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甲午

出版日期:2014-6-20
ISBN:9787511526500
作者:金满楼
页数:264页

作者简介

人民日报出版社重磅推出金满楼新作--《重读甲午:中日国运大对决》
甲午耻、犹未雪,
多少年来一直是华夏热血青年心头的恨事。
对历史上的败绩灾祸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得到启迪,
才能使坏事变成好事。
以敌为师,
以强手为师,
恰恰是一个能崛起的民族应具备的精神。
一场失去国土、财富,乃至尊严的战争;
一个庞大帝国陷入崩溃的临界点;
一头大象被蚂蚁绊倒的命运转折;
120年,甲午重逢,历史煮酒,我们真的警醒了吗?
对于120年前的中国人而言,甲午年无疑是灾难之年、耻辱之年。但是,这场灾难究竟因何而起、国人又该从何处雪耻,却是百年前乃至现在都值得深思的大问题。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甲午的惨败正好从反面印证了这一至理名言。本书以洋务运动及明治维新为切入口,用比较的方法透析甲午前后的中日恩怨纠葛,以大格局的眼光,在历史的长镜头中,聚焦当年的这场中日国运之战。

书籍目录

楔子一个琉球使者的非正常死亡
第一章 东亚的宁静结束了
1.黑船来袭:炮舰下的开国
2.跨海取经:“千岁丸”的上海之行
3.尊王攘夷:激进派引来了四国联军
4.王政复古:挟天子,打将军
5.天皇气魄:让朝廷成为朝廷
6.西南战争:集权运动的最后余波
第二章 洋务自强vs明治维新
1.国门再破:叶名琛的忍与僧格林沁的莽
2.千年变局:改弦更张方能救国安邦
3.军工初创:造枪、造炮、造船
4.教育得失:同文馆风波
5.漂洋出海:同样是出洋,结果不一样
6.取媚洋人:靠拢还得有行动
7.殖产兴业:明治维新的成功密码
8.侵华三调:军国怪兽初长成
第三章 琉球、朝鲜与海权
1.日军侵台:妥协没有好结果
2.海防塞防:谁是最危险的敌人
3.海外孤国:眼睁睁看着琉球被吞并
4.壬午兵变:第一次朝鲜事件
5.甲申政变:第二次朝鲜事件
6.看家护院:慈禧太后的格局观
7.长崎事件:北洋水兵的洋斗殴
8.猛虎在山:虚张声势吓不倒人
第四章 决战甲午
1.东学党乱:事情正在起变化
2.丰岛海战:日军打响了第一炮
3.平壤惊雷:雨夜溃奔三百里
4.决战时刻:黄海血战波涛涌
5.鏖战辽东:兵败如山倒
6.威海沦陷:北洋舰队覆没记
7.英雄狗熊:甲午战争中的众生相
第五章 战后之痛
1.春帆楼外:李鸿章 的外交荣辱
2.台湾余波:就此沦落五十年
3.列强账单:辽东半岛后事如何
4.甲午赔款:巨金养虎终噬己
余论中国为什么战败及战败以后
附录
参考书目

内容概要

金满楼,原名金松,作家、近代史研究者。已出版《辛亥残梦》、《北洋往事》、《1900:北京的春天有点乱》、《百年前的巨变》(台湾版)等十余部作品。2010年受邀担任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十七集《北洋军阀秘史》电视讲座主讲人。


 重读甲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我看过写甲午最好读的书。其中写到中日海军(北洋舰队VS联合舰队)对比,有必要按要点记下:1、北洋航速慢(舰龄长、海岸线长损耗大、蒸汽机锅炉老化、燃煤质量差——黑烟滚滚)2、速射炮少,需人力操控炮管复位,且没有自动瞄准仪3、实心弹多、爆破弹少。战场情况先后发生:第一阶段,各损两舰:排水量不到1500的右翼超勇、扬威先沉,管带殉国;定远桅杆断,无法发旗语,丁汝昌受伤;日比睿、赤城逃出战场。第二阶段,连失六舰:平远中松岛,松岛走平远,广丙亦走;定远失火,致远来救,被击沉;济远、广甲逃走;经远沉没。第三阶段,日军撤退:靖远、来远突出包围,背靠浅滩,以二敌四;定远、镇远以二敌五,重创日旗舰松岛;日军撤退,清军追赶不及。
  •     1894,大清劫文/杨泽斐中兴幻影大清建成了号称亚洲第一的舰队,威风凛凛的铁甲舰似乎让曾睥睨万邦的郑和舰队复活了,这也是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得意之作。“镇远”“定远”舰的加入让北洋舰队如虎添翼,两艘舰船排水量7335吨,航速14.5节,简直是两艘移动的海上堡垒,可以将坚固的堡垒顷刻间炸得粉碎。遥想当年,每当北洋舰队出操时,“樯橹如云,旌旗薮空”,各国海军为止侧目。当李鸿章派两艘舰往日本走一趟,丝毫没有“东亚病夫”的样子,相反日本反倒认为中国扬武耀威,极大地刺激了日本人的自尊心。同治中兴,和平崛起的幻影中,“东亚第一舰队”的幻影让中国官僚士大夫们飘飘然了。1885年醇亲王检阅北洋海军之后,从大沽到旅顺,从旅顺到威海,一路上龙旗飘飘,好一派威风,检阅完毕,醇亲王一行乘船经过蓬莱庙岛海面时,竟然看到了海市蜃楼,光彩夺目,随行的大小官僚无不即兴拍马屁,说此乃王朝的祥瑞之气,王朝永固之象。醇亲王也很高兴,随即叫画室描绘下来上呈。但事后有人说,这毕竟是海市蜃楼,大清繁盛的回光返照,都是浮云。此话一言兴邦也好,一语成谶也罢,甲午年的大考终将逼近。此时主掌老大帝国的是一个强势女人——慈禧。1894年正是太后的万寿庆典年,在慈禧眼中,丧权辱国的痛已是封尘往事,在“同治中兴”的回光返照之下,大清帝国已经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不出意外,帝国将在她的带领下平静地进入20世纪。当她成为大清的当家人之后,大清已经从努尔哈赤的阳刚蜕化成阴柔、温婉,在祖宗家法的笼罩下,即使她有改革的雄心,也注定是个庸碌的人。这个女人身上总是有太多的看不懂:“宁赠友邦,不与家奴”“有钱赔款、无钱造舰”,她以颐和园的面子工程成就了日本的胜利,几乎有日本卧底的嫌疑。大清碰到这样的当家人也可以说在劫难逃了。这个女人不仅克夫,天生携带着倒霉的病毒,每逢慈禧整寿,一向多事,1874年中法战争、1884年中法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乍一看,这位帝国实际的掌权者已经退居幕后,光绪亲政之后,慈禧可以安心沉醉与她的戏剧和花草,对东北亚国际关系毫无兴趣。为了将自己的 60大寿办成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帝国政府制定了详尽的财政计划,宫殿、庙宇都张灯结彩,气派非凡。举国为了操办寿礼,上至慈禧下至官员忙得不可开交,帝国海军缺不缺钱,他国来犯该如何动员都不是他们的当务之急。帝国表面一团和气,庆典活动掩盖了所有的党争,把安定团结的局面粉碎地天衣无缝,整个国家都沐浴着太后的恩泽。然而,1894年也是日本执行侵吞朝鲜进而占领中国的大陆政策的“十年准备期”的关键一年,朝鲜东学党人起义可谓给日本送去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李鸿章派兵入朝平叛,日本趁机进入,在狭小的朝鲜半岛上狭路相逢,准备和中国来一次大战。甲午年的鹰派和鸽派李鸿章办洋务已经多年,作为汉人的他深知,满清以勇武得天下,这个天下曾是汉人的天下,为了扑灭太平天国的野火,汉人督抚崛起,侵蚀着满族权贵的大权。皇权威严之下,擅权谋逆的指责会让权臣后背发凉。“兵者,不祥之器也”,身怀利器,杀心必起。当朝鲜半岛上杀机重重,朝廷的清流派纷纷借机向手握重兵、经营洋务的李鸿章投去匕首,历代政治的顽疾——党争再次以浮上水面。党争起源于中原政治的山头主义传统,在恶劣的官场生态中,结党才能在官场中自保。此时,以翁同龢为首清流们纷纷向李鸿章发难,当日本举国勒紧裤腰带,为打败大清不惜一战时候,窝里斗的传统恶习再度上演。事实上,这场对日“鸽派”和“鹰派”的口水战中,还夹杂着翁同龢和李鸿章的个人恩怨。原来,太平天国大战中,翁同龢长兄,时仍安徽巡抚的翁同书被曾国藩弹劾“纵寇、失城”等大罪,导致翁同书革职戍边,翁父因此气绝身亡,这一弹劾就出自李鸿章之手,国恨家仇之下,翁同龢放弃了儒家人格理想,重新燃起了积压在心头的那股恶气。历史上的主战派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只要动动嘴,争取道德至高点,就可以获得满堂彩,反正充当炮灰的不是自己。在清流翁同龢看来,战事一旦爆发,正式借机肃整李鸿章的良机。对于清流派,主战只是一种姿态,其道德理由也并非读书人“为万世开太平”的高尚,满脑子的都是复仇、男盗女娼的私利。“清”“浊”两派的窝里斗已经成为帝国政治的疮疤,国力的有机耗散。对于事事亲为,从打太平天国战场上一路摸爬滚打,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李鸿章,对这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有着理性的看法,他知道这场战争是打不赢的。此时的北洋水师不是日本的对手,日本的“吉野号”航速32节,每分钟发射5-6颗炮弹,有的甚至能发7-8颗炮弹,为了逞现帝国威风而军事冒险不值得。朝野上下对这些数字不感兴趣,只要李鸿章心知肚明,细微的数字差别在战场上意味着生灵涂炭,保存实力,不轻启战端乃是最大的军事理性。但此时朝野上下已经被民族主义、党同伐异的仇恨所绑架,民族主义的叫嚣压倒了军事理性。甲午的账单大清的裱糊匠也走到了事业的转折点,花费他大半辈子心血的洋务运动的成果在黄海隆隆的炮声中得到检验,清朝和日本举全国之力进行一场国运的赌博。日本天皇将皇室的积蓄购买战舰,甚至克扣官僚的收入,举全国之力投入海军军备禁赛,不惜一战成就图取东亚霸权。歌舞升平之后,大清的海疆杀机四伏。大清的北洋舰队与日本相比,已经是裹足不前,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经费严重不足,已经多年未添置新舰了。丁汝昌在战前曾提出,主要战舰上要配置速射炮,需影子60万两,李鸿章称无款。虽然当时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但在官僚的层层盘剥之下,中国实际投入的海军军费不如日本,北洋水师在建成后的十年内,几乎没有进行再投资,甚至连基本的运转经费也难以维持。由于资金匮乏,北洋水师无力购买最为先进的舰船,原从英国armstrong公司预定的两艘巡洋舰也因却银少两而被日本够得,改为“吉野号”和“速浪号”,成为北洋水师的克星。日本为了与大清比划两下,将国民收入的六成拿来买装备了,天皇捐钱、官员扣工资,都充了军费。即使有“同治中兴”,大清的国库经过内忧外患的折腾早已入不敷出了,一方面盛世的银子早已被贪腐成性的官僚中饱私囊,另一方面,办洋务、剿匪、打仗、赔款使大清的国库掏了个空,生活奢靡的慈禧又将黄金白银化作颐和园中的湖光山色、游船画舫,经费上的捉襟见肘成为中日决战的短板。在综合国力不与大清同一级别的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将国家财政收入的60%用于发展海军,在筹款方面,日本特别学习了西方的金融制度,学习试发公债进行战争融资,甲午战争中,日本依靠发公债融得1.16万亿,其中民间公募8000多万。希腊人说战争是一切缘由之父,而一切战争的母体是金钱。历史上,英法两国一衣带水,但作为典型的大陆强权与海洋霸主,几百年来战争不断。法国无论在人口、土地等方面压倒英国,但英国最终在十八世纪压倒法国的风头是因为有了现代金融制度的支撑。西方现代银行为了满足战争融资的需要而发明了银行公债,这些金融制度的创新使得资本市场日益活跃。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都通过发行公债的方式来筹款,日本军费的过半来自公债所得。大约8000万日元,而大清只有日本的五分之一。日本为何有如此强大的汲取社会财富的能力,而地大物博的大清为何在筹集战争资金时捉襟见肘?其中的关键就是大清缺少一个强大的金融机构。洋务运动虽然虽然引进了西方的洋枪洋炮,缺未能将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秘籍宝典——负债经营的现代金融技术引进。晚清由于缺乏现代金融机构,也因缺乏金融市场发现公债的技术便不存在。国债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需要信用支撑,在国家遇到战争或危机时,财政支出增加,国债能借助国家主权信用迅速集中闲散资金以弥补通过税收为主的国家财政的不足。没有金融机构倒是其次,国家信用的阙如才是晚清财政病根所在。金融机构是表,信用体系是里子,清朝的“战争公债”的信用早已在政府横征暴敛、官僚摊派中信誉扫地。日本依靠公债制度投资战争,用国家信用和未来承诺转换为当下消费能力,又与民众分享战争果实,为日本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相比之下,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战败不仅付出了巨额的战争赔款,近一半掏空了原本虚弱的国库,还将台湾割让,从此中国海疆永无宁日,大清不仅财政上破产更从政治上全面破产。甲午的战败对刚刚燃起同治中兴复兴之火的清朝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一击。对日和谈再次落在李鸿章肩上。在当时弱肉强食的世界秩序中,战胜国向战败国索要巨额战争赔款成为一种国际惯例,如普法战争后,德国向法国索要50亿法郎巨额赔款,一战后法国又向德国索要无法承受的战争赔款,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因研究战争赔款写出《和平的经济学后果》而声名鹊起。李鸿章知道,后世将会给自己贴上卖国贼的标签,但无论怎样,他也不得不做好这笔卖国买卖,此时此刻,帝国大厦将倾,除了李鸿章别无他人可以与日本人周旋,其政敌梁启超说此时的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日方狮子大开口要价3亿两,经过讨价还价,最后以两亿两白银告终,相当与日本四年的财政收入。当时主要工业国家建立了金本位制,而战前中日两国依然是银本位制。而当时世界的主要工业原料、设备、军需品、军工生产设备均需要从金本位国家购得。19世纪末,银价不断下跌,这是得日元和中国银两处于贬值之中,对日本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掣肘极大。当时世界货币体系中,英镑与黄金挂钩,拥有与今日美元一样的霸权,而甲午赔款均以英镑支付,因此,日本依靠《马关条约》中的赔款推动加快币制改革,从而建立起金本位制度,实现了与资本主义世界的无缝对接。日本运用这笔滚滚而来的财源建立的与世界各主要经济大国接轨的货币制度——金本位制,并用这笔钱大量用于扩军备战,最终也因巨额赔款吞噬了自己。日本在战后有了爆发后心态,睥睨亚洲,甚至有了叫板西方列强的野心。甲午一战,日本从战争中初尝甜头,东亚海疆再无宁日。觊觎之心何来自唐宋以降,日本几次向中国求学,可谓不折不扣的学生。然而,鸦片战争对日本的冲击甚于中国。对日本来说,几千年来中国都是日本的老师,中国是世界的中心,而今中国都被打败,可见对手是十分强大的。甲午一战,日本将中国打败,在儒家伦理看来,这是忤逆之举,而在日本的观念中,与强者为伍那是理性,他们没有被儒家的仁爱所羁绊,对他们来说,世界的成分十分简单:有用的和没用的。当美国佩里舰队的黑船来袭,美国舰队不费以前一炮还以白旗羞辱了日本,在列强的压迫下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日本也尝到了丧权辱国、落后就要挨打的滋味。按照常理,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联华抗欧美,拯救亚洲的沉沦才是中日的理性选择,李鸿章、孙中山都曾抱有这样的幻想。甚至甲午前夕,丁汝昌在访日期间发表即席演讲,大意是中日之间如不团结,兄弟阋于墙,势必给外人可乘之机,中日应该共同对付西方列强,日方对此番话似乎也若有所思。但日本最终却走了一条“脱亚入欧”的道路让人有些费解。在“漫长的十九世纪”向东亚投来的阴影中,东亚国际格局中,中日关系的深刻变动可谓影响深远。西欧主权国家体系的兴起给东亚传统国际格局带来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炮舰政策、帝国主义意义上的,更是思想观念的剧烈震荡。国家独立与民族自决作为19-20世纪通行世界的“公理”在人类历史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事实上,日本挑战中华的野心在千年的华夷秩序中早已埋下,近代东亚格局的变动并非全部来自源于欧洲国际关系理念。千年的“华夷秩序”实质上是一种“自民族中心主义”,即以自身标准判断他者的属,以及自身在若干方面均有优于他者的信念,对他者无知和敌意。中国历史上的华夷秩序或朝贡体制自发轫伊始就带有浓厚的“自民族中心主义”的色彩(在夏为女以姓,在商为子姓,在州为姬姓)。中华帝国在早期依靠这一体制开疆扩土,以此建立由近及远的联盟式秩序,但异姓的氏族或边地的“夷蛮戎狄”被贴上了文明优劣的标签,反讽地为其提供了仿制“自民族中心主义”的模板。也就是说,华夷秩序在体系内部培育了一个异己力量,只要条件具备,异族政权就会入主中原,只有这样他们才获得正当性。明清鼎格让为日本颠覆中华华夷秩序提供了一次观瞻机遇,与中国若明若暗地保持竞争关系的日本,不仅催生了颠覆中华华夷秩序或“朝贡体制”的意识。日本清楚看到,边缘地带的满清问鼎中原并建立政权,日本为何不可仿效?为了摘掉被中华文明笼罩千年的“华夷秩序”,在该秩序中夺取正统地位,日本需要挑战中华。日本近世以来,处心积虑构建一个“小中华”,为构建这一体系必须颠覆“大中华”体系。在“脱亚论”设计者福泽渝吉看来,儒教文明的朝鲜和中国早已是荒芜不堪,将中国人和朝鲜人的德行贬斥为害人害己的“恶”,他迫切希望日本通过对外的武威行动迅速颠覆以往中凭借“礼教”而形成的东亚秩序。在福泽渝吉的逻辑中,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日本和西方文明才有资格堪称“华”,在新的文明秩序中,日本已然脱亚入欧,跻身于列强,亚洲唯独日本一家有资格称“华”。从福泽渝吉为代表的日本精英,希望通过一个特别的标志让中国认可日本已在文功武治上超越昔日中华,在日本人心头积压千年的反“文化蔑视”的怪异情节最后以“甲午战争”的爆发而完结。120年后的今日,两个甲子过后,中日两国剑拔弩张,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为自己松绑;高层以反腐为契机的权力斗争,老江为首的上海帮的魅影与习李新风的明争暗斗,你是否看到了历史那扇虚掩的那道门后的幽暗了呢?
  •     如果说中国的近代史是一幅油画的话,那么甲午战争就注定是这幅画上最黑黯深沉的部分。与近代的其他屈辱史不同,日本不仅算不上西方列强,相反,在甲午之前,连东方列强都算不上。时至今日,提起日本,人们脑海中浮现的除了烧杀抢掠的鬼子,便一定是千余年来一直苦兮兮的跟在中国身后仰慕天朝上国的岛国学徒。只是到了近代,这学徒忽然摇身一变,使出了个凶神恶煞的样子。正因如此,国人对于甲午战争不仅不陌生,相反还颇为熟悉,各种相关著作自然也浩如烟海,或批判北洋水师战术陈腐,不堪大用;或批驳清政府腐朽无能,自甘堕落;或反思吾国吾民根性使然,思想落后,必然挨打;或对日本维新推崇备至,认为其百倍优异与清朝洋务运动。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今年恰逢甲午,又是中日关系紧张的时节,一时间民间议论纷纷,甲午二字重新提起,就多了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在里面。老实说,这本《重读甲午:中日国运大对决》赶在这个节骨眼上出版,自然难免有跟风之嫌。但金满楼之前在湖南教育频道做过《北洋军阀秘史》的讲座,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讲史中正平稳,颇有大家之风。开卷试读,果不其然,全书洋洋洒洒三十余万字,从甲午一战前的国际局势入手,依次考察了两国战前的国情、社会、军备、政策乃至领导者性格,史料选取务求准确得当,公正客观,在当下这种浮躁的写作背景下,实属难得。金氏看来,甲午一战,非战之过,亦非制度之过,亦非领袖之过,实在是完完全全的现代国家击败尚未醒悟的落后国家的战争典范。于是三十余万字中,只有差不多一章是讲甲午海战的,其余笔墨,全都用在了对两国进行系统梳理与比较上。在作者眼中,中国并非输给了所谓的民主宪政的日本,而是输给了解放了生产力的中央集权的日本;因为朝廷上勾心斗角而十年没有得到过补充的北洋水师早已不是军国主义体制下飞速发展的日本海军的对手;虚情假意装腔作势的洋务运动自然也不会是大刀阔斧对整个社会乃至生产关系进行改革的明治维新的对手。可笑的是,当日本人对这一切洞若观火的时候,清朝的众多贤臣能将仍然没法摒弃天朝大国的思维模式,仍然将日本视为弹丸小国,对日本的发展嗤之以鼻甚至视而不见。过往种种,如今也只能为鉴。回首甲午往事,除了几个血战不退的管带,几个慷慨赴死的统领,一众误国误民的君臣还时时能被我们记起以外,似乎其他的细节都已渐渐褪色。这无疑是危险而又错误的,百余年前秉持着上国心态的老大帝国最终惨败,并养虎为患,为中国近代史中最凄惨的一幕大剧亲自拉开了序幕。然而今天的我们,除了拥有更多的仇恨与敌视外,看待这个岛国的目光居然和百年前也仿佛相似。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或许才是历史能带给我们的最大财富。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所谓“民间研究学者”自有“学院派学者”不可及之“可爱”、“可亲”之处,然要想获得公认的“可敬”,学术功夫必须要下足。本书引用材料不过一二十种,对于中日三十年国运而言未免太狭太简,且罕有第一手材料。论文水准的高低与引用材料有直接关系。按照惯例,必须引用第一手材料,退而不能,也至少要引第一流的二手材料,这才是严谨的学术态度。在这一点上,本书作者差之远甚。请来“将军”捉刀作序,其人其文更是贻笑大方。
  •     写的跟教科书似的,有意思吗。
  •     要粗略了解晚清政局及甲午战争,此书可读。
  •     作者的很多书观点都还是很中立和很经得起推敲的。
  •     透彻
  •     对比材料充分,在语言上有欠严谨的地方,同时对于结论还是在较浅层面
  •     不说什么了,好书。
  •     中日对比的写法,很新颖。
  •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读这段历史
  •     甲午120周年
  •     去年甲午120周年,两个甲子。吸取历史的教训。
  •     大格局观
  •     条理清晰
  •     我看过写甲午最好读的书。中日对比、援引史料、可读性都做得很好。
  •     琉球求救于中国的部分看得唏嘘,深有痛感。
  •     还行吧。观点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     值得推荐
  •     资料很多,根据时间线将那段的中日历史做了一个简单却又不敷衍的对比,值得推荐。
  •     阅读感觉不强,史料利用的比较。普及甲午读物,语气风格较为公允
  •     勿忘国耻
  •     长时段分析。
  •     以比较的方法来剖析近代中日两国的不同历史轨迹。
  •     作者的观点很新颖,整本书的内容可读性很强,不是通篇的大道理类型,分析透彻,史实清晰。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