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63-07-01
ISBN:9787100005609
作者:[古罗马] 奥古斯丁(S. Aureli Augustini)
页数:350页

作者简介

关于本书的作者和内容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是古代基督教主要作家之一,与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同为基督教神学的两大师。
奥氏于354年11月13日生于北非的塔加斯持城,即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拉斯(Souk Ahras),当时北非已入罗马帝国版图,完全在罗马文化笼罩之下。父名巴特利西乌斯,是本城的一个普通市民,母名莫尼加,是信奉基督教的,奥氏自幼受母氏的熏陶,但没有正式领受洗礼。幼年在本城读书,以后先后至马都拉(即今阿尔及利亚的末达乌路赫(Mdaourouch)和迦太基攻读文法和雄辩术(当时罗马教育分三级制,启蒙小学是识字和书算,十二至十六岁入文法学校,读文法、诗、文、历史,十六至二十岁入雄辩术学校,读修辞和哲学)。十九岁,开始爱好哲学,由于探索恶的来源问题,因而皈依了摩尼教。毕业后,先在本城执教,后至迦太基任雄辩术教授八年。因不满迦太基的学风,便渡海至罗马,任米兰城雄辩术教授。奥氏在迦太基时,对摩尼教教义已感觉不满,至米兰后,受该城基督教主教安布罗西乌斯(Ambrosius)的影响,正式脱离了摩尼教,一度醉心于新柏拉图派的著作,对一切怀疑,但在思想上已逐渐和基督教接近。终于经过一次剧烈的思想斗争,于386年秋决定信奉基督教;便辞去教职,预备献身教会。次年在米兰领受了洗礼,启程回乡,至梯伯河口,母亲病逝。因此延迟一年回至非洲。391年,在希波(今阿尔及利亚的彭城 Bone)升为神甫。395年该城主教病卒,奥氏便受任为希波主教。从此开始他在教会中的一系列活动,与教内各宗派展开剧烈的论战,成为当时基督教学术界的中心人物。430年汪达人(Vandali)侵入北非,是年8月28日,希波城被围的第三个月,奥氏病逝。
奥氏是古代基督教拉丁教父中著述最多的一人,据奥氏本人提出《修订》的著作,至427年,已有93种,而书札和布道言论尚不在内。他著作中最被传诵的,便是这一本《忏悔录》。
《忏悔录》原名“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认、认罪”解,但在教会文学中,转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意义。奥氏本来着重后一意义,即叙述一生所蒙天主的恩泽,发出对天主的歌颂;但一般都注重了第一义,因此我国过去都称此书为“忏悔录”,在欧洲则“忏悔录”已成为自传的另一名称。
本书共十三卷,以内容言,可分为两部分,卷一至卷九,是记述他出生至三十三岁母亲病逝的一段历史。卷十至卷十三,则写出作者著述此书时的情况(对于忏悔录的成书年代,据学者考证,应在400年左右,在奥氏升任主教之后,即395或396年,至401年之间)。
第一部分:卷一,歌颂天主后,记述初生至十五岁的事迹。卷二、三,记述他的青年和在迦太基求学时的生活。巷四、五,记述他赴米兰前的教书生涯。卷六、七,记述他思想转变的过程。卷八则记述他一次思想斗争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卷九是他皈依基督教后至母亲病逝一段事迹。
第二部分:卷十是分析他著书时的思想情况。卷十至十三,则诠释《旧约创世纪》第一章,瞻仰天主六日创世的工程,在歌颂天主中结束全书。
奥氏在书中不仅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笔细腻生动,别具风格,成为晚期拉丁文学中的代表作,列为古代西方文学名著之一。
在中古时代,欧洲印刷术尚未发明,本书传抄极多,欧洲天主教本笃会隐修院中所藏旧抄本尤为繁夥。1506年始有奥氏全集出版,以后重要的版本有:1576—1577年出版的比利时罗文大学本,1679年法国巴黎出版的本篤会本(后收入米涅辑的《拉丁教父集》Migne:Patrologia Latina)和1896年奥地利维也纳出版的《教会拉丁作家丛书》本。至1926年法国拉布利奥勒(Labriolle)教授复据维也纳本,参考了十八种第七至十一世纪的古抄本和四种印本校订,出版了合校本,收入《法兰西大学丛书》,成为最完美的本子。现在此书即据此合校本迻译的。
译者
1962年8月28日

书籍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附录:书中人地名汉拉对照表

编辑推荐

《忏悔录》: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内容概要

奥古斯丁 AureliusAugustinus
354 -430
欧洲中世纪哲学家、神学家、罗马基督教拉丁教父的主要代表、新柏拉图主义者、基督教教父哲学的完成者。
生平与著作
354年11月13曰奥古斯丁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临近历史名城迦太基),即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腊斯。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父亲是异教徒。奥古斯丁家庭并不富裕,勉强在本地和马道拉、迦太基等城学完当时罗马帝国规定的三级制教育。374~386年,他先后在塔加斯特、迦太基、罗马、米兰等地教授语法和修辞。他在青年时代生活极为放荡,但求知欲甚强,思想颇为敏锐。善恶问题是他毕生思考的主题。他一度信奉摩尼教,接受它的善恶二元论学说,认为恶起源于某种实体。他通过学习新柏拉图学派的著作和在米兰大主教安布罗斯的影响下,33岁时放弃摩尼教,皈依基督教。他一反过去的放荡生活,抛弃情人和未婚妻,过清心寡欲的修道士生活。388年返回北非故居。391年升为神父。396年任北非希波(即今阿尔及利亚的安纳巴)的主教。430年 8月 28曰逝世,被教会封为伟大的圣师。他著书立说,阐述教义,著有《忏悔录》、《论自由意志》、《独语录》、《上帝之城》、《论真宗教》、《教义手册》、《论三位一体》等。他在著作中同摩尼教等学说展开激烈的论战,主要涉及原罪论、自由意志论、神恩论和预定论等神学和哲学问题。
基督教哲学
奥古斯丁以神为核心,以信仰为前提,以圣经为根据,运用新柏拉图主义理论结构论述基督教哲学的基本原理。他强调真正的哲学只能和真正的宗教即基督教结合在一起;唯独基督教才有真正的哲学。其原则是:首先信仰,然后理解,信仰以便理解,理解为了信仰。真正的哲学就是爱神。基督教哲学的核心问题,一是关于灵魂,一是关于神。基督教哲学的理论是在认识神和认识自我上建立起来的。
奥古斯丁断言,神为精神实体,是无限而永恒不变的超越存在,人们只能通过内心思辨神秘地直观它。由于人类语言的贫乏,无法表述它,只能心领神会。关于人的存在,奥古斯丁同样采取内心思辨的方法加以论证,认为主体存在的真实性以思维存在的真实性为根据。这是因为:①人人都知道自己在思维;所以思维是确凿无疑的;②怀疑和错误恰好证明自我的存在。从理论形式来说,奥古斯丁这种论点对R.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不无影响。
他继承 "三位一体" 的正统教义,论述和发挥了"原罪"和"救赎"学说。他认为,人类祖先亚当违背神的命令,吃禁果,犯了罪,本性从此败坏,因此人生来都是有罪的,人不能不犯罪;神是善的,而且是至善,它是一切善的根源;实质上,善是绝对的,唯有善存在,恶是虚无;恶本身并不存在,恶是相对于善而言的,在善之外,无所谓恶,恶无非是"善的缺乏"或"实体和本质的缺乏";人生来是个有缺陷的存在者,就其缺陷而言,是恶的;但就其存在者而言,是善的,罪恶的起源在于人类思想的邪恶,缺乏善,归根到底是背离神的善,缺乏神的善。奥古斯丁认为,背离了本性的人是不能不犯罪的,想恢复本性而行善,只有依靠至善的神。为此他断言;追求至善的神是人的本性的需要,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人生的最终目的。
晚年,他根据他的善和恶两个概念,提出"上帝之城"和"人间之城"的理论。把信仰神、反对物质世界、蔑视现世生活列入"上帝之城"的领域,看作善的表现;把生活在现实物质世界而反对信仰神列入"人间之城"的领域,看作恶的表现。他告诫人们信奉神,作"上帝之城"的臣民,同时又把基督教说成是神所特选的"上帝之城"的现世代理,基督教会胜于一切世俗的国家。奥古斯丁假借善和恶的问题,把信仰神推广到社会生活中,提出教权至上论。这在基督教史上是首创的。后来中世纪经院哲学主张神权政治论就是以此为理论根据的。
奥古斯丁运用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论证基督教教义,把哲学和神学结合在一起,从理论上为基督教确立了宗教世界观和人生观,把教父哲学推向了全盛时期。
伦理思想
奥古斯丁把上帝创造世界的宗教观念和柏拉图的理念论结合起来建立其伦理学说。他把道德的善恶归结为人对上帝的关系,从而改变了古希腊传统的伦理学研究方向,成为中世纪基督教道德的主要思想来源之一。奥古斯丁认为,尘世和天国是绝对对立的,人由于亚当的原罪而远离了上帝,因而具有自私和趋向邪恶的倾向,人只有信仰、热爱和顺从上帝,才能从原罪中拯救自己。在他看来,幸福就是为上帝和敬事上帝所得的快乐,人生的最终目的就是脱离尘世的罪恶的"人间之城",进入幸福的"上帝之城"。奥古斯丁认为,推动人类行动的力量不是理性,而是爱。他所说的爱有两种,一种是对自己的爱,即自爱,这种爱使人自私、骄傲、堕落,远离上帝而铸成罪恶;另一种是对上帝的爱,即仁爱,它使人慈善、谦卑、顺从,并不断接近上帝,达到至善。因此,对上帝的爱是道德的最高原则,热爱上帝是最高的美德,其他一切德性如果不是充满对上帝的爱,就没有任何价值。他指出,人由于原罪而丧失了自由,但由于上帝的仁慈,人又有了上帝赋予的意志自由,所以人就有了选择善恶的意愿和能力,而且只要人意愿去做,他就有能力做到择善祛恶。在他看来,能力和意愿也是一致的,意愿即是意志,即是行动。奥古斯丁特别强调个人的内心斗争和良心的作用。他认为,只有"我和我自己斗争"的内心风暴,才能把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上帝面前,通过忏悔和反省,接受良心的谴责,惩罚自己的罪恶;只有"我与我的决斗",才能克制使人堕落的肉体欲望,挣脱束缚意志的情欲铁链,净化灵魂的自我,做到安贫、温良、哀痛、饥渴慕义、慈惠待人、纯洁、和平。奥古斯丁的伦理思想后来被托马斯·阿奎那所继承,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庞大的神学伦理思想体系,成为基督教道德的理论基石。

章节摘录

版权页:我的幼年早已死去,而我还活着。主啊,你是永永地生活着,在你身上没有丝毫死亡,在世纪之前,在一切能称为以往之前,你存在着,你是主,你所创造的万物的主宰、在你身上存在着种种过往的本原,一切变和不变的权舆,一切暂时的无灵之物的永恒原因;天主,求你告诉我,求你的慈爱矜怜我,告诉我是否我的孩提之年继续前一时期已经消逝的我,是否我在母胎之时度着这一时期的生命?因为有人向我谈到这一段生命,而我自己也看到妇人的怀孕。我的天主,我的甘饴,在这个时期以前我是怎样?是否我曾生活在某一地方,曾是某一人?因为没有一人能答复我,我的父母,别人的经验,我的记忆,都不能作答。你是否要哂笑我向你提出这些问题?你不是命我照我所领悟的赞美你、歌颂你吗?我歌颂你,天地的主宰,我以我记忆所不及的有生之初和孩提之年歌颂你;你使人们从别人身上推测自己的过去,并从妇女的证实中相信自身的许多前尘影事。这时我已经存在,已经生活着,在我幼年结束之时,已经在寻求向别人表达意识的方法了。主,这样一个动物不来自你能从哪里来呢?谁能是自身的创造者?除了你创造我们之外,哪里能有存在和生命的泉源流注到我们身上呢?主,在你,存在与生命是二而一的,因为最高的存在亦即是最高的生命。

图书封面


 忏悔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2条)

  •     大概一年多前,我刚刚换了一个新的学校,内心流连而满是焦虑。我在云县的一个小旅馆里,无所事事地翻阅着这本声名煊赫的《忏悔录》。准确地说,我并大喜欢这本书。虽然我偶尔被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 A.D.)敬虔和直率的呼告所打动,甚至会默诵书中安布罗西乌的诗句以求得某种安慰:“天主啊,万有的创造者,穹苍的主宰,你给白天穿上灿烂的光明,给黑夜穿上恬和的睡眠,使安息恢复疲劳的肢体,能继续经常的工作,松弛精神的困顿,解除忧伤的郁结。”但是,我很快就被淹没在书中浩瀚的求告和圣经分析而渐感厌倦。在某种思念的焦灼中,我明明地晓得他求告的无上的天主,可是我宁愿把他换成一个人,我脑海中的一个幻象。“我在如此思索时,你就在我身边;我叹息时,你倾听着;我在飘荡时,你掌握我;我走在世俗的大道上,你并不放弃我。”【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8月第1版,第104页,下同】这时我便有一种僭越和渎神的快感。我清晰地记得我是在无聊的监考中读完的——与其说成功地读过一本名著,不如说终于结束了一场煎熬。我想,我再也没有兴趣读他的任何作品了。我当时特别不能理解的奥古斯丁名言:“信仰,尔后才理解(crede, ut intelligas)。”于我而言,不理解怎么能信仰呢?我诚然知道有信仰的人是蒙福,可是我就是不信,甚至仅仅把信仰当作安顿人心的居所,认为有害于理性的发挥,是让人无知的。没想到,真正无知的是我自己。在《忏悔录》里,奥古斯丁记述了他青少年成长经历、求学生活和教书生涯,这一段时间他是浪子,是摩尼教徒,是修辞学教授,唯一不变的是他的母亲,天主的仆人,二十年如一日为他代祷:“回来吧,在天主的怀抱里得安息。”他非常节制地记述这位母亲与仆人的去世,却非常动人地再现了一个浪子、一个辩士归主的传奇,在后来的篇章里,他完全沉浸在对善与恶的起源及本质,对时间,对记忆和影像,对《创世纪》和三位一体的探寻中——而这些我之前是完全忽略的。他并没有把生命中的遭遇和智慧的结晶归之于个人的才智,而是把这尘世的悲伤喜乐安息在天主的怀中,让上主的真光借这真理而显现,“因为我灵魂不能光照自己,也不能浇灌自己,因此只有到你生命之泉边,同样也只有在你的光明中能看见光明。”【322】值得注意的是,《忏悔录》原名“Confessiones”,据译者周先生说明,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认、认罪”解,但在教会文学中,转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意义。和卢梭的名不副实的忏悔录不同,奥古斯丁的这本书是在追忆往事,更是在追求真理,路上有堕落,有挣扎,有呼告,更有大欣喜和大荣耀。正如他在书中所言:“忏悔我已往的罪过——你以加以赦免而掩盖,并用信仰和‘圣事’变化我的灵魂,使我在你里面获得幸福——能激励读者和听者的心,使他们不再酣睡于失望之中。”【199】他希望唤醒睡梦中的人,让他们由弱而变强,改过而迁善。卷一本卷以赞颂主的伟大和万能开头,求主垂听自己的呼告,并追述了作者15岁之前的零散记忆。主“充塞一切,亦包容一切”,以瓶作喻:“一只瓶充满了你,并没有把你固定下来,瓶即使破碎,你并不散溢。你倾注在我们身内,但并不下坠,反而支撑我们;你并不涣散,反而收敛我们。”【3】追问主是什么。“至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义、至隐、无往而不在,至美、至坚但又无从执持,不变而变化一切,无新无故而更新一切…行而不息,晏然常寂,总持万机…爱而不偏,嫉而不愤,悔而不怨,蕴怒而仍安…我的天主,我的生命,我神圣的甘饴。”【4】予欲无言。“谁能使我安息在你怀中?谁能使你降入我的心灵,使我酣畅,使我忘却忧患,使我抱持你作为我的唯一至宝?”【4】惟有主。婴儿并不是纯洁无暇的。“婴儿的纯洁不过是肢体的稚弱,而不是本心的无辜。我见过也体验过孩子的妒忌:还不会说话,就面若死灰,眼光狠狠盯着一同吃奶的孩子。”【9】从小憎恨希腊文,却酷爱拉丁文。“当时我为狄多(维吉尔史诗《埃涅阿斯》中的迦太基女王)的死,为她的失恋自尽而流泪;而同时,这可怜的我,对那些故事使我离弃你天主而死亡,却不曾流一滴泪。”【15】读外国文字很辛苦,“甜蜜的希腊神话故事上面好像撒上了一层苦胆。”【17】曾因纵情恣欲而陷入黑暗,远离天主的荣光,也曾耽于嬉游,欢喜看戏,欺骗师长,在餐桌上偷东西吃。“我的犯罪是由于不从他那里,而独在他所造的事物中、在我本身和其他一切之中,追求快乐,追求超脱,追求真理,因此我便陷入于痛苦、耻辱和错谬之中。”【24】卷二奥古斯丁是问题少年,16岁曾退学,上树偷梨,拿去喂猪。“我愿回忆我过去的污秽和我灵魂的纵情肉欲,并非因为我流连以往,而是为了爱你,我的天主。…我青年时一度狂热地渴求以地狱的快乐为满足,滋长着各式各样的黑暗恋爱,我的美丽凋谢了。…这时我所喜欢的,不过是爱与被爱。但我不以精神与精神之间的联系为满足…从我粪土般的肉欲中,从我勃发的青春中,吹起阵阵浓雾,笼罩并蒙蔽了我的心,以至分不清什么是晴朗的爱,什么是阴沉的情欲。”【25】这满腔心酸回忆,都为你幸福可靠的甘饴。 16岁那年停学,去邻近的马都拉城攻读文章和雄辩术,并准备去迦太基留学。家中并不富裕,父亲只是塔加斯特城中的一个普通市民。闲在家中,“情欲的荆棘便长得高出我头顶,没有一人来拔掉它。”【28】和一群年轻的坏蛋乘夜摇下许多梨子,不是为了大嚼,而是偷去喂猪。“我并不想享受所偷的东西,不过为了欣赏偷窃与罪恶。”美好的东西,金银,荣华,权势和地位以及其他,有动人和光耀之处,但获得这些,不应该脱离和违反你的法律。【31】人与人的友谊,是一种可贵的心灵联系,温柔而甜蜜,但不可燃起贪心,行那些多人合作的犯罪。不想过去的那些丑恶不堪,“我现在需要的是你,具有纯洁光辉的、使人乐而不厌的、美丽灿烂的正义与纯洁,在你左右才是无比的安宁与无忧无虑的生活。”【36】卷三在迦太基求学,读到西塞罗的著作,向往哲学,思考善与恶,陷入摩尼教。“我周围沸腾着、震响着罪恶恋爱的鼎镬。…我追求恋爱的对象,只想恋爱;我恨生活的平凡,恨没有陷阱的道路;我心灵因为缺乏滋养的粮食,缺乏你、我的天主而饥渴。…我心灵患着病,满身创伤,向外流注,可怜地渴求物质的刺激。”“我冲向爱,甘愿成为爱的俘虏。”【37】这里看好像奥古斯丁深陷情欲,不过下文说:“我被充满着我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和燃炽我欲火的炉灶一般的戏剧所攫取了。”【38】却是虚构的戏剧让他远离慈爱的天主。读了西塞罗劝人读哲学的《荷尔顿西乌斯》。这本书使他的思想发生转变,“突然看到过去虚空的希望真是卑不足道,便怀着一种不可思议的热情,向往着不朽的智慧,我开始起身归向你。”【41】决心去读圣经,“以为这部书和西塞罗的典雅文笔相较,真是瞠乎其后。我的傲气藐视圣经的质朴,我的目光看不透它的深文奥义,圣经的意义是随着孩子的年龄而俱增,但我不屑于成为孩子,把我的满腔傲气视为伟大。【42】归入摩尼教,“背着真理,还自以为面向真理;我不懂得‘恶’不过是缺乏‘善’,彻底地说只是虚无。”【45】虔信主的母亲“为了我向你痛哭…她看见我在她所得自你的信仰和精神方面已经死去。”【50】她梦见自己站在一条木尺上,又见一位容光焕发的青年含笑走到她跟前,问她为何悲痛,那位青年请她放心,让她留心看,于是看见“我”站在她身边,就在那同一条木尺上。虽然奥古斯丁深陷摩尼教九年,但他的母亲从未放弃希望,“在祈祷时继续为我向你发出哀号”。母亲还请来一位教会里精通圣经的主角来谈话,并没有效果,只听到主教说:“让他去。你只要为他祈求天主;他自会在书本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和狂妄。”【52】卷四自叙深陷不堪回首的经历:“我从十九岁到二十八岁,九年之久,陷溺于种种恶业之中,自惑惑人,自欺欺人,公开是教授所谓‘自由学术’,暗中则使用虚伪的宗教幌子,前者是出于骄傲,后者则由于迷信,而二者都是虚妄。”【54】和女子同居,并有子嗣。向名为算术家的星士请教,并和一位名医文提齐亚努斯亲厚。与一位非常善良纯洁的青年内布利提乌斯建立了深切的爱情,但称不上真正的友谊,“因为只有你把那些具有‘因我们所领受的圣神而倾注于我们心中的爱’而依附你的人联结在一起的友谊才是真正的友谊”。【58】不幸的是,他因为高热,不省人事,在昏迷中接受洗礼后,不久就溘然长逝了。这让奥古斯丁备受打击,被痛苦所笼罩:“我眼中只看见死亡!本乡为我是一种刑罚,家庭是一片难言的凄凉。…我问我的灵魂,你为何如此悲伤,为何如此扰乱我?…为我,只有眼泪是甜蜜的,眼泪替代了我心花怒放的朋友。”【60】自以为是“一个满腹委屈忍受人生的傻瓜”:“我愤愤不平,我叹息痛哭,我心烦虑乱、不得安宁,我一筹莫展。我背负着一个破裂的、血淋淋的、不肯被我背负的灵魂,我也不知道把它安置在哪里。无论在优美的树林中,在娱乐歌舞中,在清香四溢的田野中,在丰盛的筵宴中,在书籍诗文中,都得不到宁静。”【62】他逃出家乡,来到迦太基(公元376年),在亲厚挚热的师友学生间得安慰,“这一切正似熔炉的燃料,把许多人的心灵融而为一。”【63】向全能的天主祈求:“求你使我们转向你,请显示你的圣容,我们便能得救”。美好的事物如果不来自你,便不存在。祈望灵魂不要移情于浮华,要归向天主的“道”:“我的灵魂…你应该定居在那里,把你所得自他的托付给他;把得自真理的一切,托付于真理,你便不会有所丧失;你的腐朽能重新繁荣,你 的疾病会获得痊愈,你的败坏的部分,会得到改造、刷新…将和你一起坚定不移地站在永恒不变的天主身边。”【66】写了一部书《论美与适宜》,献给罗马的演说家希埃利乌斯。大约二十岁时,读了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论》,以这些范畴来理解天主的神妙,甚悔不识“你的本体即是你的伟大与美好”。【73】自诩聪明,能理解各种自由学术,良好的禀赋反而害了“我”。“我背着光明,却面向受光明照耀的东西,我的眼睛看见受光照的东西,自身却受不到光明的照耀。”【74】卷五上主并不放弃那些彷徨不定和怙恶不悛的人。“你依然注视着,洞烛他们的黑暗。…希望他们自觉地回身寻你,你就在他们心中:谁向你忏悔,谁投入你的怀抱,谁因困顿风尘而在怀抱中流泪痛哭,你就在他心中;你会和蔼地擦干他们的眼泪;因为,主,你不是一个血肉的人,你是创造他们的天主,你现在又再造他们,抚慰他们。”【77】二十九岁时听到摩尼教主教福斯图斯的学识渊博并擅长自由学术的名声,心向往之,但在提问交流之后发现“这人对自由学术除了文法外,是一无所知,而对文法也不过是寻常的造诣。”他不过是读了几篇西塞罗的演说,一两部塞内卡的著作和一些诗集等,善于利用自己的有点和风度,因此比较吸引人罢了。【83】这时完全失去了研究摩尼教著作的兴趣。奥古斯丁听从别人的意见,渡海去罗马教书。他的出走让她母亲悲痛欲绝,她一直跟到海边,不肯独自回去,后来勉强听劝,答应那一夜留在泊船不远的一所教堂,但是就在那一夜,奥古斯丁偷偷溜走了,她还在堂中祈祷痛哭。【87】他刚到罗马,就发高热,迎来了“一顿疾病的鞭子”。在濒死中,依然保留极强的理性品格,拒绝领受“洗礼”。“我所度的岁月不过增加我的耻辱;你不使如此不堪的我灵与肉双双死亡,而我的狂妄反而讥笑你忠告的药石。”【88】但最后病愈了,“你治疗我的疾病,你使你婢女的儿子恢复肉体的健康,为了能给他另一种更好、更可靠的健康。【89】他的思想每次想返回公教信仰时,总是障碍重重,他这时还无法理解救主耶稣怎么会生自童女马利亚,他看不出怎样能混合而不受玷污。“因此我害怕相信他降生为人,因为我将不得不相信他受血肉的玷污。”【92】到米兰,拜谒安布罗西乌斯主教。他开始竭力思索和找寻证明摩尼教错误的可靠证据,也不信任那些不识基督名字的哲学家,于是留在公教会继续做一名“望教者”,“等待可靠的光明照耀我,指示我前进的方向。”【96】卷六开始不以过去的眼光读《旧约》律法和先知书了,并纠正了对你的圣贤门的错谬之见。正如安布罗西乌斯的布道反复申明的金律:“文字使人死,精神使人生。”本来可以用信仰治疗灵魂的疾病,澡雪精神,趋向真理,但由于害怕信仰错误,反而拒绝你的信仰良医。【102】和好友展开是否结婚的争论。自问:“如果灵魂的生命随肉体而同归澌灭,神绝不会对我们有如许作为。如此,我们为何再犹豫不决,不肯放弃世俗的希望,全心全意去追求天主和幸福生活呢?”时间也有很多可爱之处,“许多大人物,最值得我取法的人物,不是结婚后依然从事研究智慧吗?”【114】本来想结成一个共产主义的小团体,但最后没有成功,“我们重新回到叹息呻吟之中,重新踏上尘世的坦途;我们心中的思想是千头万绪,而你的计划永远不变。”【117】之前和奥古斯丁同居的女子,因为他要结婚了,被迫分离,只把两人的私生子留在他身边。觉得自己处境越来越可怜,对死亡与死后审判充满恐惧。思考伊壁鸠鲁灵魂不死和死后受赏罚的问题,自认盲目,“不能想象德行与美善本身的光明应该用无私的心情去怀抱,这光明肉眼看不见,只能在心灵深处看到,这昏昧正是我的重大不幸。”【118】卷七本卷记述了奥古斯丁30岁之后的壮年时代,对主的思考逐渐深入,并探讨了恶的起源和本质,进一步亲近和赞叹主。设想上主是广大无边而充塞天地,是生命的生命。思考作恶的原因是自由意志,受苦的原因是出于上主的审判。【123】“朽坏,不论来自意志,不论出于必然或偶然,都不能损害我们的天主,因为你既是天主,天主所愿的是善,天主就是善的主体,而朽坏便不是善。…总之,天主如果可能朽坏,便不成为天主了。”【124】说实话,这一段有循环论证的嫌疑,我不太能理解。奥古斯丁这时也在苦闷的思想中:“天主是美善的…创造美善的事物…恶原来在哪里?从哪里来?…既然天主是全能,为何不能把它整个转变过来,不遗留丝毫的恶?”【126】引用约翰福音揭示天主的道,天主拒绝骄傲的人,恩宠谦虚的人,以大慈爱揭示人们谦虚的道路。【131】“你指示我反求诸己,…我进入心灵后,我用我灵魂的眼睛瞻望着在我思想之上的永定之光。…谁认识真理,即认识这光;谁认识这光,也就认识永恒。唯有爱能认识它。”【134】认为一切可以朽坏的东西,都是“善”的,唯有“至善”不能朽坏,没有任何“善”的成分也不能朽坏,因为朽坏是一种损害。这里似乎可以解释善的脆弱性。“至于‘恶’,我所追究其来源的恶,并不是实体;因为如是实体,即是善。”【136】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你,不再钟情于那些冒充你的幻象了;但我还不能一心享受天主,我被你的美好所吸引,可是我自身的重累很快又拖我下坠,我便于呻吟中堕落了:这重累即是我肉体的沾染。”【139】直到拥抱“天主与人类之间的中保,降生成人的耶稣基督”,认识他“道成肉身”,以血肉作为我们的饮食,才真正获得力量,确认基督即是“道路、真理、生命”。他促使服从他的人克制自己,到他身边,“治疗了他们的傲气,培养了他们的爱,使他们不至于依靠自身而走入歧途,使他们目睹卑以自牧的神性在他们脚下,穿着我们的‘皮衣’,因而也能安于微贱,能废然自觉,俯伏于神性之前,神性将起而扶掖他们。”【140-141】迫不及待地捧读圣经,特别是使徒保罗的著作,以前认为这些和《旧约》的律法和先知书相抵触,但疑问终于涣然冰释,并把读经所得归于上主的恩宠,而不是自夸。在以前读的那些书里,“字里行间,没有悃款的气色,没有忏悔的眼泪,也没有‘你所喜爱的祭献,愤悱的精神,悲深痛切的良心’,更没有万民的救援,你所许诺的圣城,‘圣神’的保证,普渡人类的酒爵。”【144】对主发出由衷的赞叹。卷八自叙继续靠近主的怀抱,历经思想的痛苦和挣扎,在花园里读到神的话语,感觉圣灵的光照进来,便归了主。已经铭记主的话语,感受到主的围护,并确信你的永恒生命,自以为“爱上了我的‘道路’,我的救主,可是还没有勇气面向着崎岖而举足前进”。【146】看见教会中人才济济,各人都有自己的进修方式,真正抛弃了俗世的名利,热爱主温柔敦厚和美轮美奂的住所。向主的忠仆、德高望重的西姆普利齐亚努斯请教,他是当时主教安布罗西乌斯的授洗者。他向奥古斯丁追述已故罗马雄辩术教授维克托利努斯皈依主的经历:翻译柏拉图派的著作,用心读圣经,但是害怕在众人面前承认自己的基督信仰,但在深思熟虑下去了圣堂,领受了重生的“洗礼”;此事在罗马引起了惊愕,教会却只是欢忭。”在最后信仰的宣誓时刻,他本来可以采用比较隐秘的方式,但是却选择站在高处,向教友群众朗诵。“他以为他所教的雄辩术与救援无关,尚且公开讲授,不怕在疯狂的人群之前发挥自己的见解,那么更何惮于在你的驯顺的羊群前宣布你的言论?”于是他上台宣誓了,得到了大家的欢呼,人们去用敬爱和欢乐的双手去拥抱他。【150】向主呼求:“请你促醒我们,呼唤我们,熏炙我们,提撕我们,融化我们,使我们心悦诚服,使我怀着炽热的心情向你追踪。”以熟睡的人醒时所作的挣扎作比,已经确认献身于你的爱比屈服于自己的私欲要好。“前者使我服膺,驯服了我;后者使我依恋,缠绕着我。你对我说:‘你这睡着的人,应当醒过来,从死中复活,基督就要光照你了。’”【155】但是奥古斯丁还在逡巡等待,他的苦闷有增无减,天天叹息。遇到一位宫中的教友、同乡蓬提齐亚努斯,谈论埃及隐修士安东尼,被他“斩断功名意愿,事奉天主”的事迹所打动。袒露在天主之前,良心在谴责,真理在催迫,“我倔强,我抗拒”,但已经提不出理由,“剩下的只是沉默的恐惧,和害怕死亡一样,害怕离开习惯的河流,不能再畅饮腐败和死亡。”【160】退到花园中,内心澎湃,“我全身骨骼都对此发出呼号,它们的歌颂声上彻云霄”。在挣扎中思考为什么“灵魂命令肉体,肉体立即服从”而“灵魂命令自己,却抗拒不从”,真正的原因是意志的游移乃是灵魂的病态,“其实灵魂并不完全愿意,所以发出的命令也不是完全的命令。…灵魂不是以它的全心全意发出命令,才会令出不行。”【162】反驳摩尼教“以意志的两面性为借口,主张我们有两个灵魂,一善一恶,同时并存”,认为两种意志的斗争,并不证明另一个灵魂的存在,只表明所受的惩罚,这是“盘踞在我身内的罪”。【163】一善一恶是不正确的,并不具有对立的本体,也不来自对立的本原,这只是一个灵魂在两种意愿之间摇摆不定。【164】“永远的真福在上提携我们,而尘世的享受在下控引我们,…灵魂被重大的忧苦所割裂:真理使它更爱前者,而习惯又使它舍不下后者。”【165】自言自语:“快快解决吧!快快解决吧!”灵肉交战,天人交战:“为何你要依仗自己而不能安定?把你投向天主,不要害怕;天主不会缩手任凭你跌倒;放心大胆地投向他,他自会接纳你,治疗你。”羞愧万分,在灵魂的深处,“巨大的风暴起来了,带着倾盆的泪雨”。向主说了很多话,大意是:“主啊,你的发怒到何时为止?请你不要记着我过去的罪恶。”呜咽喊道:“还要多少时候?还要多少时候?明天吗?又是明天!为何不是现在?为何不是此时此刻结束我的罪恶史?”【166-167】带着满腔心酸痛哭不止,突然听到一个孩子的声音唱着:“拿着,读吧!拿着,读吧!”立刻拿起圣经,依照神的命令,默默地读着最先看到的一章:“不可耽于酒食,不可溺于淫荡,不可趋于竞争嫉妒,应被服主耶稣基督,勿使纵恣于肉体的嗜欲。”“顿觉有一道恬静的光射到心中,溃散了阴霾笼罩的疑阵。”【168】向母亲报告自己的皈依,母亲喜形于色。“她的哀伤一反而成为无比的喜乐,这喜乐的真纯可爱远过于她所想望的含饴弄孙之乐。”【169】卷九感谢主。除了家人和几个知己,并没有向太多人袒露自己的皈依,“虽然那时我们自‘涕泣之谷’上升,唱着‘升阶之歌’”。【172】正式脱离雄辩术教席:你已解放了我的心,现在又解放了我的口。【175】真正体会的上主的甘饴:“我口诵心维,欢呼雀跃,不愿再放情于外物,啮食时间,同时为时间所吞噬,因为我在永恒的纯一本体中有另一种‘小麦’,另一种‘酒’,另一种‘油’。”【178】接着叙述了自己的母亲和儿子的去世,奥古斯丁在行文中表现了极大的节制,并将这一切归于主。说起自己从孽海得来的儿子,非常聪明,很有思想,所著《师说》就是记述两人的谈话。但“不久以后他就脱离尘世,我对此感到安心,他的童年、青年以及他的一生,我可不必为抱杞忧了”。【181】在梯伯河口,母亲去世了。不准备谈她的遗事,而是追述天主给她的恩泽。去世前一天有过谈话,结论是:“我们肉体观感的享受不论若何丰美,所发射的光芒不论若何灿烂,若与那种生活相比,便绝不足道;我们神游物表,凌驾日月星辰丽天耀地的苍穹,冉冉上升,怀着更热烈的情绪,向往‘常在本体’。我们印于心,诵于口,目击神工之缔造,一再升腾,达于灵境,又飞越而进抵无尽无极的‘膏壤’。”【188】有朋友问母亲是否忧虑葬身他乡,她说:“对天主自无远近之分,不必顾虑世界末日天主会不认识地方而不来复活我!”病后第九天,她圣德至诚的灵魂离开肉体,享年五十六岁,当时奥古斯丁三十三岁。【191】他肝肠寸断,但在安葬和祭礼的时候没有流过一滴泪。在洗浴后,依然没有洗刷内心的酸苦,于是默诵安布罗西乌的诗句:“天主啊,万有的创造者,穹苍的主宰,你给白天穿上灿烂的光明,给黑夜穿上恬和的睡眠,使安息恢复疲劳的肢体,能继续经常的工作,松弛精神的困顿,解除忧伤的郁结。”于是逐渐回想母亲的虔诚和爱怜,忍不住为她痛哭,“任凭我抑制已久的眼泪尽量倾泻,让我的心躺在泪水的床上,得到安息”。【193】但旋即向天主忏悔,并向主祈祷读者纪念他的父母——你的婢女莫尼加和她的丈夫巴特利西乌斯。【196】卷十接下来这几卷主要讨论了记忆、时间、三位一体等,我都不太理解。希望自己在证人之前,用文字来履行真理。“人生的其他一切,越不值得我们痛哭的,人们越为此而痛哭;而越应该使我们痛哭的,却越没有人痛哭。但你喜爱真理,’谁履行真理,谁就进入光明。’”影像如何形成,记忆是什么。对每一事物有三类问题:“是否存在?是什么?是怎样?”“我记忆所收藏的,不是意义的影像,而是意义本身。”【208】“记忆还容纳着数字、衡量的关系与无数法则。”论遗忘:“遗忘并非亲身,而以它的影像存在记忆中,如果亲自出场,则不是使记忆记住,而是使记忆忘记。”【213】“幸福生活是否存在记忆之中?如果我们不认识,便不会爱。”【217】邪恶的人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幸福生活就是在你左右、对于你、为了你而快乐;这才是幸福,此外没有其他幸福生活。谁认为别有幸福,另求快乐,都不是真正的快乐。可是这些人的意志始终抛不开快乐的影像。”【219】谈如何对待荣誉。“别人的赞美往往跟随着,而且应该跟随着良好的生活和良好的行动,二者都不能弃置。…当然我欢喜听人家的赞美。但我爱慕真理,过于赞美。…我所不愿的是:因我做了一些好事,便把别人的褒奖增加我的快乐。”【238】要向耶稣基督学习谦卑。这里可以和《论语》里“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相比照。卷十一这一卷主要讨论时间。重提登山宝训,主号召我们应该:安贫、温良、哀痛、饥渴慕义、慈慧待人、纯洁、和平。【246】“你召唤我们,教我们领会你的言语:‘道’,这‘道’是和你天主同在’的天主,是永永不寂的言语,常自表达一切,无起无讫,无先无后,永久而同时表达一切,否则便有时间,有变化,便不是真正的永恒,真正的不朽不灭。”【252】“你创造了一切时间,你在一切时间之前,而不是在某一时间中没有时间。”不存在的时间没有长短,因为过去已经不存在,而将来尚未存在。【258】也就是说过去和未来都不存在,把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不确当的,可以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三类。“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在便是期望。”【263】“时间并非物体的运动。”【268】卷十二这一卷主要讨论《创世纪》。“‘地是混沌空虚’,是一个莫测的‘深渊’,深渊上面没有光,因为没有任何形色。为你命作者写道:‘深渊上面是一片黑暗’,所谓黑暗,不就是没有光吗?假如有光,光在哪里?只能在上面照耀。”没有光,没有声音。【277】奥古斯丁猜测“物体从这一种形相进入另一种形相的过程不是通过绝对的空虚,而是通过某一种未具形相的原质。"【279】“至于那个无形的物质,混沌空虚的地,也不列入日子之中,因为既无形相,没有组织,便无所来,亦无所往,便也没有日子与时间的交替。”【282】称赞造物主的大能。“现在我汗流满面,喘息着回到你的泉水旁边。希望没有一人来阻扰我,我要畅饮,我要生活。…我在你之中复活了。”【282】“每一个羁旅于尘世的灵魂,如果它已经渴望你,如果已经‘以眼泪为饮食,同时每天有人在诘问它:你的天父在哪里?’如果已经向你仅仅要求‘一生无日不住在你的圣殿里’——它的生命即是你,而你的日子即是永恒:‘你的年岁没有终极,因为你是始终如一的。’”【283-284】脱离天主而堕落,仰望唯一真理而得安息。“所谓‘天主的居处’,不是尘世的宫殿,也不是天生的物质建筑,而是精神的,它分享你的永恒,因为它永永远远不受玷污。”【287-288】主确定无疑地创造天地:“‘元始’即是你的智慧,在智慧之中,你创造了一切。…确无可疑的是:不仅一切已造的和已成形的东西是出于你的创造,甚至可能创造和可能成形的东西,都可能由你创造,因为一切来自你。确无可疑的是:凡从无形以至成形,一定先是没有形相,然后接受形相。”【293】卷十三这一卷前半部分主要谈天外之天、混沌空虚的地和黑暗的深渊,他认为“这个精神的、漂流不定的元气必须归向你、生命之源,受到光照,然后成为美丽的生命,成为水与水区分后形成的天地之外的另一重天”。【311】“我们的情感,我们的爱好,我们精神上的垢污构成了我们重重烦累,使我们下沉,而你的圣善使我们向往你的安宁,拯拔我们上升,使我们举心向上,向着你,到达‘你的神在大水上面运行’的境界,我们的灵魂穿过‘无质的大水’,将进入无上安息。 ”【312】讨论三位一体,以人的“存在、认识和意志”思考“圣父、圣子和圣灵”:“生命在这三方面是多么纯一而不可分割:一个生命,一个思想,一个本体;不可分割却又截然分清。”【315】自叹其奇妙处不是自己能轻易领会和表达的。 要在忧闷中保持盼望,奥古斯丁这段呼告极为动人:“希望吧,坚持着,直至万恶之母的黑夜过去,直至主的义怒过去,…在天父内盼望着:早晨我即将站立起来,我将凝神谛观,我将永久歌颂他。早晨我将站立起来,我将看见我的拯救者,我的天父,他将因居住在我们心中的‘圣神’而复活我们的肉体,因为‘圣神’慈祥地运行在我们黑暗漂流的心灵之上。为此,我们在羁旅之中已经得到保证,日后将成为光明:我们已经因希望而得救,已是‘光明之子,白昼之子,不再是过去的黑夜之子,黑暗之子’。”【319】对接下来的段落,我很难概括这些内容,因为奥古斯丁已经沉浸在对上主的敬拜和赞叹中,一如珠玉泻地,任意截取好像都是粗暴地阻断。“主、我感谢你。我们看见了天和地,…我们看见了划分黑暗的光,…我们看见了诸水分为上下后中间的穹苍,…我们又见万流委输、海色的壮丽,大陆上圹壤的原野和长满花卉树木景物宜人的腴壤,我们又昂首而见“光体”,太阳充分照耀着白昼,黑夜则有月色星光的抚慰,同时又成为时间的标识。我们又见卑湿之处滋生了鳞介鲸鲵和飞翔的禽鸟,因鸟翼所凭的浓厚空气是由水蒸发而成的。我们看见地面点缀了动物和依照你的肖像而造的人类,人凭借了和你相似之处,就是说凭借了理性和理智,统治百兽;犹如人的灵魂上一面是通过思考而发号施令,一面是服从号令,犹如行动受理智的指挥而获得正确方向。”【344】奥古斯丁看见了这一切美好,并希望所有人看见这一切美好。他祈愿主赐给我们和平,在天主至善至美的怀中得安息。樊超群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     随着书的展开,你会发现人变得越来越好,道德修为越来越高,个人生活却也越来越不行。忏悔录是不是反面教材?——如果你做一个好人,就会倒霉。似乎所有的道德教育都在说,好人是有好报。但一旦一个人面临现实,这个说法被击碎。最直接的结论或许是:不要像卢梭那样,不要做一个好人。那么,卢梭为什么这样写?道德教育故事,不管经历了多少困难,最终都会皆大欢喜。这样的教育其实很廉价,不堪一击。在忏悔录中,两条线索:个人道德提升,自我教育的成就;外在境遇的恶化。这是必然的吗?卢梭没有告诉我们。但这是我们看书过程中必然会思考的。幸福和善良(道德)的悖论是伦理学上不可规避的问题。《忏悔录》第十一章,提到两部著作。一部著作是社会上认为最好的,一部是他自己认为是他自己觉得最好的。这与他的仓皇逃窜形成鲜明对比。我们以为卢梭小说的巨大成功会使他的境遇得到改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卢梭被认为浪漫主义,这是一种误解。法国人是最古典主义的。卢梭也是新古典主义的。卢梭追求情感的真挚是对的。卢梭要揭示人类自然的情感,而不是人为造作的情感。他要把社会给予人的伪饰都剔去,看到人性的真实。"要想透过那么多的成见和假装出来的激情,在人心中辨别出真正的自然情感,就必须善于分析人心。"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是自己的观点,其实都是父母,老师,媒体给你的观点。一个伟大的作家,首先能做到洞见自己的本性,才能写出色的小说追求文字技巧是舍本逐末。而卢梭的作品真诚、质朴。卢梭开辟了现实主义,使得小说向现实主义迈进。卢梭的文学思想是:拿大量的人物和情节来弥补思想的空缺(浪漫小说的手法)是不对的。卢梭当时的声望正是因为小说而起,他彼时尤其受女性欢迎,卢梭后来受到的一些保护,与女粉丝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卢梭想用这部小说唤起爱,维护家庭神圣性,甚至不愿意站在真正的爱的立场上。我们以为卢梭是离经叛道的,但当你潜心去读卢梭的小说,会发现这是误解。卢梭的政治意图是希望把爱传给当时的法国社会。因为当时的法国疯狂地进行政治斗争。而在这当中打得最厉害的是无神论的哲学家和有信仰的神学家教会。卢梭想告诉哲学家有信仰的人并不都是伪君子,告诉教会无神论者并不都是坏蛋。然而,卢梭不知道,在社会中生存最简单方便的方法是站队,那就解决了问题。很多人一死作品备受追捧,很简单,利益关系没有了。我们很难看到别人的优点,却容易看到缺点。东西写得越好,能够评价的人越少。这不是民主的问题。伏尔泰是有资格评价卢梭的,但他不是公正的。伏尔泰与卢梭的世界观是不一样的。他们都是启蒙哲学家,但他们对“启蒙”的看法很可能是不一样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启蒙思想家之间差别是很大的。卢梭和伏尔泰之间最大差别在于他们对于什么是人性什么是幸福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伏尔泰是个很刻薄的人,不是很能容忍跟他不同的人,这也许跟他早年那受到迫害有关。卢梭在书中也提到了伏尔泰对书的评价。很有意思的一点是,经常舆论与实际是相反的。“请你照顾我一点,不要让人知道你念给我听过。”政治的诡秘在于:公开允许的并不意味着实质允许,公开不允许的并不意味着实质不允许。来了很多信有匿名的也有署名的,有一封信问他:我该待在法国呢还是出去呢?这是希望卢梭犯错。卢梭天真地以为他自己是孑然一身的,没有结党派的,出版物在程序上是合法正当的。其实卢梭不知道,他正是因为孤身一人,没有卷入任何政治势力所以他才最危险。因为当时法国各派的政治领袖都很胆怯无能,不敢公开宣扬自己的主张。卢梭讲“双方都缺乏有力的领袖,没法爆发内战,只能暗斗”。他们都希望利用别人来打击对手。利用谁?卢梭!而卢梭在作品中宣扬希望双方和解,认识到对方的优点,最后卢梭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敌人。一个遗稿被编辑出版,很容易被篡改。法国当时的思想界是一场乱战。卢梭是不了解情况的,他只以为耶稣会是最厉害的。卢梭的四封信,这很重要,因为他害怕他死后作品被篡改。《社会契约论》在卢梭在世的时候是很不成功的。卢梭最重要的作品在法国当时并没有流传。当时五百家藏书者《社会契约论》只有一家。很多人根本都不知道这本书,更不用说影响力了。直到法国大革命后卢梭被当做圣人之后,这书才流行。所以因果关系是倒过来的,是法国大革命使此书有了影响。这本书被有权势的集团认为是不好的书,不敢得罪他们。这群有鉴赏力只是心里知道这是本好书。任何时代正统是怎么回事,那个时代正统之人有时候都讲不清楚。
  •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比卢梭的忏悔录更绚丽,不仅仅是时代的差异,奥古斯丁追求神,卢梭追求自然。就造诣讲,奥古斯丁算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外欧洲地位崇高的哲学家,确切的说是神学家。一切最美归于神,基督教的上帝与神话体系中的神在奥古斯丁这里开创了融合。奥古斯丁也算是基督教徒信奉的圣人,像佛教中的禅宗祖师。从我浅显地看《忏悔录》,我觉得里面的文字和韵律是绝美的,但是他抨击荷马史诗是我不赞同的。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身临其境是怎么回事。觉得他说的场景都在身边发生过一样。
  •     未来驱逐过去,然后有随之而去。
  •     大一时候看的时候被虐了,准备再刷。。。
  •     common application的essay用过quote
  •     11章明显有柏拉图的味道。总体来说这书对我而言难懂,不喜欢。
  •     回忆即约定。
  •     再读
  •     极其晦涩 老师让我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 用了“pilgrimage”被老师夸得不行hhh
  •     20161231 感情极为诚挚,文笔极为优美。卷十一对时间的思考也很有启发性。
  •     很不错送货很快哟
  •     床头书
  •     以为很枯燥,原来是个有血有肉的汉子
  •     奥古斯丁的经典,自不用多言。
  •     感觉不错,可以说就是一本哲学书。
  •     虔诚、冗长。
  •     读完了。以我世俗的观点看前九卷非常有意思,他青少年时期有点像太宰。非常可爱。而且我觉得他前九卷所忏悔的罪都不算是罪,前期生活太纯洁后期生活太高尚,也忏悔不出什么来,倒是说了很多教义,洗脑力Max
  •     第一本完整读完的哲学书,大部分地方还是晦涩的,看不懂啊,不过里面的佳句还是不少,应该在安静的环境下看
  •     乞丐窃贼 2004-第六十五本 2004-第六十六本
  •     43摩尼教:五元素化身大战黑暗五妖洞84学园派怀疑一切122预言应验出偶然71圣曲圣诗99记忆与遗忘236天主言语创造万有47将来不存在,能根据现存可见的预言48过、将不存在。时间分过去的现在、现现、将现51时间非物体运动56思想工作三阶段:期望注意记忆67两物无时间:纯全(天外天)、混沌无形(地)92创世纪三位一体95存在、认识、意志
  •     何谓真情流露。虽然不认同奥古斯丁的宗教理念,然而关于生活,他给出了很多真知灼见
  •     What does love look like? It has the hands to help others. It has the feet to hasten to the poor and needy. It has eyes to see misery and want. It has the ears to hear the sighs and sorrows of men. That is what love looks like.
  •     第十一卷的影响是从康德到罗素,直到现在也是属于真理一类。时间和空间不属于本体论这部分而是属于认识论。
  •     对天主的赞扬啊…打动我的是奥古斯丁对自己为何决定信仰基督教的回顾,这种对于信仰的谨慎和对自我思想的尊重真令人感佩。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不是忏悔哦,而是对天主的赞美。
  •     基督让人尴尬,湖南可以这么说,直接这么说,明清没有资格这么说
  •     抛开对上帝的狂热崇拜,奥古斯丁对人生的很多见解不失为真知灼见。 “我越狡诈欺骗,就越能获得盛名。人类盲目无知的极限恰恰就在于以盲目无知为荣耀。”过了这么多年,人性也不过如此。
  •     我看不懂。
  •     齐奥朗:在那些年代,人们悉心养护自己的秘密。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对上帝诉说,祂会在自己的虚无中掩埋你的叹息。如今我们无可慰藉,因为无人倾谈。我们已然沦落到向凡夫俗子告白自己的孤寂。
  •     活动购书
  •     在奥古斯丁的忏悔中也忏悔自己是否犯下了类似的过失,每看一次都是场心灵的洗涤。
  •     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自己。作者解剖一样分析自己心中从童年开始的“阴暗”,关于贪婪、名利欲、不洁的性欲、偷盗的心理。我不信仰神,但我却看到了信仰带给人的力量,振聋发聩的力量。
  •     spiritual exercise
  •     这个偷梨娃的第七卷和第十一卷不错,其他一般。适合摘出其中段落写情书。
  •     前十卷真是酣暢淋漓,簡直是我大神。後三卷是再也沒有人比他更囉嗦了。要這麼反反覆覆講來講去嗎!看得我煩死了。⋯不過確實很會寫,語辭極優美。
  •     奥古斯丁的必读书
  •     “在一连串黑暗的性欲中,我沦为了动物;我的美丽凋落而去,我在您眼中散发着腐臭的气味,而我却仍然沾沾自喜,并且急迫地去取悦人们的目光。”
  •     看的有点累了。
  •     时间观念很有趣哈
  •     奥古斯丁的思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个版本是繁体字版本,翻译也很棒
  •     【夜读】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说:『任何人,凡痴爱凡物,都是痛苦的;一代丧失,就会心痛欲裂;其实在丧失之前,痛苦早已存在,只是在丧失之后才意识到了而已。』
  •     通俗哲学,但充满哲理讲述了卢梭的一生,一个真实的人性,感觉西方更不会被家庭责任义务所绑架和拖累这点我很是赞同。
  •     周士良的译笔太赞了
  •     芮安牟大法官特意推荐给我,可惜我资质鲁钝看不懂……后面几卷的神学哲学思想朴素精深,还要反复读才能明白。 P.S. 开始看的英文版,后来哈佛出版社出的英文版不知为什么第二册变成了古英语,看起来费劲,换成了中文版重看,发现原来确实之前好多地方理解错了……
  •     这书只有8.5?我就笑笑不说话
  •     最近喜欢上了读自传 “爱而不狂 妒而不乱 悔而不痛 怒二仍平”
  •     我是罪人之中的罪魁。 其实我觉得这是一本情书
  •     个中对时间等思考深邃精辟
  •     大段的 interpretation of bible ,词藻有过长之嫌。某些句段虔诚又优美,但对我来说 还是太啰嗦了。讲时间那段我又想到了老维…
  •     最伟大的精神就是对自己的解剖
  •     奥古斯丁文采非凡,人类生来的追思和罪恶感,几乎都在奥古斯丁这儿能找到,这个译本也很贴近本土阅读习惯。第十一章关于时间的讨论,非常精妙。几乎全部的精华都在第十一章。
  •     挺作者跟上帝的对话, 对于我一个无神论者来说, 就是与自己对话。自省
  •     time of past which is memory,time of future which is expectation,time of present which is contemplation.
  •     自「羞耻」后读过最难啃的书,但好像把这两本归于同一个难啃太没道理。喜欢关于恶的来源/时间的讨论,还有开篇婴幼年时期那些牵强又可爱的忏悔。很多地方读不明白,无法用脑子理解。但就在刚才,我好像用一个瞬间抓住了它的伟大:奥古斯丁企图用理智打通上帝存在前提下种种解释不通的地方,用理性对撞不可见的信仰是件如此痛苦的事,但他一辈子矢志不渝,终于不怀疑地投入天主的怀抱。神是从不怀疑的人(信仰,尔后才理解),所以奥古斯丁只能无限接近神。
  •     下临深渊、上达天听 信仰、哲学、传记相互穿插 热烈雄肆与质朴真醇交相辉映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