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的历程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301214756
作者:杨道圣
页数:250页

后记

在写作《服装美学》时已经意识到,当时书中所涉及的每一章实际上都是一本书的内容。书中就有一章是讲时装的。那本书完成之后,我对于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是一般的历史,而是西方历史中个体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在强大的宗教传统之下,个体的感官意识如何从宗教的意识中脱离出来,单纯追求自己的快感。这一问题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美学理论和美学史中找到充分的证据。在寻找服装史的资料时读了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在里面看到了许多令人眼睛一亮的美学问题,像“自然美的发现”,“人的发现”,“生活的外表的美化”等。美的意识的觉醒同我所关注的另外一个问题也是极为相关的,即西方的艺术何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那些宗教题材的图像什么时候被看成是纯粹的艺术品。先是读艺术史,但发现任何一本艺术史从头一开始谈的都是艺术,连史前时期的图像都被称为原始艺术。但我这个时候已经形成了一个很明确的看法,艺术的独立不会早于文艺复兴。    在和我的导师合作写作《科学和意识形态的美学》时,法兰克福学派让我看到了社会学的重要性,我开始意识到,我所追寻的是艺术的社会史,而传统的艺术史基本是艺术风格史。我也看到传统美学中那些基本的概念,美、趣味、艺术等这样一些概念也不是如那些哲学家所言是具有普遍性的,是永恒不变的,相反,这些概念的意义都在随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变化。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艺术与美之间特定的关系只是到了18世纪才逐渐形成的,而在此之前,艺术是日常生活里的一部分,尤其是宗教生活里的一部分。艺术作为日常生活的美化形式从中世纪末期才开始,对此,赫伊津哈的《中世纪的秋天》里有充分的描述。而在我对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史的阅读与研究中也越来越确证这一点,艺术家是君王、贵族的家臣,为他们的生活提供美化的形式,不仅仅是提供奢侈品,同时也是显示他们的权力,映衬他们的高贵,就如今天的奢侈品消费一样,主要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与表达。    《服装美学》让我开始关注历史,而这本书的写作让我逐渐学会了把以前的纯哲学美学的概念还原到了它们所产生的情境之中,这样的改变应该是从哲学美学到社会学美学的转变吧,甚至连社会学都不是,或者可称为美学社会史,有点像李泽厚《美的历程》,艾柯《美的历史》所走的方向。无论如何,这样来谈论美学的问题,变得生动活泼,变得活色生香,尤其与今天的时代是那样的近,似乎那些贵族、资产阶级就是生活在当代社会之中的人一样。    本书一方面极为关注细节,就好像是历代报纸杂志中的花边新闻摘录一般,因为相信真相就掩藏在细节之中;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个宏大的叙述方式,从古到今,从贵族、资产阶级到青年亚文化,这样的矛盾是我始难料及的。我最初是想写时尚理论,但读了时尚理论之后发现时尚理论也如美学理论一样有立场的问题,有脱离理论产生的情境问题,所以还是想还原时尚本身的面貌,这就只能以史代论了,但理论也作为一部分内容总结于后,以供彼此参照。    这本书的写作始于2007年的北京市教委的科研项目“时尚研究”。2007年10月份有机会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在那里搜集了许多极为有用的资料。2008年3月我的女儿诞生,与写作相比,当然女儿更为重要,所以我白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陪女儿,享受和她在一起的欢乐,女儿晚上睡觉之后,我才能开始专心工作。本来这本书是在2010年9月份交稿,但在这种情况之下就一直拖下来了。我非常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王立刚先生对我能百般忍耐和体恤,他说担心我把身体搞垮了,后来干脆就不催了。    本书的内容在北京服装学院为本科生和研究生都讲过,他们的反馈对我帮助很大,特别是想到给这些年轻人讲,就让我有研究和写作的动力。我的几位研究生的硕士论文也都是从各个方面对于时尚的一些理论问题和一些具体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对于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这本书能够出来,有太多感恩的话要说,感谢北京服装学院的领导和同事,他们总是在教学研究的条件上尽最大可能的满足,并且对于我研究的内容给予极大的包容。感谢教会的弟兄姊妹,他们的祷告,鼓励,还有经常的催问让我带着他们的力量来写。感谢我的女儿,她是天父赐给的非常美好的礼物。她睡眠很好,不需要哄,不需要陪,放在她的小床上就吮吸着手指头甜蜜地进入梦乡;她身体很壮实,从出生到现在,几乎没有进过医院;她胃口很好,吃饭基本上不用我们操心;她很喜欢上幼儿园,几乎没有为此让我们为难过;这让我们省却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感谢我的太太,她怀孕期间支持我出国学习,她在孩子出生之后花了七个月的时间全身心地陪伴,她不辞辛苦,不畏体形的改变一直喂母乳到两岁,她花时间阅读育儿书并以坚定的意志训练女儿,就是这样的陪伴、喂养和训练让女儿有了很好的生活习惯和很好的身体。每天晚上下班回来,无论再累,她都会毫无怨言地接管女儿,让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工作,她常常以《箴言书》31章中贤妻的标准要求自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她的爱。她虽然不太了解我的研究,但每每我想找个人分享我的心得,她都非常愿意聆听,她关注的眼神让我倍受激励。感谢我的岳母,她虽然隔天上班,非常辛苦,但还是几乎将买菜做饭的事承担下来,而且在我们需要的任何时候,她都会安排时间陪伴我的女儿,家有老人是个宝,我们深切地体会了这一点。若没有岳母的支持,我恐怕还需要两年才能完成此书。感恩的话真是述说不尽,但这一切都是蒙上帝所赐,包括这颗感恩的心。sola Dei Gloria!

作者简介

1.
时尚和历史是最受大众欢迎的话题之一。该书把二者结合起来,讲时尚的历史。
2.
本书用简短的篇幅把时尚的历史讲得完整、清晰、通俗,并有上百张各个历史时期的插图。
3.
本书除了讲时尚的历史,看时尚史的插图,还介绍了适当的时尚理论,让读者对时尚的秘密有更深入完整的了解。
作者叙述了时尚在古典阶段、近代阶段(资本主义时代)和现代阶段的三种不同形态,如古典的华丽,近代的内敛,现代的多元等等。 作者回溯了时尚的历史之后,分析了时尚传播的机制,时尚是媒体、明星和消费工业构成的巨大社会系统。 最后作者简述了代表性的时尚理论,对时尚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学术阐释。

书籍目录

绪 言时尚之美
001
导 言
001
第一章宫廷时尚与品味
005
第一节 宫廷社会与时尚的形成
006
第二节 宫廷爱情与时尚
016
第三节 宫廷时尚的变迁
023
第四节 法国的宫廷时尚
037
第二章资产阶级的时尚与品味
071
第一节 从宫廷品味到资产阶级的品味
072
第二节 资产阶级品味的形成
076
第三节 新古典主义女装的品味和时尚
085
第四节 18世纪的“男性大放弃”
099
第五节 纨绔主义时尚
111
第六节 唯美主义时尚与女装改革
122
第三章街头时尚与品味
136
第一节  20世纪以来欧洲艺术和品味的变化
137
第二节 青年亚文化群体的产生与特点
148
第三节 几种典型的街头时尚
153
第四节 街头时尚的前景
181
第四章时尚制造与品味消费
186
第一节 时尚明星
187
第二节 时尚媒体
202
第三节 品味消费
211
第五章时尚理论
215
第一节 理性主义的时尚理论
217
第二节 审美主义的时尚理论
222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的时尚理论
227
第四节 时尚理论的方向
234
结 论从品味理论到时尚理论
240

编辑推荐

  纵览千奇百怪的时尚史事!  围观一代瞩目的时尚领袖!  洞悉时尚变换的社会密码!

前言

绪言时尚之美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有想过什么是美,但却很清楚该为自己选择什么样的服装和发式。他可能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对于美的看法,而他的打扮装饰,言谈举止又非常直接明白,生动活泼地将他对于美的认识毫发不爽地传递出来。如果要去了解一个时代或者一个民族的审美观,看看他们的服饰可能要比读美学家的著作所获得的认识容易得多,可能也要清楚和丰富得多。你读康德和黑格尔的美学,可能无法了解19世纪德国人的审美观念;正如读朱光潜和李泽厚并不能知道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一样。但如果了解了这些美学家所处时代的时尚,则对于他们那一时代的审美观念会了然于心。每一个时代的时尚所体现的正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于日常生活形式的美化,他们的审美观念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与以前的相同或相似,与以前相同的就是传统,而与以前相异的,就是时尚。时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求新、求异。时尚从来不会停止在某一种形式上,而会不断地寻求新的形式。有人把时尚描述为一种有规则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一定是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形式,而在于对已经存在的形式某些细微的方面做出改变,比如衬衫的领子,裙子的长度,室内家居摆设的细节等。作为日常生活形式的美化,时尚总会呈现为种种风格,简而言之,时尚就是持续而有规律变化的风格。传统的社会往往会赋予已经存在的形式某种价值或权威,而不允许随意地改动,好像“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新的形式往往需要通过各种手段争取被接受、承认。这需要很长的时期。在这期间,新的变成旧的,人们逐渐习惯了,也就不再把其看成新的,过去的新现在也因为成为旧的而获得了存在的权利。已经存在的事物往往会与同时代的习俗,同当时的道德甚至法律结合在一起,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力;而新的事物则会被视为反常的、不道德的、堕落的。在现代的社会中,变化、革新被赋予了积极肯定的价值。当然,这一观念也是逐渐实现的。随着城市的产生、商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出现,新的事物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无论怎样排斥也无济于事,只好无奈地承认了新的合理性。这种革命的历史观也会影响到对于具体事物形式的接受。人们的心灵和思想也不再以无论多么完美的现存的事物为满足,而把没有变化当成一种缺憾,没有发展的前景,因而是无生命力的,是呆板、枯燥的;把变化视为充满希望的、生机勃勃的,因而是有趣的、生动的,值得追求的,哪怕过去视为堕落的变化现在也被赋予了积极的价值。总之,一句话:“凡是新的都是值得赞美的”。这句话也可以说成“凡是新的都是美的”。相反,“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距离产生美”,这都在表明美与新,美与变化,因此与时尚之间紧密的联系。有人甚至说“时尚就是美”。英国的服装史家拉弗(Laver)看到了服装中一个微小的细节变化可能给人的心理带来的巨大满足:“对于变幻无常的欣赏为生活增添了快乐。一个时代的时尚中的流行、疯狂、时尚的情绪和时尚的愚蠢会带来短命的娱乐。一直做同样的事情,穿同样衣服的人会使自己厌倦,也会使别人厌倦。每种时尚仅仅存在一段时间,没有人能够准确地知道它的流行是在什么时候,为什么,突然产生,又总是像它的到来一样迅速消逝。”1 这些看似无聊的、偶然的变化很可能是与社会变革联系在一起的。法国的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历史的进程中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知是否纯属巧合,事实上未来属于这样一类社会,它们既关心改变服装的颜色、用料和式样这类琐事,又关心社会等级制度和世界秩序——就是说未来属于那些勇于与传统决裂的社会。因为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2虽然追新逐异一般被认为在文艺复兴之后才被视为合理的,但我们发现这种行为在人类的历史中一直就存在,哪怕是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因此不能不说对于新奇的追求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深层的强烈的冲动。在一种状态中存在久了,人的内心之中会生出一种厌倦,自我的价值被淹没在一成不变之中。政治上的变革者和艺术家或者是具有改变现状的现实的力量,或者具有改变现状的梦想的力量,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出来的,最便捷最容易的改变现状的方式就是对于自己外在装饰的改变,这也就是为什么时尚最容易出现在服装领域的原因。一种发式的改变,一个细小的饰物的出现,这些看似琐屑的事物或行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是为他开起了一道穿越现状的大门,引导他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所以时尚最重要的功能既非阶级隔离,也非虚荣心的满足,而是对于日常生活的超越,使人们获得进入一个陌生世界的契机。对于不同的人,这个陌生的世界具有不同的内容,比如获得心上人的青睐,使自己与众不同,打破烦琐的现实世界的束缚,获得一种自由的感觉等。所以我并不认为等级社会中贵族和皇室成为时尚的发起者是因为他们想区别于那些模仿者。即便没有人对他们的服饰进行模仿,他们会满足每天都穿着同样的衣服吗?他们难道不是也需要通过对于服饰的改变给自己提供一种新奇和变化,从而获得一种想象中的满足吗?总之,无论是贵族、平民,男人、女人,年轻人、老年人,都希望在这种简易的改变中获得一种想象中的满足。“追求时尚就是,比如说,追求不可达到的理想。”“追求时尚的行为表明还有些许的偏离和不完善,似乎某些东西没有完全得到实现,又像是一种没有达到完全标准的成就。对时尚的追求表明了在所渴望的和已实现的之间存在着距离,也正是由于这些额外的细微差别使得时尚这个词得以应用。”3 弗吕格尔也指出“时尚的形成不但需要代理人的影响力,还需要事物本身具有特殊的形式”4。有人会说时尚不一定都是在追求新异,有的时尚就是在复古,把过去若干年以前的东西拿到今天,也能变成时尚。首先,任何过去的东西拿到今天来都不会是原封不动地拿过来,总会对其中某些部分,哪怕是极其细微的部分作出改变,将其打上今天的烙印。比如今天出现了对于汉服的喜爱,穿汉服,甚至在特殊的节日里恢复古人的一些习俗。认真去看你会发现,无论是汉服的样式,还是他们所恢复的古人的习俗,都不可能完全是过去的翻版,而都或多或少表现出当代人的特点。其次,过去的东西经过一定时间再拿出来就有可能成为新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距离产生美”。这里所说的新并非是指第一次出现,而是指对于当事人而言陌生的东西。30年代的旗袍在今天也能成为时尚,是因为对于今天的人来说,那种服饰样式已经陌生了,因此具有了一种新鲜感。而且旗袍也不仅仅作为一种服装样式,它也成为一个时代情感的积淀,引发了人们对于30年代的想象。时尚是通过传播而形成的。没有传播就没有时尚。一个人的言语和行为方式不可能成为时尚,只有某种具体的物质或某种行为方式被一群人所崇尚,所追求之时,时尚才真正产生。时尚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追随和模仿中,也就是在人群的传播中产生的。在这个传播过程中,被传播的对象获得了超出它本身以外的价值。一个具体的事物怎么在传播过程中获得它本身以外的价值的呢?只能说传播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赋予的过程,也就是说,事物在传播的过程中,价值逐渐地增加以至于远远超出它本身。什么样的传播方式会使事物获得远超出自己本身以外的价值呢?正如时尚这个词本身所表达的,非常直接地表现了特定社会的价值倾向,尤其是对于视觉形象的价值判断的那些事物和行为。人们所期望的视觉形象往往是通过公众人物表达出来的,因此时尚的形成同人们对于这一时期特定的公众人物形象的关注相关,所谓“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在古代社会, 公众人物就是那些特权阶层,他们的形象往往会受到人们的瞩目而被模仿,这种形象因此就得以传播。这种形象的价值并不在于其特殊的社会地位,而在于他们创造出一种新的可供模仿的形象。我们前面谈到时尚产生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非所有的阶层都有能力追求审美化的生活形式,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就是说审美化的生活形式是奢侈的产物。之所以特权阶层常常成为时尚的发起者,是因为他们有能力,有闲暇,而且在审美趣味上确实又有一定的优势,所以他们对于生活形式的改变就给人们提供了追新逐异的契机。正是因此,时尚的变化才总是通过模仿而实现。既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新鲜行为和样式的能力,不妨就借助现成的行为和样式(但一定是有别于自己已经拥有的)获得一种变化,获得一种想象中的满足。研究美学的人会研究艺术,但却很少想到研究服装和服装时尚。实际上,在那些依赖绘画、雕塑作品研究服装的服装史著作中,我们不仅看到服装的变化,而且也看到艺术的变化,或者说服装的变化本身就是艺术变化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能够看到艺术的变化同服装的变化一样都是人的求新求异心理的表现,我们就可以很轻易地把艺术也包括进时尚的领域。更进一步,无论是艺术,还是服装,实际上都是人们在追求日常生活美化而发展出来的物质形式。这种求新求异如果还要加上符合人们感觉的形式,时尚就是日常生活美化的形式,或者说是日常生活中持续的不断变化的美化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是家具、室内装饰、服装、建筑、绘画、雕塑,再进一步扩大,就是任何一类的日常生活用品。 如果把我们传统的艺术同时尚相比的话,会发现美的变幻在时尚中比在艺术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时尚同艺术相比更适宜作为美的表达。时尚表明了美的广大的领域,而艺术却将美限制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内。时尚表明了美的领域所具有的统一性,而艺术却生硬地将这种统一性分割开来,将一部分称之为高雅的,而另一部分称之为低俗的。有人将这一分离看成是社会阶级区分的结果,是上层阶级的审美品味同下层阶级的审美品味之间的分离。但事实上,对于上层阶级而言,艺术曾经就是时尚中的一部分,绘画和雕塑与服饰家具给他们提供的是同样的愉悦,也都是对他们特殊的社会地位的表达。但实际上这种区分有着更为悠久也更为深远的背景,简单地说就是柏拉图-基督教禁欲主义在美学上的反映,也是强调以理性统治感性,以精神统治肉体的理性主义的哲学在美学上的表达。但问题在于,很难有充分的合理的根据来将艺术从时尚中分离开来,单独赋予一种特殊的神圣性,而将时尚的其他领域抛弃。无论从个体的审美经验,哪怕是那些理性主义者的审美经验,还是从时尚与艺术产生的历史来看,艺术都是时尚中的一部分。其实这一观点早在19世纪已经由巴尔扎克在《风雅生活论》中指出:“不过在今天,时尚不再局限于个人的奢侈享受。……时尚决定风雅的原则,同时包含所有的文艺,是所有文学著作及工艺品的原则。”艾柯在他的《美的历史》中以“穿上衣服的维纳斯”和“穿上衣服的阿多尼斯”,即各个时代的穿衣的女性男性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美的历史变化,不同时代的美从这些艺术形象中一望而知。如果大致可以对其划分类型的话,我们可以把时尚依据其体现出来的美的特点区分为古典时尚、现代时尚和后现代时尚。古典时尚大约出现于14世纪,一直持续到18世纪,指的是由宫廷贵族所形成的时尚。古典时尚主要体现宫廷贵族的高贵的身份、地位,无论男性女性的服饰一律风格华丽,装饰繁复,色彩鲜艳。现代时尚形成于18世纪,指的是由资产阶级上层和艺术家形成的时尚,男女服饰有明显的差异。男性服饰渐形成稳定的风格,更多的变化体现在女装上面,风格追求简约、典雅、方便,强调做工的精致,色彩渐趋内敛。后现代时尚形成于一战之后,二战之后表现得更为突出,指的是由青年亚文化群体形成的时尚,性别差异又被放弃,追求反叛。表现形式多样,有的优雅精致,有的却怪异粗鄙。当代的时尚逐渐为商业和媒体所操纵,从古典到后现代的时尚形式皆可利用,却失去其特质,不再能够形成体现时代精神的风格,而更像是把各种风格混杂拼贴在一起,形成一种炫目之美。无论美的概念本身如何的变化,它总是在不同时代的时尚中清楚明白地表现出来,尤其是在服饰时尚中表现出来。正如波德莱尔所言:“人类关于美的观念被铭刻在他的全部服饰中,使他的衣服有褶皱,或者挺括平直,使他的动作圆活,或者齐整,时间长了甚至会渗透到他面部的线条中去。人最终会像他愿意的样子。”这就是所谓“服装使人成为人”,或者说“人靠衣装”。

内容概要

杨道圣  1973年生于安徽阜南,200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服装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理论、服饰文化、基督教神学与艺术。著有《服装美学》(2003)、《作为科学和意识形态的美学》(2007,合著)

名人推荐

那些年,世界一起追的潮人在吕克•贝松的《第五元素》里,我们在看到乔沃维奇近乎裸体的百叶窗时装的同时,也看到了外星歌唱家伊娃那巴洛克式的盛装。古老的法国宫廷服饰竟然比后现代的暴露更惊艳。这不是法国导演在炫耀本国传统,当卢卡斯在《星战》里表现阿米达拉公主的时候,也选择了宫廷时代的奢华造型。《时尚的历程》在介绍宫廷时尚的时候,帮我们简单温习了一下17世纪以来的几位超越国界的时尚达人,直到今日我们总能在最潮的娱乐工业中发现他们的时尚基因被不断表达。首先要说的是鼎鼎大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是他奠定了法国宫廷领导全欧洲时尚的地位。当时意大利四分五裂,西班牙光荣已尽,英国正崇尚新教的节俭,德意志被战争洗劫一空。而法兰西,迅速实现了政治统一,努力修补失落的民族灵魂,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光的真正继承者。路易十四执政以后,他面对国内林立的封建贵族,没有依赖赤裸裸的武力“削藩”,而是不可思议地用宫廷魅力削弱封建贵族的权力,强化皇室的权力,即所谓的“亲密政治学”(politics of intimacy)。具体做法如下:花费巨资建造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让这座宫殿使所有贵族的府邸黯然失色,寒碜得像仓库。接着制定一套优雅、繁缛的宫廷礼仪,让贵族们在这套礼仪之中,养成合度的言谈举止和对国王的敬畏与尊重。贵族渐渐忽视了手中的权力,而专心于在宫廷礼仪上的竞胜。路易十四继而营造一种不厌其烦地追求时尚、文化与艺术的宫廷生活,将可能会对皇权产生巨大威胁的人物牢牢地吸引到宫廷里,使其成为虔敬的廷臣,效法他的生活方式,而且以各种严格的宫廷礼仪将他们完全控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不断引领贵族们追求新时尚,是亲密政治学中至为关键的招数。伏尔泰曾经提到过路易十四亲自设计的一种绣着金银花纹的蓝色上衣。谁获准穿这种衣服乃是极大的恩宠。人们几乎象追求圣神骑士团的金链一样希望穿上这种衣服。虽然从本质上来说,这种蓝上衣和清朝皇帝赏赐的黄马褂一样,本质上都是显示与皇帝亲疏程度的一种视觉符号,但路易十四的蓝上衣首先被视为一种“时装”。路易十四作为潮人,有很多衣着方面的创造,他戴金灿灿的假发,穿高跟鞋。利用这些手段和华丽的袍子使一米六的身材看上去非常威严壮观。作为潮人,他不仅在穿着上苦心达到扬长避短,而且还主导艺术潮流。他赞助画家,建筑师,自己参演宫廷舞剧,出演太阳神阿波罗。花样层出不穷的时尚让他的廷臣们疲于追赶,而且在文化和艺术的濡染下,整个法国上层贵族渐渐由崇尚勇武变成追逐优雅。路易十四没用杯酒释兵权,他用艺术和时尚让贵族们慢慢自废武功。社会史学家Jennifer Jones 说:“法国的专制制度是一种以凡尔赛为舞台,以路易十四作为编剧和主要演员的国家戏剧。”路易十四之后,法国的国家戏剧没有落幕,不过这回主角不再是国王路易十五或路易十六了。女性在宫廷中崛起,成了引领时尚的无冕之王。蓬巴杜夫人活跃于法国宫廷的时候,大致是我国的康乾之际。她能演奏多种乐器,擅长油画和版画,美于容貌,娴于辞令,完美得很难不成为路易十五的情妇。她没有贵族的家世,但依靠非凡的美貌、才智,无可匹敌的时尚意识,她在凡尔赛宫里表现得比任何贵族都贵族。蓬巴杜时期的法国宫廷,时尚风格转变了:同路易十四所带动的威严、宏大、华丽的巴洛克时尚不同,蓬巴杜夫人所提倡的是一种精致、细腻、繁复又带有文人的高雅的洛可可式的时尚,前一种是男性的华丽,而后一种是女性的雅致。龚古尔兄弟将她描述为“洛可可艺术的王后和教母”。法国宫廷也具有了更多的女性的阴柔色彩。这种生活方式的繁复让今天最礼仪范儿的英国女王也望尘莫及。据说1746年的一位时尚女人需要一天换七到八次衣服,有晨装、骑装、散步装、出行坐马车的服装,晚宴时穿的服装,看戏时穿的服装。不仅是衣服,日常使用之物像扇子、袜子、肚兜、围裙、提篮都不厌其烦地精致,这一时期人们希望自己成为一件移动的艺术品。蓬巴杜夫人更了解当时的艺术动向,敏锐地洞察到,艺术品作为传播自己形象的媒介的重要性。她把当时最顶尖的画家,如拉图尔,布歇请到宫廷里来,为她画像。她的光彩随着这些杰作的声名远播而横扫欧洲。这种模式和今天某位明星随着一则广告或一部电影而风靡世界大同小异。这位洛可可教母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颇受她有待的伏尔泰说:“当一个古代的书记员不能走路时,他的存在就是荒谬的;一位美丽的女人,也应该在她灿烂的生命的中间,就是四十岁时离去。”蓬巴杜在最灿烂的时候陨落了,但女性继续住在宫廷时尚。登场的是路易十六的王后安东奈特。安东奈特讨厌任何严肃的费力的事情,而只愿意让自己的生命在享乐中度过,她倒愿意把自己的才智花在对于享乐的追求上。她是个好动的美女,安坐、倾听、读书或者思考都让她非常不耐烦。她没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可以说,她的一生都在围绕着空虚转。而这样一位王后,对于艺术家来说却是再合适不过的一个表现对象了。在当时的艺术家作品中,安东奈特被表现为“一尊洛可可女神”。她不喜欢被画成一个威严富丽的皇后,她的御用女画家勒布伦把她画成一位沉迷于时尚和装扮的轻佻的年轻女人更合她的心意。或许她对宫廷时尚的作用,就是进一步“去政治化”。她甚至离开了权力中心凡尔赛宫,另建了一座小特里亚农宫。安东奈特完全废止了凡尔赛的宫廷礼仪,让她随心所欲地过一种有着王后的特权而无须承担任何王后责任的生活。小特里亚农宫的装饰和物品表面上看上去似乎十分脆弱,但却经久耐用,且组成和谐整体,既有仿古意味,又包含法国所特有的韵致,这就是“玛丽•安东奈特的风格”,“它以亲切、和谐为特征,取代了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时代意在炫耀的博大、豪华的风格。 这些器物淡雅、柔和的色调,轻巧、雅致、简约的形式主要是表现安东奈特作为一位美丽女人的魅力,而非作为王后的威严,这里追求的是轻松自如的享乐的生活艺术,而非辉煌的宫廷气派。这位任性的王后在服饰和头饰上面似乎具有无限丰富的创意,因为她疲于超越别人对她的模仿。她每有新造型出来,很快就成了整个宫廷的模仿的对象,以致于一件新的时装很快就成了宫廷制服一样。所以她需要不断出花样,不沦为“制服王后”。从路易十四到安东奈特,法国王室在把凡尔赛打造成全国乃至全欧洲的时尚中心的过程中,代价也极其巨大。竞相追逐奢侈服饰的过程中,不但很多廷臣债台高筑,不得不申请补贴、租金,或者申请各种优惠待遇,就连法国国王也开始陷入到财政危机中。凡尔赛每年要花掉王室一半的财政收入,安东奈特从成为王后的第一年开始,就债台高筑。这种“欲望政治”埋下了君主制度灭亡的伏笔。众所周知,法国大革命的一个起因就是资产阶级反抗国王加税。但就时尚本身而言,或许可以豁免这种政治谴责。毕竟两百年里,时尚领袖们将服饰艺术推向了一个极致,同时也催生了法国最早的时尚产业,奠定了今天法国的时尚工业的雏形。——豆瓣网友 punkwang纨绔主义历史的动人之处在于那些不同寻常的细节。《时尚的历史》是讲欧洲人穿衣打扮的历史,里面就有很多这样的细节。譬如,纨绔子弟。纨绔,的确是跟衣服有关的,汉语语境里是个贬义词,如今更带有一种对于富二代的鄙视。但在欧洲时尚的历史中,纨绔主义还曾经是一种很前卫的力量,甚至奠定了今天的男装风格。纨绔主义的杰出代表英国人布鲁梅尔如今少有人知,而当时和他齐名的另外两个却是如雷贯耳,拿破仑和拜伦。拿破仑是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拜伦是伟大的诗人,而布鲁梅尔是“伟大”的会穿衣服的人,这个并举确实太不严肃了,但这却是拜伦自己的原话。拜伦说这话的时候自己还挺荣幸的,看来在19世纪中叶,人们对时尚和品位领袖的尊重比现在更强,今天,范思哲敢说自己比加缪伟大吗?布鲁梅尔所引领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服装时尚呢?为什么他会在当时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可以说,近代的男装本来是为了反对贵族的时尚而形成的,传统的贵族服饰深受法国宫廷时尚影响,满是花哨俗丽的宝石扣子、金链子、珠宝扣环、蕾丝荷叶边、香水和脂粉、扑粉的假发、绶带……等等。布鲁梅尔则基本上将这些完全丢弃,采用几乎没有装饰性的简洁,来凸显自己的风格。布鲁梅尔或许是最早实践“低调的奢侈”这种风尚的人。他的服装包括一件在腰上扣紧的外套,后摆刚好过膝,翻领高可及耳,并使马甲及打褶的领巾露出。腰以下是一件长裤,裤子塞进长可及膝的靴子里。他只使用两种颜色:外套是蓝色的,马甲和鹿皮衣是浅黄色的,这些都由雪白的亚麻布衬衣和乌黑的靴子加以衬托。他所允许的唯一的装饰就是外套上的铜扣。唯一可以显露出来就是一个简单的戒指和一个很重的金表链。这显然是一套精心安排的服装,但又没有任何一处特别显示出有意夸耀的成分,它突出的特征是简洁、含蓄,尽量不引人注目。这并不是能轻易达到的,除了需要在布料和裁剪上特别用心之外,布鲁梅尔作为一个完美的男性形象还要通过漫长而复杂的装扮程序来实现。据说他每天上午在装扮上要花两个小时,当然大部分的时间是用来清洗,刷牙、用热水和精良的香皂洗脸,剃须,在镜子前转来转去直到把还没有剃干净的毛发全部拔除,这样长时间、细致而又全面的清洗目的是最终完全不需要用香水。大概他认为香水是一种刻意做作的东西。不仅是服饰,纨绔主义是关于个人优雅与精致的研究。他们深知美学方程式中的各个元素:线条、颜色、材质及外形,这个方程式可以运用到艺术的各个领域,精致是纨绔作风的关键——精致关乎他整个人的方方面面,他的衣服、举止、诙谐及品味。而且他们最特别的地方是,小心翼翼地隐藏这种精致,决不让人第一眼就注意到。布鲁梅尔确立了19世纪英国绅士的观念,把一种依赖于家世和社会地位的绅士,转变为一种依赖于自我教育和装扮而具有优雅品味的绅士,一个真正绅士的品味尽管如布鲁梅尔一样是经过精心的修饰和装扮而表现出来的,但这种装扮的效果却一定要是自然的,不引人关注的。有人说布鲁梅尔最大的诫命就是“一个绅士的致命之处在于,他的外貌在街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种观念的内涵,就如巴尔扎克所说:“这与其说是化奢侈为简朴,不如说在简朴上见奢侈……”它具有一种民主的外表。这和当时整个资产阶级文化形成相关,一个人首先不能被他的出身和地位所评价,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一种完美。布鲁梅尔示范的这种服饰并不特别表现着装者所从属的阶层,它可以适合任何职业、任何阶层的人,任何一个只要是希望成为绅士的人。可以说,布鲁梅尔确实开创了一个时代,他使得时尚越来越成为显示个人品味和教养的手段,而不是血统和地位的外在表现。布鲁梅尔不仅自己创造一种绅士形象的典范,而且他还专门撰写了《希腊罗马的服装,以及罗马入侵以来的英国服装》来宣扬他的服装观念。他虽然曾经是英王乔治的好友,但他并不是靠这个取得对男性时尚的领袖地位,因为他和英王交恶之后,反而更声誉鹊起。他通过两种特殊的方式来使自己在时尚界越来越成为左右风云的人物,第一,他只与那些能够帮助他变得更为时尚的人交往;第二,他为那些上层社会所特别看重的事物制定规则,确立品味,形成标准。以一个仆人的儿子,最后成长为能够对所有绅士品头论足、发号施令的人物,他的确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一个文化传奇。当时有很多作家讨论布鲁梅尔所倡导的这种时尚。巴尔扎克的《风雅生活论》(1830),卡莱尔的《拼凑的裁缝》(1831),欧仁•夏皮斯的《风雅理论》(1844),巴尔贝•德•奥勒维利(Barbey d'Aurevilly)的《论风流倜傥和乔治•布鲁梅尔》(1845),波德莱尔的《现代生活的画家》(1863)等。布鲁梅尔一方面以简洁、冷峻的男装时尚辉映了资产阶级勇于进取的男性气质,同时又以细腻、挑剔的精神反映了资产阶级都市里的一种忧郁、纤弱、孤独的病态气质。威尔逊指出:“纨绔子的角色意味着对于自我和自我表达的集中的专注;形象是一切,纨绔子常常是一个没有家庭,没有使命,表面上没有性生活,没有可见的经济支持方式的人。”他就是一个新型的都市男性的典型,这个纳喀索斯一样自恋的人不知从何处而来,对于他,外貌就是他的整个现实世界。这种二重性,按照波德莱尔的解释,这些人出现在“过渡的时代”,其时民主尚未成为万能,贵族只是部分地衰落。在这种时代的混乱之中,有些人失去了社会地位,感到厌倦,无所事事……但他们都富有天生的力量,他们能够设想出创立一种新型贵族的计划,建立在劳动和金钱所不能给予的天赋之上。这种新型贵族是一种精神贵族,依靠的是才能和智力,当然也离不开地位和金钱,只是他的地位和金钱的价值都不再是本身的价值,而是体现在对于才能和智力的培养上。他的一切物质生活的方面也都成为他的精神的表达,包括他的家居车马和服饰,任何一个细节都成为他的特殊精神的体现。纨绔子作为对传统的反叛,既是对于前一代夸张和浮华的厌恶的表达,又是对于民主新情绪的表达。对于贵族的留恋和对于民主的怀疑实际上在各个时代都有表现。汉密尔顿认为纨绔主义这实际上是超越时尚的人,不同时代的纨绔子在他们的时代从来都不会跟随时尚,因为追求与众不同的着装品味,而成为各个时代时尚的创造者。布鲁梅尔不可避免地被女性时尚主宰的今天渐渐忘却了,但他穿着精致简练的风衣和黑色礼帽穿过伦敦青灰色街巷的身影,却在电视剧《福尔摩斯探案》里,在西装领带的Beatles乐队身上,在一切拒绝用做旧的牛仔裤、铁钉、皮夹克、莫西干头、性和毒品这些外在元素来表现叛逆的人那里,浮现出来。——读家 张弛

章节摘录

三、宫廷爱情与宫廷时尚中世纪的骑士以他们高强的武艺和个人的忠诚对贵妇人表达一种奴隶式的崇拜,而宫廷贵族则以他们的心智和性格的天份来打动自己的心上人。“宫廷-骑士爱情是一种社会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宫廷道德的实施和对宫廷社交举止的重视上。宫廷-骑士爱情是一种追求高雅完美的爱情。”对于宫廷贵族而言,“若想献身爱情,就必须尽力做到举止高贵”,包括“穿戴漂亮的衣服和饰物”。要找一个好裁缝,能把袖子缝得“合身而讲究”。要经常把鞋子和靴子修整一新,“要注意尽量穿紧裹的鞋,让那些村夫看了都搞不清楚,你到底是怎么把脚穿进去的,又如何把鞋脱下来的”。手套、腰带、花帽和丝绸袋子也是宫廷服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还应注意卫生。“要勤洗手,常刷牙,指甲缝里不能藏污纳垢。系紧衣袖,梳好头发,但不要涂脂抹粉,描眉画脸。”总之,在宫廷社会里,为获得君主的宠幸和女人的爱情,就需要有高贵的出身、高贵的品德、健美的身体、奢华的装备和优雅的举止。这些有的是可以直接继承的,但有些必须是通过对于个体行为外观精心的装饰、管理和训练,才得以最终实现。所以埃利亚斯在对于这些所谓的世俗上层贵族行为变化的研究中发现,当时有很多相关的小册子教导这些贵族如何学习宫廷礼仪,训练自己的行为举止,使自己变得高雅起来。在这种宫廷爱情的影响之下,宫廷时尚不仅是女人的时尚,更是男人的时尚。对于贵族而言,一方面优雅的外观和高贵的举止不仅可以博得女人的爱情,而且还可借此获得君王的宠幸。有时候,这二者是一回事。能够得到君王的宠幸就意味着也能取得女人的欢心。桑巴特指出,在阿维尼翁,几乎全欧洲的基督教主教都聚集于教皇的周围,使之成为第一个“近代宫廷”。在这里,单单为宫廷利益服务而不从事其他活动的贵族与“常常在风度和气韵上出类拔萃”的漂亮女人有史以来第一次结合到了一起。这个宫廷既是习俗自由的典范,也是华丽和威严的典范。“在这样的环境中,女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力。过去因为家庭义务束缚而生活在孤独中的妇女由于受到公众的关注而沾沾自喜,她们卖弄风情的欲望和女人的野心得到满足。她们带着闪耀的光彩和魅力,守候于王权之侧,而她们所支配的人只得不离权力的宝座。她们成了社会中的女王,成了快乐与趣味的仲裁者;她们给琐碎小事罩上无比重要的外衣,给衣饰风格加入所有无聊的准则。”这些女人的权力并不在于她们贵族的身份,而在于她们情妇的身份。在这些女人的影响之下,宫廷生活成为一种受色情主义决定性影响的生活模式,就是对奢侈的无限制的追求。时尚就在这种对于奢侈的追求中形成的,女人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她们成为优雅趣味的实践者和评价者,在她们的影响之下,甚至男人也成为女性时尚的追随者。法国哲学家利波维茨基在《时尚王国》中对于宫廷爱情如何催生了时尚作了比较生动的描述:“我们必须再来看看宫廷文化及其最具独创的发明:爱情;并且简要回忆一下宫廷爱情所提出的新的东西:爱欲的升华,对爱的超然的崇拜,以及对于爱人过高的推崇和抒情的颂扬,还有爱者对于女士的谦恭和服从;所有这些普罗旺斯的爱情独具的特征在宫廷的圈子里逐步成功地改变了两性之间的关系,更为特殊的是改变了诱惑的关系。古代的武士依靠为他们带来尊严所达到的武艺和功绩赢得女人的爱;爱情是靠男性的品德,勇敢和英雄的贡献获得的。这种骑士的爱情观念在好几个世纪都被追求;但大约在1100年的开始,它让位于宫廷爱情的文明化的影响。因此喜欢作战的英雄气质让位于一种抒情的、多愁善感的英雄气质。按照这种爱情的新标准,领主要在他所倾慕的女士面前靠膝盖玩游戏。他憔悴;他要特别关注她;对于她的反复无常,他要成为一个奴仆;他有义务用赞美的诗句颂扬她的美和品性。这就是Rene Nelli 所说的‘宫廷诗化'的开始。这导致了对女性的推崇、和对女性的美的方式的夸大,并使女性对于装饰和打扮的趣味合法化了,尽管这种趣味很早就存在了。宫廷爱情从两个方面包含于时尚的起源中:一方面通过表明真正的爱情应该在婚姻之外去寻找,纯粹的爱情在婚姻之外,宫廷爱情抛弃了婚姻的习俗;它使得女士对于爱人的自由选择成为合法的,因此支持了情感的自律。在这个意义上,宫廷爱情有助于人类个体化的进程;有助于鼓励具有相对独立品味的、超越于传统标准的世俗个体的发展。我们已经注意到时尚同个体性的现代神圣化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是更为直接地,宫廷爱情创造出一种新型的两性关系;它开创了一种新型的献殷勤的引诱机制,这种机制在外观的审美化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知道这一审美化的过程就是时尚。”47在利波维茨基看来,宫廷爱情产生了外观的审美化和趣味的个体化,而时尚作为视觉愉悦精细化的结果,就成为个人外观的微小区别和微妙变化的艺术。

图书封面


 时尚的历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那些年,世界一起追的潮人在吕克•贝松的《第五元素》里,我们在看到乔沃维奇近乎裸体的百叶窗时装的同时,也看到了外星歌唱家伊娃那巴洛克式的盛装。古老的法国宫廷服饰竟然比后现代的暴露更惊艳。这不是法国导演在炫耀本国传统,当卢卡斯在《星战》里表现阿米达拉公主的时候,也选择了宫廷时代的奢华造型。《时尚的历程》在介绍宫廷时尚的时候,帮我们简单温习了一下17世纪以来的几位超越国界的时尚达人,直到今日我们总能在最潮的娱乐工业中发现他们的时尚基因被不断表达。首先要说的是鼎鼎大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是他奠定了法国宫廷领导全欧洲时尚的地位。当时意大利四分五裂,西班牙光荣已尽,英国正崇尚新教的节俭,德意志被战争洗劫一空。而法兰西,迅速实现了政治统一,努力修补失落的民族灵魂,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光的真正继承者。路易十四执政以后,他面对国内林立的封建贵族,没有依赖赤裸裸的武力“削藩”,而是不可思议地用宫廷魅力削弱封建贵族的权力,强化皇室的权力,即所谓的“亲密政治学”(politics of intimacy)。具体做法如下:花费巨资建造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让这座宫殿使所有贵族的府邸黯然失色,寒碜得像仓库。接着制定一套优雅、繁缛的宫廷礼仪,让贵族们在这套礼仪之中,养成合度的言谈举止和对国王的敬畏与尊重。贵族渐渐忽视了手中的权力,而专心于在宫廷礼仪上的竞胜。路易十四继而营造一种不厌其烦地追求时尚、文化与艺术的宫廷生活,将可能会对皇权产生巨大威胁的人物牢牢地吸引到宫廷里,使其成为虔敬的廷臣,效法他的生活方式,而且以各种严格的宫廷礼仪将他们完全控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不断引领贵族们追求新时尚,是亲密政治学中至为关键的招数。伏尔泰曾经提到过路易十四亲自设计的一种绣着金银花纹的蓝色上衣。谁获准穿这种衣服乃是极大的恩宠。人们几乎象追求圣神骑士团的金链一样希望穿上这种衣服。虽然从本质上来说,这种蓝上衣和清朝皇帝赏赐的黄马褂一样,本质上都是显示与皇帝亲疏程度的一种视觉符号,但路易十四的蓝上衣首先被视为一种“时装”。路易十四作为潮人,有很多衣着方面的创造,他戴金灿灿的假发,穿高跟鞋。利用这些手段和华丽的袍子使一米六的身材看上去非常威严壮观。作为潮人,他不仅在穿着上苦心达到扬长避短,而且还主导艺术潮流。他赞助画家,建筑师,自己参演宫廷舞剧,出演太阳神阿波罗。花样层出不穷的时尚让他的廷臣们疲于追赶,而且在文化和艺术的濡染下,整个法国上层贵族渐渐由崇尚勇武变成追逐优雅。路易十四没用杯酒释兵权,他用艺术和时尚让贵族们慢慢自废武功。社会史学家Jennifer Jones 说:“法国的专制制度是一种以凡尔赛为舞台,以路易十四作为编剧和主要演员的国家戏剧。”路易十四之后,法国的国家戏剧没有落幕,不过这回主角不再是国王路易十五或路易十六了。女性在宫廷中崛起,成了引领时尚的无冕之王。蓬巴杜夫人活跃于法国宫廷的时候,大致是我国的康乾之际。她能演奏多种乐器,擅长油画和版画,美于容貌,娴于辞令,完美得很难不成为路易十五的情妇。她没有贵族的家世,但依靠非凡的美貌、才智,无可匹敌的时尚意识,她在凡尔赛宫里表现得比任何贵族都贵族。蓬巴杜时期的法国宫廷,时尚风格转变了:同路易十四所带动的威严、宏大、华丽的巴洛克时尚不同,蓬巴杜夫人所提倡的是一种精致、细腻、繁复又带有文人的高雅的洛可可式的时尚,前一种是男性的华丽,而后一种是女性的雅致。龚古尔兄弟将她描述为“洛可可艺术的王后和教母”。法国宫廷也具有了更多的女性的阴柔色彩。这种生活方式的繁复让今天最礼仪范儿的英国女王也望尘莫及。据说1746年的一位时尚女人需要一天换七到八次衣服,有晨装、骑装、散步装、出行坐马车的服装,晚宴时穿的服装,看戏时穿的服装。不仅是衣服,日常使用之物像扇子、袜子、肚兜、围裙、提篮都不厌其烦地精致,这一时期人们希望自己成为一件移动的艺术品。蓬巴杜夫人更了解当时的艺术动向,敏锐地洞察到,艺术品作为传播自己形象的媒介的重要性。她把当时最顶尖的画家,如拉图尔,布歇请到宫廷里来,为她画像。她的光彩随着这些杰作的声名远播而横扫欧洲。这种模式和今天某位明星随着一则广告或一部电影而风靡世界大同小异。这位洛可可教母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颇受她有待的伏尔泰说:“当一个古代的书记员不能走路时,他的存在就是荒谬的;一位美丽的女人,也应该在她灿烂的生命的中间,就是四十岁时离去。”蓬巴杜在最灿烂的时候陨落了,但女性继续住在宫廷时尚。登场的是路易十六的王后安东奈特。安东奈特讨厌任何严肃的费力的事情,而只愿意让自己的生命在享乐中度过,她倒愿意把自己的才智花在对于享乐的追求上。她是个好动的美女,安坐、倾听、读书或者思考都让她非常不耐烦。她没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可以说,她的一生都在围绕着空虚转。而这样一位王后,对于艺术家来说却是再合适不过的一个表现对象了。在当时的艺术家作品中,安东奈特被表现为“一尊洛可可女神”。她不喜欢被画成一个威严富丽的皇后,她的御用女画家勒布伦把她画成一位沉迷于时尚和装扮的轻佻的年轻女人更合她的心意。或许她对宫廷时尚的作用,就是进一步“去政治化”。她甚至离开了权力中心凡尔赛宫,另建了一座小特里亚农宫。安东奈特完全废止了凡尔赛的宫廷礼仪,让她随心所欲地过一种有着王后的特权而无须承担任何王后责任的生活。小特里亚农宫的装饰和物品表面上看上去似乎十分脆弱,但却经久耐用,且组成和谐整体,既有仿古意味,又包含法国所特有的韵致,这就是“玛丽•安东奈特的风格”,“它以亲切、和谐为特征,取代了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时代意在炫耀的博大、豪华的风格。 这些器物淡雅、柔和的色调,轻巧、雅致、简约的形式主要是表现安东奈特作为一位美丽女人的魅力,而非作为王后的威严,这里追求的是轻松自如的享乐的生活艺术,而非辉煌的宫廷气派。这位任性的王后在服饰和头饰上面似乎具有无限丰富的创意,因为她疲于超越别人对她的模仿。她每有新造型出来,很快就成了整个宫廷的模仿的对象,以致于一件新的时装很快就成了宫廷制服一样。所以她需要不断出花样,不沦为“制服王后”。从路易十四到安东奈特,法国王室在把凡尔赛打造成全国乃至全欧洲的时尚中心的过程中,代价也极其巨大。竞相追逐奢侈服饰的过程中,不但很多廷臣债台高筑,不得不申请补贴、租金,或者申请各种优惠待遇,就连法国国王也开始陷入到财政危机中。凡尔赛每年要花掉王室一半的财政收入,安东奈特从成为王后的第一年开始,就债台高筑。这种“欲望政治”埋下了君主制度灭亡的伏笔。众所周知,法国大革命的一个起因就是资产阶级反抗国王加税。但就时尚本身而言,或许可以豁免这种政治谴责。毕竟两百年里,时尚领袖们将服饰艺术推向了一个极致,同时也催生了法国最早的时尚产业,奠定了今天法国的时尚工业的雏形。
  •     这本书跟我此前预想的不大一样,看那张玛丽莲梦露的经典造型的封面,还以为应该是个差不多的时尚小册子类型,结果翻了一下,才发现密密麻麻的都是字,图片也是以黑白为主,仔细一看作者的介绍,原来作者是哲学专业出身,有美学方面的专著,而且本书其实是隶属于《美学与艺术丛书》系列当中的。这就不难理解本书的构造了,是深入讲解服装、时尚美学的一本书,其实从书名也能看出,时尚的历程,作者所着重讲述的必然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其中就包括服装的发展、以及从中世纪古典时期开始对于时尚的追求、审美的演变过程。而上面说到插图基本以黑白插图为主的原因,也在于大部分采用的都是一些真实遗留下来的古代的绘画图,使得全书的考据性更具专业性和权威性的感觉。以往看一些中世纪外国影视剧的时候,都会不自觉的感叹那时候的贵族穿着真是繁复又华贵,厚厚的大袍子、贵妇们高高挽起的头发、手里拿着的小巧的扇子,这些都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服饰。看了本书才进一步的了解那时候的宫廷时尚,尤其是从路易十四开始的法国宫廷服装时尚,里面有一张路易十四的黑白图片,上面他侧身而立,身上披着一件极为华贵厚实的大长袍,在肩膀处尤为厚重像是承托起全部的重量,而在胯部却又撩起,露出两条腿来,脚下蹬着一双类似于现代的“坡跟鞋”似的鞋子,这个装扮一下子就让我想到法国巴黎时装周期间,被镜头所拍摄下的时尚街头潮流人士的穿着。一直以为那些所谓的潮人的时尚就是奇装异服、越奇怪越超前越吓人就越时尚越时髦,结果现在才知道原来这所谓现代人的超前审美时尚早在路易十四那里就已经引领潮流风靡法国了,历史果然是循环的,时尚的眼光有时候也是从古人那里得到灵感。当然这只是表面,我们更多的了解到路易十四的这种装扮是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目的的,绝不单单是为了美丽而已,更多的是刻意制造出一种威严的气势来,就像是用气势压人一样。不管是制造出来的气势还是实力上给的压迫感,总之他的这种方法在当时确实成功了,而且还引领了法国宫廷的时尚潮流,成为当时的一个代表性的时尚标志。当然作者并不是仅仅将目光停留在法国宫廷,既然是一个时尚的历程,自然是由古至今一丝丝的剥开历史的外皮,看到内里。从宫廷时尚到资产阶级品味的形成、再到离我们现在越来越近的时尚,街头潮流、明星品味等等,我们透过作者的笔头来了解这一历史演变的过程。除开历史的客观的描述,还有作者考据下的结论以及以作者哲学专业美学角度所进行的思考。
  •     时尚,永远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希望的话题。有人从时尚里读出了华服美衣,有人从时尚里感到了瞬息万变,还有人从时尚里看出了经济指数和无限商机。殊不知,时尚这个东西从人类社会诞生的那天起也随之诞生了。它的历史其实就是社会文明的进化史。因为所谓时尚的产生总是与人们对所处的生活评价有关,而当其生活一旦被认为是短暂的或没有价值的时代,那么,时尚也就不可能被赋予积极的意义,其所代表的人与物不仅不会被接纳,反而会被斥为无聊和堕落。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服装学院教授杨道圣从宫廷时尚、资产阶级时尚、贵族时尚、街头时尚等角度入手,用较大的篇幅文字和清晰的黑白图片展示,全面阐述了西方不同历史时期个体的审美意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及追溯其形成的各个方面的因素。换一句较为通俗的话说,就是带领读者穿越历史,在宫廷时尚圈子里围观路易十四、蓬巴杜夫人、安东奈特王后等等这些曾经引领时代品味的人物,以及资产阶级的时尚和品味形成、纨绔与唯美主义时尚及变革、一直到20世纪以来欧洲艺术和品味的变化、乃至街头时尚的产生与特点……内容涉及到从精神生活到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时尚的变革不仅与宗教艺术、宫廷爱情有关,还与政治权力有着很大的关联。而作者之所以将《时尚的历程》称之为是风格的社会史或品味的社会史。是因为它既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服装发展史,也不是传统的艺术风格史。而是在论述时尚的同时,兼顾和品味相关的各个领域风格的变化。杨道圣教授认为如果要去了解一个时代或者一个民族的审美观,看看他们的服饰可能要比读美学家的著作所获得的认识容易得多,可能也要清楚和丰富得多。看完《时尚的历程》一书,我不得不说,这绝非一本可读可不读的“专业参考书”。哲学博士出身的杨教授在写史这方面也是非常严谨的。他极为关注细节,整体感很强,有着历史的通透和洞见,而且他的史学语言格外干净,不故作惊人之语,也不滥用学术名词。更值得注意的是,自2007年10月开始着手写作起,直至今年出版问世,期间,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收集整理补充相关资料。因为我可以看到在书里每一章节之后,作者都附录了详尽注释,少则二、三十条,多则百余条,这对于一本仅有246页的著述,是多么的可贵。于杨道圣教授而言,本书所选取的内容不过是其在教学研究中打捞到的一些闪光的碎片。幸运的是,即使只是这样一些碎片,也足以让我们窥视到时尚的文化内涵。虽然今天的时尚马上就会成为明天的历史,但是它的文化内涵才真正称得上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读到最后,连作者也承认,这样的研究方向和李泽厚《美的历程》有点相似。而我们能从宏观的历史、美学和哲学中看到什么?如今的一切都从过去而来,而任何具象的事物早已被赋予了形而上的意义。服装也不例外。
  •     很好,还拿去找老师签名了?
  •     hhhhh这种作者想必也是精于衣着的坎普,有点漫不经心
  •     ——“时尚”是什么?
    ——“时尚”和“潮流”或者说“流行”又有什么不同?
    时尚,源自“fashion”,是个地地道道的舶来词。时尚的英文翻译有很多种:“Fad时尚,一时流行狂热,一时的爱好” 、“mode方式,模式,时尚”、 “style风格,时尚法,文体,风度,类型,字体”、 “vogue时尚,时髦,流行,风行”、“Fashion样式,方式,流行,风尚,时样”、“Trend趁势,倾向”。时尚就是前沿、先锋、革命,潮流就是风气、推崇、拥戴。从古至今,从中到西,时尚一直长存于世。无论是社会动荡还是战火硝烟,只要上层建筑不倒,时尚便会永存!或许,我们古时候的先人没能直接创造出“时尚”这个词,但是稗官野史中的“风雅”,大抵就如是了。
    说来好笑,看了这么多年的时尚杂志,我居然从来没有想过“时尚”和“流行”的关系,只是很笼统的将二者归于一类。现在想想,我们生活中谈及“时尚”和“流行”这两个词的时候,有的时候这两者界限是很模糊的,比如说:“时尚”饰品和“流行”饰品;有的却是单一不可混用的,比如说:“时尚”潮流和“流行”趋势。
    时尚比流行更有气质,更有范儿,一听就感觉更有派头。所以,人们会在地摊上听到小贩吹嘘,这是“这是今年的
    流行”;却会看着电视上的镁光闪闪,饱含艳羡的说“那是明年的时尚”。——简单来说,追求时尚是一门“艺术”,要有钱、有闲、有心思。时尚确实可以流行,但范围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广为流行,那还有时尚的感觉吗?所以流行是大众的,而引领时尚的永远只是那一小簇人。
    《时尚的历程》这个书名倒是很大气,但是私以为以本书的内容,书名还不如就叫《西方服装时尚的历程》,来的贴切。该书介绍了从中世纪到现代的西方服装时尚的变迁。先是以年代为轴线,从中世纪排列到了现代,着重讨论了在历史进程中欧洲服装时尚文化的发展;记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并通过发掘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对服装时尚的影响,解读服装时尚的文化内涵与积淀。
    中世纪时候,时尚与贵族阶层紧密相连,那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贵族阶层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社会财,可以一掷千金,因此,她们可以有钱有闲到一天换十几套繁复华丽的衣服,雇佣最好的从业者,为其打造与众不同的服装,而这在当时便成为了贵族阶层的时尚。到了资产阶级兴起的时候,掌握了更多资源的有钱人阶层理所当然的要求更高的身份和地位,新的特权阶层出现了,他们需要更能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服装。于是,新古典时期适逢其会。
    女性的时尚,从18世纪前的装点的如同圣诞树般的繁复华丽的贵族的“宫廷时尚”,到18世纪后像拿窗帘布随意一裹的极致简约的资产阶级引领的新古典潮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这两者间摇摆不定。前者的代表是装饰繁多的洛可可风格的鲸骨撑起大摆裙,而后者的代表是倾向古希腊、古罗马的自然样式的新古典风格;男性的时尚,从珠宝架一样的炫富和女性比美的复杂装扮,再到追求男性气质的简朴中隐现的奢华的含蓄自然。前者的代表是法兰西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后者就是英伦的达西先生。
    实话说,我就是冲着这书腰封上的那句,【你相信吗?古罗马人曾经认为裁剪和缝制衣服是蛮族的风俗】才入手的这书。结果我把这书从头到尾翻了三遍,也没找到描写这句话的段落。作者干脆就没写什么古罗马时期的服装时尚。个人认为,大概是那个时期的相关资料太少,作者不好下笔的缘故。建议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找那本《罗马爱经》中的装扮部分看一下……即使是那个时候的女性,对于穿衣打扮的心思,可一点儿也不比今天都市里的摩登女郎们花的少。
    在时尚泛滥的今天,追逐时尚成了主旋律。太多的人精疲力竭的追逐着时尚,被花里胡哨的流行包裹着。流行,是最可怕的传染病,而时尚的变换比起流行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不管怎么说,人们都是为了追求美和希望自己更好的目的而行动。只是忘记了,过于在乎是否时尚疲于奔命的追逐,得到的可能是弄巧成拙的变成了折腾。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迷失的心态,在寻求着自我的回归。这本书,或许没有太多的专业性,但是以古鉴今,至少能在你的狂热的心头火上浇上一瓢冷水!

    PS.书比较薄,字码很小。虽然是旧酒装新瓶的翻新之作,但是胜在文笔流畅,语言幽默。可惜了那些精心挑选的极具典型性的插图了,虽然都很经典,只是黑白的印刷,像是衣服的花纹褶皱之类的细节处都糊成一团了。
  •     对于了解时尚及其发展脉络还是很有帮助的,但引用所占比重过大,像资料汇编,没看到多少原创的思想火花。
  •     书的内容很多 就是比较深奥阿 还不错
  •     用社会学的方法考察时尚潮流的变化,与以前抽象地研究艺术中的“美”、“风格”等传统方法很不一样。
  •     本书的作者杨道圣,现为北京服装学院教授,主要的研究领域就是服饰美学。所以,初读者,可能会觉得这本书学术味道很浓,杨教授是个考据派,行文很是严谨,很多地方都标示了出处。许是为了这本书能更为贴近普通读者而非作为学术著作,在书里大量的使用了插图,语言也倾向于平白易懂。纯理论的介绍只放在了最后一章。如果读者对时尚的历史感兴趣,杨教授这本书可以作为一本入门的百科全书。其实,作为一名普通的百姓,对于“时尚”真的是一知半解,我们总是以为好看的即是时尚的。孰不知,时尚发展成为今天的“时尚”,都走过了哪些艰辛的路程。最早的时尚嬗变,滥觞是“合体”。每一步时尚的进程,其实并非是一再求新求变的过程。最早宫廷服饰的发展,也是从宽大的到渐渐的“合体”。最早的时尚具有阶级属性(其实,今天的时尚也依然具有这个特性),最早的时尚产生在西方的宫廷,慢慢从宫廷走出,成为一种普世文化。杨教授在这本书里,主要研究的也是西方时尚的历史进程,不过,从西方时尚的进程也可以窥见到中国时尚文化的发展。古代服饰和现代服饰最大的区别就是“宽松的”和“合体的”。早期宫廷时尚圈子几乎是几位时尚的弄潮儿所引领的,路易十四等都是当时时尚品味的代言人。随着女性在宫廷地位的提升,蓬巴杜夫人、安东奈特王后这些女性扯起时尚的大旗,她们的时尚品味成为风靡一时的时尚风向标,在时尚的历史上也留下了她们的印记。也正是因为女性地位的提升,直接导致了之后的女装改...革。我们还记得,香奈儿女士的潇洒一剪,时尚的脉络渐渐清晰,时尚的历史,其实也是女性解放自己,迎合自己的历史。女装的改革也是从复杂的,取悦他人的,成为舒服的合身的愉悦自己的。在“街头时尚与品味”一章中,杨教授介绍了一些我们都比较熟悉的嬉皮士文化和朋克文化影响下的西方服饰,其实直到现在,6070的时尚品味也并非过时,时尚发展到了今天,经常是走着循环往复的圈子,流行从未消逝,复古成为潮流。 阅读更多 ›
  •     原本捧着一颗闲读书的心态随手拿过来一翻,卷首的序言看着还比较生活化,可越看到后面就越课本化。本人觉得如果是作为时尚从业者或是教育界的同仁们,是一本不错的参考类书籍,但如果仅是作为休闲读物来看的话就有些过于严肃了。
    当然读完以后的感觉还是不错的,它从不同的历史时期为背景,进行讲述当时流行的主流文化和审美的形成,整片文章连贯而流畅,思路还是蛮清晰的。但它不是从服装的起源开始阐述的,看了下应该是从中世纪前后进行编著的,从宫廷的时尚形成到变迁,然后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时尚的形成及变化,到后面的街头时尚(进入20世纪的现代时尚)。
    服装、化妆和发型均反映了社会的变迁,甚至是经济生活的晴雨表。有人根据妇女裙子的长短来判断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经济越繁荣,裙子就越短;反之,经济衰退,裙子也跟着加长。
    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接触服装,但可能并不明白为何我们嘴里所说的时尚是在怎样的变化着的,也不能知晓时尚今后又会朝什么方向发展。但读过本书之后,会对之前的时尚变化有所了解,知道原来时尚并不是什么空穴来风,而是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等都息息相关的。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时尚的真谛,才能看懂时尚演变的变化,也能真正明白各媒体宣扬的所谓复古等,到底复的是什么“古”,也能穿的不像屌丝而是真正的复古达人。这是我看完后觉得最实用的地方。至于篇幅最后的时尚理论,我是觉得作为普通读者没必要细读,除非你想提高你在时尚方面的理论高度和作为攻入时尚圈的话资。
    最后有个小建议就是书里有许多名画如果是彩色的话,那给人的视觉体验将会好,有点小小的遗憾。
  •     从古典时尚、现代时尚、后现代时尚三个方面阐述时尚,时尚是一种有规律的变化
  •     产品不错, 买了好久,一直没有评价,东西很好,
  •     时尚是变化的,从古典时尚到现代时尚到后现代时尚,代表时尚的阶级主体在变,催生时尚的原因在变,时尚的表现形式在变。时尚是特定时代背景下审美观的一种体现,作者选取了一个特定的角度——服装来表现时尚的变化历程。服装是每个生活个体的一部分,以服装作为代表阐释时尚的历程相对明白易懂,但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更多的还是要看到时尚的变化与时代背景的因果关系,这样才不至于停留在仅仅只是了解了时尚的表现形式上。
    古典时尚时期,宫廷是权力的中心,贵族用华丽和奢侈的服装来展示自己的权力和荣耀,一方面是自我的一种展示,另一方面让平民模仿来满足虚荣心。当这样的时尚随处可见时,贵族又会表现出厌烦,创造出新的形式来。
    现代时尚时期,资产阶级产生了,金钱和财富是他们的标志。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影响,使资产阶级中下层的艺术家承担了品味与时尚的创造者的角色。
    后现代时尚时期,资产阶级建立起来的理想国被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具有反叛性质的青年亚文化群体以他们独有的表现形式表达着对战争、对混乱的抗议,摩登女、特迪男孩、嬉皮士、朋克文化,服装无不新奇、大胆,打破人们的常规思维,在那个不相信政府的混乱年代,像野草一样的疯狂扩散,亚文化群体占据了时尚与品味的主体地位。
    当下,商业的发展和媒体这一传播介质的发展,使时尚和品味成为了被消费的对象,个体大众习惯了一种跟从的心理,消费者通过消费而非自己主动地选择来表达自己的品味。
    在这个国际化全球化潮流肆虐的快节奏年代,时尚和品味都不再仅仅限于本民族的文化,巴黎时装秀、伦敦时装周、罗马时装周等高端时装秀引领着世界时尚的走向,香奈儿、迪奥、路易威登等国际品牌主导着人们的时尚品味。
    但是于个人而言,时尚就是着适合、得体的服装。可以是一袭清新的长裙于明亮的夏日阳光下,可以是干练红黑连衣裙于风云职场,可以是一身慵懒牛仔于休闲街头。你的时尚你作主。当然,如果你有足够的想法和创意,商业和媒体也可以让你走在时尚的前端。
  •     改变对时尚肤浅的看法 梳理了各家对时尚的研究 挺好的启蒙读物 比起书参考文献更有价值
  •     杨老师的课内容偏激,但是书还是值得一读。
  •     我是被这本书封面吸引过来的,乍一看整一个怀旧的调子、经典的梦露再加上哥特式老建筑,上个世纪的富丽与颓废一并迎面扑来。听说书中除了时尚的历史讲得“完整、清晰、通俗”,还有上百张各个历史时期的插图----让所有爱美图者心为之念念。
      
      有朋友说现在很流行攒书,找个命题,搜集资料,有点文笔有点观点就可以噼里叭啦“造”出一本书,这类书或者无意中投了读者的缘,变成畅销书,或者因为太烂而无人问津。这其中“有趣的攒书”总会投其所好地关注一些新潮流行谓之时尚方面的话题,比如穿衣打扮、美妆或各种母婴育儿等。翻阅此书之前,心里还有些疑虑,担心这又是一本攒书,拿到这本书后放心了,这本有关时尚前世今生的《时尚的历程》并非攒书,而是以专业、厚重、渊博的知识为我们讲述时尚的演变,宫廷时尚、资产阶级时尚、贵族时尚、街头时尚等等。特别是西方不同历史时期服饰风格的表现形式、追溯其形成的各个方面因素----这种以服饰演变展现时尚,对服饰风格变化的梳理、规律性的挖掘以及西方时尚发展趋势的探索也是以小见大,由此展示不同时期的时尚的真实面目。更难得的是作者也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概括论述了时尚背后形成的各种理论,尤其时尚中的人类心理成因。这些都不让人失望。
      
      17世纪到18世纪法国的宫廷最受人瞩目,路易十四本人就是一个时尚潮人,甚至可以说他本人引领着时尚的潮流。孟德斯鸠总结路易十四对法国时尚的影响时说,“法国人根据国王的年龄变换风格。君主甚至可以使全国变得严肃庄重,如果他决意这样做,因为国王可以把他的精神传给宫廷,宫廷传给都城,都城传给外省。国君的心灵是一个模子,全国人的思想都按这个模子铸成。”而在探讨贵族对于声誉的获得时则说“有地位和有声望的人,他的全部声誉存在于日常行为的合宜性之中。”而这些的代名词就是时尚。
      
      作者杨道圣是位年轻的七零前,哲学系博士出身,现为北京服装学院的教授。这本《时尚的历程》有副标题“细说时尚的历史、领袖和理论”,每章节后皆有大量的引文出处,整体偏学术,但好在主题轻松,角度选择上有新意,论述也比较细致深入,易于理解与接受。
  •     虽然论述得浅尝辄止,但我可以偷走他的参考文献哈哈哈~!
  •     想退货来着
  •     很好读的百科,学术范。
  •     时尚是什么?我的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电影《穿Prada的女魔头》…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问一千个人时尚是什么,可能他们也没办法答出个所以然来。
    满大街都是各种各样挂着XX时尚、XX伊人的杂志,翻开一看都是大张大张铜板的彩页、五颜六色的服饰、光鲜亮丽的型男靓女、这些就是所谓的时尚么?
    那些时尚杂志的小编,主笔,撰稿人,口若悬河,妙笔生花,笔走龙蛇,讲得高高在上,现实生活中真的也是如同他们描述的那样么?不敢苟同…
    带着这样的一些困惑,拜读了《时尚的历程》这本书。我应该坦白,自己其实被这本书的名字所欺骗了。正如读到后记时候才发现,原来它的原名叫《服装的美学》。(尴尬ing …)
    应该说对于时尚的第一印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各种奢侈品,在各种媒体的熏陶下,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LV、Gucci、Chanel这些大牌就是时尚,认为某某明星、某某社交名媛这些名人就引领时尚潮流,可事情真的是这样么?我相信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也会有自己的答案。
    书中写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欧洲,从西式宫廷开始,到新兴资产阶级,然后是街头时尚,接着是时尚的制造和时尚的理论。这点当然可以理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文化是当今世界主流,当然书中内容应该与此相关。其实我更想再若干年后看到出现那样的语句,满世界的时尚都看向中国,谁说中国古代的汉服、唐装不时尚呢?在那个年代,能够有来自东方的丝绸必然也走在时尚的最前沿!!!
    就像它的原名,书中的主要内容叙述的是服装的美学研究,从服饰的造型设计、选材研究、文化内涵、时代意义各个方面展开论述,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化潮流甚至是宫廷秘史,从一个点辐射开来,却不冗长,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即使是没有任何专业学术背景的人(像我这样打酱油的…)都能比较容易进入书中的角色,理解文中的内容。从这点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
    当然,书中的内容都是相当学术化的东西,甚至连引用索引都是标准的论文格式或者文献资料研究参考,普通读者要是想从中了解现在的时尚,可能无法找到满意的答案。作为一本专业的参考书籍。我觉得是那是相当不错的。
    当然,回到最初的起点,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仍然对服装,对时尚有好奇心的话,不妨读一下,肯定会有新的收获…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