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糊涂

出版日期:2016-8
ISBN:9787508663772
作者:李拯

作者简介

历史有用,当它警示当下的时候;历史有趣,当它让你琢磨不透的时候。
李世民一代雄主,竟然摆不平几个争宠的儿子?武则天打败了所有的敌人,最后竟然输给了无形的文化?李隆基前半生英明神武,后半生为何自暴自弃了?而那个叫嚣着“冲天香阵透长安”的黄巢,都打下了长安城,最后还是让手下的朱温当了皇帝。唐朝风云人物,每个人的命运都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也都充满了让人看不懂的悖论。
人生属于他们,但是命运却掌握在历史这位法官手上。历史拿起的法锤就是治乱兴替的循环机制,它逍遥于寰宇之上,对人间的行为了然于心,这些帝王将相们稍有懈怠,它就会以改朝换代的代价来施以惩罚。历史不糊涂,任何人都别想蒙混过关。
这就有了一个深沉的叩问:古代中国为什么会陷入治乱兴替的自我循环?这本书将从儒家思想、皇帝权力、官僚政治、既得利益与利益集团等多个角度,绘制成一幅中国政治传统的“认知地图”,再现古代中国制度衰败的真实过程,并揭示“历史周期律”的深层原因。这将是一场有趣有料的头脑风暴,关乎历史,更关乎我们所处的现在与即将抵达的未来。
★ 从14个风云人物观一代盛唐的兴起与衰落
★ 看古代王侯将相如何玩转深奥莫测的官场厚黑学
★ 内封原创精美漫画人物书签,一句话帮你读尽他们的一生
★ 著名学者李辉、杨光斌、雷颐联名倾力推荐

书籍目录

推荐序一 历史是镜子,更是追问
推荐序二 文明基因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根本
前 言 时间的力量
第一章 李密:“预言自我实现”的魔咒
第二章 李世民:寻找合法性的失败
第三章长孙无忌:权力与安全感的悖论
第四章 徐世勣:“道德理想国”的虚伪表演
第五章 武则天:时间进程的“一个断点”
第六章 李隆基:绝对权力让皇帝陷入“认知困境”
第七章 李林甫:以“信息不对称”制造“愚君政策”
第八章 安禄山:既得利益导致制度衰变
第九章 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不能预设个人对朝廷的无限责任
第十章 李泌:被儒家掩盖的天才“布衣宰相”
第十一章 裴度:“养寇自重”导致削藩失败
第十二章 宦官群体:权力向皇帝的身边人集中
第十三章 李德裕、牛僧孺:朋党车轮碾碎制度的正常运转
第十四章 黄巢、朱温:流寇的失败与“身在朝廷反朝廷”的成功
结论 一个认识中国传统政治的视角

内容概要

李拯
一位“80后”思考者,对人类一切门类的文明成果充满好奇。从科学到人文,从华中科技大学到中国人民大学,砥砺思想是不变的初心,致力于把爱智求真的理性与悲天悯人的情怀熔于一炉。熟读多部史书,常读《资治通鉴》,尤爱盛唐风采,钟情于时间流变中不变的哲理,善于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析历史。回望唐朝风云人物,是为了揭示中国政治传统,获得思想的力量。时间终将老去,唯有思想不朽。现供职于人民日报社评论部。


 历史不糊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历史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是过去时,虽然已经远离了我们但是我们如果能够从这些过去发生的事中学习到经验教训,那么历史也就达到了它的目的。在历史的长河里,有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事情发生,究竟我们要把关注焦点放在哪里呢?这是一个既简单有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市面上关于历史的书籍相当多,但是基本上是以年份或者发生的事件来进行叙述的,或者就是人物传记。本书《历史不糊涂》就尝试着通过一个个人物的角度来为我们了解唐朝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唐朝,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至今日本的很多文化上的东西都是在唐朝时期流传过去的。唐朝在当时乃至现在在整个世界的知名度都是相当高的,现在在欧美的华人聚居区都叫做‘唐人街’。关于唐朝有太多太多可以讲的东西,不过作者李拯在这本书中主要是从政治方面,从唐王朝的发起开始谈起,到鼎盛再到衰落,通过这些时期中的关键人物来梳理其发展历程。本书一共分为十四个章节。在“李密:‘预言自我实现’的魔咒”里面你可以看到隋末起义大军中有争帝王之力的李密如何在麾下人才济济的情况下还是以失败提早退出争霸天下的舞台,你也可以在这里面一窥李渊的时运;关于唐王朝中最有名的皇帝之一的李世民,在他当政期间唐王朝的国立日趋鼎盛,但是关于其登基取得太子之位基本都是一笔带过,也没有谈及‘玄武门之变’对其一生的影响。在“李世民:寻找合法性的失败”一文里面作者就师徒从源头开始分析李世民如何在确定其皇位后继人中的表现。在这里你可以李治如何在齐王造反,太子蓄谋,魏王窥伺,兄弟之间互相猜忌的情况下成为李世民最后也是最终的皇位继承人选择;当然在唐朝的发展历程中从兴到衰的标志人物之一的安禄山,作者是绝对没有放过的。在第八章“安禄山:既得利益导致制度衰变”一文中就试图从各个方面来分析安禄山是如何一步步得到唐玄宗的赏识步步高升,在这篇文章里面你也可以了解到为什么安禄山在反像已经尽人皆知的情况下还能够被唐玄宗信任,究竟是唐玄宗的问题还是奸臣杨国忠等的问题。安禄山又是如何在信息方面给与中央朝廷误导,既得利益阶层又是如何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放安禄山不管。本文读起来是比较令人不愉快的,但是这也能够给我们后人警醒。当唐王朝出现‘安史之乱’时,唐王朝也还是有机会回到正轨的。但是从第九章“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不能预设个人对朝廷的无限责任”这篇文章里面可以发现,唐王朝之所以走下坡路,不仅仅是因为安禄山等叛贼,杨国忠等奸臣乱国,唐王朝的当政者是如何对待这些平叛有功的功臣,你就可以知道唐王朝由盛转衰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在这本书中,通过这些人物的生平经历,至少我对于唐朝的了解更深入了一步,所以我推荐这本书给眼前爱好历史的你阅读。
  •     张宏杰先生在《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中曾经写过一段话,让人深以为是:“中国史学的主要目的不是“求真”而是“惩恶扬善”,“以史为鉴”,“使乱臣贼子惧”。目的决定手段,为了有效地“扬善”和“惩恶”,让人“感动”或者“恐惧”,史学家就必须采用“典型写作”的方法,使善恶对比分明、忠奸一目了然,便使人知道爱什么,恨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而世面上常见的大多数所谓“揭秘”“戏说”以及“水煮”,都难免逃脱此现象的窠臼。而这也可以当作判断历史类书籍内容有趣,真实及客观程度的重要参考目标。你难道真的相信,真的有人一身之力就具备毁灭一个朝代的能量,而有人单枪匹马便可挽救大好河山?最近在读的这本《历史不糊涂》,便是难得的“史中不言史”的好书。研究政治学的作者李拯,在叙述史实发展的时候始终秉持着非常冷静的态度。没有过分夸大一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而是从政治及制度的角度,通过一个个的人来展示政治制度在一个时代的表现。这是一本叙述唐朝历史的书,从唐太宗开创盛世,到黄巢起义,唐史由盛至衰,看似是由许多不起眼的事件组成,实则却是根植于制度的必然。黄仁宇先生对中国历史有过这样一句评价:仅仅寄希望于君主个人的道德力量和自律来保持政治上的清明和社会的正常运转,而不是通过制度的建立来消除腐败和堕落的弊端。《历史不糊涂》一书中的许多案例,可以看到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唐玄宗李隆基,前期励精图治一手打造了开元之治,却在缺乏监管的绝对权力中迷失了自己,将国家的权柄交付奸相李林甫,使得自己陷入了过度过滤的认知困境,直到安史之乱发生,他痛失所爱,同时也失去了掌控权力的地位。中兴名将李光弼与仆固怀恩,在挫败安史乱军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平叛成功后却落得一个离家避国郁郁而终,另一个所幸从平叛变成叛军,正是“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这并不是在某一个特定朝代或是出现在某个特定君主时期的现象,而是因为皇权本身的独一性和猜忌性导致。而到了唐后期的宦官专权,乃至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再到李德裕,牛僧儒的的朋党之争,都不是唐一朝特有的产物,而是整个封建制度的必然结果,每个深陷其中的人连自己的人生都无法掌控,更遑论改变整个历史的走向及进程。正如清相裴度在削藩中发出的“养寇自重”的感概,当制度的发展已经无法被个人的力量左右,整个社会便会失去自愈的能力,每况愈下,直到被一个新的王朝代替,靠短暂的冲击来缓释制度的毒素扩散,却因为无法真正的改善根本,而不得不陷入权力更替的漩涡。正如王夫之感叹的一样:“禄山不足以亡唐,亡安禄山者亡唐也”。而亡唐者,也潜伏在社会文化的每一个角落,逐渐腐蚀着之后的朝代。权力是把倒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若无制度的约束,必将反噬享有权力之人,这不是个人的道德悖论,而是整个唐朝,乃至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必然。足以为戒。
  •     历史不仅仅是忠实的记录者,更像是一个铁面无私的审判者。对于中国传统政治的治乱兴替是如何循环,很多史学大家进行了深入分析。罗贯中站在实力均衡的角度,解释非常精辟: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蒋廷黻先生则站在内政经济的角度,认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土地产出之间的严重矛盾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致使朝代更迭,并称之为“中国历史的循环套”。这都是极其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读后令人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对于经世致用也颇有借鉴意义。《历史不糊涂》这本书却从政治的角度出发,不以史实为史实,深入其中,以唐代14组个人或群体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找出历史发展中的规律,分析人性的弱点,为我们解开未来世界发展的钥匙。可以说,每章每节都凝聚着作者深刻思考的印记,其观点和思路精准犀利,一针见血,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于解读历史既提供了思路,又提供了理论方法。当然,这种见解是建立在精深阅读、冷静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儒家思想最大的贡献就是设立一套完整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礼教体系。通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直至现在仍然在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但是,“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儒家没有为皇权提供超越世俗道德的机会,而是把君主的合法性建立在执政绩效的基础之上。因此,君主失德变成了朝代更迭的借口,权力斗争此起彼伏,成王败寇、改朝换代也成了历史必然。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和权力继承的故事,武则天大周王朝无法存续的故事,都充分印证了儒家思想体系的“超稳定性”。要确保绝对的权力,势必对任何人产生怀疑。皇帝与权臣之间的紧张关系的根源就在于皇权的绝对性,因为一旦失去皇权,就意味着失去一切,中间没有任何缓冲地带和妥协空间。面对功高震主的大臣,皇帝自然要通过分权、打压、杀害等途径获得安全感,也因为牺牲了社会发展的效率和活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长孙无忌之流就充分掌握了这一规律,以“诬告谋反”为由,打压异己成就自己,但最终被他人以此为由引来杀身之祸。面对君权的猜忌,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三人却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应对之策:顺势而为、中庸之道和武力反叛。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绝对的权力必将导致绝对的腐败。唐玄宗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注解,因为手握权力而丧失了基本的认知能力。所以当政之人,应时时保持警惕之心,莫忘头顶倒悬之剑。自古以来,广开言路被看做是政治贤明的标志,闭目塞听则是政治衰败的前兆。唐太宗李世民以“从谏如流”造就了“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从虚心纳谏打造“开元盛世”,再到“认知困境”引发“安史之乱”,都充分印证了这一道理。特别是唐玄宗,曾经一句“吾貌虽瘦,必肥天下”而感动世人,却被李林甫、安禄山等人上下其手,有意识的过滤信息,导致信息传递途径不畅,致使信息严重失真,皇帝难以作出正确抉择。而佞臣便通过垄断皇帝获取信息的渠道,通过定义信息输入而牢牢控制住皇帝的思想认识。此外,既得利益和利益集团、官僚政治体制以及权力至上的管理思想,都成为历史循环的政治原因。赵鑫珊在《哲学与当代世界》一书中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让历史说话”。这正是要在历史中发现规律、涵养智识,以正确的历史观奠定中国和世界走向未来的基础。俗话说: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得向多远的未来。但是,我认为:看得见多深厚的历史,就能拥有多深邃的未来。“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要我们端正历史观,以开放姿态拥抱历史,以真诚敬畏对待历史,深刻地理解历史,深挖其中的内涵,找到兴衰的规律,指导今天的世界,我们才能担负起历史使命,走向更远的未来。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从14个风云人物观一代盛唐的兴起与衰落。
  •     一个80后理科生转而研究政治学的历史观,锋芒锐利,给人启发。文字流畅,浅显易懂,14个政治人物搭建成一本相对完整的历史叙事架构,不铺陈不浩荡,从个人命运看一个王朝的政治肌理。
  •     17-7;适合对唐朝历史有一定基础了解的阅读,更多侧重分析归纳而不是对史实的陈述
  •     非常好看的历史书籍,值得一看!
  •     与同类型书籍相比较,作者的切入角度比较新颖,仅代表自己觉得有些地方行文过于啰嗦,导致读下去后劲不是很足。
  •     看的是史,读的是今。
  •     中国的历史只存在于空间而非时间。如果历史是一面镜子,那中华历史就是一座镜屋
  •     换个角度来看看唐王朝
  •     比起期待来说还是低了……故事不错脉络也清晰,只是有时候行文带有明显主观臆断的色彩,感情倾向过于显著而影响读者自身判断
  •     唐朝风云人物真实再现,说透一朝,看懂一国。
  •     警示当下,琢磨不透,是镜子,更是追问。
  •     这本书解决了我的一些疑惑,让我重新对描述历史的书籍有了一些兴趣,其中一些道理是很有哲理意义的,但作者的观念只供参考,还是应当有自己见解,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才是正确的,虽然历史的真实面貌已无从知晓,但是史书上还是会有真实的故事。
  •     有点太啰嗦,但看完还是长了两个心眼。
  •     看了快一个礼拜~前期的序写得很吸引我,使得我期待值太高,作者带入一些个人情感~有些部分不够客观。不过老师说过每件事都有360度~我们所看到的只是360分之一。可能只是看待事件人物角度不同。
  •     观点锋利,文章内涵且简练,让人印象深刻。个人感觉应该在九分以上。
  •     历史故事很棒,我们一起来回味!
  •     是那个无家可归的李拯么?好分裂……
  •     认真研读过史料,还抖得一手好包袱,不错,不错!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