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

出版日期:2014-6
ISBN:9787561361386
作者:(英)乔治•奥威尔
页数:280页

作者简介

在《一九八四》中, 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故事描述了主人公温斯顿这个大洋国“真理部”从事篡改历史工作的外围党员,在在工作中逐渐对其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Big Brother)产生怀疑,并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的过程。

书籍目录

译者序
第一部 1
第二部 85
第三部 187
附 录 253

内容概要

乔治•奥威尔
George Orwell,1903-1950
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著名的英语文体家。
1903年出生于印度,1907年举家迁回英国,少年时代曾受教育于著名的伊顿公学,后因经济原因无力深造,被迫远走缅甸,参加帝国警察部队。终因厌倦殖民行径、痴迷写作而辞去公职,辗转回到欧洲,流亡伦敦、巴黎等地。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参加左翼组织,因重伤返回英国,但最终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其代表作有《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
译者简介:
苏福忠
著名翻译家,译作有《瓦尔登湖》《红字》《索恩医生》《文学》《莎士比亚》和厄普代克四部曲《兔子富了》等,著有《译事余墨》,另发表小说、散文、游记、评介文章和杂文等六十余万字。


 一九八四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一如既往收藏“悦经典”系列,新书没让我失望,原文优美,译文也好,第三部分看的让人心里十分压抑,也许看《一九八四》需要有一根很粗的神经。全书还没读完,不过已经可以给全五星了。借用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
  •     这是一本有关极权统治的政治讽刺小说,奥威尔在书中虚构出一个大洋国,也虚构出该政府设立的四大管理部门——真理部、和平部、仁爱部和富足部。每一个部门做的事情与名字完全相反,都以坏事做尽,颠倒黑白为宗旨。每一个部门大楼写的标语都是“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主人公温斯顿在真理部做的事情听起来荒谬至极。他将已经出版的《泰晤士报》上的各种信息,如消费品的产量,领导人的发言,战争的进展情况进行校正,让它们与后来实际的情况相符,然后重新印刷报纸,将原来的版本销毁,校正的版本取代原来的存入档案。其实不仅报纸,包括所有的书籍、电影、漫画等文艺作品,只要涉及政治意义或者意识形态都经历篡改,并且篡改后的信息也不一定就与事实相符,事实完全无法知晓。在大洋国,没有什么是真实的,一切的记忆和数字都可以随时被洗刷掉了,过去完全可以被控制,历史可以无数遍被修改,人们的生活毫无自由与安全可言。大洋国里每一位居民家里都安装着电屏,“老人家”监视着每一个人的举动,思想警察随时可以以思想罪将你逮捕,每个人第二天就有可能从这个世界人间蒸发,更可怕的是他们不仅控制你的表达,还规定你怎么表达、怎么思想和怎么感受。大人被洗脑,小孩被塑造。大人生活在深渊中却不自知,以为置身天堂,过得比过去快乐和幸福。孩子们从小就成了思想警察,跟踪和揭发父母,人们日日夜夜被亲密无间的告密者包围。听起来是不是毛骨悚然?后背一阵发凉?很多人会说奥威尔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学想象力。我则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他写的东西是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创作。几乎可以看作是历史和现实,极权统治我们每一个人都不陌生了。不说四十年前那段可怕又荒谬的历史,也不说二十年前的六四,就说现在这几年的事情。为什么谷歌会退出中国?为什么隔段时间美剧就看不了?为什么电影《V字仇杀队》(该电影生动地展现了极权统治)被禁播?为什么每天的电视新闻里一片歌舞升平,幸福和谐,说老百姓能够住着一个月几十块钱的廉租房,而现实是大多数人在为温饱苦苦挣扎,无数人背负着高房价高物价的压力,在群租房里被赶来赶去?举个更具体的例子吧。几个月前冯小刚有个演讲,炮轰中国电影的审查制度,说每个中国导演都面临一个巨大的折磨。当时那个视频还打了马赛克和消音,现在我却连那个打了马赛克和消音的视频都找不到。我估计这篇文章还会被豆瓣审核,说我违法社区指导原则。在《一九八四》中,温斯顿后来被捕,被施加各种折磨,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仁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我对这个灰色的结尾很难承受和接受,唯一令我安慰的则是本书中间描述的那段极权恐怖时期的爱情。温斯顿与另一名党员朱莉娅秘密幽会。两个人在远离城市的林中空地约会,在愤怒拥挤的人群中紧握双手,动用嘴巴不动的绝技交流……“他多希望他们就是一对结婚的夫妇,经过了十年的考验。他多希望如同他们这时走在大街上,成双成对,大大方方,没有惧怕,谈些家长里短,为了家里添置些七零八碎的东西。”“他有些含糊地发问,在被篡改的过去,躺在这样一张双人大床上,夏日夜晚凉意升起,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赤条条的,想做爱就做爱,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感觉非得起床不可,只是躺在床上,聆听外面世界平和的动静,这是否算一种正常的经历。可以肯定,从来没有在那个时间里,这样的事情算是正常的。” 温斯顿的情感诉求是如此朴素纯粹,内心的愿望在我看来是如此稀松平常,但普普通通的恋爱在极权恐怖时期的却变得异常艰难,不过也正是这份普普通通的爱可以用来对抗极权政治带来的内心的恐怖与绝望。想起台湾文化部部长龙应台说的一段话:“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从政的人不必害怕暗杀,抗议的人不必害怕镇压,富人不必害怕绑票,穷人不必害怕最后一只碗被没收,中产阶级不必害怕流血革命,普罗大众不必害怕领袖说了一句话,明天可能有战争。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我觉得中国人常常生活在恐惧之中,害怕没有房子住,害怕生病看不起医生,害怕老了无法养老,害怕吃的食物不安全,害怕物价不停上涨,走在街上害怕被恐怖分子袭击,在网上发言害怕被查被抓,大学生害怕找不到工作,医生害怕被病人殴打,家长害怕孩子没有学校就读……今天是6月25日,是乔治•奥威尔诞辰110周年,《一九八四》出版也近70年。70年前,奥威尔们在渴盼的幸福是:“大大方方,没有惧怕。”70年后,我们渴盼的幸福依然未变,“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要实现这一幸福,也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独立思考,清醒生活。
  •     A凡是以码字为生的人,都有点似乎并不过分的野心,那就是希望自己呕心沥血写出来的文字不朽。翻译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作品,我感觉他应该算作一个例外。例如他在他的散文名篇《射象》里只是生动而细致地描写人类用花生大小的子弹射杀庞然大物大象的过程,探究怎么一粒小小的子弹就把一个鲜活的大生命置于死地了,结果后来的专家学者就添油加醋,说他写了一种象征:庞大的古东方怎么就被一个小小的岛国征服了。又比如,他的著名散文《绞刑》写他陪着几名当地刽子手送几名当地囚犯上绞刑架的过程,惊心动魄地再现了刽子手的冷漠和囚犯的焦虑、恐惧和垂死挣扎,结果后来的批评家把这篇散文说成是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残酷镇压。他写《一九八四》,以我看,一如既往,还只是想弄清他的一个困惑:怎么在人类在经历了无数生命被人类的愚昧所戕害的漫长黑暗,遍体鳞伤地迈进科学和民主蒸蒸日上的二十世纪,更极端更黑暗的极权主义会大行其道呢?其实,直接而真诚地探索每种事物的真相,远比间接而夸张地虚构人物、故事、情节和场景困难得多。前者要求的是真诚再真诚的态度,而后者只要不同程度的哗众取宠就足够了。写作《一九八四》这部不到二十万字的小说,奥威尔的写作态度一如既往:真诚,真诚,还是真诚。这种态度决定了他不仅需要超凡的想象力,更需要天才的创造力。他于一九四八年写成《一九八四》,只把“四”和“八”颠倒了一下,就把这部无中生有的伟大小说的名字确定下来了。看似很随意,很简单,但是他生活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英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是希特勒的狂轰滥炸令英格兰千疮百孔,人口急剧下降,物质十分贫乏,要构思出一个极权主义统治下的国家,时间向未来延伸近四十年,那里有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物质条件、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都是很难想象并诉诸文字的。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奥威尔首先断定的是,那样一个毫无自由和民主可言的社会,语言与人类正常演进的社会阶段所使用的语言,一定有天壤之别,于是,他就发明了一种全新的语言体系——新话语。为了阐述这种新话语的体系构成,他在小说后面来了一个附录——《新话语原则》。读者可以在这篇万余字的附录里悉心阅读并尽情体会奥威尔对语言在一种极权体制下的嬗变的精妙之处,这里不做赘述。因为有了新话语这一工具,奥威尔就可以放飞想象,创造崭新的词儿了:老人家、思想罪、双重思想、性罪、思想警……这类属于政治领域;真部、和部、仁部、记录司、虚构司、广电司……这类属于社会组织;纳粹、盖世太保、共产国际、非预惩罪、蛊宣……这类属于意识形态。这些词儿都是新话语体系简化又简化的词儿;通过缩减一个名字,比如“共产国际”,全名是“共产主义者联合会”,八个字简化成四个字,原有的全世界人类兄弟友爱、红旗、街垒、卡尔•马克思以及巴黎公社诸多因素就没有了,其含义被变窄并微妙地改变了,听起来只是一个严密控制的组织。因此,“一个人与新话语一起成长,把新话语当成自己唯一的语言,他就不再知道‘平等’曾经是‘政治平等’的第二层含义,也不再知道‘自由’曾经含有‘学术自由’的意思”,结果是,“在旧话语一劳永逸地被彻底取代时,和过去的最后联系就会被割断了。”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3.5希望永远不会有这样的世界到来
  •     唯一不明白就是 Big Brother为何被处理成了——老人家
  •     三星,出版日期給它加了一星。
  •     读完,背后一阵冷汗,简直可怕。
  •     我从不曾想过这样的人生,阶级的产生来源于无知和贫穷,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有关于权利。但是很多时候又真的是这样,一目障叶的残酷。
  •     看完,深深的惆怅
  •     预言家!
  •     值得一读!
  •     是幻想还是现实?
  •     先是压抑中透出一丝希望,让人抱着侥幸开始放松,然后冷不防把人打入绝境,当你以为熬出头可以以最后的选择——死亡,来走向解脱的时候,作者举重若轻地告诉你死亡不是尽头,绝望亦没有尽头。越往后读越精彩。读第三部的时候不自觉地联想到了巴金先生《随想录》中的一些内容。另外,作者的翻译在“叙”的时候让人感觉问题较多,在“议”的部分比较晓畅。话说把“老大哥”译成“老人家”是为了体现中国特色吗?
  •     当时读得兴致高昂欲罢不能,没料想被结尾杀了个片甲不留。
  •     明明不是恐怖小说,可看完之后简直脊背发凉。七十年前的政治预言小说现在看可以算是纪实文学了吧。独立思考,清醒生活,愿我们的生活不必时时充满恐惧。
  •     这是科幻么?为什么感觉那是在预见中国的那段历史呢?以虚构文学描述了不为人知的社会真理,知道现实很悲哀,以至于精神抑郁了,我是多么不振作
  •     今夕是何年?
  •     非常现实的文学
  •     历史是真实的吗,现在的世界更好了吗,战争的意义是什么…尽管知道那是一个虚构的世界,看了却不禁胆寒。
  •     至少把绝望和恐怖两个词诠释的很好,pS:是不是每个人都有点双重思想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