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里最黑的花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
ISBN:9787563343300
作者:洁尘
页数:241页

作者简介

我一直觉得,那些美好的影片,其意义是超出电影之外的,我们可以从中唤醒自己成长期的一丝丝纤细的记忆,也可以从中获得激情和感动,这种激情和感动对成年的我们依然是礼物。

书籍目录

序:洁尘
钢琴为谁而弹
天使爱美丽
人・爱・狗
口红
BJ日记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孤寂
无主之地
一个小城 两个春天
海上生繁花
爱情万岁
男人四十
荒凉
却原来
爱情绝对不是最要紧的
谁才算开始?
午夜守门人
性与底层
找死的爱
那盏灯渐不熄灭
没有路通向戈达尔
黑夜里最黑的花
这白得耀眼的神经病
症状得不寒而栗
遮蔽的天空
无用的爱
说吧,说我爱你
上帝保佑容易受伤的人
将手心向上摊开
我的《教父》十五年纪念
千娇百媚之下的灰烬
西洋景
用针挑土将你埋葬
关于朱丽安・摩尔的新旧文字
对她说,对他说
对生与死的双重轻蔑
你那边几点?
早上,女人遭遇终极追问
不知道结果的阴谋
笑,笑人生致使的错误
选择
从来没有离开过杜拉斯
母亲・情人・女儿
一个完美的字写出了格子
图森・逸闻・《季风婚宴》
……

编辑推荐

  我一直觉得,那些美好的影片,其意义是超出电影之外的,我们可以从中唤醒自己成长期的一丝丝纤细的记忆,也可以从中获得激情和感动,这种激情和感动对成年的我们依然是礼物。

内容概要

洁尘
洁尘,女,成都人。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报社文化记者、副刊编辑,现为四川文艺出版社编辑。1990年代初开始写作,著有散文随笔集《艳与寂》、《私人版本》、《南方撩人》,美术随笔集《碎舞》、《碎舞――读画笔记》,电影随笔集《华丽转身》、《暗地妖娆》,长篇小说《酒红冰蓝》、《中毒》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数年前,我跟洁尘刚认识不久,她送了我一本随笔集:《碎舞》。这好像是她的第二本随笔集,但对我来说,是第一本。真正的第一本——《艳与寂》,对我来说是一个传说,我经常听人说起,在各种评论文章中也时常掠见,但从没有囫囵地见到过书。当然,如果我开口要,书应该是能要到的,只是我觉得,空一块盲区,虚实相间,有知无知,于我保留对洁尘的敬意是有帮助的。所以,转而有点刻意不要了。就当它是个传说吧。我出格地以为,朋友到了“烂熟”的地步,保留一点神秘也许比多一点坦诚更有趣而有益。《艳与寂》是洁尘之于我的传说。本书,《黑夜里最黑的花》,是洁尘之于我的又一个传说。因为,迄今为止,  我只是从E—mail上看到几千字,  它们是这本书伸出的一个手指头。不知是洁尘有意迎合我,还是我对洁尘文字的迷恋使然,我完全被这几千字深牢地吸住、迷乱,感觉是凑在一个闪烁的金手指前,满面痴相,心里亮堂。当然,这个金手指,是长在泥人还是金像身上,目下尚属“传说”。有人说,他对葬礼的热情远胜于婚礼,理由是他相信:葬礼他最终会有一份,而婚礼不一定。借此而言,《黑夜里最黑的花》,是不会成为我的传说的,因为我相信,这本书,本人终于是会有一册的。我倒希望不要有,但不可能。不可能的事最好别去指望,否则就有些弱智。我在文字里总喜爱扮个智者相。所以,我要求自己有个“智慧的愿望”。是这样的:我希望洁尘尽快送我这本书,同时我更希望,已有的“金手指”是长在金像身上的。我还自大地以为,这种可能性极大。    我的自大不是盲目的。这是一本有关电影的书,类似的文章洁尘已经作了许多,相继出版了《华丽转身》和《暗地妖娆》两本专集。两本我都是愉快地读了的。或者说,是给我的阅读留下了愉快的记忆的。记忆犹新。我早有结论:现在读书是件冒险的事情,  因为烂书太多。看烂书,像吃坏苹果,吃出一条虫,或一嘴农药,魂都要吓走,谈何愉快。我以为,一册书给人愉快,这本是基础的要求,但现在基础似乎变成了顶级。十年前,我消遣时间的方式是,一半花心,一半读书,现在人到中年,有妻有子,花心是不敢了,所以读书的时间是成倍地增加了。但说真的,我确实很少读到给我愉快的书,大概十本中有一本吧。这个比例小得可怜,而如果没有洁尘的赠书,这个比例恐怕还要可怜。我是说,洁尘的书总是能给我带来愉快,不知这中间有没有夹杂朋友的情分。也许情分是免不了的,但老实说,洁尘的书是美的,聪明的,灵动的,有趣的,有温度的。都说慢功出细活,作家高产就像女人多产,多子不一定多福。说白了,就是说,高产的作家难能有好品质的东西出世。但是,洁尘似乎破除了这个常数,她一边是源源不断地出书,一边又是好评如潮,像可口可乐,或者瑞士钟表。有人怀疑是她夫君做了谍报工作——献身不留名,有人赠她一个吓人巴碴的称谓:女巫。因为太熟悉她夫君的德行——一个彻底闲适之人,决不会干“谍报”这种傻事,所以,我倒是越来越亲近后一种说法:一个女巫。既是女巫,有些超常之举也就没什么好惊诈的。事实上,生活中的洁尘不乏女巫之迹象,她常常轻易地把我紧咬的牙关撬开,把我深藏的秘密一言道破。但是,作为女巫,洁尘额头上少了两到三道皱纹,牙齿和肤色也稍稍显白了一点。我以为,女巫是应该有女巫的生色的,额头上有皱纹,脸皮发青,牙齿獠龇,这是最少不得的。所以,说她是女巫,也只能是“写字的女巫”而已。    ……

章节摘录

书摘    紫式部《源氏物语》第七回“红叶贺”中有一段关于主人公光源氏舞蹈的描述:        ……高高的红叶林阴下,四十名乐人绕成圆阵。嘹亮的笛声响彻云霄,美不可言。和     着松风之声,宛如深山中狂飙的咆哮。红叶缤纷,随风飞舞。《青海波》舞人源氏中将的     辉煌姿态出现于其间,美丽之极,令人惊恐!插在源氏中将冠上的红叶,尽行散落了,仿     佛是比不过源氏中将的美貌而退避三舍的。左大将便在御前庭中采些菊花,替他插在冠上     。其时日色渐暮,天公仿佛体会人意,洒下一阵极细的微雨来。源氏中将的秀丽的姿态中     ,添了经霜增艳的各色菊花的美饰,今天大显身手,于舞罢退出时重又折回,另演新姿,     使观者感动得不寒而栗,几疑此非人世间现象。(摘自丰子恺译本)    《源氏物语》是我经常翻的书,算是案头书了,它们是日本文学唯美传统的源头典籍,也是顶峰作品。像上面摘的那一段就很有代表性:因美而生恐惧。这段之前还曾写光源氏的父亲桐壶天皇因为爱子过分的美丽优雅,心生不安,命令各处寺院诵经礼忏,替他消除魔障。    带着这样的理念来观看日本东映为五十年纪念,在2002年推出的巨作《千年之恋·源氏物语》,应该说对它所能呈现出的影像之美是有心理准备的,但是,我还是被它深深地伤害了——从影片开头后不多会儿的一幕开始:冬夜,白雪围绕着蓝黑色的水塘,一朵红梅悄然落下——我的心被这朵红梅砸出了巨响,耳朵里嗡的一声呜叫起来,隐隐作疼。    说《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中的每一个画面都是完美的,这话一点也不过分。一千年前的日本平安王朝是唯美的盛宴,在无数的帷幔、屏风、格窗、檐廊之中,兜兜转转着一层层繁复艳丽曳地而行的衣裙、拖到脚弯处的长发、雪白的脸、鲜红的唇、细致的眼睛、幽暗中一声不响的爱抚、男人的手依女人背部细腻的肌肤缓缓滑过,还有那清晨踩着晨露急速离去的偷情人的背影……在这一切背后,如果不是阴郁忧伤的歌,就总是像雨点一样落下的樱花花瓣,要不就是深蓝得令人寒心的夜空。    艳与寂是日本文学艺术的魂魄。因为艳,所以寂寞深重;而人生从本质来说就是“清寂”二字,所以更加需要艳丽的欢情。欢情是鸩,美味无比,饮它是痛快的,痛且快,人生好像就不那么难过了。    《千年之恋·源氏物语》的关键人物是光源氏,他的形象在书中美得出神入化,不可想像。所以,这部电影可能在挑选这个人物的扮演者上绞尽了脑汁。扮演者天海佑希近乎完美地再现了这个天神般的人物,令人目眩。我不知道这个天海佑希的出处,我甚至无法判断这个人的性别。天神可能就是中性的,像男人一样的英挺,又像女人一样的柔媚。围绕着这个新人的,是吉永小百合、高岛礼子、松田圣子、常盘贵子、竹中直人、风间杜夫这些人。熟悉日本影视的人当然知道这些名字的分量。    近三个小时看下来,我有近乎虚脱的感觉。片中结尾处,经历一生的艳情之后,光源氏彻底厌倦,只等待着死亡的来临。说来我也应该厌倦,应该是视觉劢宴之后的意兴阑珊;但是,我却有一种莫名的惊惧,想起三岛由纪夫在《金阁寺》里的一句话:“我所惧怕的事态业已开始,它甚至比原来所料想的还要糟糕:美在彼而我在此。”    ……书摘2    美国科幻电影《进化》里面全都是些稀奇古怪的史前动物,其中有巨大的蠕虫。我是从电影杂志的介绍中了解到这一点的。我是最怕看虫子的,但是,我居然为了这部《进化》颇犯踌躇。科幻题材我从来不感兴趣,而且可以想见好莱坞的科幻题材是个什么模样,何况还有虫子,这样的电影我有什么好犹豫的?就是因为朱丽安·摩尔。看介绍说,她在里面演了个女科学家。    朱丽安·摩尔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我想谁都难以概括她。她身上有一种最为明显的特质,就是复杂性。她的容貌也体现了这一特点,时而光彩夺目,时而家常亲和,时而黯淡无色,惟有那头赤红的头发,永远地彰显她的坚韧不屈。在我眼里,摩尔是被伤害的代表性女人,我喜欢她从不展示伤口并独自疗伤的那种感觉。面对银幕上下,有两种女人我很敬佩,一种是修炼到家百毒不侵式的,比如朱迪·福斯特,一种就是朱丽安,摩尔这种,受伤,愈合,再受伤,再愈合……在这个过程中,她获得了最好的成长经历。    我还是没有看《进化》。    但我有点想念摩尔了,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见她了。自从她被好莱坞主流电影接受,并成为票房宠儿之后,我就没有见她。她在斯皮尔伯格的《失落的世界》里的演出,我没有捧场;《汉尼拔》中,据说比前任朱迪·福斯特演得还棒,但我连看一眼的念头都没有——恐怖片是我的禁区。前些年,看了她在《亡命天涯》中那几分钟的戏(她是从这几分钟开始被好莱坞大片接受的),也看了她和休·格兰特合演的《怀胎九月》,其中她扮演了一个喧闹的美国大妞,这个角色谁都可以演。    当然,摩尔在好莱坞主流大片中也是出色的,就算是《亡命天涯》中那几分钟的戏,也能让人感觉惊鸿一瞥——纤细、强硬、神经质。但是,这可是曾经的“独立电影皇后”啊,哪能如此屈就呢?在我看来,摩尔在好莱坞其实无所作为,虽然她那张刁俏的脸和一头赤红的头发被更多的人所熟悉了,但是,这本不是摩尔该走的道路。她生来就应该是属于少数人的,更多的关注会磨损她的光芒。我觉得,她像敦煌壁画,强光会腐蚀这种美,甚至,庸常的目光也会腐蚀这种美。    我是相信一点的,一个人或一件物品,在浊气中待久了,也会浊了。“出污泥而不染”,这是谎言,我不信的。我觉得另外一句话是真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在看她发迹之后和拉尔夫·费因斯合演的艺术片《爱情的尽头》时,就很遗憾。在这部片子里,摩尔的优秀只是好莱坞式的优秀。    这样说朱丽安·摩尔殊不公平。连我们这种卖文者都要为稿费妥协,哪能要求摩尔一直守在“独立电影皇后”那寂寞的宝座上,饿着肚子就为让我们这些艺术片爱好者过瘾?我是懂道理的,但那股惆怅之气却久久挥散不去。人就是这样自私。    我特别怀念她在《毕加索和他的情人》里面的表演。在这部影片中,摩尔扮演毕加索众多情人中最悲惨的一位——多拉,一个女摄影家。我见过多拉本人的照片,在那张照片里,多拉用手臂挡住了部分脸颊和额头,她因她的智慧而显得十分凌厉和不屑,很像一个爱情失意后大彻大悟的德国女子,有一种柏林的冷艳。    摩尔长得很像多拉,不是五官像,而是气质上像。这也就是摩尔本身的才华了,她可以潜入一个角色的灵魂里面,从而真正达到神似。对毕加索的情史有兴趣的人都知道,毕加索和多拉在同一精神层次上的相互折磨最为惨烈,他们从口角到对骂再到大打出手。一些毕加索的朋友回忆说,毕加索常常将多拉打得不省人事。醒过来的多拉号啕大哭,这一场面被毕加索画进了一幅幅肖像里,命名为《哭泣的多拉》等。在立体主义的这些肖像里,多拉显得很难释读:有人问过毕加索,他说,我画的是狗脸。在这部片子里,摩尔演活了这一切,她把一个敏感而易受伤害但又不甘心的女人演得那么逼真,让人噤声,我记得有一场戏,是多拉和毕加索还有几个友人在酒馆里,毕加索发现了新的猎物——清纯的女学生弗朗索瓦,他像一只猫嗅到了鱼味,扔下多拉,径直走到弗朗索瓦面前,目光炯炯地说:“你好,我是毕加索。”这边镜头里的摩尔似乎见惯不惊地抽着烟,眼神轻慢,带有微微的讥讽,似乎在说,“老毛病又犯了”。但是,她的眼神背后是一阵突如其来的恐慌和长期堆积的伤心,还有一股竭力压抑的愤怒,这几个层次,摩尔在一个特写镜头里全部完成了。当时,我在观看这一段时,对摩尔的演技只能用“叹为观止”来形容。    关于这部电影,我写过这样的文字:“多拉和毕加索之间的故事很像是又一个‘卡米尔·克罗黛尔和罗丹’。克罗黛尔比多拉多了一份才华,也多了一份仇恨。多拉到了后期,穷途末路,她好几次将自己的衣裙撕破、脸弄脏,作悲痛欲绝状奔至毕加索的住所,称自己被人强暴,想借此来试探毕加索是否还残存一点嫉妒心。多拉跟卡米尔一样,以精神分裂作为一种最终的解脱。阿佳妮和朱丽安·摩尔都特别适合扮演这种无法在日常生活中立足的女人,她们聪明绝顶,似精灵一样,无法在生活的尘埃里呼吸生存。”    就是这个词——精灵。对于摩尔这样精灵般的女演员,我哪里舍得她降落到人间?    最近,摩尔在新片《时光》中的角色已经被提名奥斯卡了。在这部以弗吉尼亚·伍尔夫贯串全片的作品里,摩尔和妮可·基德曼、梅丽尔·斯特里普在一起大飙演技。如果没有摩尔,我会说没有谁比得过斯特里普(她正是好莱坞演技派的巅峰人物);有了摩尔,我不敢说这话了。但是,在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之前,我也不敢肯定摩尔会是个什么样子。她从前的魂魄还能在这部电影里重现吗?我寄予厚望。    ……


 黑夜里最黑的花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听说本月作家洁尘在成都图书馆有场讲座,无奈俗事缠身不能如愿光顾。刚好逛在省图的开放书架发现这本《黑夜里最黑的花》,兴手拈来,端坐拜读。对于我这种语文考试概括自然大意都连连扣份的人,读完之后,居然惊奇的发现自己居然破天荒概括出整本书的写作模式了---几乎所有的文章开头30%是导演或者演员背景资料,中间30%是完整的剧情介绍,结尾40%是可以是全文大意概括,也或以是看片时的感觉、疑问(当然完全不需要解答,只需要一股脑的提出来就行)。洁尘,文如其名,文风纯洁近乎孩童,或者说已经超越了当下小学同学们的作文水平,达到一个更纯真、更简洁的全新境界。显然可以把洁尘称为电影散文界草根阶层的代言人。就像李宇春,人人都是李宇春,人人也都是洁尘。只要你能娴熟的把握这种行文结构,疯狂积累看片经验,收藏几本电影人词典,你就是洁尘,你的电影随笔也可以印在彩色铜版纸上,定个天马行空的价钱。说不定还真会大卖,真会挤进畅销书排行榜,真会把毛尖、王樽、孙昌健之流的竞争者打个落花流水、苟延残喘。在这个超女时代,什么事儿都是说不准的,谁知道呢。后记:拜读完这本著作,我把它捧回了书架,放在同样印刷光鲜亮丽的《一望无极(陈凯歌亚洲巨片<无极>独家幕后》旁边,此书定价32元......还便宜7.8元。
  •     很久前看洁尘书系,忘了是在哪本书里看到她写电影《天国车站》的短篇,因而写了一篇小随笔,今日突然看到,于是发上来。不是对整书的评论,大抵只能看作,读她的书会想到些什么。“相传人死之后,会到一个叫奈何桥的地方,喝一种忘川水,又称孟婆汤,喝过之后便将今生种种彻底遗忘,干干净净面对下世轮回。但是,假如神同意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带着今生最美好的一个回忆上路,你会作何选择?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而不同的人生各有精彩。当你面对这“一个记忆”的选择题时,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答案是什么?最终的选择又会是什么?电影《天国车站》里的人们作了如下答复。“有人的选择了夏天闷热车厢里突然吹进的一缕清风,有的人选择小时候伏在母亲腿上那种温暖和安全的味道,有的人选择被围困很久后抽到第一枝烟的感觉,有的人选择驾驶飞机进入云端的那一瞬间。那个八十岁的老婆婆选择了树叶随风飘下落在头上的惊喜,还有一个老人选择了小时候穿着红裙子跳舞哥哥在一旁喝彩的情景。。。。。几乎没有爱情的回忆。这会是人生尽头处的真实吗?(此段为洁尘的文字)”记忆,至此开始纷至沓来。那些飞快掠过脑海的画面,有的浓烈有的清淡,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想抓抓不住,有的想抹抹不掉。与家人一起在初春湿漉漉的清新里踏青,在盛夏深蓝的夜空下聊天欢笑,那是无忧的记忆;亲手栽种的植物枯萎而死。多年的朋友闹翻不再见面。那是伤感的记忆;最困难的时候有朋友无私地伸出援手。在陌生的城市迷路有好心人送上一程。那是感动的记忆;亲人带着遗憾辞世。曾经爱过的人绝决地转身离开。那是疼痛的记忆。还有太多太多。惊喜的温馨的平静的悠然的痛苦的冰凉的。无从选择。哪个是唯一。我不能揣测人生最后的真相是什么,但是终于明白,洁尘在文中的问话不无道理。并不是会毫不犹豫选择爱情的记忆的。所依恋的留恋的贪恋的有太多。爱情,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这个道理并不难懂。然而却要经历过很多才能接受。短短的小品文竟把自己看得陷入了思维困顿。也忍不住哑然失笑。其实,也许,答案会在某一个时刻自己站出来,顺其自然就好。曙光已现,还是睡觉比较实在。:)”
  •     《黑夜里最黑的花》,一本破碎的花样的电影魔法书。在读此书前,曾经读过洁尘的《私人版本》,那一本清嘉妩媚的随笔集。这次阅读的这一本电影评论散文集《黑夜里最黑的花》出自2004年,文字依旧细腻、灵动,但似乎更多了一分知性与唯美,文字间流动着些许迷人的小情调,纤细,美好,并且温暖异常。黑白相间的封面,干净,纯粹,破碎的色块拼凑出一个着黑裙的女子的侧影,站在草上,拥有线条优美的小腿与脚,仿佛一朵非常态的花儿,绽放着幽雅与玄秘的气息,足够的文艺范式。我想不到更合适的图样了,这就是洁尘的《黑夜里最黑的花》。书中收录了洁尘从2002年1月到2003年8月所写的60余篇影评散文。她说:“我一直觉得,那些美好的影片,其意义是超出电影之外的,我们可以从中唤醒自己成长期的一丝丝纤细的记忆,也可以从中获得激情和感动,这种激情和感动对成年的我们依然是礼物。”是的,美好的影片的确有此番奇妙的魔力。然而,美好的影评文章亦是如此。洁尘的影评文字便是这样的,她不仅仅展示着电影的魅力,而且将读者的心门打开,唤醒唯美心底那一份份隐秘已久的情感,那些动容与忧伤是文字带来的礼物,使我们一点一点地看清我们自己。洁尘在她的文字中书写电影中的美丑,书写电影外的是非;书写电影内的爱恨,书写电影外的喜怒。那些漂亮如斯的女子,那些英气逼人的男子,那些纷乱迷离的情欲,那些华丽明媚的传奇,她娓娓道来,将我们带往电影的奇妙世界之中。看奥黛丽.塔图怎样既清新可人又恍惚迷离,看田壮壮怎样书写《小城之春》里的温存的沧桑与清冷的妩媚,看戈达尔怎样为人们所难以理解与抵达,看岩井俊二怎样创造黑暗骇人的《梦旅人》与洁白动人的《情书》……她的文字是基于电影的,但不止于电影,其中融合了太多太多她个人的生命体验与生活感悟。这些情感使她的文字是真诚且动人的。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她写张国荣的,题目即点明了主题----《人生没有你就会不同》,写于2003年4月2日,那是张国荣走后第二天。她从得知他的死讯写起,将当时心中糟乱的情感到最终死讯被证实时心中的震颤与哀伤写得淋漓尽致。在那篇文字中,她不是电影评论者,她只是一个喜欢哥哥的影迷,她只是千万伤心人中的一个普通女子。她如是写道:“我想,他可能是对的,他有权处理自己的生命,惟一不对的是,他让我们如此难过,而我们没有权利让自己安之若素,这就像我们爱他,而他不爱我们。这很不公平,但也没办法。”看到这里,我忽然觉得脊背发凉,我知道,我被击中了。那种惶惶忽忽的悲伤终于无限扩大起来,我相信了她的那句话:人生没有你就会不同。于是,我翻出电脑里存的那部《霸王别姬》,去再次观赏那美得过分的男子的表演。洁尘的文字是柔和的,读过之后人的心中会升腾起厚实的暖意,像是暗夜里亮起的橘色灯盏,默默地,静静地,不紧不慢地牵着我们的神经,给我们一份会心的动人,一种宝贵的共鸣。这样的文字读上去是可以令人感觉愉悦的。

精彩短评 (总计58条)

  •     、
  •     电影是黑夜里最黑的花,黑得明亮,黑的无声无息。
  •     有点乏善可陈。
  •     书的质量还行~
  •     麦家的朋友。
  •     很舒服的文字
  •     故作深沉、自以为是,流于表面、业余肤浅。
  •     很一般
  •     凡是能打动你的东西,一定也能伤害你。
  •     很美很不错 值得一读
  •     真实小女人思想
  •     写的很肤浅,电影忠实粉丝就不用买了。浪费钱。
  •     相对洁尘的书评,此本影评略显单薄。
  •     大一的时候读的,貌似没太多惊喜
  •     这应该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影评,当时真的有开眼界,所以给五星~~~
  •     洁尘的影评,总是令我觉得一部好的电影更加完美。
  •     文字可以 影评谈不上 情怀可以 专业谈不上 但让我在很短的时间里,还没什么见识的时候,知道这世界还有这么多奇妙的电影
  •     每篇都是电影内容介绍+几句个人感悟。本来是想学习写影评的,倒是两个小时就翻完了,不带她这么剧透的。不过有些篇目的结尾之句着实让人回味。
  •     女人的视角,最近很喜欢
  •     又是本讀過已忘的書。
  •     找电影用的书
  •     好书,好文章
  •     多年前读过的洁尘的第一本书,没想到多年后我和她生活在了同一个城市,也成了她的粉丝儿~~
  •      J905.1/3490-2
  •     《万象》里的毛尖,《书城》里的洁尘,这都是大学里的事情了罢。另外,如果没记错的话,小樊当初的blog就叫的是这个书名吧。
  •     一种生活习惯。赋之于心。恒久。
  •     当黑得彻底。。。
  •     读书时在学校图书馆借阅过,已经被人翻阅的很厉害,边边角角都有磨损,后来意外在万圣买到~~留个纪念吧。
  •     电影笔记
  •     PDF。其实只用一本“电影随笔”就可以证明我与洁尘女士不是一路人,不论是文艺心肠(比如《教父》),还是感官(比如木村拓哉、菲尼克斯)。不是没有妙语,但有时不足以撑起一整篇小文并把古怪的读者击中。无聊透顶的一篇《谁才算开始?》和痴傻的配图坏了一锅本来就淡淡的甜汤。收获也不是没有,本来《金阁寺》的故事并不合于我的“趣味”,但洁尘抄录的一句“美在彼而我在此”还是给三岛老师做了一个大大的广告
  •     爱电影的人,总是会忍不住说电影,我也爱听人说电影,如果你爱电影,爱听故事,那就买它吧。
  •     亲近。
  •     读过比较好的影评集
  •     这本随笔个人感觉没有“华丽转身”写得好,但纸张和印刷要好些,也贵多了。(我的“华丽转身”是她最早版本的,价格朴实多了……现在买不到了)
  •     文字就是这样 能打动我的 不一定也会引起你的共鸣
  •     一种发狠的青春,像电影。
  •     从她的《锦瑟无端》起,就很喜欢她了
  •     是早就买的书,大概看了看,也不知道为什么叫这么一个书名,本以为所有的电影都是盛开在黑夜里的花,至于最黑的那一朵,就见仁见智了。 最近又找出来,随便一翻,才知道,原来师出有名: “ 一直找阿兰·德隆的《独行杀手》(LE SAMOURAI),可以说找了十年了。终于找到了。几乎是趴在电脑城的摊位上翻,翻到几乎呕吐,终于,居然,拎出了一张《独行杀手》。我发出了一声深厚的叹息。 《独行杀手》,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的作品,上世纪60年代法国浪漫黑帮片的代表作之一。这个派别的作品,另一著名的《杰夫》《西西里家族》《博萨林诺》,参演的人还向几个法国老戏骨,让·迦本、里诺·凡杜拉、让·保罗·贝尔蒙多等,但这些片子的顶梁柱就是当时漂亮得惊人的阿兰·德隆。要说法国的浪漫黑帮片,那可是现代黑帮片的开山之作,科波拉的《教父》系列、马尔·斯科塞斯的《穷街陋巷》《好家伙》,都在它后面了,且都从其中学了一两手的,至于说后来吴宇森以及昆丁·塔伦蒂诺,更是奉之为圭臬。 说来惭愧,我那么执拗地寻找《独行杀手》,不是因为要探究一清黑帮片的轨迹,我的理由足:那是阿兰·德隆最好的时候。那时,他三十岁。之前,他太嫩,太光滑,而且,没什么好作品;在此之后,就是我们早就看过的《佐罗》《黑郁金香》时代,年近四十,正当年,但有点皱了...,还有了笑容。 告诉你《独行杀手》里的阿兰·德隆是什么样的吧。先说故事:习惯独立作业的职业杀手杰大在杀死“马路德”俱乐部老板时,被女乐手马蕾莉看到了。虽然杰夫有完整的不在场的证明,但警力还是逮捕了他。马蕾莉到警局做证人,却没有指证杰夫。杰夫获释,雇主派人追杀。逃脱之后的杰夫返过头来杀了雇主,然后拿着没肩上子弹的枪,来到“马路德”,站在雇主的情妇——马蕾莉面前,被埋伏的警察乱枪打的。 在这个故事里,阿兰·德隆几乎没有话,也没有笑容。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观众不知道,戏里的人也不知道。他最后拿着那把空枪对着马蕾莉,到底是什么意思?他明知道四周要么是警察要么是雇主的手下,他死定了,那他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死法?而且,他为什么想的?这就是《独行杀手》的魅力吧。梅尔维尔似乎也很敬畏杰夫这个人,像我等一样,小心翼翼地面对这个谜一样的男人而不敢轻易言说。我想,如果说杰夫是因为爱情而死,那就太错了,他也许什么都有(可看上去好像什么都没有),但肯定是没有爱情的。他也许就是活腻了。 现在很少有人回头看,能够提起德隆的一定是恋旧的人。以前看过德隆的传记,知道他很阴郁很灰色的一面,把它形容为黑色之花也挺合适。想起黑色大丽花,不错的一个片子。选了这样阳光的笑脸,和施耐德一起微笑,还是喜欢这样的笑脸:)[...] 阅读更多 ›
  •     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洁尘的文字
  •     洁尘阿姨底子挺文艺的但是跟艾明雅一样过了30就世故现实了~ 这种小短文,果然还是应该在初高中的时候看啊
  •     文人朋友说作者的电影文章“好卖”,推荐我看看。粗看过,因为说的很多电影没看过,(素来不喜欢看韩国电影),就不精读了。文笔:不错,一篇文章里肯定有至少一句出彩的。但正如我曾经对友人说过:我不是她的读者。原因是,我不满足于看她总是关于自身经验的详细描写,而离电影艺术很远,而且这种文字的比例很大。最让我困惑的是:这样个人化(我认为是自恋) 的写作角度,竟然得到大众的认可。也就是说,她的读者对她的私人领域很感兴趣,起码比对电影本身感兴趣。我的兴趣点是相反的,所以我成不了她的读者,也无法学习这种写法
  •     比不上她的第一本电影随笔<华丽转身>
  •     高一看的,一直感慨几乎一半以上的电影我都没有看过
  •     我的大学……
  •     由于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太旧,我只是挑着翻看了下,感觉一般= =
  •     这本书是读了两遍的,对于自己的电影启蒙和兴趣的培养很有作用。作者的文字很有感染力,电影和生活其实,很大部分是重叠的。
  •     对电影,对这种较私人的影评书就是一种欲罢不能的情愫。可陈洁的文笔以及思考感悟的深度还是不及韩松落的,女性始终太过感性,不够大气与冷静。
  •     来自深圳的祝福。
  •     我是冲着她写哥哥的那些话才找来看,整本书唯一打动我的是,黎耀辉说,你还是不是人啊。 她写,黎耀辉这一吼把我的眼泪吼了出来。我想什么时候重看春光乍泄吧
  •     我很喜欢的一本电影书
  •     她的文字很美,影评一定会好看的。
  •     艺术电影手册,好多都没看过-_-|| 相比韩松落的影评,洁尘的更私人。
  •     其实现在似乎开始更喜欢理性一点的文字,感性的洁尘总觉得矫情。印象深刻的是那篇关于哥哥的《没有你就会不同》“他不肯老,却肯死;不但肯死,而且敢死!”
  •     没有那么喜欢
  •     写成这样竟然也可以……竟然还敢定价39.8……
  •     从电影看人性,很棒。
  •     电影比较旧 好的 再旧 也有一番风味
  •     大学时把电影类的书都读了一遍,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一本,也让我开始喜欢一个女作家,叫洁尘。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