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中国的美国人

出版日期:2014-6-1
ISBN:9787510829119
作者:李敦白 口述,徐秀丽 撰写
页数:334页

作者简介

在本书中,李敦白对自己的一生做了详尽的回顾和分析,从出生、家庭、求学、树立信念、追求理想、参加美国共产党,到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交往,参加“文革”的经历,两次长达16年的牢狱之灾,在中国收获的爱情,以及80年代重新回到美国。他自称是一个“中国的美国人”,在访谈中涉及大量中国当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以及他对中国革命、中国历史、人类前途命运等的观察和思考。

书籍目录

致中国读者 李敦白
第一部分 早年岁月
你有多少钱,就可以买多少公道
有一些人,他们最像基督徒,他们是共产党员
参加美共
权利是你以为你有的东西
从反战到入伍
你到花园里挖个洞,对面就是中国
斯坦福受训
第二部分 中国经历
一、 木仙之死
二、 上海印象
三、 宣化店“告密”
四、 到延安去
五、 “特殊任务”
六、 从牢房的糊窗纸上,看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
七、 外国专家
八、 “黄金十年”
九、 又一次“特殊任务”
第三部分 智慧疗法
一、理解和爱让我宽容
二、辩证法帮了大忙
三、尽可能保持身体健康
四、监视孔成为沟通世界的重要管道
五、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六、对“不朽”的理解
第四部分 我的天使
就这样认识她
我做了炒饭,你来吃吧
初到美国的王玉琳
附 王玉琳:我与李敦白
十七岁才第一次吃水果
我妈说,你为什么非要嫁一个外国老头
革命年代的生活
“美国特务”老婆
为了得到李敦白的消息,我要求离婚
第五部分 风雨故人
一、 宋庆龄
二、 周恩来
三、 陈毅
四、 王震
五、 李先念
六、 刘少奇
七、 王光美
八、 邓小平
九、 任弼时
十、 廖承志
十一、 陆定一
十二、 聂荣臻
十三、 贺龙
十四、 彭真
十五、 张体学
十六、 陈少敏
十七、 师哲
十八、 温济泽
十九、 丁一岚
二十、 于光远
二十一、 丁铃
二十二、 周扬
二十三、 新华社的“怪专家”
二十四、 陶铸
二十五、 冀朝鼎
二十六、 陈翰笙
二十七、 孟用潜
二十八、 钱钟书
二十九、 郭沫若
三十、 杨宪益
三十一、 江青
三十二、 张春桥
三十三、 陈伯达
三十四、 王洪文
三十五、 王力
三十六、 蒯大富
三十七、 聂元梓
三十八、 斯特朗
三十九、 马海德
四十、 爱泼斯坦
四十一、 寒春、阳早
四十二、 马尼娅
四十三、 舒子章
四十四、 朱镕基
第六部分 归去来兮
一、 是回去的时候了
二、 从此岸到彼岸
三、 协助华莱士访华
四、 葛培理牧师
五、 “通往中国之路”
六、 你们最需要的是:我!
七、 “李敦白有限公司”
第七部分 如是我思
一、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二、 我看毛泽东
三、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
四、 中美关系
五、 宣传形象,关键得有“形象”
六、 我相信中国的未来
七、 我的选择,是我一生的幸运
李敦白先生印象记
后记

内容概要

李敦白(口述者)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美籍中共党员。1921年出生于美国南卡州一个律师家庭,大学期间加入美国共产党。1942年应征入伍,1945年9月作为美军士兵到昆明。1946年退伍,先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分署(驻上海)工作,旋至张家口参加中国革命,经李先念王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结下不解之缘。长期在新华社从事英语广播工作, 1949年李敦白因“斯特朗间谍案”入狱,1955年出狱后在中央广播事业局工作。
徐秀丽(撰写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编审,《近代史研究》杂志主编,研究方向及成就主要为中国近代经济史,涉猎近代政治史和社会史研究。


 我是一个中国的美国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谁在乎李敦白?这居然是读罢这本书最先想到的问题。口述历史的迷人之处在于真实,而这种真实经过打捞着记忆碎片的叙述者和美化着写作对象的记录者的双重改造,真伪虚实全靠读者自行判断。比如此书,全信老李所说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远赴红色国家投身革命,被误解和欺骗后仍无怨无悔地榜样式“青春无悔故事”,而反过来看,又要怀疑这莫不是一个被策反成功的老特务叶落归根后洗白自己的反讽之作?我倒倾向于相信前者。至少老李在书中给出了今天看上去有点痴傻的理想主义相对可信的渊源,他的正义感出自他的家庭和他年少时的经历,他的聪明则更多是犹太人的天赋。但接下来他的经历倒并非全出自青年的热忱,更多的是一种选择的结果。他在一个战乱的年代以一个干练的青年美共身份进入到错综复杂的中国,各方面知名人士怀揣着不同的目的都不会拒绝与他接触,正如他自己的判断,唯有在这样一个革命时代进入陌生的东方才能让他真正的感到融入,真正地实现看似单纯的理想,真正地像一个革命群众那样生活。然而他的设想其实并未实现多少。回头看来,今天最可供谈资的无非三点:接触名人众多、经历各大事件和长时间的牢狱生活。若他留在美国,可能不过是个南方小党反战派头目,以他自述中的性格和经历,恐怕难以真正接近高层实现抱负。来到中国他如鱼得水,接触的人物在当时已经世界闻名,后来也的确一个个被写入史册,然而这些只是增加了他回忆录的含金量。据书可知,他的政治敏嗅觉并不灵敏,也没有可供治国治军之需的整体规划,大人物们与他交好通常只是想要了解一个普通美国人的想法,而他却因此远远脱离了中国的基层,做着无关大局的编辑和记者工作。当然这也是其能把牢底坐穿而不死的前提之一。他在所历的“大事件”中基本上处于旁观者的角色,他的意见并不高明且没有人需要,他在文革中作为造反派名人大放厥词也好,在《人民日报》发表长篇大论也好,都因为他是“美国人——李敦白”,他屡次要求加入中国籍都被婉言劝弃,其中最大原因无非是去掉了那个前缀,他就真的毫无用处了。当然也正因平凡,所以他自知不可能避免疯狂岁月一切行径。他那时已经不再是爱憎分明的自由少年,而是革命群众的一员。他坦言自己在文革中的混沌,却也不觉得文革全无历史意义,这在墙头草丛生的今日倒让人感到几分真诚。而他漫长的牢狱生活居然全靠洗脑度过,实在有些悲哀,他不断在回忆中加入没有恨意的表白,看上去更像是种讽刺。其实并非他的生命力特别顽强,而是没有死的必要与价值。若如自述中所说,他不是间谍,也不是什么政治经济风云人物,更没背负什么秘密,那么他活着其实没什么人在乎,但死了倒可能会落下话柄,所以他的重见天日并非因为顽强或善有善报,而是他的无用。当然老李与被他称为天使的中国媳妇之间绵延至今的感情还是挺感人,她可能是真正特别在乎他的一个人,然而这些内容读者可能就不太在乎了。当然王老太太也绝非寻常人物,其商业头脑似乎远胜过回乡养老的老李。此书最有意思的章节是看似附属物的人物评点部分,斯人已逝,作为与他们有或深或浅交集的老李的回忆,自然比所有凭资料做出来的历史人物传记更有看头。周热刘冷这些倒没有什么特别,说到毛他觉得他后期的错误根源在于个人英雄主义,他一直在做的事情其实是用卓越的判断力和大局面的思维来做“巨大的社会实验”,每个阶段都是如此,一发动就影响甚至摧毁几亿人的生活,很有权力带来的不顾及成果的巨大成就感。但其实他本意并非要造成如此大的牺牲,而是想快速地发展国家,而后来民粹主义坐大加上野心家横行,导致局面失控。这说法有他的天真,但也有他的理由。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近距离看到那个坐在红墙角落里抽烟的老者欲哭无泪的表情。他对邓的看法颇可玩味,其实也折射出他对整个国家发展的看法:“大致上他是对的……难以评论……他是毛泽东之后影响中国历史最大的人。”但显然这个人的想法与做法他难以把握,所以未来难测,这也是他果断选择回国的原因之一。李敦白就是这样一个人,很容易让人想起他的前辈荷兰人高罗佩,两人却截然不同。高夫人曾经说过:“他不是外国人!从我们认识到他临终,他没有一天断过练习中国书法。他最爱吃四川菜,他实在是个中国人。”而李太太却说他是一个没有私心的人,一个一心想为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一个透明的人——中国哪里需要这样一个老外啊。美国?他其实已经再也回不去了。
  •     一 传奇——一位特殊的“国际友人”在中国现当代史及革命史上,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并非中国人,却因与当时的中共有着相同的信仰和理想,或因对中国人民心怀同情和支持而来到中国,并且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出过自己特殊的贡献,这些人被称为“国际友好人士”。他们之中,有至今仍无人不晓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有亲赴中国取材,并在西方著书以促进双方彼此了解的“三S”(斯诺、史沫特莱、安娜•露易丝•斯特朗)、爱泼斯坦,也有在中国倡导工业合作的路易艾黎等人。而在这些人中,本文所要提及的李敦白(Sidney Rittenberg)是一个绝对不应忽视的存在。 说起李敦白,其人之名或许不如白求恩、斯诺等人那样家喻户晓,然而对熟悉中国现代史的读者来说却肯定并不陌生。他年青时心怀理想,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投身革命,在中国度过三十五载岁月,期间几度沉浮,经历堪称跌宕起伏。即使在一众“国际友人”之中,他也是极其特殊的一位——不似白求恩、艾黎等不过问政治的技术支援型人才,李敦白不但过问政治,且颇为热衷,与中共早期诸多领导人都有交往;也不似斯诺等人始终的旁观者姿态,李敦白不但是“近距离的观察者”,更是“深度参与者”,乃至“卷入者”。他的一次“告密”,曾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影响;他曾深得中共高层领导信任,是当时“外国专家”眼中的“通天人物”,在文革中甚至还参与了“造反夺权”;但他也因自己的过度迷恋政治而尝尽苦果,两度身陷囹圄,在中国的三十五载光阴,竟有近半在铁窗之中度过;而在平反后回归美国,又继续为中美两国的交流贡献力量。这段一波三折,极具戏剧性的个人经历,本身已经充满看点,更兼其经历亦可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对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是极好的佐证和补充。近日,已届九十二高龄的李先生在国内出版了他的个人口述史《我是一个中国的美国人》,亲自讲述自己一生的传奇经历。对于想要真切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来说,实是不容错过的机会。 二 对比——回忆录与口述史 当然,李敦白的命运历程,在此之前早已颇受关注。他本人也曾于1993年推出个人回忆录《The Man Who Stayed Behind》,其中文译本《红幕后的洋人》,也于2006年引进国内。那么,自然也会有读者关心这两本书有何异同,是否叙述重复等问题。笔者先前虽未读过《红幕》一书,不过在阅读本书过程中,也在网上对其大致情况进行了了解和试读,并试着将两书进行了大致的比较,以下列出个人认为的不同之处,权供参考。 首先,从体例上来看,《红幕》一书为回忆录,而本书为口述史,虽皆为回忆,但处理方式已有不同。前者偏个人化,而后者更注重历史的严谨性,除却当事人的口述,还需进行旁证,以“与史相合”。因此,后者的史料价值无疑更高。其次,从取材来看,《红幕》仅涉及李在中国的经历,而本书中对其早年在美国组织工会运动,以及晚年会美国创业的人生段落也加以了补全,从而使其作为个人史来说更加全面和丰富。再次,本书中不仅有对个人经历和历史事件的叙述,更有李本人的大量解读和反思,以及他对中共早期领导人物及外国人士的个人回忆,这在之前的回忆录中是不多的。而且,《红幕》一书为英文写成,主要面对西方读者。中译本即使流畅无碍,也始终有所隔阂。而这本口述史则由李本人亲自用中文口述而成,不但更加原汁原味,亲切平易,也是此类传记作品中少有的,中国读者可以“先于西方读者”读到的第一手作品。因此,即使对于读过前作的读者,本作也有其价值所在。 三 客观——作为“口述史”的本书 但是,本书作为“口述历史”,其价值不仅取决于口述人的经历,更要看其对待历史的态度、自我的反思历程,以及口述时的精神和身体状态等。成书过程中还需要编撰者在口述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对和查证,对资料的真实性加以反复验证。任一方面的缺失,都可导致原先资料的价值不彰。笔者之前也曾读过几本冠以“中研院”之名的口述史,只可惜口述者无大局观,逻辑混乱,采编者不求甚解,缺乏比对,其结果自然是味同嚼蜡。而在这两方面,本书的表现却令人惊喜。作为口述者的李老先生,虽年逾九十,却仍然身体健壮,精神矍铄,以及丝毫不见减退的极佳记忆力,这本身已是令人称羡的奇迹。而在阅读全书过程之中,时刻可以感受到的是他的坦荡胸怀,诚实公正和宽容大度,对于叙述历史,这是不可多得的优秀品质。在书中,他将自己堪称惊心动魄的一生娓娓道来,逻辑清晰,思路连贯,表达准确,生动详实,令人仿佛跟他一起回到了那个年代。同时,他又保持了极其客观自持的态度,即使讲到自己的十六年蒙冤入狱,也并不感情用事,以偏概全。提到自己的错误和过失,他更是毫不伪饰,绝不文过饰非,而是坦诚相告,并不忘自我剖析和批评。本书编者在后记中称李先生为“口述访谈的最佳对象”,绝非过誉。 而另一方面,本书的编撰工作也体现了认真负责的态度,全书对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均有详尽注释。针对一些口述者记忆缺乏旁证,或与现存史料有出入之处,如“宣化店告密”、“斯特朗间谍案”的时间问题,以及“中共委托斯特朗转交文件”事件的有无问题等,均进行了多方比对,不仅令口述资料和历史背景有机融合,也使这部口述历史读来更加令人信服,增加了其作为史料的价值所在。 四 余感——一个不合时宜的信仰者 读罢掩卷,一时感慨万千,并不禁思索,本书对于现在的我们,最重要的价值究竟何在?不错,本书中确有太多可供了解借鉴之处:作者一波三折的戏剧人生令人不胜唏嘘;他对中国当代历史的深度参与和裹挟其中,自可作为对这段历史的修正、补充和丰富;他历经十六年非人监禁生活而得以保全自我的经历,可为我等面对逆境时的最佳励志手段;他与妻子王玉玲之间不离不弃的跨国恋情,令人称羡不已……然而,若要论书中令我感触最深,最受震撼的,却是他身上时刻闪现的理想主义信念,以及他对这种信念的无比执着和坚守。 说句实话,本书中他的精神抱负,与如今的中国社会现实多少有些格格不入。原因无他,只因改革开放以来,原先人们推崇的“共产主义信念和追求”已在商品化大潮的冲击之下消解和崩塌,只能存在于官方意识形态的宣讲之中。曾经的崇高价值观的崩塌造成的价值真空,以及随之而来的金钱万能价值观的迅速填补,令此等追求早已失去了感召人的力量,甚至沦为被嘲笑挖苦的对象。即使是对历史仍有敬意之人,也开始怀疑先前官方“一边倒”的历史灌输,转而寻求一种颠覆。近年来对国民党及蒋介石的“去污化”,以及大行其道的“民国热”,均是这种思潮的体现。而在这种大语境之下,李敦白仍大谈国统区的腐败和黑暗,解放区的美好和光明,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但是这是否说明他只是死抱着过时理想不放而不敢正视现实的自我美化者呢?相信读过本书的人是不能认同这种指谪的,因为在书中,我们看到的并非一个只求自我正当的昏聩者,而是一个清醒的自我批判者,一个虽有立场,但绝无偏私的客观叙述者。书中虽称赞解放区的种种美好,但对其阴暗面也并无遮遮掩掩,比如老干部逼婚女学生,比如历次政治运动对身处其中者的摧残,以及他自己在被监禁时所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和折磨。对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他在表达敬佩之余也并不为尊者讳,而是客观指出其功过是非。他更清醒道出,如今一些人对民国的美化,只不过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而去追求一个并不存在的虚影罢了。这种对历史的洞见,足以让一些自以为颠覆了历史就看见了真相的人相形见拙。而他历经苦难磨折却始终不改其初衷与信念的那份执着,更是让我们不由得重新去审视那份早已被自己抛弃的“社会主义信念”。 在李敦白的身上,我们真切看到,当年的革命者们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理想是真诚的;他们为之奋斗的事业,绝不仅仅是虚伪的粉饰和权力的追逐。是的,这追求和理想最后失败了,落空了。但这是否意味着当初的追求和理想就是错误的,无意义的呢?在经历了无数挫折,进行了许多反思和批判之后,却仍保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作者身上,我看到的是另一种解答。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和作家麦德维杰夫在谈及苏联解体时曾说过:“苏共纲领中规定的许多任务和目标不仅是合理的,更是高尚的。但这些目标最终因为领导人的错误乃至邪恶手段而无法实现……苏联在几十年中积累的经验并不是徒劳无益的,只是这些经验是否能够得到合理利用呢?”对于中国的革命与历史,难道不也是如此?我们所应有的态度,如果也只是限于从狂热的追捧到一味的否定,只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非黑即白式的偏激,而不是理性的省察和客观的反思,那么,我们的所作所为,也只是如张鸣所说的“烙饼来回翻”而已。 因此,李敦白这个既来自外部,又深入内部的“亲历的旁观者”,这个“中国的美国人”的视角,对我们所能带来的教益,也许比我们所以为的更多。 刊于2014年7月3日《上海证券报》,刊登时标题改为《一个亲历中国革命的他者如此坦诚相告》
  •     读完此书,准备下笔成文时,我竟然颇为犹豫。倒不是这书太糟糕,恰恰相反,李敦白人生跌宕九十年,于中美两个国度间沉浮起落,为了理想奋斗不辍,委实精彩的紧。可正是这精彩,却让我犹豫了。写什么呢?写一个出身名门的美国人,因为意识到资本主义的腐朽与堕落,毅然而然的投奔到红色中国的革命事业中,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抑或写一写他的人生起伏,如何两次入狱,身心俱疲,却依然忠于信念,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还是挖一挖他的情史,讲讲一个风流浪子,是怎样在自己第一次入狱之后,发现曾经将自己迷的神魂颠倒的妻子早已同自己离婚另嫁之后,大彻大悟,同朴实却内秀的王玉琳结为夫妻,相扶相持的共渡余生?我们生长在共产主义光辉没落的年代,百余年前马克思写下共产主义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惊雷我们没能听到,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只存在于课本与电视剧中,几十年前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也没能赶上。我们这一辈人见证的只有红色帝国的解体,镰刀锤头旗的凋零,成百上千万国企工人的的下岗。于是没有谁会真的把共产主义当成信仰,建设社会主义、解放世界上其他3/4受压迫的人民的口号看上去像是某个被烧坏了大脑的精神病人发出的呓语。所以,你让我如何鼓起勇气,斗胆去对李敦白这样的理想主义者的人生进行评价呢?他是美国人,一辈子都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明明自己的父亲就是代市长,可他却加入了美共,每天为了一群不相识的工人去和企业家们做斗争,几次冲突中都几乎被凶猛的打手们干掉;他前半辈子性好渔色,忙着跟漂亮妞们约会,到了延安之后也劣习难改,在与被指派同自己学习英文播音的学生魏琳结婚后,这个胆大包天的美国人几乎每天都无视保密条例,偷偷摸到自己妻子的窑洞里与其彻夜欢好,以至于后来被当作美国间谍进行审讯的时候,刑讯人员一口咬定他天天违反保密条例一定是另有企图;他在文革中“红得发紫”,忙着写大字报造反夺权而不知收敛,最终又一次被捕入狱。他的身上有我们熟悉的那种美国人的率直,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并终生以此为荣。本书作为一本口述史,成书之时,老先生已年逾九十,但回忆前尘往事,却纤毫毕现,逻辑清晰,委实不想是一位老人应有的表现。想来几十年漫漫人生路,无数次魂牵梦萦时,这些宝贵的历史早已化作他人生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刻画在他的脑海中。但更值得称道的,却还是老先生豁达的胸襟与乐观的人生态度,不同于港台常见的“秘录”“密闻”一类的回忆录,老先生回首往事,即使是两次蒙冤入狱的惨痛经历,也未见丝毫怨毒,更多的是坦诚直言与客观从容。而记录者与编辑,不知是否是受到了老先生态度感染的缘故,在本文中也竭其所能的为老先生口述的历史查缺补漏,多方对比,做了详尽的注释,尽可能的还原了历史的细节。但这并非本书最大价值所在,诚然,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李敦白的这部口述史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他一波三折的人生经历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更值得我们深思的,却是他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坚守理想与信念,对党和事业的无限执着与忠诚!他不迷信,不盲从,对毛泽东等领导尊敬而又有客观的批判,对共产主义的事业热爱又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如何更好的去推动事业的发展,有热情而不狂热,有信仰而不迷信,有批评而不全盘反对,有磨难而无怨无悔!或许这种精神,才是我们在这个信仰确实的年代所真正需要的宝贵财富。无论怎样的年代,只要还有秉承着这种信念的人在,我们就一定能有信心,告诉自己,告诉全世界,英特纳雄奈尔,就一定会实现!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这才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总共待了三十几年,就被关了十六年
  •     我只能说怎么样的信仰才能坐2次共计10多年牢狱之灾,依然不改信仰。这是才是国际共产餐主义精神啊。。。。
  •     刚刚开始是看了纪录片 中国通的最后一期介绍,才知道有这么一号人物,就好奇去搜了下介绍,结果发现有传记,就看了,很传奇的一生,比多数中国人还中国的经历。
  •     很有意思,尤其是最后的人物追忆,提供了很多历史细节,可补《红幕后的洋人》之不足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老头子真诚又实际,还能这么高寿,有意思极了!
  •     李爷爷在WP上爆尿中共虐待政治犯这种事怎么说呢……
  •     李是一个非常真诚、实在的人。并不是每个五毛都让人恨得起来,有些只让人觉得可怜、可悲。对毛的评价比多数人要理性,不过还是评价过高了。倒是对薄熙来的评价非常中肯。
  •     看完再对照米神的评论
  •     在延安就和太祖、周相、小廖共事的美籍中共党员,回忆故旧反思历史,质问为什么薄熙来这种野心家能爬这么高…
  •     李敦白这样的理想主义者确实不适合待在中国。
  •     很认真的看完作者对毛先生的评价。必须承认,他的评价能自圆其说。作为人生的信仰,李敦白先生可以无怨无悔!
  •     了解了解早年的革命者。外国人搞革命还是相当单纯不做作的。
  •     和他一比较,一票国产自干五立即成为了捞逼中的捞逼。
  •     作为红幕下的洋人的补充,讲述了这位在中美关系上有传奇经历的美国人的一生。在中国的两次坐牢经历夺取了16年的光阴,但是却丝毫没有打击这位老人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热爱,这是让我无法理解的,或许唯一的动力真的来自心中深处的激情和信仰吧。
  •     傻逼吧
  •     虽然是自干五,但傻逼得很诚实,此书抖料比删节版的李敦白回忆录多
  •     2015.1.29购于卓越网。1.30读完。
  •     结构比较散,特别是对中共领导人映像那一章,其实用不着那么大的厚度。整体有一定深度了但仅仅是浅尝辄止。对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过度演绎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叙述有点意思,相比国外的类似书籍对这些描述更加丰富,希望有机会读到。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