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蒲津渡遗址(上下)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030367655
作者: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页数:620页

作者简介

位于山西省永济县蒲州古城西门外的蒲津渡遗址是黄河古代著名的三大渡口之一。早在战国秦昭襄王时,已在此架设浮桥以通秦、晋。蒲津浮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浮桥。唐代开元盛世改建完成的著名蒲津渡浮桥。本报告是对蒲津渡古遗址科学发掘情况的忠实记录和全面介绍。

书籍目录


壹 山西永济黄河蒲津渡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第一章绪 言
第二章遗址概述
第一节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第二节自然环境与遗址概况
一、 富饶的黄河中游粮仓
二、 黄河的古城、古渡、古桥
第三章地层分析和文化分期
第一节1991年3 ~6月第一次考古发掘
一、 遗址分区和布方
二、 地层分析
三、 文化分期与年代判断
第二节1999年10月至2000年4月第二次考古发掘
一、 遗址分区与布方
二、 地层分析
三、 文化分期与年代判断
第四章唐代时期
第一节文化分期
第二节唐代文化遗存
一、 文化遗迹
二、 文化遗物
第五章北宋时期
第一节文化分期
第二节北宋文化遗存
……

编辑推荐

刘永生主编的《黄河蒲津渡遗址(上下)》这一考古报告本体的主要内容,包涵了蒲津渡渡口遗址的发掘,蒲州古城的勘探和结语这三部分。就其主要内容——蒲津渡渡口遗址的发掘来看,又主要分为三部分,即第三章、第四至第八章和第十章。第三章地层分析与文化分期,讲的基本上是怎样进行发掘和对发掘所揭示出来的遗存与情况所作出的诸如年代这类主要内容的判断;第四至第八章依年代或层位分别介绍了唐代、北宋、金元、明代和清至民国诸时期的遗迹与遗物;第十章是报告作者提出的对遗存的认识。

章节摘录

壹山西永济黄河蒲津渡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第一章 绪言 蒲州故城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西,扼于黄河岸边,古代处于关中通往东方的三条道路的必经之地,被称为河东、河北陆道西入关中的第一锁钥。由于蒲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河东大地,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史不绝书。在这里曾经演绎过许多著名的历史篇章,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物。史传中华民族的祖先尧舜禹中的舜所都蒲阪,黄河上著名的唐代蒲津浮桥,都位于此。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的诗赋,广为传颂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诗篇,以及极富影响的爱情故事――戏剧《西厢记》就是在这里产生的。 1988年,永济县为开发旅游资源,寻找埋藏已久的蒲州城西门外黄河故道下的黄河铁牛,1989年8月挖掘出土4尊铁牛、4尊铁人及铁柱等唐代蒲津桥遗物。面对在地表下7米,泡于泥水中的已生锈的铁牛等文物,保护问题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在报纸和网上,常可见到“抢救保护黄河铁牛”的呼吁,人民代表更是自铁牛被挖出来后就连年提案,呼吁保护铁牛,在文物保护的众多提案中名列前茅。当事同志至今仍对当年提案的答复记忆犹新。 黄河铁牛挖掘出土后,蒲津渡和蒲州故城遗址再次被重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黄景略到现场视察后指出:应对遗址进行科学考古发掘。1990年10月,由山西省副省长吴达才主持召开的永济铁牛保护现场办公会上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要立即建铁牛公园、铁牛馆;另一种意见是将铁牛挖出运到普救寺保护。山西省文物局局长贾立业和考古部门同志则力陈铁牛和蒲津渡渡口遗址科学发掘的重要性。吴省长听取意见后果断决策:按照文物法规定程序,由文物部门对遗址进行发掘后提出保护意见。 蒲津渡遗址保护工程是在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后提出的一项文物保护工程。 1991年,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时任山西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站长的杨富斗担任领队,省、地、县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于同年3~6月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蒲津渡遗址位于蒲州古城西门外,自20世纪30年代之后已完全被覆盖于黄河河滩中。铁牛底板位于海拔331米,而现今地表为海拔336~337米,黄河改道向西3公里,黄河水平面平常五月份为海拔334米。遗址位于富水含沙层下,抽水井不间断排水以控制水位,保证考古发掘工作面可以分清土层。由上自下清理出清代蒲津渡渡口,铁牛的护卫石墙的建筑遗迹,南北方向土铺面大道;明代蒲津渡渡口,码头口,石堤坝,堤坝下柏木桩地基,堤上铁榫卯加固工程遗迹,铁牛周围砖石围护地基,南北方向石块砌成的大路路基。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由石堤拱卫的码头口遗迹、石砌路面和以积石为基础的铁牛、铁人、铁山、铁柱墩围护圈,其后是北斗七星状铁柱(起护卫作用),侧旁有金元遗迹和明正德年碑座遗迹。 蒲津渡遗址自发掘出土后,遗址与铁质文物保护成为大众关注话题,国内外报纸多有报道。遵照专家领导的意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坚持“原地、原位、原貌”的保护原则制定保护工程方案。但终因在黄河滩施工难度大,不能保证对铁质文物的保护万无一失,且工程造价较高,经费无法落实而搁浅。1993年3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科技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所、防护与腐蚀工程系联合组成蒲津渡遗址铁器群近期抢救保护方案课题组后,铁质文物的研究与保护方案取得了重要成果。1994年1月30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永济视察了蒲津渡遗址博物馆,看了铁牛等文物后赞不绝口,指示:这是国宝,一定要保护好。1996年4月,国务委员李铁映到永济视察蒲津渡遗址博物馆,提出将牛与水隔开的设想。1997年3月10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了将铁牛原位提升或顶升12.2米,下做隔水层的保护工程方案。同时,要求进一步搞清楚铁牛下部结构和遗址地层情况,为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山西省考古所提交了发掘方案和铁质文物保护方案,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论证后,同意两方案的实施。 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原省考古所副所长刘永生担任领队,1999年10月至2000年4月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在第一次基础上再次组织省、地、市(1994年永济撤县设市)联合考古队。 本着搞清楚铁牛整体构造和地层情况的工作思路,在第一次发掘的基础上发掘600平方米。 第二次发掘时,因连年天旱,黄河滩水位有所下降,但四周若不抽水,遗址仍然被没于1米深的水中。为保证搞清铁牛下部的结构和地层情况,采用了连幕式排水井点控制水位。挖沉箱控水保证了考古发掘工作的正常进行,清理出铁牛地锚下部结构和铁人下部结构。遗址面中清理出宋代复修蒲津桥的工程遗址层面、路面、渡口遗址。在距地表10米之下发现了唐代地层。发掘证实了唐代铁牛是经过复建,从而坐落在宋代地层之中;揭露了唐代蒲津渡桥头引桥道路、护路工程和不同时期的地层层位。 黄河古渡是交通史上弥足珍贵的实物例证。蒲津渡浮桥是桥梁史上最重要的浮桥例证。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非常关注黄河蒲津渡浮桥,其弟子桥梁专家唐寰澄对蒲津渡的发掘评价很高,对铁牛的出土予以极高赞誉,尤其认为铁牛在桥梁工程中的价值应重新认识评价。牛下斜柱桩的构造和作用是古代桥梁工程的典范。 铁器群的出土和研究在冶金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铁牛的铸造工艺代表了唐代低硅灰口铁铸造水平。低硅灰口铁的发明使用是中国古代冶铁史在技术上的又一飞跃,是17世纪以前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十大钢铁技术之一。铁牛等大型铸件是珍贵的实例,是数百年工匠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起地锚作用的铁牛,牛后轴及牛下锚桩的斜撑形式都表明了我国低硅灰口铁冶炼铸造技艺运用于工程技术的进步程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雕塑铸造和造型艺术上,铁牛等造型既有盛唐时期的雄浑大气,又有雍容富贵之气魄,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现实主义手法造就出唐代铁牛、铁人等形象。 在考古学上,虽说此为唐代遗物,后为宋代移动,但蒲津渡遗址的发掘为唐代以来黄河渡口的变化和黄河的变迁提供了珍贵资料。尤其是唐代地层以上13米全部取土样保存,为研究黄河的环境变化提供了实物,这是前所未有的。渡口的变化、地层的变化为研究黄河蒲津渡的历史演变提供了最宝贵的资料。 “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于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保护工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设计与施工单位的精心施工下,经过文物和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又历时5年,于2005年初,完成了蒲津渡遗址的保护工程。使铁质文物的保护进入了良性循环的程序,为蒲津渡遗址的出土文物创造了新的保护环境。 第二章 遗址概述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山西永济黄河蒲津渡遗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西三十里蒲州镇蒲州古城西门外(图一),东经110°17′10″,北纬34°50′50″。现地表海拔336~337米。 蒲津渡遗址位于黄河中游,是黄河中游古代三大渡口之一,也是古代连接秦晋交通的重要通道之一,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永济地处黄河中游,宋代以前黄河在这里也曾是岸陡流急,河床稳定。宋代之后河床渐抬高,水流也飘忽不定。俗话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发生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于今这里是黄河的小北干流,河面宽阔,河床不稳定。对于小北干流的治理也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黄河给这块土地带来了希望和辉煌,同时也伴随着艰辛和苦涩。在20世纪60年代初还曾紧贴蒲州古城西城流过的黄河,1966年将古城西北角冲垮,而今已远去城西3公里以外。 蒲州故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史传舜都蒲坂。蒲坂又名长原、长坂,《元和郡县志》记载,“长原亦名蒲坂,在(河东)县东二里,其原出龙骨”。故址在蒲州老城东南隅。春秋秦晋战于河曲,即其地也。战国为魏蒲邑。“秦始皇东巡见长坂,故加反”,称曰蒲坂。西汉仍称蒲坂县,属河东郡。 王莽改名蒲城,东汉改为蒲坂县。山西省博物馆青铜藏品中有东汉“甫反田官”。魏、晋、北魏、北齐、北周均名蒲坂县。晋时先后为秦州治、雍州治。北魏神元年(428年)为河东郡治。故治在蒲州古城东南二里的外城部位。北周建国第二年(558年)“于河东置蒲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蒲坂县移治城东,于蒲坂故城置河东县。大业三年(607年)蒲坂县并入河东县。唐、五代、宋、金、元俱名河东县。唐武德三年(620年)蒲州来治,后为河中府治。《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河中府,隋河东郡。武德元年(618年),置蒲州,治桑泉县(故城在今临晋县东北)。二年,置蒲州总管府。三年,移蒲治河东县,依旧置总管府。九年(626年),又置都督府。其年,罢都督府。开元九年(721年)正月,置中都,改蒲州为河中府。同年六月,罢中都,依旧为蒲州,又与陕、郑、汴、怀、魏为“六雄”。十二年(724年),升为“四辅”。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河东郡。上元元年(760年),复为蒲州①(彩版一,1)。宋代为河中府治,金天会六年(1128年)降河中为蒲州,天德元年(1149年),复升河中府,元初仍为河中府治。明洪武三年(1370年),废元河中府,改河东县为蒲州。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永济县,属蒲州府。民国元年裁府留县。 1948年,永济县解放后,县治移往赵伊镇。1959年,为保证三门峡水库蓄水,旧城内居民全部移出。1994年永济县改市。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遗址概况 一、富饶的黄河中游粮仓 蒲州地处中条山北麓,黄河东岸。东依中条山之尾脊,西邻陕西,南望西岳华山,北靠运城盆地棉粮产区,素有粮仓之誉,临五姓湖、盐池,得盐湖之利。属亚热带气候,永济县气象站历年资料查得:年最高气温41.7℃,年最低气温-5.5℃,年平均气温20.1℃,最大冻土深度31厘米。年平均降雨量525毫米。地势东高西低,东有中条山,山麓漫坡,板块平坦,西有黄河漫滩,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适宜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是传统的农业大区。日照2374小时,无霜期212天,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历史上“河滨制陶”、“舜耕历山”等与农业有关的优美传说均发生在这里。在四五千年以前,河东先民已掌握了种植高粱的技术,开中国高粱栽培之先河。在三千多年前,已有劳动人民在黄河、汾河谷地建立了农业据点。春秋末期,善于理财的大富商倚顿就在五姓湖经营发展。几千年的农业经济培育了这块富饶的土地,自古就是黄河中游的粮仓。这里也是山西省的麦棉基地。近年来,坚持科技调产,形成了粗具规模的果、畜、菜、粮、棉五大主导产业,粮经比例由过去的8∶2调整为5∶5。成为全国优质果品基地和芦笋基地之一①。 自古以来,蒲州为山陕豫交通要道之重要城镇,为中原与关中运送重要战略经济物资盐铁的通道。20世纪50年代,黄河上风陵渡大桥的修通,逐渐改变了这里的经济结构。铁路横贯永济东西,到蒲州折向南去。公路纵横交叉,交通便利。 蒲津渡遗址位于旧蒲州城西100~200米处(图二),地处河滩地,距现黄河堤岸约3000米。 勘察资料可以看出,从唐代至今的1200多年中,共沉积20米左右。现遗址滩地地面标高336.5米左右。黄河在此处年平均含沙量为32千克/米,汛期含沙量高达49千克/米。距近60年资料,黄河在此处平均每年淤高0.01~0.015米,现防洪堤顶约337.9米,防洪标准达二十年一遇标准②。 另据山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介绍,今后黄河滩地进行淤灌开发,逐年淤高,远期滩面淤高预计为338米。 二、黄河的古城、古渡、古桥 1.蒲州古城 蒲州故治在今永济县驻地(赵伊镇)西北二十八里蒲州老城(图三)。蒲坂始于汉,北魏延和元年(432年)改秦州,北周始由秦州改称蒲州,为河东郡治所在地。唐代升为“四辅”,列为六大雄镇,一度设为“中都”,很快因韩覃上疏,谏阻滥费国弊,随即取消“中都”设置。虽如此但足以可见蒲州地位的特殊性。灿烂的文化底蕴,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使蒲州孕育了数代名家,柳宗元、王维、司空图、卢伦等声名远播。蒲州在唐代文化的传承序列里多有记载,但唐代的古城遗迹却所存无几。 金代之前古城东西长3公里,南北长2公里。城中鼓楼居东西城门轴线中稍偏西。东门仍存遗迹,东北、东南城角仍较完整地保存于地面之上,城墙遗迹仍存,清晰可辨。在外城东南角夯土中多夹杂有唐代早期瓷片。金代末年古城东部放弃后收缩至现存城的形式。金建城八里三百四十九步。元代末年进行了修葺。明洪武四年裹砖,高三丈八尺,堞高七尺。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城遭破坏。康熙元年,城又缩小成为如今看到的,城周六里十五步。 明代的蒲州一度英才荟萃,明代中晚期朝中张四维、韩旷两位首辅,杨博、王崇古两位尚书均出自蒲州。明正德十六年《石津记》记载,自成化来仅逾三纪,已六兴工矣,多次对于日渐侵蚀的河岸进行维修加固。对西城外铁牛等进行了保护。明王崇古《重修黄河石堤记》记载,唐开元中,东西修石岸。铸铁牛,系铁缆,维浮桥。历代河患频仍,河西石岸、铁牛俱崩没。大庆关基地,洗剥殆尽。东岸势迫蒲城仅数丈(图四)。 


 黄河蒲津渡遗址(上下)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近年经眼的最有收获的考古报告之一。并不单因为出土的文物有多重要,也不缘于考古解决了重大历史疑团,甚至不是因为蒲津渡遗址的重要性,而在于书中除了发掘报告,还编入铁质文物保护报告、遗址保护建设报告和发掘保护大事记,对于考古意义和价值的公众传播,开了个很好的先例。张忠培先生的序言也写得很精彩。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