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理学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2
ISBN:SH12243-1
作者:周廷儒
页数:342页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二节 古地理学的研究基础和方法
第三节 地球起源和地球年龄
第四节 有关地理圈几种动态时间率的概念
第五节 历史时期的自然界的活动与变化
第二章 沉积相研究在古地理学中的意义
第一节 古洋底残遗的蛇绿岩和现代洋底沉积的分布
第二节 深海沉积的代表——复理石
第三节 浅海和大陆沉积的磨拉石的建造
第四节 代表热带海洋沉积的“高苏层”
第五节 古代造礁灰岩建造的典例
第六节 含盐地层的例证
第七节 古沙丘的例子——库库尼诺(Coconino)层
第八节 古代沼泽建造的明证——煤系
第九节 作为冰期标志的古冰碛岩
第三章 地理圈的形成和演变
第一节 海洋稳定和抑制大陆漂移
第二节 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
第三节 生命圈的形成和整个地理圈发展的关系
第四章 先寒武纪及显生宙时期古地理的烟花
第一节 太古代和元古代的古地理
第二节 古生代时期的古地理
第三节 中生代时期的古地理
第四节 新生代时期的古地理
第五章 第三纪的古地理
第一节 第三系的划分
第二节 老第三纪的大陆轮廓(水平和垂直分布)
第三节 阿尔卑斯造山运动
第四节 老第三纪的气候特征
第五节 老第三纪的生物界
第六节 老第三纪的海洋生物区系
第七节 老第三纪的植物带
第八节 新第三纪的大气环流和海洋的变化
第九节 两极气候变冷和地理带趋向复杂化
第十节 现代植被垂直带的起源
第十一节 中国和东亚第三纪时期古地理概况
第六章 第四纪古地理
第一节 第四级的涵义和区分
第二节 第四纪的年龄鉴定
第三节 新构造运动和地表的基本形态
第四节 第四纪时期的气候
第五节 第四纪冰期和冰川作用
第六节 冰川——地壳均衡说和海水升降运动
第七节 第四纪的主要沉积类型和古地理的关系
第七章 第四纪的生物界
第一节 第四纪植物群的形成和分布
第二节 第四纪植被的典型类型
第三节 第四纪植物群的迁移
第四节 第四纪的哺乳动物
第五节 中国的陆地哺乳动物群
第六节 海洋动物群
第七节 动、植物区系对研究第四纪气候的意义
第八章 第四纪以来世界及中国的地理区域分异
第一节 世界地带分异的一般情况
第二节 欧洲阜姆冰期的古地理区划
第三节 中国第四纪时期的区域分异
第九章 第四纪人类及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
第二节 古人类的发展
第三节 古人类文化的发展
第四节 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发展
第十章 人类在生产斗争中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改造自然中的作用
第一节 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
第二节 我国古人类在植物栽培和动物豢养方面的贡献
第三节 农业发展引起自然景观的巨大变化
第四节 我国古代对农业灌溉的重视
第五节 历史时期破坏森林与牧场的恶果
第六节 历史时期人类对有经济价值动物的盲目戕害
第七节 古代次生盐渍化发生的例证
第八节 “人造沙漠”的历史教训
第九节 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意义


 古地理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热带海洋沉积高苏层在特提斯海区内,有限的厚壳蛤类到白垩纪末期基本灭绝,现有的相似种类难以和过去的生物进行对比,根据贝壳的厚度、丰富的种类和动物群落如成礁珊瑚应属于热带浅海栖居动物群。在厚壳蛤类灰岩之上为Aetaecenellen层暗色粘土,连同大量出现的海蜗牛(Trobateon gigantea),可以猜测是一种含盐度很低的环境。地层剖面中含淡水藻和淡水蜗牛表明海水变淡后形成陆地。煤层中埋藏的植物群有丰富的孢粉如棕榈、Pandanus、针叶树、灌丛和蕨类。植物区系和以恐龙、鳄鱼、飞蜥蜴、盾壳虫为代表的爬虫类,都足以证明当时为热带气候。欧洲古老基底花岗岩穹窿体和片麻岩的边缘常为火山灰沉积所分隔。最古老的基岩片麻岩和片岩杂岩,墙裂地为花岗岩所侵入。根据在苏联境内的深钻记录,泥盆系之下有元古界地层,犹如中国的震旦系的层位。太古代在西伯利亚结晶地盾出现最古老变质的海洋沉积。朝鲜北部和华北震旦纪巨大沉积轮回中,亦有3000到7000米厚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后者一般是浅暖海沉积。现代化学沉积铁矿大都形成于潮湿地区的湖泊沼泽中,常是含水针铁矿,菱铁矿和滨海鮞状绿泥石,一般海盆没有铁的沉积。但在太古代和元古代时期,海盆中沉积了大量表生铁。石英颗粒表面蒙上赤铁矿的薄膜。这种铁矿属于海相沉积,由SiO₂和Fe₂O₃的胶体溶液同时沉淀下来生成的。大陆缺少生物,一片荒漠。地面墙裂地产生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作用。陆地水的PH值小,游离碳酸含量大,因而大陆水具有墙裂的侵蚀性,对硅铝岩发生了深刻的破坏,携带许多可溶铁入海。一般水体中的FeO和Fe(HCO₃)₂比较不稳定。亚铁占优势可能说明当时大气圈中相当缺氧而富于CO₂。因为在现在大气中CO₂的含量之下,水圈中各种形式存在的铁都是稳定的。加里东运动和海西运动早寒武纪开始海浸,下沉的构造作用代替了元古代末期的上升作用。海浸到中寒武纪达极盛期,占据了先寒武纪地台的大部分地区。到了寒武纪末期,才为规模不大的上升运动所中断,在地槽去发生了拗曲和沉积岩的堆积,同时还有广泛的喷出岩。大规模海浸时期 气候一般温暖,气候带的差别小。造山墙裂时期亦就是自然地理条件发生根本改变时期:海陆重新分布,出现褶皱高山,海洋的自然性质亦有所改变,因而有机体的生态环境亦必然发生剧烈的改变,这个时期的自然选择,也完成了创造出特殊新型生物的作用早古生代先寒武纪的有机界没有坚壳部分,但到了早古生代,介壳类开始出现,各地有巨大的分异和生命的增加。但也遇到恶劣生活条件的袭击。例如大规模的海浸,山文破坏了行星风的环流系统,因为损毁了提供陆地生物繁殖的空间,同时也未能为某些生命类型的原始先驱者打下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中古生代泥盆纪的河流通常是红色,这是由于沉积物的颗粒表面蒙有赤铁矿的薄膜所致。那里标志着最暖月的气温超过22.2℃(柯本的A型)。在较冷的地区因为细菌活动微弱,水的碱度降低。碳酸根在水中含量低。离子表现为灰色碳酸化合物的形态而不是红色。红色岩的分布跨赤道南北,达50°之多晚古生代海相的铁矿移近海岸是海盆内部物理化学条件变化的结果,海盆里盐度增大,活性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并由于铁胶体悬浮物凝结作用的加强,海盆沉积的铁矿变成了海滨型的沉积铁矿。同时由于陆上沼泽和湖泊沉积作用的加强,大陆的巨型铁矿代替海洋型铁矿。陆相沉积铁矿相对意义的增大,应当设想完全是地质构造作用的特殊反应,特别是地台想地槽扩展的反映。城乡规划根据早寒武纪的三叶虫,可以区分出小油栉虫(Olenellen)区和莱氏虫区。第一个区划分为太平洋省和阿卡道-波罗地省(Acado-Baltie)相当于古特提斯(Protofethys)莱氏虫区,由前带延展经东南亚以至澳大利亚。另一区是伊比利亚-麻罗喀(Ibenian-Marahbaian)和阿卡道-波罗的省有连系。根据古地磁资料,当时南极(冈瓦纳)位在非洲;而北极位于太平洋。按早奥陶纪的浮游生物笔石可划分欧洲省(相当北大西洋)和太平洋省。晚奥陶纪时期,全世界气候变得寒冷,许多动物种类濒于灭绝。早中泥盆纪时期,海生底栖动物区系和晚泥盆纪相反,以显示墙裂生物地理学差异性为其特征。其时期存在着各个不同的生物地理单位。其区间和省的变动很复杂。志留纪时期,南半球有一个Malrinc-Kaffsic群岛区;北半球有一个北方区,其间又可划成二个省,即乌拉尔-科迪勒拉省和北大西洋省。泥盆纪有一个区,其下可划分为6个省,莱茵-波西米亚省、乌拉尔省、蒙古-鄂霍茨克省,东美省,塔斯马尼亚省和新西兰省。其中东美省又划分成若干亚省,有亚马逊亚省,哥伦比亚亚省、内华达亚省和Appchimichi亚省。在晚古生代可以划分明显的植物区。北半球主要有欧美区,安哥拉区和契丹区。而在南半球的植物区则以石炭-二叠级的大羊齿植物群最为典型。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很长知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