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原子

出版日期:2016-8
ISBN:9787550280258
作者:[美]科特·施塔格
页数:268页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无言的宇宙》《迷人的材料》姊妹篇。「未读·探索家」畅销科普系列最新重磅产品。
★科学上向爱因斯坦、文学上向惠特曼的致敬之作。
★从原子角度解读你与宇宙万物之间的联系,给你多一双眼睛审视自然,审视自己。
★诗人将一个个单字排列成一首诗,大自然将一颗颗“原子”排列成你、我——具有生命的我们——充满诗意的存在。你将深刻理解“你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同时也是一堆无生命的原子”。
★天马行空的科学联想,初中理科水平轻松看懂。你血中的铁与超新星爆炸有什么关系?你呼出的CO2会变成树的一部分?你肌肉中的氮会让天空呈现蓝色?……
★杜克大学生物学与地质学博士、保罗史密斯学院自然科学教授,30年科普心血之作。
【内容简介】
本书从人与万物的联系这个角度作为切入点,讲述了8种对人来说最重要的元素:氧、氢、铁、碳、钠、氮、钙、磷。
你血中的铁,是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也是造成2亿年前一次恒星爆炸的元凶;你呼吸中的碳元素,可能变成树干的一部分;你肌肉中的氮,会帮助天空变为蓝色;钠将把你眼中的泪水与远古时就消失的沧海联系在一起……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和组成你身体的每一种元素是毫无二致的。你如何理解——你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同时也是一堆无生命的原子?
本书旨在使人认识到人和自然的联系是如此紧密,我们并非独立于自然之外,而是它的一部分。

书籍目录

前言  原子的你
第1章 生命之火——氧
关键的发现
氧的人体之旅
地球的“呼吸”
人与植物间的氧交换
你的氧诞生于远古的恒星爆炸
氧在空间和时间里的循环
第2章 原子之舞——氢
绚丽的舞姿——布朗运动的发现
因热而舞
人与环境之间的氢交换
水分子的人体之旅
原子传承的三个案例
氢——生命的始祖
第3章 创造与毁灭 ——铁
铁的非凡特性
来自恒星的遗产
蓝皮肤的人
铁与血之间的秘密
关于铁的反思
第4章 生命之链——碳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自然界的流通货币
CO2的穹顶之下
令人震撼的二氧化碳浓度地图
化石燃料是我们深埋在地下的亲戚
用碳13追踪你与世界之间的联系
第5章 地球之泪——钠
钠为何对动物有神奇的吸引力
钠与氯,几亿年的爱恋
如果你体内的钠消失了……
神经靠钠离子波传递信号
第6章 生存,毁灭,和来自空气的面包——氮
天空为什么是蓝的
空气中的氮如何转化为我们的肉体
能做面包也能做炸弹
科学天才与战争魔鬼
鲑鱼洄游和氮的食物链轮回之旅
远古人类的食谱
第7章 骨与石——钙,磷
钙与磷的传奇
你的骨头是活的
你的骨头来自岩石
隐藏在地下的原子交易市场
生命也能创造出矿物
第8章 增长的极限——磷
蓝藻生长的木桶效应
从撒哈拉到亚马逊的原子迁徙
和身体中的磷来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最可能对全球人口形成限制的资源
磷元素会枯竭吗
第9章 消逝的肉体
原子的流逝和更新会伴随你的一生
你的原子一部分来自宇宙射线
当你死去时,你的原子会如何
你的死亡并不是原子的终结
任何物质都不会永恒,但你却一直都在
后记 爱因斯坦和他的阿迪朗达克山脉
致谢

内容概要

科特·施塔格 Curt Stager
科学家,科普作家。生于1956年,杜克大学生物学与地质学博士,自1987年开始担任保罗史密斯学院自然科学教授,这所学院坐落在纽约北部的阿迪朗达克山脉,他喜欢在这里弹奏班卓琴、吉他和野外滑雪。同时,他在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主持一档科学栏目:Natural Selections。


 诗意的原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记得有段网络红文,以佛教口气说:“世界之大,大至无穷;世界之多,犹如恒河沙数。介子纳须弥。一滴水中有八万四千虫,一粒微尘中还有三千大千世界”。这段话貌似很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通过各种仪器设备观测到了分子、原子、中微子等等微观世界,同时印证了“恒河之沙,三千世界”的说法。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是由原子、分子、中子等各种粒子构成的,并随着温度变化永不停歇地处于运动状态。这些粒子是如何组成万物,形成绚烂多彩的世界呢?美国科学家、科普作家、生物学与地质学博士科特•施塔格教授以非常独特的视角,幽默诙谐的语言以及精彩生动的解说,编写了《诗意的原子》,用诗人一样的情怀,介绍了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氧、氢、铁、碳、纳、氮、钙和磷,向我们阐述了神奇的大自然是如何将这一堆没有生命的原子变成生龙活虎的人类。视角之独特,言语之风趣,见解之独到,剖析之深刻,较之以往的此类教科书和科普类书籍,可以说绝无仅有、空前绝后。对此,我个人认为,对此书的评价,绝不吝惜笔墨,再多溢美之词也不为过。或许,我们对原子没有更深切的概念,因为我们无法单纯用肉眼观测到原子的存在,就像我们无法单纯用肉眼看到航天员留在月球上的脚印一样。但是,他们的确存在,以庞大的数量存在。据称,如果你的体重是68千克,那么你的原子总数将会远超过宇宙中可以看到的恒星总数,7×10(27)个原子。而我们所知的恒星总数,大约是这个数字的几千分之一。在这些原子中,科特•施塔格教授选取了我们赖以生存的8种元素,一一进行了解读,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功能,给每种原子起了一个绰号,如氧是生命之火,氢是生命的始祖,碳是生命之链,氮是来自空气的面包,等等。这些特点,非常的贴切和适合。比如,氢何以称为生命的始祖,是因为氢作为最基础的元素,在我们身体里的每个原子,都是源自于百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时开始扩散的氢原子。我们离不开的水分子也是由原始的氢原子所产生,并被赋予了特殊的属性。科特•施塔格教授对此描述的非常精彩:一切与水有关的生命活动,不管是叶片中的绿色组织,还是你身体里的细胞液泡,都是因为这种两颗氢原子骑在一颗氧原子之上构成的分子而存在,它遍布整个地球,并且在氢核聚变的太阳驱动下,震动不息。非常形象,非常易懂,也非常容易理解。道家曾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正是由于这些原子,方才构成整个世界。科特•施塔格教授在书中做了大量的类比进行说明。比如作为生命之链的碳原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当你把车开到快餐店的停车场。汽车引擎燃烧着我们称之为汽油的海藻碳,走过黑色的由碳链和碳环组成的柏油路上,迈进基于石油的树脂地板,看着墙上由碳原子组成的菜单面板,用着燃烧古生代森林的碳作为能源发电,吃着经过碳基食用油炸成的薯条,用海藻碳制成的卡片付款......所到之处,碳原子的踪影无处不在,我们避无可避。对于形形色色的原子,我们人类只了解了很少的一部分,但这极少的一部分已经大大改善了生活,延长了原子组成生命体的寿命。2500多年前的道教就提倡“道法自然”,认为人的生命来自大自然,人是大自然生命的一部分,提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哲学观,强调人与大自然应当和谐为一,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平等与安宁。从原子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非常正确。科特•施塔格教授在书中不止一次阐述了这种观点:氢原子可以在你的发梢荡漾,并暴露出你曾经居住的地方和饮食;你呼出的碳会成为玉米秸秆的一部分,进而又进入一头公牛的肌肉中,再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你血液中的铁原子可能杀死过一颗恒星,又不远亿万光年融入到你的身体之中。因此,科特•施塔格教授指出:你最终会面临的死亡,其实每时每刻都在你的原子间进行着,然而和其他所有人一样,你也将在宇宙结构的某个角落永存。科技的进步,同时带来了资源的滥用。当我们正在以日益增长的规模开采资源、利用资源的同时,我们也在生产着大量不可降解、不能重新纳入原子循环的废弃物。“天人合一、万物一体”,这不仅仅是祖宗留下来的名言,更是重要的行动法则,要求我们遵守大自然的规律,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维持人类本身赖以生存与持续发展世界。因为不管我们人类如何独一无二,我们的原子性质让我们和其他物种一样,都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想要更深层次的看懂自己、看懂生命、看懂世界,一定要深刻挖掘科特•施塔格教授《诗意的原子》。
  •     2015年的春天,“未读”系列的边老师找到我说,给你看本好书——Your Atomic Self, 不知道有没有兴趣翻译。在此之前,虽说经常也会翻些科普小文章和专利,但翻译书这样的事,还是没敢想的,一则来说这是个不小的工程,二则作为译者来说也不是个讨喜的工作——翻好了,那是原作的水平高,翻不好,作为译者难辞其咎。不过只是翻了几个片段,我就接下了这个任务,怎么说呢,要是不能在这本书的译者栏挂上自己的名字,简直是终生遗憾。也许译者是为数不多可以钻进原作者内心的人,因为很多句子,读者可以不去究其深意,译者却不能,有的时候,一句话需要反复斟酌,花上几天的时间查看前后文,再找来相关文献才能确定作者的本意;译者又是为数不多可以感受原作者风韵的人,原作者的幽默和博学,透过几个口头禅或者典故展现,待到翻译之后,因为文化的差异似乎就索然无味了;译者还是为数不多可以随着原作者同喜同悲的人,在我翻到最后一章讲到“热寂论”的时候,对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陌生的我,竟对此有些伤感,但随即又在作者的指引下感到释然。今年5月,译文三校其稿,终于付梓,“未读”丛书几乎动用了绿色通道,用最短的时间,将这本书出版上市,当我收到样书时,居然感受到十几年都未曾有过的小激动,心情跟当年收到录取通知书似的。16万余字,200多个夜晚,30多个译注词条,如今汇集在了一起,我相信这是最美的结果。不过,毕竟是自己的第一本译作,搭上这本好书实属荣幸,但水平其实还是有限,也希望能够看到读者朋友们的批评,将来也能拿出更好的作品。多谢诸位!
  •     周日拿到书后,发现封面设计的尤为精美,蓝色点点构成的人,做出一个张开双臂拥抱世界的姿态,下面五个字印着“诗意的原子”,上面也满是点点,放在黑色的背景中去,给人以深邃、神秘的感觉。因此,我决定用泡泡塑料膜保护起来拿回住处。这是一本谨以科学致敬爱因斯坦,谨以诗意致敬惠特曼的书,作者科特.施塔格(绝非弗兰肯斯坦一般的科学怪人,而是一个留着自然卷儿的萌叔,扉页有作者靓照),出生于1956年,而艾尔伯特于此前一年离世,作为生物学和地质学博士,写了这本科普作品。这是一本有科学精神的书,书中所有结论和观点皆出自有名有姓的科学家以及论文。没有枯燥的公式,繁琐的推理,密密麻麻的数据表格,全部以我们喜闻乐见的生动比方或则思想实验而打通我们科学认识的任督二脉,读着如饮纯酿,沁人心脾。这是一本有人文精神的书,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些哲学的终极问题绝非一个能问此问题的门卫所能解答,作者在原子角度,选取构成我们以及所联系的我们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八种元素来展开论述,角度之独特,语言之幽默,想象之瑰丽,例子之浅显,都达到了让人感动到哭的地步,就像吃了日本那个痴人农夫的苹果一般。对于这8种元素,即O,H,Te,C,Na,N,Ca,P,分别配以诗意的标题,生命之火~氧,原子之舞~氢,创造与毁灭~铁,生命之链~碳,地球之泪~钠,空气的面包~氮,骨与石~钙,增长的极限~磷。每章节开篇也会辅以文学作家关于世界组成的诗句,相映成趣。而对于我们出生之前的世界,我们死亡之后的世界,也以原子的视角给以我们慰藉,赋予生命的尊严与光荣。下面谨以几个问答作为彩蛋修饰此书评。一、世界上水的密度是否相同?答:不相同,原因在于水中氢的同位素氘含量有所不同,而影响氘含量多少的因素为空气湿度,因此,最“轻”的水在欧洲,而最“重”的水源自沙特阿拉伯。二、是否有蓝精灵?答:有,位于肯塔基东部山区,他们体内缺乏一种功能基因,体内有过多不能携带氧气的高铁血红蛋白,而呈现血管壁的颜色。回去可以看下孩子们屁股后的胎记,那个叫蒙古斑。三、红海为什么是红色的?答:因为红海中有大量束毛藻,一种红褐色的海生蓝藻,体内的固氮酶对铁尤为饥渴,贪婪的吸收着从非得乍得博得累盆地卷起的铁锈沙尘中的铁。四、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的?答:因为光的散射,这当然不能令人满意,通过爱因斯坦的研究,我们于是知道,电子云(主要是氮气,他们喜欢抱团)被快速震动的光波击中后,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会产生电磁扰动,而对波长较小的蓝光和紫光扰动更大,至于为什么看到蓝天,则在于人类的眼睛对蓝光更敏感,对于紫光趋向于“色盲”罢了。五、地球可以“供养”多少人?答:这里的供养意味着造出人体所含的讲到的几种元素,不含他们的吃喝拉撒睡。首先氮,氧,氢,钠,铁,钙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几乎无上限,可以忽略。其次,人体(75公斤)含碳16公斤,而空气中含5000亿吨碳,可以造30万亿人。而磷,美国储量1.85亿吨磷元素(世界占比三分之一,属于想象),则可以造3700亿人口,世界人口的五十倍。当然这里没有考虑磷的吸收和浪费问题。六、一条定律:李比希定律,即植物生长的限定因素,取决于供应量最短缺的营养物质,无疑动物同样使用,延伸到社会文化领域,即木桶效应,你的发展取决与你的短板。同样可以设想,一个工程的工期取决于最慢的那个分项,和关键线路无关。这本书里,你可以找到大力水手、米奇和蓝精灵,当然还有那个生产面包和炸弹的科学狂人哈伯。如果你正在读这本书时,突然没电了,请不要慌张,请合上这本书,你会发现宇宙中最美丽的物体。最后,用我的一首诗句来像作者、爱因斯坦和惠特曼致敬。生命就是一团不灭的碳火我们就是那跳动的火焰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妙!
  •     非常喜欢这本书,科普得这么平易近人,而且语言充满诗意。
  •     刷新三观
  •     可好,刷新了世界观,死亡不过是一个消弭生命与非生命的界限的过程,一个肉身回归到原子的过程。
  •     未读出的科普都非常合我胃口,生动有趣而且总能有不一样的看待万物的视野
  •     作为科普类作品写得很深入浅出,但其中有些概念太过于宏大了,在我心中产生了一种空泛的感觉。
  •     读过高中的人来读,能读出诗意,没读过的,当科普读物来读也是不错的
  •     能重塑三观的科普书~封面做的太妙了!
  •     最平常而最瑰丽
  •     “任何物质都不会永恒,但你却一直都在。”“我们其实是古老而奇妙的粒子宇宙中无比微末而又无比珍贵的一部分,我们短暂地存在于斯,我们的身形和经验产生于斯,最终也将消散于斯——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这段话很好的概括了这本书的内容。科普读物,看完之后感觉自己的化学知识全部还给了化学老师。作者对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分解成各个原子的运动,可见其对于原子的热爱。
  •     化学基础,分子运动。震撼点:结语——任何物质都不会永恒,但你却一直都在。
  •     将的主要是这些原子对于自然(特别是对于人类)的作用和影响。适合非化学相关专业背景的人看。
  •     视角很独特的科普 不过较浅~
  •     科普不像科普,故事不像故事。
  •     看看
  •     只能这么说,一个熟读惠特曼、爱因斯坦的人写起情书来简直开挂。穿越千万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语言非常优美,对得起“诗意”二字,可惜内容主要侧重于生态、环境等方面,不是特别感兴趣。。。
  •     挺通俗易懂,基本有初中的生物和化学基础就ok,适合中学生新学期课外阅读
  •     119页错误。人类基本味觉没有辛。
  •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逝去的亲友就是身边的暗物质。我愿能再见你,我知我再见不到你。但你的引力仍在。我感激我们的光锥曾彼此重叠,而你永远改变了我的星轨。纵使再不能相见,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离析的原因,是我宇宙之网的永恒组成。” “那些曾经在你脸上弹跳的光子,那些曾被你的笑容改变路径的粒子,那些拂过你头发的无数粒子,早已像孩子般远去,但它们的轨迹却因为你永远地发生了改变。” 又是因为偶然看到的一段话读起来,这真的是我读过的最浪漫的科普书,有些语句足以让人为之倾倒!
  •     本来想提高点对化学的兴趣,结果基本都讲的生物物理,化学方面提的比较少...但是这书太棒了
  •     万物的相互衍生刺激宇宙活性 瞬息万变又不离其踪其轨
  •     “即便你…成了…鬼魂…你可能也不会被别人看到,因为你缺乏可以反射光线的原子。”………“一般假想出来的鬼魂形象都会穿有衣服,但我们所穿的织造品似乎也不可能变成
  •     比预期的好看,虽说都是高中化学的知识,但正如书评推荐所言:不论你过去知道不知道,都能从中获得知识与乐趣。(PS:写作手法颇有点像极简宇宙史)
  •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犁的土都是星尘,随风四处飘散;而在一杯雨水中,我们饮下了宇宙。
  •     我在宇宙中,我中有宇宙。
  •     真真是诗意啊 2017-01 北京
  •     not bad
  •     好科普,赞!就是视角其实可以不从人类出发啊,不要主观、
  •     文风真的特别果壳,就有很多没什么意义和数据的抒情,作为科普书籍的话有一点点烦……不过内容还是很棒!
  •     《YOUR ATOMIC SELF》中文译本,中版封面人体图用了夜光设计,真是太妙了。
  •     我即是宇宙。
  •     从人的视角来科普,有仰视宇宙浩淼的视感。
  •     装逼金句频出的一本科普,视角很不错。一开始觉得英文书名完爆中文名,后来一想这些装逼金句外加最后一章的升华大概就是“诗意”吧。
  •     8月第2本,2016年第37本。
  •     感谢译者,不懂科学的诗人不是好作者,万福。
  •     理科的诗意,是终极的罗曼蒂克,加入我今年十佳无疑
  •     书如其名,文学色彩浓郁
  •     不对胃口 读了一章
  •     科普读物还是要继续看的
  •     花了 95% 的篇幅铺垫之后,最后 5% 才是这本书最诗意的地方。
  •     尘归尘,土归土,万物质量守恒
  •     05.05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