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作品集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7
ISBN:9787563365326
作者:马克斯·韦伯
页数:415页

作者简介

《韦伯作品集》总序 余英时
序言 苏国勋
说明 康乐
前言
第一部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文献
第一卷 问题
第一章 宗教信仰与社会阶层
第二章 资本主义的精神
第三章 路德的职业观:研究的课题
第二卷 禁欲新教的职业伦理
第一章 人世禁欲的宗教基础
第二章 禁欲与资本主义精神
第二部 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
附录
译名对照表
索引

书籍目录

《韦伯作品集》总序序言说明前言第一部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文献第一卷 问题    第一章 宗教信仰与社会阶层    第二章 资本主义的“精神”    第三章 路德的职业观:研究的课题第二卷 禁欲新教的职业伦理    第一章 入世禁欲的宗教基础    第二章 禁欲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二部 新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附录译名对照表索引

编辑推荐

韦伯研究专家权威全译本,知名学者余英时作序推荐《韦伯作品集(12)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台湾韦伯研究权威康乐教授等翻译,集德、英、日、中各种译本注释之大成,费时多年终于完成此一权威的版本。

内容概要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学者,与马克思、涂尔干齐名,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历任析林、弗莱堡及海德堡等大学教授。一生著述甚多,以《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及《经济与社会》等最为重要,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最为国内读者所知晓。
译者简介:
康乐: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
简惠美: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

图书封面


 韦伯作品集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3条)

  •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上世纪20年代的德国,其声誉如日中天。逝世后,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称赞其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家和哲学家。他在英语世界的闻名得益于当时留学德国的帕森斯,是他首先以英语引介韦伯的思想,并由此带来韦伯在英文国家的声名,刻画出韦伯的美国印象。进入70年代以来,德国开始重新发现韦伯,并“去美国化”还原出真实的德国韦伯。而韦伯被中国学界所认识,大致要追溯到上世纪20、30年代,早先国内学者较多关注韦伯关于文化科学的论述,或许与“科学与玄学”的争辩相关。到了1935年,郑太朴向国内学界译介韦伯的《社会经济史》,可惜当时的讨论大多以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为蓝本展开,韦伯的学说少有涉及。而40年代到70年代之间,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国内少有对韦伯讨论。 进入80年代以来,大陆学者和台湾学者皆不约而同的甄选《学术与政治》作为最初的译著,其中的因由当于两岸的思想解禁相关。台湾1985年翻译的《学术与政治》(列为台湾远流出版有限公司《新桥译丛》的一种)是在罗久蓉根据英译本、参照法译本译出,又经钱永祥据英译本及德文本校订后定稿的,而大陆学者王容芬在1988年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学术生涯与政治生涯——对大学生的两篇演讲》基本上是根据德文本译出的。总体上来说,译本皆属上乘,基本能够做到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标准。不过相较而言,钱永祥的译本还是更为忠实一些,而王容芬的译本用字偶尔显得有些随便,究其原因则与钱永祥长期的专业学术训练有关。当然,如果考虑到王容芬曾经的艰难岁月和坎坷经历,以及当时翻译之艰辛,我们就不得不对她肃然起敬。随着大陆学界对韦伯及其社会学的研究呈现出的强劲的回潮态势的到来,三联书店在上世纪90年代末相继推出韦伯著作的译本。不过,此时冯克利翻译的《学术与政治》是作为甘阳主持的社会与思想丛书的一种,前已出版《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背后的因由与改革开放十余年后中国的“现代性”出场有关。可以说,冯克利的译本能够很好地把握韦伯的思想,倘若与钱永祥的译本和王容芬的译本相比,似有一些小小的不足。笔者曾就一些关键词的翻译相互对照以上三个译本以及Peter Lassman的新英译本发现,冯克利所依靠的英译本似应负一些责任。一者,钱永祥的译本和王容芬的译本主要依据是德文译本,而冯克利翻译时参考的是英文译本;二者,冯克利的英文译本是较早的英文译本,而不是注释详尽的全集本。 以上主要是韦伯译著在中国的情况,学界的韦伯研究当与80年代“文化热”的兴起有关。当时的中国学界对韦伯关于现代资本主义起源的命题以及中国为何没有产生出现代资本主义的解释倾注了大量的热忱,并且主要聚焦在《儒教与道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讨论的问题。可以说,《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成为国内文化学者讨论中国现代化停滞不前的范本,而《儒教与道教》也是学者检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一个界标。作为对韦伯式问题的回应,海外学者余英时1987年出版《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一时引起海内外哗然;台湾学者高承恕1988年发表《韦伯论点与东亚发展──理论与方法上的初步反省》一文,诠释韦伯意义上的儒家伦理与经济演变的命题,而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社会学派提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论,也在一定程度上试图回答韦伯的提问。进入90年代以来,远在太平洋彼岸的黄宗智所著《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近在香港的金观涛、刘青峰的《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和刘小枫的《现代型社会理论绪论》以及大陆学者杜恂诚的《中国传统伦理与近代资本主义》等也都从不同的侧面构建“韦伯的中国命题”。直到今天,学界在考察并试图解释近百年的中国经验的时候,有些学者隐隐地还是尝试着以韦伯的问题作为底子,并与其比对、对话,进而开拓出解释中国经验的新境界。 另一方面,与文化热相较,大陆学者苏国勋的理论专著《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是中国社会学界在纯理论方面进行的富有深度的理论探索。进入90年代以后,政法类的学者开始关注韦伯的《支配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盖而言之,大致有三条脉络可寻:一是继续延续80年代中西比较的路子,不同的是,较之以整体的文化论述而言,这些学者试图从政治、法律的专业角度,检讨中国现代性的问题。其中香港学者石元康借助韦伯所划分的支配类型,对中国政治的正当性形态给予分疏与解释,甚至还怀有这样的心志,法理型统治作为现代性的一个环节,传统中国与现代性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两者有何异同?它们之间是否相容?现代性可否由中国传统中衍生出来?石元康的《天命与正当性:从韦伯的分类看儒家的政道》一文论述精当,不过应当警惕他与新儒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台湾学者林端、王崇明等以对韦伯命题的理论诠释为起点,探讨儒家伦理、法律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其中林端以法制史与社会史作为切入口,比较中西法律文化,在《儒家伦理与法律文化——社会学观点的探索》中以韦伯法律社会学为对话主体,试图对韦伯有关儒家伦理与法律文化的命题提出批判;王崇明也是以韦伯法律社会学的诠释与研究著称,其中《法律与社会:西方法律文明与未名的韦伯》试图借由韦伯法律合理化理论的论述的重新诠释,描绘台湾社会应当努力的“西方法律文明”的应然图像。 二是随着政治哲学进入学术讨论的视域,大陆学者尝试着沿政治哲学的进路切入韦伯正当性论述。李猛长文《除魔的世界与禁欲者的守护神:韦伯社会理论中的“英国法”问题》,更是将现代政治与人的自由问题,引申为讨论自由的条件与自由的技术,可代表目前大陆研究韦伯的最高水平。周濂在《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中沿西蒙斯的脉络,继续厘清正当性与证成性的概念,进而批评韦伯信念的正当性理论,重新讨论洛克、西蒙斯、罗尔斯及哈贝马斯的正当性观念。值得一提的是,吴冠军《正当性与合法性之三叉路口——韦伯,哈贝马斯,凯尔森与施米特》一文,将韦伯正当性的论述置于这样一个序列中,从韦伯出发既可以拔升到规范层面,又可完全退守经验层面。较于政治哲学进路洋洋洒洒的开风气研究而言,台湾学者吴庚的《韦伯的政治理论及其哲学基础》一文,则显得颇为扎实,可谓是台湾学界韦伯正当性的论述无可出其右之作。 三是较之于以往研究仅仅重视韦伯的《经济与社会》或《中国的宗教》,或者通识性地介绍为韦伯思想,现如今已有一些学者将研究重心转向从一个专题延伸、贯通韦伯的整个著述史。如国内年轻学者郑戈《法律与现代人的命运》一书,系统研究韦伯在宗教社会学、支配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和经济社会学中的对法律的分析与论述,并且综合讨论韦伯思想中法律与道德、宗教、经济、政治及文化之间的关系。何蓉所著《经济学与社会学:马克斯•韦伯与社会科学基本问题》,主要以韦伯所受德国历史学派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影响为切入口,探讨韦伯为现代社会学所奠立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对韦伯支配社会学、法律社会学以及经济社会学的关注,背后与中国的当下现实相关。比如,一些学者开始用韦伯的理论分析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探求中国的经济转轨,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社会和政治转型。 粗疏地整理近百年来韦伯在中国的接受史发现,国内学者在不同时期引介、阐释、发挥韦伯不同方面的学说,背后的问题与知识人的现实关怀息息相关。当然,如果将韦伯在中国的接受史作为整个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此起彼伏的一个侧影来研究的话,定是一个极为有意思的课题,不过如果要做学理上的检讨却也肯定是极为繁复的,非积数十年的功夫不可。我在此仅仅是提出来问题而已,以供有识之士进一步检讨。本文刊于【读品】94辑        【免费】订阅 点击http://blog.sina.com.cn/dupinjournal 网站订阅框。 或发邮件至dupinjournal@gmail.com订阅    【读品】下载请前往: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dpjournal
  •     越来越感到“无知者无畏”这句话的分量,人类精神世界的历史浩如烟海,我们凭着学的那么点三鳞两爪,就常常给宗教贴标签,只能说“无知者无畏”。可怕的是,长大了我们又将这种贴标签的习惯保留,自以为是而不思悔改.《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开始看的很艰难,看到后面,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前面韦伯铺垫了那么多,目的就是说清楚“精神”何在。关键就是“不断自我证明”,以持续自我、自发的努力获得上帝的恩宠,其中核心的就是从“祈求证明”到“自我证明”的飞跃。包括对于”救赎“的不同理解,旧基督教的”救赎“被动的,通过忏悔,去祈求上帝,将主动权交予了上帝,而新教的核心就是救赎是不可期望的,只有“自我救赎”,这种由”自我救赎“而”不断自我证明“的精神渗入了新教徒的骨髓。并一丝一丝渗透到了资本主义的起源。书中举美国的例子,“没有任何时代会缺乏摩根、洛克菲勒,这些不是资本主义的典型,并非西方市场精神的创造者,也不会成为这种精神的担当者“这就说的再清楚不过了,代表资本主义精神的,不是那些大亨,而是由那些新教徒演化而来的”市民“,这些市民骨子里已经被渗入前面所说的精神。不得不说,现在我们评判西方的现代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由于缺乏对精神层面的把握,有时分析往往流于肤浅。以前不明白很多大师为什么着迷于研究宗教,当我们把自信满满放下,谦卑一些,就会知道人类星空曾经星光璀璨,而今我们的上空有多少星光闪耀?
  •     第一部分关于资本主义精神都能理解,第二部分关于新教的禁欲主义,涉及的宗教知识太多了,很难读懂。韦伯构建的新教的宗教思想和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联系确是挺有说服力的,不过资本主义精神如去除“天职”的宗教意味,而理解为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可谓新教伦理并非唯一能孕生它的思想土壤,日本特色的儒家文化和独特的集体主义精神也造就了丝毫不逊色甚至更彻底的为职业献身的理念。后来读富兰克林自传,更真切体会到资本主义的精神,那种兢兢业业,将利润视为工作的业绩,不断投入再生产而不是享乐的理念。韦伯引用的富兰克林的话的确很有代表性,大意就是“花掉1美元去享乐,不仅用掉了这一美元,还用去了这一美元可能产生的利润,以及这些利润所能产生的利润。”书中有些话很精彩:87/452 “……那个曾经是而且至今一直都是我们资本主义文化最特色独具的构成要素,亦即‘天职’思想与为职业劳动献身——一如吾人所见,这从享乐主义的利己观点看来是如此的非理性——得以从中滋长茁壮的那种‘理性的’思考与生活,到底是何种精神孕育出来的?”90/452 “……那就是:将世俗职业里的义务履行,评价为个人的道德实践所能达到的最高内容。这是承认世俗日常劳动具有宗教意义的思想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而且首度创造出此种意涵的职业概念。换言之,在‘天职’的概念里表达出了所有基督新教教派的中心教义,那就是摒弃天主教将道德诫命区分为‘命令’与‘劝告’的做法,转而认为,经营为神所喜的生活的唯一手段并不是借着修道僧的禁欲来超越俗世的道德,反而是端赖切实履行个人生活岗位所带来的俗世义务,这于是也就成了各人的‘天职’。”

精彩短评 (总计57条)

  •     太绕了……硬着头皮看完,没记住多少……
  •     比卡尔伯格的难读……一些必要的注释以脚注附在页下倒是极好的……
  •     暴力完成…以后应该还会回去看宗教分析的部分
  •     很不错,很好用的书啊。
  •     2010
  •     磕磕绊绊
  •     从高中到大学的接力......
  •     自知理论薄弱,膜拜。
  •     翻译的不够好,语言艰涩,不过内容够翔实
  •     这书,太专业了
  •     禁欲已从僧院步入职业生活,并开始支配世俗道德,从而助长近代经济秩序的那个巨大宇宙的诞生;而这宇宙秩序如今以压倒性的强制力,决定着出生在此一机制当中的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而且恐怕直到最后一车的化石原料燃尽为止,都还是如此。依巴克斯特的见解,对于外在事物的顾虑,应该只是像这件披在圣徒肩上的“随时可以卸下的薄斗篷”。然而,命运却使得这斗篷变成了钢铁般的牢笼。
  •     买回来暂时还没看
  •     另一个马克思
  •     一直没想明白为什么我这个方向的资格考试要读这本 | 本科时从来没有试图读过;但读完后也可以想见那时候就算读了也不知道究竟在说什么。| 读后至少我再也不会把这书书名记成《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了。
  •     第一部分
  •     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的理解,很让我吃惊。翻译还可以,但毕竟是台湾人,很多用语习惯看着不顺。
  •     笔记已整理……话语系统的谨严无可挑剔。对马克思理论的批驳亦即对简单唯物论的反动,重新解析(彼时代的)人类性格(传统主义等等)诸如此类。路德宗:人是圣灵的容器;加尔文教:人是神的工具。ところで,以女高中生为信仰核心的国家会产生资本主义吗……
  •     “我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能使真正的宗教复兴长长久久。因为宗教必然产生勤劳与节俭,而这两者无疑又产生财富。但财富一增加傲慢、激情和各种形形色色的现实爱执也随之增加。如此一来宗教的形式是保住了但精神却迅速消失。”——卫斯理
  •     韦伯的这本名著读来些许失望。他的意思很简单:新教的禁欲主义的理性精神以及它的世俗化(核心概念是路德的Beruf,将”上帝所赋予的任务“与现实的职业联系起来,即将修道院里取悦上帝转化为通过现实工作。),孕育了近代“为工作而工作,不贪图享受“的资本主义精神。但行文枯燥,摆了很多事实,论证结构却不清晰。现在看,真正有意义的倒是应该如何看待他最后的那个悲观预言。机器和技术(它的本质就是刺激欲望)与大资本所统治的现代资本主义里,宗教伦理还能规定资本主义精神吗?另,广西师大的这个版本是根据德文原版翻译的,整体不错,但是有些语词翻译很不地道,例如最后尼采的”letzte Mensche“(最后的人)竟然翻译为了”最终极的人物“。。
  •     说实话,第一遍并没有看的太懂,过些天应该还会再看
  •     注释附录仔细完备
  •     M
  •     偶像
  •     这本书我找机会一定要补了英文版本,虽然这一版有不少注解算是编者很厚道的一件事,但是总觉得中文版词不达意的地方太多
  •      看了前几页,即被迷住 !
  •     前半部分关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述相当精彩,后半部分引述很多神学典籍和理论有点难啃。这个翻译版本应该是最好的一个了,注释如此详实丰富,敬佩该译者的严谨态度。
  •     学弟质疑宗教的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矛盾的,其实新教的禁欲主义是一种入世的禁欲主义,一方面,它强烈反对的是任意享用财富并要求对消费进行限制,尤其是奢侈消费的限制,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将财富的获取从传统伦理观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的心理影响。 听方老师讲这本书比自己阅读更具有快感,方老师V5~~
  •     韦伯不愧是欧洲文化之子,所以我果然对欧洲没什么兴趣,读前就知道结论,读后还是没有深入挖掘的欲望。
  •     目前最好的译本
  •     韦伯的经典
  •     就阅读体验来说,第一卷相对容易进入,第二卷第一章各派神佛满天,感觉云里雾里,需要一定的西方宗教史背景。最后一章精彩绝伦,流露出来的时代虚无感与隐忧总让我想起托克维尔,不过与托克维尔的敏感纤弱相比,韦伯更显冷峻,也许是因为其硬朗的男子气质(此处似乎攻受分明)总之,天生对这些怀有诗性人格却又不合时宜格格不入的男青年们毫无抵抗力...
  •     天职观促使人们理性追求财富,以获得上帝的恩宠
  •     韦伯作品集不错
  •     为了所长的讨论课第二次读这本书。韦伯的视角很犀利,不过他想说的东西是不是高中历史书讲加尔文教派时就已经说了啊。。 另外,五颗星是给翻译的。
  •     根本看不懂
  •     这个翻译的版本也没有太好。。。各种佶屈聱牙,英文结构文言文式的句子。
  •     总之书还是不错的,推荐看看
  •     伦理才是关键词
  •     大师就是大师,就这一本书,让对社会学这个概念,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难怪很多地方都推荐这本书,值得细看细品。
  •     为数不多好好读过的书,谢谢郁老师,may the force be with me.
  •     韦伯的经典名著
  •     得出的结论不比引起的疑问多,能不能算作褒奖。丛书而言,差强人意。
  •     看了一个多月才看完。看轻松的觉得没意思,正经的又看不懂Orz。看到中世纪、基督教什么的总是只能想起Saber、贞德、圣母在上。。。的我大概是完蛋了
  •     能力有限,会再读的。
  •     2014-03-06 对马克思理论的批驳亦即对简单唯物论的反动,重新解析(彼时代的)人类性格(传统主义等等)……路德宗:人是圣灵的容器;加尔文教:人是神的工具。
  •     康老师和简老师的翻译真的非常精彩!社会学的经典必读之一!但是相对于儒教与道教,考虑到巨大的文化鸿沟,如果不是对欧洲宗教和历史有相当的了解,读起来还是很难深入理解,尤其后半部对教义的解读。如果不是深究,或是专攻韦伯,阅读这本书,也许提纲挈领就足够了
  •     多年前看的,m一下。有人说他语言能力不好,写得很晦涩, 我表示赞同。
  •     「无灵魂的专家,无心的享乐人,这空无者竟自负已登上人类前所未达的境界。」
  •     改天写个笔记,线索还是蛮清晰的。改天再把附录仔细看看。
  •     试着概括下。在本书中,第一篇论文:韦伯试着提出并论证:清教徒的神学观念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即清教徒把谋生谋利的世俗活动伦理正当化,将其视为对于上帝的贡献,而谋取利益后,由于禁欲的要求,清教徒又须将资金再次投入,两方面的交互作用都存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新教的禁欲要求造成冲击,使资本主义世界世俗化。第二篇论文:新教的伦理要求,使新教的人一方面为了满足这种团体所要求资质而反复证明,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信誉担保,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尽准确,欢迎批评。
  •     我一定要强调,这个版本其实并不好读,虽然民间反应译的精准。
  •     真应该读读资本论的,可是……哪那么多可是,魂蛋!
  •     读两遍甚至更多才能明白的,但是还是要看明白。
  •     英文翻译者帕森斯基于自己的学术立场,对韦伯多有阐释性翻译,而此书是从德文翻译,而且注释详尽。我看过之后,发现如果真的有先知的话,也许就是韦伯这种人吧,问题一经他提出,迅速可以长久地引发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争议。
  •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深深地觉得它是一部精神病学与人类学经典,它非常完美地展示了意识形态如何回溯性地被建构,以及如何反作用于现实生活。
  •     难忘的是那狂飙突进式的注释和韦伯式的句法。“韦伯-桑巴特的资本主义精神”命题。
  •     这本书可以帮助你理解宗教与资本主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双向关系,也会让你了解第二波民主化浪潮中,天主教国家实现政治民主的原因。最为重要的是让你懂得新教对资本主义精神形成的重要作用,而这几乎成为了构成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核心要素。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