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画报》书评

城市物语

城市物语(借宝地放文章)记得谁说过——你就是城市,我不了解他的旨意所在,只是觉得,也许,城市的概念,慢慢的在身边流行。代表新锐的新周刊,05年的时候曾经做过一期“第六城”的主题,探讨每个二线城市的特质与容颜,而亦步亦趋的,报刊,杂志,慢慢的,多了一个城市板块,连潇湘晨报,也办起了长株潭版面,当然,不过是冗余的房产信息的堆积而已,毕竟,现在报业的生存态势,不过是作为房产商的宠物。我不知道自己的城市是怎样,不了解他的特质,甚至所谓的伟人圈的人文景观,在我看来也不过是可笑的旅游化炒作。听起很多人写出他们的小城,一草一木,半世飘零,他们是有着无限情感的。而于我,却只看到千篇一律的中国中小城市景观。那么那些杂志在炒作着城市概念的意义何在呢?在这个移居越来越频繁的世代,强调的不过只是一个居点。每个人其实都是说不清城市间的区别的,与其说是缺乏对其他城市的比较,不如说是缺乏对自己城市的了解。当然,利用大家对城市概念的模糊,也产生了很多吃“城市评论员”饭的文客。我们需要城市吗?我们需要城市来给我们机会吗?每天看着无数的人学长说决计不去大城市工作,可每每毕业之际,第一个看的仍然是城市。问起原因,“机会啊,大城市有前途。”是的,大城市有机会,有前途啊~自然的想起了“厕鼠与仓鼠”的故事,也许,起点决定命运。可大城市竞争那么大,你确定那么多人放弃生活,爱情乃至尊严去抢得机会,会花落你家?但是,一个个在大城市白手起家的故事刺激着你我,被大城市小资杂志用物质生活刺激的你我,更加内心充满不甘与愤怒。当然,你会说,先在大城市赚大钱,然后或40或50岁的时候变卖家产,然后去乡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惜,在我的印象中,一个白手起家的人,你能努力到富翁的时候,不是已经过劳,就是把工作作为最大的快乐了。你会舍得吗?你舍不得,真正舍得的人都是那种出身高贵的人——他们更加看重快乐与自我。我们需要城市吗?我们需要城市来定义我们吗?上海人自然一个一个自诩品味,而西北王小波也说过他最想学会正宗北京话。是的,城市,代表了你的身份,地位,人品与特质。我恨这一切,可是又不得不承认,当他人问起你的城市的时候,总会想起很多,也会赋予你很多,无论你想不想要。我担心,有一天,城市会反制人类。不再是人来定义城市,而是城市定义人。记起我们曾经认为某位不是xx人,为什么,因为他这也不知道,那也不知道,怎么可能是xx人呢?你不符合所在城市人的标准,不是标准错误,而是你的错误,你不入流。一句“入流”,怕要毁灭很多人的自我,也同时建立起很多人的自我。“你就是城市”?这句话带点人文,可惜,离现实很远。

如果在荒岛,一个旅人——城画200期

在SAN进层流室之前,Vi说,最好带那些想读又没精力读的书进去,肯定可以看完。大家哈哈大笑。结果SAN决定,在层流室的20多天里,陪伴他的既非《尤利西斯》也不是《追忆逝水年华》,而是一台小小的电视机和一部手机。他说,有电视就可以了,一共有这么多节目。我在回来的路上突然想到了那道选择题。是但凡每个喜欢看书或者阅读的人都遇到过的非常令人头痛的选择题:如果不幸流落在一个荒岛,你最希望带在身边的是哪本书。看过的书越多,这道题难度越高。从去年开始我习惯在年终的时候总结一年中读过的书。把喜欢的那些挑出来,放在一起,看上去像透明的水放在洁净的容器里。我仔细搜索那些读过的书,一时间竟也想不起哪本书可以抵得住流落荒岛的恐惧和寂寞,能使人浑然忘我的一直读下去。如果那道选择题可以稍作更改为“如果做长途旅行,你希望带哪本书做旅伴?”,或者是“如果流落荒岛,只可以带一件物品你选择什么?”,回答起来会轻松很多。在旅途中,随身携带的书,和游戏机、MP3一样,像温柔沉默的伴侣。如果流落孤岛只能带一样东西的话,也许不少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带一个有无线网卡的笔记本,或者至少是一个能全球通讯的手机吧,它们如此具有实用性和目的性,以致这道题目变成了野外生存训练的常识。在上周某日的街头,我突然在杂志摊看见一片绿色的幻想,它说:如果在荒岛,有一座图书馆。我不禁有点惊喜,从9年前开始看的这本杂志,从习惯性的每期都收到惯性的偶尔购买,它越看越像一个荒岛,如今这一派清脆的绿色,就像一个葱郁的小岛,如果在荒岛,一个倒霉的旅人暂且没有发现什么其它生机,至少有一座图书馆,至少还可以选择。才知道,我似乎一直都害怕去做什么需要非常勇气的选择,其实真正害怕的是失去选择。很多时候我不明白阅读的意义,就像即使反复的点唱《旅行的意义》也依然不知道旅行的意义一样,阅读能使我获得新知吗?阅读能让我通晓历史吗?阅读能让我拥有更好的人际交流吗?阅读的体验却让我觉得原来世界本来就是这样子。它孤独如荒岛,它神秘如荒岛,它宁静如荒岛,有时它遥远如荒岛。就像那句“两个人不可能读到同一本书”,只有在熙熙攘攘的人间,我们才会想念那只荒凉天使,觉得自己孤独。如果在荒岛,一个旅人,怎样选择他都不会选择一本书。我们原来真正害怕孤独。我相信,即使内心紧抱孤独不放,对于人类这样即使是沦落荒岛也找出至少一个星期五来做伴的物种来说,孤独并不是人性的本质,同样用于抵御孤独的阅读作用也在此。

37°2里的缺憾……

情人节的那天买的这期情人节特刊……那天本来是要去洪湖公园拍荷花的,走到门口的时候,才发现单反里没插卡,徒劳我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来到这里……此时的天空已是细雨蒙蒙,看见不少的情侣在这浪漫的节日里甜蜜走过……对于单身的自己,是如此的扎眼,所以,还是走吧……说了这么多,似乎和这期杂志本身没什么关系,呵呵,如同一篇日志……最喜欢的是《37°2》里的《七年之殃》,爱是折磨,却在折磨之后发现我真的早已爱上……杏色玻璃的文笔真好,读他们的故事就像小说,浪漫的真实,欲望中裹藏着让人感动的纯情……七年的磨砺消磨的便是彼此的棱角,磨合了彼此的默契,一句认命是否就表示了我真的不能没有你?……专题的最末是两位女同的爱情……爱的比异性恋更浓烈更真挚也更煽情……可惜没有两位男同的爱情,如果有,是不是就更完整了?还是说,男人之间的爱情不太容易曝光还是不太容易寻觅,《断背山》似的爱情是否真的存在?……只是这个缺憾对于自己真的一个遗憾,期待明年的情人节专题,能在《城市画报》里觅到……

十年不變

十年不變…… 不變的是《城畫》還是我自己呢?一直堅持閱讀《城畫》,不知不覺已經十年了。十年人事幾番新,有一些東西還是值得我們堅持不變的……

创意的幸福手工百货

前几期的《城市》其实并不招我待见,我不喜欢以人物照作封面,和报刊亭的阿姨取消了订阅关系,决心只有看到好看的才买。可是,这个打击报复也太快了吧!!!我已取消订阅,5.12的这一期就立马让我宽面条流泪,想学咆哮派教主抱栏杆嘶吼!!创意是《城市》的亮点,今期的fair trade做足了深度广度创意和社会影响。和朋友交流,她也在嗷嗷大叫,“看了我都想直奔世界贸易组织啊啊啊啊!”黄慧仪的驴友旅行,让我萌生了要去CS注册的冲动,原来还有这样便宜快活的旅行。印象深刻的还有棉棉的自述,“所有的动物和人都有痛苦,都想避免痛苦。真正找到一个可以避免痛苦的方法,找到了这个方法就获得了幸福,否则的话都不是幸福的。”养过了猫猫狗狗后,总希望大家像我们一样爱动物,可惜一开始没有知道“狗医生”这个主意,真的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方法了,狗狗开心,人也在狗的帮助下得到生理和心理的快活,对普及爱护生态动物理念是一个很好的推动方式。

艺青杂志

我喜欢收藏杂志,而藏量最多的,要数《城市画报》,订阅了01年至05共五年,加上01年以前和05年往后间中购买的,现装满了三个防潮箱,共一百多本。幸好这本杂志的体积不大,还没占用我太多的空间。觉得它是华南地区最潮最爆的青年读物,因为他们每期的主题都很新颖鲜明,所倡导的新城市,新生活,新创意,新体验,都会在主力策划的报道内容有所体现,直截了当刺向年轻读者,而且针针到肉。(停刊的《华夏》虽然够潮够young,但内容太散;《CLODTEA》(前《M4》)虽然型格十足,但内容太偏,不是人人能够看懂;而且《华夏》、《CLODTEA》的但资历都太浅,始终不够说服力。)我自98年《城市画报》改版后开始成为他们读者的,如今已有9年阅历,也算是根铁杆粉丝吧。记得大学时代,晚上无聊时爱到阅览室消磨时间,当时可读性高的杂志并不太多,《南风窗》和《城市画报》是我的最爱。渐渐地,看《城市画报》成了我的一种习惯,一种期待。每一个专栏都让自己满意,但是它总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带来惊喜,一个创意十足的封面,一个别出心裁的专题,一个特别的人物专访,一次难得的音乐会……9年下来,他们已经筑起了一个非常有实力的创作班底:李晖、黎文、欧阳应齐、曾翰、杨凡、陈伟嘉等等等等。其实喜欢7年前《城市画报》的EDITOR沈颢多于后来的EDITOR李晖,原因说不出,也可能是先入为主罢了。

马桶读物,市场行为

Mok 告诉我200期《城市》画报是豆瓣支持出版的,于是我去买来。上周买来,一直扔在沙发上没有看,直到昨天去洗手间,于是拿上顿在马桶上翻看。前面是各种的“年度XXXXXX10本书籍”,然后是一帮人的读书小品文。我的评价是:马桶读物。后来在豆瓣上看一些人对这期画报的失望情绪。而我不太理解的是为何要选择《城市》这样一本刊物,难道读者群有很大的重叠么?不过,我想这是豆瓣的市场行为,值得提倡。既做了推广,又增加了收入,何乐不为。豆瓣的市场行为一直是这样的低调和沉稳。希望新的一年,能够看到更多的推广活动。

223期《独立音乐时代》

风子是理科生,所以他设置了一个相当简洁的,城画式的框架。以城市为单位,一篇城市独立音乐总结,音乐人以图片和问题呈现。设置问题的时候,诸如“如果到荒岛上带一样东西,会带什么?”这样,似乎是制作荒岛图书馆的混合症,紧接着对于致死地而后生式的提问方式,“最最最”让回答者相当难堪,另一方面,最热爱的华语音乐人和受影响的乐队,热爱的唱片,那似乎是一个网络时代资讯狂热分子会感兴趣的是,就是要让一个乐队与另一个死掉或者还没死掉,说中文或者不说中文的乐队关联在一块,这样,我们可爱的读者便能以此google一下,继续在MP3里面找到他们发生关系的内在原因。这样看来的话,独立音乐时代变成了一本没法扔掉的,有点辞典效果随时可以拿起来翻但没有一口气看完的杂志。因为它太简洁了,简洁的形式,统一的问题,统一的构架,让大部分读者失去了逐页读下去的耐心。为了不让这期杂志完成变成理科生无趣的制作方式,城画使用了它自己的最简——类似减法原则的方式,这肯定有关系啊,你想想它那么推崇无印良品——以大量的乐队图片,开头提到的好玩的提问方式,插画等综合性来解决这个问题。在里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城画已经那么热爱豆瓣以及衍生出来的超级八九十年代的网络,年度专辑榜单来自豆瓣数据,带点清新派风味。当然,从这点来说,我们还要赞扬城画,还有那么多杂志都不敢直接引用网络链接地址,私底下会觉得我这他妈的不是在给人家做免费广告嘛或者生怕读者找到新鲜的地方因此不看这本杂志了。仇敏业的“冰冷荒诞”情节在这一期没多大得到体现,那帮厌倦仇敏业霸道的人无实验专栏会感到开心,在里面,我只看出,他让模特沼泽五个人低头看厨房用的,像怪虫子一样闪闪发光的新烟囱,或者在题图摄影部分,让乐队多了笨重的大提琴,安排在荒荡荡的沙漠里,一到近景的时候,那这些不知名的模特背对相机,好让读者遐想这是介绍的140乐队以及更多的独立音乐人里的哪一个。北京乐队部分,没有谢天笑,没有木玛&3p,没有Joyside,我的猜测是,这些乐队已经对现场不那么热心,淡出镜头,或者只在娱乐唱片公司的软文里面有消息,而Joyside因为2008年底就闹了一次解散,城画没想到他们后来又复合,幸好又解散。由此看来,最活跃的已然是兵马司那些No Beijing的乐队,老炮们大部分只爱挣钱。应和和小宇的说法,那时候,仅存的愤怒朋克只有SUBS和过失,不幸过失让著名的老外监制了一张专辑后也不愤怒很久了。而和小宇的腔调,听起来是延续颜峻的亚文化背景,包括在大背景下,运用地下摇滚和新音乐这些词,并宣布他们死亡,独立音乐时代来临,死磕什么的词都过时,另一方面,在点评作品里面,那种单刀直入的分析文本的方式,似乎也有颜峻的味道。大部分事实就是如此,像我这样拿着这本杂志的摇滚青年们,别以为不听小清新就摇滚精神了。这句话我觉得和小宇会对味,嗯哼。

其實

城市畫報是熱心的,編輯是有理想的,讀者是真誠的向往美好的。卻不完美,不夠扎實,不夠解渴,它很多方面還是粗糙生澀追捧,又或者這是它尋求改變過程中的不適應。大家的抬舉是因為大陸這種類型的雜志太少了,更別說好的了,沒有多少選擇。做雜志真的很難,連《華夏》都倒了。而雜志一定要做得有立場有影響才有意義,期待城畫撐住的同時不要停滯。也期待有更好的雜志。PS,我喜歡的是香港以前的《CREAM》

已迷《城市画报》许久

我是一个在看书这件事上有怪癖的人,一段时间再一段地迷恋某个作家而又一个作家,以及他们的文字。在短短的几年阅读史中,我已不期然地遇到过余杰、孔庆东、王小波,抚摸过余华、三毛、张爱玲,浅涉过洁尘、韩寒……我为之感到幸运,因为我在最美好的青春韶华,遇到了这么多的好人好文字。这种阶段性的迷恋,源于2006年秋天的某个下午,易中天在成大体育馆所作的一场关于读书的讲座。那场两个小时左右的讲座,我最后的记忆却只剩下了一个字:“熏”。这个字,影响了我以后的阅读习惯。书好抑或不好,如果捧起来了就要静下心来看,让文字变成一种气场,熏陶的过程便会自然形成。如何与《城市画报》相识,我已忘记。工作以后,我变得越来越迷恋这本杂志。去年的秋天,我还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和张洁们一起讨论《1626》的好与不好,写一些“吹毛求疵”的伪评论文字。当时,我也顺便成了1626.COM上的半个红人,1626西南版的编辑们也知道了我这个说话从不嘴上留情的超级牙尖男。我想,最最重要的应该还是我们说给杂志听的那些话吧?!不经意间,跟《1626》《MiLK》这类潮流杂志错过也快一年时间了吧?!1626.COM的网友们,你们还记得我吗?!对任何一本自己非常喜欢的杂志,我都会犯“吹毛求疵”的毛病。《城市画报》(总第240期,2009 NO.18,2009.9.28)这一期,封面选题“最爱小地方”,介绍了60处人们经过时或许会错过的风景。都是很美很私人化的风景,我因之产生一种不可错过沿途风景的意念。但是,P51上一段《通往南洋的起点》(KING·天涯网友)所配上的图片,却是一张经过PS后,见不着纯净、蔚蓝天空的“在海边”。这样失去原真美丽的小地方,不知道真实与这种间接的看图感官能否一致?P55右下角的图片说明中,有一处常识性错误。要讲清楚这个常识性错误,我希望能找到一本《现代春联集锦》(岳麓书社,2009.8)的朋友,翻到P472-474的附录一、二、三,看一看“春联的张贴格式”,看清楚以后,或许你们就赫然发现,“一庭花草半床书,万里风云三尺剑”这副对联其实应该是这样:“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其实,我已经说清楚这个错误是怎么回事了吧?!给大家补两个常识吧!面对一幅春联或是对联,右手边的那联就是上联,左手边的则是下联。另外,绝大多数对联有一个最最基本特点: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汇报完毕。继续我的阅读生活吧,读书时光是最美好的。2009-10-20

北京要是能同步就好了~

很喜欢这本杂志的内容,说不上什么理论的原因,只是...很对口味,每一期。杂志最后的填字游戏还算挺有难度的,如果信息不全面的话很难做出一半以上...不过这也是它吸引人的一个原因,促使你去了解更多。遗憾的是在北京总是不能在报亭买到当期的,就我遇到的状况最早也要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二...

断章取义的《城市画报》

几天前收到《城市画报》的样刊,缘起是这样的:《城市画报》的编辑在豆瓣网看到我关于马克·奥勒留《沉思录》的书评,发邮件给我,说他们在策划一期《荒岛图书馆》的特刊,要选取我文章中的一段,征求我的同意。这是好事,我当然应允。刊是一月出的,样刊是四月拿到,当然最关心自己的那段,翻看一看,大跌眼镜。内容是这样的:读《沉思录》是一种折磨,如一碗味道怪异的汤,在口腔内充塞之际,只觉胃内一阵阵的酸水泛出,却又不得不入喉,仿佛相声里御赐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让人怀疑《沉思录》何以作为经典流传千年。”相信所有人看了都会得出结果,我对《沉思录》是取批评的态度。但这篇文章开头的实际内容原是这样的:读《沉思录》是一种折磨,如一碗味道怪异的汤,在口腔内充塞之际,只觉胃内一阵阵的酸水泛出,却又不得不入喉,仿佛相声里御赐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试举一例:“没有一个人天性不可忍受的事情对那个人发生。同样的事情发生于另一个人,或是因为他没看到他们的发生,或是因为他表现一种伟大的精神而使他保持坚定和不受伤害。那么无知和欺瞒竟然压倒智慧就是一种羞愧。”如此佶屈聱牙,让人怀疑《沉思录》何以作为经典流传千年。经过一番头皮发痛和自己角力的阅读,终于了解到,马克•奥勒留的思想原本清明朴素,阐释简约流畅。不是作者的晦涩繁复,是译者煞费苦心的翻译,把一杯澄澈的水,烹成馊气散溢的汤,这对翻译是再创作的说法是一种极好住脚。马克•奥勒留的原文是希腊文,中文译者何怀宏从乔治•郎的英文译本迻译而来。前言中,何怀宏的中文平实明朗,并不让人担心其中文造诣有太多问题,到了译文中,却仿佛变作一个英国人的中文翻译,不但充斥各类连词副词,西化语句回转反复到了让人晕眩的地步,且种种概念似是而非,要费力揣度才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因而显得混沌不堪。费迪曼在《一生的读书计划》里称赞《沉思录》“甜美、忧郁而高贵”,对于“甜美”这个词语,我无法苟同。《沉思录》无论如何不是一份曲奇般的甜点。抛开翻译的拗口不谈,马克•奥勒留朴素的思想背后,始终无法挥去的是一个隐忍的灵魂,在现实和理想中挣扎的痛苦。在这篇文章里,我对《沉思录》的评价是:“一个高尚灵魂的深深思索仍足以令千年后的人们动容”,而《城市画报》引用部分,则是对译者何怀宏的批评。也许是因为何先生目前还活跃在翻译界,所以编者就巧妙地把对翻译的批评化作对文章的褒贬,既不得罪人,也起到了语出惊人的效果。媒体对一篇书评尚且断章取义,我们看到的大量采访和评论谁又能保证不如法炮制呢,至于我,只能说,以后再不敢和《城市画报》有瓜葛,以免不知就里者嘲笑,我连一篇《沉思录》也看不懂。

城市画报,城市中的画面??

大概可以算得上一本时尚杂志吧,   但又不是只会教你怎么穿衣打扮拌潮人的那种。 这句话中肯,挺一下

启发良多

第一次接触这份杂志,是在别人的推荐下。那时要回家了,朋友买来给我带在路上看的。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这本杂志还不错,因为正是“荒岛图书馆特辑”,介绍了不少的书——虽然都是我看不懂的书,但我觉得会有很多书介绍的杂志还是值得一读的。后来买了创刊十周年的纪念特辑,上面有一些人物专访和人物摄影图片,看过之后启发良多。于是我也有了想要创办一份杂志的想法——也许将来有机会去实现。这份杂志对我是有一些启发的,主要是它的创办风格。也仅仅这一点可以吸引我了。对于其内容,我倒是不怎么喜欢,主要是个人性格吧。我觉得这份杂志太小资情调了,不适合我的胃口。这份杂志主要针对年轻人,内容侧重休闲和娱乐,这不是我所喜欢的。在我看来,人生的乐趣在于充满激情地工作,在于发展事业,而不是考虑享受生活。我喜欢在工作中寻找乐趣,感受那份奋进的激情。

旧时月色,原来仍可亲近

我从未订过杂志。因为三不五时要经过邮局,总会拐进去看看新杂志,看看封面看看目录,喜欢就买下来,不喜欢就放回去。这样选杂志会自由些。固然经常买《城市画报》,但它总有几期是我所不喜欢的,内容过分时尚或是花俏。这一期的《城市画报》是我看过以来最好的。大概是因为有汪涵访谈的这一篇。看过《非诚勿扰》,一个场景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那便是杭州水深深处的那一所临水别墅。恍若隔绝于人世,神仙居所一般,羡慕得紧。汪涵在靖港置了座宅子。他为自己描绘的未来是:“屋后临江,推窗见水。弄个乌篷船,在江中赏赏月亮,煮煮螃蟹,斗斗蛐蛐,兴致来了,在船头弹上一去古琴。”真是美妙。我甚少看电视。对汪涵还停留在高中时的印象。看罢此篇,顿觉钦佩。一来不曾想他竟是如此博学,二来不曾想他思想走得那么远。他说在2010年后将退隐四年。作为一名事业正处在巅峰的艺人来说,这勇气不可谓不大。他说他还特意去研究过“神仙”这两个字,得出了一个结论,任何人想快了首先要先做神,神是有职责的,要打卡上班的;神是群居动物,很多事情一个人搞不定,得在团队的帮助下成就自己。而仙是独处的,是自由飘逸的,讲究个人修行的,仙很快乐,喝酒吃肉,吟风弄鹤,抚琴下棋。他说神仙就代表有张有弛的生活。上班做神,下班做仙,一边身处繁华,一边寻求宁静。我对人生亦是这样的分类。工作即工作,下班却只想私人生活。只是未尝有如此妙的见解。又新鲜又贴切。看完此篇访谈,还有一股去博物馆的冲动。因为他说,留下来的古物一定晒过旧时的月光,你去看这些东西,无意间便亲近了旧时的月色。真真是浪漫透了,整个心都被浪漫的气泡给填满了。

流行的字眼不适合精神的喧嚣

大三是个很尴尬的阶段...流行这个字眼真的就代表这世俗么?我分辨不清。这不是一个文章一篇杂志就能够解释清楚的字眼很少写评论,多是专业课要求的时候,才适当的写两个论文交差,而且也只能写流行音乐的。很简单,流行的才足够通俗到有市场的地步。独立音乐时代,真到来了?我操,开玩笑!!!所以,高尚的远不止是政治。生活里的一切都按部就班的进行大四,要么考研,要么工作,要么出国。这个出国,可以收录2008.2009.20nn的流行语录了,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一个动词,居然被国人意淫成了许多自命不凡,跨国集团,沦落为倡的词汇。思想也就真的成为了任你如何压迫也禁锢不了的圣地。可是你了脑袋呢?反正我是没了,你要是有,祝贺你中国摇滚是个潜力不俗的东西,地下摇滚才是真正天上的声音呢,可是呢?我现在看见玩音乐的就赶紧跑,确实不靠谱,我可是想好好过日子的。XX的秋天比南京的秋天更爱刮风,而且风里还有土。天晴 朗(这个字,唱三拍) 那花儿朵朵绽放...是我们的理想境界。知道这句歌词的人,比全中国最红的摇滚乐队知名度都多~~~我们就昧着良心搞音乐传播吧,就像我昧着良心念叨着:“呀灭得”一样!有理想的年轻人啊,有理想是一方面,还得必须是年轻人,为啥呢?因为只有年轻人是傻逼,愤青绝对不是闹着玩的中坚力量,可是愤怒的只有青呢,我他妈还没明白呢吧?姑娘们就更有优势了,但是又更可悲一点儿。这是个难题。哥哥嫂嫂们,谁是你们的下一代?千万别冲动的忘记避孕了,计划生育是给那些有计划的人制定的人权宪法,自己的钱还不够花,就别养活别人了。这不,又余震了,512都没停过,我们全部都哭,它还是不停的摇啊摇啊摇。难道它也吃了名叫“快乐”的粉粉?郁闷的时候就来点制作劣质的音乐吧,穷的叮当响的不只是音乐人,还有一个个以音乐为最后寄托的人们。感谢您,感谢他们,感谢CCTV

对不起,城画真是越来越难看了

多年未写过评论。一觉得个人的看法其实无关紧要,我怎么看终究是我的看法,与别人无关,更与作者无关。二来无论一本书,一张碟到底怎样,终究是有人付出了重大努力的。几年前有次和A吃饭,结果谈到城画,那时的几期也不好看——只是对我而言。于是我便大骂城画无聊空虚非主流臆想狂,结果后来被告知同桌的C是城画一编辑,我还尴尬好久。不过A告诉我好像C觉得我说的有些有道理,还采纳了点儿意见。于是后来的城画还是支持着,也觉得挺不错。直到零九年啊,是谢安琪还是哪一期开始,我实在太难接受城画的作风,便不再每期支持。转而去看MING,近期的购买则完全是为了做后面的crossover和数独。不过不才找到一可以玩的网站,便正式决定告别城画了。再见,陪伴很久的杂志。还是会有人爱你,不过再也不是我。

安妮宝贝长篇专访 暗涌,自决,内省。单纯。《城市画报》2006 NO11

人必须要做事。以前回复一个读者的疑问,说过类似的观点。简单地终结或逃避掉一件事情,尚不算勇气。在结束旧的拖累之后,如何担当得起新的建立,才算完整。如果只是想轻易地获得自由,却根本不具备担当的力量,那么这自由只是一厢情愿的轻率。这担当包括历练人事,奋力工作。这些都是根本。所以你可看到有些人始终都在发牢骚,抱怨寸步难行。有些人默默做事,日渐精进。个人修行是表达在很多方面的。一方面会体现在控制你的欲望,另一方面是你要努力的做事,通过做事,对你身边的人和世界产生影响。这样才能尽到责任。独善其身并不足够。——安妮宝贝长篇专访 暗涌,自决,内省。单纯。《城市画报》2006 NO11我觉得生、死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它们互相统一,并不矛盾。《莲花》里的死亡显得平静自若,因为他们遵循某种力量推动的轨迹,自然地走到了这一步,这就是最后的解决方式。它在此刻对他们来说,是适宜的,公平的。人应该正视死亡的问题,不用逃避,也不要看得的过分严重。我总觉得在人的生活中,应该有见到尸体的经历,亲眼看到,甚至亲手摸到。它会使你警醒,让你知道死亡到底离你有多近。这个近,并不是说我们要去选择它,而是要意识到它是生命必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带来威慑,使你对时间对生活有更多警惕。我们并不是总有时间做很多浪费和后悔的事情。——安妮宝贝长篇专访 暗涌,自决,内省。单纯。《城市画报》2006 NO11父母永远都是希望能控制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在自己的控制和保护之下。我自己的经历可能和很多人都不太一样。我执意从安稳中离开,选择了流离,所以要离开父母,自己出来生活。虽然开始会有很艰难的过程,但最后还是有勇气做到了。而且如果你能够做好事情,能让自己成熟有力,反而会更有能力回馈给家人。——安妮宝贝长篇专访 暗涌,自决,内省。单纯。《城市画报》2006 NO11我没有觉得应该对生活满意。只是觉得走到了这一步,你在做着当下的事情,过着当下的生活,这是有道理所在的。需要心平气和的接受此刻的生活。而且我相信它不会一成不变,生活会有有趣的事情发生,会有奇迹发生。只要你活着,你走到这里,走到那里,就会有事情发生。勇气和天真会让这奇迹发生在期待着它们的人身上。——安妮宝贝长篇专访 暗涌,自决,内省。单纯。《城市画报》2006 NO11

晃眼之間

只記得的一本城市畫報是在上高中時候女生宿舍里看到的,記不得那次去女生宿舍的原因,到是一直記得了這本雜誌.後來偶然間再次發現這本雜誌已經是02年,不間斷的買了四年這本雜誌,陪伴我度過了整個大學.最近和大學同學聊天,居然對我的記憶,還包括了城市畫報,感覺很有些意外.工作后因爲工作那時常買不到城市,所以買的斷斷續續.忽然轉戰到廣州,却意外發現,以前總感覺無數關于廣州的城市畫報,居然對廣州介紹的很少...不知道是不是工作時和上學時的心態不一樣了,或者是實事變遷,我逐漸不怎麽買城市畫報了,偶爾會因為某個喜歡的封面或者是感興趣的話題買一買.偶然翻看一些港版雜誌,會發現一些城市畫報相似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是和艶照門一樣,偶像被現實擊潰?我不在乎它的廣告,不在乎它的軟文,但可不可以耐看一點?

干么一定要那么尖刻

因为一个人喜欢一本杂志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你,他,我们大家都可能有意无意的这么干过。因为一本杂志不是八卦的像其他杂志那样访问过我喜欢的人。我也会爱上这本杂志。不要那么尖刻吧。因为一个人而喜欢一本杂志有什么错呢?那么你是因为什么而喜欢这本杂志的呢?一定有属于你自己的原因。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原因。你无权利说别人喜欢的恶心与否吧。很原谅。我也许言辞不当。只是不喜欢豆瓣变在骂声中成长。我不过希望大家都能平和温暖。我人在北京。我没有看过这么杂志。不过,我想我会去找找。为了今天我偶然路过这里的这些我说过的言辞激烈的言语。瞧,我也有属于我的你看起来觉得无聊的我的原因。祝,大家开心。

can't we be a little less judgemental?

2007年3月27日写就。关于城画和两枚无聊女。如今两女已在各自行业把命丢出去让人踩。其中一女已经打入城画内部。挂此文,聊表对时光的一种TMD想抽丫的情绪。昨艳光普照。大风下阳光流了满地的碎金在大白小白的头发上。我和眼子在看完无聊的为女明星定制的潮人节目之后,移莲步至几百米开外号称亚洲最大shopping mall的地方抢回各自心仪的杂志,一日于是在与文字的大眼瞪小眼,对景成三白中轰然睡去。杂志的情还没表完,睡前扒拉开脚印文细细循过去看,狠狠地窝了一把小心肝之后,发现了一个不得不总结的话题——we judge people, anytime ,everyday throughout our life.小白同学的名不虚传的愚钝,在于她首次将这么个生存之本问题,交给某一时间沉迷期间的《欲望都市》来发现。Carrie一日无意间闯入Samantha的做爱现场,仓皇逃窜之余,在脸上留下了个有关道德有关情操有关共产主义事业一般鲜亮的鄙夷。这使得她俩之间常令我称颂异常的革命友谊,在数日之内陷入僵局。直至有一天,Samantha自己遭遇了同样的状况时,适时地发现了自己凝固的眼神和夸张的表情。于是,问题来了:we are all judging.就像昨天留待浓墨重彩狠狠书写的杂志——城市画报一样,这一刻眼子在床上捧着它看,我还能如数家珍地给她一个一个地推介我爱的栏目,栏目里的图片,图片里女主角眼角的冷漠,以及她要像宝贝一样珍惜起来的单纯。我跟眼子就一刻不同地轮流发着“我觉得这本杂志就是根据我量身定做的一般”——眼回:“看了这本杂志,我开始觉得自己可主流了”。的确阿,这就是我安身立命玩着命地构建和谐自我的维生素——非主流,在这本每每恨不得可以爱丽丝钻进去漫游的小杂志里,充满了各种小小非主流但又不非主流到死的玩意和创意。从渐趋主流的席卷全国的“创意市集”到克罗地亚北部一个古老的小街上称南瓜的老人,从95届毕业过后从未拍过广告和电视剧的电影女主角,到徘徊在商业设计和独立创作之间的Taipei涂鸦首奖小女王。漫画不是高木直子乖巧讨喜的都市小蜜女生活,而是奇绝的、黑色幽默的,不明目张胆的小痞痞的或者炫耀老辣的身体趣味或者炫耀糙巴巴的智识趣味。推荐的书和电影都是整几个满世界不怎么找得着的片子和音乐。性趣小组提供的题目也不是时尚派上前戏后戏花样翻新的手段和建议,而是一个切肤的话题:敢不敢把亲密朋友变为sex伴侣…… 不吓死个人单也算动了心思。甚至以前都嗤之以鼻的江国香织的书,在它的眼下,也生生挑出了《那年,我们爱得闪闪发亮》还算动人的文字。那些因为生命本身的残缺而爱得像水一样的人物。除了爱煞,仍是爱煞阿。喏,就这样。看看我在这个小窝里面YY的所有事情,什么不是戴着固执而鲜明的我的指标。爱的人,爱的书,爱的电影,爱的杂志,爱的书店和美食,甚至包括爱本身,爱的时段,曾经爱现在爱将来爱的区分,都莫名地用我呼啸山庄一般转瞬即变的喜好包裹着,支离破碎地形成着我。看本科时候模仿张爱玲和张悦然的逼仄笔调写出的影评和书评,看这段时间对书店和杂志以及所在地域呼来喝去的喜好,和从不在文字里写却在心里百转千回的对人的感觉,我终于发现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堪称泥足深陷,禁不住表扬了你明晰的态度。你告诉我,我禁止不了因为自己的judgment而被人家嘲讽的命运,同时也禁止不了自己对那些judge 我的judgment再作judge。人人都逃脱不了正向反向交织回环的judge的网络,人人在这一点上认为别人嘴贱的同时自己犯贱,人人都是他视眼光下的囚徒。所以,我随即原谅很多事,很多人,摸到自己心口的罪,在晚风的沙下做沉寂的悔。

有期待,也有失望

从朋友那了解到的杂志,买的第一期就是“再不创业就30了”,很有共鸣的选题,于是看重拾了那种期待新杂志出刊,满街区买杂志的心情。但是,作为南方报业集团出品的杂志,这本杂志有太多不该有的低级错误,这点让我难以想象,倘若刚刚创刊多少还有情可原,可以出刊了这么久,有些难以原谅,比如编辑上的错误,写作中的逻辑错误,太明显,我也一共才买了两期而已。但是,目前来看,内容和选题还是不错的,总体还是推荐的,希望这种低级错误一定减少

除了回家还有回忆——读2010年1月刊

过年了,有几亿人在流动。不同的方向,同样的目的地——家。80后面临诸多问题中的一个就是工作地与“家”的分离。回家,除了寻找亲情外难免额外收获曾经的回忆。其实,就我的性格而言是不喜欢刘小东这类画现实题材作品的画家。但是,他刚刚完成的《金城小子》系列却深深的触动了我。因为,《金城小子》的主题是“回家”,画中的主人公都是他年少的伙伴。反过来想想我的伙伴。同学似乎是我们这种通过上学途径走出来的人最多的玩伴来源。慢慢回忆小学同学的名字,就是我自恃记忆好也不能叫出超过十个人的名字。同学虽然忘了,小时候很多荒唐事却忘不了。爬墙偸枣、去别人家地里拔萝卜被抓、用晒干的榆树叶泡茶、勇斗校霸。因为谁谁偷了我的橡皮一状告到老师那,结果原告和被告都被老师是打一顿。认为写得墙上的**爱**,**耍流氓的涂鸦是确有其事。诸如此类傻×事不计其数。回家的时候,我常常把这些回忆说给小我12岁的现在在上小学的弟弟,他常常用怪异的眼神盯着我说,你可真无聊!我是在农村长大,弟弟是在城市长大。到现在为止他还分不清麦地和草坪,常常称小麦是“结面的”(从桃树结桃;苹果树结苹果推理得来)。一代人的记忆只属于一代人,我们不应该苛责不理解的人。对于我还在回忆还在,承载“回忆”的土地却消失了。因为,拆迁。我不知道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是好还是坏。我只是听说我长大的那个村在一夜间化为平地,农用车堵满了出村的唯一道路,村民们扶老携幼流着泪告别生活多年的家乡。接着,是村庄废墟上被遗弃的猫狗彻夜的悲鸣。这一切我只是听说,等我有机会回去看的时候,小村应经成为工地。我也找不到我们老宅的一点印记了!老宅!我之所以想起我家的老宅,是一个摄影展。摄影师在家陪奶奶晒太阳的时候奶奶要他回老宅取样东西,当他走进已经闲置很久的老宅的时候发现老宅里堆满了没用的杂物。破塑料布,电线,柴火,一瞬间杂物与童年的记忆重合了!老宅,真的是承载记忆的地方。我对于老宅的记忆是什么?院子里只能结出很酸很酸石榴的石榴树,两个叉的臭椿树(我一直盼望它能变成香椿),在炕上睡觉的老猫,堆满柴禾的小厢房,能装进我的黑色大墙柜,奶奶那个总也不让我碰的神秘黑色梳头匣子……太多了,总而言之都没有了。真的只是在回忆里了。

舒服

杂志不一定是知识性强的,也不一定是涵盖面广的,更不一定是集精彩于一体的,《城市》读起来很舒服,何况有时候还能从中得到一些小发现。

和宁波有关的239期

主编李晖在刊首语里反问“当每个人说着同样的话时,它仿佛就成为了真理。那么,不着急,慢下来,是不是真理?”于是这期的城市画报又回到了“城市漫(慢)游”的话题。巧合的是,给城市写专栏的欧阳应霁在九月的一个周末来宁波做讲座,也传达了“慢”的理念。宁波的轻轨工程热火朝天的动工了,有时候一时之“快”也是为了实现日后之“慢”,这不矛盾。林嘉欣上了这期城市的封面,粉丝们大爱,批评声也四起,城市的封面似乎比内容更为读者所挑剔。漫游的城市选在了武汉,城市选择在这个火炉城市向2009年的夏天说再见。宁波的安妮宝贝还是缺席了她的专栏。欧阳应霁除了照旧在他的快煮慢食里教大家下厨外,这次还带来了他发起的“花得起”独立漫画家创作展。宁波文艺青年石头的博客文章《莫拉克后遗症》上了“博击会”,欧阳应霁大老远飞来宁波开讲座,这期的城市忽然和宁波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适度观

这一期的城画专题“适度观”,带你找寻一种适度新生活灵感。适度生活、适度消费、适度阅读、适度饮食、适度婚姻、适度设计,在一群时尚名人的带领下,去感受不同于平常生活的适度感受。人,不过数十载的岁月,在这短短的人生旅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越发在后现代主义盛行的时代中蔓延开来。奢侈的,并非最好;朴实的,也许反而愈佳。在大众普遍向往的奢侈浮夸潮中,能够静下心来思索自己的适度生活,显得尤为珍贵。甚少在奢侈品横行的大商场逗留,选择在一些小店挑选生活的调剂品。不喜欢大摆筵席的场面,选择在街边小档随意享受独特的美食;不是一味地认为未见过的才是最好的,偶尔在一些旧的事物看到新的视点更具创意。当适度渐渐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自己的脚步开始慢下来,开始去注意身边的人和事,看到一些平时没有发现的生活趣味;你会发现自己不再喜欢大吃大喝,经常让自己处于半饱状态,而这种状态是为了让你有了下一顿进食的欲望;你会发现自己不再喜欢逛街购物,旧的物品用到不能用,但还是会把它重新设计循环使用。我发现自己有一个习惯,吃东西的时候总是喜欢剩一点,不忍心把它吃完。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适度,或许我可以把它叫做适度剩余。喜欢盘子里的一点剩余,因为我觉得我已经够了,食物总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胃口而存在,既然它已经满足了我的胃口,那么剩下的一点就没有把它吃完的必要。这个时候它已经不是食物了,是我取舍后适度剩余。

我喜欢!!!超级看

里面都是很多杂的东西..不过用来描述一些共同的观点.有关很多的东西..有一天城市画报不经意的给你

书,全都是书~~

如何描述我心底小小的激动,当我看见那本有着绿色封面的杂志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作为new comer,这本乖张的杂志,我还没有坚持到8年^_^1月18日,刚回家就拿到属于自己的第一本CP,已经是欢悦无比。我喜欢深深地嗅书的味道,用力地感觉,这一本没有浓浓的油墨,那些的浮华。是一点淡到不易察觉的青草味。我喜欢先很快很快地把杂志翻一遍,然后就会产生很贪婪的欲望,新鲜的生活扑面而来……P13,连广告都有整幅的人物周刊的魅力2007……P14,暗恋桃花源。昨天,回得去吗,回不去了……P23,做诚恳的音乐,独立而坚强……P30,Paris Shopping Map,没有看见奢华,看见了世界。也许CP就就那条塞纳河,我们在左岸零售思想,到右岸透支欲望……P90,一见倾心。有点类似小小的惊艳感觉。那样的梦想,就实现在别人的现实中。那幅小花园的图片,恨不得剪下来贴成桌面……P99,还有更值得激动的事情么,遇见你,曹方,在比天空还远的地方………………什么叫做饕餮盛宴,如是。一切,都激动到忽略了看这是第几期,199,原来下一本是200期,原来我可以拥有200期,原来200期就是特刊。原来我也可以有这样的好运气,看到翠绿的封面挂在网上时,从来没有奢望过自己也有可能拥有。饕餮,更是饕餮。豆瓣*城市画报。谁不喜欢?我看书真的很挑剔,看杂志也不例外。可是CP,连封面都令我喜欢,城市那两个斜体。我们都可以发现有这样一块小小的陆地,可以在上面堆砌一座城堡,里面堆满了书,这座城堡就叫做荒岛图书馆。十大话题书,十大畅读书,十大。。。以及每一页的左下角,那小小的方块说明,“分值计算规则。。。”让我感受到了搜索引擎和统计学的力量^_^属于少数派的报告。在豆瓣统计的结果自然是这样的结果。完了,我已经不知道要说写什么。真好,2007,2008,从不孤单。

书报亭,杂志和我

家门口有两家书报亭,一家稍近,一家得横下马路。近的那家夫妇俩加上儿子三人轮流管;远点的那家主要是中年男人坐镇,他老婆经常也会在。近的那家的女人和她儿子,远的那家的中年男人,他们都认得我。先说近点的这家。中年女人每次看到我路过,都会叫住我,然后向我推荐各类时尚杂志,特别是那些附带赠送东西的。在她眼里,赠品应该是吸引人购买杂志的重要因素。结果便是我每次都向她微笑着摇摇头。但是下次路过,她照样还是会推荐这些我向来不买的这一类。她的儿子一般傍晚以后才会在,看得出是很孝顺并且腼腆。他从来不像他妈妈那样主动去叫我,而是当我停在那里看是否有新到杂志时,准确地告诉我,《三联》或是《vogue》或是《上海一周》到了或者还没到。他知道这三个是我几乎每期必买的。远点的那家,中年男人几乎知晓我阅读种类的变化。有一段时间,他偶尔会问,现在不买《希望》啦?我说是啊,越来越幼稚,不好看了。后来再过去时他便不再主动跟我说《希望》新的到了。这段时间隔三差五地我会买《外滩画报》和《周末画报》。这两种他进的数量不多,每次他都会说,下次再带几份备在这里,你记得过来买。对于杂志和报刊的选择说不上喜新厌旧,只是渐渐地有些慢慢对味和不再对味。大学的时候,《希望》几乎是每期必买。小小厚厚的倒是保罗很多内容。记得同寝室的happyclean每次都借去看最后的星座预测,说每期都很准,呵呵。去年开始它就被我摒弃了,封面上一律都是那些新出道的小女生,内容也觉得太偏花俏。《上海一周》也是从大学开始看的。现在每次拿到手后觉得可读性最强的只有连岳的答读者问,和它的娱乐版(八卦地深刻,而且懂得整合)。所以也不再是每期都买。时尚类的杂志在《vogue》没有进驻中国以前,每个月都是《时尚》雷打不动。偶尔地偶尔看情况再买《elle》或是《时尚巴莎》之类。有了《vogue》之后,我觉得每月只这一本便已足够。《三联生活周刊》是从项目和它一次合作过后,成了它的忠实读者。每周一本,觉得它的深度,广度包括娱乐性都在周刊杂志中算得上乘。《外滩画报》和《周末画报》一般都是二选一。从最近购买频率来看更偏向前者一点。《新周刊》似乎只在每年它的那个排行榜出来以后才买一期,真是它的“年度”读者啊,呵。杂志的封面非常重要,跟人一样,要有“眼缘”。时尚类杂志选择什么样的封面人物,就基本上奠定了这期杂志的销量基础。期刊类则是这期的封面命题。第一次买《城市画报》是因为看到那期有安妮宝贝的专访。现在已经是每期必买。喜欢它的清雅,还有一份偶尔流露的优越感。^_^

说说209期的翻译错误及其它

这期杂志是在5.12过去十多天后出版的,少了艺文志,没了安妮宝贝和连岳的专栏,杂志人把视线投向了平日里不被我们所知的中国NGO项目,让人感动。正如主编李晖说的那样,209期“不算是做得最好的一期《城市画报》,也算是最有意义的一期《城市画报》”。但正是这“最有意义的一期《城市画报》”,不足及错误实在太多,让人失望。且不说专题里那些摄影水平很不到位照片,单就中文的表达,甚至一些常识问题的表述就足以让人遗憾了。37页,“……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寻访了20多个NGO,这些都是参加世界银行中国发展市场2008年创新项目的100个入围者之一”,“这些(20多个NGO)”是“入围者之一”?此句搭配不当。53页,“纳西妇女扫盲读本”标题下显示“贵州·丽江·玉龙”,这个错误实在太不应该了。丽江古镇现在是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稍有常识的都知道是在云南,怎么跑到贵州去了呢?78页,倒数第二段,“学生们毕业后也想工作,更有学生想要养活父母,只是社会上严酷的竞争和冷酷的人情,对它们而言过于残忍”,“它们”应为“他们”。同时,这句话中的“严酷”、“冷酷”也与后面的“残忍”语意重复。89页,介绍了彝族的爱心市集,文中提到此项目的发起者马林英是四川民族大学的教授。表述有误,应该是西南民族大学。也是在89页,说马林英“当过知青回到凉州”,凉州是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据文意,“凉州”实为“凉山州”之误,第五段的“梁山彝族”应为“凉山彝族”。凡此种种,举不胜举。同时,专题内容也很不深入,感觉就是公益项目的简单罗列介绍。而在这里,我着重要说的是本期杂志里的翻译错误。一.45页,“擦鞋儿童是美丽乌鲁木齐的一根刺”:"Shoe-wiping children is a thorn of the beautiful Urumqi."其翻译完全是直译,太生硬。后面的“reminding our responsibility”应为“reminding us of our responsibility”。“remind of”是一固定短语,意为“就……提醒(某人)”。  二.62页,“这个工程将解决白扎村86户802人,3736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和430亩耕地的灌溉。”的翻译:THE project will solve the drinking of 802 persons,86 households,3736 livestock and the irrgation of 430 acres of arable lands at Baiza village.句中“solve” 的宾语怎么成了“the drinking”和“the irritation”?谓语“solve”和宾语不搭配,应改为“solve the drinking problem … the irritation problem ”。另外,中文表述存在问题,“解决……430亩耕地的灌溉”?很明显是缺中心语,应为“解决……430亩耕地的灌溉问题”。  三.65页,“浦东新区现共有21所民工子弟学校,在校生达2.5万多名,他们父母在为上海建设贡献力量,这些孩子应该享受到更多社会发展带来的教育机会和资源”的翻译:There are 21 rural laborers' children schools in Pudong new district,the students amount to 25,000.Their parents contribute to Shanghai construction,these children should enjoy the education opportunity and resource brought along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第一个逗号应改为句号;后面的 “Their parents contribute to …”时态错误,应用现在进行时,应改为“Their parents are contributing to …”;“these children”前面逗号用错,要么改成句号,要么加上连词,如“so”。  四.77页,“以兴趣为基点而设的工作,对智障人士既是就业,亦是康复治疗”的翻译:The job based on the interest is not only obtaing employment,but also restoration treatment for the disabled persons.“obtaing”应改为“obtaining”。  五.89页,“希望帮助凉山彝族妇女把自己的绣品卖到城里去”的翻译:Hope to help Yi clan women in Liang Mountain sale their embroidery to the city.句中的“sale”为名词,不能带宾语,应改为动词“sell”。同时,中文表达中的“凉山”并非山名,实指“凉山彝族自治州”,将之机械地意译“Liang Mountain”,则使概念缩小为具体的一座山,可直接音译为“Liangshan”。    六.91页,“当每个人关照自己的身体,关心喝的水、吃的食品安全与否时,才会真的关爱环境”的翻译:Only when everyone is concerned about their body,the drinking water,the safety of the eatables,they begin to care for the environment really.“only”修饰状语,放在句首,主句应为倒装,应在“they begin…”前加上助动词“do”。    七.95页,“进城参加互助活动后,逐渐把自己的内心打开,能帮助其他病友走出阴影,感到自己做的事情很有价值”的翻译:After coming into the city and participating the mutual-help group activity,I gradually unfold my hearet,help the other patients to walk out of shadow,I think I am doing something worthwhile.应在“participating”后加上“in”。  其实很多读者是不会注意到这些英文翻译的,甚至根本不会去阅读这些文字。我也不清楚为什么《城市画报》要增加这些译文。但既然有翻译,就应该翻译好。综观本期《城市画报》所有的翻译,其表达很不地道,很不流畅,生硬的直译一看就知道是中国式英语,完全没有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很多句子的标点符号也使用错误。没有进行认真的校对更是杂志人应该反省的。我也知道,《城市画报》从四月份开始就为本期公益专题做了充足的调查准备工作,涉及面较广。城画人以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为我们展示了草根NGO的力量,更是在国殇之时将爱心传递。本期专题确实意义非凡,却在最后成文定稿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及更正错误。尽管我始终相信瑕不掩瑜,但一些细节也必须得到重视。希望城画人能把最后的文稿工作做足做细。但愿在210期能看到优秀的文稿。

278期封面袁泉说道,《当心村上春树》作者内田树在《我的私宅论》说道,真是处处逢知己啊!

你最想拥有的一件物质类的东西是什么?袁泉说道:一个剧场,就像蜂巢这样,或者想《窗边的小豆豆》那本书里那样的一个学校。内田树说道:(《当心村上春树》作者,谈房子装修的《我的私宅论》中房子主人)我想和这样的人群协作,经营非营利的教育事业。公共教育虽然有很多毛病,但因为制度上的重建是没有办法的。这个缺陷只能让民间的私塾来弥补。——真是处处逢知己啊!

我真的带了《一站一世界》去香港哦

(此篇文章将会很长,读者请自备干粮)引子还要再去香港。这个念头自从我05年去过之后就没有停息过~ 而且还要我们两个一起去,一起去吃那些街头小馆,D逛书店的时候我瞎拼化妆品,走在潮热空气中的窄小街道里,闻着不知从哪里飘来的食物香味,混杂在细雨后的空气里,形成D口中的“香港味道”。三年以后,又一次,我们冲进永远拥挤的地铁;在大雨中也照逛不误的书店;吃饭一定要去偏僻的小巷;还有连报摊旁也都有的佛龛。香港,我又来啦~~再也不想坐飞机从上几次飞行经历开始,坐飞机这件事让我越来越困扰了。记得上次飞昆明,耳朵里像是有根针不停的钻,持续一个多小时,我居然还没聋。。。26号北京的雨在凌晨停了,可据说深圳的台风并没走远。胆战心惊的来到机场,排队时前面的几个人都被通知航班延误,且延误时间都在5个小时左右。轮到我们的时候,直接听到“取消”二字,还买来得及傻眼,机场人员已经开始默默地办理托运,并抛给我们登机牌。改成了同一时间的另一架航班,后来得知昨晚因为雨大,有一班不能起飞的航班旅客今日与我们同行,紧接着还莫名其妙的每人被赔偿了300块,顿时觉得台风这东西真是可爱,怪不得起名“风神”。命运在29日郑重的惩罚了我们。。。本来晚上八点多的飞机,因为从五点就开始越下越大的雨而直接延误到凌晨1点起飞。这导致我们在深圳机场“视察”了整个晚上,“视察”范围包括所有书店,两家餐馆,离打烊5分钟的肯德基,国航盒饭以及燕窝水。还好飞机很大,很多人占两三个位子躺下睡,就当“空中卧铺”了。不过飞行过程不是一般的颠簸,我怀疑是不是连机长也睡了,飞机前后左右的狂颠,可以给LOST第一集做参考资料了。由于十分困乏又被晃得抓狂,我一度觉得:要坠就快坠,老娘还要睡觉呢。到北京家中已五点半,我勇敢的睡了一个小时就去上班了,并在下班时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得要昏过去的感觉。我真的带着《城画》游香港了哦《城画》210副刊为《一站一世界》,拿到的时候去香港的旅行还完全没有头绪。本来还怀着买不到票就改去厦门的想法,看了之后毅然决定再贵也要去香港。真的要玩遍其中介绍的所有地方,估计得给我一个月的时间,所以只能去那些力所能及的了。P11 九龙塘站 又一城因为有KIEHL'S旗舰店,所以本来不准备逛什么大商场的我们还是上路了。这家店收纳在以地铁站分割的《一站一世界》里再合适不过了。一下地铁就是,都不用出站。旁边比邻香港城市大学以及N所中学,所以里面一堆穿校服的学生。KIEHL'S家没什么悬念,书中介绍的TASTE超市并没有看起来那么日本,倒是有个像大卖场一样的卖小玩意儿的地方,日妆很多,且可以随便挑选,没有BA过来烦。话说,几天下来发现,日本杂货店,食品店,化妆品店在香港有很多,光这一点就让我开始不想走了。另外还有PAGE ONE书店,要找中英文书都有。P17 油麻地站 明记鸡什粥品尝当地家常美食是本次旅行的重头戏。上一次随便进一个餐馆就能吃得很满足的印象让我们一打开书就开始找美食咯。明记离我们住的酒店很近,步行不过十分钟,而且可以顺道逛庙街夜市,就在到达当晚饥肠辘辘的奔去了。果然名不虚传哦。非常香港的招牌,大排挡的装潢,里面却赫然贴着写有庆祝建店50周年明示牌子。相比其北京那些装潢新古典的老字号们,这家老的更让人信服。服务员是四个女人,看样子很像是姐妹。小小的店里座位都满着,店员阿姐招呼我们坐在一彪形大汉对面,我脑中顿时浮现出N部港片情节。再加上店面身处庙街,吃饭的时候老觉得会突然进来黑帮寻仇之类的。我点了鸡什面,D筒子无间歇搞定两碗面,服务员阿姐们看到我们这么能吃的食客应该会感觉很幸福吧?热奶茶是我俩在香港必点饮品之一,但店内空调实在太凉,就先点了一杯,想说吃完饭再点一杯热的。阿姐可能以为我们怕味道不好,在上菜的时候很自信地说:再来一杯吧?真是可爱的人。吃毕晚饭便开始逛起庙街来。开始几个摊位卖小东西的还逛得蛮来劲。后来远远望去对面似乎有更多帐篷似的摊位,便急急走过去逛。过了马路边看到路边的佛龛,心想气场不对劲哦,但也没往心里去。等走到那些摊位才发现,没一个卖东西,全部都是算命摊来的。哇呀呀一条街下来十几个摊,每个都打扮得鬼里鬼气的,还有的绿灯微闪,好不吓人。D筒子完全没跟我在一个心境里,不合时宜的提议说:不然我们也算一个?吓得我拉起他的手往大路跑去,生怕被某大仙拉住。。。P29 香港站 H&MH&M在别处也有的,不过这家异常大,逛起来超爽的。别的没什么好说,就是H&M咯,掏钱买东西就好。顺便说说在香港岛逛的那一天。久违的大雨终于在这天下起来。预报的所谓暴雨并没有很可怕,但脾气的确暴得很。下起来磅礴的跟什么似的,五分钟之后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而这一天,我们刚好逛港岛。在湾仔下地铁开始逛走,看地图的时候居然碰到会说普通话的大伯自动给我们指路,沿着轩尼诗路走不久就到了铜锣湾是不错,不过比大伯说的十分钟可要多。在看到时代广场的时候,我们终于找到了方向感,其实在香港方向感就是没方向,乱走就好,看地图的话反而会遇上鬼打墙似的轮回。时代广场附近品牌店很多,KIEHL'S,NOKIA,SASA,ORIGINS,大概记住这些,其中以SASA最为壮观。一改街巷超市装潢,俨然专卖店打扮。不过进了其中一切还都是老样子,来路不明的便宜小样,大牌中最大牌的产品。要挑偏门的东西或是面部化妆品建议还是去专柜为好。另外,逛到一家卖打折名牌包包的店,有此爱好的不妨去看看。继续说香港站。大雨中清凉的天气会让饥饿感提早到来。对于馋嘴的我们不失为一个海吃的好借口。推荐“太兴烧味餐厅”,离时代广场很近,红色招牌,茶餐厅的装修风格。点了烧鹅乳猪饭,味道好极了~另外例汤也十分够味,总之在大雨天得和陌生人分享桌子的茶餐厅里,还能吃出幸福的感觉,味道当属上乘吧。住在香港本来想定目前很红的红茶馆,在城画副刊里也有介绍。家庭式旅馆风格来的。不过估计有此想法的人巨多,定不上。最后在携程上选了评价4.0的三星酒店“弥敦酒店”,坐落在著名的弥敦道上,离佐敦B1出口步行五分钟,交通十分便利。定了精致房,应该是最小的房型了吧,但进房间后你会发现它绝对比你想象中大很多。而且内部设施也很全,有很实用的冰箱和吹风机。免费饮料里居然包括每天三袋的MR.BROWN奶茶及咖啡,应该算是酒店里比较慷慨的了吧?不过上网50块一小时。。。明明WIFI都覆盖很多地方了还搞这种暴力收费,批评一下~~还好地铁里有15分钟一次的免费网络,虽然要跟菲律宾人抢~不用出酒店就可以直接进入旁边的星巴克,对于一直下雨的那几天实在是方便到家了。下次去还会住的,不过电脑也会记得自带。书店,还是书店除了美食和化妆品,在香港书店也非常好逛。PAGE ONE这种大书店,逛起来比较凉快,但趣味不大,且容易疲劳。西洋菜街的二楼书店才是王道。话说这次已经不是二楼这么简单了,找到一个大厦,从二楼到九楼共有书店四家,隆重介绍一下身在七楼的序言书室。简单说,就是光合作用缩小十倍的样子。总共一间房架一个过道,老板很有气质的配上了靠窗口的咖啡座,并在过道设有洗手间。除了本店图书,还有二手书可以选购,MS也可以寄卖自己的旧书。不过也是在这家书店里,老板很肯定得跟我说,《不厌其烦》已经绝版。。。兰桂坊周边买到豪华戒指的地方就在兰桂坊斜斜上坡的街道旁边。有很多卖首饰的小店,值得慢慢逛。另外还有灯火通明的书店,坐在墙角看书也没人管。拐进兰桂坊,感觉进哪家店都没太大区别。不过欧洲杯的当下,我们当然进了一家英式酒吧,感觉就还好,看球蛮适合,黑啤贵的说~另外,别以为兰桂坊只有酒喝,也有好吃的哦。找到一家ms老字号餐厅,名字忘了,ft。做云吞起家,在澳门开店,吃了他们的猪肚,香得哩,还有鲜奶雪蛤也隆重推荐哦~~TIPS:1。能直飞当然好,不过像这次机票买的足够晚的时候,经深圳到港也不失为不错的候补选择。机场到达大厅有售直达九龙的大巴车,中间需要下车两次办理出大陆进香港的手续,全程需要两个半小时左右,回来的时候会快一点。此次乘坐的大巴公司为环岛大陆通。可刷八达通。2。莎莎慎入,会被推销某些瑞士品牌。。。卓越,龙城药店还不如莎莎,更慎。3。无聊列举一下众美味们:肠粉,叉烧,卤味,猪肚,牛肚,四宝饭,烧鹅,鱼蛋,热奶茶,雪哈,许留山4。我爱鱼蛋。(看到有卖此T-shirt的,字样参考I love NY)全文请查看:http://celerycelery.blogspot.com

偶然相遇

我是偶然间在旧书摊看到这个杂志,我淘到了268期。“一辆单车,向世界出发”,当时是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才注意这本杂志的,随手翻阅,爱不释手。遗憾的是书摊老板告诉我没有新的了,只有旧的。从此,开始《城市画报》的品尝之旅~~

我们城市的小口袋

它好像,一个小小口袋把城市的很多切片,装下把城市万象的种种表情,记录下把城市人的脉搏和呼吸,静默地表述下我喜欢的田子坊速写、南京深处、杭州四月天、我的台北,庞大的选题之下,不同的语录者进行描述、感触、身体力行,让我觉得真实。有了爱上一座城的理由。有了重读一座城市百态的心境。而荒岛图书馆1、2,本子学,最爱小地方 等选题,又是投其所好的文艺精神的载体。于是,我越来越艳羡杂志人,可以体会到把一个话题,钻营到点滴深处的智慧,和由此生发的乐趣。我也越来越发现这里,可以找到许多,原本志趣如此相投的小宇宙们。我有一点点不满意的是:为什么每期可读的内容一下子就翻完啦!!

喜欢

喜欢何达铭画的封面插画。喜欢简单随意的涂鸦,所以看到水泥地上盛开的花,不由得赞叹这个新奇事物想法。当然我喜欢米力部屋墙上的手绘画,一树植物一只守望的鸟,一只猫一杯咖啡。我初中时就梦想我以后的屋子要有一堆秋千,卧室的墙上缀满星星和月亮,客厅的墙上画上无边的草地,就是这样简单。梁文道的讲座极为共鸣,可是只有他要求的速度,读书的质量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计划看《沉思录》,听听PK14的音乐,看《狂人皮埃罗》和《不可忽视的真相》。我 喜欢有自己梦想有喜爱的工作有坚定的态度有平和心境的人。看到那棵3200岁的老茶树,不由得敬畏,每一株植物都有他的灵魂!看到“行走”中的新疆,戈壁沙漠黄色漫漫无边,思乡之情油然而起,我想家了,想爸爸妈妈还有哈密瓜。其实哈密瓜原产地是鄯善,所以鄯善的哈密瓜才是最好吃的。在这个炎热夏季的一天,一颗焦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沉入《城市画报》之中.适度的饮食,适用的消费,适己的婚姻,适度的阅读,适用的思考。在这个纷乱诱惑的世界中保持一颗适然的心。我想这是这期适界观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明媚

我选择了我的生活方式,我以一种思考的姿态展开我的生活。生活不需要追根究底,生活只需要顺随潮流,生活追求一种共性,生活要求的是步调一致。 看《城市画报》的曾经,曾经高考时候,为了要不要争取几分钟看《城市画报》而犹豫,纠结很久很久,从曾经到现在,不经意间在无声之中改变了我对生活方式的看法,原来生活是可以这样多变,我的眼睛变得更加犀利,更加利落,像快照一般聚焦了吸引我的事物,然后我的内心开始与事物进行短暂交流,恰似王家卫《重庆森林》里梁朝伟的多此经典独白“自从她走了之后,家里很多东西都发生了变化。 “你知不知道你自己瘦了很多啊?” “以前嘟嘟的,你看你现在。” 镜头一转,梁正对一块香皂在说话。 “整个都扁了,何苦来呢,要对自己有信心嘛。” 梁继续对一条湿乎乎的毛巾说: “我叫你不要哭嘛,哭到什么时候呢?做人要坚强点嘛,你看看你,象棵菜一样躺下来,象什么?” “我帮帮你吧”(把毛巾拧干,挂起来) “现在是不是舒服点?” 梁开始对布玩具说话: “怎么不吭声啊?” “别生她的气啦。” 梁手中换了另外一个巨大的白色长毛狗: “每个人都有不清醒的时候,给她个机会,好不好?” 梁对一件衬衣说话: “是不是很寂寞啊?” “才几天嘛?用不着弄成那样子嘛。” “很冷吗?来,我来给你点温暖。”。”要是在街头看见了一建筑物不适合我眼睛,我会告诉它也许你应该是这样长才更好,不是吗?是不是《城市画报》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我的思考方式,应该是有的,持之以恒的阅读这一真诚的语言,真诚的图片,真诚的人们所组建起杂志,让它继续明媚我的生活。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老拿陈绮贞做cover

陈最近很火,与她有关的东西也会被带动起来。可是城画,你至于拿明星效应说事吗?很怀念以前每期的封面达人只是身边的普通人,普通人的生活,才是城市的组成。181没买到,我想要别刊的香港游,麦兜的主题。可是就是因为是陈绮贞的封面吗?脱销了。想到去年安妮封面的那期被人在ebay上爆炒到高价,不知道心中是失落还是怅然。04年一本杭州为主题的,是我最喜欢的。

《城市画报——变得只是这个世界》

关于城画,我承认最初购买的目的只是为了琼屑谈中安妮宝贝的文字。大抵是因为对一位作家小心翼翼的膜拜,于是,对那些烙印在暗黄纸张上的铅字便显得格外珍惜。然后,购买城画便成了一种极不自觉的习惯,逢期必买。那个时候,对于刚刚到手还没有拆开包装纸的杂志来说,什么时候去阅读她已经不再重要了,哪怕买来后随手就扔在了书架上,也会觉得倍感安心。这样一本杂志,只适合在云淡风轻的午后随心的翻阅。她不是一部百科全书,却可以再潜移默化中改变你对生活的态度,甚至是你的价值观。不置可否,一本好的杂志,她是内敛的,不需要花哨的包装,亦不需要乖张的文字。人在阅读她的时候轻松自在,省略了现实给予的所有负荷。有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更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城画》从99年创刊至今之所以拥有了一大批固定的读者乃至收藏家,这不得不说是个很重要的原因。作为新锐杂志的代表,《城画》的主打是分析每一座城市,大江南北,省会抑或是一个不知名的小镇。每期探讨一个地方的容颜和特质,亦步亦趋,琐琐碎碎,却总能够从中挖掘出细小的概念令人心头一喜。最新一期的《城画》讲到城市漫游学,里面提到了这样一个概念:去的地方多并不算什么,真正了解他更重要。不难理解,何谓城市?只要你深入他,你就是城市。细算下来,阅读《城画》已有5年之久,令人欣喜的是,杂志的专题不断在变,但《城画》所主张的生活态度却依旧坚守。也许,变得只是这个世界。

荒岛图书馆5(第300期)——阅读不是平的!

定了一年份的《城画》,好像是第一次那么认真地读完,还添加了不少想读的书单,这期真心推荐!!!——————————————最高的信仰是阅读。部分书封上贴着粉色的小纸条,上面手写着推荐语。一问之下才知,书店服务生基本把店里的书都读过一遍,选出自己偏爱的写上推荐。快煮慢食。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洗练,如同宗教对人性的净化。世界是平的,但阅读仍有时差。通过电子阅读实现无时差。尽管我们的阅读已经越来越“平”,就像这个世界越来越平一样,而这张看似平整的阅读地图一旦被放大数倍,你就会发现每本书都是一个岛。它们时常被海水淹没,让岸上等待水落石出的读者望眼欲穿。它们时常悄无声息地耸立在海天之间,很快便被新一轮的潮汐淹没,或者干脆天生是座水下冰山。有时候,这冰山从地球另一侧飘洋过海,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有时候,它只是闲庭信步,踱到我们面前时已是白发老人,而我们将它看做妙龄少女,掀起一轮竭斯底里的膜拜狂潮。书有命运,人与书的邂逅也有命运,何时何地何种书走入我们的视野,陪我们走过一小段人生路,参与我们的命运建设,它是我们的命运的一部分。全球同步出版已经成为必然,阅读越来越平,文化越来越雷同,城市与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也越来越像了。成熟的出版业应当是这样的:出版畅销书固然一本万利,而出版小众图书也不会饿死出版人。如今中国在面临全球化时的孤独,就是如今中国读者在面临文化冲击时的“荒岛感”吧。书店给人的是”有尺度的眩晕“,那么,在网络信息充斥泛滥的时代,我们面临的将是50亿个百科全书所带来的无限眩晕。当信息予取予求,并充满主观与谬误之时,我们将索性不再阅读。书店梦是我的,事业是我们两个人的。重口味只适合隐秘阅读,重口味存在于理性世界之外。大概是从2010年底开始,出差或者旅行的时候,我不再去纠结带哪一本书了。如今甜蜜的烦恼事:iPad还是Kindle?以前问题的核心是我最近想读那本书,如今则换成了我可能阅读的环境如何,是否坐夜车?光线是否明亮?旅途有多长?充电器通用性如何?在路上充电是否方便?看书的速度越来越快,思考的时间就越来越少。面对纸书的那种从容似乎在屏幕前(无论大小)就变成了浮躁。电子阅读不仅改变了我的行囊,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的阅读习惯。短的,飞速切换的,快餐式,碎片化似乎成了阅读体验中的关键词。这一年,能在电子阅读设备上完整看完的大多是小说,其他的阅读则多半浅尝辄止。也许,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节奏。买书是买得更凶了,但看完一本书的满足感却少了。阅读不再像以前那样纯净,它拉扯到更多的情感、动员、民粹、堕落小趣味……

转角遇到它......

为了备考在图书馆待了一天晚上实在是头昏脑胀的就去了期刊阅览室随便拿出了一本杂志《城市画报》一期关于陈绮贞的封面很清纯(想不出一个更加合适的词了)本来是一个很爱出去到处逛游的人看到上面关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等地方的介绍一瞬间喜欢上了这本杂志喜欢看里面的各种旅游介绍从第一次拿到这本书之后以后连续两天有时间就会奔去图书馆想要把这半年来没一期都给看了可是终于看完了之后却有一种更加强烈的期待突然觉得空虚的时间没法打发了于是一遍遍地翻以前看过的那些想要记住每一个被介绍的地方想要看玩每一片文章每一个采访都去思考一些东西写一些东西虽然以前也会经常看杂志可是从来没有一本杂志能够让我如此的热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因为安妮。

很巧的得知那期会有她的专访。幸好买到了。安妮的文字以前给我的感觉是灰灰暗暗的,但自有一种情绪在里面,让人坦然。可能因为年纪小所以我并不懂得这种情绪是什么,只知道它可以使我在郁闷时坦然的面对生活。读过这篇专访,我明白了。我一直以来所追求,所喜欢就是安妮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不是灰暗不是颓废而是在这世间淡然的生活。坦然的面对一切。《城市画报》是不错的杂志。

会想要一直珍藏的美好

坚持看了好久了,每期都有喜欢的东西,很喜欢。别光看潮流杂志了,看看文化和生活的美好吧。偶尔知道一些自己不懂的,或者收获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那感觉真的很好,有谁愛看嘛?

2011年 安妮宝贝长篇《春宴》专访 摘抄

3.對文學創作來說,我認為其力量根本無法抵達或越過宗教。文學本身不可能解決任何問題,它的功能只是表達。這個觀念,我跟一些人是不同的。很多人高估文學的功能,覺得它能夠解決社會問題,解決時代問題。我覺得人若無法解決心靈問題,就無法解決一切問題。——《城市畫報》2011 重訪安妮寶貝4.寫作者應該清楚自己要寫什麼,以及在寫作中如何去表達和餘留這些表達。他期待讀者自己發現,把它們牽扯出來。所以,寫作故事,最好只管敘述,並盡可能隱藏,而不輕易給予評斷。小說不可呈現一個作者的結論,他只能讓書中人物去呈現各自的價值和理念。或者說,其實一切事物並無明確的對錯是非,消除二元對立是讓內心更為開放和空曠的一個基礎。事物也許分美或不美,但很難輕易定界它對或不對,對或不對是在特定或封閉界限裏的標準,而且出於自身參照,受到處境和歷史的局限,它們是在變化中的。美或不美,是一種存在,如同大自然,它是不變的,它以不變對應萬變。讓書中人物自生自滅,任其在時間裏流動,走向最終歸宿或沒有歸宿,這是小說的一個表現。——《城市畫報》2011 重訪安妮寶貝5.我並不認為普通常人,能夠輕易獲得力量走出妄想。或者說成為一個沒有慾望的人。這顯然有其難度,也許是對人的生命的持續考驗。但人與自己內心達成的洞悉,原諒,清洗,拔除,以及在這些過程中提升的內心力量,是可積累的。有些彼岸我們能夠抵達。好像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說,人都是髒的,只要沾著人,就沾到了髒。說出這樣的話,前提一定已洞悉和原諒了自己的髒,以及他人的髒。這個髒不是簡單的骯髒或污髒,可能連貶義也不應該存在,否則又是二元對立。我覺得這個髒,代表的是人的慾望、雜念和幻覺,以及這些浸染帶給自己和他人的困擾損傷。這些存在受到個體獨特的生長和歷史的各種積累的影響。它如同一個枷鎖,牢牢套在人的身心之上,影響到你與自己,與他人,與外界的各種關係。這個枷鎖如何脫離,或者說一個舊的自我,如何擺脫。這是宗教的命題。這也是《春宴》的某種宗教情結。——《城市畫報》2011 重訪安妮寶貝6.我當時為了寫作這個題材,花了一段時間上網絡論壇,想看到一些實際素材和細節。平時我不上任何論壇,但寫《春宴》時,我在這個平臺上試圖瞭解一些他人的故事,也許寫作的人都需要別人給他們講故事。——《城市畫報》2011 重訪安妮寶貝7.感情是變幻不定的姻緣聚散,它是不可靠的東西。如果試圖在一具脆弱多變的肉身上得到永久恒定的證明,這是妄想。——《城市畫報》2011 重訪安妮寶貝8.簡單的終結或逃避掉一件事情,尚不算勇氣。——《安妮寶貝長篇專訪 暗湧,自決,內省。單純。》(2006)9.我經常覺得人不能選擇寫作及如何寫作,只有寫作才能來選擇從事它的人以及他從事的方式。——《安妮寶貝長篇專訪 暗湧,自決,內省。單純。》(2006)10.時間帶來很多好處,它讓人且行且遠,漸漸清楚想要的和不想要的東西,幫人立定心意,使心恢復單純專注。它帶來的都是禮物。有時候我會有一種奇怪感受,覺得那顆心,依然是十三歲左右的一個少女的心。它仿佛是不會變的。總是保持著那時候的一種輕盈,敏感,充沛,細微。總是有一些默默地惆悵,默默地不完整的憂思。我珍惜一顆這樣的心,不希望它走遠。——《城市畫報》2011 重訪安妮寶貝11.在說起責任,有人會說,你通常不喜歡對一些社會問問題發表言論,是否不關心社會,沒有作家的使命感。我的確不喜歡轉發新聞或踴躍發表這種實事評論,我是個創作者,有職業的方式和渠道去體現和外界的關係,保持對它的觀察和記錄,發出聲音。並且作為個體,首要是完善和建立內在,擁有價值體系對應外界,我們的行為和生活準則,不由外界任意衝擊和割裂。這是一種應該被保留的內心自由。——《城市畫報》2011 重訪安妮寶貝12.我的寫作和生活並非緊密相連,應該說它們是互相獨立的。我很注重這個界限,寫作中的我,和生活中的我,應該有所分離,所以並不喜歡走在街頭被人認出,呼叫處筆名之類的事情,也不適應公眾場合和讀者打成一片。只要他們認識書中的那個“我”,就可以了,那個“我”,已經是最凝聚的一個自我。生活中的我有另外的表達渠道和存在渠道。我們的現實生活會有很多變化,帶來各種感受和體驗,也是幻化的形式。但寫作如同一次通往心靈的旅途,它保持某種神秘和深邃的力量,可以持續到最終。——《城市畫報》2011 重訪安妮寶貝13.在寫作困頓的時候,會問自己寫作的意義。而動手在做的時候,大概就顧不上了。因為當下是不能懷疑的,它只能被實踐。我現在認為寫作是一種任務。我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有天分的寫作者,也不覺得自己重要,但我認為自己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也許生命中最凝聚的最好的能量應該用來寫作,而不可能用這個能量做其他的事。我不想它被無意義地消耗。任何一條道路,既然起頭,既然走上去,就應該有方向和歸屬所在。每個人來到這個地球,都有其自身的任務,怎樣去發現它,完成它,是最重要的目標。能夠寫作是很榮幸的事情,因為寫作是生命整理的方式,它讓人獲得心性的成長。但是很多人沒有辦法得到這種途徑,可能最多寫寫日記,寫寫博客,三言兩語。成為一個寫作者,你可以花很多時間、精力來整理這些東西,並讓不同的心靈以這個單純而強烈的界面共存。如同我在《春宴》中寫到的,寫作者的使命是要把人性的秘密與黑暗收集和流動起來,讓這個緊縮中的世界達到平衡。這是寫作者的任務。——《城市畫報》2011 重訪安妮寶貝14.摄影对我来说,并非是一个需要技术或设备的特定功能,而只是一种用来记录的方式。一些看起来粗糙任意的图片,连接内心深处的小天地,在那里有着对时间和回忆的热爱、珍重和纪念。———《安妮宝贝长篇专访 暗涌,自觉,内省。单纯。》(2006)

订购

简短的说一句订了09年的城市画报至今为止还没有看到<荒岛图书馆2>但我依然期待这本书

一本引领青年人的优秀杂志

《城市画报》是我离不开的杂志。128页的丰富内容,涉及各个领域。但很遗憾,06年的11期——关于安妮的长篇专访那一期,没有买到。因为太畅销,缺货严重。我想,真正优秀的杂志才能如此。

一本喜欢意淫港澳台的杂志

中国没什么拿的出手的城市,按照城市画报的标准。张扬的都是玩人家剩的,不张扬的不入城市画报的眼。因此只能意淫港澳台,不知道是否真的有靠着城市画报意淫港澳台的读者,估计真有。以前还煞有介事的搞什么美食介绍,这东西放在中国就是垃圾,学人家欧美结果成了邯郸学步。不如看新周刊了,论图片质量、论文章质量,在小资刊物里,城市画报比新周刊差远了。也就是荒岛图书馆那两期做得比较好。

陪伴我3年的《城市画报》

  3年前开始看《城市画报》,它陪伴我渡过了最黑暗的时光。在如今的城市里,出现《城市画报》这样一本杂志,实在是稀罕,仿佛是沙漠里突现一株骄傲开放的奇葩。  来到报纸摊上,可以看到几类杂志:一类是香港的和模仿香港的八卦杂志,无聊透顶,充斥在减肥和美容广告;第二类是时尚服装类的,或高尚如《vision》,或低俗如广州本土的所谓潮人杂志;第三类是时政类的,《南风窗》《南方人物周刊》等等;第四类是知识类,《读者》,《科学世界》云云;第五类,生活类的,《三联生活周刊》《凤凰周刊》,还有就是《城市画报》。  《城市画报》又有别于其他两本,它的内容是很别致的,尊重艺术,热爱生活,让人在平庸的生活之上挖掘出许多闪光的地方。身边的一棵树,一件衣服,一个废弃的乐园,都可以引申出许多深刻而别致的话题。看着这本杂志,你就会觉得生活之外,还有很多值得快乐的地方。里面会介绍很多精神层面的东西,一些有趣的书,CD,电影,不是平常大众化的,是非主流的,让你得以摆脱庸俗的生活。我在黑暗的日子里,捧着这本杂志,就觉得自己精神上富足无比,就不再介怀身旁低俗的人们。这样一本杂志,太稀罕了!

已经太多的选题需要被质疑,做来干嘛?

就像我会抱怨成都的咖啡馆没意思都差不多一样,我也会抱怨大多数的杂志做的无聊而局限。每个星期我都会抽大量的时候盘旋于报摊儿,收集一些杂志来看,无论是周刊、财经的还是家居、文艺的,各种都会看一下。作为媒体,引导潮流导向,公示于公众信息的媒体,杂志应该在自己的领域扮演怎样的角色,是敷衍了事不思进取,还是原地踏步重蹈覆辙,我相信是应该媒体人思考的问题。就像是每个小咖啡馆儿都会摆旧桌椅板凳装修预算在三万左右一样,很多杂志在不停的重复选题、无聊操作,敷衍了事,仿佛只要赶紧把东西做完就下班吃饭的感觉般完成每期的选题。我前几天翻看最新一期的城市画报,觉得无一选题可读,就一张英国自己做芝士的照片稍有意思。今天无事,又翻看了一遍,仔细阅读完一个大选题,关于青果的报道,忍不住吐槽。我想问问做选题的刘琼熊先生,这个选题的立意是怎样?想要展示什么?表达什么又引导什么?这样的人有报道的价值吗?这样的人物典型吗?他和那些几个人攒十几二十万开个小咖啡馆的人有何区别?又对即将或想开咖啡馆的人有何帮助?我想武断的回答,毫无价值。这是一个比较无趣的人,首先青果的主人不是一个有趣的人,从穿着打扮即可看出,只是一个房地产营销公司的负责人,开青果是想投资不想不靠谱的文艺青年撤了,于是他上阵,跑了趟杭州模仿蜜桃和青桃开了家叫青果的咖啡馆,甚至买旧木板拼桌椅的技法也是学杭州蜜桃的。这点我相信报道了一万家咖啡馆的你们不会不知道。同时,这家店在装修上模仿痕迹严重,在理念上也毫无创新,同时未有什么新颖的商业模式,甚至很多方面都显得非常山寨和无趣,只是这个老板个人的一个想法而已,就像是有点钱的人自己开个茶楼一般,报道来做甚?我一般不想如此吐槽,点名指姓的颇为过分,好歹我也给城画写过几个不成体统的小稿子,但最近两年城画止步不前,不断重复小文艺小清新的套路,麻烦稍微对读者尊重点好吗?好歹半月刊12块钱也不是从路边捡来的对吧。如果几年前你们做如此选题,还觉得尚可,毕竟当年咖啡馆还是稀奇的东西,可如今咖啡馆已经到处都是,哪个老板不是像青果这样尽力自己装修,努力做到自己认为好的状态的?这篇报道就像是时尚媒体采访林依轮跨界出美食书一般无趣而苍白,谁不知道,跨界出本书太容易了吧也,连赵哥都有出哦。你们经常在刊首、评论中描述世事无趣,江河日下,经济建设腐蚀了人类的心脏,可如果照你们杂志推荐的路数开店过文艺的生活,如果没有当个什么营销公司的老总,怕是有多少亏多少,最后只能继续小白领了吧。对于这点,请参照下许知远所在的商业周刊和胡舒立所在的新世界周刊,他们对国人生存、症结、建议和痛斥方面比你们做的好太多了。请珍惜你们手里的报道权力,也珍惜你们对年轻人的引导能力,否则,你们要么终究无人捧场而停刊,要么就一直烧钱误人娱人。言辞过激之处,忘海量。

再有点新奇和创意就更好了...

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期有一期的好。。。。最开始我觉得没有太注意有关于身边的小事什么的,没有什么新奇的感觉了。看了城市画报之后呢,我感觉对这个生活还是充满了期待和幻想的呢。有些新闻也是让人思考和 参考的呢! 希望你们能继续坚持下去....

我也超喜欢《城市画报》

事实上,就是因为城市画报才来豆瓣的。第一期买的是陈绮贞做封面的那期。看了以后很喜欢觉得,访问比较深入,不会问很多八卦又无聊的问题,不会听到在其他地方也都得到的相同答复。大概可以算得上一本时尚杂志吧,但又不是只会教你怎么穿衣打扮拌潮人的那种。生活在小城,看这样的杂志觉得比较开阔眼界,但又常常会觉得很可惜,因为上面报道的展览阿活动啊我们这边都没有。像前几天的创意市集就很想去呢 ^ ^新的一期也有买,觉得那个关于鞋底的专题很有意思,创意

来自我的博。关于安妮。

《城画》的到来仿佛预示了这是个格外安定自足的周末。6月份的安妮,终於在这个9月来到我这里。封面比网上看到的浅淡,黑白底色,喜欢的淡黄色文字。“好好读书”。纯良。看完这篇专访之后,闪现的词。尤其在“书架”那个栏里,编辑把同样的问题给安妮和徐静蕾。至少我看了之后,能明显感到两人的不同。原谅我的偏爱,如果没有这次的对比,我或许还对“那年文惠”抱有喜爱之心,至少是欣赏。但,也许就是和安妮放在了一起,我开始摒弃对徐静蕾的喜爱,而更加深了对安妮的珍爱和信仰。从她们各自的眼神和姿态里,就看出了不同,也是第一次感觉徐静蕾的些许造作和空洞浮华。而安妮,却始终是认真,郑重,诚恳,善良。对于文字和价值观的体会上,徐就更不能比了。自恋与自恋是不同的,因为一个张扬在娱乐的大众里,一个诚恳鲜明地说“必须要拒绝制造娱乐和被娱乐。”我知道,这种偏爱不仅仅因为安妮给我的内容多,更重要的是我更倾向于她的处世态度。或者是内敛纯正的性情。而徐静蕾,一张照片,一个眼神,似乎就能把她看完,即使她确实是有资质的。别说我矫情。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取得公证,尤其对一个人的感情,一个和自己的生活看似不相干的人。对于安妮,我也不能多说,不仅因为无法言表的,更因为说出来很容易就被误解。虽然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但还是想说:“你俗你的,只是别来随意歪曲你并不了解也不可能了解的东西。”对于,安妮,我并不是沉迷与她那些“青春期”的阴暗故事。她的文字里其实没有故事没有情节,只有人。人的内心所向,探寻到最深处的性情,以及通达内心的对事物的知晓。就如同安妮最看重的自己作品的品质:“承载作者的精神世界和哲学观。”“要真实地去做事情。通过做事,对身边的人和世界产生影响。这样才能尽到责任。独善其身并不足够。”“也许站在悬崖边缘与它对峙,就是平衡。”“安全感需要强大的内心修练,怎样面对自己,怎样控制自己,这永远都是问题。”“我总觉得在人的生活中,应该有见到尸体的经历,亲眼见到,甚至亲手摸到。它会使你警醒,让你知道死亡到底离你有多近。........它带来威慑,使你对时间对生活有更多警惕。我们并不是总有时间做很多浪费和后悔的事情。”其他的不多摘抄了,偏爱的就是安妮带来的通透和真切。是积极的,指引性的,倾向性的。安还推荐了很多书,很多天文,地理,生物,国学,明清笔记。太多了,除了心理学和宗教哲学,电影艺术,原来还这么多自然科学的。不多罗嗦了。这个周末,晚上早早上床,看喜欢的字,做喜欢的事,就会自觉丰盛美好起来。不能停滞不前,要做事情,看东西,听东西,才会发现那么多喜爱的辽阔世界。也才不会日渐狭隘。……^^

“小火车”还是“大爆炸”

感觉城市画报从2008末开始就增加了不少广告成分,尤其是到了高圆圆做封面那期,很多内容让人感觉是鸡肋,编辑并没有用心去做,而广告在那期也是近几个月来最多的。那时开始觉得城市画报是不是将要沦为广告商的鱼腩。232期是一个人火车旅行,这一期在幸福手工百货之后,在不错的一期之后再出现一期优秀的杂志,让人对城市画报徒增不少信心。城市画报有一定的读者群体,而这期封面更是吸引了不少边缘的读者,杂志里面的图片也一如既往的并不唯美,但是赋予生活的灵魂。尤其是一个人的火车旅行这个专题,每个细节都可以说做得很完美,嘉阳时光小火车和日本人火车游历中国的图画让人印象很深刻。不由得让人猜想新一期的城市画报会有什么惊喜。6月10日在城市画报官网上看到新一期的话题是爱植物,让人温暖的一期,可是一看封面,让人大失所望,感觉封面已经失去了城市画报的文化底蕴,没有了那种充满生活味道的简洁。尤其是“植物猎人”和“爱植物”两个充满温暖的专题摆在“美剧大爆炸”的两边是最大的败笔。我依然会支持城市画报的发展,但是和优秀的刊期不同的是,这期我只在网络上订购了,如果是自己感兴趣的画面和吸引人的封面,我想,我还是会跑去书报亭的购买的。广告的增多对城市画报的发展固然是好,但是对于热衷追逐城市画报文化的读者是不负责任的。这是一个囚徒困境,小火车还是大爆炸,中心点在哪里很重要。

有个161安妮那期的网络地址。共享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ab54b0100bdmw.html

书摘(不断更新)

第303期(2012.05.12)——旅行很美好,旅行也受伤旅伤的可能性:迷失方向,体力不支,摔倒扭伤,动物袭击,误食植物,高原反应,落水,飞机延误,旅行性骚扰,证照失窃,受困,时差症,过度触景伤感,在路上暴躁症,长期出行。城市壁垒让人们丧失了很多危险意识,比如在野外,手机没有信号,没有汽车、没有救护车、没有旅店、没有饭馆、没有警察等公共秩序,发生意外的几率只会成倍增加。在城市里你可以不带地图,但放在野外就很可能成为致命因素。我看过太多甜腻的游记,把世界上众多著名的城市都描绘成美不胜收的地方,哪怕是一次平庸的旅行,也被渲染得格外浪漫。感谢那些游记和旅游杂志,他们将海外旅行说成是有益身心、升华情操、开拓眼界的好行为。我不反对这个说法,但我还是要矫情地说,一次美妙的旅行会让我感觉到更加空虚。书的真谛在于倾听,书起源于倾诉欲、值得流传的智慧和需要书籍的好奇心与灵魂永恒的匮乏。互相冲突的书们并存于图书馆中,这才是人类理想中天堂的模样。只是日益内化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彼此隔阂、不再倾听。“男性向”色情读物渲染进攻与摧毁,“女性向”色情读物刻画沦陷与受伤。“这个国家已经将伪善发扬光大到最高层次,比方你看不出武士其实是杀人凶手,艺妓其实是妓女。这些对象是如此高妙,几乎与人间无涉,只住在一个充满象征的世界,参与各种仪式,将人生本身变成一连串堂皇姿态,荒谬却也动人……为了和谐生活,他们狠狠压住自己所有的活力,于是有一种飘渺的美,就像夹在厚重大书里的干燥花。”(《一份日本的纪念》)“故事跟短篇小说不同之处在于,故事并不假装模仿人生。故事不像短篇小说记录日常经验,而是以日常经验背后地衍生的意象组成系统,借之诠释日常经验,因此故事不会让读者误以为自己了解日常经验。”——————————————————————第301期(2012.04.12)——幸福春天料理能够成为平台的咖啡馆是好咖啡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是咖啡馆,恰恰相反,这样的定位令咖啡馆回归了它的古老本质:一个鼓励讨论的现场交流场所。反过来我们要问,是什么让咖啡馆变成了连锁店、牛奶和加糖饮料的泛滥之处、小资情调的代名词?曾经有很多伟大的咖啡馆主人试图将自己的生意同某一种专门的商业活动建立起稳定联系,而咖啡馆文化衰微的标志正是客人们不再尝试互相交流,他们各自为政、互不相关。36氪的优势在于整合资源:整合了创业者的资源和投资者资源,让双方得以品牌互换。36氪将服务对象设定为:小的、但代表行业方向的初创团队(例如在线律师服务等)。见更多的人、拓展更大的圈子,“我们都是社交动物,而且需要不同层次的社交,创业尤其如此,创业者需要和创业者在一起。在一个陌生人居多、气味不尽相投的环境,如图书馆,效率不高是注定的。”幸福春天料理:1、广东惠州:客家酿豆腐2、广东广州:老妈叉烧3、四川内江:酸菜鱼4、山东即墨:炉包5、台湾台北:十香菜(好吧,以上都是我想做给自己吃的,哈哈哈,菜谱就不抄了,反正我大概是会的)思想取胜的作家们:陀思妥耶夫斯基、加缪、卡夫卡、昆德拉(读中学和大学的时候居然没认真读过一两本外国名著,真是万分惭愧,觉得自己真心没文化,唉。。。)艺二代除外,艺术家成名前都是屌丝。(说的是“奈良美智”。。。)

好久没有看过了

大三开始看《城市画报》,一下就爱上了,大四的时候竟然还和杂志的编辑有些纠葛......可惜来了美国以后就没有看过了......米线说帮我买了十年的特别刊,可惜到现在还没有拿到想念

三年的城市画报。。。

三年前,在朋友那里发现了这一本杂志。此后的每一期,都不会错过,一直持续读了三年……那时,在杂志里面,可以找到不少惊喜与感动。然而到了08的下半年,我开始对杂志的内容感到十分无奈,从过去的偶尔发现有不好的内容,转变为现在的偶尔发现会有好的内容。好内容的缺少,已经让我不再像过去那样,焦急地等待新一期杂志的出现。没买好多期了,昨天在报摊里看到以方大同作为封面的城市画报,心动了一下,掏钱就买了。回去翻看了一下,值得读的内容不多,又失望了一回。

城画十年祭

买了城画的十年特刊有一段时间了,很生气,一气这个特刊做得很垃圾,二气自己居然连垃圾都买!今天回家又看见它,实在忍不住要叼它两句。封面:设计节俭,一个大大的“拾”字,成功骗过我掏出10块钱把它带了回家。内容:一如既往地,说说世界上哪个城市正在发生什么事,多数是文化演出、设计展、艺术项目等。真不知道哪类读者会对这些资讯感兴趣,难道他们还会立刻买机票飞去当地看展不成?图片:城画的摄影风格自成一派,有一种naked的写实感觉,说白了就是粗糟!打光生硬,主题荒诞无聊,模特方面可好,找来小圈子里面的活跃分子(某自由艺术人、不出名的独立乐队等等)来担当,表现业余,但胜在够“真”嘛。图注:都是一些类似于“我的妈妈是个女人,和我爸爸结婚后生了我,现在我们一家三口过着平凡的生活”的废话,基本做到“图文并茂”。专题:本期的专题是“快乐实习生”,不过不失,却暴露了城画定位模糊的弊病。看着这学生专题,再看其它栏目的老成内容,以及小资精英方向的高消费广告,读者的心理年龄如坐过山车般高低起伏,可能只有我这种不知所谓的人才会买了。厉害:时不时能请到一些名人来做访问甚至开专栏。但有时会找一些不出名的装B人来写专栏,呢~果D只有果个圈子里面先识嘅人呢!惊喜:原来城画广告部里挺多美女的!稍微能看的内容:星座运程(而且还不够《新望》的准)。意见及期望:回水!总结:装B的小圈子读物去死。

城市画报

杂志看了那么多,有精致的,有深邃的,有可爱的,有创意的,可是都会从一开始看的津津有味到后来的如同鸡肋不是杂志不好看了而且觉得里面没有自己想要看到的那些文字和图片。生活就是这样的所以我想要那些可以让自己心头一震的东西旅行也好流浪也好总之是一种选择当这种选择沦落到必须的时候觉得自己已经变的空空的。买的最久的杂志应该算得上是《城市画报》了好在内容明了可以让自己看到一些有冒泡泡的东西哪怕是一个作家的名字一张专辑的推荐都可以让平淡的一天平添几分美好

好好读书

一直保持着每月固定阅读几本杂志的习惯。区别大概是,工作时候大多是专业领域期刊。现在“无业”看得更杂了。城市画报不在固定的名单中,但每每去书亭或者书店的时候,还是会捎带看看标题,如果喜欢。就会带上一本回来。这种机遇越来越多,以至于它成为固定书单之外的那个常客。“不玩酷,不上班”“西安日夜”“茶青年 新浪潮–与茶叶有关的新理想体验”“荒岛图书馆”......

老子不去了!太过分了

10:41:07我们这边的采编都是只招应届毕业生,外招的估计只能看看编辑助理 爆爆--发梦时光,开始写怪力乱神的文字 说:ha「杏」 说:城市画报看不起人 活该越做越差!爆爆--发梦时光,开始写怪力乱神的文字 说:是胆小爆爆--发梦时光,开始写怪力乱神的文字 说:两个主编,都没什么气魄「杏」说:哦,他们是南方报业,难怪只招应届生!「杏」星のない さみしい世界 说:TAT老子不去了!太过分了

生活是人类心灵的本能,也是城市里面难以强求的珍宝

『城市画报』终于十周年了。十年对于一本中文杂志而言,既短、又长。在我的印象中,『城市画报』始终保持着一种特立独行的气质,和长期浸淫的、广东沿海地区那种淡淡的海风味道。这是一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杂志。每个人看它的角度都不同。有的朋友认为这本杂志太矫情,阳春白雪;有的朋友觉得这本杂志挺土气,跟Vogue、瑞丽之类完全没法比。然而一本杂志的受众肯定是细分的,有人接受就会有人不接受。对于我而言,我以为这本杂志至少给我带来了某种『生活』、抑或是某些对『生活』的窥探和诠释。我常常讲,在这个后工业时代,『生活』已经成了一种稀缺品。终日奔走在钢筋水泥之间的城市动物,已经越来越难以享受到自由、充裕和健康的生活,并有趋势最终沦为城市的牺牲品。渐渐地、都市人的心灵意象已经丧失殆尽,各种所谓品质、物质等概念被曲解并偷换成为人们生活的主体,这直接导致了新世纪这若干年里全世界普遍的精神危机。不能说『城市画报』就彻底解决了『生活』的问题。它毕竟只是一本杂志。然而,通过这些有限的图片、文字的集合,我们却可以窥到这个世界上关于『生活』的各种丰富的可能性。我喜爱『城市画报』,就是因为至少它看待生活的眼光是相对质朴的,虽然也常作雕饰,但比起各种时尚杂志的喧嚣缭乱而言,却更能接近『生活』的本质,更能唤起我们向往纯真、简单、快乐和安静的本心。风姿而不流俗、高洁而不小众,是我给这本杂志的一个主观评价。『生活』是人类心灵的本能,也是城市里面难以强求的珍宝。在这里遥祝『城市画报』十周年快乐,并希望在它二十周年的时候,我也能继续读到这本富有生机的读物。---------------------------------------------------------------------------http://www.leeforce.com

贫穷亦美

那天是在二沙岛的美术馆一层,学而优书店。我看到不少喜欢的设计书,一翻后面的价钱就搁下了。转了一圈,看见新一期的城画。方大同,贫穷亦美。于是毫不犹豫就买下了。但我其实很少买新杂志,向来依靠图书馆期刊室来打发。所以,后来我又跑去了正佳广场,豆瓣不欺我。那儿果然是十元三本旧刊的集中地。兴致冲冲的买下了六本。塞进已经显得拥挤沉重的背包。在它们跟着我回珠海的路上,我内心一直装着捡到宝一般的满足和喜悦。现在想想,像我这样其实也很好。也算是贫穷亦美了。或许,到不再会因为价钱而拒绝某本书的一天,我已经不看书了。即使那样希望,到那时城画依然值得一看。虽然我已改变。

大学时代的精神食粮, 不知现在办得咋样了? 美女图多吗?

大学时代的精神食粮, 不知现在办得咋样了? 美女图多吗? (字数有限制, 少了不让发啊? 字数有限制, 少了不让发啊? 字数有限制, 少了不让发啊? 字数有限制, 少了不让发啊?)

其實

城市畫報是熱心的,編輯是有理想的,讀者是真誠的向往美好的。卻不完美,不夠扎實,不夠解渴,它很多方面還是粗糙生澀追捧,又或者這是它尋求改變過程中的不適應。大家的抬舉是因為大陸這種類型的雜志太少了,更別說好的了,沒有多少選擇。做雜志真的很難,連《華夏》都倒了。而雜志一定要做得有立場有影響才有意義,期待城畫撐住的同時不要停滯。也期待有更好的雜志。PS,我喜歡的是香港以前的《CREAM》

"花的姿态"

<泰戈尔的诗集>情不自禁地拿起泰戈尔的诗集,感受泰戈尔轻柔的抚摸“在千万愉快的约束中,我感到自由的拥抱”"花的姿态"是我最喜欢的专栏,因为那是老师的文字,老师的思想状态与我相近,我神迷了。你又试过被困在诗句里面,试着寻找一个出口吗? 又或者从逻辑的、历史的或者只是不服输的肤浅知识里的直觉?到最后没有破绽、毫无疑问地下了一个结论吗?“我们看错了世界,却说是世界欺骗了我们”你又试过被诗人饱满的哲学神学和美学,慈悲的简单而直白的语句而感染吗?“只管向前走吧,不必逗留着去采集鲜花携带着,因为鲜花会一路盛开着在你的前途的”你有被自由所困惑么?敏感脆弱的人儿,你们有否为自由而放弃什么?但到头来找回了自我吗?老师说,你们错了,心灵是绝对不会不自由的。“尘土被侮辱,却回报以鲜花”生活中最平凡现实的事情,都是为了灌溉生活。“因为了解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组织自己听得懂的语言去安抚相较于这千百约束中、太过自由而疲累的灵魂。”o...泰戈尔的诗集,还让我想起了,闪马,闪过青春的马,他们也是诗人,唱着忧郁的诗人。

一本有创意的年轻人生活杂志

看《城市画报》,是今年才开始的事。那时候,不太了解它,因而,并没有每期必买,只是时断时续的看,没有太大的感受。不知怎地,到了最近几个月,几乎一期不落。我想,究其原因,也许就是《城市画报》在新浪的Blog,还有在豆瓣的小组讨论吧,自己每天用来上网的时间不少,一有空,自己就会到这两个地方“串串门”,了解一下杂志的最新动向,最新一期都有那些内容,要是够吸引的话,就会在出版的第一天,第一时间跑到书报摊等候,以求第一时间拿到手;在Blog和小组,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也会参与发言讨论.也许,就是这种参与和期待,自己慢慢地认识了《城市》,喜欢上了《城市》......对于报刊杂志和电视节目,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比较挑剔的忍,我总希望能够通过较好的途径,更好更深入地了解、感受这个世界,因而每天很注重对于资讯的收集,消化,但又不是不加选择的把所有的东西塞进自己的大脑,我的原则是“宁缺勿滥,精挑细选”。《城市》就是我精挑细选出来的,符合自己口味和喜好的,能满足自己需求的其中一员,Besides,还有《外滩画报》和凤凰卫视等专业媒体。《外滩》,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视角了解上海,用上海的眼光看世界,为自己实现“向上海出发”的目标做准备;而Phoenix Tv则是每天第一时间给我全球的全方位的时讯,以了解当今世界的最新动态,告诉我在同一蓝天下的其他地方都在发生着什么事,人们都在干着些什么。有几个非常不错的节目,《凤凰早班车》、《凤凰无间特快》、《时事直通车》为新闻资讯类节目,早午晚不同时间为你提供最新最全的资讯;《有报天天读》、《凤凰冲击播》、《鲁豫有约》等优秀节目,我都是它们的忠实观众......值得一提的是,最近这几期的专题做得非常的棒,专业到位,创意漫溢,封面也非常的出色,有水准。有点可惜的是,专访安妮的那期自己没有买到,还有就是没有机会去听陈琦贞的音乐会......明天是星期五,新一期的《城市》就要面世了,专题是“好音乐 梦想与力量”,封面做得非常的有意思,用三个不同时代三种不同环境(台湾、大陆、香港)三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人:胡德夫、崔健、黄耀明来表达这个主题。今时今日,《城市画报》如此的受欢迎,看来,我明天一定得早点起床去抢才行。

277期“荒岛图书馆4”

人应该有一本长期阅读的枕边书。即使工作换了,人仍有被撕裂的感觉,灵魂甚至体会到骨折般的痛楚,都要有不变的枕边书,一直陪伴自己,让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同事伙伴在阅读中慢慢蜕化成了一个背景,只留下你和作者跨时空的对话恒久不变。

出错了

211期的城市画报出了点小问题,在第22页有一处错误。每年的6月只有30日,但是这期城市画报写了6月31日,实在有点失误啊!不过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城画,不愧为新生活的引领者。

乱读书

《城市画报》200期特刊。2007年的阅读回顾,潮流阅读指南。2007年我的阅读很暴力。我读的大部分书这个特刊里都没有;这个特刊里的书几乎我都摸过封面。谁叫我是开书店的呢?书读乱了,读了什么没记住,却形成了读书的观念。大致有三个:一、书的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这本书和你的关系。二、读书产生思考,不是为了给自己添麻烦;阅读思考再深,处世还是要即时反应。三、不怕误读。误读可能是你没理解,更好的可能是你建立了自己的体系。特刊里有段梁冬的观点:“我觉得很多时候不应该去开一家书店,因为如果开书店看到的就不是书了,而是利润、流水和数字。”这样的观点不奇怪,因为他没见过读易洞。

24H的城市 214便利店未来世代

之前听说这个选题,就觉得有文章可做。。(虽然说还是有错别字)这本书像是昨晚忘记关闭的抽屉,散发着陈年的清漆和过剩的化学物质的混合气味。我是出生在小浣熊干脆面的鼎盛时期之前吧,小学时小浣熊干脆面已经快要消失了。从来没有过一丁点的零钱的我,居然没有吃过(我那可泣不可歌的童年啊……)。当然还有很常见的对着吹的细玻璃瓶汽水(我去年才第一次喝……)。小学时,男同学们从厕所后面的矮墙上翻出去到小卖部买东西的事情时有发生,店家也会帮助学生递食品。虽然被同学们称作“综合黑店”,但是这家小卖部凭借地理优势,生意一直很兴隆。很小的时候,有骑着自行车卖冰棍儿的老大妈,她们的冰棍儿都放在塑料泡沫箱子里。我也曾经问过“冰糕捂在被子里不都热化了么”这样愚蠢的问题。现在虽然研究了一点热传递,却还是为没多吃几次旧式冰棍儿而惋惜。同时最近我终于也明白了弹珠汽水是怎么回事。小时候在日本料理店喝过这种汽水,当时就很奇怪:这个冰块怎么很长时间都不化啊?后来才知道是玻璃珠。原来,瓶塞按下的时候,会有喷泉般的效果(当时这种景象应该是阿姨看到了……),把瓶子打碎的话,弹珠也可以取出来。长期(其实只有一年……)的住校生活,让我彻底变成了一个外乡人,我在家门口的社区找不到垃圾箱,下了公交车找不到要去的地方。南瓜说,你是不是变成个**镇村民了啊。我又一次呕到了他:**镇的路我更不认识几条。我于某天深夜11点钟被迫离家出走,发现那家便利店居然还亮着灯,顾客还不少。我当场是热泪盈眶啊。那时,我口袋里是否还有余银,已经完全不重要了。为了那片明亮的灯光,我冲动地感激人类发明了便利店,我感激人类发明了城市。丽说,人类是因为惧怕黑暗才点亮了灯火,是因为惧怕孤独才建造了城市。在便利店的冷光灯中,我居然觉得暖和。也许,在最原始的感觉中,在深夜等候归人的一盏灯,就被认为是家吧。然而,流水线是不能替代人脉网的。想当年,街头的一扇小窗打开来,五颜六色的糖果袋和冰糕纸挂起来,戴着旧式老花镜的老大爷往那儿一坐,旧蒲扇缓缓地摇起来,邻近的街坊邻居的故事就都连缀起来了。那时候没有那么多参加收费补习班的需要外卖的学生,没有所谓单身贵族,甚至没有经济全球化这个词。那时候,日本动画片里所有的自动贩卖机都会突然动起来,有坏蛋的紧身衣或者绿色的鼻涕兽露出来,然后铁甲小宝或者亚古兽会去迎战。韩国爱情小说里,男女主人公就在便利店里的杂志架前,就在抬头的瞬间,相遇了。虽然我极少去小卖部买东西,但是一年级时,老奶奶赊账让哇哇大哭的我打电话要钥匙的事,我一直感激。我想,改变的,不只是每天书包里多了1角钱(当然是不能随便花的)吧。我居住的这座一直在城市化浪潮中跟不上趟的小城,它表现出了怎样的觉悟?透过便利店的灯光,能感觉到城市的友好和包容。 24H的便利店,它几乎毫无保留地欢迎任何人,无论是加班的职业男性、带着小孩的单身母亲、睡眼惺忪的音乐制作人、专门因为廉价鸡蛋赶来的老奶奶、尝试新饮品的小男孩,还是一个因为雨天路滑、等人早到、或者仅仅是无聊而踏入店门的陌生过客。他们可以旁若无人地挑挑拣拣,学会选择,勇敢尝试。 是不是我们的沟通能力散失,只习惯面对扫描器发出的光线和计价器上冷冰冰的数字,而无法应答熟悉的老大妈的微笑问候?而这,是不是便利店的错?如果说小卖部是一整个白天的老故事,那么便利店就是24H的关注。那么人应该睡几个小时,又工作几个小时呢?

最初是被那期上海田子坊的封面吸引了,然后就一期一期的读下来了,我对于杂志有一种痴迷,如果看中了就会买很久很久,直到他让我完全失望才会放弃。从小城市来到重庆,虽然也是在一个很小的地方上学,但是感觉接触到的东西很到真的是不一样的,比如杂志比如《城市》,我习惯叫它《城市》,感觉这个名字跟他一样有些小资,我曾经跟朋友抱怨这本书太小资了,不是和我这个穷学生,她开口就把我震住了:“废话!不小资就不叫城市了,那叫乡村!”当时我就乐了。对啊,它小资,因为它的一切都发生在城市里啊。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清新但杂乱,但是不知为什么就是喜欢,大概自己也是个杂乱的人吧,喜欢的东西很杂乱无章,对于执着这个词也并不懂得多少,但是也幸幸福福的活到这么大。所以于我而言,乱还是个好东西。

城市的某个样子,只会被某个人看到

很真实的一本杂志。每一期的主题都不会附风迎雅地跟大流。是以经常能给我启发,从另一种角度去看我所在的那个城市。文笔很实在,是很有诚意的平淡笔锋。因此没有强烈的主导性,对读者构不成带攻击味道的灌说。是我喜欢的以自然姿态存在的文字。

低眉的生活方式宣传册

城市画报的最大特点就是发挥不稳定,有的期质量很好,有的期却很烂。错别字的问题是不能容忍的,而且还是那么多的错别字。而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杂志中宣传的那种生活方式,比较接近多年前已经成为笑话的波波。杂志里面出彩的是性趣小组,实在好玩。

荒岛,荒岛

今天英语课着实无聊,头埋在桌底下看一月15日的《城市画报》。这一期的专题是“荒岛图书馆2”,作为对之前“荒岛图书馆”的补充。主编说“2”可以代表第二次做图书专题,也可以代表2次方,以示我们的阅读番量增长。喜欢这样的专题,当你发现和某个名人有同样的恋书癖时,也会暗自愉悦吧。知识和信息爆炸的今天,纸质的媒介与网络相比,像一个年华老去但风韵犹存的妇人,当人们被光鲜亮丽的妙龄女郎耀晕了眼,捧起书本,淡淡的书香袭来,往日的情愫浮上心头,终于使我们不忍遗弃。这期对名人的专访对于小众文化的饕客实在很丰厚。开篇是对前《读书》主编沈昌文先生的专访,一个出版人的书恋情节。年近八旬的老人精神矍铄,“我最大的体力活就是搬书。”多年生活在北京的上海人,性格里已少了南方的绵软,处处是北方的硬朗,但还是秉着老上海的作风习气。“闲话一句”是他钟爱的性格,这是老上海的表达,大概是说生意人要讲诚信,也是他与人交游的准则。钟爱旧书的他常常到中国书店、甜水园一带去淘,家里没有空置的地方,基本堆满书,根据书摆放的位置分类,朝南朝北的数分别是常看的很不常看的,还有工具书摆在很重要的位置——出版人求广不求精,阳台上的书柜是秘密藏书,这一次破例解禁了——早年沈公从台湾背回关于两性的书籍,过海关时还总是被查,他报给海关的理由是为党搞宣传工作,要深入了解,真是很有意思的老头。如此这般,每个爱书的人都有自己的图书馆,他们自己对书籍的收藏分类和书架的设计,又是自己爱好和职业的最佳体现。林夕——书房外,马出没  林夕的书架以书桌为圆心,分为几大块。离书桌最远的是他所谓“风花雪月,玩物丧志”的书,包括养鱼、盆栽、旅行、建筑、室内设计等等;书桌左侧是文史哲,新诗、散文、小说、宗教;右侧是政治经济,其中又夹杂着一些漫画和“鬼故事”;书桌背后是最常用的书,林夕称之为“工具书”。 刚搬了新家的林夕在新界有了安身之处,似是香港的乡村,竟有马出没、穿着干净校服的孩子在大树下玩耍。还没有装修好、到处是建材的新家,却有最完备的私人书房。楼梯、木椅、光之诗人Ingo Maurer设计的灯具,随处散落的禅书,是词人的淡定和闲适。   钮承泽——隐形门后的阅读密室有一首我没听过的歌——《忠孝东路走九遍》,是长或短我无从得知。纽承泽在忠孝东路的一个巷子里蜗居,亦是他的电影《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里豆导的工作室。  P.S.2007年12月,《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获金马奖的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鹿特丹影展奈派克最佳亚洲电影奖。他的图书没有分类可言——分为看过的和没看过的,看书也很杂,文学心灵类为主——经济危机时代,心灵疗伤的书籍不啻为一剂良药。很想看他推荐的《当下,繁花盛开》,陪着他独自走完印度的禅书。很喜欢他的一段话:“阅读向外拓展,字里行间你进入了别人的世界,你知道自己并不寂寞。”他坐在那个已经旧的冒出内芯棉花的躺椅上,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密室情节般地,一本书启动了另一片天地,人世百态,上天入地,瞬间生发。  黄俊郎——随身携带5千本书黄俊郎每天会随身携带5千本书。所谓“随身携带”的意思是——无论是在咖啡馆、便利店,还是从公司回家的路上,只要黄俊郎想读书,随手就会有超过5千本的图书供他选择。他的图书馆就是他的手机,从大陆的网站上下载图书是他的最爱。“譬如我最近在看爱因斯坦的理论: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比光速更快的速度,换句话说,光速是速度的极限,不可能被超越。可是当我看到这个的时候就会自问自答,会继续想下去:“这个世界上有比光速更快的吗?有,思想比光速快。”  江晓原——私人图书馆里的无界限阅读  1988年成为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的博士,此后一直在文科和理科的交界处行走。1999年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并出任系主任至今。他在家里进行私人图书馆的实践向来为人称道——他模仿正规档案馆的滑动式钢制密集架,请房屋设计人员和密集架设计人员共同商议和计算楼板承重,制作了两条长五米宽一米的钢轨,使8架与天花板齐高的双面书柜可以在其上静静滑动。  方振宁——危险!房子要被书压塌了!  方振宁:1996年至今已撰写百万字艺术评论,以现代艺术、建筑评论和策划为主。当代中国最资深的现代艺术评论家之一,其文笔的犀利及洞察力赢得广泛的读者群。从小爱收集旧书的他竟然有《芥子园图谱》的彩版,是连中央美术学院都没有的。他是那种一眼看下就一定要买的人,不管那是不是他可以驾驭的语言,在比利时的一家摄影美术馆看到的一本《FRIEDERIKE VON RAUCH SITES》,知道回来才知道是弗兰芒语,译为《弗里德里克的烟雾》,灰色调的摄影,像是水泥森林的独木特写。  徐静蕾——有两个圈外书友徐静蕾有两个好朋友,都不是演艺圈的,他们看了好书就会跟她讲。一个朋友经常买了书放到她的楼下;另一个朋友则和她有关于读书的讨论,他们会争执,会互相骂。这是一个她非常景仰的朋友,她说这种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图书是小众的荒岛,阅读是籍以登岸的漂流,我们不知道漂向哪里,有什么在等待,但那一片沉睡的土地,本身就埋藏着瑰宝,它们并不是可以用黄金去衡价的实在,那是一种态度,一种感知,是在汹涌的文化苦海中的劫后余生。睡前,借着一灯如豆的光亮,书是安神的一炉沉香,伴我们入梦。

我的高三和《城市画报》一起

高三刚刚过去,想起第一次买《城市画报》的情景,那时刚从饭钱“贪污”了些出来,就到学校书摊打算买本心仪已久的《看电影》犒劳自己,哪知真到要买却被39的高价吓退了,结果看到城市上欧阳应霁的名字,想到安妮曾提过这人,就买了。那期刚好是情人节的专题,37度,为里面的爱情故事所感动。第一次看到这样有意思的杂志,于是开始了我的城市生涯。高三的节奏是紧张的,尤其当别人去买辅导书的时候你却在买杂志的时候,当别人在学习而你在看杂志的时候,尽管成绩不错,但总害怕因此成绩下降让人笑掉大牙。但仍一如既往的坚持下来,和朋友一起分享,有时收回来时看到后面的填字游戏写得近满,那是最要好的朋友C和M的字迹,会感到一种默契在其中,但又不敢说出来,怕觉得矫情。汪涵的专访,火车专题,李晖主编的篇首语,旋覆的评论,安妮和连岳的专栏,城市特辑,填字游戏,很多很多,都是让我喜爱的原因,也许只是杂志,觉得只是浮光掠影,看不过瘾。关于文学的事物,懂得的人毕竟不多,至少在我周围,常常有同学对我说这本杂志没什么,我都是笑笑回应,懂得的自然懂得,无需理由,不理解的也无谓解释过多。曾和C跑遍整个城区的报亭只为找到一本城市,曾用了整个晚自修看一本城市,常为里面的一张照片,一句话感动许久.....以后上了大学,我仍会继续买城市的,只是少了C和M一起分享,快乐也会减少吧。高三的记忆,伴随着《城市画报》,伴随着与城市有关的时光,也因城市,磨练了我的自制力,呵呵。

给了我灵魂的火药

城市画报为什么就这么契合咱的灵魂呢?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但我知道,那是我灵魂的火药

转角遇到它......

为了备考在图书馆待了一天晚上实在是头昏脑胀的就去了期刊阅览室随便拿出了一本杂志《城市画报》一期关于陈绮贞的封面很清纯(想不出一个更加合适的词了)本来是一个很爱出去到处逛游的人看到上面关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等地方的介绍一瞬间喜欢上了这本杂志喜欢看里面的各种旅游介绍从第一次拿到这本书之后以后连续两天有时间就会奔去图书馆想要把这半年来没一期都给看了可是终于看完了之后却有一种更加强烈的期待突然觉得空虚的时间没法打发了于是一遍遍地翻以前看过的那些想要记住每一个被介绍的地方想要看玩每一片文章每一个采访都去思考一些东西写一些东西虽然以前也会经常看杂志可是从来没有一本杂志能够让我如此的热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新的欢 10-12-14

遇到投缘的 无论是早还是迟 始终都会到来 因为喜爱的点 是一致的 昨天去图书馆 以前一直喜欢的《女友》 依旧借阅率极高 乃至依旧那几本09的破破烂烂的委屈的安置在自己的位置上 《女报*时尚》大概也没有新的吧 随便转转 发现了《城市画报》城市画报 最初的印象来自安妮宝贝的博客 有提到自己在这个杂志写专栏 那时只觉得这本名字普通的杂志 怎么会有能耐让安妮宝贝愿意开专栏呢 印象里是觉得安妮并不缺钱 又以她的性格 大概是不愿意参与到林林杂杂的杂志中的吧 所以暗地里觉得 可能是本挺不错的杂志 起码应该有自己的个性 不是嘈杂浅薄的类型 正好馆里有这本杂志 于是借了两本回来看 一本杂志 每期有自己固定的主题 并沿着这主题 深入下去 而不是花样繁多 却只是蜻蜓点水 这样的杂志 每期都能让人有所收获 阿狸旋即打算要长期看下去

七年--读《城市画报》安妮专访

不太确定这样的评论应不应该放在对城市画报的评价中。不管怎样,我是从这篇访问开始注意城市画报的,并且后来一直在买。 从安妮的blog上得知,新一期的《城市画报》将会有一篇万字的长篇专访,而且安妮的正面全身照片破天荒的上了杂志封面。当年我对《清醒纪》非常失望,而精心准备的《莲花》也并没让我看出太大进步。然而这一次看安妮从自己的角度详细回顾七年七本书的写作历程,还是非常感动的。认识安妮已经有七年了吗?一直认为这么大的数字,我还要过好久才会遇到。我读谁谁谁的书有七年了,总感觉是四十几岁的人才会说的话。这七年来,我和安妮都经历着人生最激烈的变化,内心的不安定每天都在打扰着我们。不管怎样,很感谢她的出现,让我的青春有所见证。然而,七年后的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更多的平衡或者平稳,对自己内心的更加坚定必然要用更加独立来体现。那些内心的激烈变化可能还要持续几年,兴许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我们已经学会了解自己,这时候同行的旅途将最可能接近终点。就这篇专访具体说说。安妮对城市生活的阐述和抵触的情绪我也很有同感,以及那些反娱乐性的言语,让我确定她的坚持还同以前一样严肃。她谈到小说的故事性应弱化,以及小说完成后将不再属于自己,都是我一直支持的态度。安妮也对人与人的关系持消极态度,这一点可能是太关注内在的人所不可避免的。因为一直在探究,其中所产生的怀疑态度已经控制了我们,互相了解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这也是安妮第一次正面解释了自己对“自省”的态度和把握,也验证了我长久以来的猜测。安妮早期作品中的黑暗到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底色,且在慢慢变浅。并不是说心态在变明亮,而是更清醒的安妮让这种对峙得到了平衡。就像她自己引用的《福楼拜的鹦鹉》中的那段话:“如果你理解凝视脚下黑暗的深渊能使人平静,那么你就不会往下跳。”不管未来安妮的作品还会有怎样的变化,至少从这次访问中,我知道安妮一直清楚内心的想法,并且还在按照心灵的轨迹写作。我们不能要求一个作家一直写出惊世的文章,只要她还在书写自己的内心就足够了。另外,安妮的摄影作品都是有灵魂的,那些灵气完全来源于情感而非技术,着实难得。我必须承认,看这篇访问是想找出我们同行旅程快要终止的原因,我想我找到了。安妮在2004年《八月未央》再版自序中说,看到自己1999年写出来的文章,已经觉得很遥远,仿佛不能够承认它们是被自己所写。我能接受现在的安妮有另外的想法,但无法接受她几乎不想承认曾经那个黑暗的自己。我们的思想都在变化,但谁也不确定什么才是进步。安妮还谈到现在对物质的要求变得简单,以前那些对细节的迷恋不会再出现。香水牌子,风笛,杜拉斯曾划有安妮标志的东西正在被一一抛弃。一个作家的成熟大都会接近安妮所经历的过程。从对香水牌子的迷恋中,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一个新特点,以后可能不再需要那些香水或其他具象的东西,我们也能找到其他新特点了,但这并不能成为否定从前的理由,更不意味着所谓对物质要求的简朴化。不管怎么想脱离,安妮还是在受自己崇拜过的并希望尝试的概念化的东西的影响,可能不再是昂贵的香水了,可能变成了把自己扔出城市的西藏之旅。承认被影响没什么不好,我们必须不停的生活,才能继续思考。安妮对天文、地理、生物、考古以及宗教哲学方面的书籍感兴趣,这对写作应该会有好处,描写生活的人需要具备越完善越好的知识,知识面的扩大会让我们对世界产生全新的认识,可是哲学宗教书籍带来的影响会非常快的体现出来,能不能像安妮自己所说的,变得明朗,我并不确定。同样,所谓的这七年来对读者的筛选,也并不能说明什么。每个作家都有特定的阅读群,可是他们也是最难帮你进步的那些人,我并不认为读者的存在方式对写作有任何帮助。安妮在访问中简略的谈到亲情,我想父亲离去以及这次西藏之行的深刻意义需要更多的时间慢慢呈现,而现在的文章中具体事件的影子痕迹太重,让人无法感同身受。最后,虽然我也愿意安妮能有稳定富足的生活,哪怕再没有好文章了也值得。但,这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一个矛盾,在可以有张有弛的生活的时候,我们怎么确定自己的尺度正确?那些在平稳中刻意安排的激荡,还能如同7年前一样打动人心吗?

无关小资的种种

在下雨的时候跑到学校的图书馆。借了一大堆书之后还是习惯性地走进旁边的书店。看到张震岳张扬的脸对着我。店里在放《思念是一种病》。一切来的刚刚好。无关乎小资。那只是城市画报。属于一个人的世界。此刻它像张震岳的歌声一样温暖人。

关于城市画报

是因为尹33才知道了这本杂志,也才开始买这本杂志,我一般买当期的是9元,在我原来那个大学的一家书报店那个老板会很自觉的便宜一元,也买过10元三本的,觉得用我表妹的话来说是一本很时尚很小资的杂志所以呢就可以买过刊,随便翻翻便罢了.我自己还是很喜欢城市画报的,那些文字那些专栏作家写得东东看起来会觉得很舒服.每日生活在这个小城镇里只有书刊和网络才会觉得是生活在现代社会.


 城市画报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