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另一种可能》书评

出版日期:2015-10
ISBN:9787545909933
作者:李淼
页数:256页

奇幻与科学

《想象另一种可能》这样的书,第一次读到。像小说,又比小说更具有科学性,想科普,去比科普知识更科幻。总之,是一本有意思的书。作者的背景令人赞叹。理学硕士学,哲学博士学位,然后又回国当教授。这样的学术背景,结合了科学和哲学,无论学术上和思想上,都会存在冲突和结合,一种奇异的结合。在《想象另一种可能》这本书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新的世界。在他的世界中,有着像霍比特人的未来城市和高品质生活一样的画面,还有类似诺兰搭建星际穿越中的片段,关于人类的自我解救,关于智商神话、甚至还有关于体重危机。当然,这本书涉及的领域不仅仅是这些科幻方面。作者还是探索着物理领域的新突破,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上帝粒子、暴涨理论、平行世界这些理论知识。在这本书中,作者的身份是多样化的。他是作家是诗人、也是哲学家,他和我们一起探讨并为我们解答在电影、科幻,科学、宗教、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的问题。对于一个喜欢想象,思维天马行空的我来说,作者就像是一个知己,和你一起探讨,为你讲述一些你不知道的知识。作者也把这本书献给了自己的孩子。我想这是一本老少皆宜的书。我们通过这本书可以在风趣幽默中了解很多知识,孩子们也可以在这样有趣的书中找到他们的兴趣。在序言中,作者想象了另一种生活,这是一种安逸的轻松自由的生活,也是我们每个人所向往的。在静静的街角喝着热腾腾的咖啡,每个人心里都会有另一个世界吧。让我们一起来发现科学的奇妙之处,探索奇幻的世界吧。

想象就有可能

想象就有可能想象是什么?其实,想象这个词语并不难理解。就是想想现实情况没有的东西呗。对,这就是通俗的说法。进而言之,想象如果形成了一种能力,就可以成为想象力。一种能力了,哇塞!这就不简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堪称当下的两大重要力量,的确与众不同,有着十足的魅力与潜力。此事不可小觑,不可小视,不容轻视!通过百度检索,笔者诧异地发现,本书作者的确不简单,是个大人物,不是一般的作者,笔者吃了一惊。李淼,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同时也是诗人、科普作家。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学习,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起,先后在美国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研究助理教授,1996年在芝加哥大学费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助理。1999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加盟中山大学,现为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著有《超弦史话》《越弱越暗越美丽》《<三体>中的物理学》等。本书作者打破学科界限,不仅设想如霍比特人的未来城市和诗意生活,描绘诺兰用爱搭建星际穿越的桥梁以寻求人类自我解救的美好旨归,还趣谈智商神话、体重危机,并且思考物理领域的新突破,包括上帝粒子、暴涨理论、平行世界等。他化身诗人、哲学家,在电影、科幻,科学、宗教、生活中追问人类的“终极”性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他说,爱情是彼此携带着的光子强度里爆发出的浪漫;未来有一大部分人都会变成被养起来的“宠物人”;我以严肃的态度和女儿谈论的人生计划不是有关科研,而是有关健身;未来我可不要做脑洞大开的物理极客,而是要做有八块腹肌和马甲线的高富帅。他的想象力的确不简单,笔者想不到的,他都想到了,的确魅力十足。想象的确是意义非凡,不是一般的力量。我们期待想象,我们渴望想象,我们希望得到想象。带着这种想法,我们何不细细地看看书呢,相信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

如题所述:想象另一种可能

对此书作者感兴趣,对跨界研究、跨界阅读感兴趣,所以申请了这本书的赠阅写评活动。这种活动绝大多数时候堵住了批评之手,毕竟,拿人家免费赠送的书,似乎不宜批评,即便有优点有缺点,反馈书评时最好也是只写优点起码多写优点少些缺点——虽然这种限制感是内在道德感的约束而不是赠书者的硬性要求。其实读书挑剔的人不适合参加这种活动,虽然书是免费赠送的但阅读时间评论写作时间是你自己的,成本其实也是很高昂的。说这几句闲话是对此书感到纠结的表现,作者经历丰富、阅读面广、想得多、表达的也还不错,的确是有价值的文本,应该说对得起阅读所消耗的时间。但是作为出版同行,实在觉得这本文集的编排不够到位。对社科类编辑来说,编文集可能是最难的,尤其面对这样驳杂的跨界作者,最大的优点同时也是编加工作最大的障碍。就目前的呈现结果来看,文章篇目之间的关联性,顺序,逻辑,都没有很贴合舒服的流畅感,阅读节奏较差。文案也有点不明白,摘用名人评论来说明图书内容其实是偷懒的文案写法,评论文字是阅读过后才能产生,而文案是帮助读者阅读之前了解内容,所以评论文字的选择需要考量立场和叙事性说明性,不是谁评价的高就选谁,谁有名就选谁。不过书名确实挺精准,想象另一种可能,这是研究上的思路转换,也是阅读上的领域覆盖,是科技领域间的互相启发,尤其对于应试教育出来、只了解自己专业范畴的许多人来说,是可以有很多“一激灵”的。社会进步,科学进步,都需要想象力,创造力,而想象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了解的越多,思路越宽,越有可能激发出惊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具体的篇目就不一一评论了,有些观点我们未必认同,但了解一下别人的脑洞也是很有意思的,尽管对文科生来说读起来显然有点烧脑,偶尔改换个频率烧一烧也是有好处的。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可能。

今天跟朋友说,我在反省自己。她问我,为何要反省?言下之意好似我可能有什么困境或者做了什么错事,需要反省。我的回答是,人在成长啊。说是反省,其实更多地是在思考。刚毕业那会,我很关注自己,随心所欲、不勉强自己,好似自己木秀于林、独一无二,结果可想而知。风必摧之,世界就是这样,融合进去、摸爬滚打,渐渐圆滑,那是失去了个性、失去了脾性吗?也并没有。我们曾以为一个人只能有一种可能,只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千万要守住自己,不要被这个社会的无情轻易地改变。但其实人的包容性很强大,正如这本《想象另一种可能》,像我这样的文科女生,在进入社会之初,感性思考、感性生活,情绪上的事情大过天。经历更多,阅读更多之后,愈发喜欢与自己常规思考不一样、甚至相反的文字、书籍,跟打怪升级类似,一点点汲取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我很难想象在两三年前,甚至是一年前的自己,会阅读宇宙、恒星、物理学、暗物质粒子等等诸如此类的文章,感性的文科女生不会懂这些。李淼老师并不是在普及科学,而是在他的学识之上思考,他不仅是一个物理学家,还是一名哲学家、一名诗人,是理性与感性并存的一个人。李淼老师的文字逻辑性很强,让我常常有顿悟之感,原来一件事可以有这样一种解读。开篇序言就有一副李淼老师向往的另一种生活,咖啡、写作、美食、阅读及城市。在物理学界李淼老师聪明、学识渊博,研究的是宇宙、基本粒子,在生活里,他是向往诗和远方一名诗人。从宇宙到个人,从科学到自由意志,从电影到科幻小说,在诗意之上,他又是逻辑严谨、思路清晰的哲学大师。这种理性、感性的思考交织融合,往往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物非物,人非人,自由意志才是这一切存在的基础。由此可看出,李淼老师的文字是多么富有个人见解,他在回答一些问题时说没有答案,却时常狡黠地一转话锋,说出自己思考后认同的几个答案。李淼老师说“我心中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个人自由是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遵循这一价值,他总能准确直白地说出所思所想,给予阅读者一种反思。有时候,我们惯常于局限自己,就连想象也无非那几个求而不得的欲望,想想也觉得自己无趣。虽然李淼老师的文字并不能让我对物理产生兴趣,可基于物理之上的思想、哲学,还是很能颠覆旧有观念,拓宽我的眼界。一千个人阅读,会有一千种可能,阅读、思考,是让我生活更丰富的最大原因。我乐于看到自己在思考中。

另一种可能——评《想象另一种可能》

另一种可能——评《想象另一种可能》高中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那些研究物质的科学家似乎更加接近哲理本源,他们探寻着宇宙的奥秘,人类的起源,思考着未来。大概每一个物理学家都是有着无边想象的,坐在小小的实验室中,思维却扩展到整个宇宙,甚至是宇宙之外,他们处于时间之中,却思考着过去与未来。就像霍金,他的身体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一般关于物理的话题往往出现最多的是数据与定理,而文学与物理似乎是无法联系到一起的,而科普文更是与无趣冷硬时常联系到一起,然而这本书却完全不同,如果当初物理老师有作者这样有趣,也许我也会弃文从理吧。本书的阅读极为顺畅,不会出现那种,这是什么东西?然后百思不得其解之后不得不放下书百度一下,然后断断续续不断打断阅读的连贯,作者的文字风趣易懂,不会大摆定理定义一大堆的专业术语,不会以绕晕你为目的而显示自己内容深度,我觉得科普文就该这样,谁都能懂,谁都喜欢看。我喜欢作者的知识面与接地气,无论是说《公正:该如何是好》还是《霍比特人》,无论是费米悖论还是《星际迷航》作者都能顺手拈来,用来佐证自己观点,或者借此引出另一个观点。作者的想象无比自由,一切都是可能的,思维何必拘束于这一点?万事万物都可能有不一样的发展,没有什么是必然的。书中作者谈了很多,物理与电影,物理与未来,物理与宗教,物理与科幻……他思考着我们的终极问题,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是谁?他将物理的界限虚化,突破想象的极限,让物理褪去晦涩的外衣,他就像一个诗人,然后他将诗带入了物理,发觉了数字与定理之间独特的美语诗意。作者虽是一个物理学家,却走出了那间小房子,冷静风趣的笔锋为我打开了新世界大门。他说:人类的出现本是偶然加偶然,宇宙的未来存在着无限可能,所以一切未知都有数不清的可能,而面对不确定的可能,我们无需恐慌。而我们的生活也有着无数遍数有无数可能,无论遇见什么,无需恐慌。

用物理方法思考人生

小时候是很喜欢科学的,教室四周的墙壁贴满了科学家的画像,老师们不断重复他们的故事励志,在我们小小的心灵里他们的形象无比高大——拥有超人的智慧(从苹果想到万有引力),过人的胆识(用身体导雷电),无边的想象(提出日心说),当然这些人我们是见不着的,于是又附加了更多的想象,比如他们都是老年人,刻板无趣,因为太过专注于研究而不修边幅、缺乏常识,直到最近看到李淼写的《想象另一种可能》才完全改变了以往的看法。他说,爱情是彼此携带着的光子强度里爆发出的浪漫;他说,未来有一大部分人都会变成被养起来的“宠物人”;他说,我以严肃的态度和女儿谈论的人生计划不是有关科研,而是有关健身……他真的是物理学家吗?那个需要严谨、精确、逻辑推理的科学家?作者简介里说了:李淼,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现为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身份确认无疑。如果单从书的目录来看,科学痕迹倒是很重的,四个单元的分别取名叫:梦的重量,智慧发芽,丈量时光,独的回音,如果再看看文章题目:《我为什么是屌丝》,《又一本布朗式小说》,《体形与自控力》,《黑暗森林和审美的眼》,似乎反差又挺大,好吧,我接受跨界这一说,既是物理学家,又是诗人、科普作家。在《我为什么是屌丝》这篇文章里,李淼这样解释“穆来纳森带宽”的,穆来纳森等人的研究将常见现象上升到认知能力层面:当一个人日子不好过时,他的注意力往往被“不好过”这个事实分散,导致大脑资源更少地被用来思考其他的事情,包括如何解决“不好过”这个问题。他认为,现在天天看到痴男怨女们抱怨没有值得爱的异性,或者他(她)的前任或现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再也不会爱了”才是他们的真正问题,我非常认同这种观点。另一篇文章《自由意志导读》,李淼探讨了自由意志与决定论、自由意志与哲学及伦理、自由意志与物理学的关系,甚至还引用了心理学家本杰明.李贝特做的认知实验的结论,发现人在感知决定和行动之前,已经有潜在的大脑活动,也就是说,决定的做出应该没有被直接感知。一个物理学家对心理、认知进行思考是很有趣的,我一直试图去揣磨李淼是用理性的眼光去分析,还是用感性的直觉去感悟,通读完全书,我的结论是,他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假设体会。反观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工作行业,其实是需要有这么一个“跨界”的态度的,虽然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不可测量的过程,但借助间接的实验、理性的结合各项包括物理、数学等学科知识整体去思考,是心理学科能成为科学的前提,非常感谢李淼给了一个新思路——用物理方法去思考人生。

想象,没有什么不可能

第一次看到一本这样的书,把既有的事实,添上想象的力量,让事实发散,让思维开放。想象,没有什么不可能。 在我们的想象世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鱼可以飞,鸟可以游,小草可以行走。人可以变身,机器可以说话。文字,可以飞翔。阅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一种震撼,就是作者的思维不是天马行空的念头,而是用物理学的多维视角,把既有的事实去开拓想象,想象更深更广。在作者既专业而又不失易懂的文笔下,每天的生活,身心的本体,职业的科研,宇宙的知识,意识的形态,以及个人情感,都成为了想象发散升华之物,用物理学的多维角度,去诠释另一种可能。世界万事万物,没有单一的定理,也没有绝对的定义。红牛的广告语中说道:‘’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我想说的是:“你的想象,才真的超乎你的能量”能量是有限的,想象确是无尽的。你不去想象,永远不知道你的想象有多无边无际。你不去想象,也永远无法探知更多自己可以开拓的奥秘。你想象的也可以成为可能。就像作者说的一样,当你了解了星星的奥秘,你才能体悟到这世界的终极诗意;当你了解宇宙的无边无际,你才能体悟到这世界的终极孤独。只有对事物的了解的想象,才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只有立足于即有的事物,才能更好地探知事物的真相。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知道,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什么可以永垂不朽,也没有什么可以一成不变。在现实的生活里,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想象着自己该如何去做,会创造出一片天地的话说给别人听的时候,总会有人义正言辞地给你一个坚硬的回应,说你在做白日梦,简直天方夜谭。也许,在这个现实的社会,是需要有人给我们摆正心态,提醒我们,以现状为主,不该多以想象未知的未来,未知的一切。可我们自己的心里是不是真的这么觉得,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这样的冷水,给我们一个这样的冷清醒。我们既要立足现状,也要敢于看望未来。给自己的未来一个想象的空间,让未来有未来的模样,而不是还是像现状一样。这本书教导我们,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应该秉持一种给足一定的想象空间,不该受限制于固定的条条框框,所谓的定理和真义。看待万事万物,我们该用思考的方式,用想象的思维去审视。给自己的想象留一个空间,让想象成为你的能量。想象,永远是没有什么不可能——转载须经本人授权,转载请豆油本人。谢谢

想象 另一种可能

到了一定阶段,你一定会对所有的玄学感兴趣,见佛必拜,见大师必忏悔。如今我终于有所了悟。----李淼玄学是什么呢?你算个命看个星座就和物理宇宙深层次联系起来吗?玄学是一种与科学相对的理论,它回答的问题是人类已知的西方科学无法回答的问题。玄学也是一门学问,其学术性不能用现当代科学的尺度衡量。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跟着本书的生物性发散体质,总会有一处两处的共鸣,那些你意识过的,或者没察觉的感性表象下的终极,其实,我们是在寻找人生意义的终极问题,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你考虑过宇宙或者说,你也有自己的宇宙观,世界的运行真的是按照某种事先确定好的方式运行的吗?李淼的表达方式你认可吗?也许在我们的世界,我们永远不会得知事情的真相。真相是超理性的。---李淼不过,《想象 另一种可能》并不是一本谈论物理和宇宙的教科书,它是用深厚的专业知识沉淀下的人文历练。谈玄而又玄,谈思想,谈宇宙,也算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比如谈:体型与自控力;减肥与人生规划1. 靠运动去保持身材则需要巨大的意志力。2. 自控力体力劳动本身不需要意志力,但缺乏体力劳动而靠运动去保持身材则需要巨大的意志力。我个人认为,具有这种意志力的人干什么都会成功。书中的这个观点我是非常非常共鸣的,因为我是一个自控力失败的典型,我只是诧异,怎么自己才诊断出自控力的问题。这已经花了大半生的光阴。生活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质生活,第二个层次是精神生活,第三个层次是灵魂生活,这是有道理的。司马迁就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欲望驱动我们不停的工作,不停的焦虑,不停的让自己放弃做一些对自己身心更有益的事情。所以,欲望也是对自由的一种压迫。是不是再一次印证了世界是按照事先确定好的方式运行的?如果这样的话,我反而感到欣慰。因为我穷尽半生,反省的结果是意志力太差,以至于错失时机。终日沉浮于物质生活之中,不能自拔印证着书中提到的《瀑布》中闭合水流揭示的驳论;”因导致果,果导致因,却没有矛盾。啊,灵魂生活,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求索。想象着另一种可能。人是经济动物,如果你假装不是,迟早有一天你也会醒悟本来就是,你是一个十足的经济动物----李淼。我是个十足纯种的经济动物,穷尽一生的理想是实现财务自由,早日过上灵魂生活。《想象 另一种可能》是一本有美感的可以和你探讨宇宙,人生,终极的书。“终极”这个词最近也好火,在书中跳出来让我想起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种种看似并不在日常生活中相提并论的事项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也许存在,也许不存在。总之,我看完还挺自信的,哈哈哈,原来我的神经质被物理学家特别学术,特别专业的描述在《想象 另一种可能》的书中,原来我是一个有想象力的人。如果可以联系李淼,我想问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长头发,即便是死去,头发也可以生长?”百度并没有信服的答案,尤其是看了《盗墓笔记》以后,就更如饥似渴的想知道了。我心里给过自己一个答案,“头发是传递能量的媒介,哈哈哈,就像起静电那样。”之所以想问他这个问题,是因为李淼在书中谈论 电影《阿凡达》中量子传输的故事,人类过于执着于物质,反而不如潘多拉星上的土著纳威人,他们可以通灵。貌似他信了基督,因为他用哲学解释佛,试图描述人生的终极意义。用上帝暗示宇宙?也许吧,胡乱猜。太阳底下无新事,你在独特,你过的生活早就有过了-----李淼思想不接地气,是针对文艺青年的,<想象另一种可能》是一本接地气的书,因为他把恶俗上升的人性,把文艺接了地气,把理论与人生的终极并了轨道。空港汇仁/2015/12.

看了李淼的书,我决定开始减肥了

看了李淼的书,我决定开始减肥了。因为书中详述了他自己减肥的经历,我很想学习我的偶像的减肥经历。能成为我的偶像并令我如此虔诚地学习并不是容易的事。近了说国内就四个,分别是华晨宇、陈奕迅、黄子华、李淼。没错,前三个都是娱乐圈的演艺明星,而李淼则是鹤立鸡群的学术明星和诗人、作家。他能进入这个排名就因为三个字:有颜值。作家如村上春树,一生坚持跑步,激励了很多人,但对我无效,因为村上君虽然有才,但颜值一般,我是看脸的。公知如梁文道,各种推荐书和评论书,甚至被称为“腰封小王子”,我会追他的节目,但是颜值了了,其节目听就好了。看脸之外,我还要看身材,陈奕迅out,然后看身高,华晨宇out,最后看五官,黄子华out,只剩下李淼。ok,以上就是女粉丝花痴环节,感谢您的阅读之恩,接下来我说说《想象另一种可能》这本书吧。 这是李淼的第二本随笔集,第一本是著名的《越弱越暗越美丽》,好评如潮,给李淼圈了很多粉,尤其是像我这样不看报纸专栏的比较没文化新的散粉——我相信他出书之前应该有些死忠粉了。初读这第二本书,有如重新认识一个人。好多文章更为接地气,例如教人如何减肥。我最喜欢“大家侃闲事”的随性亲切,教人减肥的李淼比分析王朔文字的李淼还要更可爱。现身说法也很有说服力,我的偶像李淼老师已经将个人的生活融入了文章中,直截了当地分享他的经历和感悟,直叫人爱不释手。李淼的书还有扫盲作用。“人人都听过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原来是高更名画的标题。“人是这个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物,或许,存在无数个其他宇宙,而我们生活着的这个宇宙非常幸运地拥有智慧的存在。”这是李淼的宇宙观。李淼对自己的文艺情结也丝毫没有遮掩,全书最打动我的是下面这段描写他理想中的书房:“第一个是传统书房,里面的书架上排满了我冬眠之前喜欢的各种诗集,也有空间留给在我冬眠之后发表的好诗集和好小说。至于科学论文就免了,让它们待在那时的量子电脑中。再就轮到第二间书房,这里其实什么也没有,只有空气。我或客人进去,通过意念从看不见的量子电脑中调出任何一本书、任何一部电影、任何一个个人编年史。桌子和椅子也通过意念形成。当然,意念必须具备某种特定形式,否则杂念的涌现会让书房突然变得乱七八糟。还有第三间书房,这间书房用于我和客人举办小型阅读会或私人朗诵会。”读到这里,相信你明白我爱他的原因了吧?最后温馨提示:李淼老师在书中还写了很多物理科普的短文,有兴趣的书友可以用来测一下智商,我就先退下了。

书中自有大宇宙

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如果要描述读完的感觉,我只想到"书中自有大宇宙”几个朴素的字,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或是"车马多如簇"显然已经在数量级上不够让人满意了。又或者可以偷老残游记的描述,"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不通畅"。不是夸张,因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真的就是几年前还没有高铁的时候跟好朋友坐火车旅行,两张硬卧车票,一个漫漫的下午,两个人蜷在下铺促膝长谈,一路从最近读了什么书,谈到人生的终极意义,谈到丹布朗的书(那会儿《数字城堡》都还没出),谈到康德和最后的审判,一直谈到日光消失在地平线、卧铺车厢的灯关了,心满意足地分别沉入昏沉的夜里——这种酒逢知己千杯少、话很投机谈什么都很来劲、互相都能知道对方下一句要说什么对什么样的理论提出怎样的质疑、大脑里充满了多巴胺和啪啪炸裂的智慧火花的感觉。光是在关注点上的共鸣就很让人高兴了——道金斯、宗教、哈佛公开课、功利主义、三体、万有引力、异类、星际穿越、蓝光LED……毕竟一手机通讯录加非死不可的朋友中能凑出仨关心这些兴趣点的就已属不易了,大半夜的再揪出一个来谈论这些话题的概率基本等同于中彩票。这年头就算连好朋友也往往忙得抽不出时间来谈最近读了什么书、更遑论思想上又有了什么新的启发或疑惑。偶尔有时间通个简短的电话,也无非是天冷加衣的关怀,以及SB领导或猪队友同事又干了什么蠢事的抱怨,或者手头的项目有多难推进的吐槽。如果哪天憋得不行随手抓了一个人硬是开启一段关于哲学的谈话,不出半分钟就会看到对方眼中"你特么在逗我"的神情,毕竟对方更关心的可能是孩子拉肚怎么办或者婆婆很烦在线等。像这种时候,吾辈就需要这么一本书,来充当学生时代好朋友的角色——陪你说说话,陪你聊聊天,陪你唠唠嗑,好打消"每天在思考着生存的意义的自己到底是不是个彻头彻尾的傻逼"这种想法,毕竟周围的一切都在告诉你"是的,想这种问题而不是怎么能多挣点钱的你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傻逼"。不知道本书中《费米悖论的第五十一个说法》这篇漂亮的短篇小说到底意指何处,但我似乎是读出了一丝如此味道,并且对最后结局非常满意。能知道自己不是孤独地思考着这些问题本身,就已经是幸福的了,何况这本书还能在我不甚了解的领域提供通往更深刻理解的可能,还能穿越(原本就并不存在、仅仅是人为设置的)领域的墙、在物理、宇宙、诗歌和宗教之间来去自由,在不动声色之间见证"不执着于相"的喜悦。当然,最大的喜悦仍然是来自作者仿佛能读到我的脑电波一般给出我所疑惑问题的答案的麻溜动作。都说灵魂伴侣的幸福就是明明是两具身体两个灵魂却能互相说出对方接下去要说的那句话,这种喜悦在读者和作者之间出现的时候同样能带来至高无上的快感,宛如一曲舞,嘭嚓嚓嘭嚓嚓,每一个动作都精确到位,没有谁踩到谁的脚。三十八块、两个小时,值回票价。

为你的想象插上翅膀

其实喜欢写文字的人不分是学文的,还是学理的,只要他对文字有特殊的情感,就能驾驭得了文字,甚至让文字产生更多的奇思妙想。所以我们读一本书很少关心作者究竟是学什么的,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他的文章能够给我们带来些什么。读完李淼著的《想象另一种可能》,我却非常想介绍一下作者李淼,这位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的男人,应该算是一个标准的学霸。他198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学习,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研究助理教授,1996年在芝加哥大学费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助理。1999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还曾任台湾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客座教授。当然这些还不够,他还获得众多荣誉,如李淼教授是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工程入选者。研究量子场论、超弦理论以及宇宙学。在超弦理论中的研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特别是在两维刘维尔理论、D膜以及黑洞的量子物理等方面。最近十年来主要致力于研究宇宙学和暗能量。读者可能会觉得我将这样一大段人物简介搬来是为了凑字,其实不然,我读了很多书,很少对作者的简介这么关注,正是因为他的工作完全与写作不搭界,所以才会让我对他写的作品更好奇,当然这与一些明星出书有所不同,有些影视明星写的作品或者是自传,或者是工作,与文学搭上边界的不多,但是李淼不同,他的书绝对是能够引起你思考的作品。带着这样一位理科男,究竟能够写出怎样一本书的疑问?完成了整本书的阅读。正如本书介绍所说:它打破学科界限,不仅设想如霍比特人的未来城市和诗意生活,描绘诺兰用爱搭建星际穿越的桥梁以寻求人类自我解救的美好旨归,还趣谈智商神话、体重危机,并且思考物理领域的新突破,包括上帝粒子、暴涨理论、平行世界等。在解读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作者带我们探讨人类的“终极”性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这又有点哲学的意味。我是一开始就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了,当然我不是被他假设退休后的生活所吸引,他假设退休后的生活太没有创意,我个人不是很喜欢,因为现在很多小孩早就适应了那种安逸的生活,等到他退休了才去模仿人家的生活,自然没什么吸引力,从这一点上看,理科男还是理科男,缺乏浪漫情趣。但是他文章中所说的现象却极大的震撼了我,让我浮想联翩。他说这个宇宙是无限大的,而地球又是这无限大宇宙中一颗极其渺小的星球,可是这个星球上又生活了50多亿人,这些人每一天都在拼了命想活得更好,甚至想主宰世界,这与他们看不清自己有关,如果从宇宙观来看,人类在偌大宇宙中连一颗尘埃都算不上,他们每一天都在幻想着幸福生活,可是他们自己的命运实际上自己根本无法主宰,因为在这个偌大的宇宙中,随时都可能让这个不起眼的星球消失。而在这之前,人们最大的可能就是努力抱成团,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甚至能够望得更远一些。想象是很奇妙的事。李淼算是一个另类,他居然尝试着向普通人解释自己在做些什么,他要为自己艰涩的研究写诗歌和音乐,发掘那些罕有人懂的对称、数学,以及大爆炸理论之美。要知道科学是严谨和严肃的,李淼所取得如今的成果,自然与他孜孜不倦的学习分不开的,所以他的文章中自然也与他曾经研究的成功密切相关。我想一位理科男能够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学知识注入你的思维,那么喜欢文学的人也一定能够喜欢上理科,甚至在某个研究领域创造奇迹,这就是想象的另一种可能。这本书中所讲述的除了知识还有哲学。

当物理碰上文学,或者诗歌

当物理碰上文学,或者诗歌——读李淼《想象另一种可能》文/方木鱼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像何处去?有些事,你不能想,但是有些事你却又真的很想知道,可问题就在于始终没有人可以给你一个答案。到底有没有外星人?到底有没有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到底有没有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在远处窥视我们?这让我想到很久以前曾经看到过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说,细菌的寿命很短暂,几秒,几分钟,几天,最多也就十几二十几天。我们人类看细菌是不屑的,是有优越感的。而人类的寿命七八十年吧,但和地球,太阳,银河系等动辄几亿几十亿年相比,和细菌又有什么分别呢?所以存在不存在另一种寿命更长,智慧更高,科技更发达的文明上的生物,就像人类看待细菌一样看待我们呢?这个观点让我觉得这个换位思考很好,原来,还可以这样看待人类。李淼的名字很好听,有三个水,俗话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这个角度来讲,我的名字里有个冈,应该是个仁者,而李淼的名字里有很多水,所以应该是一个大智者。起初吸引我的是李淼那非凡的学习和任职经历。八二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八四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八八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八九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学习,九零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用现在的话来说,求学时期的李淼是典型的学霸,但请不要忘了,李淼是学物理的。物理会和文学,和诗歌产生联系吗?李淼用现实告诉你,会的。而且,还联系得一点都不生硬。作家《十二》在代序《关于世界的终极诗意》里记述自己曾忍不住问过李老师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物理学家到了一定的境界之后,都会开始敬畏神明,偏向宗教?而这里面的例子不胜枚举,牛顿晚年笃信上帝,一心想要证明上帝的存在。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哥白尼居然是个天主教圣职人员,而开普勒还是个星相学家,负责给皇家占卜星象。现在的宇宙到底有多大?作者给我们科普了一下。目前被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共同承认的一个宇宙模型告诉我们,宇宙的半径大约有四百多亿光年,至少有一千亿个星系,而每个星系都像银河系一样含有千亿数量级的恒星。宇宙之外是什么?我们看不到。但我们不排除宇宙之外还有宇宙。知道地越多, 越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敬畏。而当作者把物理和文学联系起来之后,你会惊奇地发现,世界还可以这样看。比如作者就坚定地认同著名科普作家保罗•戴维斯的论断:人类是孤独的,庞大的宇宙中只有一个智慧文明,就是人类。而这,不过是为这本书刚刚开了个头,想象另一种可能吧,物理和文学联姻开出的智慧之花,才刚刚绽放……

承担一种想象

物理作为科学的根基,其包含的研究对象博大精深。就此会导致接触它的人充满智慧与理性,李淼便是其中之一。身为文科生,要想深入地了解物理,困难许多,想来写这本书中关于涉及物理方面的书评也会贻笑大方。可我领略到了这本书思想的独特,就像李淼这个人一样,虽然我看不懂物理,但我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想觉知宇宙的孤独。我想,作者李淼把我带到了另一个高度。查了一下李淼的资料,现为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荣获哲学博士学位,怪不得《想象另一种可能》呈现出来的他并非一个“物理痴迷患者”,而是一个有思想、有修养、知识渊博的大师。李淼每隔两天花几个小时更新文章,充实自己的博客。他为什么这么做?他为什么还会坚持回答每条回复?其实,科学博客的吸引力小的可怜,且科学家们的研究内容一向保密。在李淼的回答中,几乎看到的全是科学博客对于他人的影响。如此看来,李淼的文字记录是为了利他,李淼的所做所为也都是为了利他。纵观这本书的文字写法,不招摇、不华丽、不严肃、不板直,我想,他在抒写的时候,已经完全放下了自己那物理学家、哲学家、诗人等等身份,他用自己的见识和理性在抒写,朴朴实实、安安静静。这里面足以见得他的格局与自省。因此,李淼的这本书与快餐时代里的快节奏完全不相衬,也没有完全为我们展开一幅未知的蓝图,但这本书却可以打破我们的世界观,因为书里面传达出来的是作者的思考方式和对未来的判断。我们都清楚,照目前的时代发展速度而言,十年后、二十年后。世界一定会“面目全非”,但没有一个人会准确地预料世界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样,李淼最后来了句“但有一点不会变化:我们还将需要交流。”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生活倒是便利了,但是只有李淼指出来了那个时代我们将会面临的不安------社会只需要少数精英,而大多数人除了贫穷之外他们的存在都显得“多余”,因为他们更加没有创造力,社会也不需要他们的创造力。即使历史是偶然的,但我们在推动时代的发展,时代爆发到某种程度突然从我们手中溜走,我们也将会面临更多的难题,但是我们不能避免的是承担。承担的是什么呢?李淼在书中提到了另一个切实际的问题,那就是思考信仰这件事,即承担自己的念想。承担的同时也需要控制,“当一个人的日子不好过时,他的注意力往往被‘不好过’这个事实分散了,导致大脑资源更少地被用来思考其他的事情,包括如何解决‘不好过’这个问题。”所以说,我们应该承担自己的注意力,同时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静静地做点信仰要求自己。书中的话,若看得太快,反而看不懂,还不如慢慢地看,慢慢地体会生活,慢慢地感受自己。大抵,如要想象另一种可能,也是这样得来的吧。

文学与科学的交融

这是一本文学与科学交融的心得感悟,读起来很新颖。拿我们生活中看过的电影素材举例,把科学和文学水乳交融,娓娓道来,读着读着感觉学到许多新鲜的知识,也把以前对物理、天体运动等不懂的搞懂了。作者善于用最浅显的例子和通俗的语言,把相对难理解的名词和现象解释了,这就很了不得。不愧是牛叉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更厉害的是他化身诗人,带你感受科学与人文激情碰撞出的火花。所以喜欢物理学的工科男女,读了他的书后,都会对他的书感兴趣的。这或许就是一种写作的创新。因为这么多年来,行业最怕跨界,一旦跨界就能衍生出好的东西,李淼也不例外,他是跨界的科学家、诗人,能把学问做到这种程度,确实值得敬佩。还有一点感悟就是,读作者的书,不会感到长篇累牍,总是善于变换语言文字和贴近生活的例子或故事,一个精彩的例子接着一个精彩的例子,慢慢的写下去,总让读者去想着继续读下去、读下去,所以我花了将近十天将此书认真读完。因此总体感觉还好。由于作者的特殊身份,会涉及到一些专业科学术语,可能书的一开始就使一部分没有耐心的人读下去,如果对书中一些专有名词能够做注释,能适应不同阶段的读者的需求,以后可以作为一本好的科普读物。

想象另一种可能

物理科普版是吸引我读这本书的一个点,作为一个理科生,物理应该是我最喜欢的一门功课了,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学生时代的东西也所剩无几了,但这并不妨碍我继续喜欢这类题材的文章。作者在本书的第一章首先谈到的是自由,自由是什么,个人价值又是什么。这似乎和物理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但看了第二节“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这样编排似乎又很有道理,说清楚了个人,才能说到个人和这个世界或这个宇宙的关系。作者认为真正的自由主义是“个人之上,再无其他价值”,“没有任何集体价值可以凌驾于某一个人的个人价值之上”。在现如今这个崇尚自由的年代,我想绝大部分的人应该是这么想的。但集体价值到底是简单的个人价值之和,还是大于个人价值之和呢?是否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成全别人,我认为这主要看那个人是否出于自愿,如果出于自愿,那么牺牲自己成全别人或将集体利益最大化就包含在他自己的个人价值中,有道德感毕竟是我们不同于其他生物的重要一点。过度地宣扬个人主义,人类也不会从原始社会走到今天,同样过度的将集体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至上,人类同样也不会走到今天,像大禹治水一样,在于疏而不在堵,在尊重个人、尊重人类本性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制约,我认为这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对于书中所谈到的“人生意义”,我也有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如作者认为“生存并不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但既然我们是讨论物理、讨论宇宙的这么一个宏观的话题,自然“人生意义”也要从宏观方面来说,生存对于个人来说或许不是文明的第一需要,像作者所说的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和川端康成,认为对他们而言“生存最多只是实现审美的过程”。但将其放到整个人类、整个宇宙呢,我认为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没有了生存,何来发展、何来文明。关于人生的意义,网上有很多于此有关的鸡汤文。比较常见的是将一个人的人生与整个宇宙相比较,认为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人类是非常的渺小,更不要说单独的哪个人了,因此劝导大家心胸要开阔些。但我觉得这本来就是个伪命题,两者之间根本不具有可比性,宇宙再大毕竟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生活中的问题再小也是影响我们的大事。另外我觉得这本书像是作者每个文章的简单拼凑,每篇之间联系似乎不大,每章的大标题和其内容似乎也没什么关系。但我很喜欢作者借由一些科幻电影来阐述想表达的物理知识,看起来也就没那么费力,对于我这种电影迷来说,记住电影情节毕竟要比记住物理知识容易的多。同时我也很好奇他说的八分钟腹肌锻炼法是个什么东东。


 想象另一种可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