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麒传

出版社:樊前锋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13-02出版)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225044965
作者:樊前锋
页数:233页

后记

1    缘起两个民国故文人。    陈秉渊、高文远两先生,都是青海西宁人,上世纪20年代,时逢年少,他们就读于马麒创办的宁海筹边学校。毕业之后,又进入国民党青海省政府工作。陈秉渊曾长期担任民国《青海日报》社社长,高文远曾任青海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1949年8月,陈秉渊参加起义后,留居西宁,开始了新青海的建设;高文远出走青海后,远托异域,辗转台北。    陈、高二人,天各一方,垂暮之年,又做了同样一件事情,即回忆并撰写民国时期的青海往事——    上世纪60年代,陈秉渊奉命撰写了20多万字的《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一稿。时任青海省省长张国声评价说:“青海的旧军政人员,回忆过去的历史,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许多人思想保守,宁肯将知道的东西带到棺材里去,也不愿意写一字。在旧人员中,陈秉渊思想转变快……”    上世纪70年代,高文远在台北写作了两万字长文——((青海建省的奠基者马麒》。此外,他将耗时十年完成的史稿《清末西北回民之反清运动》奉献大陆,经余振贵先生的审读,该书于1998年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陈、高二人笔下的马麒,与他著中的马麒大为迥异。譬如,陈秉渊这样写道:“晚年马麒位高职显,锐意更新,为整饬军纪,严刑峻法,抵制强暴,虽其亲属,不稍宽容。尤以轻赋简政,体恤民困,率多予以生息之机,昭昭事实,深为人所共颂。”又譬如,高文远记录道:“马麒艳电发出后,得到全国舆论界之热烈回应与敬重。他复又上书甘肃督军张广建,建议派员入藏,与达赖喇嘛直接联系,做釜底抽薪之计……”    1991年,陈秉渊先生在西宁辞世,高文远先生也于2008年归真于沙特。至此,青海旧军政中的耆宿凋谢殆尽,但是他们留下的文字还在。先生一去,节气可风。他们既不隐藏真相,亦不曲笔阿世,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功过呈杂、性情鲜明的马麒。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进步,意识形态领域的旧有樊篱进一步被人们打破,学界对于民国历史的认识更加趋于客观,从而带来了民国历史人物研究的热潮。然而,对于马麒——这位深刻影响了西部边陲的人物,因为其人的“非典型”、“敏感”,却仍置于冷门。以至于今天,有关马麒的传记,在学术界仍属空白。    2    写作《马麒f勃的际遇,偶然降临我的身上。    2009年与青海人民出版社戴发望兄的一次偶然接触中,戴兄提出了邀我写作((一弓麒传》的设想。当时,我不自量力地应承了下来,其后却发现障碍重重——我当时刚刚结束了十年记者生涯,开始创业,实难保证精力与时间的投入。至为重要的是,案头上所能收集到的有关马麒的资料极少。    几欲退却之时,再次细读了陈秉渊、高文远两先生的相关著作。特别是读到陈秉渊《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马麒的生平概貌”一节时,先生用自己极具民国特征的语言写道:“马麒容仪丰伟,胸怀沉静,寡言笑,重然诺……虽不甚识文,然对士大夫青眼相待。每擢用,倚重信任,推心置腹,言听计从,随善如流,俾竭尽其智谋。一时才智之士,望风归附,鞠躬尽瘁,多所建树,故终麒之世,辄以得人称盛,也在陇上八镇中声誉鹊起……”    说实话,我在一刹那间被这段文字打动了。我喜欢这种形象,更喜欢探索这样一位主人公的过往。极左岁月,陈秉渊能够留下这样的文字概述马麒,尤为难得。    在青海收集资料期间,西宁市政协副主席高翘,将父亲高文远先生的相关著述赠送于我,并称:“我父亲归真前,托付好好保管资料,说有缘人会来找的,到那时,你交给来人便是。”    即便如此,我所掌握的资料,仍无法支撑起《马麒传》的骨架和血肉。在史料缺乏,难于下笔的时候,我冥思苦想,最终试图通过对马麒幕府人物进行逐一研究,从中打开缺口——即通过研究马麒所起用的大批汉族幕僚如黎丹、李遁蕖、朱绣、周希武等人,来完成对马麒的佐证与还原。    2010年初春的一场雪后,我背着行囊,独自南下,开始了写作前的筹备工作。在湖南湘潭市晓霞山深处,我找见了黎公(黎丹)墓,并在黎丹后人手中获得了黎氏在青海的许多珍贵资料。随后,我又在青海拜访了周希武、朱绣、李适棻、杨希尧的后人或亲属。此外,还数度聆听了青海学者芈一之、程起骏、马进虎等前辈的意见与建议。    完成对马麒幕府人物研究的同时,我又在青海、甘肃、宁夏、湖南、西藏、南京等地的图书馆,遍寻相关的档案文献。这期间,许多资料纷纷浮出水面。如反映马麒创办青海新式教育的文献——民国马宵石撰《青海省回教促进会之沿革与近况》;如反映马麒坚持维护西藏主权和国家统一的文献——当年他呈报给北洋政府的电文《英俄经营蒙藏现又垂涎青海思患预防策将安出论》……    资料的搜集、四处的采访,这项写作前的筹备工作,我陆续花去了两年的时间。2012年春节,我利用长假完成了第一稿的写作。写作过程中,我汲取了前代史学家的研究成果,结合新鲜资料,加以甄选,并在最大程度上坚持着“有一份证据说一句话”的治史原则。涉足期间,事关宗教、事关定论、事关争执,跋涉泥沼之中的艰辛,唯有心知。    无论如何,书已成稿。    3    笔已歇兮意难平。    马麒活跃于北洋时代,最终成为青海近代史上、西部边陲史上,一位有着重大影响力的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作为一个边地军阀人物,马麒拥有着强烈的桑梓观念,不像其他北洋军阀政客,梦想凭借外国势力寻求自身发展,在他传统的意识中,始终保留着一个中国人爱国守土的一面。    尤为瞩目的是他的幕府建设。在马麒的延揽之下,各省才俊,际会西宁,蒽为壮观;这些有着传统士大夫道德标准的汉族幕僚,学贯中西,才华横溢,他们的到来使得马麒幕府繁盛一时,让人不禁由衷赞叹——青海有才。禁绝鸦片、不造省币、兴办教育、发展实业、筹划县治、祭海会盟、经营玉树、定青拓边、建立行省、抵制西藏分裂等等,马麒在治理青海时代的这些重大举措,皆由幕府人物参赞擘划。    北洋时代,军阀混战,致使西部陆疆危机迭起,常为外人所趁。这时候,马麒适时地出现在青海,并有着非凡的表现。站在青海这座连结内地与边疆的“现实与历史的桥梁”上,马麒与西部一起亲历着风云叱咤的命运。通过马麒,我们可以看到西部诸多耐人寻味的瞬间。这一瞬一息,却又远远地影响到后来。或许正是如此,我们研究马麒的意义才被赋予了更多的现实主义色彩。    至此,我完成了对一片山河一段岁月的浅薄认识。    我非青海人,但我爱青海。现在细想,这份爱竞全然来自于写作过程中,对于涉及民国青海文献的阅读。在一页页发黄破碎的纸张上,我发现了不少青海的朋友、青海人的朋友,也发现了他们写给青海与青海人的许多祝词,每每读来,意绪难平。其中,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传贤1931年所著的《青海与青海人》一文,热烈深情,恣意汪洋,虽有竭力消除各民族特色差异,追求国内各民族“一致性”的局限,但时至今日,仍不失为誉扬和宣传青海的一篇美文。节录数段,权作本篇缀记的结语。    ——青海是中国民族江河的泉源地,四万万同胞所赖以生存之两大河流,皆发源于此。同胞们,如果想到这一点,应该要如何爱青海,如何爱青海人!    ——民国的建设是在五族共和一个口号下成就起来的,而青海这个地方,才真真正正是五大民族交换文明、交换血统的一个和平美丽的舞台。同胞们,想到这一点,应该要如何爱青海,爱青海人!    ——中国好比欧洲,青海便是希腊;中国好比春秋时期的周代文明,青海便是岐山……青海是一个纯洁无疵的处女地,一切建设更加容易,将来迎头赶上世界最新的文化,建设崇高伟大的新文明,或且为障碍甚多的内地之所不及。    感谢青海,感谢所有帮助了我的人!    樊前锋    2012年10月18日于银川

作者简介

《马麒传》由樊前锋著。马麒的人生,从一段镂骨铭心的热血传奇中出发。
父辈们在写传奇的时候,他只是一个顽童。父辈们“颇为勤俭,较为殷实,平时多置枪御匪,暇时射猎,其枪多不离身。常有赴亲友处,负枪于背,跃马而行,遇飞鸟而过,背枪击之,无不击落。”
同治年间,父亲马海晏太子寺大败左宗棠,转而投诚报效,跻身清廷官员序列。马麒天赋聪慧,却厌倦读书;机警果断,唯独喜欢刀枪,从童年到少年,他在聆听着父辈太子寺歼灭湘军的往事中长大。
父亲马海晏的铁血峥嵘,带给了马麒别于寻常人家孩子的另一番人生感受。刚毅、尚武,成为了青年马麒人生中所有的主题。束发横刀,步入军旅,17岁的马麒开始了自己复杂而饱受争议的戎马一生。
《马麒传》适合传记文学爱好者阅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麒麟出世  生身之地  父亲马海晏  赳赳少年第二章  戎马胼胝  乙未河湟事变  随父勤王  雌伏西北  与革命党交锋  暗杀李镜清  攫取西宁镇总兵第三章  执掌权柄  青海长云暗雪山  主持祭海会盟  军政大权集于一身第四章  经营玉树  怒争玉树  张广建派员勘界  经营玉树的重要举措  经营玉树的现实效能第五章  安辑西藏  西藏危机  情辞激昂的艳电  朱绣使藏第六章  统一青海  出兵拉卜楞  镇压果洛贡麻仓  功过杂呈第七章  维系宗教  支持伊赫瓦尼在青海的发展  维护藏传佛教第八章  兴办教育  开青海近代蒙藏教育先河  青海藏文研究社  创办宁海回教教育促进会第九章  性情种种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其六第十章  甘督位争  驱逐甘督张广建  介入陆马之争  对抗陆洪涛第十一章  幕府才盛  首席幕僚黎丹  周希武  朱绣  李迺棻  冯国瑞  天下才俊聚河湟第十二章  权力危机  国民军开进西北  马仲英起事  对国民军的隐忍曲附第十三章  青海建省  曲折建省梦  助剿马仲英第十四章  主席任上  马麒势力介入甘肃  青海近代化的姗姗路途  彻底废除土司制  马麒谢世附录一:马麒生平事记附录二:主要参考资料后记

编辑推荐

《马麒传》由樊前锋著,—部功过难呈的人生传奇,—段鲜为人知的青藏往事。    青海建省的奠基者!    其子马步芳的权力顼峰即以乃父为基石!

前言

被忽略的将军与青海    青海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这片广袤苍茫的云天间,蕴含着无尽的男儿事、家国梦。“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笑我封侯无骨相,不曾青海事功名”……这里边从来都是英迈男儿试图一展气概与襟抱的浩浩舞台。    1912年,民国建元。一个“不甚识文”、晚清武生出身的回族军人——马麒,带领着一大批可以称作是“中国近代儒学精英”的汉人幕僚团队,踏上了青海高原,从而划开了20世纪开拓青海的第一犁。    他的幕僚团队中,既有齐白石的诗文老师黎雨民(黎丹);还有梁启超先生颇为赏识的甘肃才子周希武(周子扬);更有邵飘萍先生视之为“刎颈之交”的青海人朱锦屏(朱绣)……在国家陆沉、边患迭起、民力维艰的岁月里,他们济济一堂、风云际会,在青藏高原上也曾为中华民族的骨气增添过几分刚毅的亮色。    马麒(1869~1931年),甘肃临夏人,1912年,他从西宁镇总兵任上起飞,先后就任甘边宁海镇守使兼青海蒙番宣慰使、青海护军使,直至青海建省后的第三任省主席。其人生前身后,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青海行省的缔造者,也有人说他善政不善、罪责俱在;有人说他是关键时刻西藏陆疆重要的捍卫者,也有人说他在经营青海南部的玉树、果洛以及拉卜楞寺地区时军纪废弛,造成血腥事件,几致人头滚滚。    无论指摘还是誉扬,这位著名的政治人物,始终仍是一个历史的行动者。    马麒死后,继之而起的是以其次子马步芳为代表的少壮派军人。马步芳以上世纪30年代在河西走廊围剿西路红军而闻名民国军政界,又以解放前死守兰州,与解放大军顽抗到底、终遭惨败而终结。    有人说,马步芳的出现,让人们对他的父亲马麒讳莫如深,甚至以“儿子英雄爷好汉,儿子反动爷混蛋”的反溯式“血统论”,判定了马麒以及他身边的“近代儒学精英”组成的幕僚团队。因为马步芳其人,后来的人们,都简单而惯性地将马麒归结为青海马家军阀事业的奠基人。    如此以为,无可厚非。    但也有人说,马步芳的出现,结束了马麒那个较为开明、开放的主政青海的时代。也有人说,马麒死后,遗志难伸,马步芳背道而驰,青海惊人事业随水流。    如此以为,固然鲜见。    是耶?非耶?风云激荡的岁月中,功过杂呈,在所难免,马麒也概莫能外。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有言:“无论在自然科学或历史科学的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然而,一切的事实说明,人们对于这位民国初期主政青海的人物,尚且没有细致的了解、客观的评价。对于马麒的认识不清,实际上也导致了对于他身边那一支边事专家组成的幕僚团队的忽略。    多少年来,由于青海远离政治的中心,加之史家以“此话题过于敏感”避而不谈,因而马麒以及身边的幕僚团队,其功过、性情、命运在我们的视野里近乎被统统抹掉。    我们回避了历史,于是真相离我们越来越远。从此,我们无法知晓曾经有一群学富五车的苦寒边士汇聚青海,在方略上左右着马麒,并为今天的我们曾经不断地火热舞蹈。然而,惯性的忽略,仿佛也在情理之中。不仅如此,就连青海省,至今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也是一个没有什么重要地位的地方。    不容否认的是,青海这个连接中原与新疆、西藏的过渡地带,却持续着种种跨越千年的关系模式——比如并生着高原游牧与低地农耕社会的关系,比如承载着影响广泛的茶5贸易。    民国故文人戴传贤有言:“民国的建设,是在五族共和一个口号之下成就起来的,而青海这个地方,才真真正正是五大民族交换文明的地方、交换血统的一个和平美丽的舞台。”    当代社会学家马戎、营志翔夫妇认为:“如果我们把中华体系看做在北方草原和青藏高原游牧部落与低地农业社会相互依赖的基本历史情境中经过长期互动而得以成型的社会系统的话,青海既是现实的桥梁,也是历史的桥梁。”    我们忽略了对于这片大地的亲近,我们自然知之甚少——青海这座“桥梁”的行程机制、现实结构、实际影响、作用方式。    然而,观察“这座桥梁”具有历史性的影响,必须将其具象或搁置到某个时代某个人。既然选择了民国时代的青海,于是,我们无可回避地走近了这位叫马麒的人。    在马麒这位功过鲜明的人物身上,我们仿佛触摸到了那些时间上跨越千年的关系模式,在空间上遍及长城内外的互动模式,以及在文化上连通各族的意义模式。    譬如,这位历史的行动者,就曾用他一生的经历连同青海大地,为后世的我们交出了一份关乎命运的答卷——在外部瓜分图谋甚强的情况下,是什么样的力量仍然发挥着作用,维护着中华的统一?是什么样的机制和过程,决定了今天的中华民族能够比较完整地继承着帝国的历史认同和政治版图?    生前没有自述留下,死后没有传记示人。彼时的将军和青海虽被忽略。可这并不妨碍——    中国,依然是她自己的历史的延续。    作者    二〇一二年秋

章节摘录

■生身之地    河州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地方。    这个颇为传神的地理称谓,其所在地距离西部重镇兰州不过200多里地。新中国成立后,这地方更名为临夏,同时又成立了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便是临夏市,隶属甘肃省管辖。民国年间,“河州是西北出将的名区,省督办、省主席、总司令等职务,在西北地区几乎由这些地方包办,比吴兴出的中委还要多。”    虽说时过境迁,就连地理称谓也发生了改变,但从情感上来讲,人们仍喜欢称临夏为河州。这里居住着回、东乡、保安、撒拉等穆斯林民族,也是通往中原大地以及西南边疆的一条重要孔道。由于战争、移民、屯田、茶马互市等历史原因,到了明清时代,这里发展成为了西北地区并辐射西藏的一个贸易集散地。    公元651年,大食国哈里发奥斯曼派遣使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京城长安,向唐王朝传达联谊的愿望。唐朝皇帝接见了穆斯林使节,也接纳了这来自异域的文明。伴随着丝绸之路的繁盛,许许多多的穆斯林商人或经商、或传教来到了河州大地,有些人来了,就停下了脚步,定居了下来。“自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后,河州便是西北伊斯兰教发展活动的中心之一,回族势力在此间发展非常迅速,”“善于经商的回族人,在这里采办、转销南来北往的各种商品,在这里的政治经济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这里逐渐建立了以清真寺为中心,负责经营附近一定地区内信徒的宗教事宜,形成了一个地域性宗教组织单位的教坊制。”到了明末清初时期,教坊制发展成为门宦制度。门宦制度扩大了统治的范围和权利,它打破了教坊制以血缘、家族为纽带,在宗教上则不隶属的制度,建立起了一种以大清真寺为中心的地方区域性的教派组织。此后,大的门宦不但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产,有的还掌握着私人的武装,按照封建的世袭原则,延续着自己家族在教区的统治。到了清代后期,河州成为了西北地区最大的伊斯兰教发展活动中心,故而河州有了中国“小麦加”的称誉。    从河州城内,到城外的河州四乡,清真寺手手相挽。这些寺院的建筑,琼楼玉宇,雕梁画栋,松柏相衬,蔚为壮观。清真寺的唤礼声,从无间断,信教群众每天五番拜,汤瓶在手一生泛清波。清净无染,往来悠游,这里是一片属于穆斯林的家园。    清代中叶,中国穆斯林与中亚、阿拉伯穆斯林的民间交往日益频繁。许多河州的阿訇,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徒步向西,翻山越岭,万里跋涉,前往麦加朝觐。他们九死一生,其中就有很多人倒在了西行求知的路上,也有一部分人带着最新的伊斯兰经典,以及世界伊斯兰文明的种种新知,返回了故里。“据统计,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河州前往麦加朝觐的‘哈只’就有200多人。”    同样,也有许许多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外籍传教士,沿着葱岭,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再经河西走廊,来到河湟地区传教。这些虔诚的传教士,有的云游数省之后,仍然返回河州,甚至最终埋体于此。河州的穆斯林为他们修建了庐墓,敬仰他们为贤哲。这些传教士努力的结果,致使河州出现了教派、门宦,进而又派生出道堂、拱北、教坊制。河州成为了中国伊斯兰教的一大中心,以及门宦的发祥地。    河州回民,为了自己的信念而不惜千万里去跋涉,他们在与外界的不断往来中,大大开阔了自己的地理视野,而地理视野又在无形中增长了人们的胆识与自信,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淳朴重义、尚武勇敢的秉性。    “河州接近牧区,民风强健,少年青壮,皆好枪马,所以骑射非常精纯。”    “河州回民颇为勤俭,故较为殷实,平时多置枪御匪,暇时射猎,其枪多不离身。常有赴亲友处,负枪于背,跃马而行,遇飞鸟而过,背枪击之,无不击落。”    公元1869年,马麒出生在河州西乡的莫尼沟,那时候他的家乡河州在打仗,见天在死人,和他父亲马海晏一样,当地数以万计的马姓回族人都被裹挟了进来。这群衣衫褴褛的回民,手持自制的火枪与弓弩,和陕甘总督左宗棠所率领的精锐湘军,刀枪相向、,:乎分秋色。    ■父亲马海晏    马麒的父亲马海晏,年轻时便是河州城远近闻名的人物。    马海晏,字德庵,公元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出生于甘肃河州西乡莫尼沟。祖上务农,仅能温饱。马海晏少年时代,马家的家境并不景气。“马氏祖上先居狄道,后迁入河州马集柴东岭。大约明嘉靖年间,其一支又迁居莫尼沟前川,以农耕为主,原有土地三十亩,家境并不富裕。”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苦焦干旱的河州西乡,为了谋生的马海晏在十二三岁时就学会了父辈们骑马打猎的本领,也学会了一套诡秘的流星锤。少年马海晏时常会独自一人,带上干粮和水囊,携自制的武器,骑马潜入深山密林之中,去捕杀猎物,获得皮毛,换钱后以此补给家用。年龄稍长一些时,马海晏结束了进山打猎的营生,开始混迹于河州城内的生意场。    河州城内的八坊,是回族富户聚居之地,那里庄廓店铺林立,各路商帮经年累月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藏区的羊皮羊毛,经河州运输京津;而京津一带的洋货绸缎,四川、湖南的砖茶、土布、棉花又经河州运向藏区。因而,河州城在那些年也便有了“东有苏杭,西有八坊”之美誉。这个西部的旱码头,同样也成为了马海晏展示经营天分的好战场。    起初,马海宴凭借着一身好体力,奔走于藏区、河州之间,贩运药材。由于他生性胆大,练就了一身好武功,且枪法精准,一马三射,熟悉或不熟悉的生意人,对于这位后生都很敬畏,也对他多有仰仗。那时半道劫财的各路强人时常出没,深入藏区的商人,无论官商还是私商,都喜欢与青年马海晏结伴同行,以备沿途不测。“马海晏长期往来于藏区之间,不仅使他对藏族社会情形十分熟悉,而且还学会了一口藏话,这是他后来能够结识一批藏族头人的重要条件。同时,在与各地商人的接触中,他对中原内地情形也时有所闻,眼界更是日益开阔……”    据许多上了年龄的河州老年人讲,马海晏青年时代,开始往返于陕西、甘肃之间,以“驮脚”(以畜力从事长途运输)为生,与汉满蒙藏各族商人接触频繁,见闻日广。    短短几年下来,马海晏积累了不菲的家产,成为了当地著名的富户。“在临夏市和兰州有木材厂,并雇人挖过大黄,贩卖药材,经营木材的资本有一千多两银子。”    P003-006


 马麒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民国风!涉及西北陕甘宁一带风土人情,地方掌故,回汉纷争。。。难得的是对于这样一位敏感人物,作者可以做到抛却意识形态,站在公立的角度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全书附有大量索引,却丝毫不影响阅读的流畅性,文笔凝练而明快,文学史学性兼备!宁夏地处边陲,在作者笔下充满了人情味和文化的多样性,即使在兵荒马乱的清末民初,也五光十色,不禁有些心驰神往。。。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熬夜看完的一本书 关乎青海的历史 我自小长大的地方
  •     作为青海人,必须要了解青海的历史
  •     现在研究西北马家不错的作品 值得推荐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