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伊里奇之死

出版社:志文
出版日期:1997年07月01日
ISBN:9789575456450
作者:托爾斯泰

作者简介

本書描述平凡的法官吏伊凡.伊里奇罹患絕症後一步一步邁向死亡的心理過程。作者以白描的寫實手法,刻畫死亡猙獰、冷酷的陰影,其逼真、細膩已達到出神入化、爐火純青之境,被公認為死亡文學中的顛峰。

书籍目录

1.台灣版譯序 2.死亡文學的顛峰之作 3.伊凡.伊里奇之死 4.托爾斯泰年譜

内容概要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做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他的《战争与和平》(1863~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复活》(1889~1899),都是举世闻名的文学巨著。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一代文学巨匠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伊凡.伊里奇之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托尔斯泰一生中既怕又恨的就是死亡。——高尔基托翁在《伊凡伊里奇之死》中强调着向死而生的道德勇气,他认为死是非常严肃的事,也是非常严重的事。向死而生。承认自私自利的生活是错的,学会爱别人,去爱身边的人,也爱一切人。高山仰止,我自己做不到,但心怀敬重。敦厚纯良的赤子之心,岂是人人都有。此刻,只是在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如清水般的女孩子。 我的老师说:生命太脆弱了,不要以为可以没有界限、没有限制地去攫取一切,在物欲的大海中一直向前,无疑是饮鸩止渴,必须得转过身来面对死亡,不管你是谁。我于是认真聆听,丝毫不敢懈怠。 死,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生总是与死相携,不离不弃,互契互入。可是我们总是贪恋这俗世,宁可在生中沉沦打滚,也不愿留出须臾正视死的面目。可是也只有死的事情才会让我有耐心停留,从激烈的青春期到平静的现在。对待死亡只有眼泪和叹息是不够的,那不是我们了解这人生的根本方法。只有真正地关照它,才能从死亡中找到生的力量,才能真正明了今生所为何来。
  •     火葬场在一条特别窄又崎岖的山路尽头。大面包车开进开出很费劲。我问,为什么不修条好点儿的路。我妈说,让奔死的路又宽又好走,那不是什么好兆头啊。我看着姥爷的脸,想起了那年我最后一次触摸爷爷的脸。冰冷的,坚硬的白色头茬,告诉我这个人,他已经在我的生命中消失了。我无法再和他讲一句话,他也不会再给我做好吃的馅饼。眼前躺着的是另外一老人,他同样也在我的生命中消失了。我没有上前去摸他的脸。我不想再一次触及死亡。那感觉轻得像一片羽毛,飞在空中,却又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单独面对的一件事,它注定存在于我们的生命啊,或者,是我们活着的另一种形式。我的一个朋友说,人的一生就像开车,你的身体就是一部车,当这部车坏了报废了的时候,你就换了一部车。她说,死不过是突然来的那一刻,你在那一刻迅速就换到一部新车上了,你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死就已经过去了。我当时觉得她的这个说法挺有意思。死就已经过去了。再也没有死了。而我们的一生,走向死亡的路是多么漫长,多么难走。以至于我们想要路好走一点,但路好走一点又如何呢,我们还不是大步流星地奔向死亡?奔向飞灰湮灭的那一刻?所以,我们才故意把路弄得不好走,故意把人生拉长,长到让你觉得厌烦但又舍不得离开。其实谁不知道这条路最后的终点是死亡呢,只是我们假装不愿意看到罢了,就像我当时故意不去触摸死者的脸。
  •     死,从来就是一个忌讳的字眼,逝世、往生、走了……,就是讳言死。然而,死是人人都无法回避的结局,早晚会降临到任何具体的人的头上。无论富贵贫穷,无论聪慧愚钝,在死的面前人人平等。一个人的死对周围活着的人的影响有大有小,大到改变历史的进程,小到可以完全忽略不计。但不管其影响大小,对死者都毫无意义。归根结底死是纯粹的个人事件,完全只有死者个人去独自面对,排斥也罢,接受也罢,死神总要降临,于是这个死者就把整个世界带走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生命伦理学老师要求读的,不错
  •     所有主人公的背景都一样,都是二代。每个主人公都有托尔斯泰的影子
  •     思考过死,才能更好地活
  •     只有直面死亡 才能更好的活在当下
  •     http://www.iyangcong.com/book/detail/16
  •     最平常的悲剧 如果他从死亡与痛苦中最终看到的是光 不如说是死亡拯救了他的生命 悲剧使其重获意义
  •     假如没有明天
  •     总的来说我并不喜欢托尔斯泰,但我觉得这篇可视为神作。
  •     一个即将死去的人,经常的会去思考这生 和 死,也许此时逃脱了死亡了魔爪生下来并不快乐,就像生不是为自己所准备的,生者身旁的都是虚伪,应付。 静静地接受上帝给我们每一个的圣餐。
  •     The syllogism he had learnt from Kiesewetter's Logic: "Caius is a man, men are mortal, therefore Caius is mortal," had always seemed to him correct as applied to Caius, but certainly not as applied to himself. He was not Caius, not an abstract man, but a creature quite, quite separate from all others.
  •     死是一个人的事情。哎。。。。。哎
  •     20160227 began;
  •     把生命垂死的挣扎写得撕心裂肺,列夫托尔斯泰的这部《伊凡·伊里奇之死》不愧是死亡文学的巅峰之作。
  •     到现在,你活得对头么?
  •     写的撕心裂肺的真实。面对尴尬局面,必须要改变,却又无法改变,这是一种比死还难熬的僵持。今天学校的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老师心脏病发突然离世,有朋友听到消息竟然第一句就是,“我们的课怎么办?”多像伊凡的那些朋友和同事。
  •     #向死而生# 世界的一面始终是表象正如另一面始终是意志。看着这部小说会觉得托尔斯泰真的死去过。
  •     他想。“生命开始还有一点光明,后来却越来越暗淡、消逝得越来越快,离死越来越近。”他忽然想到,一块石子落下总是不断增加速度,生命也是这样,带着不断增加的痛苦,越来越快地掉落下去,掉进痛苦的深渊。“我在飞逝……
  •     我真害怕这么死去,虽然托翁是写伊凡之死,却使每一个读到此篇的人联想到自己之死,死真是件可怕的事,我决定不再轻易言语自己热爱死亡,在我还未真正认清楚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之前,先好好活着,身体健康的活着。
  •     死的真相
  •     观照生死,了却无常
  •     人的一生究竟是为了什么,刚看完《伊凡.伊里奇之死》有些感慨,每个人都同意自己会死,可是潜意识里有几人,相信自己真的会死呢,都觉得与自己无关,直到那一天真的到来~~~
  •     心理现实主义——死亡带来对生命的重生
  •     第一次读时10岁左右?后来又因为身份的焦虑去重读,当时觉得无论是伊凡伊里奇在书前半部分曾享有的荣光也好,在书后半部分罹受的苦难也罢都太夸张。但我长大之后略微尝试了世态炎凉,才发现不是它夸张,而是我浅薄。其实现在想来,这故事算是从负向故事中挤压出正向思考,真的很是我的菜呢。
  •     死,从来就是一个忌讳的字眼,逝世、往生、走了……,就是讳言死。然而,死是人人都无法回避的结局,早晚会降临到任何具体的人的头上。无论富贵贫穷,无论聪慧愚钝,在死的面前人人平等。一个人的死对周围活着的人的影响有大有小,大到改变历史的进程,小到可以完全忽略不计。但不管其影响大小,对死者都毫无意义。归根结底死是纯粹的个人事件,完全只有死者个人去独自面对,排斥也罢,接受也罢,死神总要降临,于是这个死者就把整个世界带走了。
  •     伟大的作品!
  •     我们是不是也,自以为在前进却在不停后退?这一切真的对头吗?规规矩矩就对吗?
  •     没经历过死亡怎么可以将死亡描述的这么真实?“没有死,只有光”
  •     无言的震撼。
  •     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压抑感。
  •     看了看短评,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而我更想说,怎么才算活的对头?家人朋友对伊凡伊里奇的态度,对头吗?
  •     其实老早就读完了,但它带来的震慑持续至今。用这样的笔法写一个活人被死亡吞噬的全过程,该是多么冷酷的仁慈和多么坦然的勇气。
  •     生活是自尊心和虚荣心的一场作祟。我总觉得一个人在生活中演的太投入,你就会忘记原本的自己。当将近死亡时候,回头审视那个演员,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当然死亡带来身体和心灵上巨大的痛苦。不愧是经典啊
  •     和《安娜》一样好看。
  •     由於課堂要求,第一次認真讀托爾斯泰。寫的真好,樸實、大氣。如果死亡是無可避免的?那麼請及早思索它、正視它吧。
  •     改变了我对陀翁的偏见
  •     我知道我会死 但我觉得现在我是永生的
  •     死亡到来之时活着的痛苦便付之一炬。无论怎样都会后悔或者无论如何都不会后悔的一生那一刻才能知晓。就是一部恐怖小说好么,整个人都不好系列。
  •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必然要面临的事,佛教说“黄泉路上无老少”,但是,当有一个人一天天、清醒地看着自己走向死亡的时候,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作者清晰地将这种心态描述了出来,读来让我们反观自身。死亡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     向死而生
  •     看不懂
  •     Чего тебе нужно? Как жить? В чём смысл жизни?
  •     死之前,我们再回想生之时的事情,还有意义吗?人是为了自己而活还是就是为了他人而活着。作者对濒死之前的心理状态描写得很细腻,由于明天讨论,熬夜读完了它,看得很粗,但很有味道。
  •     唯独死亡的路上你得独自面对啊
  •     死亡教育必读书。2016-4-29
  •     死亡文学的巅峰之作?和列翁的其他作品相比,应该只是还好吧
  •     写的实在太好了,读起来不寒而栗。
  •     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虚伪和他们一起走了,但是却留下了痛苦。人还是应该过一种真实的、自己想要的生活,惺惺作态的家庭感情实在是令人心寒。死亡的论题让人不禁想到了伊壁鸠鲁。托尔斯泰是真的厉害。
  •     “这就好像我在走下坡路,却以为自己是在向上爬。就是这么一回事。人们都认为我在往上升,其实正相反,生命已经从我身上渐渐消逝了。现在全都完了,只有死亡。”
  •     近年来看过最棒的中篇。
  •     解构了所谓舒适,得体的生活。太有现代意义了。 所谓的轻松,舒适,体面的生活,多次提及,葬送了伊凡。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