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时辰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44263931
作者:[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页数:205页

作者简介

★马尔克斯唯一正式授权,首次出版
★我所满意的是描写孤独的书,《恶时辰》里你又一次感受到这种悲剧氛围,就是权力的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
《恶时辰》是马尔克斯的成名作,也是他第一部获奖的长篇小说。借由一桩因匿名帖而引起的杀人事件,描写了一个小镇在两周内的风云变幻。作品直接取材于社会现实,不同于以往的魔幻风格,而是用最精炼简洁的语言,营造出荒诞、阴郁、惊心动魄的氛围。马尔克斯对权力的奥秘与孤独的揭示,对社会动荡根源的反思,令今天的读者依然深感共鸣。

内容概要

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1962年出版小说《恶时辰》。1967年《百年孤独》问世。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他作品:《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枯枝败叶》《我不是来演讲的》


 恶时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3条)

  •     ……生活只不过是不断地给人一些机会,好让人能活下去。亲爱的堂萨瓦斯,我一向认为,您唯一的美德就是厚颜无耻。“我所满意的是描写孤独的书,在《恶时辰》里又一次感受到这种悲剧气氛,就是权力的孤独。镇长原本来征服小镇,结果自己越陷越深,反而感到被小镇征服了。”马尔克斯如是描述自己创作《恶时辰》一书的初衷,而“孤独”这一命题也显然始终围绕在马尔克斯的整个创造生涯中,从个体的孤独到拉丁美洲的孤独再到整个人类的孤独命运,如果我们不是以影响力的方式开启的阅读之旅,而是按照马尔克斯的创作痕迹顺流而下,就会清晰的."
  •     马尔克斯在巴黎一家旅馆阁楼的房间里写作《恶时辰》,写着写着写不下去了,转而开始写《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以下简称《上校》)。他和书中望眼欲穿等退伍金的上校一样,吃了上顿没下顿,也总是在等信,准确说,是在等信里附带的支票。他是《观察家报》派驻巴黎的记者。当从法国报纸上读到报社被独裁总统关闭了的消息时,他的希望彻底落空了,巴黎也从此在他的记忆里成了一座悲伤的城市。族居巴黎数年后,他先后在加拉斯加和波哥大主持拉美通讯分社,在波哥大的晚上,重新翻出《恶时辰》来写,这次总算写成了,还获得了一些好评,后来还得到了一个全国文学奖。在巴黎写下的那些未完稿也没有浪费,因为我在他的短篇集里读到不少《恶时辰》中人物的故事,下文会分别说及。《恶时辰》讲述一个表面看起来很平静,实际上却笼罩在虚伪、压抑、恐惧和暴戾氛围下的小镇,十八天里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十万字,人物却多达近六十个(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36250182/),且辨识度非常高。人人都有细节,写得却相当克制,其效果是人物背后的故事,供读者想像的空间,大得惊人。《恶时辰》的氛围,生生是由那些人物,他们的行事,他们的言语,他们话中有话那个劲儿给烘托出来的。作品的语言和结构,又都是理性的,毫无魔幻与夸张色彩,那就是哥伦比亚当时的社会现实。它不仅呈现政治之恶、权力之恶,也呈现坏政治下扭曲、复杂的人性。由于《上校》的故事嵌套在《恶时辰》的故事中,因此两部作品的人物有着不少相通。前者中的安赫尔神父、堂萨瓦斯、叙利亚人摩西、医生,都出自《恶时辰》。加上《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这三部中篇的故事发生地并非马孔多,而是哥伦比亚沿海某个无名小镇,不通火车,闻不到香蕉味,但有一条小河通向那里。小说从“匿名贴”引发的一桩杀人事件开始。靠伐木发了财的塞萨尔•蒙特罗看到自家门上的“匿名贴”中说他老婆和巴斯托尔私通,策马而去,用打老虎的双管猎枪把巴斯托尔给轰了。饱受牙痛折磨的镇长被枪声惊醒,条件反射似地抄起吊床旁椅子上的手枪和子弹带就去了现场。他抓捕凶手、查验死尸、警告镇里的男人们保持稳定、找医生验尸、请法官办案,高效、干练、敬业,还不失幽默感。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他权力者的孤独、贪婪和凶狠会很快显现。安赫尔神父从马孔多来到小镇已经十九年了,十九年来,他将全副精力都用于了提高小镇的道德和风尚,并坚称成效显著,想再过几年就向主教区报告,这里已成为模范镇了。小说在相当篇幅里,刻意营造一个幻象,似乎是匿名贴给小镇带来了恐慌,令小镇陷入了种种危机,只要抓住那个贴匿名贴的,小镇便可恢复安宁与和谐。可是匿名贴越帖越多,“体面人没有一个不上匿名贴的。”内容无外乎男盗女娼,全是些打神父脸的事,而且是小镇人尽皆知的。“自开天辟地以来,好事从来不上告示。”蒙铁尔寡妇说。小镇人智慧得很,说出话来一个比一个深刻。讽刺的是,最坚决的道德捍卫者阿希斯寡妇的儿子媳妇私生活最乱,就连凶手蒙特罗也被传是她丈夫的的私生子。她还长期供给神父品种繁多的食材,但发现神父并不为她所左右时,写信给主教要求更换神父。至于究竟是谁贴的匿名贴,马戏团女人用牌算出的答案是:全镇人都有份。伴着道德面纱掉落、虚伪面目的暴露,权力之恶行,更以眼花缭乱之形貌竟相登场,生动诠释着什么是“恶时辰”。镇长把蒙特罗关在牢里,五天不给饭吃,也不准神父见他。“什么时候让他走?”神父问。只要他明白过来,明天就能走。镇长很爽快。“您这份好心未免要价太高了吧?”神父原来心知肚明,“模范镇”不过骗己骗人。镇长向蒙特罗开门见山,“你的一切全都捏在我的手里。上边有命令,叫我们结果了你,叫我们设个埋伏杀死你,把你的牲口全部没收。政府要拿这笔钱支付全州大选的庞大开支。你也知道,别处的镇长可都照办了,只有我们这儿没照命令办。”蒙特罗付了买命钱,杀人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镇长被牙疼折腾得死去活来,却一直不敢去看牙医,药房老板推荐的特效菜籽也不敢吃,忍无可忍时,带了三个警察去牙诊所。警察用枪托砸开门,缴了牙医抽屉里的手枪,再一通打砸搜查长筒枪。“你们杀人,历来不用麻药。”枪口下的牙医对要求使用麻药的镇长说,随后解释根本没有麻药,进而再解释化脓成这样打麻药也没用。医生在最恶劣的情况下,仍恪守医德,比而较之,权力何其没有下限。“镇长度过了一生中最可怕的时刻。”拔除病牙后的他,全身肌肉松弛下来,筋疲力尽地瘫软在椅子上。可一缓过劲儿来便对牙医说,他是奉上级指示在牙医家傁查军火库。又说,现在反对派有了保障,大家都相安无事,“唯独你还像个阴谋家一样。”反对党在上次选举中遭到政治屠杀,牙医被判了死刑,他家的墙壁被打满了窟窿,但他没有弃家逃亡,而是将枪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撑过了最恐怖的头几个月。说来镇长也没冤枉他,他仍在发传单,传单内容也是老生常谈:“高谈阔论整整两年,戒严、新闻审查,一切照旧,当官的还是原班人马。”小镇人心里都明白,下一次选举还会发生屠杀。米娜的瞎奶奶像个预言家似地对神父说,不管怎么折腾,出不了今年,大伙全得完蛋。还说到时候大街上会血流成河,任凭谁也阻挡不住。坏政治,永远是个恶循环,没有最恶,只有更恶。砸烂的诊所,镇长豪爽地一挥手,“一切费用由镇政府来付。”马尔克斯还有个很短的短篇《平常的一天》,单讲镇长拔牙,很简单,全无《恶时辰》中的丰富和张力。短篇《纸做的玫瑰花》,则围绕着米娜和瞎奶奶展开,其他人物和许多细节都与《恶时辰》一致。比如短篇的切入点是瞎奶奶洗了米娜的袖套,米娜抱怨穿着短袖神父就不给领圣餐。这个细节在《恶时辰》中出自镇长之口。神父为某部电影敲了禁映钟,镇长照样去看,并向电影院老板嘲讽神父的道德要求时说及这事。短篇的侧重点是米娜失恋,似乎与好友教堂侍女特莉妮达有关,因为瞎奶奶告诫她,“如果你想生活得幸福,就别对外人推心置腹。“老人家的确是眼盲心明。涝灾,镇长让灾民迁往公墓旁边的空地,“那儿是公家的地方,不用你们花一分钱,”还让人捎话给趁机出租土地的堂萨瓦斯不要趁火打劫。转过脸来就问法官,他的地给了灾民如何办?法官一本正经道,按规定,政府补偿你。还建议为把事情办得看上去更加清白,最好任命一位新检察官。一年半以前,检察官的脑袋被镇长的人用枪托打了个稀巴烂,现在需要,那就再任命一个吧。办完卖土地的手续,“临时认命的检察官只干了两小时就没事了。”马戏团一踏上小镇,镇长就盘算开了。借抓贴匿名贴的,他宣布宵禁,被断了财路的马戏团老板果真乖乖求上门来。镇长倒也直言不讳,“想必您已经在镇上打听过了,有人告诉您,说我是强盗。这种事,用不着费多大劲儿就能打听到。”电影院也成他的了,因为宵禁期间,可以将电影院宣布为“公共事业”。——跟明抢已无区别。马尔克斯透过法官之眼观察到,宵禁带给小镇人一种集体的胜利感,“因为看到一切恢复了老样子。”这真是坏政治下典型的人性扭曲,我过得坏你过得坏天下越来越坏,人们在承受“坏”这一点上,取得了一致的胜利。盗窃寡妇牲畜的堂萨瓦斯,跟上门来抽税的镇长讨价还价,当听镇长说寡妇疯了,寡妇的管家坐牢了,今后寡妇的财产都由镇政府保护了时,简直五体投地。当强盗遇上权力,不仅小菜一碟,而且吃相难看,要想盆满钵满,而且轻而易举名正言顺,不跪拜权力真还不行。走南闯北的马戏团老板率队落荒而逃,船离开码头了,才敢冲着镇长发出一声怒吼:你这个臭婊子养的!关于《上校》和《恶时辰》中的人物,最有意思的是那个换了政府还是稳占上风的人物。《上校》中是堂萨瓦斯,他卑鄙无耻,巧取豪夺同党财产,美中不足的是患着严重的糖尿病。《恶时辰》中这个人物成了堂切佩•蒙铁尔,是个死人。来历不光彩的巨大财富,令其遗孀惶惶不可终日,成天想着要逃离小镇。“她们说不愿意再回到这个光天化日屠杀学生的野蛮国家来,我告诉她们说,做得对。让她们永远留在巴黎。”两个女儿在巴黎,儿子则在德国当领事。上一辈与权力勾结,无恶不作,大发昧心财,下一辈移民到自由世界,享受着父辈肮脏财富换来的优渥生活。这种情节,我们读来可不陌生。《恶时辰》中仍有一个堂萨瓦斯,是个更恶的恶棍,以别人的恐惧为乐,医生当面说他,您唯一的美德,就是厚颜无耻。《上校》中堂萨瓦斯的糖尿病,《恶时辰》中堂萨瓦斯生着,胰岛素也还打着,但此堂萨瓦斯已非彼堂萨瓦斯。在蒙铁尔这个人物身上,马尔克斯真是下功夫,除上述之外,我至少还看到两个短篇写的是他。《蒙铁尔寡妇》,从他死亡写起,“除了他的寡妇之外,人人都觉得大仇已报。”如果他不是死于自然死亡,而是被人从背后开枪打死,会更称大伙的心。镇长率人先是用枪后来用炸药,只为弄开蒙铁尔藏满秘密的保险柜。摆脱了他用恐怖手段垄断的各项商业活动的人们,立即还以报复,停止交易,寡妇迅速破了产。她深陷对小镇人不知感恩图报的怨恨中,因为据说她完全不知道丈夫当年是新镇长的秘密线人,配合镇长铲除反对派,赶走富人,屠杀穷人,蒙铁尔再自己开价买下富人的土地和牲口,迅速成了镇上最有钱有势的人物。寡妇当年没少为那些被杀的人流泪,而丈夫买下逃亡的富人的财产,她认为他是在他们最危难的时刻施以援手。其反讽的力道十足。《巴尔塔萨午后奇遇》则可视作蒙铁尔前传,因为他后来在德国当领事的儿子那会儿才十二岁。巴尔塔萨是个能工巧匠,常去蒙铁尔家做零工,蒙铁尔的儿子说想要一只鸟笼,好养一对美洲黄鹂。巴尔塔萨于是大费功夫地扎了一只非常漂亮的鸟笼, 引得镇上的人络绎不绝地去参观。医生想买,他不卖,因为那是给蒙铁尔的儿子扎的。鸟笼子送去蒙铁尔家,蒙铁尔不认账,他儿子倒地撒泼干嚎,巴尔塔萨就把鸟笼送给了那孩子,对外却说卖了60比索。这可千载难逢呀,头一次有人能从蒙铁尔那里拿到这么多钱。有人说。大伙喝洒庆祝,巴尔塔萨大醉,最后只得留下手表作抵押。《恶时辰》中的镇长是马尔克斯探索权力奥秘的第一次尝试,他便写活了权力者的恐惧和孤独。镇长当年偷偷来到小镇时,带着上级不惜一切代价控制住小镇的命令,以杀人开始了他的掌权生涯。“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周围渐渐织起了一张无形的蛛网,可是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知道自己深陷小镇的泥潭拔不出来,但权力蒙住了他的心,他不会心里一咯噔,想一想“究竟是谁控制了谁?”恐惧如影随形,他永远警醒着睡觉,枪就放在床头。“镇长一伸左手,倏地拔出手枪,浑身肌肉绷得紧紧的,差一点扣动扳机。这时他才完全清醒过来,一看进来的是阿尔卡迪奥法官。”他对吓得呆若木鸡的法官解释说,“我睡觉时耳朵特别灵”,一句话道尽他惊弓之鸟的常态。蒙铁尔何尝不是,《巴尔塔萨午后奇遇》中说”他是个小心谨慎的人,睡觉也不敢开电风扇,为的是睡梦中也能听到屋里的动静。“镇长经常几天忘了吃饭,饿得实在顶不住了,才到饭店随便吃点什么。他要么在镇上东走西看,要么把自己关在装了钢板的办公室里,“从来没有按一般人的习惯生活过”。他公然对马戏团老板说他想和马戏团那个女人睡一觉,在老板上门交涉宵禁毁了他的生意时,他又要挟似地提出让那女人晚上去他那儿一趟,可当深夜两人独处时,“镇长突然有点魂不守舍的样子。”他把指关节弄得咔咔响,低声下气地要求女人帮忙算一算是谁贴的匿名贴。当门多萨向马尔克斯求证镇长是不是同性恋时,他说他从来没有说过。但他承认,他在某一稿里把这写成了镇上流传的谣言,后来又删掉了,因为觉得那样处理过于简单。“我宁可让读者自己去判断,不过无可置疑的是,这位镇长确实不懂的性爱,尽管我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并没有自觉地这么构思。 ”而不懂得性爱,在马尔克斯看来是没有比此更大的人的不幸了,并且他认为那也是痴迷权力者的一个隐性原因。要巩固权力,维护威权,必须有震以声威,慑人顺服的工具。镇长手下的警察队伍,一半以上是犯人。他们抓人、杀人、掩盖真相,所有事情都做得有条不紊,“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政府,就是由这群穿制服的强盗构成的。蒙铁尔的巨额财富最终落入了镇长的腰包,下一个该轮到希尔斯寡妇了吧?马尔克斯将镇上两个富人,中产阶级,不约而同地设置成寡妇。个中之喻,应不排除依附极权发财致富的,财产毫无安全可言,随时会化为乌有,人也随时会失去自由,甚至丢掉性命,情状就像任人欺凌的寡妇。马尔克斯说格雷厄姆·格林总能用一些互不相干,但是在主观意识中却有着非常微妙而真实的联系的材料,解决观察和现实的差距问题,而不是像有的人那样只会罗列现象,而有的人却又只是一昧地咬文嚼字。他说《恶时辰》中的语言就受了格林的影响。我找到两例:“大街上热得像是浸在熔化的玻璃里一样。”“阴雨绵绵,大街上好像涂了一层湿漉漉的肥皂。”小说首尾呼应,除了时间起讫的交待,还有人物。神父开头,神父结尾,甚至还包括“神经质”这样的细节。小说开头不久,教堂侍女特莉妮达神经质地笑笑,对神父说昨晚有比唱小夜曲更妙的事,那便是匿名贴。小说末尾,临时教堂侍女米娜告诉神父,昨晚宵禁、开枪、搜查、抓捕、逃跑,很多人加入游击队……“这算不了什么,”她也神经质地笑了笑。(不得转载)我读加西亚·马尔克斯:《枯枝败叶》——无法抗拒的毁灭http://book.douban.com/review/6199896/《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上帝知道我们该怎么混下去http://book.douban.com/review/6194355/《百年孤独》——《百年孤独》之冰块、孤独与人物http://book.douban.com/review/6172634/《族长的秋天》——在权力这场交易里完蛋了就是完蛋了 http://book.douban.com/review/7558599/《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记忆残片还原众目睽睽下的谋杀http://book.douban.com/review/6190412/《霍乱时期的爱情》——与死亡为邻的浓郁爱情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43398/《番石榴飘香》——著名作家在哪儿啊? http://book.douban.com/review/7588398/《苦妓回忆录》——实在不懂老男人的情怀http://book.douban.com/review/7598312/
  •     当你拥有了想要的权利你将失去更大的世界在你不明白的故事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大的秘密一个人的野心背后得到的只是虚无失去的才是生活的真谛孤独的人们最痛的莫过于权利的孤独当你的权利变得孤独糟糕了将是一整片美好的净土我们都讨厌孤独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用非常簡潔的語言,和對人物及細緻的描寫,体現那個時期的哥倫比亞,也從某種意義上能看出,就是在為百年孤獨打下基礎!
  •     虽然不是我喜欢的题材,但是非常喜欢作者讲故事的节奏和描写事物的功力。
  •     《恶时辰》 一部像《生死场》一样弥漫着让人窒息的绝望的中篇。没有标准的开头结尾,好像一对烛灯下的老人,一边打着毛衣一边絮絮以前的事情。“残暴的官僚”、“无能的神父”与“隐忍的村民”,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所有的暴政在一边,所有的被压迫与偶尔燃气的勇气与渺茫的希望在另外一边。人们用宗教、巫术和“匿名信”来尝试解救被现实囚禁的灵魂,他们没有成功是因为:除非逃离这个吃人的镇子,没有人能得到救赎。
  •     “亲爱的堂萨瓦斯,我一向认为,您唯一的美德就是厚颜无耻。”
  •     与你同行的人比你到达的方向更重要。所以,很开心,每一本读过的马尔克斯,都有同行的人一起分享。但凡涉及政治、阴谋、斗争的内容,都深刻到我不懂如何触及。连米娜失明的奶奶都看到了“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我还能说什么呢。
  •     没看懂,人名太多了
  •     乱,看kindle跟不上。需要一口气读完的小说。
  •     啊,很好看,不魔幻,很现实,匿名贴引发的杀人事件之后的众生相~镇长,法官,神父,牙医,理发师,奸商,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写得很好~所有人都被困在这个阴雨不断,又闷又臭的小镇,无法逃脱,即使是作为小镇独裁者的镇长,也显得是那么的孤独啊~(嗯,马尔克斯的小说,还是先读中长篇比较好啊~:-D
  •     坦率说我没看懂,感觉他想说什么但又不能说出来,好烦。
  •     现实生活下的群像
  •     此书只有现实,没有魔幻。结合马尔克斯的时代背景和哥伦比亚动荡不安的政局,他表达了忧国忧民,关心祖国的情感,也用以讽刺一轮一轮靠暴力和鲜血换来的领导人并没有实质的改变,哥伦比亚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通过描写镇长的孤独来体现权利的孤独。看完有一股压抑和悲哀的心情。
  •     原谅我实在没那么好的欣赏眼光,实在是憋着气读完了,最后什么都没有
  •     这是我读的最差的马尔克斯
  •     习惯性的给马尔克斯好评,然而这本我真的喜欢不起来。
  •     重在人物刻画
  •     比较无感…………
  •     我对马尔克斯是真不感兴趣……弃了,不过最经典的那两本却一直没看也觉得有点可惜,找时间再看一本吧
  •     最后没有出现意料之中的理发师带领大家革命的情景,而是逮捕了理发师,更增加了悲剧性,冲着这个,也要五星啊
  •     和上校一书一样,缺乏了特定的时代背景后读起来显得过于沉闷,没有马尔克斯的特色,翻译也很粗糙,但是我实在太爱老马了,不忍打三星,以后买他的书还是买百年孤独之后的作品好了。
  •     看得乱七八糟,但通篇有一种不安全感。特别是镇长持枪对着大夫和神父,匿名帖引出的巨大危机,以及背景中经常出现的哥伦比亚历史上的冲突成了带着翅膀的怪兽,随时出现在阴暗的呼吸中。每个人都逃不脱~~~
  •     2017年第12本。燥热潮湿的空气。小镇版本的百年孤独。
  •     个人很喜欢的一部中篇
  •     3.1-3.4
  •     好像永无休止的大雨,挥散不去的闷热,政变前的小镇,大概也不会改变什么。每个人的孤独似乎都要满溢,最后,只留一句如梦似幻的,我将留在你的梦里
  •     老马的书不能一本接一本的读,读完一本,要缓缓,不然看得太绝望。 不过最喜欢的就是他的书没得序和各种引言,翻开就是正文。
  •     马尔克斯除了爱情和孤独,还有闷热,大雨。
  •     我将留在你的梦中,但梦的开始不如结束时那般令人着迷。
  •     像剧本,不魔幻,不好看……都是没好好读的借口。这个口味的马尔克斯不熟悉。
  •     读完的印象是,这本书有点干。
  •     很早期的作品,和魔幻现实无关,故事简单,节奏缓慢,但对环境气候和人物的描写已经初见模样。
  •     虚无缥缈的孤独感啊
  •     相较马尔克斯的其他几部作品,《恶时辰》第一是政治色彩更为浓郁(其实他的每一本书里的主旨都没逃离过它);第二是构造的环境更为庞大,人物关系更为复杂(说实话分不清记不住好几个人名),第三是想表达的孤独初见成型。镇长的孤独,神父的孤独,还有小镇形形色色居民的孤独。这个镇子的恶时辰是政治带来的,同样也是执政者与人民共同造成的。他们每个人都被不可见的丝线连接起来,整个镇子就是一个密密实实的网,把所有人笼罩其中。无论是匿名信,马戏团,还是理发店,电影院,暗潮涌动下的波涛汹涌,马尔克斯再次用隐晦的手法让人自己去体会。但这本书我读起来并没有《上校》和《枯枝败叶》那么顺滑,感觉尚可,但不是很喜欢。
  •     还是差点意思。看到最后人名全都搅一块儿了。
  •     也许是看的顺序不对 除了某些可爱的脾性 无法被整个故事吸引
  •     妙极了,中尉,照您看,这算得上一场美梦吧
  •     将上一本的《礼拜二午睡时刻》中出现的小镇人物的故事联缀成篇,马式套路
  •     故事不长 但是人物很丰富 而且人物的形象各异 倒是很有南美风情
  •     这本书算不上魔幻,以及对于我这种不记人名的人来说,看马尔克斯带书真的很煎熬。
  •     镇长,大夫,法官,神父,理发师等等都是被这个小镇困住的人。这个小镇安静得没有声音,实则死气沉沉。聪明的人都选择离开这生于斯长于斯的小镇,留下的人没有结局,只能每况愈下。一开始匿名帖是大事,到了后来,这也不过是一个“甜蜜”的插曲。
  •     平静的小镇,极权者的孤独
  •     马孔多小镇无新事。
  •     马尔克斯描写那种燥热得让人烦闷的环境十分微妙
  •     魔幻依旧 只是多了很多现实感让人压抑,很多细节里埋着彩蛋不仅在本书里暗示着剧情还都将在他以后的作品里出现。
  •     最近我开始忘记,倒不是说我记性很好,有着过目不忘的神功,只不过,我花了半分钟才想起我下午还读得津津有味的这本书,叫做《恶时辰》。 这本书如果在中国被列为禁书我丝毫不意外,匿名贴和大字报都非常畸形,不过匿名贴是为了推翻政府,大字报是为了保全自我。一个自发,一个煽动后起。思之惊悚。 权力的孤独,同世间千万种孤独一般可怕,所以,还是有的好。 马尔克斯从没有过什么权力,他骗你,你就相信了。 这就是伟大的作家。
  •     我们总是这样过着迷茫的生活,却依旧渴望着第二天的到来,有时候担心着自己的一番苦心正在化为乌有,却还想着第二天要更加努力从头干起。很多时候我们没有选择,说不清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要这么孤独却又这么努力的生活着。
  •     生活不过是不断给人一些机会,好让人活下去
  •     意外的是这本描写小镇之态的故事并没有马尔克斯一贯的魔幻风格,相对现实,相对白描。如果要说孤独,不仅仅是因为权力而永远孤独的镇长,更有面临世俗与宗教信仰在暴力社会里终将失衡而变为孤独的神父。这种无情的暴力镇压,这种必须将权力绝对化的观念,确切说是一种族群文化,注定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因此这种绝对的孤独非常人能够理解,能够感同身受,反正我就不能!拉文社会文化在我看来一向有着野蛮的文明,制度的建立起初就代表着一定会打破,而贫穷亦或者是孤独的表象;这种贫穷所指不单是物质的。阴雨的小镇压抑沉闷,流血事件,情杀案子,散发腥臭味,一切都在快速变化,而变化的本质终将专为平常的不变。失落又转向了孤独。教堂里面好多老鼠!赶不完,杀不完,而何时这些快速成长的老鼠会将房屋建筑啃食掉?将精神的食粮吞灭完?
  •     不好看
  •     《恶时辰》:看了一部分马尔克斯的作品,总感觉他笔下的世界很动荡,权力的更迭频繁。纷乱的世界,是一切不合常理的事件所滋生的温床。悲惨的不仅是普通民众,掌控最高权力的人,同样也被权力的孤独与不安所囚禁。
  •     无尽的潮湿和炎热;无法道明的众生恶。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