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华亭》书评

出版日期:2014-9-1
ISBN:978755001020X
作者:雪满梁园
页数:552页

一个英雄梦

我很少因为一部小说而几度落泪,即便是后妈级的虐文,也总有悲伤终结的时刻,而《鹤唳华亭》的作者从一个小小浣衣局宫女阿宝的心机上位开始,缓缓的为我们讲述着一段高阁于深宫内的羁绊与思念,无奈与抉择,是命运的不公,亦或是因果的循环,两代人的牵绊,家国天下,儿女情长,谁又能说的清,何为因?何为果?他们只是在用他们的生命与热血,追逐着一个也许永远也无法到达的,英雄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萧定权,在隐忍和权谋之下,隐藏起的,何尝不是一颗多情而慈悲的心,不然他怎会定下那场只为了长州月色的豪赌,不然他又怎会一再隐忍后母兄弟血淋淋的挑衅,甚至对蔻珠,又何尝没有思念,没有牵挂。其实他恨,恨人心的险恶,小人的狡诈;可他又何尝没有怨,怨兄弟阋墙,父亲偏爱,可是他又能如何?没有人给他做好儿子,好兄弟,甚至是好臣子的机会。他的一生,从出生甚至更早,便早已注定。看到文中萧定权小时候看到父亲手把手教导哥哥煮茶那一刻,心中似乎被下了火,又瞬间被注入了冰水。也许这才是一个父亲和儿子的相处之道,手把手的教导,怎样持瓶点汤,怎样转腕运筅,舒展的眼角眉梢昭显着主人内心的愉悦,这似乎是一幅画,是天堂,是地狱,是一个少年远远的驻足以及寒入骨髓的定格。起初我并不能理解萧定权最后的选择,人人都爱用成王败寇来形容一代帝王路的兴衰成败,我却不认同,萧定权的一生,是成?还是败?卢先生,阿公,张陆正,许昌平,顾思林,他们用他们的头颅热血铺就了萧定权的权谋之路,义无反顾,也许亦如他们的父辈兄弟所做的那样,他们渴望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君有礼,臣尽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只是也许,他们从来不知道,他所要的,其实从来不是什么九五之尊,权倾朝野,他也有不可做,不想做,不能做之事,他也有他的坚持,他的气节,他的理想,他的慈悲,他的眷恋。在扼腕惋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时,如果你能想一想,如果你也是他万千子民中的一员,也许正是他这份“优柔寡断”,这份“软弱”,这份“慈悲”造就了万千家庭的完整,避免了千万好男儿空撒一腔热血,不至于多少幼儿失去父亲,多少妻子失去丈夫,多少白发人送黑发人,你能说他懦弱?也许,这就是萧定权的大义,萧定权的英雄梦。高墙内外,谁又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失去爱子的赵后?深藏不露的萧五?永不复相见的卿卿?孤家寡人,不知到底是谁又成全了谁?这不是一本快餐小说,故事里有儿女情长,有权谋相较,却更多的是人性的思考,是舍与得,是放手,是无愧,是痛快二字,更是每个人都担当的起的一个“琛”字,各自的珍宝。

有一知己,足矣。

这部书读起来颇有艰涩,但着实吸引人。读的过程中便间有感悟,只是我没有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一来不愿意停下来,二来不喜书本脏污,再来比较懒。虽然第一遍读下来,自视认真,可通篇读完,仍觉囫囵吞枣。读到尾声,心里真是悲喜交加。两个阿宝,他们都尽力了。细细回想,这样的一生,这样的宿命,还能如何选择,如何行事呢。这样的结局,诚如书中所言,已经大圆满了。我不懂帝王术,但总觉得老萧用来用去只有一招制衡,连怀柔都鲜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已先负人,何怨人负我。都说阿权没有心肝,老萧何尝有呢。阿元,是个好孩子。不算最后阿权在长洲喊的那声“萧泽——阿元”,其实,我一直觉得阿权心内也是爱这个孩子的,表象如此寡宠,并非他不懂做父亲,并非他嫌弃阿元不是嫡生,而是阿元来的真的不是时候。我觉得阿元就像是阿权心中的又一个不忍,有一道软肋,不知如何是好。东朝不稳,倾巢之下,安有完卵。阿权一心是权谋,一心自保,一心保顾家(其实也是保自己),只有保住自己了,才保住了延祚一宫。所以,我觉得那些他冷落阿元,不肯抱,不肯看顾,都是他心内矛盾,都是他无暇顾及。他不曾利用过阿元来巩固自己,不齿也好,不屑也好,总归不曾。其实,阿权心中是期望孤军奋战的,这份孤勇像他母亲。他既不想利用阿元,也不想阿元拖他后退,所以宁愿阿元不存在吧。我是觉得,就算这个孩子是阿宝生的、或者谢太子妃生的,应该阿权的态度都不会有太多改变,时机不对。我猜不准,如果是当年太子妃生的那个世子,会不会有不同,也不是因为生母,而是时机。看到阿元没了,心里是真疼。阿元,是个好孩子。可是我心中怨怼的不是阿权,而是陈瑾和太子妃。看见陈瑾的那副嘴脸,又听他说两位太医是他选的,以阿权的性格,怎么会答应甚至有丝毫谢意,但是阿权说的是替啊,没说不许啊。为什么到后来是没有太医去呢!为什么陈瑾不向老萧复命,为什么老萧说太子妃可以亲自来找他,要什么都可以,为什么这个旨意太子妃不知道!东宫封了时候,太医不能进,怪阿权吗?东宫都解封了,太医没来,太子妃也不作为!这里,我总觉得太子妃不对,自称也是殿下,可是什么事都指着阿权,什么都做不了,最后自己奔去找老萧,早干什么去了。既然阿元寄养在她名下,照顾好阿元不是她的责任吗,她是太子妃,又不是其他姬妾,位份不低吧。总指着阿权安排好了一切,真没看出来这个太子妃如何治理过东宫。阿元病重,阿权没有去看。可以理解,但是他做的不对也是事实。阿权殇过一子,他也算亲眼看着。这个时候他无法面对再殇一子,阿权问太医到了吗,就是觉得太医到了,那么他到不到已经无济于事了。且那时东宫危在旦夕,他心中也悲观了吧,觉得阿元这样死了,总比做废太子孽子好,比活着生受罪好。这也就是阿元生的时机不对,阿权总是在他活着好还是死了好之间纠结。到阿琛的时候,万事已落定,孩子就只是孩子了,所以欢喜。我也理解阿宝一直没有说自己有孕,最后却说了。她也不怕告诉老萧,因为他们夫妇已经确定阿琛只是孩子,不是筹码、不是软肋。最后,让我感慨的还有卿卿,她一直是别人口中的佳人、妹妹、皇后、母亲。她早早就死了。我一直不解为什么她不争,其实她可以预见阿权的艰辛的吧,以母护子心,为什么早早撒手了呢?或许,她原来也是阿权这样磨心的位置吧,她也坚持了自己的道。行到不能行,只能独留稚子继续了。其实到最后,我也不知道这位卿卿为什么沉珂,为什么死了,原因何在?讲了这么多,似乎和题目不吻合啊。就把题目当成依据感慨吧。最后,阿权有阿宝这个知己,有阿琛,上天待他亦不薄。同理,艰难世道,阿宝遇到了阿权,如是。若有机会,还会再读此书,细品其间人与事。

《鹤唳华亭》山雨欲来风满楼,宫斗权谋不言中

作为一名伪言情迷,我读过不少的言情小说作品,却也印刻入心不少精彩的书作,有古代言情小说,也有现代言情著作。与那些志同道合的言情迷们相遇时,总不免会评头论足一番读过的精彩之作。曾记得自己在晋江官网力推的《鹤唳华亭》苦苦追文数年,至今日又喜迎接来了这个言情大部头2014年的再版,历时跨度长,却绝对地记忆深刻,回味无穷。一如编者所推荐般的,这是一部属于千万读者期盼数年的古言经典。字字珠玑,句句锦绣,蜚短流长,耐人寻味。道不尽的朝堂庙庭之争,诉不完的男女感情故事。虽然它定位于言情作品,但是它却实打实地超脱于言情的定位,有着更高层次的意境递升。一出波澜壮阔的阴谋与爱情,以表面上的悲剧结尾,却又有着更深层面上的立意突破。惊心动魄的斗争,哀婉缠绵的情感,仕途险恶、人生无常。诸多的感叹,诸多的情殇,诸多的回味,诸多的谋权尽在不言中!尽管前期这部作品也曾有过出版,但是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此次的再次重印推出尤是亮眼,惹人注目。缘何有此一说呢?首先,本次小说的再次出版更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编者对文作内容的深入揣摩。那素雅的封面,那历时五年的完结版本,那最博大考究的古言经典定位是本次出版的亮点所在。作为完结修订4.0版首度面市,这里着实让一众言情迷们心动不已。随书附赠精美大海报、书签、信笺,更有彩插揭秘“金错刀”真相!一个更加立体,直观,生动的《鹤唳华亭》出现在我们读者的面前。其次,故事虽然还是那个故事。但是时隔这么多年,这里的文字依旧那样地动人心弦,这里的故事依旧那样地未完缠绵,这里的结局依旧这样地惹人眼泪。感觉这个故事的整体构思设计相当地巧妙,独特。相较于传统的言情类著作集中于描述女主的宫斗,这里展开的则是一个更侧重于男主的故事。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一段不可避免的宫廷权势斗争,一场令人无比唏嘘感人的爱情佳话就此在这里倾力上演。作者很是花费心思地将这样的权位之争融汇入一个悲情的爱情故事中,江山美人不可兼得,到头来尽是哀婉缠绵的爱情佳话。身处这样的政治地位,权势的斗争不可避免;身处这样的险境之争,爱情的美酒终究饮得那样艰辛难得。男主萧定权的身份,注定着他的一生以悲剧告终;女主阿宝用心的相守,注定着一曲悲哀的爱情挽歌奏响。一切皆在不言中,一切尽在预料间,辗转千万回,终究期待与君“在暮春时节,携手登上南,去看杂花生树,去看群莺乱飞”。再次,小说之中作者的文字游刃有余地设计成了很有古风古韵的气息长存。那样地入木三分,那样地深刻入骨,那样地耐人寻味-----经典的古言之作,精彩的朝堂纷争,惹人落泪的爱情佳话,所有的一切尽在《鹤唳华亭》一一得以诠释展现。山雨欲来风满楼,宫斗权谋不言中,如此的精品之作值得你我徜徉其间。

关于影视改编时阿宝的角色理解

终于看到你的出版,那就旧评再贴一次,作为支持~~~-----------------------------------------------------------------------------------故事完结已经有些时日,回味余音却浓重悠长使人思之哀之叹之。据说这就叫“虐”。我把《鹤唳华亭》3.0版本由头至尾再细读了一遍,在这一遍里,我以非职业的本能,思考如何将这个故事影像化,并向一位友人滔滔不绝地描述了故事和小说本身。刚完成一部剧本创作的他冷静指出:这种太多心理描写的小说是最难改编的呀,你对它的推崇是不是因为折服于它的文化水平了?听起来,小说的作者应该是女的吧?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有些哑口。不得不承认,它文字和结构的高质量确实为这个故事加分许多,至少略有些阅读经验的我,从它的开篇里便嗅出了不同寻常的气味。我坚持认为故事本身之出色,以及那些完全可原封不动搬入剧本中的对话之精彩,至于那些细腻精准的心理描写,如果人物特写和空镜头使用得当,我想还是有可能转换的。就像娄烨的特写镜头下周迅的绝望和章子怡的迷离。对于第二个问题,我意识到他的所指。男性视角的历史观和创作思路,还是更天然地迎合主流话语,也可以说本身就代表着主流话语。所以别看《甄嬛传》电视剧那么红,它的剧本早已经是重新编码过了,儿女情长被弱化,个体感受被压缩,中心思想被拎得无时无刻不高悬于顶,即便如此,和《康熙王朝》一比,也还是小儿科。在实践的操作中,影视出品和文学出版各有其逻辑,本就甚少交集。如果按照目前内地的影视创作思路去改编,不说面目全非,至少风貌难存是可以预想的。思来想去,真正难题在此。“重男轻女”还是商业逻辑里的集体无意识。如果将阿宝这个角色纯粹功能化地去服务于一个政治寓言,把小说里那些关于阿宝的个体化片段统统删减,对于故事既少了女性情感的可怜动人之处,对于男主角定权更是少了孪生式的镜像映照。阿宝并不在故事的中心,她的少女心境和母性意识却从旁使得一个男人们的故事柔软三分,但又一定不是电影《赤壁》里林志玲版小乔那样的处理。我试着这样解读:故事从阿宝的一个回首和转身开始,一颗棋子落进一盘布局既成的棋局,几手之后,棋子却不知觉地在自主,最后超出了一个韶龄女子该有的生命轨迹,又犹如长卷舒展后,所有目光推及向前,朝堂府邸里的波诡云谲和暗涌起伏,万里江山的雄浑悲壮,广袤黄沙中的血色残阳,那些关乎权力、野心以及政治责任和理想的男儿追求永远占据话语的中心和历史落笔处,与之相比,边角上一个小女子的生死爱恨便如一处闲笔般可有可无,可被轻易拭去。但是,阿宝在故事里有着一定的游离却又关键的存在,就如同她的名字,顾阿宝,“回首之顾,珠玉之宝”,最珍贵的东西总在回首时才会惊见。比如,当定权站在一片生灵涂炭的修罗场上,感受到一切成败皆难逃脚下尸骨累累血流成河,才真正悟得天下太平之珍贵。每个人都困守于各自的樊笼之中,这樊笼佛家称之为“贪嗔痴”,可惜皆是当局者迷,于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旁观者便有了相对可以勘破的理由。那幅描摹着代表有情众生的摩诃萨画像背后,是阿宝的毕生所愿:青绿山水间,两只白鹤,一顾一望,正一同振翅飞上青色的广阔长天。“如此静好,如此自由。”权力更迭、征伐旷久、兴衰轮转、爱恨纠缠,众生的救赎之道,却是回首处的一位小女子最先得见。她的存在,既是一枚政局中的棋子,又是一个独立的女性意识,还是定权的一面镜子,最终也是主题的释义者。不知道这样的理解,是否将阿宝的角色充分合理化。我只是无比希望这样一个好的故事肌底能够不被浪费。小说的出版商估计已经是长队以候了,虽然自己也曾想去掺上一脚,料来竞争必然惨烈,我的初衷也不过是出于分享,就不去凑这热闹了。编辑改动余地已经甚微。只希望在影视改编时,雪满梁园能遇知音。在出版前就将四十万字全文免费发放于网上,相信大人必是立存高远的。

极其幼稚的政治权谋,莫名其妙的人物反应

两星给文中的立意。该作的政治描写极其幼稚。实在无法想象这就是一国的国本之争的水平。一些重要阁臣遇事也只是冷汗直出,连踢皮球都不会。按理说一般爬到这种位置的都是老狐狸。人物在各种事件的反应和举动莫名其妙。许多人物形象塑造十分苍白。这篇文里的角色大多情绪化十分严重。文笔有种奇特的味道。一些词语用的有点怪。感觉人物塑造不如同类型的明宫秋词。后者的杨廷和塑造得十分出色。政治斗争描写也比本文成熟。不过鉴于本文是言情小说,就勉强马马虎虎的算了。对于男女主角的一些情感刻画也不是很好。男主简直有病,憋屈了就把气撒在别人身上,简直朱常洛翻版。

20150107

梅烙深雪,鹤唳高寒。阿宝遇见她是幸,她遇见阿宝倒也说不出是幸或不幸。文字情节一章一章都碾得人神魂欲裂;最后几章是恍恍惚惚看下来,看到最后阿琛唤着“六叔”,又略为振作清醒,翻回上一页:“已向季春,感慕兼伤。情不自任,奈何奈何。陛下何如,吾哀劳。何赖,爱护时否?陛下倾气力,孰若别时?”一时连合上书本的力气都被抽掉了。梅核气都被这小说弄发作了……我也诚然是自作孽……

理想主义者的挽歌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才有点权谋小说的样子,政治里的理想主义者是注定要殉道的。因为若为理想,只能开挂才会取得胜利;为了理想,却照旧行卑劣嫁祸之事,热衷于用“术”,等于自己打自己脸。真正的明君会懂得王道以霸道辅之。定楷对定权的评价非常到位,他骨子里不过是个书生。所以王道用过了头,他不是不懂怎么用术,是不愿,是不屑。所以有些事情,明知是黑锅,他也愿意去背,而有些事情,明知对自己有益,却不愿去做。定权以国家大事,天下苍生为首,不以私利,不惜己身,将来会是个明君。可是他的道德洁癖也注定他不会是个圣君,一个国家,只用王道,天下就要大乱了。作者是个有理想的人,也是个明白人。她希望会有定权那样的天下主,但又明白,这样的人不会得到帝位,废太子,是他一早注定的结局,他的所作所为,不过决定这个结局何时到来而已。这一点,他内心很清楚。都说成王败寇,可贼就是贼,顶多变成成功的贼,不会因为陈年往事没人提起而好像那些事情不曾发生过。尽管我心里也很清楚萧定权这样的人难成大业,因为他有些事不肯去做,所以他的理想永远实现不了。他怕来日得到的,早已不是当初想要的。是怯懦?是愚蠢?可是天下不需要这样的人吗?若碰上了他,我怕也会如张陆正,许昌平一般,甘心为他驱使,甘心做他成就大业的垫脚石,做他脚下的枯骨。至于结局,我们一早知道,但可以假装不知道。这本书,说到底是一曲理想主义者的挽歌。爱上他的,都是心里还有一点执念不肯放下的人。

君臣父子,家国天下

我一直以为,决定一部小说最终价值的,不是语言,不是人物,不是情节,而是思想境界。前三者是用,后者是体。体不存则用不具。我始终坚信,文以载道。可是在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里,这个“体”,或者说这个“道”,是完全缺席的。商品化的21世纪,纸媒的青春小说都市小说也罢,网络的言情小说玄幻小说也罢,“体”与“道”被“淫”与“欲”代替。小说等同于意淫工具。文不载道,以载淫,以载欲。悲夫!网络小说有它伟大的地方。在我看来,网文正是明清小说的延续。小说文体的高潮从16世纪一直延伸到21世纪,这一方面是胡适那个混蛋的功劳(废除文言,扬短避长,诗词歌赋都失去了鉴赏根基,于是只能写小说),另一方面也是作者与读者不断世俗化的过程。16世纪的小说作者再不济也都是文人;21世纪我们的小说作者,学经济的也有学法律的也有,小学中学没毕业的都有。16世纪的读者,只要识字,都必然受过儒家启蒙;21世纪我们的读者,就算识字,未必对中国传统有多少认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鹤唳华亭》这块金子,在一堆意淫文与商品文中,在一堆糟粕快餐与鱼目滥竽中,光芒万丈地闪亮起来了。我是很看好古言小说的。古言小说从五四以来就受新文学的排挤与打压,但正是古言小说,最直接、最忠诚地承继着中国本土叙事文学传统,尤其是明清小说——至少在表面上。宅斗宫斗以《金瓶梅》一类世情文为滥觞,武侠玄魔以《西游记》一类神魔文为宗祖。但是这种继承只浮于其表——他们借鉴语言、情节、人物,可他们从来不关心话本小说的思想价值。他们拿了“用”,但从来没关注“体”。匪我思存也好,桐华也好,这个大那个大也好,一大批晋江小言的作者,她们对于中国传统的认同,仅仅浮于诗词文句的浅表。她们会引用“愿得一心人”,会引用《诗经》,会从明清小说里挑出漂亮的衣妆穿在主角身上,会挑出人物与情节用到自己的故事里——可是她们能做到的也仅此而已。三千年的文史传统,放到她们的文章里,就是一件花衣裳,内里装着的烂骨头,是“爱情”,是“独立”,是西方主导下的现代话语与个人主义;而骨头里藏着掖着的核心,无外乎物欲色欲。我不是说物欲色欲不该存在于小说。弗洛伊德告诉我们,所有艺术创作,都是艺术家性活动的升华(Sublimation)。《红楼梦》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个败家中年大叔对于一个美女大花园的美好意淫。可是《红楼梦》就从泥沙俱下的明清肉文里站出来了。为什么?因为《红楼梦》除了意淫之外,还有一种佛教的大悲悯,一种融汇儒释道的大包容。对所有角色,无论正面、反面,作者都倾注了悲悯与体察。我们的作者,信笔一挥就死几万几十万人,金手指一开就踩扁历史上的王侯将相。对于那些被写死、被踩死的角色,他们有哪怕一点关注和同情么?所以有模式化的“恶毒女配”,有各种一出场就领盒饭的NPC——存在价值就是给主角当炮灰,协助读者完成意淫。《鹤唳华亭》的宣传文案里还扯上了《花千骨》。的确,两边都是虐文,里头都包含了一种Dominance/Submission的结构。在《花千骨》是师徒,在《鹤唳华亭》是父子。说到底这不过就是一场“主宰/服从”的游戏。但是《花千骨》太把这件事当游戏了,花千骨对她的师父只有欲望,“忠”“孝”都是建立在欲望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看到,一旦权力反转,奴隶变身主人,花千骨就立即把师父挂在墙上,想怎么玩怎么玩。这里面没有一丁点徒之于师的感恩、忠诚、孝心,抑或敬意。《神雕侠侣》也是师徒。金庸不见得对儒家有多认同,可是起码的忠孝观念还在,所以杨过对小龙女,是由敬生爱——他起初连想都不敢想;以后即使爱了,他仍称“姑姑”而不是“姐姐”——因为感恩,敬意,孝心,终难泯灭。《花千骨》则是由淫生爱,由欲生敬。师徒身份的设定,不过是要让读者一同参与一场角色扮演游戏。前一半演完,换一换角色,继续羞耻play。因为主奴双方是可以转换的,奴隶对于主人殊无敬意可言。既然没有“孝”,当然也没有“忠”,也没有“义”。白子画的“心怀天下”,说到底不过是虐待花千骨的情趣玩具。所以路人甲可以跳出来,拿“天下苍生”相要挟;花千骨自己也跳出来,拿“天下苍生”换一场爱情——苍生与天下,竟然都不过是一对小情侣的调情道具。动辄拿地球和全人类来成全主角,这个,实在很有好莱坞的风范了——就是西方价值观念里的个人主义与自私自利,披着英雄主义的外衣。《鹤唳华亭》也在玩游戏——更确切地说,而是在“做戏”:每一字每一句都拿捏着腔调,每一言每一行都做足文章。君臣,父子,都被巧妙地安排在这一套Dominance/Submission的预定角色里。可因为它是一场郑重其事的戏,是做戏不是游戏,角色就是角色,不能互换。所以永远都是君在虐臣,父在虐子。定权的痛苦就痛苦在这里:作为个体,他要反抗;作为臣子,他必须服从。本我要反抗;超我压制本我,要求本我服从。这种矛盾激化到最后,唯死路一条而已。因为《花千骨》的角色扮演,双方在精神上是平等关系,所以每次花千骨受完虐,她都多了一点报复的资本:你这样伤害我,你欠我。《鹤唳华亭》则不然。君臣父子在精神上天然的不平等。定权挨完打,就像宝玉挨打,再怎么挨打也没有报复的可能,因为在儒家的框架里,父亲教训儿子天经地义。没有儒家同情的读者于是跳出来了,骂皇帝的也有,骂定权窝囊的也有。须知定权这个太子是一个儒家的太子,他再反抗,也没法越过君臣父子的岗。这使定权的悲剧更加深刻——从伦理上,心理上,现实上,人臣人子的身份,都已杜绝了报复反抗的可能。在《花千骨》里,淫欲凌驾于忠义;在《鹤唳华亭》,国高于家,忠高于情,对中国儒家传统忠孝价值的归依认同,远远高于西方价值体系下对自由解放的个体诉求。这种价值旨归,这等思想境界,在被归为一类的权谋小说,都是看不到的。《庆熹记事》也好,《琅琊榜》也好,《庆余年》也好,我都没有看到任何一点对于忠义的认同——而“忠义”两个字,正是贯穿从《春秋左传》到《三国演义》,整个中国叙事传统的核心。于《红楼梦》,意淫再重要,也不能凌驾于家国天下。可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多数小说里,家国天下就是一个权力与欲望的具象化表述。“倾国”“倾城”语汇的泛滥,使欲望理所当然地高于家国。于《庆熹记事》《琅琊榜》《庆余年》,家国天下就是权力欲望的等号。辟邪对皇帝,是一分情掺杂着三分利用,无关乎忠诚。梅长苏就更加了,对于忤逆君上,他没有一丝一毫的愧疚,连一点犹疑都没有——须知,中国古代任何一位谋士,“权谋”的上面始终放着“忠孝”。诸葛亮再怎么聪明,在刘备面前他就得低到尘土里。管仲再怎么英才,他要背负叛君背主的千古骂名。梅长苏这个形象,还蕴含着现代思想与传统观念的悖离。于传统观念,君主即使有错,臣弑君依然要受谴责;而在当代,我们听了太多农民起义和造反光荣理论,觉得杀昏君是理所当然——这绝对不是儒家观念。崔纾什么都没干,可就被齐太史指责为“弑君”,他立即不淡定了。梅长苏则不然,对于弑君这个事实无比淡漠(例又如甄嬛)。他对靖王虽然做足礼数,到底兄弟义气,远远高过君臣忠情。所以《琅琊榜》所呈现的“情义千秋”,不过是道德包裹下女人对于男同的意淫而已。我明白,批评其他小说以抬高《鹤唳华亭》,必然招致非议。我在试图说明,《鹤唳华亭》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殊为不易。正是要拿同一时期、同一个年龄段的小说来作对比,才能显现《鹤唳华亭》的难能可贵。如果放在明清,《鹤唳华亭》不足以如此惊叹,因为明清小说的作者多是落魄文人,无论再怎么落魄,大半生的儒家正统教育摆在那里,不需要人说,他们对忠义孝悌的儒家价值旨归就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所以,即使是在《红楼梦》这样一部几乎是消极避世的小说里,你也能看出儒家作为一个巨大的、不可逃避的背景存在着。贾宝玉的痛苦,有一半来自于欲忠欲孝的祈望与不忠不孝的现状之间的矛盾冲突。对宝玉的“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判词,正是儒家立场的批判。因为他“于国于家无望”,所以才说他天下无能、古今不肖。无论《红楼梦》中佛家的执念再怎么深重,贾宝玉也不可能得到解脱。因为儒家的枷锁架在他脖子上,就算他遁入佛门,那枷锁也去不掉了。那些说《红楼梦》反封建的人,都是被西学洗脑的王八蛋。曹雪芹正是因为对儒家正统的认同与服从,才会有痛苦,才会有挣扎。如果他真的超脱,真的向佛,又或真的狂诞放浪,他就不会那么痛苦。这跟魏晋文人的境遇有一定相似之处:他们的放浪形骸都是伪装,骨子里都是对于家国天下的愿望。《鹤唳华亭》里定权的道德处境,跟贾宝玉如出一辙。宝玉跟黛玉念偈语,讲佛经,但到了父亲跟前,还是要讲忠诚孝悌;定权跟阿宝对答时的言辞,也多涉及佛语,可是一旦他站到朝堂上,还是要讲他的君臣父子——所以他跟宝玉一样,到死不得解脱。那些不能理解定权最后为什么选择自尽的同学,只要试着去了解一下这种儒家与佛道、入世与出世、进不能而退不甘的,贯穿中国士子文人两千七百年的精神困境,就能够领悟和同情定权的自尽。但是网文讲的是“代入感”,读者要的是“爽”。21世纪的中国人,谁对儒家旨归还有些微认同?对16世纪的人来说,关公才是真英雄;而对21世纪的中国人,曹操才是真霸王。于一个认同儒家、认同传统的读者,“爽感”的终极目标,是为这种儒家理想而献身;对儒家毫无认同,只能通过打压和征服来获得爽感的读者,就不能原谅定权的自尽。他们无法理解这种飞蛾扑火,为理想而献身的快乐(几乎有些宗教情绪)。那些批评小说“书生意气”“过于理想主义”的人,试问一句,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一点书生意气,这一点理想主义,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在21世纪的今天,当中国的整个的下一代,都拜倒在物质、金钱、情色的脚底,彻底将灵魂托付给欲望,将家国托付给GDP,以马克思审判儒家,以科学驱逐佛道,以物相取代信仰,以现实断绝理想——在这样一个看似烈火烹油、繁华似锦,实则时衰世败、道德沦丧的时代,这一丁点渺小、微弱的“书生意气”,难道还不值得我们赞美、歌颂、守护和供奉吗?诚当手以舞之,足以蹈之也!中国的历史不独以厚黑!——还有忠诚,还有义气,还有宁为玉碎的铮铮铁骨,还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毅然决然,还有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决心,还有君臣父子,还有家国天下,还有,还有这一丁点,渺芒微弱,却万古不朽的,书生意气。

[读书笔记]鹤唳华亭——晴雨录

前言:是作者另一个作品,写了一半,还没写好,自己很看好。这是其中的一小段……一名以面具掩住口鼻,一目已瞎的首领档头驱马前行两步,高声宣布了他们的身份和目的:“御马监掌印太监、钦差总督西缉事厂官校办事、提督十二团营、正四品中正大夫雨公化田,奉圣旨讨逆。”随后又勃然大怒斥道“陈怀安,你这个刁贼,当今圣上到底有什么对不住你的地方,你要做到这步田地?!”陈怀安深知现在自己已是插翅难飞,在劫难逃,不禁哂笑道“他不曾对不起我陈怀安,可是他对不起大明!一祖三宗宵衣旰食开创守成,万万文臣战战兢兢呕心沥血,万万武将马革裹尸肝脑涂地,亿兆黎庶筚路蓝缕胼手砥足,乐岁终身苦,荒年不免于饿死道旁!无量头颅无量血,供养出的大明江山,竟然差一点就葬送在他以及你们这些狗贼手上!使大明差点上晋宋的覆辙,使华夏差点再经南渡,再历崖山。”陈怀安放肆之极的目光和语气中,是无可形容的切齿憎恨与厌恶,声音随之陡然提高,“君有道,从之,忠之;君无道,弃之,伐之。我陈怀安倒想长长远远的往下见证,看你雨化田侍奉的,是怎么样的英明圣主;看你雨化田辅佐出的,是怎么样的太平盛世!”不及首领档头气急败坏得发话,为首轻袍缓带书生装扮的人冷冷道“好个三尺喙。”他随后微微侧首,缓缓褫去面上的金丝笼罩,面罩下露出一张傅着铅粉似生菩萨的苍白英俊容颜,紧闭的苍白嘴唇微微开启,是一种低沉而清越的声线“今日我只打算抓一个穿窬探耳的小贼,却不仿碰上了一个胸中有大沟壑的萧何。只是……”书生顿了顿,面上流露不屑与极端憎恶,咬牙切齿道:“读书人犯上作乱,愈加可恨,更当杀。”

瑕瑜并存

看得出作者是个书生,文中有大量词汇典故。问题是作者被她的学问束缚住了,以致作为小说,太多牵绊,主线模糊,也可能是作者的技巧尚未成熟缘故。赞赏本文的思想情怀,最后几章尤为感人。一个私德不佳,在夹缝中苦心经营的皇子,颠覆皇权只差临门一脚时却顾及天下人,牺牲了自己。两个阿宝的精神默契和注定难相守,最终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圆满,此种境界,小言中实罕见。

理想主义者的殇歌

我并不是这本书的粉丝,但却很推荐这本书。这本书的人物性格、情节算不上讨喜,作为言情小说来讲,显得有些郑重无力,而作为权谋小说来讲,男主萧定权又是不合格的。李春青老师有一个观点,读书人将孔子抬至圣人的位置,将儒家的道德标准抬至天道的高度,是为了用这种道德标准来制衡皇权。文人们给皇帝戴上道德圣人的帽子,如果他的言行符合儒家道德标准,那么天下读书人才会为他所用。如果他破坏了这个标准,则天下人可以以不合天道的名义来讨伐他。在这种观点下,皇权是作为儒道的对立面出现的。无疑地,“重术轻道”的皇帝是皇权的代言人,而太子这一形象则显得非常微妙。一方面,他是皇位的继承者,也应该是皇权的维护者。另一方面,他的身份是当世大儒的高徒,他自己内心也把自己当成一个读书人。说实话,看到定权精分地一会儿作为皇权的维护者,一会儿又成了读书人的代表,都快错乱了。也就是有些读者说的,感觉定权是在穷折腾,不知道他到底要干嘛。人物行动没有一个符合身份定位的纲领,人物的所作所为目的就显得飘忽不定。那我为什么还这么推荐这本书呢?话题稍稍扯远一点儿,钱老评价北大现在的学生都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梁园在自述中说,“牢记旧日校歌,想做文章气节少年人”。“文章气节少年人”是被教育出来的,充满了文人的理想,符合昔日北大精神的人。她想要塑造的萧定权,也是这样一个“文章气节少年人”。在“聪明人”看来,这样的人可能“读书读傻了”、迂腐、可笑、不聪明。而我欣赏这样“不聪明”的人。人人都想当“聪明人”,而当真遇上这种精致利己的“聪明人”时,你会发现自己才是那个“笨蛋”。这也是梁园在文中想表达的:成者王侯败者贼,是我很不喜的一句话。它原本只说一种现象,不知何时竟被奉为真理,而当它成为真理,后果就是,其信奉者只崇拜强权,不崇拜正义,只关注结果,不在乎手段。才给了精英淘汰一个滋荣的舆论环境。还有一句话,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总喜欢把自己代入为将,但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被踏在脚下的骨。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它与我价值观一致。现在的言情小说,内容核心十之八九都是“霸道总裁/高干/王爷/皇子爱上我”,说白了就是披着爱情的外衣,对强势钱权的跪舔。虽然本书也充满了文人式自我感觉良好的奉献、牺牲、殉道YY,但在价值观这个核心问题上,我宁愿看文人的这点酸腐脾气,也不愿读那种借着强权弄死身边所有看不顺眼人的“爽文”。另外,抛开价值观问题不谈,本书的语言也是一大看点。借用一句读者评价,就是“若八宝琉璃塔”。就语言而言,这真不是一本快餐小说。文中处处充满了中文系的恶趣味,用典用得一丝不苟,真是做到了“无一字无出处”。如果像我这样读书太少,估计读通都颇成问题。(作为一枚中文系学渣,我森森体会到了好学校和渣学校本科教育的巨大差距。早看这本书,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古之前复习无忧。)

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

印象比较深的一处是王慎终是忍耐不住,在他身后开口问道:殿下,你必要如此方称心如意么?定权点头,想必当时定是咬着牙笑道:是,若非如此,我便活不下去。 然而在狼烟中女墙上,定权却道:我能够让他们多活五年,他们就没有白白供养我二十五年。我今日一误再误,或有人因此能再活五年。哥哥,有的事,是我不为,有的事,是我不能。但是我今日才发觉,还有的事,确实是我不能为。我就是这样的人,自己也没有办法。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萧三一生,几多压抑,鲜少快意,却当得起狷介二字。

胡枝子

早前读过的吧,也许情节模糊,但是似乎仍能看到萧定权苍白俊逸的面容,听到阿宝几不可闻的轻叹。不论是风云诡谲的情节、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精湛的笔力,还是一个个小细节都能让我看得脸上有血液倒流的感觉(真不夸张!),太佩服了!还记得胡枝子,记得那副观音像后的鹤唳华亭。

百种风月,埋于心怀

夜凉如水,多年后捧着出全了的《鹤唳华亭》心中惶惶又凄凄,感觉眼泪也无处摆放,非要滑落某处才能安生,看着两个阿宝,心里一片疼痛,但是那疼痛却阻止不了暗夜里偷偷幸福着的心,在慢慢黑夜中,那一点点在猜忌、不信任里婉转滋生出的爱情,却是那么的珍贵和热烈,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一往而深的是两个阿宝的爱,也是我对这本书的深爱!萧定权,第一次言情小说里有这样一个不光彩照人、被所有人算计、显得窝囊憋屈却又风流倜傥、顾盼生姿的太子,但是这样一个有智有谋有大义、有血有肉有阴暗面的男主角却叫我无底线的沦陷,让我担心、让我纠结、让我怒其忧国忧民、让我恨其深明大义,不够狠劣,为了百姓安危、为了家国天下白白放弃了自己荣登天下之位的机会,最后落得了凄凉的下场。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男主,他的一笑一颦、他的戾气无奈、他的暴烈温柔却是一直牢牢地抓住我的视线,让我无法放下这本充满生僻字的小说。(感觉自己读完这本书,整个人的文字修养也提高了一个台阶!)而顾孺人,这个我好想代入去抚平萧定权悲伤的顾阿宝,亦或者是那个小儿女旧时光里的阿昔,她的情窦初开,她的步步惊心,她的入骨相思在这层层叠叠的阴谋里显得那么的真挚却又让人锥心的疼痛。窗边月下,眉间心上,那个人的影子在最开始的时候已经深深的刻入了阿昔的旧梦里,心动在第一眼就埋藏在心底里,如是我闻,众生举心动念皆是罪啊!虽然这本书里有锦绣江山、有阴谋祸乱、有兄弟阋墙、有家国大义,但是隔着层层的背景我只看到他和她横隔着秋水的那第一次见面,听到那一次的心动,就这样,一生已经足够!于万千愁绪中捞了这只言片语都无法表达这本书让我深陷的程度,更勿论评论作者的文字和故事了,我完全处于膜拜的地步,无法表达自己对于作者编故事的功力,和写情的深度的钦佩,现在的我只是很深很深的被这场爱情伤了心,丢了魂,随时随地可以因为任何原因痛哭一场,因为一本书受伤很深,这不是第一次,但是那么久都不能从里面走出来,这是的的确确第一次,但即使如此,我也因为人生途中可以遇见这样一本入心入肺的伤怀的好书而感到幸运!

青史凉薄,谁人无辜

读罢《鹤唳华亭》郁懑难言。青史凉薄,谁人无辜,有情无情,奈何奈何。爱憎忧怖,万劫成灰,生生世世,永不再晤。梁园行文,气象峥嵘布局幽密,读时虽偶有艰涩不畅之处,但其锋锐嶙峋的文意亦如金错刀,常令人有兵戈迫面寒意惊心之感。全书唯一的暖色,皇孙阿元,他的早夭最让人心痛。(2014-11-29)

一丛锦绣地狱

我似乎是看了有十多日的样子,上下两卷《鹤唳华亭》,耗费了我好些心神。起初以为是言情,却是悲剧一些,那也就罢了,倒没预料处处是禅机,用字又考究,便多了几分认真的心思,及至剧情峰回路转,却整体上不离湮灭的走向,我忽然觉得心灰意冷,但是心里却是钦佩的。只是暗暗难过,哭了好些眼泪出来,却免不了学萧定权嘲讽一笑--有何可悲?死生亦不过一念,如这满庭不知名之花,又不过是终可等待的结局,谁又不是身处锦绣地狱,各行其道呢。

一部风雅大古言,三寸华丽小金莲

冲着晋江大红文,什么最好的古言买来看的。完了发现被骗了,因为真的很烂!作者连基本的文字关都没过就急着风雅,叙事能力还不能把握故事本身就急切羼入各类名词解释,以致无意义的描述过多,章法无度,碎乱蔓芜。成语典故使用也不贴切,标点居然也出现不规范(编辑在干吗?),语言不古不白,又非古白,乍古还白的也是奇峻......总之这文问题太多,空了写长评再说吧。一句话,读书多没用,能化为自己的东西才有用,否则永远只有一串串名词解释,静静的躺在页角下,吟哦着:”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却比烟火更寂寞。

[读书笔记]鹤唳华亭——无题

前提:对此的评论我不多说了,很多评得比我好很多,我就不画蛇添足了,大家看他们获得高分的评论就可以了。我能理解定权,也能理解作者。很多读者,尤其是百度贴吧里的,很多人不理解,对此书百般嘲弄。我是觉得他们没有古文的基础,对华夏的儒佛释没有个知识构架,怎能懂?再加上文言文上理解的限制,又怎能理解?只学马列,只知弱肉强食,又能了解其太子的理想?不是太子不是,而是作为后代子孙的我们没有传承好自己的文化传统,是后代没有用。一些人知道了些皮毛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无知不知,甚至为这种无知和刻薄洋洋得意。自己不懂的就嘲笑别人,简直一副“我流氓我乐意”。可以说,这届人民不行啊~~~这是我的仿写,写在我那时刚入职场自己最抑郁不开心的时候,但是还是跟作者写得八九不离十。因为她写得太好了,怎么改也不及她,不改写也是对她的尊敬。此文是乙未羊年涂鸦,依葫芦画瓢之作。小人一介布衣芒屩,无才无德,百无一能,求的是个安分守己,有的是立雪程门之心,时刻谨守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之基准,再有天大的胆也不敢有二心去指狗打鸡,纵有多大能耐也不敢妄议世间种种是非。此文因彼时闲来无事而做,权当聊以自慰耳。万物刍狗,本无黑白之分,好恶之别,全赖于使用者之秉性,全仗于当事者之王术。世人只知梃可杀人,刃可杀人,殊不知言和政亦可杀人。 ——题记太子惊悸万分睁开眼,方发觉浑身上下已经冰凉,四肢也麻木了,不知究竟睡了多久,亦看不出是什么时辰。初睡起身,只觉得心惊肉跳,头脑也是昏昏沉沉,想起适才所梦,心内复又惆怅无限。呆呆立了半晌,方回过神来,才瞥见桌上只有一杯未喝完凉到底的茶,以及立在桌旁静静陪他多时的侍婢。不知为何,太子到似起了玩心,笑道:“阿宝,你过来。”然后起身,踱步到桌旁,用右手食指轻轻蘸些许茶水,在桌上一上一下画了两道线,画完,用手指点道:“孤来问你,上有三十三层天,下有九十九重地,中间的这一片,所谓者何?”名为阿宝的侍婢不知他的用意,走上前去,只见那两道水渍在桌面上亮得刺眼,忙道:“殿下实在折杀奴婢了。”太子道:“叫你说你就说,哪有这么许多的话。说得对否,我还听不出来不成?”言语中已有三分的不耐烦。阿宝见太子有些温怒,生怕一事不慎又招惹了这尊阿修魔罗,良久才嚅嗫道:“奴婢愚钝,胡乱说说,说错了殿下勿怪。”思忖片刻道:“可谓‘人间’?”“不错。”太子赞许看她一眼,点头道:“人间有五伦。君似君,臣似臣,父似父,子似子,有情有义,亲亲相爱,这是为人。夫妇异梦,手足互残,朋友相欺,不仁不信,违背伦常,即有人身,却也算不得成人。”他沉默了半日,方点着那两道水痕之间的桌面笑道:“孤总错觉那些不过一场大梦;今日梦醒后,方知自家已跻身其中。”阿宝抬眼怯怯望向太子,只见他嘴角衔笑,一双黯黝黝的瞳仁中却是冰凉,半张面孔叫烛光映得血红,半张面孔却笼在屋内的阴影中。阿宝心想,这样玉一般温润秀美的面庞,如果真心笑出来,不知当何等教人如坐春风,可是现在这样子看上去,便同看现世鬼魅一样,凉自心底。太子他不明言委屈,身为侍婢的阿宝也能猜测一二,在满院紧闭的残阳帝王家之中,太子以一书生居虎狼丛中,手无寸铁寸兵,该如何泅过那惊波骇涌,该如何蹈过那尸山血海?在这太平盛世的背后是国胄合纵连横,勾结朝臣;是群臣摩拳擦掌,良禽择木;是京师党羽遍布,暗流涌动。太子该倾何人,该置何腹,又该推何心?若不坦腹示弱,则何以偿腹内不可彰之私心?这世上最荒唐的奢念莫过于此,同道者盈箧塞路,前仆后继。他们破釜沉舟,孤注一掷,抵押的是性命身家,为的是博求千里江川,万里河山;为的是出将入相,荫子封妻;为的是生前显贵,身后浮荣;为的是终有一日,能够心中安乐,再来赏那清明月色。正应了那句佛语“凡求成就,必作护摩”。可神佛慈悲无边,若是得知,只怕也会掩口胡卢,嗤之以鼻护,嗤笑世间凡俗者蠢笨不自知,愚昧不自怜,不知护摩真谛——是以智慧火,烧迷思薪。一切众生,皆从业生。今烧除前业,即得解脱矣。但在这似烈火烹油、繁华似锦的世间,真相并不重要。真可谓是“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只是那时阿宝还年轻,还天真的以为白即白,黑即黑,正是正,误是误;都还天真的信任着圣人书,父母言;信任着仁义终可战胜诈诡,正直终可打败邪恶。她唯独不肯相信的,就是她生存的这个世上,其实更多的是失败的王者,和成功的贼子。是今日你穿上了锦绣,便是王侯;他日戴起了枷镣,便是罪囚。朝堂无外乎是,天下无外乎是。即使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一袭龙袍,一顶朝冠,也足以掩盖所有罪愆。太子半晌没有等来回话,也便自顾接着询问。他指着划分净土和地狱的界限发问道:“阿宝,你说,孤这副业身躯究竟是安插在第几层?世人但凡造下一桩业因,便如身陷泥淖之中,为求挣脱,便要造下新的。越想挣扎,越受桎梏,越不得解放。孤不明白的是,此生引孤入泥犁的第一桩业因为何?”太子顿了顿,抬头,一双明眸悲悲戚戚地望着一旁侍婢道:“阿宝,圣人尚说人性本善,如水之下,那么究竟是什么拖累得孤不能好好成人?你可知晓,孤除了幻求轮回一途,可还有第二条解脱的道路?”那语音中居然略带恳求的意味。阿宝心中觉得悲辛,并不愿细想,只低声道:“勘破者便可入极乐之境,殿下慧根深远,尚不可解,问奴婢何异问道于盲?”太子终是感到了夜欺衣单,透体生寒,继而苦笑道:“孤因无人可诉,只得说与你听。结果只是东风射马耳——你执意不肯引渡孤。孤不如去对牛弹琴还好,何苦与你说这些?”他暗暗叹了一口气,当知佛法有四恩之说,报父母,报天子,报众生,报三宝是也。若为人者受恩不报,只怕异日堕入三途。可是他从不信佛法广袤,慈悲无边;亦不信天道轮回,善恶有报。所谓黄河尚有澄清日,皇天庇佑忠义者,也是良善者一厢情愿。窃钩窃国,成王成贼,非天道,为人道是也。有时人的冤屈就是有千世万世也不能昭雪的时候,偏偏类似于这种沉冤莫雪的悲苦和绝望;那种上不可告父母,下不可示妻儿,无边无垠永不可付诸言语的伤痛和寂寥,今生今世却让他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地尝到了。奈何,奈何,为之奈何?人生如棋,落子无悔。世人生存其中,谁也不要妄想能逃脱,谁也不要休想能幸免。下错了一着,便满盘落索。技不如人,运不及人,愿赌服输,休伦公道。念到此,他心中不禁惶惶然,母后与恩师从来不是那样教自己的,他们要自己春风风人,解衣衣人,怀瑾握瑜,柔远暖迩,甚至是下车泣罪,但是他已经做不成这样的人了。阿宝沉默了半日,终于缓缓摇了摇头,反问道:“殿下为何定要将三界分开?”太子身上微微一震,只见阿宝跪地朝他一拜道:“奴婢长到这么大,将炎凉,颠破,饥寒,冷眼,憎 会,爱别,种种苦病之事,皆已历遍。不幸又多读过两本书,生就些机巧心思,到还是落此樊笼,身不从已,膏火自煎。所幸是殿下从未曾亏待过奴婢,此份恩情,奴婢不敢自专,所以挣扎为生。奴婢肉眼凡胎,只知神佛并不眷爱于奴婢,亦没有给奴婢三目慧眼,能看穿这些喧扰世态,纷繁人心。倘若奴婢能得殿下一半慧根,得甫生便知未来事,仍愿拖这业身躯在三界间循回行走。纵赤足蹈踏泥犁中,受刀斧锯,烈焰焚,就算全身俱入阴曹地府,踏入修罗火海。”阿宝抬起头,桌上摇曳的烛光映着她眼中一片清明,道“总留得一双眼睛,尚可望见人间。”太子并没有答话,只觉得周遭的一切早已模糊,目既不清,耳复不明,日与夜混沌成一团,悲与喜亦无关紧要,心中不禁自嘲自己不及面前女子那般玲珑剔透,自己所思所忧皆被她一一点破。然而这副躯体此时却已经没有了半点气力,既不愿附和,亦不愿反驳。他想今世这皮囊可能已是他最洁净的东西了,即便那其中包裹着的,不过是一注污血,数根痴骨,是几世淤积的罪业,是一颗早已残腐的人心。太子默默合上了眼睛,既如此,纷纷扰扰,是是非非,便随它去吧。阿宝见太子不言不语,迟疑片刻,再次叩头道:“奴婢不敏不才,亦不知这世道孰对孰错。可是奴婢只知晓,人生在世,总要拣一条路走下去的。尽了万般人事,剩下的也只能听凭天命做主了。”听完这句话,太子的心渐渐寂静了下来,静到了极处,欢喜随之而生。何需苦求真伪?万法皆出自然,不必修道,它就已经在那里了。或许自己原本就想错了,是以一直在为明日做着打算。此刻才知道,只要今晚是天道净土,谁还会怕明朝水火蹈天?他睁开眼,面上似乎恢复了以往的神情,似有所觉悟道:“只是,孤也想知道,最终天命选的是它的王道,还是我的王道?”

定权之路

他是臣,“他”是君,在朝堂上,他对“他”毕恭毕敬,警言慎行,如履薄冰。他是子,“他”是父,在私底下,他恐惧“他”,甚至怨恨“他”,他从未得到过“他”的偏爱。他羡慕着其他皇子能享受“他”的恩宠和关爱,自己却只能退避三舍。他是萧定权,定权,定权,取名的人想让他执掌权力,走上巅峰,却不知,这一路的坎坷和艰难,非常人所能及。我当然想过作为太子,和皇上之间的权力博弈。无论哪朝哪代皇帝,都不希望无法掌控军事力量,无法掌握最重要的权力,而太子,在平衡自己位置天平之时,决不能锋芒毕露,让皇帝有被逼迫之感,又不得不提防亲兄弟对自己位置的觊觎。他需要有一定权力,拉拢朝堂上的人为自己所用,又不能过于明显,直接威胁到皇上的势力,太子不好当,被废被贬被赐死的不在少数,而真正走到权力顶峰的,有三分之一已是万幸。萧定权也是太子,也是被很多人寄予厚望,希望他日后成为一代明君的太子,可他这个太子,却委实不好当。他的出身是不被祝福的。他的母亲,前皇后顾氏,爱的不是皇上,而是他的兄长,却在皇权争斗中,被自己的父亲强行嫁给了皇上。他的父皇因爱生恨,把对顾氏的恨,转嫁到了他身上,而把爱,更多的分给了现皇后生的二皇子和五皇子。他背后的靠山顾大将军,是皇上不喜的,而他却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一方面,父皇猜忌顾将军手握重权,镇守边疆,一步一行为都需顾忌这样一个“重臣”,想方设法要削弱顾将军的权力而不得。一方面,顾将军为了能使自己的侄子不被皇上撤下,又得帮着太子清理皇子,增加权势,让皇上也得顾忌太子三分。萧定权,一左一右,他权衡得好生辛苦,一边是自己最亲爱的舅舅,一边是自己不得不跪拜的父皇,哪一边,他都不想得罪,只想好好地往下走,可惜哪一边对他都有意见。他想爱,却不得,爱情对他而言是奢侈品。他的妻子生子难产,抛下他而去。他好不容易中意了一个女子,却发现是亲兄弟派来监视他的。后来,他和阿宝遇见,一个和他一样孤冷清傲的女子,却发现,原来她也是别人的耳目。他已寻不到爱。他没有手足之情,他周围的一切都在算计、背叛、伤害,连亲生父亲都如此,他又如何渴望能有亲兄弟来关爱,只要别在背后狠狠插刀,他已感到万幸。但同时,他又亲手将自己的二哥送至边疆,不愿其归来,又亲手赐死了五弟,这些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却是他有着血缘关系的亲兄弟。他最后只能把关爱给了六弟,那个喜欢缠着他写字,有着烂漫想法的孩子,他希望六弟能体味到兄弟之情。最后的权力之战,他却败了,他败给了自己的理想主义。他早已被自己的父亲抛弃,权力被架空,除非他最后放手一搏,不然他走不回权力之巅,但是他放弃了。他放弃了卢世瑜、张陆正、顾思林、许昌平等人为他做的努力,他也太累了,争权夺利,是为了什么,天下安康,人民幸福,如果这些现在的皇帝能做,他又何必去强争?他骨子里的文人思想,本就强过对权力的渴望,他希望泱泱大国,能平顺发展,那么到底是谁坐在皇位,又有何妨?战争,应该用来驱除外敌,并不是用血洗走向权力顶峰的工具。这是定权之路,他自己的选择。可一个对皇权的野心抵不过理想主义的人,又如何能善用帝王之术?他活得太累,这是我看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触。定权的到处周旋和平衡,小心翼翼地当着臣子,恭敬地对父皇说话,内心里却希望自己只是儿子,能够和父亲说些贴心话,这样活着,何其辛苦。以前看电视剧看小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是一笑,但看完这本书我却对太子和皇上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永远不能像普通的父子一般,能互相包容和宽待,他们走在猜疑和争斗的路上,永不停息。萧定权,定权之路,失败告终,但这或许是有着文人思想的定权,最好的归宿。

一部风雅大古言,三寸华丽小金莲

突然发现上次写的评论居然不见了,是被删了?好惊悚,难道还不能写差评了?莫非有人不想让我发,又没有敏感词,是触及到了谁的神经了吧, 那么我只有再贴一遍了。删评的人,你心里是多虚!冲着晋江大红文,什么最好的古言买来看的。完了发现被骗了,因为真的很烂!作者连基本的文字关都没过就急着风雅,叙事能力还不能把握故事本身就急切羼入各类名词解释,以致无意义的描述过多,章法无度,碎乱蔓芜。成语典故使用也不贴切,标点居然也出现不规范(编辑在干吗?),语言不古不白,又非古白,乍古还白的也是奇峻......总之这文问题太多,空了写长评再说吧。    一句话,读书多没用,能化为自己的东西才有用,否则永远只有一串串名词解释,静静的躺在页角下,吟哦着:”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却比烟火更寂寞。


 鹤唳华亭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