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执政的逻辑

出版日期:2016-3-1
ISBN:9787517704443
作者:方绍伟
页数:428页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原创性、长时段、跨文化、纯因果实证的中国政治史论专著,它用一个颠覆现有观念的“政治崩溃的逻辑”重新解读了中国的政治演变史,即从一个五层理论结构及中外制度文化的对比分析中,揭示中国王朝政治及近代宪政的兴衰更替原因,同时从纯学术和非意识形态的视角否定了“中国崩溃论”,认为当代的中国模式对西方模式构成了一种意外的制度文化挑战。
本书包含了一个相互支持的双重任务:一是用中国和英国的政治史去阐释“政治崩溃的逻辑”,确立一种解释政治崩溃的一般理论和一个政治史比较的解释框架;二是用包括政权和政权制度在内的“政治崩溃的逻辑”去解释中国政治的兴衰,从而完成对中国政治史的重新解读。

书籍目录

引 言 政治崩溃有规律吗?
第一章 政权崩溃之谜.
一、仁政情结:残暴崩溃论
1. 不残暴亦亡
2. 治道与政道:不残暴亡,残暴亦亡,残暴未必亡
3. 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二、后院起火:内讧崩溃论
三、反腐,亡党;不反腐,亡国:腐败崩溃论
四、外患内忧:外侵崩溃论与扩张崩溃论
五、旧瓶新酒:经济崩溃论与系统崩溃论
1. 经济崩溃论
2.系统崩溃论
六、“托克维尔定律”与“亨廷顿定律”:松动崩溃论
1. 手铐与脚镣的不对称
2. 统治成本和制度需求的背后:统治能力和制度供给
3.先射箭,后画靶:“非主体分析”与“事后愿望分析”
第二章 “政权主体论”:天无二日还是天下为公?.
一、流寇与坐寇的故事
二、内圣外王:主权与天道
三、“5463国家定义”与“政权主体论”
四、天下之事决于上:终身专权
五、立嫡以长不以贤:家族继承
第三章 “统治商数论”: 政权崩溃与制度文化
一、中国历史上的“自残悲剧”与“基因悲剧”
1. 夏商周的浮沉
2. 秦朝的兴亡
3. 汉朝的盛衰
4. 魏晋南北朝的分合
5. 隋唐的起落
6. 五代十国与宋朝的荣枯
7. 元朝与明朝的兴衰
8. 随机偶然性与制度必然性
二、强人依赖:君主制的统治能力与统治责任
三、“统治商数”:破解政权崩溃之谜
四、案例再验证:清朝的覆灭
五、制度文化组合:天命观与朝代循环
第四章 “限政商数论”: 君主立宪与制度文化比较
一、英国的制度文化:王位身份、宗教一体化与国王议会的二元主权
1. 诺曼征服之前:王位身份与基督教在英国的扩
2. 中世纪王权起伏时期:国王议会的二元对立
3. 英国内战与“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如何可能?
二、“限政商数论”对中英制度文化的解读.
1. 世袭规则与暴力规则:君威、君位、君主的区别
2. 君权限制的差别原因:“制度文化六组合”
3.“限政商数”:破解君主立宪之谜
三、戊戌变法真有可能成功吗?
1.“理论假说解释法”和“后来事态解释法”
2. 戊戌变法的背景与细节
3. 变法成败是政治策略问题还是制度文化问题?
四、清末立宪为什么失败?
1. 庚子事变:对外失误和妥协换取内政调整和稳固
2.“日本迷雾”:慈禧为什么接受预备立宪?
3. 加速立宪与袁氏出卖:“君威信仰”下的立宪逻辑
第五章 “政治博弈情景论”: 民国理想及其破灭
一、民主的致命缺陷与民主的公地悲剧
1. 宪政民主的游戏规则及致命缺陷
2.“公地悲剧”与“民主公地悲剧”
3. 民主政权与民主制度的崩溃原因
二、“妥协即软弱”和“无能也通吃”:袁世凯对国民党 .
1.“临时约法”如何变成“袁记约法”?
2. 帝制之争:“君子误国,甚于小人”?
3. 护国运动:“梁启超困境”与“制度文化三层模型”
三、北洋政府与“单一权威崇拜”
1. 秩序决定制度:“府院之争”与“护法运动”
2. 还是秩序决定制度:直皖、直奉与北伐战争
3.“政治博弈情景论”:民国宪政为何不能?
四、蒋朝像秦朝那样二世而亡?
1. 孙中山大旗下的新版袁世凯
2. 台湾民主如何可能?
第六章 “制度文化挑战论”:“ 限任一党制”与“中南海共识”.
一、持续执政:中国模式颠覆了什么?
二、“统治利益和统治能力的一致性”与“中南海共识”
三、“小集体相互问责”与“地方问责危机”
四、全书逻辑总结 .
后 记 “中国三部曲”与“冷酷实证史观”

内容概要

方绍伟,旅美学者,以对制度文化的“冷酷实证”而著称,是“统治商数论”和“制度文化组合论”原创者及《中国不一样》《中国热》等书作者,另著有《中国知识分子批判》《党中央究竟在想什么》《制度经济学新视野》等电子书多部;1982~1986年于国际关系学院获英美文学学士,1986~1989年于北京大学获经济学硕士,1994~1997年于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获信息管理学硕士;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系芝加哥“制度经济研究中心”创办人。


 持续执政的逻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持续执政的逻辑——从制度文化发现中国历史》书评  文/李乐齐  记得五年前,网络舆论风气还没有今天这么紧张,宪政也还是一个可以讨论的话题,当时在“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上,方绍伟老师舌战群儒,写了诸多如今看来也少有“来者”的文章,提出了诸如产权国家论、统治商数论等一系列理论来解读各种问题。尤其使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崩溃?——解读中国这个谜》一文,对于一个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学子来说,文章对新党国体制的剖析以及对中国崩溃论的回应简直让我大开眼界。后来因种种机缘与方绍伟老师有了一些接触,也全面阅读过他的作品,如今推出《持续执政的逻辑——从制度文化发现中国历史》一书,作为集二十年研究之大成的作品,阅毕当然应该写下一点文字。不敢妄言已经读透读通,只是一点感受罢了。  就书的内容而言,熟悉方老师理论的人们应该不觉得陌生,冷酷实证方法论、政权主体理论、统治商数论以及制度文化组合论等等在别人看来可能匪夷所思的术语,这些年来其实已有许多文章予以阐述,不过本书将这些理论予以重新的整理编排,并对其论证和展开进行了加强,使整套理论更加立体与饱满。从这个意义上讲,除却基于英国的“限政商数论”之外,本书可谓方老师之前对于历史问题、政治问题研究的一个大综合,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但是,对更广大的不熟悉方老师及其理论的人来说,这本书太新了,新到不可思议,新成了一种玄学。什么叫区分愿望和现实?什么叫区分政道与治道?政权主体是怎么回事?统治商数、限政商数、博弈情景都是什么东西?在被学术规范搞得食古不化的学术圈,一下子要接受这些颠覆性的概念和方法实在是太困难了。简单来说,本书贯彻了一种实证而非规范的立场(冷酷实证方法论),基于在历史与政治问题上政权主体的决定性作用确立起政权主体的分析视角(政权主体论),进而深入历史与制度文化的双重细节,建构起“统治商数(统治能力-统治成本)”与“限政商数(限权能力-统治能力)”的理论范式,在政权主体生存的具体环境(博弈情景论)中,尝试回答“政权为何崩溃(或者按书名来说为何持续)”这个重大问题。这当然与方老师自行总结的理论结构存在出入,如方老师所说,书中提出了许许多多的观点与理论,但核心逻辑恐怕没有超出上面这句话的范畴。  本书的意义至少有以下几点:第一,研究方法上的意义。历史本应是非常客观的,但是对客观事实的挑选却是主观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信念为标准来挑选史料,历史便会跟人一样模糊起来。因此,如果说历史真的有什么规律,那么从实证出发去“发现历史”比从规范出发去“解读历史”无疑是具备优越性的。尽管私以为在社科领域一种彻底的实证是困难的,但不预设立场,不受自己的偏好影响来认识历史认识现实。虽说“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但如果认识不了世界就无法真的改变世界。第二,研究视角上的意义。过往的研究习惯了看制度、看规定,好像论语里写了仁者爱人,中国古代史就真的是一首田园诗,但稍有常识都应该知道“写满了吃人二字”才是实际状况。因此,不拘泥于制度规定,而要看到制度之外的文化规则,要看到制度与文化规则的实际运行,这应该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而文化的主体是人,一切文化规则都是通过人的行为表现与落实的;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朝代来说,最重要的人正是掌控这个国家政权的“人”,也就是“政权主体”。由此,对朝代兴替的分析便不再是一个“制度如何规定”的问题,而是一个生动的“政权主体如何”的问题,毕竟历史本来就不该是死的东西。第三,研究模型上的意义。在确立了政权主体的基础上,本书建构了统治商数论与限政商数论两大理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统治能力”与“限政能力”两大概念,它们与政权主体论一道有效解释了乱世与治世为何会出现的问题,同时它们还提供了容纳各种历史细节的空间,是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具体的统治能力与限政能力。相比过往的研究或者一味罗列史诗,让细节成为了流水账,或者按照需要挑选史实,让历史成了任人打扮的花姑娘,这些极具包容性的概念的提出将使得今后的分析也更加客观有力,也使整套理论更具备生命力。可以说,本书无疑为世界各国政治史乃至当今的政治局面的研究提供了一整套有效而新颖的分析范式。  但方老师的野心并不止于此,其提出这套分析范式的目的在于揭示治乱循环背后的原理,揭示制度形成背后的原因。在上述分析模式下,中国之所以会有“历史周期律”,关键就在于以君主为代表的政权主体的统治能力因为世袭制的基因悲剧必然递减,同时“宁有种乎”的观念决定了皇帝的位子谁都可以坐,并且一种“单一权威信仰”又决定了大家都需要皇帝并且大家也只可能想当皇帝,于是当旧的政权主体倒下后,自然有新的人来充当政权主体,但又会陷入统治能力递减的惨淡循环中去。当然,书中具体的分析远比这里的简单概括精彩的多。就历史周期律的解释来说,本书无疑是极其成功的,分析范式被填满了史实,整个论证充满了张力,足见方老师的用心和功底。但是,重新发现历史周期律只是第一步,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是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方老师对英国的宪政史进行了大量的考察,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限政能力”的概念,来与“统治能力”相对应,简单来说,一种限政体制能否建立,关键就在限政能力能否有效制约统治能力,最终实现政权主体从君主到民众的改变。这里必须提及秦晖老师的《走出帝制》一书,因为在“走出帝制”的问题上,相互作为好友的方绍伟老师与秦晖老师的问题意识惊人的一致。本人对《走出帝制》一书的研读自以为也是不够的,在有限的认识里,似乎秦晖老师认为中国历史一直在进行着周制与秦制,儒家与法家,小共同体与大共同体的斗争,清末人们之所以惊叹的欧美制度,正是因为人们发现所谓三代的理想反而在他们那里实现了,由此,立宪也好,革命也好,寄托其实是儒家恢复周制的期待,等于说某种宪政的可能一直孕育在中国的文化本能中。不过因为学习对象发生了偏差,错学了表周实秦的日本,导致恢复周制的努力最终流产。帝制虽然结束了,但从后来的历史来看,只不过是新的皇帝不叫皇帝了而已。诚如刘瑜所说,“以小共同体精神的萎缩、大共同体精神的张扬来解释中国启蒙的失败,秦晖先生这方面的分析力透纸背。”但是,问题恐怕不在于周秦相争,因为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从来不是体制上的“治道”问题,而是谁掌握了权力的“政道”问题。更何况三代本来就是一种“政治神话”,儒家的说教是否真正进入过政治实践也存在疑问(儒表法里恐怕才是实话),周朝是否真的就孕育着刘仲敬所谓的“贵族精神”或是秦晖老师所谓的“小共同体精神”也是存疑的。因此,将走出历史周期律的期待放在复辟周制上,其实与儒家千年来搞的那套政治神话没有区别。更何况,中国特殊的“君威信仰”与“单一权威信仰”的文化心理也决定了中国只有从周走向秦,而没有过秦走回周。即是说宪政的失败在于复辟周制的失败成立,那也应该解读为中国因为某种制度文化组合的原因而缺少强大的“限政能力”。由此可见,在批评秦晖老师的方面,方老师的这套新理论也可谓“力透纸背”。  言至于此,也只是对方老师新书的“管中窥豹”,毕竟书中大量的理论与分析笔者无力涉及,而出彩之处众多,也只得仰仗各位自行品读。不过,夸奖不是笔者的爱好,而且方老师向来也倡导并鼓励学术批评。虽有自不量力之嫌,仍有一些不解之处需要提出,仅供思考。  第一,统治能力的衰退只解释了政权的崩溃,但专制崩溃后还是专制就必须回答“如何进入”的问题,方老师给出的回答是宁有种乎的观念、君威信仰以及单一权威信仰的共同作用。但同时,英国专制的崩溃却可以因为君位信仰和多元权威信仰而出现某种“限权能力”,使得专制逐步妥协。因素当然不止罗列的这些,但问题在于,在如何进入的问题上,方老师的制度文化组合论的观点似乎等同于一种文化决定论:中国既然是这样的文化规则,那么只可能出现朝代循环;英国既然是那样的文化规则,那么必然走向君主立宪。方老师曾多次批判刘仲敬过分强调路径依赖理论是其历史学功力不够的体现,但在政权崩溃后的再组织问题上求助于文化心理和行为规则,同时这些文化心理和行为规则也已经完成了行为锁定,产生了路径依赖,是否无意中也降低了自身的理论魅力呢?方老师在书中批评了各种史观,经济决定论、地理决定论、超稳定系统论以及历史合力论等等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种文化决定论相较这些理论真的具备某种优越性吗?文化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如果文化真的也同规律一样是“认识到却被注定”(方老师与秦晖老师在自由意志的问题上有巨大的分歧),那是不是存在一种民族(国家?)宿命论呢?  第二,根据政权主体论的逻辑,统治能力必然是政权主体的统治能力,那么,限权能力又是哪个主体的能力呢?或者说,限权主体究竟是哪些主体?中国古代的君相关系看来不像是一种政权主体与限权主体的关系,朱由检和李自成也不像是政权主体和限权主体的关系。而方老师列举了宗教神权作为可以与君权并列的一元权力的限权,那么在“政教合一”的中国不是根本不存在这种限权的可能?方老师还提到了臣民的“限权”,那为什么在英国这就是限权,在中国却体现为“夺权”呢?是不是说只有在存在多种正当性来源的前提下,限权能力才是可能存在的?中国从君主专制走向军阀独裁走向党国体制知道今天的“限任一党制”是不是某种限权能力的作用?如果是的话那又是谁限了谁的权?在当今的民主体制下,政权主体是全体人民,那还存在某种限权主体吗?难道说是人民的自我限制吗?总之,因为限权能力的主体的模糊,导致方老师在回答如何“走出帝制”的问题上出现了解释力的不足,虽然秦晖老师的回答难以令人信服,但恐怕方老师的理论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综上,《持续执政的逻辑》一书开辟了对政治和历史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视野,也对中国的“历史周期律”问题作出了一个精彩的回答,这是方老师二十年磨一剑的重大成果。然而,在制度变迁的问题上,限政能力概念所透露的文化决定论(宿命论)倾向与主体模糊的问题使得限政商数论的解释力仍非尽善尽美。当然,方老师在此书中所展现的对宏大叙事的控制能力,对历史和文化细节的把握能力,对理论范式的建构能力以及对各种问题的敏锐度都值得反复称道。虽然经历了改名风波,但将此书的出版视为学界一件大事幸事并不为过,甚至更增加了些传奇色彩。  最后,能够读到此书,并且五年来有幸与方老师探讨诸多问题,请允许我再次表达最诚挚的谢意!
  •     曾经横扫六合的大秦帝国何以二世而亡?曾经喊出“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大汉帝国,何至于风雨飘摇分三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唐宋皇朝,为什么最终沦落为五代十国和崖山败亡?朱明的辉煌,何以被野蛮的满清屠戮?清室的盛世,何以如烟花般消散?民国的乱战,是否是历史的必然?新时代的中国的政治局面能否维持下去?种种历史之谜、种种深层拷问,其实都在追究答案:政权何以会崩溃?当权者持续执政的逻辑何在?能否从历史推导未来,探知中国模式成功的奥秘和能持续多久呢?美籍华人学者方绍伟的《持续执政的逻辑:从制度文化发现中国历史》(中国发展出版社2016年3月第一版)由浅入深、鞭辟入里地剖析了古今中外政权崩溃的过程和逻辑,并推导出政权崩溃的必然公式,大胆预测了中国模式未来的持续年份:或许至少可以延续300年。在方绍伟看来,传统的论断虽然能解释政权崩溃的一些原因,但都不必然构成其崩溃的根本因素。比如,残暴崩溃论、内讧崩溃论、腐败崩溃论、外患扩张崩溃论、松动崩溃论,等等。这些因素都是表象,可以解释某一个朝代或者政权,却无法构成统一的崩溃理论。他提出的崩溃公式是:政权崩溃系数=统治成本 ÷ 统治能力由这个公式可以看出,统治成本越高、统治能力越低,则政权崩溃的可能性就越大。所谓统治成本,则意味着维持天下太平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而统治能力,则是由掌权者的魄力、决断和忠诚团体的向心力所决定的。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谁是执政者?对于这个问题,方绍伟提出了“政权主体论”的观点。他认为,洛克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未必就是政府产生的主因(政府是一种契约,是民众依据某种约定而形成的自我管理组织)。相反,奥尔森提出的“流寇轮流坐庄论”可能更有意义:什么是政府?政府就是一群强盗,打家劫舍掠取钱财。但如果打劫一次杀光就跑,收益太低。反之,如果把地盘圈起来,告诉民众每年上缴一定保护费(税收),则可以免除杀人放火。于是,民众心安了,知道自己赚钱交保护费之后自己能结余多少,就开始有积极性扩大生产了。这就是政府。奥尔森的这种观点,可能更符合历史实践。毕竟,几乎所有的国家和朝代,“江山都是打下来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才是根本道理。在这种逻辑下,政权的主体就是打江山之后坐江山的那些强盗。你跟它讲道理,是没什么道理好讲的:人家本来就是打出来的天下圈养你的,你要讲道理?历史各国,谁跟普通人讲道理了?但它们不讲道理,却并不一定能常保自身,因为任何政权都会面临统治能力的问题:谁来做老大?谁是接班人?谁做老大?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人类社会中的政权老大经历了终身执政家族世袭的君主制(中国的皇朝就是此类)、君主世袭立宪制、多党(其实主要还是两党)民主制、限政一党制(这是为中国模式量身定做的一个词)。君主世袭、终身执政的模式,存在着无法绕过去的陷阱:基因突变或者衰落导致的接班人变弱或者自身缺陷带来的能力弊端无法克服。所以,只要是采取君主世袭或者终身执政的模式,政权的崩溃就是迟早的事情。多党民主制则存在着选举成本过高和内部化等问题(方绍伟对此没有展开谈,但我以后会谈一下另一本书的观点)。苏联等所谓共产主义国家长期实行的是终身执政模式,弊端是无法克服的,崩溃自然也就无法避免。中国模式是一个非常大的特殊变化。长期的皇朝时代结束后,中国人经历了无数次纷争和尝试,最终在民国时代的近40年里证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中国无法实施纯粹的共和制或民主制,也无法实施君主立宪制,因为——君强,则不肯实际立宪;君弱,则无力实施名义立宪。在近40年的打斗中,国共两党用枪杆子打出一个真理:中国,只能走共产党确定的那条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毛时代的终身执政模式同样存在无法克服的弊端。好在,邓时代确定了党内的限时执政法则。在一党内部,通过限制执政年数、不是家族世袭而是团队选拔、接班人逐渐内定和培训等,这样的执政模式,克服了基因变弱和终身执政弊端,降低了选拔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是与西方多党民主制并行的一条政治路线。而且,它也满足了中国人骨子里的“君威崇拜”的强人执政心理,于是,它从制度上加强了政权的可持续性。这种持续性会有多久呢?用汪丁丁的观点是还将延续300年,邓晓芒则认为再走个一两百年不是问题。方绍伟则认为,如果是弱推测,应该延续至少300年,如果是强推测,应该延续300年的倍数——他的推论依据是:从夏商周到唐宋明清,终身集权家族继承的中国皇朝模式,一般延续200-300年才会面临崩溃。现有的中国模式克服了此前的种种弊端,则理论上政权延续时间应该是300年的倍数。“我多想再活500年”!电视剧里的狂想像是呓语。而方绍伟条分缕析的结果可能更加有说服力。中国模式如果能绕过一个个陷阱,现有模式再持续一两个300年,也许不是梦想吧。这本书是我去日本旅程中反复咀嚼读完的。它与文一的《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都是我最近读过的非常有价值的源自中国本土的政论性著作。是中国学者在解释中国模式上做出的新尝试。当然,我这里的文字不过数千,根本难以涵盖方绍伟四十多万字的鸿篇巨著所包含的细节。尤其是他对中国历朝历代崩溃的描述、对于民国时期混战的剖析和新中国建政后的演变,仔细读一读,会更有领悟。谨以此文,回击那些动辄叫嚣中国崩溃论的所谓学者和喷子。祝愿祖国强大,越过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继续发展300年!
  •     随着民智渐开,各种身份的写作者都纷纷介入到历史写作中来,有记者、小说家,经济学者物理学家,甚至连不识字的农妇也以口述史的形式,为人们留下历史记忆。作为一个资深专家学者,方绍伟先生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经济和制度方面,但他涉猎广泛,又勤于写作,因此出版这部厚重的历史类大作也不是特别令人惊奇。值得惊奇的是,他确实给许多习惯于历史阅读的人带来一种全新的历史视角,即跳出历史叙事本身,从历史中找到其内在发展的逻辑,至少从制度和文化方面,为当代人提供有益的镜鉴。这本书主要着眼于中国历史的王朝更替,方先生试图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来探索政体、政权、政治的历史运行规律,特别是屡屡走向崩溃的真正原因。这种写作初衷或许并不新奇,从贾谊的《过秦论》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无数历史学家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以至于有各种各样的解释。用方绍伟的总结,有残暴崩溃论、内讧崩溃论、腐败崩溃论、外侵崩溃论、扩张崩溃论、经济崩溃论、系统崩溃论、松动崩溃论等等。但方先生认为这些总结并不具有一种普遍性。毛对中国历史的总结是“百代都行秦政制”,马克斯·韦伯甚至将中国的历史看作一个王朝,由此可见周而复始崩溃又重建的中国历史,在冥冥之中似乎存在一种普遍性的规律。方绍伟在书中用大量篇章介绍了英国封建王朝的历史发展,以此作为与中国政治的对比。英国王室内部也有血腥暴力的夺权,如玫瑰战争,但它跟中国宫廷斗争还是有很大不同,最大的区别是,英国是以世袭规则压倒暴力规则。英国革命时,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处死。虽然杀掉了君主,但都是经过法律审判。当时宣判死刑时提出,英国人尊重的是这个王位,不是国王本人,这对中国人来说多少有些奇特,英国人强调的是“位”,而中国强调的是具体的人和权。在中国历代王朝崩溃中,盛行的是暴力规则,而且暴力规则在皇权继承过程中也一直压倒世袭规则。可以说,中国政治从来没有摆脱最原始的暴力色彩,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整个书而言,处处都可见作者多年深思熟虑、博览群书的努力,方先生参考印证了大量历史史料,以此为架构,意在构建一个普适性的政治分析理论,不仅用于度量历史,也可以用来揣测当下和未来。可谓用心良苦。事实上,从《中国不一样》到这本《持续执政的逻辑》,书中的中国始终没有走出历史,走入现实和世界,正因为如此,未来对于中国而言,永远是个谜。中国的每个王朝都会走向崩溃,无一例外,只有时间不同,因此,未来常常意味着末日来临。在很多方面,方绍伟先生与吴思颇能惺惺相惜,比如都喜欢冷酷实证,都喜欢从普遍性的历史规律入手。吴思先生也曾做过类似的研究,他似乎专门统计过中国王朝的崩溃,其中40%死于民变,比如陈胜吴广、朱元璋;40%死于官变;还有20%死于外敌入侵。所谓崩溃,就是外在的危机大于解决危机的能力。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是真理、道德、权力、信仰四位一体的大一统,统一于皇帝或最高政治统治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统治的。随着中国越来越不可避免地进入现代世界,要像过去一样关起门来愚民做皇帝,似乎越来越难了。吴思的统计还发现,中国历史上,那些大一统的王朝平均寿命是171年,这不算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分裂短暂的小王朝,算上的话,那么每个王朝的平均寿命只有67年。有趣的是,距离1949,今年正好67年。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是否能够读懂理解本书,是检验一个人的智商和逻辑能力的重要标准^_^
  •     实际生活中,大家都知道遇大事首先要平复心情,不可在怒气和情绪中做判断。但在中国何处来到何处去这个问题上,大家都满是情绪和立场,这里就是价值和立场压倒了逻辑。为什么?应该是大家觉得价值大于逻辑,大于事实。从方绍伟这本书中,我知道了立场不重要,价值不重要,我不重要。我们并不能改变什么,中国会如何跟中国应该如何,完全不是一回事。要想真正知道中国会如何,需要我们摒除立场,运用冷酷实证的工具,分析中国的文化和制度如何影响中国的走向。愿大家在这本书中得到真正的方法论和真知。
  •     读懂一本书真有那么难么?这书明明讲的是政权存亡的逻辑根据(统治能力和决定统治能力的任期继承制度),讲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制度文化道理(任期继承制度和单一权威崇拜),这么多人死活不愿读懂一个颠覆性新理论?
  •     值得一读的好书! 作者创立的冷酷实证分析问题的方法,专注于事实和逻辑,不预设立场,是真正的学术研究值得推崇的方法。 本书以冷酷实证的分析方法,研究政权崩溃或持续的本质原因。 对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时事等爱好者们,推荐阅读本书。
  •     被骗了!原书名为“政治崩溃的逻辑”,因种种原因改为“持续执政的逻辑”。看完后才发现这本书本来就讲持续执政,尤其是最后一章。而且就算是原书名,也不是政治崩溃,而是政权崩溃。全书前两章算写得不错,不破不立。但是从第三章开始,漏洞显现,就拿“夏商周的沉浮”来说,这三朝本身的历史就待商榷,作者还拿一些传说来说事,明显就与前两章严谨的论述大相径庭。更不用说后面对君主立宪和民主制度的解读。最恶心的是最后一章,还说什么“冷酷实证”,应该是“冷酷献媚”吧。再来说说编辑,标题英文翻译有误,文中也有不少语言错误。总之,一开始还觉得让人眼前一亮,但仔细读完发现彻头彻尾被骗了。
  •     这些观点很新奇,非意识形态的角度?
  •     该书框架宏伟,逻辑井然,乃不可多得的好书,最出彩的是其方法论,在一个极其冷酷无情,仿佛天外人的视角来观测人类行为。同一物种分散到不同环境,会使物种行为改变,甚至变成不同物种,人也不例外,甚至在人类脱离了环境约束以后,不同的行为规则对社会组织形态,国家政权架构,依然有惯性般的影响。
  •     这种理论套路一套一套,基本水平都是比较差的,引用都是二三手的东西,比如柯文的中国内在变化论,本就是经不起推敲的肤浅言论,怎么可以作为立论基础呢?全文类似东西普遍都是.但是本书有一个观点是对的,残暴不意味着会崩溃.慈父斯大林的俄国,凶残至极的金三胖国,都未因残暴而崩溃.但以此论正天朝能长久持续也是笑话.天朝毕竟不是大清,面对的国际化时代和王朝封闭体系已大不一样了,当然存续相当时断是完全可能的
  •     难得一见的好书,遇到是缘分!能看懂政权、国家兴衰一个侧面的很多,能体系性的解读政治崩溃逻辑的太少。该书对于理解国家发展、政治博弈、中国模式等重要问题有重大突破。看懂此书,看懂中国问题!
  •     没有政治学基础的我,没法评价政治理论。客观说两点,第一对我启发很大。第二,书中的史实不合格,引用的非学术著作并不应该
  •     就本书而言,它砸破旧事物的力度远高于它所想建立的新体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