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死的疾病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2-4
ISBN:9787100087964
作者:[丹]索伦·克尔凯郭尔
页数:171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索伦•克尔凯郭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克氏试图通过与黑格尔不同的方式来揭示人的真实经验,特别是朝向信仰的生存体验中的超概念维度,以避免思辨理性的抽象普遍性,达到基督教信仰所要求的独一无二的或个人的具体性和除基督教之外再无真实依凭的生存境况。正是在此层面上,克氏在该书中详细讨论了个体生存状态中的绝望形态、罪与信仰之关系以及如何从绝望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信仰。

书籍目录

中译本导言(张祥龙 王建军) / 001
前言 / 005
导言 / 008
第一部分 致死的疾病是绝望
A.绝望是致死的疾病 / 013
甲、绝望是一种精神的疾病、自我的疾病。因此可以有三种形式:在绝望中并不意识到有自我(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绝望);在绝望中不要是自身;在绝望中要是自身。/ 013
乙、绝望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 015
丙、绝望是“致死的疾病”/ 019
B.这种疾病(绝望)的普遍性 / 025
C.这种疾病(绝望)的形式 / 033
甲、以不涉及它有无意识、而只涉及综合〔的自我〕的构成成分的方式来考虑的绝望 / 034
乙、由意识定义的绝望 / 050
第二部分 绝望是罪
A.绝望是罪/ 093
B.罪的持续 / 128
甲、对于其罪产生绝望之罪 / 133
乙、关于宽恕罪(冒犯)的绝望之罪 / 138
丙、肯定性地抛弃基督教之罪,宣称基督教为非真理之罪 / 152
注 释 / 162
重要词语及人名的英汉对照 / 169

编辑推荐

《致死的疾病》是克尔凯郭尔宗教心理学专著。其"直接"讨论的问题即"自我"、"绝望"、"信仰"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克尔凯郭尔来讲是最关键的。

内容概要

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及作家。主要著作有《非此即彼》、《论反讽概念》、《恐惧与战栗》等。

章节摘录

版权页:   B.这种疾病(绝望)的普遍性 正像一个医生说过的,很可能没有一个单个的活着的人是完全健康的。所以任何一个真正了解人类的人都可能说,没有一个单个的活着的人是多少没有点绝望的。没有一个活着的人不秘密地隐藏着某种不安、内心的争斗、不和谐,对某种还不知道的、甚至不敢去知道的事情的焦虑,对某些生存中的可能性的焦虑,或对他自己的焦虑。所以,正像医生说到与身体的病痛周旋一样,他同这种疾病周旋,携带着这种精神疾病。这疾病通过他不能解释的焦虑而很罕见地表明自己的存在。在任何情况下,没有一个活着的人、没有一个活在基督教世界之外的人是没有绝望的。在基督教世界中,如果一个人不是真正的基督徒,或不是一个完全的基督徒,他也仍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绝望之中。 无疑这个观察对许多人来讲就像是种悖论和夸张,或是忧郁和沮丧的观点,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它并不带来忧郁,相反,它试图把光明洒向通常是幽暗的角落;它也不造成沮丧,反之却使人向上,因为它认为每一个存在的人都注定了要受到最高的召唤,去成为精神。它不是悖论,相反却是一个不矛盾地被展开了的基本观点,因此它也不是一种夸张。 然而关于绝望的通常观点没有超出表面上的东西。因此,它是一种肤浅的观点。就是说,没有任何观点。它假定每个人必须自己最清楚地知道他是否处于绝望之中,任何说他在绝望中的人被认为存在于绝望中,并且,任何想象他不在绝望中的人被因此而认为不在绝望中。结果就是,绝望成为稀一罕的而不是常见的现象了。人处于绝望中的情况是不罕见的,人真正不在绝望中的情况倒是罕见的,非常罕见。 持这种通常观点的人对绝望的理解非常贫乏,除了其他的问题之外,它完全忽略了(这种忽略在绝望的范畴中成千上万),不在绝望之中和不意识到在绝望之中正是绝望的一种形式。在更深的意义上,解释绝望的通常观点的地位就像确定一个人是否有病的通常观念的地位一样——说它是在更深的意义上,是因为常识对什么是精神的理解要远逊于对疾病和健康的理解,而且,缺乏这种理解,他就不能理解绝望。

图书封面


 致死的疾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按语:《致死的疾病:为了使人受教益和得醒悟而做的基督教心理学界说》(1849)或许可以算作存在主义的信仰告白,在此书中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以一种心理描述的方式解释了基督信仰是什么样的。此书让我惊讶的有两点:1.Kierkegaard行文上受黑格尔的影响极大:诸如辩证等概念等似乎都与黑格尔同出一源;而且Kierkegaard描述出来的精神也完全具有一种客观的结构。2.此书也极具理性主义色彩,不是从启示或教义神学的角度来理解基督信仰,而是从一种普遍的、结构性的生存体验角度来理解基督信仰。在某种意义上,克尔凯郭尔对基督信仰的充满激情的描述,是一个行将退场的信仰时代的最后的、绝望的天鹅颂?Kierkegaard对绝望的种种形式的心理描述具有极强的穿透力。Kierkegaard按照基督信仰的方式来理解人:人是有限与无限的一个精神或自我,必须意识到自己的有限,真实地趋向于无限,并依止于上帝。除此以外的任何自我理解都是绝望的种种表现而已。这些绝望形式沿着可能性-必然性,无意识-意识的条件下逐渐强化,并最终成为罪,即具有上帝概念时的绝望,是一种强化的绝望。在描述这种种绝望形式中,信仰的真义也被展示出来:“去信仰就是去存在” ;“一位真正的信仰者就是一位恋爱者(lover)”等箴言都有力地呈现了虔诚之心。】在前言和导言中,克尔凯郭尔说:“正是基督教与人生的关联(相对于学术与人生的脱离)或基督教的伦理方面构成了它的教益性之所在。”【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疾病》,张祥龙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5-6页,下同】“科学和学术….表现的只是一种非人性的好奇心而已,而基督教…才敢于去成为自己,成为一个单独的个人。”【6,这有点夸张了】按照基督教的理解,死亡不是最后的归宿,而只是永恒生命中的一个微小事件;尘世的暂时痛苦(比如短缺、病痛、悲惨、艰辛、灾祸、折磨、精神苦痛、牵挂和悲哀)等都不是“致死的疾病”。但基督徒并非因此可以自命不凡,因为他们也存在一种最可怕的危险,即致死的疾病,这种致死的疾病就是绝望。第一部分:致死的疾病是绝望(despair)人是精神,是自我,“人是一个有限与无限、暂时与永恒的综合,自由与必然的综合。”【13-14】这一自我是由他者(another)建立,于是绝望便有两种形式“不要是自身或取消自身…在绝望中要是或成为自身。”【14】而“当绝望被完全根除时…在自身关联并在要是自身的意愿之中,这自我完全彻底地依止于那建立了它的力量。”【15】能够去绝望(to be able to despair)是一个无限的优点,但存在于绝望中则是悲惨和不幸。“当危险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死亡成为人的希望时,绝望就是那求死不得的无望。在这最后的意义上,绝望是致死的疾病。这是令人痛苦的矛盾。这自身的疾病,总是在死的过程中,要死又死不了,而是死于死(to die death)。”【20】绝望是普遍的,除了真正的或完全的基督徒,活着的人都处在某种绝望中。“人处于绝望中的情况是不罕见的,人真正不在绝望中的情况倒是罕见的,非常罕见。”【26】而“不在绝望之中和不意识到在绝望之中正是绝望的一种形式。”【26】“精神或人的条件永远处于危急的关头。”【28-29】“大部分人活着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注定了是作为精神而存在,因此一切所谓的安全,对生活的满足等都只是绝望。”【30】最可怕的疾病和不幸的更可怖的表现是将之隐藏起来,因为必须首先通过绝望,才能在上帝面前获得无限的恩惠。绝望的形式很多。首先是不被意识到这一绝望形式。可以在有限-无限中来定义绝望:自我是一个becoming,其中可能会陷入种种绝望:无限的绝望表现为幻想(the fantastic)和想像力,无法回复到自身之中,“当感觉以这种方式成为幻想时,自我只是越来越多地被挥发掉,并最终成为一种抽象的多愁善感。”【36】认知、意愿、感觉都成为幻想时,自我最终就成为幻想了。 有限的绝望是缺乏无限:“只对知识、审美的局限性或无关紧要的事情感兴趣,因为世俗的心智恰恰把无限的价值归于无足轻重。…被各种世俗之事吸引着,越来越精于世故,这样的人忘记了他自身,忘记了他在神圣意义上的名字,不敢相信他自身。”【39】这种绝望在世界上正通行无阻。也可以在可能性-必然性中来界定绝望:可能性的绝望是缺乏必然性,“这自我成为了一个抽象的可能性,它挣扎于可能性之中,直到精疲力竭。…任何事情似乎都可能,但这正是那吞噬自我的深渊之所在。”【42】这里缺少的是服从的能力,“是在人和生活中服从必然性,服从那被称为人的局限性的能力。”【43】表现为欲求或忧郁两种形式。必然性的绝望是缺乏可能性,“关键在于,在上帝那里每件事情都是可能的。…他是否有信仰。但这正是丧失知性的公式;信仰的确立是为了得到上帝而丧失知性(intellect)。”【45】人自己得救是不可能的,但对神在没有不可能的事情,“这是信仰之战,为了可能性的疯狂之战。”【46】“相信者对绝望有永远确凿无误的解药——可能性。”【47】“对于祈祷者,必须有一个上帝,一个自我和可能性,或者一个有孕育能力的自我和可能性,因为上帝的存在意味着每件事情都是可能的,或者每件事情都可能就意味着上帝的存在。只有这样的人,他的存在被如此地震撼,以至他凭借理解一切都是可能的而成为了精神性的存在,只有他才能与上帝打交道。”【48-49】庸俗资产阶级的心智状态是无精神性的。其次是由意识定义的绝望,在其中意识增强,而绝望的强度也变强。最开始的是一种感性的、直接的生活,与精神和真理无缘。Kierkegaard甚至或许暗示黑格尔也是这种,虽然建立了体系大厦,却居住在旁边的小棚子里。这种“无知远不能破除绝望或变绝望为不绝望,因此它能在事实上成为绝望的最危险形式。”【54】对绝望无知这种绝望形式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无精神性的美学提供不了标准和救赎,伦理-宗教范畴高于审美范畴。这里Kierkegaard反对了自杀,那是反上帝的罪行。接下来的形式是意识到绝望的绝望,于是在绝望中不要成为它自身或要成为它自身。这里Kierkegaard顺便指出了信仰的真义:“绝望的对立面是有信仰。…关于信仰的公式:在自身与自身的关联中并在要成为自身的意愿之中,这自我完全彻底地依止于那建立它的力量。”【59】在绝望中不要成为自身,这是一种软弱,堪称女性的。首先是被绑缚在与他人共存的直接性中;装死;“不曾成为自我,但他继续活着,只被直接性所限制着。”【62】“他希望成为别人。”【63】一旦有了某种反思,则想象着问题消失,“放弃了向内的追求,并很快忘掉了那段时光,那段他们生活中最好的时光。”【69】但“从精神的观点看来,一个人不能靠熬年头而达到任何东西。”【70】 更深重的一种形式是对永恒的绝望或对自身的绝望。“他现在具有了更清醒的绝望的意识,他有了关于永恒的绝望,他对他自身,对如此软弱以至于把非常重要的意义归于世俗的他的存在绝望。”【74】这表现为一种inclosing reserve,渴望孤独,害怕被引出太远,隐姓埋名。 另一种则是在绝望中要成为自身,这是一种违抗或蔑视(defiance),这是男性的。这是斯多葛主义的,“绝望中的自我是一个行动的自我,…它只有靠想象构造的方式不断地使自身与自身相关,它不承认任何能超越它自身的力量。”【83】“自我是所谓的它自己的主人,它自己的绝望的支配者,而这恰恰是绝望,但它也把这看做是它的快乐和喜悦。”【84】“带着全部地狱的痛苦成为他自身。”【86】第二部分:绝望是罪罪(sin)意味着:“在上帝面前或具有上帝的概念,在绝望中不要是其自身(not to will to be oneself),或在绝望中要是其自身(to will to be oneself)。…罪就是强化的绝望。”【93】这里Kierkegaard首先指出:诗人式的生存是罪,“因为它是以诗化代替存在,通过想像力去与善和真发生关系,而非就是那善与真,即在生存中努力是善的和真的。”【94】“在上帝面前”将自我意识获得了一个无限的维度。“正是由于面对上帝,罪才如此可怕。…正是在上帝面前生存的意识使得人类的罪过(guilt)变成了真罪(sin)。”【97-8】因为非基督徒没有意识到上帝,所以某种意义上是无罪的,“罪就是:在上帝面前和在绝望之中要是自己,或在上帝面前和在绝望之中不要是自己。…罪是绝望(因为罪并非情欲的蠢动,而是精神对它的屈从)和处于上帝之前。”【99-100】“信仰就是:是自己和要是自己的自我完全彻底地依靠上帝。”【100】“罪的反面是信仰。…罪与信的对照是真正基督教的,它以基督教的方式重塑了所有伦理的概念并给予它们以一个新维度。”【101,这听起来挺震撼的,不过在古典时代,Piety不就被认为是一种主要的美德了么?】基督教的教导是,“个别的人在上帝面前生存。…此人被邀请与生活在于上帝的最亲密的关系之中。”【104】信仰不需要捍卫,“那捍卫它的人绝没有真信它。如果他真信了,这信仰的热情就不是一种捍卫;不,它是进攻和胜利,这信仰者是胜利者。”【106】接下来,Kierkegaard处理了苏格拉底“罪是无知”的定义。苏格拉底的定义是真正希腊式的,Kierkegaard认为是有缺陷的,“苏格拉底的罪定义中缺少什么因素呢?它就是这个意愿(will)或这个蔑视的意志。这些古希腊人的心灵世界太快活、太天真、太美学化…”【109,只是从知识学上来说,在斯多葛学派那儿不就意识到了么?】“近代哲学的秘密从本质上也是一样。它认定:我思故我在,去思想就是去存在。从基督教的观点看,它应该意味着:依据你的信仰成为或是你自己;或者你是你所信的;去信仰就是去存在。”【113-114】“按照基督教的解释,罪的根子在意愿而非认知之中。…罪就是依据上帝何为罪的启示,在绝望中面对上帝,不要是其自身或要是其自身。”【117】罪不是一种否定,而是一种立场(position)。而“一位真正的信仰者就是一位恋爱者(lover)。”【125】罪的持续是新的罪。第一种形式:对罪的绝望之罪,这是第二重的隔绝,这里Kierkegaard引用了《浮士德》中的Mephistopheles和莎士比亚剧作中的Macbeth;第二个是对宽恕的绝望之罪,“这情况就好像是,这罪者径直走到上帝的面前说到:‘不,没有对罪的宽恕,这是不可能的。’”【140】譬如,犹太人对基督宽恕人之举动感到的冒犯。而在现实中,God-man的教义在布道中被遗忘被肢解,人们以梦幻开始靠近上帝,这是渎神的。因此基督教保护自己的方式是以罪的学说开始。“基督教以此为开端,即以关于罪的学说,并因此而以单独个人为开端。…以此学说而万无一失地保护了自己,抵抗住了国家、人民、群众、公众等等。”【148】“罪就是在上帝面前…作为一个罪者,人与上帝之间有一根本的、最深不可测的深渊。”【149】第三种形式是抛弃基督教之罪,宣称基督教为非真理之罪。“这里,自我处于绝望的最强化形态中,它不仅完全抛弃了基督教,而且将其说成是一种谎言和不真的东西。这自我一定有一个何等可怕的绝望着的自身概念啊!”【152-153,这里或许是Kierkegaard最极端之处】Kierkegaard说,“这种冒犯形式是反对圣灵之罪。…这种冒犯是罪的最高强化,而这一点常常被忽略。”【161】江绪林 2012年12月22日星期六

精彩短评 (总计57条)

  •     致死的绝望。一种自我的的绝望,从自身出发。
  •     希望读完能得到一点拯救真是想错了w能理性地做辩证分析也能充满激情地不断推进感性观点,真的厉害。
  •     书很好很好的阐述了信仰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基督教的意义
  •     很好,非常好,只是不懂原文,看翻译多少有些风险。
  •     "能够去绝望是一个无限的优点,而存在于绝望中就不只是最糟的悲惨和不幸了。"
  •     不十分懂基督教,但喜欢其中讨论绝望与信仰的部分。
  •     从“绝望”的角度来探讨人生,真是一个好角度。只要人还没有获得信仰,就处于这种或那种形式的绝望之中,尽管他的生存境况从表面上可以显得很正常。书中核心讨论的自我观和绝望观,是为了使人受教益和得醒悟。
  •     有一部分他想谈的大约只是知行合一。亚伯拉罕情结对他的心理创伤太过严重,他的想法因病态方才异常尖锐清晰。
  •     谁是我精神世界的师友?刘小枫、布鲁诺、薇依、克尔凯郭尔、尼采、德里达、卡尔·巴特,etc。 海德格尔、黑格尔、德勒兹、斯宾诺莎、布鲁姆、布洛赫、博尔赫斯 、布朗肖、阿甘本、帕斯卡尔、列维·施特劳斯、列奥·施特劳斯、etc还不认识。 罗曼·罗兰、理查·罗蒂已经离开了我。只有克尔凯郭尔,我与他越来越像。 张祥龙翻译了第二部分。跟吴飞、李猛一样,这儒教徒对基督教的了解,可能比很多基督徒学者都深——除了他们并未致信之外。
  •     克尔凯克尔关于哲学和宗教的重要著作,是他重要的思想集。关于绝望的说法,很让人感动!宗教圣徒的另类忧郁!~
  •     为使人受益的解说
  •     译者是本学院的一级教授,听过他的讲座,特好~好书~
  •     还没看完,东西还不错。质量过关。喜欢该作者的思想
  •     渲文推荐。第一部分非常棒,死于死(die to death)值得讨论。
  •     诗歌般的
  •     总感觉翻译有点别扭,或许原作就这样吧。
  •     绝望是致死的疾病,它甚于死亡,绝望时既无生的希望亦无死的可能。只有当自我恰是通过绝望而明白透彻地依止于上帝时,他才是健康的和解脱了绝望的。 祁克果与黑格尔走向了两段,祁克果的世界无集体,黑格尔的世界无个人。 祁克果的思辨过程比较复杂,本书中一些句子是比较好的引用对象。
  •     最感到安慰的是,绝望是致死的疾病,然而它非但不是最糟糕的,反而是仅次于信仰的状态。意识到自己之绝望的绝望者起码拥有广大的精神世界,他们已经是极少数了。
  •     无精打采的说教
  •     按照基督教的解释,罪的根子在意愿而非认知之中
  •     如果能早点读克尔凯郭尔就好了,如果能有信仰就好了。
  •     绝望是致死的疾病,绝望是罪。绝望的最低形式是在绝望中不要成为其自身,这是一种软弱的绝望,是对造物主的避而不见;绝望的最强烈形式是在绝望中要按照其不幸状态而成为其自身,这是一种对造物主的违抗。
  •     克尔凯郭尔
  •     张祥龙的商务印书出版的译本终于出来了, 今天在书店看见,不淡定^ ^
  •     书还没看,但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本书可以找到与魏晋风流相联系的一种思想感受,不知道对否,要真正读过再说。
  •     好
  •     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     读
  •     (很多书觉得很难读,因为翻译太TM渣了,这本也是!真让人生气。)绝望是致死的疾病,一旦发现了它就再也无法躲开了;我想总有一天我会了结自己的,因为只有这一条是真正的出路。P38-41,P68-71。所有危险中最大的危险,是失去自我失去自身的危险,因为它能够非常平静地在世上发生,好像它什么也不是一样,这种危险太安静。克尔凯郭尔他对这个世界和活着是持着又悲观又乐观的复杂情绪吧,精神宗教与世俗宗教差距太大了,后面关于罪的那部分我读得不太认真,因为不怎么感兴趣。
  •     阅读起来还算流畅,注释放在页下比附在书后更容易帮助阅读。有些费解的地方,比如代词,突然出现的名词,能有解释就更好了
  •     想来每种思考和行动都伴随着危险,要以毒攻毒,不断以毒攻毒。
  •     怀着“请不要窥探我内心”的矛盾心理读完的
  •     书的装帧设计简洁,看着非常舒服;内容更值得阅读啦~\(≧▽≦)/~
  •     非基督徒(绝望地)读完了……闻到一点fundamentalism的味道
  •     犀利的手术刀。
  •     给女朋友的,她表示看不懂,不过我觉得还是蛮好的
  •     这是英译本,价格标的有点...此外京不特有一个丹麦原文译本。
  •     高级心理学,许多不能理解。如副题《为了使人受教益和得醒悟而做的基督教心理学解说》所言,确实受教,加深对绝望的理解,但基督教部分实在没体会,甚至看不下去,整体觉得又浅又深的。
  •     绝望是致死的疾病,做了笔记也看不太明白,所以看了一小部分,最近可能看书太密集,脑子卡了。我要歇会儿。不过这样也来标记,好侮辱自己... 今天发现自己在图书馆的借阅量击败了97%的校友 : )
  •     部分翻译语词不当 建议读英文版
  •     作者好。翻译的译文惨点。读文因为译文质量变得不是种享受。还是商务书馆的好!!!
  •     世人认为外在的胃险是危险的,为什么?因为可能输掉。不冒险是谨慎的,然而正是由于不冒险才特别容易失去本是难于失去的。一个去冒险的人不管失去多少,也决不会像一个完全不冒险的人那么轻易、那么完全地失去他自身,就仿佛这自身什么也不是似的。如果我冒错了险,生活就靠惩罚我来帮助我。但如果我一点都不冒险,那么谁来帮助我呢?再说,如果在最高的意义上,我不冒丝毫危险(在最高的意义上,冒险恰恰造成对自我的意识),卑怯地获得了所有世俗的利益,却失去了我自己,那又有何意义!
  •     买这个版本是错误。
  •     这本书写的有点“颓废”,读的时候要有那么一点把握。eva其中的一节,名字本书的名字
  •     克尔凯郭尔是有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我是通过叔本华认识他的。致死的疾病——在这里指“绝望”,曾经写过这样的句子“多么美丽的绝望啊”,的确对于这种“疾病”我们应有更深的认识。
  •     读了一个多月 只能读懂百分之四十 亵渎了这个天才
  •     显然我是连滚带爬从那“钢丝”上下来的。等多看几本他的书之后再来看一遍吧……
  •     在国外遇到的传教士都是很温暖的人
  •     很久都没有一本书能指出我心智上的新道路了。相见恨晚。
  •     想的真到位,真正能无所顾虑的过下去的生活就是绝对信仰的生活。
  •     没读英文版也觉得这个译本看起来很奇怪,只能模糊get到克尔凯郭尔的点_(:зゝ∠)_ 不过他所说的“精神性”,“内在一致性”到底是什么呢?某些人有精神性而某些人没有么?怎样才能拥有精神性呢?这种精神性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伦理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     从印刷到内容没的说啊
  •     第二部分羔羊哲学。“诗人式的生存是罪”,“因为它是以诗化代替存在,通过想像力去与善和真发生关系,而非就是那善与真,即在生存中努力是善的和真的。”
  •     绝望是“使自己与自己发生关系”的错误。绝望是在上帝面前,想要摆脱自己,或是成为自己,但在万般苦恼中无法做到。
  •     当我发现这么多年了对于Kierkegaard的理解没有任何进展,但我依然爱他。
  •     翻译不咋滴,但仍能看出克尔凯郭尔的思想细致精妙。离开了宗教,离开了传统,离开了抽象的绝望的自我,仍以孤独来丈量精神。绝望是人本身中的东西,一如罹患疾病。绝望是关系错误,自身与自身,与他人的关系错误招致绝望,将全部过去当作现在来承受。在时间中,他没有未来,只有错误与罪,缺憾与责任。
  •     嘿嘿,抱着必死的信念去看这本书啊。。先吐槽,翻译很多真的不准确,position,paradox,angst,都不足够准确。核心观点,人是有限与无限的一个精神或自我,必须意识到自己的有限,真实地趋向于无限,并依止于上帝。除此以外的任何自我理解都是绝望的种种表现而已。SO,感觉就是只要你不信仰上帝,你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各种绝望的不同形式,不同的罪。“一位真正的信仰者就是一位恋爱者,甚至,恋爱者远不及信仰者。还有比如“科学和学术….表现的只是一种非人性的好奇心而已,而基督教…才敢于去成为自己,成为一个单独的个人”。绝望是普遍的,除了真正的或完全的基督徒,活着的人都处在某种绝望中。“人处于绝望中的情况是不罕见的,人真正不在绝望中的情况倒是罕见的,非常罕见。“对于自我的认识,有些似曾相识,中心地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