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 寂静的春天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532742189
作者:[美]蕾切尔·卡森
页数:361页

没有办法抵挡这滚滚的全球化

我曾经想象自己成为一个绿色和平组织的志愿者。志愿者,多么崇高的字眼,因为觉得自己会因此而与众不同,不同于那些整日唯唯诺诺为一日三餐奔波的人,或者那些纸醉金迷充耳不闻天下事的人等,因为自己如同向往诗歌和童话一般向往青山绿水和生态的平衡。我为这个梦想亢奋了很多年,虽然一次都没有机会,很多年之后才明白,没有机会只能说明我只不过是贪图volunteer这个词的光环——因为像我这样的女孩,没有办法还有别的光环,这个光环是廉价的,而且容易唤起想象的——而并没有为之去付出什么,哪怕趁早读一读像《寂静的春天》这样的书。当我知道志愿者这样的光环其实也没有办法拥有之后,我开始很实在地加入为一日三餐奔波的人的行列,而还是自认为很不俗气地在琐碎的一日三餐里实践我作为一个环保人士的理想——比如,不用洗洁剂洗碗,堆积厨余做肥料,反复使用购物袋,收集废电池,尽量循环利用可能的东西……可是,环保意味着简单和单调,当同时也意味着和整个不环保的系统做斗争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比如,为了寻找接收废电池的点而奔波,已经分类的垃圾在扔到社区未分类的垃圾桶的时候那种无奈的烦躁,厨余发酵的味道导致邻居微词物业干涉,循环利用的东西因为不时尚而被嘲笑等等。最终,我发现,所谓环保,就是对自己信念的坚持,坚持本身是多么难熬的事情,要知道,除了不环保,在全球化的潮流里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诱惑和便利,甚至可以说,那么激发着生活的热情。还有焦虑,一种带有愤恨的焦虑,最终都变成对自己力量无比薄弱的挫败感——在全球化这个滚滚的潮流里。甚至很宿命地想,我有什么资格去要求享有青山绿水?所谓造福子孙,那子孙们又有多少福气去享受青山绿水?说起来,这世间有很多人是非常本分的,非常本分地知道,没有那样的福分去奢望青山绿水,所以,应该坦然接受这样的现状,现状至少让人心安理得,活在当下。这样看来,如同我这样自以为很悲天悯人的其实是非常地不本分!所以,雷切尔,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英年早逝,因为不本分。《寂静的春天》怎么可以对抗人的贪欲和懒惰?前者是在全球化浪潮里面开香槟庆祝的跨国公司们,后者是广大贪图便利和新鲜的消费者们,包括我。这本书只不过告诉我,如果有一天我死了,不是死于谋杀、霍乱、战争、火山爆发或者冰川过境,且死得并不理所当然,那就是雷切尔在这个书里面说的原因,那些通过水和土壤进入植物再进入动物再进入人类体内的由天才的人类自己发明出来的各种化学物质,每一种都在可监控范围内,但成千上万种在至今都不能完全解释清楚的人体内会发生多少种多少次反应,只能通过各种古怪的疾病和死亡来表现了。So what?那也是我的命运,不是我执拗地不吃路边摊鉴别转基因拒绝地沟油不吸烟不喝酒不吸毒就能避免的,还是那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纵有一死,不论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多少得有些勇气去面对,贪生怕死显然是不光荣的。宁可不要志愿者的光环,也不能有贪生怕死的不光荣。环境之于人类,显然是福利,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得到,争取都是枉然,因为太珍贵。或者,每天小心翼翼去算计如何延长自己寿命的各种方式,或者,手舞足蹈投入刺激的生活,这是个取舍的问题。这个问题简化了就是:是活得太苟且,还是死得很难看?如果你知道,算计永远是杯水车薪,那不如洒脱一些,去他的转基因,去他的农药化肥,去他的臭氧空洞和全球变暖,恐龙也会灭绝,我有什么资格去保证自己的后代能劫后余生?接受,唯有接受,所以你知道,为什么全民都在读总理,不,前总理的推荐的《沉思录》,因为接受已有的能让人免去很多痛苦,尤其是心理上的。相信自己,我当然不是上帝。这本书只不过再次让我肯定这个想法。任何光环都是有代价的,甚至于,连渴望某种光环都是要代价的,比如,我对环保志愿者的光环的渴望。代价就是焦虑和愤怒。但是不论如何,我愿意清醒地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环境,这样的清醒能考验我到底能有多勇敢去面对这惨淡的现实。某种意义上,我这种行为可以解释为,自虐。

如此寂静的春天-----

如果鸟语花香的春天,却一片寂静,是多么的诡异?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几岁的时候,经常在居住的院坝里,用一根筷子撑起一个簸箕,下面撒一把米或者谷物,用来捉麻雀,只需半日,必有收获。闻着花香,听着鸟叫,习以为常。突然之间,一切就变了,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麻雀不见了,鸟儿不叫了,所有人都不知所措了,用******偷猎麻雀的人受到了指责,他们成为了让鸟儿消失的罪人。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逐渐对寂静的春天习以为常。   很多年后,当我们逐渐的回忆和反省,才抓到了真正的罪魁祸首:农药的滥用。所幸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经过接近十年的不懈努力,现在我家的楼房上又开始传来了麻雀的叫声,又能看到喜鹊儿的美丽羽毛。鸟儿终于回来了!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卡森女士就已经预示了这一次大自然的浩劫,她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类未来的忧虑写出了这部超重量级的科普书籍《寂静的春天》,作为对人类无节制改造大自然的警示与批判。虽然面对的是美国甚至全世界农药商的围攻和毁谤,但是卡森女士从来没有低头,正是这本书,直接导致了国际环境保护运动和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组织)的诞生,本书因此被誉为“世界环保圣经”。而在那个时代的中国,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直接使这本书成为了资产阶级毒草和禁书。于是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这是大自然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   很感谢刘慈欣的小说《三体》,里面的描写让我对这本《寂静的春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买下仔细阅读。尊重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对大自然保持一种敬畏的情绪,是人类正常发展逃避种族灭绝必须建立的必不可少的新伦理准则。希望我们都能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这一天。

归根结底,是我们变得愚蠢了

19、20世纪以来的科技革命使得人类社会“飞速发展”了。如今,连这个发展速度本身也在飞速提高着。飞机飞行超过一定加速度的时候,飞行员就会因超重而黑视,两眼模糊,看不清东西。如今的人类社会就已经进入了“黑视”状态。我们看不清世界,看不清自己。作为动物的本能和欲望被无限释放,因为我们不知道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可追求的。美食、男女,放眼网络和现实,人们每天所思所想好像都停留在了这两样东西上。我们自小被告知,科技使得生活方便、快捷。是的,出行方便了,美丽的景色不在了,欣赏美的心没有了饮水方便了,水里却有了害人的东西人们之间联系方便了,却发现,没有什么人联系你人类以为世界前所未有的光明灿烂,以为自己前所未有地聪明、有力。之所以我们会这么认为,就是因为,我们在变得前所未有的愚蠢。

【EEO书评】为什么我们不母乳喂养?

EEO 书评人 焦建 光明乳业的前总裁王佳芬女士去年写了本自传,书名就叫《新鲜——我与光明十五年》。光明的成绩近来有目共睹,而王女士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细节——为什么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光明会有那么大的发展?除了领导有方之外,其实还是因为——整个市场扩大了。 用光明做例子其实并不恰当。比它更能够反映这一段时期内国人对乳业制品态度转变的企业,其实是前些日子出问题的三鹿。要知道,光明起家是因为要供应上海人的鲜奶需求。而根本不适宜发展养牛业务的三鹿之所以起家,就是因为做奶粉。奶粉在那个时候还仅仅是作为一种母乳喂养的补充,整个市场的容量很小。因为整个社会的观点还是——这种观点甚至根本不会被人们感觉到而只是一种天经地义的正常想法——生了孩子,不吃母乳吃什么?当时的奶粉市场的顾客只有两大类:一是那些生了孩子却又奶水不足的母亲,另一个则是没有办法及时获得牛奶补充的老年人,部队什么的。当时的确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养殖场养牛。当时的小孩子不可能知道被尿憋的要死却没有办法表达只能哭是种什么感觉;当时的母亲爸爸们根本不可能对什么是三氯氢氨这样的新闻感兴趣。某某是一个奶粉品牌?奶粉不是老头老太太喝的么?国内乳业近些年来一直在喊的口号是——我们的乳品消费比之西方国家差距有多大多大,我们要强壮一代人,就要喝牛奶。结果是,牛奶普及率依然很高,倒是本不应该给孩子喝,更不应该给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喝的奶粉,普及率却是刷刷的往上窜。流行语不是说了么,当爹的,要努力给孩子挣“奶粉钱”。干嘛给孩子喝奶粉?在我看来,有三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一些母亲产后奶水不足,奶粉是一种必须的代用品,这样的情况,很现实,也很无奈。另一个原因也许是源自很多母亲的主动或者是被动的自私心理,在一个摒弃“垂”啊,“老”啊的时代里面,加之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工作,喂养孩子已经变成了一种选择,而不是必须。追寻这种人们心理的变化是一个时代的心理图景,我无权置喙,但我觉得荒唐,为什么倡导母乳喂养,已经变成了一种需要进行宣传起好处的事情?为什么必须说母乳喂养有助于母亲恢复身材有助于母子情感培养才能让母乳喂养变成一件可欲的事情?假如没有这些好处,已经上千上万年历史的母乳喂养,是不是就失掉了原先的合法性?另一个原因是商业化。那么多的奶粉企业成天倡导奶粉的好处,什么三段配方,什么添加有助于宝宝生长的各种元素。仿佛不喝奶粉就对不住孩子,不喝奶粉孩子就长不好似的。一种概念的偷换在互相攀比的父母那里就形成了——奶粉仿佛成了比母乳还要好的东西,既然奶粉这么好,母亲有没有时间也不愿意自己喂养,那就喂奶粉吧。我没有过孩子,但我也知道,喂了奶粉长大的孩子,就是很容易生病。相反,我的那些不喝奶粉长大的弟弟妹妹们,似乎身体还要更好一些。为什么?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一本书的出版掀起了一代人的环保热情。这本书叫做——《寂静的春天》。为什么它有名?为什么它有那么大的作用?在我看来,站在这本书背后的,其实是一种“知道自己所知有限”的自由主义理性局限精神。一个往年总是鸟语花香的小村子,为什么突然有一年变得寂静无声了?因为这里为了保障农业生产,大量使用了当时被人认为是无害的农药DDT。我们现在说它是有害的了,可在当时,它的确是被科学实验证实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好东西。但就是这个村子的死寂证实了一件被之前的人们所忽略的事情——DDT是有害的。使用它将带来大量的副作用。科学之所以可怕,就在于我们根本不知道它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副作用。而更可怕的是,唯科学的精神还会让人这样的一种盲目的自信——世界尽在掌握了。我们最自己制造出来的东西,有了充分的理解了。它是无害的,你可以尽管放心的使用好了。现实是,随着不断发展的科学进步,已经有无数的真理被人推翻了。一项始于谬误终于迷信的科学产品,最终被人证明是有害的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够把这种“知道自己是无知”的精神借用的更加广泛一些呢?现在以牛奶为基础添加各种添加剂制造出来的奶粉,的确是无害的,但怎么能够证明它就是有益的呢?只要我们相信,有一些母乳中的成分,是现在我们可能也许根本无法检测出来或者即使检测出来也根本无法研究清楚它们是如何作用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抱有这样的态度去审视一切希望代替母乳的商品——也许再过二十年,正是你今天相信的奶粉,会被证实是有一种现在还不知道是致命的缺陷存在。而你的孩子,早已经变成了商业宣传的实验品了。中国的奶粉热才不到二十年,全世界的也不过百年,是不是有一天,会有证据证实这一切是一个惊天祸事的可能性?也许是坚定相信哈耶克的缘故,我相信这样一种可能性的存在。我要求我的孩子一定要母乳喂养。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成为任何一种商业产品的实验。更何况,现在根本找不出几个有基本道德的奶粉品牌。他们自己制造的奶粉,都不敢让自己的孩子吃。开始母乳喂养,杜绝可能出问题的可能性,什么什么牌子的奶粉又出问题了,你才不会关心呢。相关阅读:《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森/著,上海译文出版社。《新鲜:我与光明十五年》,王佳芬/著,中信出版社。《自由秩序原理》,哈耶克/著,邓正来/译,三联书店。

简短评论

作者进行了很有必要的呼吁,尤其在那个年代显得更为重要,但是未免太过危言耸听,至少在今天看来,有很大的夸大成分……作者显然不了解到如果不依靠农药粮食会减产多少,会有多少人因此而挨饿;至少是回避了如果不依靠DDT非洲会新增多少成人和孩子会因疟疾而死去……很多东西就是这么无奈,明知道他不好,明知道他的恶劣影响,我们却不得不用他……即使有再来一次的机会,哪怕明知道结果可能是个杯具,明知道我们可能会失去未来,也不得不如此做,这便是永恒的杯具。更何况,现在不用立刻就杯具,现在用明天是否杯具还未可知……就算真的杯具,也多了延缓了些时间……

转载:BY李海鹏

有一天,马萨诸塞州的一位妇女写信给海洋生物学家兼作家蕾切尔.卡森,告诉她滴滴涕正在杀死鸟类,这封信促使卡森构思了《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出版于1962年,是人类对环境危机发出的第一声警报。书中说,“现在每个人从未出生的婴儿期直到死亡,都必定要和危险的化学品接触。”这本书描述和分析了一个个恐怖的场景:有毒化学品在地球上无远弗届地弥散,深入每个人的细胞核,而生命的协同共济的关系被打乱了。相比美国的1960年代,今日中国的污染程度何止超过一两倍?人家不闻鸟鸣便震骇不已,可我们有多久连鸟毛都见不到一根了?环保是今日世界最强音,可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仍旧惨淡收场。理性暂时还斗不过流氓。

春天已然寂静

大二时化学老师曾经推荐过,在图书馆里找没找到,当时更热衷于文学和心理学,也就淡忘,去年才去图书馆买到。如果你想看这本书,征询一下我的意见,我会说不看也罢,现在的科普文章会让你了解更多,理解更深刻。是的,几十年过去了,西方的环保在包括这本书在内的环保力量的推动下,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环境是越来越差了,比起几十年前,各种对环境有破坏作用的化学品使用量爆发性增长,它们的破坏性甚至更强。各种环境灾难屡见不鲜,河流山川乃至海洋还有天空已经死灭。几十年前的灾难与现在相比,也许只是a piece of cake 。这个时刻,是否有一本最新版本的《寂静的春天》面世,给予我们最新的震撼?

为何人类会象恐龙一样灭绝

(一)最近在网络上,一个关于石油化工方面的项目的异议,唤醒了我的一些记忆。我从小在一家化工厂的单位里长大,对于什么是污染,还是有些切身的感受。在我们那里,一般人都牙齿不太好,或多或少有鼻炎。每次厂子里,安排体检时,被检查出脾大,通常被认为是太正常不过了。其他的看起来也算正常:不就是呼吸道有点问题吗?离肠子还差得远呢!立马还死不了!只是有一次听母亲说起过:在工厂里的某个下级车间,最近几年,好多人,退休后,都死于癌症。我们那个化工厂主要生产尿素,在很远的地方,你就能看见很大的一个圆球形状的东西,大人们称之为“氨球”。当地一直有一种说法:假如氨球爆炸的话,方圆30公里,会无人幸免。当然,这种假设一直没有成为现实,只是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可能一直存在在那里。对当地人最直接的感受是,在氨球旁边,在高耸云端的造粒塔下,在厂区周围2公里的土地内,庄稼将颗粒无收。工厂里,每年都要设备大修。大修的时候,需要长时间的放空-向空气中排放设备中残留的废气:在那样的夜晚,整天晚上你躺在床上,会一直浸泡在刺鼻的气味里。小时候,去厂区里玩,发现道路两旁只有夹竹桃盛开,白色的和红色的,看上去很美。父亲告诉我:夹竹桃有吸毒进化空气的作用。后来,当我读到“罂粟”这个词的时候,我从来没见过这个东西,我的头脑里只有一个意象:那些盛开的夹竹桃。我明了了这污染的恐怖含义:你不会很快死掉,你只是慢性中毒而已。在中毒的过程中,你会无所谓,你会习惯的,无知者无畏,直到死去。(二)或许你该庆幸没有生活在化工厂里了,不过,我们会看到最大的污染,跟你是否生活在化工厂,已经没有太大的关系了。事实上,化学污染已经成为最大的环境污染来源,这并不是公众所熟知的事实。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有一位伟大的女性,蕾切尔·卡森写了一本书:《寂静的春天》。在这本划世纪的书中,她跟我们讲述了:为什么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们再也听不到鸟儿的歌声了?她讲述了农药的使用,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水、土壤,那些致命的微量的毒素,是如何通过生物链被一级一级放大,最后到达了人体。她讲述了化学工业引来的公共健康问题,潜伏在我们生活身边的真正的最大的危险是一种由现代生活方式引起的,由我们自己引入人类世界的致命危机。各种化学物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有些完全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开放性使用。最终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她分析并预言了很多现代病的根源,并指出:任何单独意义上的污染的低量排放,对人来说,都是无意义的。任何听上去的合乎标准的排放,都是有问题的,很显然:排放是持续的。环境的消化程度,根本不可能很快地吸收。那些看似消失的毒物,被鱼类所吸收,一级一级,最终,会以某种方式存储在人体里面。人不是被一种毒素所包围,而是被一群来历不明的毒素所包围。每一类的毒素来源都声称自己是微量的,但所有的微量汇聚在一起,它就是过载的危险数量了。毒素会以难以想象和控制地方式存在并改变生物,我们已经可以证实的是:动物的习性突然改变、北极熊有很多雌雄同体、人类面临奇怪的生殖危机、基因健康危机、很多怪病暴虐恣肆。每个人只需要简单想一下,就会知道卡森女士说的一点没错。想想看:农药、染料、各种洗涤剂、化妆品、塑料制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现代人已经把大量的致癌物质散布到生活的环境中了。在我们的世界里,那些致命的毒素却已然通过两种方式建立了他们的掩体:【1】人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追求更富裕、更好的生活;【2】制造和贩卖这些化学物品已经成为我们经济和生活中可以接受的部分。这真是有点讽刺意义的毒素的防线。我们自愿接受相当比例的非生活必需的化学物品,我们自愿接受被污染的食物、空气和水,自愿接受微量的,被反复注入和暴露的毒素接触。我们到底会发展出怎么样幸福的未来呢?可能我们追求的未来,只是一个姗姗来迟的不太悲惨的世界。最后,人类象恐龙那样完成灭绝。“人类已经失去预见和自制能力,人类自身将摧毁地球并随之灭亡。”(三)《寂静的春天》出版后,人类第一次听到了“环境保护”这样的词语。这是旷野中的呐喊。展示了一个伟大科学家的高贵品质:谨慎地追求真理和超凡的个人勇气。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书中的引言是这样说的:作为一位民选官员给《寂静的春天》写序,我心怀谦恭,因为蕾切尔·卡森的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已无可辩驳地证明,一种思想的力量比政治家的力量更强大。在书的扉页上,还印有这样的一段话,发人深省:我对人类感到悲观,因为它对于自己的利益太过精明,我们对待自然的办法是打击并使之屈服,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多疑和专横。如果我们能调整好与这颗行星的关系,并深怀感激之心对待它,我们本可以有更好的存活机会。如果我们还生活在地球上,如果我们想知道周遭的真实处境,如果我们还愿意理解我们跟地球的关系,如果我们还希望找到一线生机,就从这本书开始吧!首发:喷嚏网-原创 www.dapenti.com

1962年的书对于当今社会没什么指导意义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控制欲越来越严重,然而只求索取而不图再生的急功近利心理让人类自己敲响了危险的警钟。我承认农药的泛滥,无节操的使用抗生素都对大自然和人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整本书也是像文学报告一样发了一篇向全人类的袭讨文。我知道我们错了,但是谁想犯下这样的错误呢,我们只是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摸索的前行着,没有人不犯错,我始终相信人类会在这茫然的世界中找到那一片曙光的。

唤醒人们的即将沉睡的内心

本书是我在2013年1月(春节期间阅读的),至今已有一年过去,当时有不少感想,多写在日记中去了。现在试图补上些笔记。本文详细情节我已近有些生疏了。最初阅读本书就是因为此书号称环保意识的最初来源,此外关于此书的作者,美国总统(具体哪一位记不清了)在与其会面是评价”写了一本小说,引发了一场战争“,这与林肯评价《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斯托夫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全书我在阅读前早有所听闻,再加上是阅读半个世纪前的类科普书籍,所以读起来波澜不惊。然而在读到大约10来章左右的部分——人类干预对于鱼类的影响那一部分还是有较大收获的,超出了我的预期。全书读起来有点像是恐怖小说。各种案例分析得让人觉得心惊胆战。我本身就是农民的儿子,对于家乡目前的农业中化肥农药的使用情况也比较了解。读起本书,更觉担忧。但总的来说,本书不建议详细阅读,其样本和统计部分尤甚。但可作为主题阅读的参考书目。此外,本书还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比起其他相关书本,很适合启蒙阅读。

50年后的故事

蕾切尔·卡森女士的《寂静的春天》阅读接近尾声,我觉得可以写上点什么了。看着上译本后文中p299-p366那常常的参考文献索引以及从文章中体会出那种冷静的文字(其实开始我对不用阿拉伯数字而用汉字表示而有些阅读上的不快,后来才发现是编排上的一致感)就知道在50年前,在“环境保护”还是个生僻词的时候,美国这些后工业国家以及一批工业中的国家所面临的环境是多么的怵目惊心了。有个很有意思的联想,《俗世中的上帝》里面剖析了人类对待自然和其它生命体的一个改变,从宰制到和谐共处,是人类在付出很多代价才学会的一课。而在卡森女士所处的年代,很显然这一课的教导还没有展开。从致死的毒药到受到污染让人束手无策的河流、土壤的破坏,这些生命体依赖的基础在“万事万物都是联系的”哲学思考下变成真实,而生命体的损失从鸟儿的失去、花朵的凋零、鱼儿的灭绝、人类的经济得不偿失最后到人类自身的代价付出,这一层层的推进将人逼到一个看似绝望的地步。我欣赏卡森女士以一个科学家而不是一个末日学家的理智思考和谨慎的乐观精神给我们另一条可选择的路。自然是复杂的,是系统的存在,攻击一点不及其余在这个环环相扣的世界里并不显得有效,低效而沉重的代价让人们不堪重负,甚至陷入一种饮鸩止渴的绝望中。虽然卡森也冷静的指出在这条长久看来是死胡同的道路上,不能排除那些对个人权益孜孜以求甚至在事实俱在的情况下也不顾及更广大民众的利益。这也说明了人类的短视。迷信了专家、迷信了政府、迷信了那些被重重利益包裹着的专家不如环顾你的四周,你所处的境地。写到这里我想写写小时候的故事。我出生的那个村子有一条宽约百米的河流静静地流淌了近千年。90年代,村民都还在河里取水洗锅做饭、夏天孩子们在河里游泳、水牛也在桥墩下的水潭子里卧着,时不时甩几下尾巴,河沿一边是上百年的榆树、一边是宽不过4-5米的草地,那块草地曾是小学时候的体育课、音乐课的室外乐园。慢慢地草地被铲去,露出松散的沙地,种上了一些萝卜和番薯。河流里因为每年夏天的毒鱼电鱼而热闹非凡,有一年,西边组的小伙子药量给的足,光是可掂量的鱼儿就得了上百斤,水深的耳朵眼里的鱼儿都浮出来了。沿着河岸晕着头瞎转转死掉的鱼儿虾儿一直在三里外都能看到。那一天我都在河里,还记得河水有些苦涩。再后来河里的鱼儿就渐渐少了,螺蛳也因为有了食客而被勤劳的父母辈捡的精光。随着生活的发展,村上又有了一座小水电,洗沙场,河流渐渐的干枯没有了生命,生活的垃圾也开始逼近了这条我们村的母亲河。今年春节,我在家突然对垃圾很有兴趣,于是围着我们这曾经被称为铜锣的村子外轮廓走着,记录着每一条通往河流的路上的一堆到几堆垃圾,渐成围村之势。住在老屋的时候下河游水要经过一堆医用垃圾。我在里面寻找这输液控制流速的小小独轮车。这短短的十多年,就改变了过去的将近10个世纪。我一下子没有了卡森的乐观。一个处理不好垃圾的工业社会最后就沦为一个垃圾场,人也终将在沦陷中受到灾难。眼下村子正借着搞徽文化旅游的名头修路整停车场,我在想是不是应该再给乡长去电话表示对垃圾的关切了呢。

深刻又青涩的环保主义者

我相信这本书的意义不只是关于自然科学的。人类总以为自己是万物的类长,将一己之私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一切,却忘了自己也是食物链上的一环。滥用化学物质,总以为自己眼前看见的,就是真理。
现实呢?当滴滴涕种下的恶果随生物链蔓延累积,并危及人类自身时,先前自以为是的农民、政府官员、化学家……甚至肥料制造商开始反省,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当鸟儿不再歌唱,江流开始混浊,甚至土地也不再安全时,我们必须要思考与自然共赢的相处方式。它可以不是无为而治,但必须要天人合一。
人总以为自己做的就是对的,可是你眼所观,心所现,总会局限在历史的某个角落,无法逃脱。
《寂静的春天》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讲,都可以称作一本好书。当然这要结合它的时代背景看,作为上个世纪初的科普书籍,它深刻却又青涩,里面的一些陈述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读起来或许有些考张,但这仍不妨蕾切尔的先知。值得一读,评五星。

不要快,要稳(柴静)

一 今天下午碰到写《哈佛经济学笔记》的陈晋,说到一个故事。 说DDT当年是消灭蚊虫的,减少传播致命的疟疾。Rachel Carson在1962年出《寂静的春天》,说鸟语花香在几十年后因为环境恶化不见了,罪魁祸首之一是DDT,书出版后,很多地方禁止使用DDT,但与此 同时,2000万儿童死于疟疾。 “有人指责她杀的人比斯大林还多”。 这故事是陈晋在哈佛的课堂上,听经济学家普利其特说的。 他的意思是“很多时候,好的用心未必直接带来好的结果”。 二 这个故事让我意外,因为做新闻的人,多多少少都知道《寂静的春天》,这本书被认为是本世纪一百篇最佳新闻作品之一,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引发了美 国甚至全世界的环境运动。 我国停用DDT,也可以说源头来自这儿。 美国的前副总统戈尔,把Rachel Carson的照片和那些总统,总理们的照片一块悬挂在他办公室的墙上。 他说“她对我的影响与他们一样,甚至超过他们,超过他们的总和!” 三 我得查查到底怎么回事儿。 DDT是二战的时候开始用的,当时占领意大利的盟军出现了疫情:高烧,皮肤红疹,每天都有几十名士兵受到感染。 斑疹伤寒由虱子传播,会造成大量人员死亡。人们想到了一种问世不久的化学合成杀虫剂。盟军在士兵身上实验了一下,士兵没事,虱子死了。 三个星期后斑疹伤寒完全控制住了。 这种杀虫剂的发现者米勒得了1948年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颁奖辞中说:“……出人意料地、戏剧性地突发转机,DDT成为力挽狂澜的角色。” 1965年,美国科学院发表研究报告说,DDT使用20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至少拯救了5亿人的生命 四 1958年,Rachel的朋友写信告诉她,飞机喷洒的DDT毒死了他们家附近的鸟。她开始关注化学杀虫剂的污染问题,1962年,《寂静的春 天》出版。在书中她描绘了一个使用DDT等合成杀虫剂造成的可怕世界:没有鸟儿歌唱,河流中漂着死鱼。 她的书极为畅销,力量之一来自于她的写作非常优美。 60年代末期,美国正好连续发生由人工化学品引发的环境危机,美国民众对政府和化工厂的信任程度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人们对美国政府提起公诉。 美国政府着手进行调查,并于1972年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禁止滴滴涕的使用,此后多国如此。 五 在网上搜《寂静的春天》引起的争议,基本上把反对她的声音列为“化学工业的狂嚎”,在道德上先一砖拍死了。. 1962年的时候,有位叫鲍尔德温的科学家为著名的《科学》杂志写过一篇《寂静的春天》书评,批评这本书过分渲染了化工产品对大自然的负面影响。 “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人就开始了对大自然平衡的破坏。” 他“《寂静的春天》不是对杀虫剂的利弊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科学考察,更像是一次充满激情的呼吁书。” 鲍尔德温还认为,DDT的害处是很轻微的,必须平衡地看待优劣,不能只盯着DDT的缺点。“世界上不存在完全无害的化学药品,但却存在着无害的使 用方法。” 但他的声音在当时也被认为是“利益集团的打手”。 六 但是我对“死亡两千万儿童”这种话心存疑问,继续查。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南非也在缺少美国资金资助和环保组织的压力下停止使用DDT。结果南非仅一个省的疟疾患者数量便从8000人迅速上升至 4.2万人,死亡340人。与之相邻的一个省经历了一次疟疾大爆发,至少造成了10万人死亡。 2000年7月,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药物学分册发表了一篇由英美两国科学家共同撰写的文章,呼吁在发展中国家重新使用DDT。文章说,目前全 世界有3亿疟疾患者,每年死亡人数超过100万,其中绝大多数是地处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儿童。 作者用了一个比喻:这个数字相当于每天都有7架坐满儿童的波音747失事。 七 《寂静的春天》的支持者迅速做出反击。他们指出,书中并没有否认滴滴涕的杀虫功效,她只是警告人类,昆虫很容易产生抗药性。事实上,很多非洲国家 并没禁用DDT,但热带蚊子繁殖速度快,再加上滥用,使得疟疾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 DDT的支持者们也同意,DDT的使用方法必须改变,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在农田里大规模喷洒,而应该限制在居民的房间里。每平方米的墙壁只需2克, 每年喷涂1~2次即可。即使有少量DDT逃逸出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只相当于从前的0.04%。 论文认为,对于已经产生抗药性的蚊子,DDT也具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它对这些蚊子仍然具有很强的排斥作用,依然可以防止蚊虫叮咬。 八 环保组织仍然没有放弃。他们改变了思路,承认滴滴涕防止疟疾传染十分有效,但强调它对人体的危害,包括可能致癌,或者导致内分泌紊乱等等。 但非洲要面对的是每年几十万新的疟疾病人,和非常糟糕的医疗与基础设施,任何一种方法,必须既廉价又方便,才可能有效果。 2003年,南非重新使用滴滴涕,结果同一地区每年死于疟疾的人数下降到50%以下。 2006年9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一份声明,公开号召非洲国家重新使用DDT防止疟疾流行,但使用过程要遵循一定程序。 九 看完这个DDT的事儿,想起这两天作节目,谈收入分配改革,各个派别的专家都吵,从基本概念吵到解决方法,吵多了确实容易看的人晕。 情况一复杂,就有人容易不耐烦,手一挥“快刀斩乱麻,我们就是要劫富济贫”,或者干脆说“不改了,让它去”。 科学与现实都很复杂,急着下结论,偏执任何一端,虚美或者饰恶,都会付出代价。 想起陈威拍雪灾那期节目时有个段落,十几万人滞留车站多日,忽然有一天说可以走了。拉起警戒线,分成很细的人流通行。 人太多了,小兵扯着嗓子喊“快走,快走”,大家哗一声往前涌。 边上有位长官急了“什么他妈的快走,快走就出事了,越是这样的时候越要走稳”。

思想变了,春天还会远吗

《寂静的春天》描述了农药所带来的一连串连锁反应。它导致地表下和地下海受到污染、土壤贫瘠、生物链断口,最后发生一场无人幸免的天灾。这种惊世骇俗的预言招到了各方的抨击。因为,当时在政策中还没有“环境”这一条款时,她以《寂静的春天》为扩音器,在1962年,大声喊出了要环境保护的心声,唤醒了被科学技术所蒙蔽的人民。[这就是说,环境保护在那时并不是一个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的概念。确实在长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号“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中,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人类的这种意识大概起源于洪荒的原始年月,一致持续到二十世纪。没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因为人类文明的许多进展是基于此意识而获得的,人类当前的许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也是基于此意识而制定的。蕾切尔•卡森第一次对这一人类意识的绝对正确性提出了质疑,这是在向人类的基本意识和几千年的社会传统挑战。] 因此,佩服蕾切尔•卡森的远见和胆魄。《寂静的春天》的出版视为当代环境保护的起始点。 随之,美国第一个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诞生,美国环境保护局成立(1970)。相较于美国,结合国情,我国环境保护的起点也不算太晚,但是为何环境问题迟迟得不到根本解决?1973年,以国务院名义我国就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随即于1974年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2008年成立国家环境保护部。但是环境事件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越演越烈,也许可以说是一种“久在低谷不自知——习以为常”的状态,各地政府践行的是浮士德式的交易——以长远悲剧的代价来换取近期利益。有理由相信,这种短期利益是非常短的。虽然我们不是没有为遏制环境恶化做过努力,但是每年新出现的环境问题比解决的还多,例如今年雾霾持续弥漫于北方地区各地上空,影响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呼吸,这是一个信号,把魔鬼从瓶子里放出来的人类已经市区吧魔鬼再装回去的能力了。环境问题不单是技术问题、政策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根植于更深层的人类社会改革中,它包括对经济发展目标、社会结构和公民意识的根本变革。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已经上升为引导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矛盾,如何处理这二者关系,采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才能扭转这持续下降的环境质量,扭转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记得小时候在老家,溪水是潺潺的,冰凉冰凉的;麦浪是金色的或是绿色的;鸟儿是自由的飞翔……由于坐井于农村,更向往城市繁华的生活: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商品种类繁多的超市、干净的街道、便捷的交通……殊不知小时候不懂得珍惜的农村自然生态生活环境确是当下人们经常念叨的。小时候,农村的物质基础不好,羡慕于城市的发达经济;如今,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秀美的自然环境不见了,人们便开始怀念了,是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吗?如今,人们便喊出了不但要有经济基础、良好基础设施,还要有绿水清山、碧海蓝天的居住环境。党十八大的五位一体以及今年中央设定7.5%的预期增速就是处理二者关系最佳的例证:不以消耗资源环境来发展经济。只要当环境保护成为一种执政理念,被大众所接受,那么美丽中国的期望就不再是可遇而不可求。

写在寂静的春天

前一段时间看了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当时看着有点感慨,随便写了几笔,本想整理下来使之更条理些,但发现如果再拼接起来就丧失了当时的感觉,就照抄下来吧。你还能在清晨起来的时候听到悦耳的鸟鸣吗?你还能漫山遍野的野花吗?你还能在野外看到蜜蜂忙碌看到彩蝶飞舞吗?你是否发现如今的春天已经变得越来越寂静?? 化学工业的蒸蒸日上,以毁灭式带来的农业季节高产将产生大量的GDP,而美丽的春光,快乐的鸟鸣,潺潺的溪流,翻腾的鱼蟹,愉悦的的心情,不会产生任何GDP。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热烈号召下,人们越来越陶醉于财富地位奢华所带来的无比荣耀中,至于踏春郊游不过是穷浪漫。人们不会再留意燕子什么时候来到,蝴蝶有没有飞舞,因为用混泥土和卡拉OK组合的现代文明要远远胜过小桥流水,斜柳昏鸦。杀虫剂除草剂造成的生态恶性循环源源不断的给化学工业者带来巨额财富,也给环境农林渔业部门带来相当可观的财政支持,同时带动GDP的持续上升。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不过成为政治家耀武扬威的舞台。在农民中存在在某种强劲的竞争,都争着获得短期单位最大产量,而政府部门和农药厂商又鼓励着这种竞争。 大自然被化学工业者和励精图治的政治家们导演着,用后世千万代的长期利益换取当今几代人的现时消费。人们都虔诚地信奉着“人生如梦”的人生哲学,贪婪地吮吸着大地母亲的乳血来建筑政绩工程。环保主义者的万千呼声不过是无理取闹,而政府部门的任意文件都是金科玉律。 短期利益是唯一的驱动力,群众的个人情怀必须服膺国家的统筹规划,因为一时国力强盛带来的民族自豪感要远远比垂钓散步带来的轻松自在重要的多。资金往往投放在能显著带来利润的地方,哪个领导人都想在自己的任期获得更“有效”的成就,至于环境,什么时候有空再想吧!追究问题,谁是责任人??政府么?我可是制订了很多制度,我可是坚持着国家的发展战略,我可是让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

可敬的“歇斯底里”

这是一本伟大的书。 62年这本书问世时,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这些观念还不是一个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的概念。大自然在当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作者第一次对这一人类意识的绝对正确性提出质疑。 书中对有机农药的广泛应用对地表水、土壤、河流、动物以及人类的影响做了诸多细致的说明。作者本身是海洋生物学家,所以罗列了许多例子,其中不乏量化了的说明。这也是一部面世时争议颇大的书,出版后作者遭受了空前的诋毁和攻击。在当时的美国,化学产业相关的一些人指责作者“歇斯底里”。除了利益的冲突之外,当时大多数人对书中观点的陌生也是争议的重要原因。 而这同时也是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它猛烈顶撞“控制自然”这一在当时普遍而又危险的主流观点,并渐渐改变了我们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的、并且看起来更加安全也更有责任感的道路。如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深入人心,而这本书就是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意识的开始。因此,它与《布伦特兰报告》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领域和环保领域的纲领性文件。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属于年轻时期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对所有的一切都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从某时起,我开始明白有一些事情是无能为力、需要保持某种敬畏之心的。知道这一点之后,我发现此前怀有某种自豪的无所畏惧,其实还是比较孩子气,既不勇敢,也没有多少责任感的含量。可敬畏的事情有许多,通过这本书我也切身知道多了一些,不再停留在口头上,而放到了心中。对于许多我的亲人朋友们、许多与我无关但也有权利不受环境污染危害的人们,我觉得这本书的一些说明和一些观点也值得借鉴。 说实话,看这书的时候有好几次我都要崩溃了。这本书的主题并不是很吸引我,而且书中很多说明在今天看来其实毫无新意,好多次我臆想着如果拍成记录片应该会更容易接受,也能做的更加科学而且丰富。 不过这一点并未对我对这本书的伟大之处的认同造成任何影响。作者是个严肃的人,在越来越多人对严肃越来越没耐心的今天,严肃这一点在我心中反而多了一些神圣性。冲这一点,好几次我也耐着性子要求自己平静心态好好地看下去。在阅读的过程中,确实,静心跟浮躁的时候,看到的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东西。 出版时作者蕾切尔·卡森已是癌症晚期,两年后心力憔悴去世,最后致以我的敬意。

深远的洞察力并不算矫枉过正

关于DDT对我们的社会造成的危害的系统报告,这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比年初时柴静的《穹顶之下》引发的争议还大——其实在中国也引不起什么真正的争议,一个热门事件来了大家互相扯来扯去瞎骂两场,事情就又过去了——在非洲因为这本书的出版很多地方禁止再用杀虫剂,结果导致很多儿童因疟疾而夭折,这本书里的内容本身是很严禁的,但是关于这个社会的利弊权衡却需要考虑很多问题。我们处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中,提出一个观点或是采取一项举措,背后会牵涉到很多团体,也会影响到很多利益团体,而如果考虑不够周全,也会带来许多也许没法预料的结果。不过我本身是倾向于作者的观点的,我们对自然造成的迫害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也没有敏感地意识到我们的行为开始产生恶果,反过来对我们自身造成危害,对自然还是应该多一份敬畏之情,不要觉得人类真的可以发明出任何用来征服自然的武器。看看癌症在我们周围的泛滥,而且已有越来越严重的态势,作者卡逊在书出版以后不久也因乳腺癌去世。在敏锐地意识到DDT对地球的巨大伤害之前,顶着各个盈利团体的巨大压力,出来做这么一件事真的很需要勇气和责任心。因为很多人还看得不够远,觉得蕾切尔·卡逊是危言耸听、矫枉过正。如果真的等到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再来采取措施会不会为时过晚?

只是个开头

读环境的总会听到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课程里说生物富集,说低剂量的污染物浓度经过食物链累积到高等生物或人体内的浓度就足够高了。课程里说DDT曾经是饱受赞誉的抵抗疟疾、防治虫害的“神药”,其发现者米勒得了1948年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可随后科学家们发现“英雄”DDT进入食物链,是导致食肉和食鱼的鸟接近灭绝的主要原因。关于DDT为代表的农药对环境、对鸟类、对人类的危害的研究并不是从卡森开始,但她编写的《寂静的春天》无疑是一记警钟,她用优美的语言,震撼的数据和无数显著的对比告诉我们这个没有鸟叫的春天是因为我们“给地球表面释放了有毒的烟雾弹”。《寂静的春天》是西方现代环保运动的开山之作,而她本人也被誉为“环保运动之母”。作者以一个虚拟的小镇从一片鸟语花香的和谐景象到突然被蒙上了阴影来预言明天,因为农药的使用,鱼儿死亡,鸟儿不再繁殖,水体和土壤被污染,而我们的攻击目标,那些害虫却不断更新,拥有越来越强的抗药性。可是《寂静的春天》也并不寂静啊,寂静的春天里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是DDT,因为这本书,以及多起人工化学物质引起环境危机的大环境,美国于1972年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DDT,不少西方发达国家也相继颁布禁令。在反DDT浪潮下,南美、非洲也相继禁用DDT。可是随着DDT的禁用,曾经一度被控制的疟疾又开始反攻,于是又有很多人认为她间接的造成了6000万人的死亡,是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恶魔之一。2000年《寂静的春天》被纽约大学新闻学院评为上世纪最佳新闻作品之一,位列第二。美国前副总统卡尔将这本书的影响与《汤姆叔叔的小屋》相比,对一个人们很难察觉的危险发出警告。同时,自由派记者提尔内批评卡森用伪科学误导作者,1962年鲍尔德温写过一篇《寂静的春天》书评,批评卡森过分渲染了化学产品对大自然的负面影响,“不是对杀虫剂的利弊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科学考察,更像是一个检方律师的一次充满激情的呼吁书。”那位前副总统卡尔果真是受《寂静的春天》影响,在他的《难以忽视的真相》一书中,他同样用大量的证据去佐证自己的观点,可一切似乎都建立在全球变暖是人为的这个假设上。卡森的书中用大量的事实来批判DDT等农药,人工化学物质的使用,可是她一方面忽视了这些使用所带来的效益,另一方面她也忽略了她所说的细菌法、生态控制法等可能导致的危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她需要为DDT禁用疟疾复发而死亡的人买单。卡森只是用一本书惊醒了我们,我们之后是漠视也好,惊醒也罢,它是决定不了的。真正导致事态发展的,是我们的环境愈加恶化,我们的食品不安全,我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是我们的意识开始觉醒。我想卡森的反对者和支持者都不否认的一点是,我们对待大自然的方式并不友善,而自然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在发展和环保间找到平衡,这个平衡不是一刀切的不用农药,不用人工化学物质,而是用什么,怎么用,在做下一个决定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思考,要权衡。蕾切尔•卡森 《寂静的春天》 1962袁越 《寂静的春天不寂静》 2007 三联生活周刊

春天不再寂静

《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它作为思想的力量比政治家的力量更强大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在这个工业化高度发达的时代,科学技术使生产力有了提高,但是生态自然又遭到了破坏。并且在五六十年前的就因为杀虫剂等有毒化学物质的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已是量尤为患时,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于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这本书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描述和分析了多种化学物品(杀虫剂DDT,农药等)如何导致的自寻死路的过程。那些化学药品,任何听上去的合乎标准的排放,都是有问题的,很显然:排放是持续的。环境的消化程度,根本不可能很快地吸收。那些看似消失的毒物,被鱼类所吸收,最终,会以某种方式存储在人体里面。人不是被一种毒素所包围,而是被一群来历不明的毒素所包围。每一类的毒素来源都声称自己是微量的,但所有的微量汇聚在一起,它就是过载的危险数量了。毒素会以难以想象和控制地方式存在并改变生物,想想看:农药、染料、各种洗涤剂、化妆品、塑料制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现代人还不断的把这些东西在生活里扩大扩散,这就是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在20世纪中期,正值工业发展的顶峰,卡逊的这本书像是一阵惊雷,惊醒了沉睡在地球依旧可以承受的人们,首先提出了对环保对自然保护的要求。美国前副总统在序中把这本书与《汤姆叔叔的小屋》相比,一个是改进了人与人关系之间的历史,一个却是激起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改革。 这样一本举足轻重的书的写作过程也绝非易事,作者卡逊本是一个极不同的人。她出生于农民家庭,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女子学院,1932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动物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霍普金斯大学和马里兰大学任教,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由于重病母亲需要赡养,在渔业管理局工作。之后她所写的关于海洋研究的报告在杂志上得以发表,其极具文学性的科学著作《我们周围的海洋》,《海洋的边缘》先后登上畅销榜。卡逊对大自然的的热爱和尊崇格外出名,还记得一个关于她的小故事,当她在对海水里的微生物进行研究时都是在每天凌晨的3点,她用小滴管取得海水,在实验室观察之后,由于次日的凌晨3点将海水于同地同水位放回。她说这样只是为了保持最大限度的平衡,以免造成更大伤害。我想,这样细微的伤害,大自然必然是可以理解的。关于《寂静的春天》,是从1958年,卡逊接到一封朋友奥尔加•哈金丝的信,诉说她在家后园饲养的野鸟都死了,飞机在那喷过杀虫剂消灭蚁虫。卡逊正在考虑写一本有关人类与生态的书,于是她决定收集杀虫剂特别是DDT危害环境和健康的证据。为了使证据确凿,她阅读了上千篇研究报告和文章,并与这领域的科学家保持密切联系。结果,在出版前,那些既得利益者们对卡逊进行了围攻,说她是“极端主义者”说她“歇斯底里”,使卡逊承受了不亚于达尔文当年发表《物种起源》的压力。卡逊不仅将化学药物的危害事实公之于众,写这本书她用了4年时间,其间她得了乳腺癌。并且在书出版后第三年(即1964年),卡逊就死于癌症。感动人的不仅仅是书,更是创作这本书的作者。我出生的年代,似乎对于自然的感受已经淡漠的,我们并没有经历父辈那时候的捉蛐蛐,在清新田间嬉戏,在清澈小溪玩耍的快乐,虽然天空依旧蔚蓝虽然森林依旧苍翠,但对于自然的向往完全比不上信息时代的电视电脑电话。偶尔春游秋游,暑期旅行,又是沉醉于烧烤聊天玩游戏,很少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也就罢了,却还带上驱蚊水防止昆虫,涂上防晒霜躲避太阳。不能减少对人工化学物质的依赖,谁会想到这些并不重要的细节也是会对自然造成伤害的。我们对于自然的感受更多来自于灾难片,《大白鲨》《狂蟒之灾》中来自动物的威胁,《完美风暴》中海洋的力量,《后天》的暴风雪,还有最新的《2012》……在看了这些大片之后,有多少是对环保的反思,又有多少是对片子的制作技术投资导演音效感兴趣;而拍这些片子的人,又是怀着怎样的想法呢,或许只是为了盈利,或许是为了反思自身行为,又或许多少是一种面对自然的心虚。这样的心虚并不是没有道理,我们都说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但《寂静的春天》破天荒地提出了另一个“有限”概念:地球净化、容忍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这个限度,我们是不是已经快要触碰到底线了呢?看看这几年地球的反抗吧。首先是近现代开始的各种流感,这非古之就有,而是在19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开始爆发,并且爆发的频率已是大大上升了,03的非典,05的禽流感,09的甲流,哪一次不是对人类的健康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这只是偶然么,这绝非偶然。其次是各种所谓的“天灾”:洪水,海啸,地震,凝冻,干旱,刮到南方的沙尘暴,灾难接踵而至,人民是团结一心的抵御了,却不见得有多么大的反思成效。还有已经可以证实的:动物的习性突然改变、北极熊有很多雌雄同体、人类面临奇怪的生殖危机、基因健康危机、很多怪病暴虐恣肆。灾难片渐渐的向纪录片过渡,现在《2012》在人群中产生的恐慌,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我们自己在面对这样强大的自然面前感到无力反抗,感到绝望。我不禁想到,卡逊还只是对于不当的化工物质进行了研究,如果她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看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污染,破坏只是为了一点点短暂的经济利益,她该感到何等的悲哀?她该感到何等的伤心?她要怎样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更为可怖的是,这样的状况还是受了她的书的影响之后,人类微微收敛和改善的结局。我们的古人曾经有过“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想法。“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随着工业化的开始,科学已经用最现代化、最可怕的武器武装起来了,这些武器在用来对付昆虫之余,已转过来对着着我们的大地了,这真是我们的巨大不幸。”卡逊直接而尖锐。就是这样的想法,让整个地球的和谐一落千丈,让整个世界万劫不复。造成的污染不是自然,更在人的心里,这污染的恐怖含义在于你不会很快死掉,你只是慢性中毒而已。在中毒的过程中,你会无所谓,你会习惯的,你甚至会洋洋自得,全然不知危险将至,直到死去。卡逊在书的扉页写道:“我对人类感到悲观,因为它对于自己的利益太过精明,我们对待自然的办法是打击并使之屈服,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多疑和专横。如果我们能调整好与这颗行星的关系,并深怀感激之心对待它,我们本可以有更好的存活机会。” 她不仅将化学药物的危害事实公之于众,她还质疑我们这个技术社会对自然的态度,揭示出隐藏在干预和控制自然的行为之下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观念,警告人们用科技征服自然很可能会毁掉人类生存所有的必需的资源,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不过,还好的是,在这几个并不宁静的春天,人们重拾了对《寂静的春天》的兴趣。这样除了激励那些环保主义者继续前进,也让我们看到了卡逊对于希望的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原有的自然观,建立起全新的生态思想。——找到一条新的道路:“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发明了许多新的、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方法;随着这一形势的发展,一个要反复提及的话题是:我们是在与生命——活的群体、它们经受的所有压力和反压力、它们的兴盛与衰败——打交道。只有认真地对待生命的这种力量,并小心翼翼地设法将这种力量引导到对人类有益的轨道上来,我们才能希望在自然和我们本身之间形成一种合理的协调。”这也正是各个学科的关于新能源的研究的指导,也是各种环保事业的辉煌发展的动力。《寂静的春天》是关于自然科学的专业论文,也是文笔精致的散文,更是一部对于人的警示录,还是环境保护前驱的圣经。卡逊作为人类的代表,用生命向自然发出友好的讯号,对人类提出了警示,用一本指向死亡的书,变成了一阕生命的颂歌。1963年,美国第一个民间环境组织由此应运而生,美国环境保护局也在此背景下成立。同年全美野生动物联盟把它首次设立的保护主义年度奖授予了卡逊。由于卡逊的努力,一些动物不再处于绝迹的边缘;因为她的著作,很多原本无知的人类,保住了生命。这本书改变了美国的历史,但又何尝不是改变了世界历史。我们国家虽然短期致力于把经济的蛋糕做大,但也渐渐了解到这已不再是资源,化工,污染换取金钱的时代了。政府出台了控制排污,鼓励新能源等政策;环保深入人心,“低碳生活”“一小时熄灯”“节能减排”,太多的细节在民众中得以体现。春天不再寂静,是山海的咆哮,是人类的哀嚎,是机器的轰鸣,这些嘈杂的声音塞满了春天,是一种夹杂了悲伤,绝望却又不满,愤怒的声响。春天不再寂静,是卡逊,是我们,是全人类的梦想,希望着鸟语,虫鸣,蜜蜂的嗡嗡声,树叶的沙沙响,再一次,重回到地球,重回到自然的美好。

寂静的春天后面会不会是寂静的地球?

卡逊的存在犹如是我们社会的神经末梢,她勇敢无畏地向我们传送痛觉信号。……这一事实令我们想到眼下中国的现实,出于追求自身直接利益之故,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同环保事业。但少数人暴富的代价却要由全社会来承担,这恰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  第一次知道《寂静的春天》一书,是在大学时代,那是上世纪的80年代。只觉得书名挺刺激,鸟语虫鸣消失的春天会是怎样的光景?当时没去多想,只以为那是作家的幻想。但如今我们却知道,那已是步步逼紧的现实。刚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戈尔为该书的再版作序,在谈及此书对他个人的影响时说道,“这本书是母亲坚持要我们在家阅读的几本书之一,读完后还要围着饭桌讨论”。  在《寂静的春天》问世之前,人们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污染可谓浑然不觉。正是蕾切尔·卡逊(上海译文新版译作蕾切尔·卡森),唤醒了我们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其直接产物就是1970年成立的美国环境保护署。不时见到有人文学者赞美土著文明,称那些未开化的原始人却是天然拥有环保意识,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也正是这种环保意识的体现。这样的说法实在难以说通。因为在人类尚未有足够的能力对环境产生严重破坏之前,我们怎么可能先知先觉地有此意识?  在卡逊生活的时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杀虫剂被广泛使用。DDT的发明者甚至还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人性的弱点就在于容易被眼前的短期利益所俘获。DDT所到之处,害虫死光光,却不见人畜自身有任何伤害。这等好事,怎不让消费者为之动心,由此引出的商机又怎不让企业全力以求?然而,杀虫剂背后隐藏着的“杀机”却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甚至掩盖了。卡逊在书中列举了详尽的数据资料,以说明这类人工合成剂正在渗透至大气、土壤及其水系,并由此而进入我们的食物链,造成的危害不仅有直接事故,更有间接长期的致毒效应。【详情:http://res.kedo.gov.cn/book.jsp?itemId=69250】

不仅仅是关于自然

仓促读完了繁体版的《寂静的春天》,我一直觉得一本书最好的价值在于作者的真诚,而卡森女士的这部作品,个人认为十分真诚。她徐徐道来她的所知所感。在看此书之前,记得曾有人质疑卡森女士,说她的书中的很多信息很多都来自于家庭主妇们的信件,她们写今年经过家的鸟儿减少了,她们写家中的猫生病了……质疑的人也许是觉得这样的信息不够科学,不够全面,不够权威。确实,但是,这样的信息就没有价值了吗?我认为这些主妇们的信件恰恰能弥补科学工作者们研究中的不足,比如细致、连贯的观察,比如亲身经历的质朴。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是世界信息的提供者。而当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承担起对于世界的爱与责任,这才是一个丰满而光亮的家园。关于化学药物、农药的使用,越来越多的问题渐渐暴露了出来。但作为非专业人士,我现有信息无法提供评价。只是觉得,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将人民的福祉和健康当做儿戏的话,无可置疑,它将被世界唾弃。还记得约翰·邓恩的布道辞: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份。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减少。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我不仅仅是人类本身,我还是环境,我还是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一部分。在本书中,卡森女士不仅提到了化学药品的危害,也提供了几种有利的、对于自然温和可行的方式:引进天敌、用昆虫来消灭昆虫,如雄性的不孕性、少年荷尔蒙、毒蛾引诱剂、超声波……等等。人类的进程就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要在探索、在钻研、秉承着千古不变的寻求真理与幸福的心,我们就不用怕。用卡森女士的话结束本文: “我们要记住一个永恒的主题:要了解我们是与生物共处,生物具有其生活的群栖,有压力与反压力,他们的数量有时暴增,有时锐减。唯有考虑这些生命的力量,小心谨慎地引导它们迈向对我们有利的途径,然后我们才能希望人类与昆虫达到合理的配合。目前流行的毒剂办法,全然没有考虑这些基本的注意事项。这种粗野手段如同人类自取灭亡。…化学防治的专家们已忽视这些生物的特别能力,他们在进行工作时,没有崇高的理想,在玩弄暴力时,没有谦恭的胸怀。‘控制自然’一词,是在傲慢的情态下想出来的,是旧石器时代生物学与哲学的产物,那时以为自然的存在,是为了人类的方便。……最使我们深感不幸的,就是这样原始的科学,竟然已经装备最新式的恐怖武器,既能对付昆虫,亦可对付地球。”

寂静的春天

 是时候为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写一篇纪念文字了。2014年,这本书的版权保护就过期了,也就是说,卡逊离开我们就快50年了。之所以还要纪念这位已经离开我们近半个世纪的伟大女性,是因为她所警示过的事情,我们一样都没能避免。我们的春天不仅寂静了,而且灰暗了。鸟儿不再鸣唱,泥土里的蚯蚓、水中的鱼儿、田陌间的老鼠少见了;夏、秋、冬也笼罩在雾霾下,灰暗了。  于是,我又翻出15年前经我手出版的、由吕瑞兰和李长生翻译的《寂静的春天》,这是公认的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十本书之一。1962年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之前,人类话语中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组,公共政策中也见不到与“环境”相关的款项。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环境是需要保护的对象。卡逊的书吹响了人类环境保护的第一声号角,为了对卡逊书中所揭示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而成立的特别委员会,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NGO,也是在这个背景下,美国环境保护局成立了。在卡逊引发的环境运动及推出《增长的极限》一书的罗马俱乐部的共同推动下,1972年6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使环境保护上升到政府事务及国际社会合作的层面,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和使命,并有了为纪念这次会议而设定的每年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之后还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寂静的春天》是我与吴国盛合作的“绿色经典文库”中的一本,共同的物理学和科学哲学背景,使我们在“绿色经典”这个选项上达成共识,并共同努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推出了第一套11本。“绿色经典文库”收录了人类环境保护历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的经典著作,包括《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同的未来》等。  那时,我们有非常强烈的紧迫感,真心认为环保的许多事情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翻开《寂静的春天》的献辞页:  献给阿尔伯特·史怀泽  他说:“人类已经失去了预见和自制的能力,它将随着毁灭地球而完结。”  接着的引言页中还有一段E·B·怀特的话:  “因为人类太精明于自己的利益了,因此我对人类是悲观的。我们对待自然的办法是打击它,使它屈服。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的多疑和专横,如果我们能调整好与这颗行星的关系,并深怀感激之心地对待它,我们本可有更好的机会存活下去。”  这个预言,今天读来,震撼尤甚。  时任美国副总统的阿尔·戈尔为这本书的30周年纪念版作序,他说,是儿时母亲每每在餐桌上为子女们朗读《寂静的春天》,造就了他的环境保护意识及以后为之做出的努力。  1996年1月22日,阿尔·戈尔副总统又为另一本由西奥·克尔伯恩等著述、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引进汉译出版的《我们被偷走的未来》作序,他把这本书称为《寂静的春天》的姊妹篇。  戈尔在为《我们被偷走的未来》所写的序言中说:“《寂静的春天》就农药的种种危险,向人们发出了强有力的警告,激励人们刻不容缓地采取行动。”戈尔还介绍了卡逊晚年一次演讲中所说到的关于“合成化学物质已经演变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实验,而人类已经被迫成为这个特殊实验的对象”的观点。卡逊说:“这种种污染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目前却谁也无法预料,因为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先例可以用来帮助、启示我们作出预测和判断。”  而克尔伯恩们完成了卡逊未竟的事业,弄清了合成化学物质污染的后果和发生作用的机理。这些合成有机物,以与生物体内某些如激素、化学信使等相似的化学结构,客串了后者的生理功能,因此扰乱了生物体正常的生理秩序,对生物体带来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特别是生殖系统的破坏,造成远比个体摧毁更为严重的物种灭绝。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克尔伯恩警告,今日人类的未来,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被偷走了。  1874年欧特马·勤德勒首次合成DDT,1939年瑞士化学家P·H·米勒发现这种合成有机物具有极强的杀虫效力,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在DDT的强烈示范作用下,一种又一种有机农药被合成出来。从1939年米勒的划时代发现,到1962年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短短二十几年内,这些毒性日重的特效杀虫杀菌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内分泌干扰物”,在提高作物产量、拯救一些人生命的同时,也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破坏。  如今,据环保部《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我国境内现有4万种生产使用的化学物质,有3000种已列入危险化学品名录。其中多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内分泌干扰物等。除此之外,尚有大量化学物质的危害未明确;化学品环境管理信息和风险底数不清,监测监管、预警应急和科技支撑能力不足。而“十二五”期间也只是把其中58种列为重点防控对象。  可余下的那近3000种已经列入危险化学品名录的危险品怎么办?那近4万种还没能确定是否危险、在生产使用中的化学品怎么办?通过不同途径释放、散逸到自然界土壤、水、大气中的不计其数的合成化学品怎么办?  我们只能看到,如今的春天,不仅寂静了,而且灰暗了。面对今日的环境状况,我们更要怀念卡逊,怀念我们曾经喧嚣明丽的春天。  然而,悲观不等于放弃。只要还有时间、还有机会,我们就应该努力,去唤醒那些沉迷于消费和争斗中的人们,去努力面对和找回我们那被偷走的未来

寂静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我这本书的名字在生物课上可是提过的不少。春天没有鸟了,因为没有小鸟了,因为大鸟吃了虫子了,而虫子体内有农药。时间过去了好多年,我们都已经熟知了熟知了这一切,以为一切已经都解决了,我们不是禁止使用DDT了么?让我觉得感动的是,这本书充满着良心和耐心。耐心的跟我们讲明这里面的道理,而不只是一味的天马行空叨叨的苦大仇深状。书的温情感自不必说,淳朴而担忧,但是环保却是个我心理久违的话题了。环保是小孩子的事业么?起码我小时候对这方面总是很恐惧,我怕等我长大了空气成毒气,我怕臭氧层越来越薄了,我怕我们没有水喝了。小孩就是特容易把一些事当真,你以为只有那些套着文艺光环的童话吗?还有很多,如果成人现在觉得失去童话的想象力是要死要活的悲剧,倒不如说我们先失去的是我们的良心,是善良。我们还会不忍心看菜市场杀鸡的场景吗?因为再过不久我们成家之后,我们这些新爸爸妈妈就要每天拎着一堆尸体兴冲冲的赶回家啦!我们我们还会对大街上白花花的流淌的水呆滞着心疼么?可能再过不久我们就会有人成为这样的地产开发商,我们可能曾有良心,但是还忍不住诺诺的像自己恳求:就原谅我这一次。我们可能还会很生气,但是赚不到钱,找不到好工作,失恋,离婚更让我们忧愁。还有很贵的大葱,混乱不堪的国际新闻,甚至电驴超慢的下载速度都够让我喋喋不休。早上我看新闻,看见一个环保人士组织让小孩自由发挥的环保时装表演,外国的。我有个奇怪的感觉,似乎我这些年看到的最多的关于环保的新闻都是类似这样的。要不就是有生活省电小窍门,枯燥的政治课本,歌词没人看的歌,还有些颁奖晚会。而我希望的是,我们能和科学家建立起的一种温情的纽带。我们不是因为一时兴起的激励感叹:你方唱罢我方上,结果谁也没做什么。科学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习惯,而不只是在危难前夕才想起的保命工具,不是被人激发起的一时兴趣。还能有这样的科学家么,实实在在的写书,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现在的生活的本来面目?不耀武扬威的虚张声势而是恳切讲道理?事实上到今天我们到底还能做什么?因为太多的时候我觉得我们被当成了愚民,只要不用少用空调,只要不用塑料袋,只要不用一次性筷子就好了,就只被告知了着一些。我们在环保这个问题上是被教育者而不是参与者,是欠发达的而不是本来就热情的。到底为什么我们这的温情这么少呢?只有时不时来几下的狂热小旋风冷不丁的对我们痛心疾首一通,我刚想也加入呢却发现它没了。切,最让人伤心的是,我们只是局外人,只是些该遵守规矩的人。长这么大,我也只见过两种野鸟在这个城市了。麻雀和喜鹊,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们这个城市里只有两种树白杨和法国梧桐。前天我经过市政府大门的时候还发现他们在砍那些十好几年的白杨,要还上个和盆景一样大的大的松树。陪我们长大的白杨树就这么被砍了,我们的树就这么没了。还有纬一路,我的幼儿园门口,那盛满一条街的梧桐。还有泉城路的梧桐,它们的枝干曾经连通了整条街。现在,全没了。陪我们长大的树,谁来管啊?这又是要节约多少水能换回来的??漂亮的环保时装,奇思妙想的垃圾再利用,让我感动不已的颁奖晚会,网上的口诛笔伐,这时候你们在哪啊?还是我本愚民,该自己去争取?可我去争取了,不一样还是个折腾么?说这种事情总有漏洞,你偏激了不行,你天真了不行,你麻木了不行。扯的人烦。一句话说错了就要为这句话来回争啊争的,大家难道不都是喜欢自然的人么……寂静的春天:在这些苹果树上的知更鸟窝里保存着它的蓝绿色的全部鸟蛋,不过这些蛋冰凉地躺在那儿,生命之火闪烁了几天之后已经熄灭了。另外在高高的佛罗里达松树顶部,那儿有一大堆整齐安放的树枝和木棍,在这个窝里盛着三个大的白色的蛋,这些蛋也是冰凉而无生命的。

春天的寂静

题目不是问题,无论是《寂静的春天》还是 春天的寂静。问题是我们究竟有多少人认识的没有鸟叫的春天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是的,我们可以用科技模拟一切,当然包括鸟叫虫鸣,我们不必出去,我们可以宅在家中,外卖,一个电话就可以了,我们不再需要出去外面了,我们可以将运动器械买回家,然后自我锻炼,我们不必再到自然中去了,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自然,也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自然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一脚将自然推开而不闻不问!这样做,你没发现我们人类很自私很可悲吗?我们见过的鸟儿,听见的那些鸟鸣,可是当我们的下一代问起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向他们描述呢?该不会是上百度上给他们找所谓的图片吧,当他们嚷嚷着要见见真正的鸟儿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回答?我们会不会脸红,我们会承认,是因为我们破坏了自然的平衡而导致了那些鸟儿的灭绝的吗?那个时候,我们会不会脸红呢?

“环保主义”的真正意义

“环保主义”的真正意义——“毕竟,我们仅保护我们所爱的,我们仅爱我们能够理解的,我们仅理解我们所学到的。”(塞内加尔)Baba Dloum如果不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概论”这门选修课,或许很久很久之内我都不会翻开这本《寂静的春天》。这本颇具争议的书,是一本标志着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在上个世纪“改造自然”口号的回声中独树一帜,让人耳目一新;看着照片里作者清秀坚毅的表情,更是让我赞叹作者的识见与勇气。我们人类可能为了自己生存环境的舒适或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量大量使用DDT——榆树的春季喷药,造成知更鸟的批量死亡,并且其死亡原因并不是农药直接导致的,而是通过蚯蚓这个食物链的中间环节。然而,在对榆树喷药引起的破坏链中,知更鸟只是其中一环,二榆树项目也只是将我们的土地满盖毒素的众多喷药项目之一。我们完全有理由做出推想,所有以蚯蚓或其他土壤内有机体为食的鸟类和哺乳动物都和知更鸟一样受到威胁;惊恐的是,以蚯蚓为食的鸟类就有45种。这种现象在以鱼为食的鸟类身上也有显著体现:在谈及某次使用农药治理加利福尼亚州克利尔湖中蠓虫对鸟类造成的严重后果,《寂静的春天》中写到,“从最后一次使用DDD起湖面上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其幼鸟的身影了”、“在最后一次使用DDD之后不久,就无法在水里找到这种化学物质的踪迹。但是这种毒物并未真正离开湖泊;它们只是进入了湖中生物的组织中。”有毒物质正是顺着“水中毒素—浮游生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这样的食物链完成了一步步地浓缩和积累。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想必一定难逃其害,然而,这样的恶果却是人类自己种下的。如果不是去了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概论”,我们不会去想北方春季社区中的喷药车和南方秋冬季本应迁徙过去的候鸟有什么关系;如果不是去关心食物链和毒素的积累传递,我们不会去想餐桌上的鱼虾和昨天人类刚刚为了杀掉害虫而投放湖中的农药有什么联系……我们更不会去想,今天我们对自然的破坏,会对明天的我们、后天的子孙有什么影响。就像开篇首都经贸大学程虹教授所说的,“自然文学是以文学的形式,唤起人们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意识,激励人们去寻求一种高尚壮美的精神境界,同时敦促人们去采取一种有利于身心健康、又造福于后人的新型生活方式。”或许,从这个角度来讲,“DDT的致癌效用究竟多大、书中到底有多少错误、论据够不够科学严谨……”这些问题显得就没有那么重要了。这本书可能是从我们自身利害的角度,让你发觉去爱护环境的重要性;还并不能让你体会到“爱人如己”带来的高尚。不过,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的理由已经足够充分了。和另一本同样伟大的著作、被称作是南北战争起因之一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相比,《寂静的春天》对于环保事业的这场战争显得更为特殊:它拉开了环保意识觉醒的序幕,却不能像笔杆直接抗争奴隶制度那样,再用文字对于环境做出什么实质性的贡献。所以,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行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管外界评论如何,依旧感恩这本充满国际主义精神的《寂静的春天》,唤醒了我那份已经沉睡良久的去寻求高尚壮美精神境界的冲动。读书,给了我功利化教育中作为生命的安全感和尊严;对于环境的关心,更是赋予了我生命的那份崇高感。【申请中国人寿悦读奖,感谢您的审阅!谢谢!】

一定要看的一本环境学书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说: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这是一本环境学的书,书名寂静的春天指的是当人类持续地破坏大自然,我们有一天会听不到鸟儿的歌唱,或许,还有更糟糕的结局。这是一本1962年出版的书,而我今天才读到,时隔48年。但是作者富于洞见的语言在今天仍不失警醒。我们正朝着蕾切尔所描述的自我毁灭的道路上前行。总有一天这个死胡同会走到底的。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事物是可以孤立存在的,我们同呼吸、共命运。人们大量使用杀虫剂来消灭其实对我们并没有太大影响的生物,最终通过食物链、地下水的流动等,将杀虫剂转移到我们自身的体内。越来越多人罹患癌症,或者更多不知名,医生束手无策的疾病。我们现在可能只能在原始的、荒无人烟的地方可以找到不被杀虫剂侵害的生存空间。但这意味着我们要放弃现代的文明。蕾切尔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碰到的情况,大自然也碰到了。而大自然有更为经济有效的方式来消灭害虫,而这比研究杀虫剂更值得我们研究。书中提到:我们中间的许多人生活在世界上,却对这个世界视而不见,察觉不到它的美丽、它的奇妙和正生存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物的奇怪的、有时是令人震惊的强大能力。现代都市人有多久没有闻过花香、听过鸟鸣。在钢筋水泥筑成的世界里,越来越没有它们生存的空间。我们与动物、植物共同享有这个世界,我们有相同的生存权利。人类应该改变我们现有的哲学观点,放弃认为人类优越的态度。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会给我们汇报的更多。

寂静的读着

这是一本不算好读的书,是一本让人快乐不起来的书。我是学生态学的,可以理解接受大部分的概念,而对于其他人则不是很清楚。一个一个例子让我很疼。我是在坐火车时读的,8个小时读了115页,这对我很难得,我已经很久没静下来一口气读一本书。感觉只有心痛。这本书不是文学作品,也不是纪实报告,而是科学,真正的理性的科学。所以奉劝想要看这本书的人注意,这不是一本好看的小说,而是一本严肃的科学。

自然的哀歌

八九年前看过这本书的简介,直到几个月前环境生物学老师推荐我们去看,我才仔细地阅读了一遍。不得不说,我每次翻开这本书,心情异常沉重压抑,为鸟类为生物为自然还有人类感到悲哀。《寂静的春天》以其深切的感受、雄辩的观点和全面的研究揭露了当年被掩盖的残酷的真相。那个时代便是以“浮士德的交易”换来短暂的安慰性的虚假胜利,我们自以为是地妄图征服自然,终将迎来严厉的审判与惩罚,自食恶果。第一节“明天的预言”中虚设了一个曾经美丽,之后环境恶化,春天寂静无声的城镇,由它可预见如此以往世界的未来,同时引起了读者的警醒和思考。“忍耐的义务”中推出为了消除少数杂草和昆虫人类创造并肆意施放多种有毒有害化学药品的事实。试想一下,“杀虫剂”和“杀生剂”又有什么区别呢?正如文中所写,这一场用化学方法创建的无虫害世界的十字军运动,看来已焕发起许多专家和大部分所谓管理部门的巨大热情,他们运用残忍的力量,制造了一个悲惨的世界。“死神的特效药”主要写了多种杀虫剂的本质与危害,其中“美狄亚长袍式”的内吸杀虫剂真是让人望而却步,但那时的厂家停止生产了吗?政府阻止了吗?他们什么也没说,只是一直糊弄无知的群众。而由于这样毫无顾忌地施放药剂,地表水、地下海和土壤也遭受到严重的污染,各种污染物相互化合产生了未知的更危险的物质。在自然界,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东西,我们污染的是整个地球家园!现如今我们仍未意识到我们的困境,大多数人依然保持乐观无所谓的态度。失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忘记我们曾失去了什么。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说,延误时机,犹豫不决,只提出令人宽慰却毫无意义的权宜之计——这样的时代结束了,现在我们必须直面后果。

尊重物种生命

中国近二十年提到的Development“发展”一词,英文使用最早出现在十七世纪,意指与包裹于束缚相反的舒展和展开,用来形容生物舒展释放其自然所能允许的全部潜能,后来这个词比拟的领域逐渐窄化为经济增长和工业发展,被视为现代性的重要标识。这种“发展”至今天,人类早已越过智力和技能需要“舒展”的界限,进入贪婪和野心的循环,被这些过界行为损伤的,首先是自然,而自然总会以自己的方式阻拦人类的过度掠夺,以期生态秩序的重整。人类并非物种的顶端,只是物种进化的一个分支,并没有凌驾其他物种生命至上的权利。人以为自己不用倚靠别种生命的记忆也能活下来,以为花朵是为了你的眼睛而缤纷多彩,以为山猪是为了提供肉食而存在,以为只有自己能够哀伤,以为一枚石头坠落山谷不带任何意义,以为一头水鹿低头喝水没有启示……“自然”不是“人类”的仆人或用品,它有自己的规则、秩序甚至智慧。

他们的春天不寂静了 我们的呢

从多个文章 书籍 讲座 交谈中就有涉及到《寂静的春天》,怀着好奇以及打卡的心情,花了一个星期看完了具有西方环保进程里程碑意义的这本书。整体来说,作为五十年前一本或者首次将人类环境恶化问题展现出来,本书已经达到了了很详细、很客观的要求,并现在看起来,有些人类无知的行为还叫我们惊讶,何况当时给60年代的人定会有很大的冲击力。通篇围绕着杀虫剂DDT来讲,从DDT在二战中为战士驱蚊初步见效到二战后肆无忌惮的喷洒在森林、农作物等自然环境中,导致杀虫剂影响了生态平衡,造成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并试图从最新的研究中探索以昆虫控制昆虫的方法,提出了“生物控制”的理论,最后为美国以及欧洲吹响环境保护的号子,为地球人敲响危害自然就是危害自己的警钟。作者作为一个河流生态研究学家,全篇以科学研究的态度、数据化支撑的方式阐述了农药在植物、动物、昆虫、土壤、河流、鸟类以及人类等多方面上的危害,并从专业的角度解读了动物、植物、人等生物生理机能,从这些知识中带领读者进入生态联系的观点,最后也为人类保护自然提供了方向。本书出版后带来了影响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并派人专门调查数据是否属实,当报告是肯定的时候,美国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长期解决农业、自然、杀虫剂之间的问题,也是美国举国上下重视环境问题的开始。与美国相似,我国去年在柴静的一个纪录片《穹顶之下》报告中,瞬时那段时间全国都在关注雾霾问题。《穷》里面也客观的描述了当前我国空气污染的残酷现实,高超标的数据围绕着我们但并没有引起重视,这也是在日积月累的环境恶化问题中爆发出来的呼吁。而且还有相同的是作者的之后的遭遇,卡逊在出版《寂》后,收到化工厂分子的疯狂反击,说她是大惊小怪的修女,柴静在演讲之后被人扒出是美国籍,说要不是因为她女儿得肿瘤她也不会关注这个等等。不同的是 前者是利益分子在反击,后者是无所事事的网民在说风凉话。由此可见两国平民百姓对事情的认识还有一些差距,素质亦是如此。美国大量使用杀虫剂造成的环境破坏有三点原因:一是经济利益集团的追逐,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不完善,三是人们对环境破坏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我国当前的原因也主要是经济利益的追求,而第二点和第三点到这个年代应该要比美国当年好很多。 美国政府能因为一本书发动全国关注环境问题,他们在10年就取消了DDT,20年就走上环境保护主义的康庄大道。就像200年前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一样,改变了美国的政治。而我国要政府来因为一部纪录片来号召全国关注环境问题就不太现实,我国国内问题本来就多,人口也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利益集团多,环境保护者力量小,群众环境意识薄弱等。我国的环境维护与治理问题任重道远,简单的说,首先依靠中央出台专门的、通俗的环境保护标准甚至法律法规来引导团体与个人的行为,并以中央或者国企带头,引领地方政府和中小企业与个人的环境保护行为准则。其次,环保并不是个人或者某个时段的兴起,而是需要完善的设备、渠道为环境节约提供硬件依靠,这个就需要由上而下制定设备标准和规范,像日本拥有一套成熟的环保设备或者管理系统。只有从根部出发,从上解决下,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小打小闹的做法,环境污染的问题才有可能日益减少。书中摘抄:一个窗户 远处看到亮点 靠近时看到是一个世界利用染色体的道理解释遗传的突变ddt导致半雄半雌的蚊子出现 化学药品导致同性恋的出现 导致不孕不育使昆虫不育 最后激发科学家采用化学药品混入食物的办法使果蝇不育 让我体验了研究的乐趣。书里说的 现在我们已经经历过也解决过了 但从头再望 依旧澎湃与有趣想起东北小学生组织看 黑太阳。真是残忍幼稚的行为。越讲情怀讲愤青的人做出来的行为往往越简单粗暴看到后面有点像看昆虫世界

这真是我们的巨大不幸

自然界的生物都是通过密切而复杂的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只是其中小小的一环,正是这小小的一环,却为了一己私利,妄图改变自然。看过宫崎骏的《幽灵公主》,一直为被破坏的森林,为了抵抗人类而被屠杀的动物而惋惜,到了最后人类竟然敢打神明的主意了。在真实世界里,我们不也是这样做的么。从这本书的出版到现在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人们的环保意识确实提高了不少,可是目前仍有各种各样的农药被广泛的施用在我们的大地上,人们对农药的危害还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我不禁替卡森女士感到悲哀。同时,近些年来转基因技术的兴起,各种转基因“新品种”层出不穷,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下一个“潘多拉魔盒”,是否会有一个像卡森女士那样的人站出来为我们敲响警钟。时间会证明一切,只是希望到时候不要为时已晚。

寂静春天里的呐喊

读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的著名作品《寂静的春天》已然是我中学时候的事情了,但时至今日,每每提到这本书我都会感慨万千。只能说,这本书是蕾切尔•卡森代表自然给人类的一份神奇的“礼物”,它给我们带来巨大震撼的同时还启发了我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作品以散文般的语言轻轻描述出一个表面平静下隐藏着的悲哀世界,又通过一系列科学家做出的关于农药与环境的调查报告以及某些地区滥用有机农药触目惊心的后果告诉我们:也许正是因为人类的贪欲和“控制自然”这一妄自尊大的稚嫰的想法才打开了DDT这一潘多拉的魔盒,殊不知,人类在无知无觉中破坏大自然的同时各种生物也都将渐渐地面临灭顶之灾,长此以往,人类可能真的会成为浩淼苍穹下芸芸众生及自身的掘墓人。   《寂静的春天》以一种关于穿越时空般的明天的预言起始,轻轻地在风中叙述出一个四季的小城。小城恣意恬恬地酣睡在美丽的繁荣的天地中央,小山青青,果园丰硕,春华秋实,甜蜜梦幻般的桃花,热情似火焰的枫桦,优雅的狐狸,调皮的小鹿,飞鸣的百鸟,欢畅的小鱼,大自然的各种精灵在野外欢奏起悠扬悦耳的交响曲。但是,倘若突然地有那么一天,春天是如此的宁静,再没有鸟儿飞翔于蓝天,再没有鱼儿畅游于海底……水源,土壤被污染,森林植被被砍伐,鸟虫等动物被杀害,渐渐地,人类可能也将面临死亡,地球无数小镇村庄的春天的音响符变得黯哑淡然……到最后,大自然仿佛火灾劫后,敢问面对着那地狱般的景象,你是否还会坦然。依稀记得书中写到这一切一切的源头似乎是来自于DDT及一些有机氯杀虫剂的泛滥使用。书中还讨论了科学家的责任,单纯的技术的局限性,人类如何认识并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等问题并试图去找寻解决方法。掩卷沉思,我禁不住想要走近《寂静的春天》这本旷世奇篇的创作者---蕾切尔•卡森,在我看来,她堪当是一位女性豪杰。在一个保罗穆勒因为发现DDT效用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时代,在各国家农业部为了近期利益而大力推行使用DDT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还不知环境保护为何物的时代,卡森面对着种种“煽情”和“歇斯底里”的指责和污蔑,仍坚持将她的呕心之血---《寂静的春天》公诸于世。我在想,她在着笔此书之前也许知晓自己这种坚持和勇气可能为自己带来的后果,恰如布鲁诺因支持日心说而被绑上火刑架,伽利略因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而遭受迫害,达尔文因提出物种起源学说而受到世俗的讥讽与攻击。卡森所遭受的诋毁和攻击也是空前的,就在《寂静的春天》出版两年之后,她心力交瘁,与世长辞。但不管怎样,《寂静的春天》仿佛是黑暗中的一丝灯火,寂静春天里一声呐喊,卡森一语惊醒了世间人!《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引发了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这本在当时看来很不同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也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环境意识。在此之后,DDT等有机含氯杀虫剂在很多国家停产,人们试图把这个十恶不赦的魔鬼塞回潘多拉的盒子。与之同时,在这本书的巨大感召之下,舆论力量也使得各国政府认识到了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意义,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1972年6月12日联合国还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由113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讨论了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五十余年过去了,《寂静的春天》这本小书却依然散发着光与热。在每年的6月5日——世界环境保护日,各国会开展群众性的环境保护宣传纪念活动,号召人们增强环保意识,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并且自觉采取行动参与环境保护。今天,也许人们需要辩证地读卡森的这本书,尤其对于我们这些科研工作者来说,众所周知,科学是把双刃剑,但倘若我们能合理地运用它,依然会造福于人类。人类未来路还很长,因此我们断不可因噎废食。但话说回来,仅就《寂静的春天》这本书而言,我们也不能对它有太多指责和埋怨,毕竟它孕育于历史,也早已成为历史中闪耀的一颗星,哪怕只是一颗流星,人们也会记得它曾出现过,并且在浩茫天际中划过了一道美丽而闪耀的弧线。

向我的母亲致敬

尽管有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样的书做良师,我还是没有爱上昆虫,事实上,我讨厌几乎一切昆虫,从苍蝇、蚊子到无害的甲虫、蚯蚓,我都巴不得把它们消灭掉。因为在城市里长大的我,害怕它们。每当搬开一块儿红砖,看到下面抱团翻滚的蚯蚓,就差点作呕。洗菜时,遇见一只白虫子,能让我半天惊魂未定。就在今天,我把一颗白菜从袋里取出来时,爬出的一只很多腿、像蜈蚣、行动特别快的虫子,还让我惊声尖叫。我曾想,这世界上为什么要有这么多恶心的虫子呢?周瑜问,既生瑜,何生亮。我问,既然人类是万物之灵,为什么还要这么多低级生物(昆虫)爬来爬去?于是当我搬到新家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买来杀虫剂,彻底捕杀房内的各种昆虫。曾经,带了口罩,把房间里结结实实地喷洒了半筒除虫菊酯。然后给自己涂满防蚊液,在夏日的小区里逛上两个小时,回家开窗,通风,睡大觉。唯一反对我这么做的是我妈,她甚至连蚊香都不用,她总说,凡是对动物有毒的,对人也有毒。她对一切化学合成物都心怀疑虑,比如香水,她说那气味不自然,会破坏她的嗅觉,让她的鼻子不灵敏;比如洗洁精,无论是白猫还是开米,她都说,这些化学合成的东西,用完了又冲洗不干净(从化学的角度上来说,一切的冲洗都是稀释,而非除去),吃到人的肚子里,有毒。她从来不用杀虫剂,不涂香水,用面碱洗碗。而我觉得她,她过分敏感。我相信我们的身体相对于昆虫来说,是“庞然大物”,微剂量的化学合成物不能奈我们何。然而这本书,告诉我,杀虫剂、除草剂是如何渗入我们的地下水系统,如何影响了千千万万的植物,在这些植物体内沉积,又如何被昆虫吃掉,并通过其他捕食者进入动物,包括我们的体内,代代相传。通过这种方式,数以万计的鱼类、鸟类濒临灭绝,甚至我们人类也已进入这一恶性循环。同放射性因素一样起破坏作用的各种化学合成物已经制造了越来越多的癌症,肝癌、肺癌、以及白血病。多年以前,一个得了白血病的幼童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今天,甚至婴儿也会患上各种肿瘤。请看下面的报道:“农药使用对粮食增产有其巨大贡献。据调查,我国每年施用农药大约为100-130万吨,居世界首位。通常情况下施用农药后因病虫害引起的农作物的损失可降至35%左右,而不施用农药损失则会达到70%左右。……有关专家指出,残留农药可以改变人体荷尔蒙,使女性内分泌紊乱,男性则少精,精子成活率低;残留农药进入人体后一部分通过肾功转化或者排除,增加机体工作量引起病变;一部分则和血液的血细蛋白结合降低其供氧能力。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调查报告表明:残留农药在人体内长期蓄积滞留会引发慢性中毒,以致诱发许多慢性病症。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农残"甚至通过胚胎和乳汁转移给下一代,并能致癌、致畸、致突变,甚至导致食用者死亡。”再来看有关男性生殖力的调查数据,“1992年,丹麦医疗界公布了一份经过周密调查,数据确凿的编纂报告,资料覆盖全世界各个国家。报告称,1940年至1990年这50年间,全球男子精液中,精子的含量已从平均每毫升1亿个单位跌落到5000万个单位,也即50年里减少了一半的量,降幅达到50%。”与此相关,在本书中,作者写道:“在DDT时代(1942年)来临之前,曾经生活过的那些人们在其身体组织中不含有微量的DDT和其他同类物质。而在,1954-1956年从普通人群中所采集的人体脂肪样品中平均含有5.3-5.7/百万的DDT。存在一些证据说明从那时以后,平均含量水平一直持续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数值。当然,对那些由于职业和其他特殊原因而暴露于杀虫剂的个别人,其积蓄量就更高了。”P179这些实事多么像发生在知更鸟和其他鸟类身上的故事:“在密执安大学的整个185英亩大的校园里,现在只能发现二三十只知更鸟;与之相比,喷药前在这儿粗略估计有370只鸟。在1954年由迈纳所观察的每一个知更鸟的窝里都孵出了幼鸟,到1957年6月底,如果没有喷药的话,至少应该有370只幼鸟在校园里寻食,然而迈纳现在仅仅发现了一只知更鸟。一年后,沃朗斯教授报告说:在1958年夏天和春天里,我在校园任何地方都未看到一个已长毛的知更鸟,并且,从未听说有谁见过任何知更鸟。……沃朗斯教授的记录指出了一些不详的情况——鸟儿的生殖能力实际上已遭破坏。他记录到:知更鸟和其他鸟类造窝而没有下蛋,其他的蛋也孵不出小鸟来,我们记录到一只知更鸟,它有信心地伏窝21天,但却孵不出小鸟来。而正常的伏窝时间为13天……。我们的分析结果发现在伏窝的鸟儿的睾丸和卵巢中含有高浓度的DDT。沃朗斯于1960年将此情况告诉了国会:“十只雄鸟的睾丸含有30-109/百万的DDT,在两只雌鸟的卵巢的卵滤泡中含有151-211/百万的DDT。””此外,洗涤剂和一次性餐具也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异常普遍的污染源,如本书作者所说:“洗涤剂是一个特别普遍的污染物,现在成了一个公共供水中的麻烦问题,全美国的水污染专家都在关心着它,但还没有实际可行的办法来处理掉它。现在人们几乎还不知道有什么洗涤剂是致癌物,但洗涤剂可能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促进癌变,它们作用于消化道内壁,使机体组织发生变化,以使这些组织更容易吸收危险的化学物质,从而加重了化学物质的影响。不过,谁能遇见和控制这种作用呢?在这错综变幻的万花筒中,致癌物,除了“零剂量”,还有什么剂量是“安全”的呢?”在烧烤摊上,有些老板甚至在用洗衣服清洗餐具,我身边的许多人,常常不假思索地用超薄塑料袋盛装滚烫的麻辣烫。这些,都是我妈反对的。吃水果时,吃出一只虫,十分气愤,妈安慰我说,有虫子吃的果子才是好果子,要是一只虫都没有了,才有问题。小时爱美,涂了两毛钱一瓶的指甲油(估计是谁在家勾兑的),然后甲缘和指头上长满了小红泡,医生说是指甲油过敏,从那后,妈再不让我涂指甲油,后来看新闻报道,指甲油的危害特别大,是“危险”化妆品。和妈在一起的时候,夜里有蚊子,妈宁可半宿不睡、挥着苍蝇拍跑来跑去,也不让我用蚊香,更不用说杀虫喷雾了。我的妈,是个真正的自然主义者。她来自大自然,通晓大自然的规律,并且一直引导我过自然的生活。为此,我要向我的母亲致敬。

谦卑的决心

有很长一段时期,我们拒绝谦卑。我们人类履至尊而制地球、执敲扑而役自然的决心是如此不可动摇,我们怎么可能谦和、卑从地甘受少数异端的蛊惑,回归到听天由命、膜拜造化的时代。我们的决心来自那份如今依然被部分人标为不容置疑的信念——人乃万物之灵。人类应当平等地对待其他生物、致力于人与自然野性和谐共荣的想法,得到了这些人最诚挚的鄙视。于是乎,每个最早站在生态伦理立场上发出呼喊的人们,都无一例外地成为攻讦的毒液喷射的目标。以理性的声音规劝非理性的聒噪,看起来似乎轻巧,实则阻障重重。更为根本的是,究竟有多少人,兼具理性的知识与理性的文笔,又敢于顶住压力、牺牲自我,来写成一部像《寂静的春天》一样,揭示人类与生态世界互动的真相的伟著呢? 这位卡逊小姐所揭示的道理(至少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其实远非复杂玄奥。相反,这部以一个“明天的寓言”为起始的著作,通篇都在阐述活生生的事实、触手可及的范例。书中的讨论涵盖广泛,使其无论对于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的人们,都是无法回避的焦点。在一个又一个夏天,我们都闻过喷雾灭蚊剂的刺鼻气味;在我们的厨房水槽中,几乎总有浸泡在水中以去除农药残毒的蔬菜。白血病和癌症的蔓延,再也不被当成耸人听闻;生态灾害的苦果,业已为大量教科书和科普资料所引用。今天的人们或许很少想到,在我们从上一代人手中继承一笔遗产的同时,必定起码有一笔等值的债务需要我们承担,这笔债从我们身上抽取的高昂代价,使我们遗产的利息显得不值一提。你想必会感到不可理喻——难道清清白白的劳动者劬劳一生的所得,竟如此不名一文吗?我不得不说,只有当你了解了我们的债权人——自然界以后,才能洞察这无情论断背后的实质。在此之前,也许你只见识到了人类向自然的银行提取生存资料(然后迅猛挥霍)的能力,却无缘知晓事情的另一面。让我们先从宏观举例。二次大战以来化学工业的产能爆炸,供给了近乎永不餍足的人工合成物的市场。在二十世纪中叶的美国,合成杀虫剂的产量已须以千万磅甚至亿磅计。从1947年到1960年这短短13年内,这个数字猛蹿五倍,达到六亿三千七百六十六万六千磅的天文数字。一种又一种剧毒的广谱杀虫剂——从简单无机物砷,到有机毒物DDT、氯丹、氯化萘、狄氏剂、艾氏剂以及有机磷酸盐类——作为饱受杂草、农业害虫、疟蚊、牛蝇困扰的人民的福音不断问世,加入了按人类意愿一劳永逸地改造生物界面貌的征讨大军中。在低空喷药飞机的轰鸣声中,数百万英亩的田野、草原、森林可在一日之内处理完毕——在少数野心勃勃的行动中,面积相当于整个英格兰大小的土地上同时飘起有机杀虫剂的霪雨。而在许多急功近利的农夫的园圃中,多种农药以毁灭性的超量大肆喷洒,全然不受制约。总而言之,这些人完全不计后果地、企图以暴力手段将我们的债权人置于控制之下。然而在第一时间,就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情况。从来没有一个杀虫剂或除草剂的生产商声称,其产品要将自然天地里与人和睦共处的野花、昆虫、轻鲦、飞鸟一律置于死地,就连我们的家禽、牲畜、宠物乃至人类本身都不放过。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我们的有机化学武器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标靶,而上述所有无辜生命都在“这场强大的交叉火力中被射中。”撇开直接的误伤不谈,我们会发现,杀虫剂被施放之后,所分布的空间、所存在的时间、所达到的浓度,几乎没有一项标准合乎预期。农药之雨降落之后,除了在树叶上形成一层“死亡之膜”以外,更多地通过下渗作用汇入看不见的地下水系统,而后沿着错综的地下水路徐徐迁移,直到某一天被突然泵出到某个本不该检测出农药的水源中;由于土壤的细菌、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的萃集作用,大量杀虫剂从一开始就转移并蓄积到了生态链的底端,通过这些基础生物体的代谢繁衍,杀虫剂残留被检测出的时间“不是以月计,而是以年计”,当喷药机器再度光临时,自然界蒙受毒害的程度就将是所谓“安全浓度”的两倍、三倍、几十倍;然而最具戏剧性的(也是最具灾难性的)后果发生在食物链上,随着能量向高阶迁移,位居这一链条高端的生物体内的毒物含量将远远超过大自然内的平均浓度的数百倍。这一恐怖的后果业已得到无数惨不忍睹的案例的事后解剖结论的支持。假如一万只百灵鸟在痉挛中惨死的情状也打动不了某些科学主义者的冷酷心肠的话,我们不妨通过卡逊的视野看看妄自尊大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不错,借助DDT时代的化学暴力,人类的确一度横扫了天花、霍乱和鼠疫等猖狂了几十个世纪的疾病。许多热带地区依靠喷洒杀虫剂而成为杜绝了疟疾、黄热病和嗜睡症的天堂。但是相比我们“置于控制之下”的那些传染病,无处不在又难以察觉的致病因子、令医学束手无策的癌细胞,立刻使得我们新取得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历史上从来不曾出现这种情况:数以亿计的人们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被迫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在这里,包括X射线的人工辐射能够破坏你的体细胞的线粒体的正常运转,甚至以基因突变的形式修改你的遗传信息;而你日常接触的化学物质将在你的脂肪中悄然累积,直到致病的临界线。你也许能用蚊帐隔绝蚊子,却没有一种装置来隔绝小规模的毒物暴露,再加上人们普遍对慢性死亡持漫不经心、不屑一顾的态度,我们立刻就看到一幅触目惊心的图景——美国癌症协会预计美国人口中有四千五百万人终将罹患癌症。这也就是说每三个家庭中有两人要遭受恶性病的打击。在儿童中间,不同形式的癌症也成为重要的致死原因。不过即使在大难临头的时刻,也总有执迷不悟之人——癌症本身的漫长的潜伏期似乎给了那些主张研发更厉害的致癌物质的人一种借口:我们使用DDT、使用氯丹、使用其他一些增补剂都有几十年历史了,现在才出现的病例难道可以归结为喷药的危害吗?讽刺的是,他们从未考虑,自然界和我们物种中几曾在短短几十年里发生过今天这样的剧变。更直接的证据是,早年几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英国研究者为证实DDT的毒效,特地使自己暴露在含2%DDT的涂料中,结果是付出了一年多的持续病痛的代价——难道这尚不足以令DDT无害论的支持者汗颜?此外,在喷药过程中接触农药等毒物的人们无一例外地成为急性中毒的受害者,对这些死难者体内残毒的化验结果显示,杀虫剂恐怕并不认识役使着它的主人——这种六亲不认的毒效为杀虫剂赢得了“无选择性”的“杀生剂”这一评价。倘若我们沿着蕾切尔•卡逊严谨的思路,再来审视一番以DDT为先锋的一系列杀虫剂的战绩,那恐怕谁都难以想象六十年代的美国农业部如此孤注一掷地支持杀虫剂工业的依据了。以DDT控制衣蚤为例,继1945年DDT防治斑疹伤寒在那不勒斯旗开得胜之后,就是接连不断的失败消息传来,先是1948年在西班牙失效,接着是1950年朝鲜战场上的跳蚤表现出顽强的抗药性,到1957年,“对DDT有抗药性的虱的所在国家的名单已扩展到包括伊朗、土耳其、埃塞俄比亚、西非、南非、秘鲁、智利、法国、南斯拉夫、阿富汗,乌干达、墨西哥和坦噶尼喀。”杀虫剂在对付虫害的斗争中取得的胜利是如此短命,以致于“有时在一份庆贺某些化学药物对一种昆虫控制成功的报告墨迹未干的时候,又不得不再发出另外一个修正报告了。”科学家不得不坐下来分析昆虫在极短的时间里获得耐药性的原因——人类直到这一刻才深深被昆虫世界的玄妙构造所折服,而在此之前,杀虫剂生产商不过是将昆虫视为某种乱爬乱飞的有机大分子,根本不屑于鉴别不同昆虫结构、习性、敏感性的差异。最大的失策之处在于,昆虫的百倍于人类的繁殖力与适应力被愚蠢地忽视了,当喷药后虫害规模暂时缩减时,有多少人意识到,这恰恰是生命力最顽强的害虫成员的发展空间陡增的标志呢?有多少人明白捕食昆虫一旦消失,那些原本不成灾的昆虫都会成为我们不得不去“扑灭”的对象?假如不借助精密耐心的科学实验,孰能料想到昆虫体内竟能产生一种酶,致令DDT被分解为相对低毒的DDE呢?恐怕这些只是大自然魔术中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然而人类为自身安逸构筑起的化学藩篱,已然被撼动了。不幸的是,了解真相的人所发出的呼声长期被研发新型毒剂的狂热所淹没,舍本逐末、顾此失彼的喷药计划在全世界积累了恶果。除了卡逊所举的1957年“扑灭”红螨的运动、1959年控制日本甲虫的行动,作为中国人,我们想必十分熟悉解放初消灭血吸虫病的斗争——而今,这位瘟神借助其寄主钉螺的回潮,已经卷土重来了,而受灾地区的防疫站却在两面受敌,一面是资金短缺的窘境,一面是抗药的、更强大的敌人。如果我们把眼界再放宽一些,将会发现在这个星球上,大抵追逐短期利益的举动都得承担尤其高昂的长期损失——连年滥用抗生素业已导致多种“超级病菌”的产生,许多曾经一度被抗生素镇服的疾病死灰复燃,这回连最先进的药物都束手无策。无论在诊所里还是田野里,在人的体内还是体外,“我们只不过是从一场危机进入另一场危机,用一个问题换来了另一问题。”用人工合成物控制大自然梦想陷入了空前的困境。然而这决不意味着,人类追求幸福的决心也被蒙上了阴影。蕾切尔•卡逊并不认为杀虫剂的使用务必禁绝,她只是反对不假思索地倾倒农药的毒雨,这是对美丽的自然世界的凌辱,同时也是对人类健康与生存权利的无情否定。没有人提出应该使害虫横行、人畜遭殃,分歧仅仅在于,采取何种手段实现控制虫害的目的。困难在于,工业革命以来根植于人们心目中的“万物灵长”信仰,导致多数人宁可迷信化工实验室的权威,也不愿纡尊接受生态学家、生态伦理学家、生物控制专家的苦口婆心的劝导。以前人们之所以不假思索地使用最新的,但未必最有效的手段,多半正是出于一种盲目的科学主义信念——人类发明永远会像爱迪生的灯泡一般,是为人类造福的。我们今天已经懂得这种观念的可笑,我们知道氟利昂会造成臭氧层空洞,知道矿物燃料的燃烧得为温室效应负责,知道世界仍在大肆生产无法降解的白色污染、电子垃圾。所有环境危机都向我们昭示了同一个主题——人类的无节制的发展可能是一个重大错误,同时我们却无法令自然界代替我们承担其苦果。也许我们应当回归到一种虔诚朴实的哲学,承认人类并不具备驾凌于生命奥秘之上的资本。科学家率先展开了反思——布里吉博士说:“生命是一个超越了我们理解能力的奇迹,甚至在我们不得不与它进行斗争的时候,我们仍需尊重它……依赖杀虫剂这样的武器来消灭昆虫足以证明我们知识缺乏,能力不足,不能控制自然变化过程,因此使用暴力也无济于事。在这里,科学上需要的是谦虚谨慎,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引以自满。”加拿大昆虫学家G•C•尤里特指出:“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哲学观点,放弃我们认为人类优越的态度,我们应当承认我们能够在大自然实际情况的启发下发现一些限制生物种群的设想和方法,这些设想和方法要比我们自己搞出来的更为经济合理。” 在如今这个人与自然高度互动的时代,如何从生态链的各个环节获取适当的利益(而非通过与自然对立而强行索取),才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的决心应当被以一种谦卑的姿态提出,并组织成经过周密考虑的、及时修订错误的计划,所有出于傲慢与虚荣导致生态系统毁灭的行为都应成为值得深思的历史。面对一个已经脆弱而千疮百孔的自然界,每个人至少该想到为他的有生之年、为他的后代做些对得起良心的事情,因为,恰如卡逊所说的,“我们的后代未必乐意宽恕我们在精心保护负担着全部生命的自然界的完美方面所表现的过失。”

藏在科学背后的不安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每每想起这俩句诗句,望着落地窗外青草地上的数竿翠竹,心中便生出很多喜悦。生命原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好的馈赠,如若有一日失去了春日的鸟啼、夏日的蝉鸣、秋叶落地的沙沙声、冬雪降临的簌簌之音,面对寂寂无声的世界,人类最后的声音会是一声叹息吧!那些曾经吟咏四时之美的诗歌将是我们心头最柔软的疼痛。《寂静的春天》是美国女作家蕾切尔•卡森 于1962年出版的,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当作品先期在《纽约客》杂志上连载发表时,就引发了五十多家报纸的社论和大约二十多个专栏的文章。这些文章里不仅仅是震惊,还有恐慌,特别是来自利益受损的化学工业界的愤怒。有些批评,包括几种著名的报刊,甚至不顾起码的道德要求,竟对卡逊进行人身攻击,说她是“大自然的修女”、“大自然的女祭司”和“歇斯底里的没有成婚的老处女”。但同时这又是一本世界环境文学的经典之作,世界各国环境环保运动与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还给了《寂静的春天》应有的尊重,它被广泛地视为20 世纪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生态伦理学著作之一。作为本书主要内容的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以杀虫剂为代表的化学药物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唤醒了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开创了生态学新纪元,促进了各国环境保护立法。一、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1962年,当《寂静的春天》第一次出版时,公众政策中还没有“环境”这一款项,也就是说,环境保护在那时并不是一个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的概念,而且从当时长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号——“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可以看出,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但在一些国家,环境污染事件已经爆发且相当严重:1948年美国“多谎拉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伦敦光化学烟雾事件,1955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68年日本爱知米糠油事件等“八大公害”事件,而在近二十年,一场海湾战争,将碧波万里的地中海几乎变成了死亡之海,原油覆盖着人类生命的摇篮,扼断了海鸟们的生存之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漏给人类留下难以医治的后遗症,中国的本溪市曾为浓烟所笼罩,被世人称为“从卫星上观察不到的城市”。这样的教训举不胜举。环境污染以每周一种物种的速度在灭绝着生物!女作家蕾切尔•卡逊1935年至1952年间供职于美国联邦政府所属的鱼类及野生生物调查所,这使她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环境问题。在此期间,她曾写过一些有关海洋生态的著作。查阅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我们会发现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蕾切尔•卡森第一次对这一人类意识的绝对正确性提出了质疑。这位瘦弱、身患癌症的女学者,不畏世间言论的恶语中伤,毅然以其专业的认知,和对生命的悲悯,不畏流言,说出事实的真相,提醒世人:了解化学物质,毒害地球的真实事件,和环境生态,所面临的严重危机。《寂静的春天》出版两年之后,她心力交瘁,与世长辞。作为一个学者与作家,卡逊所遭受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但她所坚持的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这部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明确提出了20世纪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却为人忽视的课题——保护环境。我们一直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然而在早些年间却忽视了科技发展到完善的过程中环境要付出怎样巨大的代价。《寂静的春天》一书所描述的由农药引起的蝴蝶效应般连锁反应,给我的感受是触目惊心的。《寂》中所描述的农药在自然环境中的代谢过程似乎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循环。一种杀虫剂或者除草剂施到环境中可能残留、可能在生物链中流动、甚至可能在自然条件下产生更多不为我们所了解的其他毒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定下的安全使用标准是几乎没有意义的。长期施用造成量的累积、生物富集作俑、反应产生大毒性物质、多种药物的相互作用,这些可能性造成的危害都不是几部法规可以控制的。或许无奈,但是我们无法否认,对农药等的使用,就像是潘多拉的魔盒,在打开那一天就意味着再要关上,代价巨大。多年施用的结果是现代农业离开化肥、农药等化学试剂,产量几乎无从保障。而膨胀的人口又需要这片土地产出更多的作物以养活我们,因此,日复一日我们持续使用着并且陷入更深的依赖之中。恶性循环,似乎是如同当年解开苯环之谜的那条蛇一般,咬着自己的尾巴,无从松开。而今,要怎样松开科学发展中的“蛇口”,保护环境,似乎是科学面临着的更大挑战了。我认为我们不仅缺乏很多方面的科技发展,更缺乏的是对科技的控制能力。因为政治或者经济的需要把处于发展阶段的技术投入应用是不负责任的,对我们自己也好、对子孙后代也好、甚至对于整个地球的命运都是有巨大的威胁的。《寂》一书最后关于另外的道路的描述,是人们的努力也是期望。然而,是不是正确仍然需要更多的探索来证明。或者,人类最初是不是应该根据我们自己的需要,把生物分成益虫和害虫两大类,以及对其中一类进行不遗余力的打击是否正确。甚至单单从人类的发展来说,少了这些所谓的害虫我们是不是可以有更加明媚的未来,还是恰恰相反。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科技似乎成了我们现在唯一的依靠力量,也必须要承认科技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起过、并且正在起着重要作用的。然而看到人均寿命的提高也应该看到癌症率的升高;看到生活的方便舒适也要看到各种文明病的存在,一体两面,我们要怎样在这样的两面里找到自己的定位呢?我们人类从蒸气机时代开始就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与此相随的是大面积的环境破坏,尽管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向我们发出警告,但是政治角度来看,现代社会国与国之间像挤在一起气球,大家都在用力膨胀。你停歇可能会被压扁,太过膨胀也可能自己破灭,外界的张力让大家无所适从。依靠科技,也变成了兴国、强国的不二选择。可是,我们多么希望能停下脚步看看人类共同的未来。基因工程、添加剂、原子能,但凡此种种这些高科技手段是否可以在真的研究到透彻的时候再应用,我们迫切希望能够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不知道原本受着种间隔离的基因到一起了会怎样,却要在了解或不了解的情况下食用转基因的大豆、玉米、鲤鱼……我们从不曾用什么实验证明过各种不同的食品添加剂即使限量使用在我们体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可是每天我们要吃的食品里有多少是没有食品添加剂的。尽管有报道说迄今为止,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使总的农药使用量减少了50%~70%,但是也有生态学家认为,转基因抗虫植物仍可能对环境产生负面效应,它不仅可能造成害虫对转基因抗虫作物的抗性进化,还可能危害相应生态系统中的昆虫、鸟类、野生动物等非靶标生物,威胁生态平衡,这无异于一个“人类自杀计划”。《寂静的春天》已经用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给我们呈现了人类在自恃聪明,盲目运用科技之后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但美国阿拉斯加州前州长、前副总统候选人、被许多人认为或许会在2012年参战白宫之主角的Sarah Palin在2009年12月召开的根本哈根气候大会即将落下帷幕时在twitter上向全世界宣布:认为人类能战胜自然的说法太天真太自以为是了!这不禁使我寒颤。大气中测得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与人类工业活动产生的碳排放的数量上相一致,这个事实已经毋容置疑的摆在人们的眼前。如果人类还不以谦卑的态度来对待地球的话,那么《2012》中所预示的世界末日的来临,也只是人类自己的错,与自然和上帝无关。

穿越百年

很多时候,适合思索的时刻,总会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千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没有用兽皮、树叶作为遮掩物,我们现在还是赤身裸体的面对自然,会有人觉得不适应么?我向往皮肤完全接触自然的感觉,毛孔尽情的呼吸着洁净的空气,用我们的脚去触碰大地,用我们的肌肤去感受着周围的环境。蕾切尔用她细腻成熟的笔法向我们展现着人类的丑陋与无知,“保护”环境——这已经是耳熟能详的词组,然而我们还是在不断的破坏着,毁灭着我们的家。穿越回没有工业的地球,毫不担心的饮着山涧的溪水、毫不犹豫的吃着路旁的野果,感受内部的器官蓬勃有力的运动,不用害怕环境污染带来的疾病,这是何等的诱人的愿望啊~!

环境保护

这是一本不错的好书,曾在环境界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因为环境,从此在人心目中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重视环境和人的关系.

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故事

时隔半个世纪才拜读这伟大的作品。可以体会到,这作品在当时激起的波澜。“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许现在还没有开始”。虽然60年代的科学知识不少已经落后,但书的主题与启发依然震撼。卡森一直很努力用实例、实验和数据说明问题(当然科普文就该如此有理有据),看着还是蛮舒服的。作者没有空抒情感,但是情怀却明显被感知。算是接触过环保领域,更喜欢那种做实事的行动,而如今太多环保行为都在“宣传”,当然这很重要,但是我更喜欢动保/环保的研究行动。心痛的是,环保跟经济金钱到了目前还是处于对立的状态,虽然大家都能明白环保和经济可以做到互利互进,但工业还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还有利益贪婪,就连科学家和研究者也要屈服。竟然回顾了以前学过的好多生物、化学知识,可怕的是,我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现在学的东西也差不多程度。只是看到落后半个世纪的科学知识来解释,会有点不愿看,后面很多内容我是略略浏览甚至跳过。(也许是我太浮躁、急功近利)

《寂静的春天》笔记

《寂静的春天》通常被看做一本有关生态保护的科普读物,因此以环保为切入点而对本书的评价也早已司空见惯。但我认为,作者除开挑战那些愚昧的行为观念外,更有深层的质疑,而这种质疑反而被人们所忽略。蕾切尔·卡逊女士在书中质问:“在所有这些情况中,人们都回避了去认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是谁做了这个决定?”本文关注的正是卡逊女士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为证明本文基本观点并非对作者的牵强附会,我有意地大量引用了原文。另外,我必须事先澄清一点,本文并非像爱国主义者那样预期的,是借“美国的民主污点”来无形中拔高东亚某鸡形国家。同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国根本就是一丘之貉。何况总体而言,后者更该被全世界(特别是中国的)普罗大众所憎恨仇视。【明镜高悬】这本书中罗列了足够的事实来说明官方是怎样的恣意妄为、草菅人命、恬不知耻。我把这些事例按照官僚的决策过程、官僚面对问责的反应、司法的公正性三个方面进行了整理。首先谈投放杀虫剂的决策过程。它与其说反映了官僚对生态的无知,毋宁说是一场官场现形记:①为了争取本部门的拨款(或者为了农药农机资本争取政府采购?)而不顾自相矛盾妖魔化火蚁。“在1957年,美国农业部发起了一个在其历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大规模行动。这种火蚁突然变成了一个政府宣传品、电影和激动人心的故事的联合猛烈攻击的目标。”事实上在农药工业兴起前,火蚁根本不被社会当作祸害;更为讽刺的是,对火蚁的无害化判定就写在农业部自己的重要出版物里。②绕开有关部门间协调,本部门独断专行。在一次酿成牲畜大量死亡的杀虫计划中,农业部“既没有同美国鱼类及野生生物调查所商量,也没未同伊利诺亚州狩猎管理科商量。”,非但如此,农业部官僚还在国会上提出反对事前协商的议案。③对杀虫剂投放行为的利益相关人极度漠视。某地钓鱼者要往一个水库里投毒以投放新鱼苗,政府当局竟绕过附近乡镇居民商议而直接拍板同意。尽管“水库原先是作为一个公用水源而建立的。”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1959年秋天,密执安州的东南部,包括底特律郊区的2.9万多英亩的土地接受了空中的艾氏剂药粉的高剂量喷洒……并没有显示出有多大必要必须采取这个激烈、危险的行为……尽管缺少正当理由,但由于该州提供人力并监督执行情况,由于联邦政府提供设备和补充人员,由于乡镇愿为杀虫剂付款,这个计划还是开展起来了。”请留意“但由于该州提供人力并监督执行情况,由于联邦政府提供设备和补充人员,由于乡镇愿为杀虫剂付款,这个计划还是开展起来了。”这句话。你是否发现,这里对政府组织撒药过程的描述只要稍微变动几个词就几乎可以套在任何计划上。只有“组织-投入”的冰冷行政流程,没有“目的”“理由”或者“意义”的立锥之地——或许对这些推动计划匆匆上马的官僚来说,机构运转本身才是目的和意义,因为只有“公务在身”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必要、任何怀疑者都可以以“妨碍公务”之名讨伐。尽管这只不过是循环论证罢了。而到这些官僚面对铁证如山时又会作何表现呢?这还要根据证据的尖锐程度而定:①当证据初现,官僚不对证据作正面回答,而是反咬一口称它们“夸大事实”“使人误解”。“当这个计划进行的过程中,各种事实开始在州、联邦的野生生物部门和一些大学的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中被逐渐积累起来……农业部以夸大和易使人误解为借口,将一切遭受损失的证据都一笔抹杀。”②当证据积累到刺眼的地步,官僚就退一步,承认农药有害,但仍坚持喷洒方式避免了损害人体健康。“一方面州的官方发行出版物上承认艾氏剂是一种‘毒物’,另一方面它又暗示在人口稠密的地区使用这种药剂将不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底特律一位园林及娱乐部门的代表进一步保证说:‘这种药粉对于人是无害的,也不会使植物和兽类受害。’”③当实在无法回避证据时,官僚就干脆要么沉默、要么一意孤行。“农业部的消灭吉卜赛蛾的化学战争开始时决心很大……当计划宣布要在1957年对300万英亩土地进行喷药时,保护派变得更加激忿。州和联邦的农业官员以其特有的耸肩来摆脱那些被他们认为是无足轻重的个别抱怨。”“农业部专门论述昆虫问题的1952年年鉴承认了昆虫正在产生抗药性这一事实,不过它又说:‘为了充分控制昆虫,仍需要更频繁、更大量地使用杀虫剂’。”在接踵而至又毫无计划的灭虫运动中,必然伴随着平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从而引发争端。那么在裁决时,法律和司法部门又是否公正?请看书中的事例:“密执安州消灭害虫的法律允许州可以不通知或不必取得土地所有者的同意,而进行不分青红皂白的喷药。”“一群长岛居民在世界有名的鸟类学家罗伯特·库什曼·莫非的率领下曾经上诉法院,企图阻止1957年的喷药。在他们的最初要求被法院驳回之后,这些来抗议的居民不得不忍受原定的DDT喷洒……”“在跨越洲际运输的食物中,在法律上不允许出现任何残毒。不过,制造商有权上诉,因此这一案子被委员会重新审查。这个委员会做出了一个折中决定:一方面确定容许值为1/百万,另一方面让产品在市场上销售两年,在这段时间内进一步做实验以确定这种化学物质是否真是致癌物……它的决定意味着民众必得扮演豚鼠的角色,和实验室的狗、老鼠一同去试验受怀疑的致癌物。”为什么平民反对喷药遭到拒绝,资方要求食物留毒却开了绿灯?这些例子即便不能作为司法向农药工业资本倾斜的明证,也至少讽刺了“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对官僚们的颟顸无理,作者总结道:“简言之,农业部不对所使用的化学物质的既有知识进行最起码的调查,而盲目去执行它的计划;即使进行了调查,它也将所发现的事实置之不顾。”至于这里究竟是环保意识欠缺的问题,还是制度上的问题,明眼人不难判断。如果我们假设有新的社会问题出现,而官僚们又恰恰在此方面上无知无能的话,那么根本上基于官僚主义而酿成的浩劫又是否会重演?我想,直到职业官僚彻底被直接民主扫进历史垃圾堆前,都不能断然否定。【长袖善舞】在见识过官僚的胡闹后,你不难想象官方在民众心中地位的下滑。但是还必须追问一下,这些生态浩劫是否导致了人类(或者说美国人)的满盘皆输?不。非但如此,农药和农机工业资本是毫无疑问的大赢家。它们赚得锅满瓢满,以至于它们的喉舌都发出一副暴发户的腔调:“在由美国农业部所执行的大规模灭虫计划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美国的农药制造商们似乎开辟了一条生意兴旺的道路。”一个巴掌拍不响。在这场化学战争中,工业部门为官僚两肋插刀,前者“满怀热情地参与和鼓励这一事业,因为这一事业不仅为草种,而且为大型整套的收割、耕作及播种机器创造了广阔的市场。”当化学战的恶果报应首次降临后,无知专断就鸣响了农药毒性和害虫耐药性间赛跑的发令枪。毫无疑问,资方乐见这种浩劫的扩大和恶化,否则它们的利润无从谈起。在资本主义下,社会公共事业(如科研、媒体等)天然地掌控在有产阶级手中。这并非由于某些邪恶老板蓄意的幕后操纵,而是社会化大生产在私有制基础上开展的必然结果。身兼社会剩余产品分配的独裁者和各项事业赞助者的资产阶级,不可避免假公济私,绑架学术与媒体来为利润率保驾护航。作者指出:“一些主要的化学公司正在把金钱倾倒到大学里以支持在杀虫剂方面的研究工作。这种情况产生了吸引研究生的奖金和有吸引力的职位。”这种出于私利的偏袒导致了“在美国仅有2%的经济昆虫学家在从事生物控制的现场工作,其余98%的主要人员都被聘去研究化学杀虫剂。”基于同样原因,学界不可避免存在着“一种强烈的倾向,即要把所有坚持要求使其食物避免受到杀虫毒剂污染的人都扣上‘盲从者’的帽子。”而在媒体方面,关于虫害因抗药性反弹的不幸消息被消声,以至于一个作家评论说“像这样一些通过科学交流悄悄泄露出来的、只在对外书刊中占一个小小位置的新闻是完全有资格在报纸上登出一个同新原子弹消息一样大的标题的。”因此作者愤怒地谴责“我们的世界几乎没有听到这个消息的另外一面。”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经济)决定了生产者直接关心的是产品的交换价值而非使用价值;除非影响卖出,资方并不介意进入消费环节的使用价值对环境会带来何种不良影响。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地推销杀虫剂仅仅只是这一必然性的具体表现之一。为了尽可能地售出商品获利,资方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买的没有卖的精”——①隐藏产品成分信息。“商标名字上看不出这些农药的特征,但是它们的配制中包含着像汞、砷和氯丹这样有害物质。”②暗示杀虫剂的安全性以避免削弱产品亲和力。杀虫剂上没有警告标志,并和日化摆在一起,消费者很难不产生“低毒”的错觉。似乎是要锦上添花,说明书上描绘的是幸福家庭的景象,“父亲和儿子微笑着正准备去向草坪喷药,小孩子们和一只狗正在草地上打滚。”③巧妙玩弄文字游戏。马拉硫磷被认为毒性最小,“商业广告业在鼓励这种宽慰的态度……”然而“毒性最小”不等于“毒性小”,实际上人体抗马拉硫磷有赖于某种酶,而该酶的产生不幸也遭其他杀虫剂破坏。④怂恿政府放弃农药残留“零容许”而制定残留底限。但现实中人类不可能只从单一渠道接触一种农药,而是多渠道地被迫摄入,因此形式性的“残留底限”根本毫无意义。蕾切尔·卡逊女士的挺身而出掀起了美国环保运动,那么资方是否因此有所收敛、洗心革面?在戈尔为《寂静的春天》写的前言里,我只能找到资方变本加厉的证据。大致的变化是:①农药产量不降反升。“危险的化学药品的生产增长了400%”,在美国国内禁止一些农药的情况下,这些过剩的产品用以出口他国获利。且不说有以邻为壑之嫌,“毒杀任何一个地方的食物链最终会导致所有的食物链中毒”。②尽管DDT和PCBs在美国国内禁用,但毒性相仿的新产品被不断开发出来。特别地,我注意到戈尔用了“由于其他原因”来解释DDT的被禁,真是微言大义。③老板们没有让老板政府闲下来,而是鼓动它不惜打压出版自由来保证舆论环境。“在戈萨奇的环保署,例如综合病虫治理(IPM)、例如化学药品的替代,就确实地被宣布为异端。环保署禁止出版有关它的东西,综合病虫治理方法的证明书被宣布为非法。”④国会也积极地表现它对农药工业资本的忠诚,在监管上明显地放水。“杀虫剂、杀菌剂和灭鼠剂的法规的标准比食品和医药的法律宽松得多”,而安全标准被刻意制定得难以落实。【元凶难逃其咎】我们已经听了太多基于“人类”角度的反思与自责——“人类太精明于自己的利益”云云,“人类面对自然表现出狂妄自大”云云。然而即便全人类都要为生态破坏负责,但在问罪时就必然等而视之的么?作者并没有这么做。相反,她把那些由于恶劣劳动环境而身患重症的普通工人视为剧毒物最早的受害者,她在提到那些遭遇灭顶之灾的消费者和农民时充满同情。她很清楚她面对的敌人只是官僚-学棍-资本家的神圣同盟——作为盟主的资产阶级一手豢养着学术打手,一手操控着政府:“现在是这样一个专家的时代,这些专家们只眼盯着他自己的问题,而不清楚套着这个小问题的大问题是否偏狭。现在又是一个工业统治的时代,在工业中,不惜代价去赚钱的权利难得受到谴责。”“追求无法律约束的工业界正从它们的努力中获利。”在本书第八章末,可敬的蕾切尔·卡逊女士发出这般的控诉:“在所有这些情况中,人们都回避了去认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是谁做了这个决定,它使得这些致毒的连锁反应运动起来,就像将一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水塘,这个决定使不断扩大的死亡的波纹扩散开去?……是谁对千百万不曾与之商量过的人民作出决定——是谁有权力做出决定,认为一个无昆虫的世界是至高无上的,甚至尽管这样一个世界由于飞鸟耷拉的翅膀而变得暗淡无光?这个决定是一个暂时(!)委以权力的独裁主义者的决定,他是在对千百万人的忽视中做出这一决定的,对这千百万人来说,大自然的美丽和秩序仍然还具有一种意义,这种意义是深刻的和必不可少的。”与那些出于无知或恶意而把环境问题归咎于人类本性、归咎于意识道德问题的人不同,蕾切尔·卡逊女士大胆地断定,“杀虫剂问题会因为政治问题而永远存在;清除污染最重要的是澄清政治。”“政治问题”无疑是政权问题。我相信,蕾切尔·卡逊女士口中的“独裁主义者”所指正是资产阶级和国家官僚。那支持这一瘦小身躯终其后半生与病魔和有产神圣同盟战斗的,是一副平民的傲骨。在全球资产暴政跨入21世纪的今天,有一位女性在数十年前断定,这一切不过是“暂时”的。千千万万自古以来被“权力与货币”视如草芥的平凡人,终将要亲手终结这个旧世界、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

那年室内环境与健康的作业

从来没读过类似的书,而且如果不是上这个课的机会,暂时应该也不会去了解这类书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身边的环境明显的变得越来越差,甚至已经可以用“恶劣”这个词来形容。与此同时,高速发展的经济让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这让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从对温饱的要求转到了对舒适的生活环境的要求。因此环境愈是变差,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就愈高,于是环境问题便不断彰显。近年,因为环境问题引发了多起大规模群体事件,光今年就有,南京梧桐树事件、内蒙古抗议示威、大连反PX游行,海宁骚乱等多起跟环境问题有直接关系的群体事件。类似事件频发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环境的破坏确实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甚至威胁到了我们的生存。世上很多东西都是守恒的,人们在得到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必然要失去其它一些东西,比如,清澈的河水,蔚蓝的天空,新鲜的空气。当然有人喜欢鸟语花香,满眼苍翠,也有人喜欢车水马龙,钢筋水泥。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取舍,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普遍能够接受的平衡点。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是我们却试图在穷奢极欲的同时,保有曾经美好的环境。大致浏览了本书,挺枯燥的,而且其中有些观点似乎有失偏颇,作者似乎认为农药的发明和使用有百害而无一利,农药最终杀不死害虫,却对人体、土壤和水源产生极坏的影响。但是我是农村人,知道农药的巨大作用,要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喷洒农药和化肥几乎是必须的。很多标榜无公害的蔬菜,其实也喷了很多的农药,否则不但产量不济,光凭卖相就不会有市场。作者这般抹杀农药的正面作用,未免有矫枉过正之嫌,让人不得不怀疑其观点的中立性。而且本书是1962年出版的,但是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现有的农药似乎并没有对我们的环境造成如书中描述的那样可怕的后果。也许,没有出现最坏的局面正是要归功于作者的警示,因为DDT之类的化学药剂已经因及时发现其潜在危害而被被淘汰。但即便是DDT,它在历史上的贡献似乎也大于它所造成的危害。我真正佩服的是作者的勇气,因为,在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时,我感到完全无能为力,我所能做的,顶多只是自己不乱丢垃圾。但是作者却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顶着“某些利益集团”的攻击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真正对人类历史做出了积极的影响。由衷地向雷切尔·卡森女士致敬。

最重要的是它出版于1962年

事实上这本书我看的很粗略,确切的说这书中许多关于环境的问题我都已经在之前通过其他书籍或者别的方式获得过。但是我依然觉得这本书值得每一个中国的百姓读一读。它最可贵的不因为它的知识性有多强,而是我们有没有注意,这本书在美国出版于1962年。蕾切尔卡森是一位值得让人尊敬的女性。能够在当时的情况下,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敢于在美国都大刀阔斧发挥人类能动性开发资源时候,提出“环境保护”,并对人类这种类似自我灭亡的方式提出质疑与拷问,是多么值得我们钦佩。然而这本出版于1962年的书却在近几年更多的被我们国人所关注,事实上不管我们如何喊着口号不会重复欧美工业革命时候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动上我们已经走出了很远很远。我所在的环渤海一带,事实上已经污染的很严重,然而每一年从来没有如实上报。现在的海水浴场一片死灰。最简单的,我从来没有见过绝大多数人不使用快餐筷子等等,简单的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只是说说,从未真正实行,说到底,这就是人的自私性,或许只有有一天当浩劫降临到自己身上我们才能真正的所谓领悟,不过到时候也只能求助于佛祖上帝。现代中国鲜少能出现影响近代历史进程或者重大思想出现,客观上这和我们国家一些体制是有关系的,说到底,我始终认为千年的儒教赋予中国人的劣根性太根深蒂固,包括我自己。我们太流行一句:活在当下。我们关心自己,关心身边人,关心今天的生活,关心明日的幸福,因为这些都与我们有关。却始终不觉得,自然是与我们有关的,偶尔还会邪恶的想,即便地球毁灭也与我无关,那是几百年或者更久后的事情了。任何一种超前的思想在当代引起纷争甚至打压但终究会在时间的引领下被验证,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如果有一天,这些超前的思想会被当代人认真思考并汲取的时候,也许许多事情就简单的多了。事实上,中国寂静的春天早已来临。

生命还要延续

生命还要延续——《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生命只有一次,宝贵的生命应当一直延续,尽其天年。然后先祖遗传的生命基因,在我们子孙的身上继续生生不息。除非不幸遭遇不可抗力(地震、瘟疫等自然灾害和战争)或为国家、民族大义见义勇为、以身殉国,否则,生命必须延续,永不言弃。即便有疾病、挫折,我们要坚忍地克服;有烟、酒等不良嗜好及生活习惯,我们要节制和调适;有水(游泳)、火、电、车等安全乃至劳动安全、社会治安,我们要预防和自救;我们的衣食住行在不断受到有毒、有害商品(食品、药品)的侵袭,我们要细心辨别、积极维权,依靠道德和法治根治之。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惟有坚强地应对。但在当今时代,对我们生命构成威胁的还有一种“很难看见的危险”——即来自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北方的沙尘暴和雾霾,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地震、洪水、低温冰冻、高温干旱,原油泄漏;患癌症、白血病等过早离开的人,在我们身边逐渐增多。一桩桩,令人触目惊心。是什么原因给我们带来了世界末日般的感觉?我们对环境到底做了什么?  最近读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名著《寂静的春天》,对上述环境问题才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  在这本书里,卡逊以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揭示了化学杀虫剂、除草剂乃至洗涤剂对生态环境(昆虫、杂草、水、土壤、森林等植物、鸟类、鱼类等野生物)造成巨大的破坏,最终不仅没能有效控制自然(昆虫产生抗药性,豕草有了开旷的生长空间),反而还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与疾病和缺陷发育有关的染色体变态、癌症和白血病低龄化和发病率上升等)。最后她指引我们选择一条远离危险、保护地球、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地球的新的道路——可持续发展之路(尽可能少喷药、生物控制、“雄性绝育”技术、引诱剂、利用微生物控制昆虫等)。  书中还有两点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一是,发现DDT的杀虫性的人获得了诺贝尔奖——由此我想起了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和毒奶粉事件,结论是:科学应当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危害人类。二是,癌症的产生和环境中大量存在的致癌因素密不可分,研制治疗癌症的“神奇药丸”固然重要,而查明环境致癌因素,并消除或减少它们的冲击影响,以预防为主来与癌症斗争更是迫在眉睫的事。   在卡逊和《寂静的春天》的影响下,美国等很多国家禁止了DDT等一些毒性大的农药,成立了环境保护署等国家环保机构,“坚持自然的平衡”的现代环境运动由此肇始。  惊醒了的世界“已经做了一些重要的事情,但做的还远远不够”。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海啸、热浪、疯牛病、海平面上升、核泄漏仍在不断袭击人类的生命健康;生产建设的迅猛发展、生活水平的急剧提高造成了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  面对空前的全球生态灾难,世界各国惟有沿着卡逊指引的道路前行,齐心协力,科学发展,防治结合,我们共有的家园——地球才会更加美好,我们每个人才能颐养天年。  为此,全民环保,简朴生活是我们每个人要做且能够做到的事。环保无小事,我关注的、在身体力行或准备力行促进的有:  早睡早起;  洗澡擦沐浴露时关掉喷头;  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  垃圾入桶,垃圾分类,回收废旧电池;  离座关灯(电器);  纸张双面书写;  少用塑料袋和一次性生活用品;  不吸烟,劝他人少吸烟;  植树绿化;  不焚烧或少焚烧垃圾,劝阻农民焚烧秸秆,建议收割机装配粉碎装备;  少开车,骑自行车或安步当车;  少开空调,夏季不低于26℃ ,冬季不高于20℃ ;  参加环保志愿组织,参与环保行动;  ……  积沙成塔,众志成城,人人尽责,生命不息。   (笑吟春秋,2013.8.27)

环保的源流

如果要给现代环境主义和环保运动找一个妥当的源头,《寂静的春天》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选项。这是一本经受了时间考验的书,一本参考文献列了55页的书。环保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自然生态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系统。实际上,所谓的污染正是人们把一切想得太过简单所致。环境的保护者和破坏者的根本差异并不在于他们对自然的态度,而在于前者比后者想得更多;当然,这也在于后者比前者更看重及时行乐。《寂静的春天》出版已近50年,环保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符号,一个交游甚广的朋友,可以简简单单地投靠。而当你选择这种简单时,实际上已经在逻辑上与环境的破坏者们走到了一起。然后,在行为上,那只是迟早的事。如果你对此感到不安,或觉得身负责任,那何不来看看,这一切最初是如何开始的? 造成过重大社会影响的书,往往可以使后来者从这面镜子中看到过往的更多侧面:对政治感兴趣的人可以从这本书里看到美国政治制度失灵的实例,对科学史感兴趣的人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程度。这面镜子也可以照进我们现世的担忧:中国经济的两位数增长是否只是一场并不高明的“5D放狗”?关于转基因作物,科学家们是否已经将足够的信息妥帖地传达给了政客、商人和大众?由于追求实例的丰富和详实,这本书在某些时候会显得有些啰嗦,但它绝不是一本晦涩或是枯燥的书。就这本书被寄望的社会责任而言,这些“啰嗦”也是理所应当的。更何况,读者完全有掌握自己阅读节奏的自由。-----------------------------------------------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出版两年后,因乳腺癌在美国马里兰州病逝,时年57岁。

“环保主义”的真正意义

“环保主义”的真正意义——“毕竟,我们仅保护我们所爱的,我们仅爱我们能够理解的,我们仅理解我们所学到的。”(塞内加尔)Baba Dloum如果不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概论”这门选修课,或许很久很久之内我都不会翻开这本《寂静的春天》。这本颇具争议的书,是一本标志着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在上个世纪“改造自然”口号的回声中独树一帜,让人耳目一新;看着照片里作者清秀坚毅的表情,更是让我赞叹作者的识见与勇气。我们人类可能为了自己生存环境的舒适或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量大量使用DDT——榆树的春季喷药,造成知更鸟的批量死亡,并且其死亡原因并不是农药直接导致的,而是通过蚯蚓这个食物链的中间环节。然而,在对榆树喷药引起的破坏链中,知更鸟只是其中一环,二榆树项目也只是将我们的土地满盖毒素的众多喷药项目之一。我们完全有理由做出推想,所有以蚯蚓或其他土壤内有机体为食的鸟类和哺乳动物都和知更鸟一样受到威胁;惊恐的是,以蚯蚓为食的鸟类就有45种。这种现象在以鱼为食的鸟类身上也有显著体现:在谈及某次使用农药治理加利福尼亚州克利尔湖中蠓虫对鸟类造成的严重后果,《寂静的春天》中写到,“从最后一次使用DDD起湖面上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其幼鸟的身影了”、“在最后一次使用DDD之后不久,就无法在水里找到这种化学物质的踪迹。但是这种毒物并未真正离开湖泊;它们只是进入了湖中生物的组织中。”有毒物质正是顺着“水中毒素—浮游生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这样的食物链完成了一步步地浓缩和积累。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想必一定难逃其害,然而,这样的恶果却是人类自己种下的。如果不是去了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概论”,我们不会去想北方春季社区中的喷药车和南方秋冬季本应迁徙过去的候鸟有什么关系;如果不是去关心食物链和毒素的积累传递,我们不会去想餐桌上的鱼虾和昨天人类刚刚为了杀掉害虫而投放湖中的农药有什么联系……我们更不会去想,今天我们对自然的破坏,会对明天的我们、后天的子孙有什么影响。就像开篇首都经贸大学程虹教授所说的,“自然文学是以文学的形式,唤起人们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意识,激励人们去寻求一种高尚壮美的精神境界,同时敦促人们去采取一种有利于身心健康、又造福于后人的新型生活方式。”或许,从这个角度来讲,“DDT的致癌效用究竟多大、书中到底有多少错误、论据够不够科学严谨……”这些问题显得就没有那么重要了。这本书可能是从我们自身利害的角度,让你发觉去爱护环境的重要性;还并不能让你体会到“爱人如己”带来的高尚。不过,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的理由已经足够充分了。和另一本同样伟大的著作、被称作是南北战争起因之一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相比,《寂静的春天》对于环保事业的这场战争显得更为特殊:它拉开了环保意识觉醒的序幕,却不能像笔杆直接抗争奴隶制度那样,再用文字对于环境做出什么实质性的贡献。所以,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行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管外界评论如何,依旧感恩这本充满国际主义精神的《寂静的春天》,唤醒了我那份已经沉睡良久的去寻求高尚壮美精神境界的冲动。读书,给了我功利化教育中作为生命的安全感和尊严;对于环境的关心,更是赋予了我生命的那份崇高感。【申请中国人寿悦读奖,感谢您的审阅!谢谢!】

我们的春天一片荒芜

《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是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蕾切尔 卡逊(Rachel Carson)第一次对这一人类意识的绝对正确性提出了质疑。这位瘦弱、身患癌症的女学者,在本书出版两年后,与世长辞。作为一个学者与作家,卡逊所遭受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但她所坚持的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在《寂静的春天》作为环保运动的里程碑而被公认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书籍之一的同时,卡逊于1990年被曾经挖苦过她的《生活》杂志选为二十世纪一百名最重要的美国人之一。可惜的是除了作品产生的效果,别的她已是什么都看不到了。但是就在她弥留的时刻,她仍不乏幽默感:当问她要吃什么时,她的回答是:“跟其他的人一样:碳氢化合物。”生命原本可以非常简单而快乐,可是我们的欲望让一切都变得复杂。我们必需面对这一事实:人类是地球最大的病毒。世界因思想而改变,在这个浩淼的宇宙中,推动地球这颗蔚蓝色星球孤独地旋转的,是思想的力量。而书籍,就是凝固的思想。环境问题,其本质,都是利益的切割问题,在中国尤其如此,而利益的切割,总是涉及更深层次的社会与政治问题――权利的划分。特里萨修女曾说: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今天,当我们震惊于环境问题的恶化时,我们是否依然冷漠地无动于衷? 不解决社会――政治生态问题,不解决现代人的时代冷漠病,环境的疾病就不可能解决,我们的春天将一片荒芜……

环保之外的东西...

首先,这本书翻译的的确不怎么样.我敢肯定这翻译写中文都不利落,就甭说翻译了.他适合做一名汉英词典而不是英汉.A关于环保的各种呐喊啊申诉啊绝望啊决心啊,腻了,不说了.B比较新鲜的是,原来US那帮人也曾经跟天朝似的把子民放在水深火热之中.要是放在今天,肯定各大 小报 上又得写着"被虫灾","被虫害",然后有个人拿着正义的毒药到你家门前撒一遍.我们都以为只有天朝会这么干.原来玩命,玩别人命的也不只是有天朝皇帝.可惜的是这部silent spring 只是一部宣战书.我很好奇僵持的数年里,环保主义者们是怎样得到实力去抵抗这些污染的缔造者和传播者的.这样有价值的战斗指南,啊谁有,推荐给我...C很有感触的是科技的发展,这部书的书写年代,很多生化常识还难以被人们研究出成果,比如PCR,比如基因组测序,那个时候也是一个化学家比生物学家受宠的年代.(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生物学家对农药的抵制无法换来支持的声音的原因吧).想起来段爷们儿说的:21世纪是生物学家的世纪,至少这本书给我的就业又增添了一点点希望...现在看这本书,有些猜测已经成为现实,有些难以实现的研究也因为技术的发展而得以进行,唉Knowledge is Power...D谢谢loulou给我推荐这本书谢谢某编委把silent spring的chpt1放到英语书上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这本书谢谢这本书的翻译,你坚定了我看原著的信念...

喧嚣过后 唯有寂静

写在评论之前:在这个百无聊赖的炎夏,阅读这本环境史上的经典著作《寂静的春天》,想来多少让人有些烦躁,尤其是对饱受噪音迫害,忍耐莫名蚊虫叮咬的宅居生活而言。盯着电脑,吹着风扇,坐着小板凳,看着电子版,简直就是苦不堪言。但历时四天,终于看完了的那一刻,心下却是欣喜的。自有一番苦中作乐,有所得的乐趣~不容易呀,表扬个自己先。关于书评:许久没有正经八道的写过书评了,除了大二那年为应付世界史所作的六千字《罗伯斯皮尔评传》。现下想来,都是抒情,╮(╯▽╰)╭,简直就是散文嘛。学历史的人,做到秉笔直书,不带感情的评价,那简直都是愿望。为褒贬做的标准,就是一道线,说说罢了。在实际书写中,没有几人能如此。假如真是如此,就无所谓观念,也不能将其称为思想了哈。那样的历史,从来不曾存在过。我做不到,也无需如此。继续我阅读和表达的快乐,读我愿意读的书,写我愿意留下的话,读书人的乐趣,也不过如此了哈~阅读缘起:安然老师的《美国史》和梅雪芹老师的《英国史》课上都有推荐。可惜了那时的自己不晓得有人推荐就要及时阅读、和人分享的乐趣,时光一眨眼,四五年过去了,现如今才来补课,罪过呀。那永不可再的时光,就这样像肉包子打狗一般,一去不复返了……作者简介:Rachel Carson(蕾切尔·卡森),生于1907年,卒于1964年。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斯普林达尔的农民家庭,1929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女子学院,1932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动物学硕士学位。是一位极为出色的海洋生物学家。她的作品有Under the Sea-Wind《海风的下面》、The Sea Around Us《我们周围的海》、《海之边缘》等,而《寂静的春天》更是影响深远的一部著作,她不畏权势、向人类提出警讯,告知社会大众,杀虫剂是会严重影响人类及生态环境的人。雷切尔·卡森因乳腺癌不治不幸于1964年逝世,时年56岁。在她去世后,1980年美国政府追授她美国对普通公民的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奖章”。写作背景:马萨诸塞州一位鸟类保护区的管理员给她写了一封信,告诉DDT造成保护区内鸟类濒临灭绝,希望她能利用她的威望影响政府官员去调查杀虫剂的使用问题,她觉的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在杂志上提醒公众,但出版界不感兴趣,她决定要写一本书。她在当时已经是一位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她能够得到著名的生物学家、化学家、病理学家和昆虫学家的帮助,并掌握了许多由于杀虫剂、除草剂的过量使用,造成野生生物大量死亡的证据,但她以更文学化的、更生动的方式写出来。写这本书她用了4年时间,其间她得了乳腺癌。这本书尚未出版,她就受到了以杀虫剂等化工产品生产商为首,和受到农业部支持的各种媒体的攻击,骂她是“一个歇斯底里的妇女”。1962年《寂静的春天》正式出版后,许多大公司施压要求禁止这本书的发行,但没有成功,反而在社会上引起更大的反响,这本书成为美国和全世界最畅销的书。一些不成文的想法:1·关于作者的身份问题 定性:伟大的女科学家。科学的世界,亦如目前这个世界的主宰,男权至上。在这里女人的身份,显得非常特别。当现如今各国都在高呼环保口号时,我们对环保的理念了解至深,说出来都觉得格外顺畅。它就想一个标签一样,熟悉到我们觉得这一说法就好似天然生成在我们的意识般自然。殊不知这一说法的背后,有过一个女子艰难的负重。1962年,《寂静的春天》出版后,对蕾切尔·卡逊的攻击绝对比得上当年出版《物种起源》时对达尔文的攻击。但是卡逊是一个我女人,很多冷嘲热讽直接指向了她的性别,把她称作“歇斯底里的”。(男权世界多么可笑,让人悲愤且无语的时代总是如此。)《时代)杂志甚至还指责她“煽情”,把她当做“大自然的女祭司”而摒弃了,她作为科学家的荣誉也被攻击……我不太能知晓一个女子怎能背负这般承重的压力,只因她的母性和对人类的关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书出版两年后,她逝世于乳腺癌。有研究证明说这一疾病与有毒化学品的暴露有着必然联系。这就正如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为其作序时所说,卡逊确确实实是在为她的生命而写作。她的一生都在为伟大的女科学家这一身份作注。 让人敬仰~ 2·关于作者的文笔作者是一个文笔很好的科学家,这在科学界又是一个特例。妈的,我忍不住要开骂了。科学为什么非要无趣的范式表达才是合理的,这都是什么鬼章法。在科学的道路上,范式表达只能是一种小范围内的话语权普及。在少数人中的流动并不能真正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除非~作者是一个人有恒力的女子,此路不通那么走彼路,一样殊途同归。我就是喜欢我的文笔,这个圈子不允许,不带着我玩儿,我找适合我玩儿的圈子行了吧。转进杂志,纽约客,辞职专心写作,成就伟大著作。。。一切只为了一个目标,一生都在有坚持的行动。这份坚持来自于一种保全,我为了我,我一如我。多好的生活态度呀,令人遥望不已~3·关于《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内容作者采用了大量的事实说话,虽然这种陈述多少有些雷同,但每章末尾的总结之语感情却是很充沛和真挚的,一如书中所言“我们需要一个更加高度理智的方针和一个更远大的眼光,而这正是我在许多研究者身上未看到的。生命是一个超越了我们理解能力的奇迹,甚至在我们不得不与它进行斗争的时候,我们仍需尊重它……依赖杀虫剂这样的武器来消灭昆虫足以证明我们知识缺乏,能力不足,不能控制自然变化过程,因此使用暴力也无济于事。在这里,科学上需要的是谦虚谨慎,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引以自满”。 那些自以为是的科学界男人们恐怕是主动归位,所以心有不满,才会抵触如此有大爱的想法。好一群可悲的生物~

酷似推荐搞的书评

做了充分的准备后我开始阅读《寂静的春天》,不能说是失望,毕竟这么老的话题很难写出不老的内容来。考虑到其将近50岁的年龄,或许在很长时间里它是时尚的,但显然不是现在。尽管如此,我还是确信在依然是很长的时间里,这本书在特定领域会得到经久不衰的推荐。因为环境还是卡逊老奶奶描述的那个样子,且情况只抑不扬。我觉得这不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一个时代的问题,是人类发展必然要经历的一个时代,就像夏娃必然会吃禁果,姚明必然会受伤,苏紫紫必然被官方和谐一样。 这几天正值日本核污染风靡于各种媒体及人们耳边。上围脖看看某些网友,呼天抢地就像马上要世界末日了。呜呼唉哉,这不仅是环境的污染,也是网络的污染啊。不过还好,网络污染只是在破坏一个人造环境,崩溃了、瘫痪了、瓦解了以后还能再造,能造第一次就能造第二次嘛,更何况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向来很强。话题再转回去,对于我们仅有的地球怎么办?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个现实问题,更是个未来问题。当我们这代的孩子能快乐成长、成年能幸福生活、老人能安度晚年时,是不是还的居安思危一下。算了,说多了无益,直接加一句详见《寂静的春天》吧。 小结几句:1、这书评或者说读后感是替gg写的,因为老师要收。2、题目是cope范思翔的原话,这是他看了这文章的第一感受。3、对于这本书,只能说适合小学初中同学看。

非常好的书,可惜翻译的很差

书的内容就不用我评述了,但是翻译的水平、抑或是态度,却让我非常不满。不知是我的中文阅读水平不到家,还是最近英文看得太多,总之我总感觉这本书看起来疙疙瘩瘩的。

想打五星又收回手= =

小学的时候觉得环保宣传铺天盖地,早读我奋笔疾书补作业时想不出作文怎么写时,就拿“环保作文”来填:小河浑浊啦,小鱼哭啦,森林光秃秃,再也没有小鸟歌唱啦,小动物们怨气沉沉,都要去起诉人类啦。但是对于真实的境况,真正的苦难,我印象里是没有见过的。小学老师很少说到死——哭啊,到动物法庭状告人类啊,总还是有几分力气,能闹得场面熙熙攘攘的。更不会提,原来那些恐怖,不只是我们小孩子一般来说根本做不到的砍树、排废水造成的,而在身边就有:杀虫剂、除草剂的滥用……天啊,我们怎么想得到啊?它们被那么轻易地交托给人们,小孩子都可以随意拿到。初中军训时女生就近到男生宿舍避雨,还有男生在小小的房间里关门关窗大喷特喷杀虫剂用刺鼻气味赶女生出去呢。看这书真是觉得,不要拟人啦,不要虚伪的生动形象啦。它们都避开了扎人的刺,不能警示,太遥远的距离显得危害无关痛痒。让孩子们知道不经思索地地毯式喷洒剿灭的不止是“害虫”吧,讲清楚生态链怎样一环一环地织出死亡之网,讲清楚倾巢之下焉有完卵,效果会比闭着眼灌输远离孩子生活环境又逻辑简单不做延展的伐木→毁森林、排废水→毁小溪深刻得多。书里举了很多例证,有一些,是让我惊心的。不重视环保的危害我们多少都知道,但它很少被不笼统地用“蝴蝶翅膀引起的风暴”这样抽象的草草描述,死亡、对非人类的屠杀,很少清晰地被摆在活人眼前,我们总是偏开眼睛,假装自己不属于大自然,自己独于生物界……可我们依赖多少生物啊?不是仅仅说“再也看不到美丽的……!”,而是连存活的可能都微渺。所以对说禁用 DDT 结果死了多少人的评论,就算愿意把昆虫、鸟兽的生命当作微尘,也该看看被除草剂、杀虫剂直接毒死或毁掉生计的人们:
飞机飞过后池塘主不断地往池塘里加水稀释毒性,养的 12 万条奶鱼还是死了超过一半;被建议用七氯杀死啤酒花根部太多的象鼻虫的人们的园子里,藤蔓在不到一年后开始枯死,人们看见使用过和没使用过农药地区截然的差异不得不花大价钱重种,但毒药残留在土壤里,新长的根芽又死掉了……中毒的蚯蚓杀死知更鸟,活着的鸟生不出蛋或敷不出小鸟,幼鱼被大量毒死而无法长大被垂钓,吃带毒的草料的牛、羊死去或产下带毒的奶,常常接触这些毒药的人们不可避免地吸收到它们,为它们所害。这些真实的死亡,是我在中学写毒素一层层累积的生物题时没有感受到的。而对“全文就是讲农药危害,可没有农药人活不下去啊”的评论,我很怀疑评论者是否真的看完了全文。
我阅读中都觉得甚至作者这书很可能就是为反驳这种“走投无路”的想法而写的:
瞎喷农药,并不能真正控制到昆虫(或许因为杀虫剂反倒杀死了天敌:“安大略的黑蝇在喷药后数量就增加到原来的17倍。在英格兰,喷洒一种有机磷化学品后,白菜蚜虫的数量经历了一次巨大的爆发,数量之多历史上没有类似记载”;“在其他情况下,喷药虽然能有效地控制目标昆虫,但也打开了一个潘多拉之盒,之前从未造成麻烦的昆虫现在泛滥成灾”;“随着新型有机化学品和大规模喷药方法的出现,抗药性迅速增加。”),只会让人加次加量继续喷农药,伤害环境、生物,也浪费人力和钱财。
作者有提过生物防治,有提过对点喷洒,有讲过那么多个成功防治的好例子,这些却被评论者直接忽略。
评论武断地给全文做一个“无用”的总结,态度其实与宣布植株为“杂草”、宣布火蚁为“害虫”并展开伤民伤财计划无异。(如果作者光讲农药不好而没提出任何措施,也轮不上作者成为“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 = =)(以及,提醒了做料理自己的小花圃一类休闲活动的人们,不要被“舒适而愉快”的购置农药体验蛊惑,真觉得容易拿到就不容易造成伤害。)作者本人的直接反驳:大多数农学家们仍然指望新的、毒性更强的化学品研制出来,而当前的困境正是这种似是而非的推理造成的。
……
在美国,到1948年,田纳西河谷的苍蝇已经普遍产生DTT抗药性。其他地区也随之出现这种情况。后来尝试用了狄式剂,但没什么效果,因为有些地区的苍蝇在两个月内就对这些化学品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把所有的氯化烃类化学品使用一遍后,防控部门又转向有机磷,但结果是抗药性的故事重演一遍。
……
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必须抓紧解决。一个负责任的人不会说可以不理会昆虫传播的疾病。当前最为迫切的问题是,当一种方法会使状况更加糟糕时,仍用这种方法去解决问题是否明智,是否负责。
作者反复强调,不是一定不要用,是不该不顾差异大片大片粗暴地用,不该滥用。是该增大调研经费、力度,选择真正合适的措施,让苦果在酿成前被发现。在榆树和鸟间做选择,是行不通的,只选一方,最后什么都不会有。
书中举出的、用了农药的一个正面例子:他们发现了自然界也存在人类的盟友,于是设计了防治计划,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控制,最小限度地使用杀虫剂。如果需要使用杀虫剂,也只用最小的剂量,刚好控制了害虫,又不会对益虫造成伤害。他们还考虑到适当的时机。比如,如果在苹果花变成粉红色之前使用了硫酸烟碱,重要的捕食性昆虫就可以幸免,因为那时候它们还是未孵化的卵。
皮科特博士十分谨慎地选择化学品,尽量减少对寄生虫和捕食性昆虫的损害。他说:“如果我们像过去使用无机化学物那样,使用DDT、对硫磷、氯丹以及其他新型杀虫剂,对生物防控感兴趣的昆虫学家也会放弃的。”他没有使用这些毒性强、杀伤范围广的杀虫剂,而是主要你考鱼尼丁(取自一种热带植物的地下茎干)、硫酸烟碱和砷酸铅。在某些情况下也会用到少量的DDT或马拉硫磷(每100加仑添加1到2盎司,而不是通常到每100加仑添加1到2磅)。虽然这两种化学品是现代杀虫剂中毒性最轻的,但皮科特博士仍希望通过进一步研究,找到更安全、更有选择性的材料替代它们。生物防治方向的另一个:他提出,如果能把大量的昆虫绝育,然后放出去,绝育的雄性昆虫在特定条件下与野生昆虫竞争并取胜,反复地释放几次后,昆虫就可能产出无法孵化的卵,于是这个族群就渐渐消失了。
……
从1954年8月开始,在佛罗里达农业部实验室培养并绝育的螺旋蝇被空运至库拉索岛,并在那里以每周400平方英里的速度投放。实验山羊身上的卵团数量几乎立刻减少了,同时卵的能育性也有所下降。投放仅仅7周后,所有的卵就都不能孵化了。很快就再也找不到卵团了。库拉索岛上的螺旋蝇被彻底消灭了。
……
1957-1958年冬天异常寒冷,佛罗里达北部地区天寒地冻,螺旋蝇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为实施计划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17个月后计划完成了,总共有350万人工培养并绝育的螺旋蝇被投放到佛罗里达州以及乔治亚州和亚拉巴马州的部分地区。最后一只受螺旋蝇感染的动物发现于1959年2月。在之后的几个星期里,又捉到几只成年螺旋蝇。此时,螺旋蝇就被彻底消灭了。东南部地区螺旋蝇的灭绝证明了科学创造力的价值,是充分的基础研究、毅力和决心共同作用的结晶。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作者的例证里也有不少的一部分逻辑十分可疑,剥除掉它们文章仍然拥有足够多看起来可信的证据,还是好文章。但它们存在,就让文章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即使是深受震撼的读者,如我,见了一处发觉奇怪,就不免怀疑到更多处。当然相信苦难的发生,但不由想作者是不是也耍了什么小心思,用花招夸大数字。就算最后还是相信了,也还是记住了这一糟糕体验……这些非常弱的论证,往往遵循“A(个人)做了某事,一段时间后A患病/死去”的模式,在只看本书叙述的情况下是没办法和其他因素造成苦果的可能性剥离开的,人数太少也难说看得出什么关联性……比如:捷克斯洛伐克的两个表兄弟。这两个男孩生活在同一个镇子里,经常一起工作、玩耍。他们生前干的最后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合作农场里卸下成袋的杀虫剂(六氯化苯),8个月后,其中一个男孩患了急性白血病。9天后,他就死了。此时,他的表弟开始出现疲劳和发烧的症状。3个月不到,他的病情开始恶化,随后被送往医院。经诊断,他也得了急性白血病。最终他的性命也不可避免地被病魔终结。唉,我真的是很少打高分却写长评……以及或许是时代原因?我看书最前部分对那个集齐了所有不幸的地区的想象时,并没觉得振聋发聩。我当时想,你在夸张吧?这种夸张,在书里,削弱了那些已经很像在夸张的现实的力度。我以为不佳。挺有趣的一点:作者在提及瓦式效应前说“我们再一次发现,只有观察生命的最小单位(细胞和染色体),才能获得更大的视角,以破解迷局。”而目前的观点则望向更小的单位: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


 寂静的春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