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诗人的信

出版日期:2015-12
ISBN:9787222137912
作者:[奥] 里尔克
页数:192页

作者简介

比诗更像诗的十封信,你我都是青年诗人。
.
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之一里尔克写给青年诗人的信,关于诗歌、人生、孤独、自我、职业,诗意对谈。
.
里尔克的精神知音,著名翻译家、诗人冯至经典译本,全新再版。
.
全书经冯至先生之女冯姚平女士以及师承于冯至先生的德语翻译家韩耀成先生指导校正。
┉┉┉┉┉┉┉┉┉┉┉┉┉┉┉┉┉┉┉┉┉┉┉
.
里尔克留给我们这样十封给青年诗人的信。
.
“里尔克除却他诗人的天职外,还是一个永不疲倦的书简家;
这十封信浑然天成,无形中自有首尾;向着青年说得最多。”
.
如何成为一个诗人,如何面对寂寞,如何解决职业的苦恼?
二十岁的年轻人致信诗人里尔克,倾吐生活的种种疑惑不安。
同样年轻的诗人如何给出答案?
.
十封里尔克的信完整呈现,特别收入里尔克诗作十八首;
特别附录冯至论里尔克四篇及里尔克作品节选两篇。
┉┉┉┉┉┉┉┉┉┉┉┉┉┉┉┉┉┉┉┉┉┉┉
.
“第一次读到这一小册书信时,觉得字字都好似从自己心里流出来,又流回到自己的心里。感到一种满足,一种兴奋。”“里尔克是一个稀有的书简家,……几年来,这几册书简每每是我最寂寞、最彷徨时候的伴侣。”——冯至
.
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
.
在我们的时代,纯粹的诗人是罕见的,但也许更为罕见的是纯粹的诗人存在,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茨威格
.
里尔克凭借着《杜伊诺哀歌》和《给青年诗人的信》获得了显赫的声名。——《纽约时报书评》

书籍目录

初版译者序
重印前言
收信人引言
第一封信(我还应该向你说什么呢,我觉得一切都本其自然)
第二封信(在根本处,我们是无名的孤单)
第三封信(像树木似的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
第四封信(你是这样年轻,一切都在开始)
第五封信(昼间泠泠有声,夜晚的声音更为清澈)
第六封信(好好地忍耐,不要沮丧)
第七封信(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是艰难的)
第八封信(我们都是寂寞的)
第九封信(让生活自然进展)
第十封信(这种寂静必须是广大无边,好容许这样的风声风势得以驰骋)
附录一:里尔克作品
论“山水”
马尔特•劳利兹•布里格随笔(摘译)
里尔克的诗
附录二:冯至论里尔克
里尔克——为十周年祭日而作
工作而等待
外来的养分(节选)
我与十四行诗的因缘(节选)

内容概要

作者:
.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1875-1926)
德语诗人,也用法语写作
出生于布拉格,生活在慕尼黑和柏林,并曾旅居意大利、斯堪的纳维亚及法国
著作丰富,包括诗歌、小说、书简
代表作《杜伊诺哀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给青年诗人的信》等
因白血病逝世,葬于瑞士
.
.
译者:
.
冯至(1905-1993)
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曾任同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及北京大学教授,讲授德语
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诗》等
曾当选瑞典皇家文学历史人物研究院外籍院士,并获歌德奖章
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给青年诗人的信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一个对生活、历史和自然始终保持“古老敌意”的诗人;十封关于诗歌、人生、孤独、职业的信,诗意对谈;这已经不是一本新书了,当我拿起它时,它早已被无数诗人或准诗人,总之是热爱诗歌的人们读过、感叹过;沉钟社诗人冯至1931年经典译本,绝版十年再次完整呈现。可能你已经等了太久,现在它来了; 沉静、忍耐、体验、孤寂,比诗更像诗的十封信,你我都是青年诗人。
  •     “一个伟大的人、旷百世而一遇的人说话的地方,小人物必须沉默。”《给青年诗人的信》是我目前为止读到过的唯一一本想随便写些什么就让我不知如何下笔的书。并不是无话可讲,只怕万一写了出来便成了对那十封信的亵渎。这本书我在半个月之内读了两遍,才勉强把里尔克笔下精妙的文字读个半懂。而我在这篇文章里所能做的,也只不过是用拙劣的言辞去重新引述下他的所思所想。关于整本书的品质我是很满意的。书中十封信的翻译由冯至完成,连同后面附录的散文、小说和诗也是。这本书中也同样收录了冯至的两篇译者前言以及几篇他个人的文章,其中都提到了里尔克。译者的翻译水准很高。那十封信,读完头一封便明白为何这本书的名字要叫《给青年诗人的信》了。七十多年前的冯至是青年,如今的我也是青年,而从里尔克下笔的曾经到我敲击键盘的现在,不知有多少如同年轻时的卡卜斯一样被生活带来的种种忧虑所困扰的青年。里尔克的信不仅仅是写给卡卜斯一人的,更是写给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那些心中有所忧虑的人的。我们或许不是诗人,但我们都是青年,或者说,我们都曾经是青年。里尔克给卡卜斯的最后一封信写于一百多年前的一九零八年。近三十年后,冯至被这十封信打动,将它们翻译成中文。再过七十多年,我带着震撼合上书,犹疑着点开了空白的文档。犹疑是因为,我将要做里尔克在信中谆谆教诲我要尽可能远离的事。因此,便让这篇文章不那么像一篇书评,而是试图接近那些恳切的词句的幼稚的尝试吧。人们在这个时代做什么都很急。急着建立自己的世界观,急着拥有自己的思想,急着催促自己走向成熟。这不是坏事。儿童和少年的长大成人对于每一位父母和老师来说,都是令人欣慰的事。令里尔克难过的是这之后。人们用好不容易独自修筑起来的“寂寞”,去建造与艺术品之间的隔膜的墙。里尔克说,没有比批评的语言和文字更难去亲近和了解艺术品的东西了。然而这便又是世上有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的问题了。批评的用处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术范围内都是很大的。但我想我是理解的,毕竟他始终是个温柔善良的人。那十封言辞恳切的信中处处透露着不忍,以及对于青年温和而真挚的期待。他所说的“批评的文字”,大概是指那些对文学和艺术不授以尊重且妄加揣测作者用意的文字吧。这种从恶意之中诞生的武器,艺术家确实该置之不理。在更深入、更抽象的话题前,里尔克也提到了性和快感。他毫不避讳的谈起自己对于两性关系和性爱的理解。他对卡卜斯说,“性”是严肃而艰难的,身体在性中得到的的快感与通过其他感官获得的感受并无不同,这是人们应得的经验,是感悟世界的宝贵的渠道之一。但是人们往往不够尊重“生命借以自新的一切深的、单纯的需要”,譬如饮食,譬如性,而只把他们当成日常的消遣。因为人们对两性极度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这种趋向更加严重。人们总是在意是“男性”还是“女性”,而忽略了生命共通的“人性”。只有当人们清楚的认识并承担那份“单纯的需要”的时候,“性”于他们才有了真正的意义,即是对生命最根本的规律的顺从。然而里尔克并不是说生命最根本的规律就在于传宗接代。他提到,艺术家创作的体验与性爱的体验十分相近,因为两者本质上都是源于创造。前者是“精神的创造”,后者是“生理的创造”。而创造又是一种“生产”,这种生产十分贴近生命最根本的规律。但无数人对这个秘密掉以轻心,就这样失去了它,把它传递给后来的人,只知道它看起来什么样子,却对里面埋藏的内容一概不知。但这个规律并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削减自身,因为它是万物运转中那份强大的需要,它存在与万物之中。性自然引出了爱,而爱和寂寞是信中的又一个话题。即使里尔克在这个话题上谈的并不多,我也想不出任何能比他的词句更加贴切的描述了。人们总是患得患失,特别是对于身边亲近的人。几乎没有人会把身边原本亲近的人的疏远看成是周围扩大的开始。但这却正是里尔克在信中所说的。他用肯定的语气告诉卡卜斯这并不是件坏事,并期望青年能够承担那份在星空下展开的旷远,承担那份巨大的孤独的寂寞。但他同时也提醒卡卜斯,这并不意味着接下来的生活是与世人隔绝的。一个人可以同时承担寂寞和爱。这份寂寞注定会延展的更加旷远,并且也无需脱离那些不被理解的爱才能延续这份孤独。人们都知道,人和人之间注定是有不能被彼此互相理解的部分的。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真正代表着什么。老师和学生、丈夫与妻子,甚至父母和子女之间,都不能说一点感情、一点爱都不存在,然而能互相理解的部分,却还不如爱的分量大。人们常常因为自己的所思所想不被对方所理解就轻易舍弃对方给予的爱,哪怕那份爱中藏有比理解更大的力量。而正因为人生来孤独,所以无需强求他人的理解,也无需强求他人去理解,只需相信着,那份理解不了的爱中自有胜过理解的幸福和力量。所以里尔克说,在将来某一天许多人或许能实现的事,寂寞的人已经可以用他比较确切的双手来建造了。里尔克的关注点永远是人,而非男人或女人。十封信中,他几乎每封都提及人和人、人和万物的关系。他对于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差异(尤其是性别差异)一视同仁,且相信只有当人们摒弃社会的标签时,才能真正达到“爱的生活”的境界。他希望人们能形成一种“人对于人,而不是男人对于女人”的关系,而寂寞的存在则能为这种爱提供产生条件:“两个寂寞相爱护,相区分,相敬重”。他胸腔里装的,满满是对人类的大爱和悲悯之心。我对里尔克思想的拙劣的尝试转述只能止于此,毕竟那十封优美精炼的信中所包含的,有更多是我无法理解的。但我知道我会等,因为他说过,“一切都要亲身生活”,总有一天我会生活到能够解答那些问题的境地。答案不可得,只是因为我“还不能从生活中体验到它们”罢了。正如里尔克所说的一样,一切都本其自然。他所愿望于我们的比他所能说出的要多得多。哈比鹰的喙二零一六年十月九日
  •     各位好,我是这本新版《给青年诗人的信》的编辑(我们叫“产品经理”),公司是果麦文化。我们这次是和雅众文化合作。★缘起我刚从大学毕业不久,对这本书一直非常喜欢。还是在大学二年级的某天,去北外玩(其实是去民族大学小吃街吃饭),在校内的某个书店架子上看见这本小书(上海译文版),当时太穷,没买。回来发现网店都买不到,已经绝版了。于是在学校的图书馆借出来看,看得我震慑到说不出话来。抄了很多在小本子上。毕业进入出版业,我们有一个选题的“产品池”,从里面选出自己喜欢的开始做。我一眼就看到了这本。当然要做它。★关于译本选的是经典的冯至先生译本,因为我最初读到的就是这个本子。也考虑过用新的译本,比如豆瓣上可以读到的大傻的本子,大傻是我非常尊敬的里尔克研究者和诗人(我们的同事里还有一个人是他的好友),但是总觉得这个版本太实了,飘不起来。读了这本书的人应该都会同意,是需要“飘”一点的。不过问题来了,冯至先生的版权没有到期,需要找到他的后人给我们授权。我们的合作伙伴雅众文化在版权领域比我们资深,找到了冯先生的女儿冯姚平女士。对方也表示同意,但要求不改原文,并要求加上冯先生的几篇文字,也就是现在各位手头看到的这样。★制作过程各位现在看到的是没经过多少改动的。一些原来上海译文版明显的错漏(主要在注释部分)做了修订,也新加了一些注释。此外就是选入了冯至先生作品里其他地方有关里尔克的部分,冯先生的文字非常好,也为了尊重冯女士意见(履行合同),没有做什么改动。最后的全书是经过冯女士通览认可的。冯女士非常严谨、认真,对冯至先生的文字怀有我们达不到的深爱和敬畏,让我很受打动。我们在做别的书的时候,往往很少遇到这种情况。很多时候作家、诗人的后代不把这些东西当成宝贝,联系到他们的时候不是一无所知就是很不耐烦。冯女士这样的非常难得。★关于设计我们的设计师团队年轻而创意十足,我完全信任他们。选定了对这本书有兴趣的裴峰南之后,我就放手让他去想办法。很快就出了一个方案,我一眼就认可了。到后来的二审、三审、社审、冯女士审定,一致的评价是“很好看,很高级”,没有变过。仅有的改动在封底文案和前后勒口的文案上。设计师的工作是被充分认可的(希望你们也喜欢:)选定开本大小的时候,因为文字比较少,而且信件和诗歌的特质一起决定了要做一本“小书”,我心目中的这本书也的确是这个样子的。我喜欢它小小的,非常精致可爱,温润如玉,给人把玩,文字和纸一起,给人慰藉。★★★最后,前面说选题的时候没有提到,为什么非要用冯先生的译本?还有个个人的私心,因为我的初恋。她是北大演话剧有名的人,大一的时候她带我去南锣鼓巷的蓬蒿剧场看童道荣先生的作品《塞纳河少女的面膜》,主角就是演的冯至先生。里面冯先生高呼“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让我深深记住,忘不了。这次的本子里所幸选到的冯先生文章里就有这句,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印好这部书,正好是姑娘的生日,给她寄了一本,算是了了一桩心愿。真的希望你们喜欢这本书。新年快乐,祝你快乐、勇敢。(有问题可以和我联系,zhangxuejian@guomai.cc)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或许艰难就是人生的本色,而寂寞也是每一个生命深处最真实的呼声。
  •     “诗是经验” 。
  •     给所有寂寞的人。
  •     翻译的文字真的很优美。
  •     书信很赞,真实又切合实际,果然是给年轻人的,果然我还是年轻人~竟然觉得诗歌也很棒,可以尝试读读。PS:常德的泳池边开始的阅读,美妙都是飘忽。
  •     温暖人心。
  •     终其一生,寂寞是唯一的美与真挚。
  •     向内寻求与自我省思,这是对抗生活的凡庸的方式么?我自认为不是一个通诗性的人,但慢慢把这本书读完,也觉得获取了一些安稳和勇气。
  •     满怀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风雨中,也不担心后边没有夏天到来。
  •     爱很好,因为爱很艰难。寂寞和忍耐才能等到夏天。满分
  •     高中时在某杂志读到里尔克的《沉重的时刻》,还抄在了笔记本里2333 平时不太读诗,但读到里尔克时总能感受到虚无的悲哀。读了《给青年诗人的信》后,字里行间的晦涩却处处流露着温柔和平易近人。 惊喜,嘻嘻。
  •     像儿童时那样寂寞,成人们的来来往往,跟一些好像很重要的事物纠缠,大人们是那样匆忙,可是儿童并不懂得他们做些什么事. 成人们是无所谓的,他们的尊严没有价值. 适合一读再读,适合买下珍藏
  •     只是大致的翻阅 却也解答了我许多不安的疑虑。
  •     生活是合理的
  •     不是太喜欢这种味道。
  •     能让我带着微笑读的书,必然也能让我受益匪浅。冯至的翻译乍一看啰嗦,实则很到位,虽然没读过原文,感觉正是里尔克的口吻与所想。
  •     里尔克的信,语言优美如诗
  •     “愿你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
  •     书信很值得拿来细读 从未见过如此亲切 挚诚的话语 如清流滋养心田 谦卑的 赞美赞美啊~ 做一个万物的侍奉者 发现不为人知的微妙 我们还年轻 对于寂寞与悲痛 我们要学会忍耐 一切都在开始 何不让生活自然进展 无论如何 生活是合理的。
  •     评分这么高的一本书,给我这么一个粗人读,完全没看懂呀……
  •     愿你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
  •     本其自然。问问自己是不是“我必须”。被朴实的真诚打动的眼泪哗啦。
  •     值得一讀再讀!
  •     写诗是可以学习和模仿的,但是语言的组织和运用是一种天赋,而里尔克在这方面一定是上帝的宠儿。他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提到了诗与艺术、生活和职业、悲伤同忧虑,以及关于青年人的寂寞,这些都是超越时代的问题,如果说能够运用某种比喻来作为夸奖,那么他的这些信绝非深切安慰,而是沉静缓和、触摸内心的“解决方案”。
  •     充分的忍耐去担当,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
  •     十封书信读下来能感受到里尔克给予青年诗人关于寂寞、孤独、艰难、以及写诗时遇到困惑的关怀和耐心疏解。亦师亦友,寂寞与内心的孤独难以言说,能得到一人的理解与倾听实属不易。
  •     从现实事件中抽离写在纸上的私密情感,经过拗口的翻译,很容易显得不知所云。
  •     这十封信完全不输任何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爱伦坡让我直视了诗歌的死亡。 里尔克却让我触摸到了诗歌的生命。 而这些,又都必将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为什么你要把痛苦置于你的生活之外呢? 为什么你只接受好的真诚,而不接受坏的真诚呢?是里尔克让我明白 超越性别的性,超越偏见的生命。我爱他
  •     -人每每为了无所谓的喧嚣,忘却生命的根蒂-
  •     amazing
  •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     看不懂
  •     里尔克的信里面的真诚和对艺术,对书写的诚挚狠狠触动内心,没了写作是否能活的下去,写作是否让你感悟到神灵,一草一木,每一个人的熹微动态?里尔克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浑然天成,像是和大自然,人类世界融合又分离,一座联系着外界的孤岛,用尽所有力量去成就最后的杰作。
  •     在如是发现的惊喜。
  •     我还应该向你说什么呢,我觉得一切都本其自然
  •     说是写给青年诗人的信,其实是在教青年如何面对孤独,如何面对生活。“真实的命运比起这些暂时的忧郁使人更多地担受痛苦,但也给人以更多的机会走向伟大,更多的勇气向着永恒。”
  •     “让你的判断力静静地发展,发展跟每个进步一样,是深深地从内心出来,既不能强迫,也不能催促,一切都是时至才能产生。让每个印象与一种情感的萌芽在自身里、在暗中、在不能言说、不知不觉、个人理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完成。以深深的谦虚与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这才是艺术地生活,无论是理解或是创造,都一样。”
  •     翻译得很不好,很多地方残存一种新中文的不顺畅。除此之外,里尔克对曾经的自己——青年诗人卡布斯与其说给予指导,更多是给予爱,希望他在自我否定与焦虑中继续健康地发展下去,将自己曾经度过的艰难时光而来的温柔,一一给了青年诗人,实在是对更广大的青年的不息安慰。
  •     要遵循内心的轨迹。
  •     不甚理解。1/2
  •     像树木似的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满怀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风雨中也不担心后边没有夏天来到
  •     就你话多
  •     我匆匆忙忙的读书习惯啊。有许多文字,我都没有认真阅读,所以以“不理解”来逃避。我能怎样呢,如同书里的一个思维,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顺其自然吧。没读完,附录的部分,草草的翻了翻,不认真,也是一种亵渎。我应该忍受艰难的,只是以书中作者的思维,我在想我又没有必要必须做一些事。
  •     不好看
  •     满眼都是寂寞,然而感觉花像是要开了。中学同学告诉我里尔克和我同天生日。
  •     所以你要爱你的寂寞 其实这就是你周围扩大的开始
  •     完全让人内心感动且从未读过如此真挚的通信集之一,读了前四封,两种感受,一是为什么我没有早点读到,二是不敢再读下去了,越读越少。总而言之,非常棒的文字
  •     对诗歌生命的探索和追问。果麦版本的开本拿在手上非常舒适,可惜纸张质量不太好。
  •     扣掉一颗星只有一个原因:太短了,还没看爽就没了。。。
  •     温暖,真诚,谦虚的诗人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