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烬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44749525
作者:[匈] 马洛伊·山多尔
页数:247页

作者简介

空寂的庄园,主人老将军迎来了一位罕见的访客,一位曾与他金兰之交的故友。
昏暗的客厅里,将军与访客秉烛对坐,彻夜长谈,怀念将军逝去多年的妻子,审判一段由爱情及友情、忠贞和背叛交织的三角关系。混乱与骚动在年已迟暮的两位故友心灵深处涌流,情欲与仇恨的余烬不断闷烧。
在扣人心弦的激烈争辩中,马洛伊用沉郁如挽歌的文字怀念逝去的帝国时代,还有随之消逝的贵族品德和君子情谊。奥匈帝国面临衰亡时的哀伤,以及世界秩序坍塌时人们传统道德的动摇,在字里行间纤毫毕现。

内容概要

马洛伊·山多尔其人——
他出生于奥匈帝国的贵族家庭,然而一生困顿颠沛,流亡四十一年,客死异乡。他是二十世纪匈牙利文坛巨匠,一生笔耕不辍,著有五十六部作品,死后被追赠匈牙利文学最高荣誉“科舒特奖”。他亦是二十世纪历史的记录者、省思者和孤独的斗士。他的一生追求自由、公义,坚 持独立、高尚的精神人格。
他质朴的文字蕴藏着千军万马,情感磅礴而表达节制。他写婚姻与家庭的关系,友情与爱情的辩证,阶级和文化的攻守,冷静的叙述下暗流汹涌。德国文学批评界说他与茨威格齐名,另有批评家将他与托马斯•曼,穆齐尔,卡夫卡并列。因为他,二十世纪文坛大师被重新排序。
他是马洛伊·山多尔。


 烛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故事的开始,是将军去地窖找酒,被一份意外到来的信件打断。就像一篇短篇小说的开头,伏笔已经埋下,等待慢慢挖掘。但随着阅读的进行,经由阅读习惯建立起来的预期将被打断,读者恍然发现《烛烬》有着一部长篇的容量。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按短篇来写,会是如何。信件的骤临将得到保留,它显得如此恰如其分地让读者介入故事之中;往事的追忆也将获得保留,作为故事展开的背景,有助于读者理解三个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但是需要进行精简;最后是那过分冗长的对谈,将紧紧围绕着丛林狩猎中未曾实现的谋杀展开,而不是如现今所见般冗余:书中的场景如同展开在舞台上的一次表演,暗夜(时间)、桌椅(道具)、烛光(氛围)、主仆(人物)、对谈(内容)等一应俱全,将军的锋芒毕露掩盖了未曾多言的康拉德。长篇容量与短篇内容间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得《烛烬》叙述上的臃肿与简洁的构建发生了背离,这也可以看成是马洛伊•山多尔文笔上的冗余与现代主义的精准相背。证据也来自匈牙利国内的声音,如果这句评语恰如其分的话(因为缺乏匈牙利文学史的背景,我们无法核实)——“匈牙利浪漫主义文学伟大一代的合法后代”(诗人尤若夫•阿蒂拉语),马洛伊继承了浪漫主义的传统,却未曾止步于此,《一个市民的独白》被认为是可以媲美托马斯•曼的《布登波洛克的一家》和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寻逝去的时光》的杰作。评论家将他与现代主义文学巨匠的托马斯•曼与马塞尔•普鲁斯特相比较,无疑也点出了马洛伊文学创作中现代主义的成分。正是传统与现代的两种光芒,造就了马洛伊•山多尔其人及其作品:一方面,高贵的出身决定了马洛伊无法脱离教养他的环境,阶级的败落决定了他以一种缅怀的情愫回忆往昔的辉煌,结果是她仍然在沿袭前一代浪漫主义作家们华丽、臃肿的文笔,写作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在《烛烬》中,这是借由庄园、贵族、权力等的刻画来使故事的现实背景模糊化,而在《伪装成独白的爱情》中,独白脱离了现实语境,演化成一出舞台表演);另一方面,经过20世纪最重大的两次战争洗礼,又身处风起云涌的现代主义风潮的边缘与中心(马洛伊曾短期流亡法国),不能不受到世纪初风起云涌的文学浪潮的影响。在匈牙利,马洛伊•山多尔已被公认为“最后一个经典”,在匈牙利文学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凯尔泰姆•伊姆莱、艾斯特哈兹•彼得、纳达斯•彼得等后辈无不在他的光环笼罩下迈入文学创作。***除却叙述与架构间的背离,《烛烬》的故事也相当简单。若以对谈为分界,全书明显形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从将军接到康拉德的来信开始,通过回忆交待故事的背景;后一部分从奶妈点燃蜡烛开始,到将军与康拉德的对谈结束,几乎全以将军的独白逐渐揭开往事残余下的灰烬。马洛伊似乎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审判一段交织着爱情与友情、忠诚与背叛的悲剧。三位主角的关系虽然模拟了惯常三角恋的老套模式,但马洛伊似乎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将烂俗点化出永恒的意味。故事讲诉了将军曾经的属下兼友人康拉德在阔别41年后重回庄园,发生的一次对谈,但马洛伊的笔触不仅蔓延至人物一生,也将时间线拉长了数个世纪。将军对家族的回忆,是对贵族阶层的一次贴近描摹,而对谈中所暴露出来的每个人物所身处的道德困境,一次次将他们拉向沉默的深渊:爱情与忠诚的对立。爱情可以脱离于关系之外,但将军与康拉德间不可弥合的阶级关系阻碍了妻子与属下的结合。虽然终其一生,将军都在试图打破这一阶级对立,但康拉德的拘谨与自卑,自始至终都没能摆脱内心的纠结。婚外情的发生,不仅未曾瓦解三人的关系,反而更加深了牢固性。这种牢固关系将三人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共同迈向了毁灭。将军与康拉德,是贵族与平民的对立、上与下的分界,康拉德对将军妻子的渴望,只能算作觊觎。在那个等级森严、却已明显出现裂缝的社会里,他们虽然尚能暗度陈仓,却不可能真正走到一起。唯一的办法就是杀掉将军。所以在对谈中,将军点出的暗杀——在一次狩猎中,将军注意到康拉德将枪口对准自己,但最终因为一声响动放弃了这次谋杀——有如爆炸般的效果,将之前酝酿起的情绪推向了最高潮,而将军将妻子的日记原封不动地投入火中,则预示了结局的到来。全书最见深刻的莫过于将军在对谈中发出的两次质询。第一次,将军问康拉德要杀自己,妻子知不知道?但我们首先想问,将军自己知不知道?其实,他心知肚明,而他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无非是想逃避与安慰自己。证据就在于他在告诉妻子这事后从妻子口中听到的“这个胆小鬼”已经说明了所有问题——暗杀是两人的合谋,甚至可能由妻子主使。但他仍然心存奢望:也许妻子并不知悉,而如果妻子不知悉,罪责就将完全驾临于康拉德身上,自己对爱情的付出就不是一顶绿帽子而已。他无法面对这个现实,从而反复将问题抛予康拉德,以此来放开现实,让自己存点幻想的余地。无畏逃避的将军对康拉德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却充满了自责与悔意。暗杀暴露后,康拉德离乡去国。留下来的将军因为自尊,也为了惩罚妻子,搬至小木屋长达八年不再与妻子交流,最终导致妻子郁郁而终。第二个问题更像是一个无解的回响:他们两人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结果只是换回了自己心爱之人离去。或许,在全书结尾,将军的这句话对主题做了概括:那些留下来的,都是背叛者。将军和康拉德都留了下来,故而他们都是背叛者,是他们两人导致了妻子死亡。自我审判如此无果,谈话随着烛焰的熄灭而结束,回荡在尾声的这句话点出了爱情悲剧的永恒性。女人可以为爱情而奋不顾身,而男人的选择永远都是为了维系身处社会关系中的自己:因为自尊,将军沉默了;因为恐惧,康拉德逃离了。为什么爱情中勇敢的总是女人,男人显得那么懦弱?这是无法回答的,这也是马洛伊通过写作萦回于爱情上的一个永恒命题。***《烛烬》中形成的空洞,很难说是一种欧式风格。既没有普鲁斯特的精妙分析,也没有乔伊斯精准的心理描写,沉默与空白回响于全书始终。面对妻子的出轨,将军的沉默是对妻子罪责的无声控诉;面对事情的暴露,康拉德的逃离转化为一种,即便是对谈中将军漫长的独白,也接近于情绪的抒发,实则没有多少进展。在简短发展内形成那种冗余感,似乎把我们带向了地球的另一边。侯孝贤被认为最准确地传达了汉民族-影像,原因之一就是沉默被典范性地表达出来。在《聂隐娘》中,隐娘在听完母亲长长的讲述之后,突然陷入掩面痛哭,突如其来的情绪没有做任何铺垫;同样,在《咖啡时光》中,女儿在餐桌上向母亲告知怀孕之事后,两人间形成的沉默自然地延伸为一种民族式表达。上述两者是否有联系?不敢肯定。匈牙利人姓名的排列与中国人相同,同样是姓在前,名在后(其他国家还有日本、韩国、越南等)。传闻,匈牙利人的祖先当初是从亚洲迁移过去的突厥人,现代的匈牙利人是否遗留了东方式的思维方式,这是值得挖掘的点。在此,把答案留给后来学者。
  •     命运的出逃——关于马洛伊·山多尔的《烛烬》啊,真应该早点读马洛伊的。读到康拉德开始讲述热带游历时,我想到了茨威格《马来狂人》中的热带病患者,将军的大段独白又让我想起约翰·威廉斯《斯通纳》的自白和个人史写法。后来读到还剩三分之一时,突然想起了《Youth》这部电影。说白了,这个由蜡烛贯穿始终的故事是"我的好朋友和我老婆搞在了一起后来合谋杀死我"的梗,但是马洛伊写的却是人类的尊严、命运的判决和短暂生命的悄然而逝。 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四十一年的漫长等待后重新坐在一起交谈,被康拉德背叛的将军絮絮叨叨,把四十一年的疑虑和思索讲给曾经的背叛者听。而康拉德沉默、从容,对于将军的剖白和抛出的问题拒不回答。生命到最后,一个倾吐,一个接受,困惑消散,怀疑与追问的意义消解。这大概是马洛伊想说的。马洛伊的语言怀着一种浪漫主义者的激情,将军的独白最能体现这一点。语言须从整体上把握,但睿智者的光芒从字里行间纤毫毕现:谈人类欲望:「在你的内心深处,有种纠结的冲动让你感到紧张、焦虑,那是一种欲望,一种想成为与自己不同的其他人的欲望。这是命运对人最大的打击。」谈背叛与罪恶感:「因为一个人并不见得在他举枪杀人的那一刻更有罪。罪发生在先,意图才是罪。」「有一种羞怯感,要比人们在生活中可能体会到的一切都更尴尬,那是当受害者不得不看到刽子手面孔时感觉到的。这种时候,生灵在造物主面前自惭形秽。」谈作家都爱谈的命运:「不仅是事情发生在人的身上,⋯⋯人自己也制造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人制造了应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后,又守在身边不肯放走。」「人跟命运相互依存,相互召唤,相互创造。‘厄运无缘无故闯进我们生活’的说法是不对的。厄运从我们敞开的房门跨进来,是我们将厄运请到自己跟前。」谈人的另类性:「那时我还不理解这个词,还不懂得什么是另类性。⋯⋯后来,漫长的时光和孤独的日子让我懂得,无论男女关系、朋友关系,还是人与世界的各种关系,永远全都取决于此:取决于将人类分成两类的另类性。」「在生活中你可以得到一切,可以战胜周围和世界上的一切,生活可以赋予你一切,你可以向生活索要一切:只是你不可能改变一个人的趣味、倾向和生命节奏,不可能改变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特征的这种另类性。」反叛的意味从故事开始就嵌入了话语里,如同马洛伊自身的反叛性一样,将军与康拉德这两个人物的对弈撑起了整个故事,而作者语言的深沉阔大完成了整部作品对生命意义的剖视。译者余泽民的后记也颇为耐读。匈语作家马洛伊·山多尔的作品,今后还要继续读。
  •     这本书非常好看。两个孤独、衰老的男人,在暴风雨来临前的夜晚,坐在一栋两百年前修建的豪华庄园里,在过去辉煌荣耀与今日冷落凋敝的注视下,在忽明忽暗的烛光下,探究一个事实,一个真相。极富戏剧感的形式,直达内心的语言,高超的小说技巧,悬疑剧一般的层层剥离,全都汇集在这本仅有200页的薄薄作品里,让人读得酣畅淋漓。故事的表层是关于通奸、谋杀、背叛、复仇,各种狗血的剧情,居然被马洛伊演绎成关于友情、爱情、死亡、存在、命运、人类原始本质、自由、秩序等等主题的哲学思考。阅读是被他引领的过程,也是被打碎的过程。初始对真相的渴望、对报复的执着,在结尾时,你会发现已全部消解。其实故事极其简单:一个贵族青年与平民之子,超越阶层差别结为生死之交,然而若干年后,贵族青年却发现好友与自己的妻子有染,还企图在一次打猎时谋杀自己。平民青年关键时刻没有扣下扳机,而是远走他乡,贵族青年了悟一切远离妻子。41年后,二人再次相聚,贵族青年经过漫长而孤独的等待,终于可以探究真相:谋杀是不是真实的、通奸是不是真实的,它们具有偶然性还是一次预谋?然而真相真的存在吗?本应是两个人的对话,实际上整本书几乎是贵族青年一个人的独白,他倾诉自己在41年前所看到的、41年间所思索的,我们始终没有从他的好友嘴里听到答案,每一次可能的回答,都淹没在贵族青年思考的巨浪里,就连写有答案的死去妻子的日记,也没被打开,直接被扔在熊熊炉火里。结果就是:我们已不需要答案。让人讶异的是,读者读到此处,也已认同这一观点,因为一切矛盾冲突,都已在书中得到化解。马洛伊是奥匈帝国时期的名门望族之后,看简介时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巧合:简介里说他一生困顿颠沛,流亡41年,客死异乡,而书中主人公等待真相漫长而孤独的时间,恰好是41年,似乎让人看到命运的强大力量。故事的背景大概是二战期间,然而故事与战争没有直接关系,战争只是背景,它意味着一个古老帝国的衰落,一个贵族之家弥漫着的死亡气息:被封闭的庄园一翼、20年没用过的餐厅,这个昔日写满奢华与荣耀的庞然大物与它的历史,仅靠一个90多岁的老乳母维系在一起。然而她还能维系多久呢?过眼云烟一般的结局已清晰可见。正如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所揭示的,悲剧性源于命运的预置和个性弱点的惊人巧合,最悲哀之处在于不可抗拒。《烛烬》的主人公和好友第一次相遇,他们迥然相异的出身,就预示着第一重悲剧。他们十几岁在一所军事训练学校相识,在孤独和严苛的纪律下结下友谊。“他们从一开始就很清楚,这次相识将持续他们整个一生。”为什么一次友谊会影响一生?这缘于主人公血脉里所承载的贵族教养:友谊不是儿戏,它是严肃而沉默的,是触及生命本质的伟大感情。一旦这段友谊被世人所见证和接受,它要耗尽你一生的忠诚。如果遭受背叛,必须忍耐、默默承受,这是“人类应该面对的挑战”,“不能忍受这点的人,不值得可怜,因为他不是完整的人。”贵族的教养不仅教会主人公忠诚、隐忍,还让他服从、克制、尊重秩序和荣誉,会社交……但他的朋友康拉德却是“另一类人”,他出身低微,家境贫寒,孤独、自卑,拥有强烈的欲望却无法达到,只能在肖邦的音乐中倾泻,但“旋律在他身上所唤醒的,很可能并不是理智”,他将在音乐中暴露的危险性深深压抑,直到碰上主人公美丽的妻子。他和主人公的妻子是“同一类人”,他们同样天性自由不羁,有着强烈的欲望,这是命运预设的第二重悲剧。天性是不可改变的,人的“特征法则”永远不可抗拒。他们和主人公这两类不同的人之间,是不可能真正达到心灵相通的。最悲哀之处在于我们对命运懵懂无知或难以接受命运的安排。康拉德不能接受自己的出身,他想成为主人公那样的天之骄子,但命运戏弄了他。“欲望,成为他人,成为我们这样人的欲望:没有什么欲望会比这个更灼痛人心。”在强烈的嫉妒、恨意、愤怒中,他在一无所知的主人公身后,举起了猎枪。那是一个黎明前的时刻,是黑夜与白昼的分界,也是“世界与人类的深度和高度、光明和黑暗尚且关联的最后一秒。”举起猎枪,意味着人类本质上黑暗的、原始的冲动,还未见到理性与文明的曙光。幸运的是,康拉德没有扣动板机,他的软弱和恐惧,让他选择像一个胆小鬼一样逃避。这是属于他的命运,永远无法成为一个“军人”,无法为自己的荣誉和野心而战。41年的时间,《烛烬》的主人公想明白了很多命运加诸于我们身上的必然,所以他不需要知道答案。他知道,真相存在于命运之中,而揭示一切的,只有衰老和死亡。“人们慢慢地理解世界,然后死去。”这个衰老的男人,已经懂得万事万物的真谛,看到“所有一切都是如此可怕、乏味地周而复始。”对话结束时,蜡烛燃尽,这既意味着事件的终结、生命的终结,是否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主人公对自己所处的讲求理性、忠诚、荣誉的贵族时代的道德,也进行了一定的反思:究竟什么是我们对所爱之人期待的忠诚?忠诚难道不是某种自私?当我们要求另一个人忠诚时,我们有没有想过让那个人幸福?所以他问康拉德:“你是否也这样认为,生命的内容不是别的,而是那股有一天打动了我们的内心和灵魂,之后永远燃烧到死的激情?”但激情是什么?它意味着放纵欲望、打破秩序,它有可能好,也有可能坏,它与传统相背离,我们真的该相信它吗?我觉得马洛伊也莫衷一是。他看到了隐藏在激情中的人类黑暗本质,看到了欲望不能实现引发的巨大愤怒掀起枪林弹雨,也看到激情解放人类本性,赋予生命最真实、有价值的东西。我们该何去何从?如果以今天的结果来看,显然激情、个性获得了胜利,但其中的危险性又成为我们新的担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看完之后只感到内心的平静,生命哪有那么多“what,how,why”,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化为“这没有什么”
  •     2015年10月首次出版匈牙利原文直译中译本,20世纪文学大师重新排序之作,也是我个人2015年读的书中最优秀的一本,用两位老人之间的回忆撑起了整个故事,用简单诗化的文字承载了一个国度的幻灭,以及生命,友谊,爱情,背叛……
  •     作者几乎和主人公一样倔强。满篇急风骤雨,却鲜有多余的音符。
  •     三星半……偏爱谈话还没开始前关于少年时代男性友谊的描述,期待值很高,后来大段大段的谈话反而让我卸力了。当然具有欧洲人特有的深沉和古雅,但没有很被打动。
  •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厄洛斯,随着激情衰老,接受。
  •     神神叨叨。(平静。)马洛伊山多尔难道不是一个恐同的,歧视女性的深柜吗?ps这本书的热带描写是我见过最空洞无聊的热带描写。“当然,友谊不同于那些在同性身上寻求某种畸形满足之人的病态性倾向,友谊的厄洛斯不需要肉体。”“我们始终是朋友,这个词的含义充满只有男人才会理解的责任。”“男女间的关系就像市场上讨价还价,但男人间友谊恰恰是无私。”建议加入《给里给气的书单》。还马尔克斯,不要倒贴马尔克斯了你付不起出场费的
  •     经过深思熟虑的碎碎念 好像几十年一个人把一切谜团都想开了 但仍想求得一个答案 即使活着只为这一个问句 仍不卑躬屈膝 是一种年老的 干涩的 挺拔的 壮阔的 稀释后无数遍仍旧挥之不去的骄傲 委屈和 悲
  •     上课都大胆拿出来看 还是用了两天 这种是属于会回购的那种。 当中对人生,世界,音乐,友谊,爱情的看法着实令人钦佩并学习
  •     朋友推荐的。混沌中读完,爱情、友情和命运,大概还需要再读一遍。
  •     意识流小说,对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致入微,读来很是上瘾。
  •     我们不需要和过去和解,却需要你知道当年的所有细枝末节,将军等了41年。
  •     跟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里说的感觉不是那么一样吧
  •     一部越看越精彩的小说,前半部分是有点枯燥的,后半部分可以说是妙语连珠了。感觉作者应该是一个特别爱思考的人吧...那么简单的故事情节(前面能猜到),却引发了一大波人生哲理。(无贬义...)看完只觉得深沉,敬佩,直到看完后记,才回味到其中的独立、崇高的精神和意志。(感觉我在胡言乱语)
  •     故事情节单薄语言叙述不那么细腻,导致整本书虽然看着不错但总是有点不舒服卡在喉咙。尽量要壮阔,但又没那么雄伟。但是这还是一本很值得看的书。老年将军虽然看似平和博爱了很多,但是他的宽恕仍然透着骄傲,这样的人物真是很迷人啊
  •     完美
  •     四星半 翻译像诗一样
  •     用一天时间看完,说明我还是很有激情!哈哈!
  •     “我不回答” --这里很漂亮!喜欢他对夜晚,狩猎,衰老和生活的真相的讨论。至于友谊和爱欲就没有什么共鸣了.......
  •     作为平凡的读者,其实还是很想知道这个老套的三角故事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可偏偏作者并不关心“是什么”和普通意义上的“为什么”。透过大段的独白,作者关注的是人为什么会被赋予特定的命运以及作为被“抛”在命运中的我们,到底能从人生中获得什么。这也是本部作品的迷人之处。
  •     我觉得我应该重读一遍。
  •     一泻而出,荡气回肠。跨越四十多年的秉烛对谈。一段像卡斯托尔和波吕克斯一样亲密的男人之间的友谊,被“背叛”彻底改写。故事极简,人物极少,但却具有罕见的生活深度。在黑暗封闭的现实空间,老将军深入时间的心脏,回溯那段与来访的老友心心相印的岁月、无法知晓的内心秘密以及时代覆于个体之上的重压。一个老迈的灵魂对另一个速朽的灵魂提出的延迟的审判,也是拷问和自省。烛光将微,余烬难熄。命运让我们相逢,激情让我们放纵。生命就是无数个偶然片段连缀成的诗篇。我们热情歌颂人类的伟大友谊,却对背后的“冷枪”时刻保持警醒。
  •     好看
  •     当我在世界的阳光大道上健步疾行,你却故意留在了阴影里。 生命的内容不是别的,而是那股有一天打动了我们的内心和灵魂,之后永远燃烧到死的激情。如果我们经历了这个,或许我们就没有白活。吐槽一下 将军穷尽一生想知道的两个问题 对方给的回应分别是我不想回答以及你为什么要问你很清楚是这样的。以及还烧了一本没打开的日记本。吐血!
  •     等待了四十一年零四十三天,将军终于等来了他知道一定会来的会面。在昏暗的客厅里,蜡烛慢慢燃尽,他们彻夜长谈。在死亡和时间面前,所有过去的事实、爱恨和忠贞都变得轻如灰烬。文字如诗,孤独如常,漫漫说尽一生,两个老人回头望,述说出他们对过去的感悟,对友谊、爱情、人生的感悟。落日余晖,请献给我一个吻!
  •     Masterpiece 原作译者都是大师
  •     面对将军的倾述(对,四十多年的愤怒力求理解尔后放下,将军整晚的回忆猜测分析剖视),很想让康拉德亲口回答说出来。但最后他走了
  •     真的迷之加西亚马尔克斯/我老是抑制不住的觉得他爱他,直到最后一页_(:з」∠)_
  •     书写得不怎么样,勉强三星。如豆友is4dog所言,是个没什么天赋的作家,看的过程中几乎能感受到写作背后的艰难,然后被这种地才的孤勇感动了。
  •     开卷惊艳,翻译不功不过,成果是瑕不掩瑜。想看未删减版《一个市民的自白》。
  •     3.6小时,373字/分钟。非常精彩,大师之作。
  •     太爱马洛伊的细节了 太精致了 另,对很多事物的评论都很扎心
  •     去体会不同地域和文化的感觉(尽管可能是错觉以及充满了误解)是阅读最大的享受,也没有比阅读更便利和快捷的方式了,甚至都无需学习另一种语文。(译本又是另一种转述和解读的过程。)
  •     如此普通的情节、如此单调的表现手法、讲烂了的大道理,竟然如此动人。用词准确新颖,流畅,纯粹的文字魅力~歌颂一下译者,功力深厚。
  •     友情、爱情、背叛、报复的最后只能走向一种孤独,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的孤独。
  •     活着就是背叛了
  •     酸爽的感觉,背叛任何一种情感,被背叛者在自己的心里也如老将军一般,一个人在心内完成愤怒的所有咆哮与自以为是的解答,在生活中被背叛者或者并不像老将军这样,在背叛者面前,将积聚几十年的一切宣泄,但在心中,也犹如书中的场景一般,不断的控诉,而没有答案。是一个被背叛者内心的小剧场
  •     有些段落单独拎出来挺喜欢的,但总体老实说比较失望,甚至有点生气(挺少有看完一个故事觉得很不爽的)。情节上很早就猜到了,内核的叙述翻来覆去想表达的意思却也没什么新意。大抵是写给精神贵族(这个词本身就槽点满满)的东西俗人无法被戳中点吧。希望独白爱情的观感能好一些。
  •     庄园的审判。
  •     跟四十一年前同样的房间摆设 同样的晚餐 听两位老人秉烛夜谈 狗血三角恋恩仇 在时间的阴影中避难 旧世界奥匈帝国 烛烬
  •     起初我产生了看马尔克斯的错觉,甚至遗憾图有老马其表而未得内里。可后半段,将军那整整占了整本书一半篇幅的质问不如说是漫长内心独白荡气回肠,他才是整段关系中最勇敢的人,他留下来,活下来,对秘密守口如瓶。
  •     一个脑洞超大刚愎自用,疑心癌晚期的老傻X的自白。 脑内小剧场最佳导演。 带着鄙夷看着整篇小说。 将军你认为的纯粹就真的是纯粹吗?未必。 你凭什么要求别人就要按照你的想象处理你们的感情,按照你想象的方式回应你的付出,才叫纯粹的感情? 你是不是偏执狂?
  •     这本书可以用激情二字来概括,无论是内容,人物还是语言…… 人物形象太单一了,但是还得挺迷人的
  •     不喜欢这故事
  •     场景非常单一,出场人物也很少,基本上是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一个人对过往的剖析。这样的简单情结,作者写了两百多页,却不叫人觉得空洞乏味,功力深厚。一开始以为是在讲友情,看到后面才发现这本书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人生。关于友情和爱情的背叛,老将军思考了四十一年,等一个答案,想要一个真相,当那个背叛他的朋友终于有机会重新坐在他对面,能够回答他的时候,他又觉得一切似乎都不那么重要了。人生到底是什么?活着到底又有什么意义呢。
  •     关于生活本质的讨论。对书中呕心沥血抽丝剥茧般坦诚的自省肃然起敬,唯有这样才不算麻木地生活。
  •     朋友推荐的。不经意间读进去,开始的时候虽然不知道在讲什么故事,但是那一种古典贵族真挚、缓慢的细腻、诗意扑面而来。独特的独白,所有的故事都在一个人的讲话里,却又把整个世界都展现了。 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文风。非常值得一看。
  •     比行动更值得关注的是动机。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由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将军口中喋喋不休,絮絮叨叨地讲述,他不肯漏过每一个细节,话越多越啰嗦,就愈是能表达人心中的孤寂。等一个四十一年的答案,却不想听了,不是不想听,而是不愿意面对现实,尽管他声称已经知道真相,可内心,还有一丝侥幸。我们在内心都有一个答案,无论是否知道有其他答案的可能性,可还是期待有不同的答案——跟自己认为的真相不同的答案。
  •     很糟糕的人物和情节,但不失为一部不错的散文集,不过整部都特撑着,放不下写时代挽歌的架子
  •     大段大段的独白,讲述人性。很多诺奖得主推荐马洛伊。好书推荐。
  •     老爷爷的叙事,每个字都带着贵族的尊严和端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