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动开始》书评

出版日期:2016-9
ISBN:9787210085793
作者:[日]石田淳
页数:216页

在认识自我中行动起来

很不错的一本书很多有理想、有目标,想要改变自己的人,一般都会事前做好计划,积极地思考接下来应该怎样怎样做……当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确实还是朝着这些目标在努力前行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是:理想也就是想想而已,想的、说的比唱的还好听,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你问他完成了多少?完成的怎么样?他只能默默地低下了头……为什么?没有行动啊!任何事情不管想象的多美好,计划的多周全,但没有行动,一切都白搭。你为什么没有减肥成功?你为什么不能戒烟?回答是:我也想啊!可是我意志力薄弱啊!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你认为你的失败是由于你自己“意志薄弱”或“意志力不强”造成的,那么我告诉你,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阻碍你改变人生的最大敌人。石田淳的《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这本书里告诉我们:”认为只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就能够比别人更加努力,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就能够成功,认为改变自己首先必须让自己变成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这种想法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也正因为你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才一直没有改变。在我们的人生中,能够真正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不采取任何行动,只在头脑中反复地思考“必须拥有更坚强的意志”之类毫无意义的事情却是人类最大的特点。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并非“意志”而是“行动”。只有改变行动,才能改变一切。说的好不如做的好这让我想起了以前上学时,班里有些同学在学习上面总说自己意志力不强、不够刻苦,好像从来也没见他们认认真真地学过。没有认真学,自然成绩也不好,越是成绩不好,他们越是认为自己意志力不强,不够努力,所以就一直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记住,你只是想要得到“控制情绪”“减肥”、“戒烟”和“成绩好”的结果,而不是变成“能够控制情绪的意志坚强的人”或变成“能够成功减肥的意志坚强的人”。《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这本书的作者石田淳,是研究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行为科学管理研究所所长、株式会社WILLPM International创办人、美国行为分析学会(ABAI)会员、日本行为分析学会会员。什么?行为也要科学管理了?没错!是的,要管理,而且要好好的管理。石田淳将科学分析人类行为分析学和行为心理学方法改进为“行为科学管理”。该方法被包括美国太空总署和波音公司在内的600多家公司采用,在美国的企业界创造出绝佳的成绩。他本人除了担任日本各大企业的顾问以外,还协助企业解决人才培育和组织活化的问题,同时还举办研讨会和公司内的研修课程。到目前为止,已指导超过600多家公司和上万名上班族。怎么样?看到这样的作者介绍,是不是很感兴趣?我也是,所以忍不住翻看了这本书。那么,当你想要达到某种目标时,当你想要控制焦躁的情绪时,当你想要减肥和戒烟时,究竟怎样做才是理想的状态呢?本书教给了我们很多方法,我个人认为以下几点还是比较实用的。一 避免“认知偏差”,走出“行动误区”人类其实并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理性。我们来看两个问题:问题一:今天给你5万元和明天给你5.1万元,你会选哪个?问题二:一年后给你5万元和1年零1天后给你5.1万元,你会选哪个?对于问题一,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今天获得5万元”;而对于问题二,则更多的人会选择“1年零1天后获得5.1万元”。你的回答是什么呢?你对这个结果有疑问吗?大多数人往往选择能立刻就能获得的快感实际上不管是问题一还是问题二,都是只要多等一天就会获得更大的利益。既然如此,为什么会出现“今天获得5万元”和“1年零1天之后获得5.1万元”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呢?既然只要多等一天就能够多得到1000元,那么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应该选择“5.1万元”才对呀!事实上,面对明年的事,绝大多数人都能够保持理性的思考。但面对眼前的事情时,人类则会失去理性。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尽早拿到钱”,从而对1000元的差值视而不见。看到了吧!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类采取的行动都是非理性的。人类无法理性行动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点。在这里,我们回忆一下文章开头提过的内容。第一个原因是,影响人类行动的并非意志而是行为的结果。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却难以戒烟,并不是因为意志薄弱,而是因为吸烟后能够立刻得到快感。另一个原因在于,人类是有感情的生物,行动会受感情因素的影响——这就是“认知偏差”。这样的“认知偏差”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完全不让它出现是不可能的,只能让它尽量避免,要找到问题的症结,勇敢突破障碍;要学会和自己对话,告别错误认知;更不要轻易否定自己,切勿放大负面情绪。二 拥有具体的目标,生活会更充实朝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前进,才能够因实现愿望而感到幸福。当我们拥有一个目标时,要清楚当这个愿望实现时,我们将会是什么状态,以及在这个状态下我们需要做什么。只是模糊地抱有一个大概的愿望而没有具体的行动,那么这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就像没有设计图就无法完成一栋建筑一样,幸福的人生也需要相对具体的设计图。设计图当然是不能含糊不清的,必须非常清晰明确。目标越清晰具体越容易成功如果只是说“多修柱子”或者“尽量多堆点砖头”,那么这栋建筑在完成后肯定很快就会倒塌吧!你要改变自己,就好比是把自己这栋“建筑”推倒重建。那么你肯定想重建一栋又高大又漂亮的大厦,毕竟谁也不想建成后的大厦是倾斜的空屋子。要想让这栋大厦被利用起来,就必须在里面填充内容。从今天开始抛弃一切模糊不清的内容,描绘一个清晰而具体的人生设计图吧!三 越是微不足道的行动,越要讲究方法在石田淳的《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这本书里提出了“劣后顺序”比“优先顺序”重要得多。所谓劣后顺序,就是先决定应该舍弃的东西。我们不管做任何事情都习惯从优先顺序开始,但要想更有效率地行动,与其决定“应该拿什么”,不如先决定“应该扔什么”。请从“或许我该去做”的模糊不清的认识之中摆脱出来,学会说不。劣后顺序比优先顺序更重要如果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时间,那么你既不能达成目标,也无法改变自己。请将杂乱无章的项目整理清楚,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必要的行动上吧!纵观整本书,我觉得以上三点是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地方,也是我们可以直接就拿来用,很值得我们借鉴的方法,我把它挑出来做个分享,希望对大家有用。如果你也觉得有意义,不妨也可以去翻翻这本书。想要改变自己,一天花三小时去“想”,不如一天花五分钟去“做”。在认识自我中行动起来!效果会更好!

让你变得有成就的,不是意志而是行动

——每个行动派必读的一本书:《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我身边有很多生孩子之后发胖比较明显的朋友,每一次我们一起去商场买衣服,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漂亮衣裳,自己却压根穿不上,她们就叫苦连天,总说羡慕我还有比较标准的身材,穿什么都好看。每每这时,她们就发誓要健身减肥,一个个咬牙切齿恨不得一下子能够回到窈窕身材的境地,可是,下一次,当我和她们再次去逛商场的时候,她们还是一脸羡慕的看着我,一边在不停的跺脚。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我就常听身边同事说买了很多书,大多都是读到一半就成了摆设。也有朋友说年年都说要带父母去旅行,但是一年又一年,每年都是一纸空文。最有趣的是,我有一个朋友,从去年五月起,就说有空要和我去喝某家甜品店的甜品,现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了,也一直未见行动。为什么人们不能依循自己的内心想法来管理自己呢?是这些人意志力薄弱造成的吗?还是另有原因?在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田石淳先生写的《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这本书中,他这样告诉我们:如果想要改变人生,抱怨自己的缺点是没有用的,只靠意志力也是无法成功的,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存在太多“偏差”,最靠得住的判断标准只有行动本身。无论是想戒除坏习惯,还是想培养好习惯,只有科学管理自己的行动,才能达到目标。没错,只有行动才能改变现状,只有行动才能达成一个个目标。这些目标,小到给自己买一束花、读一本有用的书、每周打一场球,大到跑一场马拉松比赛、出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带着父母去长途旅行等等。人生的每一次向好改变,或者是每一点成就,都是从行动开始的。不行动,一切都等于零。对于如何行动,如何实现目标,取得成就,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田石淳先生从多年的研究中,给出了几个有效的科学办法:1.查明难以改变的原因 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愿望,有人想提升自我,有人想赚更多钱,有人想拥有如花的美貌……但是,就算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愿望,也不一定会实现。因为,很多人开始行动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经常已经给自己设定了很多失败的前提和条件,他们会找各种各样的原因来给自己失败留后路、做解释。这种“我不行”的错误思维是导致很多行动半途而废甚至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本书在第一章中重点讲到了人们之所以难以改变的很多种原因,比如人类的认知常常与实事不符、我们无法理性的看待自己、每个人都戴着名为“偏见”的有色眼镜、过于在意“损失”就会失去很多的“可能性”等等。正是这些种种原因导致我们难以改变自己。所以,我们必须要找到阻止我们改变的一些原因,对症下药,然后把焦点放在“行动”上,这样才能通过行动来改变结果。2.戒除毁掉人生的习惯我以前在一家公司工作,每天要按指纹记录上下班时间,迟到五分钟以内每天从工资中扣掉五块钱,迟到十分钟以内每天扣掉十块钱,以此类推。这种做法使得全公司员工除了那些因病请假之外,几乎没有人迟到过。但是同样是计时上下班,以前打卡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同,因为打卡的时候可以托人帮打卡,作弊起来很容易,很多人就抓住了这一漏洞,天天迟到。这个事情说明,一个小小的改变,可以导致不同的结果。一个好的管理办法或者一个好的习惯,往往能够产生让人不可思议的效果。相反,一个坏习惯也是可以毁掉一个公司或者一个人的。田石淳先生说要科学管理自我,就要剔除那些毁掉你人生的习惯。比如情绪冲动、逃避困难、随波逐流、暴饮暴食等等。在改掉这些坏习惯过程中怎么做,他给出了很多具体的措施和做法,比如当你冲动的时候,可以紧紧握住右手、数呼吸,当你想改掉坏毛病的时候,你可以借助他人的力量鞭策自己、可以用现代工具提示自己等等。这些方法都能够促使人们很好的摆脱固有的坏习惯。3.小心深信不疑的陷阱有些人特别敏感,尤其是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只是听了前半句没有听后半句,就轻易的下结论了,最后总是在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上栽跟头。我有个曾经的领导,说话总是那种阴阳怪气的,说上半句听起来好像是好的,但是再听下半句,就不是这个意思了。我的同事曾经就是因为太年轻,听完上半句就没有往下听了,结果遭到那位领导各种的冷嘲热讽。这种就是人们一直以为的“领导都这么说了肯定错不了”的错误判断,这种深信不疑的陷阱有时候是最害自己的。田石淳先生说“自我思考”而在重大问题上作出错误选择的、敏感的、沉浸于过去的、低估自己的都是很多人对自己过去固有的“深信不疑”,千万不要让这些自以为的思维左右我们的每一个决定或行动。4.坚持从小习惯去改变很多人制定目标的时候贪大求全,总是提出一个大而模糊的概念,比如我要有钱、我要减肥、我要旅行等等。这些目标不仅没法促进自己赶快行动,甚至很多时候都是让自己还没行动就已经望而却步的。《从行动开始》这本书告诉我们,当我们要开始一个事情的时候,或者开始一项行动的时候,最好是从最小的开始,列出“行动列表清单”,把每天的压力用一件件事情“可视化”,这样我们就能够轻松的去着手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而不是给自己定了一个很大的目标,却总是觉得很难实现,没开始就放弃了或者是已经开始但是最终还是半途而废了。5.避开错误思维的陷阱本书的第五章全面介绍了避开陷阱的一些方法和步骤,作者认为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最好不要让自己无端的想象给自己平添烦恼和压力,也不要逃避问题,而是要用“ABC”模式,即“前提条件—行动—结果”方法,去将自己的目标行为放在这个模型之中。比如准备一张纸,把整个行动的过程写出来,关于结果,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写出来。这样就可以客观的观察自己的行动、状态了。如果结局是好的,自然很好;如果不如意,最好保持三种面对失败的方法:一是不要冲动,保持理性;二是不要主观,保持客观;三是不要抽象,保持具体。做到这些,就可以成为一个时刻能够把控局面,推动结果变得更好的人。6.找到充分认同的自己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总是带着负面的想法,做事情大多都是失败的。而一个人如果总是暗示自己“我能行”,这种人几乎都会成功。这种在《从行动开始》这本书中称为“自我效能感”。这种“自我效能感”能够提高一个人的自我激励能力,进而让心里产生愉悦和好的暗示,最后能够更好的调动自身情绪,作出更高效的行动。比如解决人际关系、管理时间、获得报酬等等。这一系列的成效,会让一个人充分认可自己,觉得自己的人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从而找到一种自我认同感。书的最后,作者告诉我们,看完这本书,不要说“我决定从明天就开始行动”,而是要从放下书本的那一刻开始。因为,如果你打算从明天开始,你至少要等到明天才能感受到改变带来的喜悦,而如果从放下书本那一刻开始,你的人生从此已经开始在改变。去行动吧,从一个小小的事情开始。如果你想做一顿美味的晚餐,放下书本就去谋划;如果你想种下一盆花,放下书本就去买种子;如果你想看一部电影,放下书本就去订票……因为,光说不做是没有用的,最靠得住的,不是你的豪言壮语、不是你的胡思乱想、也不是你的意志力,而是行动,即快速又高效的行动。

摒弃心理杂音,活在当下,从行动开始

读完这本书,自然而然在脑海里浮现对自己说的一句话——“”请摒弃你的心理杂音,活在当下,从行动开始“。整本书其实一直在阐述三件事情。以下将一一阐述。一、心理杂音卡恩曼作为一个心理学家,却获得了经济学的诺贝尔奖。因为他发现了在行动中人是非理性的,这与传统经济模型假设的理性人背道而驰。那么人为何是非理性呢?因为人类的认知常常与事实不符,存在认知偏差。我们会将不与自己打招呼的人自动思考为他对我有意见,我们会将没有及时回复短信的人自动思考为他不喜欢我。但我们却主观地忽略了一些客观因素,可能不打招呼的人与任何人都不打招呼,可能没有及时回复担心的他有事耽搁等等等等。我们甚至过分考虑世俗的判断,要做”让大家都认同的事情“,把应该做放在想要做之前,而让自己迷失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心理活动太过丰富,反倒因为这种种杂音让自己无法前行。就是这些心理杂音削弱着你的意志,降低了你的心理能量,让你无法坚持,甚至于无法开始。二、活在当下 那么如何摒弃心理杂音呢?书本中强调了活在当下,面对现实这个理念。你当下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不要在意世俗的理念,认清想你要成为的人,要做的事情。作者甚至介绍了很多有趣的技巧。比如当你因为比赛前心烦意乱的时候,用手腕感受橡皮筋的回弹。比如用“实况转播”让意识回到现实。比如利用“生活记录本”感受“自己的能力”。这些方法都让我们能够更加关注当下的自己,现在的自己,摒弃心理杂音,从而能够认识到行动好的一面,采取更多有益的行动。三、从行动开始不要依赖意志,那是多么没法控制的事情。去接受自己的一切,不好的与好的想法。为了实现你的目标,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你需要从小做起的行动,让行动去强化认知与意志,往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作者的核心思想吧。行动科学管理术,用“MORS法则”来驱动自己,只会使用清晰和有具体行为指向的词语。用“ABC”模型作为行动的原则。人们需要知道要做怎样的具体的行为,去规划它,同时根据ABC模型来调整前提条件或寻找替代行为来确保目标行为的动向。写到这里,似乎告一段落。但我却很想提幸福俱乐部的海比特训练营,一个习惯养成俱乐部。养成的理念与作者不谋而合,唯一不同的是,训练营更加实战演练,更具操作性。为了开始,你可以从小的行为做起,坚持的途中,偶尔的指标回落并不影响你习惯目标的养成,而被看做是累积效应的正能量,通过行为习惯的养成去滋养你的思维习惯。最后还是要感谢幸福俱乐部的赠书。谢谢。

这才是『行动』的正确打开方式

《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导图笔记现实生活中,你是否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雄心勃勃的制定计划,行动不到一周就半途而废。然后看到别人成功的时候,你就开始感慨人生,觉得自己做不到就是因为自己的意志力比不上别人,别人更有毅力去坚持。于是,你把自己的目标抛至九霄云外。但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你行动的失败真的是因为意志力不够强吗?日本的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石田淳在《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中告诉我们,影响人类行动的并非意志而是行动的结果!换句话说,要实现改变,你需要学习『行动』的正确打开姿势!一、我们为什么难以改变?我们很多人都听过这么一句话: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也许不少人都认同这句话,然而这句话会导致我们产生认知偏差,觉得自己的失败都是因为意志不够坚强。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百度百科)。因为认知偏差的存在,我们在行动的时候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不符合实际的想法,比如说:失败是因为意志力薄弱;这件事情我根本做不到啊;这样的事都做不好,我真没用等等。这些都是认知偏差的表现,错误的认知让我们举步不前,这也是我们难以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难以改变的另一个原因是人性的弱点。人类的天性是好吃懒做,在做事情时倾向于立马看到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宁愿去玩游戏看电视,也不愿意去学习去展开工作的原因。因为那些活动都是很轻而易举的产生结果,会让自己立马获得成就感。简而言之,认识到认知偏差的存在和想方法去克服人性的弱点,是一个实现有效行动的有效途径。二、制定目标制定目标是行动的第一步。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我们行动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懂得如何制定目标。很多人说自己的目标的时候,都会说:我要成为一个有钱人;我要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些只是口号,都不是目标。根据书中的介绍,制定有效的目标应该遵循下面的原则。1.目标要具体我们在制定目标时,不应该只是一个抽象的口号,而应该做到具体、可视化、可量化、可执行。拿“我要成为一个有钱人”来举例,真正有效的目标应该是“我在十年之内要成为百万富翁”。2.要学会专注在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抑制不住体内的洪荒之力,什么都想去做什么都想去学。因此,我们常常是制定一大堆的目标,最后什么都没实现。石田淳说到,“劣后顺序”比“优先顺序”更重要,也就是说先舍弃才能得到。学会舍弃,才能做到专注,才能更好的实现目标。3.“应该做”比“想做”更重要我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往往哪些事情比较热门我们就往哪靠。比如说,前段时间PPT比较火,于是乎我们也冲去学PPT,立志成为PPT设计师。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在制定目标时,我们更多要考虑自己的眼前的情况,先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盲目的去跟风。三、拆解目标当我们拥有一个具体可行的目标后,我们很自然就会想,如果我们要实现这个目标,应该怎么做?这时候就需要拆解目标,把目标拆解到日常生活去执行。举例,要实现“我要十年之内成为百万富翁”这个目标,把一百万分解到十年,也就是每年我需要存十万块。每年十万块也就意味着我每个月要存8334元,加上每个月的生活费,也就是我的月薪必须达到12000元。那么,我实现大目标的第一步就是要努力工作,快速达到月薪过万的水平,才有可能实现大目标。这就是目标拆解。只有拆解目标,才有行动的可能性。四、行动要善用人性在《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 这本书中,主要提到了两个人性的偏好,一个是“喜欢立马看到结果”,一个是“喜欢成就感”。因此,在行动的时候,我们也要懂得去抚顺这两个人性中的小怪兽。因为我们喜欢“立马看到结果”,所以在行动的时候要适当的“降低行动的难度”,循序渐进。我非常喜欢石田淳在书中说到的“5分钟跑步法”,当初他为了备战马拉松开始跑步训练,一开始先练习跑5分钟,然后跑步时间逐步延长到10分钟、15分钟......最后成功完成马拉松比赛。我们在养成习惯的时候,可以参考这个方法,“降低行动的难度”,积累“结果”和信心。另一方面,因为我们“喜欢成就感”,我们可以使用书中提到的“行动列表”,每完成一次行动就作好记录。看到列表中的行动一个一个的完成时,我们心里会很有成就感,也就会更有动力去行动。另外,适时适当的一些物质奖励也是积累“成就感”,获取行动动力的好方法!除了这些技巧,书中还给我们介绍了有关情绪管理以及人际关系改善的一些技巧,都是从自我管理角度出发的,非常实用。简而言之,我们行动的失败并非意志力问题,而是行动的方式不对。正确的行动方式是:制定具体可行的目标拆解目标,循序渐进善用人性来指导行动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行动中找到更好的自己!

你总是想的太多却做的太少,怎么破解?

前些天前同事来做美瞳线,操作过程中她说到自己目前纠结的事情,现有的工作没有任何前途,想要去学习插画,却又怕学习插画会占用太多时间应付不了,更怕学好插画以后带来不了经济效益。有个朋友约她一起合作给几个小孩子做课外培训,她心动了既想辞职专门和朋友做培训解放时间,顺便学学插画,却又担心自己应付不来教不了孩子,还担心学习插画的时间和教孩子有冲突……在一旁的我听的只想怒吼一声,纠结啥呀,想干就干么!哪来那么多的担心?我当然不能这么做,只能给她加油鼓气,然后听她继续纠结。所以,在看《从行动开始》的时候,我频频想起我那位前同事,极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她,让她别那么纠结,开始正视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到底能做什么,然后赶紧开始干正事才是真道理。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的人,我们自己也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吧。想想去年刚辞职的时候,一直纠结自己要不要去学纹绣,纠结犹豫了一个月,后来我闺蜜劝我学了再说,一门技能学会了总不会白费,我在她的劝说下才下定决心去学习。学好半永久以后,我发现,其实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难,我们常常只是被自己的想象吓到了,真正去做的时候,其实并没那么困难。》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本来豪情万丈要去做一件事,却最后都迟迟不能去行动呢?《从行动开始》这本书里,作者认为,我们之所以不敢行动,往往因为我们想的太多,总是下意识的认为自己意志不够坚定,自己这次也不一定能做好想要做的事情,所以最后往往畏难而退,连尝试一下都不敢。然而事实上,意志力根本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重要。就算是号称自己意志力超级坚定的人,也不见得能干好任何一件事。仔细回想一下,自己做的很好的事情真的是凭坚强意志力么?如果不喜欢做一件事,意志力再强也不见得能做好。我们做的好的事情,要么是我们特别喜欢的,要么是不得不做的。可见想要做好一件事,仅仅想靠锻炼自己的意志力是行不通的。何况,我们往往存在认知偏差,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跳出来。据说人每天会出现700条负面信息,以此干扰我们对客观事实的认知。可能上次你某件事没做好,在这次你想要改变的时候,就会突然跳出这个念头,哎呀,我这次估计也做不好,算啦,干脆放弃别丢人现眼好了。因为认知偏见的影响,让我们陷入与事实不符的思维误区中,就做不到公正客观的认知事物,认知自己,也就很难开始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了。》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自己只要想到改变就能干脆利落的去做呢?当我们知道自己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就要学会原谅真实的自己,当自己又产生不利于当前做事的念头的时候,告诉自己要正视现实,不要被过去的成见蒙蔽束缚住了。当我们在学习工作中无法理性思考时,可以做以下的训练:正确认识当前的情况;设定好必须要做的事情;思考什么是该做的,按照先后顺序采取行动;如果出现问题,思考原因,正确面对。》我们该如何行动呢?想要实现我们的目标,改变我们的人生状态,光想是没用的,只有不断积累小而具体的行动,才有可能实现。当我们想到一件事就立即去做,从最简单最容易出结果的地方开始着手。比如,当你想要运动减肥,没必要立即从五千米的跑步开始,这只会让你彻底失去信心。你完全可以从每天跑十分钟开始坚持,坚持一定时间后,状态的改变让你看到希望,再慢慢增加时间。虽然全书都在讲一个最关键的道理,即说得再多想的再多,都不如切实的行动一次。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的确是有很多关于个人管理的真知灼见,虽然逻辑感觉有点散,需要自己去整理,但书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值得操作的地方,我会把它给我前同事看看的,让她别再光想不做只发愁了。

如果你的执行力很差,又想让想法付诸行动,建议试试这几个方法

“我想成为有成就的人”“我想摆脱消极的思考方法,积极地生活下去”“我想改掉坏习惯”……或许很多人都对自己抱有这样的期望吧,但实际上,能够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如果想要改变人生,抱怨自己的缺点是没有用的,只靠意志力也无法成功,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存在太多“偏差”,最靠得住的判断标准只有行动本身。无论是想戒除坏习惯,还是想培养好习惯,只有科学管理自己的行动才能达到目标。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的第一人石田淳在《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一书中介绍了在日本和美国广受推崇的“行动科学管理方法”,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和行动目标,掌握行动的最基本法则,灵活有效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会不抱怨、不盲从,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先普及一下“行动科学管理术”:它是美国研究者提出的理论,其原理来自“行动分析学”。简单地说就是排除一切抽象的概念和无法测量的因素,只以“行动”作为判断的标准。当你想要实现某种目标的时候,需要的不是“干劲”和“认真的态度”,而是切实的行动。对于执行力较差,而又想让想法付诸行动的人,建议试试以下几个方法。01 不要轻易否定自己,学会和自己对话据说每个人每天会出现700次自动思考。在这些思考之中有内容比较清晰的,也有意识模糊不清的,但基本上都是负面思考。也就是说,在你的大脑中每天会出现700条负面信息。正是这种“自动化思考”,使我们产生了“认知偏差”,从而陷入错误的认知误区。比如,你上班的路上与同事擦肩而过却没有打招呼,明明只是他没有注意到你而已,你心里却会有“他是不是讨厌我啊?我是不是得罪了他?”的想法。或者你的工作中出了一点小问题,然后你会想“又犯错了,是不是我真的不适合这份工作?”其实这一切并非事实,但你却坚信都是事实,结果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我们可以试试“正念”法,即在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上,将注意力集中在“现在”和“现实”之上,纠正“认知偏差”。找出客观的原因,用正确的认知来应对遇到的问题。比如,你常常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难道真是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吗,肯定不是的。学会用“正念”法跟自己对话,不要过分关注“做不到的事”,不要因为过去的事情而懊悔,不要因为对未来的不安而畏缩不前,更不要因为周遭的环境而心存怨恨,要把握自己,关注“现在”。02 简化行动目标,化整为零每天都努力工作却总是看不到头的日子会使人产生大的压力。人们会对工作越来越厌倦并最终放弃。对于这种情况,如果采取“一开始就将大任务分解成许多小任务,然后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天需要完成的任务上”的方法,就可以从多余的压力之中解放出来。“我想买一套200平方的大房子”“今年我想读100本书”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你来说,也许看到这样一个目标之后就被吓到了,认为自己不可能实现。实际上,我们可以分解要实现的目标,进而简化行动目标。想买一套200平方的房子,首先是确定什么时候买,是全款还是按揭,其次算出各需要准备多少钱,最后就是如何存到这些钱,然后具体到每一年每一个月应该存多少就变得可行了。一年要读100本书,看起来是一个很庞大的目标。要是化整为零,分解到每天,保持3天读完一本书的频率,那么一年读100本的目标也就变得简单易行。03 新行动“从三开始”如果一下子做很多事,肯定不可能做好。循序渐进的行动,就会像刷牙一样逐渐养成习惯。“行动科学管理术”认为,“培养新的行动习惯时,最多不要超过三个”。比如,在教新员工工作内容的时候,首先从最简单的三个开始,当员工能够熟练掌握这三项工作内容之后再继续教他接下来的事。当你准备开始某项行动时,也应该按照这个法则来进行。如果你想学习英语,每天只需要记三个单词。如果你想养成运动的习惯,每周只需要运动三次。当然,也有一些情况是无法严格按照“三”的数量来进行计算或区分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感觉工作量不是太大就可以了。采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从所完成的一件一件的小事中体会到“我做到了”的成就感。让自己充分地体会到成就感所带来的快乐,给自己褒奖,让自己享受自信。通过自己给予自己“好的结果”,让自己容易开始下一次的行动。04 “劣后顺序”比“优先顺序”重要得多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你之所以无法过理想的生活,之所以无法按照理想改变自己,或许是因为你在有限的时间中做了太多本来不必去做的事情。为自己创造一个能够积极行动的环境吧。在创造这个环境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劣后顺序比“优先顺序”更重要。所谓劣后顺序,就是先决定应该舍弃的东西。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习惯从优先顺序开始,但要想更有效率地行动,与其决定“应该拿什么”,不如先决定“应该扔什么”。比如你有10项工作,如果按照优先顺序的方法思考,那么你会把这10项工作分好先后顺序逐一做完。但实际上你的时间并不够做完全部的10项工作,那么“做不完”的心理压力就会一直影响着你。这会导致你难以获得成就感并且总是焦躁不安。如果采用劣后顺序的方法,你会先将做不完的工作扔掉。 如果时间只够做6项工作,那就先扔掉其中4项,然后给剩 余的6项工作安排顺序。这样一来你的行动就会变得更加明确。05 建立“行动列表”“行动科学管理术”中应用最频繁的工具就是“行动列表”。“行动列表”的种类多种多样,从简单的—张纸到内容繁杂的表格都有。行动列表的作用在于确认自己的工作是否已经完成。 比如,当上司给部下安排工作的时候,可以将整个工作分解为一组行动,一个一个地填写在行动列表中。上司和部下都可以通过检查这个列表来确认工作的进度和情况。在重复这一行动的过程中,部下会逐渐养成习惯,这样―来就算不用上司指点,部下也能够正确地进行工作。像这样的列表,在自我管理的时候也能够派上用场。如果你想要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管理,可以分为“饮食”“运动”“睡眠”等几个大项目,然后在其中分别添加“一日三餐”“多吃蔬菜”“不吃垃圾食品”或者“走—站路”“不坐电梯走楼梯”“做10个俯卧撑”等小项目。当完成这些项目后,就将它们填入列表中。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用笔把完成的事情记下来,而不能只是在脑海中确认完成。通过用笔写下行动列表,可以确实地获得“今天做到了”的成就感,从而促使你坚持下去。以上就是提高行动力的几个小方法。改变自己,一天花三小时去“想”,不如一天花五分钟去“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行动起来吧!

唯有行动才能改变

真人秀《偶像来了》第一集里,明星们需要和机务人员共同挑战一个项目——拉动飞机。不仅是他们,就连电视机前的我们都很难想像光靠人力可以拉动飞机,那不是一架小型飞机,是重达几十吨的民航飞机。可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花多久的时间就使飞机滑动起来。为什么我们一开始都会觉得不可能?《从行动开始》这本书中告诉我们,“认知偏差”是阻碍我们行动绊脚石。在我们既有的认知中,一架波音飞机大概70吨左右,一个人水平拉力大约25千克,按照普通的计算法大概要2800人才能拉动这么一架飞机。可是,我们却忘记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飞机是有滑轮的,因而实际上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我们在“认知偏差”的影响下,会做出不正确的判断,甚至对许多事情望而却步,那么如何做才能改变这样的情况呢?答案即行动起来。对于能立马看到效果让人舒服的事情,我们习惯于重复去做,反之,我们总是不愿采取任何的行动。特别是像写作这件事情,需要耐心和时间去琢磨,而且未必能立刻得到回报(报酬和人气),尽管在文坛上已经有很多大咖,不过每年还是会涌现出许多的新人,有人说:“种一棵树的最好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不要让惯有的思维,影响了自己的判断,影响了自己的行动。不过在行动之前,设定目标是行动成功的重要前提。没有目标,不仅使自己迷失前进的方向,还使自己走不必要的弯路。而所谓的目标也并非是夸夸其谈。例如想要实现财务自由,这只能称为愿望或是梦想,而不是目标。目标应该是量化的,具体化的。如果你想5年能实现资产100万,在确立这一目标后,还应该思考如何达成这个目标,譬如分成5个阶段,设定每一年的达成值以及为此需要学习的知识,评估投资的平台等等。在行动的时候,我们特别要注意避免几个误区:一是纠结于过去的行动,二是增加“过剩”的行为,三是为自己增添压力,四是害怕失败。石田淳说:“不要因为过去的事情而懊悔,不要因为对未来的不安而畏缩不前,更不要因为周围的环境而心存怨恨。只有把握‘现在’和‘现实’,你的人生才会变得更加灿烂。”《从行动开始》这本书透过真实的案例告诉避免“认知偏差”,走出“行动误区”,开启我们现在和未来的一扇新的大门。要记住,唯有行动才能改变。

有很多好想法,不去做?!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想减肥,但是从不锻炼;想戒烟,一直烟不离嘴;很多我们能做好的事,我们却从未完成它们付出行动。为什么?是不是想法很多,却迟迟没有行动?想知道原因么?有数据表明,我们每个人每天会自动思考700次,那么我们有如此多的想法,为何我们每到行动的时候。身体便像被灌上水泥一般,沉重而无法移动半步?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随波逐流。被“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的观念误导,很多人害怕自己有所成就被周围人所排斥。这种状况多出现在没有主见的新职员身上。他们为了能表现得更合群,会主动把自己变成一个没有行动力的人,以迎合大环境。2、过于在意“损失”,害怕自己失败后被周围人瞧不起。有这种观念的人,对自己没有自信,极度在意自己在他人眼里的印象。不敢尝试新事物,害怕自己失败后,在别人眼里留下“逞强”的形象。自己的人生完全活在他人的阴影之下。3、容易被眼前利益所诱惑,害怕吃苦。有些人贪图一时的享受,不愿意花大力气争取更好的未来。比如想要减肥的人,经不起眼前美食的诱惑,总是想着“吃完再说”。但是吃完美食之后却觉得“反正都这样了,还不如不减。”长期如此,根本没有把减肥这件事落在实处。4、自律意识不强。你是不是反复做错一件事?比如老是丢三落四,上班总迟到?每次你都会对自己说:“下次我要做好。”但是下次你还是犯同样的错误。你之所以会在同一件事反复出错,在于你对自己要求不高,没有下决心找办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矫正。光有口头保证,没有实际行动。5、靠意念决定一件事,而不是实实际际地行动。喜欢玩微信的朋友,一定对“意念回复”有深刻体会。有时候我们压根就没有给对方回复信息,但是我们总以为自己已经完成了这个动作,你无所察觉,但对方忍无可忍,友谊的小船摇摇晃晃。6、沉浸过去,不敢前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胜败乃兵家常事,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不败。因为失败过,便不敢尝试,这是作茧自缚的行为。7、完美主义者,做人做事坚持“非0即100”。一些完美主义者认为做事情“不是100就没有意义。”,这样的想法过于极端。我们的生活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从0到100慢慢实现。一开始可能是99也可能是0.1甚至是0。如果你不允许自己从0到100地慢慢进步。那么,你只能一直拿0。既然这么多观念会导致我们行动力差,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克服呢?研究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石田淳在《从行动开始》指出,“有想法,不如会行动!”并明确给出解决行动力差的建议:第一,了解自己的“认识偏差”“认识偏差”即当你纠结于各种世俗眼光时,你能清楚认识到这些担忧与现实不符。你觉得身边的人都在关注你的成败得失,其实大家都很忙,没有谁能顾得上你。了解自己的“认识偏差”,你可以用三种态度思考并寻求对策:(1)不要冲动,保持理性;(2)不要主观,保持客观;(3)不要抽象,保持具体。第二,明白:人类没有自己想的那么“个性”每个人遇到同一事件都会有类似反应。不要认为别人比自己能力强,别人可以不费功夫就完成了,自己就不行。你要勇于去尝试。你要做的就是专注于事情本身,而不是肆意扩大事件的难度。第三,转移注意力,适度放松,冷静面对。(1)数呼吸。用腹部呼吸,从0到10,循环数腹部呼吸的次数。(2)弹手腕上的皮筋。(3)听美妙的音乐(4)适当运动第四,改变环境如果你有严重拖延症,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组队互相监督,抵抗拖延症;如果你无法在原来环境中认真学习或者工作,转移阵地或者对你的环境做些适当的改善,比如换张舒适的凳子。第五,细化你的目标一个长期目标因为笼统让人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比如健身,你可以定一周的目标,从刚开始一周运动三次开始,越往后次数增加,最后慢慢实现一年减掉3斤体重的目标。我们的未来什么样,都是由我们当下努力程度决定。而要好一件事,光靠态度与干劲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切实的行动。有想法,不去行动,然并卵!所以,改变,从行动开始!这一秒,想想你要做什么,然后立刻、马上,行动起来!---------------------------------------------------------------------------------------------------------------------------------------------灌头鱼,过去是绵羊级乖乖女,现在是一个自立,自强,自主,自司的坏姑娘。我有一个目标:读100本书,写100b篇书评;100首诗词,写100篇诗词翻译。欢迎监督,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最简单有效的自我管理法,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大家周围是不是都有这样一群朋友,整天说着“我一定要减肥”,“我要学习英语了”,“我要努力提高自己了”,“我要每天开始健身了”,“我要戒烟了”,可是一段时间后,这些话还是整天挂在嘴上,不见大家有任何的行动,或者有行动的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大家把这些坚持不下去的理由都归结为自己不行,没有毅力,都在自我否定。因为我的工作会有经常有老外开电话会议的,因为我本身因为基础不是很好,所以每次开电话会议的时候,总是躲在后面,经常出现的现象就是开头说句,结尾说句就结束了,如果问到我的时候,别人或者领导会替我回答,这时候我就特别羡慕别人说的一口流利的英语,然后我就会把学英语挂在嘴边,有的时候也会制定一些计划,比如规定每天背几个单词,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就坚持不下去了,然后我总会把原因归结为“意志薄弱”。石田淳的这本《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就是教我们怎么来实现这些想法,让这些想法付出切实的行动。石田淳被公认为“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第一人”,专注于用行为分析学和心理学的方法科学分析人类的行为,并由此发展处一套“行为科学管理”的法则。一,难以改变的原因当我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的时候,可能会认为自己“意志薄弱”“没有毅力”“性格有问题”。。。请停止这种想法。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要改变自己的“行动方式”。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并非“意志”而是“行动”。只有改变行动,才能改变一切。有很多人在一件事没有坚持下来后总会说到“为什么我会做这样的事?”“明明我想要更努力为什么却做不到呢?”当我们被这些想法所困扰时,要知道这并不是因为你意志薄弱或者你的性格有问题,这些与现实不符的认识被称为“认知偏差”,那么导致我们产生“认知偏差”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其实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考方式-“自动化思考”。“自动化思考”是人类在无意识状态中作出的思考,在我们的意识中,面对眼前发生的事情会不断地产生与事情毫无关联的思考。比如,我有一次在玩手机的时候,刚好看到领导从我身边走过,这时候我就会在心里想“完蛋了,我又犯错误了”的想法。。。。由“自动化思考”导致的“认知偏差”会经常让我们有“我被讨厌了”“大家都嘲笑我”“只有我运气不好“”反正我不行“”我肯定又会失败“等念头人类是有感情的生物,行动会受感情因素的影响-这就是“认知偏差”。当我们希望得到心仪异性的好感,合理的方法应该是尽可能用友好的态度与对方交往。甚至可以说这是唯一的方法。但绝大多数人却会故意惹对方生气,或者装作毫不在意对方。这是由害羞和“认知偏差”的自动思考导致的。二,戒除那些毁掉你人生的习惯有时候我们在做某些事情的事情,说某些话的时候,不经过大脑的思考就脱口而出,比如我有一次项目的人一直在催我赶紧下发设计图,好安排制造,因为被催的比较频繁,心里也比较烦躁,当时我就在办公室说“你们烦死了,整天催”事后我又想到“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状态。谁也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气息败坏的样子,而更希望在他人面前展现自己成熟稳重的形象。在这本书中作者给大家介绍两个帮助控制情绪的简单对策。当我们感觉不安或者妒忌时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对策一:紧紧握住右手当你感到焦躁不安的时候,可以紧紧的握住右手。只需要这样一个动作就能奏效。这就像暗示自己“不要冲动,保持冷静”一样。当你被突然袭来的负面情绪所笼罩时,这样做可以使你不至于情绪失控,重新回到现实中来。如果习惯握左手也可以。对策二:数呼吸在椅子上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下,让身体彻底放松,缓缓的进行腹式呼吸。每次呼吸都数数,一直数到10,这是非常简单的动作,所以在做的过程中头脑里可能会浮现出杂念,但不必担心受杂念影响而数错,如果真的忘记数到几,请从头再来。数自己呼吸的次数,就算浮现出杂念也不必在意。通过重复这种简单的行动就可以使你的身心恢复平静,让你注意力再次回到现实。三,小心“深信不疑”的陷阱假设你在上班的路上被一个不认识的人撞了,对方还恶狠狠地瞪了你一眼。你从早晨开始就非常不愉快,而且在这一天中每次回忆起这件事,都会感觉不高兴。但是,这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被撞了一下,还被瞪了一眼”是过去存在的事实,而不是现在存在的事实。现在的你既没有被撞,也没有被恶狠狠地瞪视。谁也无法回到过去,所以也无法消除那些不愉快的往事。但是,已经过去的事根本没有消除的必要,因为过去已经不存在了。不管是多少不愉快的事,它们都只存在我们的记忆当中,而并非存在于现实之中。所以,沉浸于过去的人相当于被不存在的东西束缚住了。只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现在”的“现实”之上,就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问题是这种方法不能解决的。反之,总是沉浸在过去之中的人,会经常出现许多问题。而且因为谁也无法回到过去,所以那些问题永远也无法得到解决。导致我们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但是,当我们产生负面情绪时,经常会认为这是别人所导致的。比如,走路时不小心和别人撞了一下肩膀,本来是很平常的小事,但有的人就会感到非常愤怒,而有的人则懂得理解宽容。这两种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待他人的态度不同。如果将自己愤怒的原因归结于外在因素,那么就说明你被周围的环境和他人的言行所左右了。掌握你人生方向盘的是别人,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你不能凭借自己的行动来改变现状,那么就无法从负面情绪中摆脱出来。人在一帆风顺的时候,一旦稍微遇到点不如意的事就容易自暴自弃。但是,就这样彻底松开方向盘真的对吗?自己的人生方向必须由自己来把握,因为你有想要去的地方,有想要实现的目标,所以你才想要改变自己。我们经常会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绝对不能放弃,因为你人生道路上的驾驶员只有你没有别人。不要因为过去的事情而懊悔,不用因为对未来的不安而畏缩不前,更不要因为周围的环境而心存怨恨。只有把握“现在”和“现实”,你的人生才会变得更加灿烂。四,从小习惯开始“开始行动”的关键在于“降低行动的难度”。比如第一次尝试跳马的人,一开始就跳8个箱子的高度恐怕是做不到的。应该首先从2个箱子的高度开始,然后一点点增加到3个或4个箱子,最后才能到8个箱子的高度。为了健康而培养运动的习惯也是一样的,如果决定“每天走30分钟”那么肯定会很轻松地开始行动,但如果决定“每天跑5公里”结果可就不一样了。我们或许会找出“今天太冷了”“我有点感冒”之类的理由来拖延行动的时间。另外,“制造好的环境”对于开始一项行动也非常有帮助。如果有一套很漂亮的运动服和一双穿起来很舒服的跑鞋,那么谁都会忍不住想要运动运动吧。但是,就算有漂亮的运动服和很舒服的运动鞋,为什么仍然连一周也坚持不下来呢?原因在于“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如果运动之后体重下降了,或者血压和血脂都控制在理想的范围之内,那所有人都会充满动力地坚持下去的。“行动科学管理术”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无法立刻得到“好的结果”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持行动,专门设计了许多“报酬”,但是这些报酬最好不涉及金钱,就算涉及也最好不要涉及高价的东西。如果减肥成功,就去一直憧憬的那家日本料理吃。如果坚持去上三个月英语课,就给自己买一套衣服。可以给自己一些与金钱相关的奖励。当你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我也能够做到”的成就感,就才是最为关键的。让我们把这些坚持变成和每天刷牙一样的习惯,刷牙不知不觉就成为一种习惯,如果现在禁止你刷牙,你一定会感觉非常不舒服吧。改变自己从现在开始,与其每天花三个小时去“想”,不如一天花五分钟去“做”。

超实用 | 控制情绪的24字口诀

文/啸谷能够有效控制情绪是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情绪控制的好也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自我发展,但当人们面对无端的指责、攻击或一些意外时,又难免会情绪失控。如果能够掌握一些方法,控制情绪便不会显得那么困难。日本行为科学管理大师石田淳在《从行动开始》一书中提出了一个24字口诀:不要冲动,保持理性;不要主观,保持客观;不要抽象,保持具体。这3句话24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要想运用自如,还需要进一步诠释,以便真正理解,深入内心。一、有效抑制冲动“冲动是魔鬼”,很多事就坏在一时冲动上,而很多人也会在冲动过后懊悔不已,抑制冲动只需短短30秒就可以,那么应该如何掌控这30秒呢?石田淳介绍了两个对策:1、紧紧握住左手或右手,这就像暗示自己“不要冲动,保持冷静”一样。2、数呼吸:当突如起来的负面情绪袭来时,闭上嘴进行腹式呼吸,每次呼吸都数数,从1数到10,循环往复,直至冲动平息。二、避免“认知偏差”某天早上你到公司上班后,领导对你周围的同事一一点头问好,唯独把你落下了,你可能会想“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事?”“领导是不是对我有成见?”,而事实上这可能仅仅是因为领导的一个疏忽。在某个聚会中,有两个同伴窃窃私语,有一个还时不时看你一眼,你又会想“他们是不是发现了我的什么秘密?”“他们是不是在说我坏话?”,实际上两人谈论的内容和你毫无关系。这些与现实不符的认识被称为“认知偏差”,其产生的原因在于人类独有的“自动化思考”,就是在面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时会不断产生与事情无关的思考。当我们意识到自身存在“认知偏差”时就可以有意规避,对发生的事情“不要主观,保持客观”。三、把情绪掌控在自己手中有一天你正在认真工作,突然有个同事对你说“你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最近的气色看起来好差啊”,虽然你没发生什么事,并且对同事置之一笑,但你一天的情绪都受到了影响。你早上上班前刚称完体重,和一个月前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但一到公司就有同事说“你最近好像胖了呀”,这一天你又闷闷不乐。上述两种情况都是因为别人的语言使自己的情绪受到影响,情绪被别人控制了,所以不要让不存在的事实影响情绪。四、关注“现在”和“具体”“领导又交给我了一个新项目,我真担心自己做不好。”“明天我要参加一场比赛,赛场有些远,万一路上堵车或遇到事故怎么办?万一我突然拉肚子或者感冒了怎么办?”不要为未来没发生的事情担忧,只需要做好现在该做的事情就好,如果未来真有意外的事发生,也一定能够找到合适的应对方法。有效情绪控制应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必备技能。通过本文的诠释,记住石田淳提出的24字口诀并善加运用,相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走向成熟。

当你不再瞎想,行动起来的时候

人为什么总是瞎想?工作日的中午去北大健身,两个外籍学生咨询会籍问题,负责接待的教练英语不太在行,于是请教了一个经常来健身的小伙子,只见他操着一口流利的英文,三言两句便打发了前来咨询的外国姑娘,姑娘很高兴,教练很满意,小伙儿接着咣咣地开始大重量卧推,壮的像牛的肌肉和流利如母语的英语,让我呆呆地看了半晌,忘了自己还有两组弯举没完成。“我也能说那么好就好了,当初怎么就没坚持住好好练呢,我也可以这么好的,要不……”其实我想说的是“要不我接着学英语吧”,但是我果断熄火儿,不让这样的想法再继续下去。因为类似的画面有太多次了,每次都是重新燃起了学习英语的斗志,买书看书,学攻略,定计划,信心满满地开始学了起来,一天,两天,三天,没了下文;又受刺激,又开始,又放弃;一次次地捡起放弃,让我对自己的英语学习彻底丧失了信心,直到现在,我很坚定地认为:我不适合学英语,我也不再去学了,只会是又一次失败和自责,我对自己的无能深信不疑。直到今天读了石田淳的《从行动开始》,我才意识到是我自己的“认知偏差”。“为什么我会做这样的事”“明明我想更努力为什么却做不到呢?”当被这些想法困扰时,要知道不是因为你的意志薄弱或者你的性格有问题,这些与现实不符的认识被称为“认知偏差”。原因在于人类特有的一种思考方式——“自动化思考”。自动化思考是人类在无意识状态中作出的思考,在我们的意识中,面对眼前发生的事情会不断地产生与事情毫无关系的思考。据说每个人每天会出现700次自动思考。在这些思考中有内容比较清晰的,也有意识模糊不清的。但基本上都是负面思考。正是这种思考使我们产生认知偏差,陷入错误的认知误区。如何从“认知偏差”中解救自己?《从行动开始》这本书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将你从“认知偏差”中解救出来。为了尽可能地避免“认知偏差”,关键在于正确地认清事实。当发生某件事情的时候,应该只将意识集中在“眼前的事实”上,排除多余的印象、思考、喜恶,只接受其最真实的状态。这种方法称为“正念”或者“ACT(Acceptance&Commitment Therapy)”,在心理和精神医疗领域都很被重视。 “这篇文章怎么特么这么难写,这都写了好几个小时了,才写这么点,我可是还有一篇作业呢,哇靠,又得半夜才睡了,明天我还得早起准备见客户的东西呢……”写这篇就是写这篇,好好构思,一个个字敲出来,想那么多别的,然并卵。“正念”法可以让自己专注当下,抛开过去和未来的干扰。说的挺热闹,要保持正念非得勤加练习不可,其中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冥想”。书中还讲到了上座部佛教鲁大师的“实况转播”大法,简单地说就是“把自己正在做的事读给自己听”,练习姿势如下:比如吃饭的时候,“用右手拿起筷子,伸出左手,拿起饭碗,用筷子夹起米饭,将米饭放入口中,咀嚼米饭,咽下米饭。”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行动。如果你在工作中感到焦虑不安,可以用这种方法将你的意识拉回“现实”中来。“面向电脑,抬起右手,将键盘拉到身前,打开复印机的盖板,将资料放在复印机上面,盖上盖板。”乔帮主、稻盛和夫大神、谷歌都用“正念”的方法让自己变得NB哄哄,你还在等什么。行动为什么总是失败?刚戒了一周的烟,在昨天的聚会喝酒时不小心陪了一根,结果今天抽了一整盒;痛下决心这个月猛减10斤肥肉,结果在朋友圈看到一张色泽很正的红烧肉照片,当天中午在楼上食堂猛吃了个够;昨天睡得太晚了,今天早上就不跑步了吧,第二天又想,反正昨天没跑这个月的计划不完美了,今天也不跑了,等下周再弄个新计划,一定好好执行。我们总是一次次被眼前的利益左右,吸烟会导致肺癌和牙齿变黄,但是不是立刻就得了肺癌,甚至有的人抽了一辈子烟也活的挺好,但是“喝酒加抽烟,赛过活神仙”的感觉确实立等可取的。与很久之后的不确定相比,能够立刻得到结果对人的行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怎样的行动可以减少失败?行动开始时,关键在于“降低行动的难度”,比如刚开始跑步,我们可以先从走路30分钟开始,其中小跑5分钟即可,慢慢地可以加到10分钟,30分钟,等身体适应了跑步的节奏,获得了内啡肽的奖励后,你自然而然地越跑越多,我就是从刚开始小跑50米慢慢到可以参加TNF50公里越野跑的(这两年跑的少,又胖回来了,不过我有自信条件允许的时候我想瘦就能瘦回来,哈哈)。要用积累评价行动,不要以点代面地否定自己。当你评价自己的行动结果时,不要只看“成功还是失败”,而应该基于事实做出正确地评价,如“我做到了六成,还有四成没做到”。做到了六成至少应该算是接近成功,不要武断地得出自己失败的结论,也就是说,不能只看一时,应该根据一定时期的积累来判断行动表现,否则就会走近“认知偏差”,对自己失去信心,不再行动。关于如何行动,书里还讲了很多方法,可以买一本瞧瞧,书很薄,看的快的一个小时就搞定。不过,重要的是,请在放下书的瞬间开始行动。

幸福进化丨意志力差的人也可以从行动上培养习惯

作者石田淳研究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行为科学管理研究所所长,美国行为分析学会(ABAI)会员,日本行为分析学会会员,他将科学分析人类行为的行为分析学和心理学方法改进为“行为科学管理”作者通过“破窗理论”即如果一栋大楼有一扇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羞愧。那么就会在无形中传达出大楼缺乏管理的讯号。所以一栋大楼一扇窗户破了首先会出现乱丢垃圾的情况,然后周边地区的环境和治安都会恶化,最终会出现严重的犯罪现象。前纽约市鲁道夫.朱利安尼就利用这一理论,采取了彻底清除地铁涂鸦等一系列举措,使纽约市的犯罪数量大幅减少。所以仅仅对市民宣传“让我们的城市漂亮起来”等一系列口号和标语,是无法取得满意的结果,而清除涂鸦,修复被毁坏的公物、捡拾地上的垃圾等小行动的积累却可以带来“好的结果”从而证明了,意志力在培养习惯中不是关键,意志薄弱的人也可以取得成功,意志是靠不住的关键还是靠行动1.行动时我们很容易被冲动的感情所控制,从而失去理智作者提出两个对策对策一:紧握住右手,感到焦躁不安的时候,可以紧握住右手。只需要这样一个动作就可以奏效,你是左撇子的话左手也可以对策二:数呼吸。在椅子上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下,让身体彻底放松,缓缓地进行腹式呼吸。每次呼吸都要数数,一直数到十2.我们还会逃避问题,从而导致我们经常被负面思维所困扰,如:做错事时,会想“大家都干得那么好,只有我什么都不行,这里已经没有我的位置,对于公司来说我就是个负担,我要逃离公司”对策对策一:弹手腕上的皮筋。一旦头脑中出现负面情绪,就用手指抓起皮筋弹一下,让思考回到现实和现在,体育项目运动员也会采用这个方法来减压对策二:转移皮筋或夹子。当头脑中出现负面情绪时,将套在右手上的皮筋转到左手上,也可以将小夹子从右边口袋移到左边口袋一天下来,数一数左手手腕上的皮筋或左边口袋的夹子,关键在于意识到“我竟然产生了这么多负面情绪”从而当你意识到这一点后,就会抛弃掉那些毫无意义的负面情绪3.我们面对朋友的邀请时有时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选择了随波逐流,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对策对策一: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思考,想象一下你信赖和尊敬的人碰到这种问题时会怎么回答,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会让你看清问题的本质对策二:听喜欢的音乐。当头脑中出现多余的思想时,多听音乐,不要一边做一边听,要认真地听,头脑中出现其他想法也无所谓,不要理会,紧张时听舒缓的音乐,难过时听开心的音乐,缺乏干劲时听节奏感强的音乐来鼓舞自己。充分利用音乐的力量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在行动的过程中,我们会因为自动化思考经常出现一些“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比如:文字的多样性,让我们产生了多余的看法,从而使自己无法达到目的。再比如,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因为以前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所以就会自我打击,觉得自己做不好,当面对一件事情时,沉浸在过去的人经常会关注那些“做不到的事”从而导致永远无法解决问题。因为认知偏差,导致了我们许多行为的错误,所以我们需要纠正这些错误,脱离认知偏差,走出行动误区脱离认知偏差时,面对一个目标,要做到具体化,比如:你想成为有钱人,多少钱算是有钱人,如果我们将成为有钱人,说成我想成为一个拥有1000万资产的人,效果会好上很多。我们还可以用“MORS法则”来驱动自己。目标要做到可测评,可观察,可信任,可明确化,这样我们就知道该如何正确的行动。行动时我们经常还会碰到压力,将压力可视化,将它记录在笔记本或手机中,使自己没有那么大的压力,让自己更从容的完成任务。当面对一项长期任务时,用表格记录下来,用累积的成果来说明自己正在不断地成长要扔掉“为了将来而忍耐”的想法,因为看似积极的想法,其实是在逃避现实,我们要知道10年后的自己是由现在的你所决定的。用“ABC模型”来作为行动的原则,ABC模型,即前提条件,行动,结果。(前提条件指的是引发行动的环境。比如会议结束了所以你去休息了一下;视力变差了,所以你戴上眼镜了)准备一张纸,将整个行动的过程关于结果都写下来,不管是好是坏,如吸烟前提条件:饭后一支烟的习惯,随身携带香烟结果则包括 吸烟后放松精神,吸烟后感觉后悔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客观的观察到自己的状态,从而消除前提条件,使其难以发生,如果只关注前提条件而不关注结果,最后还是会失败,所以我们需要一种行为,“替代行为”,找一件能够得到同样效果的行为在行动时,我们有可能还会面对失败,在面对失败时,我们要保持三种心态,从而避免掉进认知偏差得陷阱不要冲动,保持理性不要主观,保持客观不要抽象,保持具体如果因挫折和失败而陷入情绪低落的状态时,那么请用这三种态度来思考。当我们明白这些道理的时候,我们总会迫不及待的想去制定一系列计划,时间就是人生,将宝贵的时间都用在实现目标和让自己变得更好上,但是请千万不要有“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的执念”,你绝对不能变成时间的奴隶,我们即想达成目标,让自己变得更好,又想最大限度的享受人生快乐,关键在于这两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找不到平衡的人,很难实现理想的人生这本书帮助我们改掉了在坚持和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所面对的糟糕心态,使我们更加乐意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本工具书适合快速翻阅的同时,记录笔记,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从而改变自己的心态,找到更好的自己。

你以为你的意志力能让你改变人生

一、你还在拼意志?戒烟失败?戒酒失败?减肥失败?早睡失败?早起失败?年初订的计划现在还是计划?你是否在想,为什么你总是三分钟热度,没办法坚持?你是否为自己找到了原因——“我的意志力太薄弱了!”我们都是普通人,拼意志力这种实在是太虐了,不是我们的风格啊。为什么每一次你立志改变人生,从当前开始一步步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走上人生巅峰,到最后却总是不了了之了呢?二、关键的从来不是意志力。在想怎么改变之前,也许我们该思考的是,是什么带来了这个结果?你若是还以为是强大的意志力,那就错了!!!那种反人类的方法怎可能改变我等没毅力的普通人。但我们身边又确实有着仿佛昨天还在一起嘻嘻哈哈,今天就登上人生巅峰的传奇般的存在,咋回事?我们身边藏着大神?你是否有注意这样一个现象:你买了一双新鞋,非常喜欢,走在街上都感觉要飞起来。你小心翼翼的保护着,时不时低头看一眼,很好,不脏!可是突然飞来横祸,一辆汽车疾驰而过,溅了几滴脏水在鞋上。于是你走路再没有之前的小心翼翼了,你再也不刻意注意你的鞋是否会踩到脏东西了。小心翼翼变成无所顾忌,经历了什么?你是否听过“破窗理论”?石田淳在《从行动开始》里提到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林的“破窗理论”:“如果一幢大楼有一扇窗户破了,那么就会在无形中传达出这幢大楼缺乏管理讯号。首先会出现乱丢垃圾的情况,然后周边地区的环境和治安都会恶化,最终会出现严重的犯罪现象。”曾有纽约市长利用这一理论治理城市,从清除涂鸦、修复公物等小行为开始,改变整个城市。什么能带来好的结果?可见,关键的从来不是意志力,一个个小小的行为累积便足以改变世界。三、什么能让你改变人生?如果意志力不是关键,行为才能改变人生。那怎样产生行为?怎样让行为持续致使达到改变的目的?你是否在想,最后还不是拼意志?!不,你错了!我们在不违背人类追求愉悦体验的基础上谈改变。这块蛋糕吃下去会增肥,你还是选择吃了,为什么?因为吃了你会马上很愉悦,而增肥不能被马上看到。吸烟有害健康,你还是吸了,为什么?因为你会马上得到快感,而健康受损是很久后而且只是可能的事。所以,在行为的坚持里,起作用的一直是行为的结果,而不是意志。你能靠意志坚持一次、两次,但越来越痛苦的坚持注定走不远。就如斯金纳的理论,行为是受结果影响的。四、说了这么多,到底怎么改变人生?找到目标——行动——奖励——继续行动行动才能改变,行动带来的结果决定行动是否能坚持。比如你写的文章被人喜欢,那么你就会继续写;比如你做的饭被人赞赏,那么你就会想继续做;比如你的文案老板很认同,那下次的文案你会更卖力。但是别人的行为总是不可控,若是有自己的目标,自己设置奖励更能保证行为的延续。比如减肥,实在太痛苦了,结果又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怎么办?按照上述原理,你应该给自己设置一个奖励。比如一个月瘦了多少斤就奖励自己外出旅游。那些要奖励自己好吃的的人,麻烦不用减了。我说的再多,也没什么卵用。行动吧赶紧!

“很努力”而不能成功的原因

很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曾给妈妈发短信说:“我就像一个充满了气的气球,满身干劲地来到学校。然后每天放一点气,周五放光了,也就该回家了。”在一开始,我就知道一切都是徒劳无功,事情的变化总是惊人得相似:我总是陷在“充满自信—遇到困难—痛苦坚持—怀疑自我—垂头丧气”这个循环当中,无法摆脱。而这也正是我约评这本书的原因:我想知道,我该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从行动开始》这本书由后浪出版公司出版,作者是日本的石田淳,他是公认的“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第一人”,专注于用行为分析学和心理学的方法科学分析人类的行为,并由此发展出一套“行为管理科学”的法则。在这本书中,他所提出的最主要的内容包括:一、走出认知偏差,采取正确行动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意志力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但事实恰恰相反:当我们过于关注“意志力”时,我们很容易陷入认知偏差,因一点点的失败而全盘否定,从而导致要做的事情彻底失败。比如当我们决定减肥的时候,我们很可能在前期太过强迫自己,最终饿得受不了的时候饱餐一顿,然后再痛恨自己:我怎么那么没有意志力,我看我永远也减不了肥了,干脆不要减了。或者当我们决定戒烟的时候,有一天实在忍不住吸了一支,痛恨自己太没意志力,戒烟永远也不会成功了,那就彻底破罐破摔吧!事实上,我们不过是吃了一顿饭、吸了一支烟,单看这一行为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因为跟“意志力”挂了钩,出现了认知偏差,导致我们要做的事情走向失败。这就是我们的“努力”永远不能成功的原因了:我们的主要精力一直在和意志力、和自我的认知偏差做斗争,而不是放在要做的事情上,这样的“努力”当然不会成功。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努力有所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走出认知偏差,采取正确的行动。二、何为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都是孤立的:每一项行动都只代表它自己,不代表我们是否有意志力、也不代表我们本人是否有出息。许多人坚持不下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很容易在观念上走极端:如果做到100才算成功,那么哪怕做到了99,也是失败,也是0。但99并不等于0,99+1就是100,我们只要再做1,就可以了。成功不是单一的概念,它是一个一个孤立行动叠加的结果,我们只要关注这一个又一个的行动,让它们叠加起来。三、怎样才能正确地行动?1、别太过勉强自己太过勉强自己,就很容易出现认知偏差。我们可以放轻松,不急不躁,一步一步慢慢来——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2、量化行动,使用“MORS”法则我们的“努力”不成功,原因就在于它是虚无、不可测的,我们只记得自己“很努力”,但却不知道,在这份“努力”当中,放在正事上的有多少。这就导致了,越是性格认真的人,有时候反而越不容易成功。因此无论我们要做何事,都要弄得清楚明白:你的行动是否可测评(Measured)、可观察(Observable)、可信任(Reliable)、可明确化(Specific),只有当行动符合“MORS”法则时,人们才会清楚地知道“应该如何行动”。这是成功的关键:你必须对自己做出明确的指示,而不是虚无的“要努力”的指示。3、“劣后顺序”比“优先顺序”更重要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与其决定“先做什么”,不如先决定“应该扔什么”。把不重要的扔掉,再给剩下的事情安排顺序,这样你的行动就会变得更加明确。成功就是这样得来的:从现在开始、从简单的开始,一项一项慢慢叠加起来,哪怕是五分钟的行动,效果也要好于三小时的空想。

用行动成就更好的自己

每一天我们都会萌生很多很多的愿望,最最常见的是:我要赚很多钱,给家人和自己更优越的生活;我要减肥,穿什么都好看;我要运动,提升自己的精力;我要更多的人都喜欢我;我要学会一项新的技能,以应付工作的压力……每一天我们都会被自己萌生的愿望折磨,因为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差距是那么大,我的愿望是那么多,可是资源那么少,我的想法很多,可是时间很少,因为做不到,因为得不到,所以饱受折磨。我相信,每个人都想成为理想的自己,不管这个自己是多么的遥远,我们都在脑海里反复想象了无数遍那个美好又圆满形象。可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实现,没有做到,还在为之痛苦呢?行为管理学大师石田淳大师在《从行动开始》这本书里,给我们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让我们从行动,从自我管理,来实现自己的愿景,成就更好的自己。(一)坚强的意志和微小的行动,哪个才是你的目的很多人戒烟失败,减肥失败,都在心里深深的自责:为什么我这么没有意志力?很多人坚持跑步,坚持学习,坚持看书记笔记,别人会评价这些人:他们拥有超强的个人意志力。真的是意志力在起作用吗?著名的“糖果试验”告诉我们,拥有强大意志力的小孩儿在长大以后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功,他们的个人生活还有事业都比那些抵制不住诱惑的孩子更加成功。真的是意志力决定了所有吗?石田淳先生从这个实验看到了一些别的东西。那些能够忍住不吃掉糖果的孩子,都采用了一些行动来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来抵制住诱惑。有的孩子不去看糖果,有的孩子把糖果盖起来,有的孩子蒙上了自己的眼睛,有的孩子给自己设计游戏……这些成功抵制住诱惑的孩子,都是用行动强化了意志力。到底是意志力强让他们成功了,还是他们的行动加强了他们的意志力,然后成功了?这对我们很重要。因为我们很容易想的多,做的少。意志力属于精神,精神指导行动,行动能够产生结果。那么,行为管理学又认为,行动能够影响精神,行动能够强化或者弱化意志力,不盯着看糖果的小孩和盯着糖果看的小孩受到的意志力考验肯定是不同的。我们总是说年轻人眼高手低,不务实,我们也喜欢评价一个人夸夸其谈,不脚踏实地。因为你脑袋里想的再多,都不会变成现实,你说的再多,也不会变成现实,你计划写的再详细,也不会变成现实。只有行动才能变成现实,行动是通向结果的唯一通道。以前,我们很强调精神的重要性,因为我们认为一个人的精神代表了他的行为,指导了他的行为,现在,通过石田淳的书,通过他的强调,我们要重视行动更多一些,因为,行动才是成功的王道,才是改变自己的关键所在。(二)行动以微小开始、不勉强自己为原则当我们知道行动很重要时候,怎么样行动就变得很关键。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行动,看了鸡汤,见了偶像,听了励志,立马就下定了决心,制定了计划,开始行动了起来。可是,没有多久,因为各种原因,就不能坚持了,然后计划破产,成功无望。行动能导致结果,没有结果肯定是行动失败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行动失败呢?原因很复杂。第一,行动本身就需要坚持。很多我们想实现的愿望,都需要一次一次的重复去做,需要时间去证明。比如减肥,你一餐不吃,你一天跑步,脂肪是不会减少的,比如戒烟,你十天不抽,你一个月不抽,都不能算是成功了。很多的事情都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行动来达到目的。不能坚持成为行动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被激励的人,放下书本去行动,只行动一两次,跟没有行动没什么差别。所以,在我们下定决心去行动的时候,就要知道这个规律,不要低估,也不要高估我们要面对的坚持的困难。只要每天都行动就好。不要抱着今天行动了,明天就可以休息一下了,那样,后天你就放弃了。第二,行动计划制定的太过于复杂或者开始部门太难。为了达成目标,我们往往很着急,恨不得想到就能达到。比如减肥,本来现在我130斤,可我决定减肥的时候,恨不得明天就减到100斤,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切合实际的,根据这个想法制定的计划,最容易破产。有这样的想法之后,制定计划就不不由自主的制定的太复杂,或者太难。比如你为了完成一个月减掉20斤的目标,你就会同时节食和运动,在饿的头昏眼花的时候去跑步,痛苦指数上升不说,你的意志力肯定很快就会崩溃,下次就会给自己找到很多很多的理由不去做这样的事情。比如你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每天看三十页书,分为四个时间段去看,因为不够简洁,你可能坚持不了几天。所以,石田淳先生提醒我们,如果你想达到一个高远的目标,那么,先从最微小的,不难为自己的行动开始做起,这样能坚持,而且能循序渐进,最终达成目标。第三,一定要认识到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的。所有的行动都来自由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心会带领我们到达我们想要去的地方。在任何行动之前,都要先审视自己的梦想。这真的是我们自己想要的吗?这真的能带给我快乐和充实吗?这真的能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吗?得到肯定的答案之后再行动,往往事半功倍。很多人很盲目,因为“认知性偏差”和“盲从心理”,盲从于别人,追逐不属于自己的目标,那肯定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有很多人追求金钱,因为看到别人开好车,住豪宅,从而也拼命的追求金钱,结果损害了自己的健康和幸福的家庭,到头来才发现自己最想要的,已经在行动的过程中丢失了,这是一种很大的遗憾。所以,在行动之前深刻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也深刻的了解自己的目标和想要到达的地方,是行动改变自己最重要的基础。每个希望改变自己,成就更好的自己的人,都应该行动起来,脑子里面想了一千遍,都不如迈出微小的第一步。

吾终日所行动,难道只是为了逃避思考

关于书的简介: 行动是创造世界的源泉。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以至将来,只有行动才能让日月换新天,才能让我们不断地超越,不断地发展,更好地生存,更好的生活。从行动开始,除了具有异常重要的意志外,还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并不是说意志不重要,只是意志一方面很难把握,来无影,去无踪,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个人通过训练都能获得较强的意志力。而行动起来,就是要把意志作为基础与前提,同时养成科学可行的方法。JUST DO IT是我喜欢的一句广告词,告诉我们只有做,才能看到你所处地机遇与挑战,如果不做,只是像一些宗教学派那般,成天累月地苦思冥想,可能更大程度地改造的也是主观世界,而不是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不可能分享,而客观世界的改变却能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工作与生活是我们所面对的,有些人在工作中很有闯劲,不仅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把团队精神抛弃在脑后,一意孤行地成为独行者,以先锋而自居,而且违背客观规律地去工作,像一段时间所流行的那般,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更有甚者,把工作作为生活的逃避,在生活中却不愿意行动,宁可各种舒服的姿势,而不是直面生活的酸甜苦辣,以至天天口头上说行动,但是在很多明白人眼中,他只是一个会喊口号,不会做样子的人。我的体会——至少是中评,绝不是好评行动起来,从语法上说,是个动补结构,行动是前提,起来是效果,可见没有行动的前提,就不可能有起来的效果。当然行动未必都能带来效果,只是不行动就一定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反思书中所举的例子,很有异域的味道,不真实,不透彻,仿佛所有的例子都是为了证明观点而罗列的,虚构的,没有名没有姓也就罢了,关键在于看了之后,只须开头就能猜到了结尾,难道所有的心灵鸡汤式的读物都是这样吗?行动科学管理法之所以在日本和美国得到流行,除了政治上众所周知的原因外,日本就是美国的影子,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行动科学从来就不是文艺范科学迷的专项,而是心理学的基石。书中企图不谈心理学,而去谈论“行动”本身,似乎是创新,但在我等低俗的读者看来,还是有些哗众取庞之嫌疑。还有一点难以置信的是,说著者石田淳成为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的第一人,而且还活跃在教育界、体育界、商业界,这可能吗?且不说中国有句老话,叫作样样通,就是样样松,就是一个人再怎么能干,再有金钢钻,也不可能凭借行为管理去跨界,而且是深入的跨界。或许,正是因为石田淳是日本人,离我们很远,甚至我们都无法核实他的存在,所以就大吹特吹,并以此扩大销量。最后强调一点,就是书封面设计很好,直白而深刻,没有彩色的渲染,却有很美的层次感与厚重欲!

“你总这样说,是我想太多”--读《从行动开始》

有言在先:第一,此文不是思维导图或读书笔记,把所谓“干货”提取出来,条分缕析,分门别类,任君挑选。第二,这不是书籍推介,告诉你们这书多么多么好,多么多么牛逼,不买都对比起苍天大地、左邻右里。第三,笔者不经常读这类心理或者说励志书籍,没能力做到与其他同类书的横向比较。以下,只是一点微不足道的看法。一、心动不如快行动孩子的名字里有个“行”字。理由很多,其中一条,就是希望他能敢想敢干,身体力行,思想必不可少,行动更为重要。只有这样,即便不能取得多大成就,也能在有限生命里,追逐风或闪电,不明哲保身,飞蛾扑火,在所不惜。不后悔。当然,更是因为他爹我是个耽于想,懒得做的人,生的思维烂漫,活的行事散漫。如果单纯是不愿意动也就罢了,充其量一个“懒”字便可辩解,偏偏还想入非非,对世界、社会、人生、自己满是看法。所以,看到后浪出的这本《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就心潮澎湃,不能自已。这就是我想要的,行动、管理、科学,一个个一颗赛艇的词汇,让人欲罢不能。翻起来还是有点失望的。按照某宝上经典的宝贝评价,就是“和想象的不一样”。以为会有一系列图表、案例,加上生物学神经学基础,给出可操作的指南,看完后醍醐灌顶、声泪俱下。我知道,是我要求太高了。好在装帧精美,看着舒服,总算读完了。上次看这类书,还是好多年前的“佐藤可士和超级整理术”。话说日本人的书有点意思,看完之后,有些句子、章节真的说到了心坎里,刺激到了痛点,让人蠢蠢欲动。一本以“行动”为关键词的书,能达到这四个字,可以了。行动,确实重要啊。不管你说的天花乱坠,像“你不知道我的爱豆有多努力”,除了可能出现的同情外,人们不会出现认可、羡慕、嫉妒的情绪。定义一个人,还是看他干了什么。罗振宇说过,是央视的平台成就了他,虽然,当时环境有限制、资源不充足,可他用现有的条件,做了几个漂亮节目,奠定了他继续折腾的基础。这告诉我们,与其在老板面前宣扬自己如何殚精竭虑、辛苦加班、内分泌失调,还不如把手里那点活说明白、干明白;与其在女友面前红口白牙、信誓旦旦、还不如领个证、买个貂。你做的,定义了你。二、不要与意志力作对作者举了个例子:问,为什么戴眼镜?答,眼神不好使。错!应该是,戴眼镜看的更清楚了。听着貌似文字游戏,实际是个有趣的逻辑,我们却很难意识到它。大多数人,总是盯着前提看,行动也能继续,却因为没有结果的反馈,难以坚持下去。若只是停留在胖-减肥的逻辑循环里,仅仅靠”我要迈开腿、管住嘴”来坚持是多么难,因为大家都知道,葛优躺舒服、盐脂糖好吃。成功还好,可大多数人面临的是失败。失败了就怪自己不中用,郁郁寡欢,我就是意志力不够啊!相同的表述还有:臣妾做不到啊;就是不行啊;还瞎折腾啥呀;没那命啊;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啊;我tmd就这样了。所谓“认知偏差”,即是如此。大致意思是,虽然想努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偏偏命途多舛,事与愿违。为什么呢?因为人类会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自动化思考”,而这种思考仿佛布朗运动没有方向,若有有个特点,就是多数倾向于消极思考。比如,电梯里,发现镜子里的领导看见你后,出现了迷之笑容。怎么办!讲他阳痿的笑话被听到了吗?小王替我打卡被发现了吗?如何避免呢?就是在上面的逻辑循环里,加上“结果“。此时,前提是我胖,行动是减肥,结果是腰围 变小、体脂变低、体重下降、精力充沛等等。盯着积极的结果,正向反馈也会让我们持之以恒;盯着前提,无论怎么努力,好像也改变不了什么。于是我们就知道了作者提出的行为管理术ABC模型:A:Antecedent-前提条件B:Behavior-行动C:Consequence-结果所以,再也不要拿意志力来说事儿了。以后每做一件事,都要按照这个逻辑去思考,把现实情景带入进去。和史前人类比,我们的基因并未改变多少,行为模式还是向祖先那样,选择眼前的好处,不顾长远的利益。为了追逐撸串啤酒的快感,忽略了超标的热量对减肥的影响,人之常情,与“意志”毫无关系。千万不要与意志力作对。三、我只给恐惧五秒钟的时间绵长的美剧《迷失》里,男主人公Jack说,当恐惧袭来时,我会让他肆无忌惮,占据全身。但是,我只给它五秒钟时间,1/2/3/4/5,当我数到5,这一切便烟消云散。谈及我们可能以及有些人经常会犯的一些错误,这本书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总体说来,就是用可以操作、实践的角度,规避错误的发生,而不是诉诸于情绪,怀疑自己。上面提到的,Jack从1数到5,与这本书的建议差不多。不仅仅是恐惧,愤怒、自责、消沉、痛苦等等情绪来临时,都可以认认真真、彻彻底底的感知他,从头到脚,从灵到肉。然后给他一个时限,之后,便让它去吧!我想,这就是佛教的“正念”,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即使身处困境,依然面对他,不管过去与将来,专注于当下。即便有时会有乱七八糟的情绪影响,也可以通过可操作的方法,把思绪拉回来。负面情绪来临时,不会慌乱无措,也不溜之大吉,直面它又如何,来的总就回来,走的必然会走,与其被他牵制,莫不如坦然接受,尽管恐惧、悲伤、焦虑,但是我可以与它坦然相见。这个过程,在数数、深呼吸、握紧双拳、点开番茄钟、泡上一杯茶、背诵心经中,悄然而逝,迎接新的自己。四、“人生不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事和远方的原野;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有人说这是鸡汤。我说,这当然是鸡汤。不过,我认为鸡汤本身没什么错,怕的是喝汤的人不走大脑。高晓松也说过,如果弄不明白苟且与远方到底是什么意思,那就呵呵了(大概意思,领会精神)。大多数人明晓,诗和远方不是写诗远行,是对现实另一边的期待,坚定地认为,理想永远在河对岸。但是,仅仅停留于此,对生活本身貌似并无益处。大多数人想得更多的往往是自己生活的琐碎,工作的不如意,羡慕那些有着崇高精神追求的人,嫉妒那些已经实现梦想的人。于是乎,谩骂嘲讽纷至沓来,指向那些奔走在路上的灵魂,或者仅仅贩卖理想的人。我们普普通通,一名不文,却不甘于平凡,总是举目远眺,看那个别人嘴里说的、电视里明星演的,却并不清晰的未来。如果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即便碰巧功成名就,或者说显得成功,依然不会快乐,短暂停留后,更高的山峰横亘在面前,逼着你继续走。仿佛西西弗。怎么办?书里给的建议是让目标清晰而具体。这就像是以考带学,当学习没有方向、动力的时候,选择一项考试,全心身准备。比如英语,把提高英语能力转变成通过FECT或BEC考试,于是,上论坛找攻略、上网买真题、加群交流经验、考试前做模拟,路径清晰可见。其他事儿也一样。比如我想看书,不是买了几本书,得空搂几眼便算是读过了,而是一年30本书,社科类占50%以上,每本书写2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比如我要减肥,不是时不时地想起该喝水了,不能总是吃大腰子了,而是每个月跑50公里、每天喝1500ml纯水或绿茶、饮料绝对不碰,做到半年后体重降10%,腰围2尺5以下。诗和远方也不是朦胧的意象。它可以是学会希腊语、移民爱沙尼亚、在时代广场跳小苹果或者是有生之年跑完20个马拉松。用作者的“行动科学管理术”来讲,就是“MORS”法则:Measured-可测评Observeable-可观察Reliable-可信任Specific-明确化最后:一是虽然薄薄的一本小书,写下来才发现收获不少,还有很多想法有空再更新。二是不应该对此类书抱有偏见,以后多看看,有点用。三是标题“你总这样说,是我想太多”来自李玖哲的歌“想太多”。谢谢~

想要改变自我,只需要做好5件事

人人都有追求卓越的欲望,都希望成为行业内的精英,被他人顶礼膜拜。 能朝着既定目标,坚持行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人寥寥无几。你是不是曾经或者正陷于改变的泥沼中,难以自拔? 究竟该选择哪种方式,才能突破“0”的局限,迈入成长的康庄大道呢?·1·或许你和我有一样的困境,有了宏伟而明确的目标后,行动起来并不果敢也不坚定,每遇到一点障碍,就在内心腹诽,我是不是不适合在这一行发展?这个目标或许过于远大,我没有能力实现。我总是犯错,或许我真的是个一无是处的人,到目前这个阶段,已经是上天恩赐了。可即便如此,仍然有想要改变的冲动。 你总是在想要改变、努力行动和没有自信、犹豫纠结中徘徊倒退,最后任由时间飞逝,一无所获。日本行为管理学先驱作家石田淳在《从行动开始》一书中,用大量真实案例,告诉我们,改变是一项系统工程,完全依靠意志力是难以成事的,必须从认知到行为全副武装,而关键地突破口在于行动。正如作者所言:改变自己,一天花三小时去想,不如一天花五分钟去做。 仅有行动二字,无法改变任何人。那么,什么样的行动才能改变一个人呢? 作者认为应该从三个层面出发:第一是避免认知偏差,走出行动误区。不轻易否定自我,不放大负面情绪,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直面困难。第二是拥有具体的目标,简化具化行动计划,丢掉该做的找到想做的,细分任务,缓解压力。第三是讲究方法,从微不足道的行动开始改变自己。采取奖惩结合的方式,灵活运用工具,集中80%的精力在重要的事情上。·2·细细读完,觉得受益匪浅。将本书拆为己用,我觉得只需要做好这5件事就可以改变自我。1第一件事:找到动力源。很多人都说想改变,但一问想变成什么样,没有想法;为什么要改变,也没有充足理由。 改变,有时候只是一个念头,若不寻根究底,找到深层次的因由,很有可能今儿有兴趣,明儿你就忘了初心了。因为,改变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场马拉松,绝非百米赛跑。 所以,在开启马拉松征途前,请先准备好口粮,动力源就是你的精神口粮。经典理财名著《小狗钱钱》,有一段关于动力源的描述,就是找到你致富的十大理由,从中选出最为迫切的三个作为近期改变的因由。然后通过,成功日记的记录以及成功蓝图的描绘,来不断强化你的动力源。或许这一方法可以给你一定的借鉴。2第二件事:可视化问题。动力源其实就是方向和目标。有了方向和目标,还得找到问题的根源,找到行动的突破口。 连自己站在哪个方位都不知道的路盲,又怎能如愿到达目的地呢。 所以,在行动前,还需要可视化你的问题。事实上,在你开始剖析自己的时候,你已经走在了行动的路上了,想要解决问题,就得先分析问题嘛。 有人想戒烟,坚持了一周没有沾烟,但其后在遇到老朋友聚会中,被一群人诱惑着抽了一根,然后就无法自拔,彻底忘了戒烟这事。这个问题的根源不在于他意志不够坚定,而在于他没有营造好戒烟的良好氛围。3第三件事:欲望断舍离。我在什么都想要,反而一无所获!一文中,剖析了自己一无所获的原因,其实根本在于要做的太多,而能做的事太少。在纠结和犹豫中,浪费了时间。这点《小狗钱钱》也有说,在短期内,想要改变,就必须找到最希望做的三件事,或者一件事。不能贪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想学ppt,成为ppt高手,学了一堆快捷键以及基础的排版方式后,发现想成为ppt高手不仅需懂得排版,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思维逻辑水平,还得会美学,懂归纳。每一项技能背后都需要庞大的基础能力作支撑。可当你看到自己需要学如此多的知识时,是否就有放弃的欲望。因为难以速成,对自己的信心就大打折扣了。欲望断舍离,其本质就是要有所取舍。在一段时间内,只做自己想做能做的事情。想学写作,就只关注写作需要的技能,其他如摄影、书法等,就暂且放放,毕竟人的精力有限嘛。这也是帕累托法则的关键所在,用80%的精力做20%的事情。4第四件事:细分行动计划。动力、目标、计划三者都明确之后,就可以开始行动了。 但在行动的同时,必须要将计划和 目标细分成不同阶段。 比如,我想成为理财类专栏作家,这个目标很远大,但是缺乏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标。 想要让行动持续有效率,就得借用工具的力量,给自己制定一个kpi量化指标,达标则奖赏自己,失败则惩罚自己。我的做法是制定量化指标,每月20篇文章,其中书评2篇,争取在一年内能1篇爆款(被媒体录用),每年能成功约到30篇本书写评。第一年不限书评类型,第二年努力朝经管类方向发展。 都说1万小时是专家成功的定律,我安装了ihour app,用来记录我的写作技能锤炼时间。刚开始写书评以每月1篇为宜,等阅读速度和写作水平上来了,我的速度就改成每月2篇书评。 比如这篇书评,很早前就已经想好了框架,但一直未能成文。因为有了deadline,且制定的计划并不严苛,我能保证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务。5第五件事:走出认知偏差。行动是有了,但是未必能坚持到底。 比如我的公号就已经长草快2个月了。细细想来,根源还在于自己的精力不足,对自己的信心不够。 别人能在短期内成长,我却不行,是不是自己能力太差,还是现在已经过了公众号的红利期了呢?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好像霉菌一般,长在思维里。行动力也便迟缓了不少。 真的依靠意志力来坚持做事的人,其实很少。想要坚持,还需要有科学的方法。 除了奖惩分明的制度外,还得不断从现实中,找到自己能行的蛛丝马迹,为自己加油打气。 假如别人能运营好公众号,那么,我也可以。 不过,我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好更新的节奏和内容。

读书这件事,人有远虑,才有近忧

年初的时候,公司给每人发了一张“心愿卡片”。大概玩法是,写下自己今年跟工作无关的一个愿望,如果达成了,自己和自己的直属上级年底会有额外的奖金;如果达不成,那么两个人年底都要被扣一部分奖金。公司推出这个玩法,是因为在互联网公司,工作超负荷、加班忽略身体健康和家人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希望能够通过许下与工作无关的愿望,并努力达成赢取奖励的方法,让大家重新认识到工作与个人和家庭生活平衡的重要性。老实说,这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没有人规定只能写一个愿望吧~所以贪心的我当时写下了三个愿望:1.读100本书2.无字幕看懂一部日剧和动画3.去一次日本同伴们笑我的愿望实在是太不靠谱了,特别是第一个。日语虽然一直不怎么用,但是耳朵磨一磨听力还是容易捡起来的。去日本属于“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算问题”的类型。但是一年100本书,怎么可能呢?甚至有小伙伴开始期待年底我被扣奖金的样子了,而且妥妥拖累了我的上级,真真是No zuo No die~再一看他们写的愿望,差不多都是“升职加薪”。嗯,宝宝觉得他们不好玩儿~╭(╯^╰)╮7个月读25本书给我的收获————————————5月份换了工作,上面许下的愿望已经跟奖金没有什么关系了。但是我仍然坚持向着第一个目标努力:我要读100本书。其实写这个愿望的时候并没有很明确的概念,我到底应该读什么书,到底应该读到怎样的深度,只是单纯有这样的想法——我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能收获某些不一样的东西。今年过半,我目前读了25本书,刚刚达到目标的四分之一,但是仍然很高兴。因为已经有三大比较大的收获:1.学习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刷新了对读书方法的认知,对于高效阅读,如何才能一年读100本书有了更大的信心;2.总结了用思维导图工具记读书笔记的方法,让自己能从整体把握一本书的框架,而且不会再发生读完就忘的问题;3.开始在网上更新自己的读书感悟,跟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关于读书有更多的交流。去年的我,还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读书的人,但是经过今年这半年强迫自己读书的行动,已经到了每日不读书,便觉心中焦虑不安的程度。即使是出差,除了kindle之外也要在行李箱中放几本自己钟爱的书。出差中也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逛书店,遇到心仪之作绝不吝啬荷包。原谅你的“意志力”,从行动开始——————————————有人把坚持读书或者实现其他愿望(比如减肥、戒烟)能否成功归因于内在的意志力是否足够强大,我曾经也认为意志力很重要,直到今天读了《从行动开始》这本书,联想自己读书的经历,恍然大悟原来一直是“行动管理”,才让自己真正发生了改变呀。简单概括一下这本书的主题:●想要实现愿望,要依靠行动,而非意志力。因为“意志”并不能直接带来“结果”,“行动”才能带来“结果”。●意志力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靠谱, 人们的意志力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被眼前利益诱惑、无法理性认识自己、对其他人和事的认知偏差、在意“沉没成本”而不能及时止损……●行动才是关键。因为行动可以改变结果,甚至可以控制意志;别人注意的是你的行动,而不是你的意志。●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科学行动管理术”,不因个人意志力强弱而不同。通过“设定具体的目标”“满足MORS法则的行动”“坚持”,任何人都可以达成目标,改变自己的人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承认每个人都有“认知偏差”。使用“正念”法将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事物上,排除感情因素给自己带来的冲动和主观判断。避免陷入负面思考中。读书这件事,人有远虑,才有近忧————————————————在我开始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笔记之后,经常会有曾经的同事问我怎样才能坚持看书,怎样才能记好读书笔记,为什么自己总是没有坚持读完的意志力,记性不好总是读完就忘呢?其实如果用《从行动开始》这本书的理论来解释,就是过于把注意力放在了“读书需要意志力”这个概念上,所以一旦难以坚持,总要责怪自己,甚至怀疑我是不是根本就不适合读书和记笔记呀?如果只是空想、自责,就永远没有办法达到目标了。只是想着一年要读100本书,一个月要读8.3本,这个月落下了进度下个月更难完成,我真的好没有意志力……带着这种焦虑的心情就更加没有继续下去的勇气了。我们能做的,只要找到读书方法,每天坚持,把现在手上这本想读的书好好读完就好了呀!一开始的时候我只能一个月读3-4本书,但是现在我已经可以每天读1-2本了,而且可以给每本书都产出一个思维导图读书笔记。所以一年100本,我现在超级有信心~希望能在明年分享一年读100本书的收获~我仍然相信,有一些有趣的东西,在等待着我。

从斯金纳的“小箱子”到生活中的行为学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前段时间刚好在研究美国学者斯金纳的行为心理学理论,将他的观点作为本书理论支撑之一的《从行动开始》,很快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了解斯金纳的人应该对“斯金纳的小箱子”不会陌生。这个最初用自己设置的实验箱研究各种动物正强化和负强化行为的学者,奠定了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此外还有关于他将自己出生不久的女儿放在特制的箱子里,研究她行为的各种传言,让这位含着半块的巧克力在自己书房中逝世的学术泰斗颇受争议。但无论如何,这位用著名的实验奠定行为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学者都值得我们尊敬。他用一生时间,留下许多有价之作。若是斯金纳的实验主要研究行为和意识的基础关系,他的研究对象从鸽子老鼠到各类生物,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及各类复杂公式来证明自己的猜想。那日本作家石田淳的《从行动开始》便是行为心理学在人类生活领域的一种延伸。当然,由于人类社会的特殊性,他在书中还加入了行为经济学理论及基础心理学理论等观点作为支撑。他这本书从更全面的角度对人类行为成因及如何调整做出了阐释。书中的观点与现实联系非常紧密,可以说是前人诸多观点的生活化运用及延伸。全书共分六章,前后看了几遍,我将书本的主要内容又做了调整,总共分为四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上图(保存图片放大查看更清晰)。其实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四部分足以概括全书。但是看过目录的人便会知道,作者更加细化。在文章内容编排方面,作者很懂得量化,就像每次去日料餐厅,每一份菜品都是精心分装好一样,作者的内容数量十分讲究。每一章细化到每一个小节,每小节内容基本在2-3页以内。细心读者会发现,大部分文章的字数都是相近的。这样看起来非常舒适,内容清晰。在内容选择上呢。作者也很细心,全书读起来很轻快。每小节都会有具体事例。故事看完了,方法也说明了。常常有些理论性的书籍在事例和结论方面搭配不均,读起来会疲劳或瞻前顾后。事例的选择比较大众化。职场和生活两类场景均有提及。提到的事例基本涵盖日常话题,人际沟通涉及面广,同时还有学习、戒烟、减肥、锻炼等自制力话题,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斯金纳的“小箱子”对事例的分析精准到位,选用的理论基础及相关实验也耳熟能详,便于理解。广为人知的“棉花糖实验”、“破窗理论”“炒股行为”“沉默成本”都被搬到书中来。有人说,阳春白雪不接地气,下里巴人不上台面,所以雅俗共赏总是深入人心。石田淳在写作过程中将这点把握得不错。他用事例,就用最生活化的场景,用那些通俗的,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的烦扰之事,在理论剖析方面,他会选择业界最具权威的理论专家,包括行为心理学专家斯金纳,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家卡内曼,著名心理学乔治·凯伦等。尽管这些专家研究的领域高深莫测,他在书中用了大量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其观点,在抓取事例和实验说明上,他又开始选择通俗易懂,深入人心的故事。石田淳对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渗透得很广,在讲述行动力时,并没有对其一概而论,只是一味强调行动力的重要性。他很巧妙运用了多项纵横对比。在行为解释方面,他便利用意识和行为的关系进行透彻说理,指出人们常陷入的认知误区。并对这些误区进行扩展解读,指出其利害,加深认识。解决了行为和意识关系的认知误区后,他又针对行为偏差拆解分化,指出行为误区造成的结果偏差,再提出相应解决方法。企业内训最后就是不断自我认知,自我强化,让自己在面对生活中一些困扰时,能够用正确的意识和行为去化解。行动力无论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在个人行为认知中,我们应该多一些了解,便于后期灵活运用,这样才会少走弯路。本书被作为企业内训的参考作品,提到了许多好案例和好方法,希望能对大家起到帮助。

最适合意志不坚定的你 《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石田淳,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第—人,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研究所所长、株式会社WILLPMInternational创办人,提出“行为科学管理”方法,被NASA和波音公司等600多家公司采用。想要完成100公里马拉松和“世界上最残酷”的撒哈拉马拉松,应该怎么开始?是下定决心,明天开始跑5公里?不!本书作者“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第一人”石田淳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的起点是“每周运动2次,每次走30分钟”。达到后,再逐步跑10分钟、15分钟、30分钟。在成就感的驱动下,完成10公里、半程和全程马拉松,直至100公里和撒哈拉马拉松。首先从5分钟能够完成的行动开始,这是行动管理术的核心理念。01 意志和积极思考是靠不住的诺奖得主、行为经济学家卡内曼教授曾说,人类过于在意“损失”,可能会舍弃获取更大利益的机会,选择眼前的利益。这意味着,面对长期的事情,绝大多数人都能够保持理性;但面对眼前的事情时,人类往往会失去理性。这就是依靠意志力所面临的困境。立刻能够得到的短期结果对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但需要我们投入意志力的事情,其结果往往要很久之后才能显现,还带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例如,与减肥带来的形体美和自信相比,蛋糕的美味是眼前就能获得的利益,往往难以抵挡。依靠意志力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失败之后容易自暴自弃。一两次没有做到后,我们很容易把原因归结为“我是个意志力薄弱的人”、“我做不到”,形成破罐破摔的心态,阻碍了我们重新行动起来。那我保持“积极思考”,时常打打鸡血行么?答案是:没有太大效果。积极思考和消极思考都是人类的自然本性。人都有软弱的一面,这个时候最需要休息,如果强迫自己积极思考,会和自己的真实想法冲突,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一旦无法坚持,仍然会产生“我不行”的想法,降低自我评价。同时,如果目标不现实、不具体,只靠“积极思考”是解决不了的。02 用正念对抗认知偏差每个人每天会出现700次自动思考,即在无意识状态中做出思考。这些自动思考基本上都是负面的,往往导致轻易自我否定。例如,邻居与你擦肩而过却没有打招呼,实际情况可能是他没有注意到你,但你心里却往往有“他是不是讨厌我”,“我是不是得罪他了”等想法。自动思考导致认知偏差,使得我们无法对自己有理性的认知,并往往影响我们的行动。这对达成目标和改变习惯是大大的不利。我们需要使用正念的方法,正确的认清事实,排除多余的印象、思考和喜恶。将注意力集中在此时此刻,专注于眼前的事物,找到客观的原因,不要被过去和未来所影响,不要放任负面的情绪,不要过分关注做不到的事情。进入正念的方法有很多,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冥想”。冥想就是闭上眼睛,将意识集中在现实和现在上,将心情平静下来。乔布斯、阿尔•戈尔、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等成功人士都有冥想的习惯。这可以纠正认知偏差,减轻心理上的不安。归结起来就是:不悔过去,不愁将来,不怨外因;把握自己,把握现在,把握现实。03行动是受结果影响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行动分析学,只以行动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1960年代,美国政府和企业广泛接受了这套理论,并形成了“行动科学管理术”。核心理念是:一切结果都是行动的积累,行动是受结果影响的。好的结果是好的行动不断重复带来的,坏的结果是坏的行动不断重复带来的。行动科学管理术引入ABC模型来解释行动与结果的关系。前提条件A引发行为B,这是必要的,但只有A,无法使行为多次重复。但有了好的结果C,人们就会自发的重复行为B。所以,意志(A)是靠不住的,关键还是靠行动(B)。当我们需要改变时,首先需要区分目标行为是需要增加的不足行为,还是需要减少的过剩行为。如果是需要克服过剩行为,我们可以采取的策略包括:一是消除产生目标行为的前提条件,二是使用替代行为,它能产生与过剩行为相同的结果,三是关注不行动带来的好处,把它写在纸上,反复阅读。如果是需要增加不足行为,我们可以采取的策略包括:一是增加产生目标行为的前提条件,二是增加及时的自我奖励。04 从小而具体的行动开始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清楚当这个愿望实现时你将是什么状态,以及在这个状态下你要做什么。这个目标要符合MORS法则,即可测量、可观察、可信任、具体。有了目标,怎么行动起来呢?降低行动的难度。培养新的行动习惯时,最多不要超过3个,一开始把目标定得低一些,马上取得成果,切切实实获得成就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一点点改变,才能坚持行动。远大目标在实现过程重容易受挫,降低对自己的评价。制造好的环境。给自己提供好的装备,找到志同道合、互相鼓励的朋友,等等。创造好的结果。对无法立刻得到结果的事情,要给自己准备一些奖励。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我也能够做到”的成就感,本身就是巨大的报酬。任何时候都可以改变。不要自暴自弃,要积极改变现状。不过,改变自己并不意味着否定现在的自己,而是让现在的自己得到成长。只有不讨厌现在的自己,才能取进步。使用行动列表工具。行动列表不止用于工作,任何有益的行动,都可以填写在行动列表上,用笔写下来,切实收获“今天做到了”的成就感。每天记录三件开心的事。无论事情的大小,具体记录下事情的内容,都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形成“今天是快乐的一天”的态度。实况转播,让意识回到现实。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在脑海中确认一遍,这样就能排除过去和未来的干扰,将意识集中于现在必须完成的事情上。化整为零,减轻压力。一开始就将大任务分解为许多小任务,然后将注意力只集中在当天需要完成的任务上,就能从多余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不要走极端。不能只盯着远大目标,现实和远大目标之间的差距往往带来压力和挫败感。要学会设置过程目标,认可小小的进步。用积累的成果来进行评价。不能只看一时的表现,要根据一段时间内累计的成果来进行判断,否则容易有失偏颇。05 避开常见的思维陷阱不要“为了将来而忍耐”。没有具体而明确的目标,忍耐其实毫无意义,实际上却是逃避现实。要抛弃这个想法,我们应该充实的度过每一天。不要逃避压力。消除压力最重要的是面对自我,不逃避压力、正视压力并采取行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坦然面对失败和突发事件。不要情绪化,要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分析情况,寻找具体的解决办法,明白现在应该做什么,避免毫无根据的认知偏差。要每天拿出5分钟整理情感。这可以很好的减轻压力,如果任由认知偏差产生的负面情感蔓延,那么我们的未来也很难变好。要明确劣后顺序。劣后顺序比优先顺序更重要,先决定应该舍弃的东西,行动才会更明确、更聚焦。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必要行动上,减少“做不完”的心理压力,更容易获得成就感。不要做时间的奴隶。我们要充分利用时间,但千万不要有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的执念,要在“我要变得更好”和“享受现在的快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06 认同自己如果你感觉自己能成功,那么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这种能成功的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效能感”。在培养好的行为习惯和改变人生的过程中,自我效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怎么提升自我效能感呢?一是,用自己相同或类似的成功经历。通过小事来踏实的积累经验,积累成功的经历,确实提高自己的能力。二是,用替代性的经历。自己没有经历过,但看到别人成功,“那我也能够做到”。三是,用语言说服。听到别人的鼓励,要告诉自己,“我能够做到”。四是,用情绪和生理的变化。通过踏实完成小事来获得好心情,其成就感和喜悦会导致生理状态发生变化。07 现在就开始行动吧从现在开始,从做一件事获得成就感。从小的行动开始,踏实积累和坚持。专注于现实和现在,你将无所不能。

人类的思考从根本上就带有偏见

在这本书的前言中作者写了这样的话,我们身处“自己为自己负责”的世界之中……在这个时代,“明确的标准已经失效”要想不随泼逐流,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存方式,构筑真正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到底我们该怎么做?自我管理的人能力必不可少。这是日本的研究行为管理科学的石田淳先生所著的《从行动开始》就是要帮助我们介绍自我管理的方法,指导我们练就科学管理自己的能力。我这还是第一次接触自我管理的科学这类书籍,的确是因为体会到前言中的那段总结,但自己兴趣点很少关注这类书籍。我原本以为,读这本书时,我会被一些严谨的理论和方法居高临下地教育一番,而实际上,这本书却以有相对亲和力的方式,开始介绍什么是自我管理,从“棉花糖实验”就能看出管理自己的初级形式,小孩子设法忍住不去吃掉面前的棉花糖,这对于孩子而言无疑是一种诱惑型的考验。而通过这个实验却能看出成功者的特征,可见自我管理对我们人生的意义。而“破窗理论”则更为贴切地让我们认识到小的行动积累却带来好的结果。诸多观点和知识点的步步推进,让我越来越觉得管理自己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当然作者的阐述也完全是让你了解自我管理的科学之后积极尝试行动起来,用读者自己的尝试来验证这种自我管理科学的真伪和可操作性。那么作者所介绍的这套来自美国的“行动科学管理术”到底适不适合我们每个人呢?作者指出,一切结果都是行动的积累。已戒烟为例,到底是靠意志力还是靠每天减少吸烟数量?答案很明确,只是人们认识上还有误区,把不能实现的目标归结为自己意志不够坚强,作者指出,认知偏差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而这本书几乎时刻都在提醒大家,要修正认知偏差,看了作者例举出的一些常见现象的真相,看了真是令人忍俊不禁。比如你为什么戴眼镜,很多人认为是视力不好,(这很多人也包括我)而正确答案是,戴了眼镜看得更清楚。作者例举了各种认识上的偏见,(兴许自己也会是其中一员)这些小实例司空见惯,而我们却很少看透其实质和真相。因此搞不明白,只有行动起来,才能看到自己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而会做出我不行,我意志力不够,运气不好者等原因的结论。已经带领读者认识了自我管理科学,接着要讲讲行动怎么才能更有效,持久,如第二章,要戒除那些毁掉你的人生习惯,第三章小心你“深信不疑”的陷阱。这三章内容都是学习基础,而最后的三章内容则重在技巧,从小习惯开始、避开陷阱、到最后认同自己。要行动起来,认同自己是很必要的前提。这本书适合非常适合内心对生活已经有想法的读者阅读,尤其是那些自认为行动之后因意志薄弱的失败者多读几遍,认清自己的认识误区,纠正观念,开始行动。真的要了解作者提到的“正念法”。有想法,唯有付诸行动才有可能实现,当然还要设法为自己的行动修正一些认识上的偏见,从而保证行动的顺利进行。把难以实现的目标分解开来,逐步用行动实现,只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现在”的“现实”之上,就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的问题。行动起来,是作者在书中提醒读者最多的,而我读这本书最大的发现就是自己存在的认识上的偏差的确很多,作者用不多的言语点出,说明诸多行为其中的真像,令我心服。读这本书,实际并没有那么枯燥,反而通过观念的碰撞,觉得有趣。也许这本书会开启我阅读自我管理类书籍的新领域,我想这值得我行动起来。

有时你只是需要一面镜子

古人有句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镜子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从镜子里面,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美,但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不美之处,从而修正改进,展现一个更好的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每本书也是一面镜子。我们读书时,总能在书中发现自己的影子,书中的人物有时就像是自己的投射,正如看到了镜中的那个自己。《从行动开始》这本书的作者石田淳是“行为科学管理方法”的研究者,他鼓励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和行动目标,最终实现“必然的人生”。从这面镜子里面,我照见了从前那个有拖延症的自己,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可以促进行动力的方法。***在人际关系中掌握自己的主动权***从心底讲,每个人都想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动权,把握自己人生的大方向。可是,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比如工作中上司提出的过分要求,以及生活中朋友的不合理请求。我们大多时候都会选择无奈地接受,而且有时如果处理不当,人际关系会恶化,导致更加不好的结果。当遇到这样的状况时,我们会一筹莫展,不知怎么开始着手处理。石田淳指出:“主导权永远掌握在你自己手中”。而且,最好从小的行动开始。平时我们不太注意的细节,恰恰就能在关键时刻扭转局面。行动的过程也是人际关系开始改变的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采取行动,化被动为主动,自然就能引导人际关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因为“人际关系就是人类行动的积累”。***在日常生活中接受自己的消极思考***许多人都积极追求并推行积极的思考方式。记得大学毕业时,学校专门放映了《美丽人生》这部意大利影片,激励每个将要踏上社会的学生都要学会积极思考的人生态度,让我至今难忘。然而,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你告诉自己绝对不能陷入消极的态度中,无论遇到任何情况都要保持积极的思考的时候,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有一种“消极的悲壮感”。因为,无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思考方式都是人类的自然本性。正因为人们无法正视自己也会失败这样的一个事实,从而让自己的“沉没成本”变得更加难以承受。其实,冷静下来思考,这是很简单的道理。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更好地面对失败和挫折。当然,接受消极的思考不是最终目的,就像照镜子不是为了接受自己不美的现状一样,接下来就是要努力改进的过程。在“面对失败时的三种心态”中,石田淳提出了保持理性,保持客观和保持具体的三种态度。认清自我,改进自我,这样就不会永远沉浸于过去。***消除认知偏差,实现真正客观和理性的人生***认知偏差在日常生活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作者举出的几个实例当中,我有好几次都在心里想,这不就是当时的我吗?面对显而易见的事实,因为心底的偏见,会不由自主带上有色眼镜去看待问题。那么导致认知偏差的原因是什么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因为人类本身特有的一种思考方式:“自动化思考”。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在日常与人的接触中,我会有意提醒自己是否又是偏差在作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争执和烦恼。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总是拖拉的多,按时完成的少。有时,回想过去,经常会想,为什么没有趁高考结束之后上大学之前那段时间好好出去旅游一趟呢?为什么没有在研究生读书时间再学门外语呢?总是在打游戏,看电视剧或者刷微博的时候,让大把的美好时光从指缝间溜走。《从行动开始》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果你也意识到自己需要一面镜子来纠正自己的不完美,不妨试着按照这本书的指示,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日积月累,实现更有效更理想的人生。

致中年男人:请学会原谅自己,一切从行动开始

1前几天,和一个很久没有联系的高中同学A在微信上聊天。A说,W你知道吧?出事了!我还没反应过来,出什么事?A接连发来几段语音,大意就是W得轻度抑郁症了,老婆也和他离婚了,孩子丢给老家的父母,自己一个人现在过得惨兮兮的。在我印象中,出身农村的W,一直是个非常刚强的人,自我掌控力很强。记得高中无论多冷,他早晨雷打不动都要起来跑步,而且全年坚持冷水浴。后来,考上了一所北京的211大学,毕业后留京进入大型国企。我跟他联系不多,因此近况不太熟悉。从A的口中,我大致知道了W后来的故事。工作业绩突出,娶了企业副总的女儿。三十出头顺利提拔中层管理岗位。在外人看来顺风顺水。只有与他要好的几个同学知道,他的压力比谁都大。作为人们口中的凤凰男,老婆在家中颐指气使。老丈人还好,丈母娘总是对他很挑鼻子竖挑眼。作为技术骨干的他,提拔到管理岗位,面对几十个人的团队,既要管技术,还要管人事。他为人一丝不苟,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几次跟下属发生冲突,不少人对他有意见。他也在自我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不断给自己加大压力,像他一直做的那样。于是,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参加了各种演讲口才、沟通技巧、管理心理培训。朋友说,都不敢和他聊天,讲不了三句话,就开始正能量的成功学一套一套的。再后来,婚姻失败,工作也从中层管理岗位调整到一个闲职。现在还是经常参加各种培训,一花就是上万块。朋友说他有点魔怔了,总不相信自己为什么做不好?听完W的故事,我努力回忆他的模样,只记得带着眼镜,瘦却总是神采奕奕的样子。我想,他像是一根绷得太紧太久的弦,拼得太狠、压抑太过,已经失去了弹性,希望他不要崩断。2钟二毛老师说,世界上最大的扯淡是——你不行,因为你不努力。这句话深得我心。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好高中,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过上好生活。越是出身贫苦家庭的孩子,越是逼自己逼的越狠,我就是这样的。记得高中时,我们学校设的重点班又叫“农村班”,里面九成是各地农村考过来的孩子。那种刻苦精神令人吃惊。W就是其中的代表。高中时的学霸,因为高考发挥不佳,才没有考进心仪的985大学。这些人,努力刻苦的程度,一般人难以想象。他们不会有考上大学松一口气的想法,而是愈加努力。工作以后,不放松,结婚以后,更不能放松,尤其是男人,反而对自己逼迫更狠。因为对自我的要求太高,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又太少。一切都只能从自身挖掘潜力,挖到最后透支了身体、透支的精神。最近媒体报道了不少过劳死的新闻,多是人到中年,又以男性居多,从农村和小城市凭借自己的努力拼搏一路走来。并一直努力拼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想这个社会,加在中年男人身上的压力是复合式的。既有精神的压抑,又有物质的压迫。男人的标准,从来都和女人不一样。男人的压力,女人很难体会。这是一种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差别。“三十而立”这个词,好像专指男人。3最近读到这本《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日本行为管理科学家石田淳的著作。不厚的一本小书,讲自我管理的,我却从里面读出了人生况味。三十多岁之后,我明显感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开始发生变化。以前一些稳固的信念,变得不那么坚定。比如对“意志”“态度”“性格”这些概念的迷信。正如石田淳一开篇就强调的那样,意志靠不住——认为只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就能够比别人更加努力,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就能够成功,认为改变自己首先必须让自己变成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也正因为你有这种想法,所以你才一直都没有改变。这和我们通常的理念多么不同啊。我们总是被告知,只有意志坚强,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很多人自暴自弃,就是认为自己没有意志力,性格软弱,所以难以成功。现在想想,是不是颠倒了行动和意志的顺序呢?那些取得成功的人,有没有可能是通过一步一步的行动才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呢?石田淳还指出许多人的一个认识误区——积极思考好,消极思考不好。在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振作起来,不要消极,面对任何问题都要积极思考。”听上去无比正确的一句话,对吧?可是石田淳却告诉我们——人类并不是能够时刻保持积极态度的生物。谁都有软弱的一面。所以强迫自己“积极思考”会和自己的真实想法出现冲突,从而导致精神方面出现问题。我们之所以想让自己“进行积极思考”,是因为觉察到自己陷入了消极的状态。而在这时最应该做的是让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息。可是,我们的周围充斥的成功学,以及由成功学衍生出来的鸡汤文,总是在强调要积极思考,要努力。从小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我们,怎么忘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只重视内因,忽视外因,岂不是堕入了唯心主义?所以,适当的时候,学会原谅自己,学会和自己的内心和谐相处,确立属于自己的成功标准,切莫心为物役。4那么该怎么办?石田淳提出,通过行动来进行判断的原则——你应该向别人展示的不是你坚强的意志;同样的,你也没有必要对自己展示坚强的意志。你只要取得结果就够了。而要想取得结果,必不可少的是行动。行动,行动,行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那么,W同学不是也积极地采取行动了吗?他错了吗?我想,他可能错就错在一直优秀,目标一直太远大。他难以在短时间克服长期形成的性格和能力短板,却又想在迅速逆转不利的局面。一旦期待的目标在现实中受挫,很容易导致自我否定、一蹶不振。其实,正确的做法是,悦纳自我,不走极端,分解目标,化整为零,一步一步来,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但是,现实的压力和工作的节奏,往往让人急于证明自己。具体怎么做?石田淳给出了ABC模型和MORS法则——ABC模型——A=Antecedent(前提条件)B=Behavior(行动)C=Consequence(结果)对于分解过后的每一个具体目标和任务,分析前提条件、采取行动、达成结果,周而复始、积少成多。MORS法则——M=Measured(可测评)O=Observable(可观察)R=Reliable(可信任)S=Specific(可明确化)MORS法则的核心是——可量化,对所有的目标,尽量用可以数量化的标准来确定任务,减少心理上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ABC模型和MORS法则最终的目标是,达成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通俗地说,就是“认同自己”。不再把自己逼到极限,不依赖自己的感觉,而是通过不断地积累小而正确的行动,慢慢地树立自行,慢慢达成目标。在到处都在传授“三十分钟读一本书”“一个月读三十本书”这样的秘籍的时代,请放慢脚步,慢慢来,反而比较快。5石田淳的一句话,我印象深刻——请将宝贵的时间都用在实现目标和让自己变得更好上,但请千万不要有“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的执念。什么是执念?执念就是妄念,就是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吴晓波给他女儿写过一篇文章《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里面说——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中年男人,要学会欣赏路边的风景,而不仅仅是远方的目标。中年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妻儿的一片天,是父母的主心骨。一定要记住,要做工作的主宰,时间的主人,而不是反过来。只有真正平衡好生活与工作的关系,才有可能实现理想的人生。突然,想起多年前刘德华的一首老歌《回家真好》——电话不停在吵,老板不停在闹总逃不开工作表做完了又来了怎样也甩不掉回家感觉真好,别管世俗纷扰把一整天的面罩,忙和累的大脑都往热水里泡,让每一颗细胞忘掉烦恼我的家就是我的城堡每一砖一瓦用爱创造家里人的微笑是我的财宝等回家才知道自己真的重要双手能为家人而粗糙啊多么荣耀那么骄傲你为我把饭烧我为你打扫啊回家的感觉实在真的太好如果说人生是一条大河,那么中年男人已经进入了河道的开阔段,看岁月静好,观人间百态,沉静而不喧嚣,坚定地向前慢慢流淌,奔向更为辽阔的海洋。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01.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或者某个心血来潮的瞬间,我们总喜欢在心中许下诸多夙愿。你可能会想换一份工作,可能想要学习某种技能。总之,变成一个更好的或者截然不同的自己。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却还是在原地踏步。为什么?因为你只是停留在思想的层面。虽然想要戒烟,可还是忍不住跑到厕所里吞云吐雾;虽然想要减肥,但还是忍不住吃了一大块蛋糕;虽然想要学习英语,却还是忍不住在该背单词的时间里和周公甜蜜约会。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改变特别困难,事实好像也确实如此。但你有没有想过,也许我们的劲头从一开始就使错了方向?02.我们生而为人,自然就带有很多人性的弱点。这是不争的事实。“我总是容易半途而废”、“我总是乐于享受当前的快感”、“我怎么又有负面情绪”……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抱怨?我告诉你,所有的人都会有,包括你信奉的那些成功人士。《从行动开始》是一本自我管理的书籍,作者是日本的石田淳。石田淳是行为科学管理研究所所长,也是研究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的第一人。他的“行为科学管理”方法被包括美国太空总署和波音公司在内的600多家公司采用,在美国的企业界创造出绝佳的战绩。我恰好有幸与这本书邂逅,茅塞顿开,许多平日里困扰我的难题也迎刃而解。03.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个意志力薄弱的人,典型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法很多,却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行动。我经常为之苦恼,在“理想”和“现实”中徘徊,彷徨。我甚至将自己所有社交软件上的签名全换成了“该怎么拯救与生俱来的惰性?”,以此提醒自己。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处。《从行动开始》的开篇就提到“就算意志力薄弱也可以使行动习惯化。在我们的人生中,能够真正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只有改变行动,才能改变一切。”我忽然之间意识到,明明可以靠“行动”就能解决的事情,自己却偏偏要死磕“意志”。我曾经是个“手机控”。手机不在自己的身边,我便觉得坐立难安。看书前、睡觉前都会先玩会儿手机。我无数次告诉自己要戒除这种坏习惯,但总坚持不了。只要有空,我的手就会不自觉地、无意识地伸向手机。当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不玩手机的习惯时,我忍着自己的欲望坚持了一个星期,然而最终还是敌不过诱惑而破了戒。后来看到作者在书中教了我们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那就是“改变环境”。想要戒烟,就将自己的打火机和烟灰缸全扔掉;想要减肥,就不要从蛋糕店门前经过;想要戒除游戏,就把游戏机全送给朋友。所以,想要戒除“手机瘾”,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手机放在离自己很远的地方,而不是将手机放在自己的面前立志“坚决不碰”。你的意志力真的没有你自己想象的那么坚不可摧,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做出行动。千万不要轻易去碰那些容易上瘾的具有诱惑力的坏习惯。04.人们归根结底还是集理性和感性于一体的生物,很多时候,感性还占据上风。我们总是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看待客观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这些与现实不符的想法被称为“认知偏差”,究其原因,其实就是因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思考方式:自动化思考。这种思考导致的认知偏差会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己。“她怎么是这样自私的一个人”、“他都不跟我打招呼,太高傲了”,怀有这种思想的人,很容易就此产生“我要少和她接触”、“下次我也不和他打招呼”之类的行为。“大家都在嘲笑我”、“只有我的运气这么不好”,怀有这种思想的人,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或者非常愤怒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会产生其他更糟糕的思想,再产生更糟糕的行为,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恶性循环。实际上,别人对你的关心远没有那么多。大多数的情况下,你都只是自己一个人在演绎内心戏。其实,鲜有人关注你累不累,大部分人只关注你飞得高不高。成年人的世界很简单,也很复杂。说简单,是因为大家从来不看过程,只关注结果(前面就提到过,行为导出结果)。说复杂,是因为我们肉眼所见的不一定就是事实,表象与实质之间,有着你猜不透的种种可能。05.既然有恶性循环,肯定就有良性循环。正如作者在自序里提到的“这种良性互动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一旦你减肥成功,就会有‘接下来把烟也戒了吧’的想法。当你一个一个地完成计划时,你就会发现自己获得的也越来越多”。斯金纳说过,行动是受其结果影响的。因为健身可以带给你更加健康的体魄和更加迷人的身材,所以你才会去健身;因为加班可以得到加班费和老板的赞许,或者更进一步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你才愿意去加班。“行动科学管理术”认为,只要能获得“成就感”,人们就会更主动地采取行动。比起你死磕意志力让自己坚持码字,读者的留言和期待应该更能激起你写作的动力和灵感吧。所以“成就感”这个东西,真的是个不错的砝码。当然,在对自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加灵活。对自己及时地进行奖励,自动设置“棍子上的胡萝卜”。坚持背完三个月的英语,就去商场给自己买条长裙;减肥成功,就去梦寐以求的海边穿着比基尼度假。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形成一种习惯。那时候,即使撤去“棍子上的胡萝卜”,你也会坚持如初。06.说了这么多,最后来跟大家分享几点书中的干货。1)要拥有具体的目标。相信大家都知道目标的重要性,在此我也不再赘述。我们倾尽一生不过是在追寻幸福,然而如何定义幸福,每个人自有标准。而且,总是与别人比较的人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较”这条道路,从来不曾有过尽头。记得,造房子之前一定要相对具体的设计图,“多修点柱子”或“尽量多堆点砖头”的房子很快就会倒塌。2)用“MORS法则”来驱动自己。“MORS法则”四要素为Measured(可测评)、Observable(可观察)、Reliable(可信任)、Specific(可明确化)。自我管理必须对自己做出具体的指示。房子里该修几根柱子,该堆多少砖头,你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这个法则,你才会清楚地知道该如何行动。3)“开始”与“坚持”相关,却不一定共存。降低行动的难度是开始的关键。新行动可以“从三开始”,想要学英语,每天背三个单词;想养成运动的习惯,每周只需运动三次。开始的目标可以定的低一些,循序渐进。获取成就感而养成的习惯是坚持的关键。“开始”与“坚持”共存,是成功的关键。4)量化行动,让每天的压力“可视化”。我们每天都要处理非常多的事物,而大脑的容量根本不够。这时候,拿起笔记本记下需要的待办事项吧。现代社会里可供我们使用的工具非常多,手机上的应用程序也是层出不穷,为何不加以利用呢?(PS:书中提到了“Evernote”、“ilifelog”、“study plus”三种应用程序,我没用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上网搜一下。)5)灵活运用“行动列表”。用笔写下行动列表,将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一个一个地填写在行动列表中,比如“不允许胡思乱想”“每天早晨对着镜子微笑”“不回忆过去糟糕的经历”等等。任何有益的行动,都可以记下来,当你每天都能够做到并且形成这样一个习惯时,请为自己感到骄傲吧。6)不要走极端。这世上并不是非黑即白,多的是灰色地带。虽然行动科学管理术提到要彻底排除模糊不清的因素,但这并不意味这声称“非0即100”的极端理论。完美主义只是徒增烦恼罢了。7)“劣后顺序”比“优先顺序”更重要。所谓劣后顺序,就是先决定应该舍弃的东西。很多人习惯性地从优先顺序开始,但是为了更有效率地行动,与其决定“应该拿什么”,不如先决定“应该扔什么”;如果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不如先弄清楚自己不要什么。我们总爱说从明天开始,不知道有多少人的梦想就这样淹没在了明天的泡沫里。小时候我妈妈经常对我说“暗时全头路,天光无半步”,大意就是睡觉前的想法和计划有一大堆,可醒来时一切依旧。但愿我们都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不要妄想一口气吃成胖子,那样只能被噎死!

最近去商场试衣服,望着镜子里的胖子,难以置信那会是我!顿时买衣服的欲望瞬间被一盆冷水浇灭!败兴而归!重新坚持晚上不吃饭的习惯,为了避免之前的失败教训,我建了一个微信7天减肥打卡瘦身群,邀请有减肥意向的群友一起来互相监督,晚上不吃饭。坚持了几天瘦了1斤,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我坚持了下来,这点很让我庆幸!要知道我几天前去美容院,人家给我的答复是,保证瘦,瘦一斤肉40元,看你想瘦多少钱的,你现在超标体20斤,需要交800块钱。一听,好家伙~原来自己的肉这么贵呢!这7天里我减肥的收获不仅仅是体重少了,而是自己坚持了下来,之前一想减肥当时特别有斗志,但是第二天试试感觉这一个漫长的挑战,所以连一天也没有坚持下来!这与最近看的石田淳写的《从行动开始》这本书里面的一些观点很一致。一. 行动都是可以量化的书中介绍如果只是盲目的“想改变”,那么只能制定出模糊的目标。所以,我们需要把握准确的“数值”。就像第四章“MORS法则”中提到的那样,行动科学管理只承认能够量化的行动。比如,我建的减肥群,7天不吃晚饭!有明确具体的目标!而且很时间很短!二.养成好习惯的“5分钟”在这一章作者提到了,一天5分钟的行动。一个想要减肥的人就算每天想三个小时“我要变瘦”,体重机上的数值也不会发生的任何变化,但是只要他每天坚持走路5分钟,最后的结果肯定会发生改变。不要以为“只走路3分钟根本不可能减肥”,坚持完成小的行动,不断地积累,最后一定能够带来好的结果。首先从5分钟能够完成的行动开始。只要能够坚持一个月,肯定能够发生改变。反正设置小目标,容易完成的就OK啦,一点一点会被那种成功的喜悦而填满,激励你更加努力的坚持下去!二. 戒掉那些毁掉你的人生习惯书中给了几个中肯的建议:第一对于容易冲动的人,先忍耐30秒。当你想要怒吼着爆发之前,只要忍耐短短30秒,那么事情讲会变得完全不同。第二紧紧握住右手。当你感到焦躁不敢的时候,可以仅仅地握住右手,只需要这一个动作就能奏效。第三数呼吸。每次呼吸都数数,一直数到10。在椅子上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下,让身体彻底放松,缓缓地进腹式呼吸。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小的行动开始,踏实地积累和坚持;你能够专注于现实和现在;你会对这样的自己感到喜悦,并给予褒奖。这样的你将无所不能,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自己。

最简单有效的自我管理法——行动科学管理术

或许是最近这几个月阅读的书多了,不在于只满足书中的理论知识,停留在思考上,而更想关注于实际行动层面上东西。所以当我看到《从行动开始》这本书时,我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这本书和我最近看的几个日本作家写的书,如《学会学习》、《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在装帧和版面设计上都比较接近,同样是大32开本,随身携带方便阅读。《从行动开始》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作家石田淳,他是研究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他将科学分析人类行为的行为分析学和行为心理学方法改进为“行为科学管理”。这本书说的就是我们怎么利用行为科学管理法来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不随波逐流,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首先在序里,作者告诉我们在认知中的一个偏差,很多人无法戒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都以为是自己意志薄弱造成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甚至会阻碍你改变你的人生。石田淳认为“能够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不管你有多么坚强的意志,如果没有行动的话仍然不会产生任何结果。反之,就算意志非常薄弱,但如果采取行动的话一样能够收获成功。明明只要将注意力都集中在简单的行动上就好了,可是你却将注意力集中在所谓抽象的意志上。”而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成为能够用行动来控制意志的人。一、什么是行动科学管理术它的原理来自于“行动分析学”,简单说就是排除一切抽象的概念和无法预测的因素,只以“行动”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在行动管理术的理论中,一切结果都是行动的积累。好的结果是好的行动不断重复来的,而不断重复坏的行动只能带来坏的结果。我们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下定决心要坚持早起,坚持运动,坚持每日阅读,结果却常常半途而废,这是因为我们只有想法而没有坚持行动,仅凭自己的想法所能够改变的事情非常有限。实际上,越是依赖想法,越会出现认知偏差。比如我原本打算每周阅读两本书写两篇书评的,但是现在只能完成一周一书评,此时的我就会陷入“为什么我就没有毅力不能坚持呢?”的自责中。紧接着我也许就会想:“也许就是因为我没有毅力所以到现在都没有一个核心的技能”“像我这样也许写作水平根本不可能提高。”......等等一些负面思想。在这种认知偏差的影响下,我们陷入与事实完全不符的思维误区中。但是,冷静想一想,正视现实,每天增加一小时的阅读时间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二、如何运用行动科学管理术1.拥有具体的目标模糊的拥有某些愿望,没有具体的目标从而没有产生具体的行动,就算比别人更加努力,那么这个愿望还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如你要去西双版纳旅行,你是否需要先制定一个具体的行程,定好机票、安排好酒店、旅行路线,资金预算等等,只有提前制定出具体的旅行计划我们才能在这趟旅行中有所收获。而人生更是一场旅行,我们更应该描绘出一个清晰而具体的人生设计图。才能到达你想到达的地方!2. 用"MORS法则"来驱动自己MORS四个要素:M=Measured(可测评)O=Observable(可观察)R=Reliable(可信任)S=Speciic(可明确化)这和目标管理中的SMART有点想通,相信大家也不陌生。我们只有当行动符合“MORS法则”时,才会清楚地知道“应该如何行动”。所以放弃那些模糊不清的期待和对现状的抱怨,采取具体的行动,你才能变成你想成为的人,你才会过上你想要的生活。3.利用“ABC模型”来创造好的结果让自己坚持行动A=Antecedent(前提条件)B=Behavior(行动)C=Consequence(结果)前提条件指的是引发行动的环境。比如你参加了7天约读(前提条件),每天会按计划阅读写感悟(行动),但是只有前提条件,无法使行动多次重复,但是你通过一周的阅读你写出了一篇好的读书笔记还被约读公众号发布了(结果),这时候你就受到了鼓励,那么我们就会自发地下期继续参加约读。又比如我们想坚持跑步,我们可以制造好的环境,买一套漂亮的运动服和一双穿起来很舒服的跑鞋,那么谁都会忍不住想要跑起来吧,同时我们如果得到好的结果,比如跑步之后体重下降了,一天的精气神提高了,人更有活力了,那所有人都会充满活力的坚持跑下去。那如果跑步无法立刻得到好结果,我们可以创造“好的结果”来刺激自己坚持跑步。比如给自己坚持3天、7天、15天的小奖励。悦跑圈和KEEP上的各式勋章也是创造一种好的结果方式从而让我们每天坚持下来。4.新行动“从三开始”改变不能一蹴而就,应该循序渐进,行动科学管理术认为“培养新的行动习惯时,最多不要超过三个”比如你想学习英语,每天只需要记三个单词;你想养成跑步的习惯,每周只需要跑步三次;你想有读书的习惯,可以10天一本书一个月三本。当然有一些情况无法严格按照三的数量来进行计算和区分,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感觉工作量不是太大就可以了。采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从所完成的一件一件的小事中,我们会确实地体会到“我做到了”的成就感。让自己充分地体会到成就感所带来的快乐,给自己褒奖,让自己享受自信。5.列行动列表现在列行动列表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比较常用的有奇妙清单,滴答清单等,当然也可以从简单的一张纸或到内容繁杂的表格都可以。行动列表的作用在于确认自己的工作是否已经完成。通过一项一项的完成清单上的内容可以对自己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这方面的应用相信很多伙伴都有过经验,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6.用“感谢卡”消除人际关系上的压力为什么我们想要改变自己?从根本上的原因是“渴望认可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最能够让人感觉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法,就是得到周围人的感谢。我们可以自己来创造这样的机会。随身携带一些小卡片,当想要感谢别人的时候可以在卡片上写上一两句感谢的话,直接交给对方或者摆在对方的桌子上。长此做下去的话你会发现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发生改变,就算我们对感谢卡心存怀疑,但我们不妨可以试一下。三、避开几个陷阱1.扔掉“为了将来而忍耐”的想法要给自己的将来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不是模糊地觉得“如果我现在忍耐,将来会有好事发生”人生的价值不是存在于没有到来的未来中,我们应该充实地度过现在的每一天。10年后的你是由现在的你决定的,请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2.不要因为“无谓的想象”给自己增添压力很多人认为压力与发生的事情有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并不是“发生事情——产生压力”,而是发生事情——个人认知——产生压力“,人类对所发生事情的认知才是产生压力的主要因素。如果认知出现偏差,即便只是一些无谓的小事也会产生多余的负面情绪,导致产生巨大的压力。正确的做法是“正确认识”眼前发生的事情,只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行动,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如何锻炼自己正确认识发生的事情的意识呢?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冥想”。建议小伙伴们每天可以花10-15分钟冥想,相信我你会受益无穷的。3.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一口气吃不了大胖子,要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开始进行改变。如果你给自己制定了一个非常远大的目标,一旦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受挫,就会大幅度降低对自己的评价。所以绝对不要勉强自己,想要改变自己已经养成的行为习惯需要漫长的时间,急躁是大忌。只有以自己为基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一点点地改变,才能坚持行动。不用受周围的价值观所左右,循序渐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才是最重要的。小结在一切生物中,只有人类会出现“身体在这,心思却在别处”的情况。不要依赖自己的“感觉”,而是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用在真正想做的事情上。”不断地积累小而正确的行动,才是达成目标的唯一方法,才能过上自己真正想过的人生。

当我们焦虑的时候?不妨从行动开始

“我们身处‘自己为自己负责’的世界之中”这是石田淳先生《从行动开始》自序部分的第一句话,一下子吸引了眼球。始终相信,人来到这个世界,无论再有多少爱你、关心你、可以让你依赖、能为你分担的亲人、爱人和朋友,归根结底,你还是孤单的,要一个人来一个人去,很多事也必须独力去承担。更多时候,人只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行动是这个单独的个体与自己,与他人,与生活,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所以我们常说行动为个人打上标签。那么,“理想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是一样的吗?很多人都会摇头,不可否认的这两者之间很难完全对等。可一旦差距巨大时,我们往往容易产生焦虑。这样看来,焦虑产生的原因一目了然。我们都知道问题时只要解决问题就好了,但实际上却没那么容易。总觉得无从下手,总是抗拒现状却不知道怎么改变。所以越来越多的诸如“本该拼搏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的心灵鸡汤出现。并不否认鸡汤里的养分,可什么叫做“做得太少”,鸡汤语录到底没有给出可行答案。我想这一点就是心灵鸡汤和行为管理科学的最大区别。书的全名叫做《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书中石田淳先生从原因、习惯及自我认同三大块具体介绍自我管理,书中有非常多的事例和调节方法,可操作性极强。一、 之所以难以改变的原因人为什么难以改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事业有成,家庭和乐,身体健康,魅力迷人……多数时候我们都没有那么幸运,这些愿望无法随心所欲实现,更无法随心所欲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时光在身后赶着我跑”,跑着跑着自己开始大口喘气直呼“受不了”,如此反复,最后自暴自弃。针对这一现象,石田淳先生特别强调“在我们的人生中,真正能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明明你的方向是在向前跑,没有任何“不行”的地方,却做出了“自己不行”的判断。因此,在这个章节中,他总结出了以下几点:1、 就算意志薄弱也可以使行动习惯化(两者并不矛盾)。2、 行动的积累可以带来“好的结果”。3、 人类的认知常常与事实不符。认知可以由情绪操控,而行动却是骗不了人的。4、 “积极的态度”不配合行动只能成为空谈。5、 前提条件不是重复行动的理由(所以不要为突发状况找借口)。6、 人类很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左右(想一下子实现目标,却忘记从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并非朝夕)。7、 每个人都带着“偏见”,我们无法理性看待自己,所以需要了解自己的“认知偏差”。8、 过于在意“损失”就会失去“可能性”(给行动多一些的调整空间)。9、 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人”。二、 习惯作用知多少在这个部分里,石田淳先生分四个章节“解除那些毁掉你人生的习惯”“小心你‘深信不疑’的陷阱”“从小习惯开始”“避开陷阱”进行了介绍。不要忽视习惯的力量,一个习惯乘以几十年产生的是计千计万的影响。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往往是因为他们把优秀当成了一种习惯。在习惯部分,石田淳先生举了非常多的日常事例,比如:冲动,随波逐流,暴饮暴食……而每一个事例部分,都给予了相应对策,改变环境,换位思考,数呼吸,弹皮筋……他教我们不要沉浸在失败的过去,人类任何时候都可能改变,多多关注“现在”,树立自己的目标,让每天的压力“可视化”,化整为零,分清“应该做”和“想要做”……这里特别指出的是“新行动‘从三开始’”。改变现在的自己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地行动,就会像刷牙一样逐渐养成习惯。“行为科学管理术”认为,“培养新的行动习惯时,最多不要超过三个”。当能熟练掌握这三个内容之后再做别的事。想学英语,每天只需记三个单词。想养成运动的习惯,每周只需要运动三次。……这样来看,行动是不是就很简单了。“从三开始”可以很好规避自我勉强碰壁后带来的自我放逐。三、自我认同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讲的就是自我认同,事物会朝着自己所想的方向发展。最后一个章节,石田淳先生介绍的就是“认同自己”。在这里,他教我们简单思考,明确人生是一种由行为确立的必然就可以了。好的结果是好的行动的累积,如果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其中必然存在着某种原因。找到原因后,不要后悔和失落,改正即可。保持简单思考,专注做事,这就是自我管理的科学。最后分享提高“自我效能”的四个关键:1、 自己成功的经历2、 替代性经历(看到别人成功,认为自己也能成功)3、 语言说服(“你能行”)4、 情绪和生理的变化(由成就感和喜悦导致生理状态产生变化)最后的最后,希望所有读者如同石田淳先生期待的那样“在放下这本书的瞬间开始行动”。希望所有坚持着的,期待着的都能因为自己的行动而蔚然成林。当我们焦虑的时候?不妨从行动开始!

改变人生从行动开始

印度有句话叫着:“幸运降临给那下定决心而行动的人,什么时候开始懒惰,幸运就告别。”没有人能不劳而获,想到我自己有深度拖延症,要做的事情,经常会拖到临交点才开始做。给家人买保险的想法在脑子里徘徊了两年多,在孩子爹身份证生日来临之前,我才开始急的团团转。想减肥,每当看见冰激凌蛋糕之类的甜点,又忍不住进入“今朝有甜须尽欢”模式,等到圆鼓鼓的臂膀呈现在镜子里时,悔之晚矣。悔之晚矣,每当我觉得这种糟糕的局面出现时,一定是哪里不对劲了。而且明知而为之,明知道拖延不好,明知道应该要早点规划,明知道甜点卡路里超标,可是就管不住自己。这样不好,长此以往,必将陷入恶性循环。日本石田淳先生的《从行动开始》推荐--“行动科学管理方法”,告诉我们光有以上的认知和抱怨是没用的,想要达到目标,戒掉坏习惯,运用适当的技巧管理时间,管理自制能力,付诸行动,才是根本。“想”和“做”的关键区别在于:想想做做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不要小看一个保持身材的女人,因为这意味着她们有着常人不能比的毅志力和忍耐力,拒绝掉了常人不能拒绝的诱惑。一个减肥的女人,她必须控制饮食,坚持运动,勤练瑜伽,拒绝一切能让自己长胖的美味和热量。”能控制自己身材的人,能一辈子控制的人,很不容易。”高中时期,我的体重一度达到最高点,被叫着“猪猪”绰号的背后,有着胖子淡淡地无奈。一直到大学,无知者无畏,并不觉得“可爱”有过错。直到工作后一年,遇到一位漂亮得体的上司,自知加上对比,明显觉得自己很逊。我才觉得,减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并且我需要减肥。从每顿两大碗饭控制到一大碗再过渡到一小碗,早晚粗粮粥、少肉多水果、戒零食、不熬夜、偶尔放肆一回吃点自己喜欢的。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年没吃过最爱的冰棍;一个礼拜只吃苹果喝水喝酸奶不吃主食(断食法);整个夏天秋天晚上坚持徒步五公里。最后从最高体重138减到98左右。最低是一次是92,孕期进产房前是135,哺乳期现在是98左右。整个减肥过程,戒掉暴饮暴食,养成合理饮食习惯,戒和养就是行动,实实在在的付诸行动在做,在执行,在饿着肚子中看见了减肥后的成果。胖子,大多数喝凉水都胖、吸收好、新陈代谢慢的体质,眼红那些怎么吃也不胖的瘦子们,胖子穿什么衣服都显胖显不好看。减肥后带来的好处就是,买衣服不用太挑剔,多了些自信。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每个减肥失败的背后,估计就是行动到一半泡汤了。来看看石田淳先生的《从行动开始》里面的科学管理法:科学管理法行动科学管理法石田淳一再强调要避免“认知偏差”,面对失败,面对半途而废的计划,大部分人会陷入一种深深地自责和愧疚之中,但是自责和愧疚并不会改变事实,所以我们要走出这种认知偏差,走出情感因素,理性起来,在哪里跌倒就应该从哪里爬起来,人无完人,不能对自己太苛刻了。只要找出源头,继续前进,才能成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比如我有深度拖延症,就像沙翁说的:“我们所要做的事,应该一想到就做;因为人的想法是会变化的,有多少舌头,多少手,多少意外,就会有多少犹豫,多少迟延。”一直就想买保险,但是一直只停留在一个想法上面,导致一直没有买。想和做是两码事,雷特说:“已经完成的小事,胜于计划中的大事。”《从行动开始》提到,改变人生,从行动开始,从放下这本书的当下时刻开始。石田淳崇尚兴趣和快乐与计划、事业挂钩,不是为了别人而去做,是自己真正地想要去做,想要得到某种结果,我们所有想完成的目标或者事情,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前提下,所以他提倡享受执行地当下过程,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逼迫自己做时间的机器人。十年后的你,是由现在的你决定的。图来自必应如果永远只停留在想上面,永远半途而废,十年后还是这样的你,且陷入消极颓废状态中。十年后是人物还是废物;是碌碌无为的职员还是事业有成的领导;是大腹便便臃肿的胖子还是优雅端庄气质的瘦子;是理财对抗风险的高手还是可怜兮兮的月光族;人生怎么样,还是要靠手和脚。机遇来了,也得肯干才行。如果乔布斯没有重回苹果公司,苹果手机也可能没有现在这么火;如果马云还在杭州电子工学院教书,就不会有后来的淘宝天猫阿里巴巴集团;如果俞洪敏还在北大当老师,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新东方;如果先定一个小目标的王健林还在大连当办公室主任,也就不会看到现在的万达集团。奥运冠军的背后,都是日积月累的训练的结果。古代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躬行才不会终觉浅。十年后的你,是由现在的你决定的。合上这本石田淳先生的《从行动开始》,我得赶紧把孩子和家人的保险买了,按下确定键、提交,一件心头事终于完了。阅读,最近一年正在进行中。倘若有一天没看书,总觉得不自在、少了一点什么。把习惯和行动渗入到灵魂里,才知道行动的魅力,阅读已经是我的生活一部分。最后用石田淳的这句“十年后的你是由现在的你决定的,请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以此共勉,愿你我都可以做的更好,收获更多。

你以为失败是因为意志力不坚 其实只是因为你没有采取行动

转眼间已经到了8月,今年的新年愿望你达成了多少?想要升值加薪、想要读更多书、想要学一门外语、想要减肥……愿望何其多,成为现实的寥寥。在一项远大目标前发现自己毅力不足难以为继时,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沮丧地觉得自己意志力太薄弱导致自己总是失败。但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研究所所长、株式会社WILLPM International创始人、美国行为分析学会(ABAI)会员、日本行为分析学会会员石田淳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是天生的“loser”,坦然接受人性弱点,也是成功的前提之一。在《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一书中,石田淳指出,无法时刻保持理性的态度行事是人性使然。我们希望保持“一切皆有可能”的积极思考,但有些时候这只是在勉强自己,因为“‘任何事都是积极状态更好’这一前提缺乏根据,另外目标本身太不现实,缺乏具体性,会影响后续的行动”。我们发现自己做事会半途而废——想着要定期去健身房却总是在家里“葛优躺”、下个月要提交一篇报告但一直在拖延——是因为“与很久之后不确定的结果相比,能够立即得到的结果对人类的行动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也就是说,和定期去健身房让自己拥有更强健的体魄相比,躺在沙发上放空自己能够立时获得满足感、和费劲脑力写出报告相比刷刷微博太过轻松愉快,让我们倾向于为了当下的愉悦感而放弃更重要的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性格或意志注定了你会失败。“能够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不管你有多么坚强的意志,如果没有行动的话不会产生任何结果。反之,就算意志薄弱,但如果采取行动的话一样能够收获成功,”石田淳在书中写道,“当你一个一个地完成计划时,就会发现自己获得的也越来越多。本书的目的不是让你变成意志坚强的人,而是让你变成能够取得成就的人,成为能够用行动来控制意志的人。”“行动科学管理术”是这本书的核心。该理论由美国研究者提出,其原理来自“行动分析学”。行动分析学由美国心理学家伯尔赫斯·佛雷德里克·斯金纳提出,其核心观点是,一切结果都是行动的积累,好的结果是好的行动不断重复带来的,而不断重复坏的行动只能带来坏的结果。根据“行动科学管理术”的观点,结果和行动都是明确可见且可以被衡量的,所以意志、性格、态度等含糊不清的因素都应该被排除在外。“行动科学管理术”用“ABC模型”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A (Antecedent):前提条件B(Behavior):行动C(Consequence):结果前提条件指的是引发行动的环境,比如你发现自己最近胖了(所以想要去健身房)、经理要求你写一份报告(所以你要赶在下个月的deadline之前写出来)。在前提条件的触发下,你采取了行动,然后获得了行动的结果(定期健身3个月后体脂率下降、按时提交的报告)。值得注意的是,采取行动的意愿和积极性这样的主观意识并不在这一模型的考虑范围内,只看客观的行动与结果。因为行动是衡量事情成败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停止胡思乱想,思前顾后,而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眼前事物上。这种“排除多余的印象、思考、喜恶,只接受其最真实的状态”的思维模式被称为“正念”(mindfulness)或“ACT(Acceptance & Commitment Therapy)”。石田淳认为,这有助于我们彻底面对现实,杜绝逃避心理——而后者正是让我们在远大目标前裹足不前的最大诱因之一。“行动科学管理术”认为,无法取得理想结果的原因归根结底有两点,一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二是“虽然知道应该怎么做,但不知道如何坚持”。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以“MORS法则”开展行动:M(Measured):可测评O(Observable):可观察R(Reliable):可信任S(Specific):可明确化也就是说,当你的行动符合这4个标准之后,你对“应该怎么做”和“应该如何坚持”就能了然于心。石田淳强调,其中的关键是从“小的行动”开始,因为“行动越小越容易完成,而且还能够排除一切模糊不清的因素”。任何的改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循序渐进才是最符合实际的做法。“行动科学管理术”认为,“培养新的行动习惯时,最多不要超过三个”。打比方说,你想学习英语,从每天背三个单词开始;你想去健身,从每周运动三次开始。这样微小的行动目标,因为符合“MORS法则”,所以有很高的可操作性,也比较容易让人坚持下来。“采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从所完成的一件一件的事中,我们会确实地体会到‘我做到了’的成就感,给自己褒奖,让自己享受自信。通过自己给予自己‘好的结果’,让自己更容易开始下一次行动。”当然,这也不意味着你需要时时刻刻绷紧心弦告诉自己不要浪费丝毫时间。适当的放松休息,享受当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如石田淳在书中所说:“我们既想达成目标,让自己变得更好,又想最大限度地享受现在的快乐,关键在于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找不到平衡的人,很难实现理想的人生。”界面新闻记者林子人/撰文原文链接:http://www.jiemian.com/article/790264.html

书评:《从行动开始》——重新认识“活在当下”

《从行动开始》陆陆续续读了两周,贯穿读下来,联系联系最近3年自己的变化,总结反思了下,大概梳理出一个大纲:【目标】更好的生活、更好的自己P.S:书中有提到这块对于目标要有具体实际的数据统计&逻辑分析【方法论】专注当下,保持客观,正念练习,心态积极且平和,行动反馈P.S:心态积极且平和这块,个人认为是最难把握的。在书中对于这块的讨论就是“如何辨别认知偏差这一行为并修正”。多读读这块,感觉自己还有身边的朋友、同事都有这部分问题。【其他】剩下的就是在达成目标上的一些细节提醒和忠告。但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并有长期良好且稳步施行的行动方案,才能逐渐看到效果。这些细节提醒和忠告在此时才会更有意义。下面展开来讲。关于【目标】部分。正好联系到本周和之前的朋友聊天内容,他感慨同是一届学生(我和我大学同班同学)毕业2年来,不同的人生轨迹(她研究生毕业靠导师关系进了当地一家新媒体公司,而我已有实际工作经验2年)。之后,才对“目标”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目标,换言之,就是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的结果。不论你是北上广深天天压力大加班到深夜的小青年,还是在家或啃老或独立的童鞋,其实大家在面临目标选择的时候,也是综合了自己的各种实力、各项资源,综合均衡比较下,才有的结果。可是差别在于,你当下生活状态到底如何,它对于你自身状态的反应是否达到良好预期,如果有,那说明整个人生状态处于一种比较合适的位置,如果没有就要总结下下。之前老师上课的时候说过,只有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总结反思一些优秀的商业案例,都会发现,它们在当时被各种策划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想到之后会如此成功。但是在一些关键节点上,都踩对了。那换到人生,生活这件事儿来说,也是同样意思,在关键节点上踩对,做好承上启下,为以后打好基础,也能对当下有所助力。那这样正向的反馈总结,再好不过。但是没有的话,反向总结,就到了正确使用“方法论”这块了。其实,还是心态这块最重要,就是书中提到的纠正认知偏差。因为也只有心态回到一种温和且积极的状态——heart flow,再行动,才能有最大效率的发挥。这种感觉就类似小时候,不去想争第一的时候,总是会意外拿第一。一旦刻意,心中很努力得想要这个第一,一般结果都比较失望。方法论概括下来的意思就是,把所有思绪都冷静处理,用客观的角度,具体的总结和分析,去把握整体事件脉络发展。这就需要:1、正念——摒除杂乱思绪,让自己冷静下来,可以通过运动等舒缓2、总结反馈——自己现在状况、之前经验教训、未来风险&效益预估3、制定可量化的、合理的行动方案4、准确实施,定期反馈,1-4步循环操作。所以与其说,这本书讲的是从行动开始,倒不如说是从正确认识自己开始。因为有时候意念决定了你的行动,如果一开始方向就不对,那行动下来的结果就比较难堪。而书中也用了很多事例和理论讲解关于“认知偏差”这部分。所以,重新认识“活在当下”,个人认为是这本书背后更深刻的含义。附:认知偏差百度百科解释http://baike.baidu.com/link?url=PZ2TrEEnv_symzmWsD2BVIyubp6WeouZHn_Gm2zkq1MQ4xFu9VBigAEntVJfl96lOdFeCub9jFrqYCGPMBqweK人类十大认知偏差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205/06/3157924_334577567.shtml

这样做,你也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图片来自网络文|白若狐你是不是有过很多这样美好的愿望:“我想成为像××那样的牛人”“我想拥有迷人的A4腰”“我想戒烟”“我想考托福”“我想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然而实际上你却根本没有真正的做到过。想要成为××那样的牛人,却没有足够的耐心;想要拥有迷死人的小蛮腰却禁受不住美食的诱惑;想要戒烟却始终无法控制住烟瘾……也许你会沮丧地以为自己之所以这么失败是由于自己“意志薄弱”造成的。曾经的我也是持有这种消极的想法,直到我有幸邂逅了研究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的日本作家石田淳的这本《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我才恍然大悟。石田淳认为,生而为人,我们天生就有惰性,认为自己“意志薄弱”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它会妨碍我们达成目标和改变自己。“能够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不管你有多么坚强的意志,如果没有行动的话仍然不会产生任何结果。反之,就算意志非常薄弱,但如果采取行动的话一样能够收获成功。”所以,与其一味的空想,自责,否定自己,不如脚踏实地的采取具体的行动。对此,我们可以用石田淳提出的科学管理方法来这样做:1.拥有具体的目标当你想做某件事时,你总是会说“我要努力去做”“总之先加油吧”,然而具体怎样做,却是毫无头绪。如此模糊不清的词,不但没有任何的具体性,而且还会让人很容易陷入迷茫,想的再多,说的再说,也都没有任何意义。譬如你想要建立一栋又高大又漂亮的大厦,首先就必须拥有一张清晰明确、相对具体的设计图。如果只是说“多修柱子”或者“尽量多堆点砖头,”那么这栋建筑在完成以后不是很快地倒塌就是成为了一座倾斜的空屋子。只想拥有某些目标却没有清晰而具体的行动,就算比别人更加努力,付出得更多,这个理想也依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一定要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目标。2.用"MORS法则"来驱动自己有了具体的目标,接下来我们就要清楚地知道“我应该如何行动”。这就需要我们用“MORS法则”。M=Measured(可测评)譬如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会定期测试我们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怎么样?掌握了多少知识?有没有什么进步?所以,当我们在做某一件事的时候,也要经常给自己做一个测评,检验一下自己有没有进步呢。O=Observable(可观察)譬如你坚持减肥一段时间以后,可以问下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有没有发现你瘦了?然后根据大家的意见,看看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就去调整一下。R=Reliable(可信任),这是一个标准。比如之前想要减肥的你总是控制不住美食的诱惑。然而现在面对很多美味佳肴,你竟然可以做到无动于衷,不再疯狂的摄入,这就表示你已经成功了。如此以来,别人也会信任你。S=Specific(可明确化),譬如你要跑步,穿什么衣服?穿什么跑鞋?是晨跑还是夜跑?每天跑多长时间?跑多少米?……这样,我们自己做的事就比较明确而清晰了。如此以来,我们才可以有条不紊地行动。3.新行动“从三开始”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应该循序渐进的。行动科学管理术认为“培养新的行动习惯时,最多不要超过三个”。比如你想学习英语,每天只需要记三个单词;你想养成运动的习惯,每周只需要运动三次;比如工厂里师傅在教新员工工作内容的时候,首先从最简单的三个开始,当员工能够熟练掌握这三项工作内容之后再继续教他接下来的事。当然,也有一些情况无法严格按照三的数量来进行计算和区分,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感觉工作量不是太大就可以了。采用“从三开始”关键在于,从所完成的一件一件的小事中,我们会确实地体会到“我做到了”的成就感。让自己充分地体会到成就感所带来的快乐,给自己褒奖,让自己享受自信。所以从一开始要把目标定得低一些,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开始行动,慢慢的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4.使用“行动列表”的方式“行动列表”的种类多种多样,从简单的一张纸到内容繁杂的表格再到使用方便的手机App(滴答清单,奇妙清单,成就清单等),关键在于选择适合自己的。譬如你想要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管理,你选择用一张白纸记录。你可以分为“饮食”“运动”“睡眠”等几个大项目,然后在其中分别添加“一日三餐”“多吃蔬菜”“不吃垃圾食品”或许“多爬楼梯”“做10个俯卧撑”等小项目。当完成每一个项目后,就一定要用笔把完成的事情用打钩的方式勾选一下,而不是只在脑海中确认完成。通过用笔写下行动列表,可以确实地获得“今天做到了”的成就感,从而促使我们坚持下去。5.有效地利用“ABC模型”作为行动的原则A=Antecedent(前提条件)B=Behavior(行动)C=Consequence(结果)前提条件指的是引发行动的环境,任何行动和结果都依赖于前提条件。譬如你早起在卧室抑或坐在沙发上背英语单词,可是背着背着,你觉得很困,于是不小心就睡着了。再譬如你灵感来了,打开电脑准备写作,可是弹出来的新闻特别吸引人,于是你忍不住点开来看,当你看完以后,时间早已流逝,灵感也早就跑到九霄云外了。所以,想要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就要消除A(前提条件),使其难以发生。如果你想要背单词,就要变换学习的场景。从“卧室”“沙发”搬到阳台抑或公园;你要写作,就要果断关闭网络。只有这样,你才能引导自己做出有效的行动。而当你在实现结果的同时,又做得特别好的时候,你可以尽可能多的增加A(前提条件),提高行动发生的概率。譬如你越来越喜欢跑步了,可以通过“买一双漂亮的跑鞋”“邀请喜欢的人一起跑步”等来提高自己跑步的频率。倘若你行动了一段时间,没有立刻取得好的结果时,我们可以为自己准备一些能够立刻获得快乐的事情。比如你已经坚持跑步几天以后,那就通过“跑步结束后喝一杯美味的饮料”“到期待已久的大酒店洗澡”等自我奖励,来帮助自己继续坚持跑步。我们在利用以上这些行动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管理我们的行动时候,并不代表我们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就无往不利,我们还要避开以下两个方面的陷阱。1.扔掉“为了将来而忍耐”的想法很多时候,我们会很担心因为今天玩得太嗨而耽误了第二天的计划抑或工作,因此就早早脱离朋友准备回家。这样“为了将来现在必须忍耐”的想法,虽然看似积极向上,实际上却是逃避现实,所以请趁早抛掉。只要我们给自己的人生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不是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只存在于“没有到的未来”中。我们就应该充实地度过现在的每一天。N年以后的你是由现在的你决定的,所以把握现在,请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2.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我们总是很喜欢给自己制定非常长远的目标,但是有些目标需要我们拼尽全力才有可能实现。然而,一个人是不可能总是拼尽全力的,反复多次之后总有一天会因为达到极限而累趴下,甚至一旦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受挫,就会大幅度地降低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不要勉强自己,不要给自己设定一个超越自身极限的目标。我们要做的是以自己为基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一点一点地改变,才能坚持行动。同时要被自己周围的价值观所左右,始终循序渐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才是最重要的。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存方式,构筑起真正适合自己生存的空间,“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次的行动胜于百遍的胡思乱想,所以请专注于现实和现在,从小的行动开始,真正的行动起来吧!

还在为意志力薄弱苦恼吗?试试这些方法

最近研究生开课,又在准备两个考试,工作也不能松懈,读书和更文的速度慢了下来,但基于爱好养成的习惯较容易坚持。今天恰巧又读到了一本和坚持有关的书,和大家分享。明明打算戒烟,却无法拒绝别人递过来的香烟……明明想要减肥,却仍然忍不住大快朵颐……明明想要学英语,甚至买了全套教材,却只看了一点就厌倦……类似这样的情景想必很多人都遇到过,而大多数人在抵御不了诱惑时会将主要原因归结在自己意志力薄弱上面,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日本作家石田淳的《从行动开始》一书给出了一个全新的答案。石田淳被誉为研究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他在书中提出了一种“行为科学管理术”,教人们如何通过行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进而改变人生。人性的弱点中本身就有“很难坚持做任何事”这个特点,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责备自己无法坚持,然后专门制定一套能够帮助自己坚持下去的方法。一、认清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类型:1、明知道应该做什么,却就是做不到的事。像读书、健身、合理饮食等等,我们知道做这些事的好处,却总是抵不住自身欲望,坚持不了几天就不了了之,从此对自己更加没有自信,甚至连再次尝试的勇气都没有。2、明知道不该做,却总是停不下来的事。最典型的就是放不下手机,明知道抱着手机是在浪费时间,自己的双手和眼睛却总是离不开。其次像玩游戏、抽烟等等都属于此类。二、为想要坚持做的事创造条件:既然已经认识到人类本身就很难坚持做任何事,那就不要再过度相信自身意志力,而要从外部环境到自我心理创造让自己坚持的条件。1、外部环境:想要读书就不要靠在床上,到图书馆去、到大学自习室去,最不济也要在自己家的书桌前。想放下手机就断掉WIFI,换成小流量的套餐等等。2、自我心理:读书、健身、合理饮食的结果都是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出现,但玩手机、打游戏、抽烟却能立刻让人获得眼前的快感。所以在自我心理方面要摒弃立即获取的想法,而要时刻提醒自己“为了10年以后变得更好”,只有这样,才能有坚持下去的持续动力。三、从小事做起,及时给自己奖励:我们可以订立远大目标,但一个人不可能一直全力以赴,就像被拉到极限的弹簧,最终还是会失去弹性。所以,要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循序渐进去达成,并且在达成后给自己奖励。作者在书中举了个跑步的例子,他以前没有运动的习惯,但在40多岁时突然想跑马拉松,便从每周两次走30分钟开始,渐渐变为走30分钟跑5分钟、10分钟、15分钟、30分钟,最终完成了100公里的马拉松。每天背5个英语单词,一年后就是1825个,5年后就是9125个,这个词汇量已经超出了任何一个英语考试的要求。如果你一个月记住了150个单词就可以奖励自己一顿大餐或者一次旅游。靠着这种持续的自我激励和肯定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达成大的目标。《从行动开始》这本书内容虽简单却很实用,书中所介绍的方法也远远不止这些,后续将陆续和大家分享。

改变《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

《从行动开始》,是研究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石田淳所著,在接触这本书之前,关于行为科学管理方面,我所知道的,仅限于简单的行为改变可以触发认知上的改变,还有DISC的一些零散知识,对于行为科学的认识很浅。读完这本书后,对于行为科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一、这本书该怎么读?刚拿到这本书,按照30分钟快速阅读的方法: 5分钟自我介绍+5分钟扫读+15分钟精读+5分钟回顾。看完自序,基本上在说行动重要性,新意不多,尤其对于看多了心灵鸡汤类的朋友们来说。扫读目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划出了10个小标题,再进行深入阅读,翻到小标题所在页数,每个标题的内容基本上在2-3页,看完后,鸡汤味很淡,还不浓,也没有对MORS法则的深入讲解,于是,有些失望。到底要不要从头开始读下去呢?抱着对“行为科学”的好奇,平复了下心情,调整了下心态,不再功利,慢慢地来读,结果预计每天30页,由于实在看的精彩,基本上每天50页(对于读书比较慢的我来说,这已经是很快的了)。读完后,我被击中了,对于怎么读这本书,从开始,我就有了“认知偏差”,而原因是我想从工具书的角度去获得我想要的知识。“认识偏差”,这本书用了一章的内容进行阐述,并贯穿整本书。 导致“认知偏差”的原因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考方式——自动化思考(即人类在无意识状态中做出的思考),据说每个人每天会出现700次自动思考,基本上都是负面的思考。由“自动化思考”导致的“认知偏差”会经常让我们有“我被讨厌了”“大家都嘲笑我”“只有我运气不好”“反正我不行”“我肯定会失败”等念头。总结:此书不是工具书,不适合速读,更多地是从思维上去让读者认识到行为科学的作用和意义,并通过案例来进行解读。从头开始读,才能跟上作者的思维节奏,如果功利性的阅读,建议可以直接看第二章案例。二、为什么一谈到改变不先从行动开始?关于改变,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有一部分说法是必须从本质上、思想深处认识到改变的重要性,然后利用一些方法,达到改变的目的,也就是:思考—>分析—>行动。但是,结果却是:你看了那么多书,还是没有改变;你想着一直减肥,却还是那么胖;你想着天天早起,却还是离不开暖和的被窝。思考和行动之间的距离,远远不是想通那么简单,而更重要的是行动产生结果。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不直接从行动开始改变?这就是行动科学管理所要告诉我们的。其实发生改变的顺序是:看见—>体验—>行动产生改变。下面看一张图:行为就像海上的船,性格是船在水下的链条,基因就像是船的锚,行为是最容易受到环境等因素改变的,基因是改变不了的,性格也不易改变。所以,通过改变你易变的行为,进而改变心理状态,从外向内,更容易成功。比如,《不抱怨的世界》中紫手环记录的每天的不抱怨,微笑俱乐部每天只是大笑,没有为什么。这些都是通人们的行为改变进而改变内心的状态。改变从行动开始,而不是简单地从思考开始,才是最快、最有效的途经。改变行动,才能改变一切。三、在行动之前,要将“认知偏差”控制在最小。> 为了尽可能地避免“认知偏差”,关键在于正确地认清事实。当发生某件事情时,应该只将意识集中在“眼前的事实”上,排除多余的印象、思考、喜恶,只接受最真实的状态。这种方法被称为“正念”或者“ACT”。“正念”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现在”和“现实”之上。谷歌公司为了提高员工的专注度和创造力,于2007年在全公司的员工培训中引入了这一方法。比如,在单位,早上上班,碰到了老员工,你面带微笑地打招呼,对方却视而不见,你是不是心里会想“是不是昨天什么事得罪了他,怎么打招呼都不理我?”这就是你的自动化思考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常常片面地归因为自己,却看不到事实,也许那位老员工心情不好,也许他确实没看见,whatever,你只是多看了他一眼,而他没有看你而已。关注于行为本身,这个行为你赋予的意义、想法太多,那只是自寻烦恼,正念就是关注现在。书中对“愤怒”的真正原因进行了分析: “我明明按照那家伙说的做了”“公司的政策有问题”,在同一家餐厅,有的人不耐烦地一个劲儿催促“还没好吗”,有的人则满脸期待地说“真想快点品尝”。也就是说容易愤怒的人就是习惯找外因的人,进一步说,越是重视自己的人月容易愤怒。遇到一些小事,有的人会愤怒,有的人则懂得宽容和理解。在最让企业头疼的顾客投诉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可以说,90%的投诉原因都是顾客认为自己没有收到重视,而不是服务不到位。事实上,并没有人会故意去轻视别人,但没有采取充分的应对措施,的确会使人产生被轻视的感觉。四、让行动可视化,MORS法则。在日本,大阪大学的筒井义郎教授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非常耐人寻味。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年收入在80万元以下时,随着收入的提高幸福度也会相应增加,但年收入超过80万元之后,收入增加幸福度也不会继续增加。年收入80万元以下时,收入与幸福度成正比,是因为在这个范围内的消费都比较容易想象。比如,坐奔驰车、住高级公寓、搭乘豪华游轮旅行,等等。年收入80万元以上时,上述愿望都很容易实现,人们不再满足于吃什么和买什么,转而开始担心自己资产的减少,为了守住财产而忧心忡忡。甚至有的人为了尽量避免纳税而茶饭不思,害怕周围人贪图自己的钱财而整天神经兮兮。也就是说,当收入超过一定程度后,反而很难感到幸福。自己的幸福度,是由自己来决定的。关注自己,才是一种成熟的思维模式。只是模糊地抱着“想要幸福”的期待,永远也不可能幸福。我们需要让行动可视化,运用MORS法则:M=Measured(可测评)O=Observable(可观察)R=Reliable(可信任)S=Specific(可明确化)具体的方法包括:1、制定行动列表。不是早上起来跑步,而是早上起来跑5分钟,从小的目标开始,坚持下去,不断提高目标。2、使用方便的记录工具。3、利用生活的记录本,感受自己的能力。4、用“感谢卡”消除人际关系上的压力。我们的压力八成都来自人际关系,所有人都可能因为别人的影响而感到不愉快,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真正憎恨的人。绝大多数是“认知偏差”导致的“厌恶”。5、利用“实况转播”让意识回到现实。所谓“实况直播”,简单来说,就是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在脑海中确认一遍。通过将自己的行动读给自己听,可以完全排除过去和将来的干扰,将意识完全集中于现在。6、化整为零,目标分解。面对庞大的工作,不要总想着一下子做完,这样只会给自己增添压力。将庞大的工作化整为零,并且享受由此带来的成就感才是上上之策。五、避开行动中的陷阱。陷阱一:不要活在将来,而要活在当下。“为了将来必须现在忍耐”,并不意味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只存在于“没有到来的未来”,而我们应该充实地度过现在的每一天。未来的你是由现在的你决定的,只有现在的每天积累,才能创造美好的将来。陷阱二:不要因为“无谓的想象”给自己增添压力。压力与发生事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发生事情—>产生压力”,而是“发生事情—>个人认知—>产生压力”。专注于行为,不要过度上升到“他是否对我有看法”这些人格、情感类的高度,自寻烦恼。正确地认识眼前发生的事情,遇到困难,请记住,任何事情都有3种以上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无谓的想象”带来的情绪回应。还请记住另外一句话:“不要让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陷阱三:不要逃避压力。和压力对抗,只会消耗更多的能量,正如斯坦福大学备受赞誉的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所出版的新作自控力系列的《和压力做朋友》。陷阱四:战胜诱惑。将注意力集中在益处上面。陷阱五:认清你该做的事。人们想要做的事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行为。一种是,像吸烟和暴饮暴食等应该减少的“过剩行为”。“行动科学管理术”将需要增加的不足行为和应该减少的过剩行为,统称为“目标行为”。眼前的诱惑,被称为“竞争行为”。究竟,你的目标行为是想要增加“让自己变得更好地行为”,还是减少“过剩行为”,你必须明确这一点,为了10年后的自己,做出改变。陷阱六:不是模糊地做,而是用“ABC模型”作为行动的原则。A=Antecedent(前提条件)B=Behavior(行动)C=Consequence(结果)将整个行动的过程都写下来,比如:过剩行为“吸烟”,找到A:“饭后一支烟的习惯”、“随身携带香烟”、“同事找自己一起吸烟”。而C则包括:“吸烟后放松的心情”、“吸烟后感觉后悔”。 如果你的目标是需要减少的,就应该首先消除A,使之难以发生。而要达到“放松”的效果,可以进行跑步等,通过增加前提条件A和自我奖励来实现行动的循环,坚持下去。陷阱七:不要把目标定的太高。只有以自己的基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一点一点地改变,才能坚持下去。你的能力提升应该在舒适区和挑战区之间,而不是去做一项你完全不可能做成的任务,进入恐慌区。陷阱八:面对失败时的三种心态。不要冲动,保持理性。不要主观,保持客观。不要抽象,保持具体。请记住,“自我贬低”会造成认知偏差,摆正心态,将精神集中在应该作的事情上。六、用行动来认同自己。1、提高“自我效能”的四个关键。A、自己成功的经历。B、替代性经历。C、语言说服。别人对你说“你能行”。D、情绪和生理的变化。由成就感和喜悦导致的生理状态的变化。2、不要依赖“感觉”。当负面的情绪在你的脑海里、胸腔里、闭口里、嘴巴里来回转的时候,只会越积累越大,变成一个越来越大的气球,你必须找个地方把气撒了,不然就要爆了。多和自己交流,把情绪写出来,把情绪说出来,分析产生不安的原因,让自己放心,采取行动,才能变成更好的自己。给情绪一个出口,你才能更专注于行动。3、用行动来解决人际关系的问题。某研究机构曾经针对职场的人际关系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对于“你是否愿意和上司或者部下一起去喝酒”的问题,给出肯定答案的人的理由是“为了培养人际关系”,给出否定答案的人的理由是“不知道聊什么”“浪费时间和金钱”。根据这个结果不难看出,“想要培养好的人际关系”的人,在抱怨之前会积极地与对方进行沟通。主导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中的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从小的行动开始,面带微笑地打招呼,遵守时间,不恶言相向,懂得倾听。尽量做让别人高兴的事,而不要做惹别人讨厌的事。人际关系是人类行动的积累。如果想要累积好的行动,首先从自己开始,这样你周围人的行动一对会发生改变。试着用小行动从错误认知中摆脱出来,这就是你自己主导改变人际关系的关键。4、“劣后顺序”比“优先顺序”更重要。所谓劣后顺序”,就是先决定应该舍弃的东西。舍得,这个大家都懂的。5、管理你的时间。关于时间管理的,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http://www.jianshu.com/p/d316d6a50575如何创造你《每天最重要的两小时》?(一),http://www.jianshu.com/p/b5b0d5156266如何创造你《每天最重要的两小时》?(二)6、养成好习惯的“5分钟行动”,定期检查自己人生的习惯。运用行动科学管理术时,决定不能勉强自己。作者用自己的例子,阐述了,如何从“5分钟”开始跑步,到完成100千米马拉松和撒哈拉马拉松。开始5分钟行动,坚持一个月,你一定能发生改变。定期检查自己人生的习惯,好的结果是好的行动累积的结果。书中还有很多精华,你看到的就是你想看到的,行动起来,去挖掘宝藏吧。

空想只会带来迷茫,行动才能找到方向!

从7月19号开始,渐渐中断了自己的“100天100本口才书计划”,但我心里还一直惦记着呢,接下来我一定会把之前欠下的所有的书都补上。为什么会间断这么久呢?一来因为要准备登台演讲,二来要准备一场重大的考试,所以忍痛割爱,暂停了自己的读书计划。一、正因为不想跑,所以才要跑今天重新拾起,不禁手生,不知道自己写些什么、怎么写了都,还有就是书也不想看、总结也不想写,这可如何是好?突然,想起来自己看的一本书《从行动开始》,这不正是把书中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时候嘛。书中提到:“能导出真正结果的只有行动。”那意思就是“越不想写越要写呗!”那就写吧,写着写着灵感或许就来了。正如村上春树所言:“正因为不想跑,所以才要跑!”多经典啊,用行动去打磨自己,而不是让思想腐朽了自己的行动啊!当你脑海中不停的想着要干嘛干嘛,却不去做时,慢慢地就会感到压力重重,一方面觉得任务真是太可怕了,另一方面又觉得意志力太薄弱,自己太无能了。接下来的后果肯定就只有拖延和痛苦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去行动,用行动带动自己去思考,在行动中才能找到方向,空想只会带来迷茫。写作也好、跑步也罢,读书也好、恋爱也罢,只有去写去跑去感受,去爱去恨去浪费,你才能发现其中的意义,而只在脑子里想,不仅没用,而且浪费时间,还让你感到人生暗淡、生命无光甚至失去希望。去不去做、能否做好及能否坚持一件事都与意志力没有一丢丢的干系,你要做的就是只管去行动就好了。我们常常做的却是埋怨自己意志力薄弱,觉得自己无能,打击自己,并陷入深深的自责中,然后推及到其他的方面,觉得什么事也做不好,坚持不下来。举个例子:你是靠什么判断一个人很优秀很努力的?是根据他的行动还是他那无坚不摧的意志力。很显然,是他的行动力,他那不断更新的文章、那羡煞旁人的业绩、那广泛的兴趣爱好等等。你要的是结果,而能带来结果的就只有行动了。还是引用乐嘉的那句经典的话:“先开枪后瞄准,先上床后恋爱!”这句话要正确理解哈,不要磨磨唧唧、犹犹豫豫,要果断行动,行动带动你的思想。只要不断积累小而具体的行动,不管多么远大的目标都一定能够实现!二、如何让自己迈开腿去行动?1、小事做起你想开始写作,那就每天写个1000字,如果还多,就500字,先从一点点做起,先让自己能够坚持下来,就像做俯卧撑,每天做十个,渐渐的你就会发生蜕变。这点我是深有感触,当我在准备演讲的时候,那家伙对自己的要求高的不要不要的,恨不得一上场就有大师的水平,嗨翻全场。还好我在临上场的几个小时前调整了自己的目标,这一次作为我第一次上台,我只要完整的表现出我的内容就好,瞬间心里就放下了,所以凡事不要一开始就给自己设如此高的“跨栏”,一旦超出你的能力,你只会望而却步。从小事做起吧,细水长流,让自己每天都会坚持。2、让自己马上就取得结果、获得成就感作者石田淳告诉我们:当人们发现能够立即得到好结果的时候,就会积极主动地重复这一行动。比如当我们被别人夸赞饭做的好吃的时候,就会特别喜欢做饭。我们可以给自己的行动设置一些笑笑的奖励,增加自己的成就感;比如大的目标(100天100本口才书)实现之后,给自己奖励一个向往已久的白色锤子耳机,比如小的目标可以找小伙伴一起,然后互相鼓励,褒奖是性价比最高的奖励方式。3、关注眼前的事,集中注意力于当下,不要空想未来书中提到一个词:正念,也是很热门的一个词,意思大致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手头的事情上,活在当下,用心的感受自己的呼吸能让我们更好的活在当下,冥想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就像孔子的思想:活在当下,该怎么就怎么,不掺杂一点意思进去。为了十年后的自己,你现在必须做出改变!三、别看了,没有三了,赶紧去行动!只是一味地批评,而不采取任何行动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的,为了十年后更好的自己,你现在必须做出改变,去行动吧!最后提示,如果你觉得生活有点无趣,你可以每天给自己认识的人写感谢卡,找到你认为值得感谢的东西去感谢,你会发现生活不要太美好哈!

别撑着了,人生哪有那么难过

前两天在上班的路上,碰见了一位许久不见的同事。和我聊起了她这段时间的几件大事,她说她现在皮肤越来越不好了,脾气越来越不好了,对待突发事情的勇气也越来越小了。年初的时候她为了使皮肤变好,立志做到"朝朝盐水,夜夜蜜水",现在晚上要喝的蜂蜜水到是还时不时的喝一些,早上的盐水早就放弃了,因为没时间喝。本来想把脾气改改,做个水似的江南女子,可是每天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的事来烦心。她说回来面壁思过之后,发现这么多年就没有一件事办成过,感觉特失败。说着说着她就流起了眼泪,说上周她的母亲又被检查出患了癌症,自己都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到公司以后,我也反思了一下我自己,我之前一直想学英语,单词书前几页都快被我翻烂了,后边的还是崭新的未开启的。我也一度责备起自己来。不禁感叹:我的生活也破了。我们大多的时候是对生活无法控制而感到不知所措;也是因为太多的空想而找不到方向;更多的时候,是由于我们抱着太多我们和别人都认为正确的理念、方法任性的向前走着。看到由研究日本行为科学管理学家石田淳所著的《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后,我豁然开朗。能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和你有没有坚强的意志毫无关系。问:为什么没有?答:不管你有多么坚强的意志,如果没有行动的话仍然不会产生任何结果。问:一切的行动不是靠意志来控制和约束吗?答:这是严重的"认知偏差",应该是行动控制和约束意志。没有人能够不通过行动就判断别人的意志如何。这个"认知偏差"着实给不少人带来了困扰。研究表明:人类有一种特有的思考方式-"自动化思考",每人每天会出现700次的自动思考。这些思考中有些内容是比较清晰的,也有意识模糊不清的,但基本上都是负面思考。这些负面思考并非都是事实,但我们坚信它就是事实,结果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全书来看,我和我同事之所以出现那样的状况和心理,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1)太过于依赖意志我们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行动和意志本来就没有关系,只是用力的抓着意志不放,认为没有坚强的意志终将一事无成。2)把握不好自己,不能全身心关注“现在”看过很多人的签名:不畏将来,不念过去。意思是不因为过去的事情懊悔,不因为对未来的不安畏缩不前。当下是最重要的,不能因为公车上一个人不小心踩了你的脚而没有道歉就一直认为自己"遭到了轻视"。那是昨天,现在并没有人踩你的脚。她说母亲患了癌症,那么她现在举足无措是没用的,不能因为举足无措癌症就会消失。3)目标含糊不清,不具体立志每天喝淡盐水,喝多久呢?具体什么时间喝呢?要标配的像一日三餐那样,就是总有早餐、午餐、晚餐,每天大致的时间都不会错。要改脾气,什么情况下改呢?改到什么程度呢?要学英语,每天什么时间学,学多少?这些都很模糊。4)不能战胜眼前的诱惑就像戒烟和减肥一样,吸烟和吃美食能立即带来精神上的快感,不学英语能立即躺在床上休息,发火能立即让自己痛快。这些都是诱惑,我们都无法抵御诱惑。身体不适时,我们都会多休息,好好的睡一觉。对待心灵,我们却如此的苛刻。我们也应该让心灵得到放松。为了把我们从各自的"认知偏差"中解救出来,书中也给出了一些相应的方法:

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的你,可以这样开始

文/林小白我之前写了几篇比较正能量的文章,得到了一波留言,大意是说,道理他们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就算卯足了劲要去做,也不知道应该从何开始。看来“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很大一个原因在于,我们想改变,但不知道怎么开始。而日本作家石田淳的《从行动开始》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我管理的科学方法,用这些方法可以很简单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不抱怨、不盲从,从而遇到新的自己。一、意识到自己具有“认知偏差”我是一个较为自律的人,但如果你问我,在家“葛优躺”一边吃零食一边看综艺节目和去健身房挥汗如雨,你喜欢哪个?坦白说,当然喜欢在家“葛优躺”一边吃零食一边看综艺节目啊。但你们可能会说,怎么连你也这样,你不是很自律吗?但自律的人也有不那么自律的时候啊。我们往往喜欢把很多事情通过自己的“认识偏差”强加给自己。比如吃零食和减肥。有人对着自己怒吼,你看你不去跑步减肥还吃了一大堆麻辣小龙虾,活该胖死你,你怎么这么没用。然后,她就越来越消极,越来越没有动力去减肥,之后就觉得自己就是这么一个意志力薄弱、什么都做不到的糟糕的人。实际上并非如此。但因为我们很容易产生“认知偏差”,而“认知偏差”总是会妨碍我们达到目标和改变自己,这让懂得所有道理的我们还没去做之前,就在脑海里狠狠地批判自己了。这是一个错误的、荒谬的开始。二、具象你的目标很多人喊着“我要变瘦”、“我要变得有钱”,那请问“变瘦”是指多瘦?“有钱”又是指有多少的存款?《从行动开始》明确告诉我们,只是模糊地抱有愿望,那么这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更进一步说,没有具体目标的人,就算比别人更加努力,就算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仍然会被“必须继续努力才行”的不安感所折磨。只有将愿望具体地描述出来,朝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前进,才能够因实现愿望而感动幸福。关键在于,当你拥有一个目标时,要清楚当这个愿望实现时你将会是什么状态,以及在这个状态下你要做什么。也就是说,你要预想达成目标的自己的样子,然后朝着他跑去。试试想想看1年后的自己、3年后的自己、5年后的自己。清晰的目标十分重要,就像没有设计图就无法完成一栋建筑一样,人生也需要相对具体的设计图。设计图当然不能含糊不清,必须非常清晰明确,人生自然也是如此。因此,从今天开始抛弃一切模糊不清的内容,描绘一个清晰而具体的人生设计图吧。三、从小事开始,量化你的行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当我们培养一个新的行动习惯时,我们要降低行动的难度。一开始把目标定低一些,更有利于行动开始。在培养一个新的行动习惯时,最多不要超过三个。比如在教新员工工作内容的时候,首先从最简单的三个开始,当员工能够熟练掌握这三项工作内容之后再继续教他接下来的事。同理,如果你想养成运动的习惯,每周只需要运动三次;如果你想学英语,每天只需要记三个单词的发音、意思、搭配、用法等等。正因为开始改变自己不太容易,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勉强自己。如果上述的“三个法则”不太适合你,那么一天5分钟的改变你是可以做到的吧。你只需要坚持5分钟的行动,聚沙成塔,也会有转变。有好几个小时的想法,不如有1分钟的行动。一个想要减肥的人就算每天想三小时“我要变瘦”,体重计上的数值也不会发生任何的变化,但只要他每天坚持快走5分钟,最后的结果肯定会发生改变。不要以为“只款走5分钟根本不可能减肥”,坚持完成小的行动,不断地累积,最后一定能够带来好的结果。首先从5分钟能够完成的行动开始。只要坚持一个月,你一定能够发生改变。你要谨记,为了实现你的目标,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你需要的不是坚强的意志,而是从小做起的行动。当我们开始动起来了,我们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行动列表,更好地量化我们的行动,让我们更有动力去转变。例如,你想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管理,可以分为“饮食”、“运动”、“睡眠”等几个大项目,然后在其中分别添加“少食多餐”、“多吃蔬菜”、“不吃垃圾食品”或“走一站路”、“做30S的平板支撑”等小项目。当完成这些项目后,就将它们填入列表中。同时请注意,一定要用笔把完成的事情记下来,而不能只是在脑海中确认完成。通过用笔写下行动列表,可以确实地获得“今天做到了”的成就感,从而促使你坚持下去。最后,知道了这些方法的你,请从现在就开始,不要推脱到明天。你要是告诉自己“我从明天就开始执行”,那你的这个明天总是不会到来的。所以,从现在开始,just do it!

从行动开始;一用就有效的自我管理术

BY刘安娜160731作为一个专注减肥的女战士,我太知道人类的意志力有多薄弱这件事了,相信但凡曾经减肥过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或者想要坚持早起的、坚持学英语的、坚持读书的等等。所以人们都说“小心减肥成功的人,他们什么都做得出来”,因为大家都认为能够减肥成功的人必然是一个意志力非常强大的人。我以前也一直这样想,,直到最近我发现可以绕开意志力这个坑,采用具体、可执行的计划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与其说我被《从行动开始》这本书吸引,不如说我和它不谋而合。如果想要改变人生,抱怨自己的缺点是没有用的,只靠意志力也无法成功,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存在太多偏差,最靠得住的判断标准只有行动本身。因为它所讲述的这也正是我近期发现的、无比认可的观点——只有行动能带来结果。我发现我不自觉的已经在采用书里传授的办法,通过指定具体的计划并执行,从3月到现在减重23斤,当然比起很多减肥达人慢了很多,但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怎么消耗意志力,没有心情跌宕起伏,没有自责、沮丧、失望等等的负面情绪,也就没有那么痛苦。作者石田淳是研究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他的“行为科学管理”被包括美国航空总署和波音公司在内的600多家公司采用。这本书也是他行为科学管理的主要思想,通过纠正认知偏差,从小习惯开始改变行为,从而有效自我管理,改变人生。只改变想法而没有采取行动是没有用的,这也是为什么你听了那么多课,读了那么多书,懂得了那么多道理,却还是觉得过不好这一生。——你为什么难以改变?——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具有的错误认知,就不可能做出对的改变,因此要做对事,就要从认识错误开始。第一点就是普遍认为的“我意志薄弱,所以做不到”这个错误的观点,“意志薄弱”是思想上的事情,而“做”是行动上的事,思想可以指挥行动,但行动也可以不受思想的指挥而直接发挥作用。通过改变行动就可以建立起新的习惯。第二点就是把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不如意看作是彻底的失败。例如在减肥的过程中突然有一天吃了一顿大餐,然后就暴饮暴食,连吃了几顿,是因为吃了一顿以后觉得前功尽弃于是就彻底放弃了,但其实事实是执行了计划几天吃了一顿大餐,如此而已,只要再继续执行计划就好了,最多是因为吃了一顿大餐加一点运动量。第三点是一说到改变,很多人就觉得一定要是彻头彻尾的、翻天覆地的才叫改变,所以一想起来就觉得难以实现,其实不然。运动可以从每天5分钟开始,学英语可以从每天3个单词开始,读书可以从每天10页开始,只要是行动上与以前相比有了变化,形成了新的习惯,就是一种改变。——小心这些陷阱——如果你还没有意识到改变需要从行动开始,就有可能陷入这些意志陷阱。不要过分关注“做不到的事”: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总有一些事能做到,一些事做不到或者做的不够好,如果因为这样就认为自己什么事也做不好,就会陷入自暴自弃的意志陷阱,放弃改进甚至放弃原本做得好的事情。沉浸于过去的人无法解决问题:如果因为过去发生的不好的事情而反复回想、自责,这种让不幸发酵的做法就更多的错过了现在。过去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为了无法改变的事情而烦恼是浪费自己有限的人生。如果因为早上被人踩了一脚就一整天不高兴的话,那么就是浪费了本来可以很美好的一天,而这一天并没有一直被人踩着脚。只要将注意力放在“现实”上,就能解决大多数的问题。“感情”不是现实,和事情本质也没什么关系:很多负面情绪是因为对过去的后悔和对未来的担忧而产生的,与现在正在发生的现实没有什么关系,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直面负面情绪,找到情绪发生的真正原因,认清现实,就能采取对应的行动,逃避或者从外部寻找原因都是徒劳的。向外部寻找情绪的原因等于把自己的人生方向盘交到别人的手里,但自己的人生方向必须要由自己来把握。——从行动开始,该怎么做?——当想要实现某种目标的时候,需要的不是“干劲”和“认真的态度”,而是切实的行动。例如最近我参加了选择自己的早起打卡活动,通常是每天早上五点半左右我会被梦想(膀胱)叫醒,不去考虑困不困、想不想起这些问题,我会马上刷牙洗脸涂上芦荟胶,这样马上就会清醒地坐在书桌前读书或者听课了。改变从小习惯开始:目标的设置不宜过于远大,例如必须在1个月减掉20斤这种,当然也有可能实现,但是远大的目标造成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而且一旦没有实现就会导致心理上的崩溃以及自我怀疑。这也有助于一旦开始行动,就能马上取得成果,成就感将促使行动的主动出现,这也是管理学里的“正面强化”思想。行动建立习惯,而不是意志:很多人在确立了某个目标以后很喜欢对自己喊口号,类似于“我要xxx”“我一定xxx”“明天我就xxx”,但这只是一种语言,并没有转化成行动,更有效的做法应该是马上根据自己的目标和实际情况设定具体的计划,遵循认知–计划–优先顺序–行动–出现问题时思考原因–调整计划–行动这样的过程建立起新的习惯。ABC原则:A(Antecedent)=前提条件,B(Behavior)=行动,C(Consequence)=结果。前提条件是引发行动的环境,有了前提条件因而采取行动,并导致了某种结果。如果想要更多的采取某种行动,就要增加前提条件出现的机会,比如想要多跑步,就要准备好舒适的鞋子和运动衣,反之就要减少前提条件,例如我要减肥,家里从来不储存任何零食和多余的食物。良好的结果也可以促进行动的更多发生,例如体重有下降的话就更容易坚持饮食和运动计划,同时为了促进行动多发生,也可以提前写好愿望单,一旦达到目标就给予自己某种奖励。这条哑铃项链就是我给自己的“减掉10斤”的奖励,现在正在向着第二个“减掉10斤”的礼物努力呢。正念法(mindfulness或Acceptance & Commitment Therapy):正念是指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此刻,不被过去和未来所影响,只专注于眼前事物,排除多余的印象、思考、喜恶。要进入正念状态,做一些可以恢复身体感觉的事情是最好的办法,可以采用将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描述出来的办法,也即上座部佛教阿鲁大师的“实况转播”法,例如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打开了电脑,打开了word,看着自己的读书笔记,在写读书的感想,检查了一下字数统计”等等。MORS法则:行为科学管理只认可应用MORS法则衡量、符合标准的行动,M(Measured)=可测评,O(Observable)=可观察,R(Reliable)=可信任,S(Specific)=可明确化,与管理界流行的Smart原则有相似但又不同。只有当行动符合MORS原则的时候,才能清楚地知道如何行动。只有模糊期待的人,也无法确定需要采取什么行动。改变环境:如果你身边还有诱惑你的东西,那你肯定会忍不住去碰的,所以我们不能单靠意志来控制自己,而应该创造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例如减肥就把零食都扔掉,在家里学习容易“葛优躺”就到外面的咖啡馆去学,想读书就买很多书摆在手边等等。为自己创造一个更便于采取行动(或者减少行动)的环境,而不是依靠意志力去抵抗外界的诱惑。选择耐力运动:耐力运动指重复同一种动作的长时间运动,例如慢跑、游泳、自行车、竞走,还有健身房的椭圆机等。耐力运动通过单一重复的动作更容易让人进入“空无”状态,例如慢跑了5公里以后就会感到大脑一片空白,仿佛头脑正置身在一个美好、宁静的地方,屏蔽了外界的纷扰,这样的效果与冥想类似。所以坚持跑步可以让人心思平静,理清思路。因为和书很投缘,这本书我可是认认真真、一字一句地读完的,尽管如此,因为只有十三万六千字的关系,半天的时间也就读完了,因此我推荐你们也完整地读完这本书,不仅学习它的思想,也体味它给的事例。我从书里面不仅看到了自己无意识做对了的地方,也看到了还有很多的不足,认识到了不足才能有提高啊,因此每次看到自己的不足都很开心,这是一本既让读者觉得很愉悦,读完了又有很多收获的书。行动,从读完这篇文章开始。我们的人生就是无数个“今天”的累积。如果你有什么目标,或者想要做出的改变,从读完这篇文章开始,就为它制定计划,开始行动,一步一步的实现它,不要等到明天,不要等到以后。你的人生从此刻起改变。开始改变,停止厌恶你的身体。- END -

书评|改变,从行动开始

1970年,一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他找了500多位5岁左右的小朋友,分别来到实验室。他一个一个陪他们玩,然后跟他们聊天,让他们熟悉这个环境。教授觉得时间差不多的时候,就从口袋里面拿出一个棉花糖,告诉小朋友,他有事不得不离开一会。如果小朋友能耐心等他回来,就可以得到两只棉花糖,同时,教授把两颗的奖品拿出来,也放在小朋友面前。如果小朋友等不了那么久,可以随时按旁边的铃,吃一只棉花糖。说完,教授关上门走出去,让小朋友独自面对禁忌的棉花糖。教授和他的研究伙伴们在屋外观察到:有的小朋友在房门关上后几秒钟,就迫不及待地抓起棉花糖。有的小朋友则试图通过蒙住眼睛、唱歌和踢桌子来转移注意力。还有一个小朋友发出会心一击,决定要先打个盹,用睡觉来抵抗美食的诱惑。过了几年当这个教授做追踪研究的时候,他发现,当年这些能够忍得最久的这些孩子,他们的入学考试分数远远超过他们的同学;到了社会,他们的事业比较顺利;到了中年,他们的婚姻比较幸福,他们的身体比较健康。试验到这里,似乎有结果了。你看自制力多重要,自制力强的小朋友长大更容易成功。许多虎爸虎妈,他们就拿这个研究作为他们教育孩子的理论基础。但是,面对这种解读,这位教授他实在是忍不住了,他出来公开发言:对不起,各位,你们可能都误会了。当年我做这个研究,最关键的不是看这些孩子是否能够抗拒诱惑,而是他们如何抗拒诱惑。哦,原来不是自制力更容易获得成功,而是行动!确实,石田淳先生在《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一书中也表示:能够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不管你有多么坚强的意志,如果没有行动的话仍然不会产生任何结果。反之,就是就算意志非常薄弱,但如果采取行动的话就一定能够收获成功。石田淳先生,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社团法人行为科学管理研究所所长、株式会社WILL PM International 创办人、社长兼执行长、美国行为分析学会(ABAI)会员、日本行为分析学会会员。他在《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一书中,完整介绍了在日本和美国广受推崇的“行动科学管理方法”,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和行动目标,掌握行动的最基本法则,灵活有效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会不抱怨、不盲从,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一、什么是“行动科学管理方法”行动科学管理方法是美国研究者提出的理论,其原理来自于行动分析学。该方法认为:一切结果都是行动的积累。好的结果是好的行动不断重复带来的。同样,不断重复坏的行动只能带来坏的结果。行动科学管理方法彻底分解行动法则,让每个人都能够轻松理解并完成目标。其具有不依赖意志和个人能力的特征。二、如何利用行动科学管理方法1.正视“认知偏差”通俗地讲,凡是与现实不符的认识都叫”认知偏差“。比如说:小张的同事在办公楼走道边走边思考事情,与小张擦肩而过,没和他打招呼。小张顿时心里想“为什么他不和我打招呼呢,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事,得罪他了,他现在肯定很讨厌我了……”进而,小张又想到这段时间工作也不是特别顺利,“我和同事都相处不好,难怪我工作也不顺利,我真是太差劲……”其实,这一切都不是事实,而是我们大脑自动化思考,或者说是联想,而得出的错误结论。事实是什么呢?同事没和我打招呼,仅此而已。我们如何克服这种认知偏差?关键在于正确的认清事实。当发生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应当将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事实“上,而摒弃多余的印象、思考、喜恶,只接收其最真实的状态。这种将注意力集中在”现在“和”现实“之上,纠正认知偏差的方法,称为正念法。2.确定一个具体、实际的目标有人说我的目标是成为有钱人,还有的人说我的目标是做一个成功的人,似乎都有一个目标,但仔细一想,怎么才算是有钱人,又怎么才能算是成功的人?石田淳先生明确告诉我们,只是模糊地抱有愿望,没有具体的目标从而没有产生具体的行动,那么这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更进一步说,没有具体目标的人,就算比别人更加努力,就算获得了一些成绩,仍然会被“必须继续努力才行”的不安感所折磨。只有将愿望具体地描述出来,朝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前进,才能够因实现愿望而感到幸福。关键在于,当你拥有一个目标时,要清楚当这个愿望实现时你将会是什么状态,以及在这个状态下你要做什么。在制定目标时,还要注意不要将目标定的非常远大。因在实现目标和改变自己的过程中,有一个原则非常重要,且必须遵循,即:绝对不要勉强自己。如果给自己设定一个非常远大的目标,即使这个目标不一定非得实现,但我们依然会陷入”必须做到“的认知偏差中去,并且一旦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受挫,会大幅降低对自己的评价。只有以自己为基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一点一点地改变,才能坚持行动。3.“劣后顺序”比“优先顺序”重要当我们面对一堆事情的时侯,一些过来的成功人士教我们:要对这些事情进行梳理,按轻重缓急的顺序进行排列,先完成紧急的、重要的事情,再完成次紧急、次重要的事情,不急不重要的事情留在最后做。但是石田淳先生说,要想从繁忙中解脱出来,”劣后顺序“比”优先顺序“更重要。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你之所以无法过理想的生活,之所以无法按照理想改变自己,或许是因为你在有限的时间中做了太多本来不必去做的事情,或许是那些本来不必去做的事情影响了对自己的评价。我们需要为自己创造一个能够积极行动的环境。在创造这个环境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劣后顺序比“优先顺序”更重要。所谓劣后顺序,就是先决定应该舍弃的东西。比如你有10项工作,如果按照优先顺序的方法思考,那么你会把这10项工作分好先后顺序逐一做完。但实际上你的时间并不够做完全部的10项工作,那么“做不完”的心理压力就会一直影响着你。这会导致你难以获得成就感并且总是焦躁不安,甚至会影响你前面的工作。如果采用劣后顺序的方法,你会先将做不完的工作扔掉。 如果时间只够做6项工作,那就先扔掉其中4项,然后给剩 余的6项工作安排顺序。劣后顺序相对于优先顺序的优势就在于,在同时长的时间段里,前者会减小待办事项造成的精神压力,并使人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必须完成的事项中,提高完成效率。4.学会用累积成果进行评价当我们评价自己行动的结果时,不要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要“盖棺定论”。我们应该基于事实做出评价,比如,这件工作我完成了70%,还有30%没完成。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表现时,要学会综合评价,而不要只盯着某一点。不要看一时的表现,而应该根据一定时期内累计的成果进行评价。比如,你半年前的成果是“8”,3个月前的成果是“5”,这个月的成果是“3”,我们评价应该是“我取得的成果正在慢慢增加”,而不是“我的成果越来越少”或“我的成长速度变慢了”。从累计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成长。要想不随波逐流,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存方式,构筑起真正适合自己生存的空间,“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们想改变自己,那么永远不要从“明天开始”。“明天开始行动”的人,他的“明天”恐怕永远不会到来。改变人生,从行动开始,从现在开始。

做得到才是真知道,改变现状需从现在开始行动!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想减肥,但是我无法抵挡美食的诱惑我想早起,但是我不能抗拒“床”对我的吸引我想攒钱,但是我一看到橱窗里的漂亮衣服就走不动我想写作,但是我不知道应该写什么才好我想唱歌,但是我不知道应该从哪首曲目开始……诸如此类,数不胜数,纵观以上所有的问题,我们会发现不管他们想做什么事情,其实都仅仅停留在“我想做”这个层面上,而从未深入落实到“我去做”这个层面。在《从行动开始》这本书中,作者石田淳用最有效的方法结合生活中最常见的事例,为我们分享了最有效的行动指南。石田淳,是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研究所所长、株式会社WILLPM International 创办人、美国行为分析学会(ABAI)会员、日本行为分析学会会员。他将科学分析人类行为的行为分析学和行为心理学方法改进为“行为科学管理”。该方法被包括美国太空总署和波音公司在内的600多家公司采用,在美国的企业界创造出绝佳的成绩。除了担任日本各大企业的顾问,还协助企业解决人才培育和组织活化的问题,同时还举办研讨会或公司内的研修课程。到目前为止,已指导超过600家公司和上万名上班族。在第一章中,石田淳为我们揭示了我们之所以难以改变的种种原因。他提到:“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并非‘意志’而是‘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一切。他指出:当你想要实现某种目标的时候,需要的不是“干劲”和“认真的态度”而是切实的行动。给自己制定易行而具体的计划,然后采取行动,就能够实现目标!我们应该向别人展示的不是坚强的意志,我们只需要取得成果就足够了。而想要取得成果,采取行动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多时候,看似是我们自己在做选择,其实是我们的习惯以及我们的潜意识在帮助我们选择。在第二章中,石田淳列出了最容易毁掉我们人生的最常见的习惯及其对策。最容易毁掉人生的习惯之一:被冲动的感情所控制。解决对策一:紧紧握住右手。当你感到焦躁不安的时候,可以紧紧地握住右手。只需要这样个动作就能奏效。解决对策二:数呼吸在椅子上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下,让身体彻底放松,缓缓地进行腹式呼吸。每次呼吸都数数,一直数到十。这是个非常简单的动作,所以在做的过程中头脑里可能会浮现出杂念,但不必担心受杂念影响而数错,如果真的忘记了数到几,请从头再来一遍。数自己呼吸的次数,就算浮现出杂念也不必在意。通过重复这种简单的行动就可以使你的身心恢复平静,让你的注意力再次回到现实。最容易毁掉人生的习惯之二:逃避困难。解决对策一:弹手腕上的皮筋在手腕上套一根皮筋,一旦头脑中出现负面情绪,就用手指抓起皮筋弹一下,让思考回到“现实”和“现在”。解决对策二:转移皮筋或者夹子当头脑中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将套在左手上的皮筋换到右手上,如果嫌麻烦,可以用夹子代替,将夹子从左边口袋移到右边口袋,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让你清晰的意识到自己所产生的负面思想。当你意识到这一点后,就可以抛弃那些毫无意义的负面思想了。最容易毁掉人生的习惯之三:随波逐流解决对策一: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思考要改变总是随波逐流的状态,关键在于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地思考。想象一下你信赖或者尊敬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你自然就会得到答案:“他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拒绝别人吧。这完全没有任何问题。”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客观的立场在帮助你看清问题本质时非常有效。解决对策二:听喜欢的音乐。要抛弃多余的思考,听音乐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放松身心,可以是你对发生的事做出冷静的判断。另外,这也是能够让你回到现实世界的方法。试着让自己的身心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中。不要一边做事一边听,而是完全集中精神去听。或者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你的脑海里还会浮现出各种各样的思考。不去在意就好。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力量来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最容易毁掉人生的习惯之四:吸烟、暴饮暴食、酗酒解决对策一:改变环境想要戒烟的话,就把家里的打火机和烟灰缸全扔掉。想要减肥的话,就不要在蛋糕店门口经过。不想赌博的话,就换个电话号码,与那些赌友们彻底断绝联系。想要戒掉游戏,就把游戏机都送给朋友。如果你身边还有诱惑你的东西,那么你肯定会忍不住曲鹏的。所以我们不能单靠意志来控制自己,而是应该创造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让自己就算想依赖那些东西也找不到它们。解决对策二:选择耐力运动重复同一种动作的长时间运动被称为“耐力运动”。慢跑、有用、自行车、竞走等耐力运动,只需要个人重复简单的动作,所以更容易进入“空无”状态。放空自己,重复同一种动作,可以产生与冥想享受的效果,能够帮你调整心态。这样一来你自然就会戒掉对其他事物的依赖。最容易毁掉人生的习惯之五:迟到解决对策一:最初可借助他人的力量不守时的人,如果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行动肯定会不断地迟到。可以找一个人和你一起行动,以此来修正你对时间的标准。不懂得收拾房间的人,可以找好朋友或者家政服务人员帮忙守时。当你的房间辩证节后,你就会积极地收拾房间以保持整洁。解决对策二:用提示来恢复意识你可以借助智能手机的闹铃,对必须要做的事情和想要做的事情进行管理。通过提示音帮你把意识拉回现实。在我们行动的过程中,与其说是大脑支配我们的行动,不如说是“潜意识”在支配我们的行动。在第三章中,作者向我们分享了,我们曾经“深信不疑”而现在应该远离的“陷阱”。陷阱一:因“自动思考”而在重大问题上做出错误选择。解决对策:所谓的“自动思考”指的是“认知偏差”,我们很容易把与事实完全不符的猜测,当做了事实并且深信不疑。这就是我们会在重大问题上做出错误选择的原因。陷阱二:因“自动思考”而掉入“语言的陷阱”不可自拔解决对策:当你在人际交往中,因为对方的“语言”而受到刺激时,请冷静的回想一下当时的状况。然后试着分析当时的对话内容。如果你能够将那些对话都写在纸上冷静地阅读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自动化思考造成的妄想,经常会引发更大的问题。陷阱三:总是习惯沉浸于过去有些人总是喜欢回忆过去的痛苦经历。但是你要知道,谁也无法回到过去,所以也无法消除那些不愉快的往事。不管多么不愉快的事,它们都只存在与我们的记忆中,而并非存在于现实中。解决对策:你主要讲注意力集中在“现在”的“现实”之上,就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的问题。陷阱四: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当你出现工作失误的时候,你可能会产生“我犯错误了,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虽然出现工作是事实,但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好”却是心理学中所讲的“不合理信念”,在心理学上这种不合理信念被称为“糟糕至极”。解决对策:当我们以他人为基准降低对自身的评价的时候,只要思考一下这种想法的依据就会使自己重新回到客观的思考上来。如果你想要实现自己的计划和目标,那么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养成一些良好的“小习惯”。在第四章当中石田淳为我们揭示了那些简单易行却实用无比的良好的小习惯。简单实用的好习惯1:拥有具体的目标简单实用的好习惯2:自定义自己的“幸福”而不是去与他人比较。简单实用的好习惯3:用“MORS”法则驱动自己“MORS”S是行动科学管理的“四要素”,具体指的是:M=Measured(可测评)O=Observable(可观察)R=Reliable(可信任)S=Specific(可明确的)。只有当行动符合“MORS”法则时,我们才能够清楚的知道应该如何行动。无论我们想要做什么事情,在开始行动之后,我们总会发现不能够很好的坚持下去,很多人为此苦恼不已。对于这个问题,石田淳在书中写到:“开始”与“坚持”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行为。两者并不是相关的,所以也不一定共存。而开始行动的关键在于“降低行动的难度,让自己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刺激自己更好的坚持去做某件事情”!在第三章当中,石田淳曾告诫我们要小心那些曾经“深信不疑”的陷阱,在第五章当中,他又列举了几个我们常见的“深信不疑”的陷阱,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1、扔掉“为了未来而忍耐”的想法给自己的人生设定正确的目标确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只存在于“没有到来的未来”。10年后的你是由现在的你决定的,请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2、不要因为“无谓的想象”给自己增添压力。正确的认识眼前发生的事情,可以消除绝大部分的压力和痛苦。3、养成“冥想”的习惯。在普通人看来,那些成功者好像没有丝毫的抑郁和烦恼,实际上他们并非与压力绝缘,甚至他们承受着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从不逃避自己的心理问题,当他们感觉自己的精神出现问题时,他们会积极地寻找解决办法。而在众多方法中,冥想是最有效的行动。4、要面对现实,而不是逃避压力。困扰你的问题不是因为你的性格导致的,更不是毅力能够解决的。只有正视现实并采取行动,才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5、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只有以自己为基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一点一点地改变,才能坚持行动。如果你真的想要改变自己,就不要被周围的价值观所左右,循序渐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6、应对突发事件,只需掌握“三个关键点”(1)不要冲动,保持理性(2)不要主观,保持可观(3)不要抽象,保持具体。很多时候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之所以失败,恰恰是因为我们过分恐惧失败。在这个世界上,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别人都会如何看待我们。所以,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在生活中学会“自我认同”是至关重要的。在第六章当中石田淳揭示了认同自我的重要性及其方法。一旦你产生了类似“我大概做不到吧”“我可能会失败”这样的想法,那么你失败的概率就会变大。因为你会被自己脑海中产生的负面情绪牵着走。因此,你需要注重并充分发挥“自我效能”。“自我效能”的作用,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1、自己成功的经历:在此之前有过相同或相似的成功经历。2、替代性经历:虽然自己没有经历过,但看别人成功,因此认为自己也能成功。3、语言说服:即便自己对行动的成功毫无自信,但别人对你说“你能行”4、情绪和生理的变化:有成就感和喜悦导致生理状态发生变化。把时间花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时,不要做“时间的奴隶”为了能够让我们在达成目标的同时,让自己变得更好,我们需要在二者之间找一个平衡,找不到平衡的人,很难实现理想的人生。生命是短暂的时间是有限的未来我们能够获得怎样的发展,取决于现在我们所处的方向和正在做的事情。学会自我管理,用正确的方法愉快的与自己相处,愉快的将每一个理想或变成现实,你将会成为自己的赢家~俗话说,知易行难做得到才是真知道如果你正在探索如何实现爱好、现实与工作之间的平衡如果你还在为多次下定决心要改变,却依然保持现状而苦恼如果你想了解如何才能尽快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我建议你不妨好好读一下石田淳的这本《从行动开始》,这本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空话套话,只有最简洁有效的行动指南。当然,实现一切目标的关键,在书名中作者就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从行动开始。

改变自己,从行动开始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会在某些时刻意识到自己对现状的不满意,进而萌生改变自己的想法,然而这种想法往往在改变自己的过程中因为受挫而逐渐消磨,最后我们就一边把一切归咎于“自己的意志力太薄弱”这个理由,一边继续在不满意的现状中继续过下去。此前我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意志力薄弱的人,直到最近读了石田淳的《从行动开始 自我管理的科学》一书,才意识到我一直有个思维误区:过于看重意志力等因素在自我改变中起到的作用,而忽略了行动的力量。我们难以改变自己的原因1、过于依赖意志力的力量改变自己,简单来说就是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做自己不习惯、不擅长的事情,直到把这些事情也囊括到自己的舒适区为止。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容易想到的就是靠意志力去坚持下去。在罗伊.鲍迈斯特及约翰.蒂尔尼的《意志力》一书中指出,意志力是一种会损耗的东西,尤其是在将意志力用来坚持做自己所不习惯的事情的时候损耗得会更快。意志力损耗完后,如果我们能够完成既定目标就没有问题;如果无法完成,由于过度信仰意志力的缘故,我们很容易就产生诸如“反正我就是意志力薄弱”“看来我是无法改变自己的了”这类自我否认的“认知偏差”(下文会提到认知偏差这个概念),给改变自己的想法造成毁灭性的打击。2、目标制定不恰当难以改变自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把目标定得过于模糊或者太高。过于模糊的目标,诸如“我要变有钱人”“我要减肥成功”等,由于我们不知道具体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达到目标,因此无法付诸行动;太高或者不切实际的目标,诸如“我要在一个月内减少50斤”等,由于难以实现,在最后也会出现自我否认的“认知偏差”。3、我们存在“认知偏差”我们经常会产生与现实不符的认识,比如遇见不认识的路人对着我们“嗤”了一声,我们很可能就会坚定认为这个路人对我们有意见,但是实际上只是路人强忍着不打喷嚏而已。这种与现实不符的认识就是认知偏差。产生认知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人类存在一种特有的思考方式——“自动化思考”,即面对眼前发生的事情产生的与事情毫无关系的思考。据说每个人每天都会出现700次左右的自动化思考,且基本上都是负面的,因此由此引起的“认知偏差”也通常是负面的。《沟通的艺术》一书中指出,人类是一种偏向于相信负面消息的生物,并且会自己找证据去证明自己的“相信”,哪怕所谓的证据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因此,“认知偏差”除了让我们产生不相关的负面想象之外,更可怕的是会使得我们会把这种想象最后当成一种事实,这就是“认知偏差”会对改变自己的想法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的原因。我们应该如何去改变自己《从行动开始 自我管理的科学》一书中指出:能够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不管你有多么坚强的意志,如果没有行动的话仍然不会产生任何结果。反之,就算意志非常薄弱,但如果采取行动的话一样能够收获成功。“事情光靠想是没有用的,只有做了才会有结果”,这是很简单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忽略了的道理。所以,想要改变自己,应该从行动出发。围绕行动,针对上面提到的三点难以改变自己的原因,我们应该通过下面三种方法来改变自己。1、以行动的结果而非意志力来驱动自我改变比起依靠意志力,依靠行动的结果更容易使得行动坚持下去。举个例子,我们小时候上学,如果数学成绩好并且得到了老师和父母的表扬,于是对比其他学科,我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会更加有动力以及感到更加轻松,因为我们在学习数学这个行动上已经获得了“成绩好”及“被人赞扬”的结果。鉴于某些行动直接导致的结果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才可以体现出来(如减肥),因此行动的结果可以是由行动直接导致的结果,也可以是人为确定的与行动无直接联系的结果。打个比方,以坚持跑步来减肥为例子,如果能够在一周之内跑步至少三次,那么周末就奖励自己去看一场IMAX电影。在这个例子中,“看IMAX电影”并不是“跑步”这一行动导致的结果,但是却切实能够驱动坚持跑步这一行动,最终,当出现了“体重由于跑步而减轻了”这一行动直接导致的结果,就可以也作为坚持跑步的驱动,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同时,由于这个过程中的驱动是“看IMAX电影”而非意志力,完不成的结果就仅仅是少看一场电影,而不会因为自己觉得意志力薄弱而产生自我否认的认知偏差。2、将目标具体化或者化整为零如何将目标具体化?首先我们要清楚实现目标的一个标准以及状态,依然以减肥为例子,前面提到“我要减肥成功”是一个模糊的目标,那么我们要确定要减到什么标准才算是成功,如减20斤是成功的话,那目标就应该变为“我要减轻20斤体重”;其次要保证目标可以通过符合“MORS法则”的行动(即可评测、可观察、可信任、可明确化)来实现,如一周跑三次步或者一周做三次无氧运动等就是符合“MORS法则”的减肥的行动。目标较大会给人实现目标造成压力,并且在最终目标没实现的时候受挫很可能就会产生“认知偏差”,这个时候就需要将大目标化整为零,拆分成若干容易实现的小目标。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可以减小压力,避免出现“认知偏差”;另一方面是小目标易于实现,实现后的结果可以作为行动结果去驱动实现下一个小目标的行动。3、用“正念法”抑制“认知偏差”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很容易出现偏差”,尽管我们无法完全消除脑海中的自动化思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正念法”将“认知偏差”控制到最小。所谓的“正念法”,就是在发生某件事的时候,应该只将意识集中在“眼前的事实”上,排除多余的印象、思考、喜恶,只接受其最真实的状态。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思维由于某件事而开始有负面的想法的时候,把注意力仅集中在事实上而非任由负面认知发散,那么“认知偏差”造成的影响就会大大减小。比如我们去银行发现ATM机前有很多人排队,那么我们的认识应该只有“ATM机前排长队了”,“人真多,真是倒霉透了”“那人这么慢就不要取钱了好吗”之类的都是与事实不相符的多余的想法。

行动起来,拒绝拖延

懈怠、抵触、拖延、懒癌......这就是拖延症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想减肥,却总是想着从下一顿饭开始;想学习,却总是想着从明天开始;想健身,却总是想着,等养足了精神再说......类似的事情天天在我们身边发生,时时刻刻都在挑战我们的意志。拖延症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像是一种堕落,它就像精神腐蚀剂一样,慢慢地侵蚀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丧失生活的信心和斗志,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而人生将会因此付出惨重的代价。面对这些,难道我们不想改变吗?更多的时候,我们认识到问题,振作起来,警醒自己,学会努力。但是,意志和感情往往不受我们的控制,坚持不了多久,便宣告放弃。面对失败,难道我们真的是意志薄弱吗?诚然,现代人的拖延症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的。人类本性就是懒惰,如同吃饱的动物一样,都会找个阳光灿烂的地方,晒晒太阳,享受生活,懒惰的特征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人类的DNA之中。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将人类从体力劳动、复杂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生产率和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造就了大量的“宅”和懒癌患者。人类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保持一颗进取向上的心。难道要我们跟动物一样好吃懒做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著名的行为科学管理研究所所长、株式会社WILLPM International创办人、研究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石田淳在《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一书中写道:无论是想戒除坏习惯,还是想培养好习惯,只要科学管理自己的行动,就能够达成目标。首先,要找准原因。有人说,拖延就是容忍令人不满的现状,恐惧未来。对现状的容忍就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也是不思进取的根本原因。不满足是推进人类快速进步的动力,必须要树立对新生活的渴望,树立对未来愿景的美好愿望,才能摆脱对当下安逸生活的留恋。关于愿景,我认为模糊的愿景产生微弱的动力,明确的愿景才会产生强大的活力。其次,要勇于尝试。有时候,人生就像买苹果,唱过之后才知道甜不甜、算不算。生命因为未知和好奇才精彩,要大胆尝试,不要畏首畏尾。怕不甜就不买,你放弃的不仅仅是一次吃苹果的机会,而是丧失了对未来探索的勇气和信心。第三,要从三开始。改变,从一点开始。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曾经因为更换了一件漂亮精致的睡衣,就开始改变地毯、窗帘、家居等设施,称自己被一件睡衣绑架,改变了生活。由此可见,一个简单的开始,就可能形成蝴蝶效应,造成的时空涟漪,将对自己的人生产生巨大变化。改变不能一蹴而就,应该循序渐进,石田淳认为,“培养新的行动习惯时,最多不要超过三个”。比如你想学习英语,每天只需要记三个单词;你想养成跑步的习惯,每周只需要跑步三次,等等。第四,要善于分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再大、再高远的目标,也要从点滴做起。合理的分解,既能强化信心,又能提高效率。列出清单,分解任务是个非常可行的办法,既能够管理时间,又能够形成目标导向的做事习惯。第五,要制度强化。石田淳指出,要克服拖延症,只靠意志力是不可能完成的。所有目标行为的实现只有两种可能,他律和自律。强大的制度约束,才是保证行为持续有效的关键。石田淳在书中提出了用"MORS法则"来驱动自己,即:M=Measured(可测评);O=Observable(可观察);R=Reliable(可信任);S=Speciic(可明确化)。提出利用“ABC模型”来创造好的结果让自己坚持行动,即:A=Antecedent(前提条件)、B=Behavior(行动)、C=Consequence(结果)。第六,要强大心态。毕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些人有些事自己全力以赴就好,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20岁那年买得起10岁那年买不起的玩具,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生就是这样,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再也不会做了。因此,有了无畏的心态,加上内心的良知,何患事之不成?杰森•斯坦森曾经说过,你每天起床之前有两个选择,要么继续趴下做你没有做完的梦,要么拉开被子完成你没有完成的梦想。对于未来,我想说:Never put things you can deal just now to tomorrow。行动起来,拒绝拖延!

有想法不如会行动

想取得好的工作成果,想通过学习提升自我,想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想拥有充满魅力的外表,想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愿望。但是,就算有愿望也不一定能实现,这就是事实。想要使自己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一天花三个小时去空想,不如花五分钟去实干,把改变自己从”喊口号“落实到”行动“上,才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石田淳在《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一书中,完整地介绍了在日本和美国广受推崇的“行动科学管理方法”,从因果关系方面详细地分析了“为什么有了愿望不一定能实现”和“有了愿望如何去实现”,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日本学者的文风朴实严谨,甚至稍显啰嗦生怕遗漏或者没解释清楚,这也说明了很“接地气”)首先分析了人为什么难以改变(即为什么有了愿望不一定能实现):1、认知偏差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明明下定决心要把一件事情坚持到底的,结果却还是半途而废。事后懊恼不已,给自己简单粗暴贴上”我就是个意志力薄弱的家伙“的标签。这种认知的偏差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在一件事上有了挫败感,很容易偏离事实并无法理性地看待自己。而导致认知偏差的原因是”自动化思考“,它是指人类在无意识状态中做出的思考,据说每个人每天会出现700次自动思考。正是这种自动化思考使我们产生了认知偏差,从而陷入错误的认知误区而不断否定自己。2、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左右想减肥却禁不住美食的诱惑,想戒烟却忍不住再抽一口,想早起却总是睡不醒……我们总是有这样的烦恼,明明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却还是向”美食“、”香烟“、”贪睡“等等眼前的诱惑缴械投降。比如,明知道吃蛋糕会增加体重,但仍打算吃蛋糕的,是因为”美食“会带来”美味的满足感”;吸烟者之所以吸烟,是因为”吸烟“能带来”心情舒畅“等让人舒适的感觉;赖床的人总是早起不了,因为“贪睡”能带来一种身体和精神上的放松感。当人们面对眼前利益的时候,往往会失去理性的判断。3、对失败的恐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家卡内曼教授曾经说过,”人类过于在意”损失“,可能会舍弃获取更大利益的机会“。对于很多人来说,接受”确定的损失“是非常大的痛苦,因为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在行为经济学中,将”已经支出且无法回收的费用“称为”沉没成本“,它会对我们的行为造成影响。对于沉没成本应该马上采取措施来终止,但大多数人会抱着侥幸心理,期待继续投资或者等待来指望减少损失。面对已经出现的失败不能早点看清事实,最后只能一败再败。4、那些毁掉你人生的习惯①不要依赖”意志“的力量。要想改变自己,仅靠意志力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是要行动;②被冲动的感情所控制。一个陷入冲动状态的人,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的,这就会导致他的行为脱离了现实;③逃避困难。在面对眼前的困难选择一时逃避的人,将来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危害;④随波逐流。明明不喜欢却还是选择随大众,一是怕拒绝了别人会讨厌自己,二是如果不听后果会很严重,被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所束缚只会让自身的矛盾更尖锐;⑤吸烟、暴饮暴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人类会沉迷于很多东西,为了缓解压力而依赖于另一件事的时候会使情况变得复杂;⑥改不了迟到的毛病。行为散漫的人容易自责,这对一个人的打击是很大的,对改变事态却没有一点帮助。其次提出了人应该怎么做(即有了愿望如何去实现):1、用”MORS法则“来驱动自己,拥有具体的目标”MORS法则”包括四个要素:M—可测评、O—可观察、R—可信任、S—可明确化,以自己为基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使目标明确化,行动可量化,人们才会清晰地知道应该怎么做。如果只是盲目地想改变,没有认清现在的自己,而制定出模糊的目标,把握不了准确的“数值”,效果只能微乎其微。2、用“ABC模型”作为行动的原则,认清该做的事“行为科学管理术”利用“ABC模型”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行动和结果之间的关系,A—前提条件、B—行动、C—结果。前提条件(A)指的是引发行动(B)的环境,而行动(B)又是受其结果(C)影响的。客观地观察自己的状态,如果你的目标行为(B)是需要减少的,它就属于过剩行为,那么应该首先消除引发它的前提条件(A);如果你的目标行为(B)是需要增加的,那么应该尽可能多地增加前提条件(A)。当然,如果能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C),人们就会更加主动地采取行动(B)。3、养成好习惯,新行为“从三开始”改变自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应该循序渐进,培养好习惯。行为科学管理术认为,培养新的行为习惯时,最后不要超过三个。采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易操作性,从完成的一件件小事中,我们确实会体会到一种成就感,给自己带来一种满足,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使下一步的行动更容易开始。4、调整好心态,不要走极端人们总是喜欢追求远大的目标,在他们的观念里“不是100就没有意义”,但事物并非都是“非0即100”,这种追求完美的极端想法只会给自己持续带来压力。我们要对自己宽容一点,要切合实际对自身做出正确的评价。如果遇到挫折和失败,请用三种态度来思考:不要冲动,保持理性;不要主观,保持客观;不要抽象,保持具体。这样来端正心态,寻找对策。5、落实行动,要讲究方法①使用方便的记录工具。用“生活记录本”感受“自己的能力”,用“感谢卡”消除人际关系上的压力,利用“实况转播”让意识回到现实。②化整为零。从一开始就将大任务分解成许多小任务,然后就注意力集中在今天需要完成的小任务上,可以把人从多余的压力中解放出来。③“劣后顺序”比“优先顺序”更重要。就是先舍弃掉无足轻重的事情,把时间留给重要的事情。④用应用程序来管理时间。可以利用工具来记录下你所支配的时间,帮助你客观地判断自己使用时间的模式,从而提高利用时间的效率。⑤从小行动开始。坚持从小的行动开始,不断累积,慢慢养成习惯,会带来一种好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有的人常常逃避困难,有的人害怕面对失败,有的人总是迟到……或许每个人都有过想要改变自己的念头,但能够成功蜕变的人少之又少。人们对自身的认知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而只有科学地采取行动才能客观评价自己。所以,当你想要改变自己实现某种目标时,行动起来吧,只有行动最靠得住。

用行动表达真诚,包括对自己。

用行动表达真诚,包括对自己。在恋爱的关系里,你有没有对对方失望过?在自我追求的道路上,你有没有对自己失望过?有的。失望,是满心欢喜的期待被漫不经心的忘记给落空,是壮志雄心的目标被散漫慵懒的拖延给放弃,是疲惫,是无力。那么,如何做到不让恋爱的另一半失望,不让自己失望呢?用行动来表达真诚。恋爱的时候我们都懂,甜言蜜语听多了难免会腻,谁都喜欢踏踏实实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感。那么对待自己呢?想学瑜伽很多年,买了装备,办了年卡,忙碌了一天下班之后却总想回家倒头睡觉;想画画是小时候的梦想,却在上学时期的升学压力之下一推再推,如今工作之后还是对色彩着迷,却迟迟没有买过颜料画笔;一直嚷嚷减肥,要保持身材,要塑形要紧致要跑步,跑了两天就累的气喘吁吁再不想动……最后,你告诉自己是我意志力不够,天赋不足,没那种命。那么我们来仔细想一想,就算变成了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又能怎么样呢?人类天生就有惰性。不承认自己的惰性,总是用严格的戒律来约束自己,那人生岂不是会变得非常痛苦和乏味?你想学会瑜伽,学会画画,美妙的身材这样的结果,可以达成这个结果的只有“行动”。不管你有多么坚强的意志,如果没有行动的话仍然不会产生任何结果。你别看我胖,说起减肥来可是一套一套的。我研究减肥多年,为什么没有成功,事实上说来惭愧,是因为我总认为自己没有毅力,意志力不足,天性如此,减了也不会怎么样,根本就不可能减下去……想了这么多,却从未开始过。在日本行为管理专家石田淳先生的《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一书中,这种想法被叫做“认知偏差”。认知偏差往往与现实不符,而导致认知偏差的原因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考方式——“自动化思考”。“自动化思考”是人类在无意识状态中做出的思考。在我们的意识中,面对眼前发生的事情会不断地产生与事情毫无关系的思考。由“自动化思考”导致的“认知偏差”会经常让我们有“只有我做不到”“我肯定又会失败”“我天生是个胖子”“我做不到”这样的念头。而你根本没有开始,不是吗?我们常说,你的问题在于书读得不多,而想的太多。同理,你的问题在于付出的不多而想的太多。而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石田淳先生在《从行动开始》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方法叫做行动科学管理术。在行动科学管理术的理论中,一切结果都是行动的积累。好的结果是好的行动不断重复带来的,而不断重复坏的行动只能带来坏的结果。所以,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性格”和“态度”,而是“行动”。当你想要实现某种目标的时候,需要的不是“干劲”和“认真的态度”,而是切实的行动。一个巧舌如簧的骗子,能够把自己没做过的事情说的跟真的一样,或许能欺骗不少人,但他早晚会露馅,因为没有行动就没有结果。那么如何做到只关注到当下的行动中去避免自动化思考的误区中呢?《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中石田淳先生给出了几个方法:1、设置好具体的目标,从小习惯开始首先,给自己设置一个具体而详实的目标,总是将模糊不清的愿望挂在嘴边的人,只会抱怨现状,而从不会采取任何行动。更确切地说,他们不知道该如何采取行动。行动科学管理术只承认符合“MORS法则”定义的行动。“MORS法则”包括以下因素:M=Measured(可测评)O=Observable(可观察)R=Reliable(可信任)S=Specific(可明确化)只有当行动符合“MORS法则”时,人们才会清楚地知道“应该如何行动”。开始与坚持不同,开始的目标是马上取得结果,只要可以获得微小的成就感,就可能更主动地去做。就像跑步久了的人不跑就不舒服一样,你只要跑起来,就会享受跑步之后带给身体的轻松愉悦感,从而会让自己再次穿上跑鞋,跑起来。2、避开失败带来的压力陷阱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们往往口号喊的响亮,在短时间内看不到结果的情况下又容易懈怠。这是一种普遍现象,避免“认知偏差”的思维陷阱之后,我们要想办法克服,不要把目标定的太高,记录自己的行动表现,以此来“量化”行动。不要冲动,保持理性。不要主观,保持客观。不要抽象,保持具体。3、认同自己,相信人生是一种必然当你百分之一万分相信时,相信都会成功。这种“能成功”的感觉,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在培养好的行动习惯和改变人生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第一:自己成功过的经历:相信这时候你就会信心满满,斗志昂扬了;第二:替代性经历:虽然我没有做到,可是有人做到过,相信我也可以做到;第三:语言说服:即便自己没有自信,可是身边人鼓励说:你能行!第四:情绪和生理的变化:由成就感和喜悦导致生理状态的变化。当你“感觉”自己做不到的时候,不妨试试上面这四种方法来试试,会带来意外的收获。每个人都有对抗新变化、维持现状的倾向,这是一种人类的天性。想要将好的习惯坚持下去,你需要的不是意志力,而是养成习惯的诀窍和方法。而石田淳先生的行为科学管理方法被包括美国太空总署和波音公司在内的六百多家公司采用,在美国的企业界创造出绝佳的成绩。而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光靠意志力是不行的,需要科学管理自己的行动,才能达到目标。

他们不只是“泥石流”,更是“行动科学管理术”的高手

01里约奥运激战正酣,在电视机前和在社交媒体上刷屏的你,相信也和我一样,被“洪荒女神”傅园慧和她所在的“泥石流”中国游泳队圈了粉。 先是8月7日女子100米仰泳预赛的采访:“没保留了……我已经用尽洪荒之力了!”再是8日的决赛中,傅园慧打破亚洲记录并列第三摘得铜牌。当经记者提醒才得知自己取得如此成绩后,她一脸懵X:“第三?我不知道啊,那还是不错的。我想说,以前的坚持和努力都没有白费,已经超越了自己,我觉得还是挺好的。”10日上午,“小鲜肉”宁泽涛在男子100米自由泳半决赛中获得小组第6名从而无缘决赛。随后的采访中,宁泽涛坦然表示自己已经尽力了,并没有“发挥失常”:“我对自己非常满意,非常开心,我也非常骄傲。”昨天中午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则推送,盘点了运动员清流中的“泥石流”中国游泳队:除了傅园慧和宁泽涛,另一个耿直boy、17岁的李朱濠从泳池上来就说:“我不行了我要死了……200米蝶泳好像不太适合我。”面对播放给全国人民看的采访,他们都“耿直”的可怕,赛后感言脱离了“感谢国家、感谢人民”的套路,而是对自己做出了客观自信的评价;傅园慧在被问到对第二天的决赛是否充满希望时,也是大大咧咧一笑:“没有!我已经很满意啦!”02为什么这股“泥石流”一夜之间俘获了全国观众的心?除了国人对待体育赛事的心态已经“轻松”、不再“唯金牌论英雄”外,我想,这些年轻运动员的真性情、乐观自信、对自己的客观评价、对待失败不气馁不逃避的态度,才是吸引网友的根本原因吧:1.他们够真诚、“是人不是神”---面对记者的镜头,没有虚与委蛇的按照套路出牌回答问题,而是坦陈自己准备比赛时的艰辛、困苦和忐忑;2.他们能客观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实力---被问到是否发挥不好、是否因为身体不适而影响成绩后,宁泽涛大方回答:“没有,尽最大努力了,就是这个水平了。”3.他们脚踏实地、懂得循序渐进---由衷地为自己每一次微小的进步而满足,得知自己打破亚洲纪录后,傅园慧的欣慰与开心溢于言表,又贡献了一组表情包。4.他们乐观自信,能够跳出“别人的眼光”正确评价自己---虽然并未如万众期望般摘得金牌,但他们纷纷表示“我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非常开心,非常满意,确实挺不容易,一路走来,能够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已经很荣幸和骄傲了。”面对比赛结果时的风轻云淡,让观众看到了来自他们内心深处的自信和满足,也感受到了这些年轻人的人格魅力,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难怪他们一夜之间能圈粉无数,得到网友的力挺了。03“研究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行为科学管理研究所所长、美国行为分析学会会员石田淳在他的新书《从行动开始》中说:“改变现在的自己,并不是从根本改变人格,而是努力让现在的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但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该循序渐进……改变的关键在于,从所完成的一件小事中,确实地体会到‘我做到了’的成就感。充分地体会成就感所带来的快乐,让自己享受自信,从而更容易开始下一次行动。”当我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前文所述的“泥石流”们的采访回答。背负“为国争光”的期望,他们必须在“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赛场上做到“更加优秀”;但他们深知,“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于是纷纷表示对目前已经取得的成绩“很满足”,体会到并享受“我做到了”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不是令自己陷入“痛失决赛资格”、“只摘得铜牌”的遗憾;“明天的决赛”明天再说,重要的是“活在当下”和“把握今天”;作为90后的他们还那样年轻,目前已经取得的“好的结果”,所以他们对自己给予“肯定和奖励”,从而更容易“开始下一次的行动”,面对事业和生活中的下一个挑战。《从行动开始》是后浪出版集团最新推出的关于自我管理、提升行动能力的一本小书,书的作者石田淳除了是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研究领域的翘楚外,还为包括美国太空总署和波音公司在内的600多家公司提供咨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本书即是向读者介绍“在日本和美国广受推崇的‘行动科学管理法’,启发我们掌握行动的最基本法则,灵活有效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如前文所述,如果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分析,傅园慧和宁泽涛们的行为都极大程度上契合“行动科学管理法”的真谛。《论语·里仁》篇中有句话:“君子讷于言敏于行”,与抽象模糊的“宏伟计划”相比,“有想法,不如会行动”,想要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每天实际进步一小步才是最重要的。04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各种关于“如何成功”、“如何加强自我管理”的说法众说纷纭。与专注于靠“意志力”、“坚持不懈”达到理想人生状态的说法所不同的是,《从行动开始》是从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我们最常说“从现在开始”,那么,如何开始呢?且看“行为科学管理法”如何说:在书的开篇作者即指出:“人类天生就有惰性,能够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与抽象的'意志'无关。能够取得成就的人,都是能够用行动来控制意志的人。如果你觉得自己'意志薄弱',则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使自己行动'习惯化',总之,只要实际行动起来,我们就能开始改变人生的第一步。”那么,何为“行动科学管理术”?简而言之,就是一切结果都是行动的积累,好的结果是由好的行动不断重复带来的。首先,作者运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分析了“行动”的重要性--与模糊不清的“抽象”目标相比,实际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其次,通过建立“ABC”模型,阐明行为和结果之间的重要性;第三,作者从“戒掉毁掉我们人生的小习惯”、“避开思维陷阱”、“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认同并认可自己”几个专题入手,向读者分享了如何使行为更加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人最强大的敌人是自己”;高中写作文的时候我们就会引用这句话了,可是,真正能做到严格自律的人却寥寥无几。还记得读大学时候流传于同学之间的一个笑话:“每学期都要立志于要背完四六级单词手册,但总是连首字母A的词条都没有背完……”如果想要按照“行为科学管理术”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状态,首先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惰性”;其次,我们必须明白“背完整本四六级单词手册”这样的目标本身就因为过于“宏大”而毫无意义,对“行动”不具有指导性。科学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目标修改成“每天背五个单词”或其他科学合理且可衡量的目标,循序渐进,从而完成“背完整本单词手册”的目标。“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不仅是本书的灵魂和主题,在写作风格上,作者也将这句话的精髓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全书的六个大专题类目下,每个专题分为十多个小节,每小节字数都控制在千字左右,且都引入了真实权威的案例,表述精炼概括,用最简要的语言向读者阐明“行为科学管理术”的“奥义”所在。与几十万字的“大部头”相比,这本书读来令人感到轻松自然,在愉悦的阅读体验下就掌握了“行为科学管理术”。阅读的过程中,我做了很多笔记;其中,最喜欢的是下面一段话:“我们的人生就是无数个'今天'的累积。如果总是想着'今天的辛苦是为了将来的快乐',那么不管多么努力都无法过上幸福的人生。只有让每个'今天'都过得快乐,累积起来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所以,认为'今天是快乐的一天'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只掌握“行动科学管理术”的概念和内涵却不采取“行动”,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从放下本书的瞬间开始行动吧!”我看完了书,第一时间在键盘上敲出了这篇读后感,并细化了每周读完至少两本书,且每看完一本书就必须写一篇书评或读后感的写作计划,你呢?准备好了吗?

【幸福进化】呵护正念 持续行动 善待自己

人人的内心都渴求遇见更好的自己,达成梦寐以求的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见挫折,迷茫、焦虑、不能坚持等各式各样的拦路虎,让我们压力山大,疲于应付,心力交瘁......只有行动才能导出结果而不是苦思冥想--培养坚强的意志。当我们想要实现目标,变成理想中的自己时,应把焦点放在行动上,只有行动起来,才能发现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及应该改善的地方。至于改善的方案是否有效,需要通过行动后的结果反馈来判断并持续的更新。几个关键点的理解:一.正视人性的弱点与认知的偏差1.人类并不是能够时刻保持积极态度的生物,人人都有负面思考的习惯,总把事情往坏的方向想;2.人类很难坚持做任何事(不要责备自己无法坚持)谁都有软弱的一面;3.人类是有情感的动物,行为会受感性因素的影响造成认知的偏差,产生不行的想法。故,拥有坚强的意志是无法保证持续带来干劲与激情的。影响人类行动的不是意志,而是行为的结果。很小的事情,只要实际的行动起来,才能成为改变人生的第一步;二.拥有具体清晰的目标,来驱动自己。开始行动、持续行动、对行动后累积的结果,进行正面的评价并制定一套帮自己坚持的方法,让意识回到现实。只有科学管理自己的行动,才能持续的达成目标。能够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将注意力集中在简单的行动上,提高自我效能。三.开始行动与持续行动的关键:开始行动的关键:1降低行动难度,目标清晰,量化;2.创造好的环境;3.立刻得到好结果和能切实感受到的奖励;持续行动的关键:简单重复,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行动;收获成就感与褒奖;让行动习惯化。四.善待自己 扔掉“为了将来而忍耐”的想法,找到快乐与想要达成目标间的平衡。只有不断积累小而正确的行动,才是达成目标的唯一方法。小的行动开始,踏实地积累和坚持专注于现在和现实享受行动后的喜悦,并及时给予褒奖 重视对自己的评价,充分重视结果的力量,发现及时的利益,重新开始,原谅宽容真实的自己。

改变你的是行动,而非意志

你告诉朋友自己要瘦下来,但每天还是吃很多而且不运动。你说你要学钢琴,结果学了两天就没去上课了。你说你每天要看20页书,可你一整天都坐在电视机面前……为什么你难以改变?被公认为 “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第一人”的石田淳研究了一套“行为科学管理”的法则。他在《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一书中提到了我们难以改变自己的两个原因:认知偏差、行动产生的结果不好。认知偏差是指你对自我的认知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例如,很多人定下“减肥”的目标,但却总是失败,接着陷入自责的情绪中,产生很多想法:我是个没有毅力的人、我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周围人肯定认为我是个没用的人……这样的认知偏差会让我们陷入负面思维中,并且直接影响行动的结果。行动产生的结果不好,也是导致我们无法改变的原因之一。很多人在戒烟的第一天能做到不抽烟,但是第二天就忍不住了。这是因为抽烟能立刻给他带来舒畅感和放松感。而不抽烟这个行为虽然是一件对健康有益的事情,但是不能立马给人带来好处。它需要坚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但如果你的行动能产生好的结果,你便会继续坚持做下去。 比如学习PPT,也许你并不太喜欢做PPT,但你买了秋叶老师的教程后,每天都按时把作业晒到微博上,每次都收到了秋叶老师的表扬。那么不喜欢做PPT的你也会坚持学下去。这是因为你学习PPT的行动产生了好的结果,让你受到了表扬。 当我们了解了无法改变自己的原因以后,就要从它们入手来解决问题,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消除自我认知偏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正念法、实况转播、记录成功的事情等。“正念法”被广泛运用。美国谷歌公司的员工培训业要学习这个方法。正念法是指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此刻,不被过去和未来所影响,排除多余的思考、喜恶,只专注与眼前的事物。比如ATM面前排起了很长的队伍,受认知偏差的影响,你会产生“今天真倒霉”的想法,接着又陷入到各种负面情绪。但如果你学会了“正念法”,就会只关注“ATM机面前排了长队”这件事情,而不会把原因归咎在自己身上。“实况转播”和“正念法”一样,能让我们的意识回到现实。当我们利用实况转播的时候,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用文字的形式在脑海中确认一遍。将自己的行为读一遍给自己听,能把意识完全集中在当下。每次我盲目慌乱不知所措的时候,会利用实况转播和自己对话:“我现在的意识处于游离状态,但我此时此刻我应该做的事情是看完《断舍离》这本书,并写一篇书评……”通过实况转播的这种方法和自己对话,能让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这样不会因为一时的情绪失控而忽略当下重要的事情。记录成功的事能让我们我们感受自己的能力,消除认知偏差。《小狗钱钱》的作者也曾提到过这个方法:每天至少记录你今天最成功的5件事情。可以是琐碎的小事,比如“今天早起,没有赖床”、“出门看电影透气,没有一整天宅在家”等。养成这种习惯,能让我们每天都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不会一遇到事情就胡思乱想,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除了以上这三个方法,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还有通过累计的成果来进行评价、遇到问题时用第三者视角来看待等方法来消除认知偏差。它们都能帮助我们走出思维误区,客观地分析事实,看清自己。改变自己的第二个方法是升级我们的行动力,努力让自己的行动获得更好的结果。首先要确立小目标,最好是能用数字衡量的目标。例如“这周的目标是看完《拆掉思维里的墙》,并写一篇书评”。然后将它养成如刷牙般的习惯。完成目标的时候,给自己一个奖励,激励自己继续坚持这个行为。接着在不断重复这个行动的时候,你便建立起了自信,会用乐观的心态去挑战更高的目标。长久坚持下去,能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但如果在开始一个行动的时候有些困难,我们便需要借助身边人的力量,用他人的标准来修正自己不合理的标准。比如你上班老是迟到,现在你试图改变这个坏毛病。可是你一直用你的时间标准来要求自己,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迟到。但如果你能找一个守时的人一起,你便会收受到他的影响,开始用他的时间观念来要求自己。慢慢地,你就能改变迟到的坏习惯了。另外,在行动的时候,我们不要过分地关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因为这会挫伤我们行动的积极性,很容易让我们产生自我偏差。快过年了,你一定定了很多目标吧,学好英语、学溜冰、学PPT、减肥等。也许你会说“从明天开始行动”。说实话,以前我也是这样对待我的目标,但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学到了自我管理的科学方法,在消除认知偏差的同时,努力让自己的行为产生好的结果。我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些实现目标的帮助。

让自己变得更好

可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吧,让自己变得更好。如何更好?大多是泛泛的描述,变得更博学,更富有,更健康。从哪做起呢?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想要的太多,却从未开始行动。试想,把大话题变成小话题可能更明确些。比如, 我想读书,我想学一门外语,我想戒烟,我想参加马拉松。这小话题再继续分解,比如读书,读哪一类或者哪几类,想要读几本?再接着说每天读几页,这个好像可以做到?比如我想学外语,我想学习哪门语言,想要达到什么程度?每天记住几个句子?几个单词?好像也可以吧。比如戒烟能不能先少吸一根?一根可以吗?好像也可以吧。再比如跑马拉松?绝不可能!那10公里呢?5公里呢?跑步5分钟?步行30分钟可以吗?这个可以有。别笑,日本石田淳先生就是从每周两次的30分钟步行开始的,熟悉了之后开始了跑步5分钟,直到马拉松全程。在读日石田淳 先生《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他强调“有想法,不如有行动”;“改变自己,一天花三小时去想,不如一天花五分钟去做”;“行动都是可以量化的”;“拥有具体的目标,生活会更充实“。正如我们常说的“夜里想着千条路,早上照样卖豆腐”,都是想的状态,想想就过去了。呵呵 ,我总是冒出各种想法,但是想法终于还是想法,想法一直在路上,我一直在椅子上……而我弟弟和我完全不一样。他又报名参加沈阳马拉松了。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我的弟弟,完成了四个全程马拉松,和一个香港100的百公里越野跑--就是2016年1月23日的香港100,香港下雪,30年来最冷,很多人在山上下不来,甚至有些队员有冻伤,他跑完了全程,获得小银人一枚。他是专业的运动员吗?他受过专业的训练吗?不,他就是个普通人,他和我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20多年,在我看来就是体育稍好而已,在县级的运动会上获过奖,后来上大学学了体育,算是喜欢运动。但是跟马拉松项目完全不搭边。马拉松全程42.195公里,接近北京的三环,沈阳的二环,一般的高铁大概20分钟,列车40分钟,大巴车要1个小时,跑步3个多小时。这么漫长的路程,原来只是在电视上看过。而他觉得跑步在强健体魄的同时可以锻炼意志力,马拉松是对极限的挑战,他喜欢这种挑战。就去做了。当然,开头是从几公里开始的,几公里习惯了之后再十公里,就这样坚持行动,直到参赛。现在他已经习惯了跑步,在朋友圈里,每周都会有一两次的跑步记录,一般10公里。马拉松并非高不可攀。只要行动起来,很多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从哪做起呢?首先,确认目标。明确的目标。回到文章开头,说我想变博学这样的目标分解开来,要确切的目标。比如想对哪些方面了解。针对某一方面,增加阅读量,读书,读杂志,了解,发现。循序渐进。每天坚持一点点。其次,行动。选好了之后,就开始吧,从现在开始。从小做起。给自己一个小目标,可以接受的目标,比如读书读3页---当然 这要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选择一个可以达到的小目标。然后开始做。做到了,鼓励自己,做不到,找到原因。然后,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记录下来,记录下来的笔记激励自己继续完成接下来的任务。最后,你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即使每天记三个单词,一年下来也是1095个,是不是很客观的数字!还等什么,赶紧行动起来吧。行动起来,最简单的方法,让自己变得更好!

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从行动开始

今天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我参加的为期十三周的零基础马拉松训练营,今天终于结业了。本群包括群主和教练在内,共有111人,上周目标跑量是26公里,但是只有19人达标。虽然我可能是这19人中跑得最慢的一个,但是我还是从心底产生了一种自豪感。19人与111人的巨大反差,也让我由衷的感慨,真正去行动,并坚持到底,或许正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之一。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最近特别火的一本叫做《精进》的书,不管我去哪个读书会,都会有书友分享这本书。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我想这反映了大家的普遍愿望,就是我们都想变成一个很厉害很牛逼的人。这个人可能想出一本自己写的书,那个人可能要跑一个全程马拉松,这个人想说一口流利的口语,那个人想要辞职创业。大家的脑海里,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但是真正采取行动的只是少数。在采取行动的小伙伴中,真正将行动坚持到底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每次我在朋友圈分享关于跑步的照片,都会有朋友好奇的问东问西,心生羡慕,甚至也有扬言要跑个马拉松的,但是真正坚持下来一直跑步的基本没有。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他们真的行动力很差么?难道他们真的意志力薄弱么?不应该啊,在我心里,他们也是很优秀的人啊。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无意间看到了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石田淳的书《从行动开始》,我才解开了心中的疑团。究其原因在于:一、 认知偏差误导了你人类是有感情的生物,行动会受感情因素的影响,这就是“认知偏差”。据说每个人每天会出现700次自动思考,但基本上都是负面思考。正是这种自动化思考使我们产生了认知偏差,陷入错误的认知误区,然后他就会因为这些想法而降低对自己的评价,因为逃避困难、害怕失败、缺乏自信等原因,而不去采取行动。二、 行为的结果影响了行动影响人类行动的并非意志,而是行为的结果。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类很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左右。与很久之后不确定的结果相比,能够立刻得到的结果对人类的行动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人们为了能够立刻得到快感,而很难坚持下去。石田淳在书中所介绍的“行动科学管理术”可以帮助我们走出空想的困境。他在书中指出,人类的意志和感情都是靠不住的,成功的关键在于行动。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行动呢?一、 用行动列表进行自我管理行动列表的作用在于确认自己的工作是否已经完成。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用笔把完成的事情记下来,而不能只是在脑海中确认完成。通过用笔写下行动列表,完成一项就在旁边打钩这种简单的方法,可以确实地获得“今天做到了”的成就感,从而促使你坚持下去。现在的跑步软件都设计了打卡功能,在检查自己是否每天都跑步时也非常直观方便。二、 面对任务学会化整为零面对大任务,要从一开始就将大任务分解成许多小任务,然后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天需要完成的任务上,这样就可以从大任务的压力中解脱中出来。将庞大的任务化整为零,还可以享受每次完成小任务时所带来的成就感,这样更有利于坚持下去。比如我上周的周跑量目标是26公里,想要一口气完成会很困难,但是可以把26公里拆分成8公里、10公里、8公里,共分3次来完成,这样任务就轻松多了。三、 评价成果时不走极端人们之所以总是追求远大的目标,总是喜欢否定现在的自己,就是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非0即100,不是100就没有意义。但是,没有人是完美的,可以对自己宽容一些,即使做到了23也没有关系,下次做到74也是很棒,这些都是成果。从累积的角度来看,只要在不断地成长就是收获。所以,在跑步时,即使不能一下跑半程马拉松或全程马拉松都没有关系,大家都是从1公里开始,慢慢跑进来,慢慢进步的。只要去跑,就是收获。四、 奖励坚持下去的自己谁都经历坚持不了半途而废的情况。其实,开始之后坚持不下去,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很多人虽然知道事情应该怎么做,却不知道该如何坚持。不要认为无法坚持下去是因为自己意志薄弱(注意,这是严重的认知偏差),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当人们发现能够立刻得到好结果的时候,就会积极主动的重复这一行动。这时,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些奖励,来奖励坚持这件事本身。在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产生我也能够做到的成就感,成就感会驱使你继续行动。这里我想要特别说一下,这个对自己进行奖励的方法,我之前就知道,而且一直觉得特别傻,所以从没有采取过。不过这次我是亲身体会了胡萝卜的巨大威力。比如,我们在跑步时,会设定每周的周跑量,周跑量达标的同学,会在周一领到群主发的红包(红包的钱是最开始时自己交的)。不可否认,在领取红包的瞬间我内心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明明领回得是自己当初所交的钱,内心的快乐却并没有打折,好像这真的是群主对我的奖励一样,我为此一直期待周一的到来。听着有点不可理解,但真的就是这么神奇,建议大家不妨一试。如果我的小伙伴们能够早点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行动科学管理术”这方神器就好了,那就可以早点释放他们的宇宙洪荒之力,和我们一起享受跑步的快乐了。“认知偏差”并不是只拦路虎,它只是个纸老虎;“坚强的意志”也并不再重要,我们只是需要掌握正确的坚持方法,从小事开始,行动起来,跑步也将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难事了。还等什么,赶紧盘点一下你脑海中那些因为认知偏差而一直拖延的事情吧。要想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现在就行动吧!

育儿路上,我们靠的不是意志力!

很多爸爸妈妈应该有这样的体会:想控制自己的脾气,但是没有坚持一两天就又对孩子发飙了;想多抽点时间陪娃玩,但是今天到家回家太晚,明天单位又有聚会,时间少的可怜;育儿大师们灌输你应该反省自己,你需要有意志力!那些牛掰的爸妈都在坚持,你更要坚持!你需要有意志力!可是仅仅有意志力就够了吗?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做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以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4岁儿童为实验对象,在孩子面前放一颗棉花糖,告诉他们:"你们可以现在吃,但无法得到额外的棉花糖。但是如果你能等待15分钟,我就再多给你一颗棉花糖。"然后离开,通过摄像头可以看到孩子为了调动自己的自制力,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努力。有的孩子用手遮住不看棉花糖,有的孩子夸张地玩弄自己的头发来分散注意力,还有的孩子把棉花糖当成玩具来做游戏,总之孩子们的战术非常多样。只有25%的孩子成功等待了15分钟,后来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孩子在接人待物上表现的非常优秀,面对困难时更有勇气,学习能力也表现优秀。这些4岁的孩子拥有坚强的意志力来控制自己的欲望吗?那些孩子为了调动意志力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擅长这些方法的孩子就能够得到2颗棉花糖。"是否能够采取有效的行动"决定了能是否改变结果,甚至可以控制自己的意志。由此可见,关键的不是意志。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的石田淳在《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一书强调好的结果是好的行动不断重复带来的,我们关注的不是性格和态度,而是行动。今天我们了解下行动如何帮助我们更好的教育孩子。1.为什么行动是关键?成功人士的共同点就是他们能彻底戒除坏习惯,培养好习惯,而且,他们从不用意志来控制这些习惯。当我们想要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的时候,应该把焦点放在行动上。只有行动起来,才会发现自己做的好的地方与坏的地方,以及应该改善的地方。至于改善的地方是否对孩子有效,是要通过我们的行动来判断的。从哪怕极小的行动做起,如果我们一天能够给孩子读5分钟的绘本,不要以为"读5分钟绘本根本不可能有效的陪伴孩子",坚持完成小的行动,不断的积累,最后一定能够带来好的结果。2.为什么行动会有阻碍?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认知很容易出现偏差,而且我们越依赖想法,越会出现认知偏差。石田淳认为我们每人都会有一种特有的思考方式,就是我们都会在无意识状态下做出思考,这种思考方式被称为「自动化思考」。「自动化思考」就像开车时的自动驾驶,据说每人每天会产生700多次的「自动化思考」,可怕的是这700多次的「自动化思考」大部分都是负面思考,如果我们稍微不注意,这些负面信息就会影响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也是产生「认知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我们不能凭借自己的行动来改变现状,那就无法从负面的情绪中摆脱出来。而且说想要改变,却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比如怎样才是有效的陪伴孩子?达到什么样的能力孩子的英语水平才能上一个台阶。3.我们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1)育儿路上,从三开始你可以每天优先做陪伴孩子最重要的三件事每天在你和孩子的相处中,有太多的小事分散你的注意力,但是你要挑选三件你觉得最重要的。什么是重要?就是你必须去做,别人替代不了你,做了得到的回报非常大。比如孩子昨天在小区和小朋友玩的时候打了其他小朋友,并且不愿意认错,那么今天的三件事中有一件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并找到相应的绘本来引导孩子,帮助他了解自己的行为和后果。每天集中精力关注最重要的三件事,会让我们在育儿的路上越来越顺利。想培养孩子新的习惯,从三开始想让孩子有运动习惯,一周带他运动3次;想让孩子学习英语,用游戏的方式一天接触三个英语单词等等采取从三开始的关键在于,从所完成的一件一件小事中,我们确实感受到"我做到了"的成就感。这样的成就感会带来快乐,让我们在育儿的路上越来越自信。(2)当和孩子发生冲突时,应该只将意识集中在眼前的事实上。用正念法来进行自我管理,就是让自己彻底面对眼前的事实。或许会有些爸爸妈妈觉得非常难,但实际上这是非常简单的,因为我们只要不考虑事实以外的就好。如果我们很容易冲动,想要对孩子发脾气,应该先忍难30秒。当我们想要怒吼着爆发之前,只要忍耐短短30秒,那么事情就会变得完全不同。如果我们连30秒都无法忍耐,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习惯这种行为方式。控制是有方法的,也是从小小的改变入手,一点也不难。紧紧握住右手用腹式呼吸数10次,因为腹式呼吸能调动副交感神经,产生放松的效果。弹手腕上的皮筋, 一旦头脑中出现负面情绪,就用手指抓起皮筋弹一下,让思考回到现实和现在转移皮筋或夹子,出现负面情绪时,将套在右手腕的皮筋切到左手腕。改变情绪环境, 可以放一首轻音乐舒缓情绪(3) 学会调整: 对自己充电五分钟,幸福两小时。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让自己能够获得满满的能量。美食锻炼冥想瑜伽听音乐睡眠充足,偶尔打盹原谅自己学会感恩,写感谢卡不要觉得现在带孩子是忍耐,过些日子就好了。因为这种想法虽然看似积极向上,但实际上却是逃避人生。人生是无数个今天的积累,由辛苦的三十天积累成的一个月,就是辛苦的一个月;由辛苦的十二个月积累而成的一年,就是辛苦的一年;由辛苦的每年积累而成的一生,只能是辛苦的一生。人生是一种必然,教育也是一种必然。为了10年后的孩子和自己,现在的我们必须用行动做出改变。阅读 22赞 投诉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周礼·冬官考工记》有语云:“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或饬力以长地财;或治丝麻以成之。”其中的坐而论道与起而行之原意是说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工作内容,代表的是不同的岗位与工作。后来逐渐演化成为与其坐着空谈大道理不如实际行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意思。总而言之,很久远以前的古人就明白了行动的重要意义。而最近我才知道,现代社会居然有专门研究类似内容的研究分类,即是行为科学管理。这得从最近看的一本书---《从行动开始》说起。这本由后浪出版咨询携江西出版社出版的小册子大约两百页,作者为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的学者石田淳。石田先生改进研究人类行为的行为分析学和行为心理学为“行为科学管理”。据说这套理论被包括NASA在内的许多机构与企业应用,提高了管理的效率、提升了管理的成绩。想必很多人跟我一样,也知道自己的很多缺点,也想改善改进,但是“臣妾做不到啊”。而现在,这本书归纳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告诉我们为什么无法改变的原因,来指导帮助我们如何改变。全书分为六个部分,首先就详细剖析了为什么许多人都难以改变的原因,然后列举分析了五种常见问题的思考行为逻辑,第三详细剖析了人的负面执念或思维定势对改变带来的负面影响,第四详细介绍如何才是正确的贯彻改变的方式,第五又指出改变中可能会遇到的陷阱及如何规避这些陷阱,最后介绍了如何用正面积极思考的方式强化改变的行为。其中,如下几点在看完全书后对我的触动挺大:我们的行为其实很多时候是被眼前的利益所左右的。我一直以为,坏习惯改变不了的原因是我的毅力不够,但其实错了,坏习惯能存在的原因是其带来的短期影响力比长期影响力更大。比如,为什么愿意花时间看视频而无法花时间背单词?因为看视频带来的愉悦感即可见效,而背单词带来的成就感或实效能力要更长期才能见效。人都是趋利的,所以更容易比眼前的利益所影响,更难被无法量化或者尽快收获的利益所影响。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的改变方法就可以有的放矢了。比如还是背单词,那么我们就可以思考并强化背单词带来的利益,用自己能信服的利益方式说服自己去相信改变的背后逻辑。我们其实在用过去的失败来强化自己负面的认知。过去经历过的负面信息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是改变的另一巨大障碍。比如,我一直以来干啥都不太精通,结果形成了我对啥都可能不太能精通的想法,结果干啥都是了解、浅尝辄止,形成了啥都干过但啥都不精的局面。而这种思维在大脑中不断强化,严重阻碍了我去深入研究某一事项的改变想法。了解了这一点,其实也就明白,不精的局面更多的可能只是方法、方向、积累等等客观因素,那么只需要针对性的去改善提高,每个人都是有机会的。改变要从点滴开始,不宜设定过长或过高的目标。“好高骛远”这个成语真是一点都没有错,但是为什么不能设定过高的目标的逻辑确是另一回事。过高的目标由于达成的时间过长、投入的精力和资源更多,导致预期利益的实现变得可能性更低或诱惑力不大,因此按照如上第一点的逻辑,很难带来积极效果。因此,改变的目标应该设定客观合理,且最好可以量化,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用“利益”的方式让自己信服和接受。书中有趣的观点还很多,但逻辑都非常可靠,完全颠覆了我对行为的原有认知。假如您也迷茫于如何改变自己,那么这本书应该说真的是非常好的一个行动指南。

为什么有很多想法,却从来没有实现过?

我一向自诩是一个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人。我有很多提高自我的理想。比如,我想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尽管是为了将来环球旅行可以随意畅聊歪果仁。比如,我想坚持健身,保持好身材,尽管是为了的是将来有孩子了,可以假装姐妹。比如,我想好好坚持写文章,争取写好点,多点粉丝满足一下虚荣心,多点稿费和打赏,好多吃几顿大餐。可是,我的想法要么是直接死在脑子里,要么是夭折在刚刚开始行动时。当我看到石田淳的《从行动开始》这本书,我终于知道了我屡屡失败的原因。看这本书之前,我也像大多数人一样,责怪自己没有毅力,意志薄弱。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受认知偏差的影响,我们无法理性的看待自己。作者石田淳告诉我们,这本书不是让你变成意志坚强的人,而是让你变成能够取得成就的人,成为能够用行动来控制意志的人。我们做成一件事的关键不是毅力和意志,而是要采用行动科学管理术。作者还给我们了如下的步骤:1、找到你之所以难以改变的原因2、戒除那些毁掉你人生的习惯3、小心你深信不疑的陷阱4、从小习惯开始5、避开陷阱6、认同自己只有找到我们难以改变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我们必须要放开固有的思想,放下责备自己“意志薄弱的心理”用实际行动去改变自己。只要不断积累小而具体的行动,不管是多么远大的模板都一定能够实现。书中给出了很多具体的方法,我最认同的有以下几种,与你分享:一、采取“正念法”“正念”就是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此刻,不被过去和未来所影响,只专注眼前的事物。简单的例子,你着急到ATM取钱,很多人排队,你会想“怎么这么多人,今天真是倒霉!”这就是多于的与事实不符的情绪想法,会让你更加烦躁不安。如果只关注事实本身,不去想多余的心理情绪,你就会淡定、轻松许多。二、把握自己,关注“现在”我们常常懊恼“如果当初怎样怎样,现在就好了。”或者,对未来的事情担忧的无法入眠。事实上,过去的事已然是定局,谁也无法回到过去,哪些问题永远无法改变,未来的事,谁都无法确保如愿发展,这不是自寻烦恼吗?不要因为过去的事而懊悔,不要因为对未来的不安而畏缩不前,更不要因为周围的环境而心存怨恨,只有把握现在,和现实,你的人生才会变得更加灿烂。三、不要与别人比较在同样的环境中,有人会感觉幸福,有人却感觉不幸。同样得到半杯水,乐观的人会说,还好有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说,只有半杯水,别人都有一杯水。所以,幸福是由自己的态度决定的,总是与别人比较是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的。四、损要趁早,勇敢舍弃“沉没成本”在行为经济学中,将“已经支出且无法回收的费用”成为“沉没成本”,比如一个公司投资了一个项目,一期赔了钱,想赚回来,就又投了二期,结果赔了又追加第三期的资金。因为不舍得沉没成本,结果越亏越多。在感情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有时候明知道对方不合适,但是想着已经在一起那么久了,已经付出那么多了,放弃太浪费感情了,可是最终还是无法走到一起,反而又投入了更多的沉没成本。所以,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冷静的判断,尽早止损。书中还有很多好的小技巧、小方法,比如让每天的压力“可视化”,拥有具体的目标,用“MORS法则”来驱动自己,利用“生活的记录本”感受“自己的能力”等等,这需要你自己去学习了。你还有多少未尽的梦想呢?请从放下这本书的瞬间开始行动,从看到这一行字开始,去做你想了很久却没有做的事吧!

你过得不好,因为你想多了

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什么平台,还是听各种免费微课也好,每到对嘉宾提问环节时,我总能看到各种问题,其中问的最多就是:“我想要学XXX,但时间不够;我工作很忙,但对XXX很感兴趣;有什么速成的方法吗?而我听到的答案,用两个词概括就是“行动”,你既然想学,有兴趣,还怕没时间么?可是为什么已经告诉你答案了,你还是要一遍又一遍的问呢?因为你不愿意行动,想要走捷径啊,日本石田淳写的《从开始行动》详细的阐述了“行动”的前因后果,我从三个方面来讲:1. 你只肯想不肯做的原因2. 如何破解不作为?3. 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人”你只肯想不肯做的原因很多人总说我想要减肥,想要戒烟,想要学习画画。。。。你的脑子里每天冒出无数想法,但却不肯做,到底什么原因?看完本书后,我总结出有以下4个原因:原因一:能坚持完全靠意志力这本书从开篇开始一直强调一个观点:不要依赖意志力去坚持。这一点我在写其他书评中也反复强调。意志力真的没有你所想象的坚硬不催。记得,有一次我在暑假实习,经熟人介绍要打算在学校当个文员,但学校离家挺远,需要花费1个多小时,每次回到家我都身心疲惫。我坚持了半个月就以回学校参加比赛为理由不做了。这是因为我的意志力不够么?不是,而是我完全找不到在校做文员的动力和目标,每天除了复印和打印就没了,也没有任何升职空间,所以我无法坚持每天早起,乘1个多小时的公交去上班。因为我看不到这份工作带给我的价值。所以不是你意志力薄弱的关系,而是你找不到理由坚持。所以不要在说自己意志力薄弱这样的理由来骗自己。找到你行动的目标,并且将行动习惯化才是正道。如果你的行动目标够强,你肯定愿意坚持,这跟意志力没有关系。原因二:大家都这副德行,我也随波逐流吧所有人都想成为“有个性”的人,但很遗憾,你真的没有你想的那么有“个性”。人是有感情的生物,行为会受到感情,环境各种方面影响。当你发现周围的人都很安逸,每天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日子,绝大数人也就慢慢开始适应这种生活,开始随波逐流了。因为这种日子就像慢性毒药一样慢慢地渗透到你的内心,你的大脑,最后你也就没有行动力了,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罢了。而你去看那些所谓的网红,甚至在你周围混的比你好的人,他们本身就选择了一条“个性化”道路,不愿随波逐流。原因三:害怕面对失败人不愿意接受确定的损失,是因为“不愿承认自己失败”。因为对失败的恐惧,所以不愿意行动。大多数人心态是:只要不行动,就不会犯错误,不会犯错误也就不会失败。这就是很多人执行力不强的原因。如今无论是求职,还是写作,还是我学习其他技能,我尽可能抱着“不要想马上成功”心态来。因为我发现越抱着“尽可能避免失败,要快点成功”这种心态来做事情,越做不好,因为内心身处希望一次就能成功,希望在自己身上发现奇迹。但是,奇迹只是身体深处一次不为人知的爆炸。你仔细回想一下,古往今来真正的天才有几个,而大多数牛逼人都失败了多少次,估计都数不清了。你的经验教训肯定是在一次次失败中产生的,你的每次成功一定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上形成的。你越害怕失败,你越不想做;你越害怕失败,你越脆弱。如何破解不作为?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肯行动原因之后,那如何破解不作为呢?根据本书我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用MORS法则驱动自己你是不是经常听到或者自己也说,我要努力去做,我要尽力去做之类的话。老实说,这话是废话,因为怎样才算努力?怎样才算尽力呢?太模糊没有标准。本书认为只有使用清晰和有具体行动指向的词语,才能让人知道“我应该如何行动”。采用MORS法则来行动。M可测评:这就像一家企业的绩效考核,用数字来衡量。如果没有测评谁知道你工作效率怎么样?谁知道你工作能力如何?谁知道你的行为是否适合呢?单纯靠你自己说没用。所以在行动时,首先要有一个测评标准,如何来检验你的行动有进步呢?从哪几个方面来看呢?O可观察:只有能够观察到的,才可以称得上行为。比如你坚持每天写作,那你就要发布到各个平台,这样你就可以知道自己文章写的好不好,有没有人来看,大家的反馈是什么,你还需要怎样改进。你可以观察自己写的文章跟牛人有什么区别,差距在哪里。而你如果只是藏在角落里,别人压根看不到,无法观察到你是否进步。R可信任:是指行为的判断标准具有唯一性,不管多少个人从多少个角度来看,得到结果都是相同的。比如你想要戒烟,评判的标准是:你没有烟瘾了,不碰烟了。S可明确化:关注的焦点都是确切的因素。比如你写作,那你就需要考虑你每天写多少字数?发布在哪些平台?阅读量要多少?写作定位是什么?总之你所有的行为都必须“可视化”。 第二:通过累积成果获取成就感一个人只要能获得成就感,就一定会越来越喜欢行动。你仔细回想一下,小时候考试,如果你比前一次考试,有进步,你是不是会很开心,会觉得自己努力没有白费呢?因为这份进步,代表你努力所带来的成果。所以你想要执行能力强,你就要多行动,给自己设置一些奖励。比如当我坚持写作30天时,我奖励自己吃一碗牛肉面;当我坚持写作60天时,给自己买一本手账本,当我写的某一篇文章,读者反馈很多时,在给自己一点奖励。通过一次次行动,通过设置奖励,让你自己获得成就感。成就感不是靠别人给你,而是靠你自己争取。第三:整理感情,简单行动你的问题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你想的越多,心理包袱越重,越不愿意行动。曾经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欧阳修这句话用大白话来讲:没有什么方法,多读,多写就可以了。你想这么多有什么用?想了以后就能实现吗?巴菲特靠想成为百万富翁,就能成为百万富翁吗?乔布斯靠想发明手机,奠定了手机老大吗?papi酱靠想想,成为网红吗?别天真了,你想这么多,然并卵,不还是要行动了以后才知道吗?老实说,你灵光一闪的点子,想法,创意不值钱,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天有无数人灵光一闪想到各种各样idea。但是,当你把点子,你的想法,你的创意白纸黑字落到了纸上,变成了行动方案了,这才值钱。就像知乎大神说过的一句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你想要改变,现在就应该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人”现在的你身处于”自己为自己负责“的世界之中,这里有各种不同的价值观,还有无数真伪难辨的信息。如今, ”终身雇佣制“已经成为过去,你未来有无数种可能性。但是你想要跟别人不同,想要变成理想中的自己,你就应该把焦点放在“行动上”。只有行动起来,你才会发现自己好的地方和坏的地方,以及应该改善的地方。如果现在你很迷茫,很焦虑,那就立刻行动起来,在你的人生中,能够真正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你的行动决定了你是否愿意改变;如果你不行动起来,你这辈子都很迷茫,很焦虑,因为你看不到结果在哪里。“想太多“是一种病,得治。你一天花三个小时去“想”,不如一天花五分钟去“做“靠谱。

想要改变自己,从行动开始

文|白若狐图片来自网络M先生想要戒烟,坚持了一个月。可是有一天,M先生和老婆吵架了。被愤怒冲昏头脑的他终于忍不住抽了一根烟。事后,冷静下来的M先生立刻陷入“为什么我的意志力这么薄弱”的自责之中。紧接着他又有了许许多多的想法:“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我在工作上才总是失败”“周围的人一定认为我是一个没用的人而看不起我”“像我这样的人戒烟根本不可能成功”……我们大多数人大概会和M先生一样认为我们之所以不能改变自己都是因为我们“意志薄弱”或者性格有问题。研究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的日本作家石田淳在他的这本《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中说,我们人类常常会在无意识中做出思考,这种思考被称为“自动化思考”,正是这种“自动化思考”使我们产生了“认知偏差”,从而陷入错误的认知误区,影响了我们的行为。石田淳认为“能够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不管你有多么坚强的意志,如果没有行动的话仍然不会产生任何结果。反之,就算意志非常薄弱,但如果采取行动的话一样能够收获成功。”由此可见,一个人想要达成目标和改变自己,关键在于行动,与意志无关。那么,造成这种“认知偏差”的原因是什么呢?1.太过相信“意志”的力量一直以来,大多数人都以为只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就能够比别人更加努力,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就能够成功。实际上一个人的成功和意志的强弱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因果关系。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不久之前,日本的很多驾驶员因为“太麻烦”而不系安全带。在日本法律规定乘车必须系安全带之后,人们就算不愿意,也必须系上安全带了,于是不止驾驶员,就连副驾驶和后座上的乘客也养成了系安全带的习惯。养成这种习惯的人,自然包括那些感觉自己“意志薄弱”的人。2.容易被冲动的感情所控制冲动是魔鬼。当我们情绪激动的时候,我们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感情,从而失去理性,做出让自己后悔的选择。譬如M先生和妻子吵架以后,被愤怒的情绪冲昏头脑的他又选择抽戒了很久的烟。3.过于在意“损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家卡内曼教授曾经说过,“人类过于在意‘损失’,可能会舍弃获取更大利益的机会而选择眼前的利益”。譬如文章开头的M先生,害怕自己戒烟失败后被周围人瞧不起。有这种观念的人,对自己没有自信,极度在意自己在他人眼里的印象。不敢再重新尝试,也就失去了再戒烟成功的“可能性”。4.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与很久以后不确定的结果相比,能够立刻得到的结果会对我们的行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譬如我们想要减肥,却会为了获得一时的美味满足而禁不起诱惑,放任自己大快朵颐。比如原本想要戒烟的M先生,为了获得一时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而抽了一根烟。5.沉浸于过去有的人总是喜欢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情。被愤怒冲昏头脑的M先生,只是因为无法控制自己而抽了一根烟,便深陷负面情绪的泥沼中不可自拔。其实原本只是抽了一根烟的小事而已,明明已经过去了,却还是让这种负面情绪继续发酵。总是沉浸在过去之中的人,不但过去的那些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且还会给现在的生活带来许多问题。图片来自网络对此,我们该怎么办呢?1.使用”MORS法则“来驱动自己,拥有具体的目标当我们想做某件事时,我们总是会说“我要努力去做”“总之先加油吧”,然而具体怎样做,却是毫无头绪。只是模糊地抱着“想要努力”的期待,而不知道应该如何采取行动,没有任何的具体性,永远也不可能达成目标的。“MORS法则”包括以下四个要素:M=Measured(可测评)O=Observable(可观察)R=Reliable(可信任)S=Specific(可明确化)以自己为基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使自己的目标可视化。如此以来,我们才会清晰而明确地知道自己具体应该怎么做。2.有效地利用“ABC模型”作为行动的原则A=Antecedent(前提条件)B=Behavior(行动)C=Consequence(结果)前提条件指的是引发行动的环境,任何行动和结果都依赖于前提条件。想要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那就要消除A(前提条件),使其难以发生。当我们在实现结果的同时,又做得特别好的时候,我们可以尽可能多的增加A(前提条件),提高行动发生的概率。倘若我们行动了一段时间,没有立刻取得好的结果时,我们可以为自己准备一些能够立刻获得快乐的事情。这样以来,我们便可以继续坚持下去。3.使用“正念法”,认清现实当我们陷入与事实不符的“认知偏差”中时,我们可以通过身体上的刺激或者冥想来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现在”和“现实”,不被过去和未来所影响,只关注于眼前的事物,这种方法被称为“正念”或者“ACT”。比如当我们感到焦躁不安的时候,可以紧紧地握住右手或者弹手腕上的皮筋。这就像暗示自己“不要冲动,保持冷静”一样。比如当我们被各种负面情绪侵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冥想”来放空自己,使自己沉浸在寂静中,感受与心灵的对话,找回自我。利用这些方法来积极地调整我们的心态,才能及时地解决我们的烦恼。4.用“感谢卡”消除人际关系的压力为了成功戒烟,为了在工作上取得更大的成果,为了精通英语,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时间……“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有很多原因,但根本上的原因还是“渴望认可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最能够让人感觉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法,就是得到周围人的感谢。我们可以自己来创造这样的机会。我们可以随身携带一些小卡片,当想要感谢别人的时候可以在卡片上写上一两句感谢的话,直接交给对方或者摆在对方的桌子上。时间久了,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竟然发生了改变。我们的压力八成都来自人际关系,所有人都可能因为别人的影响而感到不愉快,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真正憎恨的人。绝大多数是“认知偏差”导致的“厌恶”。感谢卡便可以使我们避免这种状况。5.使用“行动列表”的方式“行动列表”的种类多种多样,从简单的一张纸到内容繁杂的表格再到使用方便的手机App(滴答清单,奇妙清单,成就清单等),关键在于选择适合自己的。比如我们想要用行动列表来调整我们的精神和人际关系,我们可以选择用一张白纸记录。“不胡思乱想”“感到焦躁的时候深呼吸”“每天早晨对着镜子微笑”“遇到熟人时先打招呼”“不回忆过去糟糕的经历”……把我们想到任何有益的行动,都可以填在行动列表上。当我们做到行动列表上的要求时,就一定要用笔把完成的事情用打钩的方式勾选一下,而不是只在脑海中确认完成。通过用笔写下行动列表,可以确实地获得“今天做到了”的成就感,从而自信满满。6.通过累积的成果来进行评价当我们评价自己行动的结果时,我们总会认为“做到了六成还有四成没做到”这种评价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我们只关心“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其实,在评价自己的表现时,不要只看一时的表现,而应该根据一定时期内累积的成果来进行判断。否则我们的判断就是有失偏颇的。譬如我们要坚持写作100天,上个月写了25篇文章,这个月只写了15篇,两个月共写了40篇文章。难道越来越退步了吗?NO!要知道我们已经写了40篇文章是事实。从累积的角度来看,我们“取得的成果正在逐渐增加”。心动不如行动,想要改变自己,看完这篇文章,就请马上开始吧!

总而言之,就是要马上行动起来!

日本的“匠人精神”一直颇受外界喜爱,是指具有技术的人为了追求更高的技术,沉下心来忘我地的做事,最终达到行业顶尖水平,而这些匠人所做的往往是我们认为的没前途的工作。近日网络上很火的东京机场清洁工新津春子,默默工作21年,使东京羽田机场连续两年荣获“世界最干净机场”得称号。看完她的事迹之后,不得不佩服她超强的意志力和坚持。清洁工这份在绝大多数人眼中没意义的工作,她是如何坚持做这么久,还依旧保持热情的呢?每当看到别人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成功时,我们就会想“为什么自己不能坚持下来呢,果然还是自己意志薄弱”。是呀,我们都认为只要拥有坚强意志,就能比别人更努力,再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取得成功。于是,我们一边不停地给自己制定计划加油鼓气,一边却又因为无法完成计划,哀叹自责自己意志不坚。“要改变自己首先要让自己变成意志坚定的人”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人天生就有惰性,若总是用严格的戒律来约束自己,只会自己痛苦。没什么比行动更重要的!这是研究并在日本推行“行为科学管理”的石田淳提出的,他在《从行动开始》一书中指出“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性格或态度,而是行动”,一切结果都是行动的积累。意志不坚定又喜欢设定高目标的人,一旦遭遇失败往往会自我否定“因为我没毅力,所以做不到”、“果然还是我做事的热情不够”,然后在听到别人说“你也尽力了”时,又会认为自己付出了努力,就算没有取得结果也还是值得肯定的。在这个一切看结果说话的社会,顺利完成工作取得结果得人会得到他人的赞扬。而若是最后没做成,管你再怎么强调“我很有干劲,很努力地在做,只是……”也没人理,人们相信亲眼看到的行动。所以,要改变自己,仅凭意志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是在于行动。《从行动开始》中倡导以行动的结果为评判标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要不断积累小而具体的行动,再大的目标都能实现。我们在做事情时,脑中总会有各种念头,看到身边的人比自己更努力时,会焦虑“他们都这么刻苦,我肯定赶不上了”,一旦有了负面情绪,人就会对自己越来越失望,最终干脆放弃。想要改变自己却总是失败的人,往往是过分关注“做不到的事”不肯原谅自己,结果连本应该做到的事都做不到。对自己宽容一些,就可以更多的去尝试获得满意的结果。大家在做总结时通常倾向于看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完成了70%”不算成功吧。不过,我们要基于事实作出正确评价,完成了70%是偏向成功的。尤其是在评价自己时不能看一时表现,而是根据一段时间内累计的成果来判断。“上周每天跑5圈,这周每天才3圈”这周好失败啊!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事实,正确的评价是“我跑步次数越来越多了”。从积累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在不断成长。身处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家都在拼命的向前冲。如闯关似的给自己设定很多目标,搜集关于目标的大量信息,希望每一次努力都能得到最大的回报。想得越多就越不敢行动,不行动又导致压力增加,承受能力弱的人就直接垮掉了。其实,想那么多干嘛呢。对动物来说要捕获猎物,那就行动起来,不会反复考虑纠结是否能成功,它们始终是朝着“本能和当下的目标”在努力。我们身为高等动物,在做事时却喜欢考虑很多,焦虑不安的把简单的事变得复杂。总而言之,就是从今天开始行动起来!专注当下,从小的行动开始,踏实地积累和坚持,这样就能获得自己满意的成绩。

改变从行动开始

图文 \ 海马「我这个月要减肥」,「我明天要早起」,「我要摆脱消极的想法」你每天是不是都会产生类似的想法,可就是从来没有实现过?是的,你肯定会说,我想要减肥却总是不能克服美食的诱惑,我要早起却总是睡不醒......如果你经常产生这样的想法,但从没有付诸实践的话,你不用那么自责,也不用不好意思,这个世界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这样。人们都喜欢把失败归结为自己的意志力太薄弱了,其实这种想法才是阻碍我们改变人生的最大敌人,那种认为只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就能够比别人更加努力,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就能够成功,认为改变自己首先必须让自己变成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正是因为有这种错误的想法,才一直都不去行动。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的第一人—石田淳说过,「抱怨自己的缺点是没有用的,只靠意志力也是无法成功的」,为此他专门著有《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一书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石田淳认为「认知偏差」是人们最容易犯的一种错误,这种错误最终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上来,克服「认知偏差」最好的办法就是行动起来。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能够真正有结果的就是去做,付出行动才会改变一切。就拿起早床来说,我就常年起早床,刚开始的时候,我决定每天起早,可就是不愿意付诸行动,每天晚上熬夜早上怎么起得来呢?后来我下决心用行动来实施,就用早点睡方式来试验,结果第二天很轻松就能起来,就这样开启了早睡早起的模式。很多人都会觉得起早床需要很大的意志力才行,我亲身体会就是这个和意志力真没啥大关系,当这种行为成了一种习惯后,更和所谓的意志力没有关系了。旁人通过我起早的这种行为,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看法,他们都认为我很有意志力,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认知偏差」的表现。《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这本书还提出一个很有趣的说法,我们每人都会有一种特有的思考方式,就是我们都会在无意识状态下做出思考,这种思考方式被称为「自动化思考」。「自动化思考」就像开车时的自动驾驶,据说每人每天会产生700多次的「自动化思考」,可怕的是这700多次的「自动化思考」大部分都是负面思考,如果我们稍微不注意,这些负面信息就会影响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也是产生「认知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拿我做公众号的经历来说,一开始我就有各种想法,总觉得要都想明白才能开始做,结果公众号已经申请了几个月,却没有发过一篇文章。后来我决定先写再说,结果发现并不是想我想象的那么难,如果我现在还处在「想」的阶段,那么很可能到现在还不会发一篇文章。行动的重要性在这里体现的特别明显,整天去想那些不一定靠谱的东西,还不如踏踏实实开始做,做了以后你才知道怎么改进。为了帮助人们克服「认知偏差」的缺点,石田淳在《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中提出了要尽量避开下面这些陷阱:1.「自动化思考」使得重大问题上带来错误选择。日常工作中,最容易出现在发送邮件和QQ、微信等社交平台上的交流,比如在发邮件时,由于邮件内容是借助文字来表达,人们在阅读的时候会进行「自动化思考」,有时就会产生错误的理解,如果没有及时沟通往往就会做出错误的选择。2.不要总是沉浸于过去。这种方式使得人们就像是被不存在的东西束缚住了一样,永远无法解决问题。3.不要过分关注「做不到的事」。很多时候问题不在于「做不到」,而在于「不肯原谅自己」,不肯原谅自己,使得原本能做到的事情都做不到了。4.「感情」不是现实人类总是习惯于逃避事实,尤其是在事实让人不愉快的时候。5.愤怒是负面情绪的表现。当我们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总是觉得这是别人给我们造成的,结果就会产生「愤怒」。改变自己,就从现在开始,从小的行动开始,踏踏实实的坚持,专注于现实和现在,最终你也会无所不能、随心所欲的改变自己。 道理大家其实都懂,可是按照那些道理去做,就不一定那么简单了,实际能做到的人更是少得可怜,你想成为那个脱胎换骨的人么?行动起来吧!

意志才不是什么打开成功之门的万能钥匙

意志才不是什么打开成功之门的万能钥匙。这句话真是令我醍醐灌顶,为啥呢,一直以来我们都被催眠成这样的自我定识, 想做的事情没做成功是因为意志力不够,无法坚持;想改掉的坏习惯因为意志力不够,然后就放弃了,是因为意志力不行;说好一直坚持学习 的,然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学几天就放弃了,是因为自己意志力太弱;最后虽然 什么都没做成,确实是我们自己的原因,但却用意志力阻止了我们找到隐藏其中的根本原因的可能,正是因为我们习惯把任何我们无法依靠自己努力而实现的事情,都扣到意志力缺乏的头上,所以我们才疏忽于去寻找和摸索在表面现象之下的根本原因,或者说是过分关注于自我的改造而忘记去审视我们周围的环境变化。关于这点,作者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关于一个女孩子向他做咨询,表示自己总是无法在家里完成学习,总是坚持不了学习一会,就犯困或者是神游,怀疑是不是自己意志力不够才导致这样的,但作者一针见血的指出其中的原因,在于所处的家的环境,建议其更换为在图书馆或是自习室学习,最后,问题迎刃而解。在一个拥有良好学习氛围的环境下,学习无法坚持的问题就得到解决了。通篇阅读完本书,全书传达的一个观点——脱离了实际情况和结果导向, 意志力才不是一把无所不能的万能钥匙。并不是要排斥自我能动性对于改变自己,或是改变事情方法的重要性,而是要引导我们使用多重思维去思考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固然有能力去改变一些事情,但总有一些是我们无法去撼动或是改变的。自我能动性的引导性的力量确实很神奇,但一味地不加辨别地运用意志力的缘由,来解释一切我们无法达到的目标或是行为,显然是行不通。最近恰好看到一本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广告如何影响潜意识做出的反射性情绪,再通过情感强化意识层面行为改变的分析,觉得正好和这个分析有一些类似之处。我们要依靠前提条件和结果的双重诱导,促进自发性行为或情绪的产生,这种潜意识的层面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 多次重复的下意识条件反射式的行为,最终就会直接影响外在表现的行为改变。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也是颇有同感的——人都有偏好的惰性和轻松的欲望,即便你在某些时候想要偷懒了,或者放低要求做不到,也不要过度陷在情绪的漩涡里面出不来, 即不要过度依赖感觉的指引。如果不创造可以引发行动改变的前提条件和结果诱导,那再多的积极思考也是没有太大效果的,就好比我们现在有一些莫名其妙掺着鸡精味的浓浓鸡汤告诉我们凡事要正能量,但一味地强调正能量是无味也是无趣的, 仿佛负能量是个什么唯恐避之而不及的可怕东西,一旦沾染上负能量似乎你的整个思想,整个人生都是灰暗不堪了。人们往往评论一个人意志力够不够是在于看到其结果够不够好,我们要考察的也不是一个人意志够不够,如果你成果足够好,行动足够果断,那外在评价一定会反馈给你一个信号,你的意志力超级棒。同理,我们讲究正能量,讲究积极思考,并不是要考察思考的内容本身,而是最终结果导向地指示到 发展走向。所以,只要你能拿出行动达到想要的正向结果,你的思考也会有人刻意解释为是积极思考的变种方式而已了,所以不用太在意关于心理的评价本身, 因为 那根本是外人根据结果所曲解揣测出来的一种主管意见而已。偏好性地追求正能量或积极思考,会容易使我们习惯性去逃避已有问题或压力的发生,可能会促使我们下意识地想要去掩盖这个事物本身不好的表达方式,或是结果,以此来避免不合理或负面的思考或结果出现,这样来避免可能出现的外在对于自己评价的偏见,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偏见“的有色眼睛,这无可厚非,那于我们自身呢,该如何消解这种不愉快的对于自我的”认知偏差“呢,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一个观点,实际上我们并不是真的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我们只是太容易下意识地给自己贴标签,下判断,感情并不是”现实,感情的波动会促使现实行为的改变。就如同作者所说的那样,有压力就去解决,而不是逃避。我们现在深处在一个容易罹患各种病态演化的社会大环境,比如现在流行的拖延症,心理孤独症,社交苦难证,自我委屈感, 神经质,强迫症等多种状况,曾经看到一句很搞笑的话,在这个时代,你没个一两个叫得上名字的网络病,你都不好意思出门了。那有问题就去解决,有病就去医,逃避只能造成问题在潜意识层面的发酵和膨胀。作者提出我们的头脑所产生的认知常常是与事实发生不符的,也就是我们常常无法理性地看待自己,也就是我们很容易产生对自我的“认知偏差”。那 我们如何减少或暂缓这种对自我的认知矛盾呢?作者告诉我们,之前流行过一种叫做“认知行为疗法“,即找出客观发生的原因,用正确的认知来应对,将患者从心理诱发源和事情本身发生分开,从苦痛中解脱出来,这就是”认知行为疗法“。作者还引入了一种叫做“正念”的玩意儿,据说是谷歌内部都在使用的意念疗法哟,当发生某件事情的时候,应该将意识集中在“眼前的事实”上,排除多余的印象,思考,喜恶,只接收目前事实最真实的状态,这种方法被成为“正念”。在我们想要达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只有前提条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来自美好结果的诱导,而如果这个结果需要时间来沉淀或显示呢,那目前最直接的可预见或感受到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我们此刻的行动,人类是极容易被“眼前利益”所左右的,就如同作者说的人类并没有那么多个性,更多的是我们有相同的共性实在太多。正因为结果对于是否采取行为的影响力如此之大,作者无处不在强调一个事实——凡事都以结果导向性,通过结果来进行判断是否进行后续行为,所以作者始终强调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人,意志并不是一把啥场合都能使用的万能钥匙。那我们如何从行动开始,对自己进行管理呢?作者提及了很多企业目前都在采用的“行动科学管理术“,将所有 目标和行为设置为”可测评,可信任,可观察,可明确化“的细分行动。也就是MORS法则的原理运用。关于我们自身如何实现从行动开始进行管理,作者也给出了一些明确的小技巧,如1.行为转变从三开始,循序渐进,如本周完成三次希望做到的事, 这样化整为零也能刺激我们的行为发生;2,让压力/结果可视化,确保随时都能牢记以结果作为导向;3,利用工作或生活记录单整理行动管理列表;4,使用目前丰富多样的方便记录的工具,如笔记本,电子存档,照片或影音等。最后借用作者的一句话来警示自己,真正能够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而不采取任何行动,只在头脑中反复地思考”必须拥有更坚强的意志“之类毫无意义的事情却是我们人类最大的特点,上帝给了我们一颗聪明的脑袋瓜,切不可用来漫天瞎想,行动起来吧,小伙伴们。

与其空想,不如行动

最近,总有人问我,“你的那种背单词方法有用吗?”其实,被问得多了就有点不耐烦,但还是尽量保持常态的反问道“你看呢?”这时候问的人就会摇了摇头,一脸迷惑得走开了。那时候,我总想说,不管用什么方法,你不去行动,哪里知道有没有用,这世界上确实有很多高效率的方法,但不去行动,一切都是空谈,并不会产生实质性成果。而采取行动了,即使方法很笨,依旧会取得一些成绩。有一个系列编程书籍就叫做Learn XXX the hard way,其实只是方法比较基础,但是只要踏踏实实地跟着做,依旧能掌握对应的知识,有时候,还会掌握的更加踏实。喜欢问方法的人又会问,那么如何行动?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石田淳在他的《从行动开始》中完整地介绍了在日本和美国广受推崇的“行为科学管理方法”,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和行动目标,掌握行动的最基本法则,灵活有效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会不抱怨、不盲从,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从行动开始拒绝行动的原因认知偏差在路上和同学擦肩而过,你想打招呼,却发现他看都没看你。这时候你心里泛起了小嘀咕“他是不是看不起我啊,还是我哪里惹了他”。其实只是你同学在想和女朋友吵架的事,根本没注意到你。你在工作中出现了一点小问题,于是想“我怎么这么笨,一点小事都办不好!”实际上,你工作以来一直表现优异,这个小错误也仅仅是个小错误而已,但你却因此否定自己。这些与现实不符的认识在《从行动开始》中被归类为“认知偏差”。导致“认知偏差”的原因就是上面例子中的思考方式--“自动化思考”。自动化思考是人类在无意识中作出的思考。据说每个人每天会出现700次自动思考,在这些思考中有内容比较清晰的,也有意识模糊不清的,但基本都是负面思考,也意味着,给你带来700条负面信息。“自动化思考”使我们产生“认知偏差”,从而产生了认知的误区。人类是意志与行为不协调的生物,我们总是有太多的想法,企图利用自己的意志来控制自己。很多做不到或者坚持不下来的事,我们都把罪责推给自己意志薄弱,试图改变自己,但结果是徒劳无功。当你想减肥,当你想控制自己不发脾气,或者你想改掉迟到的毛病时,你只是需要减肥成功了,控制自己的脾气和不迟到的结果,而不是我想减肥,我能控制情绪,我想不迟到的想法。能够产生结果的只有行动,而不是一再的想法,不管有多么顽强的意志,不采取行动就不会有好的结果,就算你意志薄弱,采用正确的行为科学管理方法,也可以逐渐培养自己的行为习惯,在行动中实现自己的目标。害怕失败害怕失败也是拒绝行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人宁肯在行动前找许多方法也不愿意立刻投入实在的行动中。就像我以前一样,想要学习ios编程,先需要上网买一堆参考书,想到买书,又需要买mac电脑,就这样一直权衡,时间也慢慢流逝,结果有朋友介绍了ios开发的岗位,待遇比现在好几倍,又在悔恨中懊恼当初自己怎么一点小钱也不舍得花的。我们总是在选择面前犹豫。如果我选择了,就意味着我投入时间、精力、甚至金钱的。如果我根本不能确定这个选择究竟能给我带来怎样的结果前,我就投入这么多,那我不就是个傻瓜吗?在行为经济学中,我们把已经投入且无法回收的成本称为“沉没成本”。“沉没成本”经常会对我们的心理造成影响,妨碍我们做出最后的判断。人类的一切行为总是以“尽可能避免失败”为前提的。然而现实中,人总是会失败,看看身边的示例,你就明白你不是孤独的。如果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行动,那么结局在一开始就注定了,那就是失败。如果能把失败看做一种经验才是合理的做法,“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已经无需多言。当然,不行动的原因不仅仅是这么两种,人长期以来的习惯,性格上的缺陷,过分关注过去和未来也是制约我们勇敢迈出行动第一步的原因,在《从行动开始》中,石田淳更加科学的分析了拒绝行动的原因。即使我们得到了拒绝行动的原因,如何迈出行动的第一步显得更加重要。去行动吧!拥有切实可行的目标我们总是渴望成功,“我想当CEO,我想成为作家,我想考雅思”,结果就在那里时,我们却找不到上山的路。事实上,要想达到预期目标,我们只需要倒推每个实施步骤,最终就可以自然形成计划。而所有最终真正得到履行的计划,都是因为目标时切实可行的。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半途而废,但是坚持到底不一定意味着成功,你说你想造个永动机,无论你如何努力,结果终将是失败,因为目标不现实。目标也不要定的太高,你看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目标定为考年级第一,一时的雄心勃勃没有问题,但是一次考试后,你发现你的成绩进步了30几名,但离第一名还有好远,你便灰心了。其实换个角度看,你已经进步巨大了,只不过一开始你把目标定得太高,结果连进步也让你开心不起来,还有可能丧失了这个目标。当你不清楚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进步时,倒不如用“MORS”法则来驱动自己:M = Measures(可测评)O = Observable(可观察)R = Reliable(可信任)S = Specific(可明确化)只有行为符合“MORS”法则时,人们才知道如何向目标行动。行动要讲究方法拆分目标,及时给予正反馈很多时候,我们半途而废的原因都是因为坚持不下来,目标太遥远,其实只要正确的拆分目标,就能够走得远一点。比如我想要参加雅思考试,我还要背12000的词汇,乍一看这个目标,好恐怖啊。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你已有6000的词汇量,剩下的还有6000,你准备一年考完,剩下的6000你每天只需要背16个,你想半年准备,一天只不过是32个。而据我所知,许多单词狂人学到兴奋时,每天都背300个的,这样一想,雅思背单词算什么。你每天用小本子记一下每天做完的事,时间空余还可以列下明天的待办事项,一天结束时再勾勾画画,这样看着每天都被涂满的本子,终于觉得日子不再是白混过去的。接下来你坚持了一个月,可以给自己奖励一支唇膏或者一顿大餐,坚持三个月给自己买一个包包。当你对自己好起来,认同自己时,你的自信心也增强很多,在意识中也不会否定自己。这样的正反馈也是激励我们走向目标的动力。印象笔记在信息时代,除了小本子,也有很多软件可以帮助我们管理自己的计划,之前一直在用的印象笔记,可以随时记录自己需要记下的东西,也支持设备间的同步。日程管理,像手机自带的日历软件都具备一些基于时间的记录提醒记录功能。清单类的软件更是数不胜数,各种时间管理软件,番茄工作法,四象限工作法更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合理的安排时间。当然这一切都需要你首先行动起来,在行动的过程中借助这些工具更好地前行。四象限工作法当一栋楼有一个窗户破了,就会传达出这片街区缺乏管理的讯号,于是乱丢垃圾的人多了,在墙上乱写乱画的人也多了,最后整个区域的犯罪记录也增加了,这就是有名的“破窗理论”。如果早一点修补上破损的窗户,那么后来的都可能不会发生。你觉得自己房间太乱,而你内心也想收拾整齐,可是实在是乱的不知如何下手。那么行动起来吧,尝试买一床崭新的床单换掉你现在的,然后为了这床崭新的床单,你又换了枕头套,为了干净的床,你收拾掉了床上堆放的衣服,最后你把整个房间都收拾的井井有条,只为配得上你干净的床单。看吧,你仅仅换了一床新床单,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很神奇。与其思考3小时,不如行动5分钟。有什么想法,别犹豫,当你放下这本书时,立刻行动起来吧~

养成好习惯的“五分钟”行动

A,一位男子,40多岁完成了100千米的马拉松比赛。在此之前,他是一个满身赘肉的中年大叔,一上楼,就气喘吁吁。直到有一天,旁边的同事提醒他要减肥了。他才猛地从现实中惊醒:要改变自己。于是,他找到了运动教练。教练是这样说的:每周运动两次,每次走30分钟。一个月后,A顺利完成了指标。教练又给他提出一个新要求:30分钟里,可以试着跑5分钟。因为这5分钟,A开启了从走路到跑步的生涯。接下来的几个月,他从5分钟过渡到10分钟,10分钟到15分钟,15分钟到半小时。这种变化,对于A来说,比中五百万彩票带来的惊喜还要开心。接着,他开始挑战半马拉松,半马结束后,又进入全马拉松。最后,A成功拿下了“世界最残酷的”撒哈拉马拉松。01不管是跑马拉松还是跑腿,帮助我们改变的不是“意志”,而是行动。只有改变“行动”,才会改变一切。《从行动开始》一书,作者石田淳建议大家:一开始就把大任务分成小任务,然后聚焦每天要完成的任务,就可以从压力中解放出来。比如,打算把全套的百科全书看完。全套的百科全书有12本,每本800页,总共9600页。看完9600页的纸质书,这太不可思议了!如果你把要求降低一点,每天读10页,这一点都不过分。而且,你还可以从中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接下来,你只要把这个行动,简单重复960次,就可以大功告成。就算偶尔一天偷懒,用的时间也不到3年。02看百科全书这一做法,参照了“行动科学管理术”一条重要原则:要让一个人持续采取行动,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每天看到“好的结果”。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每天更新文章,总有读者点赞、评论,就是我写作产生的“好的结果”。坚持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可以轻松地写一千多字。“我做到了”,“我对读者有价值”,我也更愿意主动重复“写”这一行为。这一点,我也在古尔浪洼老师身上看到了。古老师很早就是豆瓣红人,专门分享职场见闻、职场心得。他有一个特别好的习惯:每天早上4:30起床,阅读码字,8点钟从家出门上班。所以,每天看得见的成就感就是对“行动”的最大报酬。这种报酬不一定是金钱,但已超越了金钱所带来的快乐。所以,一位真正的写作爱好者可以这样对读者说:面包我自己挣,远方的诗我也看了,你们只需看我的文章就好。03当你成功地坚持一种习惯,并收获习惯带来的成就感。这时候,你会发现你无意中学会了“时间管理”。《从行动开始》一书,提到了这样一种观点:“劣后顺序”比“优先顺序”更重要。所谓“劣后顺序”就是先决定不去做什么,要想更有效率地行动,先不去想“应该拿什么”,先去想“应该扔掉什么”。比如,你手头里有10本书要写书评,如果按“优先顺序”思考,你会把10本书按优先顺序逐一看完。事实上,你的时间有限,因为你不是专业作家,你还要兼顾工作。这样以来,你脑海里总有“做不完”的焦虑,心理压力伴随而来。正确做法是,你可以采用“劣后顺序”法,先将手中的兴趣不大的4本书扔在一边,然后给余下的6本书安排顺序。这样你的行动会更加明确,压力也得到了稀释。04当我完成10本书的书评写作任务,几位出版社的营销编辑都惊呆了。他们问我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办法很简单。因为我从来不是单纯地去看待一本书,一本书在我眼里就是一座矿山。我需要用先前累积的知识去挖掘山中零碎的金子。一边挖掘,一边又去拓展新的田地,这样灵感不断,文思泉涌。借用行动科学管理“MORS法则”来说,就是行动要可测评(measured),可观察(observable),可信任(reliable),可明确化(specific)。05顺利完成写作任务后,我获得了真正的自信。这种信心不是一件衣服衬出的亮丽,一双高跟衬出的优越,而是一种行动带来另一种行动的良性循环。翻看去年的照片,岁月并没有在脸上划过太多的痕迹,反而添加了一份宁静与阳光。诚然,行动和坚持行动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对自我的认知。饭要一口一口去吃,字要一个一个去码。作者与作者也是有差异的。有的先天对文字敏锐,写出来的东西惊艳四座;有的后天努力,写出来的东西小巧玲珑。多年以后,那个褐去青涩面孔的自己,成为普通众生的大妈。那些留下的文字,成为人生永久的记忆。购买链接:https://h5.koudaitong.com/v2/goods/2xmlti4l86owi?reft=1476765963610_1476765985112&spm=fake18177778_fake18177778

用行动改变行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长辈和前辈会告诉我们一些社交的经验,比如职场中说话前不妨先冷静3秒钟,用着三秒想一想这句话要不要说,或者要不要这样说,再比如电视剧《武林外传》中的郭芙蓉,每每要“排山倒海”之前先要自己冷静下“世界如此美好,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冷静的3秒钟是一个行为,这个行为影响着说不说和怎么说的行为,郭芙蓉让自己冷静的话是一个行为,这个行为也同样影响着下一步要不要爆发“排山倒海”,如果没有上一个行为,那么下一个行为就不会具有选择性,直接说出口,不管怎么说,以及不顾后果直接“排山倒海”。日本的管理学书籍总是善于发现运用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小行为,去影响原本直接的行为,增加选择性,往往会让行为变得更加妥当,事情也会更加顺利。本书由研究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行为科学管理研究所所长、株式社会WILLPM Internationgal创办人、美国行为分析学会(ABAI)会员、日本行为分析学会会员石田淳编写,截至目前,他通过“行为科学管理”,成功指导超过600多家公司和上万名上班族,同时本书由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策划。随着年龄和职场经验的增长,我越来越抛弃过分思考,以前总是把准备工作做到百分百再去执行,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现在,基本是想的差不多、准备差不多就去做,因为意识到如果不快人一步,就会被人快一步,这对于结果来说是致命的,互联网行业一直有句话“只要跑得快,就不怕被模仿”,准备好和准备差不多都是一种行为,至于结果和过程,这意味着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和收获,不管怎么样,成熟的平台我们就尽可能准备充分,让未来的结果不影响现在的结果,初创的平台就要准备差不多就出发,让未来的结果尽可能充实现在的结果。利益驱动——这是我最近非常关注的一个行为管理方法,这在后浪曾经策划的另一本管理书籍《带人的技术》中也有相关提出,用在职场中确实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很多工作其实都不是容易和让人舒适或者愿意去做的,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从起步和结果中间找寻大家在不愿意的状态下愿意去做的原因,好像有点儿绕,简单的故事比喻就是“曹冲称象”,怎么让大象愿意上船,在大象面前的香蕉就是那个愿意的原因,同时,这也要求我们在平时必须细致观察和探寻他人的需求和潜在需求,这样在安排任务的时候才好用实现需求的方案引导他人完成任务。很多初入职场的小朋友都会说我觉得我怎么怎么样所以我想做什么什么,这种感觉是自我认知,但是坦白讲那并不是职场认知,比如最常见的就是我善于与人打交道,所以我觉得我适合市场活动或者销售,可是市场和销售需要的善于沟通,并不是善于交朋友,市场需要合作的利益最大化,这需要胃肠成熟的潜在博弈能力,销售不仅是认识客户,更要把产品推销出去并且保持销售的连贯性,以及可能很多外向人都不愿意去做的数据和成本计算,那么在我觉得的时候,是否做好了这些准备呢?与我愿意这个行为比起来,对于结果行为更好的提前行为应该是我了解、我准备、我知道、我能够。本书中的关于行为管理包含很多技巧、案例,都非常适合应用在我们的日常,推荐阅读,相信不仅可以让自己进步,更是可以潜在影响和帮助他人。

心微动,身已远

你会不会因为自己的一些想法没有实现,而对自己万分自责?从此陷入自我否定的人生阶段?我会。你会不会跟我一样,有着这个那个美好的愿望,但是那多年过去了,你依旧一事无成,你甚至还会懊恼,就是因为自己的意志力不够,才会如此失败。我每一天都各种各种的想法,经常出现的是:我今晚一定要早睡,明天一定要早起。然而我的生物钟从来没有按这个想法去行动过。隔日,我就会陷入自责之中,并又一次要求自己要早睡早起。结果还是会再次步前一天的后尘,如此循环反复,以至于我都整整一个月没有早睡早起过了。我一直认为,我之所以没有做到早睡早起是因为我自己的意志力不够坚定,目前为止,我也接受了我意志力不坚定、毅力不够这个事实了。被公认为“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第一人”的石田淳在《从行动开始》就明确的指出:有想法不如会行动,如果想要改变人生,抱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靠意志力也无法成功,最靠得住的判断标准只有行动本身,只有科学管理自己的行动,才能达到目标。《从行动开始》第一章的第一节就直接用小标题指出:就算意志薄弱也可以是行动习惯化。书中说,给自己贴上“我真的不行”的标签是毫无意义的,会出现想法和实际情况不符合是由于“错误的思维”造成的,在我们人生中,能够真正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作为日本的心理教材,此书的主要目的是指引读者学会避免“认知偏差”,走出“行动误区”,作者认为改变自己,是从行动开始的。所以《从行动开始》花了大量的笔墨用来讲述,我们大部分人存在的种种“认知偏差”、我们难以改变的原因还有那些毁掉人生的坏习惯。这些统统都是我们脑袋里的想法,只要不去过分的注意这些七七八八的想法,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把注意力重点放在行动上,我们才会有改变,才会有进步。在这些观点中,我个人觉得比较有趣的是不要有太多过分积极的想法,有时候积极的思考会压得我们喘不过气,导致自己陷入消极的状态。还有一个是,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理性的认知,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会做出一些令人反感的行为,但是他们本人却不自知,还对此洋洋得意。当你充分认识到自己离成功的距离大部分是由于无谓的想法造成的,《从行动开始》就会告诉你接下来具体的做法,怎么做呢?从培养小习惯开始,避开生活里的陷阱到最后认同自己。这一切的方法,都是在行动的基础上进行的。我相信在你读过《从行动开始》这本书后,你肯定会有很多想法和打算,你当然可以有一些对未来的美好设想,但是切记,有想法是不够,只有“行动”才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就从放下这书后,开始行动吧!我觉得最好的状态就是——心微动,身已远。

告别意志力神话,成就感才是坚持的根本动力

你看到曾经的胖同桌,坚持每天跑五公里,终于瘦了十斤变身帅哥。你低头看看肚子上的肥肉,也下定决心每天跑五公里,可是两天之后放弃了。你看到男神每个月看四本书,发读书笔记和影评,钦佩仰慕一股脑全砸过去。你也下决心每个月看四本书,可是月底却连半本都没有看完。你刷知乎看到别人说人生在于规划,于是你写密密麻麻写了一堆to-do-list,但是一周过去了,你的列表上连一件事都没有划掉。你每次都雄心壮志,气势汹汹,最后却是垂头丧气,自责不已。你开始的风风火火,势在必行,到头来却也是早早放弃,两手空空。你不断地自责、内疚,“我真的太没有毅力了”、“我果然意志力薄弱,怪不得配不上男神”、“大神跟我的区别在于他有坚强的意志”。你把所有的失败都归于是自己的意志力出了问题。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意志力说,这个锅我不背。持之以恒的根本动力,从来都不是意志力,而是成就感。成就感是坚持的根本动力。01//告别意志力神话在我的文章《我是如何做到坚持两年,每年读50本书的 | 私货分享》中,提到过,“与意志力对抗往往会造成兴趣的丧失,持之以恒的最佳途径是找到科学且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事实上,不仅仅是读书,我们做任何一件事,若是想仅仅依靠意志力,注定会失败。石田淳作为研究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的第一人,在《从行动开始》这本书中,比较细致地回答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坚持做一件事”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行为科学管理术”。“行为科学管理术”认为,无法取得理想结果的原因只有两点:不知道该怎么做虽然知道应该怎么做,但不知道如何坚持比如戒烟、减肥、学习英语等,如果不知道应该怎么做的话,的确无法取得成功。但是在信息化社会中,大家苦恼的并不是没有方法,关键在于第二点,不知道“如何坚持”。大部分人认为自己“无法坚持”是因为意志力薄弱,这个观点恰恰是阻碍我们的迷魂障眼法。罗伊·鲍迈斯特(Roy Baumeister)作为第一位系统观察和测量意志力极限的科学家,提出了有趣的理论: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样有限。它在使用之后会渐渐疲惫,如果不让肌肉休息,你就会完全失去力量。这就意味着,你越是强调意志力,越依赖它,你中途放弃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意志力本身有极限,超过这个极限,它就像紧绷的绳子,断掉。不仅如此,神经学科学家发现,每次使用意志力之后,大脑的自控力系统活跃程度就会降低,正如疲惫的双腿会放弃跑动一样,你的大脑也会罢工。在使用意志力的时候,会消耗我们身体的能量,而能量的消耗又削弱了意志力本身。那么,显而易见:我们不能坚持做一件事,太正常不过。我们没有必要为自己的“无法坚持”而感到羞愧和自责。意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02//成就感才是坚持的根本动力意志力有用吗?有,然而意志力神话是不存在。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做到持之以恒的大神呢?因为他们找到了科学方法。在这个科学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活动带给自己的成就感。“行动科学管理术”利用“ABC模型”来解释人的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A=Antecedent(前提条件)B=Behavior(行动)C=Consequence(结果)前提条件指的是引发行动的环境。比如,会议结束了(所以你去休息一下);视力变差(所以戴眼镜);朋友说“吃点心”(所以你吃了点心)等,这些都属于前提条件。而休息、戴眼镜、吃点心,这些则是一种行为。因为有了前提条件,才有可能采取行动,但是只有前提条件,无法使行动多次重复。如果出现休息变得更累、戴眼镜也看不清、点心难吃得想吐等结果的时候,你还会愿意去重复这样的行为吗?不会。如果休息后变得精力充沛、戴上眼镜能看见十米外美女大长腿、点心好吃得无与伦比,那么你自然会重复这样的行为。正如心理学家斯金纳所说:行动是受其结果影响的。前提条件可以产生一次性行为,但重复行为只能靠良好结果的引导,成就感才是坚持的动力。如果我能长期坚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情带给我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超过了我所有的付出,一定是这件事让我欲罢不能,一定是它能够唤起我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兴趣。03//如何培养活动带给自己的成就感人要想反抗自己的原始本能是很难的。科学的行为方法从来是教人学会利用原始本能,而不是反抗这些本能。石田淳的“行动科学管理术”提出了以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活动带给自己的成就感。▲确立真正可行的目标,目标要具体化、可视化、可量化(“MORS法则”)▲ 延长目标评估周期▲ 建立反馈机制和分享机制▲ 确立真正可行的目标,目标要具体化、可视化、可量化(“MORS法则”)可以毫不留情地说,很多人一辈子一事无成,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大部分人对于自己想要的,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我要成为富人”、“我想变得好看”、“我想获得尊重”、“我想要的高工资”等等。他们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从来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而只是一个愿景。那么,什么样的目标才是真正的目标呢?打个比方,“我要变瘦”这不是目标,“我要变成90斤”才是;“我要好好学英语”不是,“我每天背20个单词”是;“我想变有钱”不是,“我资产要达到1000万”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目标必须是具体化、可视化、可量化的。“行为科学管理术”用“MORS法则”定义真正的目标:M=Measured(可测评)O=Observable(可观察)R=Reliable(可信任)S=Specific(可明确化)只有符合“MORS法则”的目标才具有可实施性,人们才知道“应该如何行动”。在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目标定的太高。如果你做不到,就会产生“我不行”、“我就是没有毅力”、“我不能完成”等消极心理,甚至再也不敢尝试。循序渐进才是完成目标的正确打开方式。当我们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之后,接下来就是行动。然而一个长久的规划必定是宏大,比如我下决心要读完《二十四史》,但《二十四史》有四千多万字。如果我以“读完”为目标,那我肯定半道就放弃了,这得多少年才能读完啊。但如果我将这四千多万的字分开,每天只读10页,那就简单了。一天读十页,每天我都可以享受由此带来的成就感。就算偶尔有一天偷懒没有读,也并不影响我的整体规划和目标。面对庞大的工作,不要想着一下子做完,这样只会给自己增加压力,增加中途放弃的可能性。将目标具体化、可视化、可量化,化整为零,并且享受由此带来的成就感才是上上策。▲ 延长目标评估周期可以说,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功利”的。看书是为了修身养性、渊博知识、洞达世事、提高技能;跑步健身是为了磨练意志、锻炼身体、塑造身材;恋爱是为了获得伴侣、取悦自己、传宗接代。哪怕是做慈善、献爱心,我们也求自身良心的安慰和他人的称赞。哪怕我们赋予人类活动再多的崇高意义,都无法掩盖其“功利”性这一事实。这个功利可不单单指物质回报,还有精神的满足。这就很好理解,我们之所以放弃做一件事,是因为没有看到回报。像背单词、读书、跑步等高收益的活动,在短期内是不可能看到回报的。只有不断地坚持下去,才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如果我们选用短的时间周期来衡量学习的效果,自然会自馁。所以,我们要放宽此类目标的评估周期,从一个星期延长到一个月,从一个月延长到三个月,如此,成就感会大大增强。▲ 建立反馈机制和分享机制关于这一点,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在反馈机制这一部分,最重要的是要为自己准备一些能够立刻获得快乐的奖励。你可以在坚持一周跑步之后,通过“买一双漂亮的跑鞋”、“吃一个冰激凌”、清空购物车的方式来奖励自己。这种小小的物质奖励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经济负担,还会督促自己持之以恒实现目标,何乐而不为呢?而分享机制则更加重要,这是培养成就感最重要的一种途径。通过分享,获得他人的赞同和认可,是鼓励一个人坚持下去的好办法。虽然大家都说网络社交会给人带来虚荣感,但是我们要明白,他人的关注和认同一直都是人类在追求的事情。小孩子通过哭来获得大人的关注,英雄通过建功立业来名垂青史,甚至是那些号称看破红尘的圣人,也通过“出世”来彰显自己与俗人大众的不同。我们没有必要去排斥和讥讽那些企图获得他人关注的人。知乎、简书、微博、微信朋友圈,都是基于认同感这一基础而开发盛行的。把你正在坚持的事情分享给他人,不仅可以巩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可以激励自己更好的前行。@我不叫樊饭饭知乎、简书ID:樊梦洁喝酒吃肉享乐消愁— THE END —【扫一扫,关注饭饭】最有情怀的公号

你的所有行为都决定着你的人生

《叶武滨说时间管理》系列中曾有一期重点讲了“连接想法与行动的三个问句”,那便是“要不要做?我要的结果是什么?我下一步的行动是什么?”相信看过、了解过一些“时间管理”的人,都能轻易看出这三个问句的目的。陷入某个困境时,通过对自己提问这三个问题,可以将我们定位于结果的视觉中来反思事情本身,并决定下一步的行动。这种方法,不管身处何种处境都适用,因为它把关键点放在了“行动”上。如果问起决定一件事情的成败的关键因素,回答可能会是五花八门。诚然,每个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想法不同,做法迥异。有人将原因归为外界而怨天尤人,有人将其纳入内因而自暴自弃。但不论是你属于哪一种,生存于这个世界,你都少不了产生“我要改变自己”的想法。这种改变,为的是更美好的自己、更美好的明天。而当我们想要依据心中的想法来管理自己,大多时候又总是会面临失败的境地。想减肥却半途而废,想戒烟却抽得更厉害,想要控制情绪反而却更易动怒……在想要达到某一目标而失败时,我们极其容易给自己挂上“意志薄弱导致失败”的标签。可,那种种失败的结果是否真的是因“意志薄弱”而产生的呢?我们的人生究竟应怎样度过呢?石田淳先生著的一书,精华满溢,而我只择三处娓娓道来。1、人们因“认知偏差”而对客观现象产生主观误解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在同学们空间里流行的一句话:如果在长桥上你遇见我而我没有跟你打招呼,并不是我不想理你,仅仅是因为我……忘了戴眼镜。单看这句话,多数人只是一笑而过。这么小的一件事,怎么还需要在交友平台上当做宣言被发表?笔者也一样,曾对这类宣言式的话语嗤之以鼻,可随着阅历的增多,逐渐意识到这类说明的重要性。人不可能完全理性地看待自己,同样的,人也不可能完全理性地看待他人。人是借由经验而存活在这个世界上,而经验建立在主观形成和主观记忆的基础上。当眼下的现实与我们脑袋中的认识不符时,就产生了“认知偏差”。认知偏差左右着我们的行动。心理学上将人类在无意识状态中做出的思考称为“自动化思考”。据统计,每个人每天会出现700次自动思考,思考的内容有清晰的,也有模糊的,但基本上都是负面内容。“自动化思考”导致了认知偏差的产生,而一旦我们听信了这种认知,我们的行动便会受到严重影响。回到刚才的例子上来,如果不做此说明,被无视的同学极有可能被“认知偏差”误导,而产生出“他是不是不好相处?”、“他是不是讨厌我?”等消极想法,严重的更是不会再尝试主动打招呼。试着回想,曾因自己的一句玩笑话而招来了同伴的批评后,当下次不小心自己再说出类似的话后是不是总提心吊胆担心自己被讨厌?如果同伴的态度冷淡,就陷入了“他是不是讨厌我了”的想法中而黯然神伤;如果同伴态度热情,你又会忍不住想“他是不是装开心的?他在心里一定骂死我了”等自我诽谤的想法。于是你开始变得唯唯诺诺、瞻前顾后,最后连跟同伴主动打招呼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都需要耗掉你的大部分精力。这就是典型的“认知偏差”给我们的行动带来的错误引导。通常,我们可以采用“正念”的方法,将注意力集中在“现在”和“现实”之上。也就是,“当发生某件事情的时候,应该只将意识集中在“眼前的事实”上,排除多余的印象、思考、喜恶,只接受其最真实的状态。”抛开脑袋里装进去的其他杂念,用陈述句描述现在的事情即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为避免“认知偏差”带来的误解,应尽可能理性、客观地采取行动。那什么是正确的行动方式呢?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眼前的情况,然后设定好必须要做的事情。接着我们要思考什么是应该最先做的,按照先后顺序采取行动。如果出现问题,应该思考原因,然后正确用行动来应对。2、影响结果的直接因素并不是“意志”,而是“行动”举个例子,小A要戒烟,如果忍到某一天到了极限,之后便止不住吸烟,行动宣告着“戒烟失败”;如果之后再也没有吸烟,行动宣告着“戒烟成功”。从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小A戒烟成功,真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但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在行动之前便说“小A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所以一定能戒烟成功”。能够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不管你的意志有多么坚定,有多么能想、能说,没有行动,何来结果?行动才是产生所有结果的直接因素。想要控制情绪,必须要在一次一次濒临发火、失态的境地采取通过行动来控制自己,绝非用意念告诉自己“我要控制情绪”就可以直接产生结果。在做任何一件事、完成任何一个目标时,我们的注意力都应集中在“行动”上,而非抽象的“意志”上。如果说意志影响行动,那行动则是意志的一种体现。与其将注意力放在意志上,不如着手完成每一个举措,用每一个行动来筑成结果。我曾在《心里想的是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一文中强调了意识的地位而未提行动的重要性。意识确实重要,因为对大部分成年人而言,意识主控着我们的行为,在我们能分清是非之后尤甚。可是真正派上用场的,毫无疑问是行动。“光想不做”和“光说不做”,都只是空中作画,只能想象蓝图而看不见结果。意识引导着行动,而行动产生出结果。而要达到“改变自我”的目的,需要的是不断积累的行动。而在行动过程中,一定要分清目标行为和竞争行为。“行动科学管理术”中将需要增加的不足行为和应该减少的过剩行为称为“目标行为”,将阻碍需要长时间坚持下去的目标行为的行为称为“竞争行为”。为学英语而背单词,“背单词”是目标行为,而目标行为需要长期坚持,在此过程中,或许你会选择去看喜欢的电视节目,“看电视节目”则是竞争行为。在决定下一步行为时,一定要弄清行为的属性,别因竞争行为而使得目标行为得不到实施,那想要的结果当然也不会顺利产生。本书也提到了《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一书中的将行为长期坚持下去的某些方法,譬如开始行动的关键在于降低行动的难度;为了鼓励行动能坚持下去,给自己准备一些奖励;同时可以采用记录的方式,让行为“可视化”。3、“劣后顺序”比“优先顺序”更重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所有想完成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有一堆待办事项摆在眼前,想要有条不紊地全部完成,反而会生活造成巨大的压力,酿成可能样样出错的后果。笔者在未看本书之前,面对一堆事情时采用的是“优先顺序”——总是先完成最紧急的事项——倒也是顺顺利利地走到了现在。而书中提到的“劣后顺序”,让我的三观又得以重刷一次。大部分人对自己的生活都制定了一个规划,可是要拍着胸口说自己过得好的人却寥寥无几。为什么无法过理想中的生活呢?为什么无法按照理想来改变自己呢?或许是因为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了太多没必要做的事情。“优先顺序”显而易见,是按待办事项的紧急程度排序,而所谓“劣后顺序”指的是先决定应该舍弃的东西。劣后顺序的基本在于对“或许我应该去做”的事项“勇于说’不’”。当手中有10项要做的事,其中有5项是“认为应该去做”。“优先顺序”则会将这5件事项按照紧急程度编号,摆在面前的则是10件事情;而“劣后顺序”会将这5件事项按照能被舍弃的程度编号并将对应的事项舍弃掉,摆在面前的事项则少于10项。劣后顺序相对于优先顺序的优势就在于,在同时长的时间段里,前者会减小待办事项造成的精神压力,并使人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必须完成的事项中,提高完成效率。我们总是被各种事务缠身,石田淳先生教会我,要从繁忙中解脱出来,劣后顺序很重要。采用行动列表列出我们的行动同样重要,一来可以系统看到我们当天的所有行动,让行动得以量化;二来可以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其中的哪些本是可以被劣后舍弃的,简化我们的行动;三来使得我们的行动更系统,更具目的性。“先苦后甜”是每个人熟知的词。被忙碌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大多人喜欢用这个词来安慰自己,告诉自己“现在的辛苦是为了以后的幸福”。可是人生是什么?人生本就是千万个“今天”积累而成,只有让每个“今天”都过得快乐,积累起来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想要管理自我,可以不需要太多理论,从行动开始即可。

【幸福进化】JUST DO IT!

你可能因为许多理由想要改变自己,但却因为总是做不到而感到万分苦恼。《从行动开始》,这本书介绍的行动科学管理术,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将我们从“认知偏差”中拯救出来,二是通过行动积累来实现我们的目标。正如作者所说,本书的目的不是让你变成意志坚强的人,而是让你变成能够取得成就的人,成为能够用行动来控制意志的人。一、 行动更重要当你想要实现某种目标,或者想要变成理想中的自己时,都应把焦点放在“行动”上。只有行动起来,才会发现自己好的地方和坏的地方,以及应该改善的地方。至于改善的方案是否有效,是需要通过行动来进行判断的。在成功的道路上,“感情”不是现实,积极的思考有时没有太大的效果,而意志薄弱却也可以使行动习惯化。因为,能够真正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而不采取任何行动,只在头脑中反复地思考“必须拥有更坚强的意志”之类毫无意义的事情却是人类最大的特点。虽然,我认为思想意志和行动在取得成功的路上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但我也理解作者的意思是单纯依靠意志力和空想,容易产生对自己脱离现实的评价,行动能将我们的注意力转移,从而纠正我们的认知偏差。要成为一个意志力坚强的人很难,且会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导致行为失败。而要从简单的行动开始则会很简单。例如,登山过程中,若以山顶为目标,并想着“我一定能行”“我必须努力到山顶”,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帮助,相反,如果以再爬100米就休息一下反而不会产生放弃念头。二、 认知偏差阻碍成功人类行动会受感情因素的影响,即认知偏差。认知的偏差容易产生对自己不利的负面评价,容易导致人放弃。哈,知道为什么我们想减肥、想戒烟却总不能成功了吗?知道我们为什么想学英语却总是坚持不下去了吗?就是这个罪魁祸首。它是我们对自己的错误判断(轻视自己、埋怨自己、自暴自弃),也是我们对他人的错误判断,从而在重大问题上做出错误的选择。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认知偏差?因为我们有的人总是容易对语言过于敏感,有的人总是容易沉迷于痛苦的过去,有的人总是会过分关注自己做不到的事……这些刺激了我们的“自动化思考”。由“自动化思考”导致的“认知偏差”会经常让我们有“我被讨厌了,”“大家嘲笑我”,“只有我运气不好”,“反正我不行”,“我肯定又会失败” 等念头。科学的行动首先要避免“认知偏差”,走出“行动误区”。主要方法有:1)正念法,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此刻,不被过去和未来所影响,只专注于眼前事物。2)利用“实况转播”让意识回到现实;3)记录每天发生的开心事4)养成冥想的习惯,学会和自己对话5)不逃避,分析并找到问题的症结。三、 科学的行动方式作者在书中明确说明科学的行动方式。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眼前的情况,然后设定好必须要做的事情。接着我们要思考什么是应该最先做的,按照先后顺序采取行动。如果出现问题,应该思考原因,然后正确应对。1.目标具体化。当你拥有一个目标时,要清楚当这个愿望实现时,你将会是什么状态,以及在这个状态下你要做什么。目标要清晰而具体。有了目标以后,要以自己作为判断基准,而不是与别人比较。2.MORS法则。行为科学管理只认可应用MORS法则衡量、符合标准的行动,M(Measured)=可测评,O(Observable)=可观察,R(Reliable)=可信任,S(Specific)=可明确化。这部分作者如果能详细说明就更好了。3.开始和坚持。开始的关键,在于降低行动的难度,减少行动的数量。坚持的关键,在于创造给自己增加成就感的“报酬”,通过记录工具让每天的压力可视化。一定要用笔把完成的事情记下来,而不能只是在脑海中确认完成。通过用笔写下行动列表,可以确实获得今天做到了的成就感,从而促使你坚持下去。4.行动积累。化整为零——从一开始就讲大任务分解成许多小任务,然后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天需要完成的任务上的方法,可以从多余的压力之中解放出来。通过累积的成果来进行评价。我同意作者先行动起来的观点。举两个自身的例子。1.写论文。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头疼的事,但是不得不写。每天早上起床我就告诉自己,今天一定要开始着手写论文。但是,到了电脑前,我不是看泡沫剧,就是假惺惺的学外语,总之就是不愿意“干正事”,然后,每天晚上又很沮丧、自责地回到家(认知偏差)。后来,我给自己设定任务,不管论文能不能写出来,我先试试看。我规定自己每天至少看5篇参考论文(行动具体化),参考文献看到一部分自然而然就有了想法,形成了结构,论文也就水到渠成了。2.背诵nce2。我从去年开始背诵新概念2到今天已经快坚持了一年了,体会到可行动管理的方法可行性。开始时,总是很困难,语音、语调都很别扭,但是我把这作为我进步的空间,坚持了下去。到6个月时 ,我感觉自己口音、听力都有了进步,也就是书中的“报酬”。加上同伴的互相鼓励,总结方法,让我体会到了坚持的快乐。另外,作者在书中也有一些概念和逻辑,我个人还不是太理解。而且我个人是肯定意志在结果中的作用的。行为和意志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奥运会中,如果运动员没有意志和积极的思考,相信要获得金牌也是没有那么容易的。

令所有上班族怦然心动的行动科学管理法

很多人都期待着改变,每到年终岁末,都会看到无数人许下新的一年里有所改变的诺言:改变当下的境况,跳槽换个新工作摆脱独身的状态,找个合适的结婚完成自己前年制定、去年就应完成的目标开始新一轮的减肥学会游泳/骑自行车/弹尤克里里……无数人提出各种“我想要……”,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情况,我们总是有很多很多的想法,却没有哪个想法最终落实到行动上来,其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有的是惰性使然有的是因为拖延有的是不知道如何分解也有的抱怨自己意志力不够坚定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研究所所长石田淳一最近一本著作由后浪出版社在国内出版,书名叫做《从行动开始》,强调职场中人有想法,不如会行动。一、何为行动科学管理石田淳一把科学分析人类行为的行为分析学和行为心理学糅合在一起,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科学管理”系统,经过实践和应用,目前被包括美国太空总署、波音公司在内的六百多家公司采用,这一个成绩是惊人的。因为这似乎意味着成千上万的职场人士因此而受惠。所谓“行为科学管理”,其实是一套系统的落实个人行动的方法论。最早源于美国研究人员提出的理论,原理来自美国心理学家博尔赫斯·佛雷德利克·斯金纳提出“行动分析学”,简单说就是:排除一切抽象的概念和无法测量的因素,只以“行动”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这个理论中,一切结果都是行动的积累,好的结果是好的行动不断重复带来的,而不断重复坏的行动只能带来坏的结果。作为心理学一个分支的行动分析学,真的是只针对行动本身进行分析,把“意志”和“认知”都作为行动的一部分,用其他行动促进或者改变。基于这个理论,结合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石田淳一建立这个“行为科学管理系统”,彻底的分解行动法则,让每个人都能理解并完成目标。因为客观可推广,所以受到世人广泛关注。二、结果导向的行动科学管理本书使用了大量的篇幅强调“你之所以难以改变的原因”,从行动科学管理的角度看来,那些意志、性格、态度、积极思考等等因素都是没有必要考虑在内的,因为行动科学管理关注的唯有行动,注重用数值进行衡量,结果和行动明确可见。从本质上说,别人关注的是你的行动,你行动后的结果,而不是你的意志或其他因素。因此,你应该展示给别人的,也是你的行动以及行动后取得的成果。因此,行动科学管理术有一个“ABC模型”来解释人的行动和结果的关系:A=Antecedent(前提条件)。指的是引发行动的环境。B=Behavior(行动)。在环境下采取的行动。C=Consequence(结果)。因为行动产生的结果。三、哪些行动算得上科学行动有人嘲笑“科学行动管理术”说:只管低头拉车,绝不抬头看路……其实,“看路”和“拉车”都是行动,科学行动整理术反对的,其实是那种只想不做。当然,做也不一定是科学行动,因为科学行动必须符合“MORS法则”,所谓MORS法则,则是包含下面四个要素的行动:Measured可测评的Observable可观察的Reliable可信任的Specific可明确化的只有当行动符合这个“MORS法则”时,人们才会清楚“应该如何去行动”,这才是科学行动管理技术的精要所在。正如本书所介绍的那样:如果真的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目标,一味抱怨自己意志力不够坚定,或者归咎客观环境及他人因素等等,都是不可取的,从心理学角度看,我们对自我认识存在太多认知偏差,最靠得住的判断标准应该是我们采取了什么样子的行动,这种行动直接导致了哪些成果。用自我管理科学的规划自己的具体行动,才会有效的规划自己的人生。

不要轻视行动的力量

《从行动开始》作者石田淳。我们身处于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当中,穿梭于无数真伪难辨的信息洪流之中,这使得我们每天都面临无数的选择,尽管最后时刻也会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那个选择,可有时候也总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顾虑而错失良机。唯有在不断的行动和试错中,才能逐步完善和充实自我,按自己的意愿和希望的道路前进。正所谓,一万次思前想后,不如一次说干就干。本书作者石田淳结合实例充分论述了提升自我行动力的指导性建议和方法,放下书本,将思考化为行动力,从最简单的行动开始改变, 全新的未来就在前方。《从行动开始》值得一读,简单的文字背后更需要行动才能领会其深刻内涵。一.你之所以难以改变的原因。生活中存在着大量阻碍自我改变的因素,人们往往难以理性看待自己和他人,当认知偏差频繁发生时,积极思考并没有太大的效果,只有学会行动科学管理术,也就是通过一步一步的具体量化行动,在改变自我的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二.戒除那些毁掉你人生的习惯逃避困难,随波逐流,过于冲动,各种各样的小毛病总是在不经意间影响着你。很多人总以为自己缺乏意志力,可是不行动,然并卵,不要过分于依赖意志力的力量,大多行动都得达到重要且紧急才去,当你抛弃多余的思考,养成良好的习惯,都会从所有微小行动的中找到成就感。三.小心你深信不疑的陷阱不要过分关注做不到以及不相关的事情,这样往往会导致认知偏差,将注意力集中于现在的现实之上,就可以高效解决绝大多数的问题。一天中往往会出现几百次负面信息的自动化思考,有意识的调整自身认知偏好,以正确的观念来进行自我管理,才有利于把握自己,主导行动之路。四.从小习惯开始开始和坚持是不同的行动,只要能获得成就感,人们就会更主动地采取行动。养成不做就不舒服的习惯,行动力将会大大提高。行动科学管理术认为,培养新的行动习惯时,最多不要超过三个,从最简单的三个小习惯开始,这种让行动可视化的办法非常有效,行动激励作用也将大大提高。五.避开陷阱扔掉为了将来而忍耐的想法,不要为无谓的想象给自己增添压力,认清你该做的事情,减少过剩行为和外界诱惑。当遇到问题当的时候,从当事人视角转换到第三视角,就能够调整心态,明白现在该行动的事项。六.认同自己提高自我效能,快速调动自身情绪,感知自己的需求摆脱无意义的感觉,在坚持行动中检视自己的习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一个五分钟开始,专注于整个过程的行动,一个一个的逐步累加。《从行动开始》每一个章节中都有具体的实践方式,哪怕从模仿开始也未尝不可。如果你有想做的事情,比如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不妨开始行动,一味地思前想后很容易消磨掉热情。任何准备都不会完美, 不要奢望准备到百分之百再行动的心态,付诸行动,才能明白,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有想法,不如会行动!

你是否还在为自己的人生方向踌躇不定,黯然神伤?是否还在为想要改变现状而不知方法?不错,你想要的在石田淳先生所写的书中即可找到解决方法。石田淳先生多年研究人类心理行为科学,他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深受600多家公司采用,他是当之无愧的研究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的第一人。漫漫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们都想改变现状,那么现状要怎么改变呢?石田淳先生说:“如果想要改变人生,抱怨自己的缺点是没有用的,只靠意志力也无法成功,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存在太多的偏差,最靠的住的判断标准只有行动本身。无论是想戒除坏习惯,还是想培养好习惯,只有科学管理自己的行动,才能达到目标。”石田淳先生为了解决人类迷茫的问题写下了《从行动开始》这本书,本书介绍了石田淳先生的“行动科学管理方法”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和行动目标,从而教会人们掌握行动的最基本准则,灵活有效的规划自己的生活,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在生活我常常不满意自己的身材,也经常嚷着要减肥,也曾经定下目标背单词,做演讲,早起……后来这些目标也都不了了之了。我曾经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是我自己意志力薄弱没有坚持下去。直到最近看了石田淳先生所写的书,我才恍然大悟并非如此。书中介绍了“你”之所以难以改变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原因在于把自己不能改变的坏习惯归结于自身意志力薄弱从而内心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未能把事情落实到行动中去,人类很容易被眼前的的利益所左右,无法理性的看待自己,人类心理存在“有色眼镜现象”……不如对比一下,上述原因是否出现在你的生活之中。倘若相吻合我就要恭喜你即将找到解决的办法了!不相吻合也没有关系,在书中一定会找到你想要的答案。那么怎么解决呢?首先要正视现实,从极小的行动中做起,从此时此刻做起。其次,制定具体易行的计划,从而实现目标。最后,正确对待自身心理上的“认识偏差”。当你要实现某种目标的时候,需要的不是干劲和认真的态度,而是切实的行动。本书还有另一个作用,那就是将你从认识偏差中拯救出来。也就是说,通过行动使你彻底摆脱无法控制你自己的状态。本书还介绍了怎么样提高自身幸福度的问题,以及如何避开心理陷阱,怎么提高自我效能认同自己?我认为此书深刻的剖析了人类的心理行为,而是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是改变人生的必备良方。也许你曾经控制不住自己,也许你有多年没有改掉的陋习,也许你经常失败,没关系不需要自责内疚,陷入深深的自责中去。只要从此时此刻做起,从看过这篇文章,这本书做起,你一定会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倘若有兴趣,不如去看看此书,你一定会受益良多!记住改变自己,一天花三小时去“想”,还不如一天花五分钟去“做”!

从行动开始,你就是自救的姜戈

文/宝木笑最近重看了很多以前的片子,原因不明,特别是昆汀•塔伦蒂诺的片子,《落水狗》、《杀死比尔》、《金刚不坏》、《无耻混蛋》,中间还反复回放《低俗小说》里约翰•特拉沃尔塔跳舞的那个桥段,一个人在书房笨拙地学着……最后是《被解救的姜戈》,无聊之外,情理之中。有时候,喜欢的老电影就像当年的随身听,就在那里放着,像是一个背景,手里同时翻着某本书,今天手里有本新书,石田淳写的《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昆汀的天马行空和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的严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姜戈被赏金猎人一步步解救,一边是石田淳大叔循循善诱的教诲,书读到这个份儿上,也算是有辱斯文了吧。石田淳大叔有一连串炫目的头衔,社团法人行为科学管理研究所所长、WILL PM International株式会社创办人、社长兼执行长、美国行为分析学会(ABAI)会员、日本行为分析学会会员,日本各大企业的顾问。他的“行为科学管理”获得包括美国太空总署和波音公司在内的六百多家公司采用,在美国的企业界创造出绝佳的成绩。快速地翻阅,跟上昆汀电影的节奏,嘴里同步念叨着能够背过的台词,这本书给我更多的意义。你如果敢往下看,你如果敢照着做,而不被这本书朴素无华的名字迷惑,以昆汀之名,保证你会收获不同。抱怨自己的缺点是没有用的,只靠意志力也无法成功,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存在太多偏差,最靠得住的判断标准只有行动本身。无论是想戒除坏习惯,还是想培养好习惯,你就是你,就是那个满身缺点的我们,我们没什么可抱怨的,因为这就是我们。作为一个自以为是的读书人,我喜欢的是各种杜撰和所谓提炼,就像这本书,就像日本大叔的“行为科学管理”,我把他的体系归结为对行动本身的回归,是一种“硬派行为学”:【一】 只肯想不肯做的原因——我们都是自己的心灵之奴很多人总说我要坚持锻炼,我不要再熬夜了,我要考证,我要升职加薪,我要娶回白富美……糖果庄园的姜戈每天看着自己的梦中情人,看着围墙外的自由,你的脑子里每天冒出无数想法,但却不肯做,到底什么原因?① 你真以为完全靠意志力就能逆袭你的惯性么?这本书从开篇就一直强调一个观点:不要依赖意志力去坚持。意志力不是肾上腺素,没有你所想象的坚不可摧,找不到动力和目标,看不到价值,你完了,不是你意志力薄弱,而是你找不到坚持的理由。非得把女票吊起来打了,非得跪在地上求也没用了,姜戈才造反了,所以不要在说自己意志力薄弱这样的理由来骗自己,找到你行动的目标,是你女朋友或者男票不要你了?是你老板欺负你了?还是你就是觉得活得憋屈了?如果你的行动目标够强,你肯定愿意坚持,这跟意志力没有关系,这事儿关乎你的尊严和你存在的意义。② 随波逐流肯定不是你一个,最后失意的也一样。“树大确实招风”、“枪确实打出头鸟”,但又怎样?和你一起随波逐流的人不能给你想要的职位,不能替你交上婚房的首付,不能给你想要的妹子,你害怕自己有所成就被周围人所排斥,你为了能表现得更合群,会主动把自己变成一个没有行动力的人,以迎合大环境。满脸谄笑的姜戈没有得到想要的施舍,拿起枪的他才得到了想要的女人还有自由,纵然四周都是敌视的目光,那又怎样?③ 过于在意“损失”,其实也没什么可再损失的了。害怕自己失败后被周围人瞧不起,有这种观念的人,对自己没有自信,极度在意自己在他人眼里的印象。不敢尝试新事物,害怕自己失败后,在别人眼里留下“逞强”的形象,自己的人生完全活在他人的阴影之下。这样的人就是你,也是我,从小归爹妈管,长大归领导管,老了归孩子管,除了周围皮笑肉不笑的所谓熟人,你说我们还有什么可损失的?④ 眼前的利益就像这两天的冰糕,咱们就可怜巴巴地去舔吧。有些人贪图一时的享受,不愿意花大力气争取更好的未来。这两天全国都热的要死要活,眼前一根儿廉价的老冰棍儿,再走几步就是有空调的家,还能喝上一壶热气腾腾的绿茶,体验骆驼祥子当年的酥爽,我们都毫不犹豫选择冰棍儿,然后一阵冷战,回家拉肚子。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的命,就像糖果庄园里的黑人管家,就像当年自得于自己貌似高奴一等地位的姜戈,想要减肥,却经不起眼前美食的诱惑,总是想着“吃完再说”,吃完之后又觉得“反正都这样了,还不如不减”,你知道么,每当这个时候,老天都在“呵呵”呢。⑤ 沉浸过去,自以为是的所谓“成熟”。啥叫“同样的错误不再犯两次”?啥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又不是让咱们交投名状落草为寇?又不是叫咱们抢银行劫富济贫?反正,我和你一样,就是那个很怂的人,这些年原地打转,因为失败过,便不敢尝试,这是作茧自缚的行为,可悲的是,我们都在炫耀自己的茧,告诉自己和别人,这就是特么的“成熟”。⑥ 完美主义者,做人做事坚持“非0即100”。我们不是钢铁侠奥特曼,我们不是超人大战蝙蝠侠,地球不用我们去拯救,但我们却比漫威的英雄还要完美主义,认为做事情“不是100就没有意义。”这样的想法过于极端,生活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从0到100慢慢实现,一开始可能是99也可能是0.1甚至是0,如果你不允许自己从0到100地慢慢进步,那么,你只能一直拿0。【二】 如何破解不作为——敢于造自己的反,也会造自己的反全书讲的是个啥?就仿佛是《黑客帝国》的先知有一天敲响了你的门,对你说:“你叫姜戈是吧?听说过的还行?丫也不自己好好照照镜子!”昆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以暴力的方式终止暴力,再以暴力的方式制造希望。反了,只是第一步,敢造反,还要会造反,糖果庄园在“小李”饰演的大反派笼罩下,可不是只有勇气就能反的了的。① MORS法则,最近看到的既显得“高大上”又实用的干货。M=Measured(可测评):单位如果没有考核谁知道你工作效率怎么样?谁知道你工作能力如何?谁知道你的行为是否适合呢?在行动时,先要有一个测评标准,来检验你的行动是否有进步。O=Observable(可观察):只有能够观察到的,才可以称得上行为,你天天藏在自己的柜子里,别人压根看不到,无法观察到你是否进步。秀出你自己,拼了。R=Reliable(可信任):行为的判断标准具有唯一性,不管多少个人从多少个角度来看,得到结果都是相同的,这方面可别搞啥“双重标准”了,事关你自己啊。S=Specific(可明确化):关注的焦点都是确切的因素,先别说那些没用的,你跑步就是跑步,你练字儿就是练字儿,就看你跑了多远,练了几篇,你所有的行为都必须“可视化”。 ② 通过累积成果获取成就感,原来你也可以。一个人只要能获得成就感,就一定会越来越喜欢行动,想要执行能力强,你就要多行动,给自己设置一些奖励,通过一次次行动,通过设置奖励,让你自己获得成就感,成就感不是靠别人给你,而是靠你自己争取。③ 思想是很重要,但和优柔寡断没半毛钱关系,扎斯特肚易特。很多年前有个韩国的歌手叫李玖哲,唱了一首《想太多》,没想到这些年,这就成了咱们的人生主题曲,我们想的越多,心理包袱也就越重,越不愿意行动。马云当年也没想到多年后自己就阿里巴巴了,逻辑思维也没想过自己后来咋就牛成papi酱的金主了,就是明天早上你是吃煎饼果子还是鸡蛋卷饼,你也说的不算,还得看天气,还得看大爷出不出摊儿,想太多没鸟用啊,想想要是管用,我早就成大中华地区最牛掰的网红了,也不用把昆汀的片儿从头到尾再看一遍。改编一句话,共勉:追一个女孩儿最好的时间,一个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三】 能改变你的不是你的眼泪,而是你的行动——做自己的赏金猎人《被解放的姜戈》里有一个救世主一样的角色——赏金猎人舒尔茨,一个赶着马车四处猎杀罪犯的牙医,这厮就像耶稣大哥一样,无所不能,视生命如草芥,又以众生平等的态度对待姜戈,没错,他要带姜戈走上那条扬眉吐气的“溜光大道”,感谢你八辈儿祖宗。我儿子今天一岁十个月零两天,这段时间正是呀呀学语的时候,昨天拿不到一个玩具小车,突然和我说了一句“哭没有用”,也不知是谁教的。我×!震惊鸟!给他爹我彻底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渡他爸爸顿悟了啊。每天,你在想什么?你在做着什么?你在每天的地铁里装文艺青年,在每天的公交车里扮演沙丁鱼罐头,你在每天的格子间里,你在翻着网页,看着别人的传奇,看着过往的故事,看着黑屏里的自己,你就是糖果庄园的黑奴姜戈,那些自由,那些爱情,那些梦想,去特么的吧,离你远去,从不顾忌你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苦苦哀求你要做更好的自己。开篇就说过,这本书就一个核心,苦口婆心,那就是只有行动起来,你才会发现自己好的地方和坏的地方,以及应该改善的地方,如果现在你很迷茫,很焦虑,那就立刻行动起来,在你的人生中,能够真正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你的行动决定了你是否愿意改变。就像姜戈,一把枪完成了启蒙教育,一套衣服展示了自我觉醒,在姜戈一个人独自完成猎杀后,喷溅在棉花上的一腔热血,将影片代入一场昆汀式的充满象征意义的血光盛宴。枪取代姜戈成为主角,影片后半部姜戈的光鲜全出现在枪口后面,而迈出了第一步的姜戈,犹如神助,全程开挂,开始了势破如竹的重生。“枪”只是一个意向,也象征着我们摆脱平庸,挣脱羁绊的第一步,也许幼稚,也许可笑,也许业余,也许悲催,但对我们来说——很伟大。书里在介绍改变行动力差的方法时候,列了几个小技巧,其中有一个是“听美妙的音乐”,然后我就照着做了。写这篇文的时候,全程循环放《被解放的姜戈》的插曲,就是那首著名的《freedom》,与姜戈和爱人跌宕起伏的人生融合的丝丝入扣,也好像你我踯躅原地、等待救赎的灵魂……I'm looking for freedom, looking for freedom.and to find it, cost me everything I have.Well I'm looking for freedom, I'm looking for freedom.And to find it, may take everything I have.Oh not giving up there's always been hard, so hard.but if I do the things the easy way I won't get far.Mhm, life hasn't been very kind to me lately.but I suppose it's a push for moving on.in time the sun's gonna shine on me nicely.shinning tells me good things are coming.and I ain't gonna not believe.我在追寻自由,追寻自由。我付出一切去追寻它。我在追寻自由,追寻自由。去追寻它会让我付出一切。别放弃,自由总是来之不易,来之不易。随遇而安只是在画地为牢。 命运近来对我不怎么客气。但我姑且当作那是在催我前行。也许有一天,阳光会温柔的照在我身上。这光芒告诉我追寻的一切就在眼前。我几乎无法相信这一刻就这样到来。—END—

如何驾驭大脑这个小淘气 - 三招战胜“懒癌”

一、你是否认识作为人类的自己多少次感冒你是在公交车或者地铁上被传染的。请设想这样的场景,你很累,好不容易在公共交通上找到一个座位,你会因为隔壁的乘客咳嗽几声就立刻站起来,还是宁愿乖乖地坐着,承担罹患感冒的风险?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受试者们选择立刻就获得1000美元,或者明天能得到1005美元。绝大多数的人选择立刻获得1000美元。令人奇怪的是,如果让受试者100天以后拿1000美元,和101天以后获得1005美元,绝大多数的人会选择后者。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人类很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左右。二、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了吗这已经是Alice第17次打算减肥了。可看着好友Judy递过来的冰淇淋,她心里想,这次就再享受一回吧!Mike的女朋友讨厌他抽烟。他已经坚持了第47天。可是好友聚会,他仅仅象征性的拒绝了一番,即刻欣然吞纳。你逼着自己好好锻炼。临近跑步的时候,你忽然想起今天听同事说过,天天跑步会伤膝盖,于是,你心安理得的坐进沙发刷个美剧。周末早上,你本打算有效利用清闲的上午学习沟通心理学。但可恶的弹出网页偏要和你作对,跳出有趣的内容,勾引你东点西瞧。回头一看,已经到了午饭的时间。“我做事情总是半途而废”,“我好恨,怎么老是控制不住自己”。这些惨痛的经历告诉我们。想让自己能够实现目标,依靠所谓“意志力”显然是行不通的。三、驾驭大脑这个小淘气,你需要三种工具意志力是稀缺品。更何况,据测算。感性的力量是理性的24倍?那么,到底要如何才能驾驭大脑,达成既定目标呢?1、用好ABC模型日本学者石田淳在《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中告诉我们,行动是结果,比任何目标或信念都来得重要。而任何行动都依赖于“前提条件”。比如有的人在家里决定好好背20个单词,可背着背着,他就觉得很困,于是就在沙发上睡着了。又如上文提到的学习沟通心理学却被弹出网页吸引而浪费时间的“惨痛经历”同样如此。所以,“在家”和“在有网络的电脑前”就是“前提条件”。当前提条件满足时,“睡着”,“看有趣网页”这一行动是分分钟会发生的事儿,如此这般,哪儿会有什么美妙的结果。A:Antecedent(前提条件)B:Behabior(行动)C:Concequence(结果)要想改变结果,就别再企图靠什么意志力啦,从“前提条件”入手,把场景从“家里”搬到星巴克或者图书馆,把学习内容下载好就果断关闭网络和手机。只有这样,你才能引导自己做出有效的行动。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老祖宗很早就发现这个模型啦,摘自:南宋·朱熹《训学斋规》)2. 用“MORS”法则驱动自己读过我上一篇《生活职场领先一步,你要掌握见微知著》(点击可阅读)的读者可能还记得一种通过练习瞬时记忆眼前三个人的衣服,裤子(裙子)款式,从而锻炼“记忆力肌肉”的训练手段。“MORS”法则包括以下四个要素:M:measured(可测评)O:Observable(可观察)R:Reliable(可信任)S:Specific(可明确化)正如《游戏改变世界》所述,人们之所以愿意熬夜在《魔兽世界》等游戏中驰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游戏反馈机制的即时性。(杀怪可立刻掉金币,涨经验值)当我们展开一项行动时,倘若我们也能即时地得到反馈(例如3件衣服,3条裤子的款式记对3种,成功率3/6),而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观察力数据得到显著提升(成功率达到5/6甚至6/6),这种符合“MORS”法则的锻炼手法正是由于被我们的大脑所接受,从而易于投入行动。驯兽人就是用这种办法让猛兽也能乖乖听话的,要掌握控制我们的大脑也一样哦。3、养成“不做就不舒服”的习惯还记得小时候父母逼着我们早晚刷牙有多厌烦吗?可是现在,你不刷牙都不愿意出门或上床睡觉,因为你会感觉这是一件令人异常难以忍受的事情。以往的书上说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通过践行,我亲身体会到这个数字有多么不靠谱。真正能把一个行动变成习惯的时间大约是半年。通过半年的实践,我把走楼梯替代成了坐电梯;把早晨6点起床,替代成了5点起床。每天多这一小时的时间,我比以前有更多的时间阅读和写作,思考和践行。有人会问,你是怎么把生物钟硬是往前调整一小时的?这其实就运用了MORS法则。一开始的早起,我总会给自己一点甜头似的即时反馈,比如刷一部美剧或打一盘游戏,而当5点起床变成“不起就不舒服”时,再反过头来做一些所谓“进取”的事情。四、请在看完这篇文后立刻开始第一个行动总结一下:1.人类很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左右,短期的享乐和轻松是很容易击败你的,这一点要懂得接受。2.想单纯靠意志力来驾驭大脑这个小淘气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失败经验。3.用好“ABC”模型,通过创造一个好的前提条件一方面避免自己被舒适或有趣所吸引,另一方面,帮助你更容易地投入到行动中去。4.“MORS”法则告诉我们,人类大脑其实和动物大脑一样,只要行动结果有即时反馈(包括可测评、可观察、可信任、可明确化),那么驯服它是有方法的。5.运用以上两种办法,把行动持续半年,把它变成你“不做就不舒服”的习惯。现在,请你来告诉我,你一直很想做就做不到的目标是什么?是锻炼身体,学英语还是练情商?Anyway,从读完这篇文开始,立刻做出一个第一个行动,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哦!

行动让我们无所不能

“我想学好英语”“我想减肥”“我想写手账”等等这些想法每隔几天就会在我的脑海里滚动播出,随后往往会出现下列情况:看了没几页,就说这本单词书不合理,等找到合理的再开始;锻练没几天,就觉得强度太大跟不上,说是找到适合的再继续;才写了第一行,不是觉得字丑就是觉得内容幼稚,难以继续。周而复始的在头脑里演算,再自己否定自己。日本作家石田淳《从行动开始》一书就解释了上述现象,并提出了“行动科学管理方法”。一、认知偏差“自动化思考”使我们产生了“认知偏差”,进而陷入自己否定自己的误区。自动化思考是人类在无意识状态中做出的思考,这些思考有的内容清晰,有的内容模糊,但基本上都是负面思考,影响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使我们产生“我不行”“我肯定坚持不了”等念头和上述现象。这时候我们要学会与自己对话,缩小负面情绪对自身的影响,不轻易否定自己,而是去找到问题的所在,勇敢突破!二、行动科学管理方法1、用“MORS法则”来驱动自己M=Measured(可测评)O=Observable(可观察)R=Reliable(可信任)S=Specific(可明确化)对自己做出具体的指示,清楚的知道如何行动。2、用行动列表来自我管理通过用笔写下行动列表,完成一项就在旁边做记号这种简单的方法,可以确实地获得“今天做到了”的成就感,促使我们坚持下去。3、化整为零面对大任务,从一开始就将大任务分解成许多小任务,然后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天需要完成的任务上,这样就可以从大任务的压力中解脱中出来。将庞大的任务化整为零,还可以享受每次完成小任务时所带来的成就感,更有利于坚持行动。4、评价自己不走极端人们之所以总是追求远大的目标,总是喜欢否定现在的自己,就是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不是100就没有意义。过分追求100只会给自己带来压力,对自己宽容一些。“做到了23,接下来还需要74”认识到这点,只要行动了,就是好的。以自己为基准改变自己的人生,从小行动开始,踏实地积累和坚持;专注于现实和现在;肯定这样的自己。我们将无所不能。

一切空谈都是纸老虎,改变从行动开始

美丽从心开始我曾以为自己是个意志力坚强的人,当生活的小船行驶在人生的大海中,遇到狂风暴雨时,意志不要被打垮,只要挺一挺,竟也能安然渡过。可是意志力坚强并不能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当你想要达到某种目的时,当你想要控制焦躁的情绪时,当你想要减肥和戒烟时,究竟怎么做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时?记住,你只是想要得到“控制情绪”“减肥”“戒烟”的结果,而不是变成“能控制情绪的意志坚强的人”或变成“能够成功减肥的意志坚强的人”。能够导出结果的只有“行为”。不管你有多么坚强的意志,如果没有行动的话仍不会产生任何的结果。反之,就算意志力薄弱,但如果采取行动的话一样能够获得成功。本书《从行动开始》是研究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石田淳所著, 主要讲述了如果想要改变人生,抱怨自己的缺点是没有用的,只靠意志力也无法完成,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存在“偏差”,最靠得住的判断标准只有行动本身。无论是想戒除掉坏习惯,还是培养好习惯,只有科学的管理自己的行为,才能达到目标。“行动科学管理术”是美国研究者提出的理论,其原理来自“行动分析学”。简单来说就是排除一切抽象的概念和无法测量的原因,只有以 “行动”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那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行动科学管理术”,只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1、拥有具体的目标很多人渴望幸福的人生。你感觉不幸福并不是没有满足某种条件,而是因为你对幸福没有具体的目标,只有模糊的抱有“想要变成有钱的人”的愿望而没有具体的行动,那么这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将愿望具体描述出来,朝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前进,才能够因实现愿望而感到幸福。就比如拿码字这件事情来说,辛辛苦苦写了两个小时的文章投首页被拒,没有几个人浏览点赞,就会感到很苦恼失望。那些负面消极的情绪就会充斥你的大脑,没有继续写下去的动力。这时候你需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比如三个月写够十万字,每周写两篇。设定了这个目标后,不要单看一篇文章的效果,而是要看通过累计的成果也评判一个人的成绩。你坚持写完三个月十万字,会达到你预想不到的效果。从累计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是不断成长的。2、总是和别人比较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幸福是由自己的态度决定的。在相同的环境中,有人感觉幸福,有人却感觉不幸。也有人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获得满足感。“与他相比我更优秀”“我必上不足比下有余”。但这些都没有以自己作为判断的基准,因而很难得到真正的幸福。你好不容易完成了三个月十万字的目标,然而和别人却用三个月不但完成了十万字,还成为了签约作者,得到了很多的喜欢关注。你和别人一比较,自己一无是处,因完成了目标的幸福感瞬间消失,甚至怀疑自己的写作能力,产生“我不是这块料”“我还是放弃吧”的想法。这时候你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你没有以自己作为判断标准。如果和三个月前的你相比,有没有发觉你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你投首页的几率是不是提高了?你得到的喜欢是不是增加了?这时候会不会感到幸福一点。3、用“MORS法则”来驱动自己行动科学管理术只承认符合“MORS法则”定义的行动。“MORS法则”包括以下四个要素。M=Measured(可测评)O=Observable(可观察)R=Reliable(可信任)S=Specific(可明确化)只有当符合“MORS法则”时,人们才会清楚的知道““应该如何行动”。自我管理也是一样,你必须对自己做出具体的指示,否则你只会认为达不到目标的自己一无是处,这样岂不是太可怜了吗?4、 “开始”和 “坚持”是不同的行为为了 “达到目的” “和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不可能只行动一次,而必须坚持下去。有些事情开始很简单,但坚持下来却很难。谁都经历过半途而废的情况。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因为无法坚持而苦恼那?最主要的原因是“开始”和 “坚持”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行为。不要认为无法坚持下去是因为自己意志薄弱,你要知道无法坚持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学习能够让自己坚持的方法。使自己坚持下去的方法有自己准备一些奖励。当人们发现“能够立刻得到好的结果”的时候就会积极主动的实现这一目标。所以,如果运动无法立刻得到好的结果,可以创造好的结果来刺激自己坚持运动。也可以开始的时候降低行动的难度。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可以先每天写500字,然后再慢慢增加文章的字数。亦可以制造好的环境对于坚持一项行动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有漂亮的运动服和一双穿起来很舒服的跑鞋,那么谁也会忍不住想要运动运动吧!5、让每天的压力可视化从小的行动开始,是因为行动越小越容易完成,而且还能排除一切模糊不清的因素。“一天记三个英语单词”, “每天写500个字”,这种目标就非常明确。而且通过实际行动,也可以验证自己究竟能不能做到。大的目标都是一个个小的目标累计而成的,让每天的目标可视化,具体化,就能够排除掉那些负面的消极的因素,不安和愤怒等情绪就能够解决掉,模糊不清的因素就不能干扰干劲,每天都能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6、只要能获得成就感,人们就会更主动地采取行动行动科学管理术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无法立刻得到好的结果的情况下任然能够坚持行动,专门设计很多报酬,但是这些报酬最好不涉及金钱,就算涉及也不要涉及高价的东西。如果减肥成功,就去一家憧憬的那家宾馆的游泳池游泳。如果坚持三个月写完十万字,就给自己买一条心仪已久的裙子。当你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就会产生 “我能做到的成就感”才是最关键的。如果你在持续坚持下去,也许会有 “不做就不舒服”的感觉。这项行动慢慢就养成了一种习惯,你就能自然而然的做下去,不需要任何的强制性行为了。就比如很多码字牛人,当写文章形成习惯后,码字如同吃饭喝水一样,每天不写还不舒服,很自然的写了出来。你能够不以世俗的价值观为基准,而以自己的基准改变自己的人生。你能够从小的行动开始,踏实的积累和坚持;你能够专注于现实和现在;你会对这样的自己感到喜悦,并给予褒奖。这样的你无所不能,你可以随心所欲的改变自己。


 从行动开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