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利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532759576
作者:(英)夏洛蒂·勃朗特
页数:348页

作者简介

《谢利》是英国著名作家夏.勃朗特的名作。为了克服资金周转上的困难,羊毛厂长主罗伯特用爱情做筹码,向心高气傲的富姐谢利求婚,而他真正喜欢的却是温柔可人的卡萝琳。谢利不屑一顾地拒绝了他。当罗伯特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后,与苦苦守侯的卡萝琳结了婚,而谢利也与罗伯特的

书籍目录

译本序第一章 利未人第二章 大车第三章 约克先生第四章 约克先生(续)第五章 洼地的小屋第六章 科利奥兰纳斯第七章 几位副牧师来吃下午茶第八章 挪亚和摩西第九章 白莱亚曼斯第十章 老处女第十一章 菲尔赫德第十二章 谢利和卡罗琳第十三章 又是谈公事第十四章 谢利想通过行善获得拯救第十五章 唐先生的《出埃及记》第十六章 圣灵降临周第十七章 学校盛宴第十八章 奉劝斯文读者略过本章 ,下等人物在此登场第十九章 一个夏夜第二十章 明天第二十一章 普赖尔太太第二十二章 两种生活第二十三章 晚间出访第二十四章 死荫的幽谷第二十五章 西风起矣第二十六章 旧习字簿第二十七章 第一个才女第二十八章 菲比第二十九章 路易斯·穆尔第三十章 露悉奇一阡悔所第三十一章 姑夫和内侄女第三十二章 学童和山林女神第三十三章 马丁的妙计第三十四章 家庭迫害案——虔诚地坚持履行宗教义务的范例第三十五章 情况有所进展,但不很大第三十六章 写于课室第三十七章 结束

编辑推荐

《谢利(精)》是英国著名作家夏·勃朗特的名作。为了克服资金周转上的困难,羊毛厂长主罗伯特用爱情做筹码,向心高气傲的富姐谢利求婚,而他真正喜欢的却是温柔可人的卡萝琳。谢利不屑一顾地拒绝了他。当罗伯特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后,与苦苦守侯的卡萝琳结了婚,而谢利也与罗伯特的弟弟克服了重重障碍,有情人终成眷属。

前言

译本序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是我国读者比较熟悉的一位英国女作家,我们不仅读到了,也在银幕上看到了她的名著《简·爱》。    (《谢利》是继《简·爱》出版两年后问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出版后不久,即着手写《谢利》,于1849年9月10日写毕交出版社,同年10月26日出版。    夏洛蒂‘勃朗特的父亲据说年轻时曾做过铁匠和织工①。他在1806年取得了学位,受了圣职,1809年到英国北部约克郡哈沃斯任副牧师,就此在那里定居下来。作家的父母都有一定的文学才能,使得这个贫寒的家庭充满文学气氛,而且对作家三姊妹以后的文学成就有了很大的影响。    哈沃斯在约克郡的西区(西里亭),这是个穷困的农村,但是,境内河流纵横,到处都是羊群,拥有纺织业所必需的羊毛和水,成为英国纺织业的发源地。十八世纪末,纺织业逐渐采用水力纺织机,纺织厂大多迁至靠近河谷的地方。1812年,由于各纺织厂普遍采用水力纺织机,织工害怕失业,纷纷自发地起来捣毁机器、厂房,袭击厂主住宅。汹涌澎湃的卢德运动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潮。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时,正是拿破仑彻底垮台后不久,英国工商业获得复苏,纺织业更其普遍采用新机器,加速生产,扩大市场的时期,西区不断涌现出了富有的纺织业主,与此同时,由于这些新兴资产阶级要教育自己的子女,社会上需要成批的家庭教师。这种新兴的、受歧视的职业,夏洛蒂·勃朗特有过亲身的痛苦经历,因此,这种家庭教师的生活都先后出现于《简·爱》和《谢利》中。    作家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本书出版前三十七年的一些真实情况,以严谨的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了约克郡的风光、习俗、人物,再现了当时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谢利》洋溢着英国北方的浓郁的地方气息,真切动人,为作者继(《简·爱》之后,进一步奠定了自己的声誉。    《谢利》的故事发生于1812年,作者一开始有点夸张地写道:“读者,如果你以为这个开场白是要为你写爱情小说什么的,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你指望出现多愁善感,诗情画意和虚幻缥缈的东西吗?你希望看到热情、刺激和通俗闹剧吗?请你安下心来,别存这些希望,把希望的标准定得低些。你要看到的是种真实的、实在的、实际的事情;是种像礼拜一早晨那样毫无浪漫气息的事情,礼拜一早晨,凡是有工作的人,一觉醒来,便知道他们必须起床,到工作的地方去。”    事实当然不完全是这样,因为《谢利》在严峻、真切、具体地记载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写了比较曲折的爱情故事。    十九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已在英国巩固下来了,随之而来的是,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群众运动风起云涌,1811年至1812年,约克郡和诺丁汉等地都连续发生捣毁机器事件。当时的首相小庇特采取高压手段,残酷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包括捣毁机器在内的群众运动的许多参加者大多被处死。    夏洛蒂.勃朗特在本书第28页上明确地写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正是英国历史上(特别是在北方各地的历史上)暗淡无光的时期。当时,大战方酣。整个欧洲都被卷进这场战祸。英格兰,即使不是困乏,也已经由于长期战争而精疲力竭了——不错,国内半数人民也都困乏了,大声呼吁,但求和平,不计条件。所谓国家荣誉已经变得空有其名,在许多人眼里,一文不值了……    “由拿破仑的米兰和柏林法令所引起的‘诏令’和禁止中立国与法国进行贸易,触怒了美国,从而把约克郡毛纺业的主要市场给切断了,使约克郡的毛纺业濒于绝境。一些次要的外国市场胃纳已足,不能再多吸收——巴西,葡萄牙,西西里都供过于求,存储将近两年的消费量。在这种危机时刻,北方的纤维工业都采用新机器,这样一来,大大缩减了原来必须雇用的大量工人,成千成万的人失业,使他们毫无维持生活的合法手段。接着而来的又是庄稼歉收。灾难达于顶点。忍耐,过分刺激,使得同胞们都起来暴动。人们都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地震,像分娩阵痛一般,正在北方地区的丘陵下面起伏不息。”    这是当时英国的实际情况。本书主人公罗伯特·吉勒德.穆尔,这个西区的工厂主代表人物,是个半约克郡,半比利时血统的商人。他雄心勃勃,为人骄傲,面对着当时纺织业奄奄一息的困境,决定采用新发明的纺织机,以便节省劳力,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扩展市场,结果遭到当地工人的反抗。这就是《谢利》一上来就出现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场景,它以三个副牧师登场为引子,逐步揭开这一历史事件。    罗伯特·穆尔这一举动,得到了四邻的工厂主的支持,也得到了教区长赫尔斯通和一个比较开明的地主兼厂主海勒姆·约克的支持。罗伯特·穆尔把他父亲生前商行破产的债务,当作一笔遗产接受下来,立志不但要还清这笔债务,还要重振家业。他来到约克郡,只得在一个偏僻地区的偏僻角落租下菲尔赫德的洼地小纺织厂,但因资金有限,无法“大展宏图”。他把最后一点资金都拿来扑在购买新机器和剪绒机上,不料这批是他生死存亡攸关的机器,竟在运输途中全给砸毁了,这怎能叫他忍受得了?他要报复,要追捕,要打击破坏他的机器的为首人物,结果是导致了工人来攻打他的工厂,以至险些丧了自己的生命。    罗伯特.穆尔有个表妹,即教区长赫尔斯通的侄女卡罗琳‘赫尔斯通,她跟罗伯特的姊姊霍顿斯学法语,天天来到穆尔家,逐渐对罗伯特怀单相思,无奈罗伯特一心只想发财,还债,重振家业,对她十分冷淡,后来又因罗伯特与她叔父,即教区长赫尔斯通在政治上发生分歧,她叔父禁止她与罗伯特往来,使得卡罗琳郁郁寡欢,很想离开家庭,出去自谋生路,给人家当家庭教师,最后,事与愿违,终于卧床不起。    海勒姆.约克所代管的(包括洼地工厂在内的)菲尔赫德产业的女主人,基达尔家唯一的后嗣,谢利·基达尔小姐回到菲尔赫德来了。赫尔斯通以教区长身份带了卡罗琳去谢利家作客,从此谢利和卡罗琳成了好友。同谢利一起来到菲尔赫德的,还有她的前任家庭教师普赖尔太太,后来在卡罗琳病得几乎就要离开人世时,这位太太毅然决然地亮出了自己的身份,原来她就是教区长赫尔斯通的嫂嫂,卡罗琳的生母。    不久,谢利的姑母一家人来到菲尔赫德做客,她的姑夫此来目的是要为谢利找个门当户对的对象,了却一桩心事的。姑夫辛普森先生以监护人身份,一会儿提出这个,一会儿提出那个,都一一遭到谢利的拒绝。最后,谢利又在南尼利爵爷这个有身份人物身上,使辛普森先生大失所望。大大出乎这位满脑子正统思想的老先生的意料,谢利竟爱上她表弟的家庭教师,罗伯特的弟弟路易斯‘穆尔。    罗伯特·穆尔在机器遭到破坏后,又要重新购买机器,可是,缺乏资金,于是,他转上了谢利的念头,他一面向她借钱,一面向她求婚,谢种噱慨地借了钱给他,却激昂地拒绝了他的求婚,罗伯特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借追捕袭击他工厂的首要人物为名,躲往伦敦,久久不归,待到回来时,却在路上遭到他要追捕的敌手的伏击,中弹受伤。罗伯特·穆尔伤好后,转而向卡罗琳表示忏悔,求婚,这正是卡罗琳所梦寐以求的,当即被接受了。此时,害得罗伯特-穆尔濒于破产的拿破仑战争已因拿破仑惨败而告结束,穆尔既能重振家业,又得到卡罗琳,有情人终成眷属,他的弟弟也同谢利结婚了,故事就在大团圆中结束。    (《谢利》在英国文学史上,可说是当时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在这以前,还没有出现过一部类似题材的小说,这是第一部约克郡的地方小说,也是第一部英国的地方小说。作者以其拥有的丰富材料,善于状景写人的生花妙笔,质朴谨严的文体,展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件。    夏洛蒂·勃朗特在创作《谢利》的过程中,先后于1848年9月,12月,1849年5月遭到失去她的弟弟勃兰威尔,妹妹爱米莉、安妮的哀痛,使她不得不中断一个时期,待到她忍受身心不适,重新提起笔来继续写下去时,还“一再感到有点寒咝咝,胸口、喉头有点儿痛”。①所以,她以《死荫的幽谷》这一个出自《圣经》的典故来作为她续写下去的第二十四章的题目,就不是偶然的了。同时,我们在第九章中,读到对小杰西·约克那种挽歌式的描绘,也同样不会感到很突兀,原来是作者写到这里,借这番描绘以抒发与寄托她那未能抑止的哀伤之情。    (《谢利》的一些人物,不论是谢利,卡罗琳,还是罗伯特.穆尔两兄弟,赫尔斯通,约克以至普赖尔太太,都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其中尤I狄谢利和卡罗琳的塑造,更是称得上剔肤见骨,入木三分,这两个人物,特别是谢利,作者不是平面的、浮浅地塑造了她,而是巧妙而细致地挖掘了潜藏在她感情深处的细微变化,揭示了她的心理世界和感情世界。卡罗琳是个善良纯洁,逆来顺受,自怨自艾,性格软弱的姑娘,谢利则性格刚强,敢作敢为,豁达大度,意气风发。谢利这个名字本身就有种饶有兴趣的来历,原来她双亲希望能生个贵子,结果是结婚八年后,老天只赐他们一个女儿,他们就把原来给儿子取的男性家名——谢利给了她。她自己就自称为基达尔老爷,教区长赫尔斯通甚至还‘‘封’’她为白莱亚菲尔特少爷、义勇骑兵队队长、治安推事、教会执事等许多衔头。卡罗琳可说是谢利的配角,有了卡罗琳这个人物的映衬,使得谢利这个艺术形象更其显得光彩夺人,作者为塑造谢利这个人物,是付出了不少艰辛的劳动的。    谢利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一个突出的女主人公。她正如路易斯所说的,是“母豹,林中生长的尤物!任性,粗野。”看她把副牧师唐赶出她家门时那副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看她送东西给为帮助罗伯特镇压捣毁机器的工人而受伤的军队时那种慷慨豪爽的气概!她在同约克先生辩论时,又是怎样一股泼辣劲!弄得约克这位含讥带讽、愤世嫉俗、善于雄辩的先生也只好瞠目结舌。又如她眼看工人捣毁机器的浪潮就要扩大,祸延自身产业,她“想通过行善,获得拯救”时的那番自我剖白,又是多么坦率!她之所以要“做好事”,是因为“我的良心很不安,仿佛我犯了罪,也可以说,就要犯罪。这不是我个人的良心……而是我作为一个地主和领主的良心……为了安我的心,尽力避免发生不幸的事情,我决意做一连串好事”。于是,她请来了牧师、几个老处女,一起来商量如何“做好事”。她明白地说,“做好事”是要“防患于未然”,“我要做的是防止出现灾害,为了缓和这种苦痛生活(指穷工人当时的生活——笔者),从而使这种憎恨变得小些,我要从我的大量钱财中,拿出钱来大量施合……”    这里,我们不禁想起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那本名著中的一段话来:“英国资产阶级行善就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他们不会白白地施合,他们把自己的施舍看做一笔买卖。他们和穷人做买卖,对穷人说:我为慈善事业花了这么多钱,我就买得了不再受你们搅扰的权利……”    谢利那番自白,正是给恩格斯这个一针见血的判断做了最好的注脚。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夏洛蒂·勃朗特的观察力相当深刻。因为接下去,谢利又直率地说,“如果那些政治的纵火犯到这一带来放火,袭击我的产业,我就会像只雌老虎起来保卫……十分冲动地起来抵抗,起来镇压。”    在本书第十九章中,在捣毁机器者夜袭穆尔的洼地工厂那场战斗中,谢利和卡罗琳在远处“旁观”,当时,卡罗琳天真地要去“帮助”罗伯特·穆尔,谢利坚决制止她说:“怎么个帮助法?用英雄行为去激励他吗,啐!现在不是骑士时代……而是一场有关金钱,粮食和生命的斗争……他的工厂才是他的情妇……他有了工厂和机器做靠山,他要什么勇气就有什么勇气,也知道该拿出多大的勇气来。他要动刀动枪的,可不是为了爱情或者美人,而是为了账簿和布匹。”这说得多么有见解,多么跟她的性格相称!她还称赞那些暴动者,“他们这支队伍很有纪律……他们这些人都是吃足了苦头,这才不顾死活的……”    后来,谢利的姑夫要为她找配偶,谢利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坚决、斩钉截铁的态度,也是十分惊人的、大胆的,她毫无顾忌地对她的姑夫说,“你所尊奉的神,就是‘物质’……你所尊奉的神……就像恶魔似的出现在我面前……看他怎样忙着他最喜欢的工作——撮合婚姻。他把年轻的配给年老的,把强的配给弱的。他伸出了梅曾特的臂膀,把死人硬缚在活人身上。”    “我要把你在我的道路上所结下的蜘蛛网计划都扫掉,让我可以干干净净地走过去。我有一种你动摇不了的决心。我的内心,我的良心自会处理我自己的婚姻——只有我的内心和良心才处理得了。”她说到做到,不久,公开宣布她爱她表弟的家庭教师路易斯‘穆尔,把那个辛普森先生气得几乎昏厥。    可以这样说,在夏洛蒂·勃朗特的同时代的女作家乔治‘爱略特和盖斯凯尔夫人,甚至在狄更斯的作品中,都还没有出现过像谢利这样生气勃勃而又泼辣大胆的女主人公。这是勃朗特的一大成就,她赋予谢利这个人物不仅远超出了简·爱的反叛性,还让人们看到谢利在用更具体、果敢的行动来表达她作为妇女不止于在口头上渴求自由,要求解放,这应该说是夏洛蒂·勃朗特这部作品的一个特色。而且我们不仅在谢利身上看到了这种气概,即使在谢利的配角卡罗琳身上也同样看到这种精神。卡罗琳竭力要找个职业,为男人与女人的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大发牢骚,向她叔父——赫尔斯通教区长提出一连串以前从不敢提的问题,弄得他无所措手足。因此,西方有批评家认为夏洛蒂.勃朗特是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是不无道理的。谢利‘基达尔就是她当时最不为习俗所拘束的杰出人物,作者正是通过谢利这一形象,对当时英国社会及它的一些陈腐的习俗,对宗教的虚伪性给以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在第二十二章末尾,作者通过卡罗琳的内心独白,表露了对当时英国妇女的处境的看法,最后大声疾呼:“英格兰的男人呵!看看你们那些可怜见的姑娘吧,她们有许多就在你们周围一天一天地憔悴下去……更惨的是,沦为怪僻愁苦的老处女……为人父的人呵!你们不能改变这种情况吗?”这是多么凄厉的叫喊!这是当时的英国妇女对男人,对整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所发出的抗议!    夏洛蒂·勃朗特还通过工人捣毁机器这一运动,对劳资问题,对新兴资产阶级——商人给出了自己的相当独到的见解。在《谢利》第十章开头,她大肆鞭挞资本家——商人,认为他们“只是一门心思要赚钱,他们根本不为国家种种利益考虑……一个国家如果完全由他们来统治,必定动辄可耻地投降”。    另一方面,她对当时的工人阶级寄予了人道主义的同情,有比较中肯、正确的描写,书中有一处地方,这样写道:“……那些受苦的人,他们的唯一遗产就是劳动,可是,如今连这种遗产也都失掉——他们无法找到工作,因而得不到工资,因而吃不到饭——他们只有再受苦下去……阻止工厂进行改革,不让革新机器,破坏科学发明,固然解决不了问题。但是,战争停不下来,有效的救济搞不起来……失业者只能听天由命:吃面包配苦水。”    第五章中还有描写童工怎样在天蒙蒙亮时分,冒着风雪,淋着大雨匆匆赶来上工,一些粗暴残酷的老板是怎样对待他们,只是作者不愿意记载“这些人物的劣迹,省得污染篇幅”,她“要把那些虐待儿童者,苛刻的老板和残忍的监工交给监狱的看守去处理”。    夏洛蒂·勃朗特对罗伯特·穆尔这个新兴资产阶级人物的刻画多少有点笔下留情,她没有把他写成一个残酷凶暴的老板,而把他描绘为一个处于逆境,但颇有作为,颇有理性的企业家,你看他在对付工人夜袭时,指挥若定,在对待为首几个破坏机器者则是适可而止。这个人物显得头脑相当清楚,判断事物很有见解,例如,他认为,他之所以不得不拼命采用新机器,迎头赶上去,是因为“如果我在旁边歇一歇,别人就要赶上来,我就一定会被人家踩在脚下”。    又如他对于谢利希望通过“做好事”平息工人的不满,很不以为然,他说,“你的慈善捐款是否永远灵验,我很怀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慈善救济能使工人阶级安静下来的事儿,慈善事业决不会使他们感恩戴德。”他认为,这种“救济”,在工人看来是一种“侮辱”。    果然不出所料,工人大举夜袭工厂,就是在“慈善救济”的“盛宴”的当晚爆发的。    《谢利》是作者面对现实的必然发展的产物,作者不期而然地受到了她的时代的各种影响,她扩大了视野,有了更高超的意向,对事物有了更深入的观察力,她自己也说为《谢利》花了很大心血。作者不以单纯处理男女关系、婚姻问题为满足,而是进一步提出了男女的社会地位是否平等,应否平等的问题,同时还直接处理了在英法战争下英国的工商业、劳资问题,这是作者高出于她的同时代作家的地方。    应该指出,作者当时因为《简·爱》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所以,她在写《谢利》时,多少有点谨小慎微,加上在这中间,弟妹先后去世,严重地影响了她的情绪,使得整个作品发展不很均匀,不仅表现在结构上,如到了最后几章,颇有点儿草草收束的情况,在文体上既有充满散文诗韵味的章节,也有杂音似的不够调和的地方,时而出现《圣经》似的笔法,时而有点法国诗歌余韵,整个故事显得不是一气呵成,多少有点焊接的痕迹。    尽管本书有其不足之处,但是,瑕不掩瑜,其优点或特点还是很多。夏洛蒂·勃朗特善于利用当时现实生活中所提供的题材与人物,正确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大事件,作品富有时代的新气息,新色彩,既发议论又抒了情,写活了人;有些章节时而沉郁悲凉,时而激昂慷慨,说明这些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都是她所强烈感受过、感动过的,也是她深刻观察到了的真情。    1854年,马克思在评价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和盖斯凯尔夫人等现实主义作家创作的社会意义时,这样写道:“他们用逼真而动人的文笔,揭露出政治和社会上的真相;一切政治家、政论家、道德家所揭露的加在一起,还不如他们揭露的多。”④读了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特别是读了这本《谢利》,对于马克思这段评价,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与认识,夏洛蒂·勃朗特的确配得上马克思这一并非溢美的评价。    看完了校样,不觉有点感慨系之,要另外唠叨几句。因为这部译稿也可说是“劫后余生”。译稿开译于六十年代初,我好容易断断续续把它译就初稿,已是接近那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的前夕了。由于原书有好些法语对话,我把全部译稿交给一位同志,请她帮忙解决,就此放在她那里。待到那场“大革命”开始了,我把多年积累的资料烧毁了,所有的“封、资、修”书本,几乎连同中外工具书全都送进了旧书店,还把其他一些译就的存稿全都付之一炬(如果当时这部译稿也在手边,同样地逃不了付之丙丁的命运),决心从此洗手不干。后来进了“牛棚”,我还深为此举“正确”而自诩有“先见之明”,因为那时管“牛棚”的一个“造反派”,在一次突击搜查“牛棚”时,发现一位老先生有一本英文版《语录》,当场没收之佘,还大声叱责:“你还忘不了这一行,《语录》不看中文的,还要看外文的,你这一生一世,别再想干这一行了。”意思很明白,你们这批假洋鬼子,应该从此老老实实,“脱胎换骨”了。    如果不是十恶不赦的“四人帮”成了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被押上了今天的审判台,这个译稿决没有重见天日的可能,因此,我此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也就比较可以理解了。    这里,我应该感谢那位为我保存这部译稿的同志,也要感谢后来为我解决书中的法语的成玉亭同志。至于译文的拙劣和错误之处,我热切地希望得到读者和行家的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作者:(英)夏·勃朗特 译者:曹庸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利未人①    近年来,副牧师像瓢泼的阵雨落在英格兰北部。他们密布在丘陵上,每个教区都有一两个副牧师。他们年纪很轻,十分活跃,大概可以做许多有益的事情。但是,我们要说的不是近年来的情况。我们是要回顾本世纪(2)初的情况。近年来——这几年来,尘埃弥漫,太阳猛毒,炎热干燥。我们要避开正午,把它忘却在午睡中,在熟睡中度过午刻,梦想黎明。    读者,如果你以为这个开场白是要为你写爱情小说什么的,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你指望出现多愁善感,诗情画意和虚幻缥缈的东西吗?你希望看到热情、刺激和通俗闹剧吗?请你安下心来,别存这些希望,把希望的标准定得低些。你要看到的是种真实的、实在的、实际的事情;是种像礼拜一早晨那样毫无浪漫气息的事情,礼拜一早晨,凡是有工作的人,一觉醒来,便知道他们必须起床,到工作的地方去。这也不是完全肯定地说,你就不会领略到刺激的滋味,也许到饭吃了一半或者吃完的时候,可以多少尝到一点,不过,菜单已经排定,端上桌来的第一道菜,将是个天主教徒——唔,甚至是个国教徒——在受难周的耶稣受难日吃的一道菜。那是道加醋不加油的冷扁豆,不发酵的面包加苦野菜,而且没有烤羊肉。    我说,近年来,副牧师像瓢泼的阵雨落在英格兰北部。可是,在1811到1812年间,那种豪雨还没有下过。当时,副牧师很稀少,既没有“牧师补助金”,也没有“增设副牧师者协会”向衰老的教区长和在职牧师伸出救援之手,给他们一笔钱去雇个牛津或剑桥出身的精力充沛的年轻同行。目今这些使徒的继承者,这些普赛博士③的门徒和宣传工具,当时都还正在摇篮的毯子下面孵化,或者还正在洗手盆里领受婴孩洗礼,经受再生呢。你光是看着他们齐眉戴顶意大利熨法的双折边网状小帽,简直猜不出哪个是事先授了圣职,是圣保罗,圣彼得,圣约翰特予承认的继承者。而在一群穿着长睡衣的人中,你也看不出其中哪个今后将要穿着白法衣去无情地磨练他的教区居民的心灵,哪个将穿着一件在讲坛上高高挥舞的衬衫似的衣服,而使那些老派牧师不舒服得不知所措,因为这种衣服从来都没有飘得比读经台还要高。    不过,即使在副牧师稀少的那些日子里,副牧师也有的是,奇花异草固然稀罕,要找还是找得到。且说约克郡西里亭某个得天独厚的教区,就可以夸下海口说,在方圆二十英里地面上,正有三个亚伦血统的人物在如花吐艳般茁长着。读者,你就可以看到这三个人了。请跨进惠因伯利郊外这所带有花园的整洁的屋子,朝那个小客厅走进去,他们正在那儿吃饭。让我来把他们向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唐先生,惠因伯利的副牧师;这位是马龙先生,白莱亚菲尔特的副牧师;这位是斯威廷先生,南尼利的副牧师。这儿是唐先生的下处,也是一个叫做约翰.盖尔的小布商的住宅。今天是唐先生做东道,请他两位同行来叙叙。你我不妨也进去凑凑热闹,增广一下见闻。不过,此刻他们正在吃饭,咱们就趁他们在吃饭,在一旁聊聊吧。    这三位先生都正当青春时期,他们都拥有那个令人发生兴趣的年龄的一切活力——这种活力,他们那些精力衰颓的老牧师一定乐意将它纳入尽忠牧师职守的正轨,还常常发愿要把这种活力用于孜孜不倦地监督学校教育,经常访问他们各自的教区的病人。可是,这些年轻的利未人却觉得这是乏味的工作;他们宁可把精力浪掷在一连串的活动上,这种活动,虽说在别人看来,似乎比织工织布还无聊,还单调,却仿佛会使他们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和消遣似的。    我指的是他们彼此之间的奔来赶去,来来往往于他们各自的下处,这不是什么相互拜访,而是种三角式的拜访。一年到头,春夏秋冬,继续不息。季节和天气都毫无影响,他们有的是无法理解的热情,不怕冰雹飞雪,不怕刮风下雨,泥泞灰沙,出去吃午饭,喝午茶,或者彼此一起吃晚饭。究竟是什么东西吸引他们这样做,实在很难说得上来。吸引他们的并不是什么友谊,他们每次碰面都要吵架;也不是宗教信仰,他们之间是从来不提这个的。他们也许偶尔谈论神学上的问题,可是,有关虔敬神明,决不来。吸引他们的也不是因为他们好吃爱喝,他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下处本来就可以像在他们同行的下处那样,吃到可口的肉、布丁、新鲜面包,喝到浓茶。盖尔太太,霍格太太,惠普太太——他们各自的女房东——都斩钉截铁地说:“这只是要给人家添麻烦罢了。”所谓“人家”,这几位好太太指的自然是她们自己,因为,说实在,他们搞了这套闯来闯去的名堂,她们就得不断地“煎煎炸炸”下去。P1-3


 谢利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这个书问题很多。夏洛蒂·勃朗特写的不是她看到的东西,而是她想看到的东西。劳资纠纷这些写得是不错,但她归拢原因不外就是资本家黑心,开出的药方当然也就是资本家发善心了,其实问题哪有这么简单。《谢利》不是夏洛蒂写得最好的书,最好的是《维莱特》。说起来三姐妹中艾米莉是天才,不可追;小妹安妮才具平庸,不必追;夏洛蒂介于两者之间,是值得学习写作的人追一下的。学习她如何用冠冕堂皇的字句和高大上的说教,来掩盖放在光天化日之下会让人吓上一跳的私心的。《简爱》不是被那么多的人捧成各种高大上吗?
  •     挺好的书,非常喜欢, 哈哈
  •     内页质量还不错,外页有点脏污,送人不太好看。
  •     好极了!读英国古典文学,就得是精装本!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