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工作法

出版日期:2014-5-1
ISBN:9787508644697
作者:大岛祥誉
页数:177页

作者简介

进入麦肯锡3~5年,能掌握一生受用的工作技巧
秘密就在于麦肯锡独特的工作法
《麦肯锡工作法》展现精华的7堂课,让你的竞争力立马提升50%
“麦肯锡人”总带着闪耀的光环,但他们在这家全球顶级管理咨询公司的平均工作年限仅是3~5年。为何他们从麦肯锡毕业后,还能活跃于各个行业,取得非凡的成绩?
原因就在于麦肯锡独特的工作法,7堂课让员工的竞争力大大提升,并且终生受用。
麦肯锡资深培训师大嶋祥誉在《麦肯锡工作法》中拆解了公司内部的秘密武器:麦肯锡的专业作风、解决问题的技巧、分析框架的养成、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自我的策略、展现成果的方法,还有麦肯锡式的思考方式。学会《麦肯锡工作法》,让你不进麦肯锡也能变成优秀的“麦肯锡人”,在团队中脱颖而出!
麦肯锡工作法这样教(Up or Out):
不允许员工穿戴或持有“随随便便的”衣服或物品,哪怕是在客户面前使用的一支笔;
与留意公司内部人事关系或同级竞争相比,应该更加重视“如何才能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寻找一位让自己觉得厉害的前辈,然后观察他平时是如何展开工作的,并努力学习其精华;
准确地理解自己被寄予什么样的期待,而后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优势,并灵活地运用于工作之中;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向人询问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并不羞耻,对自己不知道的问题听之任之才是可耻。

书籍目录

前言  一生受用的麦肯锡工作法
第一课 麦肯锡的专业作风
顾客第一主义
任何时候都积极应对
专业人士应该“尽善尽美地工作”
修行僧与艺术家
何谓“麦肯锡人”?
重视外表
勿将“调查”当工作
成为独一无二的行家
不要只解决眼前的问题
第二课 麦肯锡式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什么是“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解决问题时必须注意的要点
特别课程 麦肯锡式分析框架的入门工具包
脑中存在框架
希望把握整体流程中的重要因素时,采用“商务系统”
希望探讨市场战略的基本面时,采用“3C”
希望重新评估组织时,采用“7S”
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时,采用“位置矩阵”
希望寻求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法时,采用“逻辑树”
第三课 麦肯锡式处理信息的技巧
调查要基于原始材料
性感地运用信息
风来时,做木桶的人将如何?
第四课 麦肯锡式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术
不要只从硬币的正反面考虑问题
决不放弃的“定力”
使五感更敏锐
边放松边集中
框架型的思考术
超越自己的框架
区分事实与意见
从“疑问”出发
疑问的核心是什么?
有助于抓住疑问核心的好问题
对是否真实发出疑问
勿忘全局
试试“电梯测试”
第五课 麦肯锡式提高自身能力的方法
发挥自己的存在价值
审视自己的外表与内在
携带简单的工具
拥有榜样
不作评判
每月与前辈吃一顿午餐,而非晚餐
第六课 麦肯锡式创造成果的能力
在限定时间内取得成果
即便无法喜欢他,也可以实现共鸣与共享
在领导询问之前汇报
彰显自己存在感的方法
摆脱“应当论”的束缚
不要一个人完成所有的工作
设计工作
运用“原本模式”
设计会议
使用“我们”,而非“我”
提出有效的质疑
第七课 麦肯锡式演示的技巧
演示所需的三要素
不要一开始就使用幻灯片
巧用金字塔结构
传达空•雨•伞的逻辑
让信息结晶
一张图表,一条信息
结语

内容概要

大岛祥誉
Senju Human Design Works董事长。高管培训师、组织开发与人才培养咨询师。毕业于上智大学外国语学院,后取得美国杜克大学福库商学院MBA学位、芝加哥大学人文科学硕士学位。在麦肯锡公司从事新事业开拓战略、公司战略以及经营战略的制定等咨询项目。之后供职于美世人力资源咨询公司(William M. Mercer)、华信惠悦咨询公司(Watson Wyatt)、环球创投(Global Venture Capital)、三和综合研究所等企业。2002年独立创业,从事高管培训、组织变革咨询、队伍建构及领导力开发等咨询服务。


 麦肯锡工作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以前我写过一篇不读新闻的文章,当时反晌很激烈。实际上是否阅读新闻,取决于你是否在浪费时间,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怎么阅读新闻不浪费时间。大家可以尝试使用下面的思考方法来分析平时所看到的新闻和日常事务,最好把分析结果记录下来,坚持做上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这些方法能改变你的思维方法,能快速的解决问题,并提高你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篇文章是从最近阅读的《麦肯锡工作法:个人竞争力提升50%的7堂课》摘录的,这本书翻译的有些晦涩,但里面提供的思考方法,非常实用。#不要只从硬币的正反面考虑问题#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播放着各种各样的新闻。也许大家很多时候会想,居然发生了这种事情,但是重要的事情还在后面。试着形成以下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条新闻对自己、自己的工作或者客户而言,意味着什么?”通过自问自答的训练,在发生问题时,便可以不慌不忙,采取必要的行动。思考的顺序是:首先,思考从这件事情中可以学到什么,以及其带来的意义;其次,改变视角,按照“空·雨·伞”的逻辑,落实自己应当采取的行动。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从硬币的正反面进行思考。比如,看到A商品的销售额降低时,仅想到销售额降低,只要增加促销活动就可以了,这便是从硬币的正反面思考。这样一来,就无法思考事情本身的意义与影响。深入思考,领会问题的核心,或许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商品在市场上的作用逐渐减弱,所以将投入A商品的经营资源完全转移至其他商品上,这样反而利于新的成长。#解决问题时不能只关注眼前,应当考虑到未来的走向#并不拘泥于A商品,而是关注今后市场的长远发展。这时,通过运用麦肯锡式的问题解决技巧与框架,便可以发现自己未能看到的选项。这才是解决问题的价值。发掘可能性,是麦肯锡式问题解决技巧与框架的存在意义。#决不放弃的定力#从敏锐的切入口提出问题。顺乎逻辑的演示。这貌似符合麦肯锡式的问题解决方法,但实际上,客户评价越高的工作,逻辑的重要性越靠后。我这么说,大家是不是大吃一惊呢?埋头解决问题时,思维高速运转,灵机一动加速问题解决的情况绝不少见。分解与最初的闪念相关的步骤,逻辑必然成立,但是结果却未必可塑。创建独立的假说,摆脱限制,采取零设想,发现可以将一般情况下认为毫无关系的信息串联起来的关键驱动,推导出答案,这才是麦肯锡式的问题解决方式。问题解决的决定因素并非框架或逻辑(当然,这依然是必需的工具),而是竭尽全力、决不放弃的决心。绝对不能满不在乎地使用逻辑推理,无意识地推导出答案。#使五感更敏锐#也许有人会想:虽然你这么说,但也许身处麦肯锡那样的特殊环境中,才会有那种灵机一动。但是我基本上可以肯定事实并非如此。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够产生自己独有的灵感。唤醒五感,也有利于获得灵感。有些人每天工作繁重,疲惫不堪,无法清晰地思考。我劝他们保证自己的睡眠时间。你也许不以为然,但请先尝试一周,每天晚上10点就寝。如果可能的话,10点之前更为理想。坚持三天之后,你整个人就会变得神清气爽、头脑清晰。也许你会在其他时间醒过来,但这并无大碍。在凌晨3~4点自然醒来的话,就将这段时间当作自己的工作、学习或思考时间。我想,这样可以感受到平常拖着疲惫的身体坚持到深夜,早晨身心疲惫地勉强起床的生活所感受不到的感觉。这种感觉,便类似于头脑清晰、五感敏锐的感觉。归根结底,不要让自己身心疲惫,尽量早睡早起,这样五感才能更为敏锐,思维才能更为敏捷。休息还是十分重要的。身心得不到休息,疲惫不堪,感觉会变得迟钝,这样即便吸收再多的信息,自己的头脑也不会有任何回应。确实,如果思维变得迟钝,就会在无用的事情上苦思冥想,导致效率下降。据说,史蒂夫·乔布斯生前,无论多么繁忙,都一定会在周六的早晨坐禅冥想。正是因为繁忙,所以更要抽出厘清思路的时间。#边放松边集中#不疲于思考是提高思考质量至关重要的一点。疲于思考的人,再怎么转动脑筋,也得不到好的结果,只会渐渐地陷入深渊。这样一来,不仅整个人一直满怀焦虑,而且工作也会变得一片混乱。因为繁忙,所以无法顺利思考,但是正因为繁忙,所以更需要确保清晰的思考。反之,被繁忙所累,重要的事情与不重要的事情都会变得混杂凌乱。在这种状态下,客户会不知其所以然,自己也会丧失信心,在越来越多的场合无法顺利地开展工作。因此,放松并集中精力十分重要。实际上,不感到疲乏的时候,便能自然地集中精力,这正是大脑的特征。换言之,要杜绝徒劳的思考。麦肯锡式的框架工具,对于避免徒劳思考,也卓有成效。人们经常说“我太忙了,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了”,这其实是不对的。思考达到极致的时候,即便繁忙,也能瞬间辨别对自己重要的事情。如果忙碌时仍能保持放松的状态,那么便可以自然而然地进行有效思考。在一边放松一边集中精力的状态下,可以接受新的信息,自身也会有所触动,也更容易闪现灵感。麦肯锡人都认可,使思维更加清晰是人生成功的关键。这点特别重要。那么,应该怎样保持思维清晰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但是任何人都可以采用的简单且有效的方式是:首先要好好休息,排解身心的疲惫;然后是运动身体,单纯快乐地玩乐。有些人跑步,有些人游泳、潜水或者坐禅。共同之处在于令自己愉悦,获得单纯的快乐。毫无杂念地集中于某件事的时候,接近于一边放松一边集中精力的状态,这样便可以获得清晰的思维。#框架型的思考方法#杜绝徒劳的思考也是提升工作价值的关键。前文已经提及,麦肯锡的框架型思考方法便是一件有效的工具。那么,为了杜绝徒劳的思考,如何使用框架呢?首先,无论面对什么问题,在开始思考之前,首先制定目标。明确刻画出自己希望达到的状态以及发生的改变。假设,开始思考为了准备跳槽,如何开展资格考试的学习一事。首先,自己最初的真正目的(希望达到的状态、希望发生的改变)不同,为资格考试所做的准备也应当有所不同。如果希望迅速积累工作经验,首先可以想到的方式是主动进入该行业,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资格考试,也许这种方式还有助于获得切合实际工作的建议。如果是为了增加未来的选项,也许应当探讨该资格证书能否为将来的人生计划或职业规划带来好处。关键在于,思考不要局限于眼前的问题。比如上例中眼前的问题便是资格考试的准备方法。这确实是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但是正如在第1课中提到的,如果不能准确地掌握什么才是真正的问题,那么花费时间所考虑的有可能并非真正希望做的事情。比如,取得资格证书并不是真正的目的,希望获得提升自己的武器才是真正问题所在。取得资格证书之后,希望做什么?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在最开始便思考这些问题,就可以掌握真正的问题,杜绝徒劳的思考。假设你能够把握自己真正的问题,那接下来要考虑有助于达到希望状态的方法,即如何才能拓展思维框架?当思维变得如此具体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落实在框架上了。也可以套用“3C”分析框架:“3C”取自于顾客customer,竞争对手competitor,公司company这三个要素的英文首字母,该框架是“通过分析自己公司现在所处的经营环境,灵活的开发经营课题、制定战略等”,并非单纯用于明确自己公司的情况如果想跳槽的话,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希望就职的公司对员工的能力要求是什么?其他的跳槽者是如何成功跳槽到这家公司的?分析以上问题,便能明确地知道如何使自己的优势成为就职成功的关键。#超越自己的框架#有时,即便找到自身的关键优势,也尚不足以令你豁然开朗。这种时候,由于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与成功的关键,可以尝试扩大可能性,换言之,看看是否可以用于其他途径。此时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希望达成什么目的、希望做什么等问题,灵活发挥自己的优势。如果你曾经从事营销工作,鉴于自己的营销经验与业绩,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在于能准确发现客户的问题,那么也许你并非只能从事营销工作。你有可能会成为一名教师,因为擅长发现学生在学习上容易受到挫折的地方,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也是运用准确发现客户的问题这一能力的一种途径。上述便是超越自己已有的职业框架,发散思维、挖掘新的可能性的过程。但是此时,很多人只关心眼前的问题,无法拓展思维,尽管自己拥有独特的优势,却不能灵活运用,陷入懵懂迷茫的状态。拓展思维的框架,的确有助于发现更好的可能性,这就是麦肯锡式的思考方法。希望拓宽思维框架的人不在少数。但是,他们很多人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框架是什么。在拓展、突破框架的时候,如果压根儿就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框架是什么,那么这件事情会变得尤其困难。假设某人希望改善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他利用逻辑树框架整理思路之后,发现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准确地向对方传达信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集中精力、深入思考自己无法准确向对方传达信息的原因,然后发现根源在于自己内心“不希望引发不和谐”的想法十分强烈。在与对方交往的过程当中,因为不想引发不和谐,坚信沉默是金,所以才无法准确地向对方传达信息。这种情况下的框架就是不希望引发不和谐的想法。只有自己意识到这个框架的存在,才有可能突破它。但是,如果无法意识到观念或想法的框架,就无法突破或拓宽框架。虽然嘴上说着想要获得成功、想要变得更优秀,但自己的内心却不由自主地认为也许自己没有那种本领,一旦有这种想法,那么在任何场合都无法达成心愿。原因在于,也许自己没有那种本领的框架,已经成了思维的障碍,阻挡了成功与进步。认识到这种思维障碍并努力突破,便可以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看不见的框架也会对新的可能性的发现构成障碍。因为,只有首先认识到自己的框架,才有可能突破框架,继而挖掘新的可能性。至于如何突破自己的框架,我推荐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比如,平常不怎么吃日式点心的人,一定要试着购买一家老字号的日式点心。如果能够发现日式点心包装袋里的勺子不是常见的金属制勺子,而是木制勺子的话,就可以继续思考为什么日式点心需要使用木制勺子。如此一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突破自己的框架,便可以启发新的思维。#区分事实与意见#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在有效拓展思维的时候,有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聆听别人的话虽然很重要,但在聆听的过程中容易被对方的话所牵引,导致自己的思路变得不清晰。面对这种情况,麦肯锡教给大家一个分解思考的技巧。这并非很困难,只需做到一边倾听对方,一边将对方的话分解为意见与事实。比如,对方告诉你:“我们公司开会很无聊,时间也很长。”你在与其交流的同时,在脑海中将其分类:这只是他个人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询问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事实上,会议的内容几乎“全浪费在议题的陈述上,没有创新性的意见或提案”。你发现这才是事实,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如此一来,你便可以清晰地明白:时间的长短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会议中没有涌现出创新性的讨论。反之,如果你断定“时间过长”才是问题所在,朝着缩短时间的方向考虑,那么你距离发现真正的问题会更加遥远。或许,最初你感觉这完全像是在做思考的同声传译,颇费精力,但是随着经验的积累,在听取对方谈话的同时便能自觉完成大致的分类。因此,在年轻的时候,尽可能倾听各式各样的人的谈话,然后在倾听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区分意见与事实的习惯。一开始的时候,即便无法区分意见与事实,感觉不到明显的区别,也没有关系。一旦播下了分解思考的种子,接下来只需要静静灌溉。也许你会因为质疑为什么种子还没有发芽而停止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也许你希望尝试这样那样不同的方法,但是一旦中途放弃,试图养成区分意见与事实习惯的幼芽也许再无破土之日。发芽的时间因人而异,也因外部的刺激而异。从这层意义上讲,进入公司3~5年的人理应专注于不断完成眼前的工作,不断吐故纳新。基于脑科学进行感性分析研究的黑川伊保子曾如此描述人类的思考与大脑的成长:“人类的大脑在50岁中后期才成长为成熟的,也就是能够认识本质的大脑。为此,人们在30岁以前经历各种各样的选择,其中也包括痛苦的体验,并逐渐在大脑回路中构建优先顺序。”正是得益于年轻时积攒的失败、辛苦、逆耳的忠告等林林总总的体验,在50岁成长为真正的成年人时,才能够自然而然地做出探究本质的思考与判断,树立良好的大局观念。#从疑问出发#如何才能获得成功?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为达到此目的,应该如何做?请时时刻刻带着这些问题观察事物、展开思考!麦肯锡不厌其烦地为我们灌输这种思想。大家是不是没有这么做呢?假设,有一天你下定决心要购买一台平板电脑。于是,乘电车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到平板电脑的广告,上网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点击有关平板电脑的消息或网页上的横幅广告。通过分析自己关注的重点,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激发思维活动。不过,我们不能直接以愿望为基准展开思考。请注意这一点。因为如果想要一台平板电脑仅仅是愿望,那么思维将无法正常运转,不能确定是否真正需要。因此,需要将愿望转化为疑问。想要一台平板电脑转化为是否应该购买一台平板电脑,从这个疑问开始展开思考与验证,便可以逐渐形成正确的判断。以上过程被称为问题驱动,说成从疑问出发也许更便于理解,而且更接近实际。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工作之中,如果培养了一切思考都从疑问出发的习惯,那么即便是自身的问题,也可以很容易地做出客观的思考与判断。原因在于提出的疑问中包含“是”与“否”的情况,在当时当地才能够进行不失偏颇的、公正的思考。比如,在考虑开拓印度市场这一问题的时候,不应从“希望开拓”的想法出发,而应从“是否应该开拓”的疑问出发,展开思考。只有采用从疑问出发的思考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各种框架的作用。换言之,心中没有疑问,即便运用分析框架,也无法弄清楚自己到底希望达到什么目的。演示亦是如此。虽然逻辑严谨,也经过了框架式的分析,但是听众仍感觉不知所云,就是因为演示者忘了从疑问出发。#疑问的核心是什么?#提出疑问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使疑问做到“一言以蔽之”。平板电脑貌似很流行,但是更方便做什么事情呢?我比较关心液晶屏幕的大小,但是自己能不能运用自如呢?而且,我也不知道应该选哪一个型号,是购买朋友推荐的那一种,还是等待新款上市呢?在上述疑问之中,我们无法分辨此人最在意的是什么。从不能一言以蔽之的疑问出发开始的焦思苦虑,其思维较为分散,也无法依据最终得出的结论采取行动。疑问复杂或不得要领,意味着该疑问尚未切中问题的实质。如果思维本身很清晰,那么疑问本身也会简洁有力。如果无法做到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现在抱有的疑问,那么请继续详细地审视疑问,考虑什么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为了抓住疑问的核心,应当如何做?#方法有许多种,其中较为简便的是,一定要有条不紊地思考疑问之中最关键的是什么。比如,坐在前往拜访客户的电车上的时候,通过思考“对于接下来要拜访的A公司而言,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清晰地把握疑问的核心。我推荐这个方法是因为它无须任何工具,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抓住了疑问的核心,在拜访客户的时候才可以把握关键的问题,以便达成拜访的目的。除此之外,为了抓住疑问的核心,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在自己的头脑中尝试提问:“如何用一句话概括所读书籍的内容?”抓住疑问的核心,还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息息相关。在工作中,向客户提出的问题决定了能否掌握客户真正的问题。有助于抓住疑问核心的好问题为了抓住疑问的核心,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至关重要。看到这句话,或许有人会感到疑惑:“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问题呢?”场合不同,对高质量的问题的定义也不同,但是我认为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需要暂且将评价搁置一边,尝试以学习的态度与对方交流。一开始便认定事情肯定是这样子的,继而遵循自己希望得到的回答提出问题的话,将无法接近疑问的核心。拒绝断言,带着从对方身上学习的态度提出疑问,那么之前遗漏的事项或者与新的可能性相关的关键词可能会浮现出来。人们如果凭借对方的询问,才重新认识到某件事情的重要性,会对询问自己的人产生亲密感与信赖感,进而将其视为工作或解决问题的伙伴,希望更积极地与此人交流信息。最后,不仅能抓住疑问的核心,也能够得到高价值的信息。◎ 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基本态度:● 注意对方的反应● 带着单纯的好奇心倾听(暂且将自己的想法与考虑搁置一边)● 不要评价对方的言论与想法● 重视简单的疑问并展开询问● 深入地思考与观察◎改变视角的问题,比如:● 如果你是顾客,希望怎么做?● 如果你现在正在工作,你认为自己会在做什么?● 从整个人生的角度看,这件事情的重要程度有多大?◎探索原因的问题,比如:● 在整个过程当中,哪个环节让你感受到了压力?● 在如今所处的环境中,哪些方面让自己感到身心愉悦?● 尽管想做却并未实际去做的是什么事情?◎认识对方价值的问题,比如:● 什么时候,你会感到满足?● 对你而言,至关重要且无可取代的事物是什么?● 你如何在一天之内花掉100万日元?#对是否真实发出疑问#提出疑问时另一件关键的事情便是,该疑问是否真实?也许有人怀疑疑问是否存在真实与虚假之分,答案是肯定的。所谓虚假的疑问,指的是原本无须在此时探讨,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答案的疑问。而且,比较棘手的是,有些疑问看上去很真实,其实是虚假的,所以需要格外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许会碰到朋友前来商量下述问题的情况。“我最近很在意自己的体重,所以要去健身房减肥,你觉得A或B哪家健身房比较好?”这种场合下,“应该去A或B当中的哪家健身房”便是希望商量的疑问。但是,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在意自己的体重。如果是这样的话,实际的问题也许在于饮食的不均衡,也许在于生活的不规律,而并非仅仅缺乏运动。也就是说,在着手解决“应该去A或B当中的哪家健身房”的疑问之前,有必要调查更为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最近开始在意体重了,具体的体重变化是多少,是否还有其他在意的事情?如果在身体健康方面还有其他令人在意的变化,那么就需要将“应该去A或B当中的哪家健身房”的虚假疑问,转变为“是否应当接受全面体检”的真实疑问。在工作场合中,有必要培养在面临疑问时甄别该疑问是否真实的习惯,不要草率行事,盲目思考。如果最初设定的疑问存在偏差,那么推导出的解决方案也会产生谬误。正因此,明确真正的疑问十分重要。#试试“电梯测试”#能否站在更广阔的视角抓住疑问的核心?仅凭自己头脑中的思索尚不能回答上述问题的时候,试试把自己认为的疑问核心向其他人描述一番吧。要点在于能否在30秒内完成描述。前文也曾提到,真正的问题都很简洁。如果不得不对问题加以冗长拖沓的解释,就说明你还没有抓住疑问的核心。这种情况下,我希望大家尝试一下被称为“电梯测试”的即时演示。如字面所示,在电梯升降的极短时间内(30秒左右),用一句话向对方传达疑问的核心。也许大家会觉得不可能。不过,请大家回想一下,与陌生人同乘一部电梯时,会感觉那段时间十分漫长。因此,30秒其实并非大家所想的那般短暂。30秒可以播放两则时长为15秒的商业广告,所以如果确实抓住了疑问的核心,理应可以做到在30秒内向对方有效地传达信息。无论对方的负责人或上司多么繁忙,也不可能连30秒钟都没有吧。如果可以在这段时间内传达关键的信息,对双方而言都有利。“关于A公司的新商品提案,结算价格是交易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想就10%的价格调整展开讨论,可否在部门之间进行调整?”就像这样,简洁有力地展示包含问题点、解决方案和实施办法在内的疑问的核心,对方便可以立即做出判断。如果可以顺利地得到对方的回复,就证明切实抓住了疑问的核心。也可以将其运用在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可以根据议题或主题,事先将包含问题点、解决方案和实施办法在内的疑问核心写在便笺纸上,以此为中心展开议论。在厘清思绪的前提下采取行动是决定成果的关键。仅仅通过培养抓住疑问的核心之后再采取行动的习惯,便可以创造更高的价值。------------------------------------------------ --------   我是warfalcon ,微信(read01)的目标是让你成为行动者而不是阅读者,不定期分享一些五花八门的读书笔记和书评,每天更新。   正发100天行动,通过100天来帮你养成一个新的习惯,欢迎订阅微信跟几十万人一起成长,帮你改变自己。
  •     有关麦肯锡这个公司,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有很多的工作方法,以及思维方式都值得我们学习。很早的时候买过一本金字塔原理的书籍,但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好好研读,外文翻译过来一般都比较晦涩,好在这本书是日本人写的,基本上思维方式都挺相似,也较为容易理解。首先第一课,作者讲了有关专业作风的问题,这点自己是非常赞同的,特别是随着年岁的提高,以及职位的上升,愈发的觉得一个人的专业水准并不简单的只是内在的修为,相反,有的时候我们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特别是一个人的个人品味有时也会占很大的比重。所以要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职场风格。其次就是有关专业作风,如何让他人对自己有觉得这个人很专业,很professional,也是需要逐步有此意识的。第二课,作者讲了有关麦肯锡式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1、要把握问题的结构,2、要分解问题构造的方法,在此可运用逻辑树的方法。麦肯锡是非常讲究逻辑的一家咨询公司,凡事都可以拿来问问什么,怎么做到的,分析的头头是道。3、提出假说,进行分析。这个环节就是一个求索排它的环节。4、验证假说的方法,运用要点树。总之各种工具的运用啦。5、推导解决方案---空雨伞的方法。空指的是事实,雨指的是意义,意味着什么,伞指的是解决方案与对策。所以以现状、意义、对策为基础进行思考,此甚为重要。还有一个观点也是自己觉得非常好的,要深入思考的,就是7S框架。包括shared value,system,structure,strategy,staff,style,skill。共同的价值,是一个公司首要传达给每个员工的价值观,组织全体成员共有的理念、梦想、目标及开展事业活动时依据的价值观等。公司体系,是指从业务操作到财务等事业必须的信息体系,经营计划及预算管理、决策结构、人事评定、聘用培养等结构。组织构造,是指规定组织形态与管理体制、明确部门间的任务划分等在完成事业时所必需的人力与物力的变动情况。硬件战略,是指有关打造开拓市场,增加占有率,削减成本,开发新产品等企业优势,定位企业方向性的活动及活动计划。人才,指拥有各种能力,经历,潜力的组织内部人才。软件组织文化,经营方式(上情下达,抑或下情上达),公司风气(革新,抑或保守),潜藏的企业文化及传统。组织具备的优势,组织拥有的优越性(技术能力、开发能力、影响能力、经营能力及服务等)。第三课,讲的是麦肯锡式的处理信息的技巧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术。有个很重要的观点,还是要学会问为什么,这个是很多人匮乏的,这是最近自己发现要补足的地方,不单是简单的提问,更要思索进一步的含义,以及抓住问题的核心关键。当然,作者就如何提高自能能力的方法,也浅显的谈了点,譬如有自己的存在价值,现在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如何提高自身的存在感,如何营销自我,是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思索一番的,当然利用早午餐商业会谈,这个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最后有关展示这个话题,也是需要时间领悟及实践的,很多的时候,某些成就,是需要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     记得第一次看《金字塔原理》的时候也觉得很难度,这一次读这一本书的时候也是。一直到都过半之后,才发现,本书的结构和我们传统的章节结构并不一样。他们是按照金字塔原理中要求的标题就是一个部分的主要思想,但是他们这一个部分并不是我们书本上明确的一个章节,有可能是一个问题的答案解释就有好几个主题。老实说,这种思维更跳跃,需要阅读的人具有更好的前后文联系能力。(还是说翻译的人是个小白,不懂得分章断句,以前我这样想过,但这一次的阅读告诉我,原版的结构和我们一直传统接受的不一致可能才是本质原因)如果金字塔原理的本质是这样的,那么对于金字塔原理的书写方式是否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还有待商酌。关于本书的内容,对于工作中如何发现问题有参考意义,但是现在对于这类书的本土化上我产生了很大的疑问,所以,接下来可能要读更多关于如何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各类书籍,通过这些书籍随我思想的碰撞,从而形成自己成熟的模式。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花点时间整理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但仍旧是碎片化的理论。
  •     对于刚入职场的我而言,这本书逻辑清晰,将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整理的非常透彻,有些无法归类的工作方式在书中找到了知音,在书中做了很多笔记,虽然很薄,但是已经阅读了两次。#喜欢这样认真的自己#
  •     1. 关于XX事情,我可以占用你1分钟的时间吗? 2. 首先说“事实”,然后是推倒出来的假设和结论 3. 不要这么命名文件{重要!} 4. 截止日期、工作目的、背景和意图,这些都要在开始工作前弄明白 5. 提高部下的工作效率才是一流的上司
  •     看过之后觉得讲的都比较虚,语言上也有很多东西不连贯。毕竟咨询公司内部有严格的保密协议,真正核心的东西其实都没有提到。书不厚,倒是用不上多长时间去读。
  •     两小时能读完。几个月能做到?
  •     废话连篇
  •     方法论而已…很多废话,有点浪费时间看这种书
  •     看了之后感觉帮助不大,没有豁然开朗的顿悟。
  •     前面部分写得比较好,思路清晰!
  •     翻译太差…………
  •     成也框架 败也框架 - MECE, 3C, 2*2 矩阵等等,早就在各行各业里应用地很深入了,关键还是思维清晰,灵活运用。
  •     练习用书…讲的比较简单扼要,没什么细节上的阐述。另外翻译有问题吧,看着别扭。
  •     了解之用
  •     2016
  •     阅读于2014年10月
  •     选用优质的文具及办公用品。从中可汲取能量。
  •     我要哭了。最近看过几个在麦肯锡工作的平凡大牛们写的职业规划等文章,觉得逻辑特别好、分析说服起来头头是道,想说好好学习一下人家,所以翻了这本书,还没翻完一章就看不下去了。感觉文字换来换去还是同一个意思,也不知道是翻译的关系还是原著者写作就是这风格,还是我真的水平有限,看不懂门道,更别说入这行了。总之我要弃书!:(
  •     算是职场小技巧吧,工作的人读了也许有所感悟!
  •     怎么港,至少比上一本多一点框架吧
  •     七堂课
  •     很多道理都在同样的咨询工作中内化在习惯里,比如凡事注重结果,过程再认真结果不好也无用;抛开一切表面现象追求本质;好的沟通细节方法等等。但看到作者重新总结一遍还是受益良多。
  •     不适用于自己的工作环境
  •     同最赞,大部分翻翻目录就可以了,小部分不理解的才需要结合内文看。
  •     避免徒劳思考,锻炼五感,带着问题去行动
  •     比较一般 没有什么很新颖的观点 不过可以了解一下咨询的工作。
  •     大白话,也是最有用的话,文风质朴散漫,涉及职场方方面面,但还是要在职场中应用提升自己啊
  •     在上司询问前汇报工作进展。
  •     麦肯锡中的每一个人都集中精力于一件事:为客户创造价值!
  •     还是去看麦肯锡三部曲吧
  •     逻辑树。矩阵。其他的感觉就像之前介绍星巴克成功法则的书一样无聊
  •     看到下面的评价,本书某些理念确实是适合讲实际大于讲人情的公司。但是里面有很多的好的方法和思维,都是值得学习的。比如“空,雨,伞”思考方式;培养提升自己的五感;通过有意识的改变行为来突破自己……挖掘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比随意吐槽更有价值。
  •     职场效率管理的方法论,重点在于实践。其中一条方法记忆深刻,跟老板汇报内容应该采用"结论-理由", "请带上这把伞。抬头看看漫天都是乌云,说明马上天要下雨了。"三十秒内将信息集中在重要内容上,便于对方理解。
  •     同志们要擦亮眼睛啊,论逻辑不如金字塔原理,论情怀。。。把几句正确的废话没头没尾没推倒扩充成一本书这种情怀非常不麦肯锡。
  •     感觉很干,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作者,写出来的东西非常干瘪,然后里面的一些东西,例如要看问题本质啦,参与实地调查啦之类的,感觉很common sense
  •     继续清kindle库存...这本比刚才那本写得好,带着显著的日本商业文化背景。
  •     比较简短的一本书,适合初入职场时阅读,看了有多大帮助不见得,一些点还是可以作为心理暗示时常提醒自己,具体效果全靠知行合一。
  •     看过了干法、活法、晨间日记、整理魔法以及这本之后明确了自己对日式的方法论书籍不感冒,当然这本最明显,碎片化的散点式经验传授,感觉更像是耐着性子读完了一个超长的公众号文章, 甚至没兴趣转发和收藏。 更喜欢金字塔原理那种丝丝入扣的写作方式,一砖一瓦在你脑子里建一座坚固的地标式建筑!
  •     干货太少……
  •     瑞士二战拥有大量黄金,后来沦为黄金生产工厂,英国是销售体制制定中心。 美国印太多货币,借给外国,通货膨胀,日元下降,黄金贬值。 中国在以美国为首的黄金降价的浪潮中,扮演了强势的囤金角色,一定程度缓解黄金一落千丈的窘态。 其实我没看太懂= =
  •     一些职场常识和技巧还是能让人受用,少走弯路。目标还是高效无压工作。
  •     一般,但是有很多作者工作的总结经验 还是很不错的
  •     可能是因为看过《金字塔原理》,平时也有思考实践,再看这本书并没有来电的感觉,一般
  •     正确的废话。
  •     有的不好懂,有的记下来了
  •     好肤浅
  •     值得多读几遍
  •     我觉得还是有用的,一些很实在的工作方法,技巧,纯干货,在实际操作上要灵活运用,这才方能体现价值~
  •     方法论的书,有一些启发,也有不少共鸣。但正如作者在后记里写的,如果没有慧眼识珠,任何方法论都没有用处,而作者的慧眼,似乎是家族给予的?看样子挺像的。精英家族里的精英人士,对于普通人而言究竟有多少参考意义呢?这点存疑,毕竟中了大奖的人没办法像别人传授怎样去中大奖,或者说怎样才能变成运气好的少数人。
  •     信息非常碎片。 起初以为这么没条理没干货的书不会有什么用,好在很薄,就读完了。 读完还是很有收获的,很多不曾注意到的细节都被提示到了。写得(翻译得)虽然不敢恭维,但还是能从中收益的。 不过,适用范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地方都有这样的文化氛围的。
  •     作为个人职业进修的第一本书 ,内容感觉粗略但是有帮助性的建立了思考框架以及获得了启示 。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