,硬押着报了国际经济专业。入学后对经济学的课程不但没有兴趣,甚至还厌烦。在旁听了几次历史系的课后,自作主张,转到历史系。他父亲知道后,还跑到北大来兴师问罪。这个学生在历史系学习非常好,三年就把本科的学习完成了,读完了硕士读了博士。现在留在北大当老师。年纪轻轻的就是副教授了,非常优秀。在此,特别提醒家长们和中学老师们,让考生走自己愿意走的路,只有爱一行,才能学好一行、干好一行,人尽其才,千万不要“好心”办“错事”。  当考生的志愿和家长的志愿不一致时,只要考生的志愿没有原则错误,要尊重考生的意愿。毕竟是他们在高考,是他们上大学。这里所说的原则性错误,是指过于天真幼稚、好高骛远、严重脱离实际,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想法。  (二)考生本人学习成绩的准确定位  所谓考生本人学习成绩的准确定位,就是学习成绩的排行。这是填报志愿最最重要的依据!这里所说的学习成绩排行,包括考生本人在高中阶段在所在中学年级的排行以及所在中学教学水平在全省的排行两个方面。  中学教育规律性很强,一所中学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也是相对稳定的,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一所中学每年毕业生的流向相当稳定。所以,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充分了解自己所在学校前几届各分数段毕业生被录取的情况,找到自己相对应的位置,选择相关的学校和专业。  截至2011年,全国实行考前报志愿模式的只有北京市和上海市。考前报志愿是最科学的填报志愿的模式。考生填报志愿完全依靠实力,风险相对较小,所以准确定位是最重要的依据。以北京第四中学的考生报考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四中每年能考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理工类学生在80名左右,某考生在年级排行80~100名左右,该考生考上北大基本上是有把握的。  对于黑龙江省、新疆等实行考后估分报志愿省份的考生,准确定位同样重要,因为它是准确估分的最重要的依据。根据以往的经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估分相对较准,但略偏低,原因是这部分学生基本概念清楚,在估分时将可计可不计的分数都扣除了,对这部分考生,应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一贯的年级大排行,避免高分低报志愿;学习成绩相对差的学生,由于基本概念不甚清楚,不能准确判断自己答题的正确与否,估分往往不准,偏高者居多,特别是那些上课什么都听得懂,一考试分数就上不去的学生,估分更不准确,在填报志愿时更需要参照年级大排行,以免低分高报了志愿而落榜。  除上述两种填报志愿的模式外,目前还有如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等十余个省份填报志愿的时间放在阅卷完毕分数公布以后。这种填报志愿的时间模式看似能使考生有的放矢,但实践证明这是最不科学、最不合理的报志愿的模式。很容易出现扎堆、冷热不均的现象,这对考生及其家长来说更难操作,压力更大。这些省份的招生办公室之所以选择这种时间模式,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外,也是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做出的无奈选择。对于这些省份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也须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不过这里所说的定位不是前文所述的年级大排行,而是在全省的大排行。考生在收到的分数通知单上都有自己在本省的大排行名次。考生应根据这个数值作为选择学校的重要指标。具体方法是:将拟填报的院校以往在本省招生人数的总和再乘以150%,用所得出的数值来对照自己的排行,若自己的排行在其中,报考该校基本没有问题。还以报考北京大学为例说明,北京大学在某省计划招生总数200人,某考生的分数排行在全省的前280名,那么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该考生的北大梦基本能圆了。  在考后估分、出分报志愿的省份,在历年填报志愿前的咨询活动中,都会出现一种考生和家长自欺欺人的怪现象。考生及其家长同时在两家以上的高校登记排行,回过头来又反复交叉向这些学校询问自己的排行和被录取的可能性。考生和家长们如此做法目的不外乎是想规避风险,争取百分之百的把握,同时也给其他竞争者增加心理压力,但事实却是自己给自己下了一个荒谬的逻辑圈套。一个分数段内的数名考生同时在两所以上的高校登记排行,便给这些高校提供了水分很大的假信息。高校依此假信息反馈给考生及其家长的也必然是看似真实、实为更假的信息。这个道理再简单清晰不过了。可许多考生、家长偏偏相信这种自己制造的假信息,最终“落难”的只能是考生自己。一些省在正式填报志愿之前,当地招生办常组织一次或多次预报,根据预报情况,统计出本地区志愿填报分布情况,反馈给考生作参考,目的是防止扎堆、“撞车”。但有些中学、考生为了给他人以心理压力,混淆视听,使人产生错觉,故意在预报的草表上填报自己非真实想报的志愿,导致其他一些人上当、改变自己的志愿。究其原因,答案还是考生及其家长缺乏自信,未能很好地掌握准确定位原则。  在历年的高考填报志愿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考生、家长以及中学老师、地方招办的工作人员,以高考前一模、二模(即第一次、第二次模拟考试。有些省份称之为“ 一诊、二诊”)的成绩作为报考的依据的现象。这是一个可怕的误区。高考是高校选人,题目是由大学老师出的。模拟考试则是中学老师凭借高考指南和以往的教学经验,揣摩大学老师的出题思路出的模拟考试试题。虽然中学老师经验丰富,但与高校老师的思维模式还是有差异的。从这几年的考试中就能看出来,同样的内容大学老师换一种问法就成了一道全新的考题,至于大学老师怎么来变化,并不是中学老师轻而易举就能掌握的。况且模拟考试是分散阅卷,中学老师在阅卷时往往又加入了情感因素,于是模拟考试的成绩有可能失准,甚至会误导考生,错误地估计自己的实力。另外,中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让学生做不同地区的模拟试卷。几轮下来,学生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的实力已大幅度提高,甚至超出了其他地区学生的水平。这种状况的成因很简单,每次答卷的时间、空间、心态相近,每次考题的知识覆盖面、类型以及难易程度相似,并且每答一次试卷,就等于复习了一次,所以考试的结果必然会发生变化,并且很多考生都是越考越好。但真正到了高考时,成绩又回到了自己原有的水平。因此,不论是高考前还是高考后填报志愿,模拟考试的成绩只能作为填报志愿的参考指标,千万不可作为填报志愿的主要依据。每年都有许多考生因为依据模拟考试的成绩填报志愿,而造成终身遗憾。  本人多年以来,对考生高考成绩与平时学习成绩年级排行的关系一直进行追踪、比较与分析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是在历年的高考中,只有极少数考生由于超常发挥,成绩上去了;少数考生由于发挥失常成绩掉下来了;对绝大多数考生而言,高考成绩与其平时学习成绩的年级排行基本一致。  (三)根据体检结果修正自己的专业志向  考生应认真对待体格检查,根据体检结果调整志愿。认真研读。  在体检表背面“检查结论”一栏里,如果负责医生签署的“检查结论”是“合格”,考生报志愿不受体检的限制。如果签署的是如“红绿色盲。限报22专业”,指的是该考生患有红绿色盲症,不能报考教育部、卫生部和全国残疾人联合会于2003年联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上的第二大类的第二项所列各专业。当所报志愿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时,考生志愿应当根据所受限制进行调整,即不要填报有身体条件限制的学校和专业。这是刚性规定,考生和家长不要存有侥幸的心理。在每年的招生工作中,都会有一些考生由于忽视了招生院校和专业有关身体条件的限制,未被所报专业录取,有的最终导致落榜。  (四)去除加分因素,按实际排行或实考分报志愿  目前高考加分项目种类除国家教育部的规定之外,各省还自行制定门类繁多的高考加分项目,具体的加分数值不等。地方招办在投档时一般都将加分计入总分投档。但高校在录取时一般都是按实考分排序、分专业。若高校按招生计划的120%提档,最终被退档的很可能是靠加分进档的考生。例如某校只剩一个录取名额,在若干份档案中,其中最高分的有两份,一份实考分600分,无加分。另一份实考分590分并有加分10分,总分也是600分。在正常情况下,高校是会录取实考分是600分的这名考生的。除国家级数、理、化、生、信息竞赛获奖加分外,在短暂的录取工作时间内,对于其他各种林林总总的加分,高校招生人员很难甄别不同加分的内在价值。此外,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为了维护绝大多数考生的利益,特别是要保护高分考生的利益,也应尽可能减少加分因素的干扰,以服天下。所以,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去除加分因素,按实考分报,这样把握会更大。尤其是报考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名校,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二、知彼  知彼,是指考生及其家长应了解有关大学及其专业各种信息。前文已经提到,全国现约有大学一千三百多所,一级学科专业约有二百八十多个。每一所大学又都设有若干院系、若干专业,都有自己的办学重点、办学特色;都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都有若干教学楼、宿舍楼和食堂。作为考生、家长以及中学老师,应积极主动地通过大学的网站、招生简章来获得有关信息。特别是应当认真研究招生章程和简章,了解大学的招生政策,关注该大学及其有关院系的师资状况,即有多少教授、副教授,有无博士、硕士培养点。按照一般规律, 一所大学教授越多,教学科研水平越高,竞争力越强。如果某大学的某个专业只有一名教授或副教授,可以肯定地说,这所学校的这个专业不可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正如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说:“大学者大师也,而非大楼也。”本人以为,家长送孩子上大学,所图的也应当是“拜名师”,学真本事。当然还要关注所开设的课程有哪些,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宿舍条件等其他一些信息。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来真正地实现知彼。  (一)正确区分高等院校的类别  按照学科设置和办学特色,高等院校大致可分为:  1.综合性大学  综合性大学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等为代表。这些大学历史悠久、理工文医学科门类齐全、文理渗透、文化底蕴较为深厚,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和方法。这类大学的办学模式与牛津、耶鲁、哈佛等当代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基本一致。  2.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这类大学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为代表。这类大学多有着辉煌的历史,但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全盘苏化”的社会背景下,急功近利、重工轻文。1952年院系调整时,只保留了一些工科专业,原有的一些理科、文科 、医科以及农科都分别独立或被调至其他院校,使这些学校成为纯粹的工科院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这些院校虽然工科专业实力很强,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水平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但由于理科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对欠缺,其综合实力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20 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院校开始重新建设理科、文科等学科,逐渐趋向综合性大学。  3.以某一学科专业为主的多学科大学  这类大学是以为各类工业、农林牧水产业、地矿、财经、政法、语言等行业培养专业人才为目的的,由专业学院发展演变而成的专业学院式的院校。这类院校多是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建立的。为数众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最有代表性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长期以来,这类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为数相当可观的专家型技术人员。但是,由于这类院校是计划经济模式的产物,院校的行政隶属关系明确,条块分割严格,专业面窄,束缚了学校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类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办学思路普遍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经过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等院校新一轮的整合、调整后,这类院校也开始向综合性大学发展。  4.师范类院校  这类学校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这六所师范类大学为代表。这类院校也属综合类大学,其教学水平、科研实力往往超过同批次专业学院式的多学科大学,但由于挂着“师范”的头衔,许多考生和家长不愿问津,对此,本人深感遗憾。在此建议考生和家长们把眼光放得远一点,考生填报志愿要以在大学中能打实基础为标准。况且,这类院校都陆续开设了非师资专业。学生毕业时择业,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已经不再只看学校、专业了,而是更注重个人的能力。  5.其他院校  除上述各类院校外,还有一些如医学、艺术、体育、军事、警察等专业院校。这类院校专业性很强,培养目标明确。对考生而言,应以兴趣优先,或天赋、特长使然。否则学起来会感到极其痛苦。  在全国一千三百多所大学中,按照科研能力、培养目标,还可分为研究型大学和操作型大学。这种分类方法与上述分类方法是重叠的。考生在报考时,应注意阅读高校的招生简章,看该校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  上述有关对我国高校的分类,实属本人的个人意见。本着对考生负责的态度,便于考生、家 长、中学老师了解高校,这种分类方法是最为简便和直观的了。  (二)正确区分专业类别,准确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  全国高校学科专业有二百八十多个,按报考类别分理工类、文史类、外语类、体育类、艺术类、军事类。这种分类方法是为了编制考题而分的,不是根据专业内涵进行的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对考生、家长以及中学老师产生了不小的误导。每年都有相当多的考生、家长和中学老师,在填报志愿时,由于分不清理科、工科、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相关专业,进入了“理科成绩好就学理工科,文科成绩好理所当然学文科”的将报考类别当成专业类别的误区。在此,将对专业的分类进行阐述,以免考生误报。  1.理工类本专科专业的分类  理工类的专业,分为理科、工科、生物医科三大类。  (1)理科  理科是培养学生理论和方法的。大学期间所学的课程偏重基础理论。思维逻辑框架,除形式逻辑外,更注重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的建立,科学创新能力强。理科类的相关专业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分支学科。这些专业在名称上都带有“学”字。理科的学生所学的知识看似理论性很强,脱离应用,事实恰恰相反。学生们在大学期间,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学到了好的思维方法,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生物医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工作就会轻而易举。这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极具创新和发展的竞争能力,取得科研成果的机会较其他学科多,且意义重大。如北京大学方正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人王选教授,在大学学的是基础数学,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是计算机软件方面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世界领先。类似的范例举不胜举。  (2)工科  工科是工程技术学科的简称,是培养学生技术和工艺水平的操作性专业,是工程师的摇篮。它是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之间的桥梁,即将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工农业生产的纽带。工科的专业名称往往不带“学”字,而是多以“技术”、“工程”以及“科学”为后缀或直接以技术名称命名。如计算机技术、通讯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材料科学、机械、电机、电子、自动化、建筑工程、石油化工,等等。工科的各种专业是为国家建设的需要所设,时限性较强。工科专业的学生在校所学的课程,基础理论相对薄弱,专业的技术性很强,学科之间的交叉相对较为困难,思维逻辑框架的建设以形式逻辑为主,长于技术革新。故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角度来看,工科学生在校学习相对理科轻松,但终身学习所花费的精力可能要超过理科毕业生。因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有一个递进过程,工科的上位学科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而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源于数学。  近几年来,伴随着社会意识的浮躁,一些高校为了招揽考生,在解释专业名称或类别时,也加进了浮躁的色彩。如个别院校为了显示自己进入了综合大学的范畴,回避工科的局限性, 将传统的工科专业解释为“应用理科”,这是一个误导。虽然理科是工科的基础,理科与部分工科专业有交叉和融合,但是不能将工科简单地解释为“应用理科”。因为任何一个学科都同时具备基础与应用两个方面的属性。能否应用,不取决于学科本身,而取决于从事该学科工作的人。正如前文提到的王选教授,学的是基础数学,由他发明的激光照排系统,就是基础数学应用的最佳范例。  (3)生物医学  生物学、医学以及农学按大类分同属生物医学类,这些学科都是建立在形态学基础上的学科。这类专业的内涵和外延是直观易懂。在此不再赘述。  2.文史类的专业  文史类的专业,分为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两大类。  (1)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产物的学科,即通常所说的文(文学、语言学等)、史(历史学、考古学等)、哲(哲学、逻辑学、美学、宗教学等)。历史学是培养出思想的学科 ,哲学是培养出方法的学科,文学是表述工具。各学科相互之间融会贯通,但不能互相取代。  (2)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问题、社会秩序的学科,主要包括政治学、国际政治学、外交学、经济学、管理学、贸易学、金融学、保险学、社会学、人口学、犯罪学、法律学等学科。人文学科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和灵魂,社会科学发展到高层次的水平,又回到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是社会科学的基础,是社会科学的灵魂,所有的社会科学的顶峰都是人文学科。  (三)正确处理好学校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学校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是指某一具体高等院校校址所在地的省份、地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自然地理、气候、经济发展、生活条件等自然、人文状况差别很大。现在考生的父母都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饱受了各种政治运动、天灾人祸之苦,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远走他乡”,尤其是生活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大都市的考生,更是难离“故土”,而为数众多的外地考生希望到大城市来读书,于是,地处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大连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报考人数众多,录取分数高,竞争激烈,即使是一些历史不长、教学科研水平欠佳的院校也是门庭若市。而地处“新西兰”(新疆、西安、兰州)、云贵川、东三省等西北、西南 、东北“两北一南”地区的高校报考人数相对较少,甚至生源不足。在我国“两北一南”地区,集中了大批优秀的高等院校。像兰州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一些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科研水平都排在全国高校前列的综合性大学,就是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好”,在很多省的录取线只有中等水平,甚至仅略高于当地的重点线。考生不想到“外地”上学,不外乎是怕受苦和担心考生毕业后不能回生源地,这其实完全不用担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西部的经济虽不很发达,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不比东部差多少,并且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除军事院校和少数定向生外,那种“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毕业分配指令性计划已成历史,只要毕业生本人愿意,都能回到生源地就业。  在此,本人真诚地建议考生、家长们,特别是那些长期生活在大都市、考试成绩中等以下的考生及其家长们,在报志愿时,如果只盯住大都市的高校,可选择的余地相当有限,若把目光向西北、西南、东北扩展,便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报志愿的时候考生应要踊跃地报考上述所提到的学校,与其“窝在故土”的一般院校,真不如上地处“两北一南”的名牌重点大学。这些大学在全国的招生基本都在重点线左右,如果考生在这个分数边缘、而又想上一个好的综合类的大学,那你不妨去这些大学,不仅竞争的激烈程度会小一些,同时能学到好的思维方法。这对今后的就业、考研究生、出国深造等长远发展都有益处。  (四)正确处理好选学校还是选专业的关系  自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以来,在社会上一直流行一种观点,即考大学报志愿选学校不重要,关键是一定要选个好专业,这样就便于就业。持这种观点者,尤以中学老师为甚。这是一个与时代脱节的错误观点,它还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社会价值层面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单一专家型人才转为基础理论扎实、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已不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只强调专业对口了,而更注重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高等院校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办学模式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因此,考生、家长在报志愿时应首选学校,次选专业。只有学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好学校,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好专业,才能学到好的方法。如果狭义地理解专业的重要性,把专业看得太重,只会给自己留下终身遗憾。  本着知己知彼、分流报考的原则,有如下具体建议:  学习成绩优秀,在省级重点中学年级排名前列的考生,应首选以理科、文科为主的名牌综合大学,在此前提下选择自己相对喜欢的专业,这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切忌以专业定学校。在以理科、文科为主的名牌综合性大学里,即使对专业不满意,学生在入学后仍有很多转系、转专业、辅修第二学位等二次选择的机会。如果是以专业定学校,这部分学生的某些能力就可能得不到发挥,特别是选择了操作性很强、专业面很窄的工科专业,当想跨学科学习或转系、转专业时,便会发现由于专业的限制,困难重重。  学习成绩中等的考生,似乎可选择的学校数量多,专业也多为操作性很强的工科、社会科学有关的专业,机会要多于学习成绩优秀的考生。但事实上是由于这部分考生为数众多,高攀不上去,低又不肯屈就,可选择的余地就变得很小了。对于这部分考生志愿选择,也应是首选学校、兼顾专业,特别是应选择前文所述的地理位置相对“不好”的名牌学校,这样可选择的余地会变得宽广、竞争会小些,也同时有益于今后的发展。  对于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考生,选学校更为重要。特别是那些考试成绩在当地一般本科或专科录取批次控制线上下晃荡的考生。应当承认,这部分学生无论是高考竞争还是今后的就业出路、社会竞争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性相对前两类学生要弱一些。所以,选择一所地理位置“不好”,所设专业又不“热”的学校,就很有可能被录取,甚至还能提高一个录取批次。因民众的观念问题,导致如农、 林、牧、渔、煤、铁、油、地、矿、师这10类院校普遍生源都不是很充足,常常是降分录取 。每年都有专科分数段的考生第一志愿报考这10类学校本科专业,则顺利地被该校录取到相关的本科专业就读。虽说现代社会已是多元化,对人才的评价不能唯学历论,但绝对不能否认的是,学历仍是构筑个人发展的一块重要基石。  (五)了解专业内涵,正确处理好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的关系  招生咨询时常有家长问我北大哪个专业特别好,我说北大没有特别好的专业,105个本科专业,个个都好。就高校自身而言,所设置的专业本无“冷”、“热”之分。而所谓专业的“冷”、“热”是由社会的需求所决定的。更确切地说,是考生和家长给“抬”起来的。这里所说的社会需求分长期需求和短期需求。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长期需求的专业“可持续发展”性强,但这类专业不会出现短时异常的过“热”现象,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农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机械、自动化、化工等传统理科、工科、人文学科。而短期需求的专业多属操作性学科,时限性很强,如计算机、贸易、金融、管理、法律等快速应用型专业。这些专业在短时间内社会需求量很大,可急速升温。但同时因这样的专业对社会环境的要求较高,受政策影响大,用人有很大的限制,持续“高热”的时间很短,会突然出现降温变“冷”。 近些年来,“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国际金融”等经济类、管理类等学科的专业在短短的三四年内,由“炽热”迅速变得“冰冷”,便是最好的例证。其实道理很简单,拿国际金融来说,全国大学生都去学金融了,将来出来怎么就业?在银行柜台上做营业员,是学金融的,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也是学金融的,但这两个工作是不一样的,但是又有几个人毕业后能到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去?在这个地方,我奉劝考生和家长一定要冷静思考,现在热的专业可能四年以后不一定热。20世纪90年代,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在全国火得不得了,有一年我在上海招生的时候,就和《文汇报》的记者讲,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在上海三年内就要降温了。到了1996年北大就把在上海招收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计划撤掉了。为什么?——没人问津了。后来记者问我怎么预测的。我说很简单,第一年热,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最先吃螃蟹的人,占据了决策层;第二年,其他各种短训班培养出来的人和其他专业转过来的,占据了中间层;第三年,大专生毕业,占据了操作层。正规全日制大学办学周期四年,大学生毕业出来没有用武之地。  再如,计算机专业虽已持续“热”了二十余年,但现在的“热”不是“热”在简单的编程、操作上,而是“热”在社会对高水平、高层次研究和开发人才的需求上。要满足这样的需求,搞软件技术人员必须学好数学,搞硬件技术人员则必须精通物理学,而那些单纯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往往是无法满足这一社会需求的。再一次特别提醒考生和家长们,在报志愿时眼光应放得远一点,不要盲目追风。全日制正规大学都遵循教育规律,办学周期长,今年热的专业,四年后可能会找不到工作。应该看到,有些“冷”的专业,在短时间内不能“发大财”,但它的职业寿命长、风险相对较小,甚至可以终身“旱涝保收”。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除须了解专业的分类外,还必须详细了解拟报考专业的实质性内涵——研究领域、开设课程、培养目标。切忌简单地从专业名称的字面上望文生义。现在有些大学为了在招生时能吸引考生,将一些不易吸引考生的传统专业的名称改成了很“前卫”、“动听”的名称。如某高校的强项是传统的工科专业,但为了吸引考生,搭“神舟5号”的“便车”,将本校的材料科学等专业合并,成立了“航天科技”专业,确实吸引了大批不明真相的考生报考。“航天科技”是一个领域,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在这一领域中几乎囊括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学科内容,四年的大学学习,怎么可能学完一个领域的所有学科。又如某省曾有一位获得全国物理联赛一等奖的考生,看到某著名以工科为主的综合大学中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想像中这个专业应当是研究航天火箭推进器和燃料的,于是抱着从事航天事业的幻想,毫不犹豫地填报了这个专业,入学后才发现该专业就是过去的锅炉专业。虽然锅炉专业也是国家建设所必需的专业,但他对此专业的学习毫无兴趣,且由于该校是工科院校,专业面很窄,转系、转专业均不可能,为此后悔不已。  这里就需要提一下农(农业)、林(林业)、牧(畜牧)、渔(水产)、煤(煤炭)、铁(冶金)、油(石油)、地(地质)、矿(矿山)、师(师范)这10大专业。这些专业,不是很热,并且有时还会降分录取。如果考生就在各档录取线边,可以考虑这10类专业。  (六)走出只关注提档线的误区,详细了解拟报考高校以往三年来在当地实际录取的三个重要分数  考生、家长以及中学老师在考察以往某高校录取情况时,往住只关注该校的提档线,即认为高校提取考生档案后,可因其他一些原因退了高分的考生,录取低分的考生,而忽视该校实际录取的最低分、平均分和最高分三个最重要的分数线。这种错误认识源于民众对高校录取工作过程的不了解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这是一个可怕的误区。实事求是地讲,高考招生工作是一项备受社会关注、政策性极强的工作。绝大多数高校在录取时都能做到依照“分数相同看志愿,志愿相同看分数;分数是前提,志愿是依据”的原则,按考分由高到低排序录取。否则,无论是对考生的利益,还是对高校的声誉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无法向社会交代。由此可以看出,所谓提档线实际上是一条“虚线”。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应充分了解的“实线”应当是:该高校三年来在当地录取的最低分——它意味着考生能否进入该校;平均分——意味着考生能在该高校中选择哪些专业;最高分——意味着考生能否随心所欲选择专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平均分。即如果某考生的考分在该校录取平均分上下,那该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在不发生特别意外的情况下,可以说是100%。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这三个分数值呢?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在大学开放日的咨询会上咨询了解,或打电话上网查询。第二条途径是通过各省级招办编辑印发的《××××年到××××年全国高等院校在××省招生统计》一书中获得。这本书里的信息量很大,一定要认真研读。  (七)正确把握学校间、专业志愿间的梯度,准确锁定能录取第二志愿考生的院校  综合上文所述的知己知彼原则,考生及其家长应能筛选出一系列可报考的院校。随后,须对这些院校按录取批次和个人的愿望进行志愿排序。在每一个录取批次中,第一志愿院校最为重要,它应是充分体现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最希望进入的院校。在确定第一志愿院校后,再确定第二志愿院校。第二志愿与第一志愿之间须有一个梯度差,这个梯度差不单是分数差,还包括院校的地理位置、专业设置、办学模式等因素。考生在填报志愿前就须准确锁定能招收第二志愿考生的院校。考生获取是否招收第二志愿的院校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与拟报考的院校联系咨询,须得到是否招收第二志愿考生准确答复、是否存在减分投档分配专业等附加录取条件;二是通过对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办公室印发的历年高校在当地录取情况一书内容的分析研究获得。这本书中有这样几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某高校当年的招生计划数、第一志愿报名人数、第一志愿上线(录取批次控制分数线)人数、第一志愿实际录取人数。如果该校的第一志愿实际录取人数少于计划招生人数,且又完成了招生计划,说明该校录取第二志愿考生,这样的院校即可作为第二志愿填报。第三志愿以后的院校的填报照此原则办理。  目前有些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实行了平行志愿填报模式,有些考生、家长、中学老师误以为,平行志愿没有风险了,无须考虑第二志愿问题。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错误认识。平行志愿是指考生在同一个录取批次中填报的若干个学校志愿是并列平行的。原则上排序不分志愿先后,没有志愿级差。省级地方招办在投档时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实行平行志愿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高分考生落榜的几率,保护高分考生的利益。理论上避免了考生因为第一志愿未被录取,就失去同批次二三志愿的录取机会。但实事求是讲,平行志愿只是在志愿填报的方法上的一种形式上的变化,其结果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少数高分考生一志愿落榜的问题。就大多数考生而言,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因供需矛盾造成的落榜风险。平行志愿仍然存在二志愿的风险问题。如果所报院校都是热门院校,考生扎堆,忽视分数级差,所报几个并列院校属同在一个录取分数段内,没有梯度,就很可能出现一所院校未录取,其他院校都无法录取的落榜结局。  对每一个院校志愿内的专业志愿差,应详细阅读该校的《招生简章》,了解该校规定的专业分数梯度。但一般来讲,考生对于一所大学内的专业志愿分数差,无须过于关注。只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兴趣爱好以及该校所规定的专业排序规则、以往的录取情况进行排序即可,不必机械地按照分数的梯度差来排序。特别是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类名校,实际录取考生最高分与最低分之差很小,若机械地按分数梯度排序志愿,最后两三个志愿就无法填报了。况且,现在的录取工作都是借助于计算机进行,各校只要事先将本校的具体录取要求输入计算机,录取时计算机会自动按考生的志愿和学校的要求进行排序录取。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录取率不断提高,高考的竞争压力逐渐减轻,考生在报志愿问题上的个性特征逐渐显现。有些考生把上名牌大学作为唯一的选择,填报志愿时只填报一个志愿,考不上宁肯复读,也不屈就其他学校。这种精神令人钦佩,但做法值得商榷。根据以往的经验,通过复读能够大幅度提高分数的只有两类考生。一类是极少数确有很强实力的考生,因一时失误,与理想中的名校失之交臂,这类考生经过一年的复读考分能大幅度提高;另一类是天资良好,但平时不努力学习或学习方法不得当的低分段考生,通过调换学校、端正学习态度、改变学习方法,复读后考分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大多数复读考生的考分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甚至会由于家庭、社会以及自身的心理压力,越复读考分越低。在此,建议考生对自己的能力、学习状况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现实一点,能走(考上其他院校)尽量走,以免出现事倍功半的尴尬结局。  ……

图书封面


 决胜高考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高考 志愿
  •     等着看呢
  •     助家长一臂之力
  •     为了填志愿用,这本书还不错
  •     书上的方法比较有用。
  •     等到高三报志愿的时候看,就晚了。
    读了这本书,纠正了以前曾经的很多误区。比如,选专业比选学校更重要,实际上是要看孩子的学习情况和个性发展来选择专业,另外综合性大学的锻炼和培养对于那些爱钻研肯动脑并期望有所发展的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更有利。再比如,师范类院校,很多是综合类的,即使不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也是可以考虑选择的。
  •     帮人家买的 说书很好
  •     不是我想要的,三分之一讲如何从思想上正确高考志愿,三分之一讲如何学习课文,三分之一讲高考体检、稍微泛泛讲一下大学专业,而这正是我想要了解的。现在的大学专业单从名称都看不出到底是教什么的,如热能动力其实就是烧锅炉的。所以我想具体了解,买了这本书结果大失所望。
  •     里面的内容挺有用的。
  •     给妹妹买的,但是她今年填志愿的时候好像没有用上。有没有看完都不知道。早知道不给她买了。
  •     获益匪浅,值得购买。
  •     对高考的家长有一定的帮助。
  •     高考志愿填报,关系学生一生幸福成败,不可不察。
  •     朋友推荐的,看了看,还行
  •     即适合考生又适合家长
  •     帮朋友买的,这本书应该是她需要的吧,希望读后满意,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孩子高二了,有这本书很好.
  •     不错!很实用。对孩子有帮助。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